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措施范文

经济发展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发展措施

第1篇:经济发展措施范文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县委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五年内努力走到全县乡镇前列的目标定位,坚持“强信心,保增长,重民生,促稳定”的工作基调,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合力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明年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亿元,增长8%;实现入库税收180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2万元,增长8%;实现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035元,增长10.5%;计划生育符合率保持在95%以上。

围绕上述主要预期目标,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以平台拓展为重点,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回升

工业经济是经济的支撑和基础,也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希望所在,我们将围绕保增长、抓转型、促调整总体要求,坚持以发展为先,以发展为重,确保全镇工业经济稳步回升。

一是加快推进园区建设。进一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抓好新入园企业的投资项目建设,加快华鹰传动、华雄机械等入园企业的建设进度,力争早建成、早投产。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相关土地征用、供地手续报批等前期工作,协助园区做好政策处理、矛盾化解等工作,尽快解决入园企业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做好园区的社会稳定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园区发展环境。

二是深入发展家庭工业。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引导广大群众发展家庭工业,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政策,降低创业成本,进一步扩大家庭工业块状经济发展,坚持梯度培育,积极实施现有家庭工业培优育强计划,做强做大家庭工业,提升家庭工业整体实力,完成家庭工业发展与家庭工业集聚区建设任务。

三是加快优化创业环境。转变工作作风,化被动为主动,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企业实情,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决策咨询和信息导向服务。加大安全生产管理力度,重点在制度落实、责任落实、安全隐患检查、安全生产培训、法律法规宣传等方面下功夫,注重安全生产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增强企业安全生产意识。

二、以农民增收为抓手,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以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繁荣为重点,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切实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以坚持发展特色产业为主导,注重抓好效益农业,做强做大茶叶、高山蔬菜等高效特色农业,争取新发展和改造良种茶250亩,发展以小辣椒为主的高山蔬菜100亩,发展蓝莓种植50亩。壮大农业产业规模,完成宫廷黄鸡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镇土地流转服务站工作机制,不断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滴水岩等5座山塘、1座小(二)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实施龟岩潭等村的自来水改造工程;完成棠村、龟岩潭拦水坝修复工程;启动集镇自来水改造前期准备工作。

三是拓展致富渠道。以“奔小康工程”建设为契机,多方创造条件,形成“农户得实惠,集体增收入,经营获利益”的多赢局面。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配合完成4个市级单位结对村的中国茶市联购商铺项目,力争完成1个村的集体经济增收项目。做好低收入农户培训和产业就业帮扶工作,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民培训工程。

三、以环境优化为目的,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以集镇建设、村庄整治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工作力度,抓好基础建设、环境改善等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是推进集镇基础建设。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把中心镇、园区建设、中心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合理规划。在抓好镇总体规划落实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历史、文化、经济、产业、生态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推进相关专项规划编制。重点做好凤山大街二期拆迁工作,提高集镇对人口、产业的吸纳承载力,进一步增强集镇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提高中心集镇品位。

二是逐步优化人居环境。坚持“因地制宜、适度集中、分类指导、逐步到位”原则,积极推进燕窠等11个村“四改一拆”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配合做好江二期综合治理工程。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作,力争明年底集中收集处理率达80%以上。

三是加大环境管理力度。继续巩固市级卫生镇创建成果,加大对集镇环境的日常管理和综合治理,不断完善集镇环境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建设,加强宣传教育,规范群众行为,进一步提高集镇管理水平和实效。

四、以和谐稳定为保证,加快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推动政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一是完善农村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和参保率,完善大病医疗救助体系,做好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工伤保险扩面、困难住户救助等工作。做好园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工作。重视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救助,做好低保、“五保”以及特困家庭等群体救助工作。

二是加强基层民主管理。认真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全力构筑民主化、多元化、制度化的科学决策机制;推行村级班子创业承诺、规范承诺、廉政承诺“三承诺”活动,抓好农村党员亮分制工作,全面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职活动;深化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提高村级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能力。

三是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镇、村文化阵地建设,争取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3个。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农村卫生保障和服务水平,继续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综合大楼建设。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强化宣传和优质服务,认真落实计生优惠政策。

四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按照“健全机制、畅通渠道、规范秩序、强化源头稳控、着力就地化解”的要求,认真做好工作,进一步落实维稳工作责任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完善综治月报制度,及时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力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重视对外来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建立健全“严打”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反斗争,继续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有效预防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认真做好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

五、以为民服务为根本,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办事效率、责任意识和廉政意识。

一是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以“争创学习型政府,争当学习型干部”活动为载体,强化干部学习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谋全局、抓机遇、解难题的能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鼓励干部参加学历升级和各类培训,引导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服务人民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二是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牢固树立效率至上的理念,从提高服务入手,提升办事效率、缩短办事环节,能快则快、能短则短、能简则简,切实提高工作效能。特别是对年度重点工作要坚持从年初开始就紧抓不放,全力加快工作进度。

第2篇:经济发展措施范文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人的观念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落后陈旧的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我市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为此,需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⑴要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敏锐地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⑵要破除囿于陈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旧观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为天下先;⑶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旧观念,树立运用市场经济运作和管理经济的新观念;⑷要破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旧观念,树立依法行政,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竞争规则,信守承诺的新观念;⑸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的市场观念;⑹要树立人力资源越丰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吸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观念,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渴望,以更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引各种人才。创造唯才是举和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和发展我市主导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市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我市内部看,任何一个地方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从我市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于找准特色。必须依据自身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提倡一市一业、一县一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全面实施经济林果业、畜牧业和种植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培育税源,多渠道增加市域财政收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

由于市域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落后,银行、居民资金积累能力有限,进行建设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贫困县、山区小县持续发展需要有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供给。

四、千方百计增加市域城乡居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市域,增加市域城乡居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增加市域城镇居民收入,要切实抓好城镇居民就业、保证职工工资、强化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为此,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扩大就业渠道;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激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要按时、足额发放干部、职工和教师工资,兑现工资调整工资;加大分配调节力度,关心弱势群体,解决好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及城镇中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生活保障问题。

五、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城镇化可以说是市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工业化是加快市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凡是市域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工作也走在前面。

加快城镇建设,努力推进城镇化。继续抓好市城和重点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对城镇具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土地、设施、环境及其他各种资源要素实施资本化运作。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集中计划、建设等部门用于小城镇建设的各项资金。加强县级工业园区建设,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形成工业产业集聚效应。

六、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牢固树立抓市域经济主要就是抓民营经济的观念,充分调动民资,集中民智,激发民力,凝聚民心,发展壮大民营经济。降低门槛,放开经营范围和管理限制,减少和简化行政审批。除国家法律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对民营企业放开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资开放领域,自主选择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

七、营造良好市域投资环境,创造发展条件。

投资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程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是吸引投资,汇集人才的关键。为此,要积极优化投资软硬环境,为资本、人才、项目进入县域投资创造良好的保障机制。

八、提高市域对外开放水平。

对外开放是永恒的主题。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市域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要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的扶持,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扩大招商引资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工业化的重要途径。要紧紧把握当前国内外资本 流动的趋势,创新招商理念,拓展招商空间,扩大招商规模,提高招商质量。

九、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全面提升市域科技水平。

在当今时代,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创新与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种趋势,对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市域经济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市域经济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人才强县之路。

第3篇:经济发展措施范文

(一)健全机制,激发活力。

一是发挥好政府引导和推动作用,在保民生的同时,实施财税、融资向结构调整和“绿色增长”倾斜。同时,按法律法规、具体规划标准,建立强有力的惩治机制,使地方和企业切实改变高污染高浪费的经济行为。

二是加快探索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把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生态成本内化为企业的生产成本,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加大经济返哺生态的力度。

三是建立项目审批联席会议制度,简化审批程序,要把环保政策放在第一位,坚决防范落后淘汰产能重复建设,切实推动绿色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四是积极争取排碳权、排污权等交易试点工作落地,以此撬动绿色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培植产业,集约发展。

一是加大绿色产业扶持力度,优先发展茶叶、林业、水电、特色生物开发和旅游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业。

二是以节能减排和循环发展为重点,科学改造提升矿产、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并采取严格的环保准入措施,有效限制、淘汰落后产能和劣势产业。

三是加快培育清洁能源、环保产业、高新技术和低碳服务等新兴绿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三)保护生态,营造氛围。

一是稳步推进田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中低产林改造和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的生态建设工程。

第4篇:经济发展措施范文

第一,实体经济运行的货币支撑不足。近年来,我国新增货币流向实体经济部门的比例持续降低,而流向房地产等资产市场和股票等资本市场的比例不断提高。2000年,实体经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净流入量分别为11.7万亿元、9819亿元、784亿元,比重分别是91.69%、7.70%、0.61%;2009年,实体经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净流入量分别为40.9万亿元、3.18万亿元、2.09万亿元,比重分别是88.59%、6.89%、4.52%。从2011年新增贷款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个人贷款、批发和零售业新增贷款占比分别是27.6%、23.5%、22.8%。由于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30%,并且考虑到间接融资是我国实体经济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因此,可以判断实体经济部门的货币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贷款难的直接后果就是部分企业因为资金短缺而陷入经营困境。此外,在货币政策紧缩过程中,银行等金融企业的定价能力明显增强,实际贷款利率和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因此,对于许多融资成功的企业而言,也由于融资成本不菲而只能惨淡经营。

第二,以低生产要素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进而带动实体经济快速增长。事实上,过去30多年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比较优势在于较低的要素成本,包括劳动力工资、土地价格、原材料成本以及能源价格等,这是吸引大量外国直接投资、发展加工贸易,从而带来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并形成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的重要原因。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生产要素价格也不断上涨,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导致我国低端劳动力工资进入持续上升期。能源资源价格也持续上涨,以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为例,按1990年定基指数计算,2000年为228.4,2009年上升至317.2,年平均增长率为3.72%。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仅从190.6提高到225.0,年平均增长率是1.86%,只有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年均增速的一半。

第三,实体经济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平衡。对于实体经济的核心制造业而言,其上游行业大多是集中度较高的垄断性行业,这些行业在其初级产品或投入品的价格上升之后,一般都会通过价格上涨的方式将成本转嫁给下游行业,从而导致竞争性制造行业的企业利润减少。以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例,2010年,在6个资源性行业中,仅有其他采矿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7.22%)低于工业全行业平均利润率(8.3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高达46.52%,是工业全行业平均利润率的5倍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是17.65%、17.35%、17.33%,是工业平均利润率的2倍多;非金属矿采选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10.36%)也高出工业全行业平均利润率近25%。就制造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而言,除了垄断性的烟草制品业成本费用利润高达33.04%之外,其他29个行业中有20个行业低于平均值。

第四,外部需求环境趋于恶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履艰难。在短期内,发达国家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手段有限。从财政政策的角度看,主要发达国家债务规模庞大、继续举绩可持续性不强,难以通过增加政府开支来刺激需求;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主要发达国家的市场流动性充裕,数轮量化宽松政策几乎都没有形成持续的复苏动力。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由于过于依赖政府补贴,尚未形成规模化的自主增长能力。此外,不少发达国家出于保护国内市场和增加就业的考虑,采取了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并通过干预货币汇率等手段对我国施加压力。在此背景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

实体经济发展既是稳增长、调结构的主要基础,又是扩内需、惠民生的重要条件,还是适应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在新的阶段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科学发展,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障碍,其中虽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可持续性出了问题。因此,必须把促进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部署中,充分发挥实体经济在稳增长和惠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统筹考虑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等不同实体经济部门的产业特性、发展基础和增长前景等因素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各实体经济部门协调、有序、持续、快速发展。同时,要加强宏观引导和协调,成立由有关国家部委牵头的实体经济发展部际协调机制,优化配置政策资源。尽快研究制定《实体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确定我国主要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路线图,合理分解各阶段发展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做好各地区实体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

二是切实加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着力推进金融创新,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满足实体经济部门合理的资金需求。在宏观审慎的原则下,根据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结合货币政策的其他目标,保持社会融资规模适度稳定增长,既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又对实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必要的压力。目前在通胀压力较大、信贷总量规模巨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优化信贷存量,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快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建立健全涵盖风险投资、资本市场、银行信贷等方面的完整金融服务链条,使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实体经济企业,都能以合理的代价获得有效金融支持。此外,要探索完善金融、财政、税收、土地、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运行的机制,形成合理的行业利润分布结构,为金融体系加大对有利于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持续发展的产业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是着力提高各实体经济部门的产业创新能力。在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必须要从过去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要创新研发活动的激励机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加速折旧、减免税收等手段,提高技术创新的私人收益率,形成企业、科技研发机构等各类经济主体提高创新强度、加强技术学习的普遍行为模式。同时,要完善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大幅提高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技术资源向技术能力和创新成果的转化。要根据各实体经济部门的需要,制定实施一揽子创新驱动发展措施,帮助企业克服技术进步的市场性和发展,引导企业强化研发投入、提高创新效率,并且在创新主体和创新路径具有多样性时,协调主体间的行为、指导创新方向。

四是积极促进实体经济各行业协调发展。当前实体经济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既有基础性、资源性行业垄断性较强的原因,又有下游制造业行业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的问题。因此,破解实体经济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协调的难题,一方面要抓紧制定实施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真正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性、资源性行业,增强实体经济上游行业的竞争程度;另一方面,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下游行业,也要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等手段,适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在实现规模效益的同时,增强其对上游行业的谈判能力,从而避免出现实体经济行业利润差距过大的情况。

第5篇:经济发展措施范文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农业在享受丰收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化肥、农药的滥用,土壤中所含的有害物质增多,农产品的药物惨流量也不断增加,食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1、农业循环经济的概述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充分利用高科技,实现农业经济的“低碳”、“高效”、“可持续性”发展,以此作为目标循环利用经济,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能够保障生态环境的重复利用,节省资源,尤其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在人口众多的今天,越来越依赖农业资源,随着大力发展农业,基本满足了庞大的人口对资源的需求,但是也出现了资源的国度开发和浪费现象,资源的利用率很低尤其是农业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所以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当前迫切需要的,农业循环经济遵循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了资源的重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保护整个生态环境,效益和环境相结合,体现了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一个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为日后的农业生产指明了方向。

2、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农业循环经济体现的是经济高效、可持续性、生态的目标,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是高投入、高消费和低利用率的模式,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强,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有效的利用资源才能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现今资源充足但是存在各种问题,在农业循环经济中资源到产品的过程中有效的得到利用,产品到废物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产品的过多导致产品的实效不能使用,导致了大量了浪费,严重的资源浪费是我们禁止的,但是对于众多的浪费,不作出任何措施体现的是资源的利用率低下,不能体现现在倡导的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作为一个正常的生态环境能够对资源重复利用,所以提出了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农业循环经济的高效利用,在先进的技术发展中,农业经济的发展不断的被更新,先进的技术不断的得到更新和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更加体现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自古以来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需要不断的消耗自然资源来满足高速发展的经济,对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用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来促进的经济的增长,避免了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体现了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绿色农业带来的经济增长。

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这个模式,涉及众多的环节,收到政治、教育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因此存在众多制约因素。

3.1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少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模式,与现今的农业发展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别,在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概念时,很少有人能够了解其中的含义,并且与当前的农业生产模式不相同,很难被接受和实施,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不符合当前所倡导的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对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污染环境;在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时,由于缺乏相应的经济和理论知识,无法开展和实施,在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虽然技术可以得到创新但是无法成功的开展也是一大问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对环境保护意识非常淡薄,传统的模式是在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条件下实施的,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换来经济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严重污染了环境,不符合绿色经济,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3.2农业循环经济缺乏政策和技术支持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大项目同时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改变国家经济生产模式的方式,成功实施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利处,因此需要国家政策支持提供资金实施此项目,并且得到技术支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的好坏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与国家息息相关,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支持;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支持才能彻底的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政策上对农业循环经济大力支持,深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宣传农业循环经济,使得循环经济的概念深入人心,了解最基本的农业发展观念,政策上支持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信服。

3.3农业循环经济的社会参与度不高

农业循环经济再给国家带来高效益的模式下,需要的是人们的参与,全民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下,养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积极的去参与到建设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现今的情况是由于政府的重视度不够,由于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效益不能马上看出,所以在政绩的驱使下,只是做够表面功夫并没有深入切实的发展,从而导致给人们不好的观念;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够了解,不能够掌握其中的技术知识,无法开展,从而放弃了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由于教育水平和对环境的重视度不够,无法理解循环经济带来长期的益处;农业循环经济是对污染环境的源头作处理,由于现在的农业生产大多是农民,教育水平低,无法理解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持一贯的生产模式,盲目生产,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浪费。

4、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改变以往的农业生产模式,我们要认识到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要提出长期的发展战略,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和不断的学习。

4.1建立政府扶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制度

政府积极学习和贯彻农业循环经济战略,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建立各种补贴,促进农业的发展符合农业循环经济的生态、可持续性发展,鼓励绿色发展,政府的扶持和鼓励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

4.2积极宣传农业循环经济

农业循环经济是个新型的发展模式,因此需要人们充分认识,认识不到位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使人们抵触和反对,在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宣传农业循环经济带来的益处,由于新型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无法得到显著的效果,在此阶段可能会有很多人放弃,因此,需要让人们积极正确的认识,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在宣传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咨询中心,新型的模式难以接受,如果需要接受还要系统的学习,难免产生疑问,建立咨询中心可以协助解决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全面开展农业循环经济。

4.3培训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

农业循环经济需要技术的支持,因为作为一个新型的产业是技术的化身,结合了现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必须有技术的支持才能实施,新型技术中涉及到如何平衡施肥、如何使用生物农药、如何做到生态平衡发展,让人们了解到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技术的培训是最根本的实施方法,使理论知识得到应用,不是单纯的停留在理论层面,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迈出重要的一步。综上所述,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长远看来带给我无尽的益处,需要我们重视和发展,综上,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涉及各个方面,注意多个因素,在政府支持下,开展新型发展模式深入人心,作为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模式,需要大家的支持,彻底改变以往的生产模式指日可待,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虽然现在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我们要时刻保持这个观念,大力宣传农业循环经济,使更多的人了解循环经济带给我们的好处,以及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我们要不断的创新,把先进的技术和农业生产相结合,不断的发展和探索,得到符合我国生产现状的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农业发展会更上一层楼,更加生态。

【参考文献】

[1]法玉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5(06)

[2]李倩.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3]孙勇.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一些建议[J].农业经济,2012(09)

第6篇:经济发展措施范文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现状;措施

1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1.1林业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

发展林业种植时通常重数量却轻质量,尽管我国已经是世界上人工种植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可从实际上来讲,不少地方在植树造林时仅重视前期种树,却忽略了后期的培育工作。据统计,近些年来人工种植树木应该能够提高森林覆盖率的百分之二十,可理论分析却与实际情况差距较远,我国目前的森林覆盖率只有百分之十五。在树种的培育上,农村地区的用材林发展缓慢,防护林发展较快。若在种植树苗的时候能够因地制宜,合理培育应能够省去不少无必要的问题,就能够让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一起发展,就能够初步的落实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国家无相关的对策来推动林业木材消费,人工造林的主观计划性较多,木材市场不景气,老百姓造林时并没有主动种植,这样就不能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种植积极性。林业的经营形成不了整体,造成效益较低。

1.2管理水平低下

林业单位无自我发展机制。从之前的情况看林业单位有的仍然是政府的附属物,单位的多数所得还要上交到国家及有关税务部门,这样就很自然的造成林业单位去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单位发展无活力。还有就是政企职责不分,政府部门的负债行为可转到企业中去,这将造成林业企业把自己的经济积累用来承担自己相关的义务,进而无扩大再生产经营的资金,让林业经济发展没有外在动力。

1.3林业经济结构调整存在问题

一是投入非常不足投入机制不健全,配置不合理。就目前看,林业投入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1%,从整体投入量来讲,尽管我国对林业的建设投入持续增长,可投入所占比重确实来在降低。二是林业投入的基本结构不合理,国家的林业经济投入主要关键点在林业工业方面,却忽略了对营林的投入。而之后的林业建设仍有没法解决需求的问题,若此情况长期存在,肯定将使我国的森林资源持续减少。进而导致当前的森林资源危机。三是林业经济的产业化经营发展不到位。四是林产品结构不合理。整体质量较低。五是服务工作落后,调整机构无内在的动力,林业经济结构比例失调,无法有效的吸收社会闲散资金,非公有制的林业经济发展较慢。

1.4经营规模小

在林业的环境,布局,规模等方面我国还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2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改变林业立法思路

林业经济要想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必须改变林业立法的思路。林业有关地方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立法思路滞后,没有完全反映现代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不能适用当前社会的发展,没有真正贯彻落实“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因此应该采取“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树立“生态优先”的立法思路。

2.2进一步深化林业体制改革

首先要进行林权改革。认真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要求,明确林地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切实落实“林有其主、主有其权、责有其利”。其次要加大对商品林使用权方式的研究和改革,极大地调动社会各界对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3完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制度

随着国家法律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法律在我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法治林”以成为林业部门的指导方针,法律也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林业执法,法律才能起到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

2.4加大林业执法力度

限制非法采伐,严格实行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健力健全和完善有关的管理制度;加强林地管理,严防国有林地减少及逆转,加大对毁林开荒及私占林地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对木材加工经营单位加强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凭证运输木材的管理制度。由于林业自身存在的特点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许多阻碍,经过法律手段的强制对林业的发展加以保护,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5推进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对公益林和商品林进行科学统筹规划,结合相应的经营目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管理体制。使公益林充分发挥生态功能。商品林进行市场化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市场机制大量吸收社会资金进行建设,进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6实现林业经营理念由单一追求生态效益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林业经济具有多种功能。其一是木材经济;其二是树根、树技、树皮、树叶、树汁等非木经济;其三是在林木间发展蘑菇种植、畜禽养殖、中药材生产等非林生产。通过发展林业经济,以及非林经济、非木生产等第一产业和相关的第二、第三产业,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这些又反过来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7篇:经济发展措施范文

“十五”后期,邯郸市委、市政府为转变经济粗放发展的方式,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在全社会确定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思想,随后经过几年的部署实施和项目谋划,取得了显著进展:第一,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利用率不断提高,主要能源消耗指标稳步下降。第二,清洁生产试点工作步伐加快,一方面,通过清理和关停小煤矿、小钢铁、小水泥企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气污染和资源压力,为邯郸市清洁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清洁生产在纺织、化工、医药、钢铁、轻工等重点行业已全面展开,一些企业被列入全省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三,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已经开始谋划与实施。全市在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基础上,重点在冶金、煤炭、建材、化工、电力、农业等领域谋划、筛选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其中象永年紫山特钢集团、磁县六合工业园等循环经济项目已经开始启动;邯钢集团、邯邢矿山局等大型企业发挥自身资金和技术优势,加快推进对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并编制了相应的规划,初步为建立循环经济型企业打下了基础;组织实施的生态富民工程和秸秆气化工程,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节约了资源,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

总之,经过几年努力,邯郸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些条件已初步具备,有些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步。然而,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相比,全市还存在巨大差距。具体主要表现为:(1)产业结构中重工业所占比重过高,直接导致能源的高消耗问题在短时期内很难从根本上解决。2006年,邯郸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5.7%,而在工业中,仅钢铁、煤炭两个行业的增加值就占到了69.2%;同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为2.34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3.6。

(2)产业、行业、生产环节之间缺少必要的循环链接联系。目前邯郸一些循环经济重点建设项目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即使在这些项目中,产品生产环节之间、不同行业、产业之间仍缺乏必要的资源循环利用联系,更没有形成循环产业平台,这不仅使我市所谓的循环经济很大程度上仍属于传统的资源集约利用模式,也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多层次协同联动发展,使循环经济难以在全市形成燎原之势。

(3)技术创新能力相对缺乏。加强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然而,由于当前邯郸市科技人才基础相对薄弱,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尤其缺乏,且人才观念、体制机制、创业环境等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适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相对较差,这些无疑都制约了邯郸市循环经济的发展。

(4)实施措施尚待深入。为推动循环经济建设,虽然邯郸市政府已出台了有关的实施意见、规划和政策,但在循环经济建设中应着力解决哪些主要矛盾、重点采取怎样的支持措施和组织对策,目前政府仍缺少深入具体的谋划和明晰,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全市循环经济的扎实有效开展。

二、邯郸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战略措施

循环经济不是一种简单的资源集约利用和清洁生产方式,而是强调要在不同生产环节、行业、产业之间的链接循环中,实现资源投入的减量化、产品生产的清洁化以及生产废物和废旧产品物资再利用、再资源化。因此,根据循环经济的内在含义,在具体模式上必须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和整合为基干,有效推进和带动邯郸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且立足邯郸实际,围绕这种模式的实施和带动,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1.抓住重点 循序推进

循环经济建设是有条件的,它要以一定的资金、技术、管理、政策、理念为基础,以优化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前提。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既要努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但也不能无视条件,不能不能为产业链而产业链,为循环而循环,必须根据实际,抓住重点环节、重点链条,循序开展循环经济建设。在生产环节上,要首先抓住当前邯郸资源消耗量大、对环境污染损害大的重点产品,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更新,实现产品生产中资源投入的减量化和环境影响的清洁化;在循环产业链上,应对那些生产联系密切、并且通过循环切实能够实现废料或废旧产品、物资再资源化、再利用的产业链条予以优先构建,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开展其他产业链的整合延伸。要针对制约循环产业链构建中的重大技术和管理、政策等因素,集中采取措施予以克服调整。

2.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园区的空间载体作用

通过组建循环经济园区,将同类和具有协作循环联系的企业集合在一起,可以提高循环经济建设的规模效益,缩短企业之间的协作和循环链接距离,降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空间运行成本;同时通过园区有针对性的系统政策和配套服务,也可以提高有关循环产业链构建的政策效率、服务效率。因此,以循环产业链为模式推进邯郸循环经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园区对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的空间载体和环境支持作用。最近几年,为推动循环经济建设,邯郸市已有意识的规划组建了一批循环经济园区,并对循环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促进效果,但是目前园区建设整体上还处于初起阶段,不仅园区数量少规模小,而且由于进园企业较杂乱、协作联系差,加之围绕园区循环经济建设缺少系统的政策、技术、配套设施服务,极大降低了园区对循环经济建设的促进效能。针对这些问题,为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园区对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的空间环境支持作用,今后邯郸必须进一步把强化循环经济园区规划建设、完善循环经济园区质量置于突出地位。

3.建立科技支撑体系

针对当前邯郸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的技术制约因素,今后必须加大对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科技投入,支持企业、科研院校投入对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技术研究开发。要组织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共同研究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中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问题。重点对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进行研究与试点开发,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重点发展精加工、能量梯级利用、工业废弃物零排放、农业节水灌溉、可再生能源、资源替代材料等技术和项目,加快设备的更新改造。

4.建立政策法规支撑体系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邯郸循环经济建设,一项基本原则就是要处理好企业微观效益和社会宏观效益的关系,既要通过循环经济建设使企业增进收益,同时也要防止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损害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此,就需要确立有关的制度政策:一是强化法治建设,依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认真实施我国已经颁发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相关法规。根据国家和河北省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邯郸市实际,适时出台《邯郸市清洁生产促进条例》、《邯郸市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邯郸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明确相关企业在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实行企业回收和利用再生资源的责任制度。二是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政府投资重点,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循环经济。要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三是明确资源的产权关系,实施资源产品有偿开采与使用。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理顺资源及加工链条中的价格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用“需求为导向”的价格形成机制取代现行的“成本+利润”的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规范重点行业的环保、安全、能耗、水耗标准和产品技术、质量标准,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

第8篇:经济发展措施范文

一、努力克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积极应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近两年,国家为遏制投资过热,采取了紧缩银根、控制土地、加大“五小”治理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使我旗刚刚起步的工业经济遭受沉重打击,乌斯太火电厂项目中途停工、一批铁合金、焦化项目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全旗三分之二的煤矿停产整顿,还有一大批项目因达不到国家的产业政策要求而无法建设。因此,如何应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认为应对办法是八个字“区别对待,灵活掌握”:一方面要逐步提高新上项目“门槛”,今后凡投资规模低于3000万元、不符合国家环境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原则上不予立项,要积极引进一批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小、财政贡献大的大项目在我旗投资建设,逐步提高我旗的产业整体质量与水平,努力培育一批效益好、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对一些规模小、效益好、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但对地方财政贡献大、能解决就业、能带动农牧民增收的项目,政府要采取保护措施,适当给予其生存发展的空间,使其逐步发展壮大,就是我们要“抓大但也不能放小”。

(二)着力解决地区产业趋同、竞争加剧问题。我旗与临近旗市同处一个经济发展区域,资源条件、经济类型、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相似,这就存在一个争资源、争市场、争项目的问题。在这种竞争中,如果我们与临近旗市比资源富集、比区位优势、比基础设施条件,我们没有竞争优势。因此,我们必须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具体讲,就在产业发展上,要实施“三产联动”战略,发挥我旗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有发展口岸经济条件等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口岸经济为主的第三产业;发挥我旗煤盐、风光等工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煤盐化工产业和风电、光电产业;发挥我旗地广人稀、农牧业人口少、光照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温棚种植业、舍饲养殖业、沙草产业,实现三产互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尽快解决后备资源不足问题。从本次临近旗市考察调研情况来,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灵武等地区快速发展的动力在于富集的资源,支撑在于有一些国家级、自治区级的大项目。相互比较,我旗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后备资源严重不足,面临现有企业和新上项目资源供给缺口日益加大的尴尬境况。如果后备资源问题不能尽快解决,这将直接影响到后续项目建设和“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完成。解决的办法,我认为有三条:一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上一批资源深加工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变“挖资源、卖资源”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逐步走出一条切合我旗实际、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形势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淘汰一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差的项目,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研发一批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轻、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大力发展风电、光电等有丰富资源保障、发展潜力大的新型产业,同时积极引进一批农畜产品加工等轻工业项目,形成各产业梯度推进、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三是加大地勘投入。通过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积极争取上级投资、鼓励商业性地勘、拍卖探矿权采矿权等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全旗重点资源区的地质勘查工作力度,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寻找新的、更大的后备资源保障,促进全旗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的现状。基础设施条件是衡量一个地区投资环境好坏的一项重要条件。从此次临近旗市考察调研来看,各地都非常重视当地投资环境建设,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肯下大“本钱”,这也就应了那句“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我旗在这方面明显滞后于人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不光是资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规划、突出重点,不能“撒胡椒面”。我们要借鉴乌斯太开发区和东胜铁西新区的开发模式,举全旗之力选择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具备大项目投资建设条件的地方再开发建设一个新的工业园区,资金问题可借鉴东胜铁西新区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建设模式,只有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生产要素集中使用,才能在短时间创造出奇迹(这个建议仅供大家讨论、参考)。

二、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目前,煤化工产业和盐化工产业是我旗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完全具备了优化升级、发展壮大的基础和条件。从企业讲,企业素质普遍较高,初步形成大中小梯度递进格局,特别是庆华集团、中盐集团、太西煤集团等大企业集团的核心作用日益显现;从资源讲,煤炭、盐硝资源是我旗优势资源,储量大、品质好、分布广,加之策克口岸的开通和临策铁路的建设为解决产业后备资源不足问题提供了重要保障;从产业链讲,目前已初步形成煤—洗煤—焦炭—电石,盐—纯碱—氯碱—金属钠,日晒硝—元明粉—硫化碱—苯甲醚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并在不断延伸、拉长;从后续项目讲,“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中盐40万吨PVC、庆华100万吨煤转油、庆华50万吨甲醇、庆华300万吨重介洗煤、兰太60万吨纯碱扩建等煤化工、盐化工重大项目53个,占规划工业项目总数的56%;预计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新增产值约230亿元,占规划工业项目总产值的70%。因此,煤化工业和盐化工业是“十一五”期间我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支撑,也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将煤化工、盐化工产业作为全旗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努力排除困难,创造条件,力促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发挥效益。

(二)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众所周知,我旗具有得天独厚的风电、光电资源,据专家测算,全区50米高度可开发利用风能资源为20.02亿千瓦,而我们阿盟就占到了1.22亿千瓦约61%;加之我旗具有地广人稀、网电条件好、临近宁夏和甘肃电网等优越的建设风电厂条件,得到众多国内外风电企业垂青。目前,宁夏天净贺兰山风力发电

第9篇:经济发展措施范文

一、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

1.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受自然环境、自然灾害和农资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从生产方面来看,一是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生产积极性难以真正有效提高;二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实现粮食安全的最大障碍。近年来,我国各地遭遇了多年罕见的强霜冻袭击,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旱灾,病虫害发生严重,对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三是粮播面积调减幅度过大,已降到历史最低点,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2.农村信息网络发展滞后。目前我国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据最新统计调查,由于许多农村居民家庭无力支付电费,即使有电视也不能看。同时无钱订报看杂志,无钱安电话、买手机,打电话通信息,更无条件上网,了解市场看行情,因此大多数居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是与别人交谈,或收听广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视野和思维,信息闭塞,对市场行情一无所知,致使农民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依然处于盲目被动状态。

3.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突出。目前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中,农民外出务工者主要以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为主,由于缺少文化,不懂技术,没有特长,加大了农民进城就业的风险。同时,政府很少组织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而农民自身又没有条件参加培训。用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也经常发生。此外,工伤得不到及时足额赔偿、不签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起码的劳动保护、没有劳动保障等问题在农民外出务工中也比较突出。

4.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产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由于受财力、传统习惯、很多农村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及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农村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工业产业化相比发展严重滞后。

5.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到位。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是加速科技进步,加速科技进步的重中之重是要切实强化技术推广。但据调查发现,由于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村技术推广人员流失严重,留守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等多种原因,造成当前农业科技推广问题多多,农业技术服务功能滞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时,使用种子、化肥、农药和农业用水过程中由于得不到科学的指导,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加大了生产成本,直接影响农民增收。

二、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1.加强农产品市场和农村市场调控。针对今年农产品市场价格过度波动可能性上升,相关监管和调控部门应及时监测。一旦出现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出现异常波动的苗头,应配套使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将农产品市场和农村市场价格过度上涨势头控制好。还要统筹考虑生物能源和粮食安全,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2.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农业基础条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只有充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变不利因为有利因素,才能保证农业生产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各级部门要做到未雨绸缪,事先规划,针对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的不利因素,农业主管部门要做好事前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是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发生,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

3.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我国每年有六千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而推广率和普及率都只占三分之一左右,这是很大的浪费。“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要有新的突破。今年要选择几项增产效果明显、覆盖面大、投资较少、易于应用的技术,包括水稻旱育稀植和抛秧、玉米良种良法、小麦精量播种、配方深施化肥、节水灌溉和地膜覆盖技术等,因地制宜大面积推开。实践证明,应用这几项技术,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4.营造良好的外出务工环境。一是加大对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的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训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具备专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二是依法保护外出劳动力的合法权益,重点加强对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监督检查,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管理和服务结构,解决目前管理机构多头无序的状况,为农民外出务工切实提供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