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园绿化景观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校园景观;文化内涵;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0015202
1引言
随着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建设推向了新的。探究当前高校与社会紧密联系前提下的校园园林景观式绿化设计策略,可为当前大学校园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校园环境是一个功能复杂的综合体,担负着积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等重任,如果只单纯注重解决功能问题,就不足以成为优秀的校园景观设计。因此,搞好大学校园绿化景观设计,对提高校园环境和塑造良好的校园公众形象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基于大学教书育人和环境育人的特点,校园生态化、园林化、地域化、信息化、现代化、人文化已经成为当前大学校园规划的新理念。
本文以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北校区为例,对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如何融合现代的新理念进行构思与探究。
2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北校区概况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北校区(以下简称江北校区)位于武汉阳逻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其北靠规划中的森林公园,南临汉施公路,长江中游北岸、武汉市东北部,居东经114°30′~115°5′和北纬30°2′~30°35′之间,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明显,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无霜期长,严寒期短。常年平均气温为16.6℃,月平均气温以1月的3.8℃为最低,7月的28.5℃为最高。
3景观设计基本思路
3.1设计理念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生态造景和植物造景为基本原则,采用现代风格的景观空间形态,结合传统造园艺术手法和山水植被等自然景观特征,充分反映中国悠久的历史文脉,处处体现江北校区校园人文文化的独到之处,体现人与自然、景观与情感、科技与文化的交融统一,并突出校区内的山水自然特色,挖掘特色景观元素,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以“园”为核心,顺应现代教育理念,体现生态化、园林化、地域化、信息化、现代化、人文化的原则,建设一个科技的校园、生态的校园和人文的校园。
3.2设计思路
由于江北校区绿化景观的使用人群主要为学校师生,因此,其绿化景观设计要塑造一个和谐的、具有现代文化气息的景观,就必须因地制宜,随形就势,最大限度地保留江北校区原有植被、湿地、水域等。为师生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通道,使处于钢筋混凝土包围中的师生能够享受到天人合一的乐趣。
为打造一个具有科技的、生态的和人文的校园,江北校区绿化景观设计重点做到了以下两个方面。
(1)遵循自然山水格局,因地制宜,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创造一个“宜居、宜学、宜研”的自然环境。
江北校区绿化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设计与生态造园的思想理念,首先要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景观资源,最大限度保留江北校区原有植被、湿地、水域等自然景观资源,融“山、水、庭、林”于一体,达到生态与景观的和谐与统一。其次,要在校园建设中尽量挽救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应用科学手段逐渐修复和挽救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最后,要利用增加绿地,形成生态小气候等手段达到生态平衡。
(2)继承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精华,结合国内外先进性的造园理念,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建设一个意境优美、植物群落丰富,建筑融于环境的生态绿色校园。
3.3景观主题及功能分区
江北校区的景观规划设计的主题及景观功能分区如下。
(1)校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主题:山水之间,诗意校园。江北校区依照其原始的自然山水格局,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出一个诗情画意的、功能齐全的、生态的、优美的、人性化的校园空间环境。
(2)校区布局结构为:一轴二环四片区。校园以“一轴二环四片区”进行布局:一轴即一个主景观轴,二环即为以道路系统为主的两环形,四片区则是机电院景区、科教院景区、生活区和运动区。
2014年10月绿色科技第10期
周志强: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北校区绿化景观设计探究园林与景观
4主要文化景观节点设计的构思与探究
4.1主景观轴
主轴线景观的文脉主轴线,自机电院景区通过,高大的景框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运用“欲扬先抑”的中国传统园林抑景方法,展现文脉主轴线宏大的气势。在文脉主轴线上,借用西方园林对景的处理手法,近景、中景图书馆――知识之舟映入眼帘,构成了空间层次丰富的山水画。
4.2环形景观
校区内的道路首要是为师生等提供便捷的、安全的交通运输通道,其主要功能是满足各种交通的需要,保证交通顺畅。而从校区的整体出发,环形景观道路就成为校区绿化景观的框架,其景观设计要体现院校的形象和个性,并且将校区内的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统一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街道设施、色彩、历史文化等,在绿化景观设计方案时做到了交通功能和景观环境的协调统一。
4.3四片区各景观
在对校区内的四片区景观进行设计时,利用各个景区的不同特点,对校区重点景观,设计命名出十大景点,它们分别为:康河寻梦、科技之光、荷蒲熏风、农耕时代、剑桥之舟、求真问“源”、红霞秋灿、万绿叠翠、唯楚有才、疏影浮香等。
4.3.1机电院景区
机电院景区位于学校礼宾入口,临汉施公路的校前区,主要分为礼宾入口区、滨水绿化区、校前的“科技之光”广场区及“康河寻梦”的生态湿地区。
该区是整个校园景观的起点,作为礼仪景观空间,展示的是学校的品牌,借鉴欧洲园林的手法,通过入口大面积的草地和布局整齐的树阵停车区,通达视觉走廊。自入口遥望广场与雕塑、建筑与空间,使人产生无限的向往。
“科技之光”广场,是机电院景区的灵魂,以湖北版图的台式铺装为“科技之光”雕塑的基座,点出学校的地域位置及鲜明的办学特色,并矢志成为全国知名,湖北地区技术教育类院校先锋和行业标杆的办学思想。
4.3.2科教院景区
科教院景区主要包含了以图书馆为中心的七大景点区域,有荷蒲熏风、农耕时代、剑桥之舟、求真问“源”、红霞秋灿、万绿叠翠、唯楚有才等。
如“农耕时代”景点区,位于科教院东侧,是二期教学组团建设用地。目前,稻穗飘香,植物茂盛,该景区保留现有田地,用水稻来绿化、美化校园,让稻香融入书声,水车、扁舟、稻田……体现农耕时代的一派田园风光。每年3月,校园庆祝插秧节;每年7月,学校又举办收获节,学生陶醉于一个悠久农业大国独有的农耕文化体验之中,让一个丰产而美丽的景观,置身于校园,让学生与农业亲密接触。对远离土地、乡村、农业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的莘莘学子,传达了设计师关于土地的忧患意识和无限深情,表达了反对延求奢华和奇异,倡导“白话景观与寻常城市”的理想。
又如慧湖的“荷蒲熏风”景点区,位于学校图书馆前,源自“智慧”之意,也验证了中国园林“无水不成园”的造园精华。水是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是构成优良景观的必须资源。中国自古就有乐水之说:“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吉地不可无水”。这些足以说明人对水的偏爱于敬。以水为景,雨打芭蕉作声景,以水面为镜,叠翠山婆娑倒影,湖面荷花亭亭玉立,湖中赤鱼戏水,荷香飘池。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顷刻展现在我们面前。
4.3.3生活区
生活区是围绕师生宿舍设置桂花园、梅花园、樱花园、竹园等专类园,使得这里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同时将景观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为每栋宿舍楼题名,如有象征正义、神圣的松苑;有体现不畏艰难、纯洁坚贞的梅苑;象征文静而高风脱俗的兰苑;象征不畏风寒、活泼多姿风采的菊苑;有歌颂教师的桃李苑;象征虚心有节、清高雅洁的竹苑等。
4.3.4运动区
由于江北校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明显,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其夏季特别炎热,为减少运动场休息区的日晒程度,运动区周边主要是种植冠大荫浓、速生快长的武汉乡土树种,形成一道绿色屏障,为师生们在炎炎夏日提供一片树荫,一片清凉。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园林设计;施工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的总体要求
1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潮,这一思想具体体现在城市道路中,就是强调城市中的主人翁精神,各项设计均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
2 体现道路景观特色。同一条道路的绿化应该有统一的景观风格,不同路段的绿化形式可以稍有变化:同一路段的植物选用应注意相互协调,注重植物空间、色彩的搭配。在设计过程中应结合道路周边环境,充分利用园林中的各种设计手法如,借景、透景等,将街景融入到道路景观设计中去,使其成为有特色的道路绿化设计。
3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关系到道路景观效果的成败以及绿化效益是否充分发挥等问题。所以,在城市道路绿化树种的选择上,应考虑各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考虑实用价值和观赏效果。根据本地气候、土壤和地上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合该地生长的植物,以保证树木的正常发育和抵御自然灾害,保持稳定的生态系统。尤其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切勿盲目追新,大量采用未经试用的树种,造成经济效益受损,生态环境破坏。
4 绿化设计应结合远期效果。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道路改造日新月异,因此,道路绿化任务也在不断增加,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道路修葺完善并开始使用后,道路绿化也将随之成型,栽植的树木将不会经常更换、移植。所以,道路绿化设计要有长远的观点,既能满足近期使用功能,又要兼顾后期绿化效果。
二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内容
城市道路绿地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行道树绿化设计,分车带绿化设计、交叉路口、交通岛绿化设计和路侧绿带绿化设计等部分。根据它们所处位置的不同,道路绿化应进行分项设计。
1 行道树绿化设计。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种植的绿带称为行道树绿带,其主要功能是为行人提供遮荫,调节温度、湿度、防尘、降噪,同时美化沿途街景。行道树的选择应以冠大荫浓的乔木为主,树冠优美,分支点一般设置在3m左右。行道树的栽植一般采用对称式栽植,在特殊情况时,应根据道路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遇到人行道一侧有高压电线时,有高压线的一侧可栽植没有明显主干的树种,或有主干但可以改造的树种。如下图:
2 分车带绿化设计。在分车带上进行绿化,成为分车绿带。位于上下机动车道之间的称为中间分车绿带;位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或同方向机动车之间的为两侧分车绿带。绿带的宽度根据行车道的性质和街道的宽度而定,较窄的有1m,宽的可达几十米。分车带上的植物配置除考虑到增添道路景观外,首先要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的要求,不能遮挡车辆和行人的安全视线。
分车带的种植形式可根据宽度采用多种形式的绿化种植。一般较窄的分车带可种植低矮的灌木和草本,可起到绿色隔墙的作用。宽度达到1.5m以上时,隔离带上的植物搭配可采用多样化,种植形式可采用规整式或自然式。通过合理的搭配乔木、灌木、地被等植被,形成形态各异、色彩丰富、层次错落的绿色长廊。为增加分车带景观效果,可辅以园林设计中的各类小品,如置石、雕塑等,达到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相结合的景观效果。
交叉路口、交通岛绿化设计。(1)交叉路口。道路交叉口的绿化主要功能是满足车辆正常通过。绿化设计上必须保留出一定的安全视距,使行人、车辆能及时看清周边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根据两条相交道路的等级状况,测算出相应的停车视距,并绘制视距三角形。在视距三角形内,不能有阻碍视线的物体,因此在道路绿化设计上应取消较高植物的栽植,如因特殊需要,可在道路交口附近设置可移动的种植箱,既能美化道路,亦可避免遮挡安全视距。(2)交通岛绿化。交通岛的绿化设计应结合交通组织,引导行车方向、维护交通安全。一般交通岛绿地应设计成封闭式绿地。通过在交通岛周边的合理种植,可以强化交通岛外缘的线形,对诱导驾驶人员的行车视线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雪天、雾天等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弥补交通标示的不足。交通岛绿地应保持各路口之间的行车视线通透,沿交通岛内侧道路绕行的车辆,在其行车视距范围内,驾乘人员视线可以通过交通岛边缘,诱导行车方向。
4 路侧绿带绿化设计。道路绿带是指在道路的侧方,布设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带,道路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道路环境的特殊,路侧绿带的植物选择既要考虑植物对光、水分、土壤、温度的要求,又要满足美观和功能的需求。路侧绿地的宽度不一,并与周边环境的用地性质关系紧密,因此在植物配置上应注重植物的造型、色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如下图:
三 城市道路绿化施工和养护管理
1. 道路绿化种植土的质量决定着道路绿化的效果。在道路施工过程中, 产生许多混凝土、沥青、二灰等建筑垃圾, 大部分由道路施工单位运走, 但还是有少量的残留物留在绿化带中, 若不清运走, 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因此, 清理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劣质土壤, 是绿化施工第一道工序, 要清运劣质土壤, 回填适合树木生长的种植土。为了增加土壤的肥力, 在回填土中, 掺入草木灰和稻壳, 并施入饼肥或有机肥作基肥, 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肥力; 并用悬耕机细耙土壤, 使土壤充分拌匀, 提高土壤的肥力, 有利于树木生长。
2. 强化栽植技术规范要求。道路绿化本身立地条件差, 除了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外, 按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栽植, 也是保证树木正常生长的重要一环。首先, 树穴的规格要根据树木土球的大小决定, 不能挖太小, 否则树木的根系难以扎下去;对于较大乔木的栽植穴规格, 若地下水位高, 要挖深一点, 然后放一些瓦块、粗沙, 做成透水层, 便于透水, 这样乔木栽植后根系不宜腐烂, 树木成活率较高;对于一些地被物的栽植, 要均匀合理, 浇水后要夯实与土壤紧密粘连, 保证成活。其次, 要加强遮荫措施, 可用遮阳网进行遮盖, 避免阳光直射灼伤植物; 对于一些高大乔木除了按技术规范要求栽植外, 为了防止风吹歪倒, 还需用木桩打支撑。
3. 做好养管工作是保证景观效果的关键。道路绿化树苗栽植完成后, 养管工作是关键。首先, 必须浇透定根水, 适度修剪、整形、打支撑, 做好防护措施, 防止行人横穿践踏树苗。重点放在平时的养护管理上, 生长季节杂草长势特别快, 为了防止杂草与树苗争夺养分, 必需勤除杂草。其次, 做好抗旱浇水保苗工作, 防止树木花草灼伤、水分蒸发而死亡。第三, 养管工作必须要勤、要细, 树冠的整形修剪、疏枝、抹芽、中耕、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缺一不可, 对缺株、死株适时进行补植。冬季, 为了防止雪压和霜冻, 要及时清理树上的积雪和冰冻, 维护好道路绿化景观整体美感。养护管理只有实行长效管理、精细管理、制度管理, 才能使道路绿化出精品, 才能保证道路绿化景观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 总结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和施工养管工作是城市整体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加强和提高道路绿化设计、施工、养管水平,才能使道路绿化真正成为展示城市绿化水平和形象的重要窗口。
参考文献
[1]杨丽君.创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路的探讨[J].工程与建设,2009
[关键词]:城市公园 植物景观 环境心理学
1、植物景观及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括
1.1植物景观的基本概念
对于植物景观而言,其主要指的是:通过自然界当中的植被、不同的植物群落以及植物个体共同展现的一种形象特点,从而通过人们的视觉感官传达到人们的大脑皮层,进而形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对美的一种特殊的感受或者联想,除此之外,植物景观还值得是通过人工制作的方式,运用植物的题材对一种场景进行塑造,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具有特殊特点的艺术表现形式。
1.2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环境心理学主要通过对人的心理特点以及行为习惯之间所表现的一种特殊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也被人们称之为生态学或者是生态心理学。而我们在这当中所阐述的“环境”一次也同样包括社会环境,其主要指的是物理环境,在这当中同时还融含了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不同元素。
环境心理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心理学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其主要的原因则是在环境当中对人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在,从系统论的观点去进行分析,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这一个统一的关系,二者对于人的行为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与人的生活、生产、经济发展都有极大的关联,因此,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
2、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2.1植物景观设计仅为绿化而绿化,缺乏对人的考虑
现如今,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喊打一部分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工作紧紧只是为了“绿化而进行绿化”,我们可以从它们对于园林设计策略的相关方案就能够看出,绝大多数的城市绿化的设计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家关于符合规范和绿化的法规条例的要求,但是却在关于绿化实用上以及人的心理上缺乏可持久性的绿化空间设计,甚至有的城市的景观设计有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而这样的园林景观设计虽然满足了整个城市的绿化覆盖面积的相关要求,但是实际上该城市的绿化设计却远远没有发挥它自身的绿化实用以及作用,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这些绿化用地并没有很好地与城市居民建立密切的联系,这些绝大多数的绿化工程都是在城市中心或者繁华地段,而在居民生活密集的地区绿化工作却不尽如人意。
2.2城市公园景观构造上对主体元素的忽视
目前的城市G化建设,绝大多数都是在过分的追求草坪的设计和保护,大面积的草坪建植过于单一,并且草坪建植的规模越来越大,这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是极为不科学的策略,草坪相对于植物群经管的设计而言,它的观赏性更强,更为美观,但是大家却因此忽略了它的最大的弱点:实用性很弱并且养护费用过高,而大面积的草坪建植,它自身高昂的养护费用和建植费用对于一个城市的绿化资金投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2.3缺乏一定的后期维护和管理
园林绿化是“三分种七分管”,管是长期的任务,但是,许多城市往往在构建出一定的城市植物景观之后,很少对其进行及时的修建、维护,导致许多植物由于长期无人搭理,进而走向衰落。园林养护有抗旱、补水、排涝、整枝、修剪、施肥、补植、病虫害防治等专业工作和环境卫生。一块绿地的植物种类少则几十种,多则上百种,每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对上述专业工作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技术性很强,而且劳动强度也大,又较为繁琐,成本开支大,每平方米6.22元的养护费只能在面上做好这项工作,要做精是远远不够的。
3、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以人为本”,注重人心理的承受程度
在进行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过程当中,要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心理承受程度进行有效的设计和完善,从而更好的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城市公园植物景观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构造上应当着重对人们使用的便利性以及出行的方便性进行要求,在进行设计规划的时候,对城市景观的不同节点都进行细致的考虑,依据节点位置存在的不同,对植物的不同种类进行搭配,保证居民在进行游玩的时候拥有较为良好的观景视角;而对于景观路径的设计来说,通常要以人们出行的便利性为主,充分运用绿地之间的场地,建造一个通达的游览路线,进而发挥植物景观所具有的真正价值,使人们能够达到一种愉悦的心情。
3.2注重景观设计中对人的安全性保证
对于景观中的安全性而言主要包括物理层面和心理层面这两种不同的类型特点。从物理的类型上来说,植物景观设计应当选用一些无毒、无刺、无落果的植物品种,从而减少城市居民在进行观赏和游玩当中出现不必要的损伤;从心理层面上来说,要适当的在植物配置上基于人们一定的空间,减少植物繁杂、密集所带给人的一种逼迫感,因此,应当选取视线通透性较强的藩篱式结构对公园进行合理安排。
在城市植物景观构建过程当中,是为了寄予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舒适而安全的休憩场所,在这里进行游玩、观赏的城市居民,大多都是想更进一步的与自然进行接触和交流,因此在对城市植物公园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居民的这种特殊的心理需求,并依据这一理论不断的提高城市公园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因此,在公园当中,植物的配置一定要遵循多样性的原则,不能够通过一定固定的配置和简单的植物分布对景观进行简单的构建,这样往往会导致游览者产生一种视觉上的疲劳感,所以,要通过不同的植物类型、外貌特点以及不同的之感与纹理对植物进行有层次的配置,构造出开敞式的植物空间。考虑到季节变换因素,植物景观设计需要进行合理配置,借此凸显出植物的季节特色。
[参考文献]:
[1]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 李斌. 建筑学报. 2008(02)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绿地系统;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mphasis on urban park landscape desig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urban park landscape design.
Keywords: city parks; landscape design; green space system;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作为城市中具有一定用地范围、供市民休憩的公共绿地场所一城市公园,以改善生态环境、创建城市景观、丰富居民生活为目标,不仅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维系城市生态,平衡、调节城市小环境.而且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公园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是城市发展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城市物质形式、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建设是现代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周围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随着各类休闲服务设施的完善,随着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增加,城市公园的功能和规划模式亦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性质由传统的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功能由原先的休憩、游览、教育逐步偏重于人与自然的交流,服务对象也由单一的游客扩展为游客、路人、过客。为更好地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趋势和方向应不断发展变化。
1.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概念
公园设计规范6的解释: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定义公园(PUBLIC PARK ):城市公共绍也的一种类型,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公众游憩、观赏、娱乐等的园林。
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fT91 ―2002J 217 ―2002)定义公园是“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
2、我国公园景观设计的现状问题分析
我国城市公园景观存在的问题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是分不开的我国的城市处在一个飞速发展期,有资料表明:2001年城市市辖区总人口30400.9万人,比1990个增长69.5,其中非农业人口17753.3力.人,比1990年增长51.9%0 2001年市镇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达37.7%,比1990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也使得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加速发展,城市绿化工作得到加强。“据世界银行拓男七的报告,1985年中国城市生态赤字为21.6%, 199(〕年为19.5%, 1995年为13.8%, 1999年为10.65,数字表明中国的城市环境正在逐步向好的方面转变,这也是中国之所以育韵刻是出发展绿色城市的基础。2001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已达53.1万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0.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3平方米。”
在公园绿地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城市公园也因为也由于城市美化运动、快速建设等因素,造成其景观设计、施工的质量下降,片面重视绿地率,“景观效果”,而忽视城市公园为大众服务的社会效益;等种种问题。
2.1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对人的行为的忽视
1998年8月21日的长江日报6版L有文章题为《谁来为城市的绿色巡守》的文章,文章说为了创建山水文明城市,要根治在公共草坪和花坛内纳凉等不文明行为。市园林局监察大队劝说和驱赶草地和花坛上的人群。但是最终你来他就走,你走他又来。只有派人全天轮流守护,才能保证行人不把草地当路走。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都出现甚;至有违者罚款的标记。这说明了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对人的行为的忽视。景观在城市管理者的视域里,更重要的任务是美化城市形象。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强调的是纪念性、机械性和形式性、展示性,为公园而公园,把公园约赶也从城市有机体中分割出来。事实上,城市绿化的真正意义在于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闲、生活及工作的环境,而不是土题游乐。
以人仁取代天然,是兴建城市公园的一大误区。当城市规划将城郊某片山林划为公园时,美化的灾难随之降临。把仅有的自然地改造成花园式的公园;以造一个旅游点的目的来造公园,是许多城市的通病。似乎没有奇花异草、珍稀古玩就不能称其为公园。
在新建居住区中,真正为居住者的生活和栖居而美化的社区并不多见。而大量出现的是,样板示范区导向的美化,目的是展示政绩,供人参观;商利导向的美化,试图通过美化招徕住户。这两种导向都把居住者和居住环境作为展示品,忽略了环境美化对居住者的日常生活和居住意义,导致居住区美化走入了歧途。
2.2追求局部最高效益造成公园整体空间效益的降低
(1)房地产开发影响城市公园的开敞性
这一问题最为典型的表象是出于商业利益动机,城市公园周边大量兴建高层建筑导致城市公园的开敞性景观特征被破坏。该问题从更高层面来看是人居环境与综合公园景观设计关系问题。
这条来自《北京日报》的消息便是实例:“北京城市水景稀缺,所以临湖盖楼,借景卖房便成了开发商赚钱的一大妙招。由于市区内有点儿规模的水面早已被开辟为供大众休憩的公园,所以挨着公园扎堆建房也就成了京城楼市中随处可见的景象。像紫竹院、陶然亭、龙潭、玉渊潭、团结湖等公园周围者隋一两个已建成或正在建的物业项目。而因为看得见风憬,这些楼盘的售价整体居高不下。其中的一些项目更是作足了“风景”文章,就因为育目欢赏到公园湖景,阴面朝向的房间竟比南向正房每平方米贵出近两千元,一些朝湖的大户型更是卖到每平方米近两万元的高价。”
这一点,在全国各城市公园周边都有出现,是相当普遍和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图1其结果是,满足了少数人拥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利益,却妨碍了广大的游园群众远眺风景、畅怀心胸的景观需求。
图1莲湖公园周边的高层
2.3城市公园景观详细设计层面
a.景观设计缺乏一体化
这突出表现在城市公园的经营过程中,公园的游乐设施更新,选取标准化的产品如:果皮箱、冷热饮座椅等与公园整体风格不一致的现象。这往往成为整体景观中的瑕疵。
b.景观建设的简单粗略
由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包括城市公园在内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同时也有的出于商业性的短期行为,造成了公园景观的决速建设,同时也产生了施工质量不高,不顾气候条件地习拌宇征,以简单的西方式的大草坪作为景观现代化的力式。往往一边砍掉高大乔木破坏绿化环境,一边种植草坪促进景观现代化,西安友谊西路街心绿化的高大乔木被全部推倒取而代之的是草坪和低矮的灌木,炎夏道路的遮荫也随之消失。
C.对残障群体老龄群体考虑不足
城市公园缺乏必要便利残疾人、老年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城市公园系统中也缺乏专门为残疾人建设的城市公园如盲人公园等。
d.景观对象以静态的观赏为主,缺乏参与性
我国的城市公园,景观对象受山水法景观模式的影响多以观赏性为主。(见图2)就兴庆公园来看,主入口喷泉水池、主要的景观建筑沉香亭、彩云间都是观景性的,从人下门游乐方式的发展来看越来越不满足于单纯的观景式的游憩方式,对景观的要求趋向可听、可触、可嗅、可戏方面发展。
图2兴庆公园彩云间
3.城市公园系统对策
城市公园是伴随着改善大城市的住区条件、环境而产生的,不论是西方出现的居住郊区化,还是在中国现阶段的城市住区园林化,都反映出人们对于自然更好融合的居住环境的向往。不论是田园城市理论、还是山水城市理论都试图解决由于工湘发展产生的居住与自然环境分离的矛盾。
图3公园理想级配模式图
系统理论是20世纪重大的科技成果,对社会的发展在多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市绿地系统的建立就是该理论指导下的产物。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中指出:应当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体系,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沪、游憩休闲和城市文化等功能的活动。现阶段应当进行绿地的系统规划应当点、线、面结合,即以小区游园、街头绿地等点状绿地与城市公园的面状约牡也相结合以你首绿化,带状公园为贯穿,形成具有系统化的级配模式,理想的级配模式如图3所示。
结束语
总之,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要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节约建设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从不同人群内心深处对景观的需求考虑,遵循生物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及公众的认同感,井体现当代城市的人文关怀。将其设计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尊重传统、赋予新意;多设项目、重视游乐;广造绿地、精创景观:慎造地形、巧理水体,集游览、休闲,游乐、文化、生态于一体的舒适、祥和的城市公共绿地。
参考文献
[1]傅伯杰,陈利项,马克明,王仰麟: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10
[2]王向荣,林管: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王晓俊二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4]孟刚,李岚,李瑞冬,魏枢:城市公园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5]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问题
Abstract: urban park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urban civilization, is people have a rest place of entertainment, so.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park landscape design and planning, to better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ark.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thod of landscape design of city parks. Through combining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current consensus of the existence of landscape design park was analyzed, and feasible park landscape design ideas.
Key words: the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question
中图分类号: [TU2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多,由于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又使人们在体力上,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力,他们迫切需要通过某种途径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娱乐活动便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了。城市现代化公园成为人们活动的理想场所。人是城市的主人,因而公园设计也应以人为永恒主题。游人的活动可以增加公园的总体艺术效果.并且成为公园景观构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1. 公园景观设计存在弊端思考
1.1 景观设计问题共识
(1)盲目追求“档次”。公园设计方面太过于追求档次,尤其是对于大城市的公园设计,似乎成了“比美的竞赛”。而笔者认为对于公园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但对于精品景观的创作并不一定就是要上“档次”,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认真思考和对待。
(2)对原生态的考虑不够。公园设计本来就是一种绿色环境体现的载体,其应当更多地注重生态环境的设计体现,因此公园景观设计中,应尽可能地采取原生态设计。
(3)对人的需要和人性的关注不够。城市公园设计的目的就是让人获得心灵释放的地方,让工作压力的心情得到缓解,因此公园设计应当注重人的存在。设计之前,我们应考虑一下自己对未来的景观将给人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
1.2 景观设计原则提出
针对上述对公园景观园林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现象,笔者认为公园景观设计可考虑从以下设计思路入手:
(1)同步规划原则。建设单位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时,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应将园林景观规划同步规划,以达到园林、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以创造优美宜人的绿色环境为宗旨,充分满足人的需求和审美取向。园林绿地要体现可融入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庇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生态优先原则。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在设计中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
(4)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色原则。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保护湿地和自然水系,减少填挖土方,公园、绿地的改造要保存其遗韵和历史信息,保护如古树、大树等原有植被,原有建筑和布局。绿地设计要从城市的自然环境、地域特征等出发。将城市历史文脉融入园林绿地设计中,突出地方园林特色。根据城市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选择合适的绿化树种,注重开发和利用乡土树种,适当利用经引种驯化后适生的新优外来品种,丰富植物种类。
(5)植物造景原则。运用植物的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多样化等特征,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提高生态效益。
(6)整体协调原则。构景要素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宜彰。
2.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手法
2.1 公园区域空间设计
创造“以人为本”的区域空间对于公园设计相当重要,设计时要善于利用地形地貌、人文历史、自然山水和植物等条件,充分发挥本地艺术优势,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公园的建设中,景观空间的设计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景观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对于公园内的开敞空间较大处,可适当做些地形处理,控制在路面向上50cm左右,这样更能丰富景观层次。
2.2 植物造景设计植物在公园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合理有效地植物造景设计手法显得相当重要。根据设计实践效果来看,公园绿地内部用地比例根据用地类型和用地面积确定,其绿化、建筑(构筑物)、园路及铺装场地、水体等用地比例要满足规范要求,其中绿地率控制在75%以上。游园设计应以植物造景为主,讲究街景艺术效果并设有一定的休息设施,绿地率应达到65%以上。休闲、景观为主的广场绿地,绿地率应达到60%以上,其它性质广场绿地应结合实际,尽可能提高绿地率。
在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造景的最终原则是根据功能、艺术构图及生物学特性要求的完美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为公园添香增色。植物配置要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厂区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并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力求在造型、颜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与建筑相适应。
在公园植物竖向设计上,考虑用苗木、构筑物(亭、廊、花架、景观柱等)跟平坦地势之间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组团,突出公园的景观层次。考虑到道路及绿化排水,标高设计上以自然地形稍加平整,利用场内挖填土、外购部分种植土来满足公园的土方需求。既保证了排水通畅,亦能节约财政支出。部分地势较低处为亲水休闲、活动、嬉戏区,主要有亲水平台、游船码头、沙滩休闲、滨河栈道等。
2.3 公园设施设计
公园设施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让游客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即景观在被观赏的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可触的机会,充分调动人们参与其中,放松心情,愉悦心灵,这样也正体现了城市公园的重要作用。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公园的开放性特征,公园的边界与城市的其它部分具有良好的过渡,甚至围墙都可以取消,这样公园与其它空间将会直接接触,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这样就为公园的参与性提供了又一种可能。
绿地中设置的照明设施应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照明设施宜采用庭院灯、草坪灯与射灯相结合,色彩、照度应根据功能需要而定。对于绿地内条凳、座椅的数量应按游人容量的20%-30%设置,平均每一公顷陆地面积的座位数一般不少于20个,且合理分布,并根据场地条件可设置必要的健身器材。园林广场铺装尽可能使用硬质透水材料,形式及色彩搭配应具有一定的图案感,不宜采用无防滑措施的光面石材、地砖、玻璃等。公园、游园、广场出入口及园内公厕、游道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
2.4 人的参与性
公园的设计,强化每一块区域的特定功能,创造多样化的休闲、娱乐、运动场地,来满足市民、游客的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生”的设计理念。为此对于设计水嘻游乐的,应凸显大水面,体现水的灵动,使游人更能接近于水,突出亲水性。强化水面的视觉效果,给人视觉上带来冲击力。营造连续、动感、自然的水岸线,呈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画卷。
关键词:花园式商务办公园区;景观设计;天安数码新城
中图分类号:[TU985.1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商务办公园区一般是由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建设的独立的办公区域,既可以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管理服务机构集聚而成,也可以是是具有相似功能的企业组合而成,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研究设计等第三产业中必须依托办公楼为载体进行组织活动的行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公区域,园区基础服务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力求创造一种花园式的办公环境。1 龙岗天安数码新城简介
天安龙岗数码新城位于深圳市龙岗区中心城区,占地12万平方米。目前,园区入驻企业逾50家,主要为电子信息、光电子、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为主的中小民营科技企业,并引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北京银行、海上皇澳葡街、7-11便利店等金融、餐饮配套商业机构。园区在设计规划上体现城市性和开放性,建筑与城市融为一体,实现功能上的协作与互补。园区景观设计引入生态可持续发展概念,追求建筑内外空间的连续与关联,创造连贯三维绿色办公空间。
2 龙岗天安数码景观设计分析
刘滨谊教授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即:①景观环境形象;②环境生态绿化;③大众行为心理,并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商务办公园区的景观设计当然也不例外。
2.1 景观环境形象
景观环境形象主要是从视觉形象感受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实体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景观。对于具有一定审美素质的办公族来说,园区景观形象应该是活泼多变,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办公族又是从事脑力劳动的族,窗外优美的景观环境将成为工作之外的视觉休息点,优美的环境将会起到振奋精神、减轻疲劳的作用。
(1)天安数码新城整体布局及建筑风格
天安数码新城的整体布局可以概括为“一带两片”。“一带”是指地块里贯穿南北的动态绿色走廊,以及与之相呼应的动态建筑空间序列,使得整个园区规划一气呵成,为该片区甚至所处的整个工业园区建立了景观意象和城市意象。整个园区绿地点、线、面结合。 “两片”是指横向穿越用地的规划城市道路白灰围一路将整个园区分为南北两个片区。沿城市干道一侧,分别布置了城市广场、公共休闲空间和沿街商业休闲空间;紧靠其后的城市休闲步道将人流逐渐渗透向园区之内的建筑之内。
(2)天安数码新城景观规划与设计
天安数码新城的景观设计理念将“工业印象”与“城市表情”相结合。“工业印象”指简单的材质、简单的线条,运用最简单的设计语言,设计出简约、硬朗、时尚的景观环境空间,达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目的,“城市表情”是指在景观小品以及其他景观元素中,突出趣味性、功能化、时尚感,使得整个园区的景观更显人性化与舒适度。
2.2 环境生态绿化分析
环境生态绿化主要是从人的生理感受的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植物、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理环境。这就要考虑空间的采光照明情况、环境中的温度与湿度的调节情况、空气的清新度情况、噪声的控制情况等等。
植物是生态问题的关键,天安数码新城植物的生态设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位
生态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物种在群落中的共存是以生态位的分化为前提的,所以天安数码新城的植物景观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乔灌草各类植物的应用,耐阴与否的各种习性,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
(2)因地制宜
天安数码新城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属于华南亚热带地区,要注重本区乡土树种的选择,如凤凰木、小叶榕、蜘蛛兰、合果芋等;另外还要考虑项目的立地条件,小尺度范围内的小气候条件等,这个时候对植物生态习性的把握至关重要,以保证其正常生长。
2.3 大众行为心理
大众行为心理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根据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人的以下心理特征,深刻影响着人在景观环境中的心理感受。
(1)安全性与领域感
心理学家Altman提出:领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对空间的控制提供安全感。领域性作为环境空间的属性之一,商务办公园区的植物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这种个人空间的设计。对于这种考虑,通常采取的设计措施是通过植物加强边界感。
(2)实用性与宜人性
二者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偏废。太注重实用,就会有损美观,太注重宜人就会影响实用,使景观变成镜中花,水中月。所以只有取得二者协调才能是优秀的景观设计。天安数码新城的景观设计遵循“先功能后艺术”的原则,即先做功能分区,再做艺术的加工。
(3)私密性与公共性
景观中的人,形形。有的人喜欢安静,有的人喜欢热闹。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也可能会有独处与参与社交的不同需求。天安数码新城倡导“人性化”的现代景观,合理设置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面向城市道路的多为广场等公共空间,而建筑之间的庭院绿化则追求一定的私密性。
3 结语
传统的办公空间――城市CBD等办公写字楼,已带来了一些明显的社会问题,如交通堵塞、人口高密度、办公族“亚健康”等,而花园式商务办公园区是一种低密度、高品质、个性化的商务办公模式,其必将会越来越收到人们的亲睐。而其景观设计必须严格从“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使用人群行为心理”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取以得三者之间的协调,打造真正花园式的、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社会办公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 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J].新建筑,2001,(5)
【关键词】: 园林景观设计;雨水收集利用;居住区
近年来,我国大中型城市的洪涝灾害形势非常地严峻,径流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持续的暴雨不仅造成地面湿滑,积水情况的发生影响着城市交通和市民的正常生活;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发生过因暴雨积水造成人员伤亡的灾难事件。为此,城市雨水的收集与排放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城市的发展模式也开始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转型。在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中,雨水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合理的控制技术和各系 统间的协同作用。
1、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雨水收集利用
1.1城市居住区是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载体
我国当前城市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形式大于内容,由于设计者过于追求景观形式上的新颖、独特,而忽视了园林景观的其他属性和职能。
1.2设施建设
目前为了更好地发挥园林景观的作用,实现对雨水的控制利用,建设优质的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应结合建筑屋顶和公共景区;将绿色屋顶、下凹绿地等措施融于一体,实现景观与雨水控制的双向把握。目前,国内外采用雨水收集控制技术对城市居住区内的园林景观设计已有现成的优秀作品,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收益和生态效益。通过实行自然开放式排水系统,使用该技术的城市居住区在人居绿地空间、水质改善和雨水收集利用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提升。用自然开放式排水系统代替传统的管网排水系统, 不仅美观而且经济,在项目中采用的主要措施包括、雨水花园、调蓄水池等,不仅如此,对于地面铺装透水率也要进行严格规定。
2、 城市道路园林景观的雨水收集利用
2.1生态树池在城市道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在城中生态树池作为一种小型低影响开发生物的滞留设施,一般是由种植土层、砂滤层、排水系统以及乔灌木等材料组成,其形式分为独立式和连续式;该设施能够满足环境美化、雨水控制的双重作用。是该设施也是绿色街道设计的重要元素。绿色街道项目是着重于其雨水收集利用的功能,但同时也营造了一种怡人优美的景观感觉,为设计师、决策者和居住者树立了典型,证实了可持续的雨洪管理原理的应用,充分体现了简单、节约成本以及创新设计解决方案的使用价值。
2.2生物滞留在城市道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生物滞留是作为雨水收集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能够收集、减缓、净化、滞蓄雨水。可针对不同种类的城市道路有效地进行生物滞留设施的设置,利用道路固有的坡道以及设置生物滞留设施缺口等多种方式将径流引入到设施当中。在周围绿化空间较大的街头等地设置雨水塘、雨水花园等;当绿化空间较小时,设置连续或断接式植被浅沟、线性生物滞留区,从而实现雨水径流体积的有效削减。选用的植物除需要具备耐盐耐旱这两种特性外,还应具备吸附各种污染物的能力,保证生物滞留区内的种植与道路整体环境相协调一致。
2.3 组合措施在城市道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是将景观多样化、径流体积控制最大化。在道路两侧,人行道与建筑之间的绿化带当中设计植草沟;可以采用连续线性的植草沟,也可以采用渗管连接的间断性植草沟;再将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间的绿化带设置为生物滞留区,通过砾石排水层的渗管将两者连接,从而实现雨水径流量短期内的最大调蓄,最后溢流排放至雨水管线当中。此外,还可以在道路交叉口端头设置雨水花园进行终端滞蓄雨水。
3、城市公共空间的雨水收集利用
由于城市的公共空间面积较大,该空间内的绿地、水等是实现雨水洪涝灾害终端调蓄最有利的空间,同时也是建设多功能雨水调蓄设施的有利位置。在公园中实现园林景观与雨水收集利用的结合。例如,美国纽约布鲁克斯郭瓦纳斯运河公园,利用雨水向户外空间转移、设置植被缓冲带等措施,以此来减少流入合流制下水道的雨水量,这样的措施使得企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完成了雨水控制利用的目标。对于在公园与广场的总体规划中,在竖向设计上允许做成阶梯状有层次感的景观设计,使没有水体的公园、 广场呈现“碗型”的形状,将周围绿地内的雨水引向中央低洼地,这样做不仅能够满足公园或广场内自身的雨水调蓄能力,还能滞蓄其周围区域的雨水径流量,能够体现出公园和广场在城市中的多功能性。对于公园内的大型绿地而言,在地形上可设计为 “波浪形”,特别是建筑周围的景观绿地,因为此方式能够显示出其景观美化与雨水滞蓄的双重功能。对于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内的附属设施而言,比如说,休憩座椅。可以结合生物滞留设施进行设计。在对于污染严重的区域,在公园内可建设湿地、生物浮岛等景观进行雨水径流的调蓄和水质净化。当面对公共空间内的水体,可沿线设计生态堤岸、植被缓冲带等设施措施,要充分利用水体进行雨水的多功 能的调蓄,目的是减少雨水资源的浪费,能够增强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标。
结 语:
在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中,人们对现代化智能化节能化的材料体现要求越来越高,在城市中的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集蓄利用、延时排放和渗透等都是园林景观设计中雨水收集利用的有效方式。城市洪涝灾害的解决需要各个专业技术间的相互配合;园林景观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扮演着体现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重要角色,使其设计理念与技术应用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当中。国外在城市设计时,已开始注重园林景观对雨水收集利用的功能体现。然而,我国在这方面仍处于初始使用阶段,在生态型雨水措施的设计中和利用上存在着盲目性。可见,将园林景观与雨水技术体系融为一体来实现对雨水径流的控制利用是非常有必要的。除需加强技术措施外,还应重视公众的参与程度,以此来提高技术人员和公众的园林意识,高效完成对雨水的控制利用。
【参考文献】:
[1]张国芬.住宅区景观设计中园林生态设计理论的应用[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 ).
关键词:园林绿化;山茶属;应用;探讨
我国长三角地区是山茶的主要种植地之一,从江苏省东南部开始,跨越上海到浙江省东北部一带,由于其温和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得这里成为了山茶应用最为广泛的地区。山茶不仅用于生产,现在还应用到了当地园林绿化的工作中,而且山茶绿化面积的规模开始形成。不过现阶段对于山茶的研究工作都是主要针对野外调查,却都忽视了城市绿化中山茶种植的园林绿化工作。因此,本文对长三角地区山茶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今后山茶的应用提供参考。
1 山茶属植物介绍
山茶属(Camellia)是山茶科(Theaceae)中种类较多、系统较原始的一个属,全产于亚洲。山茶属约20组280种,分布于东亚北回归线两侧,我国现有238种,以云南、广东、广西、四川最多。其中大部分山茶都属于观赏型的,再配合上现代化的栽培技术让山茶已经普及到我国南部长江以南地区。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的种植,例如北美、西欧以及日本等地都有栽培。由于观赏性极高,一年中从10月份到次年的4月份为花期,有非常大且美丽的花朵,整齐的花瓣和皎洁的花冠,赋予了山茶花别样的美和欣赏特性。随着植物栽培技术不断提高和创新,也使得山茶开始应用到园林艺术中去。
山茶属品种繁多且新品迭出,划分分歧较大。一般分为4亚属2O组:原始山茶亚属(Protocamellia),古茶组、实果茶组、匹克茶组;山茶亚属(Camellia),油茶组、糙果茶组、短柱茶组、小黄花茶组、半宿萼茶组、瘤果茶组、红山茶组等。园林中常用的观赏型山茶亚属主要包括红山茶组[山茶(C.japonica)、滇山茶(C.reticu—lata)]和油茶组[(茶梅(C.sasarutua)、油茶(C.oleifera)]。
2 山茶属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配植模式
2.1 山茶孤植
由于山茶有着厚实圆润的枝叶,在开花季节有着非常美丽的外表,其偌大的花朵,还有落花映衬,给人一种宏观的视觉盛宴,把山茶孤植于道路口、小区里或者庭院中,更能把山茶的美烘托出来。我国自南北朝时开始,就已经有了山茶栽植的开发,尤以各类观赏类独栽山茶花为主。而到现在孤植的山茶已成为冬季主要的观赏类花木。
2.2 丛植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种植山茶树是较为常见的方法,通过选择不同树形、不同叶色和花色、不同花期的山茶树品种进行搭配种植,这样既保证了整体美,不失艺术形象;而且还摆脱了环境和山茶树本身特性等的束缚。比如选择较低的山茶品种如茶梅进行铺地种植,增加绿化面积,同时也表现出了山茶的多样性、整体美观。
2.3 林植
在一些风景区、城市郊区、以及公园等空旷地区进行大面积的山茶种植,在不违背园林规划前提下进行山茶林植,这样便会形成一个观赏性非常高的风景林。或者可以与其他观赏树种进行混植,还可以搭配不同品种的开花时期,同时开花或者顺序开花,以形成一种有秩序且整体性较强的景观欣赏单元,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还对生态环境有一定促进作用。
3 山茶属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3.1 公园和风景区绿化
由于公园或者风景区这些区域是人们经常出没的地带,对这些公共场合的绿化工作必须要非常认真,一般都会选用形状比较突出、开花时间较长的山茶树种,比如具有优雅冠幅和花朵艳丽的红露珍、天鹅湖等山茶树种,且通过孤植将这些树种的优点渲染出来,突出其形态美,开花时节不仅绚丽夺目,而且还能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对于一些山茶树种也可以选择丛植的方法,结合其他品种的花树,相互衬托,以展现给公众一副美丽画卷。根据公园背景环境,可以分别将山茶树种植到空旷的道路旁边、建筑或者假山之上,以满足各种景区或者公园的不同需求。
3.2 道路绿化
道路绿化也是当前国家交通建设的一大工程,进行高速公路的道路配植时要考虑高速公路的特点,结合山茶树种的生理特性,可以将山茶树孤立种植于交通路口的中心。在种植中还可以将山茶与其他诸如紫薇、白玉兰等混植在道路绿化带中,这样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层次效果,美化了公路环境。
3.3 花灌木
这是山茶属植物最为常见的应用形式,具体配植方式有孤植、对植、丛植,一般常与紫荆(Cercis sinensis)、紫薇(Lagerstroemiaindica)、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垂丝海棠Malushalliana等落叶花灌木搭配,规模较大者如上海复兴公园,杨浦公园,中山公园,和平公园等。
4 总 结
山茶属植株是目前长三角地区景观设计中运用较多的植物类型,其较高的欣赏价值和观赏特性,再加上丰富的种类,使其成为城市绿化以及景观设计中较为理想的植物材料。因此加大对山茶属植物的研究和开发,让其在绿化环境、景观设计等方面发挥自己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盛业.中国名优茶花[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关键词】城市公园 滨水景观 生态环境 景观情景化
城市公园在城市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几乎没有人会说城市公园能够被其他的建筑所取代,人们对城市公园的需求日益增长。市民既希望城市公园的数量增加,更要求城市公园的环境从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个方面满足人性化的需求。因此,人们对于公园中各种设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甚至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特别希望加强水景在公园中的作用,提升公园的档次和品质。人们产生这样的心理是很自然的,因为城市公园里面,滨水景观更能使城市的居民亲近自然,公园对居民的生活来说吸引力更大,所以,城市公园生态水体景观设计必须以新理念去指导。
一、主题化是水体景观设计中的思想理念反映
在城市公园的水体景观设计中,设计师非常重视和强调主题的表现,倘若不能实现主题化的设计表现,就意味着设计的单调、乏味,更暗示着设计没有文化性、缺乏灵魂和思想,自然就得不到人们的钟爱。一项设计要将主题化表现到极致,就得站在一定的高度,并在总体的指导思想、整体的布局形式下,从宏观上去把握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大到一个城市水体功能布局的规划,小到一个滨水公园沿岸设施的布局,都得在主题的指导下进行。由于水景观要以水为主题,因此,在设计处理时分区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城市水体边缘在分阶段区分后,首先是规划当地建筑走向、环境生态问题、绿化面积、景观环境、交通分析等,然后确定绿地、硬质地、建筑三者之间的边缘线及基本要求,最后要通过水体景观设施去表达主题。
实际上,主题化的表现归根结底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在景观设计和表现中必须集景观构成的不同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进行构成、组合,使其构成一个整体,而不是简单的堆砌、拼凑。在这里就有一个对主题的理解、认识,只有理解透彻、认识深刻,才可能将不同构成元素整合成有用的元素,产生强大的设计力量去反映和表现某一特定的主题。例如滨水雕塑园——北京北海公园中亨利·摩尔的雕塑沿湖布置,并不是一个随意的安置,它是艺术家和设计师对雕塑作品和水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理解后,进行精心的设计、精心的处理才产生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它能够让人们在这一特定的、能与自然相融合的地方来欣赏雕塑,蕴藏在其中的人文精神是不言而喻的。
二、水体景观情景化
水体景观的情景化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触景生情。人们能够借助于自然景物产生想象,抒感。当水体景观设计为人们营造出一种情境,任何人是无法拒绝这种设计对心灵的感受与刺激的。如果去杭州的西湖,看到三潭映月的景观设计,一定会赞叹古人的非凡意匠美妙绝伦。毋庸置疑,情景化可以使水体景观产生巨大的魅力,即使是某一个历史事件,或者是一个寓言故事,都能使人们对它一往情深,留下深刻的回忆。杭州西湖就自然景观来讲,它并不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应当说杭州西湖的迷人之处是在于它的文化、它的人文精神的积淀。无锡太湖的水体景观设计的奥秘在于当置身于此情此景时,即使有自杀轻生的念头,只要在那里待上半个小时,就会被太湖博大的胸怀所感染,感叹生命之可贵。而南京燕子矶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情侣因爱情受挫而在此丧生。足见水体景观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因此,水体景观的设计,并不单纯是物与水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设计后对人的情绪、心理、精神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使城市公园的水体景观情景化呢?关键要在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中去营造。特别要注重营造整体的环境氛围,让周围的环境来烘托事先所设定的情境。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就要通盘考虑,从整体布局来设计景点。
三、生态化是水体景观设计中的永恒
现代城市中城市生活最为密切的是公园水体,公园水体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很深,这是公园水体与自然原始景观滨水区的不同。从历史上看,人类的活动造就了人类选择聚居地的一种天性,就是对滨水地带的向往。据统计,整个世界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都聚居在沿海滨水一带。
从设计的意义上讲,水体景观的生态化就是保护资源,为子孙后代造福。1969年,克罗(D.S.Crowe)率先提出“设计应注重‘创造性保护’工作”,指明了“创造性是不容忽视的”,就是要充分利用生态学、环境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进行景观设计,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持生态平衡。景观生态学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确保城市景观整体功能的安全性与健康性,把人与景观看成是一个整体系统来进行设计,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构成它的基本模式。
综上所述,一座有特色的城市的特色面貌应该强烈体现其滨水景观建设,衬托当地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发展的经济面貌和开放的经济特质,使时代精神成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山水园林特点为文化代表,创造具有时代、文化、生态的景观环境。在设计时应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高度结合起来,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高度结合,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体现城市的高质量园林艺术价值。兼顾工程与景观、生态的要求,不能简单地把园林设计搬到水边,要按照地形特点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由此可见,水体景观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遵循以上的要求,还要充分体现水体景观的艺术性,因为水体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物质,在设计时既可以模仿自然界中的水体如河、溪、涧、滩的动势,也可以人为地进行限制和控制,按照设计师的意愿进行,形成跌水、喷泉等艺术效果,提升娱乐性。只有追求更高层面的艺术性,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由此可见,贯穿在水体景观中的主轴满足创造性,而所有的创造必须要有时代的理念和新思维。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1997(3).
[2]张谊.论城市水景的生态驳岸处理[J].中国园林,2003(5).
[3]裘江海.河岸景观设计理念初探[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4(3).
[4]薛健.绿化空间与景观设计[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