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第1篇: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教学特点

引言:通常来说,小学阶段是小学生是他们语言能力发展的启蒙阶段,这一学期的语言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语言教育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言交际等等这些能力。可以说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小学生们基本的认知能力初步形成的阶段。在小学阶段,同学们的语言能力发展是迅速的,我们老师应该牢牢把握学生成长的这个特点,好好的把握这个时期,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在学生语言学习方面给予足够的指导,更好的促进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巨大进步。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会严重的影响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热情。如果在具体的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的教师语言生动活泼、形象具体、幽默诙谐、自然得体、悦耳动听,这样的语言可以极大地提高同学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会更好的帮助同学们接受信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住老师所讲的内容。更有甚者,这样还可以更好的帮助同学们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不断地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更好的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还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总之,语言教学在我国教育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特点。老师教学最为主要的是要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所以,语文老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要很好的把握教师语言的特点来激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其中,老师说话时抑扬顿挫是很重要的。老师上课的语言要想做到抑扬顿挫,最为主要的是要通过句式的整散长短,语言的高低起伏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来达到目的。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一定要不断加强老师语言调控,老师要更加注重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和组装合理。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主要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体现:老师在讲授到重难点的时候要加强语调,一字一顿,声音响亮;过度语言还有一些讲背景等知识的话语我们可以稍微的加快语速,音调也可以变得低缓一些;在表现一些较为强烈的心情和反应的时候,例如:兴奋、壮烈、激昂等可以用快结构的语言,慷慨激昂。然而,当表达宁静、优美、悲哀等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慢节奏的语言,温情脉脉。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安排有一些安静的场景,这样甚至可以达到此时无声甚有声的效果。当这节课的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老师所讲的故事或者是文章,可以尽量用设问的形式,这样可以为本节课留下较深的疑问,从而可以更好的加深学生对课堂的印象,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的理解。

其次,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舒缓连贯,疏密相见的特点。懂得教育艺术和教师语言技巧是对老师最为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老师必须要具备的素质。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句子连贯和拘役清晰、逻辑合理,然而,在说话的时候也不能够紧锣密鼓没有停顿。老师在上课时他所说的语言必须要流畅,并且老师的语言不能够没有任何的起伏,语调平淡无奇,这样容易让同学们失去兴趣,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语调的高低起伏变化,而不能够一直使用一种语调。还有,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要有意识的调配信息,进行合理的安排讲课的重难点,对于不同程度的知识应该要注意语调的有所差异。老师上课的过程中要让同学们在紧张中拥有松弛,在激动之中也要有舒缓,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同学们才可以张弛相继,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可以更好的更加愉悦的学习,从而可以帮助同学们掌握更加多的知识。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都会需要有一些的导语,其实在导语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稍作休息,然后让同学们逐渐进入状态。老师在进行讲述的时候要不急不缓的讲述这节课需要讲授的问题,还要先让同学们进行激烈的讨论,在进行合理的组织语言,从可以不断地加强同学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最后,小学教学语言还具有言为心声,饱含真情。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用心去上课,老师讲课应该是带有丰富的感情,老师应该理解、感悟、合理的运用语言,更好的挖掘同学们内心深处的潜能。不断地激发同学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源泉,不停地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兴奋点,从而可以产生有效的、积极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将自身需要讲授的知识熟记于心,只有在老师在清楚和熟悉的掌握自身所讲的内容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的运用具有情感的、完整地、绘声绘色的讲授这些较为重要的知识点。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老师应该让自己的语言尽量的做到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深情饱满、声情并茂、和谐动听,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可以让同学们听得更有趣味,更有激情,更加津津有味,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提高课堂效率。

三、结语

教师语言的特点在上课的时要更好的运用,不断地促进老师对教师语言的把握,更好的提高课堂的兴趣,从而可以更好的促进同学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郑彬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探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06):6

[2]严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D].浙江师范大学,2010

第2篇: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艺术语言的灵巧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启蒙教育特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具有示范、引导和影响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语言艺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魅力及教学修养、教学风格等都会从教学语言的具体运用上体现出来。因此,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质量,有效发展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其它学科教学语言相比,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更加鲜明的特点。

一、规范性

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可以效法的。如果说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为、无形的楷模。教师为人师表,口语的示范作用是“师表”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以期产生语言的正面示范效应。越是面对年龄小的学生,教师的语言越是要求具有规范性。因为小学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儿童处在语言习得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特别要求教师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合乎规范,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的老师把“师范”念成“思范”,“教室”念成“教史”;把“故意”说成“得为”,把“肥皂”说成“胰子”;把“你先走”说成“你走先”,“我听过”说成“我有听过”,等等。这些都是不符合规范的语言表达。教师必须运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如果一位教师不会运用普通话教学,那么他的语言即使妙语连珠,也不是规范化的。同时教师的口语表达还要做到声音宏亮、发音清晰、语流通畅,语调自然、适度。

二、科学性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科学,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情达意必须准确细腻,合乎科学。教师要掌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能正确、深刻地分析和传授知识。小学语文课本中一片文章题目为《落花生》,“落花生”是花生的另一种名称,而有的教师没有深入查阅理解,却望文生义解释为“种花生”,构成知识性错误。再如,“这个同学的解释,有人不同意,我认为是对的。”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究竟是“这个同学的解释”我认为是对的,还是“有人不同意”我认为是对的,语意模糊,令人费解。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语意明确,毫无歧义。语文教学口语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学用语的简约与精练上。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有一则寓言说:狐狸讥笑狮子一胎只生一子。狮子笑着回答:“然而是狮子!”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样不取决于话讲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简明扼要,是否句句击在学生心坎上。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要点,突出精华,精要处不惜泼墨如水,次要处也能惜墨如金,做到“立片言可以明百意”,“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真正达到以少胜多、以简驾繁的理想境界,使学生在同样有限的课时里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教学口语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够被儿童充分理解和完全掌握,并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具体的表现手法来看,应多用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多用儿童所习惯的、所熟悉的方法和手段。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教学口语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生动有趣等,同时要注意有意识地逐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相对较多的发展,这时,教师口语则要求严谨、深刻—些。

四、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充满活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这既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也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语文教材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去切身感受体会,去解其惑,得其道,感知教材,理解作品,发展形象思维。

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为风趣。小学语文《月光曲》中有“幽静”一词,如果教师仅仅按照词典解释为“幽雅安静”,尽管十分准确,但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与意境。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这样阐述:“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小镇的河边、无人的小路、远处的茅屋、闪烁的灯光、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幽静的境界。”教师生动形象的描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幽静”的氛围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幽远静谧的意境。特级教师于漪讲《春》时,用这样一段话导入:“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情有景。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学生也会感到春意融融,眼前一片勃勃生机。生动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结束语

有人曾经说过,完善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诗歌语言的精炼,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优美,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风趣,演说语言的雄辩。这虽然是一种几近苛刻的要求,但它无疑也为我们描画了一个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第3篇: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范文

教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使具体课程的改革变得越来越受重视,除此之外,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教育培养人才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因此,应该更加注重对教育教学的改革。小学教学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文是一门较为基础的学科,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师语言的把握程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对学生学习的效果有着极大地影响,可以这样说,小学语文教学在很大意义上都是取决于教师对教师语言的灵活应用。

二、新课改形式下对教师语言的新要求

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断推进教育课程改革,小学教学的发展越来越受重视,由于小学的年龄特点还有我国教育本身具有的特点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这就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素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好好利用教师语言的特点,发挥教师语言的示范、引导和影响作用,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语文。当前,教育教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老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师语言的把握、应用技巧和能力是老师素质的极为重要的表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魅力、教学素养、教学风格等等,因此,一定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师语言能力技巧。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抓住语文教学的特点,充分利用教师的教学语言技巧,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语文能力。由于,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相比更加具有独特性,更加需要对教师语言的把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很好的把握教师语言的特点,从而,可以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三、小学语文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这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学习能力最为强的一个阶段。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很强,并且,他们还能够很快的适应这些新的知识。小学是增长知识,培养和锻炼同学们认知能力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老师应该要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导作用,积极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心智不成熟,认知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应用教师语言,要以同学们所喜闻乐见,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合理的讲授。语文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在学生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语文学习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性学科,语文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它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对文字的认知能力,不断地锻炼同学们的理解能力,从而,这就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牢牢地记住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老师在课堂中对教师语言的应用和把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注重教师教师语言素养的提高,以及教师灵活应用教师语言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同学们才可以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对语言文字的把握能力,从而,可以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进而,不断提高自己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

第一,小学教学语言具有言为心声,饱含真情,教师的教师语言应该要充分体现老师的自身情感。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用心去上课,教师应该理解、感悟、合理的运用语言,更好的挖掘同学们内心深处的潜能,教师要不断地运用教师语言去引导同学们更好的进步,更好的提升同学们的能力,不断地激发同学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源泉,不停地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兴奋点,从而可以产生有效的、积极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将自身需要讲授的知识熟记于心,只有在教师清楚和熟悉的掌握自身所讲的内容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的运用具有情感的、完整地、绘声绘色的讲授这些较为重要的知识点。

第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特点,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够使自身语言没有任何的波澜起伏,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上课走神。教师教学最为主要的是要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要很好的把握教师语言的特点来激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其中,教师说话时抑扬顿挫是很重要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变换语调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五、结束语

第4篇: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语文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展示给学生的除了知识本身之外,更多的是自己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语言艺术感染力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对于模仿能力较强的小学生而言,教师的语言具有师范、引导和启蒙教育的多重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仔细揣摩小学语文的语言特征,多开发一些具有鲜明教育意义的精品课程,为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规范性

对于崇师心理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小学生而言,教师无疑就是智慧和权威的代言,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再加上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语言的品质对于后期的学习和发展也会发生重要作用,这两种重要的因素决定了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规范化语言环境,促进有效教学的展开。除了规范的发音,不说脏话或者爆粗口,而且在讲话的过程中,吐字清晰、语速适中、语调自然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比絮叨的说教效果要好很多。如果在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做到讲课抑扬顿挫,说话铿锵有力,妙语连珠,那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二、严谨性

语文教学课堂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课堂,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情达意必须准确细腻,合乎科学。文字本身虽然可以冰冷的存在,但是从我们口中教授之后它就带有了语言色彩,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比较敏感,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表达的严谨性。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有个年轻人,他本来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很正常。但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尊敬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给他起了外号,调侃了他,引来同学的哄堂大笑。从此这个外号被同学们叫起来了,持续多年。这件事情给这个小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从那以后,他就没办法像以前一样尊敬老师、努力学习,那件事的印象以及同学们的玩笑,让他时常生活在羞辱之中。他特意为此报考了离家较远的中学以躲避。由此引发的自卑,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他的生活。教师职业是一门面向大众的职业,你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很多人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不仅是表扬、鼓励、批评,抑或是一个玩笑,我们都需要慎重考虑之后才可以说出,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对于语言的接受能力,更需要考虑这句话所产生的影响。

三、多样性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是口语的艺术性,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技巧,创造性地使用美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本身就具备明显的教学优势。首先,语文课本里面收录了很多朗朗上口的语言巨作,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这些文字带给学生很多美的体验,朗读过程中教师饱满的情绪,优雅的体态,清晰的发音都是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涉及了很多优美的风景描写,里面有排比,有比喻,有拟人等表现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体会这些优美的语句,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也来组词造句,在师生之间的亲密互动之中,教师又可以传递给学生很多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深入,课文中涉及的很多名山秀水,虽然我们不能亲临,但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分享很多视频和图片给学生,这种生动直观的展示加上教师的语言解析,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爱护身边花草树木等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接近性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试图创造一个情景,吸引学生在其设计的情境中学习,这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便于其理解知识的重要方法,但是很多情况下语文教师运用的语言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种情景,关键原因就是语言缺乏接近性,这种接近性也可以理解为亲近的语言,所谓亲近语言就是通过生动、活泼以及其他贴心小学生思维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小学生理解,这种语言简单、风趣且浅显易懂。比如在对有关大自然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优美、亲近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这种情景,由于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理解有限,教师在利用语言进行描述时可以结合图画展示、音乐背景等方式。

五、生动性

教学过程中生动的语言能够给人以感染力,充满活力、热情洋溢、富有感情是生动性的重要体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可以看到许多生动的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语言教学搭配生动的作品,能够为学生呈现一堂生动的语言课,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不断延伸。例如,在讲到《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说:“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小草探出了头,树木穿上新装,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景象,在温暖的阳光下,终于显现出充满活力的一面”,这种表达方式有利于学生深入春天的已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趣味性

第5篇: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特教学校教师;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和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特教学校中大多是智力残疾和听力残疾的学生。特教学校的教学对象以精神障碍严重、无语言、无沟通能力、特殊行为多的学生为主。由于每个学生的致病原因和智力损伤程度的不同,导致行为表现、言语发展、学习效果、心智活动、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学习能力低下、言语和运动能力差和感知觉速度慢等是智力残疾儿童的突出特点。那么,作为特殊学校的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在课堂上实施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看法。

1. 教学内容要做到生活化 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终将要回归于社会,独立生存于社会,对他们来说,要使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了解必要的生活常识,形成基本的日常生活技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本着“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原则,视学生的生活本身为宝贵的教育资源,选择学生生活中最常用的、与其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内容,把教育教学与弱智学生的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

2. 教学手段要做到直观化 兴趣,对于激发智力低下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智力有障碍的学生,思维发展相对落后,生活经验相当贫乏,对事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着直观情景的束缚。为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可采用多种形式的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易于对这类学生的感观进行多路刺激,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增强趣味性、吸引力,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使课堂进入“愉悦”的境界,使学生在充满乐趣的状态下学习,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可见,直观教学为弱智儿童语文教学创设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境界,适时地在各个教学阶段运用直观手段,可以收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效果。

3. 教学过程要做到活动化 智力有障碍的学生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差,注意力难以集中,归纳、概括能力低,只能进行简单的形象思维活动。他们普遍对活动比较感兴趣,通过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做中学”,使儿童从实践活动中获得有用的知识。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采用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使其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时时保持新鲜感、兴奋感,这样,既提高了注意力,大脑也不容易疲劳。

4. 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是人们在交际中用肢体态势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有声语言。肢体语言对于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来说,更为重要。这种肢体态势既可以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又可以部分代替言语行为,发挥独立表达功能,同时又能表达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教学中常见的肢体语言有手势语、头势语、面势语、眼势语和体距语。

手语包括:(1)翘拇指。主要表示高度称赞、非常佩服、绝对的首屈一指。(2)伸食指。置于肩部前方,表示数字1;食指与嘴唇垂直并靠拢嘴唇或与嘴唇接触,表示“请安静”义;食指轻轻指点学生的额头可示亲昵或喜爱;伸出食指和中指,并使二者分开。可表多义,其一表示数字2,其二表示“胜利”,其三象征“剪刀”,这时手指不是向上,而是开口向前。(3)抬手。单手上抬用于个体,表示起立,含有请的意思;双手上抬,即双手手掌摊开,掌心向上,同时向上轻抬。双手上抬表起立义,还象征坦诚、真诚。(4)招手。招手动作是抬手动作的延续。含义也是抬手含义的延续。抬手要求“起立”,招手则进一步要求“走过来”等等。

头语包括:(1)点头。颈部使头部垂直上下运动一次或两次以上。基本含义是同意或赞成。(2)侧首。将头从一侧略略倾斜到另一侧,基本义是“关注”,结合面部表情的不同,显现“感兴趣”和“怀疑”两种意思。(3)摇头。颈部把头从一边转到另一边两次或两次以上,表示不同意或不相信。头部呈拨浪鼓式快速摇动,表示坚决的无通融余地的否定。(4)鞠躬。主要表现为浅鞠躬:将头部垂下成低首态,然后再抬起来。其含义有二,一是致意,二是表示告别。

眼语包括:(1)环视;(2)注视;(3)盯视;(4)怒视;(5)侧视。

面语包括:(1)表示兴趣的,眉毛微微上扬,双眼略略张大,一般口部微张,同时嘴角略上翘呈现微微的笑意。(2)表示满意的,眼睛略闭,嘴角上翘浮出微笑,以示鼓励。(3)表示亲切的,双眼微眯,嘴角微翘,面露微笑。(4)表示赞扬的面势语和表示满意的面势语同属一类,但前者程度更深些。(5)表示询问的,眉毛上扬,眼睛略睁大,嘴微微张开。(6)表示严肃的,眉毛微皱,双唇较紧地抿在一起,眼睛略略张大。(7)表示惊奇的,眉毛上扬,睁大双眼,嘴圆张。(8)表示愤怒的,眉紧皱,眼圆睁,牙关紧咬致使双唇紧抿,有时伴有面色紫红或苍白。(9)表示蔑视的。眼微眯,嘴角下垂,嘴向一边撇去。

第6篇: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语文》新教材;职业学校;特点;教学呼唤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13-06

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是根据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编写的,并通过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审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和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统一使用的新教材。

一、新教材编写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新教材以《大纲》的理念统率编者的学术观点,根据语文课程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材的逻辑顺序与结构,具有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

基础性原则。从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角度出发,新教材克服了学科知识本位倾向,高度关注学习者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适应性原则。新教材充分考虑使用者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不同区域文化基础、教育资源,学生学习基础、个好、所学专业等方面的差异,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材使用等方面留有适度空间,为学生、教师、学校实际需要进行再设计和再选择创造条件,最终目的是适应学习者的不同需要。

职业性原则。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的职业性。新教材从三方面体现职业性核心内涵:一是职业思想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及职业综合心理素质;二是职业认知水平,如职业的综合文化素养、职业的通识知识水平等;三是职业实践能力,如一般职业中语文的应用能力、与具体职业相关的语文创新能力等。

实践性原则。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语文学习有助于职业学校学生有效形成动手、操作能力,更有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的职业生活。新教材能按照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和语言学习的基本方法,注重提供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生活性原则。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基本特性。新教材教学目的定位突出了“为了生活、服务生活”原则,教学内容安排体现了“面向生活、体验生活”原则,教学活动设计凸显了“源于生活、创新生活”原则。

二、新教材的基本特点

(一)基于文体的组元方式

新教材除第三册(原是职业模块,按照职业素养组元,正在调整)外,其他几册都是基于文体组元。第一、二册每册设计六个单元,第三至五册每册设计五个单元,第六至九册考虑设计若干模块或专题。

选文的思想内容、写作方式方法等都与文体有着直接的关系,根据文体组织单元,目的是期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注文体特征,展开文体知识比较系统、特征比较鲜明的教学活动;也期望能够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同文体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的文体意识。

为了避免文体组元后可能带来的教师教学以文体知识为中心,学生对文体认识狭隘化、幼稚化,教学内容循环等不足,新教材把文体知识的教学融合到具体的阅读过程中,使之在学生阅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积极指导学生认识不同文体的特点,把握不同文体的阅读规律,培养、提高阅读能力;充分突出语言因素,通过具体的语言活动让学生感受、认识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及其特有的表现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综合素养。

从文学欣赏的工具性上讲,新教材有利于学生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从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结合的教学方式上说,有利于学生学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方法与技巧;从传承与创新发展趋势看,不仅利于学生较为集中地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古代诗文等,而且利于学生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语言知识的梳理。

组元设计同样包括了人文蕴含,注意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体协调,一个单元实际上也是一个人文专题。如第二册第三单元“天道与人为”,就选了法布尔的《蝉》、周立明的《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吗?》、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杨焕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以上选文就体裁、文体的组元方式来说,都是文艺性或学术性的说明文(科技),工具性体现在说明文阅读、写作方法与技巧上。就其人文性而言,又构成了这样的人文主题:了解和尊重自然及规律,思考自然规律与人的行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识科学的“双刃剑”特点,培养科学精神。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语文基础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听、说、读、写能力,凭借各种现代传媒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已知信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力的基本要求。一个人必须掌握好母语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才能学会生存、学会学习、谋求发展。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学生与学生间的学习基础、习惯等悬殊较大。普通高中生源素质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区分,它对学生具有选择性;职业学校学生通过选择专业集聚,选择专业基本上就是选择职业,而专业对学习者并无选择性。新教材充分考虑职校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学习困难,注重切合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在课文的“练习与思考”部分,按字、词、句、章设计,力求扎实有效。在“表达与交流”部分,不管是口语交际指导还是写作知识都是结合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例讲解,力求具体有用。在单元和模块教学中,强调系统间的联系,整体上的融合,力求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性

新教材注重通过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教材设计中,新教材能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专业学习需要制订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

在“阅读与欣赏”和“表达与交流”部分的编写中,新教材中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如口语交际板块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相应等级要求设计了一些练习:散文朗诵比赛、解说生产生活概念、创设情境组织交谈、围绕讲题开展演讲、针对辩题举行辩论会等。其间穿插了评点、批注、勾画、列提纲、做卡片、上网搜索等语文能力练习活动。写作板块设计了语段、各种表达方式、常用文体的系列写作训练。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也是亮点频频。如第一册设计了《青春诗会》《走进家乡》《探究低碳生活》《古诗重读》《制作电子杂志(专刊)》等;第二册是《我的亲人们》《社会热点问题调查》《生活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网络论坛或博客上的讨论》《成语名句典故交流会》《走上舞台》等;第三册为《职场人物访谈》《走进企业文化》《产品推介》《分享我的创业策划》《模拟求职应聘洽谈会》等;第四册有《面对新媒体》《〈科学的历程〉主题报告会》《那人那事那景——〈感动心灵〉交流会》《与大师牵手 与名著对话》等。这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既与每单元的“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密切相连,又体现了语文学习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更彰显了新教材从语文性、实践性和活动性等角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特点。

(四)注重单元教学内容设计的整体协调性

新教材注重单元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与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者统一,注重在同一学习情境(单元)中的内在有机联系,特别注意单元内容设计的整体协调性,避免了三者互不关联的拼盘现象。如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自然的心迹》中“阅读与欣赏”部分的文本是写景抒情散文;“表达与交流”部分的“口语交际”是散文朗读,写作是写景散文写作练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部分是《走进家乡》,包括发现家乡的自然美景、人文精华等。再如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生活的滋味》中“阅读与欣赏”部分围绕亲情、师生之情以及人与人之间其他丰富而美好的情感主题选录了一组写人记事的散文;“表达与交流”部分的口语交际介绍人或事等相关内容;写作安排的是叙议结合的记叙与议论文练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部分是《我的亲人们》,目的是通过收集资料、介绍、对话、写作等练习增进学生对家人亲戚的了解,体会亲情。

这种单元教学内容的设计,把单一的文选式教材结构变为跨文本、超文本的块状的教材结构,一方面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材整合,充分发挥教材资源的价值,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形式,有利于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五)选文注重经典性和语言质量

语文教育的内容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动态都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新教材注重选文的经典性和语言质量,遵循“务求经典、务具内涵、务合目标、务达精悍”的选文原则,力求选文既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又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风格多样。经典性是就选文的文化性和语文性而言——经典是文化之母,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语文性是指选文能承载语文应用能力训练目标。时代性是就反映时代精神而言——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的沟通。一方面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贴近时代的脉搏,不一定是时新文章。只有文质兼美的选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文化品位、品德修养。如第一册第一单元“飞扬的诗情”(现代诗歌)收录了六首中外现代抒情诗:的《沁园春·长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舒婷的《致橡树》、食指的《相信未来》。胸怀天下,凭高览胜,登临送目,生豪情万丈;徐志摩魂牵康桥,故地重游,难舍难分,抒柔情无限;海子向往幸福,祝福尘世,春暖花开,呈博爱之心;普希金期盼未来,低声嘱咐,理性分析,达乐观人生;舒婷崇尚个性,谈情说爱,告白橡树,昭独立平等;食指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坚守理想,持坚定信念。这些抒感的诗歌已经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诗歌中抒发的情感能够从当时的语境中脱离出来,并且超越所有具体的语境而通行无阻,在这种通行中,它们渐渐成为一种种独立而鲜明的情感,能为所有人接受,到后来,就符号化、工具化了。本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们可以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语义,抒发自己的感情。再如第二册第五单元“文采若云月”(古文)按年代先后收录了六篇古代散文:《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司马迁的《鸿门宴》、韩愈的《师说》、苏洵的《六国论》、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言简约高明,人物性情毕现;《鸿门宴》叙事波澜曲折,善于烘托渲染;《师说》对比论证,议论风生;《六国论》以古喻今,论证谨严;《游褒禅山记》因事见理,丝丝入扣;《项脊轩志》细节优美,感人至深。这些古文中精深的思想、精美的情感、精巧的结构、精妙的语言都超越了时代,成为后人学习的经典。

(六)创设了选择空间,照顾地区和学校差异

新教材赋予教师自主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较大的空间和选择权利。增强选择性是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追求。从理论上说,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自由。新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考虑到不同地区、专业的需要,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区、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的余地,为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满足了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在“阅读与欣赏”部分,每个单元有讲读课文,也有选教或自读课文。在“表达与交流”部分,口语交际和写作训练的设计也有选择余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部分则根据地区、专业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设计的空间。

照顾地区和学校差异,对于教师来说,有利于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有利于创新及专业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

三、新教材的教学呼唤

职业学校新教材无论在编写体制、体例上,还是文本结构、目标要求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能大量引进现代信息,密切关注学生个体经验,充分考虑职校学生学习基础、个好、所学专业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职校语文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要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探究的合作者、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造者。

(一)新教材呼唤新观念

新教材呈现了新特色,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从宏观上认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语文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功能、作用等,更要从微观上了解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把握和解读新教材的特色,更新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观念。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才能给职业学校教学带来新的生机。

1.正确理解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服务功能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作为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的语文为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是由职业教育的目的决定的。可是,职业学校的许多管理者、教师(包括语文教师)都错误地认为语文课程要为专业课程服务,使得有些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变成专业课程的附庸,处于从属地位,致使语文教学异化,出现了个别教师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不组织学生去讨论文本如诗如画的意境、意味深厚的语言和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却让学生运用专业营销知识推销“空中楼阁”的咄咄怪事。

职业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教育,不仅要培养技术精湛的劳动者,更要培养具有当代社会文化底蕴的完整的人。在国际化背景下,劳动者首先应当是国际的人,然后是所处的特定社会背景的人、某个特定工作组织中的人,最后才是某个特定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必须把语文课程作为重要内容,这对于发展社会共同信念和感情十分重要。[1]再者,服务应当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专业学习,为了学生终身发展。至于在职业教育中,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应该是并列的而不是从属的。“技术知识与普通文化知识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则是并列的,而不是依附关系。”[2]更何况服务也应该是双向的,不应是单向的。因此,语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无可替代。

2.正确认识教材的性质和价值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教材的地位被神化或圣化,教师的教学被动地受制于教材。一些语文教师错误地认为,教语文就是教教材,教科书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因此,他们将教材当“经”来念,教学上重视“教”,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该是“用”教材(凭借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而不能是“教”教材,因为再好的教材也只会小于课程。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凭借教材进行教学,在运用教材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使教学更接近于理想的课程要求。教材中的课文只是一个个例子,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时,起着学习、熏陶、感染的媒介作用。当然,教师是教材实施、使用的组织者与促进者,也是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新教材赋予语文的性质和价值、语文教育的目的、语文教学的内容以新的观念。首先,新教材在正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正确估量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基础上,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尤其注重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性特点,这些目标与特点既在“阅读与欣赏”中呈现,也在“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表达。许多语文教师因种种原因,只关注课文的教学,忽视或放弃“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显然有失偏颇。其二,新教材注重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课文比较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文章入选,增加了教材的文化品位,增强了文学性、语文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的不良阅读现状,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有极大的帮助。其三,教材通过文体知识、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等线索把“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组成学习板块,意在体现新教材关于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的原则,目的是系统地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能力。

3.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整体设计思想

目标是人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因此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任务,也是检验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指标之一,对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等功能。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优化教学活动。新课程改革确立的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的思想,深得教师们的认同,于是有些教师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设计教学目标的基本模板,使得教学目标设计程式化,造成教师在教学之初就对教学目标认识模糊,缺少逻辑性。究其原因,是教师对“三维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所致。杨九俊先生对“三维目标”整体设计思想有过精到阐述,他认为从目标系统的定位上说,“教育目的,这是指向所有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是指向具体学段的;课程总体目标,这是指向某个学段所有课程的;学科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总体目标在学科的体现;教学目标,这是指向具体教学要求,以至具体课堂的。可见‘三维目标’是课程的总体目标,但课程的总体目标在不同学科,在具体课堂教学中也应有生动体现,这种体现主要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而不是绝对地对应、生硬地去‘套’。在落实‘三维目标’的教学中,我们要关注认知水平与情感水平彼此的关联性,认识、情感与价值体系互为基础性。”[3]三维目标是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目标不能等同于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中三个维度必须是彼此关联的、互为基础的、相互融合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必须从三个维度上正确把握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大纲》《要求》《课程标准》已有详尽阐述,不再赘言),然后能正确、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具体要做到合理、精要、适度、可测,不宜用“三维目标”硬套,不能割裂知识、方法、能力、价值观间的内在关系。

(二)新教材呼唤新应用

在落实《大纲》《要求》《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时,新教材没有采取网络式布点,而是采取系统分布、逐项推进、突出应用、综合提高、螺旋上升的做法。在应用新教材时,如果还是沿用“由点及线、由线而面、由面成网”的做法,难免有旧瓶装新酒的遗憾,也许会落得难及要领、事倍功半的结果。因此,应用新教材应增强三种意识。

1.整合意识

为尽可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较以前有了一定的增加。如果平均用力处理教材,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的效果也不一定理想。有些教师因为教学时数不够,随意删除教学内容,此风不可长。教师要对教材有通透的认识,注重单元内容的整合:必学课文与自学课文整合;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整合;“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一册第四单元《千古流芳一诗心》时,用一道“结合《静女》《归园田居》《将进酒》,围绕‘城隅会面’‘采访陶渊明’‘杯酒聊人生’的话题,准备一次‘交谈’练习”的模拟题,将这一单元“阅读与欣赏”中几首古典诗歌,“表达与交流”中的交谈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古诗重读整合在一起,不仅深化了文本的学习、拓展了交谈的素材,更为后续《古诗重读》活动的教学做了铺垫,收到了一石数鸟、较好地达成单元目标的效果。整合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堆砌、叠加,而是在通透教材的基础上掌握要领,寻找最佳切合点,对教学内容提要钩玄,去粗取精,由博返约,使学习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提高、强化。

2.实践意识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各项语文技能的形成有赖于实践。新教材按照教学活动的本质和语言学习的基本方法,提供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在应用新教材时必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无论是以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的活动体验,还是以研习文本为主要任务的文本研习和注重探究意识培养的问题探究,都要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都要突出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亲历亲为,在实践中增长他们的才干。[4]

3.生成意识

教师在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时,事先精心准备、缜密组织、反复操练而至熟能生巧是必然的。但必须记住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在“预设”相对比较容易时,教学的“生成”就显得尤为珍贵。如果教师不顾课堂的现场情况,一味地执行自己的教案,课堂实则是教案剧。如果教师带着一连串的“圈套”去让学生钻,带着一个个“陷阱”让学生跳,那不是在“诱导”,而是在“诱骗”。教师在应用新教材时应该具有强烈的课堂生成意识,在对新教材进行“基于标准、源自心灵”解读的基础上,追求实际教学的有效生成,这不仅是教学机智的问题,更是教学思想问题,是是否“尊重学生”“尊重课堂”,“主导、主体”是否真正融洽的问题。教学的“生成”包括“预设生成”和“非预设生成”,教师要善于根据现场、学生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堂的走向和流程,实现充分预设下的“生成”。预设是基础,生成是发展,预设得充分,生成就自然、精彩,这样的教学才有真实感、现场感。教师还要善于机智地利用“非预设生成”教学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即时适当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过程及进度,与学生共同完成“非预设生成”内容的学习。有目的“生成”的教学,才是充满活力的教学;能抓住利用“非预设生成”教学资源的教学,才是体现教师教学机智的教学。

(三)新教材呼唤新教法

新教材编写力求做到既是“教本”又是“学本”,既利于教师的“教”,更利于学生的“学”。希冀教师将自己的眼光更多地投射到启发学生体会、感受领悟作品的整体美感和深层意蕴的层面,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集中于培养学生发现、探究问题能力的基点,将自己的重心更多地倾侧在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健全人格的中心。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只有精心研究和灵活选择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取得语文教学的最优效果。当然,选择新的教学方法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抛弃,正如杨振宁先生指出的那样,中国教育中有许多传统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在新课程背景下,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活动体验、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拓展训练、多元解读、动态生成、小组讨论等方法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使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但是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方法,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活动体验,搞些什么活动,怎么搞活动;文本拓展,往哪里拓,怎么个拓法,没有明确的规则,必然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5]如教师教的《我的母亲》拓展到了父子之爱、夫妻之爱、恋人之爱、兄弟姐妹之爱、同事之爱等,将语文课上成了一堂“大爱无声”的主题班会课,这是否恰当很值得商榷。因此,在使用新教法进行新教材教学时要思考三个问题:一是教学方法的正确性。成熟的教学方法一般指向明确,流程清晰,应用自然。教师在使用之前应该对教学方法全部了然于胸,使用起来才会中规中矩,切忌挂羊头卖狗肉,乱贴标签。二是教学方法的匹配性。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必须与教学内容匹配,正所谓因材施教,切忌人云亦云,跟风追样。三是教学方法的实效性。教学使用任何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学习内容,最后的成效是评判方法好坏的唯一标准,如果只重形式不讲实效,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只是花拳绣腿。总之,教无定法,有法可法,教成法立。新教材迫切需要广大教师彻底摒弃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树立全新的课堂教学意识,改革和创新课堂结构模式,改革和创新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改革和创新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激活学生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沈彬.重新认识职业学校文化课程的定位与价值[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1(12).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70.

[3]杨九俊.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精神与教学期待[J].江苏教育研究,2012(10A).

[4]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33.

[5]余养健.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的使用问题及应对策略[J].福建教育,2006(7).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Chinese Textbook and the Call for Teaching Reform

SHEN Bin

(Jiangsu Jiangy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Jiangyin 214433, Jiangsu Province)

第7篇: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衔接定位;个性发展;语文教学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研究了幼小衔接的问题,在1996年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要求幼儿园应和小学互相配合,紧密联系,注意两个阶段的衔接问题,2001年颁布的纲要中则明确了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内容。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解决幼小衔接中语文教学的问题,需要认清这一阶段语文教学的特点,加强幼儿园和小学课堂的衔接。

一、幼儿园向小学过渡语文课程衔接定位

幼儿园教学作为孩童接受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一般以游戏为主要形式,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态度、兴趣、情感、能力等内容,课程中渗透着语言、社会、艺术、科学、健康五个领域的内容,而小学课程则将各个领域学科独立出来,进行系统的教学。两个阶段在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实施组织上有较多差异性,也有一定的连续性。幼小语文课程衔接是把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经验有机结合,互相承接,保持两个阶段语文教学的持续性。所以,在幼小语文衔接上应重视两个学习阶段上的差异,体现五化理念的教学特点。

1.课程内容生活化

儿童语言发展的基础是认知的发展,儿童只有当能把相关语句标志的事物从环境中分离出来才能掌握相关的语句内涵,儿童语言发展取决于儿童生活和知识的互相作用。所以在幼小语文衔接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将语文知识和社会知识相结合,让儿童社会性发展和认知能力成为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支撑,反过来语文的发展也会促进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儿童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换的时期,幼小语文课程衔接也是为了顺利达成这一目标。让儿童了解书面语言知识的内容,通过识别图形、物体、符号为认字打好相关的基础,通过游戏、绘画、手工活动为儿童写字打好基础,并做好相关方法技能,情感态度的指导。

2.课程实施活动化

幼小语文课程衔接应注意教学方式的游戏化或活动化。幼儿园教师在语文课程实施中,既要传授专门的语文内容,也可以开展和语文教学有关的活动,在游戏和活动中多让儿童和书籍接

触,接近书面的语言,培养他们对阅读书籍的热爱。在活动过程中,儿童通过观察符号,图形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由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较重视语文学习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所以在幼小语文衔接课程中也应增加间接教学的比重,营造适当的物理环境,寓教于乐,动静结合,把枯燥的知识变成直接生动的情感体验,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课程评价的多元化,采用持续评价的方式,建立成长档案袋,强调儿童学习情感态度领域的发展,关注儿童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等内容。

二、幼儿园向小学过渡语文课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尊重儿童个性发展的差异性

处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儿童进入小学后就进入了正规的课程学习,小学语文课程的内容是对抽象文字符号的掌握,但这一阶段儿童的逻辑分析能力并不那么强,每个学生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幼小语文衔接课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个别的差异性,不能要求每个儿童都达到规定指标,重视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加强单独指导,帮助每个儿童在自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并配合适当灵活的评价方式。

2.平衡协调语文教学目标

为了切实提高幼小衔接中儿童的语文能力,在这一阶段语文教学中应针对儿童语文学习的难点、重点,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如,在听说方面,为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儿童通过对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的听、说、讨论,增强儿童的理解能力,通过看图讲述、小话剧、木偶剧等活动,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沟通,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和口头表达的自信心。在识字方面,可以培养儿童分析、观察、比较的能力,有计划地让儿童观察实物、图片,引导儿童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异,促进儿童进入汉字学习后对汉字字形的分辨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幼儿向小学过渡,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还要充分利用其他各种教学资源,尽量选取一些适合这一时期儿童的较浅显又贴近生活的内容,丰富课程内容。总之,幼儿向小学过渡的语文教学工作有较多特点,为实现语文课程的顺利衔接,应通过多种途径结合的方式,关注儿童的个性化需要,实施科学稳步的过渡方式,帮助儿童顺利过渡到新的学习阶段。

参考文献:

[1]杨晓萍,李子建.幼儿园与小学语文课程衔接的研究[J].调查与研究,2008(7).

第8篇: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措施;素质教育

有效教学是素质教育下广大教学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低下,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同时还会浪费教学资源。在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就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对于提升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必须要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调动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二是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三是丰富教学形式;四是善于营造课程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五是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善于运用教学设备。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实现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教师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所谓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教师要认识到以下几点:一是小学语文的教学主体是学生;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素质。

(一)小学语文的教学主体是学生。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人们普遍以为小学语文教学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错误的思维,在这种错误思维的影响下,使得教师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是围绕着教师来进行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真实需求就不会被人注意。小学语文教学就不可能实现有效教学。笔者认为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要认清学生自己的真实需求,只有充分掌握了学生的真实需求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二)小学语文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实现有效教学。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小学语文教学的形势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教师要相适应时展变化的要求,就必须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教学素质。在平常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来进行学习。学校可以通过与外校合作,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这样教师自身的眼界也会得以拓展。

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不是一层不变的。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要结合教学任务的安排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关键是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建立在对学生特点的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的。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项目教学法来进行教学。

项目教学法就是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把一个完整的教学项目分成几个子任务分给各个小组,有各个小组来实现教学。项目教学法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有效教学。

三、丰富教学形式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现有教学优势。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不仅限于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任务的安排来选择教学地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巧妙地运用教学模型,通过展示教学模型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四、善于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课堂气氛。要通过营造课堂气氛来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容易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氛围的营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所谓营造课堂气氛,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充分把握教学内容和特点。课堂氛围的营造主要是基于教学内容来营造的,此时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就至关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要认真备课,掌握教学内容;二是要善于提问,引出话题。课堂氛围的营造通常是通向学生提问来引出的,此时合理提问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要把握两点,首先是这个问题与教学内容有关,其次是这个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成功营造课堂氛围。

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善于运用教学设备

课堂时间的安排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要对课堂时间进行科学安排。小学语文课堂的安排,笔者认为主要是两部分小学教师自身的教学部分,还有就是学生讨论自学部分。针对课堂时间的安排要协调好这两部分。善于运用教学设备,主要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来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时候要正确把握教学设备同教师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实现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分析了实现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五个措施。笔者认为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前提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是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第9篇: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通过深入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趋势,以期为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做出有益探索。

    语文学科作为中小学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中小学的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文学科的学习的好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鉴于此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更重要的理论以及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已经持续多年,然而改革并没有带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的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生活,通过消除生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壁垒来提升教学效果。但是研究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内容就会发现,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内容生活气息并不浓厚,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中小学生对课文内容难以理解,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其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关注与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尤其如此,脱离生活实际的教材内容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例如小学课文中有陶罐与铁罐这节课,铁罐认为自己坚硬因此看不起陶罐,但是当二者被埋入泥土多年以后,铁罐化作了泥土,而陶罐却毫发无损并成了文物。这节课的本意是告诉小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但是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该道理的认识并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原因就在于现在的中小学生的生活中根本没有铁罐与陶罐这两种事物。与此同时教材的内容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果不一致的话,很容易造成中小学生认知上的分裂,进而对其人格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2.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手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手段的单一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尽如人意。中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都决定着语文教学应当多样化,忽视这种客观规律的教学手段不然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填鸭式的教育不仅仅难以实现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反还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与此同时老师说教式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不利影响,学生总是处于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其自身的想法往往会被淹没在老师传递的信息当中。

    3.教学评价僵化

    以考试成绩这一指标来评价中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做法,不可否认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这也是众多中小学为自己教学评价所找的借口。但是应该看到,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并不能衡量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的高低,毕竟知识的掌握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之一,而非全部,语文教学的其他功能,例如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等,单一的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做法,必然会导致教学目的的扭曲。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鉴于中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是刻不容缓,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把握以下几个趋势:

    1.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要想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做到理论教学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互为印证。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寻找教学内容与中小学生生活的契合点,来使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有效融合,这样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小学语文课有这样一个课文小马过河,讲述的是一匹小马要渡过一条小河,但是却不知道河水的深浅,于是就问松鼠和老牛河水有多深,结果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使得小马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没办法就去问自己的母亲,母亲告诉它要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必须自己去尝试。语文教师在讲授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生活化的任务,来学生去自己去探索,亲身体会小马所悟出的道理,从而使得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2.语文教学手段多元化趋势

    中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可以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也可以采用游戏、讲故事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堂上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图片,学生见其形,看其色,听其音,把语言和形象、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学生多种感官参加记忆,多种渠道输入信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和准确,语言技能更加熟练。

    3.语文教学评价模式动态化趋势

    这种趋势是由于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决定的,语文的学习终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以及写作技能,而这两个指标,尤其是语言的运用是很难通过成绩评价来实现的,鉴于此应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来不断地调整语文教学评价模式,使之与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保持一致性。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既需要理论上的突破,同时也需要实践层面的不断创新,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在把握语文教学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现状灵活变通,毕竟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以及模式来借鉴,中小学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在把握语文教学的三个趋势条件下进行适度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大幅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文菊.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 考试周刊,2011(18).

    [2] 咸高军. 中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管窥[J]. 小学时代,2010(3).

    [3] 孙丽卿. 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新课程[J]. 教育学术,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