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经济危机;企业文化;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B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3(c)--0156--01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企业不仅面临生产经营不景气的困境,企业员工也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实现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企业要经受起这场考验,促进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保持企业生机与活力,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一、良好文化生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演变,都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它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影响着社会经济与企业的发展。日本战败后,在20世纪70和80年代,迅速发展成超级经济大国,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能够持久地在全国范围内维系很有凝聚力的强大文化,不仅每个企业都拥有强大的文化,企业、银行和政府之间的联系也具有文化特色,而且这种文化联系是强有力的。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一企业文化。美国人通过对美日管理比较研究,肯定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建立和培育了具有美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区别于与以物、事、任务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是依靠人的意愿,以人为本的自主管理。企业文化管理不是简单地把企业看成由建筑、资源、资本、战略和规划组成的机构,而是深刻地认识到企业是人的机构,是人在推动着企业的发展。而能够将人凝聚在一起并支撑企业发展的就是企业文化。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文化是其兴旺发达的基础,也是一种很有成效管理方法,如IBM、杜邦公司、宝洁公司、华为、海尔等优秀的企业,都拥有强大企业文化。良好的文化生态,无论是在经济萧条还是在经济繁荣时期,不论是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是企业的持续发展都是关键的,它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二、良好的文化是企业变革成功的保障
在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中,企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必然推动企业变革。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未来的要求。变革意味着打破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惯性对现有状况进行改变,必然遭遇阻碍。而企业文化是变革中最重要的障碍。文化越强,变革也就越困难。不断变化的环境会让一种强文化也开始陷入与环境不匹配的窘境中。为了生存,企业必须进行变革。当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时,企业高级管理层应当考虑把重塑企业文化作为他的重要使命。在经济危机下,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有企业文化已经不再有利于企业发展,如果企业不放弃传统的价值观念,那么必将受挫。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价值观念必须改变,重新树立先进的价值观念,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以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确保企业变革成功。当前,我国市场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满足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的适应性强的文化生态体系,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创造符合自身特色的灵敏的企业文化,才能保证企业在变革过程中,保持稳定或领导的地位。
三、企业创新离不开良好的文化土壤
在经济危机下,企业的出路在于创新,创新是企业避免破坏,持续发展的最好方法。在这特殊情况下,企业要善于在“危险”的时期抓住机遇,转变思想,率先突破。现有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硬实力,并知道如何管理企业,如果希望在这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里,继续保持自己的稳定和领导地位,就必须学习创新,必须继续创业,否则,将无法在这个瞬息万变、充满创新的时代中继续生存下去。对于新企业,当前经济不景气,社会要求转型,除非具备创新的能力,否则也难以生存。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专业定位 财务环境
1 国外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
1.1 以筹资为重心的管理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是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更新,股份公司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形成增加了资本需求量,改变了企业的筹资方式,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股份公司为了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控制,成立了新的管理部门即财务管理部门,由此财务管理的岗位开始形成。早期的财务管理的特点是:(1)筹集资本和资本成本最小化;(2)公司合并形成的财务清算。早期的资本市场不成熟,会计报表的数据缺乏真实性,影响了投资的积极性。
1.2 以内部控制为重心的管理阶段
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许多公司倒闭,经济收益受损。企业为了尽快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弥补经济危机带来的损失,对企业内部进行控制。财务管理逐渐转向了以内部控制为重心的管理阶段,财务管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财务管理要加强内部控制,管好用好资本;(2)要用定量方法对资本进行控制,在财务管理中逐渐的应用计量模型;(3)公司按照政府的法律规范来制定财务政策。
1.3 以投资为重心的管理阶段
二战后,各国的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激励。企业管理当局开始寻找多元的发展道路,投资决策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一阶段的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方法多样,主要表现在:(1)财务管理注重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2)财务管理更加强调决策程序的科学化;(3)投资分析评价的指标在财务管理中得到了广泛采用;(4)建立了系统的风险投资理论和方法。
1.4 以资本运作为重心的综合管理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迫使财务管理朝综合管理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1)财务管理是企业活动的中心,资本运作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财务管理通过资本管理能够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情况;(2)财务管理注重资本筹资、资本运用和资本收益分配,追求利润最大化;(3)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及财务软件的开发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2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的经济环境
2.1 资金筹集环境
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资金筹集方式以间接筹资为主,直接筹资为辅的方式,企业筹资手段不够丰富。间接筹资方面,银行在商业化改革中,增强了自我约束力,商业银行的运作都是以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为原则进行的。由于我国企业缺少信任体系,使商业银行不愿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只是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和发展难的问题。在直接融资方面,企业发行股票要经过政府的批准,要经历复杂的手续程序。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企业对资本市场缺乏了解和认识,企业在筹资时存在盲目性,较少考虑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等。部分上市公司债务高达90%仍然无动于衷,甚至一些上市公司就是圈钱为目的的,对于股东的价值和企业的价值根本不考虑。
2.2 企业成本管理环境
许多企业管理者的成本意识不强,财务人员素质偏低。具体表现在对产品成本核算时,不是按照产品成本形成的工时、管理费用和材料消耗费用分摊计算,而是凭借主观影响计算成本。各项费用支出由总经理主观决定,成本控制无从谈起,造成事前成本管理薄弱,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规范性、制度性,可有可无;成本计算没有科学性,导致事中、事后成本管理的盲目性。
2.3 收益分配环境
企业在存续期间创造的利润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在企业和所有者进行分配。股利分配政策对企业和先关的利益主体具有影响,与企业长远发展的筹资问题和资本结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我国的企业为了实现长远的发展,比较重视积累,不注重企业现金股利的分配方式,比较重视企业经营成果,很少关系企业的股价,从而在利益分配上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
2.4 财务管理制度环境
目前,许多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采用粗放型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的特点是无规律和无约束,财务管理随意性比较大,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灵活的管理。这种管理制度没有过多的约束,比较方便操作,但是实际上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些漏洞,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健康的发展。
3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与发展
3.1 财务管理专业内涵定位
财务管理是遵循资金运动的客观规律,借助于资金、成本、利润等价值指标,组织资金运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以公司财务决策为出发点,研究的是企业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哪里,如何为这些项目筹集资金,以及应该、能够返还多少现金给所有者,即公司投资、融资及分配的决策过程。现阶段,我国财务管理的重点是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组织结构,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预算和控制监督的职能,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加强财务控制,提高资金利用水平;稳健理财,避免盲目扩张或多元化经营等措施手段的实施来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3.2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毕业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1)企业如何进行财务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单个企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经济;(2)企业如何筹集和分配使用资金;(3)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及其工具,并加以具体应用,从而在大型企业的财务部门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政府或非盈利机构从事金融与财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徐端.我国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效果不佳的原因研究[J].成人高教学刊,2008(8):45-46.
[2]姚春序,张蕾.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刍议[J].高等农业教育,2004(7):67-68.
山西运城的张瑞(0359-8673348)曾是一个酒店的高层主管,工作繁忙应酬多,生活无规律,年纪轻轻就积累了很多病。一次他陪曾经开药店的武哥吃饭,喝得大醉,第二天头疼得要命,但武哥却红光满面,精神依然。武哥看出他的疑问,告诉他:“喝酒的时候吃两粒普宜康,喝多也不难受。”原来,普宜康健康伴侣是一种新型高技术纳米无机生物智能性产品,能避免心脑血管、肠胃病、皮肤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并具有解酒、保肝、利尿、瘦身、减肥、养颜、美容等独特效果。
病从口入,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而普宜康就像无数个“微型智能生物机器人”一样从人体的腹腔、肠道、骨骼、血液、细胞内治理污染、补充能量、平衡元素、活化血液、启动细胞、抵御侵蚀,涉及到人体健康的诸多方面。又好似在体内安放了“万能保护器”和“智能调节器”保障着人体这个“机器”的健康运转。
武哥还说:“普宜康是一次他在晨练的时候一位陌生人硬塞给他一本《普宜康会员手册》,看过《普宜康会员手册》后感觉所言极是,一时冲动就注册会员购买了普宜康智能营养素。起初不太相信,试着吃了三天,疗效就很明显,不仅便秘、胃疼的老毛病得到了缓解,更神奇的是喝酒不难受了,吸烟也不咳了。连续食用了一个月,三高、失眠、糖尿病、前列腺的问题也解决了。现在周围的朋友们为了养生保健或者工作就业都纷纷成为普宜康会员。”
听完介绍,张瑞又登录了普宜康网站:puyikang.hk详细了解,深深被普宜康的功效和营销模式所打动。因为加入普宜康直购无须资金、推销、送货、囤货、无须业绩压力、无国界和体制限制,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健康产品和企业所不具备的。会员账号具有唯一性、永久性,可捐赠、可继承。通过会员账号既可以消费产品也可以推荐顾客,且越消费越便宜,越推广越赚钱。在武哥的推荐下,他马上注册会员,打款1298元购进普宜康,做起了销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在《普宜康会员手册》的末页填写自己姓名(张瑞)、手机(15713593348)、会员账号(zy834199)和登录密码(008499)后赠送给疾病患者、亲朋好友)并及时教会他们如何网上报单购买,这样大家纷纷效仿,收入颇丰。
张瑞清楚的知道会员朋友们都会为自己源源不断地推荐顾客,其繁育出来的巨大财富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早一天加入就会早一天受益,越早越好!
普宜康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健康的身体,更是创业的良机。现在张瑞和他推荐的朋友们不但做本国市场有些还做外国市场,成了真正的成功人士。自从选择普宜康,栽下“摇钱树”后,即便他在钓鱼、旅游或者睡觉,每天都能拿到数千、近万元的销售津贴,而且是源源不断,滚滚而来。自由、激情、浪漫、乐哉!
用法用量:餐中服,每天3次,未成年人每次1粒,成年人每次2粒;
包装规格:每瓶180粒,每粒0.5克;
初服普宜康的具体表现:
1、服用2小时后,精神饱满,精力充沛而增强营养的原因,是因为现代人的细胞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突然吃饱,自然有精神了;
2、服用3天内大便乌黑色,3天后逐渐呈金黄色、尿液清澈――排毒的效果;
3、服用3天后头皮屑增多、身体局部有不规则的疼痛或头晕、肌肉跳动等反应――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诊断、治疗、补充营养或吸附排解有害毒素、修复或替换其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具体表现(根据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好转反应);
4、服用7天后皮肤润泽、光滑、雀斑开始褪却――养颜美容的效果;
5、长期服用能消除各种疑难杂症和常患疾病(除伤害、精神先天性疾病外)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初服本品尤其是对已经患有疾病的人,治疗效果极其明显)。
在人类的幼年时代,即原始社会,生产和生活极其落后,极少有剩余产品。人们理所当然地将为数不多的满足生存需要的物品,如粮食、牛羊、布匹等视为财富。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效率更高,用于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产品出现富余,随即出现了商品交换经济。起先是物物交换,后来又出现了一般等价物――从贝壳、布匹、牛羊集中到金银等贵金属,货币由此出现,人们将可以换取更多物品的货币视为财富,这是对财富认识的一次飞跃。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财富观念也在进步。资本主义早期,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劳动是财富创造的唯一来源。因此,西方国家通过加强教育,改善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生产效率,积累了大量的国家财富,国力也得到增强。
资本主义发展到中期,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代表财富的货币形式更加发达和多样化,诱使人们的财富观进一步变化。在普遍认同教育对财富积累的作用之下,人们转而意识到知识和技术等可以转化成生产力的无形产品也是潜在的“财富”。这一认识,把对财富的认识从具体的物质产品扩展到有质无形的产品,这是人们对财富观念的一次历史性深化。
然而,经济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纸币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经济规律。纸币是货币的信用化结果,但纸币的发行如果脱离纸币发行的经济基础,就会出现贬值,直至沦为废纸。解放前政府不顾具体经济环境,滥发纸币,最终导致了纸币崩溃,人们宁愿回到原始的以物易物阶段,就说明了这一事实。
时过境迁,如今人们对信用形式的等价物又产生了“幻想”,相信这些等价物可以换来“财富”。例如,前几年国内股市火暴,很多人热衷炒股,希望通过手中股票价格的上涨获得财富增值。这些人以为拥有股票就等于拥有财富,将股票看做“变相货币”。殊不知,股票获利的前提是可以随时变现,股价上涨的背后是有其他股票买家愿意接盘,一旦这一循环被打破,股票的财富效应非但不能显现,反而还会蒙受巨大损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时,西方国家大量的财富蒸发也是这个道理。危机爆发前膨胀的资产市值形成了巨大的虚拟财富,但随着危机来临,原来高估的资产缩水,大量的虚拟财富在金融危机中也烟消云散,从无形化为乌有。
用财富观念理解欧美经济危机
我们可从上面提到的财富角度理解生成欧美经济危机的原因。
关键词:虚拟经济;全球化;国家经济安全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0-0011-01
引言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发展社会共享经济更加丰富。主要是由于目前物资不发达的基础上,人们不能更好的與他人共享剩余物资,随着物资的持续发展,人们更加喜欢分享。现实世界中拥有的物资非常有限,但虚拟世界却可以无限创造物资,也就是物资在虚拟世界中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每个人在虚拟世界中都可以拥有丰富的资源,进一步产生发达的共享经济。
一、虚拟经济全球化体现
第一,金融全球化。具体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等。这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虚拟资产。基于金融全球化的实际表现与全新发展分析,实际上逐步类似的全球经济运行方式。加之全球化造成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不仅发生了趋同的资本收益,各国也相应统一了运作经济模式,对应的经济政策与监管机制表现出统一目标。
第二,房地产虚拟资产全球化。当前正在发生的全球经济危机来源于房地产领域产生的次贷危机,之后演变为美国的金融危机甚至拓展为全球特点的经济危机。事实上,相较于金融资产,在经济下行阶段房地产带来的危害更大。房地产虚拟资产全球化主要是具有国际化特点的房地产投资和全球化的房地产联动发展趋向。长时间以来,国内经济较大程度影响房地产经济,其不会受到国际资本和跨国投资的干扰,但这一看法出现了变化。随着不断放宽的资本市场管制以及大规模运用的通信技术,国家资本更为迅速流动,相应强化了联动性[1]。
二、虚拟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部分对经济安全的影响
虚拟经济自身载体是金融,金融安全与虚拟经济安全类似,通过分析构成虚拟经济结构可知,增加监管强度是确保金融安全的主要方法,例如商业银行,增加政府干预银行金融活动的程度,最大程度降低银行承受的金融风险,通过相关机制降低金融危机影响经济的程度。此外,在迅速发展房地产事业的过程中,在行业内部初步形成一定的经济地位,房地产行业对虚拟经济安全造成的影响不能轻视,结合市场发展特点,要想全面彰显房地产市场作用需要对其泡沫积极调整,政府要想稳定推进房地产事业的发展,应有效干预市场,同时紧密联系了实体和虚拟经济,分担虚拟经济带来的风险。
(二)整体对经济安全的影响
影响经济安全方面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虚拟经济是主要组成内容,凭借本身特点可以有效弥补与调整经济系统,提高系统的灵活水平,但是由于虚拟经济稳定性严重不足,一定程度冲击了经济系统;另一方面,虚拟经济能够有效吸收隐藏在市场中的风险,当发生金融危机时,虚拟经济能够最大程度减轻金融危机威胁国民经济的力度,并借助货币政策实施合理化调节,将国民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在经济系统中虚拟经济形成较大的覆盖范围。因此,虚拟经济凭借自身较强的灵敏度准确把握市场变化状况,结合虚拟经济的精确预测特点,通过有关预防手段提升经济安全水平[2]。
三、降低影响的措施
(一)推动人民币国家化进程
伴随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逐步表现出金融市场造成的缺陷,作为全球化体系的重要成员,本国发展经济与安全稳定的影响不再仅来自于自身因素,其他国家也会影响本国经济情况,关键问题便是全球性的虚拟经济危机。目前阶段,以美元为主导的金融市场正在接受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稳定性严重不足,同时国际各国纷纷对国际货币安全性提出质疑,这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最佳机会。通过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可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并逐步体现出外向型发展趋向,境内外市场获得持续拓展,随着持续升级的产业发展结构,相应提高了发展水平,这也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重要前提。基于制度保障分析,我国紧密围绕保护产权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机制,政府迅速转换自身职能,促进了跨境贸易结算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通过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科学构建了稳定的交际环境。目前只有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措施才能战胜虚拟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威胁[3]。
(二)改善对外贸易结构
世界在虚拟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呈现出异常激烈的竞争,我国由于产业结构带来的约束,对外贸易竞争力严重不足。因此,我国正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中国经济通过十三五以后,初步展现出全新状态,传统低端产业发展模式难以持续,经济发展必将出现全新拐点,核心是调整与提高产业结构,基于生产端,紧密联系供给侧结构改革,对主导产业不断革新。及时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优化重组产业,推动经济结构的发展更合理,分工更明确。第一,把握能源革命创造发展空间,促进制造业升级转换;第二,把握消费革命发展机会,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三)强化风险意识
要想在虚拟经济全球化中保护国家经济安全,要求有关企业和金融行业认真开展内控风险管理。其中内部管理主要是帮助企业降低经营中形成的风险,提升企业安全发展水平。风险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中必然存在,却并不代表我国难以突破跨过经济交易行业发展困境,企业凭借强化风险意识,对风险控制制度有效改进,科学评价隐藏风险,联系企业抗风险水平设计对应方案[4]。
论文摘要: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全球,其影响也在一步步地扩大,从金融业到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企业如何才能熬过这次危机的“寒冬”,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将显得特别重要。
国际经济危机快速地席卷全球,美国华尔街五大公司顷刻之间崩盘,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代表美国工业的汽车巨头也岌岌可危,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让中国企业深感冬天的寒意,也让中国经济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裁员、减薪、民工潮回流……面对危机,人力资源部门应该采取哪些适宜的策略帮助企业顺利度过这次经济危机?以下为本人的一些浅见。
一、为适应企业战略调整做好准备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甚至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我国经济运行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石油市场需求预期大幅下降,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国内石油石化市场需求急剧萎缩。作为人力资源部门必须要随时关注外部经营环境变化,要做好长时间应对危机的准备,上上下下一起“过冬”,做到善于危中求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为适应企业战略调整做好准备。
二、业务流程的优化与整合
大部分国内企业管理相对粗放,如岗位之间职责与任务交叉现象突出,责任缺乏明确,出现问题之后各部门或岗位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就增加了企业运营与管理成本,而且维持了工作的低效率。本人建议企业从客户导向或质量导向出发,对当前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梳理,尽可能减少信息流转的环节,以提升工作效率。
三、组织结构扁平化
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很多企业存在机构重叠,人员偏多问题,有必要进行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初衷也是减少决策与管理层次,提高信息流、资金流的运转效率,从而达到全面提升运营效率的目的,组织结构扁平化有助于增强企业快速反应能力。
四、构建基于高绩效的人才标准
无论任何时期的企业都会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不懈追求的原始目标,人均利润是利润最大化的关键性指标,人均利润水平取决于岗位任职者的胜任水平,只有从胜任素质模型的角度来选聘、培育能够创造高绩效的人才,才能够提高企业的人均利润。只有构建基于高绩效的人才标准,企业才能具备提高人均利润的基本条件。
五、重视内部竞聘,加强继任管理与岗位轮换
选拔从来都是决定企业人才管理效率问题的关键,如果我们从开始就没有选出合适的人才,那么我们只能花很大的成本去培养他,只能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管理他。若是我们从开始就前瞻性地选择了一个很有潜力的人才,则后续的培养成本与管理成本势必就会降低。
经济危机为很多企业在外部人才招聘方面创造了供给条件,但更多的企业则是暂时放弃了外部招聘的计划,更强调企业内部的人才选拔。本人认为如果企业对后市的判断不是特别明确,可以将目光主要放在企业内部。由于内部人才熟悉企业情况,所以进入新工作的过渡期很短。由于人才大多期望在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职业成长,所以重视内部选拔有助于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只有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开展广泛的内部竞聘,才能挖掘企业内部人才潜力,构建出富有活力的人才管理机制。
六、“蓄势待发”加强培训工作
蓄势待发是指先聚集力量,等到机会成熟后再出击。大部分企业都认为现在似乎并不是出击的好机会,而他们选择了“蓄势”——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提高员工胜任水平的培训项目和领导力开发项目构成了这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表现。某些制造型企业每周只开工四天,另外的一天则为员工安排了技能培训,该企业规定员工在培训后接受公司统一考试,未能通过考试的员工,下年度则失去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机会。此项举措将持续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目前发现部分高科技、房地产、能源、金融企业选择了领导力开发相关的项目,这些企业与大学等培训机构签约对他们的高管以及后备干部进行分期、分批地培训,以此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职业素养。综观这些企业的做法都是在为明天的腾飞储备展翅的能量。
七、调整薪酬策略,关注核心员工群体
经济危机来临之后,很多企业放弃了扩张计划,很多员工也暂时放弃了跳槽的打算,这全部是缺乏信心的体现。很多企业借此裁员、减薪,在这些企业中有的却是迫于成本压力,也有的是“趁火打劫”,本人的建议是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整合推动组织结构扁平化,实现“瘦身”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对后市的判断重新调整薪酬策略,而不是一味地减薪。根据2/8原理,企业中20%的人创造了80%的利润。在这种非常时期,企业需要着重关注这20%的核心员工群体,特别防范直接竞争对手采取非常手段“挖墙脚”。因此企业可以考虑将通过“瘦身”释放的能量(降低的薪酬支出)适度补充给核心员工群体,同时考虑将薪酬结构与支付对象多元化等手段并用,以达到长期稳定核心员工队伍的目的。
八、强化员工压力疏导
关键词:农村经济 经济危机 后危机时代 发展路径
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未来的角度,世界经济的发展对农业产出的刚性需求、对农村资源的过度依赖,都将成为一个长久的趋势,不可改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经济危机和欧债危机已经深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基本层面,后危机时代就成为各个经济主体需要直接面对的现实(刘银国,2010)。在这一时代的形成过程中,我国农村经济同样遭受了强烈的冲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遭受重创,大量农民工返乡,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如何摆脱经济危机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寻找适合时代规律的发展路径,巩固农村经济的基础性地位,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需要在危机的阴影还在笼罩着农村经济层面的同时,将党的惠农政策贯彻到底,增加和保证国家农业生产的投入和对农民的补贴,使农村经济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孙桂玲等,2010)。此外,还需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危机对我国农村经济的消极影响,保持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障农民群体的持续增收,保护农业生产的可持续进行。这些,都需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以此为背景,首先从多个角度对经济危机对我国农村经济产生的冲击进行了阐述,然后,讨论了农村经济摆脱经济危机影响的现实意义,最后从不同的层面给出了后危机时代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经济危机对我国农村经济形成的冲击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不畅
自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各类产品(包括农产品)的出口规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减,这使得很多依靠出口贸易的企业运营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企业不得不以停产停工的形式被迫的应对危机(庞玉娴,2009)。由此一来,社会能够向劳动者(包括农民工)提供的就业岗位就不断萎缩,即便是在岗的员工,其工资报酬也大不如前,这对以农民工收入是其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村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与此同时,经济危机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国民经济的基本层面,内陆、农村也无法回避,在农民工的务工生涯受挫的情况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受到了极大的阻力。虽然这与我国固有的城乡二元体制之间的矛盾有关,但经济危机的“导火索”作用不可低估。
(二)农村的城市化步伐放缓
与社会其他任何消费群体一样,农民的消费与其收入密切相关,当农民的收入(或可支配收入)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农村对社会商品的消费水平也就必然萎缩。这样一来,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不但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农村的城市化步伐也将因此而放缓。与此同时,县乡村一级的财政收入出现下滑,用于农村事业发展的支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品的供给等—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必将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村镇企业发展困难
村镇经济已被认为是中国农村经济的新的引擎。然而自经济危机以来,我国的村镇企业的发展一直令人担忧,尤其是外向型的企业,效益下滑的更加明显。据统计,在过去的近二十年中,我国村镇企业的出货值和总产值之比一直保持着增长的趋势(聂华林等,2009)。这一模式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使村镇企业的发展空间得到了一定的扩展,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也得到了提升,但是,这种靠外需支撑经济增长的方式,其外贸依存度必然不断攀升,当国际市场出现动荡时,村镇企业必然首先受到伤害。
(四)农民增收受到阶段性抑制
在经济危机的作用下,我国农民的收入增长受到了多重限制。传统的靠增产实现增收的模式逐渐失去了作用,这与经济规律的影响有关,也与体制的制约有关(王群琳,2006)。具体表现在: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农产品的价格持续走低,即使获得了产量上的增长,也难以保证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虽然农产品属于必需品的范畴,但其收入弹性却并非出于低位,因此,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开始下降,其价格也随之回落,这对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村经济摆脱经济危机影响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国民经济基础性支撑的需要
虽然随着经济危机阴影的逐渐扩散,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后危机时代。因此,有必要将视线更多的转向国内市场,转向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的进步,因为只有农村事业建设水平得到了提高或改善,农业才能对整个国民经济起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在后危机时代,如果能够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社会消费的消费,不但能够提升国内市场的扩展空间,还能够有效降低对其他经济体系的依存度,将经济危机对农村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的限度。然而,实际情况是,随着后危机时代的来临,全球实体经济都处于紧张而无序的状态之中,尽早的让我国农村经济走出经济危机的影响,甚至具有一定的国家战略意义。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的构建涉及到两个主题:一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形成统一的认识;二是有效的规避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威胁的因素。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大量农民工回流至农村,这一群体便走向了“双向失业”的境地。这是因为,首先这一群体失去了城市之中的工作,此为第一次失业,同时,在他们外出务工的过程中,他们在农村的赖以生存的土地也逐渐失去了对其生活的保障功能,而对土地的失去就成了这一群体的“第二次失业”。“双向失业”对农民而言是彻底的失业,这一被迫、非自愿式的状态严重影响到了和谐社会的建立。所以,要从这一实际问题出发,给予这一农民群体必要的庇护。否则,反感情绪、宣泄情绪极有可能在社会蔓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张新芳等,2010)。
(三)维护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需要
本次经济危机的出现使自由化市场经济的缺陷暴露无遗,在这一过程中,最深受其害的受经济打击的“人”—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受到了严重的侵蚀,而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群体的利益受到的侵蚀更为严重(段爱军,2010)。因为,在任何历史境况下,农民的社会经济权利都应得到更大程度的保障,这不但是宪法对公民权利的确认,也是我国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必然。因此,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帮助农民、农村、农业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其能在后危机时代找准发展的方向,这不但是国家义务的体现,也能使农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得到实现。
后危机时代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选择
(一)拓宽和创新农村经济的组织形式
截止到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已经相对灵活,但即便如此,创新组织的建立具有一定的任务性和时代性,即往往以完成特定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为目标,这就决定了缺乏专业生产能力或者无法缴纳一定股金的农民被拒之于门外。甚至有些合作经济组织也坚持以盈利为目的,与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宗旨相违背。因此,应该及时抓住或适应后危机时代的特征,建立起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内能够包括所有农户,不对其专业技术和资金的拥有情况进行鉴别和区分,任何农户都能够通过技术、劳动力、土地、房屋、农业生产或生活资料参与其中,同时最大限度的吸引社会资本注入其中,奠定农村经济的发展基础。
(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随着各类资源在全社会流动速度的显著增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按照传统的观点,城市和农村的一个典型的区别就是金融体系是否健全。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缺陷被全面地暴露出来—金融机构缺乏、贷款额度有限、资金拨付不到位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极大的影响农村经济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并难以在后危机时代有所作为。为此,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建立以农业银行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使其能够对农村地区的信贷投放工作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从政策和资金的角度,加强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同时完善各类扶持政策;在前两项内容的基础上,依法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抵押贷款,包括大型农用机械、林权和四荒地的使用权和涉及应收账款、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权的质押贷款,增加农业生产资金的流动性(叶进等,2009);建立起由政府扶持、全社会共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有效地防范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各类风险。
(三)引导和支持返乡农民工返乡创业
返乡的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了自身的特殊性,这些将决定他们和农村经济建设的决策者们需要开辟与众不同的路径服务于农村事业的建设。他们最需要的是健全完善的创业政策。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以下方面下功夫:首先,要灵活利用户籍政策,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实行落户城镇的准入政策,并且对其中的农民工重点企业进行挂牌保护。其次,要针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群体设立科学合理的税收体系,在这方面,可以参照引进外资的相关税收减免政策,给农民工返乡创业以一定期限、一定程度的税费减免,甚至对在增加社会就业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农民工企业,可以单独实行优惠税率。最后,要尽快取消对农民工创业的若干收费和罚款,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持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
(四)处理好“留守”与“外流”的关系
在后危机时代,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处理好“留守”与“外流”的关系,合理化解因人口的流动而产生的逆向淘汰。对留守妇女而言,要组织其学习文化知识,参加各类农业技能培训,加强市场经济和经营管理理念的教育;对留守儿童而言,需要学校和村委会建立起留守学生、留守儿童的档案,由村干部和教师牵头,与留守儿童之间建立物质和精神上的帮扶关系,同时还要完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动态管理制度,对其执行灵活的财政资助;对留守老人而言,要建立起政府、社会和个人相结合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同样要由村干部和党员牵头,建立与留守老人之间的帮扶关系,最大限度地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
结论
在后危机时代,对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的各项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和寻求农村经济发展路径,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经济危机对我国农村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农村经济摆脱危机影响的意义以及后危机时代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选择问题进行了探析,旨在为相关的决策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银国.金融危机、城乡差别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孙桂玲,刘金芳,杨美芹.金融危机对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J].工会论坛,2010(1)
3.庞玉娴.金融危机下地方政府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为[J].农业经济,2009(4)
4.聂华林,李光全.金融危机下劳务经济与中国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审视[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6)
5.王群琳.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缺陷与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6.孟卧杰.金融危机下农民经济权利有效实现的反思[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4)
7.张新芳等.试论金融危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及对策[J].中国商界,2010(6)
关键词:涵义;金融危机;成因
一、金融危机涵义
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对金融危机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它表现为一国货币短期内大幅贬值,该国金融市场上价格的猛烈波动,大批的银行经营困难乃至破产,整个金融体系急剧动荡。其显著的特点是整个金融体系急剧变动,具体表现有:一是外汇汇率、利率大幅上升,二是股市急剧下挫,三是大批银行经营困难甚至走向破产。金融危机与货币危机、经济危机有密切地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货币危机主要是指实行某种形式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在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外汇市场参与者对该国维持固定汇率的能力丧失信心,从而进行大规模的本外币资本置换,导致该国货币大幅贬值,固定汇率制崩溃,外汇市场持续动荡的事件。就经济危机而言,一个通俗的解释是生产过剩找不到需求,引发社会经济大混乱。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货币危机主要局限于外汇市场,金融危机的范围扩大到了金融领域,而经济危机影响范围更广,表现为实物经济的严重衰退和国民经济运行体系的巨大破坏。货币危机可能诱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就有可能引起经济危机,乃至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金融危机就成了经济危机的代名词。
二、金融危机理论
自从“郁金香泡沫”破灭后,西方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多,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对此对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研究引起了西方经济理论界重视。比较系统的研究金融危机理论是从20世界70年代末开始的,主要理论有如下几种:
(1)宏观经济基础理论模型
1979年克鲁格曼提出了第一代危机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政府对财政、货币政策的过度扩张会导致经济基础恶化、引发对固定汇率的投机攻击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这个理论的产生背景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当时美国发生了二战后的第五次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和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国际金融市场抛售美元的风潮更甚,迫使尼克松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与黄金兑换的挂钩,因此引发更大规模的抛售美元,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先后放弃了本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平价的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固定汇率为特征,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以浮动汇率制为主,多种汇率制度并存的国际汇率制度。用克鲁格曼的理论来解释金融危机我们假设一国货币需求非常稳定,如果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实行过度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会导致国内信贷扩张、居民向外国购买商品、劳务、金融资产等来转移风险,而居民和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会选择持有另一国货币即是用本币购买外币是符合心理预期的。当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不断减少,中央银行就要通过不断购买外汇来维持平衡,一旦外汇储备耗尽,固定汇率机制自然崩溃,金融危机发生。用这种理论我们能够较好的解释1973至1982年墨西哥危机,1978至1981年阿根廷危机。但也有缺陷:它所假定的政府政策过于机械,只是一味的扩大货币发行,而政府可选择的政策可以有多种。
(2)预期理论模型
预期理论模型提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思路,它认为:投机者对一国的货币发起攻击的原因并不是其经济基础的恶化,主要由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所导致的。当投机者对一国的货币发起攻击时,政府为捍卫固定汇率就会提高利率吸引外资储备来维持汇率稳定,如果提高利率维持汇价的成本大大高于维持汇价所能获得的好处,政府就会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反之,投机者是否继续攻击也要取决于攻击带来的成本收益。从历史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用提高利率的方法来克服“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危机的对策,其效果不一定明显。所以综合考虑,用调整利率的方法来抵御危机时,一旦投机者能够成功冲击货币,其获得的回报会高于成本,仅仅是高利率可能并不能有效的阻止投机者的攻击。另外市场参与者在其投资决策时会把预期因素考虑进去,这种因素使政府捍卫固定汇率的成本提高。
(3)道德风险理论
道德风险论认为:当事人(金融机构)的权利和义务不相匹配可能导致他人的资产或权益受到损失。在金融危机中,道德风险表现为政府的某种“隐含担保”使金融机构进行风险很高的投资行为,造成巨额的呆坏账,金融机构的支付危机引起公众的信心危机,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因为政府提供的“隐含担保”缺乏确凿的法规依据、信息不对称,这样使道德风险的危害后果更为严重。以东亚金融危机为例,由于东亚国家中存在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错综复杂的资金、业务和人事关系,另外加上一些传媒的暗示,使得社会公众产生这样一种错觉:金融机构一旦发生危机,政府一定会加以保护。一般来说,各国政府普遍存在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或明或暗的担保,即便是大银行出现危机,政府从多方面考虑往往会出面援助而不能任其倒闭,这就为银行提供了“隐含担保”。其结果是产生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由于银行得到了政府的“隐含担保”,所以国内外的投资者或债权人会认为贷款给这些银行是很安全的,即使这些银行出现一些困难,政府也会出面援助,投资者或债权人便不再对银行的资信从财务上进行严格的审查,使得这些有问题的银行得以大量融资;另一方面,政府“隐含担保”,加上存款人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力等因素造成银行将大量资金投资或贷放给高风险、高收益项目,这些项目失败就会使银行陷入困境。事实上,当金融机构的状况己经岌岌可危时,人们期待已久的政府援助也没有出现,破灭了的希望很快引起投资者的恐慌和金融市场的动荡,金融机构的偿付力等问题也会很快蔓延开来。
(4)金融恐慌理论
“金融恐慌”理论认为:由于某种外在的因素,短期资金的债权人突然大规模的从尚具有偿债能力的债务人那里撤回资金,是一种集体行为。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在危机前夕大多经历了一个资金迅速流入的过程,但是外资的流入是很脆弱的,极易受到“金融恐慌”的影响而发生逆转,一旦发生大规模逆转,危机就会发生。以20世纪80年代初大多数东亚国家为例,它们都以高速增长的经济潜力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了生产性较强的实物经济领域,促进了经济发展,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东亚金融市场开始成熟,投机需求不断增加,加上人们对经济前景充满了信心,外资流入迅猛攀升,大多资金投向风险性较强的高利润行业,而这种资金非常容易发生逆转。客观来说,“金融恐慌”是危机心理预期的一个补充。
(5)危机传染理论
危机传染论认为一个国家的货币金融危机导致另一个国家发生货币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它产生于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之后。它强调了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就是另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Pua1MaSSon(1998,1999)指出危机的传染方式主要有三种:(1)溢出效应,即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间形成密切的联系,一国货币危机会传导到同一经济区内具有相似经济结构或经济问题的另一国。溢出效应按溢出渠道分为贸易溢出效应和金融溢出效应;(2)季风效应,即某一经济区外部某个国家的货币危机对该经济区内所有国家的经济与货币稳定产生影响,尤其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3)羊群效应,即一国的货币危机通过对投资者心理预期产生作用,诱导公众对同一经济区内经济健全的另一国发动货币攻击。
三、金融危机理论对美国金融危机成因的解释
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有着复杂的背景,从金融危机理论出发,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宏观经济基础理论看,美国超宽松的经济刺激环境为危机埋下了隐患。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利率降到极点,贷款买房无需担保、无需首付,因此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同时也为房地产泡沫提供了温床。布什政府为每一个居民都有其房住的政策扩大了没有购买能力的人买房,因而导致发放次级贷款的金融机构风险加大。
2.从道德风险理论看,房屋贷款金融机构以房产作抵押发放贷款,在经济景气时不会受到影响,因为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但当经济下滑时,这些没有购买能力的人不能足额还款的风险加大。而这些房贷机构本身资金实力并不雄厚,为了不断的利用有限的资金,通过金融创新,把次贷资产打包证券化,从中收取资金又分散了风险。但是,如果其中某一个环节出现差错,整个链条就会断裂,从而波及所有的人。从2005年到2006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市场利率进入上升周期。由于利率传导到市场往往滞后一些,2006年美国次贷仍有上升。但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
3.从危机传染理论看,美国次贷危机能够扩张为全球金融危机是因为在全球一体化下,各国贸易依赖程度加深,各国资本市场紧密相连,美国资本市场的波动必然会波及全球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邵佳,现代金融危机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2)。
关键词:经济危机;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7-0092-05
2010年4月27―28日“第十二届全国政治经济学研讨会”在江西财经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研究》、《经济学家》、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等新闻出版机构共61家单位的92位专家学者就“经济危机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一、经济危机的成因研究
(一)马克思经济学的解释
西南财经大学蒋少龙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产的危机,虽然表现形式新,但其本质未变:生产过剩源于需求不足,需求不足源于消费下降,消费下降源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
东北财经大学邓春玲通过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解读,认为马克思强调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这是由资本主义制度基因决定的。危机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爆发,而整个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破坏和停滞只不过是其具体表现而已。
江西财经大学罗雄飞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解释世界经济危机。他认为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在一定意义上是传统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复归,从根本上看这次经济危机是全球化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资本的逐利本性、全球化经济的无序竞争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缺失是其深层根源。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刘晓华认为,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另外,资本主义的贫富分化也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最后,资本主义制度会加剧虚拟经济的发展,使之与实体经济相脱节。
台州大学张明龙从对竞争和无政府状态的依存条件和固有要求的分析入手,得出结论:经济危机不是竞争作用的结果,而是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结果。在两者与经济危机关系上他认为竞争加剧经济危机,而生产无政府状态引起经济危机。
(二)西方经济学的解释
与前者不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樊明认为,马克思的危机理论主要解释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因此这一理论对2008年经济危机成因的针对性较弱,除此之外,他还提出几点猜想:(1)经济危机直接成因在于生产与消费互为前提从而均衡脆弱;(2)经济危机成因是多因素的;(3)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商业周期理论有严重的理论缺陷及与经验脱离;(4)金融市场的波动是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成因。基于以上分析,他认为政府面对经济危机应同时采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在利用金融市场时注意防范风险。
清华大学赵准从危机后“效率市场假说”之争入手,引出对该假说及其相关模型的理论内涵、政策寓意、经验验证和预测功能,揭示了它们给宏观经济调控及金融业带来的危害。通过剖析该假说所期望的金融市场稳定过程,指出它所假设的市场稳定因素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精明的投资者”实际上正是泡沫的“助推者”而非“戳破者”,因此金融市场出现危机是难免的。
二、经济危机的影响研究
(一)经济危机与经济增长
西南财经大学丁任重等首先分析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路径的影响即先境外后境内、先沿海后内地、先外资企业后内资企业、先竞争性企业后垄断企业,指出政府应当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发展,着力发展新兴产业、抑制落后产能过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技术进步和创新;面对金融危机政府应当从五个方面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即继续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二)经济危机与产业结构调整
河北经贸大学母爱英等结合京津冀现实情况和今后一段时期世界经济的走向,分析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提出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
陕西师范大学许军等指出,中国加工贸易对外依存度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高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低附加值产品多于高附加值产品;外部环境不利于我国加工业持续增长。受经济周期规律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加工贸易完成了一波陡降陡升的反转,这一方面证明了我国加工业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对产业调整形成了倒逼机制,我国加工业应该利用这次调整完成转型升级。
江西财经大学万道琴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导向型产业、周期性敏感产业以及耐用消费类产业的不良影响,以及金融危机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指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需要得到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优化外资利用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调整应伴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孙宇晖认为,在金融危机期间,由于我国市场化、开放度的加深,尤其对美国贸易依存度的增强,必然深受其害。面对金融危机,政府应当遵循“应对目前危机与图谋长远发展兼顾;促进内部增长与扩大外部市场并举;社会财富生产与居民消费水平同增;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双赢”的原则,实施宏观调控,以达到既将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又实现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调整好内部积累与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及进出口市场结构,为经济起飞打下基础。
(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中央民族大学张春敏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是资本形态发展到国际金融资本时代,以虚拟资本为存在方式的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国际金融资本通过在货币领域和生产领域的制度设计构建了世界经济秩序的基础。金融自由化成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流动的纽带,使得全世界的经济循环流成为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资本为主导的循环圈,国际金融危机不过是这一体系出现问题的必然结果。
上海财经大学包亚钧从分析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进而指出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从而在理论上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进行探究。
西南财经大学朱博从关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论述入手,指出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之母,虚拟经济发源于实体经济,两者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他通过进一步分析指出,金融危机根源在于虚拟经济发展超过实体经济承受限度,因此我国应当科学把握两者关系,在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促进作用的同时,将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可能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危害降到最低。
(四)经济危机与金融监管
清华大学陆铭利用海曼・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解读“次贷危机”。与马克思关注消费与经济危机、凯恩斯关注投资与经济萧条不同,海曼・明斯基则基于三种融资方式的安全性角度,提出金融不稳定假说,其核心思想是:资本主义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是内生的、固有的。在典型的经济周期中,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与投机性融资泡沫内生于金融市场自身。金融不稳定性观点非常重视资本资产所有权或者控制权的融资方式,如果投机―庞氏融资所占比重越大,经济将无法维持均衡的系统,很有可能成为畸形放大的体系。对此,我们应该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保持适度审慎,正确把握创新金融工具的特点,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防治创新金融工具被误用、滥用,重蹈覆辙。
(五)经济危机与就业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陆梦龙通过对深圳市工商登记数据的经验研究,解释投入要素组合与金融危机的就业冲击效应关系。他认为企业对投入要素组合方式的选择会通过信贷条件的变动放大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通过研究深圳市工商数据和宏观数据,从而得出结论:金融危机通过影响企业的信贷条件而引发就业冲击效应,即由于企业偏好选择高资本密集度的生产要素组合,一旦信贷条件恶化,企业正常经营将难以为继,随之会带来显著的就业冲击效应。
三、经济危机与宏观调控
河北经贸大学武建奇就我国目前为解决经济危机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提出三点反思:(1)投资的工具化:投资作为增加社会需求、调控宏观经济的工具,在规模安排上是否有限度?过去计划经济讲三大平衡,现在市场经济讲需求管理,那么在使用社会需求这一宏观调控的稀缺资源时就应当小心珍惜:在不同发展阶段(较高和较低)宏观调控对社会资源(社会需求)的利用也不同。(2)消费工具化:消费是经济目的还是经济手段?(3)GDP为什么要高增长?收入是流量,财富是存量,从长期看人民富裕在于财富(存量)多少而非收入(流量)单纯的增加,破坏旧财富,创造新财富,只求流量不求存量,为增长而增长,无益于人民福利的实际增加。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树青从七种市场经济国家面对危机作出共同的选择――政府救市入手,认为政府救市对稳定金融市场、恢复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常态现象。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政府本身作为市场的主体,直接参与到经济活动之中:政府掌握、调配资源,要求其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发挥不可或缺的统领作用,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
江苏省委党校李炳炎指出,从表面看美国消费不足是暂时的,而我国现状是消费不足,经济增长靠投资拉动,长久看来解决金融危机还是要以消费为主,宏观政策应避免南辕北辙。
浙江师范大学曹荣庆在研究了危机视角下的房市调控政策后指出,由于政府职能定位的混乱(职能越位――干预银行)切断甚至打击房地产开发商为社会做贡献的途径,所以要职能归位:以计划经济方式来实现对低收入群体住房的保障功能,其他人依靠市场体系解决之,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法定的资金转移供给体制,从而实现两者良性循环。
四、经济危机的治理思路
清华大学张珂从分析马克思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关于消费的重要性入手,指出居民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而我国内需以投资为主,消费需求低迷,经济增长缺乏持久动力,对此一方面应该缩小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应该实现合理税制改革,增加居民收入;优化财政支出,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首都师范大学韩学丽认为,消费需求作为社会总需求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是目前摆脱金融危机困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而我国消费需求长期低迷,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强,对此,应当充分利用财政政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加快税制改革步伐,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江西财经大学康静萍从集体谈判制度角度提出治理经济危机的思路: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财富分配扭曲,而治理危机途径则是变革收入分配制度,她认为集体谈判制度的缺失是我国劳动者收入偏低的重要原因。由于新旧机制的交替,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从认识到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集体谈判主体资格不到位,集体谈判机制欠完善,集体谈判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所以完善我国集体谈判制度,才能更大程度地保证劳动者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得到更大的份额,使社会财富分配趋于合理,防止经济危机爆发。
五、应对危机的经验研究
江西财经大学熊俊以收入分配为切入点,分析美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危机的作用机理,认为从功能收入分配格局(利于资本)到规模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差距)这一格局变化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导致金融危机,投资银行、贷款公司、两房次贷危机反复相互作用导致危机越来越大,危机到来时消费和投资下降,在全球化背景下引发全球经济危机,所以资本主义制度和新自由主义体制下美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和恶化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深层原因,也是主要原因。对中国的启示是政府应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合理干预、大力改善收入分配格局,这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而言十分重要。
浙江工商大学杨文进基于经济长波、货币供给与国际竞争的视角探析美国经济危机原因及其影响:他认为美国经济危机是其新长波运行到顶后以朱格拉周期形式表现的一次调整,为满足长波扩张对巨额货币供给的需要,美国进行了金融创新,但随着长波的演进,实体经济对新增货币的吸纳能力减弱,由此金融创新深化所创造的巨大货币供给就只能转向“次贷”和高杠杆的金融衍生产品。当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背离达到一定程度时,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又因为各主要国家之间经济周期出现了高度的同步性,美国经济危机最终转化为世界经济危机。
华南师范大学范方志对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恶化的原因进行了反思,认为注资会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而降息因为货币政策存在时滞而效果不佳,因此,应该让那些资不抵债、问题极其严重的银行尽快破产,同时,剥离不良资产,进行资产重组,更换管理层。
上海市委党校鞠立新通过对拉美国家近60多年经济增长过程中贫富悬殊问题的研究,得出若干启示:发展经济不能本末倒置,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更不能陶醉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成就之中;应该大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避免贫富悬殊和社会群体的严重分化;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积极有序地推进城镇化,高度重视农村发展。
六、可持续发展
天津商业大学王树春等基于全球化视野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制度约束。当前国际社会主流制度约束条件造成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过分强调行为决策过程中的利己原则,而忽视利他原则,导致利他原则稀缺,使众多世界性问题因陷入囚徒困境而难以解决,只有从根本上改造主流制度约束条件,使利他行为得到普遍培养,才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程世勇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资本制约型”转变为“土地制约型”。土地价格的扭曲是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基础性因素。由于地价的传导效应比资本利率和工资率更强,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对土地差异化的垄断低价和垄断高价实现实体资本投资和虚拟资本投资的双重扩张。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完善土地制度及价格机制实现土地的供需均衡和合理的财富分配机制。
江西财经大学肖文海指出,随着工业化推进,资源和环境质量成为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本,打破资源环境无价的传统观念,建立反映其稀缺程度的价格制度,是循环经济长效发展的关键。他基于一般均衡理论,在资源开采、产品制造、资源回收、污染物排放等环节分析资源环境价格的实现,构建“政府调控(创设)市场,价格促进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结合我国国情,以前端减量化优先为原则,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以建立生态修复和补偿为核心,推进开采环节的环境定价;(2)以能源税制改革为核心,促进节能减排;(3)多管齐下,建立清洁生产的价格激励。
信阳师范学院蒋国平、徐永新认为,构建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农民务农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二是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构建农民务工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三是深化农村改革,完善有利于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体制保障机制;四是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构建有利于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政策保障机制;五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有利于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社会保障机制。
七、其他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钱津指出,经济危机源于经济学的危机:后危机时代到来,要求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在认识上从以下几方面实现创新:(1)市场价格:维护刚性原则是经济运行稳定的需要;(2)金融监管:重点在于控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规模;(3)政府干预需要理性化、全面化、规范化和常态化;(4)宏观调控必须实现虚实一体化的转折与创新。
清华大学蔡继明等认为,2009年中国的GDP虽然保持了8.7%的增长,但是由于货币流动性过剩,社会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通货膨胀的全面形成,国际市场上一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也会促使国内发生通货膨胀,房地产泡沫有可能破裂,从而导致经济衰退。政府应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国内消费。为此,建议国家释放1万亿美元甚至更多的外汇储备,将之转化为国内消费资金。同时,要高度重视金融不良资产问题,有效控制新增不良资产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房地产市场去泡沫化。
江西财经大学伍世安从探讨市场经济和绿色经济关系入手,指出绿色经济能否与市场经济接轨且统一起来,取决于绿色经济的产业链与其价值链的匹配和耦合,而绿色经济价值链的形成,取决于通过广义价格形式及其机制将外部性内在化。所谓广义价格即物品产权的货币表现和交易过程所需支付的代价条件,而不是狭义的“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绿色经济背景下,通过对初始投入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和消费回收环节等四个环节的价格安排的分析,细化出十几种具体的价格形式,并提出运用“试错”方法和市场方法来形成这些价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朱巧玲通过对资本主义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产品创新理论以及产业生命循环理论的分析,探究影响和制约资本主义长期波动的原因,分析主导其发展演化的根本矛盾,从而找出资本主义长期波动的规律:周期性发挥作用的产品创新导致以蜂聚形式出现的新兴产业部门的生命循环,从而进入长波的上升期;随着这些部门生命循环由成长进入成熟,宏观经济增长就会放慢,从而进入长波的下降期。目前,国际范围内初始产品的创新往往集中于发达国家,而扩散到我国的技术大多来源于生命循环后期的部门,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不利。对此,我们应当发挥我国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提高基础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能力,逐渐改变世界范围内基础技术的创新格局。
Economic Crisi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ang Runfeng
(Business School,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