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求职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求职科研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求职科研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求职科研工作计划

第1篇:求职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 就业指导工作 现状 原因 路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毕业人数增长迅速,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学校综合发展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各高校将学生就业视为重点工作之一,直接面对大学生、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也势必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最佳教育者之一。充分提高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能力,将就业指导工作与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对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就业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辅导员对于就业指导工作角色缺失的现状

(一)现阶段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足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的窘况使各高校将就业工作视为重中之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辅导员队伍建设并不达标。“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各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中,辅导员的系统培训明显少于专职教师,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平时经验的积累。近年来,各高校按照1∶200的要求充实了辅导员队伍,但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展开,辅导员补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从年龄结构看,新进了许多刚毕业的年轻辅导员,他们在面对较为复杂的就业指导问题时,也往往因缺乏经验和阅历而无法根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指导。

(二)职能定位模糊

对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各个高校一直都是比较模糊的,辅导员是一线直接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成了学生的万能保姆,每天忙于应付琐碎的工作,任何相关部门都可以下达指令,导致辅导员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中迷失了方向,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进行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科研工作更是无从谈起。不合理的工作模式已经超出了辅导员的职能范围与个人心理范围,也弱化了辅导员专业化的角色定位,导致他们的能力提升变成一纸空谈,部分辅导员有机会就转岗,对于就业指导工作也只能采取应付式的工作方式,创新更是无从谈起,学生培养计划中从入学到就业全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往往很难实现。

(三)相关知识储备不足

就业指导工作并不是单纯地将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辅导员需要提供的知识与社会支持也会不同。辅导员需要了解每个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并根据相关知识做出不同的指导。这项工作对辅导员的知识体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熟练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咨询、职业素质测评的相关理论及国家鼓励创业基本政策。然而当前高校辅导员以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为主,所学专业驳杂,流动性大,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经验,不能很好地开展指导工作,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有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自己评价不准确,对社会需求了解甚少,造成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尴尬现状。

二、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缺位的主要原因

(一)辅导员自身存在的问题

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特点,要做好这项工作,除了需要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外,还需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咨询、职业素质测评理论、国家鼓励创业基本政策。许多辅导员缺乏系统、专业的就业指导培训,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往往力不能逮,不具备针对性和科学性,学生不能从指导中受益。另一方面,现阶段辅导员年龄构成偏年轻,生活阅历不能支撑起就业指导这一系统繁复的工作。他们求职方面的感受不深,不能与部分情况特殊的学生共情。辅导员现阶段从事得最多的就业指导工作就是宣传就业政策、指导填写就业协议书等文件,使这项工作出现大块空白。

(二)高校内部管理亟须解决的问题

很多高校并未真正正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变化,在制定学生培养计划时并没有将就业指导工作重视起来,也没有看到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天然工作优势,未将此项工作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认为只是学生毕业前几个月开展就业指导就好。这导致高校辅导员对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连续性,部分大学生择业目光短浅,没有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职业定位不准确,对就业可能遭遇的挫折缺乏充分认识,没有真正学到求职的基本技巧和知识,在求职时就会茫然失措,不能准确做出判断并把握机会。

三、辅导员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能力的路径

(一)学校将辅导员的工作视为就业工作的重点内容,精心安排、统筹管理

1.就业是高校工作的关键点,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日常教育工作规划中,应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其中,不能只在毕业阶段“临时抱佛脚”。在常规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加强对学生“三观”以及就业观的教育,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正确判断当前的就业形势,制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逐步实现理想。

2.制定辅导员就业指导管理制度,把就业指导工作纳入辅导员工作职责内,对辅导员的职责范围予以明确详细的规定,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及反馈管理办法。在院校级评优评先工作时将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纳入硬性指标,对就业指导工作不力的辅导员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如果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出现了重大事故则应追究其相关责任。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对辅导员的激励和约束。辅导员在明确了工作职责后,会在思想上加强重视,自觉提升相关能力,将工作方案逐步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1]。

3.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能力要求,加强辅导员在就业指导方面的系统培训与交流,使之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不断提升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能力。培训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聘请就业指导专家开展讲座,也可安排辅导员参加就业指导培训班,指导辅导员考取就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在学生实习期间安排毕业班辅导员到企业进行调研等方式提高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为其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添砖加瓦。经过系统的培训,辅导员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实现就业愿景。

(二)辅导员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对就业工作做到精细化管理

1.辅导员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能力。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于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能力做出了初、中、高三个层次的要求。其中,对于高级的定位更是要求达到专家的标准:总结凝练实际工作经验,深入研究把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规律,能为学生开展基本的创业指导,成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专家。辅导员要达成专家化的职业发展目标,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工作中应用新知识、新理念,善于积累,不断创新,在引导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目标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达到双赢。

2.辅导员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就业指导工作。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需明确自己的职责定位,意识到开展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发展前途的重大意义,把此项工作落实到常规工作中去。辅导员必须按照学校相关要求,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就业指导工作计划,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联动工作,使学校职能部门能全面把握一线学生思想动态与就业情况,做出最适合学生就业工作的安排。

3.辅导员要做好所有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能有遗漏。辅导员可通过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所有所带学生的就业意向,结合各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案。在普遍性地开展各种就业指导活动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针对个别就业心理障碍的学生,可向校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使其克服心理障碍,顺利就业[2]。在学生实习和毕业三年期间内,辅导员要继续跟进学生的工作情况,形成相应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及信息反馈机制。辅导员可以通过即将毕业的学生或者已经毕业的学生,向用人单位发放《毕业生质量调查表》,分析其反馈回来的信息,调整就业指导工作至最优状态。

四、结语

当今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辅导员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使其顺利找到工作,实现其社会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需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发展个性,将个人愿望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结合,找准事业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2篇:求职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38-03

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兴起,国内众多海洋类高校纷纷开设更多海洋类专业,培养与海洋开发相关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一些与海洋相关的工程类专业,诸如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专业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传统归属农科的海洋类院校已扩展成为理、工、农多学科、多专业并存的高等学校。但是对于原有的一些普通、地方海洋类院校来说,其学校的原有特色与专业优势并非这些工科专业。如何保证这些新兴的海洋工程类专业高质量地发展,为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海洋类工科专业具有应用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实践能力培养有多种形式,其中,毕业设计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2]。本文以浙江某海洋类院校为研究对象,分析目前该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毕业设计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期望对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起到一定借鉴与参考作用。

一、毕业设计现状

目前,浙江某海洋类院校共有工科类专业约15个,涉及船舶、海洋工程、机械、电信、港航、土木、石化等相关行业。每年毕业班级约20个,共约930名学生。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进度安排由学校教务部门统一安排并进行工作布置。学校层面成立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成立院级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小组,制定详细的实施工作计划,保障对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管理与过程监控。通常在第七学期中段启动毕业设计,安排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师生互选,学生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题目一般由指导教师拟定分派给各个学生。学校教务部门规定每位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学生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8人,但由于师资力量短缺,对大多数工科专业教师来说,指导学生的人数在10~13人之间。学校无固定用于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场所,因此,对学生毕业设计进程的监督与检查只能靠指导教师自主掌握。从提高学生就业率考虑,在第八学期,各专业通常只安排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大多数专业的毕业实习采取分散实习方式,不统一组织,因此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基本很少接触到与本专业毕业设计有关的实习工种或内容。绝大多数学生在第八学期就已联系好就业企业或公司,并进入企业、公司进行工作实习,但可能工作实习的内容与正在做的毕业设计题目关联度不紧密。学生的毕业设计答辩时间通常安排在5月份上中旬,但整个毕业设计期间中,学生真正花在做毕业设计方面的时间少之又少。毕业答辩过程中安排有多轮次的答辩,为毕业设计完成差、答辩成绩差的学生提供多次答辩的机会。近些年来,全校很少有因为毕业设计答辩不合格而不能毕业或推迟毕业的学生。

二、目前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第一线的工作体会,总结出目前该校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教学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这是造成目前毕业设计环节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学方式依然普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虽然提倡教学模式的改革,但实际操作不多,许多教学改革的成果并没有落实、实施。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较严重的依赖心理,养成了“等、靠、要”的惰性心态。学生这种平时课程学习时养成的习惯在进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后,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指导老师不指出具体的毕业设计步骤或方法,大多数学生就会表现茫然,根本不知毕业设计工作如何下手,如何进展,不知自己下一步工作要做些什么,缺乏主动思考、主动设计的学习态度和专业素质。

2.指导教师与学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问题。一些指导教师自身对毕业设计工作就不重视,缺乏责任心。这种思潮也对学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部分指导教师的课题多为虚拟假设的课题,同一课题多届学生使用。教师把毕业设计看作是学生主体一方的任务,只管开题结尾,不管中间过程的跟踪指导,指导工作不到位。特别是指导教师中也存在“答辩不会不通过”的思想,学院缺乏对指导教师指导情况的有效监督机制与管理办法。而近几年基本没有学生因为毕业设计答辩不通过而不能毕业的现实,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无压力、对答辩无敬畏,采取随意应付,认为反正无论如何,最终都会通过答辩的态度。甚至有部分学生收集前几届的毕业论文,直接抄袭与剽窃。

3.学生过早准备考研、择业、实习带来的问题。一些上进的学生从三年级就开始准备考研,忙于学习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导致部分专业课学习不扎实,学习重心本就不在毕业设计工作,更加不会投入时间与精力,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进行。部分学生进入四年级后,忙于求职而精力不能全部投入校内学习,从而影响毕业设计工作正常推进。

4.指导教师与学生师生比不当的问题。学校教务部门规定每位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学生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8人,但现实是平均一名教师要指导10多名的毕业生。大多数指导教师同时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教师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受到限制,不能将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很好的传达给学生,更不能保质保量地进行过程管理,这样就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5.毕业设计场所欠缺的问题。受校内硬件条件制约,学生无专门从事毕业设计的固定场所。学生只能在自己寝室上网查资料、做图等。这样导致指导教师无法监管和跟踪指导。特别是学生在寝室中很难专心学习,大部分学生还是把时间浪费在上网、看新闻、玩游戏等方面。

三、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实践与创新

面对前述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表现出来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找出根源,加以解决。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搞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关键。笔者提出以下一些改革的实践措施。

1.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优化调整与教学模式的转变。目前的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注重课堂教学,对实践环节的实效性关注不够,对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不足。应当努力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加大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力度,既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传授,也要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态度,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理念。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拓宽知识面,着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对知识、问题的讲授,尽量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分析、查阅资料,最终解决问题。这样为学生日后自主进行毕业设计工作打下思想和能力基础。

2.毕业设计形式的多元化。目前的毕业设计基本都由指导教师以“命题式”的设计题型下达给学生。一方面,这些题目缺乏新意,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选题中无自,导致对毕业设计表现不积极。鉴于此,笔者以为,可以将毕业设计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涯。简言之,可以将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的学科竞赛、科技作品竞赛、设计竞赛等相关内容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学生在完成相关竞赛后,可以以其作品作为毕业设计成果。此外,目前该校多个二级学院都实行“学生科研助理”制度,相当一大批学生在二、三年级就参与到专业教师的科研工作。可以在低年级时就为学生设定一个毕业设计题目,这样,通过2~3年的科研训练可以为其进行毕业设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毕业设计时间段的调整。可以考虑将毕业设计的时间段提前,即在学生第三学年末的生产实习开始之前,就启动毕业设计工作,完成师生互选和设计选题。这样,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进入企业或公司实习。毕业设计答辩可安排在第七学期末进行,在规定的毕业设计时间段内,绝大多数学生都还在校内,方便指导教师督促学生进行设计工作。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对一些考研复习和找工作的学生,毕业设计前期投入精力不足,在第七学期末如不能完成设计工作,可以在3~4月份再安排一次答辩。解除学生的顾虑,使其能安心投入设计,不因时间紧而应付了事。

4.对指导教师的监督与激励机制。作为一所省属海洋类院校,目前该校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缺乏实际工程研究与实践的经验,因而在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方面往往“纸上谈兵”。同时,毕业设计对教师和学生都缺乏挑战和创新激励。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支持教师提高实践性教学水平,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参加相应的执业资格考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的提高。

5.将社会力量引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针对指导教师不足的现状,可以利用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和省级、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资源,安排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兼职指导教师。通过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基地,建设多个开放性、多学科交叉的实践教学实验室,接纳一定数量的学生从事毕业设计或其他实践创新训练,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在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之前,就对学生就业情况进行摸底,鼓励已经和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到就业单位做毕业设计(论文)。在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同时,可使学生受到正规的科技开发训练,提前完成由学生向企业科技人员的角色转换[3,4]。

6.强化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与控制,实行答辩淘汰制。毕业设计前期、中期、后期的检查与监督工作一定要落实到实处。学院层面一定要安排专人负责,确保了解每位学生的进度,并且不定期进行抽查,从而让学生消除侥幸心理。对于毕业设计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免除(部分)学费、免还贷款等奖励;对于毕业设计表现差的学生,一定要有惩罚措施,要让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有紧张感,绝对不能再延续“无所谓”的态度。学生以往普遍存在“答辩肯定会通过”的思想,导致出现“学生不急老师急”的现象。因此,在答辩阶段,坚决实行淘汰制度。若连续几年出现由于毕业设计不认真、不合格而延迟毕业或不能毕业的情况,学生才能对毕业设计重视起来,从而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其质量的好坏是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海洋类院校的工科专业的办学历史较短,专业特色不显著,导致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存在较多问题。但笔者相信,只要转变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模式,抓好毕业设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一定能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舒赣平,卢瑞华,吴京,范圣刚,叶林,刘小萤.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2):105-112.

[2]马力,李杞超,陈立.工程类学生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110-112.

[3]王文红,葛仕恩.工学结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8,11(4):58-60.

[4]周梅,张晓帆,白金婷.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士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