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的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乡村旅游 本质特征 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关键词:乡村区域;发展规划;景观改造
对乡村区域的景观进行合理的改造,从长远上讲是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对此将怎样进行合理的乡村景观的改造,并且能够促进乡村区域的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其生态环境的改善,确保我国乡村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协调。文章会基于乡村景观涵义之上,探索对乡村景观进行改造的社会价值,进而在设计规划园林景观时渗入乡村区域的景观设计。
1 乡村区域景观的概况
1.1 涵义
乡村景观是在乡村的区域内,其自然、经济、人文等方面的综合呈现。根据我们所处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城市和乡村景观,相对来说,乡村景观是有特e之处的,其原因是,从景观上看,其与其他两种是类似的;从地理上看,乡村其居住环境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从生态上看,乡村景观受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比城市景观小。
1.2 构成
乡村的景观是由自然和人文两个景观构成的。乡村中的自然景观,是没有受到人们生产生活影响的区域,这类区域能够直观的呈现出此乡村区域的自然风光,但是伴随着社会工业化的持续发展这样的自然风光存在的概率很小了,现在我们所说的自然景观是相对来说受到的影响小,仍有原始风光的景观;乡村中的人文景观,是在自然和人们生产生活相互影响之后产生的景观,其中人们的生产生活占主要影响,其形成会具有当地的特色。
1.3 原始特点
1.3.1 生产性。在最开始人们进行景观改造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期望能够对环境进行改造来换取更大的价值。
1.3.2 自发性。乡村中的景观改造都是个人自发的,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或设计方案,在这一点上是和城市景观有很大的不一样的
1.3.3 地域性。在对乡村的景观进行改造时虽然是自发的行为,但是其还是会受到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在不一样的地方其景观也会不同。
2 现实价值
在农业时期,人们是需要通过自然环境来获得生产生活资源,来满足那时人们的基本生活,所以,人们对当时的乡村景观的改造不是从美观的想法上进行的,仅仅是想要确保自己能更好的生存,这一因素是人们对乡村景观进行改造的最大动力;工业时代,伴随着工业文明发展的时代的到来,城市环境受到的影响很大,受到的破坏程度相对于乡村来说严重的多,这时乡村环境的重要性渐渐的比较出来了,其呈现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3 意义
在进行园林的规划中将乡村景观的纳入其中,进行合理的景观改造,慢慢的把乡村景观建设成城市的景观公园,进而减少城市人口增长的压力;在乡村进行景观改造时要充分的运用艺术手段,进行加工,并学习西方国家乡村的景观改造的先进思想,促进我国现代田园景色的改建;乡村的景观在随着不同的季节变化时呈现不同的景色,在进行改造时要确保这一动态过程的呈现,改造者要抓住其在自然状态中的特征进行规划设计,确保乡村的景观充满活力;乡村景观有独特的地域性,不同地域的乡村风光都有着各自本土的特色,在进行景观改造时要充分的来考虑这一特点,在这些本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的基础之上加以施展,改造能为不失当地特色的乡村景观;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很少接触农活,在进行景观的改造时要注重不能丢失农业方面,使都市里的人们能够更加真实的体验乡村生活,懂得劳作的不易;在进行乡村景观的改造时,不单单要考虑到经济层面还要考虑到生态系统,将乡村的景观进行改造时要充分的结合风景园林,这样会减少景观改造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4 景观改造
4.1 保护其生态环境
对乡村区域景观的改造要依据自然环境状况,不能破坏其生态系统。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单单要考虑城市的环境,还要考虑到乡村环境是否收到了影响。同时要了解乡村区域的生态特点,这样才能更好的确定对其景观改造的定位,才能更充分的挖掘其改造的潜能,制定出符合长远发展的改造项目。
4.2 尊重当地人的需求
在乡村区域居住的人群是要长时间在此居住的,在进行景观改造时要充分的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不能影响到他们的生产生活。当景观改造后的环境与当地居民的需求相符时,能够调剂当地居民的生活趣味,改变他们现有的生活方式,如,建立小型的景观广场,增加村民的休闲娱乐生活。
4.3 凸显当地特色
当地的乡村特色是要在进行景观改造时充分考虑的因素,要基于村民其生产生活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特色,就地取材,进行改造。但是进行改造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破坏当地的传统文化,不能为了改造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系统,得不偿失。
4.4 可持续的发展
随着工农业的持续发展,其对乡村区域的资源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要是其造成的影响能够在环境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还好,要是超出了调控的范围,其对乡村区域的环境和生活其中的居民的影响是无法预测的,所以要进行景观改造时一定要注意其能否进行可持续的发展。
5 结语
伴随着近年来经济水平的持续进步,我国在对经济的建设时越来越重视对园林景观的设计,其着重点也在慢慢的更趋向于乡村的景观的改造,乡村是人们居住的最基本环境,还存在正较为完整的自然风光。当今,我们在规划园林风光时将乡村景观渗入其中,这在一定意义上不单单促进创新思路的形成,还保护了乡村风光。所以我们在今后进行乡村的景观的改造时要充分考虑这一方法,使其对乡村的景观改造的更合理。
参考文献
[1] 马克・安托罗普,鲍梓婷,周剑云.欧洲的景观变化和城市化进程[J].国际城市规划,2015(03):19-28.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1
一、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够、法律不完善
因为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与制约,使得传统管理理念在农村的经济管理当中根深蒂固,并因此导致我国农村的经济管理现状非常不乐观。除此以外,人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甚至有部分农村基层管理人员没有重视土地承包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其对于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大,并且在实际的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中不够积极,处理事情的时候也都是应付了事。除此以外,在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当中,还包含着非常多的内容,例如农民负担、农村财务等。在这些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都需要有国家政策的扶持,不过,由于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相对较少,使得很多因为土地承包合同所导致的纠纷也就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使得整个经济管理的工作开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在实际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当中,农业经济管理当中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债务沉重问题。如果农村债务沉重,那么将会对整个的农业经济管理产生影响。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导致我国部分地区的财政收入比较低,甚至还会出现入不敷出的问题,与此同时,在许多农村基层单位中,还存在新债与借债的现象。各类债务活动导致整个的村级管理部门经费都比较紧张,难以真正调动起基层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并因此而对农村的经济造成消极的影响。
(二)农村土地规模过小
就针对于目前的农村工作来说,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土地经营的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小,例如就针对于部分丘陵地区而言,其所采取的依然是以零散经营为主的方式,导致大型机械通常难以运作,进而强化了区域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收益。这样一来,不但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制约,同时也会影响到农民工作的积极性。除此以外,就针对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提出了扶农、支农的口号以后,农民大多都不希望将自己的土地转让给承包者,造成农村经营规模难以扩大的问题,并影响了农民的收益。
二、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作用
(一)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通过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保障。通过农业经济管理,来充分结合目前农村的实际经济情况,形成一种顺应经济需求的发展形势,为农村经济的进步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也能够让农村经济可以更加规范、科学的发展。此外,合理的制度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并对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加以完善,确保农村经济的快速进步。
(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就针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农业经济管理能够为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并以此来明确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方向,让农业的发展能够更有目的性,明确了农业在市场当中的地位,更好的帮助我们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
(三)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制约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且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来对农村的未来进行科学的发展规划,进行资源的全面整合与运用,以此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三、现代化农业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管理策略
(一)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谋局噬侠此担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和农村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通过科学的制度,来进行农村经济的管理约束,需要紧随时代的发展脚步,摒弃老舅的管理方式。就针对于体制的建立来说,其最主要的,是让农民群众可以对农业的发展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样一来,就能够实现农业结构的快速转型,并推动经济的优化与进步。就针对于农产品方面来说,则需要我们通过运用相应的加工手段,来对农产品的外观加以改变,提高销售市场的广阔性,丰富产业链,确保各个生产环节的安全性,并科学的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
(二)立足农民群众,多种方式融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国家进步的关键,经济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为其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撑,才能够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的科学管理与发展,不过,就针对于实际情况来说,政府的投资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政府对其进行拨款援助,还要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此外,应当积极吸引社会上的各种企业,来强化对农村经济的投资,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更好的推动新农村建设,同时也能对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加以处理,为资金困难的群众提供帮助。
(三)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如今,我国正处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当中,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强化信息化管理,来将农业与科技充分的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为农民群众实现创收。通过建立电子信息平台,来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加以完善,并通过平台,来进行信息的整合与处理,以此来实现信息和资源的科学共享,并依据相应的数据,来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对市场需求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建立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存在问题;未来发展
房地产经济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房地产市场是整个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向宏观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中坚力量。本文就讲述了房地产经济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走向。
一、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脱离市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出让城镇土地使用权,其地块的选址、规模、范围和时机的选择,应该是南市场的需求决定的,而不是由政府的供给决定的。但是,现在我国不少地方政府把厂房、住宅、交通、商业区、环卫等预先规划实施好,然后以优惠条件吸引投资者、居民户来投宿美其名曰“筑巢引凤”,这种做法虽然也有成功的,但是不成功者居多,这说明脱离市场实际需求的盲目“筑巢引凤”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实际上这是产品经济“以产定销”的翻版,政府在这个问胚上的正确做法是只能按照需求决定供给的原则,进行规划协调,才能使房地产市场的供需运行保持一种良性状态。
(2)调整脱离市场化。在市场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平均利润规律作用的结果,市场导向既有盲目的一面,又有合理的一面,政府的理性思考是尊重其合理性,调整其盲目性。在地产市场中政府利用批租权实现其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的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城市集聚经济的功能。现在的问题是,或者不顾投资者的经营方向,下命令定指标,谁出高价就批租给谁;或者不尊重投资者的市场取向,强行改变投资方向,片面追求高技术、高消费的高层次产业。
(3)地产市场不成熟。土地本身不是商品,在市场经济中它的价格不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所决定,而是地租的资本化,也就是由对土地的投资收益率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有两个问题显得很突出:①盲目的高价行为表面看来,地价高的国家总是收益大,其实不然,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地价过高会使房地产业投资或成本上涨,商品房价格上涨又会限制生产和消费这反过来会导致经济萎缩和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因此,盲目性的高地价对经济增长并不利,是一种非理。②行政和政策上的需要,竞相压低土地价格,这带来了土地投资的盲目性,实物地租的无谓流失,这种行为暴露的是现行政治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4)经济泡沫和金融风险。房地产泡沫是由于虚拟需求的过度膨胀造成的价格水平相对于理论价格的非平稳性上涨,泡沫可分为安全区、警戒区、危险区、严重危险区四个阶段,安全区的泡沫通常有积极作用,而危险区与严重危险区的泡沫则具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地产泡沫的破裂还产生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房地产过热,必然形成泡沫,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升很容易产生虚假需求信息,影响开发者和消费者的预期,而且虚假需求造成的过度供给,又会形成新的房产积压,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大而长期的负面影响,房地产金融风险不仅影响着房地产业和房地产金融业的稳定发展,而且当前房地产业己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整个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至关重要。房地产金融风险不仅包括单项业务、单个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也包括整个房地产金融体系的风险。
二、房地产经济未来发展的走向
(1)合理规划建设用地,搞好“城市经营”。很多人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炒地皮”,地方政府单纯通过土地出让增加财政收入,以房地产开发拉升GDP,这种简单的“城市经营”理念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房地产开发项目有的是短期通过出售直接获利,比如商品住宅、小商铺等;有的是长期出租或经营获利,比如大型商场、写字楼等;有的是通过其他经济行为的加入而长期获利,比如工业厂房、娱乐用房等;有的则作为公共设施本身没有获利能力,但却提升了城市形象、品味,吸引资金或客流前来投资置业或旅游观光,使城市经济收入增加。
(2)将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化。在未来的几年里,市场理性将逐渐回归。毕竟房地产开发是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的参与者城市运营商很多,而房地产消费属于长期使用的大宗物品,盲目不得,从当前城市居民的经济实力和市民购买力分析,只要经济形势保持平稳增长和楼市不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楼市就不会倒掉。近期,国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加强了对房地产的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是指楼市崩溃,而是引导房地产业进人一个成熟理性的稳定发展期,将涌现越来越多的性价比优越的产品,市场将逐渐走向成熟化。
(3)将地价趋于合理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必要加强宏观调控,借助规划、计划、行政、法律和经济等宏观调控手段,适当调整地产价格,使之趋于一个合理的水平,引导和保持房地产市场繁荣稳定发展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这是因为,房地产业是一个土地与金融两种要素紧密结合的特殊产业,土地是一种极度缺乏供给弹性的要素,而金融资源则是理论上可以无限供给且极具流动性的要素,一旦房地产业深入投机要素,将会在短期内形成经济泡沫,如果房地产市场资金链突然中断,泡沫经济将会立刻崩溃,自然将会给关联产业及整个城市发展带来致命破坏。
关键词: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0-191-01
1、目前我国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重点放在工业和城市发展上,忽视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造成了现在城乡建设的差距较大和人员的贫富差距也比较大等严重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利民的措施和政策,并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繁多、农村面积分布比较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那边的基础设施薄弱包括水电、通讯设施、交通设施、居住环境等等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与城市差距较大。
2、我国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目前面临的问题
2.1 财政投入的缺乏和管理维护比较滞后
长期以来,国家和政府进行投资建设市政公共设施的地方主要是围绕着城市建设,而忽视了农村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在农村由于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投入建设的能力欠缺,特别是一些贫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有时连温饱问题都没解决,更不可能把资金投入到市政公共设施建设中,所以在农村市政公共的设施比较落后。
目前,市政公共设施的投入资金主要依靠国家的投入,由于在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和维护上的机制不健全导致了维护的资金短缺。在使用上,由于是公共的设施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责任不明确,保养和维护的费用也比较高,设施的产权也不清晰。在使用过程中,随意使用公共设施不爱护、不维护导致了市政公共设施建成后使用寿命变短、设施严重损毁等。
2.2 农村的地域差异性和设施发展的均衡性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在各地农村市政公共设施的水平也各不相同。比如说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使得周边农村的市政公共设施做的比较完善。而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水平比较落后,而市政公共设施也相对比较不完善。从农村的发展上来看,农村的需求也要一步一步向高级发展。首先要先解决经济问题,只有农民解决了衣、食、住、行的基础问题后才会考虑更高层的生活条件、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舒适。如果连基础问题都没解决好就去创造美好的环境、良好的设施这是不现实的。
3、我国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
3.1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和环节
由于中国的人口众多,大部分的人口都集中在农村,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重点转移到农村建设当中,增大对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目前来说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生活条件、居住的环境和水平上。建设新农村时要加强农村的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为农民谋福利、办实事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2 建设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它与农民的生活相关联,只有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会跟着提高。现代农村的文明程度也体现在市政公共设施完善的程度上,加大设施的投资力度、投资规模和建设水平,在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能让农民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目前由于城市建设比较完善、交通比较发达、媒体信息传播速度较快,使农民都比较向往城市生活。由于农村的市政公共设施相对落后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使城市人口膨胀,产生各种城市问题。只有促进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才不至于让更多的人涌向城市出现城市低质量化的问题。
4、对于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的一些意见
4.1 增加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和后期的维护管理
在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增加政府的财政投入,这样才能解决在市政公共设施建设中最主要的资金筹集问题。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建立一定的规范制度调整财政的结构支出,按一定的比例投入到市政公共设施建设中,推动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的发展。还要积极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改善投资金融体制,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最终的受益者是农民,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应该是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要让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要把重点放在管理和维护上。
4.2 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迫切期待建设一个新农村,加快农村的发展,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农民应该在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中积极参与,大胆探索和实践,及时总结经验。农民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只有激发自己创新美好家园的意识和激情,全身心投入到改造建设的氛围中,提出各种宝贵意见和策略,才能对建设好自己家园提供更多的创意,建立更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N],经济日报,2009,8(25)
[2]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根据会议安排,由我就xxx镇全域旅游发展工作作表态发言。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是我区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是建设大花园、打造康养城的重要内容。xx镇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休闲农业观光园所在地,近年来,坚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旅融合的新业态已初步形成。截止目前,入驻现代农业园区26家农业企业,一半以上已加入农旅行业。全镇注册农家乐17家,民宿9家。2017年,累计接待游客58万余人次,同比增长9.4%。
成绩只代表过去,未来任重而道远。围绕区乡村振兴战略,镇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和机遇,为此,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以“八百工程”“六大行动”打造大花园专项行动为契机,牢牢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集思广益、科学谋划,强势推进,争当全域旅游发展的排头兵、领头羊。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关键词:贫困生;非贫困生;就业期望;用人单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115-02
就业期望是指人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期待和愿望。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是他们自身具有的与就业有关的观念倾向,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选择、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和职业行为,影响着他们职业素养的提升以及就业岗位的获得和保持。
据教育部统计,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己超过600万,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至25%,其困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8%至10%。受自身条件和社会资源的限制,加之就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贫困生在就业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已有研究表明,贫困生就业率一般要低于全校平均就业率约10个百分点,[1]低于非贫困生就业率17.6个百分点,[2]同时,与非贫困生相比,还呈现出签约时间明显滞后、签约率明显偏低、就业岗位明显偏差等特点。[3]高校贫困生的这种就业形势和特点给我国就业工作相关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当前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事实,而就业期望值与实际就业存在着差异,并且这种差异的大小对毕业生的成功择业,工作的稳定性及发展,就业的心态以及心理调节能力均产生较大的影响。[4]用人单位期望是大学生就业期望的核心内容,是衡量大学生就业期望值的重要因素。为此,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今天,笔者选择从用人单位的视角来探讨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就业期望的差异问题。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1.准备阶段
2013年5月~8月,编制、修改、补充、完善网络问卷,对后台数据库进行测试和完善。
2.宣传发动和调查实施阶段
2013年9月,课题组将网络问卷放置到高校就业信息网显眼位置,并通过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开设的全校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诚信教育”等课程,以及辅导员、专业教师、宣传公告栏、班级QQ群、班会等途径大力宣传发动大学生主动上网填写问卷,确保样本量,既要有较多数量的一本和三本学生都参与进来调查,又要有较多数量的大一到大五各年级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调查。2013年10月开放网络问卷供大学生答题。
3.数据收集阶段
2013年10月15日,关闭网络问卷,同时从后台数据库收集、整理和处理调查数据。
二、被试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本次调查共有3312名大学生参与调查,有效问卷3312个。经过统计分析得出被试的人口学特征:
1.被试性别的人口学特征统计情况
被试性别的人口学特征如表1。
表1 被试性别的人口学特征统计表
类别 男 女
贫困生 658 662
非贫困生 963 999
总人数 1621 166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在贫困生中,男生为658人,女生为662人;在非贫困生中,男生963人,女生999人。总体而言,在所有3282名被试中,男生1621人,女生1661人。
2.被试专业的人口学特征统计情况
被试专业的人口学特征如表2。
表2 被试专业的人口学特征统计
类别 文科 理科
贫困生 423 897
非贫困生 675 1287
总人数 1098 2184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在贫困生中,文科423人,理科897人;在非贫困生中,文科675人,理科1287人。总体而言,在所有3282名被试中,男生1098人,女生2184人。
3.被试家庭所在城乡位置的人口学特征统计情况
被试家庭所在城乡位置的人口学特征统计情况见表3。
表3 被试家庭所在地区人口学特征统计表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乡村小镇 农村
贫困生 80 103 96 185 818
非贫困生 375 324 250 211 840
总人数 455 427 346 396 1658
从表3中数据可见,家庭所在地在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贫困生比例要远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而家庭所在地在乡村小镇和农村的贫困生比例与非贫困生比例基本持平。
三、数据管理
使用Excel 2003统计软件管理和分析数据
四、调查结果分析
1.被试期望单位地理位置情况
被试期望单位地理位置情况见图1。
从图1中数据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期望在西部地区、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就业的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但期望在东部地区就业的要低于非贫困大学生。总体而言,绝大多数被试都愿意选择在东南部和中部地区就业,而很少有被试期望在西部和北部地区就业。至于有一定比例的被试愿意选择在中部地区,原因一方面在于中部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比较快,另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因为南华大学有70%的大学生户籍在中部地区。
2.被试期望单位城乡位置情况
被试期望单位城乡位置情况见图2。
从图2中数据可以看出:第一,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中等城市是他们就业的首选,其次是大城市,而乡村小镇和农村几乎没有被试愿意去。这可能是因为受大城市工作压力大和高房价的影响。第二,在中等城市、小城市、而乡村小镇、农村的选择上,贫困生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而在大城市的选择上,贫困生要低于非贫困生,表明贫困生要比非贫困大学生要现实些。
3.被试期望单位性质情况
被试期望单位性质情况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第一,期望到政府机关就业的贫困生比例要高于非贫困生,而期望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就业的贫困生比例均低于非贫困生。第二,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大多期望到稳定的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就业或者期望到工资待遇更高的外资企业就业,而期望到私营企业就业的只有为数极少的一部分。而现实是能到政府机关就业的不超过毕业生人数的3%,而到私营企业就业的超过毕业生人数的40%。这显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被试期望单位职工人数情况
被试期望单位职工人数情况见图4。
从图4不难看出:第一,期望到职工人数为0~50、50~100、100~500单位就业的贫困生比例高于非贫困生,而期望到职工人数为500~1000、1000以上单位就业的贫困生比例低于非贫困生。表明贫困生对单位职工人数的期望总体上要略低于非贫困生。第二,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总体上更倾向于到职工人数更多的单位就业。
5.被试期望单位工作环境情况
被试期望单位工作环境情况见图5。
从图5可以看出:第一,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大多数期望到工作环境比较好的单位就业,而很少有人愿意到工作环境非常差的单位就业。第二,期望到工作环境非常好的贫困生比例要低于非贫困生,但愿意到工作环境一般、不太好、非常差的单位就业的贫困生比例要高于非贫困生。表明贫困生在吃苦耐劳的品质上可能要优于非贫困生。
6.被试期望单位的发展前景情况
被试期望单位的发展前景情况见图6。从图6可以看出: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绝大多数都期望单位发展前景非常好。这可能是他们深刻体会到单位的发展前景与自己个人的发展前景息息相关,这也意味着他们可能今后会更加努力地工作来促进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建浩.从就业上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途径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3):77-78.
[2]黄建美,蒋林.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1-123.
为进一步扩大扶贫小额信贷覆盖范围,激励支持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区域性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合作社与贫困户合作双羸、共同发展,解决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致富的远景目标。省扶贫办、省银监局积极推广卢氏县、栾川县等“户贷社用”方面的一些经验做法,现根据向兄弟县学习了解的情况,归纳了以下几点,供各乡镇(街区)、合作银行实践中参考:
一、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户贷社用”的意义
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主营业务项目前景良好,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合作社,在一定的范围内吸收有发展愿望、有劳动能力但自我发展能力不够强、缺乏独立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入社,通过入社成为合作社正式成员。
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入社,入社后的贫困户申报扶贫小额贷款用于合作社发展,贫困户按照合作社的需要和分工参与合作社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合作社通过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的注入,既得到了发展壮大提升、增强了辐射效应,又通过合作社对贫困户的带动、实现了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致富的目标,是一项能起到合作社和贫困户互利双羸,共同发展的有效方式。
二、乡镇(街区)如何选择推荐合作社
合作社的培育选择是做好“户贷社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前提和基础,乡村金融服务组织一定要筛选在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信用记录良好,具有一定发展规模和经营能力,主营业务和经营状况良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诚实守信,无不良嗜好;合作社利用区域性农业资源禀赋,产业辐射带动能力较强,且具有较强的带贫意愿。乡村金融服务组织在征得合作社合作意向的基础上,在本辖区范围内建议推荐贫困户入社,也可由合作社自己选择吸收符合扶贫小额信贷条件的贫困户入社。
三、乡镇(街区)如何选择推荐贫困户
乡镇(街区)金融服务站会商村金融服务部,对符合享受金融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有发展愿望,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但缺乏较强的独立发展能力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入社参与合作社共同发展,以期达到更好的实现长期稳定脱贫致富的目标。在征求贫困户意见基础上,向合作社做好建议推荐工作,也可由贫困户自己选择合作社通过友好协商入社。
四、合作社与贫困户怎样建立利益关系
合作社经自我选择或经乡村金融服务组织建议推荐的贫困户,与贫困户建立正式的合作关系。贫困户在自愿的基础上,提出入社申请,合作社要对贫困户家庭情况采集完整的档案信息,向贫困户出具入社证明,颁发《社员证》,建立合作社社员档案。对合作社与贫困户入社情况,应向乡村金融服务组织报备,乡村金融服务组织也应以一定的方式提供见证。
五、贫困户如何申请扶贫小额贷款
对正式加入合作社并符合金融扶贫小额信贷条件的贫困户,由乡村金融服务组织会商合作银行,按照整村推进工作中实行集体会商研究推荐的方式,落实扶贫小额信贷贫困户自贷的申报、审贷和放贷的程序办理。
六、贫困户申贷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如何使用
关键词:荞麦;生产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5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6)03-0052-04
荞麦属蓼科荞麦属双子叶植物,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起源于我国喜马拉雅山脉和西南地区,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常年播种面积在100万公顷左右,平均单产为750kg/ha,总产约75万吨,面积和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二位。苦荞为中国所特有,种植面积约30万公顷,总产约30万吨。荞麦是一种小杂粮作物,具有生育期短,花期长,耐冷凉瘠薄等特性,也可间作或套作,是比较理想的填闲补种作物,也是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作物之一。因此,发展荞麦生产具有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了摸清我区荞麦的生产情况,促进我区荞麦生产发展,笔者就广西荞麦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和困难、发展前景与潜力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调研和分析。
1 广西荞麦生产现状
1.1 种植历史
广西的荞麦种植起源于何时,没有查到相关资料,但据调查,很多农民都说种植荞麦的历史很久了,从祖辈都一直种下来了。据《广西通志・农业志》等资料记载(部分年份没有数据),广西最早有种植记载的是在1933年,历史最大面积是在1961年,种植面积达到15.33万公顷,总产5.75万吨。其后由于主粮生产的发展,荞麦种植面积逐步减少,特别是80年代以后,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商品生产,种植荞麦的经济效益不高,造成种植面积迅速下降,1985-1997年广西荞麦种植面积维持在0.62万-1.91万公顷。
1.2 目前种植情况
近年来,由于经济效益低、劳动力短缺等方面的原因,广西荞麦种植面积进一步减少,近年的《广西农业志》等资料已不再单独统计荞麦的生产情况。据笔者从各市收回的调查问卷来看,2014年广西荞麦种植面积已不足1万公顷,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百色、南宁、河池、崇左、桂林等地,而且主要是在偏远的村庄和山区种植。种植的品种主要以甜荞为主,隆林等地有少量苦荞种植。
1.3 产量效益情况
目前,广西荞麦的大部分单产在900-1200kg/ha之间,高产田块也有超过2250kg/ha的。广西目前的单产水平比全国的高150-450kg/ha,与广西90年代的单产水平375-625kg/ha(见表1)相比,现在的单产已有较大幅度提升。荞麦在市场上的售价大多为4-6元/kg,有的地方荞麦达到售价10-12元/kg,荞麦粉的售价为20元/kg左右(隆安南圩镇更望湖),主要是销售给来乡村旅游的游客。农民种的荞麦大多是自产自销,少量拿到市场去销售,也有些农户种植荞麦不是为了食用,而是用来做饲料喂猪等畜禽。
1.4 主要种植模式
目前,广西荞麦种植主要有以下几种种植模式:一是“玉米+荞麦”种植模式,主要在马山、东兰、凤山等地,该种植模式在收获完春玉米后种植荞麦,在9月中旬至10月初播种,12月至1月初收获。二是“中稻+荞麦”种植模式,主要在宜州、东兰等地,该种植模式在收获完中稻后种植荞麦,在9月中旬至10月初播种,12月至1月初收获。三是“早稻+晚稻+荞麦”种植模式,主要在上林等地,该种植模式在收获完晚稻后种植荞麦,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旬播种,2月至3月收获。四是“烟叶+荞麦”种植模式,主要分布在隆林等地,该种植模式在收获完烟叶后种植荞麦,在9月中旬至10月初播种,12月至1月初收获。五是利用水淹地、滩涂地种植模式,主要在隆安等地,该种植模式一年可以种植两季荞麦。第一季在1月底2月初播种,4月底收获;第二季在10月播种,次年1月收获。
1.5 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广西的荞麦品种基本上都是农民自留的本地种。在不同地方,播种量有较大差异,一般为75kg/ha左右,少的播种量仅为23-30kg/ha,多的播种量在150kg/ha以上。播种方式主要有穴播、条播和全田撒播,绝大部分地区以全田撒播为主,其主要栽培技术措施为:全田撒种后,用牛犁翻盖种,大部分都不施基肥,有少部分地方施些草木灰或少量复合肥做基肥,播种完毕后基本上都不灌水、不追肥(有个别农户在开花前施些草木灰),也不进行其它田间管理,直至荞麦成熟收获。总体来说,广西种植荞麦管理粗放,栽培技术水平比较低。
2 存在问题和困难
2.1 产量效益低
虽然广西的荞麦单产水平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达到900~1200kg/公顷,但是与其它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比起来,产量和效益还是比较低的。以1125kg/公顷,售价5元/千克计算,不计种子和人工成本,荞麦的收入也仅有5625元/公顷左右。而且,在广西基本上没有老板和企业收购荞麦,仅靠农民拿到市场上零售,销量并不大。产量效益不高,销售不畅,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种植荞麦的积极j生。
2.2 劳动力缺乏
荞麦的播种、收获、脱粒基本上是靠人工进行,没有机械辅助。虽然播种是撒播还比较轻松,大约需要15人/公顷,但收割和脱粒还是需要一定的工作量,收获大约需要60人/公顷。目前,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居多,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所以种植荞麦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农户宁愿撂荒,也不愿意发展农业生产。
2.3 栽培技术落后
目前,广西荞麦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技物配套相对不足。一是荞麦品种老化单一,基本上都是自留种,而且已经留种多年;二是种植过程中基本不施肥,管理也比较粗放,没有很好发挥荞麦生产潜力。
2.4 加工业落后
广西缺乏荞麦加工企业,农户大都是用小钢磨将荞麦打成粉后用来做煎饼吃,很少有把荞麦加工成面条、面包、糕点、饼干、荞酥或其它高档营养品,影响了荞麦经济效益的提高和荞麦产业的发展。
2.5 领导不够重视
由于荞麦的产量效益不高,很多地方领导并不重视荞麦生产,没有把荞麦当成一造粮食来抓,基本没有资金扶持,放任其自生自灭。
3 发展前景及潜力
3.1 发展前景
荞麦不仅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且发展荞麦生产功能多,特别是由于其独特的营养价值被认为是世界性的新兴作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荞麦的营养丰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荞麦虽加工性能差,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功能成分,其营养保健功能远超过小麦、玉米和大米等大宗粮食作物。荞麦面粉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的钙、磷、铁、铜、锌及微量元素硒、硼、碘、镍、钴等及多种维生素。这些物质在人体的生理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是副产品的利用价值高。荞麦籽粒、皮壳、秸秆和青贮都可喂养畜禽,而广泛用作牲畜饲料的是碎粒、米糠和皮壳。荞麦碎粒是珍贵饲料,富含脂肪、蛋白质、铁、磷、钙等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其营养价值为玉米的70%。三是医用功能很多。荞麦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科学研究发现,荞麦中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等物质,这些物质是其他粮食作物所缺乏的特种微量元素及药用成分,对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现代“文明病”及动脉硬化、心脏病、肝脏病等老年病有预防和治疗效果。四是有利于出口创汇。荞麦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中国的荞麦在国际市场上以“粒大、皮薄、质优”享有盛誉,主要出口到日本及欧洲有关国家。目前,中国荞麦出口量每年尚不足国际市场需求量的十分之一,所以荞麦在外贸出口中属紧俏物资。
3.2 发展潜力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发展荞麦生产有基础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季节优势,发展潜力大。一是基础优势。广西种植荞麦的历史悠久,种植面积最大时曾经超过15万公顷,可以说有良好的基础。二是气候优势。广西春暖夏热秋凉冬温,无霜期长,每年9月至第二年4月,平均气温为11℃~26℃,非常适合荞麦生长。而且广西秋冬季降雨也相对较多,可以满足荞麦生长需要。三是资源优势。广西有40多万公顷的春玉米,13万多公顷的中稻田,90多万公顷的双季稻田,这些作物收获后,除了一部分用于种植秋冬菜、绿肥等作物外,还有大量的冬闲田地适合发展荞麦生产,发展空间巨大。四是季节优势。我区适宜种植荞麦的季节是在9月至次年4月,这个时间恰好是很多地方的秋闲、冬闲、春闲季节,这时候发展荞麦生产,不与其他作物争季节。
4 恢复广西荞麦生产发展的建议
4.1 提高认识,重视荞麦生产
各级领导,特别是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荞麦生产的重要意义,重视荞麦生产工作,把荞麦生产作为一造粮食来抓,把荞麦生产作物消灭冬闲田地的重要途径来抓,作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一是制定荞麦产业发展规划,指导荞麦生产发展。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扶持荞麦产业发展。三是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种植大户、合作社、公司企业等主体发展荞麦生产。
4.2 加强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提高栽培技术水平
一是全面更新荞麦品种,这是解决广西荞麦品种老化、产量不高且不稳定的根本出路。以筛选和引进品种为主线,同时对地方品种进行改良和提纯复壮,从中筛选出适合广西种植的荞麦品种。二是加强荞麦的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探索出适宜我区的荞麦高产栽培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三是探索机械化播种、管理、收获、脱粒等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种植效率。四是安排专项资金开展荞麦高产示范样板建设,通过示范样板带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
4.3 结合其他产业,推动荞麦生产发展
一是与养蜂业结合发展。荞麦是中国三大蜜源作物之一,甜荞花朵大、开花多、花期长,蜜腺发达、具有香味,泌蜜量大。大面积种植荞麦可促进养蜂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而且可以提高荞麦的受精结实率。荞麦田放蜂,产量可提高20%-30%或更高。二是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发展。目前广西正在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也正蓬勃发展,各地可因地制宜,将荞麦生产结合到这些活动和产业发展中去,促进广西荞麦生产发展。
4.4 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种植效益
目前广西的荞麦大多是农民自产自销,或拿到市场上零售,销量十分有限。因此,要拓宽销售渠道,解决广西荞麦的销售问题。一是引导区内外的老板、企业到广西开展荞麦收购,扩大荞麦的销售量。二是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三是积极探索开拓国际市场,力争把荞麦销到日本、韩国及欧洲等国家,提高种植效益。四是在荞麦种植达到一定规模后,引进或培育公司企业开展荞麦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保障销路和提高经济效益。
4.5 加强宣传力度,扩大消费群体
加大对荞麦营养、保健价值的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消费意识。尽管人们种植和食用荞麦的时间较长,但对荞麦的营养价值、保健价值认识仍不足。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荞麦对人类的食疗作用不断被发现。因此,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种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特别是要宣传荞麦在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和抗氧化方面的功能,进一步扩大荞麦食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人们对荞麦的消费意识,扩大消费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