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管理专业特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港航物流;工学结合;创新;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推动港航物流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港航物流人才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是为满足国民经济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在培养港航物流管理人才的过程中,应加强培养学生具备行业的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因此,本文立足天津区域经济发展,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为例,首先分析天津滨海新区对港航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与港航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有条件及存在的不足,提出“工学交替、四段互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具有教育理念先进、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培养环节体现互动和培养方案系统完整的特点,为港航类物流职业教育立足区域,服务产业,加速完善人才培养的实践提供研究基础和参考。
1 区域经济发展对港航物流人才的需求分析
1.1 天津市港航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
随着国务院确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为北方国际物流中心、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后,为港口和航运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对港口与航运相关专业的学生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然而面对物流行业规模的持续扩大,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在数量、质量上却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1.2 天津市物流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专业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的特点
天津多数物流企业的现有从业人员的状况不容乐观,存在学历水平偏低,物流专业人员占总体数量比例低,从事综合业务的能力差的现象。
1.3 建设北方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对港航类物流人才体现三个层次的需求
战略型物流人才。战略型人才必须对企业的为了发展方向和管理体制进行充分研究,熟练把控物流业务全局,具备从战略上分析企业未来发展趋势。
管理型物流人才。管理型人才要对物流管理、进出口贸易等知识熟练掌握,熟练制订有针对性科学的企业物流活动方案。
技能型物流人才。技能型港航物流人才则是指具有集装箱码头、散货码头、件杂货码头业务操作和基层管理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码头调度、堆场计划、泊位计划、船舶配载计划、港口仓库管理、外轮理货业务、船舶港口、码头安全管理、港口装卸工艺和设备管理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基层管理实用型人才。
在以上人才需求层次中,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业务操作能力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未来人才需求的重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2 高等职业教育港航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特点与能力素质标准
2.1 港航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普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之处
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为例,港航物流管理专业是以港航商务管理、集装箱运输实务、外轮业务、集装箱多式联运、租船实务等为专业骨干课程;以港航法规、物流管理基础、国贸实务与单证、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国际航运管理为专业基础课程,这些专业课程都有“涉海”背景,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要求也就有着不同的特别的要求。港航物流管理人才除了必须具备较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外,还要求熟练掌握港口、海洋运输等业务专业知识与技能。
2.2 港航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行业核心能力标准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下,港航物流管理人才应当具备持续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及时更新业务中遇到的专业知识,进而逐步培养和具备行业要求的核心素能:高水平的语言表达特别是熟练的英语沟通能力,可以满足因为物流管理工作涉及到协作部门多、流程环节多,必须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能力的要求;商务处理和运输港口调度是港口和航运行业的核心业务岗位职能,对于这种需要多方协调、不可预测突发性的工作环境较多的情况,应当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对突发事件的随机应变能力;熟练掌握对国际商品贸易进出口流程、各环节的业务单证处理操作、港口内各类型船舶的进出港作业管理能力和港口仓储与配送运输操作能力。
3 高等职业教育港航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现有条件及存在的不足
在港航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天津海运职业学院通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创新与实践,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形成了以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聘请企业专家到学校兼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双向交流,提升现有教师企业实战经验,采用外引内培等方式提高本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教学实力。港口航运实践实训教学资源在国内高职院校处于领先水平, 内陆堆场营运管理系统实训室、CFS货运站营运管理系统、集装箱码头营运管理系统实训室、件杂货散货码头可视化综合生产管理系统实训室、典型港口机械仿真训练实训室等先进实训设备和软件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具体港航业务环节的实际操作能力。面对成绩,也要看到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港航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与物流行业、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不足在其他高职院校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应该格外关注。
(1)往届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具体体现在专业对口率低、毕业生工资收入水平不高、职位提升速度缓慢等。分析原因主要为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创新性不足,在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面前,很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足,工作创新能力欠缺,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虽然初具规模、正常开展,但是由于校企双方利益互补上没有做到互利平等,所以在校企合作上呈现学校积极性远高于企业,因此,企业为学校提供的学生实习环节、教师顶岗实践、横向科研课题的合作开发等资源相对较少,学校也不能及时掌握行业的新发展、新信息。
(3)人才培养的管理运作机制阻碍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实施
现有教学评价体系仍然是以期末考试为主要的最终评价标准,对于过程性评价没有给予足够大比例的侧重,考试方式还是以理论试卷考试为主,对于动手实践操作型考试方式的应用较少,尽管实践教学、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越来越被重视,但远没有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高职教学与评价体系,这种现状阻碍了高职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4 高等职业教育港航物流管理“工学交替、四段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以上港航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严重阻碍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因此,在考虑专业的现实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独特之处,针对存在的不足和代表性问题,提出了港航物流管理“工学交替、四段互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港航物流管理“工学交替、四段互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含义是在学院与企业之间双向交互,企业学校双向交互,人才培养过程的各组成环节紧密连续性的互动。即企业与学校互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互动、授课讲师与学生互动、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互动、知识学习与校外实习锻炼互动。同时设计了四个层段的工学交替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与校外物流实训基地及实习企业紧密合作,在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课程改革建设、科研课题共同开发、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创新等方面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人才培养过程由四个层段构成,各阶段互相衔接,通过校内港航物流课程的管理理论学习、校外港航实习实训基地的实操实习、校内工学交替的港航物流管理职业岗位能力训练、校外顶岗实习四个层段,逐步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岗位技能、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具体实施包括:
第一层段:首先学生在入学后,主要安排在学习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专业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通过人文、价值观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第二层段:为学生安排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专业认知实习。近年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在与天津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天津大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中通远洋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等几家物流企业的校企合作中,尝试了吸纳企业优秀专业技师补充到教学一线和开发横向科研项目资源,创新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实现学校与物流企业资源共享、合作双赢。在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环节进行实施的过程中,分析整理出如下经验与启示:
(1)创建平稳运行的实习实践平台,保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物流管理本身对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此在高职港航物流专业的办学建设中,通过校企对接,建设足够数量、合作紧密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和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提供平台。
(2)天津海运职业学院港航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广泛采纳来自港航物流企业的专家的建议,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系统合理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尝试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将核心课程课堂搬到企业作业现场,实施校企两地授课的教学组织方式,将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学完本课程后,使学生在专业岗位操作能力、事务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方面全面提高。
(3)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互融合。在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的过程中,多次聘请物流企业经理来学校向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教育,组织学生来到企业生产工作现场参观,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不怕吃苦的工作精神。学生通过在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下的锻炼与企业教师的现场指导,在实践中对港航物流管理基本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港航物流企业运作管理以及港口、航运的业务操作岗位所要求具备的技能。
第三层段:教学组织以考取相关的职业岗位从业资格证书为重点,让学生在校内利用仿真实训,例如企业货代管理系统实训室、内陆堆场营运管理系统实训室、CFS货运站营运管理系统、集装箱码头营运管理系统实训室等,学习港航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课程设置以“港口生产岗位和港航服务岗位”为主线,围绕船、港、货、线四个方面,进一步体现港航物流特色,以专业就业为导向,提升专业对口就业。通过将专业课程、技能课程分类分层,使学生能清晰每一岗位对应的课程及技能要求达到的标准。该体系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人才培养特色。
第四层段:到企业实战练习。学院通过组织企业招聘双选会等形式,帮助学生成功应聘,进入签约企业完成带薪顶岗实习,未能应聘成功的学生学院安排其去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的写作和论文答辩同步进行,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企业岗位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使学生学习掌握的工作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未来职业发展上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此外,针对港航物流企业的具体业务岗位对相关技能的要求、区域经济发展对港口与航运物流服务业总体服务质量需求,港航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四段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港口与航运物流业“职业岗位能力、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工作创新能力、个人综合素养”五位合一作为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持续深化在学生实习实训环节的校企密切合作,同时校企在科研项目上进行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最终通过深入推进实施校企融合、教学中坚持实践育人,采用先进人才培养方式等提升港航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陶经辉,张晓萍,等. 物流产业发展与物流人才需求模型研究[J].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9(1):106-110.
[2] 郑丽娟,胥洪娥.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7(4):121
-123.
关键词:物流管理 本科专业 办学定位 办学模式 办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432(2007)32-0126-02
Discussion on the orientation and mode of running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the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Wei Ran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Abstract:Facing the multi-level pattern of the demand of the logistics talents, the author firstly points out the orientation of running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namely “focused on the training of intermediate logistics talents, but give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the primary and advanced logistics talents”; then, the author brings forward three modes of running the schooling; at last,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strategy for carrying out the orientation and mode of running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the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Key words: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orientation,modes,strategy
近年来,随着中国物流教育的发展,物流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科研、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等诸多问题愈加突出,因此物流本科教育如何适应人才需求变化而准确定位,并采取相应的办学模式和具体对策,已经成为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物流人才需求的结构
当前,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结构。根据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以及物流人才职责不同,物流人才可以分为物流宏观管理人才、物流战略管理人才、物流运营管理人才和物流操作人才。物流宏观管理人才是研究全国或区域范围内的物流业发展,为政府制定物流发展政策、法律与法规,并从事物流理论与技术等方面教学与研究的人员,属于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物流战略管理人才是规划企业物流战略,对物流及其相关业务进行协调和控制的人员,也属于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物流运营管理人才是物流业务操作的管理者,能够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具体的项目策划和包括运输、仓储、库存、生产物流、采购物流和物流信息等方面的运作管理,属于中级物流管理人才;物流操作人才则属于初级物流管理人才,包括诸如车辆调度、配送中心操作、客户服务代表、网络维护等方面的高级技能型人员。
企业对不同层次物流人才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企业要求高级物流人才既熟悉现代物流理论,又掌握物流系统设计、物流经营管理、物流决策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一般应有5-8年甚至10年的工作经验。对于中级物流人才,企业要求既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又懂得运输、仓储等具体的运作管理,一般应有5年左右的工作经验。对初级人才或一般操作人员,企业要求实际工作能力较强,有相关职业证书,熟练应用计算机,具有基本的英语对话能力,一般要求1-3年工作经验。
二、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定位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在专业理论、能力培养等方面与研究生、高职高专层次有所不同,应有自己明确的办学定位。
与物流管理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相比,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在掌握物流管理相关基础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对学生要求较低,在物流项目咨询、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前瞻性和创造性要求也不太高,所以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更适合于中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与各类物流管理高职高专及中专层次相比,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更为系统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更为坚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功底,培养重点放在要求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基本管理技能等方面,而高职高专、中专层次的物流教育重点应放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物流相关操作技能等方面。
美国供应链管理研究小组2003年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一般来说,在物流领域有13年、21年和20年从业经验的人才可能升迁至物流经理、物流总监和物流副总。所以,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考虑,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定位除了要与其他层次有所区别以外,还应注意与其他办学层次有较好的衔接,即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应要求学生一般性地掌握物流业务中的基本操作技能,以便熟悉和了解初级物流管理岗位的要求;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在基础理论学习、新知识获得等方面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以便未来通过自身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进入更高级的管理岗位。
综上所述,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定位应为:以培养系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中级物流管理人才为主,兼顾初级物流管理人才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并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为未来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模式
根据物流人才需求的多层次结构以及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定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应采取以下办学模式:
1.开放办学模式
开放办学模式主要体现在学校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课程的开放和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资源开放即学校应打破封闭办学的状态,充分利用校外所有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并积极推行校内教学资源对社会开放。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层管理者,担任兼职教师或举办讲座,同时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或工商企业参观实习;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推行定向培养或“订单式”教育。课程体系开放即根据物流管理学科发展较快的特点,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除了设置一些确定性的课程之外,应为未来的新课程或新研究领域留出一定的机动学时和学分。教学内容开放即每门专业课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为介绍该课程的前沿理论和企业实践留出机动课时。
2.特色办学模式
特色办学模式应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特色的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应更多地体现各院校的专业优势和所服务行业的特点;二是特色的课程设置,即课程设置应更多开发具有专业优势的特色课程,打造各自的品牌课程;三是特色的实习基地,即有目的的选择行业特点突出的物流企业作为实习基地。
3.三位一体办学模式
三位一体办学模式是指教学、科研和实践三位一体的模式。其中,教学是核心和重点,科研是教学的理论支持、实践的理论指导,实践则是教学的有益补充、科研的研究对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各高等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创建产学研基地,在理论研究、职工培训、学生实践等方面进行合作。
四、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策略
要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定位、办学模式落到实处,必须根据学校特点,采取相应的办学策略。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完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完善课程体系时,适当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并设置采购、运输、仓储、配送、货代等更具专业性的模块化课程。
以素质提高为宗旨,大胆探索本科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应改变偏重于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积极运用研究型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等。同时,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
以专业物流为特色,开发具有特色的物流管理课程。明确专业的定位与特色之后,就需要从教材编写或选择、教师培养、实习基地与实验室建设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予以贯彻落实,力争创造出本学校的特色课程和品牌课程。
以实践能力提高为目的,加强物流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在购置物流实验室的设备设施时,应充分考虑如何利用物流设施设备等硬件及软件,加大学生实习实训的力度,开阔学生的视野,实现物流教育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轨。同时,应广泛建立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特别是与物流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手段,全面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应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并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应从师资队伍配备、教学条件改善等方面加大物流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进力度,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推出不同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精品课程。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依托优势;专业特色;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3)04-0078-04
一、专业设置背景与指导原则
(一)专业设置背景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强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从物流业的体系建设、发展方向、基础设施、主要产品专业物流到地域区域发展、管理与技术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指引。可以说,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北京市也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时期北京物流业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服务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为目标,按照“便民利民、促进发展,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发展宗旨,加快推进物流业结构调整与创新,更加注重物流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和服务保障能力的增强,进一步完善高效、集约、低碳的城市物流体系,提升物流业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打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城市。
教育部在2012年9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将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单列出来,提升为一级学科(代码1206),下设两个本科专业: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这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对物流管理学科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表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为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而服务的。
综上所述,物流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将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物流业的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将是长期可持续的。
(二)专业设置的指导原则
到目前为止,全国开展物流类本科专业教育的学校已经多达上百家[1],而北京地区作为全国的教育中心,更被誉为物流教育的发源地,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更为集中[2]。在这样的竞争背景下,北京化工大学新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就必须依托学校已有的学科优势,坚持特色办学,为此我们制定了“依托优势、坚持特色、错位竞争”的专业设置指导原则。
北京化工大学作为行业性特色型大学,在化工、材料领域具有极为显著的学科优势,所属的化工行业近年来持续高速发展,平均增速远远高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主要化工产品的产量都已经进入了世界前列。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发展速度仍将持续。化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工物流行业的发展,也对化工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工物流具有设施专用性强、规模大、安全至上等区别于一般物流的特点。化工物流行业既需要科研活动为其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更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针对化工物流的专门研究还比较少,化工物流教育更是十分薄弱,针对化工物流的教育与研究尚需给予高度的重视。
同时,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办学多年,资源丰富,这些专业的很多课程都与物流管理学科相关,可以为物流管理专业提供丰富的校内共享资源。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着力加强以化工学科为背景的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建设,通过为社会培养人才以及自身的科研工作,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大幅提高企业运营效益;同时减少各种物流安全事故的发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
(一)专业培养目标
现代物流业是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的复合型、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它具有规模大、运营复杂、学科交叉、操作性强等特点,是一个兼具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服务行业,所以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培养物流领域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为此,我校将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意识与素质,掌握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理论知识、物流技术与物流管理方法,具备供应链系统分析、物流系统规划、物流运作管理能力的高级复合型物流人才。
(二)专业方向设定
依据上述专业设置原则,物流管理专业要与化工领域有机结合,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需要具有化工学科背景,具有扎实的化工物流相关理论基础,因此我们首先设定了化工物流作为专业方向之一。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核心区别,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继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全面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新技术也已经崭露头角,开始大规模应用于物流行业。下一代全智能化的物流即是以物流信息技术为基础和载体的。目前物流企业对信息化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此同时,各高校的物流教育也加入了更多的信息化内容,信息化将决定物流发展的未来,因此,我们又设立了物流信息化的专业方向。
三、能力构成与课程体系设计
通过深入分析现代物流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不同专业方向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我们凝练了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即仓储运输配送组织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物流信息处理能力、物流系统规划能力、特色方向应用能力(两个方向能力+国际化能力)和物流综合实践能力。同时设计了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如表1所示)。
仓储运输配送组织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物流信息处理能力、物流系统规划能力是物流管理人才的四项基本能力。为此我们开设了《物流学概论》、《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系统规划》四门专业必修课与之对应。同时,为了加强这四项基本能力的培养,我们又开设了各种专业选修课程:《配送与配送中心》、《采购与仓储管理》、《分销渠道管理》、《信息安全管理》、《数据分析与挖掘》、《现代生产物流与仿真》等课程。
为了体现我校的化工特色,将《化工物流管理》、《化工基础》设为专业必修课,并将《化工安全工程》设为专业选修课,从而实现对专业化物流应用能力的培养。
物流业外向型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国际化趋势,因此开设了必修课《国际物流学》及选修课《国际服务贸易》。
现代物流业涉及多个领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十分重要,为此开设了《物流案例分析》和《第三方物流》两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物流综合实践能力。
两个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图2所示。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
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大力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学习相关的软件、电子商务模拟实践、物流设施综合操作等实践课程,培养综合实用型人才。
首先,应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软硬件设备,详细设计实验环节、实验课程,针对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编写符合学校自身专业教学特点的物流实验指导书,注重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二,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以加强实践教学。设置专业导向型课程,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知名企业家授课。为了解决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强化了实用性教学内容,如报关实务、运输实务、配送实务、国际物流实务等,在教学中尽量使用符合企业需要的教材和教具,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就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及管理模式,准确了解和把握企业的现状及流程。
第三,尝试采用“订单式”教学方式,即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
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增加了应用课程的比重,加大社会实践教学的力度。通过建立校内模拟实验室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等方式,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研讨式教学、讲座式教学、实训教学等等,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第四,通过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 、结束语
秉持新专业设置尽量与学校的专业体系和办学特色相一致的原则,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了化工物流方向,既加强了学校专业体系的集约性,增强了内部专业间的相互支撑[3],又使新专业与原来的专业体系融为一体,从而着力突出学校大化工的办学特色,形成了特色重点专业与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新平台。物流管理这个富有个性、蕴含特色的新专业必定会为北京化工大学的长远发展增添闪光的一笔。同时,我们也希望本文能够对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李蓉.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物流科技,2010(09).
一、适应CAFTA区域国际物流发展需求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是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当前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满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CAFTA区域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发展需求。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特别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CAFTA发展及其人才需求态势分析,适应 CAFTA区域国际物流中心建设需求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满足以下几个素质要求:
(一)应用性。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重点培养学生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CAFTA物流中心建设大产业、大港口、大交通、大物流发展需求,熟练运用GPS、GIS、BC条码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WMS、TMS、CMS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在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实训环节设计等教学改革和实施应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及CAFTA国内商贸物流和国际港口物流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和技能要求;拓广深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制制度,使毕业生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是能手。
(二)复合性。物流管理是以降低物品流通成本、提高流通经济效益为目标进行的物流规划、流程设计、信息控制、组织管理等工作,涉及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知识与技术,是一门复合性很强的专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国际化背景下,现代物流业向产供运销国际供应链一体化集约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制造业、流通业、服务业相互交织融合,服务于广西北部湾和中国东盟物流中心所需要处理的管理事务和技术问题日趋复杂,涉及商品采购、物流设计、报关报检、金融保险、国际贸易、商务谈判、外语外交、经济法律等。因此广西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必须朝着厚基础、宽知识、强技能、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才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区域国际性。广西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的省区,将成为中国东盟国际区域物流中心,具有明显的区位特色。因此,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要符合区域国际性需求,通过国际区域专业特色培养,使流管理专业学生具有先进国际视野和管理思维,掌握国际物流运作业务,熟悉国际规则与惯例,能熟练应用外语进行交流。
二、面向CAFTA区域国际物流发展的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核心工作,也是开展有效教学、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因此其在专业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需要研究明确以下几个问题:课程体系设置原则、课程体系设置思路、课程体系架构设计。
(一)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把握的原则。(1)科学性。课程体系设置要科学把握学科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学生认知规律、教育教学规律。(2)实践性。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应以国内外物流行业企业岗位任务和技能需求,突出应用性。(3)特色性。广西高校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设置应体现本专业立足广西、面向东盟、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及中国东盟区域国际物流中心的人才就业定位和专业特色。
(二)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遵循学科知识体系、学生认知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物流管理实务技能为重点,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就业面向、国家物流职业资格标准,设置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突出实践课程教学地位,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系列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使课程体系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及中国东盟区域国际物流中心发展人才培养需求。
(三)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架构设计。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原则与思路,基于工学结合服务CAFTA区域国际物流职业导向思想,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岗位技能分析和职业成长过程深入分析,构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拓展三大课程模块构成。职业素质课程由职业基础素质课程和职业拓展素质课程组成,职业能力课程由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和职业专业能力课程组成,其中,职业专业能力课程由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实践能力课程和专业拓展能力课程组成。该课程体系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认证、职业拓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兼顾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模块里,特别重视职业核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重点开展立足广西,面向东盟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以企业真实案例为背景,以作业流程为主线,设计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形成职业特色、区域特色鲜明的课程内容和严密的课程体系。
三、面向CAFTA区域国际物流发展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实践性人才为根本目标,应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施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面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CAFTA商贸物流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开展实践教学,实训方式以职业见习+课程实训+集中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进行,采取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导入嵌入融入实践教学模式。
(一)导入式实践教学。安排第1学期进行,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调研校内物流实训室和物流企业如沃尔玛物流配送中心、广西运德物流公司、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了解CAFTA区域国际物流行业企业发展态势及物流岗位技能要求,初步认识现代物流设施设备与物流运作管理实务。通过采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专业认知与专业兴趣,为日后专业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导入式实践教学具体课程可设置为专业教育或职业见习,纳入专业课程体系。
(二)嵌入式实践教学。安排在第2~4学期进行,包括专项实训和集中实训,专项实训是基于课程知识、技能、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时分配,根据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和课程进度安排有计划地开展课程内专项实训,如现代物流基础、供应链管理课程,可分别选择物流包装、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供应链延迟技术、供应链企业联盟等教学模块,到物流实训室或CAFTA区域国际物流企业通过讲解演示、项目教学、角色扮演开展互动式实践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课程某项具体物流技术或管理实务。集中实训课程,是纯实训课程,第2~4学期每学期安排一门,分别为仓储与配送实训、港口物流、物流技能实操,前期安排在校内物流实训室,后期安排在CAFTA区域国际物流企业进行,采取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轮岗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具体物流岗位业务操作技能。
(三)融入式实践教学。安排在第5~6学期,分别为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该实践教学环节可安排在CAFTA区域国际物流企业或学生自选单位进行。教师可通过布置毕业设计、企业调研等实习任务,通过有效的实习实训校企互动联合指导教学,开展问题教学、项目教学和企业轮岗实训,让学生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将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与企业物流运作管理实务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灵活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即将毕业上岗,接受市场检验做好充分准备。
在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背景下,许多独立学院开始思考和调整办学思路,以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文章以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独立学院的视角下,分析了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并结合应用型高校办学宗旨和要求,提出调整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相关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本科教育有公办本科、技工学院和成人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体系;独立学院以专业广泛、办学灵活等特点,受到不少学生欢迎。独立学院不同于公办大学重视科学研究的投入产出,也不同于技工学院侧重学生最基本的就业能力培养;独立学院既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也需要学生学会相关行业设备的操作。其中,独立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就体现了独立学院办学的这一要求。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1],全国许多独立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转型试点学校,进行了应用型高校办学的思考和讨论。针对转型期的应用型高校改革,一些研究高校教育的学者也提出自己的思考。例如,邵丹和朱林莉认为应用型高校在转型期要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设立既有实用性又有专业特色的学科体系[2]。李晓东和李道胜则认为地方本科高校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强调服务地方经济和满足行业需求[3]。笔者以独立学院应用型高校转型为背景,探讨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1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一门以运输、配送、仓储、装卸、包装等物流知识为基础,以运筹学、统计学、国际货运、生产运作管理、港口管理等商科知识为依托,加之相关的物流设备操作和管理技能实训综合形成的专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专业知识具有实际应用性。物流管理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其开设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社会生产中货物移动所带来的问题。例如物流从业者需设计和优化物流运输线路、合理安排装卸货物等日常生产所面临的情况等。这一要求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必须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求学生也具备一定的物流设备操作能力。因此,纯课堂教育不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的需要。第二,专业知识具有多学科混合性。物流管理专业既然是基于实际生产管理所开设的专业,其专业知识内容也必定涵盖日常生产管理中的方方面面,具有多学科混合的特点。例如港口管理这门课程,其内容既有港务管理、港口生产管理等管理学内容;也有港口设备操作使用及维护等工学内容。多学科混合的特点使得一般的理论课和实训课分开安排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传授专业知识。第三,专业知识具有层次性。如同其他学科一样,物流管理专业的内容虽然涵盖广泛,但是专业知识之间也具有层次性。现有的课程安排大致是这样的:大一安排物流学和物流管理课程;大二安排运输、配送、仓储等物流实践内容;大三安排国际货运、集装箱管理等物流管理内容;大四安排专业实习。此课程安排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但也有不足之处。
2物流管理专业现有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问题
2.1物流管理课程专业性不足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课程的专业性不足主要表现在对本科教育和高职大专教育的教学要求不同。现有的独立学院大都是以本科教育为主,课程设置上与高职大专有所不同。但是,应用型高校办学转型以及独立学院的教学层次都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更侧重于实际应用和熟练操作为主。这就导致了物流管理的课程出现了“三不像”的现象:既不像本科教育那样要求教学有深度、有广度;又不像高职大专那样教授实用技能;更不像成人教育那样只传授基本知识。这些问题都体现在课程的安排上,形成了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困境。
2.2现有课程没有满足完全学分制
独立学院未来的教学发展之一就是完全学分制。所谓完全学分制就是放弃过去的固定教学培养计划对学生选课和自主发展的限制,强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物流管理专业现阶段的课程结构主要是“商科平台课程”+“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安排相对固定,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很低,不能满足完全学分制的要求。而且,除了实训课采用过程考核的考核方式外,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大都采用笔试或者论文的方式考核,缺乏灵活性。
2.3理论课与实训课安排不合理
因为独立学院财政和场地的原因,很多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开设都遇到了困难。缺乏有效的实训课程体系,使得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显得尤其缺乏。这些实训课程大都只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3D模拟操作,缺乏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实训课程减少势必造成理论课程的增加,学生抱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成了“文科”课程。可见,实训课程的多少好坏直接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品质。而《指导意见》明确说明“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1],强调了实训课程在应用型高校办学转型中的重要地位。理论课和实训课安排问题还体现在理论教学和实践存在时间和空间分离的现象。例如,很多高校的供应链实训课程比起供应链理论课程滞后一个学期,学生先学习供应链管理理论,下一学期才开始供应链软件的模拟实践,学习过程出现断层。虽然任课教师可以安排课内实践学时进行补充,但仍不是长远之计。
2.4现有物流课程体系缺乏专业特色
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专业,其课程内涵也较为广泛。现有的课程体系大都是管理学知识加上几门物流学必选课构成的。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了解企业物流的过程,却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形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港口物流、跨国物流、电子商务物流逐渐兴起,面临海洋物流的崛起和电子商务的普及等世界新经济潮流,物流课程需要全面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教学的实用性,才能完善物流课程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总结现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不难发现其原因就在于以“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与以“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别。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由教师制定学生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培养标准化、专业化人才。然而,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同一套标准的教学流程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位学生。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课程设置的建议:
3.1以“应用为主”的教学思路转变
应用型高校办学目标的设立,是新时代对于独立学院办学宗旨的一次转型要求和机会。“应用”的本质并不是放弃教材、放弃专业属性,只关注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应用”本质应该是在已有的学科基础之上对专业教学内容去伪存精、化繁为简,根据行业的现实需求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以及优化实训课程。转变传统上以“教纲为主”、“研究为主”的教学思路,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3.2专业课程模块化设计
本科专业设立之初就已经具备了完整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及课程安排,学生大学四年将按照此计划进行专业培养,课程设置较为固定。独立学院实行完全学分制之后,教学计划可以把原有的四年课程内容转变为不同的教学模块:大学公共基础模块(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想政治课程等)、商学院平台模块(电子商务、ERP系统、运筹学等)、物流管理专业基础模块(物流学、物流管理等)、物流实践环节模块(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与配送中心等)、物流仿真实训模块(供应链仿真模拟实训、物流运输仿真模拟实训、配送中心仿真模拟实训等)等内容丰富的教学模块。此外,调整选修课的数量和比例,完善选修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高自由度的课程组合选择,满足完全学分制的要求。
3.3基于行业应用的实训课程改革
以“应用为主”是整个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核心,实训课程改革的内容也应该基于行业应用。在当今物流行业应用之中,订单填写和录入早已实现二维码化,使用RFID或摄像提取订单数据,并进行大数据分析。而现有的实训课程很多还停留在人工制单,或者软件模拟制单的阶段,并没有进行相关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这样,学生只能学会简单的物流制单操作,而不能完成实际物流数据的分析和管理,不能很好地进行物流服务和营销。因此,实训课程要做到有限的资金投入下结合行业应用,对口相关产业链需求,改革实训课程内容,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
3.4创建有专业特色的物流课程体系
面对独立学院现有的办学情况,建立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较为困难。既然不能“面面俱到”,那突出专业特色的物流课程体系将成为独立学院物流课程设置的一种方法。以笔者所在的物流专业为例,通过创建以港航物流为特色的物流专业,不仅加强了专业的实用性和学术层次,也深受学生的欢迎。综上所述,独立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应用型高校转型之际,应根据自身教学定位与相关行业需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为高校学生提供以行业应用为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安排,逐步形成以“应用为主,兼顾创新”的新型独立学院专业课程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3)[2017-04-09].
[2]邵丹,朱林莉.转型期应用型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5):254-255.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 专业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Idea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Mo Baiyu
(Business Management Department,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bstract: At present, more and more universities have setup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competition in the education market for logisticians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How to rely on the talent market in the increasing competition, create the characteristic, make the own brands become the higher priority of major construction.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Faculties
当前,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依托人才市场,创出特色,打造自身的品牌,成为各高校专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供读者参考。
一、关于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物流的概念很宽泛,几乎概括了所有经济领域,每一行业都存在着物流问题,不同行业物流有不同内涵,要想深入细致学习掌握各行物流运作规律,短短四年的大学学习时间是不够的。因此,众多高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须根据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定位,否则就难以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难以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和从业特点。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先决条件。
笔者认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可根据以下几个物流领域进行定位:企业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物流信息管理、第三方物流等。企业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规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过程的管控,可以分为生产企业物流管理、商贸企业物流管理等;电子商务物流是电子商务与物流资源整合的一种新型模式,它强调将以网络化为特征的电子商务运用于物流管理,以降低商业交易中的物流成本,提高商业效率;物流信息管理强调信息化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包括建立仓库信息管理系统、库存控制系统、运输和配送管理信息系统、ERP和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等;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的典型代表,它强调以专业化的物流管理人才、专业化的物流设施设备及专业化物流管理经验为社会提供各种物流服务。那么,我校如何选择专业定位,须结合广西物流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加以考虑。
目前,广西的物流发展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速度很快,全区物流业总体规模扩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物流需求不断增长,物流市场主体的培育也得到不断地增强,特别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确立的“三基地一中心”(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发展目标,为打造中国-东盟区域性物流基地,发展广西现代物流提供了有利的机遇。为发展现代物流,广西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工商企业增强现代物流意识,逐步将原材料、运输、仓储与产成品整理、配送等物流服务业有效分离出来,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重组;积极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物流市场主体、服务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等等。可以预测,随着工商企业现代物流管理模式的改革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蓬勃兴起,对企业物流管理人才及第三方物流管理人才提出迫切的需求。因此,笔者认为致力于企业物流专业人才和第三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是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定位所在。
根据这一专业定位,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采取“2+1+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二年按照工商管理大类统一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厚实的学科基础,第三年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第四年,按企业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两个专业方向设置课程。这一模式突出厚基础,方向转换灵活,适应性更强。
二、关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它要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个合理的适应社会需求、体现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1.构建课程体系应考虑的因素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考虑培养具有厚实学科基础知识物流人才的需求。物流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作为本科毕业生,应具有较高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在设置课程时,要注重专业理论基础教育。
(2)考虑培养具有“四种能力”物流人才的需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关键,尤其是物流管理这类综合性较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需要更多具有创造性思维、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在设置课程时,注重实践课程的合理设置。
(3)考虑培养适应地方经济需要物流人才的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物流专业人才,是地方经济院校的办学定位所在。在设置课程时,应结合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物流基地的经济发展目标,注重“东盟”特色课程的设置。
2.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
(1)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笔者认为,根据以上因素分析,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知识体系有五大板块: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数学基础、计算机和信息应用技术、英语基础和物流专业内容体系。五大知识板块的内容穿插于不同的课程模块中,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数学基础、计算机基础和英语基础主要集中于第一、二年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中,物流专业内容体系主要集中于第三、四年的专业主干课程、细分的专业方向课程和特色课程中。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设计为“平台+模块”的模式。“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是:将学生必须掌握的大类课程设置成若干基础平台,将专业课细化为几个方向模块。“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东盟特色课程四个方面;“模块”主要是在平台基础上,结合地方物流人才需求,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及今后就业方向进行选择。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区别于普通本科,应用型本科强调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注重实践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它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培养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的有效途径,它不仅仅是某一段时间的,而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大部分。
校内实践内容包括外语基础能力训练、计算机基础能力训练、物流管理仿真模拟试训三部分。首先,作为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需要学生掌握较高的外语水平,应鼓励学生积极锻炼英语的读、写、听、说、译水平,提高英语水平的应用能力,同时选修东盟国家语言,如越南语、泰语等,以适应东盟物流的需要;其次,较高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主要标志――物流信息技术的要求,这要求学生毕业后,能熟练运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运用计算机处理物流业务活动各种问题;第三,建立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使学生不出校门即可进行直观的仿真模拟试验,模拟物流活动各业务环节,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实践途径。
在校外实践教学方面,主要采取“三段式”模式,即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认识实习安排在大二的第二学期期末,时间是一个月。主要是在完成两年的工商管理大类基础课程教学任务之后进行的一个认识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对企业有个感性认识,了解企业业务活动、经营管理状况等。通过将学生学过的基础课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本专业所涉及领域及技术岗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形成初步概念,为学习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专业实习安排在大三的第二学期期末,时间是一个月。本阶段实习主要是在完成采购与供应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等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任务之后进行的一项专业技能实训的教学实践。要求学生深入企业,通过岗位时间,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企业中存在的一些经营管理问题,熟悉和掌握一定的物流业务技能;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是学生学习最后一个环节的实习,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加深对物流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熟悉物流业务知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勤俭负责、刻苦耐劳的精神,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营造团队合作气氛,培养社会责任,为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关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关键。近年来,在教师队伍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低,“双师型”教师偏少的问题。同时,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还是一个新的专业,还存在着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为此,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建设师资队伍,使之成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练、适应应用型本科特色的师资队伍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
笔者认为,建设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可采取以下做法:首先,改变教师“重理论、轻教学”现象,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物流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教师们在忙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与科研的同时,抽出时间到企业去学习、考察、调查情况,及时了解当前社会物流发展的趋势,了解社会物流实践,了解企业关心的问题,以此丰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内容;其次,注重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高校教师应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启迪者和楷模。注重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问题,善于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实践中提高创造性探索能力。第三、注重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当前,高校普遍都很重视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忽略了专业带头人的培养。而笔者认为,作为定位于教学型的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是重要的支撑,专业带头人培养的重要性应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是同等的。因此,注重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是高校要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应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系统工程,做好建设规划,采取各种措施,尽快培养出一支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骨干队伍。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东盟急需人才――广西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05C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刘联辉,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思考[J].物流技术,2005,):35-37.
【关键词】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一、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由于高职物流管理开办的时间较短等原因,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办学实力不强,投入不足,缺乏创新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校企合作难以深化、专业建设思路模糊、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不清、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尽合理、实践实训流于形式、“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材选用及教学条件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高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物流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1)高职物流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是:培养适应21世纪服务于宝鸡地方经济社会物流发展需要的,掌握现代物流采购、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服务等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的,能胜任物料采购与控制、仓储管理、运输组织与调度、配送策划与管理、信息处理、跟踪调度、物流销售及客户服务、物流系统初级规划设计的适应中小型物流企业及相关事业单位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人才。(2)高职物流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类职教集团、陕西省省级经管实训基地建设和会计电算化专业及专业群省级示范基地建设的大好时机,实施“五个对接”,在学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2+0.5+0.5”三段式教学模式下,融合国家物流师职业岗位标准,分析本专业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知识培养规格,针对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信息等主要岗位群设置课程,确定对应的课程设置与标准,整合课程内容,制定了以突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宽平台、多方向”的理论教学体系、“开放式、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和“四好”(好品德、好技能、好形象、好使用)素质教育体系,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按1:1.2组织教学,集中实践,保证职业通用能力训练,强调职业技术能力训练,突出职业方向技术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的胜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定了《物流管理实务》、《物流运输管理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物流采购与供应》、《物流营销实务》、《第三方物流》为核心主干课;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定,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校内考核和与企业共同考核、常规考核与技能测试并行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最终实现双证率达100%,就业率达到95%,单位满意度为90%。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如下表所示:
三、基于工作流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顺应国家高职教育改革的政策要求,为了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采取基于工作流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物流企业专家形成专兼结合的课程建设团队,一起编写开发《物流管理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物流企业会计》、《物流运输实务》、《物流营销实务》等5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项目化课程,开发《物流管理实训》、《仓储与配送管理实训》、《物流企业会计实训》3部校本教材,实现课程内容与物流职业标准相对接,提高教材推广普及性。利用“现实的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两个平台进行课程建设,建设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与集成度和开放型。
四、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建设仿真性、生产性、开放性实训基地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与陕西物流采购与联合会深度合作,加强仿真性、生产性、开放性的陕西省经管物流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生产顶岗实习四个层次建设“多环节、多岗位、多流程”的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可以进行会计、营销、订单、信息、仓储、分拣、包装、配送、ERP管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金融服务等综合操作,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依托宝鸡经管类专业职教集团,整合资源优势,改革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在与宝鸡蒙牛集团、康龙物流、华誉物流、宝鸡邮政物流、宝烟物流、宝鸡车站货运处、陕汽物流、宝商佳美家超市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深化“产业+企业+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机制,打造教学、育人、就业、服务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五、岗位对接,实施“双证制”的“校中工厂”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将国家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双证制”,“订单式及“校中工厂”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职能定学、工学交替、理实一体、课证融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双证率达100%。
六、基于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内配外引,聘任(聘用)1~2位具有物流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引进物流企业3~8名能工巧匠和物流技师担任物流管理专业兼职教师,进行现场或网络远程指导实践教学;教师定期到优秀物流企业(如华誉物流)顶岗挂职锻炼,切实提高教师实践技能,达到双证书双能力,力争3~5年建设,双师型率达到85%,“双师结构”特色鲜明。
七、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对策及建议
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对策及建议:有打造地方专业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准确定位、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尽快出台增强企业吸引力的政策制度;建立仿(全)真教学环境,丰富“体验式”教学手段;加强校企课程团队建设,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增强地方专业特色为重点,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共同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以赛促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调整物流专业方向;深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建立激励机制。
总之,基于校企合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在正确定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去向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组织,深化体制机制及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物流专业地方特色,突出岗位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当地物流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邓小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J].物流商谈.2011(10)
1.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虽然西部地区也在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和建设,但总体来说西部地区比东部发达地区物流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缓慢,很多物流企业管理仍处在原始人力状态,这多少打击了毕业生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积极性。
2.物流管理制度仍未完善。我国物流业目前管理还不够规范,无统一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和管理,造成物流成本高居不下,物流企业效益降低,物流从业人员工资待遇与劳动付出不对等。这也使得愿意从事物流业的毕业生人数减少。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存在着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吃苦耐劳精神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对职业期望值较高等缺点。这些缺点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的原因。
1.学校的原因。从高校培养的角度看,高校存在师资力量薄弱、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高校物流专业教师多是从经济学相关专业转型到物流管理专业,“半路出家”导致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不是很丰富,绝大部分教师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和实际物流管理能力。因此,他们在培养人才时多是理论讲授,缺乏物流规划与管理的实际案例,物流实践操作培训更是少之又少。同时,高校没有重视物流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和合作,仅靠学生毕业前仅一个月的短期专业实习实践很难让学生系统掌握物流管理规律和工作经验。此外,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也有待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仅对学生就业求职、应试技巧等方面重点指导,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认知、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等内涵的教育引导。这使得很多学生毕业后职业目标不明确,存在着只重薪酬、盲目择业的心态,对职业前景迷茫。
2.学生自身原因。
(1)学生就业期待与自身能力的矛盾。我国物流企业最缺乏懂得物流实际操作的人员,和了解物流行业现状及业内基本情况、有物流行业工作经验的高级专业人员。而多数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学生缺乏在企业的实践技能,有些毕业生渴望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但博而不专,虽然表面看起来什么都懂,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能力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外强中干,使得物流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种种困难。
(2)双向选择就业模式下学生的职业责任奉献意识减弱。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将个人发展、薪酬作为择业的主要目标,就业时有“一步到位”的思想,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而进入物流企业工作往往是从基层干起,做一些类似底层的苦力工作,这让缺乏职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的大学生没有办法接受。 二、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 要让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使其加深对物流管理职业认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促使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物流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东北师范大学薛利锋认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着力构建‘知’、‘情’、‘意’、‘行’为主线的内容体系。”笔者认为这一体系也适用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上。 (一)以“知”为基础,开展物流管理职业认知和职业技能教育 认知影响行为。对物流职业价值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物流管理职业能力,是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只有对物流行业的发展情况、物流行业的发展规律有充分认知,才能使毕业生做出职业选择的决定。同时,学校应根据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对应的物流职业技能教育,使毕业生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工作后能较快适应岗位要求。 (二)以“情”为动因,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 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其形成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具有激励和调节的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自觉把自身成才和祖国的繁荣昌盛联系在一起,热爱自己的职业,为实现“中国梦”发挥个人价值,使学生养成“祖国繁荣我有责,产业发展我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三)以“意”为重点,开展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 “意”是大学生践行职业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学校应进行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培养,鼓励学生确立职业奋斗目标,更新就业观念,培养事业心,在职业选择上正确处理个人地位、待遇与乐于奉献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物流职业道德意识和物流职业行为规范。 (四)以“行”为关键,开展职业规划与职业体验教育 职业价值意识最终通过职业实践体验行为成为稳定的价值观念。因此,学校应建立物流实习见习基地,使学生通过实际职业岗位的锻炼实践,巩固职业认知,培养职业情感,做好符合职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形成稳定的职业价值观念。 三、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我国物流产业将快速发展。如何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改革以适应地方经济需求一直是广西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努力探索的方向。广西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已招生培养超过10年,2013年获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教学工程”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立项。近年来,广西师范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产业对接、就业促进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加强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笔者认为应从专业教育、实践巩固、分类指导、价值实现等方面加强教育与引导。 (一)加强理论,增强自信 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学生必须掌握扎实广泛的理论知识。在培养模式、讲授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均要进行改革,形成合力。
1.依托专业建设平台,构建四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广西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坚持走特色专业建设道路,2011年获得了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区级建设平台,2013年获得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教学工程”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立项;国家级的广西师范学院—钦州港口集团物流管理实践教育基地等建设项目。精心构建了以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验、专业实习相结合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验—专业实习实训”四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成效。
关键词:民办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现状
伴随着物流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行业人才紧缺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除了专业化、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外,高素质、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也大量需求。基于上述情况,给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民办高职高专院校自身实力的欠缺在面对众多问题时更要结合实际情况,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来迎合社会和行业的需求。根据现代物流报编写的《2015年中国物流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内容来看,近十五年来,全国有将近八百所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相关专业,其中民办院校占据了半壁江山,但从近几年招生情况来看,截止到201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是在减少的,这无疑给本身就实力相对较弱的民办高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同时,从X省省内民办高校各物流专业来看,以XX职业学院为例,2009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数为100人,2010年学生人数为89人,2011年为60人,2012、2013年人数都为50人,近两年该专业人数稳定在50人左右。对比省内同等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招生人数都成下降趋势。
二、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师资队伍整体偏弱
民办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和公立高职院校相比较,自身师资队伍力量就薄弱,而物流管理专业因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教师队伍既具备大量的理论知识又拥有极强的实践教学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但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的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并不具备此条件。一方面是薪资待遇无法满足具备上述条件的教师来任教,另一方面,学校自身由于各方面原因也无法满足对岗位教师进行长期和多层次的培训和组织学习。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很多民办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师都是从走出校门又跨进校门,无法满足双师型的要求。
(二)校企联动就差,缺乏“务实”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从目前来看,大部分的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并不成熟,一方面受限于资金的投入,实训教学场地和设备无法满足企业与行业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自身实力问题,无法与大型的物流企业实现校企联动,很多民办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只能与快递公司等一些单一型物流企业校企合作,学生往往也只是从事一些分拣、客服等工作,并没有多方面的得到锻炼和提升。
(三)人才培养定位模糊,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我国物流行业经过初期的发展,已经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的过渡阶段,物流行业的细分领域越来越明显,采购、速递业、电商物流、服务型物流等多种细分领域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更加专业化和个性化。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的民办高校都无法跟进行业发展的步伐,很多高校还是十年如一日的执行陈旧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的定位比较笼统、模糊,并没有根据行业的发展要求来进行培养目标的细分,课程、教学大纲、师资相对滞后。
(四)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单一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落后,教法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趣。再加上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自身的特点,使大部分的学生并没有提起对其学习的兴趣,更别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了。虽然许多院校也在改善此类问题,加入了软件实训模拟,让学生更直观的去了解物流作业流程,并由此巩固理论知识,但大部分的实训软件无法等同于企业实际运作,再加上软件资源更新的滞后性,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基于上述许多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进而帮助专业招生提升,改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好的促进就业就刻不容缓。
三、民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师资待遇,注重教师培养
虽然国内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实力无法与公立院校相比较,但在师资的投入上必须有所加强,提高民办教师的待遇。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应该提高对民办院校教师待遇关注,给予更多的社会地位,进而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民办高校。师资力量是一个学校立足发展的重要因素,师资投入不足必然会影响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
(二)调整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
逐渐改变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现有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课程体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典型案例,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来调整课程计划与课程大纲,例如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制”课程设置,就是由企业主要制定相应教学大纲与计划,课程体系包括企业课和学校课组成,相互补充,充分体现学习和岗位需求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满足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这也要求国内的民办高校要进一步努力寻找有实力、有需求的企业来进行校企合作,并拓宽合作内容,不只是局限于企业挂牌,学生毕业实习这样简单层次的合作内容,而是真正的校企联动,既满足了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又实现了学校对于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最终共赢。
(三)以市场、行业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高职教育是以重实用、专业化、职业强为培养目标的,市场、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民办高职院校在培养物流管理人才时应紧贴市场办学,从企业需求出发,根据物流行业市场细分化加剧的趋势来针对性的设置专业方向与特色课程,例如目前电子商务的兴起,航空快递业的快速发展,那相应的人才培养方向就可以偏向电商物流、航空、港口物流,进而满足企业不同的需求,也是提高自身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四)改变教学模式,采用新式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