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根据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经历,结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特色,本文在总结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的工作学习方式和心得体会的基础上,探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的方式,从而总结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的意义。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顶岗实践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61-03
随着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旅游院校所面临的迫切问题。笔者从高职教学特色和高职教师队伍现状出发, 结合自己深入酒店和旅行社顶岗实践的工作体会,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的意义和方式。
高职教学特色和高职教师队伍现状
高职教学特色 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学术性和职业性上的不同侧重决定了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培养目标上的学术定向性,主要培养理论型、学术型、研究型、工程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则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鉴于高职教学的特色,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并视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而高职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确是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的有效方式。
高职教师队伍现状 调查显示,高职教师来源单一,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不多,大多数教师都是普通高等院校硕士应届毕业生,缺乏企业工作经历。而旅游行业在日新月异地变化,所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有必要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锻炼,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工作期间的主要工作学习任务
深入酒店企业顶岗实践工作期间的主要工作学习任务 (1)与酒店中西餐厅的主管和经理座谈了解我校实习生的工作状态,了解酒店企业专业用人需求特点,学习酒店中西餐厅服务与管理工作经验。(2)在酒店中西餐厅营业运营期间,以实习主管的身份留意观察酒店不同岗位的员工服务用餐客人的方式以及灵活处理客人纠纷的技巧。
深入旅行社企业顶岗实践工作期间的主要工作学习任务 (1)与总经理座谈,学习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行业经验,为高职“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提供教学建议。(2)与旅游计调业务总监座谈,学习如何依据旅游客人的需求计调制作旅游线路,并学习组团计调如何向地接社询问目的地的旅游信息和价格,然后再把完整的报价和完整的线路行程汇报给旅游客人,从而为旅行社计调业务的教学提供真实的案例和完善的思路。(3)与会议计调业务总监座谈,学习旅行社如何向会议主办方提供完善的会议接待方案,具体而言包括酒店会议场地布置、参会人员的酒店住宿安排以及参会人员接送服务的车辆安排。(4)与公司财务总监座谈,学习了解旅行社在经营上的办公费用开支情况和税收缴纳情况,从而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在财务方面的教学提供行业经验和建议。(5)参与旅游客人和参会客人的接送服务接待工作,学习旅行社在接送服务环节的接待要求和服务流程,为旅行社接送服务环节的教学积累真实的教学案例。(6)参与单位团队京山鸳鸯溪漂流一日游活动的跟团实习活动,了解学习旅行社在一日游旅游活动的旅游安排情况和旅游费用的支出情况与公司利润的获取情况。(7)参加公司每周日早上的例会,听取公司各位同事对旅游业务的执行情况和公司总经理对上周工作的总结和本周工作计划的安排,依据自身的顶岗实践情况谈收获与体会,对公司的发展提出中肯的建议。(8)在总经理指导下完成设立旅行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从而学习了解设立旅行社的法律程序和所需要的文件资料。(9)在总经理指导下完成公司在旅行社业务、人事、财务、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制度规范文件,从而全面了解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流程,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提出规范性制度,帮助公司走向正规化发展。(10)协助公司总经理与两个业务总监完成对我校2011级导游专业学生的校园招聘工作,从而学习了解旅行社的用人要求和我校毕业生的实习工作要求。
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
深入酒店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 笔者曾经在深圳宝利来大酒店中餐厅以实习主管的身份顶岗实践两天时间,在深圳宝晖商务酒店西餐厅以实习主管的身份顶岗实践一周左右。笔者的心得体会有如下四点:(1)笔者向酒店中西餐厅的经理和主管们学到了很多酒店餐饮经营之道和餐饮服务理念。(2)在餐厅里,笔者认真观察主管、部长和服务员等餐厅工作人员如何为客人服务,深刻认识到餐饮部实习生的辛苦。(3)在酒店餐厅,笔者观察了对用餐客人的服务流程以及用餐客人提出的问题如何解决等,为高职“餐饮服务与管理”的教学工作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4)通过向酒店的经理、主管、部长和服务员等餐厅工作人员学习餐厅经营和服务的方式和理念,笔者认识到酒店对实习生看重的是灵活性和开口服务能力,从而也培养了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深入旅行社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 笔者曾经在武汉臻航国际旅行社以总经理助理的身份顶岗实践两周时间。心得体会有如下四点:(1)笔者向旅行社总经理学习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经验,完善了自身对高职“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思路。(2)笔者向旅行社的计调和导游业务能手学习了旅行社计调业务流程和导游带团工作流程。(3)通过参与旅行社接送服务和跟团实践活动,笔者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高职教学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4)笔者协助旅行社总经理完成了面向我校大三毕业生的招聘工作,认识到旅行社行业人士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是: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灵敏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还得有在旅行社行业的工作经历,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的方式
笔者通过在酒店和旅行社顶岗实践工作,收获颇多,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很有必要利用寒暑假时间去旅游企业顶岗实践。我还认真思考了以下几种顶岗实践方式。
与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座谈,学习旅游服务方式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经验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深入酒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是在不影响旅游企业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向旅游企业专业人士学习经营管理经验和服务方式,从而有利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完善教学思路和指导高职学生对旅游行业有全面的认识。比如,笔者在酒店中西餐厅顶岗实践期间,深刻理解酒店餐饮主管所说的“分工不分岗”经营服务理念。笔者在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深刻感受到中小型旅行社通过长期经营已经积累了很多老客户,而且非常重视诚信经营和旅游服务质量。在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笔者还了解到以组团业务为主的旅行社对待不同客户会收取不同的费用并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和团款收取方式和时间。
参与具体的旅游接待活动或向基层服务人员了解印象深刻的工作经历,为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积累教学案例 在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顶岗实践期间,高职教师可以试着参加一些具体的旅游接待活动,或向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基层服务人员了解他们在处理客人纠纷或带团过程中如何处理客人异议等,了解从业人员印象深刻的工作经历,为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积累生动的案例。比如,笔者在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认真观察了计调人员如何依据客人的要求与地接社、酒店、票务等旅游服务供应商落实旅游接待计划,还亲自参与了接送服务和一日游跟团活动,这些都为今后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
利用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帮助中小型旅游企业走上正规化发展道路 经过暑假为期两周的顶岗实践工作,笔者感觉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深入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工作,不仅能向企业专业人士学习旅游业务工作流程和旅游服务方式,还可以依靠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向旅游企业走向正规化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比如,笔者在武汉这家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曾经在旅行社总经理帮助下完成了公司在业务、人事、财务和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化文件的撰写工作。
深入大型旅游企业顶岗实践工作,与旅游企业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研究,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在酒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顶岗实践,不仅可以为教学工作积累丰富的教学素材,还可以与旅游企业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的研究。比如,可与大型旅游酒店集团合作研究酒店与学校“订单班”培养模式,为酒店提供符合企业要求的酒店实习生,可与大型旅行社合作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和旅行社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等。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大部分都以课堂教学为主,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科研项目较少,所以可以借助顶岗实践的机会,与旅游企业合作完成一些横向课题的研究,从而为旅游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提高高职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
笔者经历了酒店和旅行社顶岗实践工作以后,在综合考虑高职教学特色和高职教学队伍现状的前提下,感觉收获颇多,不仅完善了教学思路,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还与企业合作完成了横向课题的研究。希望高职院校和校企合作企业鼓励高职专业教师每年寒暑假去旅游企业顶岗实践一段时间,对更好地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陈永遥.基于企业顶岗实践的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3(8).
[2]张君维.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实施途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3]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08(9).
[4]孟迪云.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性教学特色建设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4).
[5]张翠明.高职教师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2(8).
[6]王珊珊.浅谈高职旅游专业教师的顶岗实习[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7]杨玚.浅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顶岗实习[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9上).
关键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品牌;危机;对策
1 引言
旅游企业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策划、规划和开发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以获取广阔的旅游市场,还需要科学高效的管理,以能获取较高的市场利润。然而,美国《危机管理》一书的作者菲特普科·特勒曾对财富500强的高层人士进行了一次调查,高达80%的被访者认为,现代企业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危机。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指出,美国统计有85%的企业,在危机发生一年后就倒闭或从市场消失。为什么有这么多企业无法度过危机的考验呢?这与许多公司高层对危机管理持有敬而远之的态度密切相关.社会科学家,2007,(6):68.
旅游管理学学科研究的主要关键问题研究浅谈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著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关键词:旅游管理 教学 团队建设
一、基本情况概述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该校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早、规模大、师资力量强的园林教育基地。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的前身为创始于1994年的森林旅游专业,1999年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为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为首批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截至2010年,为国家培养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600名、硕士40余名,并对全国各地高校和景区的进修教师、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围绕人才培养建议重组旅游师资团队,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与机构设置框架的束缚,整合院内或校内乃至校外各种旅游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构建面向旅游景区的“六项全能”(满足食、宿、行、游、购、娱需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北林大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北林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档次。在培养人才的环节上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 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旅游景区与院校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旅游景区的运营,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旅游人才培养铺路架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达到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练的标准;在办学方式上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内外横向联系,实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向国内高水平看齐、与国际接轨。依托所在的园林学院,面向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的管理与建设,培植专业特色。应特别关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村生态景观、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
二、团队建设任务
1、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形成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组合模式,重点在学科创新与发展方面下功夫,在整体上提升旅游管理学科的学术统一性,加速本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2、平衡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
现有教师的专业背景集中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林学、外国语等方面,这与旅游管理学科的跨学科特点还有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力度与广度。旅游管理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研究多基于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人类学、美学、风景园林学和林学等多学科。在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学科的优势力量,打造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特色。
3、构建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目前学科没有教学科研载体,学科团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鲜有机会参加专业相关课题以及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造成社会影响力与学科知名度与国内同学科相较差距逐渐扩大,使得学科在专业前沿探求等方面机会少、后劲不足,从以往研究生毕业论文可以明显发现,目前学科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体验、旅游影响、统计方法等方面,尽管这些研究对于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但却较少涉及学科核心的旅游管理技术与方法、旅游规划技术、生态旅游核心技术等的相关应用性的研究,这与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应用研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没有教学科研载体作为学科团队交流的平台,学科师资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出现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重叠,无法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互初具优势,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课题方向较为集中,也无法体现目前学科所具有的生态旅游、旅游地管理、旅游规划和旅游文化四个研究方向。
三、团队建设途径
1、研究与建设
(1)团队特色
①旅游管理学科团队由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10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另有3人博士在读。此外,多为教师具有在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国的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团队教育背景多元,由园林、林学、地理、管理等组成,学术结构交叉性好、互补性强,学科发展比较平衡。
③团队以青年教师为主体,思想活跃、乐于进取,有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勇于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前沿化的科研思路。
④注重与教学、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团队教师在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⑤团队重视学科交流与对外拓展,与学界与业界均建立了广泛的交流机制,这些交流与合作为学科发展了拓展视野、加速了学科总体水平提升。
(2)专业特色
北京林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在园林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吸收了我校园林教育的经验、融合了旅游学科的特点,形成了以园林学为背景,融生态旅游、旅游规划设计、景区管理、旅行社、会展企业等方向于一体的特点鲜明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3)课程特色
①课程门数多,课程体系完备。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三种类型,专业基础模块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解说、旅游调查方法、节事及活动策划、旅游英语、旅游综合实习等,专业核心模块包括旅游规划、旅游文化、旅游景区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会展旅游策划与管理等,专业选修模块包括生态旅游导论、旅游地学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目的地管理、世界旅游地理、旅游英语口语、世界遗产概论、旅游社会学等,形成了“金字塔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特色”的培养目标。
②内容更新快,实践应用性强。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旅游管理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多,与产业活动结合紧密,教学内容紧密与行业特点相适应。
2、配套建设
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教学条件建设、队伍建设(包括对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及配套教学管理措施落实和制度建设等,简要论述所在单位为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各项措施。
(1)创新性教学改革措施
①在对目前旅游行业发展和旅游教育对策研究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布开展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②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鼓励双语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新教学方法的尝试与探索。
③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和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形式,推行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
①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实习课程数量较多,主干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有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环节的加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②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一般都给工作实习或指导教师的科研和设计实题进行,科研与实践选题比例大于80%,学生的毕业论文与设计均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3)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培养的特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学科与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多家旅行社、饭店、会展公司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为学生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性课程奠定了基础。
(4)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建设主要是积极参加学校的网络教学建设体系,部分课程已进入教学平台,具有全套教学文件和教学课件,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照项目任务书中关于在项目执行期间的改革活动规划,深入总结自项目生效以来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各项研究与改革,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各类教学研究的初步成果等。重点论述项目研究的整体思想、调研结果、推进情况和初步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了其概念、研究对象、性质、研究方法等等。通过对旅游管理的几个角度来诠释旅游管理的内容。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着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醒华 .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9-42 .
[2] 田里 .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 姚行正 .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
[4] 颜醒华 .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造.2007(01):21-24 .
[5] 颜醒华 .浅谈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总体思路(J).旅游专刊.1999(09):42-46 .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特色构建;辽宁师范大学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由于各高校类型不同,故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学科水平也不尽相同。辽宁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下设在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辽东半岛地区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尽管如此,在办学模式上,仍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尝试来逐步完善教学体系,将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深入打造本专业的特色建设,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进行探讨。
一.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以区域特色为准绳
作为一所地方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辽宁师范大学培养的是地方经济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根据旅游发展产业需求和所处旅游业区位资源及人才需求状况,并结合院系师资资源特征,旅游管理专业未来的战略发展可以定位于以下三大方向:(一)依托历史学科资源优势,基于大连地方旅游市场以及发达地区旅游文化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继续夯实“文化旅游”方向的人才培养。(二)基于地方经济和环渤海旅游市场酒店业的的人才需求以及顺应旅游市场国际化的需求,做强“酒店管理”方向的内涵建设,培养具创新意识,有国际化视野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人才,密切与旅游市场的联系,加强与国外大学的交流合作。(三)发挥地方旅游区位优势,依据辽宁地区丰富的温泉资源的开发,以及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的快速发展,着力打造“温泉休闲”特色方向的人才培养。
二.课程体系特色建设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建设精品课程
优化各类课程之间的学时比例,合理改革教学内容,减少现有课程间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课程建设上,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完善学分制,灵活设置专业必修、选修和特色化课程。
(二)根据辽宁地域特色,增设相应专业选修课程
近年来,辽宁省依托丰富地热资源,温泉旅游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动力。特别是提出“建设全国温泉旅游第一大省”的目标后,全省上下形成了温泉旅游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以辽阳弓长岭、营口鲅鱼圈、大连安波、鞍山汤岗子等为代表的一批温泉旅游集聚区已初具规模。依此地域背景优势与旅游业发展态势,可在专业选修课中增设SPA温泉课程、体育旅游学、休闲与游憩概论、休闲心理学等,拓宽旅游专业课程内涵,服务于地方旅游经济。
(三)依托师资力量,开设旅游专业双语课程
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可先从专业选修课中选取某门课程进行尝试,如国际饭店业,在取得一定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向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会展概论等选修课。在教学计划中应把双语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同时注重外语基础课学时和双语课程学时的比重。
三.实践教学特色建设
(一)拓宽实训领域,多渠道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建立校内集酒店、导游、景观、旅游规划等一体的模拟实训室,开展模拟实习,同时引进社会资源与大连区域内旅游企业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室,校内校外实训相结合,如组织学生到经营管理规范、社会知名度较好的饭店、旅行社、温泉度假村、景区进行参观、体验、学习、模拟实训等,实现教学、实践、实习真正结合,满足创建实践教学特色的需要。
(二)实习模式的完善―从“4+1+3”转变到“5+1+2”
实习模式由前4个学期在校学习各类理论课程,第5个学期到旅游企业实习,第6个学期回校继续理论课学习和毕业论文的设计的“4+1+3”模式转变为将实习安排到第6个学期的“5+1+2”实习模式,即前5个学期充分将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校内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第6学期校外实训,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培训人员将一些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实训结束后,如果感到某一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还可以利用返校的最后两个学期充分学习。
(三)完善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多类型实习基地体系,景区实习平台,旅游规划实习平台,旅游体验设计实习平台等。拓展实习基地,横向应拓展景点、旅行社实习基地,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点和旅行社,在旅游旺季人员短缺时上岗实习,同时向旅游行政、教育培训机构拓宽。纵向应从操作技能实习向管理、设计与策划、培训实习等拓展。
四.师资队伍的特色建设
(一)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向“双师型”发展
积极创造机会让现有的旅游专业的教师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走出校园进入旅游企业进行相关的自我提升,增加实践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和知识带到教学中传授给学生。
(二)强化外语口语水平,向“双语型”发展
辽师旅游系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已有教师具备双语教学能力,但数量仍显不够,还需要加快培养双语师资。首先要整合本校资源,实现院系之间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外语系和大学外语教学部的青年教师骨干,积极培养旅游双语师资力量。
(三)加强横向联合,向“多元化”发展
可以和外校甚至是其它区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聘请高校、旅游行业的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讲学或开办系列讲座;聘请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形成多元化的师资来源格局。
参考文献:
[1]左晓丽,马育倩,王玉.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石家庄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高校讲坛,2008,(10).
[2]路运洪.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许昌学院学报,2006,(6).
[3]陶卫平.高校学生毕业实习模式的有益探索―――黄山学院旅游系“零适应”毕业实习模式的调查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05,(5).
[4]屈学书,张志刚,黄解宇.旅游管理专业・5+1+2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运城学院为例[J].运城学院学报,2010,(4).
[5]唐永芳,姜明军,王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湘潮,2008,(5).
一、Web of Science技术研究的基本方法
对于Web of Science的技术形式而言,其主要的内容就是一种大型综合性的、多科学性的以及核心性的期刊引文搜索性的数据库,其中搜索的内容主要包括引言数据库、社会科学引言数据库以及艺术与人文的科学引文数据库等,通过对信息内容的归类为信息的收集提供了可视化的服务模式。因此,本文通过对旅游管理现状的研究,在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研究的过程中对相关文献进行了量化的分析,从而发现了旅游管理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发展历程,然后又通过对社会网络搜索热点的分析,全面的谈及了可视化信息研究的发展趋势。因此,通过这种信息研究方式的展现,可以帮助人们充分的理解科学化的领域及历史的发展结构。而其中文献可视化信息软件的建立,主要是由著名的信息可视化专家陈超美(Chaomei Chen)所研发的一种技术形式,整个软件在技术开发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我国旅游管理行业的全面性发展。
二、旅游管理过程中信息可视化研究热点的分析
(一)对于旅游环保以及生态环境的可视化分析
在旅游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很多与环保行业有关的词汇,通过统计可以发现,对于保护(conservation)的搜索率达到了235次,而对于环境(environment)一词的搜索率达到了258次,这样就说明,在现阶段旅游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出行选择的过程中对于地区环境问题有了广泛性的关注,游客认为,在出行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在最大的限度上让游客体会到旅游服务的意义,充分的提供旅游的资源。与此同时,也应该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彰显环境保护的最终意义。因此,在旅游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的行为不能超过环境的容量,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在旅游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给环境的发展带来不可避免的挑战。所以,可持续旅游的观念的建立主要是指,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在维护旅游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追求自然的体现,这也就致使旅游行业中的管理内容在发展及建立的过程中,承担起资源保护最终目的,从而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实现最大利益化的经济效益。
(二)对于旅游服务质量行业以及旅游体验行业的分析
对于旅游管理行业的建立而言,人们对于旅游过程中的服务质量以及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类似旅游行业词汇的出现,也就彰显出在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管理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在整个过程中主要以游客的基本需求为最终目的。在传统的旅游事业发展过程中,凭借旅游地点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因素的分析,可以使游客在整个过程中对其进行充分的肯定,但是在整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软实力的限制性因素,只有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地将这些限制性因素避免,才可以在根本意义上优化对环境的欣赏,深入对地区环境的感知能力,从而为游客带来更为深刻的旅游体验,提升整个游玩过程中的满足感。
(三)对于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可视化信息分析
在现阶段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旅游管理部门在信息统计的过程中发现,人们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其词汇的搜索量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标准,其中,旅游目的地等词汇的搜索量达到了150多次,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词汇也达到了一百多次。而根据这些热搜词汇的出现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游客的旅游观念已经逐渐的改变,现代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很多的是注重对地区乡土人情的体验,通过对人们生活习俗的关注感受当地文化的特点,在旅游的过程中他们会融入当地的生活模式,从而使旅游为他们带来独特性的主观感受,而这种模式也就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旅游模式。因此,通过对信息的统计发现,在内容的目的地的选择过程中,逐渐改变了传统性的旅游模式,从而为旅游管理行业的信息统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三、旅游管理行业的发展趋势
对于旅游管理行业的发展而言,要想在信息研究的过程中分析出旅游管理行业的前沿领域以及主要的发展趋势,就应该对主要的文献进行共引性的分析,充分的利用CiteSpace技术形式,找到搜索频次变化相对较高的词汇,这些词汇被人们称作膨胀词汇,并将这些词汇提出来,从而为研究人员提供更有利的信息服务形式。总而言之,通过膨胀词汇的出现,也就意味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正转向成熟性的发展趋势。如果说在以往旅游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关联部门只是一味地重视旅游而轻视管理,而通过这些膨胀词汇的分析,也就可以发现在现阶段旅游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与“管理”这两种发展趋势已经达到了一种平衡性的发展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旅游管理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实践性以及挑战性,这就要求旅游管理行业的研究人员,在问题实践及探究的过程中,正确面对这种挑战及机遇,从而为我国旅游管理行业的信息处理提供充分的保证。
四、结束语
根据Cite Space信息分析能力的展现,我们可以发现,在旅游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可视化信息处理模式的应用,可以在Web of Science的基础之上提供客观性的文献参考模式,而在这种信息处理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为旅游管理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从而也为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及挑战。
作者简介:吕海龙,男,a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研究、旅游专业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科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旅行社业务》课程为例”(编号:LZY13177)的科研成果。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要以职业化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职业为导向合理规划课程体系,而职业导向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课程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前提,课程开发以职业需要为依据,教学内容以职业素质和工作过程为主体,教学方式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导向,教学环境要紧贴工作环境的真实性。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看,部分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尤其是专业建设水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基本需要,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严重脱节,教学手段落后,师资队伍的质量与结构不能满足职业化、技能化教育的基本要求。
1.课程体系建设不符合职业化的要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还停留在理论教育+社会实践的传统模式上,基本是2+1或2.5+0.5的模式。这种模式下,课堂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突出导游资格证考试相关课程,重视导游资格证的通过率,在此基础上开始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完全与社会实践脱节,重视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忽视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感觉学校学习的知识不适用。
2.教学内容不能符合职业导向的需要。从目前的情况看,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都是理论大于实践,以旅行社管理这门课来看,教学内容包括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主要内容,其中包含一小部分旅行社业务操作,而从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看,学生在旅行社从事的基本工作主要为一线业务岗位。这样的教学内容显然不能适应企业对学生的职业化要求,从而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感到无所适从。
3.师资队伍建设严重不足。从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绝大部分是从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缺乏企业实践经历,这也导致了教师教学以理论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情况。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导向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应针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研究课程体系建设,满足市场需要。
以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我们进行了课程整合,重点分析旅游行业各岗位的工作领域和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归纳、总结和分析,力求打造以工作过程为模式的全新课程体系,重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教育。将一些不能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纯理论课程合并到相关职业技能课程当中,通过对岗位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分析,确定课程目标,从而确定课程内容,将岗位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教学内容设计,以任务的形式将知识点贯穿起来,学生通过多个任务的完成,不仅积累了经验,而且掌握了工作的技能。教学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与企业现场教学相结合、教师理论授课与企业专家业务指导相结合。
课程体系设计涵盖对教学内容、岗位的有机融合,对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开发,对师资队伍的构建,合作企业的选择和关系维护等。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为基础,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对学生实习就业岗位群的分析研究,提炼学生职业能力模块,打破传统高职旅游管理教学体系设置框架,形成新的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工作的零距离,从而体现旅游教学改革中的职业导向大方向。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导向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法
职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打破原有课程体系框架,以工作中所需的职业技能为主线,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最终实现工作任务从企业搬到课堂,学生由学业到职业的转换。
1.根据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群来定位课程开发的主方向。以我院为例,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旅行社和旅游景区的工作。在旅行社,学生主要做导游、计调、外联及门市销售等工作;在景区,学生主要做讲解、售票、管理等工作。因此,课程设置主要以这两大工作领域所需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根据其所在的职业岗位设置课程,依照岗位工作基本流程整合教学内容。
2.课程开发应突出职业导向的教学目标。对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提炼完成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所需的岗位职业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对“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重新进行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以就业为导向,将课程与工作过程深度融合,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零距离对接,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以职业导向为主旨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教学中打造真实的工作场景,突出学生技能培养。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现场教学方法,探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综合运用工作过程教学模式配套的“情境导向,任务驱动”、“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有效地使用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使用模拟实训室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旅游管理;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效果研究”,项目编号:2007B343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旅游专业发展现状
1978年成立的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第一所旅游高等学校,从此开始了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紧接着1981年,教育部批准南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杭州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长春大学、中山大学等8所院校开办旅游本科教育。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等的影响,许多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旅游专业,使我国的高等旅游教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1,703所,其中高等院校762所,中等职业学校941所。目前,我国的旅游教育有研究生、本科、专科(含高职)和中等职业教育四个层次。2001年对1,152所旅游院校进行统计,其中研究生教育33所占总数的2.8%;本科教育95所占8.2%;专科教育216所占18.7%;中等职业教育(含中专、职高和技校)841所,占73%。
从以上旅游专业30多年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的高等旅游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旅游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总体规模快速扩展,但单个旅游院校的规模发展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旅游院校综合实力的增强。高、中、低各个教育层次由少到多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型结构,而这种结构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中、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旅游业发展对不同层次的人才有不同的要求:对高职、中职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对研究生强调理论知识;而对本科生来说,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践经验。因此,旅游本科教育是旅游教育的“夹心饼”,是旅游教育的核心,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旅游本科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是旅游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
二、旅游专业本科教学现状
(一)旅游专业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方向设置不能满足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求,一般旅游院校都设置传统的旅行社和酒店管理两个方向,其实旅游专业细分的行业有很多,例如会展业、休闲业、航空业、温泉经营、高尔夫球场管理、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管理、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等等;二是目前一般旅游院校的课程设置都按传统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每部分又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这种课程设置不能满足旅游行业知识需求的特点;三是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不合理,一般院校都是集中实践,这样既造成了实践与理论脱离,又让很多学生不能长时间地坚持。
第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于目前在我国旅游专业虽然容易就业但待遇较低,被看成是“伺候”人的行业,所以就业层次低使得他们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旅游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不深,吸引学生考研的程度也不够。
第三,教学方法不得当。由于教学设施、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不完善,使得很多适合旅游专业教学的教学方法不能全面实施;也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根据所上课程的具体内容,灵活安排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旅游专业的毕业论文一定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目前旅游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有很大一部分是纯理论的探讨,学生写得不够深入;即使题目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型的,但由于学生实际调查能力有限,分析不深入,也影响论文的质量。
(二)旅游专业本科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效果的因素,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学生、教师以及相关的社会环境三方面。
1、学生方面。首先学生个人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素质条件影响着学习效果;还有学生个人的外交、沟通、团队合作等精神与能力条件也决定是否能在旅游行业就业与发展,决定其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
2、教师方面。第一,由于旅游专业的教师是由地理、环境、中文、英语、历史等专业组成的,各自都有自己所学学科的研究与教学方法,可能会对旅游教学方法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二,目前一般旅游院校大都是专职教师,聘请有经验的旅游企业人员做兼职教师的很少,即使有也是一些形式,很少给学生上课或进行专业指导。而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比较少,不能满足旅游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与提高,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第三,也有部分教师因为回报率低、科研与社会工作任务重、精力不足等原因,没能根据所上课程的具体内容,灵活安排教学方法,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相关社会环境。影响旅游专业教学效果的相关社会环境有很多:首先,从大的方面来看,我国人力资源丰富,“服务业”待遇较低并且受到社会的歧视,笔者认为这种局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第三产业的全面兴起会有很大改变的;其次,高校的某些教学管理环节,如关于旅游专业研究方向的申报、学校的排课、调课制度、实习制度、传统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教学评价制度等等,这些教学管理环节既不利于旅游专业的研究方向和课程定位,也不利于有效激励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不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学生信息的反馈等等;第三,旅游教学软件、教学挂图、实验室等教学设施与教学条件的不足也影响着教学效果。
三、提高旅游专业本科教学效果的建议
根据以上旅游专业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提出提高旅游专业本科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一)参与实践活动,热爱旅游专业。对于学生来说,让他们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参与旅游业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热爱旅游行业,再来热爱旅游专业,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另外,旅游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一直到大二下学期才开设旅游专业课,在这之前开设的都是英语、数学、政治等公共课,这让学生对旅游专业不了解。让他们参与旅游业实践活动,提前了解旅游专业,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具体可以让他们参与导游大赛、听取优秀导游员的事迹报告会、参与当地旅游局组织的各项旅游活动、到旅游企业进行短期实践、进行旅游市场调研等活动。
(二)强化师资队伍,提高学科地位。首先,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旅游专业一定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级旅游人才。目前,我国的许多院校从管理学、地理学、建筑学、林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博士点开始增设旅游专业培养方向。根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基本情况,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开大学等11所院校具有独立的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华侨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等学校在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二级学科)下设立旅游管理博士点。这些旅游管理博士点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大批的高级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其次,要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旅游企业人才资源,聘请有经验的人担任旅游专业兼职教师;或者加强对已有的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第三,应该改进和完善青年教师培训制度,努力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学术水平。让他们在相关领域有高水平的论文、论著,从而提高旅游专业学科地位。
(三)改革课程体系,灵活考核方式。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无论是在方向设置、课程设置、时间安排上一定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旅游专业一定要结合旅游行业发展态势和学校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灵活设置相关方向。例如,武汉地区的旅游专业可以开设会展业、高尔夫管理、温泉资源经营与管理、轨道交通管理与服务、航空服务、餐饮服务、康乐休闲经营与管理等方向;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多开设实践课程,或在某些课程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例如,饭店管理专业要开设鸡尾酒调制、茶艺品尝等实践课程;第三,在实践活动的安排上要灵活。目前的现状是先上理论课,然后在集中安排实践,从而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使得学生理论学习时觉得枯燥无味,而后面长时间的旅游企业实习又让很多学生不能坚持下去。如果在理论学习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实行弹性累计实习时间制,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全面完成实习活动。
教师应根据所讲的内容、学科发展动态及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同时布置思考题,启发学生课后查找和阅读最新参考文献,获取新知识,并通过增加平时的考核力度、灵活考核方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旅游学的内涵、形式和功能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法也随之而发生变化。新的教育体系和方法不仅要为旅游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同时还要满足现代数字技术和仪器设备与旅游学研究的交叉和融入。因此,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实践,乃是旅游专业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1、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而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则应把学生与教师结合起来,开展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需要老师在全面掌握课程内容、重难点等的基础上,提出趣味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实行师生互动。实行互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等游戏的方式;另一种是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观点相互评判,找出对方观点的不足,提出补充建议或意见。该教学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考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等,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案例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安排恰当的案例。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环节:第一,为了便于讨论,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选出临时负责人;第二,教师准备有代表性、可操作性、针对性的案例并提出讨论要求,由学生准备分析报告或发言提纲;第三,开展小组讨论;第四,采用小组代表发言和自由发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案例点评。案例教学既避免了空洞的理论说教,又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由知识的复述者变成知识的创造者,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数字技术和仪器设备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它具有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幅提高。旅游专业的很多课程,例如客源国概况、饭店服务与操作、导游业务等课程,通过采用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传播信息,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资源概况、服务与操作的流程与技巧、带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
[2]我国旅游教育成绩斐然.2003.10.28.
[3]我国旅游院校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国家统计局,2004.9.20.
[4]旅游专业博士点、硕士点在中国的发展.海峡旅游博览会,2008.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