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第1篇: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10月17日, **市校本研修互助网基地校活动在**实验小学召开。**教育学院领导及各学科教研员、**市进修学校各学科教研员、**小学、**东小学的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主要针对我校本学期的“三段七步”教学模式进行研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实践和困惑,通过互助研讨的形式逐步落实解决,并对如何打造立体式结构课堂展开讨论。

上午第一节课,**小学**淇老师的执教了古诗《夜宿山寺》一课,第二节课,语文教研员师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评课指导,*老师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给予了好评,评价我校*老师的语文课含金量高,教师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班级学生训练有素,二年级的学生古诗词积累如此丰厚,这在大连地区也是数一数二的,长此培养下去学生的能力定不容小觑。

第三节课,教研员们和老师们进行了有关课改方面的座谈,座谈气氛热烈而融洽。在座谈中,老师们纷纷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对自己在新课改下的取得的教学成果满怀欣喜,并决心要在课改大环境的影响下,扎扎实实搞教学,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讨论结束之后,**教育学院的领导和教研员对我校校本研修的工作进行了资料检查,并对我校扎实务实的校本研修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下午**教育学院*夏老师和**河进修学校的教研员,以及**东小学、**小学的部分教师与我校一至三年级班主任教师进行了互助网培训。我校作为基地校,由三年级组教师进行了《教会中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主预习的实践研究》的汇报。听了我校老师认真的汇报,*老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评价我们学校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扎实有效,经验值得大家借鉴。兄校弟校的老师纷纷对我校老师这种真研究重实践的工作态度点赞,感谢我校老师给他们带去教学灵感和经验。

   此次互助网研修活动,**教育学院的领导认为我校研修主题清晰、明确;研修过程有效、扎实,同时希望**小学的教师能通过更新理念和扎实的基本功,使校本研修向内涵发展。本次活动形式、内容丰富,研讨、互动热烈,在促进基地校互助网全体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2篇: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可是,在语文教学中,十有八九的教师认为习作教学成了他们的拦路虎。不知怎样才上学生会写习作,写好习作。每完成一个单元的习作,就有如释重负的轻松感。但接下来的批阅又成了一座大山,直到下次习作才能彻底摧毁它。最后的评讲还是解决不了“心头之恨”。这样一番折腾下来,当然没有谁乐意承担这“如狼似虎”的语文教学了。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已长达20余年,和习作早已打成一片。在教学中,同样遇到了困惑:如何克服学生习作的畏惧感?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我发现有以下几点原因制约着习作教学的“难”:

1未认清各学段目标,人为拔高难度

《课标》指出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第三学段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年级末写一段完整的话,在二年级时不会写的字还不能用拼音代替。孩子入学年龄6岁左右,习惯了平常的口语交流,一下子转化为书面交流,毕竟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对身处农村的孩子更难)。而《课标》中还指出,第一学段的重点是识字、写字教学,要求多认少写。俗话说,没学爬就学飞,这样的速成又有多少学生能达到呢?到了二年级,学生测评中得满分的就越来越少了,因为写话总不能让老师满意。习作,给一入学的孩子来了个下马威。第二段学段主要进行片段练习。可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在习作中要有事情的起因,具体的经过,文末还得有感受。这几点都做到了很不容易。如果只要把精髓部分,即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了,又何愁开头和结尾了,可要求才习作起步的孩子面面俱到,类似于《揠苗助长》,难怪常常老师抱怨学生不会写文章。到了高年级,又责怪写得平淡无味,不会潜词造句等等,这样的要求一个班没几个孩子能达到,,也没有多少孩子的习作能得到老师的认可,令老师满意者寥寥无几了。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给孩子刻上了深深的烙印――习作难。试问:多少孩子喜欢写作?摇头者居多吧。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厌恶写作,更谈不喜欢语文了。

2缺乏观察,实践活动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的源头何在?生活中的人、景、物,所见所闻所感等囊括了写作内容。可很多时候,老师们在孩子习作前,在教师里指导后,就让孩子们下笔成文了。闭门造车,关门写文,效果会好吗?

在三年级起步习作时,我就意识到这点。在一次写景状物中,我带领学生带上纸、笔到操场上观察梧桐树。从整体到部分,从主干到枝叶,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再加上想象,孩子们边看边说,兴趣盎然。孩子经过这番动态,还愁没话可写?一些综合性学习,需要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去调查走访,这些都必须让他们亲自动起来,活跃起来,他们亲自参与了,无形之中他们的活动又成了写作的泉源。语文课上的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空间。有次半命题习作:“我学会了……”,我请来了美术老师,教孩子们现场剪纸,那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会了剪纸这门技能,还写出了特别优秀的习作。这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科学课上的实验、体育课上的活动、孩子们的走亲访友等都为我们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泉源。生活是个大舞台,让孩子们尽情遨游在其中,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写作素材。

3教师指导方法不够恰当

大多数教师在写前都要千叮咛万嘱咐,生怕自己说得不够详细。最后干脆要么自己来一段范文,要么请优秀孩子口述下习作。我也曾这样做过,才发现那是个错误的导向。全班几十个人,写出来的文章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模式,事例大同小异,,甚至用词都与范文如出一辙,这样的文章毛病不多,但没什么嚼劲。把别人的体会嫁接复制过来,没有一点个性化的成分,没有个人独特的感受。要么人云亦云,要么无病,缺少创意。后来,我才发现那是范文惹的祸。

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尝试“作后指导”。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学生初稿完毕,再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来评改指导,而后学生修改誊抄,既能矫正一些问题,又避免了千“文”一面。”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个性发展才得以彰显。这也正是《课标》所要求,这也正是我们老师所期盼的百花齐放。

我们让习作教学由一只狼变成一只猫并不很难。我们期望值不要太高,不要试图都培养成一个个小作家。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学生写作内容就不会不再那么单一,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提升。

第3篇: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宽带网综合实践语文素养

期末,四年级语文试卷中有这么一道检测题:我国有五座山被称为“五岳”,它们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其中五岳之首是_______。笔者听到一位学生与其家长的一段对话:“不知是哪位老师出的题目,真是的!就这一道题我不会,可惜又蒙错了,不然就满分。”“书上没有么?”“在语文园地的宽带网中。”“那你怎么不会?”“老师没教,也没叫我们读。” ……

显然,当前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明确“宽带网”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语文园地中的“宽带网”当作可有可无的内容。要么蜻蜓点水,不讲求效果;要么视而不见,完全不管不顾。忽视了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忽视了这是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各单元是以围绕主题进行选编课文的,“宽带网”则是体现单元主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宽带网”是借用现代计算机与网络传输技术的一个名词,它所蕴涵的主要作用是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引导学生通过快捷、方便的途径,获取与本组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可见,把握教材特点,重视“宽带网”教学,发挥“宽带网”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不应忽视的一个环节。

1.“宽带网”是单元主题内容的补充和拓展。为了突出单元训练主题,丰富单元训练内容,人教版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在部分的语文园地中增设了“宽带网”栏目。其目的是:提供一些与本组内容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地了解与本组有关的信息,以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拓展。如四年级上册第五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3篇课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窗口。在语文园地的“宽带网”中安排学生课外搜集与中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图片、诗词、楹联或故事、传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这样,单元主题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突出。

2.“宽带网”是训练学生搜集、分析、提取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宽带网”栏目的设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倡的“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个要求。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引导学生从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报刊、影视或是互联网,甚至是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有目的去搜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取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宽带网”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前针对单元训练主题进行搜集、分析、提取有关信息,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中“宽带网”,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要求学生搜集反映祖国风光和物产的资料,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针对我国各地风景名胜众多的现象,可引导孩子按中国地区(西北、西南、华北、华南、华东、华中、东北及直辖市)划分进行课前分组分工搜集各地的著名景点。这样目的明确:确定了面(地区),明确了点(省或市);要求具体:分工合作,各自查找至少一个著名风景点的资料。不但避免了重复,还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锻炼每个孩子搜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从而为课上相互交流,最大限度的拓宽知识面打下基础。

第4篇: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教学就语文而语文,从课文到课文,语文与生活分离,知识与精神对立。重视了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活动与生活;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却剥夺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重了结果,却轻了过程;追求了考分的回报,却忽视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真是“语文语文,让人头疼!”这种激烈的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必须尽快寻找一种适合儿童的语文教学。

2、语文学科功能的异化。

如果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是什么”,那么语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应该是“语文是什么”。简单讲,语文就人为了参与社会生活所掌握的沟通工具,是使人思想丰盈,情感愉悦的精神食粮。学习语文既是对前人精神财富的继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品悟。但是,每当论及语文教学,往往令国人痛心疾首。现实中的语文早已失去了她本来的灵性与俊美,变成了应试的奴仆,变成了家长、老师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变成了冷酷的驯化和空洞的教条……表现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就是繁琐分析、死记硬背和解题训练。教学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求教法的标新立异、赏心悦目,惟独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原——儿童该怎样学语言。

3、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召唤。

生活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人们不再是文字的奴隶,也不能满足于艰涩的书斋语文,而是具有主动品质和强烈的自我表现精神,具备不断学习的延伸能力和汲取信息的生存能力。能通过语言积极与人交往,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能将语文应用于各种特定的生活情景。语文不仅是享受物质生活的手段,更应是个人充实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改造现有的语文学习。

4、坚实的理论基础。

活动教学有着坚实、广泛的学术基础,其支撑理论主要是前苏联列昂节夫等人提出的“活动—发展”理论。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中提出“从事实际生活,让感官成为理性的向导,培养孩子爱好学问的兴趣和发现的能力”等主张。裴斯泰洛其的“教学要适应自然,头、心、手和谐发展,强调人体感官活动和直观教学”。杜威则认为“发展并不是仅仅从心灵里获得某些东西的意思。它是经验的发展,发展成真正需要的经验。发展的中介是活动。”维果茨基等人更是明确提出“活动—个性”理论。另外,我国的“情境教学实验”“小学语文自学辅导实验”等语文教学改革也为活动教学提供可靠的实践基础。

研究目的

以“主动性”和“全面性”为认识起点,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活动促发展理论为指导,这样描述语文活动化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拓展学习时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为基本特征,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确立如下研究目标:

1、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和语言学习的本质规律出发,确立全面的语文教学目标观。

2、从实践中探索,从观念上把握“活动”的本质内涵,提升教学观、学生观。

3、构建基于“活动—生成”的语文活动化教学范式。

4、探索适合儿童学习语文的“活动方式”,使活动化教学成为一种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5、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学语文综合活动体系。

1、使每个儿童都能在生动、多样、探究性的活动中建构语言。使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都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享受到语文的乐趣。

2、在处理好“双基”与能力、知识与情意等关系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儿童的语文学习质量。

3、促进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改造自己的课程观念,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意识。

研究内容

1、关于课程目标的拓展与深化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灵魂,因而具有导向功能。从目标层面思考教学问题很有必要。

活动教学确立了新的儿童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建构语言的生命体。语文教学也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还是凭借语言学习发展语文素养,形成生动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因此,其目标内涵得到了放大。

活动教学的意蕴在于教学更是一个过程,是生成性的。语文教学本身包含丰富的发展价值,而不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把握。如果给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活动载体,比如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对“预习引导”“小组对话”“综合实践”“体验表达”等活动的尝试,在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明显增强了教学本身的张力。

基于此,我们构架了语文活动教学的目标体系:

基础性目标:思想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发展性目标:交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方法、信息素养、创新精神等

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从这两条线索构建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角度,提炼基础性目标;从教学过程、儿童学习方式维度,挖掘发展性目标。

2、关于语文活动教学的模式构建

构建语文活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学是个开放的过程:以对话式课堂活动为主,又包括课前的准备性学习活动,以及课后的实践延伸活动。

课堂是纽带、桥梁,而不是全部:课堂是为具有不同经验基础的儿童创造的一个对话、共生的场所,是一个交流成果、分享经验、沟通情感的平台。具有对学习思路的策划功能、对学习成果的展示意义和对学习疑难的研讨作用。

开放的课前预习——开放的课堂互动——开放的拓展性实践

关于课前预习: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个体学习基础上,但有限的课堂难以提供足够的独立学习时间。因此,应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这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是学生感悟语言,学会学习的很好机会。不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语文水平、独特体验设计自己的学习。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初读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资料及其它学科知识,寻求与课文相匹配的生活经验,整理预习笔记。

关于课堂互动: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合作的过程。语文活动教学就是学生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参与性,培养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生成鲜明个性的过程。课堂基于学生的“阅读期待”,紧密结合预习基础,围绕问题展开的对话活动。因此,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板块:展示预习成果(学会了什么以及怎么学会的)——交流疑问(相互质疑,筛选难点)——在老师的组织下研读重点、难点段落(重视自读理解以及丰富的体验活动)——协商实践作业(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新出现的问题,组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课后实践:教材只是个载体,或者是个生长点。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紧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经验,融合我校的扩展阅读特色,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活动。这样,将课堂延伸,将教材放大,带领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生动有趣的语文。

3、语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探索

活动化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摸索出以下一些活动策略。

预习引导策略:预习为学生的独立阅读提供了宽松空间。这不仅有利于适应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也是充分利用学生个体资源的积极措施。重视了预习,是落实“先学后教”原则的重要体现。实验班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预习习惯。自三年级始,对预习进行更加系统的指导,每个学生备有专门的预习本。从读通课文到读懂课文,从读有收获,到读有疑问,分步提高,螺旋上升,最终达到自能学语文的能力。具体讲,该策略的研究内容包括:(1)预习指导的渐进性(低年级,读通课文,读懂句子;中年级,读通课文,读懂自然段,开始学习查资料;高年级,基本读熟课文,基本把握中心及主要内容,能结合预习简要地发表看法。)(2)预习资源的开发:合作资源(家庭式、小组式)、信息资源(家庭书柜、教室书吧、学校图书室、网络、电视材料等)

预习展示策略:经历了充分的预习,学生都是怀着强烈的表现欲参与课堂生活的,因此有必要创设展示的舞台和交流的平台。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也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从小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具体步骤是:二读(自主读课文、读生词)三说(说文章的相关材料、说自己读懂什么、说自己是怎么读懂的)一问(问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问题对话策略:教学是师生多边经验的耦合。教师应鼓励学生表露自学过程中的疑问或困惑,结合自己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引导学生筛选话题,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处引导学生展开研读。可采取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既是教学的主旨,也是课堂的主体部分。

实践体验策略:活动教学遵循“活动—发展”“做中学”的原则,以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解放儿童的肢体,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焕发出勃勃生命力。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语言训练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鼻、脑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语文学习。比如:操作实验活动、游戏表演活动、歌咏绘画活动、观察欣赏活动、讨论争辩活动等。

语言再造策略:所有活动都必须体现促进儿童语言发展这一宗旨,都必须围绕“语文”这一内核展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如:吟诗会、想象作文、图文日记、设计校园警示语、学写调查报告等。

4、语文综合活动的设计

语文综合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是本课题的重点之一,旨在拓宽学生语言学习途径,增加语文学科张力。结合本校的扩展阅读特色,我们进行了“专题阅读”的探索,确立了以下设计思路:与教材联动、与课堂链接、与生活融合、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详见附件《专题阅读—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一项有益尝试》)。

实施阶段

1998年,我们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活动教学第二次研讨会”,观摩到了形式新颖、别开生面的语文教学。同时感到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压制主体、形式单一、功能单薄等诸多弊端。于是,产生了以活动化思想重构语文教学的设想,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同年,省实验小学验收组的专家以及前来观摩的西场小学老师听了我们的课后给予较高评价,增强了我们的研究信心。

2000年本课题被立项为县级教研课题,在我的邀请下一些低年级的老师很乐意地参加到研究中。活动教学首先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热热闹闹地展开了,并很快产生了明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视野更加开阔了。刘金霞、周志华、李进红等老师应用活动思想设计的语文课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及各类公开教学中引起很好的反响。

第5篇: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一.教师自我反思

我们要求教师善于对自己的行为或观念经常反思,研究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形成“三步式教学实践反思”,即(1)课前反思: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并作出调整性的预测;(2)课中反思: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自动反思,迅速调控,思考是否发现了预料之外的问题,怎样及时处理这些问题;(3)课后反思: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如上完一节课或上完一个单元的课)后,发现和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或对有效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提升。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教师要有勇气自我否定,对陈旧的教学方法,对自己凝固的甚至于僵化的教学习惯,要有冲破的锐气和决心。”通过反思,老师们的理论更加丰富了,教学更加完善了,专业更加成熟了,进步更加明显了。

二.同伴互助交流

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其基本的形式表现为交谈、协作、帮助。语文教研组建立了相应的制度,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了平台。

(1)集体教研制度:充分发挥教研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研活动。在每学年初,确立1至2个有助于提升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教研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系列集体教研活动,每次活动确定中心发言人,准备活动提纲和资料。通过教师的集体交流研讨,统一思想,达成共识,解决语文学科教学实际问题。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单干状态,有效推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2)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三个年级备课组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备课活动。教研组以备课组为单位,形成了“各人构思集中交流分小组(人)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制成课件)”的集体备课制度,然后由一人主“教”,教研组集体听课,听课后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反复磨合,直到基本满意为止。或者集中听课,教者说课,共同评课;或者一课几议几上;或者一课几人同上,等等。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反思、交流、互助,共享成果,提高工作效率。

(3)公开课展示制度:明确展示的内容、对象、时间、要求等,促使活动的经常性开展,促进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和学生,提高教育质量。我们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开展1至2次研讨课或汇报课,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专题讲座或观摩课、示范课,认真听取同行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在进行公开课教学时,我们注意主题内容的设计、课例的呈现、研究探讨以及行动的及时改进等若干环节,保证公开课教学的实效性。

(4)听课、评课制度:我们完善了听课、评课制度,明确了听课的节数、记录的要求、评课的要求等,充分发挥其管理、研究、诊断及评估教学的功能,促进教师相互学习,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我们改革了传统的听课、评课制度,建立了基于合作的听课、评课制度。即由授课教师在课前一两天内,陈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并提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遇到的困惑。然后根据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困惑以及听课教师自己所关注的问题,由听课教师确定4至6个不同的“观察点”。每位听课教师带着不同的“观察点”,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摩、评议。这样的听课、评课,对授课人、听课人都是很有收获的,老师们也很喜欢。

(5)教师帮带制度:倡导教师个体之间的相互指导,开展“老带青”、“结对子”等教师之间日常的互相合作和经验分享、交流活动。要求每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指导1至2位青年教师,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三.教师教学研究实践

要使以校为本的语文教学研究真正为教师教学服务,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需要构建包括理论学习制度、教学问题积累制度、课题研究和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

(1)理论学习制度:在于构建一种机制,营造一种氛围,使教师能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学习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必要手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为反思提供理论基础。理论的指导是促进教师专业提高的有效保证。我们语文教研组制定理论学习制度时,在计划、形式、时间保证、检查落实和效果上做出了规范要求,不致于使理论学习闹形式、走过场。目前,在语文教研组,学习和阅读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融入到了语文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

(2)教学问题积累制度:要求教师随时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收获、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火花或闪光点进行记录,对具有研究价值或困惑的问题,定期利用教研(集体备课)活动时间一起讨论解决,如确实有解决不了的困惑或疑难问题,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引领指导。在语文教研组,我们捕捉带有共性的问题,作为三个不同年级的主要教学问题,即高一年级语文教师,重点研究初、高中衔接,重基础、促养成的问题;高二年级语文教师,重点研究学生阅读能力、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的训练问题;高三年级语文教师,重点研究复习课的教学和试卷的评讲,如何提高复习和试卷评讲的效率问题。这些问题,十分切合教学实际,受到师生的欢迎。

第6篇: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是文学形象系统和文学意蕴世界的载体。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读者的阅读首先接触的就是语言。可见,阅读教学应从语言入手,厚积基础,由此做纵深挖掘,已达到积累的实效。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学生语言贫乏,词汇储备不如人意,中高年级学生作文内容枯燥,错别字频现,词语运用空乏元力。究其原因,在于近几年来,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字词教学有所忽视,甚至到了高年级出现字词被架空的现象,有些课堂即使有字词处理的痕迹,也是极其轻描淡写的。是不是语文素养不包括字词的掌握,或者是学生的字词自学能力达到了让我们可以放于不管的地步呢?其实绝对不是这样,语文学习应从字词开始,语言积累首先来自扎实的词语积累和训练。

首先,我们要把课文中生宇新词的教学落到实处。

低中年级固然要把文本中生字、新词的教学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高年级教师也要教会学生对每一课的生字、新词的音、形、意进行梳理。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时识记生字、新词的音、形,查字典理解词意。这无可厚非,但课上我们必须认真检查,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个别多音字或字形复杂的字要特别指出来。而结合文本具体语境理解词语、识记词语,效果更理想,同时还可以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其次,要培养学生自觉积累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及生活用词的习惯。

可以让学生留心摘录课外阅读中的精影词语、生活用词等,教师定期检查督促,从而使学生养成随时随地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再如,教苏教版三年级课文《石榴》第二自然段时,我以课文中描写石榴树的有关句子为“触发点”,让学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式,进行造句训练。教学中,先用课件让学生看石榴树,读课文中描写 石榴树的句子,然后提问:“看到这石榴树,你仿佛 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词来形容? ”接着让学生将“美不胜收”这个词用在这里,说说看到石榴树后的感受。随后,教师要求学生用“ 的 ,像 ”句式,来形容石榴花的花骨朵、刚开的石榴花和完全开放的石榴花。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始终情绪高涨,发言精影不断“火红的花骨朵像装满美酒的小葫芦,我要把它送给爸爸。”“刚开的石榴花像小铃铛,挂在小狗脖子上,让它更生气”这样的描写性造句训练,既让学生感受到了石榴花之美,也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

第三,要指导学生运用词语。

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语境,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好词语,如形近字组词、联系上下文填成语、根据词语不同意思造句、用给出的几个词语说一段话等。只有常用,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字词形成积累。有些练习过去只被一些教师在复习时所用,这样做至多只能让学生一时强记着,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积累。语文基本功是平时点点滴滴积累所成,字词教学应功在平时,必须长期坚持。其次,把握文本重点词句,提高语文训练效率。当前不少语文课堂训练缺失,一堂课下来,笑过了,闹够了,可课上学生读透了没有,语言训练了多少,却要大打问号。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课上接受知识的能力还不强,这就要求课堂上应该减少不必要的于段,减少环节,多关注文本细节,要善于抓住文本中对于理解文本有重要意义或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的重点词句,进行扎实的读写训练。我曾有幸听过于永正老师执教《杨氏之子》这一课,于老师首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从读通到读懂,直至能背诵。接着引导学生发现文眼“聪惠”,并紧紧围绕“聪惠”展开教学活动:先让学生寻找“杨氏之子”的“聪惠”表现在哪里;再由“惠”字含“有教养”之意,又让学生谈“杨氏之子”怎样有教养;最后要求学生想象写话,充实文本内容。学生无论是写人物外貌,还是写人物语言,都能突出人物的“聪惠”。这节课于老师紧扣“聪惠”一词,带领学生品赏文本、品读人物,课堂结构简单,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却很深刻,读写训练更是扎实高效。

第四、填补文本空白,进行想象性语言训练

王尔德说过“作品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好的作品总会给读者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即“文本空白”。文本空白看似小而无痕,却是进行想象性语言训练的良好时机。

第7篇: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一、 “景物描写”的写话与习作内容和要求

整理发现,以景物描写为内容的写话与习作编排大略有10次,为便于比较和分析,列表如下:

二、 从数量、内容及要求上作三个维度的分析

1. 从上表不难看出,景物描写类的写话与习作安排次数,第二学段有七次,占了非常大的比重,而第一学段和第三学段分别为2次和1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编排呢?

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看,中年级的学生观察能力迅速发展,能通过观察比较,正确、全面、深入地感知事物的特点。观察力的发展也是学生具体想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逐步取得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果说低年级是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那么,中年级就是学生观察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第二学段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虚构”,而是教会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中年级最佳的作文训练形式是素描,即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段和简短的篇章作为形式,将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这样看来,第二学段如此密集地安排写景的习作训练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

2. 从景物描写的写话与习作内容来看,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写自己最想写、感兴趣的景物;写生活中的、自己家乡或游历过的美好的景物或景观;写自己独特的发现、感受和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从编排的内容看,写话与习作很好地体现了课标要求。值得一提的是,习作内容几乎都引导学生写身边的景物,真实存在,亲切可感;引导学生写美好的景物,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操,也体现了育人的终极目标:为学生幸福美丽的人生奠基。

3. 从景物描写的写话和习作要求看,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语言表达的品质上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三年级下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主题单元的习作完整地呈现了以上三个要求,即仔细观察才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才有具体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才能条理清楚;充分表达热爱家乡的情感,习作才有真情实感。

如何提高语言品质?

习作要求中还明确提出了把自己想写的、感兴趣的写下来,和同学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这正是体现了作文教学从动机到目的的训练策略。《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对写作的认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说明习作是生活的需要,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往的需要。学生在生活中有了新感受,观察有了新发现,情感有了新体验,对事物有了新看法……这些都是产生习作冲动的起因。习作冲动其实就是表达的冲动,表达的冲动就是为了与人交流分享。作文教学也只有真正从激发学生习作的内在动机入手,才能摆脱“应试”的束缚,实现自由表达与语言规范的统一。

习作要求中还提出了要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这与人教版教材编写的特征――读写结合也是相吻合的。

但纵观教材中的习作导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这些词语:“可以……也可以……”“你愿意写的”“你最感兴趣的”“自己最想写的”“最想告诉别人的”等,内容非常宽泛,似乎写什么都可以,使得教师对习作内容不敢有过多的指导和限制,否则就违背了课标倡导的自由表达了。而在习作要求中关于写作方法(构句成段、布局谋篇等)的表述更是无从寻找,要不要技巧的指导,什么时候渗透都让人倍感迷茫。

必须承认,新教材写话与习作教学的序列首先是科学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具有内隐的特征,而序列的内隐性正是导致教师对新教材习作序列认识模糊的主因。

三、 思考

(一) 整体解读,心中有序

为克服习作训练中长期存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增强计划性和系统性(序列性),我们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习作教学总目标”、确立的“习作教学学段目标”,从整体上对整个小学阶段习作训练的目标和具体内容进行梳理,做到心中有数。

一是要把握好整体训练目标与学段、学年、各册、各次训练目标之间的关系,努力形成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训练体系(低年级“乐于”表达、中年级“自由表达”、高年级“学会表达”)。

二是要把握好整体训练目标与训练内容之间的关系,在训练内容上主要抓住语文教材中规定的习作训练和小练笔外,教师还要补充一些随文的片段练习和课外自主观察(自然和生活)练笔。

三是要把握好单元习作训练在本组教材中与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关系。人教版教材从导语到课文,再到“学习园地”,各项语文活动都紧密围绕本单元专题而展开,注重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自由习作的整合,体现了先说后写、实践在前交流在后的整体渗透训练过程。因此,教学时,教师只有明确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训练要求,在整组课文教学时有机地适时地进行习作指导,才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稳步达成习作训练目标。以四上年级第一单元写景习作指导为例,我们可以试着做这样一些教学准备,以达成习作教学的目标。

(二) 梯度分解,把握重点

崔峦老师提出,习作教学既要抓好开放式的“自由习作”,也要抓好有指导性的、按一定序列进行的“训练习作”。首先,习作训练的形式应符合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因此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创造型的想象习作和童话体习作;中年级是儿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习作。从高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概念思维进入“敏感期”,其习作训练应该转向有明确表达需要的实用型习作。其次,要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确定各学段习作基本功训练的重点。低、中、高三个学段应分别侧重于句子、构段和谋篇训练。

这个序列体现了各阶段的重点,单就某个学段而言,对同类题材在不同学期出现,每一次的训练目标如何体现层次和递进,如何使学生习作水平有增量,也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以第二学段中出现的关于写景的习作训练为例,是否可以作这样的梯度分解,更符合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第8篇: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积累语言;读中记忆;说中积累;写中运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会面临这样的困惑:学生说话吞吞吐吐,畏首畏尾;作文语无伦次,辞不达意……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深入的思索方才渐渐明白,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都需要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儿童是学习语言的表达的最佳时期,如果能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一定梯度的语言训练,形成良好的积累语言的习惯,将使学生受益终生。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养不理想的关键就是缺少语言这“米”。因此,语文教学的基础、首要环节,便是先帮学生找“米”,即是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下面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在读中积累语言

1.在诵读中积累

每日进行晨读,内容包括:古诗、儿歌、歇后语、名人名言、名家名篇等。老师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既有词句积累,也有篇章背诵。每节语文课前两分钟,校园内传出朗朗的吟诵声,整齐响亮有韵味。别小看了这两分钟,日积月累,我们的学生在没有任何课余负担的前提下积累了不少。每学期末,各班还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吟诵展示呢!如:一年级识字大王比赛;二年级古诗擂台赛;三年级精彩片段吟诵赛;四年级阅读能力竞赛;五年级摘抄本展览和小报制作评比等等。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们把平时所学所积累的知识都展示出来,这将激励着学生们更主动更用心地进行语言的积累。

2.在阅读中积累

阅读,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确保一定的阅读量,是有效积累的基础。我校效仿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努力营造读书氛围,鼓励学生多看书。为让阅读落到实处,各班均成立了图书角,供学生课前课余阅读。本学期学校新购进了一批适合学生“口味”的好书,如《世界百科知识大全》、《杨红樱著作全集》、《青少年版文学名著》等,并积极开展校园征文、演讲活动,与潜移默化中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为使阅读更加深入,学校利用家长会这一契机倡导家庭定期购书,渗透亲子共同读书的理念,以期学生的积累由课内向课外获得延伸。

二、在说中积累语言

农村学生受环境的影响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作为教师要鼓励它们大胆把话讲出来,多鼓励学生,树立其自信心。学生刘澳国做事说话都是慢吞吞的,尤其是上课发言,未张口,脸先红,同学们曾一度哄笑他,使之无地自容。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制止其他同学的不良行为,鼓励刘澳国树立信心,告诉他老师和同学都在认真听他说话,在课堂上我常常把简单的问题抛给他,他轻松对答,信心不断树立起来,胆子也大起来了。在班级举行的一次诗歌朗诵中,他朗诵了一首臧克家的《老马》,虽然不是很好,但由于敢说,还是获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让学生多说、勤说、敢说、会说,把自己想说的、有疑问的、有不同看法的,都可以说出来,并有针对性的对那些病句、语法错误、表达不准确等问题进行及时纠正,比如某个学生发生表达错误时,我们可以说:你如果像某某这样表达可能会更好一些等。如现在的某些课堂为追求效率,课堂节奏较快,学生的回答只要求重点,答对即可,忽略了学生话语的完整性,久而久之难免会造成学生语言的错误。所以在课堂上,我尽量要求学生回答完整,清楚,在表情达意中,强化了语言的训练,进行了语言的有效积累。

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性,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它们表达的强烈欲望。新大纲在口语训练上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语言表达。”这是语言表达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讲课伊始,首先播放了一段地震时的视频,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何感受?”学生甲:天塌地陷的那一刻,我的心也震动了!学生已:我为他们感到着急,心里大声喊着,快跑!孩子们的话令我唏嘘不已,它们或许已经在为这对父子担忧了,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样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课堂上学生还会无话可说吗?又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渐入尾声时,教师插入了老人的生平介绍,当讲到老人只抽三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省下钱却为海鸥买面包和饼干时,有的同学长大了嘴,有惊讶,有不解,有疑问,有赞叹……此后的说感想,巧练笔环节水到渠成,顺风顺水。由此可见,针对教材实际,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引起学生语言交际的欲望,激发它们语言交际的热情,创设语言共享的平台,就能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三、在写中积累语言

要提倡学生在练笔中进行语言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练笔指导,把练笔当成材料积累的重要途径。

在平时训练中练笔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观察练笔。让学生着眼于生活细节,如记录下爸爸刮胡子的动作,爷爷下象棋时的神态,妈妈睡觉时的样子等等,字数不限,抓住特点即可。课前进行交流展示,及时给予肯定,养成兴趣,形成习惯。第二,阅读练笔。如在执教《丑小鸭》一课时,在学生说完后让他们马上把说的话写在旁边,进行交流。学完《古诗三首》后,学生孙亚钊也诗兴大发,做了一首诗:“数学英语作业多,全班上下疲惫了,语文老师体谅人,空出时间来放松,可惜时间如飞箭,到头也没放松成,但老师心意已领,语文老师您真好!”多懂事的孩子啊!虽然诗句不够押韵,不够对仗,但能以“写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可见积累的妙处。当把他的诗读给大家听后,全班掀起了作诗热潮,看到学生一首首稚嫩的“诗”,教师能够感受到学生积累语言的脚步迈的更远了。第三,利用一些重大的、有教育意义的节假日或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如母亲节、教师节、学习雷锋活动日、快乐的野炊活动等,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中积累素材,积累语言。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人的命运。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语言积累,落实读中积累,说中积累,写中积累“三部曲”,让他们养成勤积累,乐积累,会积累,变“要我积累”为“我要积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第9篇: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接到区域语文主题研讨活动的通知,我心中忐忑地申请上一堂课。没有什么理由,就是自己想珍惜这次机会,因为这样的活动对年轻的我来之不易。

课堂练习设计,简单吗?似乎很简单。不简单吗?练什么,怎么练,练的时机,练的引导,都需要我们去把握,这就让人困惑了。带着这样简单和不简单的冲动,我选择了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神话故事《开天地》。

反反复复地读,一字一句地读,神奇、丰富、美好的画面得以清晰,具体、生动、准确的语言撞击着我。看课标年段阅读目标,读《导语》单元阅读主题,“‘复述故事’为主线,‘练习推进’为过程”的设计思路渐渐丰富起来。

定位“复述”来教课文,“简单”的是学生喜欢讲故事,有兴趣;“不简单”的是复述作为第二学段重要的阅读目标,“有条理、说清楚、用自己的话复述”作为一种能力,要在有限的课堂中得到练习,得到提升,这需要有精心的设计和有效的生成。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不断磨课,呈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回放――立练原在过程中

新课伊始,我首先播放了动画版《开天地》的一个片段,引出课题,并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有声有色地讲故事,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初读后,我展开了第一次的复述练习:同学们,读了故事,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醒来后,天地一片混沌。”有的说:“用斧头劈开了天地。”……我把学生反馈的有用信息一一进行板书:

醒来后,天地一片混沌

抡起斧头,分开了天地

整个身体,创造宇宙

随后,我便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将黑板上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这样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还进行了一次简要的、骨架式的复述训练。

神话以神奇为主要特点,也正是这一点深深吸引着学生。因此,在品读中,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紧紧抓住关键词句,或以引导,或以矫正,或以点拨,让学生感受着字里行间的神奇,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学生一起徜徉在一幅幅画面中。与此同时,不断地丰富板书:

醒来后,天地一片混沌

轻而清 缓缓 上升

抡起斧头,分开了天地

重而浊 慢慢 下降

气息――风、云

声音――雷声

整个身体,创造宇宙

双眼――太阳和月亮

四肢――四极

肌肤――血液

汗毛――花草树木

……

当学生正沉浸在“神奇”中时,当一幅幅精彩的画面逐渐丰满起来时,我适时展开了第二次的复述练习:“同学们,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个片段呀?看着板书,自己试着讲一讲。”在学生充分练习后,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片段复述,再同桌互相复述。就这样,以片段语言复述为突破口,降低复述的难度,让每个学生有选择地加以复述,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而且融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

在充分听、充分说的基础上,适时进行最后一次复述:“同学们,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你能看着这些动画片段,给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讲整个故事吗?希望大家争当咱们班的故事大王!”同时,课件出示“故事大王”的要求:能配合画面,能用上黑板上的词句,有自己的想象,加上合适的动作,语言流畅。

在最后的比赛过程中,配以画面,辅以音乐,学生便有滋有味地讲着自己的《开天地》。至此,复述教学目标不但在课堂上初步落实,而且为今后复述奠定了基础。

反思――千磨万击还练习

就这样,整节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复述为主线,三次练习层层推进。整节课的练习设计根据教材的语言特点,关注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关注教师的角色定位,学生练得轻松、有效。

一、依标扣文定练习

复述,在语文教学上指学生将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构成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记忆,还能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阅读和写话能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中年级学生要能复述叙事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中年级正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时期,作为语文老师,不能总埋怨学生“不会说话”,也不要为找不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支点而愁眉不展,应该切实地把复述训练落到实处。

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神话,内心感到新鲜、有趣。《开天地》这篇神话语言生动,故事情节神奇,条理清晰,非常适合三年级学生进行初步的复述练习。我们都知道复述的形式有很多:全文复述、片段复述、场面复述、人物形象复述、提纲式复述、对话式复述和创造性表演复述等。依标扣文,我确定了三条练习的主线。第一次练习重在指导学生提取故事主干,学习概括;第二次练习重在欣赏语言,感受故事魅力;第三次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我来说故事。三次练习的形式和目标定位从下表中可见:

《开天地》复述形式及目标定位

[复述安排\&复述形式\&复述目标\&第一次练习\&概括复述\&提取故事主干,学习概括\&第二次练习\&片段复述\&品读语言表达,片段复述\&第三次练习\&全文复述\&创设情境复述,师生评价\&]

二、随学导学展练习

课堂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展开复述教学,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呢?本堂课中我尝试在学生自主读文的基础上,随学导学,将复述练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的自主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复述练习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使复述训练由“单纯练习”转变为“真实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开天地》时,根据三年级学生喜欢讲故事的特点,首先以讲故事为由,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复述的兴趣。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画面进行讲故事比赛,可以配上动作,让大家擦亮眼睛看一看,竖起耳朵听一听,评出班级中的故事大王。不经意间,再一次调动了学生复述的积极性。

同时,还可以用语文学习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复述故事的兴趣,主要通过对故事语言魅力的赏读达成:一读,读出故事语言承载的内容;二读,读出故事表达的语言魅力;三读,读出故事充满想象的神话特点。课堂上,我始终引导学生“用语文学习的方法”来一步步复述故事,避免“为复述而复述”。

(二)确定方法,逐步引导

复述课文的训练方法很多,我们在教学时应根据不同课文、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不同水平来定,采用灵活机动的训练方法,使复述训练落到实处。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了抓关键词、看画面讲故事的方法。

1.关键词引领

关键词,即与课文的描写线索或写作特色等要素有密切关联的重点词语。关键词引领,既帮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精髓,降低了复述的难度,同时又为学生创设了表达的空间,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开天地》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你们都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将几个关键词一一板书,关键词的提炼显得自然,学生看到自己的回答出现在黑板上,也感觉非常自豪。此后,我让学生利用板书简要地讲一讲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便觉得比较轻松而显得积极,复述也很有条理。在引导学生感受故事魅力的同时,我又进一步丰富了板书。在最后的看画面进行片段复述时,黑板上的这些关键词既能起到提示作用,又给学生创设了发挥想象的空间。

2.画面引领

《开天地》这篇课文是由神话故事改编的,不少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就看过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动画片。因此,在指导复述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看动画片―读课文―配音的形式。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先借助关键词自己练说,最后出示画面,辅以音乐,让学生根据画面,借助黑板上的关键字进行复述。在原始印象和现有认识相互交叉中,在直观画面和语言文字的相互碰撞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自己理解的故事片段。最后,全班开展讲故事比赛,评选故事大王。这样逐步地提高复述要求,让学生感觉复述课文是件多么愉快的事。

(三)有效评价,提升表达

复述是一项综合能力。它是建立在感知、理解、体会的基础上,更是感知、理解、体会的整合。三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复述,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有序、高效的复述。

对复述习惯的评价。三年级学生会讲故事,但不能规范地讲。教师需要从良好的复述习惯上进行评价。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学生复述习惯的培养,倾听、表达的习惯始终贯穿课堂。倾听同学的复述,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为同伴提供适切的、个性化的评价,而同时也提高着自己的复述能力;表达自己的复述,把话讲流畅,讲清楚,讲出自己的语言,因为复述最终是讲给别人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