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实践脱节
实训教学是为了转化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部分高职在校内实训的过程中,却只将理论教学作为重点,学生对服务技能为能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转化不到位。虽然学生了解餐厅服务、导游服务等理论知识,但是在具体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上却显得十分生涩,无法满足旅游市场的要求。
(二)实训流于表面
部分高职校园虽然也开展实训,但是流于形式,以短期、粗糙、片面的实训为主,主要是为了应付评估,实训效果堪忧。
(三)素质培养欠缺
旅游国际化趋势逐渐明显,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开放,我国的旅游行业要与国际接轨,就需要具有国际水平的旅游人才。高职是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当前的高职院校大多比较关注操作训练,缺少针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揽子计划,这势必会对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有所局限。
(四)实训设备落后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完善,高职旅游专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实训课的设备却没有进行调整,培养出的学生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旅游市场。实训设备必须和旅游市场保持一致性,创设高水准的环境模拟服务训练场,培养学生对顾客心理的分析能力,规范自己的服务语言,体会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为其提供更加周到且具有针对性的服务。
(五)实训教师匮乏
校内实训教学本身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实训经验。当前高职的很多实训教师虽然都曾有旅游工作的背景,但是却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随意性较大,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旅游服务能力和素质。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问题的应对举措
(一)转变思想观念
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侧重的对理论知识的教育,对实践实训的教育不够深化。为此,在学生了解餐厅服务、导游服务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实训基地的设备、场地、教师模拟一个仿真的旅游服务市场,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其旅游管理和服务能力。此外,针对当前个别高职院校存在的“实训流于表面”的情况,教育主管部门加强思想教育与监督,切实保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落实到位,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保障。
(二)加强素质培养
旅游行业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素质,还需要其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还需要兼修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课程。为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调整课程结构。引入心理学、管理学等课程,全面、系统地提升学生的理论素质。其二,开设科研探究小组。通过科学研究的方式,结合实践调查资料,制定个性化的素质提升方案和计划。其三,实施交叉培养。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素质,高职院校应该善用教学资源,实现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交叉培养,以应对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考验。
(三)完善实训设备
旅游管理专业实训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模拟、训练,而要完成模拟、训练,就需要有客房、餐厅、景点等不同的情境。高职实训室不但要包括酒店设施,还应该包括导游实训室等,全程模拟导游接待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技巧、能力。此外,高职还需要有模拟旅行社工作时使用的软件,让学生真实地体验旅行社的工作以及操作。
(四)提高教师素质
实训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实训教师的质量,为了更好地促进校内实训的发展,就应该着力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师的素质。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培养“双师型”团队。学校可以和旅游企业合作,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作为教师培养对象,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使其成为理论实践素质兼备的双师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理论不能联系实际,教学与实践脱节
高职旅游院校作为旅游人才的主要供给源,多年来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脱节,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相差较远。
(二)资金欠缺难以完善旅游实践教学的实训室
由于条件有限,旅游管理专业室内实践教学环节十分薄弱,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及相关视听资料严重匮乏。如《酒水知识》是操作性极强的应用性课程,但教学中无法进行实际演示,即使专业教师的授课水平再高,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实训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及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就目前旅游管理实训师资构成来看,双师型教师队伍还不够强大,多数教师是近些年旅游高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从学校到学校,比较重理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虽受过系统的教育,但缺乏旅游企业具体实践的磨炼;另一部分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来的,既缺乏系统的酒店专业理论知识,又缺乏行业管理与服务的工作经历,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实训教学任务;还有一部分教师是从行业进入学校的,虽然具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但对教育教学理论和规律缺乏研究,他们对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没有充分的认识,对高职教育本质规律的认识还有待提高,造成教学过程的普通化,难以体现高职特色。师资质量不高,专业教学质量不高,致使教学难以与行业实践密切结合。
(四)实践教学内容缺乏质量监控及考核办法
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认识和验证,更应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开拓创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这方面,还没有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如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学年或最后一个学期,这时学生也面临着就业、升学、毕业论文等多重压力。指导教师在维护学生、学院和酒店几种利益的过程中处境相当尴尬。学生希望指导教师能维护他们的利益,帮助他们减轻劳动量;酒店则希望指导教师能够稳定学生的情绪,不要干预酒店的用人制度和劳动制度;学院也希望教师能不辱使命,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与建议
(一)构建培养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课程体系,适应企业需求
就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为基础、培养职业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目前很多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更侧重通识教育和沟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把处理人际关系、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对未来职业的适应力等列为课程的核心内容。
(二)加强专业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态和岗位适应能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意识与习惯,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从新生入学教育到教师的授课到实习环节,要不断加强学生专业意识的引导,从意识上去改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抵触情绪,在实训中培养学生对职业和岗位的热爱,要坦诚地向学生灌输到旅游企业从事具体业务的心理和思想准备。
(三)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专业意识与学习兴趣
实训课程要单独制定实训大纲及实训方案,内容包括各阶段的实训目标、训练内容、考核标准等,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其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其学习的不同阶段及时对其进行专业意识的引导。任课教师要不断创新实训课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训课程的学习。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人才保障
旅游企业要求学生离校后就能实现零距离上岗工作,而不是到岗后再培训,这实际上就要求老师首先具备这样的双重能力,即“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适应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力量,为了形成一批既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又拥有旅游行业“专业技术职务证书”的教师,搭建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学校可以采取引进、培训、深造、专业实践、聘用等途径和方式,要鼓励专职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选派教师到对口的旅游企业进行培训、锻炼,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上好专业课程积累素材和体验。
(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探索教、学、用的合理结合
1.校内实践。这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是校内实践教学得以实现的前题。高职院校可按照星级酒店的标准建设校内实训中心,包括饭店前台、中西餐厅、客房、酒吧模拟实验室、旅游企业信息管理模拟实验室和导游模拟实验室等,配合骨干课程的教学,教师通过岗位模拟情景组织教学,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既可以接受正规的旅游饭店操作训练,又能感受到现场导游的氛围,为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提高职业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校外实践。扩大实习基地建设的规模,依托校外旅游业的场地、设备、客源、管理等资源,建立起一批以四星级以上酒店、4A级以上景区、国内旅行社和国际旅行社为主的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保证,同时为学校与知名旅游企业搭建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校外实训环境,首先,制定合作实施平台,建立合作管理制度。其次,还应以学校的名义与合作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再者,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兼顾学生和企业的需要,既要让学生在不同部门得到锻炼,又要能与酒店对人力的需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
(一)过度追求办学规模,忽略内涵发展
纵观我国的旅游事业的发展状况,我国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依旧存在较大的缺口。因此,一些高等院校看准这一发展趋势,在不具备开设条件时着力开设大批旅游管理专业,这是典型的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这些高校无论在教学计划还是在教学思想上都比较薄弱,这无疑给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教育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二)教学理论同实践无法衔接,导致“两张皮”
当前的发展阶段,我国的高等院校普遍都将重心放在理论教学方面,但是实践环节却异常薄弱,旅游管理专业也是如此,教学理论同实践相脱节,一些实习仅仅是形式上的,这对于学生的毕业就业乃至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素。
(三)教学手段、结构方式单一,学生缺乏人文素养
我国的诸多高等院校将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划分为理科学课,我国对于科技自然的观念根深蒂固,同时注重考核的人才评估体系,旅游管理专业亦是如此,但是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的培养却不够重视。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我国有超过70%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我国乃至世界传统文化态度淡然甚至漠视,至于行业内的法律法规,该专业的学生更是大脑“真空”,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乃至文化素养欠缺,等到走向工作岗位后,他们急功近利,屡次发生“吃回扣”“宰客”之类的不良现象,这对于旅游行业以及学校声誉带来不良影响。
(四)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不科学,师资力量薄弱
据相关资料显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同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之间的联系比较疏远,甚至南辕北辙,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知识必须重新学,这是由于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问题,难以同工作相衔接。从现实中来讲,我国高等院校所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对于大而空的管理理论情有独钟,但是涉及的具体操作却非常少,甚至一些学校为了节省成本对于四年一次的毕业实习也是流于形式,并不重视,随便联系几个企业甚至根本不安排。这导致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自身的素质能力与企业所要求的存在巨大差距,因此企业无法收录优秀的专业人才,但是另一方面,很多毕业生自身素质不达标走向失业大军,这种不健康的结构产业形势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严重的束缚。同时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薄弱,这对当前惨淡的旅游管理专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存在和发展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原因,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首先,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历史非常短暂,还未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没有现成的可套用的经验。因此,我国还处于探索式的发展阶段,这同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发展还存在巨大差距,我国必须加强同国际上的交流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发展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模式;另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办学模式存在很大局限,且经费短缺,这些都是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桎梏。
我国教学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因此学校的教学工作同企业发展之间无法进行有效衔接,这种“两张皮”的发展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水平。同时,我国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投入相对较少,师资力量薄弱,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问题。
二、相关的措施和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旅游管理课程
旅游管理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多个交叉学科,这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具备广博的认知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不但要有敦实的基础,还要具有宽口径,不但要对专业课进行精钻,同时还要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整体素质。学校必须科学落实课程,不但要继承传统教学规范的精髓,同时也要创新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以市场为平台,对教学体系和方式进行过灵活设计,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水平,建设复合型人才。学校应该统筹兼顾,对专业课程以及基础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关注课程的细化以及多学科的渗透特点,注重一些跨学科、边缘交叉课程的设置,对选修课以及必修课的比例进行合理搭配,注重课程的灵活多样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职业化的轨道平台,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学校同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实现旅游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但要求学生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对于灵活的实践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对于随机应变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甚是看中。而这些能力和素质必须通过在企业中不断地实践操作并加以强化才能做到熟练并游刃有余,因此,做好学校同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当务之急。这一举措对于学校或者是企业无疑是双赢之举,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为学校的科学研究转化为实践生产力提供了便利,通过同企业之间的合作使学校能够对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更加清晰化,从而从根本上牢牢树立起素质教育、实践教育的正确理念。学生在学校学到理论知识,在企业这个平台,加强同其沟通交流合作,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企业实践在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反过来通过理论性的学习又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实践现场进行升华。同时对于企业来说也很有益处,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培养学习的能力,大大降低人才招聘的风险与成本,这对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经营效益都大有裨益,对于填补旅游旺季的人才短缺压力也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职 旅游管理专业 人文素质 课程设置 教师
当今旅游业蓬勃发展,就其服务特性而言,在国民经济中归属于我国的第三产业。一方面,旅游业为旅客提供饮食、住宿、出行、游玩、购物及娱乐各方面的优质服务。另一方面,旅游业不仅可以促进人与大自然的沟通,也能使人与人之间由于平时忙碌的工作而贫乏的情感交流得到丰富。旅游业在某种程度上肩负着文化元素与艺术元素之间融合与宣传的使命。现在选择旅游的大多数人渴望在享受“饮食、住宿、出行、游玩、购物、娱乐”优质和快捷的服务,更加对其他国度或者地区的文化、艺术充满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在精神领域、情感交流以及美的享受方面都得到丰富的收获。
一、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旅游管理这个专业,我们针对某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大二、大三两个年级共计182名大学生做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对这182名大学生我们当场给他们发放问卷,并且他们都是相互独立地完成问卷。通过统计分析调查问卷,当问到“同学们对哪门人文社科感兴趣”的时候,只有10.4%的同学选择了哲学学科。当问到“你最希望开设怎样的人文社科讲座”的时候,高达85.7%的学生都选择经济方面和管理方面。当提问到他们日常如何获取人文社科知识的时候,66.5%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方便快捷的互联网。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当问到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属于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的时候,只有39%的同学选择正确。另外,能够准确表达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的同学仅仅只有全部被调查学生的41.2%。
二、优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的素质结构主要取决于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体系。大规模的培养某个专业的人才最成功的经验就是课程教学的方式,这也是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不断加强的部分。所以对于高职旅游管理这个专业而言,使学生具有优秀的人文素质和良好的人文精神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同时,整个课程体系需要适当调整和整改,首先对于课程分类应该更加明确和具有针对性,使得整个体系相互贯通、有机结合。例如开设一些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程,它不仅可以增长学生在人文方面的知识,还可以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大提高。此外,适当增加某些选修课的学分,使整个人文素质教育系统更加健全和完善。与此同时,不仅要突出学生的个性,更要适应整体性的要求。
三、开展系列讲座,拓宽人文素质
以专业基础教育为主,以人文素质教育为辅,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使得枯燥无味的课程教学内容得到丰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课程作业布置方面,教师更应该注意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的补充,可以通过阅读名篇名著的方式,以一种强制性的学习方式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广泛阅读和撰写读后感。对于校企结合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因得到广泛推广,相信实践出真理。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可以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巩固理论知识。
对于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专业,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专业知识以后更要锻炼相关的旅游业务宣传活动和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所以成功的高职院校必须和旅游行业开展密切的合作,校企结合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也得到广泛推广,要切实相信实践才能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可以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巩固理论知识。通过建立认识和实践旅游业拥有丰富人文内涵的锻炼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尽情的表演,勇敢的挑战,健康的成长,增强自身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四、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高校的教师的人文素质决定了这所高校高等旅游专业的学生将得到怎样高度的人文教育。在学生受教育阶段,作为与学生联系最密切和沟通最频繁的教师,他们的见解和情操等都会深刻地左右学生对一些陌生事物的看法。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旅游专业的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量和崇高的人文素质是必不可缺的。新时期、新时代、新要求,给高职旅游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要尽可能的开发专业课程对学生素质教育潜在的功能。第二,要有机地结合专业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使两者融会贯通。第三,在整个教学中要不断地严格要求科学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
五、结束语
从上述内容的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出,提高高职旅游管理的人文素养已是势在必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当今社会需要的是适应现代旅游的专业人才,培养出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才是旅游专业成功的标志。相信通过将来不懈的努力和不尽的探索,推广人文素质教育,强调它在当今教育的重要性,我国旅游服务的质量必将蒸蒸日上和迅速健康的发展,高校也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旅游管理和服务精英。
参考文献:
[1]黄静,刘文俊,李树琪.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1)
[2]张玫,姜鹤,胡文华.关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5(1)
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当前就业形势,对于学生的就业方向有指向性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中的弊端
1.部分高职院校从教学模式上看,依旧存在教学意识落后的弊端。在传统“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下,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得不到良性发展的空间,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知识系统构建和教材基础理论的书面认知,忽视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相关知识的更新。在学生实践教学方面,教学内容过于教学程序化,实习内容和实习方式受到阻碍。实践教学依旧挣脱不了“知识传授”的框架,教学方法跟教学环节的设置都逃不开教材制约,“悖逆”了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初衷。
2.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建设滞后,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专业型的旅游人才。从全国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现状不难看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来自跟旅游相近的学科,这种“跨行”式教学虽然有着较丰富理论知识系统,但是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不少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也匮乏实践操作经验跟理论功底。高职院校的这种师资团队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根本无法培育出适应时展创造性旅游人才。
3.从旅游行业相关用人单位反馈来看,实习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严重不过关。尽管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但是在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方面却还不如部分中专学生。综合这些现象不难得出,旅游院校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教学过程中依旧沿用传统的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实践课的重要性,培育出的学生专业知识并不精通,实践操作水平低、工作能力不足。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依据
1.高职院校的教育的特色。高职教育跟普通高校的不同就在于:高职院校更加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有属于办学特色的专业定位。即重视专业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服务、管理、提供技术精英和专业管理人员。基于此,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要求能够体现出相关技术型人才的层次和规格的差异,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必须正确把握理论教学,并且突出实践教学的正规尺度, 合理配置和分配教学资源。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地区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高职旅游人才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各大旅游公司以及旅行社。从事岗位的不同,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侧重点也大不相同,虽然有着明确的边界,但又存相互依存的关系。旅游人才设定体现了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尊重管理专业的分化与整合的微妙关系。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依据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是旅游界相关人才,人才的专业知识是否过关,实践操作技能是否娴熟以及能否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用人单位最关心的问题,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当树立“产教联合、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对于高职旅游教学有促进作用。
1.高职旅游院校树立“产教结合、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主要是因为旅游院校跟旅游企业双方可以产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效应。一方面,根据社会调查反馈,市场上很多旅游企业都招聘不到合格的旅游人才,再加上一些新入职的员工在公司培训数月,一大部分选择离开,造成培训成本的损失。“校企联合”采用双方分工合作:旅游院校负责理论教学和知识系统的构建;旅游相关企业负责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合理的分工可以降低岗前培训的资金流失,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旅游企业提供优质的旅游人才。另一方面这种办学模式也能提高旅游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旅游教师带领学生在旅游企业完成课内实习,提高了旅游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不仅在旅游知识掌握上有权威的引导,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也能得到正规的指导,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学生在旅游专业上的需求。
2.根据告知旅游专业的学科特征,院校应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习内容和实习方面为学生严格把关,努力为学生提供跟旅游企业接触的机会。实习与实训的实际必须保证质量,以学生为本可以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方面:(1)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实训平台,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跟学生不用“长途跋涉”去企业进行实训,提高了实训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费用。借鉴国内外多所有经验旅游院校的成功方略,旅游管理专业的的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分为两个实训室,每个实训室都是独立的实训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意向进行自主选择,为进行跟深层次的实践奠定基础。(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高级酒店与国际旅行社的基础上建设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在学生跟企业之间架起一座共同发展桥梁,给学生提供一个稳定、高标准的实训平台,让学生对接企业,直接接触社会。
3.构建现代化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的实践模式应当由传统的四个老“中心”(应试、教师、课堂、教材)向以学生的主体经验、学生主体能力、学生主体活动、和学生主体观念四个新“中心”发展过渡。新“中心”更加强调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教”与“学”的具体形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旅游经营活动中的案例分析进行编写,引入教材;(2)实训者完全进入职位角色,通过实践操作过程,加深对于旅游岗位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技能的了解。
三、构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策略
1.建设专业的师资力量。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体系的关键。专业教师应当积极钻研专业课程,参与旅游领域内的科研工作,争做“双师型”专业教师。例如,SHMS瑞士酒店管理学院,这座既传统又现代的院校。现有400多名教师,该学院聘请教师的条件是:入职教师必须有酒店管理工作经验,并且入职之后不能留校,必须定期到各大企业进行进修,不断充实自己,更新知识储备,一边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SHMS瑞士酒店管理学院的职业运行模式为:经验教师―旅游企业―“专业”教师,这种行业模式的进行有利于院校跟社会发展进行接轨,推动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由此可见,建设雄厚的师资力量是保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
2.建设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教学:(1)模拟实验教学(2)仿真实训教学;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必须有相关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的支持,配备专业实训管理员和高层次的实训教学师资。另外,应当加大资金的投入,使实训硬件跟软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3.高职旅游院校应当重视旅游专业的活动开展。积极在院校中开展各种宣传活动,让旅游企业进入院校开展比如,大学生就业指导交流会、让本专业内的教师与学生积极出席,解答学生对于就业前景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对于当前就业形势有更深层次的掌握;同时又能更新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帮助教师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采用跟社会前沿接轨的教学理念,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权威的服务,赋予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意识,师生观念的更新,推动了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进程。
4.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离不开旅游行业氛围的职业强化训炼和工作岗位工龄的增长。“校企联合”实现了教学资源与社会公共资源的共享,一方面旅游企业单位可以提供实习岗位、院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实习内容的掌握、用行业标准严格要求学生,为学生适应将来岗位的需求打下了基础。
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与国内一些优秀旅游企业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正规指导,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流程当中锻炼操作能力,有利于将知识理论体系与实践教学进行巧妙结合。学生在完成知识理论的教授之后,专业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意向进行“岗前实训”。采取绩效式的实训教学模式,能将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实训操作能力相结合。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工作的发展。
摘要:针对目前我院旅游专业高职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弱、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构建了针对专业实践课程的“实践+就业”教学新模式。本文对这种模式的内涵、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点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提出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办出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的措施和方法,使我院高职学生毕业后更适合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旅游管理;实践+就业;教学改革
近年来,中国经济强劲的增长势头,促进了境内外各种商业、旅游活动的不断增加,带动了我国酒店业的持续增长。但目前我国酒店业总体发展水平不均衡,呈现出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的实际问题。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顾客对酒店服务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又对酒店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人员不再是一部复读机,也不仅仅是一只引路蜂,而应该具有服务者与组织者的双重身份,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要求新的旅游人才培养方式也与之相适应。如何培养出既有专业水平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专业应用性人才,是我们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它还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它的实践性教学正处于逐渐摸索的过程。
一、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实习面单一,侧重酒店实习 。
2.酒店服务实习内容过于低层次,以低技能的简单劳动为主。
3.酒店实习过程中,教师长期顶岗管理,锻炼学生的效能不高。学生酒店实习的全过程,学院派一名专业教师长期驻扎配合酒店管理学生实习中出现的所有问题。
4.旅游实习对学生就业的指向性不强。高强度长时间的旅游酒店实习,内容单一、枯燥而且简单,使得几个月的实习下来,很多学生对从事的酒店工作产生畏惧,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产生了从事旅游业的离心作用,这显然不是专业建设所希望的。
二、改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就业”教学体系的设想
“实践+就业”教学模式改革即教师指导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学习,确定问题,进行“抛锚”,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退至后台,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则通过相互协作,在真实的工作中去感受、体验,自主地理解知识、熟练技能。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形成“认知实践——模拟实践——专业实践——管理实践”的全方位的立体化“实践+就业”教学体系。
1.认知实践+就业实践
认知实践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的重点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实践的方式除参观实习、考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外,还可在假期安排顶岗实习,如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景点模拟规划实习等。
2.模拟实践+就业实践
模拟实践主要利用校内实验室,如语音室、形体训练房、多媒体教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导游模拟实验室、旅游规划设计室,以及旅游信息系统等实验室。在校内进行模拟实习是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也是校外实战实习的前奏,它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提高了实习效率,也节省了教学经费。
3.专业实践+就业实践
专业实践目前主要有三大块内容:一是旅行社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行社中的计调工作、接待工作、综合业务工作及基本带团规范服务流程等;二是酒店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三是旅游景区实习, 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等。
专业实践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计的,主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时间至少半年,最好实施轮岗实习。通过专业实践,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培养学生服务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保障上述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应做到以下几点。
1.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应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立,应符由“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论的教学规律,切不可将教学秩序打乱。而实践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相对来讲动态性大,因此,教学计划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弹性,应根据旅游管理不同的培养方向有所不同,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2.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应立足于学生、市场、社会和学校四个方面,且以当前和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各方面的需要为依据进行调整和完善。学生的兴趣是实践教学过程应重点考虑的内容;市场、人才需求和社会有要求是实践教学内容调整的依据;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以及投入资金的力度是实施实践教学计划的关键。
3.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一方面,是学校应建立教师实践教学绩效考核制度,鼓励教师进行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另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制度,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我国,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要与发达的国际旅游市场接轨日益加强的今天,旅游行业对相应人才的要求将会是越来越高,这就为我们高职院校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作为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旅游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应该是适应社会、行业发展要求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更应该真正意识实践性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同际旅游市场上,具有更强竞争力的复合性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谭白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
近年来,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提出的“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高职院校中的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改变办学思路,实行校企合作,最大程度上实现旅游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向优化,互助双赢。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培养旅游企业一线和基层管理所需的,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鉴于此,笔者将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过程中常见的四种模式进行解读,希望有助于这方面的研究。
一. 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指在为社会培养和培训合格的劳动者、技术人才这一目标指引下,开展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素质,并增强企业与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实质是通过校企、产教的合作,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所需人才。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训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陈启强,2008)
二.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的现有模式
经过多年来我国我只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的探索,已经在我国出现了多种校企合作的模式,总结起来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一)实习基地培养模式
“实习基地”模式是旅游管理专业中最常见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是指学校和旅游企业在学生实习环节上开展的合作。校方负责联系并安排学生进入一些定点的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等)开展实习。企业作为高校的实习基地。学生在这些企业实习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直接参加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实际业务的定岗工作,初步获得旅游专业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巩固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与未来就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社会交往能力,获得实际旅游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就业做好准备。学校在该模式下对学生的实习安排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平时见习
在大一期间(有些学校是在新生入校本文由收集整理军训之后),为了让学生对旅游专业及将来要从事的相关工作有个感性的认识,一般会由专业老师联系当地有代表性的旅游企业,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学习。由企业的专门人员或是在该企业顶岗实习的大三学生进行陪同讲解,参观完后,会安排学生与企业相关负责人和毕业已参加工作的学生进行座谈,回答学生的相关问题,并适当介绍旅游企业在未来需求的人才需具备何种素质,让学生在大一时(入校时)就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有个规划,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后面的学习实践中,有意识的去进行相关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2.假期打工实习
学校可负责联系旅游企业,协助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入企业实习,体验旅游一线员工的生活,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为自己日后的职业进行定位,同时为返校后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的打工实习,对大多旅游企业来说,尤其是旅游酒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旺季时(例如春节期间)人员紧缺的状况,保障了酒店的正常经营;同时,学生到旅游企业打工实习,劳动力成本低廉,可塑性强,工作积极性也比较高,因此旅游企业也欢迎这些实习生的进入。
3.顶岗实习
由于旅游业对其从业人员要求的就业门槛低,但十分注重实践经验,故大多学校安排学生在最后一学年到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局等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把实习、毕业和就业捆绑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在实习期间,学校安排校内校外两个实习指导老师,多与学生就实习、就业、择业等问题进行沟通,引导学生摆正心态、准确定位、顺利就业。对旅游企业而言,通过对实习期间学生表现的观察了解,在双向选择的条件下,可以从中吸纳优秀毕业生毕业后直接就职于本企业。
(二)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即学校根据一些旅游企业对紧缺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依托,将合作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人才要求等因素融入到教学中,根据合作企业的需要进行订单培养,把学生的实习、就业与这些企业挂钩,实现教学、实践和就业一体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校企开展联合办学的模式,它代表着一种观念与制度的创新。
实施“订单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办学,不仅使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巩固,锻炼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也缩短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适应期。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由合作的旅游企业先制定出需要人才的数量、具体对应的岗位和其它各方面的要求,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选择培养学生,再把培养的学生输送给企业,省掉了“企业招工和学生就业”等繁琐的中间环节。同时定向培养的学生从进入校门就明白自己将来工作的内容,对知识的学习也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专业培养。但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病就是:也有很多定向培养的学生认为,一走进校门就等于有一只脚已经跨进了就业的大门,无论自己专业能力怎么样,毕业后就有工作,于是惰性使然,在校期间便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更不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长远上来说不利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发展。
同时订单式培养模式对学校也有较高的要求,因为学校不仅要针对企业的要求挑选合适的学生进行培养,同时还要求学生不能因为毕业就有工作而放松学习,致使毕业时因为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被拒收,面临失业。
(三)双向进入模式
缺乏具备“双师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是许多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非常强,要求授课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据有关数据显示,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中,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较高的院校较少,大多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都是理论丰富实践缺乏。同样,旅游企业中的员工也有实践经验有余,而理论水平不足的困扰。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拥有一席之地,提高现有员工素质是企业必修的课程。而高校正拥有培训企业员工的师资和先进理念。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旅游企业合作进行互换培训,“双向进入”模式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在这个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学习,即学校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各部门任职锻炼,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提高教学质量;企业管理人员进入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即旅游企业派管理人员到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另外,学校也可以聘请旅游企业内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定期举行讲座。学校与旅游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旅游企业拥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员工,学校拥有专业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双方采取双向进入、互助合作就有可能实现人才优势互补,实现零距离办学。
(四)工学交替的“3+1+1+1培养模式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出游频率的增加,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对为其提供服务的旅游企业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市场上旅游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将会出现很大的缺口。根据这一市场需求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构建工学交替的“3+1+1+1”的培养模式,应该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比较适用的一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把短期见习、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学习与工作实践交替进行。其中,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以见习等实践性教学,校外实践以顶岗实习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在“3+1+1+1”的培养模式下学校对学生的实习安排分为6个阶段,即三个学年六个学期(一学期为一个阶段),学生前三个阶段在校内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训;第四学期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训锻炼;第五学期返回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再学习和全国导游资格证的考试,并完成毕业设计和和毕业答辩;第六学期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就业。这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充分考虑旅游企业的经营特点,在旅游淡季安排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旅游旺季安排学生进入旅游企业进行实训、实习,学工交互递进,不仅能够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而且也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训、实习要求,在企业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完全运用到实践中去,最终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关键词】旅游管理;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社会经济与技术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无疑促使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及需求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高职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探索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主线,具有专业自身特色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成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并经之路。
1 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行业特点及人才需求
1.1 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属第三产业
工作中注重人的个体差异,强调因人而宜,随机应变,对人际交往艺术和交流方式有较高要求。
1.2 旅游业是需要多种知识和能力融合运用的行业
企业最看重的不是学生的学历、专业知识和单纯的专业技能,而是毕业生职业意识所显示的综合性职业能力,宽专多能是这一领域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1.3 旅游行业的学科理论对深度要求不高,但要有相当的广度,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培养
1.4 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社会人员职业转化频繁等特点,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更强调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递进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思路与理念
1)把握校企合作、源于企业工作任务原则,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将工作任务、工作内容、职业能力、职业素质需求融入课程内容中,加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实现教学系统与外部环境(岗―课―证)、内部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与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与管理)的充分融合。
2)把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多元整合原则,设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平台,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双融合,即理论教学中有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中有理论知识的巩固与拓展。
3)把握课程体系整体递进化的原则,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计从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到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式课程。
2.2 开发步骤与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递进式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抓住两个环节,即课程设置和课程编排。
2.2.1 课程设置
1)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课程体系构建前,需要调研,根据专业面向的岗位群,明确相应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及职业能力,其中工作岗位和任务为确立核心课程提供依据,工作内容和职业能力为课程教学目标确立和教学内容选取提供依据。
2)归纳整合工作任务
①形成典型工作任务
结合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将工作内容关联性大、具有完整行动过程的工作任务整合在一起,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其他独立具有完整行动过程的工作任务可自行形成典型工作任务。
②转化为教学任务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教育教学因素,考虑学生的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序化和优化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
③确立核心课程
融入教育规律,考虑专业现有师资、教学等条件,形成专业核心课程。
④形成理论知识课程
根据核心课程,确立完成课程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点,提炼核心课程共性知识点,整合优化,形成服务于核心课程的理论知识课程,即运用于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积淀文化底蕴、职业基层管理能力培养、职业资格考试及职业拓展能力培养的五大课程平台。
⑤设计实践课程
构建多维多效的支撑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将课堂实训、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等三个实训环节有机结合,环环相扣,构建实践教学的最佳体系。实现“两个目标”即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突出“一个重点”即顶岗实习,服务社会。
⑥开发自主学习课程
自主学习课程主要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三项任务之一。通过为学生搭建各种校内外专业活动、技能竞赛、应用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构建课外培养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职业可持续发展力。
⑦配制公共基础与公选课
借助公共基础课、公选课的设计,对学生的大学生通用素质进行培养,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得以拓展。
2.2.2 课程编排
梳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内容,编排课程先后顺序。按功能将其编排为四条能力培养线,第一条线的课程属有助于理论知识培养的课程,第二条线的课程属有助于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理实一体课程,第三条线属有助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三条线在最后归为一条线,属有助于提升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
3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递进式课程体系的运行
第一阶段,学生入校后第一学期主要对基础素质部分课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工底,为走入社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学生入校后第二学期主要对基础通用能力和导游员职业资格考试的部分课程进行学习。在训练学生基础通用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资格应试和导游工作应战能力的培养。
第三阶段,学生入校后第三学期主要对旅游管理相关业务的课程进行学习。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每个学习情境都要完成完整的工作流程,融入各岗位需要的知识与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中,完成学习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第四阶段,学生入校后第四学期主要对旅游景区和酒店相关课程进行学习,随后学生有二个月的时间在旅行社、景区、酒店进行职业实践。
第五阶段,第五学期设计的课程内容是完成学生理论学习―教学实习―理论提升―毕业实习中理论提升部分内容的学习,大部分课程是知识拓展和管理实务内容的学习,完成对基层管理工作的深入体验和学习。(下转第230页)
(上接第217页)第六阶段,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和顶岗实习,学生会准确地判断出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完成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2010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平均就业率约为86.6%,高职高专院校约为85.2%,仍比2007届低0.9个百分点。”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在已就业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灵活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高职教育如何在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下保持长足发展成为一个函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对办学定位认识不足,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目前许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对办学定位认识不足,课程设置上更多沿袭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以理论性讲授为主;即便有些院校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但由于实训条件不足等原因致使实践课教学效果不佳或流于形式,学生处于非常尴尬的局面,理论深度不如本科生,技能掌握程度不如中职生。
(二)扩招力度加大造成大学毕业生总量大幅增加,加大了就业压力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10年短短十年间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就增长了近4.6倍,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但就业岗位有限,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三)缺乏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习实训效果差
近年高校扩招,使许多高职旅游院校的设施设备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在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中,由于学校和企业没有长效的合作机制,许多企业因为怕影响正常的经营运转、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即使接收了实习生、一般也将他们安排在技能性不强的岗位工作,这就使实习生达不到实习的预期效果。
(四)实习实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差
许多学校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非常随意宽泛,技能考核形式随意、不规范,没有建立技能考核的试题库和评分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单一。
二、加强实习实训教学管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
学校要同时抓好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多方筹措资金,根据旅游专业适应的职业岗位(群),在校内建立导游、前厅、餐厅等实训基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全真的模拟实习实训环境。积极与知名旅游企业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式”培养等模式实施校企全方位的融通,建立大批稳定的校外实训教学基地,学校秉承服务于社会和当地经济建设的理念,实现校企双赢。
(二)成立实习管理与指导小组,完善实习管理制度
1.成立实习管理与指导小组,明确各级部门和人员责任。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三级体制的实习管理与指导小组。实习管理指导小组组长由学校系处领导和旅游企业负责人担任,负责实习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实习实训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开展由教研室主任、企业人事部负责人、各部门经理负责,实习指导工作由专业老师和企业各班组工作人员负责。
2.加强实习实训教学活动过程的监督管理,完善实习实训环节的监控评价制度。在实习过程中要全面加强对指导老师和实习生的监督管理。通过酒店、学生对指导老师的评价和指导老师指导记录来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管理;通过制订和实施《实训指导书》、《学生实习成绩考核评价办法》、《实习教学质量监控办法》、《校外教学指导教师考核分配制度》等保证教学工作实施有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习实训质量
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学校遴选思想品德好、业务素质高、教学意识强、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实习实训指导队伍。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学校派送老师进修和到业界实践,对老师实行实习实训教学轮换制;聘请业界优秀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形成实践技能课主要由技能水平高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四)构建合理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要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突出课程实践性,按照“以能力为中心”的模式和根据技术领域及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融“教、学、做”为一体,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法进行教学。
(五)建立综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建立多层次的考核评价体系。学生实践考核应该以过程性考核为重点,形成各岗位技能考核、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校外综合考核、技能大赛和毕业综合考等多层次考核体系。内容包括专业价值观、团队合作精神、专业技能等多项指标。
2.综合评定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实习成绩,形成多元化考核评价主体。教学效果和实习成绩的评价主体有学生本人、实习班组、企业人事部门、教师等,内容涉及到职业品质、专业知识、技能、行业适应能力等的培养和掌握等多项指标。
本文是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的成果之一,立项编号:GZ11007。
参考文献:
[1]刘柏霞.史楠.高职院校实习与就业链接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7):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