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危机解决办法范文

经济危机解决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危机解决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危机解决办法

第1篇:经济危机解决办法范文

摘 要 20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至今世界各国仍在努力摆脱危机阴影。此次经济危机与历史上几次经济危机有何不同?为什么这次金融危机不可避免?为什么影响如此之大?该文章将从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来解释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虚拟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角度来讨论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 资本主义 根本矛盾 相对过剩 虚拟经济

2008年9月15日,以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为标志,次贷危机开始全面升级。一场规模巨大的金融危机逐步由美国蔓延到全球、由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直至今天,全球主要经济体还在为何时能够彻底摆脱危机阴影而努力。

一、从资本主义根本矛盾解析次贷危机的本质

从本质上讲,次贷危机与历史上任何一次金融危机都无区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由于外部竞争的压力和内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利益驱使,各生产者涌向利润率最高的行业,并积极提高劳动率,搞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同时整个社会没有统一的规划,这样就不能保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保持一定的比例,由此可能造成买卖脱节,供需脱节。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扩大,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更加彻底,这就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效需求日益缩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导致大量相对剩余人口和失业的产生。当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些重要的商品由于没有足够的市场购买力而找不到销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生产过剩的危机就爆发了。这是危机爆发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普遍性原理。

这次经济危机仍然没有超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本质仍然是生产相对过剩的资本主义危机,只是作用形式发生了改变而已。借助于发达的信用系统,近二三十年来美国的透支消费越演越烈,资本家们生产出大量的商品,但是劳动人民手头没钱,有效需求不足,而透支的权利给了他们消费的能力,于是造成需求旺盛的假象,掩盖了社会购买力的真实情况,信用膨胀的虚假繁荣掩盖了生产与消费的脱节。这只不过是把危机延伸到未来发生而已,一旦发生不确定因素,对未来失去信心,经济泡沫破裂,危机无法避免。总的来说,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表现出来的基本逻辑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有效需求不足―相对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危机爆发。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新时代的新特征:虚拟经济和全球化

再具体一点,这次次贷危机是借助“金融衍生品”与“经济全球化”这两个新载体,导致危机的时间与空间远超之前的规模。次贷危机的本源其实就是房地产泡沫崩裂,在过去十几年时间内,美国房价普遍上涨了50%-100%,其涨幅超越了实际需求的支撑,这就是危机根源的泡沫所在。既然高房价不可能持久,回归理性实属必然,但是透过华尔街投行家们所创造的“次级贷款证券化”,使得房地产价格风险被进一步放大。这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新时代的新特点,在以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资本的虚拟化和经济的全球化导致的金融危机和世界性危机。

(一)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的产生使同一种资本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运动,一是实际资本在现实的再生产过程中的运动,二是作为实际资本“纸质副本”的虚拟资本在证券市场上的运动。虚拟资本可以相对独立于实际资本而运动,使得有价证券买卖能够成为投机的工具,从而造成虚假繁荣,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仅商品难以转化为货币,有价证券也难以转化为货币,这必将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支付能力。由于虚拟资本相对独立于实际资本的运动,它能推动股份制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为企业提供有效融资、扩大生产运营规模的有力工具,也能将社会闲置的货币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加以利用,同时也决定了一旦虚拟资本出现问题,给予经济的打击也是彻底的巨大的难以恢复的。严重的信用危机使金融领域坏账、呆账大幅增加,信用紧缩,造成经济衰退。根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次级债券衍生合约的市场规模被放大至近4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7倍之高。日本媒体报道这次危机将导致全球金融资产缩水27万亿美元。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撰文指出:“有一天,人们回首今日,可能会把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评为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二)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产业的转移和资本及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及规模经济效应,对于发展中国及弥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缺口,利用后发优势以迅速实现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的主导下进行的,这些国家从自身利益和社会价值观出发,利用受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制定并竭力推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市场经济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加大剥削雇佣工人的强度,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开来,而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具有必然性的,因此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使得从一个国家引爆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大经济体,打击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恢复难度更大。

三、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当代经济危机的意义

用马克思的观点分析次贷危机的意义在于充分认识到此次经济危机的本质,为缓解并最终解决引起危机的矛盾提供理论依据,提供可行的解决办法,并对下一次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在不能解决根本矛盾,无法避免危机爆发的必然性的情况下,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第2篇:经济危机解决办法范文

我一年前的担忧,在今天正变成现实。

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的这几年,可以说中国正是面临了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所谓的“增长型衰退”,而我们的解决办法是用4万亿元政府投资来填补出口锐减导致的产能缺口。这样做虽然解决了当下的问题,但很可能导致将来更大的“增长型衰退”,即“(经济)增长的速度赶不上产能的扩张(速度)”。正如郎咸平教授所言,4万亿元的投资很可能是以将来的更大的产能过剩为代价,去消化今天的产能过剩。我对郎教授的这个论断是深表认同的。

2009年底,由我国四家商会共同制作、投放的关于“中国制造”的广告逐步在全球投放,商务部否认了自己是这次宣传的直接委托者,但承认在其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见政府与企业一样着急于“中国制造”的销路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府的经济战略没有丝毫改变,那就是死死把握“中国制造”,除了出口还是出口,把外向型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主要方面。

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一旦面临国际需求锐减怎么办?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国政府便采用“临时性紧急措施”,即政府通过大量增加投资和公共支出来扩大内需,部分抵消由出口锐减带来的经济衰退,使中国经济保持必要的增速,直到国际经济环境好转为止。“临时性紧急措施”的效果一般会维持三五年。上一次亚洲金融风暴是这样,这一次的全球经济危机也是如此,4万亿元起到的作用就是一个字――拖,一直拖到世界经济回暖,外部需求回升为止。

然而,西方学者对此的评论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2010年11月,英国《金融时报》曾撰文:“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中国还没有变。中国针对全球金融危机作出的回应,看似极为成功,但这是一个假象。中国的解决方案是大幅增加投资支出,这将带来更大的产能过剩。高储蓄、高投资的中国经济,对中国人民来说代价高昂,对世界也具有破坏稳定的影响。早就应该推行彻底的改革……由于消费的增长速度往往低于GDP增速,过剩的产能只能通过更多的投资或出口得到利用。今年,经济危机使出口变得不可能,但中国亟需再度扩大出口,结果很可能是一场贸易体系内的危机。”

在这次危机中,中国政府的这一意图还是相当明显的。首先,中国的出口退税率在全国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上调至17%,政府倾全力维护出口;其次,4万亿元投资既没有用于民生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也没有用于调整经济结构,而是投入到巨大的GDP工程之中,且目标只有一个,保障经济增速;第三,政府在房地产上的一系列政策比2003年房地产调控以前还宽松,因为房产本身也是GDP的拉动器,维护和刺激房地产的目标即是维护和刺激GDP。总之一句话,在外部需求锐减的情况下,中国政府采取的是临时性的可以骤然刺激GDP增速的内部经济措施,而不是持久的藏富于民的经济战略。

向过往看,这种战略基本奏效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外部需求锐减是暂时的,三五年之内一定会恢复。然而,向长远的将来看,这种假设是否存在破灭的可能?即在一次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远远超过三五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外需无法恢复?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风险。

克鲁格曼把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主要是东亚)的经济繁荣称为“建立在浮沙之上”的增长,他主要担忧的是这些经济体的增长不是建立在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基础上的实质性增长,而是主要靠劳力与投资增加的膨胀性、依赖外需的增长。

诚然,若干西方经济学者在此基础上宣扬的“中国经济崩溃论”并不可取,但也值得中国警醒。一面是消费需求不足,一面是巨大的产能过剩。中国欧盟商会的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铝业的产能利用率预计为67%,风力发电业为70%,炼钢业为72%,水泥业为78%,化工业为80%,炼油业为85%。然而,庞大的额外产能仍在建设中,产能过剩的规模可见一斑。

如此往复,过剩的产能一年比一年增加。当然,按照“经验”,如果能拖到国际需求恢复之时,过剩的产能就可以用来生产卖给外国人的产品,而倘若政府的投资花完了,外部需求还没有得到改善,我们就有迎来持久的产能过剩的危险,也就是持久的“增长型衰退”。当然,这种可能性是比较小的,美国不可能不恢复它的新帝国主义印钱购物经济和债务经济的运转。2010年开始,美国经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信贷逐渐恢复到危机前的宽松程度,相对应的,中国的出口也在强劲复苏。

政府花完4万亿元之后面临的唯一潜在风险是,由于这些投资中很大一部分是用将来更大的产能过剩来消化当前的产能过剩,这就意味着投资结束后,即便外需已经恢复,中国的产能也已经变得比经济危机发生之前大了不少。如果说危机前的产能刚好被国内外的总需求消化掉,那么危机之后,国内外的总需求就消化不掉这些新增的过剩产能。如果产能过剩比较大,经济就会继续陷入“增长型衰退”;如果过剩得不大,就没什么大问题。

第3篇:经济危机解决办法范文

美国与欧洲等发达国家政府下手救市的措施越来越大,给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新的舆论幻想空间。一些人认为,美欧发达国家很快就会走出危机,经济复苏后又可以从亚洲大量进口产品,从而带动亚洲国家的经济再度走强。然而,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亚洲董事长罗奇最近却撰文指出,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如果按这条路子继续走下去,最多也就是把危机再往后推,等危机再爆发时规模会更大,世界经济全面瘫痪的危险也更大。

罗奇认为,当前这场危机的种子是美国政府在平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时所埋下的。当时为了防止衰退,美联储在1998年底的三次紧急降息,为美国消费者借贷消费敞开了大门。美国个人消费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例,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67%升至2007年上半年的72%。同时也增强了亚洲地区对于出口驱动型增长模式的信心。

与美国的消费狂潮一起增长的是创纪录的债务负担,储蓄率下降,以及资产市场(股票和房地产)和信贷市场中形形泡沫的腾起。同样,向美国大量出口也造成了亚洲国家的繁荣,它们的经常账户盈余迅速增长、外汇储备大幅攀升。然而,这种繁荣是建立在全球经济失衡的基础上的,它早晚要得到市场的校正,而这时候就是危机了。

罗奇指出,尽管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本想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发展替代能源技术和人力资本,但是最终方案还是把重点放在了日益紧迫、启动个人消费的努力上。然而,即使美国重新靠借贷消费再度刺激经济回升,那不是又回到全球经济失衡的轨道上去了吗?

对于依靠向美国大量出口而繁荣起来的亚洲经济来说,罗奇的警告非常重要。许多分析家在解释美国的危机时都指出,美国人长期借贷消费,债务无限膨胀是造成危机的元凶。根据这些批评,美国人只有增加储蓄、减少消费,经济才能恢复正常。如果事情果真如此的话,那么亚洲国家还能指望不断扩大向美国出口来维持增长吗?另外,在美国债务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时,亚洲国家继续向它放贷使其借贷消费,对亚洲国家这些美国的债主来说风险也巨大。我们借给美国的债务是用美元计价的,其币值是由美国的国家决定的。换句话说,只有美国政府才能决定美元的贬值和升值与否。我们向美国出口,换回大量美元外汇,拿去购买美国的债券,手里握的还是美元资产。但我们事实上是无法控制这些资产价值的。如果美国认为债务太重,人为地引起通货膨胀,引起美元贬值,就等于减轻了债务。而我们这些手握美元资产的亚洲国家就成了牺牲品。而且从美联储救市的办法来看,担心这种趋势的发展并非杞人忧天。危机以来,美联储已经购买了大批不良金融债权。为了刺激经济回升,美国的财政赤字不断攀升,所发的债务很快就要找不到买主,最后只能由美联储出面来购买美国国库券。谁都明白这种典型的“印钞票”的行为最后会导致什么。

因此,亚洲国家必须认真思考我们未来的发展思路,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本地区来。亚洲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薄弱,在危机中更显得发展资金缺乏。中国完全有理由、也有能力去帮助这些国家,给它们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人员,帮助它们培训劳动力等等。

中国加大扶植亚洲邻国也是为了自己。我们帮助周边的国家发展,特别是西南部国家发展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可以为中国中西部省份的产品出口打开另一个运输渠道,减轻东部沿海各省的运输压力。同时也可以消化中国某些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中国虽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高,但某些行业的生产能力却已经显示出过剩的趋势。刺激内需,加大国内的基础设施投入,这虽然可以消化掉一部分,但还需扩大对外投资,才能充分消化掉这些能力。

中国首先是一个地区大国,危机时刻要承担起带动亚洲地区走出经济危机的责任。世界银行提出,发达国家应该搞一个世界范围的“新马歇尔计划”,帮助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危机。中国应抓住机会,与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机构合作,共同承担走出危机的责任。

第4篇:经济危机解决办法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直至目前还不存在发生经济危机的隐患,但是也要注意到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情况在某些地区和程度与经济危机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多数产品供大于求,通货紧缩,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很多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某些群体(如: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日渐增多的城市下岗或普通工人)的经济收入很低等。因而,进行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行为变化以及企业营销策略调整的研究,对于我国的企业会有一定的意义。

一、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行为

相对于经济繁荣时期,经济危机时期不但会对消费者造成诸如收入减少、失业等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影响了消费者的预期:比如收入会继续下降,就业机会将更少,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偏好,导致消费者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消费策略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1.消费者的产品偏好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的产品偏好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消费者会注重节约,减少奢侈品的消费数量。据统计,亚洲金融危机时期,80%的消费者减少了他们在休闲、购买衣服和请客的花费。在泰国,58%的泰国人不再购买时装,45%和46%的人不再购买whisky和杂志。除了有形的奢侈品的消费数量下降以外,消费者还会减少在诸如旅游、休闲等无形服务的花费。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在某些奢侈品消费可能并不是消失,而是转移到次等的奢侈品上。比如,经济危机时期,奔驰、宝马这些豪华车的销量会遭到严重冲击,而那些二线的产品比如现代、丰田等的销量反而会上升。或者,人们会从一些别的奢侈品中去寻找安慰,比如高档香烟和啤酒等。

相对于奢侈品而言,实用油、盐等必需品的消费并不会减少,甚至有可能因为产品的替代性,某些必需品的需求还会上升。另外,由于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父母比较注重家庭和对孩子的培养,即使牺牲自己的一些需求也愿意去满足孩子的愿望。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需要的一些消费品,即使是奢侈品对父母来说也是必需品。同样,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在泰国进行过一次品牌忠诚度的调查发现,营养品和牛奶的品牌忠诚度最高,分别为89%和97%,而这两者都是儿童食品。这也就是说,即使在经济危机时期父母给孩子提供的食品也没有改变和降低。

第二,消费者会转换产品品牌。这有两种可能。(1)从外国品牌转向本土品牌。一方面,大部分消费者都会认为本土品牌比起国外品牌具有相当的质量,而价格却便宜很多;另一方面,经济危机会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消费者认为购买本国产品会挽救本国的经济,因而会倾向于购买本国的产品。(2)从相对高档的品牌转向普通品牌。这个过程一般会有两个阶段,首先转向竞争对手的品牌,然后才是购买相对低档的品牌。当然,对于某些产品转换品牌并不那么容易。比如,对于那些具有关键作用的产品,如果出现失误则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那么转换品牌的可能性就不会很大。

第三,消费者对产品的包装大小会有偏好。在1990~1991年的美国经济危机时期,美国的消费者都喜欢买大容积和大批量的产品,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比较省钱。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金融危机后的亚洲国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响仅限于那些经济受影响不大的家庭,而那些受经济危机影响比较深的家庭却比较偏好小型包装的产品。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解析:一方面,消费者只买得起那些小型包装的产品,而大容积的产品对他们来说太贵了;另一方面,从心理学上来讲,人们认为买小型包装的产品能减少使用时的浪费。

2.消费者的价格偏好

一般来讲,金融危机时期消费者会变得更加理性和冷静,对产品的价格(包括购买价格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需要的维护费用)会更加敏感。1973年美国石油危机期间,88.6%的消费者承认自己比以前更关注产品价格(Shama,1978).他们在做出消费决策前,会进行特别仔细的调查和比较,而在购买过程中还会有特别激烈和反复的讨价还价行为。同时,也会重点考虑到产品的功效、耐用性等,即产品的性价比。具体来说就是具有多种功能的产品会比单一功能的产品好卖。而那些耐用而且比较容易维修的产品更会受欢迎。比如,美国经济危机时期,有厂商推出一种新式口红,这种口红两头都可以用,可以涂两种不同颜色,结果很受欢迎。消费者对产品的性能和价格的感知和判断受经济危机影响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如果经济危机不是特别严重,消费者会比较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并且受自身的偏好影响比较大;如果经济危机特别严重,比如俄罗斯经济危机以后,人们极度贫困,因而消费者对产品的惟一判断标准就是价格,对于耐用性、功能可能根本不会去考虑,因而很多购买行为都是考虑性价比以后才实现的。

3.消费者的促销偏好经济危机时期由于严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消费者对于厂商的一些促销方法的反应会变得跟以前不一样。比如,对于广告,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非常努力、非常紧张地收集购买方面的信息,因而会更加看重广告所传递的产品性能方面的信息:用途、耐用性和方便性等等,而对于那些仅仅是为了提升产品形象方面的广告,消费者会认为那是一种浪费,进而怀疑其产品的性价比,甚至会由此激发一种逆反心理:认为企业缺乏对消费者的一种必要的同情,使得其产品形象大打折扣。

而对于企业的一些具体的促销措施消费者的偏好也会发生变化。此时的消费者特别理性,在购买某个产品的时候,总是会仔细地计算厂商可能从他那里获得的利益,如果厂商不能够让消费者很有信服地感受到产品的价值时,消费者就不会购买。比如,此时的消费者可能会宁愿用较低的价格买某个产品而不用较高的价格买一些能够获得赠品的产品(MarkPlusInternational,1998).在金融危机下的印尼消费者的这个比例是92%.而对于一些抽奖机会,消费者可能兴趣也会减弱,因为他们不喜欢这样的不确定性。

4.消费者的渠道偏好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的渠道策略有两个明显改变。(1)消费者购物的频率明显增加。1973年美国石油危机期间,83%的消费者承认自己比以前更经常地购物(Shama,1978).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消费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关于产品的信息;另一方面,购物本身也是一种相对比较便宜的娱乐活动。(2)消费者购物的渠道发生了变化。因为此时的消费者相对偏好一些低价格的品牌,因而购物的地点一般来说也会由以前相对高档的商店转向比较大众化的商店,比如,大型超市、折扣店和直销店等。1973年美国石油危机期间,79.7%的消费者去批发商和折扣店购物的次数明显增加(Shama,1978),而那些位于市中心的高档购物中心就不会太受欢迎,即使有人去逛,但真正购物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少。

二、经济危机时期的企业的营销策略

经济危机时期大部分产品的销量和利润都会迅速下降,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因而企业必须根据消费者行为偏好的变化,转换营销策略,以适应经济环境,使企业能够继续生存并获得发展。

1.企业的产品策略经济危机时期市场疲软,产品(尤其是奢侈品)的需求量下降,大部分企业会出现利润下降,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那么这部分企业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调整自己的产品策略。(1)从薄弱的市场退出,缩减产品线的宽度,巩固和加强企业已有的强势市场。企业的强势市场指企业的产品拥有领先或强力挑战者地位的市场,对该市场来说,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最好的品质和最低的价格等。一般

说来,企业的强势市场获得的利润占了企业经营利润的大部分,而且相对稳定。经济危机时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会凸现,因而更加容易增加市场占有率,这对于企业渡过难关是相当重要的。因而此时企业应该从自己的弱势市场退出,把自身有限的资源(人力资源、资金和营销渠道等)集中用到维护和加强自己强势产品的推广上。而实际上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得76%的美国企业缩减了其产品线(Shama,1978).(2)管理好并保护好企业的核心品牌,适时地根据环境改变产品的定位,但必须要立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Zipoc将其生产的食品袋的定位由经济危机前的“密封袋”转变为“保存剩余食物的密封袋”;Volvo在经济危机时期将其生产的汽车的定位由“安全”转变为“将你的资产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这些都是很成功的例子。(3)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会逐渐转向比较便宜的品牌,因而企业会陷入提高市场份额和保持品牌形象的两难境地。解决办法就是企业推出一些跟一线品牌具有相当的质量,但价格要相对便宜的二线品牌,这样既保护了原有品牌的形象,又有助于打击一些边缘品牌,保持和增加市场份额,一举两得。1990年南斯拉夫经济危机期间,24%的企业推出了替代产品(Shama,1992).当然企业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将产品的包装改小,这样也可以降低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1998~1999年俄罗斯经济危机期间,吉列公司为了适应消费者收入减少的实际,减少了每个包装袋的刀片数量。

经济危机给部分实力比较强大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扩大领先地位的机遇。一方面,经济危机时期市场上很多公司难以为继,由于严重贬值,此时企业可以用比较低的价格进行兼并和收购,以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这些公司可以根据企业的长远规划,继续推广新的产品。当然,企业需要给顾客提供更多的保证,以使顾客相信此时购买产品是划算的。比如,1998年新加坡的民众普遍认为地产价格将继续大幅度降价,而李嘉诚设在新加坡的地产发展集团因为给顾客许诺其地产在五年以后起码升值10%而提高了销量。

2.企业的价格策略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对价格相对更加敏感,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因而企业必须让消费者感觉到自己的产品是最划算的。此时,企业一般有三种价格策略可以选用。(1)以相同的价格提供质量更好的产品,比如提高耐用性,增加一些顾客需要的功能。这样做的结果是企业保留了那部分忠诚度和购买力都比较高的顾客,而另一部分顾客很可能会转向竞争对手或者低价格的品牌,因而短期内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都会下降。但是由于企业的产品保持了一种高质量的品牌形象,当危机结束,企业很容易通过扩展产品线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2)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相同的产品,这种策略意味着企业的利润率会大幅下降,但同时却有可能使企业保持甚至增加市场份额,这种策略比较适合那些很难增加市场份额的行业。比如,某些工业产品,市场份额对于它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由于竞争非常激烈,企业一旦失去了其市场份额,想要重新占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企业往往不惜牺牲其利润,也要保持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这种策略的风险在于当经济复苏的时候企业却很难再提高产品的价格。因此,企业可以考虑以价格折扣、低利息贷款、免费维修等这些隐性降价策略代替纯粹的降价。(3)以较低的价格提供质量较差的产品。经济危机一般会导致了一个巨大的大众产品市场,这种策略在危机时期容易使企业获得成功:增加市场份额和利润。但是这种策略会给消费者造成一种次品的形象,长远看来,当经济复苏即使企业重新提高产品质量,也可能无法改变消费者已经形成的这种印象,因而对一些产品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

3.企业的促销策略广告是企业广泛应用的一种促销工具。经济危机时期人们的购买力下降,企业需要正确地调整其广告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首先会想到的就是降低广告预算,因为在他们看来广告是一种成本而非投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缺乏远见的。根据美国的一项商业调查显示:那些在危机时期没有降低广告预算的企业在经济复苏以后,平均销售额翻倍,利润增加75%.相比之下,那些降低了广告预算的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要少30%~44%.可见,经济危机时期持续进行广告宣传,其效果是相当明显的。因为一方面危机时期广告价位会比以前更低,而艰难度日的媒体为了保住自己的客户,往往会给企业提供较以前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危机时期竞争对手的广告量减少,而且顾客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获取信息,因而会更加容易被顾客注意和接受。企业此时在进行广告宣传时,应该注意适时地改变广告诉求的核心和方式,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更加看重广告所传递的产品性能方面的信息,那么企业的广告应该更加侧重于产品利益的传递和诉求上。而且因为此时的消费者关注的信息较以前不一样,企业必须找准其目标消费者所关注的内容、节目,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广告媒体,使广告效果最大化。比如,危机时期很多人关注工作方面的形势,因而适当地加大这类版面的广告投放会取得较好效果的。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会问销售人员更多的关于产品的信息。因此企业应该加强销售人员的培训,使他们能够详细地回答顾客询问,并且善于分析和比较产品的性能,以鼓励消费者购买。因而企业应该授权销售人员使得他们有更多的决策权去完成交易。1973年石油危机期间,64.5%的美国企业扩大了销售人员的自(Shama,1987),而1990年南斯拉夫经济危机时期,这个比例是80%(Shama,1992).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更加注重的是促销活动带给他们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应该有选择地进行一些促销活动,如赠送优惠券、现金奖励或价格折扣等,使得消费者能够感觉到价格实惠,以刺激其购买欲望。日本的连锁零售商Ito2Yokado和Daiei曾进行过一次促销活动,他们给顾客提供5%的价格折扣,而这正好是顾客需要支付的税收。这项促销活动后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然,企业不但要积极地给顾客提供经济刺激,也应该加大对经销商的鼓励,比如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现金返还,使得他们能够在困难时期仍然保持积极性。总之,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一些其他促销策略的调整,尽可能地趋利避害,降低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冲击。

4.企业的渠道策略经济危机时期,大部分消费者的购物渠道会转向那些低价格的商店。企业必须根据消费者的行为特点,对营销渠道做相应的调整。(1)转换营销渠道。将更多的产品通过仓储式超市、折扣店、直销商店销售以降低价格。但是必须处理好新的销售渠道与原有的销售渠道之间的关系。(2)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扩展营销渠道的覆盖范围。一方面,企业应该从本国去寻找新的市场机会。经济危机时期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因而农村可能比城市蕴涵着更大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将眼光投到国际市场。一般说来经济危机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但这恰恰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而是企业扩大出口,消化过剩生产力的一个很好的时机。当然,企业在寻找新的市场机会的时候,应该牢记的一个前提就是:企业在这个市场机会会拥有核心竞争力。切忌不顾实际盲目扩张。

三、结论

本文综合论述了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偏好和行为的变化,以及企业应该采取的营销策略。虽然文中所得出的结论都是源自于其他国家发生的事实,但可对于我国企业有三个重要的启示。第一,我国的企业应该要勇敢而积极地进入国际化,开辟国际市场,这样才有可能更

好地规避市场风险;第二,企业应该围绕企业的核心能力和资源进行扩张,而不是盲目地多元化,否则危机到来之时,就可能是企业倒闭之日;第三,企业在进入国际化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使自己本土化,尤其是品牌的本土化,这样才能够提高当地消费者的忠诚度,减少经济危机可能带来的冲击。当然,经济危机的类型不同、地区不同和行业不同,使得企业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所采取的措施不同。但正如老子所说“福祸相倚”,经济危机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而企业应该以一种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并积极地采取恰当的措施趋利避害,化害为利。

[参考文献]

第5篇:经济危机解决办法范文

关键词:经济航速 减速降耗 航运成本

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船舶航速对运输效率有很大的影响,是经济性和技术性的综合反映。二战以来,船舶无论从吨位还是航速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平均来讲,船速总体上升在26%左右,其中定期定线的集装箱班轮更是相比早期有了30%~35%的增长。单从航速的发展,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五六十年来全球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

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原油价格不是飙升就是高位震荡,相应的船用燃油价格也是不断上涨,各航运公司在燃料成本的支出上普遍有了超过50%的增长。加上近几年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和经济危机的爆发,承担世界大宗货物90%运输量的航海运输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运力过剩、管理与维护成本上升的问题接踵而至。

由此,如何控制燃料和维护这两大成本成为各大航运公司的当务之急。丹麦马士基的一位发言人指出,降低航运成本的办法多如牛毛,但均不如降低航速来得快和节约的经济规模大。据德国劳埃德船级社于2010年提供的数据,目前有大量航速为25节左右的现代化超大集装箱班轮航速降到了15节左右,当前形势下,再坚持25节的高航速已无法让远洋承运人生存和发展了。

在此背景下,研究科学利用“经济航速”来控制成本,降耗减排具有重大的实用意义。

1.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文献及网络资料,加上本人在船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来研究和探讨有关问题。

2 “经济航速”的概念

由于螺旋桨所消耗的功率与转速的立方成正比。故航速的少量降低便可节省大量的燃油消耗。但并非航速越低越经济,因为船舶的运输成本除了燃料费外,还有其他各种费用;而且对于定线的船舶,航速的降低将增加航行时间,运输效率下降,也可能使经济效益反而降低。

2.1基本“特殊航速”的概念

最低耗油率航速

柴油机在推进特性下工作,当功率与转速变化时,其燃油消耗率由于受喷油量、换气质量、转速等影响,不是定值。一般在85%负荷时,燃油消耗率最小。

最低燃油费航速

每海里航程燃油消耗量随航速变化。当船舶降速航行时,燃油消耗率会上升,而每海里航程燃油消耗量明显下降,并出现最小值,其所对应的航速即为最节油航速。

2.2综合“经济航速”的概念

我们可称之为最高盈利航速或相对经济航速,它是在单位营运期内盈利最大的航速。基本的“特殊航速”因只考虑了较单一的因素,并不能达到真正的经济性。我们还需考虑诸如船舶折旧费、周转费、调度计划、运输成本等因素。它是一个动态的航速,会随着外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3降速航行的利弊

随着各方面成本的攀升,航运公司纷纷求解解决之道。减速航行成为航运界的一股风潮,不仅货轮,甚至客轮也加入了减速大军。据美国纽约出版的“美国托运人”报道,在目前开通的40余条远东—欧洲航线上,有20余条采取了减速航行。而在远东—美东海岸航线上有十余条采取了减速航行,其中包括两条配备了8000TEU—8500TEU货柜船的航线。

3.1 降速,一举多利

降速带来的经济效益立竿见影,首当其冲的就是燃料成本的大幅缩减,而日益提高的燃油价格更使这一优势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以一艘6200TEU的货柜船为例,当主机转速为92.5RPM时,航速可达25.3节,主机负荷为85%;二当主机转速为86.7RPM时,航速变为24.3节,负荷相应降低,而燃料消耗降低了17%,以这样的差速运行一天,可大约节约4万美元的燃油费。可见,我们可以牺牲少量的航速而获得相当大的利益回报。

其次,减速航行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当今严峻的环境要求下,降速的减排效果也日趋重要。目前,世界各地纷纷制定了有关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法律法规,这使得减排的意义上升到了法律层面。

最后,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在严酷的经济危机影响下,各大公司都出现了运力过剩的情况。至2011年初,全球下线停航的集装箱船总运力将达到300万TEU。而采取减速运营后,这些闲置运力中的很大一部分能够被消化吸收掉,这将大大降低企业的管理维护成本。

3.2 降速,副作用明显

一味通过降速缓解成本压力可能在较近的一段时间里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但长此下去,也会涌现出各种隐患。这些隐患如不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加强管理,将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增加运营成本而减少经济利润。

挪威船级社就曾发出警告,航运公司必须以正确的操作技术执行船舶的减速航行,并确保船用燃料质量过关,否则将产生副作用,令维修成本答复增加。因为减速运行意味着主机将在偏离额定工况的状态下运转,这将对喷射与燃烧过程产生影响,可能导致燃烧温度低、燃烧不充分、高“炭残留”以及燃油不稳定等隐患。所以减速运行再加上使用劣质燃油会使船舶故障率增加,一旦出现较严重的故障,就会产生庞大的维修费用,并影响正常营运,不得不防。

同时,对于定线定期的高速货柜轮来说,过度降速会使之丧失本身的优势,会减少许多对运输时间较敏感的货源。所以一旦减速过度,合理减速变为热衷于减速,肯定会伤害集装船舶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4 科学利用“经济航速”

经营成本的上升以威胁到了航运业的发展。通过利用“经济航速”,力争在经济低迷的形势下,把稳航向,合理减速,这将是航运业的大势所趋。

4.1合理确定“经济航速”

我们要利用“经济航速”,首先要科学合理的确定“经济航速”。要综合全面的考虑各方面因素。

从宏观上主要考虑两点,一是航线运力合理布局,做到物尽其用;二是利用气象因素优化航线组合。仔细研究船型和油耗,在满足货载要求的情况下,安排航线运力时,安排低油耗船舶跑长航线及高油价地区,反之则相反。加强海务、机务及船长的沟通联系,尽可能利用风、流等有利气象条件优化航线设计。

在微观上讲,主要考虑各方面的细节成本,如具体油价、调度计划、客户需求等等。

我们要明白,合理科学的确定“经济航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的研究和工作经验积累。要想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经济航速”确定机制,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总结,企业也必须有着有效地分析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方可建立。

4.2科学解决减速的不利影响

减速的不利影响前文中已有叙述,其主要的解决方法有:一加强船员的操作技术水平,确保其有在减速航行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专业操作能力;二关注燃油质量,尽可能将因燃油质量而引起故障的风险降至最低。

5 总结与思考

第6篇:经济危机解决办法范文

关键词:经济形势;宏观调控;回顾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的稳步快速发展,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把握经济方向与生存命脉,在波动中不断的探索。近些年,在全球化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性和整体力量更显得重要。但是对于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整体经济形式,在推动经济体系有效转变和市场快速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对我国宏观调控的理性分析,笔者做出了思考与分析。

一、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总结与分析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经济确实出现了复苏的征兆,但是目前的复苏仅为萌芽阶段,还未能达到全面复苏的形式,多数情况下仍需依靠各类国家政策支持,形成了一种以政策驱动为导向的市场格局。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投资需求的刺激以及GDP的回升具有较明显的价值,这从2009年经济增长对投资需求的贡献率超过9成得到证实。然而,经济增长结构仍处于恢复期,尚未开成正常态势,在很多情况下,只能以应对危机的状态对待变革,还没能够将其放在经济常态上来。也就是说,经济的增长仍然蕴含了大量不确定因素,就2010年全年经济增长情况来看,拉动需求的“三驾马车”动力仍显不足,甚至受到一些阻力的影响较大。同时来自国际经济的波动――如美国对华的贸易、成本、汇率政策等――都将我国的经济形式推入到一种更加复杂与艰难的境地。

贫富差距一直以来都是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探讨的话题之一。虽然国家一直在努力的缩小贫富差距,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2008年的统计数据为突破1万元,而2009年又进一步拉大到3位以上,被认为是改革开放来的最高水平。这说明在短短的几年问,中国的财富正在逐渐的向更加少数的人群聚集,在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和显示无限活力的同时,无形中暴露出财富分化格局的失衡状态。因而,无论再怎么宣传扩大内需,都必须首先从贫富差距人手,建立起合理的分配机制,为财富再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我国财富积累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更大的机遇。

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张,信贷规模也越来越大,再加上外汇占款较多等因素,导致我国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重工业原材料的价格明显上浮,就连最贴近人民生活的蔬菜价格也一路飙升,致使CPI在2010年4月份就已经达到了2.8%。诚然,在调控的形式下部分产品价格出现了少量回落,但总体而言我国物价指数仍属上涨趋势。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应该对此采取警惕,通过加强宏观调控来避免过高的通胀对我国经济造成的打击。

2009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占到全世界官方外汇储备的3成以上,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尤其是当金融危机仍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时,过量的外汇储备对我国造成了极大的经济隐患。目前我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元的稳定性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而人民币汇率已经逐渐形成政治化,这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同时人民币的快速升值使美元大量贬值,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大规模缩水,对国内的经济形式可能造成威胁。

二、几点思考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延伸,并对宏观调控起到有效的放大作用。但市场经济体质下,地方政府已经从调控主体的角色转变为被调控对象,原本的两级调控如今变成了一级调控,甚至有人认为,如今的个别地方政府已经出现了“反调控”现象。也就是说,宏观调控可能已经成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在此基础上,地区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甚至打起了人才、物质等的争夺战。中央政府的调控逼于无奈不得不“一刀切”,但这样做势必要引起社会各界的指责。进而又出现了差异化调控,有保有压,但是如何取舍、孰重孰轻,又很难权衡。因而,地方政府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究竟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发挥怎样的职能,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另外,在近几年的调控中,我国经济一直处于稳定物价和加快经济增长之间徘徊。一方面国际形式严峻,使国内的经济环境也更加复杂化,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也使我国经济在冷热两重天中振荡。刚刚把通胀问题解决,就出现了通缩,通缩还没有解决好,通胀的新一轮浪潮又出现了。其实,如何在控制物价和市场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是目前应该着力解决的。

总之,目前我国在宏观调控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更深入的探讨并寻求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促进我国经济稳步的提升与转变。

参考文献:

[1]赵玉香:对后危机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反思[J],现代经济探讨,2010,9:20-21.

[2]钱津:后危机时代:走向酱市场的宏观调控[J],广东社会科学,2010,5:5-11.

第7篇:经济危机解决办法范文

关键词 服务外包 对策 金融危机

欧洲学者查尔斯・汉迪在1990年提出了非常著名的“三叶草组织”理论,该理论提出组织可以将除核心业务以外的工作外包出去,只需对这部分业务依成果支付费用,而不需要给从事这部分业务的人员支付固定薪资。近年来在全球兴起的服务外包即是企业通过把原来在企业内部提供的部分或全部服务环节或服务性投入活动委托给外部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企业外包的动机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变化,从仅仅要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战略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如表l所示)。

按照服务发包企业和承接服务外包企业的相对地理位置,服务外包可以分为境内外包和离岸外包两种。按照所涉及的内容,服务外包又可以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处理外包(KPO)三种类型。据美国权威咨询公司Gartner的市场分析,全球服务业外包中ITO占据了近60%的全球服务业外包市场,BPO约占40%,而KPO才刚刚起步。其中,ITO的业务范围主要有系统操作服务、系统应用管理服务和基础技术支持管理服务等。BPO的业务范围主要有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业务运作管理服务和供应链管理服务等。

一、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现状

2009年以来,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渐趋缓和,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和各经济体鼓励政策的作用之下,世界经济在调整中逐步走出低谷,恢复增长,进入后危机时代。但固有的经济矛盾尚未解决,未来发达国家的消费能力、生产结构调整情况尚不明确。目前,全球ITO服务离岸外包市场规模较大,但其增速却正在逐渐下降;相比之下,BPO离岸外包相对较小,但其发展速度却在稳步增长(详见表2)。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即将进入“十二五”时期,这是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完成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关键阶段。为了完成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办公室”的转变,服务外包的内容很有可能被纳入到“十二五”的政府工作规划中。纵观国际国内宏观环境。我国的服务外包面临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承接服务外包呈现以下特点:

(一)我国承接服务业外包的规模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保持了较高增长。

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超过100亿美元,同比增长152%,从地区市场来看,国内外包业务发展更加迅猛,业务收入为1749.6亿元人民币,增长31.2%,较国际业务收入增速高近10个百分点。

(二)服务外包企业为大学生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

2009年,我国80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新增就业70万人,其中大学毕业生近50万人,占全国同期大学生就业人数的约12%。服务外包产业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今年前五个月,全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1105家,新增从业人员18.2万人,全国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54.97亿美元,同比增长139.2%。

(三)从国际横向比较看,中国服务外包规模还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以中国软件外包市场为例,据IDC预计,到2012年中国软件外包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9.5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5.3%。与印度、爱尔兰等国家相比,虽然增长势头迅猛,但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印度、爱尔兰2004年软件外包的市场规模即分别达到114.3亿美元和97.5亿美元,这些数字都超过了我国2012年预计达到的规模。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9期

(四)我国承接的服务外包仍然以ITO为主,发包国以周边地区为主。

我国目前服务外包发展的阶段较低,主要以ITO为主,即承接的主要是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如初级阶段的软件编码和应用软件开发、测试、维护等工作。BPO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整体上处于从ITO向BPO过渡的阶段。同时,我国承接的服务外包以日韩发包方的业务为主,只有少部分的欧美业务,对日外包比重高达70%。

二、当前我国服务外包的机遇和挑战

(一)服务外包发展的机遇

1.经济危机下,发达国家企业有更多的动因降低成本。后危机时代,各国经济都处于复苏期,因而各经济体为了经济利益有更大的热情在全球寻求最合理的资源配置,寻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解决办法,这就给服务外包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根据硅谷动力的调查显示,美国对于外包服务、软件、通讯设备以及计算机和外设的开支到2011年将增长8.4%,达到6亿美元,而美国Forester研究公司的研究结果则显示,到2015年美国将有332万工作岗位外包。

2.后危机时代对低碳经济的提倡,为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赢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服务外包作为“人脑+电脑”的产业,在全球倡导低碳经济,掀起绿色浪潮的环境下,赢得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已经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国务院办公厅在2009年下发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复函中,任命北京、大连等20个城市作为外包示范基地,在出台17项鼓励政策之后在2010年再次下发了关于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复函,为服务外包产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围绕着做好2010年承接离岸服务外包资金发展的申报和拨付工作,有近8亿的支持资金和2亿的出口贴息将落实到服务外包企业和软件企业。为鼓励服务外包企业“走出去”,针对进行海外兼并的企业,政府还将提供40%的补贴。

3.人民币升值对服务外包的影响有限。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使得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增加了服务外包的成本,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升值对服务外包影响有限,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我国承接的服务外包业务来自美国的较少,只占总体的19%左右,我国主要从事的是对日本的外包业务,而人民币对日元的汇率有升有降,整体升值幅度不大,因而所受的冲击有限;第二,其他服务外包承接国的币值也有所上升。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的汇率升值速度也很快,因此我国软件外包企业的竞争力也并不会因人民币升值而有多少削弱。

(二)服务外包发展的挑战

1.印度在全球承接服务外包市场的垄断地位在短期内较难撼

动。印度由于所处时区的优越性、语言优势以及世纪之交解决“千年虫”问题所带来的软件工程师技术优势,相对其他服务外包国占据较大优势(具体如表3所示),因而在承接国际特别是美国的服务外包中占据重要地位。国际服务外包由于其特殊性,签订的合同具有合作化和长期化趋势。印度几大服务外包巨头都与美国主要的发包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例如今年4月14日微软刚和印度Infosys公司签订为期三年的协议,管理微软内部的IT业务,此协议涵盖了微软在104个国家405个办公地点的业务。

2.后危机时代服务业外包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相关人才,而我国这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服务外包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但我国高校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而绝大部分企业对于在职员工的人员培训不太看重。“中国软件人才生存状况”调查发现,60%的国内软件企业没有对员工提供必要的职业规划。据硅谷动力的调研,以中关村软件企业为例,仅对日本软件外包领域的人才缺口就高达5000多人。对美软件外包人才缺口更大,可供量不足10%,而且这个缺口正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

3.后危机时代,服务外包的重点从ITO转向BPO,低价策略不能带来良性的、长期的合作关系。目前的服务外包以较低层次的ITO为主,发包商在选择承包方时更看重承包方的经济实力、外包合同价格、客户支持结构等因素,而在后危机时代服务外包将转向BPO,承包方的无形资产如商业道德、引进新建技术的经验,是否有完备的质量认证体系将成为发包方重点考核的因素。另外,中国的英语沟通能力不高的劣势在BPO中将体现得更为明显,会影响合作进行的各个方面。

三、对策和建议

首先,面对BPO在后危机时代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国应尽快规范现有服务外包企业的管理流程。跨国公司非常看重流程对外包质量的保证,而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在这方面的基础架构都没有构建完善,取得国际高级质量认证书的企业就更少。中国目前仅有29家软件企业获得了CMM5(cMMl5)级评估,而印度则是达到能力成熟度模型五级水平最大的区域,有上百家计算机软件公司获得了五级证书。在财政部、商务部新近的相关文件中,已有了对取得CMM证书企业的奖励政策,应加大宣传,让更多企业了解并积极争取享受这项政策。

其次,外包要立足于国内,放眼国外。后危机时代,国际服务外包虽然增长潜力巨大,但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我国应在重视国际服务外包的同时应积极开拓国内市场,避免过度依赖外需,减少国际环境的冲击。今后几年,中国的服务外包产业将在国家各种鼓励政策的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2009年,我国的IT服务支出总量占GDP的比例仅为O.4%,远低于其他国家,这意味着国内服务外包存在巨大的成长空间,服务外包企业非常有必要占领这样一个巨大的内包市场。

第8篇:经济危机解决办法范文

有关“人”的因素在企业中顿时成为极其重要的环节;如何以更少的人力资源获得更大的生产力?如何改善员工的表现?……令亚洲区的人力资源界感到传统的被动和支援的功能,如为员工填表,处理福利和招聘等事宜,已不足以应付今天的需要。以香港为基地的AonConsulting的董事PatrickManule指出:“我们有一整代的人力资源界的服务人员,从未处理过目前的经济下调情况。”

但新的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人力资源的危机令人力资源经理的角色日渐重要,他们可趁机为企业提供解决办法,以加强他们的信誉及证明他们的价值。若他们做不到时,却可能面临被外界的人力资源顾问取代,而变得微不足道。

在八十年代后期及九十年代初,美国因经历一轮的企业“减肥”行动,而令人力资源界的地位提升,最大的美国企业更经常将人力资源部的猛将晋升至副董事长的级数。亚洲区的人力资源人员,也随着企业的转型和经济危机的考验,而跳出传统的角色,企业的主管层要求他们在减少人手和节省成本方面提出建议;而员工则期望人力资源人员可代他们发言。

裁员冻薪“小心轻放!”

人力资源人员要处理最棘手而敏感的问题,必然是裁员冻薪了。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人力资源人员要认清企业的前景,然后考虑一连串的可行方法:冻薪?裁员?还是以其他方法减少人手。可以肯定的是,这总会令劳资双方关系紧张,如果在过程中的任何环节处理不当,便会闯出祸来。

缺乏经验的人力资源经理会弄出错误来,例如他们未能掌握机会,以再培训和重新调配工作等措施加强员工的信任,及赢取他们的忠心,只顾裁员或以不怜悯的心态对待员工的困境。无论大企业或小公司同样会犯错:它们操之过急,未作周详准备。如香港电讯公司曾尝试以“一刀切”的方法减薪,要员工答应,否则会遭遣散。这样只会削弱员工的士气和破坏公司的公众形象。但许多时人力资源部其实没有参与讨论解决方案,只是执行既定事实而矣。

求诸外力以补不足

正因传统的人力资源人员没有处理裁员冻薪的经验,及其衍生出的种种问题,这造就了外界人力资源顾问的机会。DavidsonAsociates的大中华区执行董事JonRittger指出其公司的人力资源顾问工作在去年的收入已增长一倍。

而在吉隆坡的Professional&OrganizationDevelopment的执行董事ThomasChow也指出,该公司去年已有十二个涉及企业裁员的工作计划。他强调处理裁员要先有缜密的计划:由清晰地传递信息给员工,以至给予员工在最后工作天的妥善安排。

有时企业确实需要外界人力资源顾问将一些事情弄清。如香港的一家人造圣诞树生产商Boto,便找来外界人力资源顾问评估它所有的十个部门经理的技巧,以便为公司的将来作策划。公司的董事BillyChau更为这些经理定出目标,并将薪酬和表现挂勾。

DairyFarm的区域薪酬及福利董事DaveKohutynski表示,现时的经济环境提供了一个好机会给企业改变,人力资源经理要以清晰的商业知识去协助企业决策。而Kohutynski为DairyFarm引入加薪和花红与表现挂勾的制度。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会长麦平安说:“雇主正要求他们的人力资源人员有所回报。”现在雇主或未能取得他们所要的,但对那些有能力适应的人力资源经理来说,今天痛苦的学习经验,会是明日成功之匙。

第9篇:经济危机解决办法范文

关键词:义乌衬衫行业现状

0引言

义乌位于浙江中部,改革开放30年来,由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小县发展成为中外闻名的国际性贸易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最闪亮的地区之一。义乌服装行业曾经有过很辉煌的时期,大陈镇更是拥有“中国衬衫之乡”的名号,拥有衬衫加工企业500多家,但实际上义乌市场的外贸依存度很高,由于经济危机、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以及劳动力成本上涨等一系列负面因素的影响,义乌衬衫行业没有及时把握住势和度,面临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1义乌衬衫行业的总体情况

衬衫行业是义乌最早成名的支柱产业之一,以国内四大衬衫生产基地之一的大陈镇为代表的义乌衬衫业长期以来在国内衬衫市场作用举足轻重。近年来,大陈衬衫已经形成的专业化、系列化和外向型三大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企业已经完成了战略调整,当初单一的衬衫产品已经得到西服、茄克、T恤等系列化产品的补充,偏重于短期利益的贴牌加工模式正在逐步弱化,自创品牌和品牌授权经营逐渐增多。“中国衬衫之乡”大陈镇,已经拥有了“贝克曼”、“能达利”、“傲哥”、“挺得帅”等多个浙江省著名商标。

义乌市目前拥有衬衫生产企业1000余家,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义乌衬衫产品出口货值在5亿美元以上,主要出口美国、东南亚、澳大利亚、欧盟、南美、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2008年以来,国际、国内的不利事态对实体经济影响日渐加深,经融危机将全球经济拖入衰退的“泥潭”,衬衫行业自然无法独善其身,受到极大的影响。虽然在国家出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些列政策措施作用下,我国宏观经济出现回暖现象,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还在进一步加深,绝大多数衬衫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至今并不乐观,全行业生产增长步伐大幅放缓。

2衬衫行业出口下降的原因

由于具有劳动力、原材料价格低廉等成本优势,我市的衬衫出口一度呈现旺盛的局面,然而,我市规模以上衬衫企业数量较少,而一些小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较低,多年来依靠价格“低端路线”维持市场份额,这已经成为我市衬衫企业发展的掣肘。技术落后,融资困难,人才缺乏,品牌意识薄弱,市场依赖程度严重等顽疾都严重制约了义乌衬衫企业的发展,使得义乌企业的生存缝隙越来越狭窄。

根据有关人员分析,随着次贷危机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和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整个中国制造的出口都呈萎缩趋势,但义乌市衬衫行业出口呈如此快速的下降仍需引起关注,原因是多方面的。

2.1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导致中国制造成本比较优势逐渐丧失。由于国内物价水平的飞涨和新《劳动法》实施带来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一些低科技含量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厂家纷纷转移至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新兴国家开展生产。

2.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自2008年12月1日起,每两周一次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统计报告,对中国相关产品进口数量实施监测,并在进口限额到期后对我国输美纺织品进行密切监控。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贸易保护主义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国家在挽救本国经济的同时,采取了一些不利于国际贸易的举措,从欧盟和阿根廷的反倾销调查,到奥巴马政府的“买美国货”条款,再到印度的绿色壁垒,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趋势已非常明显。

2.3义乌衬衫行业其实有着它的优势,但义乌企业主缺乏对产品换代的欲望。现在是休闲服的天下,可义乌人没把握住。单一的衬衫,带动不了产业的提升,没有品牌的运作,只求多生产一件,就多一件看得到的利润,长年累月义乌衬衫行业表现独特的就是:单一领域的各自为政,在服装类别中,衬衫版块、内衣版块、袜子版块、皮带版块、领带版块,好像各自有自己的品牌带动一个小产业带的发展。但纵观现在的服饰行业,往往是一个品牌来带动整个服饰类别的发展,义乌企业就是缺少这样的品牌。

2.4企业质量意识薄弱,拥有中国衬衫之乡美誉的大陈镇,有着世界领先的硬件设备,却只满足于简单的贴牌加工,价格与国外知名品牌相差悬殊。同时,由于工厂在面料投产前和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及成品疏于把关,出口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服装中PH值、纤维含量、色牢度及偶氮染料和甲醛检测不合格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3解决办法

针对我市衬衫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有关人士认为,衬衫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建立互助机制,统一原料进货渠道,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积极应对国际市场上的种种非关税壁垒,建立行业联动机制。在加工工艺上,我市衬衫加工业要加快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实现生产工艺上的新飞跃,同时,加快衬衫行业升级,优化产品结构,实现高、中、低档次产品同步发展。据了解,我市市场上的一些衬衫产品已占据了国外高端市场,但是总的份额还是不多。

有关人士分析,义乌市要扭转衬衫产品的出口颓势,需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问题。

3.1用先进技术化解劳工问题迫于劳动力紧缺危机,新一轮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之风在服装行业悄然兴起。科技贡献的作用在本轮产业升级中彰显出来。成熟的中国服装企业在技术改造中扮演的不仅仅是买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对工序和工艺进行优化配置的设计者,往往是企业对设备或软件制造商提出要求进行定制采购。提高劳动生产率,化解劳工荒问题,解决熟练技工紧缺问题,解决制造过程中人为因素产生的质量问题,提高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是这次技术改造的主要目的。

3.2提高产品质量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产品的竞争,企业没有名牌产品就谈不上有竞争力,企业的技术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点,不断创新设计思路,改进产品性能,使产品质量水平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要从企业发展的高度研究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方法,从根本下手,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在成本优势逐渐丧失的情形下,加大研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义乌制造比较优势的必由之路,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专做衬衫行业的贝克曼服饰以前主要销售对象是俄罗斯及中亚五国,产品以中低档为主。去年7月1日,国家下调出口退税率,企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这家企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调整为主打欧美、日本市场,为英、韩、日等国的国际知名品牌做贴牌生产。由于产品质量、面料保证,外销价不断提高,今年1~5月出口欧盟产值217万美元,同比增长660.7%,占其企业出口总额的21.81%,企业利润率居全国服装行业第十位。

3.3强化品牌意识对企业来说,仅创立自主品牌是不够的,还要叫响自主品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服装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传统的“我做你买”销售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

同样以贝克曼服饰为例,贝克曼企业拥有15年的历史,是大陈较早的服装企业之一,为韩国衣恋、瑞典H&M和日本的伊藤忠等众多品牌做过加工,虽然连国外的客户都称赞产品质量好,但加工所赚的利润与品牌拥有者的利润相差甚远。“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打造自主品牌。”在与国外强手的合作中,贝克曼公司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借助国际品牌的成功经验,培养自己的技术团队。目前,该公司已在俄罗斯、意大利、香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贝克曼商标,设立了生产基地和研发基地,在全球拥有10多个销售分公司,实施了贝克曼品牌的国际化运作。

4义乌检验检疫局加强出口服装产品的检验监管

4.1检验监管前移,抓好源头管理,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改变原料、辅料主要靠企业自身监控的通常做法,检验监管工作前移,开展了原料和辅料安全卫生项目的检测,全方位地做好敏感原材料等的备案登记工作。

4.2严格准入关,落实做好进出口服装生产企业的备案工作。加强出口服装生产企业的备案检验工作,对不符合备案条件的企业,不予备案。未经备案的企业,产品不得出口。

4.3加强衬衫产品安全、卫生和防欺诈项目的质量控制。重点解决出口衬衫中甲醛含量、禁用偶氮染料、阻燃指标、成份含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儿童服装设计上的安全问题(如带长)。涉及安全健康、环保项目不合格的100%退货或作销毁处理。

4.4进一步加强对出口纺织品服装安全、卫生和反欺诈等项目的检验工作,加强内在理化指标检测、标识查验工作以及原产地、成分和护理说明的查验工作。引导出口衬衫企业从“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抽样检测和进出口检验。以纺织品服装无配额时代为契机,学习掌握国内外纺织品服装技术法规和标准;帮助企业在出口衬衫生产中适应新的技术要求,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促进地方外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