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展乡村集体经济范文

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乡村集体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展乡村集体经济

第1篇:发展乡村集体经济范文

当前,制约天津市宝坻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机构设置、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与大众旅游产业相同,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其与众多的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服务业、建筑业、农业等,另外还设计到特色农业生产、生态资源管理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运用等。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一个全面、综合的管理体系来支撑。虽然,天津市宝坻区的农村旅游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尚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全面关注,没有成立综合化、针对性的机构或者部门来管理以及协调整个农村的旅游工作,存在管理粗放、机构设置不健全、协调性不强等问题。另外,宝坻区尚还没有出台具体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地区的乡村旅游事业。上述为与农民、乡村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其体系的不健全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间的权衡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对农村旅游可以简要理解为依托生态环境等客观条件来实现开发地区经济效益的提升。可见,农村旅游经济效益的获得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于天津市宝坻区而言,也是这种情况。但是,纵观当前宝坻区的发展现状,普遍存在着乡村旅游项目缺乏总体规划,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保护的问题,经常会发生诸多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如景点的乱搭乱建、生态资源没有给予硬性的保护措施等,这些都会导致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出现。这些行为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以及前景非常不利。

(三)基层缺乏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专业建设人才乡村旅游的起源地为广大的农村,其绝大多数的从业人员为农民和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因为受到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在素质水平、文化程度以及专业能力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需要。另外,相关部门对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以及培训体系也处于缺失的状态。上述现象都导致了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这必然会导致在乡村旅游的推进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最终会制约其战略性发展。

(四)农村对于乡村旅游的认同存在差别乡村旅游在宝坻区的发展时间尚短,在其经济效益、经营目的以及发展前景方面,农村地区的很多居民都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没有深入的有深入地认识与理解乡村旅游的意义和价值。这些人员由于认识上的不足,难免对乡村旅游项目存在一定的偏见,可能会认为其会打破乡村原有的生活格局,影响其一贯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另外,大量旅游人员的进入也会使一部分人感到恐慌,认为其侵犯了其生活领域,进而对乡村旅游存在一定的偏见。这种消极情绪的存在势必会影响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准。

二、天津市宝坻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

振农村经济的措施分析针对上述提及的制约因素,笔者结合多年的基层经济工作经验以及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乡村旅游、振兴地方经济。

(一)建立健全与乡村旅游发展相关的机构以及制度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基础支持天津市宝坻区经过一段时期的农村旅游的发展,在基层农村已经初具规模,如当前宝坻区的每个镇都有农家院等旅游、休闲景点。但是,目前还是个人化的行为,每个镇的政府没有相关的部门以及制度对其进行专门负责管理和规范。这一问题在前文已经提到。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为乡村旅游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持,地方政府必须要针对各自的乡村旅游发展特色、现状成立综合事务办公室,用来管理、协调、推进各自地区的农家院建设,使之形成特色化、规模化,提升品质,创造出自有的独特品牌。另外,要在对乡村旅游进行充分考察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专业、社会人士以及基层农民的意见制定出相应的制度,用来规范和约束乡村旅游。总之,通过机构以及制度体系的建设,能够对宝坻区的乡村旅游起到导向作用,使之协调、健康前进。

(二)全方位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对将要进行的各个乡村旅游子项目进行严格、全面的科学调查、研究和论证,对所涉及的生态环境影响力做出正确评估。在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下,充分地、秩序化地发展乡村旅游,通过科学的措施来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当前宝坻区一些地区开始尝试生态村项目建设,即将农村的乡村旅游项目和文明生态村(美丽村庄)项目结合起来,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建设美丽的家园,给与生态环境充分的保护,而不是一味盲目的发展经济。其中文明生态村建设包括村内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街边绿化、能源清洁化、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生活健康化、等主要项目。随着乡村旅游地区对于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这些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搞好生态文明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多途径构建乡村旅游建设人才队伍,夯实人力资源面对当前宝坻区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匮乏的现状,当地政府以及相关的从业人员要积极构建多个途径来完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人力资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主力军和后备军。首先,要对现有的乡村旅游从业进行全方面的培训工作。即基层政府要针对各自地区的发展现状,通过外聘教师培训、视频教程、组织观摩会等形式对本地区的主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然后再通过这些人员的推介,以点带面,从而推动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其次,要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旅游人才来充实和壮大基层乡村旅游管理部门人才队伍,要给与人才充分的重视,在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给与其支持。这样能够通过人才的引进来创新管理理念、方法和途径。同时还能够带动现有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渴求,激励其不断地追求自身的成长。

(四)向农民大力推介乡村旅游,获取其大力支持,提供旅游和谐环境针对宝坻区当地农民对乡村旅游认识肤浅,存在一定偏见的问题,基层政府要积极地向农民推介乡村旅游,通过播放宣传片、基层走访、座谈等途径来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将其实现途径、最终目的、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向农民详细的说明,可以通过成功案例说明的途径来完成,这样能够使对方从感官上体会到乡村旅游的益处。另外,还可以合理安排一部分村干部到乡村旅游开发成功地区进行观摩,切实感受到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就业以及改善农村生存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最终争取获得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为乡村旅游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

三、结语

第2篇:发展乡村集体经济范文

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明确强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乡村旅游得到了较好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现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发展乡村旅游提升农村经济水平的对策。

 

1.现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定位不准

 

绝大部分地方党委、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提出的口号都是,春赏花、夏纳凉、秋观景、冬玩雪。没有一个核心品牌。个别干部群众对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乡村旅游开发信心不足,简单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就是发展农家乐。

 

1.2发展无序

 

目前,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强劲,使多数乡镇都蠢蠢欲动,但,什么是乡村旅游,怎样发展乡村旅游,由于缺乏全面认识和统筹规划,大家八仙过海各自为政,导致发展呈现盲目混乱状态。

 

1.3档次太低

 

当前,乡村旅游在服务层面档次较低,缺乏一套市场认可的标准。表现为住宿环境简单,农家菜品单一,乡土气息缺失,休闲条件落后,文化生活单调,配套服务欠缺。乡村旅游只有让城市人既能分享田园的清新,感受人际的友善,参与农事的耕作,又不降低他们在城市里所拥有的整洁、舒适、安全、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

 

1.4管理缺位

 

游客大量进来后,供水、买菜、买肉、医疗、治安、生活垃圾的处理等一系列问题便露出来。同时,个别群众不顾长远利益,搞一锤子买卖,敲诈顾客现象时有发生。

 

2.发展乡村旅游提升农村经济的对策

 

2.1创优美的自然环境,让游客“想”来。

 

2.1.1描绘发展蓝图

 

在乡村旅游资源二度开发过程中,要做到大手笔规划、大动作实施,大力度推进。一方面规划要从让游客想来和让游客想停留进行规划;一方面做好总体规划布局和配套的专项规划;一方面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

 

2.1.2体现乡土气息

 

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业效益。以慢为基调,渗透到乡村的山水、人文、建筑。打造公园式景观,引导游客回归自然。

 

2.1.3包装旅游产品

 

树立“用经营的理念经营农业、用旅游的观念建设农村”的观念,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深度对林、渔、畜、禽、蛋、奶、蔬、果等农产品进行品牌包装,打造成精品,让游客返程途中有纪念品带走。

 

2.1.4整治城乡环境

 

依法拆除违章建筑,坚决刹住未批先建、少批多建恶劣风气,坚决打击乱停乱放、非法运营行为,突出整治农村“脏乱差”问题,改善村容村貌,建设一批环境整洁、生态文明的样板村、模范村。

 

2.2创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游客“敢”来。

 

2.2.1善于教化民风

 

教化民风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认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人人当好人,个个做好事,民厚道、官厚德的良好风尚。

 

2.2.2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旅游度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标准化、管理网格化、服务全程化,游客在旅游度假期间吃得放心、住得舒心、行得安心、游得开心、玩得顺心,达到当地群众满意、游客满意的双重效果。

 

2.2.3规范市场秩序

 

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一方面要做好旅游市场的规范,一旦有黑社、黑车、黑导、黑店等来焚林而猎,再美的旅游景点也只会让游客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另一方面要做好媒体的应对。

 

2.3创浓郁的文化环境,让游客“常”来。

 

2.3.1培育诚信文化

 

百事诚为先,发展旅游、壮大旅游首先要培育诚信文化,打造信誉品牌。从商业伦理文化来讲,发展旅游就要致富,要有效益,但是经营中间要生财有道,不能欺诈,要诚信。培养、推广一批社会公认度高的诚信典型,开辟“乡村隆旅游诚信网”,宣传诚信典型,曝光失信行为,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2.3.2挖掘乡土文化

 

随着时间的演进、历史的推移,很多“文化宝贝”已经杳无踪影,甚或濒临灭绝的边缘。因此要深度挖掘乡土文化。自然风景受季节、气候等的影响较大,文化资源则不受其影响,也就不会出现“旅游淡季”。

 

2.3.3人才引领文化

 

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一方面要培养旅游行管、经管、策划、营销等专业技术人才、旅游服务技能人才、导游人才和乡村旅游创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各种高端人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借助外力求发展。另一方面要让当地群众多多学习旅游业相关知识、法律知识以及外语,提高其知识素养,能够与时俱进,与时展同步,培育一批旅游业“土人才”、“土导游”,让更多的人在当地找到就业的“位子”。

第3篇:发展乡村集体经济范文

[关键词] 京津冀;区位商;产业协作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2-0008-05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2005年京津冀地区GDP总值为20 666.76亿元,占全国的11.34%;人均GDP为21911.8元,是全国的1.57倍。2000年以来,三地的GDP指数超过全国水平;GDP总量、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第三产业的上升趋势更加显著,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因素(见图1)。

从三次产业增加值来看,2005年京津冀地区一、二、三产业各自比重为8.03∶45.49∶46.48,相对于全国12.4∶47.3∶40.3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较高。从各个地区来看,北京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一、二产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天津和河北仍以第二产业为主(见图2)。

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分析,京津冀地区第一产业呈持续下降趋势,2000年后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但是上升劲头不足,第二产业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所占比重仍较高(见图3)。

从上面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分析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虽显出优势但其支柱产业还未形成,尚不能替代传统工业的地位,这说明该区域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动时期。

(二)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中存在的问题

1. 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在京津冀地区内,由于合作观念的缺乏、行政边界的阻隔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壁垒和特殊的财政、金融、投资体制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在争取各自利益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产业(主导产业)趋同现象,京津两市尤为严重,其占工业产值半数的行业几乎完全相同(见表1)。

作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虽然已经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但新兴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地方财政和就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还比较强,因而与津、冀的产业差异性还没有完全形成。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和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天津同河北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经济总量上,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也比较突出,难以形成层次分明的产业聚集。这一状况直接导致了资源难以在该地区范围内的合理流动,限制了产业集聚效应的产生。

2. 深层次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缺乏。京津冀合作以物资协作和浅层次的垂直分工居多,深层次的产业合作很少,导致三地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降低。在第一产业内部,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合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主要是围绕着京津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而动。农产品的低价格以及由此导致的低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河北开展区域合作的积极性。北京、天津的第三产业多是为当地服务,基本停留在地方化层面,所以对河北产生影响的只有第二产业。但北京、天津的第二产业整体层次并不高,再加上各自都追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而限制传统产业向外转移或产业链的向外延伸等诸多原因的存在,导致京津的发展并不能对河北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

3. 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强。在京津冀地区,北京在经济规模、产业层次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理应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但事实上北京并未起到龙头的作用,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北京在建国后逐步发展起资源、能源消耗高的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并在北京市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重化工业从根本上来说并不符合首都资源和环境特点,对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不但使北京市经济尤其使工业发展形成了“路径依赖”,为以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困难;而且导致京津冀产业结构趋同和恶性竞争,同时也阻碍了产业间正常的梯度转移。天津曾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和对外开放城市,解放后,由于国家一直重视首都经济建设,再加上一度对沿海城市作用认识不足,建设投入不够,经济增长受到抑制;改革开放后,天津市借助原有的工业基础,经济实力得到迅速增强,但始终处于经济爬坡和资源集聚阶段,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竞争大于协作。河北省的唐山、邯郸、保定等城市一度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城市,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争资源(水资源、土地、矿产资源等)、争项目、争人才的现象多于合作。本应作为区域中心的京、津,不仅没有利用集聚的各种资源聚集能量产生极化效应,也没有通过产业的梯度转移对津冀地区产生扩散效应。这样京津冀地区一直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次级经济区域,以致于现在落后“长三角”和“珠三角”。与它们相比,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周边区县人均收入低、基础差是制约协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方向及重点

(一)第一产业协作方向

在京津冀地区内,京津由于加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农地转用于发展非农产业和城市建设,可利用的农业资源逐年减少。同时,由于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价格较高,京津在生产普通农产品方面,与河北相比已不具备比较优势。因此,除了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农业以外,京津的第一产业应向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为主的都市现代型农业转型;弱化农业生产农产品的功能,都市农业功能更多地体现在以农业为载体的观光和休闲上。京津在借助科技和人才资源强势来发展高新现代农业方面可以有所作为。况且京津的农产品市场供应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河北,尤其在蔬菜、畜禽产品和海鲜产品供应方面,京津对河北的依存度很高。所以,河北要适应京津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提升的变化,大力发展绿色高质的肉、蛋、禽、蔬菜和水产品,建立与京津稳定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购销关系,开通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渠道,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河北农业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竞争力。

(二)第二产业协作方向

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一般用区位商,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比。根据区位商的理论,经计算得到京津冀地区重要行业的区位商(见表2)。

分析各地区产业的区位商可以看出,京、津、冀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建立起自身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并拥有其相应的工业主导行业(见表3)。

分析表3,可得出如下结论:(1)京津与河北的工业合作深化方向比较明确,垂直型分工趋势明显,由于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比较小,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河北要接受生产力的梯度转移,夯实传统制造业基础,发展煤化工、油化工等,建设大型钢铁、建材、化工等综合性工业基地,与此同时,发展新兴制造业,如汽车零部件、家具制造、食品饮料制造等,以制造业的多元化发展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结构,利用后发优势,打造都市腹地型经济体。(2)京津的工业主导行业雷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同为两地的主导产业。在不同的主导产业中,北京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而天津也只有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金属制造业。京津进行工业领域协调的基本方向是,北京要突出自身的科技和研发优势,天津则要突出自身的港口运输便捷和海洋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3)京津冀地区整体的行业优势已经形成:河北作为全国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重化工业基地;京津则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制造业产业带的北方双核城市。

由此,京津冀地区应以梯度转移为重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产业结构方面,河北与京津在三大产业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互补态势,北京的服务业所占比重已经超过60%,而天津的服务业比重也与第二产业持平,只有河北的产业结构依旧保持于“二三一”的格局。京津冀地区内部技术、产业存在梯度性以及生产要素禀赋亦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并且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随着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其回流效应依旧会大于扩散效应,产业梯度还会呈增大趋势。

(三)第三产业协作方向

京津冀在先天资源禀赋及后天功能定位(尤其是北京定位发展首都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引起了各自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和结构的不同,而发展速度和结构的不同又使得三地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有较大差异,由高到低呈北京―天津―河北的格局。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处于较高阶段,第三产业占地方GDP的比重已超过6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河北的第三产业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阶段,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天津的二三产业则基本持平。

从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律看,其发展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商业和交通通信业发达阶段;第二阶段是金融保险业和产业服务业发达阶段;第三阶段是科技教育业和信息产业迅速崛起阶段。根据这种区分标准判断,北京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迈进的时期,天津和河北正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移。分行业的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中,河北与北京相比,在发展传统第三产业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在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的基础方面,京津明显强于河北。

京津冀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合作,有可能出现在金融业的区域整合上,例如,按照股份制方式组建京津冀区域发展银行,实行京津冀地区内银行储蓄的跨行政区通存通兑,将过去的京津冀互为异地存取变为地区内的同地存取;也有可能表现为保险业业务的进一步跨行政区拓展;更有可能的是信息业(通信、网络、传媒和咨询等)和中介服务业(会计、审计、评估和法律服务等)的企业跨行政区并购和业务融合,例如移动通讯业中的跨行政区手机异地交费、停/开机、备卡激活等。此外,在物流、房地产、会展等新兴服务业方面也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较大的合作潜力。

随着第三产业中商业业态的提升,京津商业中一些业绩颇佳的老字号和专卖店将进一步通过特许经营或连锁等形式向包括河北在内的其他地区扩展。而一些与北京城市功能不相适应的低端商品批发零售业,将逐步由城市中心向转移,有些将落户环北京的河北地区。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十一五”时期京津冀地区旅游业的区域合作将会有较大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地区内交通条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旅游业企业之间较好的合作基础。京津冀应以旅游线路的开发为依托,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龙头,努力把圈内建成功能齐全设施一流、服务国内、面向世界的旅游区域;以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4A景区为名牌产品,建设一批起点高、有特色、规模大、能带动当地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以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为新内容,开发新型度假项目,强化度假产品的娱乐、休闲、健身功能;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为目标,完善接待设施和服务设施,创造优美、高质量的度假空间。

[参考文献]

[1]孙海鸣,赵晓雷.200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R].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景体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3~2004)[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景体华.2004~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第4篇:发展乡村集体经济范文

关键词:网络共享经济 发展 问题 应对措施

一、网络共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共享发展中存在信息安全保障难题。

在网络空间分享信息与资源、实现网络经济共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信息不安全问题。第一是软件本身存在的漏洞,如公司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有漏洞,个人使用计算机的时候,通常会因为软件漏洞给公司或者个人带来巨大的损失。第二是计算机病毒的迅速传播和黑客入侵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病毒的快速传播,让不计其数的用户受到病毒入侵的影响,比如“苏拉病毒”。还有黑客利用网络技术,去攻克计算机用户的系统保护,违法盗取用户的数据以及控制其系统,导致网络经济生活不能正常运行。第三是一些公司和个人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为了攫取更大的经济利润,违反市场规则,运用违法的手段取得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四是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非法网站,盗取消费者网络支付密码,侵犯消费者的财产或者利用网络支付骗取消费者的财产等。

(二)网络经济共享技术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虽然目前我国种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但是这些产业的共享技术还处于落后的状态,共享技术不够有深度和广度,网络经济共享发展相关软件技术远远不能适应共享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网络经济共享发展有关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网络经济共享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顶层设计存在缺失,由此在网络共享中经常出现买卖欺诈、信息不对称、诚信缺失等问题,导致网络交易投诉问题频出,从而影响网络经济共享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网络经济共享发展中监管不严问题

网络经济共享发展中监管不严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服务于传统经济的诸多监管法规和细则,难以解决共享模式创新所带来的准入门槛、劳工社保、税收监管、信息安全等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共享模式想要建立一个庞大的商品和服务提供者的“蓄水池”而必须降低门槛让很多的非专业人员进入,这其间也可能出现很多监管不到位现象。

(五)网络经济共享发展中产业配套缺失问题

共享模式创新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现有的产业链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未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产业配套相关的基础设施、保险体系和产业链条等相对缺失,如移动互联网的WiFi资源、能源互联网的能源并网、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以及汽车共享中的汽车保险等问题。

二、推动网络经济共享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网络共享经济发展中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特别是保障网络交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

网络经济共享涉及方面较广,环节较多,个人信息安全是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中之重。从体系上维护消费者权益,才能保障网络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网络经济的共享发展。

(二)坚持创新发展,推动产业的升级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所以实现网络经济共享发展就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网络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网络经济共享发展更加有深度和广度。在猿执葱路⒄梗推动产业的升级发展中,一方面,需要引进创新型人才,并建立一套激励机制,鼓励积极主动创新,吸引更多的人才,防止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政府应该给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让网络经济在政策的保障下有序运行,促进网络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完善网络共享经济的顶层设计和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网络共享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与网络经济共享发展不相适应,不能满足网络经济共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国亟待完善网络共享经济的顶层设计,健全网络经济共享发展有关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来保障网络经济共享发展。一方面,健全网络安全以及网络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消费者权益,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对于网络经济领域的信息泄露问题,要严格追究责任,加强网络经济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网络共享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民众都能从网络共享经济发展中受益。

(四)营造开放包容的监管环境

企业应当避免将传统的限制式的管理模式套用于共享经济,应鼓励共享平台企业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发展,然后针对发展存在的障碍和问题,适度调整或清理旧规则、建立新监管体系,如对社会保障、税收制度、就业指导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实施动态监管,在发展过渡期采取不同的监管和治理方法,为共享经济发展和转型留出空间。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构建新监管体系,比如建立新型数据收集机制,加强信用记录、风险预警、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资源在线披露和共享,实现监管信息的快速、直接、透明,同时加强对平台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监管。

(五)完善共享模式创新中的配套体系

加强共享平台发展中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如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体系建设等。完善相关产业环节,尤其是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可考虑培育专业的信用服务公司,构建用户信用评级系统。

参考文献:

第5篇:发展乡村集体经济范文

[关键词]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不断重视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农业科研上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研项目经费占农业科研单位收入的比重也逐年提高,科研经费也从过去那种“没钱花”、“不够花”,变成现在的“没处花”、“花不完”。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规范、合理地管理科研项目经费,提高其使用效率和效果,已成为摆在单位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践同样证明,在客观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人”是影响科研经费使用好坏的核心因素。笔者试图从人的影响因素方面探讨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措施。

一、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相关人员在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人员存在“重立项,轻预算”的思想偏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预算执行的质量。科研人员片面地认为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完全是自己的事,喜欢“单兵作战”,极少会让财务人员参与进来。在他们看来,有关对财务部门签字盖章的要求,更多的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形式。他们更多关注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项目立项、获取尽可能多的经费支持。为了增加项目立项的竞争力,科研人员往往凭借自己的过往经验或者主观判断做预算,造成项目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差、透明度低、随意性强、可操作性差,只是将预算当成了“要钱预算”,给将来的项目执行埋下隐患。

(2)科研人员主观地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靠自己个人的能力争取来的,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自己的钱”。因此经费使用也是自己的事,我的项目我做主,其他人员无权过问。科研人员专注的是怎么出成果,如何争取到经费,在他们的理解中,预算是做给立项阶段评审看的,不是用来约束自己执行的。但事实上,因为科研人员是科研专家而非财务专家,他们往往缺乏经费管理的经验,容易造成经费使用中诸多违规现象。

(3)科研人员片面地认为科研项目审计验收是财务人员的事,在验收时自己只管发表的论文够数、能够培育出合乎要求的农作物新品种及新品种推广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规定要求即可。这种狭隘的思想观念使科研人员在平时使用经费时缺乏计划性,取得的票据缺乏规范性,经常出现已经接到上级通知要验收时,还有大量经费资金滞留在单位银行账户上没有使用,才想起来还有大量的票据没有取得,出现所谓的经费“花不完”;经费预算与实际需求差别较大,科研项目实际需要支出的在预算中没有批复,预算批复中的部分计划支出在实际工作中又不需要,造成所谓的经费“没处花”。

2.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人员认为科研项目争取到的经费只有科研人员才有使用权,因此其项目申报、预算编制也是科研人员自己的事。这种思想造成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环节参与度不够,专业优势发挥不出来,加上缺乏对科研项目的认识和了解,无法对项目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做出正确判断,导致项目预算编制不规范,适用性、可预见性、准确性差。

(2)财务人员没有做好有关经费规范使用宣传工作,并且对科研项目经费也主要是事后管理,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当科研人员已将科研工作实施完毕、拿相关票据来报账时,对财务人员拒绝不合理、不正当的经费开支行为,科研人员就会认为是故意刁难、找碴,责怪财务人员没有事先提醒,引起对财务人员的不满甚至冲突,人为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同时,财务人员不熟悉科研过程,也很难通过核算管理对经费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形成有效地监督和约束,结果造成核算管理与经费预算脱节、经费使用与项目实施不同步,严重影响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3)财务人员应对科研项目审计验收的执业风险大。如同科研项目的申报需要编制预算一样,科研项目的审计验收需要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出具科研项目经费决算表,以反映科研项目经费的收支情况。但现实是,项目经费预算和执行的严重脱节使得科经费财务管理很难“直面”审计验收,财务人员的执业风险大。

(4)财务人员对项目预算执行结果的财务评价和利用缺失。认定科研项目实施成功与否,一方面要看农业科学研究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目的、是否取得了预期成效,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经费预算执行的财务评价和利用,它是整个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最直观也是最可靠的数字反映。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财务人员片面地认为项目审计验收完毕就算万事大吉,造成了很少进行项目财务评价。即使上级要求时进行绩效评价,往往也是草草填表,应付了事。

(5)财务人员任务艰巨,财务队伍力量薄弱,处于“庙小、力弱、点多、面广”的尴尬局面。一是科研项目多,单项金额少。以江苏省农区所为例,2009年平均新上科研项目72.4项,2010年平均新上科研项目79.5项,数量较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50万元以下的小项目,管理起来千头万绪。即使有少数国家级大型科研项目,但要求更加严格,财务管理的难度也更大。二是科研项目经费来源多元化,既有国家、省级、上级主管部门项目,也有地市级、基金会、社会其他组织甚至国外农业机构资助项目,由于纵横交错的各种科研经费使用要求不尽相同,造成了经费核算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三是每个农区所拥有下属科技型企业2-5个不等,也是由农区所财务人员兼管财务核算,工作量超大。四是财务人员要经常应付财政、工商、税务、社保、统计、中介等不同部门或机构的检查、审计、统计、验收,也占用了财务人员相当多的精力。而各个农区所一般只有5-6名财务人员,他们要统管所事业收支账、科研项目账及下属实体账,要有6-10个帐套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任务,让财务人员全程参与每个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可谓是天方夜谭。

(6)由于缺乏必要的奖励措施,财务人员主动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高。我国基层农业科研院所也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财务人员作为单位的后勤服务人员,“干好干坏一个样,大家都拿平均奖”的薪酬制度无法调动他们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由于没有及时引进人才,而现有财务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参加高层次专业教育和后续培训,专业知识不能及时更新,造成知识老化,素质得不到得高。加上日常工作量巨大,也没有精力了解科研项目相关知识,不能适应新时期工作特别是不能适应重大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需要。

3.科研管理人员忽视了财务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关系的协调工作。他们认为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和财务核算有明确分工,各自“扫好门前雪”就算工作尽职尽责,容易形成“好事抢着做,责任相互推”的现象。造成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三方各行其事,缺少沟通、交流与协作,容易产生矛盾和隔阂,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难以形成合力。

4.单位领导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单位领导认为自己日常报账审批的重点是农业事业经费,对科研项目经费而言,只提取少量管理费就算完事。为了鼓励科研人员争取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剩下的科研经费日常报账全部归科研人员支配,自己无须过多过问,只是履行一下手续而已。于是出现科研人员只管“要钱、花钱”,财务人员只管“收钱、付钱”,科研管理人员则不问钱的现象。致使科研经费使用缺乏计划、规范和必要的约束、监督,支出存在无序性和随意性,如白条抵用、超预算列支费用、票据内容与实际支出不符、虚开票据私设“小金库”、一票多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项或固定资产购置费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2)单位领导片面地强调科研经费的争取而没有重视财务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作用。单位领导将科研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本无可厚非,毕竟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出新品种、新成果才是主要任务。但是片面地强调科研项目承揽的数量和级别、科研经费的规模和额度,却忽视了财务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作用。为了单位利益和个人前途,在单位领导的协调下,违背职业道德、承担执行风险,多数情况下财务人员只能选择妥协,东拼西凑拿已报过账的票据抵用,甚至用虚假发票代替白条,尽量做出符合有关规定要求的账来。验收时要看几年前的账,而拿出来的凭证账册却是笔墨如新,甚至连粘贴票据的胶水还未干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账是“赶制”出来,为科研项目通过财务审计验收埋下隐患。

二、规范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应对措施

1.单位领导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一支数量上有保证、质量上过得硬的财务队伍,是做好当前及未来科研项目经费财务核算的重要保证。单位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高度重视财务队伍的建设。一是要有长期的财会人才引进计划,为财务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和活力。二是要加大对工作突出财务人员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提高他们参与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三是要以强制培训和终身制教育思想为指导,积极创造条件,在工作上提供便利、时间上提供保障,给财务人员提供充分地继续教育和后续培训的机会,从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更好地做好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

(2)单位领导要严把科研项目资金审批关。要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资金审批制度,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开支内容、审批权限等。按审批制度中的使用要求,以项目预算批复为基准,严格审批相关票据,严禁超预算开支和未经批准擅自改变经费用途。特别要尊重财务人员的意见,对财务人员认为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支出项目,坚决不予批准,为以后顺利通过项目验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3)单位领导要统筹兼顾,科学地协调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创造一个良性循环与和谐的环境。单位领导要明确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工作中的重复劳动和推诿现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科研项目碰头会,使他们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促进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验收、评价都能按相关制度规定落实、执行,保证农业科研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科研管理人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着眼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农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强化经费管理。加强管理,制度先行。要根据政府部门对农业科研经费相关制度的管理要求,遵循灵活性和规范性的原则,在单位领导的指导下,结合本单位科研项目实际需要,主要从项目申报、立项管理、可行性评价、项目预算、资金管理、项目实施、监督检查、审计验收、绩效评价等环节入手,和财务人员、科研人员一起,制订出一系列既不呆板僵化又不放任自流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标准、操作程序和纪律要求,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使相关人员共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事前把关、事中审核、事后检查,从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2)科研管理人员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工作的协调力度,做好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的日常联系与沟通。科研管理人员可以说是联系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的纽带。通过工作协调,使科研人员在注重立项申报的同时关注经费使用,而财务部门在做好财务核算的同时加强科研全过程的介入,从而将经费使用和科研工作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在自己无法做好衔接工作、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时,要及时通知单位领导,由领导及时协调处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财务人员要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随着科研项目预算科目设置和内容的不断细化,预算编制的专业要求不断提高,而科研人员非财务出身,独立编制高质量的经费预算越来越困难,财务人员主动将对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延伸到项目申报环节、参与项目预算编制势在必行,这就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财务人员要转变观念,不但要提高财务专业水平,还应加强相关农业科研知识的学习,熟悉科研方面的基本常识,了解科研过程,把握科研规律,化被动为主动,通过严格的管理、科学的核算和优质的服务赢得科研人员信任、尊重与支持。促使科研人员合理地申报科研项目,科学地编制项目预算,谨慎地使用科研资金,增强资金的使用效果。同时,加强对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思考与研究,摸索一些较为通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满足小型科研项目的申报需要。针对重大项目,则集中优势力量,全程参与项目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的前瞻性、准确性、真实性,增加申报成功率。

(2)要建立科研项目财务评价和利用体系。科研项目验收对科研来讲是一项科研活动的结束,但对财务来讲,更应将其看作是财务活动结果评价与利用的开始。财务人员要对在验收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分析总结,通过财务活动结果的独立、客观、公正地评价,分析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可行,预算执行是否规范合理,财务审计验收专家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有哪些数据可以作为经验化的指标在今后的科研项目管理中能够利用。通过这样的长期总结、提升,才能不断丰富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降低财务执业风险。

(3)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要求的宣传。通过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考核、评价各阶段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来教育、感染科研人员,从而使科研人员充分重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有利于今后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创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农业科研的快速发展对财务队伍的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记账、算账和报账,而要将视野扩展到科研项目管理活动的广阔领域。财务人员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将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创新科研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和模式。通过建立科研项目财务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即科研经费预算核算与控制平台、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与查询平台,在单位领导、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对科研项目进行联动监督和跟踪管理,实现科研项目在相关人员之间数据共享、实时查询、动态管理和相互监督,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实现各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促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全面走向科学化、动态化、信息化、透明化和高效化。

(5)要加强对科研经费日常使用规范的财务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专人负责,保障资金安全,规避财务风险。在科研项目报账时,要强化项目预算的约束力。抛弃只“核”不“审”的陈旧观念,严格按项目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开支内容和审批权限核销票据,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核算准确、监督有力。对不符合财务要求的票据和不在经费业务范围内的开支坚决不予报销,使支出规范、高效、节约,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地使用,防止截留、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4.科研人员要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强化自己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规范意识。

科研人员要像认识科研活动一样来认识科研经费的管理,从项目申报时就提高对项目预算的认识,坚持实事求是、精打细算的原则,根据农业科研的实际需要,在与财务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合理、认真、细致地编制项目预算,剔除水分,减少随意性,确保预算的科学、明确、合理、规范。在项目实施中,要抛弃以往那种自己争取到的科研经费是“个人私房钱”的传统观念,严格按照预算批复的要求使用科研经费,不再寄希望于审计验收的走过场,以科研预算保质保量地完成和经费资金规范地使用坦然直面验收。

总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工作,单位领导坚持做科研经费管理的坚强后盾,科研管理人员加强农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并且扮演好协调人的角色,科研人员按既定的目标任务踏踏实实搞好项目实施和科学研究,财务人员根据项目预算和财经法规认认真真地抓好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最终形成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真实可靠的项目决算,才能真正达到发挥科研经费的作用和争取到更多的科研经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基层农业科研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科技兴所、科技兴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淑侠.浅谈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3):46-48

[2]郭宏宇.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界,2010,(7):188-190

第6篇:发展乡村集体经济范文

第一条为适应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需要,规范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行为,促进乡村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根据国家财政部颁发的乡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试行)有关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订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本县范围内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以下简称集体经济组织)村办企业执行企业行业财务制度。

第三条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工作要接受业务主管部门县农经局和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财会机构和财会人员

第四条全面实行乡村会计制,各乡镇以农经服务中心为主体,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工作并对其财务活动进行管理,县农经局进行审计监督。

第五条集体经济组织指定一名会计报账员,负责协助乡镇农经服务中心开展集体经济组织报账工作。

第六条为保持财会人员队伍的稳定,提高工作积极性,财会人员的待遇应给予保障,实行持证上岗。

第三章财务收支

第七条集体经济组织要依照本细则制订具体的财务收支制度。

第八条一切收入统一由报账员开票,出纳收款,禁止其他人员收款。当天收到款项必须存入银行(信用社)禁止坐收坐支。

第九条集体经济组织的开支必须手续齐全,要有经手人、证明人、审批人签名,标明用途,并符合开支规定。

第十条大额开支由集体经济组织村民理财小组集体讨论和履行审批手续。管理费用等非生产性费用要进行限额控制,具体标准和制度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制订后报县农经局批准执行。

第十一条严禁利用公款进行吃喝,变通入账,如违反规定,按照谁吃喝谁退款进行处理,并追究村干部责任。

第四章固定资产管理

第十二条固定资产管理要建章建制并设专人负责,明确责任。

第十三条固定资产购建按规定进行,工程要公开招投标,要有承包合同、预算与结算资料。

第十四条汽车购置必须同经济业务和经济效益挂钩。业务少、经济效益差的村不得购置汽车,具体标准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制订。不准用公款购置手机、摩托车。

第十五条固定资产的出租、出借、捐赠、报废等必须按《县乡村集体资产管理规定》执行。

第五章流动资产管理

第十六条材料、产品、库存商品、库存物资要设专人保管,建立明细登记制度,定期进行清查盘点。

第十七条集体经济组织要本着用好、用活资金的原则。严格控制和掌握非生产性开支,禁止乱花乱支。对违反规定开支的其开支无效,由越权审批人承担责任,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第十八条集体经济组织要按规定的开户行开户,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现金管理制度。

(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帐户要有财务专用章、主管领导印章、单位专业会计印章、出纳印章。集体经济组织的支票、印章分开存放,专人负责。

(二)凡未按规定使用帐户,而继续使用存折进行银行存、取款结算的集体经济组织,视作违反资金管理规定,追究主要领导和财会人员的责任,并限期整改。使用帐户后,集体经济组织必须将资金存入银行帐户。凡是有违反规定继续使用存折开户的或未将公款存入帐户而是存入个人存折的按挪用公款处理,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三)集体经济组织要严格执行库存现金限额管理制度,大宗支出(5000元以上)要通过银行结算。集体经济组织用款(包括提取备用金和转帐结算)应实行逐级审批制度。

1集体经济组织5000元以下的支出,要由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格)经乡镇农经服务中心主任审批,方能办理有关支出手续;集体经济组织5000元以上的支出,须经乡镇主管领导审批;10000元以上的支出须经乡镇党委集体讨论通过后,方可办理支出手续。

2集体经济组织以现金方式收取的各项收入必须存入银行帐户。

3集体经济组织的定期存款的提取,按本制度规定执行。

违反以上规定进行存、取款结算的集体经济组织,按挪用公款处理,并追究主要领导和财会人员责任。

第十九条集体经济组织的现金、银行存款、存单及有价证券由出纳员保管,村干部监督,其他人不准代管。

第二十条严格执行现金库存限额制度,集体经济组织平时库存限额最高不得超过核定备用金限额,确需增加备用金限额的须报乡镇农经服务中心批准。因特殊情况需临时性增加的应经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报乡镇农经服务中心批准。如超过限额又不办理审批手续的追纠出纳员责任。

第二十一条所有资金收入要使用统一的收款收据。推行使用吉林省统一专用的票据。严禁收入不开据。一切支出要有符合规定的原始凭证,对外支出应当取得外来原始凭证。严格控制自制原始凭证的使用范围,确实无法取得外来凭证时,自制原始凭证必须由报账员填制,必须有经办人、收款人、证明人和理财小组组长和审批人签章。

第二十二条报账员每月要对出纳保管的现金、银行存款、定期存单、有价证券进行清点核对,发现不符,要及时查明原因并报告主管领导,发现公款私存情况,要及时报告乡镇农经服务中心。出纳员不得以白条子抵库存。

第二十三条因公事暂借款必须填制借款凭证,严格审批手续,并入帐处理,限期报账,不得拖欠;原则上不得个人借用公款,确因特殊经济困难需要借用的必须经集体经济组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批准,所借出款项必须明确归还日期,借款时间超过三个月的按银行贷款利率计息。干部年内预支报酬不得超过本人当年基本工资总额。

第二十四条集体经济组织的应收款项包括单位和个人的各项欠款。集体经济组织对拖欠的应收款项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催收。对债务单位撤销,依照民事诉讼确实无法追还,或债务人死亡,既无遗产可以清偿,又无义务承担人,确实无法收回的款项,要由乡镇农经服务中心审查,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后核销,计入其他支出。但由有关责任人造成的损失,应酌情由其赔偿。任何人无权擅自决定应收款项的减免。

第六章投资管理

第二十五条集体经济组织兴办经济项目须提供可行性报告、资金来源和运用计划、管理与经营措施,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并报乡镇农经服务中心审批。

第二十六条投资项目管理要落实责任制,防止经营管理不善造成集体经济损失。

第二十七条以实物对外投资(合作、合营)转让,实物作价要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报乡镇农经服务中心审批,禁止由个别人私自作价。

第二十八条对外投资(合作、合营)转让要签订书面合同,并必须办理鉴证或公证。

第七章征地补偿款管理

第二十九条征地补偿费实行专户管理制度。集体经济组织要设立专门的结算帐户,专门用于征地款收支的结算。该帐户资金的转出必须经乡镇农经服务中心审核同意。征地补偿款通过“应付款─应付征地款”公积公益金─土地补偿费”科目进行专帐核算。

第三十条土地补偿款主要用于兴办集体经济实体、发展农副业生产,可部分用于公益、福利事业,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一条动用土地补偿费必须经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报乡镇农经服务中心审批。

第三十二条征地款借给外单位和个人必须经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报乡镇农经服务中心审批,而且必须采取抵押方式,并办理合同鉴证或公证。

第三十三条安置补助费应及时、全额发放给不需要统一安置的被征占地农户。需要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属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补偿费不得用于村民分配。

第三十四条未经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擅自动用征地补偿款的当事人必须负责追回款项,并赔偿经济损失;构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会计核算与收益分配

第三十五条集体经济组织财会人员必须执行国家《会计法》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试行)规范会计行为。

第三十六条严格贯彻执行国家财政部颁发的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试行)正确使用会计科目,规范会计核算。集体经济组织不得私自增设一级科目。

第三十七条推行乡村会计电算化。由乡镇农经服务中心负责集体经济组织会计账,严格按照上级有关电算化的实施细则、制度进行,规范操作规程。

第三十八条严格核算当年成本费用和收入,正确计算年度收益,以前年度没有挂帐的费用、收入不得列入当年损益,应作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第三十九条年度收益分配按下列内容和顺序进行:

(一)提取公积、公益金;

(二)按协议规定的投资分利;

(三)集体经济组织干部奖金;

(四)村民分配;

(五)其他

第九章民主理财

第四十条集体经济组织要成立民主理财小组,村民主理财小组由35人组成,小组成员须具备财会知识,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选举产生,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每届任期3年,与村委会换届同步进行,可连选连任。

第四十一条民主理财小组主要职责:

(一)审议本组织有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年度财务收支预决算方案;

(二)审查本组织每月的财务收支情况和财务制度执行情况,并出具审核意见书;

(三)监督集体基建工程和经营项目的发包情况;

(四)参与重大经济投资的研究决策;

(五)向村民及乡镇人民政府汇报民主理财工作及集体经济收支情况,提出今后财务管理的建议。

第四十二条集体经济组织应根据财务开支、经营管理活动涉及的资金大小,分别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三个层次进行民主表决。具体的方式、标准由各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确定。

第四十三条实行财务收支定期公布,接受群众监督。集体经济组织要设立财务公开专栏,每年公开两次,公开内容主要为:财务收支、资产、债权债务等。

第四十四条实行财务公开、民主理财考核制度。各乡镇人民政府应将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工作列入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干部年终工作目标实绩考核,并与集体经济组织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

第十章附则

第7篇:发展乡村集体经济范文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财政政策;发展路径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了大量的增加,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也得到了加快。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相关部门应当以繁荣农村集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重点,走有效的支持路径,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健康、繁荣、长期发展。从财政支持的角度看,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更好地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近年来,各地虽然结合自身实际,在管理体制、实行方式等方面取得突破。但仍然有以下方面的问题存在:

1.1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意志薄弱

农村集体经济出发点不高,资源匮乏,资金匮乏。一些经营收入相对稳定的企业,却对正在发展壮大乡村的集体经济之中毫无作用。更糟糕的是,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的过程漫长,效果缓慢。

1.2收入渠道少,商业理念少

集体经济的收入渠道很少。大多数农村都只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租赁。二是让旧村、旧校舍和违章建筑交给民营小企业办产业,从而获得物业租金收入。这样子总体收入不高,而且由于缺乏充分发挥现有土地和财产资产的运行能力,资源增值潜力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掘。而且,一些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也存在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差的问题,尚未形成产业化发展和规范化运作。1.3资本积累不足,外部融资困难大多数村在保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将资金用于公益性建设,缺乏资金积累,部分经济薄弱村甚至存在经营困难。同时,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农村固定资产激活较少,集体债务较多,缺乏信贷抵押。即使现在中央和省级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但支农资金不是一个部门管理的,而是具体到每个农业职能部门,导致资金使用分散,效率低下。而且,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财政资金很少,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更加突出。

2金融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村集体经济自身发展困难,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金融作为政府支持的重要一手,在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统筹考虑。它可以通过直接参与、间接促进和外围支持三种方式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2.1直接参与

村组织可以设立股份制,财政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同时动员村集体资产、农民资产和社会资本投资入股,这种直接让村民参与其中的方式,可以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活力,还可以提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当然,政府支持不是为了牟利。在经济正常运行后,财政资金将从中提取,然后投入其他需要的地方。

2.2间接推动

农村集体经济要想发展,就要注意金融不能包罗万象,要以市场经济情况为前提。金融直接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只是一种暂时性的引导性措施。支持的重点是培育和促进其他参与者,从而间接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使农村集体经济得到根本发展。

2.3外围支持

农村所处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道路、物流、水利都很重要,政府若想对此地进行发展,可以先从这三方面进行改善,加大财政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环境,同时也可以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3金融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3.1加大财政投入

继续加大农村金融投入,建立直接转移支付基本运行资金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能开能办”的标准,对村级组织实行一般转移支付,确保其正常运行,巩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基础。

3.2加强税收政策支持

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努力减轻农村集体经济运行的负担。对当地保留的部分房产税、村集体缴纳的土地使用税和村公用工程建设项目征收的税款实行全额退还。村集体的财产项目和村公益性项目建设,除上交部分外,应当免收相关审批费用,按成本收取服务费,深入农村基地,积极鼓励参与和建立各种合作经济组织的企业和个人。

3.3管理和使用村集体资产

农村集体资产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承包、租赁经营,机器设备、鱼塘、闲置土地等方式方法,以存量换增量,严禁村集体经济乱花钱乱用。努力构建农村集体“规范管理、有力监管、高效运行、充满活力”的“三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村集体适当收入,不断提高村集体资产利用率。

3.4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平稳运行

加大对组织和人员的培养力度,完善管理层的管理制度,设立出新机制进行运行。规范对内部资金的运用,建立发展基金,抵御风险,大力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大力招收专业性人才对农民进行多层次、多形势的培训,以家乡创业动力为动点,鼓励青年人返乡创业,提高整体水平为重点,真正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服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农业队伍。总之,金融支持对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使农村集体经济更好地发展,就要加强税收支持,保障运行平稳,建设基础设施,加大财政投入,充分利用集体资源,改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集体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如火如荼,作为政府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部门,财政应当积极肩负这一重要使命,结合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支持路径,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改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畅的现状,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钟灿.财政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及建议[J].山西农经,2019(19):35+37.

[2]冯所彦.关于财政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9(20):3-4.

第8篇:发展乡村集体经济范文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1)集体土地产权关系不清。农村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主要资源。虽然采取联产承包重新赋予了农民土地使用权,但是农民并不能以产权主体的身份行使职能,集体资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共有的产权关系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突出表现在为一是土地所有权现行的人权属不清,造成产权主体错位。二是土地所有权归属不清,所有权主体缺位。(2)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现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平衡问题,这种不平衡发展,不仅存在于不同行政区域的农村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在相同行政区域的不同乡村之间。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郊区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行政村所占比重很高。统计显示城市近郊与远郊之间、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富裕与贫穷的差距仍然非常明显,从而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一些乡镇企业改制成为民营企业,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出现了改变。另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的支持,因为大多年轻人和有知识的人脱离了农村,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带头人年龄较大,知识老化,缺乏创新能力和经营意识,造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着生产缺技术,决策缺能人,产业缺项目的局面。(4)集体经济承担较多社会职能。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实际上承担了较多的农村社会职能,突出表现在村级行政组织承担了较多的社会公益福利事业和公共管理职能,包括农民福利、社会治安、文化服务、卫生保洁、合作医疗、来访信息等管理职责,也承担了危桥维护、村级道路、生活饮水、便民服务点等工程建设服务,致使村级行政组织的办公管理费用和社会公益福利事业支出显著增加,而很多本由公共财政负担的支出,实际却是村级集体经济负担。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1)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村改革实行土地有偿转让制度,可促使农村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促进有务工经商能力的农民向城镇转移。还可以通过创新机制体制,破除束缚“三农”发展的各种思想、体制障碍,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从而发挥各方面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要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促使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和流动,实现农村经济资源的优化组合。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效。(2)立足区域经济和乡村集体经济。区域经济的好坏直接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效果。为此发展壮大区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构筑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区域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产业。在努力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的同时要进一步搞好农业结构调节,加快转变中国的传统农业,大力提高效益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增强区域经济的发展动力。(3)立足农村产业。依靠传统农业已不能满足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的。为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仍然必须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这个主题,进一步发展和解放农村生产力,积极促使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按照优质、高产、生态、高效、安全的目标,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加速建设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和旅游农业,壮大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要着力发展一批带动力、竞争力强的乡村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取更多的实惠。(4)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现在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低,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农民增收,提高农民人力资源水平要从多个方面努力。首先是农民自身要自觉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主动参加并接受教育和专业技术训练,要积极掌握新信息、新技术;其次是国家要加大农民的教育和培训的经费投入,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农民搞好科技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要为农村提供畅通的农业信息渠道。农村人力资源和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改善,必将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5)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劳务经济是劳动者出卖劳务而获取报酬的经济现象和生产方式。它的核心内容是劳务输出,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去,从事非农产业并取得工资性收入。

发展劳务经济,是促使农民脱贫致富、积累建设新农村资金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富裕起来,就要把大多数农民从土地上分流转移出去从事第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增收和就业的多元化,从而达到农民富裕的目标。

第9篇:发展乡村集体经济范文

江阴是江苏省无锡市一个县级市,土地面积988平方公里,人口120万,流动人口80-100万。

这次为期十几天的江阴学习,我看到了江阴建设的速度,看到了江阴人民的富足,看到了江阴发展的全面,看到了江阴环境的美好,了解到江阴人创新争优的大气魄和创一流的大志向。我很震撼,龙应台说过“有些青年人追求时尚,不谈政治,实际上就是只关心自己的事情。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开动着的车,总有人在里面自顾自的行乐,所幸的是,总有人探出头来看这辆车究竟往哪里跑”,我突然意识到我来这里学习应该有针对性的学些什么,为我所用。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学,总结江阴有以下几个特点,经济强、农村美、人文明,结合我乡实际谈以下几点粗浅认识和思考:

一、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壮大村集体经济。

学习中华街钟老师讲江阴的农村是“管事有人领,办事有资金;理事有章程,说话大家听”。结合我乡12个村实际。村级事有人管也有章程,但缺少办事资金,说话也不一定全听,说话大家不一定听的原因很多,但无村集体经济,说话不硬气,对群众约束力不够我认为也是其中的原因。所以我认为农村要发展更好,农产品要想利益最大化,必须抱团经营,而“三变”改革,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也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载体,结合我所包抓的渭家河“三变”示范点,今后继续宣传动员群众多种方式入股村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与水务集团养殖基地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壮大村集体经济。争取3至5年使渭家河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为北道德乡壮大村集体经济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为全乡实现乡村振兴增砖添瓦。

二、良好的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江阴市的社会治理比较高端,城市啄木鸟、霞客镇的“霞行天下”app及大数据平台都让我感触很深,城市啄木鸟使每个市民成为城市义务监管员,“霞行天下”app的推广使广大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网上办事,大数据平台给政府决策提供数据基础。结合我乡实际,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在村级便民服务拓宽服务内容,更好的服务于群众。要继续推行“两说一联”工作机制,化解村级矛盾,创新开展缑家庄“道德讲堂”活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以德治村,力争实现乡村振兴的治理有效。

三、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