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语文教学范文

数字化语文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语文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语文教学

第1篇:数字化语文教学范文

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熟练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营造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情境,最终使得相关的学生能够集中全部精力愉悦身心,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以及激发学生的灵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电脑以及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进行非常广泛的运用,尤其是在很多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开始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语文老师要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将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中去,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思考、多想象,尽量寻找语文教材和学生学习需要的结合点,之后利用适当的多媒体技术以及手段,带领相关的学生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

2.结合相应的语文教材适当地运用网络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国进入21世纪之后,也就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这样就使得互联网的出现代替了以前的信息传播方式,并且已经成为了人们进行沟通以及交流,甚至发表意见的非常主要的载体。与此同时,网络的相关资源应该作为除去语文教材以及语文老师本身之后,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以及其他的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或者重要途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际生活过程中的具体例子知道,大量的电子信息能够给予我们一定的帮助作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的信息使用者提出了一个更高的挑战,这个挑战就是要求人们拥有比较强的信息辨别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具体来讲就是在进行信息使用的过程中,哪些信息应该被我们所运用,哪些信息可能是虚假的或者是错误的,我们都应该有能力去进行辨别或者鉴定。

所以,从获取知识以及学习知识的角度来看,相应的知识获取量已经不再是衡量相关人才的关键性标准,现在的决定性指标是提出新知识的能力,通俗来讲就是人们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这样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就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实现的一项主要任务以及重要的目标。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或者优点,给予学生一个进行自由检索以及自由言论的平台,在进行相应的文章内容的扩展过程中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与此同时也需要培养以及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答问题的综合能力,或者很好地表达自我观点以及自我思想的能力,从而让相应的信息技术在真正意义上变为学生进行自我探究以及自我发现的认知性的工具或者媒介。

3.运用相关的信息技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明显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的方式方法也就越来越多,有时候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引领人们的表达方式以及表达手段的更新。同样的道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时代的发展潮流,适当地运用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从而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的目的。

4.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未来展望。

第2篇:数字化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小学语文;单元教育;信息化教学

在21世纪,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在数字化的环境下,教师的教学与传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的数字化教学是在数字教学的理念下实行的一系列先进的,具有创新高效的教育方法,它所培养的新一代人才要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降临。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讨论现代教学活动如何适应全新的教学体制。

一、数字化环境对教育的意义

1.做好备课

传统式的教学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课程信息,并未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而数字化的教学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采用新颖的数字化教学,将问题提炼出来,转化为两三个层次的问题,并且网络平台上,让学生可以对此产生兴趣,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库去探寻问题的答案,这是数字化教学的关键中心,文本资料,视频和音频资料等等都包含在其中,网络就是教学实施环境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需要对各种数字化的技术和资料进行整合,运用多媒体的方法来完成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

2.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自主、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在对问题的深刻理解下,学生自主地探索和学习,学生可以自主、自觉地获取网络上的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帮助学生在网络上解决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要收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整合起来,进行集中答解,让学生加深印象。之后,也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对语文单元的认识,进行作品演示。让学生确定主题,并且对有关问题进行收集整理,进行取舍,提炼精华。再做成PPT,让全校学生对此成果进行共享。

现阶段,我国小学课堂对数字化教学的认知程度还不高,没有积极顺应时代的变化,在目前,有海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涌现出来,其中有许多过时的或者繁杂的信息。人们很难直接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被垃圾信息堵塞了心灵。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让学习者快速的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丰富资源信息,并且快速选择与利用,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进行创新的地方。所以有序地建设与利用数字化都是必须的。现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创者,仅仅注重技术的革新,而对使用者的体验没有过多关注,数字化教学资源应该按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活动规律来变化,这样才能很好地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

另一方面,小学教师都是多年的老资历,自身知识结构的老化和学习能力的不足,促使他们对新的事物不能做到步步紧跟,很难很好地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得数字化教学的推广率不高,使得小学课程还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运用单课时教育,内容分散,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使得学习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应该运用单元整体教学方式,这样就能很好地发挥数字化的优点,正确、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来教学。

二、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研究

目前学校课本使用的是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再也不用每篇文章都去归纳主题思想,我们只需要侧重于文章本身的特点,只要找出文章中所侧重的不同就可以了。教学的方式要随着课本的编排而变化,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不能再是每篇文章都去总结主题思想。而是要好好利用课程资源,按照新教材的编排特点,进行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学生先预设目标,再为目标而进行数字化的探索,换句话说,在新的课程标准上,学生是主题,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服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题,所以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便成为现代教学思考的重要课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率是新课标的目标。使得课堂教学可以“提速”,同时也可以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学生得以厚积薄发,不仅让普通的学习生活走进课堂,而且让学生把学习语言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是依据语文学习需要大量阅读的规律,前提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以单元主题为一个学习整体,使得课内外阅读拓展开来,语文素养在学生的学习中得到提高。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学习者都可以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得到良好的兼顾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学习环境,小组教学十分重视合作学习,学习者本质上各有不同能力水平与兴趣,思想的碰撞火花,不仅有利于思考的激荡也使得团队更有凝聚力。人类智能包含语文、逻辑、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及自然探索等八项智能,单元整体教学符合人类本质,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促进人类多元智慧的发展。

我们开展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是为了改变传统语文学习低效率的特点,让学生拥有文化底蕴,使得语文教学丰富多彩,让小学的语文课堂不再乏味无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侧重于知识的落实,对能力的培养没有加深,对课内传授侧重,但是轻视课外的实践。面对现行新课标所提倡的,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就是单元整体式教学,整合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在使知识外延,丰富的课外知识被了解,在生活中可以真正地利用。其次,以九年一贯的思路来设计的新课标,语文的连贯性被加强,“全盘考虑”的意识十分符合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内容及策略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完美地体现。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单篇孤立的教育模式,使语文内在的联系被切割,僵化了语文的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是单元整体教学,这是一个独特的平台来发挥教师创造性。单元整体教学,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发现问题、实践体验、探究问题、建构认识等能力得以提升,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海舟.主题单元教学资源整合的策略.小学教学设计,2006(10).

[2]喻景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单元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11.

[3]朱洁如,高鸣鸿.建构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运行系统.新语文学习,2008(1).

第3篇:数字化语文教学范文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研究也逐步深入。理论上,国内学者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进行了多元研究 〔1-8〕。旅游文化学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不断进行改革,实现旅游文化现代化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观,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至课外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因此,如何建设旅游文化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课题。所谓旅游文化学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或教学系统,主要是指为教和学设计出来的、支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软件资源,不涉及到硬件设施、环境和人力资源。本文试图以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文化学》课程建设为例,结合该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培养状况进行分析,探索旅游文化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利用,为地方性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文化学课程改革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旅游文化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原则

(一)技术层面:确保旅游文化资源库建设的集成化、标准化和共享化。集成化要求将旅游文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按照一定的逻辑归类,形成系列化、专题化的资源库,并借助数字化的集成技术将他们融为一体,即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求;标准化就是要向老师提供易于操作的界面平台和资源分类标准,以实现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资源的体系化和规范化;旅游文化资源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化和网络化,将教学时空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开放性的网络教学,因此,共享化是旅游文化资源库建设的重要目标。共享化必须能实现师生网上互动,支持师生网上疑难问题解答、作业批改、成绩评价等教学工作。

(二)知识层面:保障旅游文化资源库建设的实用性、创造性和广泛性。旅游文化资源库集合了数量庞大的教学资源,但这些资源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性组成的、经过精心挑选的、实用性很强的精品教学资源。也就是说资源库里面的教学资源可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并实现网络共享,体现资源库建设的实用性特征;旅游文化资源库是网络化时代的产物,融合了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但资源库的建设不仅仅是将课堂教学内容用多媒体来表达,他需要传递的理念是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旅游文化学的积极性,激活旅游文化智慧的创造性;旅游文化资源库集中了当前旅游文化学领域内的优秀成果,在网络共享机制的支持下,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开发与利用,资源库内容不断更新、壮大,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创新课程,对于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的转型和变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旅游文化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

旅游文化学资源库建设必须坚持标准化、规范化和共享化原则,建立资源库结构体系。根据上述建库原则,可将旅游文化资源库分为课程建设库、实训资料库和特色资源库三大类,各大类又可分为若干个小类。形成以课程建设库为核心,以实训资料库为支撑,以标志性资源库为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库体系。

课程建设库包括课程文件和教学组件两大块。课程文件包括与课程相关的教师团队介绍、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建设标准、人才培养目标、考核方式说明和参考文献等内容。教师团队必须附上各任课老师的教学经历、研究专长以及科研教改成果,给学生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课程教学大纲除了介绍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外,还需要标注涉及到的知识点和延伸阅读资料名录。课程建设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本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培养紧密联系。考核方式说明是针对不同的章节作出不同的考核方式说明,并附有一定量的在线试题。参考文献不在于数量,关键是把控制量,参考文献不是简单的罗列书名,而是给出了相应的电子书籍连接,可以直接阅读参考。教学组件是课程教学资源库中的重点内容,教学组件主要包括电子教案、课堂讲义、教学案例和实况录像等资源。电子教案是各任课老师按照统一标准分章节的电子课件,分的越细,组合越容易,效果越好。课堂讲义是任课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文稿,这部分内容体现了高度的个性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课堂讲义进行学习。教学案例是丰富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任课老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案例,与时俱进,最好融合自己参与的案例,教学效果更好。实况录像包括两部分,一是各任课老师的上课录像资料,另一个是旅游文化学相关内容的视频资料,可供老师相互学习和借鉴。

实训资料库目的是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个符合旅游文化学课程特点和规律的训练系统,让呆板、枯燥无味的实训课程变得活跃、愉悦,提高实训效果。实训资料库包括职业信息库、实训项目库和培训认证库。职业信息库是实训课程的前奏,让学生在试训之前,了解行业发展前景、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训。实训项目库是实训资料库的核心,包括基本技能实训包、专业技能实训包、综合技能实训包三个层次。基本技能实训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评价,可以设计为分组讨论,可以跟帖、留言或发表评论,促进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关系。专业技能培训比基本技能培训要求更高,需要对某一个领域的文化现象有深入了解。综合技能培训是实训中的最高级别,要求对某区域的旅游文化资源熟练掌握,对旅游文化现象的形成原因、过程和演变趋势有较深了解。此阶段主要是实地实训,与相关的旅游单位合作,免费实习一个月,要求对当地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归类总结,并写出心得体会,优秀的作品可在“旅游文化网刊”上公开发表。

特色资源库主要是结合自身优势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教学资源库。如本校拥有湖南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即“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协湖南省同创新中心”,“ 湖南省文化旅游数字景区研发中心”也落户我校。旅游文化学将利用该中心先进的虚拟技术和实训室,开发优质的南岳旅游文化教学资源,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三、旅游文化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策略

旅游文化资源库的建设必须遵循合理的建设路径,其建设的逻辑思路可以归纳为方便学生、成长教师、优化教学、推动教改四个方面,也是我们开发和利用旅游文化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基本策略。

(一)实行资源规范管理,方便学生网络学习

旅游文化资源库建设应本着面向学生、突出专业、贴近教学的原则,对资源库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旅游文化学作为一门旅游管理专业必修课和全校选修课,需要获得学校的资金支持和基础支持,学校可以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课题组,负责网页框架的搭建和资源制作标准的核定,旅游文化学课程组老师在数字化标准的基础上制作和更新教学资源。二者密切配合,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保障数字化教学资源能顺畅的传递到学生手中,方便学生网络化学习。学生也可以将学习过程出现的技术问题,反馈到课题组,课题组及时组织人员攻关,或者有意识的引入一些成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模式,以实现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资源的体系化和规范化。

(二)开发数字化资源库,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旅游文化资源库建设离不开任课老师的主动开发,也需要通过资源库开发促进教师更快成长。长期以来,课程数字化资源库建设一直被认为是计算机行业的专利,很多学校直接购买专业的网络技术公司开发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尽管耗时短、见效快,但教师队伍并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也严重抑制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实际上,旅游文化资源库开发的主角应该任课教师,学校可以利用校园技术力量搭建框架,内容的选定、模块的设计以及反馈的路径均可由任课教师完成。学校需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吸引教师主动参与,给予参与教师一定量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将工作量和工作表现纳入到年终考核中来。由于旅游文化课程内容较多,可以组成课程数字化教学团队,学校或者系部配备一名网络技术骨干,形成以任课老师为核心、技术骨干为支撑的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

(三)突出资源应用价值,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旅游文化学作为我校公选课,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可以缓解专任教师短缺的局面,还可以提高该课程吸引力,因此具有强烈的示范意义。这就意味着需要老师经常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实时更新教学资源,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突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应用价值。旅游文化学作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示范课程,任课老师应主动向校内推广建库经验和建设途径,必要时可进行示范演示。旅游文化资源库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既可以方便师生学习互动,还可以提升师生的创造力,资源库建设必须灵活,允许任课老师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教学资源和个性化教学的融合,鼓励开发多元化的专业教学资源。

第4篇:数字化语文教学范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电子书包的使用不仅有助于教师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还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对阅a读知识进行有效巩固和理解运用。下面作者将对电子书包的应用优势进行具体分析。

一、方便教师进行个别化、分层阅读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电子书包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测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实现的。对于测试的结果教师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及时掌握,这给教师教学提供了依据。教师可以结合测试结果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进行针对性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学生也可以通过测试结果检验自己对教师所讲内容的掌握程度,结合教师下达给自己的个性化学习任务进行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

二、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电子书包的应用,使语文教学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频繁,不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使教学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生的答案公布在电子黑板上,让所有正确答案的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感受到无限荣耀,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也刺激着其他学生更加努力学习阅读知识。

第5篇:数字化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 语文课程 教学档案 信息化管理 档案管理

高校教学档案是指高校在从事各类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对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原始记录信息资源[1]。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作为高校课程教学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语文教学水平、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的状况,是高校进行语文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融入,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管理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一、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资源的主要类型

(一)文本类资源

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涉及到许多文档资源,包括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各种指令性和指导性文件,如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规划、教育教学计划、语文教学课程设置、新生招生、毕业生分配、毕业生就业、肄业生记录等方面的有关指示、计划、规定、细则、办法、记录等文件资料以及综合性教学文件材料,如高校制定的各种教学制度、语文教学管理办法、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与条例,教学工作的各种统计数据报表。

(二)语文教师师资类资源

高校语文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对语文教学的有序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语文教师教学技能以及教学经验的不断提升和积累能够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因而师资类资源是语文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是师资培训类档案,如语文教师未来发展的规划与计划、教师培训实施进度、教师培训考核和总结、委托师资培训、出国进修培训等资料;其次是师资学术类档案,如语文教师在国内外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教学科研成果。在各级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各类教材、专著、译著。最后是教研室档案,如高校语文课程教研室的教学总结,教师教学经验总结、教师教学质量及各类竞赛结果、奖励材料、教学情况调查表。语文教师工作量的规定、核定、执行情况、各学期的教师工作量等统计数据资料。

(三)学生类资源

学籍管理资料,如新生入学登记表,学生学籍管理卡、学生成绩记录卡,在校学生花名册。学生学籍变更记录,如有关学生升级、留级、转专业、转学校、休学、转学、复学、退学等的记录资料。学生所获得的各种奖励、处分记录资料,学生勤工俭学、勤工助学档案资料。完善的学生资料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针对学生各自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

(四)招生、毕业、就业类资源

招生类档案,如招生计划、招生简章、学校介绍、专业介绍、新生名单,委托代培计划与合同、招生工作总结等。毕业生分配资料[2],如毕业生分配计划、方案、报告、总结、分配名单、毕业证书发放记录、毕业证书存根、供需见面的计划、合同。毕业生质量调查资料,如高校对毕业生质量调查的规划、计划、总结、调查表,用人单位的审核反馈意见。毕业生就业资料,如校园招聘会、用人企业名单、招聘计划与指标、招聘条件细则、就业合同签订记录、就业信息反馈资料等。

(五)课堂教学类资源

课堂教学类档案,如语文课程任务书、课程安排表,课程进度表,语文教师任课安排表,典型讲义和教案,各种课程的考试题库。实习、实验、实训、校企合作类档案,如语文专业类学生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教学实验、实际训练、校企合作方面的资料。包括上述教学活动中的规划、计划、大纲、总结、指导书、讲义、协议、合同、结果鉴定、报告等。教学管理类档案,如语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工作总结、教学数据上报等资料。

(六)教材、专著、论文类资源

教材、专著类档案,如高校语文教师及职工自编、主编、参编、撰写出版的各类教材、专著的正本[3],语文教材的使用目录,教材的购买、入库、发放及使用记录。论文类档案,如高校具有保存价值的优秀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及其评审意见资料;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获得者名单、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及其有关审批文件和资料。

二、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管理水平

随着信息时代快速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量在不断增加。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和技术提高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方便快捷的检索和查询能力,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改革创新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的模式,是高校语文课程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当面对的问题,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如教师通过建立语文学习网页或社区能够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下达学习任务和上传学习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建设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对提高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乃至高校整体档案的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实现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所拥有的强大的数据计算、信息资源检索和查询、数字信息资源存储、远程网络传送、不同语言文字自动翻译等功能,以及功能完善的各类教学管理数据库系统,为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处理和加密,会变得更为规范、准确、高效与安全。反过来,数字化的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又为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基础。

(三)有利于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档案本身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完善的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与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完美整合,能够进一步满足教师、学生、教研机构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不同需求。与此同时,便捷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加速了信息的存储、检索、查询、调用、分析等过程。教学档案的建立,能够促进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以及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有利于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4]

(四)增强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对时展的适应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科技水平的迅速进步,以及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只有实现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加快信息化管理条件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才能为高校语文课程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来自于教学档案信息资源方面应有的信息资源保障,才能更好地与时俱进,及时适应21世纪10年代以及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分类

(一)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是以纸质载体为主,档案管理人员的数据录入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且查阅非常困难,且需占用大量的存储库房、橱柜和档案架和空间。而数字化档案克服了这些缺点,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可方便地无限量地复制。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是指由纸质档案转变为以数字化方式存在的电子档案,也可以直接称其为数字化档案。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是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网络化管理

经过数字化建设所形成的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需要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联网,才可以实现在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网络范围内的用户对其资源的共享。因此,高校语文教学档案的网络化管理是最终实现其资源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功能有多种,如网络教学、网络实习、网络作业、网络题库、网络归档、网络组卷、网络借阅、网络检索、网络传送、网络复制、网络上传、网络下载、网络获取、网络存储等。

(三)高校语文教学档案的安全化管理

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问题是其网络化带来的最为突出的问题[5],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改进技术、升级管理系统、加强保密措施等方法逐步加以解决。因此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首先是得解决安全保护问题。要防止由于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设备及网络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黑客攻击等因素造成的损毁和遗失。其次是安全保密问题。对于涉及保密的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需要采取相应的保密管理措施。所以,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开程度也应分为完全公开、部分公开和完全保密进行管理。

(四)高校语文教学档案的服务化管理

对高校语文教学档案进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服务,为用户提供与高校语文教学档案内容与载体相关的信息资源的利用服务。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机构可以通过校内的校园局域网、本地的城域网,以及更大范围内的广域网,乃至互联网进行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并可以同时开展对校内外学生、学校、社会各类用户的教学档案网络服务。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的方式有多种,如查询、检索、复制、下载、传送、存储、链接等。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逐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并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安全化等特点。语文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加快了信息存储、查询、提取的速度,并且能够满足不同群体不同时间内的不同需求,同时对高校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建香.浅议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225-227.

[2]谭鸿雁.认证服务视角下的高校教学档案资源建设[J].兰台世界,2011(5):42-43.

[3]谢芳清.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研究[J].兰台世界,2009(3):15.

第6篇:数字化语文教学范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资源  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教育发展趋势呈现为信息化、网络化。网络教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正显示它无与伦比的优势。那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更好的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谈谈新课程标准下网络资源的利用。

一、使用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学校网络平台的多元性、开放性和非线性充分为学生提供了各种选择的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充分赋予他们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自由,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网络教学资源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入到自然真切的情景中进行语文学习,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网络世界的无穷魅力,打破了虚拟视听环境和真实多媒体世界之间的壁垒,而且学生可以现学现用,教师可以及时检验学习效果。生动形象的网络空间使置身其中的学生们兴致盎然,学习更加轻松快乐。

在教学《三峡》,我带领学生一起去浏览“三峡旅游”网站,学生在屏幕上看到三峡一幅一幅秀丽风光图画,就像置身于景色之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教学活动情景交融,有张有弛,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文章中描写景物,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描写景物技巧和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利用网络信息。促进自主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自主学习是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自行进行意义构建的过程。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全新的自主学习语文的环境,我们学校校园网站链接了许多国内外的优秀的语文学习网站、开辟了语文天地,包括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学校生活、节日集锦等板块,每一板块又包括概述、点评、看图说话、故事、练习等。将语文课的材料以多媒体信息方式呈现,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甚至还有虚拟仿真的内容,学生通过internet可以多渠道、多视野、多层次的构建知识。

在介绍朦胧诗时,学生对这并不熟悉,我向他们提出问:“朦胧诗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用搜索引擎很快从网上找到了相关的资料并制作成电子报互相传阅,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锻炼了学生搜索信息、处理信息、协作学习的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在平时我也经常上网寻找一些有关语文学习的资源,并把这些资源应用于我的日常教学,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寻找学习资源的方法和给他们提供一些好的语文学习网站,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大大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获得的广度。

三、发挥网络优势,优化教学模式

网络教育能使教学空间无限扩展,虚拟技术能有效模拟现实,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大量包括语言交际情境在内的信息素材。

第7篇:数字化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 高职语文教学 辩证思考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信息化正日益成为改造传统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重要推动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之下,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语文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教育信息化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了新机遇

随着国家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之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教育信息化为改进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了诸多新契机。首先,由于信息技术集图、文、音、视、动画等多种表现方式于一体,生动形象,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其次,信息技术极大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资源都能拿来为我所用;同时课堂与互联网的现时连接又使得教学信息新鲜及时,课堂内外得到有效沟通,教学活动与社会实际时刻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三,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界限,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中的45分钟。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知识的范围和学习渠道,网络学习正日益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信息也成为了教育的重要资源,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由度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构建“大语文”课堂。

(二)教育信息化使高职语文教学面临新的挑战

相对于本科院校信息化建设来说,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面临着许多困惑和挑战。首先从硬件方面来说,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据“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课题组研究发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仍显不足,但职业教育又是一种需要高投入保障的教育类型,教学过程需要大量先进的设备设施,以及配套的实习实训场所。[1]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很难从中分到一杯羹。其次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未能随信息化大潮得到更新,教学观念和手段、方法仍比较保守,教学难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新要求。余胜泉教授指出:“目前,大学里普遍还是满堂讲、满堂灌,教学模式僵化,教师表达偏严肃呆板、教学艺术缺乏,单纯知识灌输使得学生无法获得知识的情景化、社会化应用的能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再次,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只要鼠标轻轻百度一下,古今中外各类知识便可尽收眼底。所以从知识的“量”上来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几乎对等,教师的知识话语霸权被打破,从而对传统课堂中“教师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互联网给我们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里面也夹杂着不少糟粕,正所谓泥沙俱下,使得学生在这种新环境下显得无所适从,这就给高职语文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高职语文教学特性与运用信息技术误区分析

高职语文教学活动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学习的活动,它是一个语言锤炼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体验与情感陶冶的过程,是一项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母语学习活动。因此,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必须要以这些课程特性为基础,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语文教学活动首先是一种语言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语文课程定位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意味着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掌握使用这个母语“工具”的能力,同时增进学生对母语的情感。如何达成这个目标,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靠学生自身实实在在的语言实践活动,就像学习游泳一样,不下水永远掌握不了游泳技能。然而在信息化教学语境下,课堂中朗朗的读书声渐渐少了,涵泳揣摩品味语言的活动少了,字斟句酌、推敲锤炼语言的活动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文内容“多、快、浅、省”地和盘托出,放映在学生面前,塞进学生大脑,这样对文章的理解就要大打折扣了。事实上,有的课文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如杜甫诗歌《登高》中的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就饱含了诗人杜甫灵魂最深处的感悟。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地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如此深厚的意蕴,非涵泳揣摩不足以通其意。

(二)高职语文教学活动其次是一种思维活动

思维与语言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外壳又总是包含着思维的内容。思维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促进思维的发展。语文课程包含有语言和思维两个核心要素,所以高职语文教学活动既是一种语言活动,又是一种思维活动,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又是其题中之义。学习《六国论》,学生通过比较六国贿赂秦国的历史事实与北宋贿赂契丹、西夏的事实,可以培养他们的比较能力;学生通过对《劝学》文中几组比喻句的理解,可以训练他们的推理能力;学生通过对李白《蜀道难》神奇意境的感受,可以较好地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探究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认识的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品质。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甚至在信息化大赛上喜欢把课文中描绘的内容制作成图片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如把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制作成水墨画,用心良苦。但是其不知已经剥夺了学生对文本感知的权利,静止的图片如何能概括得了诗中的空灵与灵动呢?更严重的是他错失了一次发展学生想象力的机遇。

(三)高职语文教学活动还是一种情感活动

文章的写作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诚如曹雪芹所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阅读文章同样是一个“披文以入情”的情感活动过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重情感对话,有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碰撞,有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在穿越时空中对话……我们老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时不能忽视情感的存在,正如叶澜先生所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一成不变地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一个误区,我们应该树立生成性教学理念,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主灵动地把握教学活动的过程,关注课堂中的“小插曲”。

三、高职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策略

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高职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一)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高职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部分老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在理解上存在偏差,认为在课堂中运用的越多越好。事实上信息技术只不过是新近出现的一个辅助教学工具,工具无所谓好坏,关键看我们怎么去用它。赵丽芬在《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一文中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该准确把握以下四个“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找到语文教学的切入点;激活思维,激发想象,把握思维想象的发散点;触摸文本,走近作者,找到阅读体验的动情点;优化资源,教给方法,把握能力培育的着力点。”其见解独到,值得同仁们分享。总之,评价一堂课是不是信息化教学,并不取决于信息技术介入的多寡,而要看信息技术介入的适宜与否。

(二)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构建共享型语文教学资源库平台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的优越性在于通过对学校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群体共享,有利于克服以往数据不能共享的弊病。作为学校层面,对内应该出台一些共建共享优质课程数字资源的建设标准,为广大教师提供建设优质课程数字资源的参考依据。同时还可以设立专项经费,扶持开发多媒体课件、软件和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还应该加强集体备课,集思广益,避免重复工作,达到较好的资源开发效果。对外加强沟通,打破壁垒,实现教学资源的校际互通,从而构建起共享型语文教学资源库平台。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师是教学主体,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技能,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熟悉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和方法,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埃瑟·戴森(Esther Dyson)在《数字时代的生活设计》里说过,“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只对那些有学习动力、知道运用它的人有用”。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学会把技术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乃至未来的工作。

(本文为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13年校级课题“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语文自主性学习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0019。)

参考文献:

[1]马树超.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地区差异较大[EB/OL].

http:///news/zyjsjy/2011/7/content_203724.shtml.

[2]余胜泉.呼唤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EB/OL].

http:///li_lun_yj_1652/20120331/t20120331_761097_1.shtml.

[3]赵丽芬,张小忠.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10).

[4]焦建利.“深度融合”彰显信息技术的效益[EB/OL].

第8篇:数字化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词汇 汉字

近几年,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并开始朝着与汉语各语言要素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由于词汇和文化之间直接密切的联系,与语言要素相结合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论文著作大多集中在词汇教学方面,而汉字教学方面相对较少。本文从词汇、汉字两个方面对语言要素与文化教学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

一、词汇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词汇是一个语言的基础,对社会文化的反应极为敏感,接受文化的影响也极为充分和突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某种语言的词汇就意味着接受一种文化,接受一套概念和价值”。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有不少词语负荷了文化意义,缺少该民族的文化体验就会给理解带来障碍,我们称这种词为“文化词语”。因此,在对外汉语文化词语教学中应当注重文化的导入。而这就涉及文化词语的界定和分类问题。

张高翔先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一文中从三个方面:相对于词语直观的字面意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意义的附加性出发对文化词语进行了界定,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特指那些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能直接从字面上了解其含义,具有固定的文化附加意义的词语。”

“文化词语的分类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①,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教师对文化词语进行区别和选取,以及针对性的备课和教学都需要词语分类的支持。孟子敏先生曾根据自己对文化意义的理解,把文化词语分成三大类,即褒义与贬义词、口语与书面语及语言意义转化或消失之后产生文化意义的文化词语。梅立崇先生在《谈文化与词汇教学》②一文中大致将汉文化沉淀丰富,会给留学生的日常交际带来影响的词汇成员分为非等值词(指不同语言中无法对译的词)和不完全等值词(指在不同语言中意义、用法、色彩不完全相同的词)两类,并举例进行了讨论,例如“饺子”、“馒头”、“久仰”、“破釜沉舟”、“看”、“谢谢”等。还指出:“语言中有些词除了字面意义之外,还渗透着文化内容的内涵义;内涵义包括象征义、联想义、补充义、伴随义、情态义等。例如鸳鸯,因为总是成双成对,所以象征忠贞的爱情和恩爱夫妻。”王国安先生③则把文化词语分为以下五类:表现中国独有的物质文化的词语,如月饼、旗袍;表现中国独特的精神文化的词语,如禅让、道;反映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词语,如上书、举人;反映中国独特自然地理的词语,如梅雨、乾坤;反映中国独特的风俗、习惯的词语,如重阳、踏青。不过目前国内文化学者多采用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将文化词语分为物态文化词语、制度文化词语、行为文化词语和心态文化词语四类。

如何将文化因素与对外汉语词汇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呢?这至少涉及文化词语的选择、文化词语的讲练方式和文化词语的测试三个方面。

目前,不少国内的对外汉语教材中都只是通过中英文对译对词语进行解释,忽略了其文化内涵及其所带来的不等值性。不少教师则在课堂上或不谈文化,或根据自己对文化词语的领悟进行区别和教学。这就使得文化词语的教学呈现一种混乱的状态。徐文静在《词语・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从词语项的缺位、词语的概念分类范畴、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习语及习惯表达等四方面对教材中词语的英文注释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了简单对译的不足,需要将文化因素引入并进行改进。该如何改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问题。

文化因素一般包括词语的文化成因、观念文化、文化背景知识和句义预设四个方面。④对于如何将文化教学与词汇教学的关系问题,陈光友在《汉语词汇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提出应该注意适度原则。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必定还是语言技能的培养,文化因素的导入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汉语,而不是削弱语言课的教学。事实上“适度”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文化词语的选择问题,什么词必须讲,什么词无须多讲。不同的文化词有不同的教学处理方法,我们需要一个详细的标准对它们进行选择和分类。卢华岩从词语文化内涵、句义预设、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三个方面出发,对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教学对策进行了分别的讨论和研究,但仍缺乏一个量化的分类和分析。我们已经明确文化不是语言学习的主要对象,而只是辅助语言本体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汉语中的文化词语浩若烟海,如何阶段性地在它们中间进行取舍,并进行分类教学,是我们现在应该研究的重点。陈树峰提出通过隐喻进行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学。但我认为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同一事物经过隐喻可能得出不同的隐含义。在文化词语教学中,我们需要着重讲解的是隐喻的结果,即该词所隐含的文化义,没必要非把隐喻引入词汇教学不可。另外,陈娟还研究讨论了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⑤新词语是社会生活变迁、民族文化发展对语言词汇系统产生影响的结果,具有极强的时代性。然而就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现状来看,新词语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我们应当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时俱进地改进和推进词语甚至整个语言的教学。而对文化词语的测试,大都侧重于语用功能方面,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揭示其隐含的文化意义。我们需要将文化词语的文化隐含义提出来并体现在测试中,使“语言教学与文化导入相得益彰”。⑥

目前对外汉语词汇文化义教学的研究朝着类别化的方向发展。称谓词、植物词、身体部位词、颜色词、数字词生肖动物词等是其研究的重点领域,尤其是称谓词。中国重人际伦理关系的思想观念造就了汉语中庞大复杂的称谓词体系,丁夏的《称谓与文化――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看汉语称谓词语》(《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0卷第4期),周悦娜的《本是同根生――浅析汉语称谓语与中国礼仪文化的密切关系》(《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9月),都对称谓词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研究。岳长顺在《“同志”及其文化内涵》一文中更是对“同志”一词文化内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生肖作为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也在汉语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都隐含着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例如中国的“龙”,它是无法用英语的“dragon”来诠释的。赵静在《小议中国的“龙”俄语中“Дракон”――从文化不可译现象谈文化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对龙进行了细致深刻的研究讨论,并强调词汇教学中应当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授。毛海莹更从隐喻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生肖语言的文化隐含义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引用。

综上,目前文化词汇教学的理论研究硕果累累,但缺少文化词汇教学方面的实践性研究成果。我们需要将文化引入词汇教学,但是怎样引入,哪些词在什么阶段引入,怎么引入,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而且尽管专家学者一再强调需要把文化引入到词汇教学,但事实上国内的教材在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生词表上的注释一般都采用对译的方法,而且往往是一对一的翻译,这样会使留学生形成外语和母语的词汇之间一种一对一的错觉”,⑦这对外语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二、汉字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承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财富。只停留在读音、写法及意义上的汉字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学习汉语的乐趣。我们必须将汉文化的传播与汉字教学结合起来。以下三篇关于汉字文化教学的文章都主张汉字教学中必须融入文化教学。

赵宁在《从中国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汉字教学》一文中举例讨论了如何结合文化因素进行汉字教学。例如“册”字,“形如一根绳子将几片竹子穿在一起,这就是古代‘书’的形象”。造纸术发明之前,中国古人使用竹木作为书写材料。文中还提出:“结合文化因素讲解汉字时应该遵循‘适度、适量、适当’的原则。”尽管文中给出了“三适”的定义,但是怎样才算是适度、适量、适当,仍缺乏一个明确的标准。哪些字需要结合文化因素进行教学,哪些文化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都需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讨论和分析。哪些文化内容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语言水平,更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研究讨论。

朴兴诛在《对韩汉字文化教学》一文中提出:“从汉字入手教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教汉字,可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并举“姓”、“氏”、“婚”、“娶”、“墓”、“葬”字说明汉字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内容。但是文章没有谈及如何将在汉字分析中知道的文化内容导入到汉字教学中,这些都需要对外汉语教学一线老师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

余志鸿在《汉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兼评安子〈介解开汉字之谜〉》一文中从另一个角度,即汉字的认知功能出发研究讨论了汉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汉字不仅仅反映汉语言文化,更能动地作用于汉语言文化。汉字的认知功能还体现在分类和抽象上。“汉字的部首和偏旁基本上反映了汉人划分世界的几个基本大类”,例如人类(包括人体、动作、情感、心理等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习汉字是在认识汉民族的世界。而部首和偏旁本身就是一个“类”,是抽象的结果。例如,“机”字,最早指织布的木质机械,后来抽象排除了“织布”“木质”等义项,开始形成一个范畴,“泛指一切机械而成为了准后缀”。这给解决汉字教学瓶颈问题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文中还分析了安子介先生为解决外国人学汉字难的问题而提出的“部首切除法”,指出:“这个想法固然大胆,但实行起来显然会有问题。”

学者们都认同“必须将汉字教学与文化因素结合起来”这个观点,但对于如何将文化因素导入汉字教学实践、将哪些文化内容导入汉字教学则需要更多的讨论和研究,以有效地将汉语和汉文化推向世界。

注释:

①⑥张高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7,(1),3.

②梅立崇.谈文化与词汇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3,1.

③王国安.论汉语文化词和文化意义.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1996.

④卢华岩.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文化内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174).

⑤⑦陈娟.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语言教学研究,2009,7.

参考文献:

[1]张高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7,(1),3.

[2]赵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导入.语言教学研究,2007,3.

[3]石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文学教育,2007,9.

[4]赵忠江.对外汉语“词的文化义”教学几个基本问题解析.理论界,2010,4.

[5]陈光友.汉语词汇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文学刊,2009,12.

[6]陈娟.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语言教学研究,2009,7.

[7]徐文静.词语・文化・对外汉语教学.语文学刊,2002,6.

[8]梅立崇.谈文化与词汇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3,1.

[9]卢华岩.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文化内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174).

[10]陈树峰.隐喻与对外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学.考试周刊,2007,26.

[11]赵宁.从中国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汉字教学.语言教学研究,2009,9.

第9篇:数字化语文教学范文

诸如“教育即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样的理念,已为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所熟知。新课程理念也强调,语文学习必须植根于现实,面向生活,开拓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因此,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取向已成为一种共识。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是:语文教育生活化取向下的虚拟情境及其教学价值。因为,一味地强调和追求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可能会有违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教学总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的,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不能回到几十年前去学习、体验,因此就导致了语文课中虚拟教学的必然存在。虚拟存在有其自身的价值。教学中的虚拟情境所实现的将不只是对文本情境的再现,更是一种对情境的再创造。在很大程度上,“虚拟开拓了人的思维空间”,“开拓了人的选择空间”。正因为如此,语文课堂教学在强调生活化的真实情境的同时,不仅不能排斥虚拟情境,还必须予以重视并使它的教学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一、虚拟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情境

网络以它强大的渗透力和融化力,消解着现实和虚拟之间的距离。现实生活正被虚拟化,或者说,虚拟文化已经深深地介入到了现实中。由此,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自我的生存状态。“人已不满足真实世界的生存方式,需要一种虚幻的满足,即不满足‘一种世界’及‘单一’的生存方式。”网络构建的数字化的虚拟世界给人类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它使人类的生存方式变得多样化。网络以它独具的虚拟方式“在虚拟空间中形成对于现实性来说不可能的可能性,进一步形成梦幻的、在现实性之外的虚拟。”这种虚拟否定了以往一切从现实性出发的传统的思维方式。虚拟文化作为现实文化的延伸,不再依赖真实的时间和空间,给了人更多的选择空间。于是,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也让我们有了一种新的形式来表达对它的独特理解。虚拟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情境将突破传统教学受制于时间、空间的局限,从而而拥有一个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情境教学讲求的真实性,首先是参与主体的真实性,即这种真实性要求学生切实地置身于其中。其次是所创设的周边环境的真实性,从而得到的是学生体验的真实性。特级教师蔡伟这样描述:“一个深秋的夜晚,有位语文教师利用晚自习,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寻找校园秋天的美。”此时,学生切实地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环境中,与真实的景物进行着一场真实的对话:“操场上一棵大梧桐树的叶子一片片飘落,这是叶落归根,因为它爱生长的这片土地;办公楼前那一排排灯光不正是教师额上涔涔的汗珠吗!道旁的松塔,那是坚韧、刚强的哨兵;校园的林阴道上,抬头看月亮,仿佛感受到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热爱家乡的情怀。”这种让学生与大自然面对面的教学,使学生得到了一种真切的体验,这便是所谓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这种教学体现了教育的真实性,使教学达到了植根于生活、面向生活的要求。但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不可能凡事都让学生亲身经历,对任何事都作一番切实的体验,于是便需要创设虚拟情境。

(一)虚拟情境的真实性

虚拟并不是虚假,作为思维形式的虚拟是在对现实反映的基础上对现实的一种超越。

“虚拟”一词的含义,目前学者的看法并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虚拟是数字化的构成方式;也有学者认为,虚拟就是指运用计算机及其他相关设备而组成一个系统;还有学者认为,虚拟世界是人们新的生存方式,是人的身体器官的延伸,是人的本质的发展,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发展。笔者更认同第一种观点,即虚拟是一种数字化的构成方式。虚拟讲求的是现有表象的重新组合与再创造,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不真实,虚拟的东西是真实地存在着的,至少是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着,当它被人们意识到或者被认同时,就表现为一种真实。举个简单的例子:红绿灯。当“红灯停,绿灯行”这种虚拟的形式被人们认同时,虚拟便成了一种真实的规范。虚拟的真实性还不仅仅是停留在这一层面,现代社会,特别是网络数字化的出现在为虚拟提供平台的同时,更大大拉近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就像利用电影的数字化生存,可以使一部虚拟电影《大话西游》突破传统电影《西游记》的虚拟程度一样,虚拟化了的《大话西游》让观众看到的是男女主人公更加真实与感人的爱情演绎。这种演绎,“改变了表述形态,却提高了表现性与观赏性。”教学中的虚拟同样如此,开放动态的虚拟情境,能够使阅读不再成为“一种对文本编码的破译,而是对文本的实现,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虚拟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了人们更多选择的空间,这便是虚拟价值的体现。虚拟并不一定是现实的,但它却具有潜在的真实性。作为思维形式的虚拟是在对现实反映的基础上的超越现实,它同样具有植根于现实的特性。

(二)真实情境的虚拟化

文学作品总是由作家蘸着情感的笔墨写成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物。但比起画画、唱歌、跳舞,解读文字作品却让孩子们觉得乏味得多。为什么?究其原因,只是因为画画、唱歌、跳舞等艺术的美更容易被孩子们直观地捕捉到。孩子们喜欢美,美能带给他们快乐!但文学作品呢?不能否认它本身蕴含着美,但对于作品美的解读却需要一种形式的支撑。因为“文学作品并没有提供可以直接作用于读者感官的外部刺激,没有提供足以使读者产生审美情感的物理凭据。”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将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拟化,让文字“舞动”起来,展现它特有的美。但这种虚拟必须是建立在原有作品基础之上的一种虚拟。有文章指出阅读教学的虚拟可以分为三种:再现现实性的虚拟,即课文的再造虚拟;模拟可能性的虚拟,即作品的过程虚拟;超越现实性的虚拟,即作品的错位虚拟。无论何种虚拟,其首要的基础都是在原有作品之上的一种虚拟,这种虚拟是对原有作品的变式处理。例如有一部绘本,名为“猜猜我有多爱你”,这部绘本的语言叙述所采用的正是一种虚拟的表述形态,而虚拟化的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文学语言所特有的“陌生化”与“反规范”的气质,给文学作品的理解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更给作为解读者的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自主性。当教师将其作为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后,教师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读了它之后都会这样表达对妈妈的爱:“我爱你从山的这边到海的那边!”“我爱你像海那么深!”等。

二、虚拟情境的教育价值

虚拟情境是一个特殊的现实情境,在教学中虚拟情境体现为将作品中原有的各元素,包括文字、图画等结合音乐等其他大自然或生活的元素以数字化的形式重新组合与再创造,从而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学生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领域。在虚拟情境中,时间和空间可以以压缩化的形式存在,学生可以摆脱现实生活对于身体的羁绊,自主性能得到充分发展,个性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因此,往往能达到一种游戏般的学习情境,使思想自由开放,想象可以自由驰骋,从而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益和教育价值。

(一)虚拟情境的游戏价值与审美价值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提倡愉快教学,实行寓教于乐,正是源于儿童的这种天性。儿童文化的核心是一种游戏精神。德国教育学家福禄培尔曾经说过:“游戏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虚拟情境正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渗透着教育者的意图,充满智慧,同时又富有美感和儿童情趣的游戏空间。这种游戏空间所带给孩子们的极大的自主性大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探索动机,并获得了自我探索的无限乐趣。爱因斯坦说:“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种探索同时也是“感情和思想的净化”。于是,“人们才有他们所能有的那些最微妙的、最高尚的乐趣。”同时,与真实情境相比,虚拟情境更多地利用了艺术的手段包括音乐、图画等的直观呈现,可以说是艺术化的现实情境。这种富有美感的虚拟情境更符合孩子们的兴趣与需求,使他们产生一种“乐学”的情感,从而激起它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游戏中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意志品质。

与之相关的是虚拟情境的审美价值。“艺术是潜藏在每个人心中的一种需要,是人类灵魂深处的一种情感。孩子对于艺术的感受力更加强烈,更加敏感。”语文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性的学科那么简单,它同样是一门艺术,而这门艺术的呈现需要一种艺术的教学作为桥梁。利用虚拟情境,可以深入挖掘语文教学的艺术美,引导学生体味语文学科的潜在美,培养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美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虚拟情境拥有悠长的时间、辽阔的空间、点染的色彩和流动的旋律。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色彩、画面、音响等,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带领他们在虚拟情境所提供的幻象中宣情、达意、畅神,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和观照体验,获得情感的愉悦和精神快适的审美感受。语文教学过程需要的是更多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要让孩子们将他们所学的知识紧紧珍藏并反复体味,让他们有对生活乃至生命的更深情的体验,从而寻找并获得课堂与生活更加平和与柔软的支点。谁都不能否认现实生活的美,但一味追求“真实”的情境教学却会让孩子们看到生活的瑕疵,这种瑕疵常常误导孩子们,以为生活原本就是如此,让他们缺少了对生活的一种期待。通过虚拟情境的教育,“不仅仅是要告诉孩子们天空是蔚蓝色的,而且应该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那些,只不过是蓝天上飘过来的游移不定的浮云,启迪他们用心灵的阳光驱散浮云,从而看到那天空清澈蔚蓝的本色。”

(二)虚拟情境的知识价值与思维价值

教科书浓缩了人类知识的精华,但同时,过度的简约化和体系化,也使教材变得平淡、乏味,缺少生命的灵性,甚至变得远离时代、远离社会。因此,有时需要将教材进行虚拟处理,让知识还原于它原本的时代,并赋予它生命的灵性。这种将教材虚拟化的过程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原有的知识,同时也会改变孩子们原有的认知方式,使他们获得一种更具生活意义的知识。传统的教育追求的是知识,即“是什么”,这种追求实际上是一种求知性的认识,这种认识追求所导致的结果便是学生追求的仅仅是一种死板的教科书式的知识。在虚拟情境中,知识以数字化的形式重新排列与组合,因此,学生将学习到的是如何获得这种知识和如何运用这种知识的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得,同时也是一个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语文的“情境教学”如果没有知识的沉潜,只能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虚拟情境的知识内涵是潜在的,在虚拟情境中引导学生观察与感知,不仅仅是对动态的画面、色彩、音响的感知,同时也是引导他们对于知识的重新认识、想象与再创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这种感性知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优化学生的思维。传统的教育是一种内塑型模式,强调的是直接的“灌输”,即教育目的的明确性和教育方式的直接性,明确而直接地将教育目的的相关信息传播给受教育者,明确地通过文字或语言告诉受教育者应做什么、怎么做、不能做什么。这种教育模式背景下的学生自然是缺乏思考、缺乏想象,没有独到见解的人。虚拟情境意在让学生摆脱这种枷锁,它所创设的虚拟空间是一个开放的、自主的,是学生自由活动、想象与创造的空间。虚拟情境中既有形象直观的画面,又有抽象概括的影像,这种影像可以是一段旋律,也可以是一个意象。形象直观的画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接受,给学生真切的内心视像,产生一种真切的内心体验,并将这种体验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达到一种思维的成果。而抽象概括的画面更是给学生留下了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因为它本身就需要一种“再创造”,可以有效地激起孩子们的积极思维,达到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物与神游”的境界。正如教学中凭借媒体插入的一阵风声、一片海浪声、一段旋律,没有任何的画面呈现,没有任何的文字表述,但却更给人带来无尽的想象与联想。

综上所说,虚拟世界的生存方式已经给人类带来了新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语文课中虚拟情境所具有的潜在价值正随着现代化的到来日益丰富与完善。语文课中创设虚拟情境并不断挖掘其潜在价值将会给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甚至会使语文教育发生质的飞跃。应当指出,虚拟情境的创设有它的艺术性,教师们切记不能为虚拟而虚拟,要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真实与虚拟的交融。期待教育家及广大教师们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完善虚拟情境,让传统的语文教育也随着现代化步入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4]裘伟廷.虚拟学习社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陈志良.虚拟:哲学必须面对的课题[J].新华文摘,2000,(05).

[6]郦全民.虚拟技术正在改变哲学[J].哲学动态,2001,(12).

[7]韦吉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主体考察[J].扬州大学学报,2003,(01).

[8]朱水根.虚拟世界需要现实关怀――人的另一种生存方式[J].嘉兴教育,2000,(01).

[9]黄伟杰.阅读教学:在当代文化语境中[J].语文学习,2000,(06).

[10]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1]张建平.在虚拟中激发创造――阅读教学虚拟论[J].中学语文教学,2001,(12).

[1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4]张效民,禹明.小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社,2004.

[15]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6].著作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