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育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新课改的进程逐步推进,新的课程标准也为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用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手段进行教授。
首先,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流与沟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热情,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沉浸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率自然能够获得大幅度提升。而且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对语文真正产生兴趣的学生会在课下自主阅读、探索,学习的主体才真正转化为了学生。
其次,创新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开阔学生思维。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则会导致学生不能发散思维,学不会创新。教学方法的种种新意能够给学生直观的体验,不仅能学习到书本中的知识,还有很多生活实践、学习方式、人际交流等等方面的能力可以培养,真正实现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途径
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师新颖的教学方式中体会快乐学习的过程,学会知识并学以致用。而创新的实践过程中,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提问方式以及考核模式等方面均为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落脚点,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几种途径:
1.从生活实践出发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贴近生活而得来的事例是创新教育方式的一个重要来源,也能够轻松地被学生所接受。当学生面对的学习内容与方式来源于他们所熟知的生活实践经历时,他们对学习的内容将不会产生排斥与抗拒,反而是一种好奇与探索的欲望被激发,这种方式能够快速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另外,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也有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尊重会反馈在他们个人的行为中,他们也会用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或物,因此培养互相之间的信任与尊重会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明确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扮演了教学主体的角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种转变会让学生产生主动性,因此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要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布置预习与自学任务,甚至可以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分组的形式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多讲一讲自己的看法,并且互相交流讨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与点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且总结重点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愿意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为其他同学解答疑难,在准备自己所要讲授的知识的同时,他们就已经掌握了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
3.学会利用新的教学设备与教学模式
新时代的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工具,将这些工具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才真正发挥了其作用。教师课前利用网络资源按照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准备课件,利用多媒体设施教学,可以大量节约课堂时间,突出教学重点并解决教学难点,为学生量体裁衣制作的课件必然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对资料的搜集整理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方式达成,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逻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对信息的筛选能力等等。教学模式也要从以前的“满堂灌”逐步改变为课堂内容精简、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4.重视延伸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堂时间与内容对学生来说十分有限,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与能力,以保证达到教学活动的目的。如邀请作家开办文学沙龙,组织学生对讲座内容进行整理并形成纸质刊物;组织开展辩论会、知识竞赛、校园文化展览等相关活动,展现学生风采;创办兴趣社团,定期举办社团活动,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丰富课余校园生活。这些课内外的教育方法相结合,必然能够让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方法 自然之教
荀子早就提出“教亦多术”的宗旨。从先秦至清末,几千年的语文教育史。实际上也是教学目的与方法、作用与反作用辩证状态的呈现过程。一些优良的方法常常能帮助人们修正、补充、完善、提高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艺术运动过程中,是一种相融共进的状态。不同的学派,不同的政治团体,在思想观念与哲学人生大课题的统合交汇中,都提出了人自身理想状态的终极目的。
儒家就提出君子而达圣人的远景。荀子《学记》中就说:“始乎为十,终乎为圣人。”颜元《习斋言行录》中也说:“学者,学为圣人也。”同时,在“学而优则仕”功利性、实用性观念的影响下,也会设计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科特点的阶段性目的。如张志公先生讲科举之中学校语文教育目的:“仔细一端详,传统语文教学头绪很简单,一点都不复杂。一共干了两件事:一是花大力气对付汉字,一是花火力气对付文章。目的是应付科举考试。”而在科举制度废除之后的语文教学目的,则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同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应该看到,有不少优良的教学方法,既可以为本学派与统治集团阶段性教育教学目的服务,也可以为其他学派与统治集团的阶段性教育教学目的所用。如,孔子提出的循序渐进、学思结合、举一反三等方法;孟子提出的言近旨远、持志养气、启发诱导、盈科而进等方法;荀子提出的假物为用、知微而论等方法;《学记》提出的教学相长、藏修息游、善问善答等方法;《大学》中提出学问思辨行、格物致知等方法;《中庸》中提出的创新创造等方法。这些方法除了在本学派历代教学中常用不衰,而阻也在其他学派的教学中使用。这一方面在于教学方法的公用性特征,另一方面则在于儒、道、释诸家在人自身的理想追求,以及对自然、社会的理性思考中的共通性上。
但是,教育教学终极目的差异,常常会影响其阶段性目的的设置与确立。阶段性教育教学导引的教学艺术活动,会有针对性方法的选择,也会有特定教学方法的创设与使用。这些特定的教学方法的创设与使用和针对性很强的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反过来,加快了教育教学目的的实施,从而促进人对自身理想目标的一步一步的靠近。
先秦的儒家思想中,亲和自然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孔子、孟子、荀子等大师们从教育活动与人生实践中,进一步提炼小“天人台一”的哲学理念。《云笈七笺》卷三中就说:“自然教者,元气之前,淳朴未散,杏冥寂尔,颖旷空洞无师无法,无资受傅,无终无始,无义无青。元气得之而变化,神明得之而造作,天地得之而覆载,日月得之而照临,上古之君得之而无为。无为,教之化也。”这段话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自然之教的含义,第二层,自然之教的功用。大概意思是:广大无边,没有老师,没有方法,不讲什么道理,不说一言半语,侵染陶冶就是自然的一种教育培养,获此惠泽者,上至天地日月,下至人君百姓。亲和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在书院与佛、道两教中,既是一种人的理想追求,又是教育的根本大法。这一根本大法,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阅读、吸纳自然,从而受教得益:一是爱护、改造自然,从而亲和共融。前者也有两法:其一是直接受教获益法。其二是间接联想深化法。书院与佛、道选址建院、寺、观,均是远离闹市的地方。在师徒们看来,就是要通过比较典型的自然环境。学习、仿效大自然。吸纳其自然之精华,从而使自身健康强壮,聪慧明达,慈爱悲悯。这是直接受教获益之法。间接联想深化法,则是在读经、颂诗、写作之时,把大自然的奇妙与自己所读经中的意蕴、所颂诗中的景象、所作文中的情感联系起来,或联想,或幻想,从而使经典中的意蕴更丰厚,诗歌中的意象更真切,心中的情思更深刻。按马克思的观点,这就是人化自然,亦是自然化人。大法之二是爱护、改造自然,从而亲和共融。在书院的教育中,在佛、道两教的教育中,这是以语文为基础的教育的一门重大课程。从建院、建寺、建观之日始,口口有护持,天天有耕耘,让山更青翠,让水更清澈,让鸟兽更自由。
书院,佛、道两教,在漫长的以语文为基础的教育教学中,采取与科举制度中各级学校和政府科考中不一样的检测、评估、考校的方法。本来,检测、评估、考校是教学艺术运动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使用科学、恰当、有效的检测、评估、考校方法,会促进激发教学艺术外运动过程,即主要在课堂上展示教与学的形态,以及教学艺术内运动过程,即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启智获知的思维状态,都是强劲有力、活力四射的,都有着教学艺术应有的艺术蕴涵。反之,则是教学艺术内外运动状态的乏力,甚至阻碍。按照马克思私有铷社会中人被异化的理论,睹种不恰当、不科学的检测、评估、考校方法的硬性使用,会使教学艺术内外运动异化,进而对人也有异化作用。检测、评估、考校,仅仅以考试所代替,加之考试再规定于八股文严酷的套路中。那么,这种考试就成了异化教育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163-01
1 语言的基础性作用
语言文字最佳学习的时期是孩童时期。在当今的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一种交际工具。一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反映了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附着于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因而,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刻的民族精神的积淀。要培养继承、传播并发扬本民族精神文化的人,无疑要从教他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开始,而语言的发展又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因而,小学语文教育的地位就特别的重要,要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特别是过好语言文字关,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石。
2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小学生德育与素质发展
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德育与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更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而服务。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围绕德育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去设置,变单一化为多元化,以全面实施德育与素质教育。
2.1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是非常有必要性的。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要充分深挖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用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智能训练,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科学思想和科学作风的教育等,促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2重视小学生的美育教育,培养审美能力。美育对人的修养与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在思想道德上有教育意义而且在语言文字上是相当美的。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很好的利用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形成对美好纯结事物的向往,对祖国美丽山川景物的热爱,对人物的崇高品质和坚贞精神的赞叹,对好人不幸遭遇的悲痛,对丑恶事物的憎恨等等,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和启迪,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审美观和审美理想。
2.3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当今社会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对心理因素的培养呼声越来越大,教育要面向现实。面向未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因素的培养。注意对学生意志、情感、自信心、竞争意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2.4加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在教学中要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进行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中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和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3 培养学生趣味性教育
3.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育趣味教育的环境;情感熏陶目标是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例如,在教学李白《望天门山》时,事先设计好课件,独立出现在屏幕上,浩瀚的江水、小船、山峰、绿树……然后,上课时让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意境,当场演示,组成画面。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组成了许许多多的画面。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视觉、听觉都受到了极大地冲击,既记住了诗句,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意境获得了独特的感受。
3.2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培育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智力活动,即认知和提高认识能力的活动;但教学过程除了智力活动之外,同时还有非智力性活动。教育心理学家潘淑认为学生的学习“这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一类是有关学习的积极性的,如注意、情感、情绪与意志等;另一类是有关认识过程本身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前者与个性心理特征和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它对认知过程及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动力、激发作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需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3运用独特的语言训练,强化学生人格的养成;“工具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训练与趣味教育是血肉与灵魂的关系,是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是语言文字工具训练与趣味陶冶的综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意引导学生在语言训练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
4 在课堂上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简单处理加工所获得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4.1在识字的教学中,应使用计算机中的识字教学功能,学生能够通过对汉字笔画、部首、笔顺、正确读音、间架结构等的观察,特别是通过一定的打字训练,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笔顺、读音、词组、部首。
4.2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阅读以及检索方式已经出现。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网上阅读能力加以培养,并实现其与语文课程的结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个性培养;方法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并且因为其本身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特性,对学生个性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育同个性培养的关系
个性是指一个人所有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与教育共同影响。学校教育在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育要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小学生的个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研究如何通过小学语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先应该搞清楚小学语文教育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
1.缺乏主观能动性
教学模式主要为“填鸭式”,师生之间交流互动较少,难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教育方法单一
小学语文教育主要是识字和朗读,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3.语言文字应用不规范
随着网络的渗透和影响,一些网络不规范语言严重影响学生的判断。
4.语文考试失范性
语文考试忽略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正确应用的考查,对学生缺乏区分度,严重影响学生个性培养。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个性
1.为学生提供机会展示个性的机会
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表现自己个性的欲望,而语文这门课程恰恰是一门充满想象力的课程。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自由讨论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平台和机会表达自己、展现自己,慢慢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找到自信
教师应该打破传统课堂中由于老师威严学生不敢讲话,或者讲空话、套话、假话的局面。通过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让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敢说敢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个性品质。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探索,提高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的个性。
4.鼓励独到见解,启发求异思维
学生在语文课文的学习中,勤于思考,敢于提出异议和创新性思维;教师要允许不同答案的存在,不设标准答案,不抹杀学生个性。
5.寻求平衡,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和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两方面的责任。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实现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规范的平衡以及学生个性发展同基本素养的平衡。在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又不放松对学生纪律和行为规范养成的培养。
6.开展良性竞争,发挥榜样作用
小学语文教育要通过良性竞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奋发向上、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时要教育学生将教材中的光辉形象作为榜样和典型,培养学生的个性。
小学语文作为最基础的教育,既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又是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主要源泉。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创新思路、改进方法,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个性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近年来,在全国的很多小学中,教学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深化,教师越来越重视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对课堂教学成果进行经常性反思等手段来达到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促使学生成为课堂主导者的目的,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虽然与以前相比较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问题也在不断涌现,如农村学校学生人数逐渐减少,留守儿童却逐渐增多等问题,都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挑战。由于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具有知识面涵盖广、需要识记的内容多、与生活联系紧密等特点,又加上这门学科在写作和阅读方面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造成许多小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情况欠佳、学习主动性不高等现象。上述几个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任务中本身就是教学的难点,这些现象在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存在的普遍性。
二、小学生普遍心理
小学是学生步入学校进行学习的初级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开端,也是向初中教育迈进的一个过渡阶段。小学生是一群刚刚进入学校门槛且心智能力尚幼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维方式通常开阔但尚未成形,就如同一张白纸一般,他们对于各学科的学习通常以兴趣为优先考虑因素。因此,语文老师需要对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进行了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方法
教师的职责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性格特点,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总结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教育方案,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师们通过改善教学方法以促使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在。
(1)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变化。现代学生接受语文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开始,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刚刚进入学校的门槛,通常对周边事物抱有即好奇又抵触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渴望融入新的环境,一方面又讨厌失去自由被学校教育所束缚。此外,小学生的思维大多活跃,但认知方面具有局限性,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不高,认为语文是一门实用性不强的学科,对该学科的学习也通常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情绪以及行为的变化,摆正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导来对学生进行课业知识的传授,然而现代的教育理念对这种传统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其观点是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双方占有同等地位进行交流与反馈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掌握情况的分析来决定教学的进程和速度,学生们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吸收以及对老师教学方式的适应来吸取语文知识。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双方都处于一个主动参与的状态,不断根据对方传达出的反馈信息来进行自我调整。
(3)注重小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小学语文作为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对于小学生今后学习其他学科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生培养其对语文的逻辑思维十分必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对教材上规定内容的教学,应透过传授的内容重视其背后所蕴含的语文逻辑和思想,让学生养成语文思维的习惯,不能只是会背诵,还要懂得运用。
例如,在三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下列步骤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首先,要主抓基础内容:学生的语文成绩通常具有差异性,且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老师需要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以及学习技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教学,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技巧。其次,明确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和自己思考,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老师对学生起帮助和主导的作用,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四、教师“不现自我”——充分展示学生
郭思乐教授认为,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生本教育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尽展学习的风采,他们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别人讲到自己,从远古谈到今天,从过去说到现场,从怪诞悲观论述到积极乐观。他们上下互动,取长补短,相互纠正,相互完善,和谐有序,时不时来一阵热烈的讨论,时不时又是一番掷地有声的论说。作为教师,我此时只是个专注的旁观者,充当及时点拨、组织、参与、配合的角色,促使课堂学习各层面实现超越与突破。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不需要太多的求全求美。只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热情的导火索,就能引起教学的共鸣。
作为教师,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出题考倒学生,更不用在题海中带领学生艰苦跋涉,只要做个旁观者,关注学生的评研过程,学生就能自觉地在评议中识别学习的优劣,在研究中学会取长补短。评价走向生本,和谐又简单。我们不求高分,但求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等待。每一种花,遗传基因的不同,决定她是国色天香的牡丹,还是清香怡人的茉莉;是常开不败的三角梅,还是转瞬即逝的昙花。每一朵花,承受的阳光雨露不同,决定她的花期或长或短;或盛开于春夏,或怒放于秋冬。
总而言之,通过对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的分析,结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和特点的描述,只有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技巧,才能更好地加深小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以此来促使小学生在今后的语文课堂学习中不断提高对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作用,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教育;策略方法;教育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感悟力、鉴赏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崇高的传统美德,体悟博大的文化底蕴,继承凝聚的民族精神,形成深邃的思维体验,为学生养成健全人格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中的基础学科,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如何做人,这种观念古今中外从来都没改变过。但是当前初中的语文教育却发生了偏差。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特别是中学基础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技术,轻人文,以分数取人,忽视或无视学习者人文精神的成长。在这种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弊端,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人文内涵被忽视和淡化。
1.初中语文课程内容设置远离生活,人文思想流失严重。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然而,目前,以分数论成败,以成绩定优劣是教学评价中最常见的现象,高考的升学率更是学校未来发展的直接保障。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以分数论成败,以成绩定优劣是教学评价中最常见的现象。在初中课程的设置中,语文这门学科尽管课时并不少,但内容主要被高考所必须掌握的语言、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和八股式写作技巧的枯燥训练所占据。学生被框在课堂里,框在语文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了生活实践。
2.语文教育理念走入误区,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统一、刻板、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为了与严格的考试训练相适应,有些初中的语文教学依然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使语文工具性特点更加突出;忽视了语文人文教育态度,削弱了它的人文属性,导致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及文化底蕴的缺失,使语文这门充满人性之美、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的学科,沦为了一种应试的技艺之学。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思考
1.调整语文课程安排,充分发挥人文教育作用。
首先,首先要善于挖掘课内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点。让学生了解生活,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的底蕴。教师就是要在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的思想和内容,把人文教育、人格塑造与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和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
其次,开放课堂内部系统。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学习媒介的开放的语文课程体系,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教学摈弃指令性,完全由学生凭借学习和经验,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答案不求统一,允许学生发表不同于自己的见解,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大胆想象。
2.更新语文教育理念,凸显人文精神。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由于旧观念的根基很深,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很艰难的,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人文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前提。而且语文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想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质。知识渊博是情感富有的源头,一个知识贫乏,不善说话的语文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无形中,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大有助于语文教学。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变化多样的教学语言。语文教师要学会说话,敢于说话,并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声望。善于结合与学生实际有联系的事例,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让学生笑得前仰后合,将学生之心紧紧系住。丰富的语言可以给学生带来欢笑,一个有幽默感的老师不仅给学生带去快乐,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到很亲切。
3.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倡导人文化评价。
关键词: 蒙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方法 因材施教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蒙语文素养,是每一位蒙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要推动蒙语文教学的发展,教师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用渊博的知识感染学生,用个人魅力感染学生。应从实际出发,着眼学生的未来,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本文针对蒙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设置科学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蒙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应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多样化、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相结合,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到知识。也可以结合学生好动、喜欢表现的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情境,采取游戏、表演、唱歌、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把静态的词、句、义用动态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启发式、引导式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
如在教蒙语文第十册《15.gebc》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品德和金钱的关系,并设置问题激发兴趣:我们可以用钱买到我们想要的东西,但我们能用钱买到知识和道德吗?大家认为知识和道德哪个更重要?通过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景导入,并设置问题,逐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意识到知识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明白做人的道理。
又如在教水果单词时,做“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猜水果比赛。把各种水果的样品放入布袋内,每组派一名学生进行参赛,猜出数目最多的选手获胜。通过这样的游戏,班级氛围活跃起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学生既学习了句子、单词,又获得了快乐。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蒙语文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更新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帮助学生寻求更好的学习方法。教师一方面要授给学生“鱼”,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宝库,使学生少走弯路,另一方面要授给学生“渔”,让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首先,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并布置一些难易程度适当的作业,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好能够解决问题。学生带着问题上课,会认真听教师讲课,提出自己的疑问,学习的主动性相对较高。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设置任务,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完成,讲解答案时,不要一股脑地把知识灌输到学生头脑中,而应先给学生提供思路,有层次地逐步引导学生找出答案。最后,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首先学会理解词句,理解句子是读懂课文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分析理解句子的思路,培养自学能力。在学习完新知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根据所学知识自己出一份试卷。出卷之前,教师要把出题的原则和步骤讲解清楚,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运用规律。出卷子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抓住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全面理解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三、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在蒙语文教学中,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时,既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又要考虑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将知识讲授和提高蒙语综合运用能力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蒙语文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对于学习能力强、学习主动性高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进行拓展学习和超前学习,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一些难度适当、有启发作用的问题,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时肯定他们的优点,多鼓励多表扬。对于成绩较差、消极厌学的学生,教师要多和他们沟通,及时做好课后辅导,给他们布置一些相对简单的教学任务,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有收获。
现阶段,蒙语文教育水平和其他课程的教育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作为蒙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构建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课程特点的教学模式,建立独具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蒙语文教学体系,为提升蒙语文教学水平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开放式教学 方式方法
开放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它还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学氛围,一种教学意识,一种教学习惯。作为一种与封闭式教学相对立的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以知识教学为载体,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1 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基本含义
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就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全面整合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广泛吸收已有各种教学法的长处,创造性地应用于现代课堂教学过程中,并通过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改革评价体系,达到使学生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指导思想。它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立体的目标体系,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个性、创新精神和勇于实践的品质。
2 融入社会、感受自然
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像个万花筒,社会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要与现实生活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语文教育是思想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它在塑造人的灵魂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所以,语文教学除了课堂、学校以外,还需要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是把学生限制在教室里,不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而开放式教学打破这种时空阻碍,有计划地把学生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引向自然。语文是生活的工具,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及时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从日新月异的时代生活中汲取新鲜活泼的语文学习内容,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需要结合起来,与社会发展同步。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将课堂教学引向开放,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扩展学习语文的范围,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要满足学生精神世界的需要,就要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挖掘教材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或独立思考,或大胆想象,或勇敢质疑,或互相争议。尤其要鼓励学生不顾生疑,大胆发问,敢于挑战权威,对新问题、新知识始终怀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3 构建平台,开放教学形式
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有足够的时间通过读书实践活动主动地获得知识,学生之间能够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只要开放教学形式,学生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见解“释放”。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二册《司马光》一文时,学生读懂课文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你想对文中的哪个小朋友说什么?”开始,学生面面相觑,露出想说而不敢说的神色。我改变了形式:“这样吧,把你的想法下位去告诉你的最好的伙伴。”一下子,教室里热闹起来了。然后,我再点名(其伙伴)来说,哪怕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想法也真是出乎意料。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互动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秘密”,在这开放过程中,学生毫无顾忌地吐露真言,这让老师无比开心。
当然,求知不应局限于课堂,还应联系生活实际,将学生带到大自然或社会课堂中去,让教学空间由教室延伸到课外、校外的活动中去。
4 提高教师素养
一、语文教学方法要具有实用性,将实利主义教育思想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认为,传统语文教学遵循“读书为应试”“学文为中举”的风气,教授的是“不通于今人喉舌的死语”,所学的“模范文”大都脱离实际,缺乏实用性。因而,必须下大力气予以革新,凸显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先生主张,语文教学的目的全在于实用,它是“实利主义”的,旨在达到“要全国的人都能写能读”,以适应生活、工作、学习之需。在任教育总长后,为改变陈腐的语文学科的教学面貌,下令小学废止读经,大学取消经科,从内容到形式逐步建立现代语文教学的新体制。他提倡语文教学应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文体为主的“应用文”及应用文写作所用的知识为主要的学习内容,以白话文教学代替文言文教学。先生在《论国文的趋势及国文与外国语及科学的关系》中指出:“国文部的毕业生,是教中学学校或师范学校学生的,这些学生若是专要做文学家的,我们就教他有情的美术文。若是要做技巧家的,我们就教他技巧的文章。若是要学文章卖钱的,我们就教他撰墓文怎么做,寿序怎么做。可是这些学生都是研究学问的,是将来到社会上做事的,因研究学问的必要,社会生活上的必要,我们不能不教他实用文。”因而,“学生的国文应以实用为主。”“重视实用文尤其是应用文写作与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重文轻笔的错误观念,树立文笔并重的优良传统,从而让实用文尤其是应用文写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语文教学方法也要同时具有人文性,以满足学生人文精神发展的需求
语文教育本身就是塑造人的教育,无论是在目的上还是内容上都表现出培养人格、发展个性的人文性。“五育并举”中的语文素养,主要指的是语文的素质和修养,包含人文、语言、文学、美育四方面的素养,具体体现在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提高。语文教学方法的人文性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满足其人文精神需求的基本保证。人认为,语言文字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和表征,因而,语文教学在体现实用性的同时,也要将学生道德情操的激发、道德人格的陶冶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不体现人文性的语文教学断不是有效的教学。语文教学过程与方法要在“融会中外新旧于一炉”之中展开,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精神要素。他认为,语文教学中包含丰富的、可资教化的人文精神内涵,比如,“小说于教育尤有密切关系,往往有寝馈其中而得获知识者。昔时尚无人注意及此……戏剧之有关风化,人所共认。盖剧中所装点之各种人物,其语言动作,无一不适合世人思想之程度。”惟有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人文精神彰显出来,方能达到培养健全人格之社会公民的教育目的。
三、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中讲求优化组合、灵活高效
教学方法是基于一定的教学观念,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而采用的具体操作策略或程序。回顾语文教学方法变革的历程,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语文老师都能根据一定的目标要求、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学情以及教师自身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而选择或开发具体的方法,而不是照搬照抄,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每一种教学方法也都有其优缺点。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关键在灵活、优化、高效,即是说要综合利用现有的条件、资源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旨归。面对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境,试图用一种特定的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是不可能的。正如巴班斯基所言,“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都能有效地完成某些任务,而不能有效地完成其他任务,能有助于达到某些目的,而不利于达到其他目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教学方法的实践效果关键在于教师会不会“活用”,“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学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随机应变的,……会根据实际情况,取其所长,舍其所短”。经验和教训总是相伴而生的,或者说教训是经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回顾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方法实践,也积累了不少教训,如在教学方法具体运用中,往往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即 一个时期信 奉、推崇一种 教学方法,而另一个时期又相信另一种教学方法,这种将某种方法绝对化、封闭化、教条化的倾向,造成了实践的盲目性、非理性现象。所以,对新方法的学习、借鉴和运用尤其要注意分析和掌握方法的内在本质,而不能单纯迷恋它的外部形式,同时要全面了解新方法的发展过程和它得以成功运用的条件,把借鉴新方法同自己实际的教学风格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新方法。即是说,不能津津于方法的表面,而要深入方法的本质,运用教学理性,把握教学方法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点,在选择性和适应性的统一中真正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设立弹性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