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危机机遇范文

金融危机机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危机机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危机机遇

第1篇:金融危机机遇范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它的问题会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影。向。危机也是发展机遇,是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机会,是发展机会的重新调整。尤其对落后地区和发展中国家,这是低成本赶超的百年不遇的极好机会。只要我们“极端重视、辩证看待、据实应对、措施有力”,就一定能变挑战为机遇。

中国金融有“三道高墙”,经济发展还有“四道防线”

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有限。因为中国金融有“三道高墙”:一是对外半封闭,二是对内半垄断,三是居民高储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可以总结为“六大定律”:定律一,影响度与外向度成正比,越开放的地方受影响越大,比如沿海受的影响很大;定律二,影响度与市场化程度成正比,市场化程度越高受影响越大;定律三,影响度与贫困度成反比,贫穷落后的地方受影响较小;定律四,影响度与国内需求成反比,国内市场需求越大受影。向越小;定律五,影响度与政府行政能力成反比,政府越强受影响越小;定律六,影响度与国民信心成反比,人民群众信心越坚定影响越小。四川经济外向度很低,2007年进出口总额143亿美元,占全国2.17万亿美元的0.69%。外向度低,现在是好事。

中国经济还有“四道防线”:计划和政府主导是“护身符”;外汇管制政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供了一道“防火墙”;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是“稳定器”;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确立了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思路,这就相当于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安装了“杀毒软件”。中国与美国的情况完全相反,有“三个过”:美国是储蓄过低、消费过度、货币发行过多;中国是储蓄过高、消费过低、货币发行过少。中国外汇储备近2万亿美元,有比较大的优势。经济危机具有“拉平效应”、“港湾效应”和“优化效应”,就是打富济贫,淘汰落后。各地不同,差异很大。我们一定要实事求是,具体分析,理性对待,沉着应对。

医治金融危机的最好方法是心理疗法,要增强信心,注重“六提”

总理说“信心比黄金重要”。医治金融危机的最好方法是心理疗法,增强信心,提高民间消费水平。我国内需潜力巨大。2007年,外汇贮备居世界第一,招商引资是全世界第二大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三位,经济总量达世界第四位。我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口大国,占了世界人口近1/5,消费市场很大,特别是农村市场还没有真正启动,民间消费市场潜力很大。中国经济增长过去是靠“三个廉价”: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廉价资金。这次金融危机又把这三个要素再次降价,因此又出现新的快速发展的机遇

解决金融危机要靠政府。市场经济有“好”“坏”之分,好的市场经济是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浑然一体,“坏”的市场经济就是两手分离,各玩各的。中央用4万亿元启动内需是完全正确的,其中1万亿是灾后重建。灾后重建是拉动内需的强大引擎,四川1.67万亿重建投入(实际1.7万亿),对化解危机很有作用。目前要注重“六提”:提前,就是有预见性、超前性;提速,就是出手要快,分秒必争;提档,就是高层次、把恢复与提升结合;提纲,就是抓住重点、突出亮点,狠抓大项目、大工程;提神,就是振作精神、斗志昂扬;提气,就是形成良好氛围、掀起建设热潮。对付危机要发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全社会的信心、决心、耐心、同心很重要。

四川灾后重建机遇大于挑战,止滑提速、爬坡上行、加快发展大有希望

中国是世界金融危机沙漠中的绿洲。因为我国货币体系、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相对独立,宏观和微观经济基本面尚好,目前的财政和金融状况良好(银行储蓄总资产60万亿、居民储蓄20万亿,存贷差16万亿,资金充足,2007年财政收入5.1万亿),同时我国具备庞大的内需市场开拓潜力,因此我国肯定是最早走出低谷的经济体。

第2篇:金融危机机遇范文

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最近很多迹象表明,世界对中国的期望和对中国模式的认同感正在快速增加。首先是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世界各国还是寄希望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经济复苏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尽管很多人也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抱有希望,但人们对新兴经济体能够做什么并不明确。自从二战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总能在拯救世界经济危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国家,即使能够发挥一些作用,也只是作为配角。

但这次则全然不同。各种指标表明亚洲的经济正在恢复正常,甚至是复兴。在西方,尽管从总体上来说,经济危机已经见底并在一定程度上回升,但人们仍然看不到其对世界经济复苏的意义。尤其是美国,人们一直在期望美国能够做领头羊。危机发生之后,全世界各国都用不同的方式来“拯救”美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种考量,因为人们意识到,如果美国的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也会进一步影响本国的经济。但至少迄今为止,美国并没有能够扮演此种角色。

与美国相比较,中国在亚洲的经济复苏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中国这次本身并没有金融危机,但深受外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在承担各种国际责任的同时,动用一切尽可能的力量来复苏自己的经济。

兼有金融与经济杠杆

西方国家在拯救经济危机过程中往往只有金融杠杆,而缺少经济杠杆。但中国政府却能同时用金融和经济两种杠杆来拯救危机,因为它存在着庞大的国有经济体。

结果是显见的。这些举措不仅带动了本身的经济复苏,而且也带动了亚洲尤其是东北亚和东南亚的经济回暖。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和中国经济体紧密相关的经济体大都开始出现增长的势头。而中国的这种复苏势头又对西方经济体产生积极作用。如果说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作用仅仅限于亚洲,那么这次中国的作用超越了亚洲而对全球经济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人们发现,德国和法国的经济转好就和它们对中国贸易的增长有很大的关联。

中国的经济表现令西方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不过,事情还并非仅仅是中国的经济角色问题,从深层次看就是中国的发展模式问题。

提出“中国模式”的概念已经有很多年了,中国政府本身在这方面一直做得非常小心翼翼,并没有公开接受或者反对这个概念。中国模式本身仍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并且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这种模式最终是否成功,还有待检验。但是站在外部的角度,人们对中国模式则不这样看。

曾经宣称西方民主是“历史的终结”的美国学者福山(FrancisFukuyama)这些年来一直在修正他的观点。之前他把西方的民主自由制度提升到道德化的高度。但是“第三波”民主浪潮的反复和中国的崛起都表明“历史的终结”的观点已经受到很大的挑战。最近,福山注意到,尽管亚洲的印度也在崛起,并且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倾向于一个更有效率的中国。

开放的政治制度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表明,政治制度的发展是开放的。尽管中国还被外界称为权威主义的体制,但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正在发展出符合其自身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政治体制。

中国政府现在唯一的意识形态就是民本主义,努力把政府的作为和人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中国政府也努力提高政府过程的透明性,并建立各种机制使官员对人民负责。中国政治体制尤其在危机期间表现出高效率,无论是处理四川地震还是应付这次金融危机,相对于其他政治体系,中国体制的优越性就显现出来了。

中国和其他一些政治体制这些年的发展表明,民主的政体不见得能够有效服务于公众,而中国的体制也不见得不能为人民提供有效的服务,重要的可能不是大的制度构架,而是一些具体的制度和政策。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感受和认知的这些变化对中国模式来说的确是个机遇。这里既表现为中国的硬力量,也表现为软力量。硬力量主要指的是中国的经济力量及其产生的客观外在影响,这是外界所能亲身感受得到的;软力量,就是人们对中国能够产生的经济影响力的主观认知。(很显然,这里的软力量是外界对中国的自觉的认知,是基于硬力量的影响力之上的,这和中国有关方面正在大力推动的软力量是很不相同的概念。)

机遇与挑战

金融危机考验了中国的发展模式,而中国在应付这次危机中的表现又提升了中国模式的影响力。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变化的产生又是对中国模式的极大挑战。挑战的核心就是中国模式的可持续问题。对可持续性的挑战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两个方面。外部方面的挑战指的是,当中国成为世界经济核心力量的时候,世界各国的经济外交政策都会把中国作为其头等议程来制定对华经济政策和战略,从而给中国造成莫大的外部压力。内部挑战主要指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困难。

中国模式是个统称概念,因为中国在过去的改革开放三十年间,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模式。早期简单地把经济增长主要是GDP的增长作为最为重要的指标。尽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导致了无穷的问题,例如收入分配、社会正义和环保压力等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应付,那么中国经济模式就很难持续。因此,本世纪初以来,中国政府努力寻求发展模式的转型,可持续性、环保和社会公平成为了新模式的主题词。

转型机会的流失

从发展模式的转型来说,这次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个很好的机会。从宏观上来说,中国可以对自身的混合经济模式充满信心。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淘汰了很多落后的产业。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开始建立内需型消费社会。内需型社会无疑是中国今后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崛起的最重要标志,即从世界大工厂转型成为世界消费者。

但是,有很多因素正在导致这个机会的流失。现在中国的经济复苏是政府庞大刺激计划的产物,是大量投资驱动的。银行的大量贷款是否会导致大规模的坏账?中国政府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花了大量的力气才把坏账处理好,如果这次大规模的投资再次导致大量坏账的出现,那么就无疑会出现内生型的金融危机。在刺激内需方面,政府主要还是通过各种金融和经济的举措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但更为重要的一个消费社会所需要的制度基础还是缺失,就是说在社会保障、卫生和教育改革等方面,进步并不很大。

第3篇:金融危机机遇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会展业;机遇

我国多年来对美国出口增长幅度都是20%多,2008年上半年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仅仅是89%,到2008年11月份,我国的三大外贸指标都变成负数,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幅度从2007年同期的239%跌到负9%,出口也是由20%以上的增幅跌到负2%,进口也变成了负178%。出口受阻导致我国出口企业被迫减产、甚至停产、半停产,出口企业的停产、减产、半停产首先减少了原材料的购买、工业生产下降。2008年的四个季度,中国工业的增长速度第一季度为164%,第二季度降到159%,第三季度降到129%,10月份降到82%,11月仅仅是54%,还不到一季度的1/3。工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板块,工业生产增速下降,直接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增速下降,2008年中国经济四个季度的增长速度,第一季度106%,第二季度101%,第三季度9%,第四季度68%。因此,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主要是国外经济衰退导致需求下降,进而影响了中国的出口。

一、会展业的特点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下降,财政收入增速下滑,2008年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55,到了二季度降到314,三季度仅仅是105,四季度12月当月全国财政收入是负的31。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影响,它对我国的会展业带来的机遇却远远大于挑战,这主要原因在于会展业与整个国民经济之间既存在紧密联系,同时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首先,会展业与经济形势之间是如影随形的同步关系。会展业是经济的晴雨表,能够非常及时地、敏感地反映出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会展业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本身也是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其他产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对各产业的运行能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会展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会展业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其与整个经济形势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存在超前与滞后的情况。比如,会展组织者预计金融危机可能在经营规模上、效益上给展会带来一定影响,但马上取消已经预定要开的会议却并不多,这就是会展业和经济之间的一种相对滞后的关系。人们还摸不清这个危机会有多大、多严重、多深远,人们期待着更好的消息早点到来,所以没有必要过早地惊慌,过早地取消已经安排好的会展活动。因此,在确定会展的数量和会展的时间等方面,危机的影响还不是很大,只是在筹划新的会展时会有所考虑。会展业有一个反应和评估过程,而不是经济形势一下滑它就马上跟着下滑。

会展业的独立性还表现为其超前的引导作用。比如说最近一段时间研讨会特别活跃,是因为大家都惊慌了,不知道这场危机会引发怎样的状况,这时候特别需要研讨。因此,会展业能产生一种引导作用,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目前趋势向有利的方向发展,这种努力的结果就会出现引导作用。如好多年前,我国的电视机刚刚普及,超薄电视还没有深入到百姓家,日本企业很早就把超薄液晶电视拿到我国展会上进行展示。当时一个小的液晶电视也要五六万人民币,大一点的要几十万人民币,在我国普通的电视机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展示这个产品大大超越了普通中国人的消费水平,日方参加展览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引导消费,让中国的广大家庭知道世界上已经有这样一种产品了,他们早晚也会需要这样一种产品,从而做这种消费的预期和准备。果然不出其所料,目前超薄电视在我国已经开始普及了,这就是会展产业在整个经济过程中既同步又超前的状态。众所周知,最新的科技成果往往是在某次会展上诞生或者宣布出来的,这就是会展引导经济、引导产业、会展创造市场,创造消费能力的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

二、会展业面临发展机遇

正是由于会展业相对整体经济形势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是随整体经济形势下滑而下滑,于是金融危机在给整个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的情况下,会展业未见得遭遇同样的命运,〖JP+1〗相反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机遇。所以,金融危机给中国的会展业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机遇:

1.危机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需求。(1)研讨交流的需求。最近一段时间各种经济形势研讨会很多,这说明大家需要交流。许多企业抓紧时机,加强了广告推销,目的就是要减少危机带来的影响。(2)推销捷径的需求。危机到来以后,企业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担心市场萎缩,要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又囊中羞涩,不知道今后还有没有余力做强化市场的工作。唯一的好办法就是寻找市场推销的捷径,即如何用较小的投入产生更大、更多的社会影响和市场号召力。会展产业是帮助企业进行营销的一个捷径,因为它高度浓缩集中了市场各个要素,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密集的空间内做最紧密的接触和交流。国外的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选择一两个与产品相关的会展,只身带上一两个助手到这个博览会待上三五天,全年的订单就出去了,全年的采购也就搞定了,回到企业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生产上。所以,会展产业是一个效率最高的推销捷径和方法。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企业在两难之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参与会展,参与到本产业最相关的博览会中去,在展览会上来寻找新的社会需求。(3)产品物美价廉需求。消费者在当下会更加捂紧自己腰包里的钱,希望买到更多物美价廉的东西。很多消费是刚性的,是不可能减少的,只是更多的人会追求物美价廉更实惠的东西,这种追求恰恰是会展产业可以提供给他们的,展会能够满足消费者更多物美价廉的需求。(4)企业升级转型的需求。这些年来,我国会展企业发展速度非常快,规模膨胀如此之快就出现了泥沙俱下的情况,很多展会企业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着改型换代的调整。危机到来时,会展企业的业务量相对减少,就有了这样一个喘息的机会,进行升级换代的调整,适当地可以合并一些部门,撤掉一些部门,进行一些业务上的整合。所以,危机的过程也是企业整顿、喘息、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变坏事为好事的机遇。总之,这些需求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商机,人们应该抓住这些机遇,把工作做得更好。 转贴于

2.危机导致优胜劣汰,强者更强。这些年中国的会展产业膨胀很快,很多的企业盲目地认为会展产业就是一个无本万利的东西,投入相对很小,如果运行顺利即能利润可观,于是产生了相对混乱的局面。经济危机会引起各种产业的企业重组,一些会展企业、特别是缺少底蕴的企业在危机中被淘汰。在这种情况下,要积极发现自己企业的弱点,巩固和强化自己企业的强项,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和巩固自己。

3.危机中政府支持力度加大。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都在救市,都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突出,现在很多地方高层官员都认识到了会展业的特殊性。在各地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的计划中都有扶持会展产业的政策,有这样的意图、想法甚至是直接的预算。比如,青岛市今年要拿出6 000万元人民币补贴和支持会展产业的发展,这是青岛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这个力度应该说是相当大的。北京市政府也表示,凡是争办著名会展项目的,争办费用经过审核以后可以由政府买单,借此鼓励大家争办。在这么庞大的救市计划中,那么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各个产业中的时候,支持会展产业的投入只是非常小的部分,这部分投入对会展业的发展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会展业应该紧紧抓住机遇,努力做出一番事业来。

第4篇:金融危机机遇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挑战;机遇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衰退性冲击,中国因其过高的对外依存度而未能独善其身。然而,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还是好的,因此,中国经济没有出现大萧条的严重后果。中国应认真分析金融危机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牢牢把握危机中的机遇,把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变为推动改革的动力,增强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加快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及其原因反思

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蔓延全球,影响的深度不断扩大,并向实体经济延伸,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

(一)对外贸易迅速下滑

金融危机使许多发达国家进入经济衰退期,消费需求大量萎缩,对中国的进口急剧减少,中国沿海大量加工出口企业停产关闭。海关统计显示,2009年1-11月,中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19640亿美元,同比下降17.5%。其中出口10709.8亿美元,下降18.8%;进口8930.2亿美元,下降15.8%。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779.6亿美元,减少30.6%。沿海大量出口加工企业停产关闭,直接影响是这些企业GDP和税收的消失以及农民工失业返乡。间接影响是这些企业电力、原燃材料的停止和减少消耗,传导影响到其他生产、制造产业,造成各种原燃材料、产品的积压,价格下跌,进而造成其他生产企业的减产、限产、停产。原本是经济增长动力之一的进出口贸易反转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牵制面,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贸易依存度较高,而高贸易依存度下的国内外经济关系难以持续,抵御国际经济波动的能力较差。再加上世界经济增速的放缓和不景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冲突不断,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准入门槛,降低了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加剧了外部需求下降的矛盾,对中国经济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矛盾凸显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通过出口化解国内过剩产能的空间大大缩小,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以粗钢为例,2008年底中国粗钢产能6.6亿吨左右,目前实际需求仅为5亿吨左右,约1/4的钢铁及制成品依赖国际市场。据统计,2009年一季度中国24个行业中有19个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市场配置生产要素,必然产生生产的无政府主义,导致生产过剩,这是体制的必然。另一方面是由于运行机制的作用。为调动地方抓发展的积极性,中国实行财政包干体制,各级各地分灶吃饭,迫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不得不千方百计加快发展,造成了一些项目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金融危机爆发前,这些过剩的产能通过外部市场得以化解,但是外部市场一旦疲软,产能过剩的矛盾立刻就反映出来,并迅速传导到其他产业和领域,使中国为过去过度依赖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就业市场受到严重冲击

受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和外商投资的影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青年劳动者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在这次金融风暴中,许多农民工被迫提前返乡。根据农业部调查,大约有15.3%的农民工现在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除此之外,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更加严峻。从供给方来看,中国2009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为710万人,其中包括应届毕业生的611万人和去年毕业而尚未就业的近100万人。从需求方来看,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影响,以企业为主体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会有明显下降。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还将遭遇到更多的竞争威胁。

二、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机遇

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透过危机,我们也看到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推动内需型经济改革的步伐

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动力是内需,这是基于中国国内市场广阔、内需充足的国情而言的,也是美国次贷危机波及中国实体经济的教训而提出的。金融危机是对各国发展模式的挑战,高贸易依存度的经济抵御国际经济波动的能力差,中国对国际贸易的过分依赖已经严重扭曲了经济发展。之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难以实现,主要原因之一是有外需拉动;现在,外需减少了,对中国经济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要积极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由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转变为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从这个角度看金融危机对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促进作用。

(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金融危机的发生使生产效率低下的企业因为资金的短缺、订单的减少、价格的下跌和利润的下降而逐步淘汰,退出市场,促进了资源和市场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企业战略重组。通过危机企业认识到要从根本上化解危机,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形成对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倒逼”机制,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资源消耗低、带动能力大、就业机会多、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以此为重点加快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最有影响、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三)为海外并购创造机会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外很多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企业资产严重贬值。为缓解流动性短缺,金融或实体机构迫不得已大量出售资产以缩小规模,导致资产价格下跌,折现能力严重下降。中国企业要抓住这个机会,通过收购兼并扩大中国出口产品在技术研发、品牌和营销渠道方面的优势,大幅度地提高中国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另外,中国国内能源资源短缺,借助这个机会走出去,获得更多的海外能源资源的勘探权和开发权,这对于解决中国的能源资源短缺问题,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四)为引进高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外一些知名企业纷纷裁员,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些专业人员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和地区。而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此次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小,因此,面临着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的良好机遇。在这样一个国际环境下,企业引进人才并做好人才的战略储备,既可以享受充足的人才资源,又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人力成本,为企业解决人才瓶颈制约因素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中国应对危机的对策分析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冲击,中国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取得明显成效基础上,更应着力把握由此产生的机遇,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以内需;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更加注重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把海外并购作为战略重点,更加注重提升出口产品的层次;把引进人才作为重要保证,更加注重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坚持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内需主导型经济是与出口导向型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确保中国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加快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改善中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要求。因此,“要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以拉动经济增长。”在完善投资体制的同时,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消费市场的要求决定投资的方向、规模和结构,增强投资的针对性,提高投资的收益,从而实现经济的高效发展。

(二)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从根本上化解金融危机,必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更好地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打造具有支撑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加大研发的力度。加强国内企业的研发,组团发展,形成产业国家队;强调自主品牌的独立性,形成统一的产业体系营销品牌;尽量把产业链中附加值高的部分做起来,形成特色和优势,占据市场高端;想方设法把掌握世界领先技术的研发机构引进来,同时在招商引资时也要注重技术招商和产业链招商。二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研发能力;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高速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产业,促进三网融合;加快发展信息网络、交通运输、节能建筑、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方面的新材料产业以及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等生物产业,使新兴产业成为带动未来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

(三)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国需要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绝佳机会。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投资的重点应关注两类对象。一类是海外金融机构的全球业务。中国金融机构缺乏国际化经营经验,金融掌控能力相对较弱,应采取参股方式,吸收海外金融企业长期积累的品牌、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投资价值。另一类是实体经济中的优良资产。重点包括对中国产业发展关系较大的高新技术、能源资源、先进制造业等,增强中国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生产能力。为此,国家在政策上需要制定相关制度,为企业争取各种发展机会,积极推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走出去,从人财物上给予协助,解决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长期看,这也是绕开各种贸易壁垒,变被动为主动,减少对出口过度依赖的一种解决方案。

(四)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引进高端人才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需疲软,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境遇,对于劳动力需求的迅速降低,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劳动力需求。一是发挥政府职能,增加就业机会。在公共资源配置和政策指引上,要允许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存在,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产业发展。二是鼓励自主创业。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在市场准入、税收优惠、融资渠道等各方面给予适当政策支持,优化创业环境,通过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最大化就业。三是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解决农村供水、用电、修路等突出问题,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有效促进返乡农民工在当地就业。同时,要积极把握金融危机带来的人才“抄底”机遇,积极向海外引进高端人才,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劳动技术带到企业中,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陈佳贵,李扬.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史振华,卢燕平.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09(7).

第5篇:金融危机机遇范文

拓展

“把国际品牌引进中国市场,把‘青蛙王子’品牌推向国际,国内外市场形成互补,这是接下来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将会用3-5年的时间来实现。”青蛙王子公司董事长李振辉说。

作为一个专业的儿童护理企业,专心呵护中国的儿童,是青蛙王子公司的核心战略,而“青蛙王子”作为青蛙王子集团旗下的儿童护理产品品牌,将在接下来的发展战略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早在2008年,美国solar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破产,原本为其中国代工企业的青蛙王子集团,大胆将其旗下两个化妆品品牌收购,同时快速接收了这两个品牌原有的渠道,因此加速了青蛙王子集团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

收购美国化妆品品牌,只是一个开始,格局很快就会发生变化。正如李振辉的计划,接下来,是内外互补战略,即将美国品牌引入中国、利用现有海外渠道推广青蛙王子品牌。

这个与格林童话“青蛙王子”有着相同浪漫名字的品牌,是否拥有了走向世界的法力呢?

此前国外市场的拓展,显然为青蛙王子这一个主角的登场,预备了筹码。正式进军美国市场,已经过去了两年多的时间,青蛙王子集团在美国的业务开展,一方面,为其国外市场运营积累了经验,更重要的是,集团在美国现有的资源和销售渠道,也为“青蛙王子”儿童护理产品,进入美国奠定了基础。

这对于公司把握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和动态,学习国际先进营销理念及产品开发理念,推动公司营销升级及产品研发与国际接轨,都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是首选的目标市场,前期的工作正在进行中;其次是香港,目前我们已经与香港的屈臣氏、沃尔玛等商家在沟通。”李振辉表示。

美国和香港,将会成为“青蛙王子”走出去的第一步。从三年前开始,青蛙王子集团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注册“青蛙王子”商标,截至目前,“青蛙王子”品牌已经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成功,包括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

李振辉表示,青蛙王子集团通过对国外市场的考察发现,国外婴幼儿日用品市场竞争并不是很激烈,一般只有一、两个主要品牌;一些地区,婴儿出生率正处于增长期,且人们对儿童护理变得更为注重,儿童用品市场值得期待。这些都可能成为“青蛙王子”新发展的机遇。

此外,青蛙王子现在在中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生产基地,与国外厂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等成本相对较低,这也成为青蛙王子扩展海外市场的优势所在。

前期铺垫已经存在,但“青蛙王子”的成长,与其多年来深耕本土市场是分不来的。实际上,这些年来,无论是从研发、生产,还是品牌维护上,“青蛙王子”的表现都很积极。

成长

青蛙王子的产品品质、理念和品牌,才是支撑进一步发展的硬实力,而在此方面,青蛙王子公司亦有多方筹划。

一直以来,在一线大城市,儿童日化用品市场上,外资品牌优势很明显,比较强势、且占据的市场份额较多。

作为民营品牌,青蛙王子从创立以来,主要在二、三线城市深耕,避开外资竞争较为激烈的一线城市,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成立于1994年的青蛙王子集团,在品牌创立之初,起步是很难的,当时由于刚刚起步,不可能像其他同行一样去投入很大的广告,所以“青蛙王子”只能从底层逐渐建立品牌影响力。创业初始,市场发展艰难,业务人员面临较重的压力,导致当时人员流动性很大。但正是经过这段艰苦时期的磨练,为“青蛙王子”历练了一支能战斗的销售队伍,并形成了“青蛙王子”独特的网络优势。

目前“青蛙王子”的分销商已有几百个,覆盖了全国所有的区域市场。十几年来在二、三线城市的深耕,为“青蛙王子”累计了关键资本。销售网络的建设,正是“青蛙王子”的重要优势所在。

“我们做得比较细,市场覆盖面比较大。”谈到销售网络的框架,李振辉很有信心的表示:网络的优势,是我们的资产,借助这一网络,就能比其他品牌更有优势,让经销商能够挣到钱。

2011年,将是“青蛙王子”国内布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

凭借多年来在二、三线城市积累的经验和实力,接下来,青蛙王子将会把触角升向一线城市,从以往面对外资品牌避重就轻、走差异化路线的方式,转向正面竞争。

“青蛙王子”的渠道建设,在2011年会进一步拓展,将强势进入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并且更为积极的拓展销售终端,全面开展和沃尔玛等大型卖场、婴童专卖店等零售业态的合作。可以预见,一线城市的儿童日化产品市场,将会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

除了强势拓展销售渠道外,研发新产品、把产品线拉长,让已有的销售网络,发挥更大的优势,“青蛙王子”对这一点的认识也很清楚。

经过一年多的市场试验及策划和准备,2010年,“青蛙王子”纸品事业部开始启动运营,当年7月,青蛙王子纸尿裤系列全面上市,涉及2个品类6个系列23个单品,青蛙王子产品线进一步完善。这迈出了青蛙王子向婴幼儿产品领域大力延伸的重要一步。

目前,青蛙王子儿童护理产品,已经囊括了护肤、冼沐、口腔、纸品等四大系列数百个品种。

除了扩大规模和加强研发以外,青蛙王子接下来还会对品牌进行重新定位和升级,包括增加包装的精美度,提升产品档次;让青蛙王子的卡通形象更加活泼可爱。这些工作将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

支撑力量

在品牌形象的塑造和维护上,青蛙王子集团投资的系列卡通片,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这―工作还将会有新的进展。

早在2005年,青蛙王子集团前瞻性地投资制作了长篇原创动画片《青蛙王子》,成为国内首家介入动漫产业的日化企业;其后,这一卡通形象得到有效的延续,2009年,该公司又投资制作第二部卡通片《青蛙王子之蛙蛙探险队》,登陆了央视和省级的少儿频道。

第三部的制作也将开始。李振辉表示,公司将在今年,投资青蛙王子系列卡通第三部的制作,共52集,卡通形象的创意、策划正在进行中。青蛙王子第三部,从创意、制作到播出等环节,总共将投入资金额数千万元。

公司对品牌形象的维护和重视,用心程度可见一斑。当然这不足够。众所周知,产品质量,更是品牌的关键支撑。

据了解,青蛙王子投入近2亿元、经过2年的建设,一个新工业园将在今年3月底开始投产。该工业园涉及从研发到生产环节,介时青蛙王子公司的产品生产和研发水平将得到大大提升。

“这仅是青蛙王子工业园的第一期工程,有56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完全按照国际标准建造而成。三期全部完成后,建筑面积将超过14万平方米。”李振辉说。

李振辉表示,随着新工业园的投产,青蛙王子公司自身就具备了较大规模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这带来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公司本身能更有效地控制生产质量;二是提高利润率;三是加大企业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另外,具备充足的产能后,也为青蛙王子今后长久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该工业园第一期投产以后,年产能将达到20-30亿元,能够较大程度改善青蛙王子的产能问题;与此同时,产品品质将得到更为严格的控制,这也将为企业后继产品品质的升级、新产品的研发和投产,提供支撑。

实际上,产能的拓展,同时也为“青蛙王子”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保障。

第6篇:金融危机机遇范文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中小企业;挑战:机遇

2008年9月。美国爆发了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大规模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迅速演变为经济危机,并迅速向全世界蔓延。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股票市场及实体经济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H向。尽管我国的金融市场没有受到强烈的冲击,但股票市场和实体经济均受到了影响,尤其是给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机遇,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一、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的挑战

(一)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出口贸易额受到严重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影响相当广泛且呈加重之势。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已对8成左右的中小企业的出口产生了影响。2008年8月份前还只是引起出口美、欧等国家企业的出口额出现下降趋势,到了9、10月份,出口日、韩及其他各国的企业均出现了出口订单下降、客户资金链断裂,甚至有的企业出现了没有订单现象。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冲击最为严重。如冶金、建材、家具、服装等行业出口额同比、环比降幅都较大。仅以温州为例,外贸订单直线下降,平均外贸订单约减少30%;外商违约现象严重,爽约率约10%左右;外商“逃账”、“赖账”现象严重,很多企业贷款无法收回,约200亿货款被拖欠。这些都导致企业不敢轻易地接受国外订单。

(二)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的进口材料成本很难预料

国际金融危机使得美国金融市场中的资本量减少,加之美国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流通中的美元供应量减少,美元的币值开始逐渐回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也从持续升值逐渐稳定下来并有小幅下降的趋势,美元汇率的波动使得以美元标价的商品的价格出现了大幅度波动。如国际原油价格出现近年来的首次大幅度下跌,2008年3季度环比跌幅将近20%,这对进口企业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人民币未来的走势如何还很难预料,如果人民币持续贬值将会导致进口材料成本大幅度提高,企业的利润将很难预测。但就美国目前的经济形式来看,美元持续的升值又是不太可能的。因为美国要刺激经济增长,美元贬值是其有力的武器。未来的美元汇率将于何时发生逆转很难预料。这就使得以进口材料进行加工出口的企业很难确定出口订单的价格,因此为了谨慎,有些出口订单不敢轻易接。

(三)金融危机使得中小企业的国内市场需求减少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所以受到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但是证券市场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证券市场出现了持续性的熊市。股票价格从6000点一路下降到了1800点,股票价值缩水了2/3以上,投资人的财富迅速贬值,引起了投资者的恐慌,不敢再轻易地投资或消费。广大的非投资人尽管还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为了防患于未然,也在尽量地压缩开支,减少消费。这就使得以内销为主的中小企业的国内市场需求大幅度减少,在成本不变甚至增加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生存变得更加困难。于是,各中小企业纷纷裁员,减少开支来缓解企业的困境,甚至有的企业只能无奈地停产、破产。

(四)金融危机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大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一直以来。国家为解决这一问题,也出台了大量的政策。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金融危机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说,金融危机中中小企业受创伤最重,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资金短缺。在动荡的国际金融形势下,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及信用风险水平都将上升,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会更加借贷,贷款将会被限定贷给中小企业中的极少数技术进步型企业,并且要求接受贷款的企业信用度高,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比较好。财务情况比较透明。因此,贷款还是被限定给了极少数的大企业,中小型的家族管理式的企业仍然被排除在外。这些企业在材料成本上升,出口订单减少或国内市场需求减少的背景下,又面临资金链的断裂。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很多企业只能无奈地选择了关停或倒闭。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机遇

挑战和机遇总是并存的,国际金融危机在给我国的中小企业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发展和转型的机遇。

(一)国家有利的融资政策的机遇

当金融风暴袭来时,中小企业需要的是输血式的救急资金。为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紧急行动起来,中国人民银行紧急出台了指导意见,提出了若干条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如支持金融机构发放并购贷款,及时满足中小企业合理的并购融资需求。激励和促进金融机构稳步提高中小企业贷款比重。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基本面和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中小企业加大信贷及多元化融资支持等,这些有利的融资政策给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纷纷行动起来,出台了具体的融资政策。如湖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意见,要求各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缩短贷款的审批时间等。各级政府出台的有利融资政策较大地缓解了企业的融资困难,各中小企业应抓住这一有利的契机融通足够的资金,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品的升级,实现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的产业结构的转移。

(二)中小企业适时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元汇率有小幅贬值。但并没有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空间,中小型企业的出口订单开始下降。为了促进出口,国家大力提高了重大技术装备、部分IT产品等高科技产品,以农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但与此同时,财政部还取消或降低了一些非金属矿产品、煤炭、钢材等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国家在出口退税政策上的变化充分说明国家开始限制国内紧缺的,附加值不高的资源类产品的出口。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及其他的初级产品加工企业应积极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出口产品,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扩大出口,并争取将自行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列入国家鼓励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争取获得优惠的出口退税政策。除了进行产品升级,各中小企业还应积极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适当开展多种经营,为企业开拓更广

阔的生存空间。

(三)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重新分配转移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等处于经济发展领先地位的国家的一些企业由于国内外的需求下降,产品成本的上升、资金链的断裂等原因苦苦支撑,支撑不下去的只能无奈地选择破产,制造业整体处于不景气的状态。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制造业布局全球市场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契机。我国的中小企业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利用政府有利的融资政策融通足够的资金,积极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布局,以较低的成本并购国外的研发机构、上游的原材料供应企业以及下游的产品销售企业,以便切实地提升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售价,真正地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国家在鼓励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同时,应注重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

(四)我国扩大内需的机遇

第7篇:金融危机机遇范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中国电影业 机遇 挑战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1.001

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个领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有的企业在金融危机的浪潮中倒闭。从2006年至2008年底,中国银行亏损19.96亿美元,工商银行亏损13.14亿美元,建设银行亏损6.73亿美元,中国平安亏损157亿美元,中国人寿亏损10.08亿美元,中国国航亏损19亿人民币等。然而中国电影业却在经济的严寒中迎来了春天,从2008年到2009年,收入由43.42亿元人民币上升到62亿元人民币,票房收入几乎成了一条陡立的直线,这是一个惊人的成绩,也是在金融危机下的一个奇迹。为什么在金融危机下中国电影业的收入没有下降反而上升呢?而且成绩是年年飘红。我们觉得这一现象非常耐人寻味,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专门的研究。并且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了文献分析。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现象被称为“口红效应”。它是指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因为口红作为一种价廉且非必要的商品能够给人带来精神慰藉,具有安抚人心的作用。金融危机给人们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在缺钱的情况下,娱乐方式当然是以消费便宜为主。电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消遣需要,并且给予人们以安慰,激励等。显然,电影业的惊人成绩就是金融危机背景下口红效应的结果。这给中国电影业票房的收入带来了一个特大的机遇。从2006年不足26亿元,到2007的33亿,2008的43亿,2009年的62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21.2%,30%,44.1%。然而人们由于欣赏的电影多了,对电影的了解多了,从而要求也多了。从关注电影的技术水平和音质效果上升到对电影的内涵、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的要求。这就不得不让中国电影人好好的反思,制作一部电影,怎样才能够得到观众的喜爱。为了要迎合观众的口味,提升电影的票房,电影人也不得不多方位的考虑,电影中的明星阵容,电影效果的制作,特别是民族文化的表现。除此之外,电影的营销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电影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电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如同电视网络一样,可以说是娱乐消遣时必不可少的。经过调查分析,票价定位在15―50元之间人们最容易接受,占了95.4%。人们观看的电影相比之前来说明显增加,有43.5%的人选择在最近一段时间观影频率有所增加,45%的人没有变化。如果13亿中国人人均每年看一次电影,以20元的票价计就是260亿,这是多么大的市场潜力。这理应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大好机遇。然而在这个机遇当中,中国电影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这些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电影业发展的模式。

一、加强电影中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

电影无可厚非地是一种文化产品,要体现一种意识形态,在这方面,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就做得很好。《真实的谎言》是90年代动作片经典中的经典,也是中国进口好莱坞大片的开始。此影片美化了美国公务人员,如FBI间谍,丑化了阿拉伯游击队队员,同时容易使人产生对阿拉伯世界的人民的厌恶之情,这于无形之中给所有观众灌输一种亲美情绪。可见一部电影中的文化内容是多么的重要。国产电影自从2002年的《英雄》开始,由《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等到2009年的《赤壁》为止,这些电影的票房收入都很好。在电影中出现了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民族符号。如《夜宴》中有被称为人间仙境的面积为666.7万平方米的竹海;《投名状》、《赤壁》等都有着中国古代特色的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情形,于黄沙狼烟中血肉模糊的厮杀,非常冲击视觉。但是这些都只是打着民族符号,却没有给符号赋予生动的内容。从整个故事来看,同样缺乏着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要求技术的精良,场面的浩大却往往容易忽略片中的人文背景。打着中国民族文化的旗帜,却没有表现民族立场的文化内涵。缺乏一种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及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怀。而在表现文化内涵方面一些比较轻松搞笑的电影,如《疯狂的石头》、《追影》、《疯狂的赛车》等影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张艺谋用2780万元的成本拍摄的贺岁喜剧片《三枪拍案惊奇》取得2.7亿元票房,而此片上映首日票房就已达到2100万的成绩,并创“国产影片历史新高”。之所以能有这么好的成绩,与电影中的喜剧元素有关。而这些喜剧元素,来源于人们生活,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征和语言特性。如电影《三枪拍案惊奇》采取中国北方式的小品形式;再如《十全九美》、《追影》,有着中国四川方言味的普通话,以及四川人特有的含蓄幽默,这些都来源于中国人民的生活,有着中国人民生活中骨子里的元素,体现了中国这56个民族大家庭的独特的文化。多元民族文化不仅为电影产业带来更多的创作题材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中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文化。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曾说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这也就是说,一个民族只有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才能够更好的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更好地被世界承认和认可。同时,还有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电影,如《建国大业》、《十月围城》同样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电影中演绎展现了中国革命不同时期一个立体的中国历史。《建国大业》的制作成本大约4000万人民币,却在国内市场收获了47413万人民币的票房。这些事实,无疑说明了中国电影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文化。在我们调查的4300份问卷当中,第15题你对电影有哪些看法和意见中有2231份问卷提到了电影要有内涵、灵魂,最主要是能体现自己的民族文化。在进行对一个电影团队稳定发展的调查当中,有60.6%的人选择了优秀的导演以及演员,这无疑也说明了电影中软实力的重要性,是电影将要被人们接受的一个发展趋向。导演在拍一部电影时文化底蕴和表达内容是最关键的。要想电影发展下去,得到观众的支持,就必须得赋予电影文化内涵和民族的灵魂。这些都强调了中国电影要吸引观众,走向世界并且让世界记住我们,就必须得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来赋予电影灵魂,深深地把民族文化扎根在电影的骨髓里面。这同时也是在电影全球化的过程当中给中国电影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8篇:金融危机机遇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 海外直接投资 机遇与挑战

自2007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对外投资进入低谷,其规模、结构和流向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形势下,我国吸收外资将面临严峻挑战和考验的同时,对外投资的机会和机遇也会不断增多。因此,在危机之后,我国企业应当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实施我国海外直接投资战略中“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平衡,实现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对整体经济的强大带动作用。

一、金融危机前后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现状

目前,我国有12000多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海外直接投资覆盖率为71.9%。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在海外直接投资总量上,金融危机前,2006年投资总额首次达到211.6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投资净额达176.3亿美元,金融类投资净额为35.5亿美元;金融危机期间,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265.1亿美元,同比增长25.3%,其中非金融类净额248.4亿美元,同比增长40.9%,金融类净额受危机严重影响仅为16.7亿美元,同比下降52.7%;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559.1亿美元,同比增长达111%,非金融类投资净额为418.6亿美元,金融类投资净额为140.5亿美元,同比增长达741%。另据2009年底中国商务部消息获悉,预计2009年全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将达420亿美元,相比2008年仍有所增长 。

二、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企业在迎接金融危机的同时,更多的体现出在金融危机后重整旗鼓,主动出击的状态。但在中国企业大步“走出去”的同时,我们应当冷静的思考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实现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良好发展。

1. 海外投资环境多变,投资领域难以确定

海外投资作为一国企业走出去首先考虑和面临的问题,其对该国海外投资影响至关重要。金融危机影响之下,各国投资环境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发达国家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和投资环境的虚拟资本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为深远。这种瞬息万变的海外投资环境,使得中国企业在选择投资领域的时候,在考虑其收益性的同时,而应更加注重投资的风险性和安全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用于海外投资的资产,在此次次贷危机的影响之下,损失高达千亿美元之巨 。这些海外投资失败的案例,都不断提醒着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应更多的关注投资领域的变化,实现资产的安全和收益双重盈利。

2. 海外投资出现逆流,企业融资存在困难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自己流量急剧下降的同时,资金流向和资金格局正发生着变化。在全球FDI总流量急剧下降的背景下, 作为危机中的资本运送渠道, FDI正加速流向资本稀缺地区。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富裕资金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格局开始转变,更多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资金的回流和倒流,这将直接导致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投融资的同时,出现极大的融资困难,影响发展中国家企业海外投资发展的路程。海外投资环境的变化,使得中国海外投资出现困难,需寻求其他途径来改变资金紧缺的状况。

3. 危机使得海外投资成本降低

金融危机在对海外投资环境影响的同时,使得中国面临的海外直接投资成本不断降低,门槛变矮,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机会。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经济低迷、工厂停工、市场萎缩,尤其是欧美一些传统大型企业资金短缺,面临破产 。众多企业经营困难、破产增加、资产价格大幅度缩水,这些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较为低廉的成本,为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建厂、收购兼并、开发资源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4. 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全球经济的衰退与萎靡不振使得国外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在针对国际贸易一边持开放态度的同时,一边对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口,对中国产品进口进行限制。2008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反补贴调查14起,中国分别遭遇73起和10起,占总数的35%和71%。2009年前三季度,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1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125%。贸易摩擦的不断扩大和加剧,使得中国企业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在市场国家建立企业进行生产,成为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转型和转变发展发生的必经之路。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发生之时,并没有因为危机的到来而出现经济下滑、经济衰退等现象。但是,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发生应当从危机中发现机遇和机会,积极迎接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为中国企业未来更好的发展积累更为丰富的能力。

我国宏观当局,在应对经济危机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影响的同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和规划,其主要体现为:第一,对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法律和税务政策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鼓励高新技术产业、低碳经济产业的对外投资,适当控制能源、原材料行业的投资力度;第二,加强针对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控制,积极规避汇率、利率等市场风险;第三,面对目前全球性经济危机纷繁复杂的演变趋势和格局,要充分体现宏观调控政策的前瞻性,把握最佳调控时机。

参考文献:

[1]张汉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J].中国投资,2009,(02).

第9篇:金融危机机遇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税法改革 国际金融危机 难点 机遇

一、前言

金融危机的出现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间接影响到了我国房地产的发展,进而引发了房地产税法改革。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为了能够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大力对房地产税法进行了改革,通过房地产税率、信贷、税收等政策的改进有效的避免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房地产产业的失衡。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难点分析

(一)房地产产业缺乏资金的支持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国经济的发展都受到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在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大力出台相关经济政策,从宏观和微观的经济市场入手,但这并未能完全消除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房地产产业是一项利润十分高的行业,但是相应的其投资资金也是很高的,一般小型房地产企业均会面临房地产资金不足问题而导致破产,大型房地产资金链相对稳定,在资金方面没有过多的担心。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出现,无论是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遇到了资金问题,严重限制了房地产产业的发展。

(二)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增长前景堪忧

由于房地产行业市场化以来近20年的巨额利润,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行业,一方面导致实体业增长乏力难以为继,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房地产出现大量库存,各地纷纷出现鬼城、鬼楼,国家紧急出台有关房地产的去库存政策,比如海南省政府2016年2月出台了“两个暂停”政府文件:(暂停办理新增商品住宅(含酒店式公寓,下同)及产权式酒店用地审批(包括农用地转用及土地征收审批、土地供应审批、已供应的非商品住宅用地改为商品住宅用地审批、商品住宅用地容积率提高审批),暂停新建商品住宅项目规划报建审批。)房地产行业虽然价格仍然在高位运行,但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可持续能力堪忧。

三、房地产税法改革对地税业务、收益的重要性

在地税的业务中,房地产始终是一大关注的重点,而房地产的税收也是地税收入的一大来源。为了减轻企业发展的负担,推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效率我国提出了营改增策略。但是营改增背景下地方业务与收益剧减,在一些方面的支出远远大于收入,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地税的消亡。但是房地产税法改革的出现及时的拯救了地税业务和其收益,有效提高了地方税法业务与收益,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1]。

四、金融危机下我国房地产税法改革的机遇

(一)政府对房地产税法态度回暖

为了能够减少金融危机对于我经济的影响,国家寻找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带动我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房地产产业无疑是一大明智的选择,在我国,房地产产业是一项龙头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资金链的运行,能够很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所以,政府对于房地产税法改革的态度回暖,为房地产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这是金融危机之于房地产产业的一大机遇。

(二)为求稳定,开展房地产建设

面对金融危机,我国的态度是“稳定、增长,为了实现经济的稳定,国家就不得不直面当下农民工住房问题。农民工为了生活需求背井离乡投入到城市建设,最渴望解决的问题就是住房。国家正是基于此,就会大力开展房地产建设,为我国房地产改革带来另一大机遇。

(三)优胜劣淘,促进房地产长期发展

虽然在金融危机下,我国房地产产业迎来了一些难题,急切的需要进行税法改革,但是这并不能够就是说此种税法改革仅仅是迫于形势的需求。因为,在此税法改革的影响下,我国房地产必将会进行新的调整,优胜劣淘,提高我国房地产内部建设的质量,这无疑又为我国房地产税法改革提供了一大机遇。

五、针对房地产税法改革提出的建议

经过以上内容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房地产税法改革的几点建议,另外,为了能够使策略更容易接受,以海南房地产行业发展为例,进行解析。

海南房地产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支持,由于海南优美、适宜的环境与地理位置,使得海南成为了一个旅游的好去处,海南房地产的发展正是看到了旅游业的利益,才实现了海南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目前,海南房地产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房地产税法改革,海南房地产的发展的确有很大优势,目前已经在向一个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海南房地产资源十分多,类型有度假村、酒店、景区住宅等,十分受大众喜爱,销售金额更是大幅度的增长,而且还有愈来愈烈的趋势,所以,在此情况下,其税法改革就成为了一大关注点。

(一)出台相关法律

海南房地产产业拥有较为可观的的发展前景,但是此前提是当地政府必须出台相关法律,保证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比如: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一方面降低土地收税,保证房地产土地成本,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拉动内需,开阔房地产发展市场。

(二)与市场相关联

海南房地产的发展市场十分可观,而且其主要面向与旅游业,所以,在房地产税法的改革上就要意识到这一点,在对市场进行深入了解后才能做出计划。海南最大的优势在于风景秀丽、气候适宜,所以海南房地产发展需要意识到这一点,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不同类型的建筑。比如:在临海的土地上可以建造一所豪华的海景房,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的建造才能更好地发展。

(三)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不仅是海南房地产税法改革发展的要求,还是全部地区房地产税法改革发展的要求,只有在此原则下建立的房地产税法改革才符合民声,能够顺利实施。在一些税法的制定上可以通过网络等形式进行公开化处理,让公民能够详细的了解我国当下房地产税法改革的内容,能够尽可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另外,海南当地政府也可以借助网络投票,将百姓的心声表面化,了解当地百姓的需求,以求保持税法改革的公平与公正。

六、结束语

金融危机背景下,房地产税法改革是必然的,当然在此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难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际金融危机也为我国房地产税法改革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倘若我国房地产税法改革能够及时的把握住这次机遇,那么房地产税法改革的形势将会一片大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