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范文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第1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范文

《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理念,以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课程总体目标。在平时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体育教学当成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树立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到体育教学与活动中的教学观念,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平台,创造条件,把学生的主体性很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例如,在田径项目的教学中,旧的教学方式是很多教师注重追求学生的运动成绩。看重哪个学生跳得高、跑得快、掷得远等,忽略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真正目标———健康第一。因此,我们在今后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当更注重对学生体育能力提高和体育锻炼方法的培养,使学生能做到自我锻炼,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

二、灵活运用教法

有道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都应该考虑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能够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所采用的方法是无效的。所以,教师只有灵活地选择最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最佳的教学方法。1.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游戏是体育运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它内容丰富、形成多样,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特点,灵活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如我在教学投掷沙包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甩手练习游戏,两两结合,比比哪组做得最好。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投掷的动作要领,而且培养了学生对时间和空间的判断能力和投掷能力。学生懂得了投掷沙包取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要认真的学习投掷技巧,否则单靠用蛮力是投不出好成绩的,从而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听讲、尽力练习。2.采用竞赛展开教学。我们知道,在体育课教学中,如果所采用的教法老套、形式单一,根本调动不起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而变化多样,能根据学生好胜心理特点。引入竞赛机制,那效果就不同了。如我在以往教学60米短跑时,分组让学生跑,学生总是跑两次就厌烦了。后来我改变方法,让学生胸前贴报纸快速跑,并且进行分组比赛,规定速度快、纸掉下少的组为胜队。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场面活跃,积极性高涨。这样,学生就会为了集体的荣誉而全身心投入,从而增强了竞争意识,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培养良好品质

意志品质是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去克服困难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也是《体育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健康第一”思想的重要内容。现如今,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意志力都显得较差,更应该得到良好的培养。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运动知识与技能,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得到充分发展。1.开展一些弹跳之类的活动,如跳山羊、跳高等。此类活动,部分学生会表现出动摇、胆怯等消极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要善于帮其寻找原因进行有效的引导。首先,教师要先讲清动作要领,并进行示范,解除他们的害怕心理。其次,降低“山羊”的高度,加宽跳高架的距离,翻松沙坑,让他们觉得安全,从而鼓足勇气,获取成功,在取得成功的努力中锻炼意志,体验快乐。2.开展一些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的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能灵活地处理自己所碰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果敢机智、灵活应变等良好意志品质。3.开展一些培养学生耐力训练的活动,如1000米长跑或200米接力跑。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出现心律加速、呼吸出现困难、口干等观象。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就会失去信心,中途退出,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支持与鼓励,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四、讲究教学效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是学习之本,没有了快乐,学生如何会喜欢上你的体育课,而且更谈不上讲究教学效率。因此,体育课堂教学教师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引导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寓乐于教。因此,教师要根据各年级学生水平的特点,通过不同的教材,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指导“摸高练习”时,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身高的特点,按身高进行分组,自选高度,并且随时调换高度,使学生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发展,使他们有种跳一跳就你能尝到果子的滋味。而且在做动作的过程中引导并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判断,从中获得正确的答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成功的快乐。

第2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范文

探究式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是关键。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着不同的性格,他们每个人身上的个性便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进行发展,这就对于在课堂上的自由程度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尽可能地给学生以自由,不给他们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自由的程度越高,他们的思想会更加的开阔,这样的课堂环境下更加有益于学生自我提问,自我解答,自我发现以及自我评价。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有了保证。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度的,课堂的自由程度也是如此,课堂不能因为采用探究式学习就完全没了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在保证课堂秩序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课堂的效果往往会更佳。

二、创设课堂情境,增强师生互动,融洽课堂氛围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良好的师生关系必然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优化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关键。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热爱并且尊重自己的学生,对于年龄尚且不大的小学生来说更加需要这种关怀,我们教师应该亲近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关爱。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声肯定的话语都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课堂氛围将不会是死气沉沉的,课堂将会更加得活跃,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敢于发言,敢于和教师进行互动。用热爱与尊重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轻松愉快地参与探究学习,营造民主氛围。

三、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进行学习活动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巧妙地提出问题也是很关键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一个重要的爆发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怀着问题去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我们在问题设置的时候可以以班级学生实际的水平为依据,设置出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来引导大家进行探究学习。同时在问题进行设置的时候也可以设置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在对《刻舟求剑》的故事进行学习的时候,提出问题:“剑掉到水里,应该怎样才能找到剑呢?《坐井观天》中的青蛙跳出井口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通过诸如此类的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将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情绪就会得以调动起来,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好,探究性的学习结果也会变得更加理想。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对课文学习之后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敢于提出疑问,教师要从文本出发或改变体裁,或转换角度,或引导质疑,或抒感,渲染鼓励创造的氛围。在此情此境中,学生的创造性才会易于表现出来,才能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从而使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四、精心组织、加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组学习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因为小学生的天性决定着他们比较喜欢这种小组式的学习模式,在实际分组上,我们教师也应该考虑到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进行分组,力求能够让每个小组成员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这样的分组模式对于学习将会带来极大的帮助。分小组学习,各个小组之间相互竞争,这样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各个小组内部的成员之间,又有着明确的分工,既能够保证相互竞争,又能够实现相互帮助。分组学习既有着极大的好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人多瞎胡乱的情况也会出现,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各个小组明确自己的目标。让各个小组将目标记录在黑板上,待问题完成后再展现给大家,这样课堂上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他们人人参与,相互激励和共享信息。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探索和研讨,使学生切实处在自主学习和积极交往的状态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效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五、及时对学习成果作出评价

第3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48-02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法主要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相商量,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的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

一、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堂讨论前师生都要在思想、知识和资料上做好充分准备。如果没有准备,讨论中学生就可能陷于被动,教师也可能难以引导讨论深入下去。所谓准备,对学生来讲就是要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对教材进行预习;对教师来讲就是要把重点部分揭示出来,还要指导学生的准备过程,如认真划分小组,培养学习骨干,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发言。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课文介绍的是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有过三次相遇、相处并成了好朋友的故事。这时,我提问:“一个世界有名的大科学家和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不仅有利于导入新课,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

二、选准课堂讨论焦点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听到有的教师说,课堂讨论真累,有时候冷冷清清,有时候没完没了,弄得该上的内容没上完,甚至拖堂。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教师组织讨论时没有合理组建讨论小组以及选准讨论的焦点,导致课堂教学结构呈涣散状态,也使部分学生无所适从、紧张不安,找不准思考的着力点,难以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种最佳的状态。所以,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教育学生的契机,选准讨论的焦点内容,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以培养学生的鉴赏、思辨能力。

三、把握时机

时机是具有时间性的机会,是事物发展的连接点和转化的关节点,抓住了时机也就抓住了关键、抓住了要害。因此,要有效地开展课堂讨论,教师还需要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捕捉讨论的最佳时机。常见的最佳时机有:

1、当需要突出重点时

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必须重在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使得突出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而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讨论的方法,则是突出重点的有效办法之一。这样不仅准确把握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而且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从而达到的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

2、当需要扩展和深化知识时

大纲和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课堂教学必须抓纲靠本,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教授的内容全部就是照本宣科,照念教材。课本中的有些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接受能力予以进一步拓展、充实、深化,以拓宽视野和发展思维。

3、当学生的认识普遍发生偏差时

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认识偏差,与学习活动是存在紧密联系的,利用它引发讨论,对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有效纠正学生的学习错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4、当教师的提问出现“卡壳”时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由于受智力因素(比如认知结构等等)和非智力因素(比如兴趣等等)的影响,课堂中出现卡壳、冷场现象并不少见。当一出现这种状况,教师既不能一手包揽,给他们灌输知识,也不能“穷追猛打”,一定要逼迫他们说出答案,更不能冷言相讥,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发挥团队精神,依靠集体智慧,使"卡壳"的学生茅塞顿开,明确知识掌握的薄弱点在哪里。

5、当学生的思维进入“低谷区”时

课堂教学的构思和组织,要以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教学为中心。从一节40分钟的课来看,学生的思维活动并非时时刻刻都处于亢奋状态的,而是有张有弛,高低起伏的,一旦发现学生的思维进入“低谷区”时,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拉开发散思维新的一幕,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一个新的,使学生对文本解读更加深入。

四、小组讨论和大组讨论结合

对于全班性的大组讨论来说,小组讨论可以起较好的酝酿作用。绝大多数的学生并不喜欢以及习惯在大众面前发表自身的看法,小组讨论的气氛适于学生敞开心扉自然真实地畅谈发表言论,同时也能够方便大家集中精力,使大家的话题有所集中,认识有所明朗。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更好地活跃大组讨论的课堂气氛和效果,特别在人数较多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尤为突出。当然,小组讨论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对于一些简单性话题不需要进行大组讨论,但是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讨论话题或者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的话题,则应该开展全班性的讨论。一方面让学生打开视野,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在大组讨论中老师可更有效地发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启发引导作用,使讨论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以及更广的范围内进行。

五、准确评价讨论结果

课堂讨论结束之后,各组可推荐代表发言。此时,教师要对讨论结果作出准确、客观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讨论的气氛是否热烈,讨论进行中存在哪些问题,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结论是否合理,等等。

对于课堂讨论中表现积极的学生,教师要点名表扬;对于注意力不集中或未曾发言的学生,教师可不点页名批评。这样做有助于维护课堂纪律,更好地组织下一次的课堂讨论。

对于讨论中取得的进展和成效,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对于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则要客观对待。对于语言表达流畅、思维条理而富有逻辑性的学生,教师要加以肯定;而对于学生在语言表述中存在的逻辑问题、语法问题,教师要认真指出,及时纠正。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恰当的讨论问题,精心设计讨论运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使讨论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罗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讨论[J].基础教育研究.2002(S2)

[2] 温雪梅.课堂讨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0(15)

第4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范文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同时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又增加了教学课堂的枯燥无味感,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导致小型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迟迟得不到提高。

2.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2.1.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要想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做到理论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互为印证。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寻找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生活的契合点,来使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有效融合,这样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小学语文课有这样一个课文《小马过河》,讲述的是一匹小马要渡过一条小河,但是却不知道河水的深浅,于是就问松鼠和老牛河水有多深,结果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使得小马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没办法就去问自己的母亲,母亲告诉它要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必须自己去尝试。语文教师在讲授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生活化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亲身体会小马所悟出的道理,从而使得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2.2.语文教学手段多元化趋势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小学生天生好奇,种特性我们不应该抹杀,而是要善于引导和利用,通过对小学生的引导来让他们可以进入学习状态。课堂中我们除了简单的板书外,使用图片、表格、影音都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要增加对他们的感官刺激,让信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他们的头脑中。

2.3.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唱读的现象,这不仅破坏了原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影响了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课文朗读教学过于随意性,且教师还不能及时予以学生更正。所要,我们教师一定要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问题重视起来,同时教师在进行课文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进行范读,让学生从中发现自身阅读时与教师范读时存在的不同,并从中找出差距,同时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注意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阅读技巧,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得到升华,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结语

第5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范文

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大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加之长期受教师“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影响,学生对于教师过分依赖,甚至还有认为教师课堂上讲的才是需要学习的,其他的都不重要。由于过分依赖教师,学生基本上都是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完成知识的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渐丧失。

二、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1.融入生活元素,打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基础学科,把语文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找寻语文元素,打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贴近生活实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生活中的语文资源随处可见,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鲜活、生动的语文元素,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巧用现代设备,打造情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现代化设备,可以使教学内容由静变动。电教媒体的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等特点,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现代化教学手段还可以化文为图,巧解难点,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再加以通俗的讲解,学生理解的难点也会“迎图而解”。

3.实施分层教学,打造个性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实施分层教学,包括:

(1)分层备课,即教师要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订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堂预案。

(2)分层提问,为了能够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意识地从不同层次进行课堂提问。

(3)分层练习,就是在同一个班级里,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设计练习题,组织学生练习。

(4)分层考核,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考核标准,打消学生“不愿考”的疑虑。

4.培养良好习惯,打造自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第6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范文

根据笔者日常语文课执教调研发现,不少学生预习兴趣低,不重视课前预习,学习被动。同时,受到传统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的支配和制约,教师在指导语文预习时往往陷入各种误区,导致语文预习效果不佳,预习了也跟没预习一样,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

1、预习方式单一

在预习中,教师普遍存在“时刻为考试而准备”的高分教育观念,无心与学生预习形式的拓展,通常以纯读的方式开展预习,预习没有新意,流于形式,这不仅是教师的变相灌输,使预习成为了课堂的替代品,更使学生丧失了对预习的兴趣,因而预习收效甚微。

2、没一定针对性

当前,部分教师为了方便操作,对预习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没有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且为图省事,课堂教学的思路与教材雷同,甚至完全一致,于是导致学生习惯性地认为预习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觉得老师还会在课堂细讲,于是忽视预习,由于没有做好预习准备,对文章了解不深,在教师课堂精讲时,学生理解吃力,导致学习兴趣的降低,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3、缺乏有效检查

由于预习任务的多有利于考试的效率,因此部分教师只是热衷于布置预习任务,单纯地认为只要避免预习复述教材,做好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态生成过程即可,于是布置多,而检查少,缺乏对预习的深入,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自制力差,这样没有实效性的检查措施,最终造成老师间合作的困难和学生的无所适从。

二、提高小学语文预习效果对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扎实的预习也就没有了高效的语文课堂,“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初步尝试,是培养学生阅读方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处理好了预习环节,学生上课就会如鱼得水,学习效果则不言而喻。

1、抓起点,注重学生预习反馈

(1)及时表扬,激发兴趣。预习具有火力侦察的作用,学生通过预习,初知概貌,作为教师,应当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个性特点入手,注重培养他们对语文学科的感情,让他们了解预习的好处,比如利用黑板报或晨读课宣传预习的好处,在预习中,教师要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并善于发现正面的典型事例,及时表扬,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呵护其积极性。

(2)引入竞争,抽查评价。对待预习,教师可引入竞争机制,比如举行几分钟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开展预习经验交流活动,使预习变得灵动和充满活力。在预习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入手,交流预习的问题和收获,通过对学生预习的检查,教师在学生学不会和不会学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并根据掌握的情况,结合教学目标,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有的放矢。

2、抓盲点,全方位入手质疑

预习和阅读一样,方法是灵活多种,互相结合的,往往是几种方法同步运用,不应绝对分开。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采取正确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

(1)抓住重点,初读感知。要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体裁、知识的不同类型,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预习。比如五年级上册的《艾滋病小斗士》,在预习初读时,布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解决:a.这篇文章写了哪些人物,他们的关系是什么?b.文章主要描述了哪些事情?c.“小斗士”有哪些特点?d.找出文中语句,思考文章通过几件事,表现了“小斗士”的勇敢坚强?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预习,学会主动解决问题。

(2)细读深究,理解文意。通过初读,对文章梗概有了大致了解后,再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用圈划批注的方法领悟课文的深刻含义,了解文章写的什么、是怎么写的。比如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在预习中,引导学生理解:“最后的姿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么写?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联系上下文,同桌互相讨论,理解了这个发生在地震中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在地震中谭老师竭力保护自己的学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们牢牢地把守住了生命之门,他的身躯被定格在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最后的姿势,体现出了高尚的师德和情操。通过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问“写的是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么写?”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会文章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抓发展点,提升其语文素养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学习的过程,因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动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独立思维的机会,从对课题的分析、生字词的学习、内容的把握、中心的感知,都由学生在预习中自学进行,并随着教学的进展和学生水平的提高,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不同的时期定不同的主攻方向,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驾驭知识等自学的能力。

第7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范文

闻乾

(杭州市第二中学 闻乾(特级教师))

说到语文教学效率,可以从《风景谈》的教学讲起。

《风景谈》是《白杨礼赞》的“姐妹篇”,它们被分别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和初中语文第四册的 散文单元。这两个单元都以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为教学要求。《白杨礼赞》的教学除了要“理解象征手法 ”外,还涉及“烘托”、“对比”这些手法;《风景谈》的教学也要讲“烘托”、“对照”。如果再按老例介 绍一下作者及写作背景,则又可能出现更多的重复。

高初中语文教学要求之间的这一类重复,恐怕远不止这一对“姐妹”。如果处理不当,高中三年的语文教 学,就有可能出现不少低层次的重复。这也许就是效率问题!

换一个角度说,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在初中阶段也应该有可能基本过关。如果初中阶段真能“基本 过关”,那么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做些什么、怎样做,倒是值得注意的了。

为了了解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程度上的差别,笔者利用当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在本校初三毕业 上了重点中学分数线的学生中抽了一个班规模的学生,外加本校高一、二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同时测试,并将 测试结果与本校当年参加高考的文科班学生的语文高考估分结果作比较,还与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统计分析与科 研处的《一九九五年全国普通高考抽样报告》所列的数据作了比较。

第一个印象是,这些初中毕业程度的学生其语文成绩与那些高中毕业程度的高考学生的差距,不如想象的 那样明显,有些方面还略超全国抽样的平均分值。(见下表) 题次 一 二 三 四 五 满分 30 20 10 18 12 全国(文) 16.58 10.06 6.07 6.22 6.81 全国(理) 16.49 9.93 6.56 5.94 6.76 本校初三 12.86 9.82 6.17 4.51 4.20

第二个印象是,高中三个年级的语文程度与学习的年限没有呈明显的正相关状态。(见下表) 题次 一 二 三 四 五 初三 12.86 9.82 6.17 4.51 4.20 高一 14.24 9.05 6.60 5.90 6.26 高二 17.64 11.21 7.36 5.09 6.47 高三(估分) 20.08 11.80 7.24 4.35 5.88

这些数据不一定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至少可以引起我们对目前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些思考。

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谈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状况时说:“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 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一批评,曾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推动了广大语 文教育工作者的改革、实验。十多年过去了,应该说有了不少进步,但是问题依然存在。1993年10月26日,著 名的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写给特级教师林炜彤先生的信中认为,“效率太低”,还是我们语文教学一直存 在的“一个大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很多有识之士已经从语文教学的任务、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及师资队伍素质等不 同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想从“课堂教学质量”的角度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课堂教学质量”,是指“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关诸要素的体现程度。

在布卢姆(B·S·Bloom)看来,决定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变量是:第一,认识的前提能力;第二,情感的前 提特性;第三,教学的质。(钟启泉《布卢姆的教学论及其现实意义》,《教育研究》1986年第9期)本文表述 的“课堂教学质量”,是从属于“教学的质”这一变量又限定在常规的课堂教学范围内的一个概念,不包括各 种“课外”的教学活动。

哪些是体现“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一般以为至少有这样三个:一是目标达成度的增量最大。即教 学目标课前达成度为0(全员未达标),课后的目标达成度为100%(全员达标)。二是全体学生以最大深度参与 教学过程。三是以最少的时间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使教学过程高效化。

依据这三个必要条件,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理想化的课堂教学模型”。模型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状态 ,我们也许永远达不到这一理想状态,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地逼近这一状态。因而,建立这样一个模型具有强化 必要条件的意义,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可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目标的达成度

语文教师难当,相当程度上就是难在目标不甚分明。如前所述,初中讲散文,高中也讲散文,处理不好, 学生就会觉得你不教我也知道一点,你教了我也不见得懂得更多。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突出存在的目标达成度问 题。要使每一堂课都有一定的达成度,就要注意目标设计的科学性。

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注意目标内容的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三个“有机结合”,即认知目标(知识、能力 )和情感目标(态度、兴趣、意志、品格等)的有机结合;智育目标与其它各育目标的有机结合;达成性目标 (课内可达成)和方向性目标(带有指向性、较长时间才能达成)的有机结合。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情感目标”,二是“达成性目标”。

关于“情感目标”。

提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传统的教学只注重理智的发展, 而忽视人的情感学习。他说,“没有情感的知识不是知识”!因而强调“要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协同起来” ,以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既能用情感的方式,又能用理智的方式来行事的人”。有许多事实证明,一些 “智商”很高的儿童,长大后并不出色;那些“智商”一般,然而“情感智力”高的儿童,却能有所作为。著 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最近在《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对话》(《文汇报》1996.4.15)中提出了“语文学科作为一 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文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这一命题。她在阐述“人文教育”(即从知、情、 意、人格、情感、性格、心理品质等方面入手的教育)的意义时,注意到了语文教学片面强调“认知目标”、 忽视“情感目标”这一应试教育的弊端,很有见地,值得一读。

关于“达成性目标”。

我们语文教学目前所多的是“方向性目标”。由于高考这一“指挥棒”的作用,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所编的 “考试说明”受到大家重视,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考试说明”跟“教学大纲”的出发点不同,“教学是学生 从不知或知之较少到知或知之较多,从能力较低到能力较高的过程,而考试只检验学生学习的结果。”(“考 试说明”序)“教学大纲”指导我们的教学过程,而“考试说明”只实行终端管理。尽管“考试说明”中具体 规定了“考试内容”的五大方面共30条“目标”,但终究只是些“方向性目标”。这些目标不是30堂课可以一 一达成的。因此,我们要努力实现“方向性目标”与“达成性目标”的有机结合。结合得好,这些“方向性目 标”能产生正效应;结合得不好,就产生负效应。大量的重复的高考模拟训练就是片面强调“方向性目标”所 带来的负效应。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达成性目标”,是实现第二个“有机结合”的关键。当然,要做好这一件事,很不 容易!但是今年的《人民教育》第2期刊出了报导“汩罗教育现象”的长篇通讯,其中介绍了汩罗市一个通过“ 组织行为”大面积推广的“目标教学”教改项目,就是成功的例子。

以上说的是,目标设计要注意目标内容的和谐性。此外,目标设计还要注意目标水平层次的合理性,即目 标层次要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目标的设计也要注意表述的明晰化,即尽可能用学生的外显行为表述目标,做到 达成目标可检测。其理自明,这里不一一阐述。

二、学生的参与度

全体学生以最大深度参与教学过程,这是学生参与度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

首先,所有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达到高度同步、和谐。这是参与的广度。

(德)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如果在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处在消极地接受“奉送”的地位,就谈不上“参与”!这就是说,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 系,相信学生的参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去发现。有一种叫做“头脑风暴法”的教学方法,是美国 教育家奥斯本首创的,他为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而强调要设置这样一种氛围,那就是:“只求创见,不作 评价!”据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比常规的多两倍。湖南汩罗市的老师们从1991年开 始,在课堂上开展了“问号行动”。他们认为,一堂课上得好不好,重要标志之一就看课堂上产生了多少“问 号”,以及这些“问号”的质量高不高。这也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高明之举。

其次,从参与的深度来说,理想的状态是要让学生智力活动达到最高层次,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学生的参与,不是单纯地追求课堂教学活动的表面热闹,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作心智上的积极参与。布鲁纳 (Bruner)主张“通过发现来学习”,就是鼓励学生心智上的积极参与。这种心智上的参与,才是更高程度上的 参与,是本质上的参与。要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这样的高层次,需要设计好引导学生参与的问题,这些问题 应该是“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不是“披着问题外衣的假问题”。因为“挑战性的问题”能使学生注意事物 各个有关方面,引导学生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因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有了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第三点,就是这种参与应能产生一种全体学生想继续学习,想深入一步学 习的效果。这是讲参与的后效。

在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之后,适时地给他们加一点“困惑”,让他们觉得山外有山,还有新的不懂。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既然是“例子”,我们就可以运用类比法,让学生由这一个“例子”推 进到另一个“例子”;可以运用归纳法,由多个“例子”推进到一般规律的把握;可以运用演绎法,由已经掌 握的一般规律推进到新的“例子”……由此产生的“困惑”,就可能成为刺激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因素。比如 ,在学完《风景谈》之后,再学《天山景物记》,不妨运用类比法,比较一下两文的异同,体会一下“形散而 神不散”在特定散文中的个性表现,使学生觉得旧知识在新课文中有另一种面貌,因而产生“想继续学习”的 愿望。

三、教学过程高效化

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使教学过程高效化,是我们追求的又一种理想的境界。这种理想 境界的实现,有赖于三个问题的解决,

一是时间的利用率为100%。

布卢姆(B·S·Bloom)的掌握性学习策略强调时间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变量,他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每一 个学生的学习都能达到精熟的水平。根据布氏的理论,时间与学习程度成正比。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如此,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用了“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为什么还是学不好本 国语文?问题在于这“2700多课时”是否都是“有效时间”!

因此,提高时间利用率的关键是要去掉“无关时间”和“无效时间”。

“无关时间”,是指与达成教学目标无直接关系的时间。而“有关”的时间处理不好,也不一定就是“有 效时间”,例如,低层次的机械重复、过于显形化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在未把握学生程度的情况下,学生已懂 的,还讲;学生实在难懂的,也讲。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恐怕这“无效时间”特别表现在这几个“多”:教师 自己分析过多、自问自答的问题过多、按教材原结构原顺序原样式作程式化教学处理的过多、板书过多、给学 生以统配作业多……

二是选择最适合学生智力活动水平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的包办性、划一性,只能压抑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只能吃“大锅菜”,没有选择的余地。

第8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 口语; 交际; 教学

21 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对外开放中国,是一个更加国际化的中国,对英语人才的培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因而,在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也与过去有所不同,在小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方面更加侧重于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而非过去一味地学习单词、语法、进行题海战术来达到考试成绩高分的目的。我们应当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在小学教育中将英语学习的培养方向转移到口语交际上才是符合当前英语人才目的培养。

一、当前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关键时期, 而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英语教学氛围不浓厚。 课堂上大多是在使用汉语进行教学活动, 不管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回答, 都没有进行英语口语交流的氛围和环境。 结果,学生口语发音不标准,错误多,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不敢说或者不愿意说英语, 没有很好的语言环境进行说话与交流,存在着心理障碍。 很多学生不敢用英语进行表达自己的看法, 所以进行口语交流的机会则少。另一方面,英语口语学习的呆板性。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有着自身的语言环境,跟我们母语的语言环境不同。 教师在讲课时没有建立很好的语言环境,课堂上仍然是侧重对英语语法、知识点的讲解,为了应付考试,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进行记忆、背诵,忽视学生听、说、读等实际运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 这种英语口语教学的方式, 学生学到的东西是呆板的,没有生气的,不能进行灵活运用。

二、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1.受环境因素。语言学习是和其环境密不可分的,语言环境是习得第二语言的前提,并创造了学习的快速渠道与进行语言沟通的场所。由此,学生必须在语言实践中持续的对英语加以运用,才能够切实提升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然而,现阶段学生缺乏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除课堂之外,在实践中运用英语的机会相当少,导致学生中有英语口语交流方面爱好的寥寥无几,未形成与他人用英语交流的习惯,口语交际能力止步不前。

2.受学生自身因素。一是心理素质。部分小学生心理素质差,缺乏自信。例如,部分小学生认为自身英语基础不好,使用时语音、语调不规范,缺乏自信,不敢开口说英语,恐惧被人耻笑,长此以往,英语表达的兴趣不断消减。在离开教师帮助的情况下,部分学生表达不清晰,且害怕表达出来的句子存在语法错误,对语言模式的精准性过于重视,难以开口。二是小学生英语知识储备的制约。小学阶段的年龄相对较小,和外部社会接触与沟通的次数匮乏,思维模式过于形象化,组织语言的水平差,词汇、语法知识等储备严重欠缺。三是受母语的影响。所有的语言均具备其独立的语言习惯与语法属性。如果想使用一种语言进行流畅的沟通,则需要在其语言的表达与思维模式的坚持上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小学生已习惯了运用汉语,在进行英语表达时普遍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母语里的表达与思维模式套用其中,这实际上对其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形成了很大干扰。

三、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的对策

1.整合教材,为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口语交际话题。新教材对“口语交际”相关知识内容和能力培养相比较课改前的旧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系统的编排。但是新教材里仍不乏一些成人化、城市化的话题。《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从生活出发,重视地区差异,尊重个体差异,真正的将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2.优化课堂,激发学生交际兴趣。在一些缺乏教学资源的情况下,教师应备课充分,多花心思,努力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踊跃表达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在一些学生中,有些连汉话普通话都还说不准,对于这些学生更应该加以指导和纠正。

3.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课堂责任感。口语交际课堂追求的是一种灵动的课堂氛围。 灵动的课堂就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前进和深入的过程,口语交际教学更倡导让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课堂气氛追求的是让学生动心、动口、动脑,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老师起决定作用的口语交际课堂中, 往往出现重视形式化忽视真实性、 重视个别学生的表现忽视全体参与的倾向性的表现。 学生会为了迎合老师的意愿而表达观点,这样,口语交际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追求。 培养学生的课堂责任感,意味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拥有自主选择交际话题的权力,自主选择课堂形式的权力,自主思考与发言的权力。 赋予了每一位学生课堂主体的权力,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课堂责任感。 让学生有在课堂上自觉做好自己分内之事的心态, 有对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许诺认真负责、坚决执行的态度。

4.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口语教师队伍,提升小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由于大多数教师虽然从事英语教学多年并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他们可能来自非英语专业或者并为经过专业化的口语训练,他们的口语发音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从而导致小学生的问题发音等现象。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口语教师队伍,从外引进英语专业人才教师或者将学校里的英语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合格者方可教英语口语这门课程,如此一来,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小学生们也有了更加专业化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口语教学,引进的教师将会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对小学生们进行口语训练,在口语发音上能够纠正他们以前一些不正确的发音方式,让他们以更正确的方式开展他们的英语口语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5.多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开展课外活动时除了开设各种体育活动项目,还可以加一项口语训练。在口语训练中让学生轮流讲述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或是感兴趣的事,或者就平时的所见所闻进行讲述。 师生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优化师生关系,更能让学生喜欢上口语交际,喜欢和老师交流,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就可以更多的对学生加以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英语作为当今世界沟通的常用语言之一,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在如今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更为关注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塑造,并选择可行的方案,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切实增强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水平。

参考文献:

第9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范文

所谓导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状态,主动地发现、

运用和探索恰当的学习方法的一类教学行为。导学技能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

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教学过程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存在的,只有通过"学"才能体现

教师"教"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认真考虑教法,更要细心研究学法,积极主

动地渗透学法。这样举一反三,日积月累,学生掌握了系列的语文论文学习方法,就能自觉、主动地完成

学习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学习主要

是学习者个人的事情。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质疑解难的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

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学法,将有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并受益无穷。

二、导学技能的类型及其范例导思维之路。

就课堂教学而言,学生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学生的思维也在教学活动中发展,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

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法。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不仅要考虑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考虑怎

样进行思维的训练。

捕捉思维火花。

因为学生的思维方法直接受教学方法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到哪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

生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哪些方法有利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怎样的教学过程才能让学

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状态之中。要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重视各种反馈信息,善于抓住学生表述的每一

个思想认识,不放过任何一个启发思维、提示某种新东西的机会,不断开拓学生的思路,把学习引向深入

引导思维途径。

即思维指向要明确,明确"想什么"和"怎样想",克服思维的盲目性。比较、分析、归纳、判断、推理、综

合、概括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给这些方法,有系统地、有侧重地训练学生,

有助于他们思维质量的提高。如"比较句子,体会怎样把句子写具体"的训练,就要告诉学生运用比较的方

法去认识事物,分辨句子之间的内在差别,在比较中获取知识。

导学习方法。

要引导学生多观察思考,寻找运用知识的规律。布鲁纳说:"教育的经济法则,需要学生记住事(信息量

)愈少,而掌握的学习方法(规律)愈多就愈经济,要提高学习效率,必须提示学习规律。"

因此,要注重从个别事例出发,从特殊的课例中引出一般的结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性,达到举

一反三、灵活运用之目的。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第四段时,教师引导阅读,然后总结出阅读

方法:看图---找出课文的对应段落---画出 与 第 三 段 不 同 的 地 方 ---朗读---说 出 老 黄 牛

不 借 尾 巴 的 原因。在教学第五段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这样,学生通过"学会"达

到了"会学"的目的,学以致用,效果颇佳。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学习能力当然也就提高

了。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知识的能力是指导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说

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是思考和记忆之母。"很多新知识是在观察世界、探索事物中获得的,教师必

须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丰富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如教学 《小蝌蚪找妈妈》,就可让学生捉来小蝌蚪

用玻璃缸养着,认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写上观察日记。如教《一粒种子》,就可让他们种一粒种子,仔

细观察其发芽的过程。语文论文这种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

获取知识的能力。导学生质疑问难。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答疑,还应善于激疑,使学生"于无疑

处生疑",把学生的思维引 向峰 回路转 的知识 道口,促使他们动脑筋,提问题。如一位老师教学《草

地夜行》最后一段时,有意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提出疑难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1.这一段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为什么前一次加引号,而后一次不加引号呢?

2.这一段开头写了风大、雨大、天黑,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这一段的第七句是不是前后矛盾?既然是"无边的黑暗",又怎能"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

4.前面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能"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休息过,也没有吃东西,怎么能"迈开

大步"走呢?

看得出,学生提出了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包括标点用法、环境描写的作用、句子的特殊含义、内

容是否前后矛盾等方面,思维的触角也伸向了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没有对课文内容全面的、整体的

把握,是提不出这些问题的。因此,质疑问难,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三、导学技能的运用原则整体性原则。主要表现在: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教"是"学"的前提,"学"是"教"的结果。只有当教师采取的教法与学生采取相应的学

法紧密配合,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运用导学技能时,既要考虑教法,又要考虑学法,做

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学生掌握方法的过程是观察、思维等智力活动的过程,也是兴趣、情

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参与活动的过程,两者的发展是互相促进的。因此,运用导学技能时,要注重智力

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与同步。

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加强对个别的指导。

主体性原则。导学的真正内涵是引导学生积 极主动地去掌 握知识,领悟自身在有效地获得这些知识

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会学的本领。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去引发和激

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

主导性原则。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性要求教师既不能代替学生掌握知识,又

不能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它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把握学生的现状,把握掌握知识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