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

第1篇: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

(一)开采过程

1.水污染:矿产开采过程中,由于大部分矿区矿产采掘作业不规范,开采不当,引发了严重的水污染,水质恶化,酸雨污染严重,同时大片开采地区地下水位下降。2.废石污染:采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废石。由于未进行二次回收或二次回收率太低,废石中所含镉、砷等有害元素极有可能暴露地表,危害严重。另外,因为未能对废石进行妥善处理,只是一味倾倒堆放,导致大量土地被污染。

(二)运输过程

在矿产堆放、被运出直至运达目的地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由于矿物开采出后的无序多处堆放,雨水冲刷;以及运输过程中易发生矿产遗漏,尘土飞扬等因素,原本在矿产中的有害元素暴露于空气中,从而形成大面积污染源。对运输过程而言,露天矿汽车运输是人们优先采用的运输方式。然而汽车的运输花费随着采矿的延伸以及采剥比的增大而不断增加。为满足运输要求,装载机铲和汽车变得越来越大。这也相应的导致了运输的油耗和路面受损度的增加。此外,长距离运输矿产的大型汽车产生的噪声、尘土以及其它对环境的危害等会影响临近地区居民的生活工作质量。

(三)选矿

1尾矿。目前,矿业废弃地复垦的比例较低,尤其在我国,约占工矿废弃土地总量的10%。选矿过程中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不当会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工业用量最大,有重要意义的金属矿产如铁、锰等储量和开采量都很大,然而矿石品位较低,多为贫矿,经过选矿加工后就会产生大量尾矿。废弃地中的大量有毒有害重金属,还有可能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而流失,严重污染周围环境。此外,我国煤矿另有大量矸石山,堆积量约30亿吨,占地约5800hm2,矸石山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若不及时采取措施,一部分还会自燃,从而污染大气环境。2废水。部分选矿厂选矿结束后不严格进行废水处理,会导致居民生活水源被污染。有研究表明,经2003年下半年环保调查,有些选矿厂排出的废水中砷、镉、铅超标惊人:砷超标2189倍,镉超标4.7倍,铅超标178.3倍。主要有酸性矿井水,酸性的露天采场废水,矸石山和尾矿堆淋滤水等几个类型。酸性矿山废水溶解大量重金属和非金属毒害元素,在表生条件下矿物发生的氧化反应、中和反应、吸附作用、离子交换作用等会控制其酸性排水和重金属元素释放的过程。硫化物矿物成分与含量、氧化剂、细菌等微生物、孔隙水PH值以及矿物粒度、气候等会影响AMD的形成。AMD可能会导致新的结构系统或生态系统出现,从而有可能破坏生态环境。有研究表明矿山及矿山的开发会使矿山上流区域及沿岸土壤发生严重环境地球化学变化,导致严重水流和土壤污染,从而影响矿区植物生长及居民的生活。另外,矸石山淋溶水有时呈现较强酸性或含有毒有害元素,倘若选址不好,或不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将会导致周围土壤及地下水体的污染,产生环境危害。

(四)冶炼过程

由于冶炼企业为节省成本而不按规定处理冶炼产生的污染物,或企业设备陈旧导致回收率和清洁生产水平较低等因素,矿产的冶炼过程会给当地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产生的“三废”造成的环境污染后果比较严重。有色金属冶炼中会排出工业废气导致空气中的重金属污染例如钼冶炼过程中产生废气,其气型污染物主要是破碎工序产生的粉尘,焙烧、脱硫和煅烧等工序产生的烟尘和SO2,以及酸化或浸出工序逸散的少量酸雾等。矿产冶炼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常含有有害元素。如钼的冶炼,其固体废弃物主要有浸出渣、磷砷渣、煤渣、水处理渣和脱硫渣。其中浸出渣、磷砷渣和水处理渣均属危险固体,倘若不按危险废物要求暂存与处置,极易发生二次污染。又如含汞废料冶炼废渣,主要成分为活性炭和石灰渣,年排放量约2900t,含汞<0.005%,暂时建渣库堆存,将来处理后回收利用。但是经新渣溶出实验,渣库渗滤水含汞可达0.024mg/L,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较大。此外,矿产冶炼中,非法排放的污水会污染临近农田,导致农田土壤和农作物有害元素含量超标,进而影响食品安全和人畜健康。2.4.2其他污染冶炼企业的破碎机、泵、风机等各式机械设备均有噪声产生,噪声强度约为85~105dB(A),对相邻居住区的居民生活有一定影响。生态环境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如:某县由于其大量土法金银冶炼没有进行“三废”处理,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砷、铅含量严重超标。山林和果树绝大部分枯死,水田遭到污染,田地绝收,鱼虾灭绝。当地居民因长期居住而被检出慢性铅中毒,其他疾病发病率也有增加。

二、建议及对策

(一)综合利用资源

由于矿产开发产生的废弃物是主要污染源,因此首要要做的是从源头做起,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这是既有效又经济的方法。在生产实际中,除了要通过技术攻关提高矿石中主要元素的回收率外,还要考虑提炼伴生、共生的元素的综合回收,矿山废水治理与循环利用等措施,尽量减少尾矿的产出量。对于综合回收技术还不太成熟的复合多金属矿,可进行资源储备,待条件成熟时再开采利用,以避免资源的浪费。此外,将采矿场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进行生态性开发,可以做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

(二)回收利用尾矿

虽然金属矿山尾矿的物质组成不同,但其基本开发利用方式颇为相似。对于已经产生的尾矿,可对其中的有价金属元素以及非金属元素进行高效率的回收。例如可以采用如下几种处理方法:(1)利用尾矿制砖、水泥等建筑原料;(2)利用尾矿生产新型玻璃材料、建筑微晶玻璃等建材产品;(3)铁尾矿可大量用作路基的基础材料;(4)利用尾矿、废石作地下采空区充填料。

(三)综合治理污染区

统一规划、综合建设污染区,比如对固体废弃物堆积场进行复垦绿化,对已经污染的水源进行综合治理等,将环境污染治理与资源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同时要加强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场灾害的监测、控制和治理,避免溃坝、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另外,可利用某些特殊植物对废水废气进行协助治理。前人研究表明,如紫花苜蓿和牧草等可吸收土壤中的As;不少藻类对酸性水具有很强忍耐力,可对水体进行一定程度的净化;蜈蚣蕨和粉叶蕨也可富集大量As等。此类植物均可用来进行受污染环境的治理。也可应用微生物,帮助增加植物的营养吸收效率、改进土壤结构、减少重金属毒害及增强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从而在污染区重建与植被恢复中发挥重大作用。

(四)健全法律和政策体系

第2篇: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

前言

我国存在着许多以自然资源开采为主、资源型产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型县市。邵东县矿山众多,共有各类矿山111个,其中生产矿山74个,关停矿山37个(片)已控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4个,烟煤、石膏、铅锌、石灰岩为该县优势矿产。矿业开发为邵东县带来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矿山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又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大量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长期以来,矿山企业选用的采矿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采矿方法不当可能造成的工程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采矿方法、灾害与环境污染控制分散在不同领域,相互脱节,造成大量因采矿方法选择不合理引发的地质灾害与环境污染。开采不仅耗费过量的土地资源,而且开采后毁坏的土地,既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又难以直接使其成为进一步服务于社会某种经济目的的用地。由于长期的超强度开发如牛马司矿业有限公司三个矿井、邵东县兴隆煤矿、湖南万安达集团昭阳有限责任公司砂石煤矿等国有重点老矿区大部分进入衰老期,生产能力萎缩,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开采难度提高,开采成本上升;同时,矿区开采深度加大,地质构造更为复杂。由于地下资源采空,且上覆岩层软弱,工程地质条件差,造成地面沉陷、塌陷、出现房屋开裂,垮陷,地面变形及河床塌陷、河水倒灌、矿井和农田下沉变形为碟形水泽洼地等地质灾害;同时,造成地下流体渗流场变化,并引发地表水漏失,地下水资源枯竭类工程灾害;由此引发地面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地表沉陷造成水系破坏,且矿山废弃物堆置场更严重污染水系和周围环境;当矿山位于城市、河流或交通干线附近时,采矿地的破坏性发展将成为干扰城市和区域经济规划和实施的主要障碍之一。如邵东县石膏矿地面变形灾害的影响范围达3.52,城区及规划建设区座落在煤和石膏矿床之上,而且已形成了七个沉陷区,潜在的地面变形隐患,将可能导致更多的城区地面设施被破坏。这些由于资源开发诱发的工程灾害和环境污染,如果不给予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必将进一步扩大灾害范围、进一步恶化环境,威胁邵东县城区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将严重影响着邵东县经济与城市发展,对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及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它涉及矿山、地质、环境等诸多方面,研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就是要实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工作及矿山土地复垦、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从源头、全过程实施矿山环境有效保护,防治地质灾害,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建设“绿色矿山”,把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1、矿产开发引起的地质灾害

因矿产开发引起的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诱发地震、环境污染等。按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主要有岩土体变形灾害,如地面沉降、开裂、塌陷、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坑内岩爆、诱发地震、场库失稳;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如矿坑突水涌水、溃沙涌泥、“三废”物质对环境污染;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如瓦斯爆炸和矿坑火灾、地热等。

1.1地面塌陷及沉降开裂

地面塌陷、沉降开裂大多因矿井强烈疏干排水引起,少数是由地下矿层和岩石被大规模采空后,顶板岩石产生变形破坏后依次向下垮塌所致。如牛马司矿区兴隆煤矿因煤矿开采强烈疏干排水形成的塌陷面积达4.54公顷,造成2片农田下沉被水淹没无法耕作,采空区地面变形造成18栋房屋开裂,防治难度较大,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泥石流

该灾害多发生在露天采矿场,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应力失衡而产生滑坡、松散矿石和尾矿大量堆积加之雨淋滤水作用使采矿场失稳,矿坝溃决,从而形成泥石流,造成河道淤塞、建筑物开裂等,给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和污染。

1.3坑内岩崩

主要是因井下开采未及时支护和回填而发生。

1.4坑内岩爆

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强大的地壳应力作用而被强烈压缩,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现自由面,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导致岩石大量破裂成碎块,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给矿山带来危害和灾难。

1.5诱发地震

因采矿及强排水,以及岩爆、煤层瓦斯爆炸等灾害引起的冲击地震和陷落地震。采矿往往需辅之以爆破、开掘井巷等,当岩体(山体)受到突然冲击,土石崩落、地层滑动或陷落,矿井坍塌、洞穴发育地段发生塌陷等,均可引起冲击地震;在采空区范围内,如有断裂通过,沿断裂形成的应力突然释放,产生大量的能,也可能导致地震;而在矿区,也可因上述冲击地震而产生的传递作用,沿构造方向发生地震迁移,造成更大范围的地震灾害;此外,强排水采矿,造成矿层顶板陷落,岩洞塌陷也可引发地震。该类地震,属小震级的地震,但震源浅、危害大,可导致井下和地表的严重破环。

1.6矿坑涌(突)水、溃沙涌泥

矿坑涌(突)水、溃沙涌泥常相伴而生,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这种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涌水量大的岩溶类型矿区,尤其是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大水岩溶型煤矿区频繁发生,引发的灾情表现为突发性强、常不易预测、涌水量大,且含大量泥沙,危害性大。如牛马司矿业有限公司水井头煤矿,因矿坑突水,造成桐木江部分地段河床漏水改道及桐湖桥西端河床塌洞矿井突水、共投入治理资金531万元。其成因是在生产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打穿老窿,贯穿透水断层或含水层,骤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导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或堵塞、人员伤亡等灾难。

2、矿产开发中的地质环境问题

2.1 瓦斯爆炸和矿坑火灾

瓦斯爆炸和矿坑火灾这种灾害最常见于煤矿。由于通风不良,使瓦斯积聚发生爆炸,造成井下作业人员伤亡,矿井被毁;矿坑火灾除见于煤矿外,也见于一些硫化矿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热,在热量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自燃,引发矿山火灾。矿山火灾的危害极大,而且还严重损耗地下矿产资源,如邵东县原金华煤矿,原煤自燃,其资源损耗量十分巨大,地表见农作物和树木死亡,环境严重恶化。

2.2矿业荒漠化问题

矿业荒漠化土地的形成和迅速扩大,也成为许多矿区的环境问题之一。特别是一些露天开采矿区,开采时要进行大量的表土剥离,因而对地表植被与地貌景观造成严重破坏,形成土地荒芜、岩石、乱石遍地的矿业荒漠化,加上因矿产开发产生的“三废”对土地和植被造成的不良影响,更使土地严重破坏。

2.3 水环境的污染

在采掘、洗选、冶炼过程中,多金属硫化物与大气接触,发生氧化作用,同时使共生的有毒有害元素活化、迁移并进人水体,污染地表和地下水环境。在牛马司矿区及邵东高桥铅锌矿尾矿库淋滤水,使溪流受到矿坑废水洗选废水的严重污染,进而导致原来靠溪水灌溉的良田受到污染,以至绝收。

2.4 矿业废渣污染

矿业废渣在矿区堆积如山,成为矿业环境问题的重要隐患。因为矿渣及矸石中含有大量在现实技术条件下无法利用的矿物,长期堆放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矿渣的氧化分解会释放出大量有毒、有害元素,在雨水的淋滤下,污染地表水体、地下水及土地更严重的是,有些地方对矿山废渣的排放和堆存缺乏有效的管理,有的直接排入河道,有的堆积于田边路旁,任其随意扩散污染环境。矿山废渣中普遍富含硫化物,在地表条件下,氧化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硫污染空气。特别是煤矸石,平均含硫8%~12%,含碳15%~20%,因缓慢氧化、温度升高而自燃,产生大量的SO2、H2S、CO、CO2、NOx等有毒有害气体。废渣中的硫化物以硫酸的形式脱离废渣,形成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和溶解能力的酸性溶液,它可以将废渣中所含的各种重金属及其伴生的稀散元素大部溶解,使废渣的酸度和毒性不断增加。当其渗入土壤、流入水体,便成了重要的污染源。

2.5 元素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

矿山开采利用过程对矿区土壤环境的影响十分严重,但不易引起重视。金属矿床的采、选、冶过程向土壤环境中大量释放重金属,多金属硫化物矿废石堆中重金属Cu、Pb、Zn、Ni、Fe等大量垂向迁移,形成的次生矿物在下部土壤中大量储集; Pb、Zn矿床尾矿中的重金属Pb、Zn、Ag、As在短时间内向下部土壤迁移可达50cm;开采的铅锌矿床中相当多的Hg、Pb、Zn等进入了土壤,土壤表面含Pb超常;金属冶炼厂和选矿厂土壤中还形成了大量重金属次生矿物;金属矿床开采导致矿区周围土壤中常量元素与重金属元素相伴产生土壤污染,土壤显示明显的常量元素和重金属的地球化学分带,经地表淋滤,在土壤深部富集。常量元素也可单独富集,造成土壤不同程度的次生盐碱化。煤矿开采过程引起的污染也很严重。金属矿山开采尾矿的地球化学污染也不可忽视。此类生态环境破坏不易直接观察,但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严重,长时间作用可造成地方性疾病。矿山开采和选冶过程对邵东县矿山地质环境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是个系统工程,不仅是矿山采、选、冶的事,也关系到矿山建设之前的地质勘探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1)矿山建设前的地质勘探工作质量好坏是决定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个前提条件。

矿床地质勘探工作的成果是矿山设计的基本依据,质量好坏是决定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个前提条件。地质勘探工作不仅要查明资源储量、矿床的地质构造条件,还要查明矿床周围的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矿床地质勘探报告的评定审查,必须根据规范要求,严格进行。

(2)矿山采、选、冶设计和生产要立足于长远,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力争可持续发展。

①开采过程中,严禁不按科学办事和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滥采乱挖、吃富弃贫、过量开采。

②采、选、冶过程中的三废治理,对废气治理,要着重改进窑炉的生产工艺,在回收和处理污染上狠下工夫;对废水处理,要改革工艺,更新设备,减少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对废渣处理,要着眼于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例如,煤矸石既可用作建筑材料,又可用于筑路,还可用于回填采空区。

(3)采空区和岩溶塌陷区要及时回填

首要任务是将采空区土地及废渣堆放场地进行土地复垦,不仅可以防止坍塌和废石流的发生,而且还可绿化环境,保护矿山地质环境。

(4)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防治。

(5)应用高新科学技术,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与信息化管理是避免人员伤亡和减少经济损失的重要环节。例如,应用地震监测仪对矿震的监测,应用地面物探和遥感测定技术对煤层自燃范围和边界的确定,应用卫星遥感资料对矿山地质灾害的评估,都取得了成功经验。

第3篇: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

关键词:矿山 地质环境 治理

1 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1.1 矿区地质环境概述 淮南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矿井9座,截止2004年9月累计产煤5.262亿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淮南矿区位于淮河两岸,地跨淮南市的五区一县和阜阳市的颖上县。矿区处于淮河冲积平原之上,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在20~26m之间。区域内水系均属淮河流域。天然河道流向一般沿区域地势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注入淮河。矿区内除淮河以外,主要河流有西淝河及其支流济河和港河、架河、泥河、黑河已经人工开挖的有高新河、永幸河、光辉河等。

矿区内淮河防洪与农田水利设施多,农田水系纵横交错,基本形成适宜农业耕作的水利网络。绝大多数耕地夏季种稻,冬季种小麦。

淮南煤田煤层赋存于淮河及其冲积平原之下,第四系松散层厚20~483.5m,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属水体下开采的矿区。

矿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分布不均,浅层地下水水质良好,水源充沛,补给条件较好,目前矿区利用地下水不致引起地面沉降。

矿区开发引起地表塌陷下沉,扰乱水系,损坏耕地、村庄、河道、提防及其它建筑物受到破坏。矿区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地面塌陷、固体堆积占地与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

1.2 地表塌陷 淮南矿业集团所属9座矿井、工业和生活居住等地面设施占地2624.2公顷(39363亩)。

9座矿井矿区总面积为301.12km2,截止2004年9月底开采塌陷面积达62.10km2,占矿区总面积20.59%。其中又有约17.7%为积水区,即积水累计总面积达10.97km2。积水范围随降雨量大小而变化。

随着煤矿开采的延深和规模扩大,塌陷范围逐渐扩大,据1997年以来的统计,1997年1月至2004年9月塌陷区增加了24.8 km2,年增长率为5.15%。 开采塌陷区尚有15个村庄正在或有待搬迁。

开采塌陷区内,地形、地貌改变破坏了水系,影响河堤长度为15.1km,灌溉渠道5.9km,影响铁路线长度7.41km。 1.3 固体堆积物

1.3.1 煤矿开采,每年要排放大量的煤矸石,选煤厂也有相当的矸石排放,电厂排放粉煤灰。造成固体堆积物占地和环境污染。

据初步统计,目前现存矸石山(场)23处,占地63.9公顷(906亩),固体堆积物总量为1898万m3。

1.3.2 淮河以南的矿区,煤层倾角较大,多煤层联合开采,全部煤层开采后下沉量大,一般在10m以上,最大下沉量达18m。塌陷盆地积水深浅不一,农民进行粗放式养鱼。可耕地的质量下降,造成农业减产减收。

淮河以北广大矿区,煤层倾角平缓,基本属单一煤层方式开采,回采后形成碟形塌陷区盆地,最大下沉量达4.5m,地下水埋深较浅。因此,盆地中间积水,积水范围大小受降雨量控制,变化比较大,盆地的边缘下沉量小呈缓坡地仍可耕种,但不宜种水稻,造成农业减产,盆地的边缘带与积水区之间,地面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基本上为弃耕绝收地带。1.4 地质环境改变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4.1 对大气的影响 煤矿生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瓦斯,瓦斯气是一种有强烈温室效应的气体,瓦斯气向大气牌坊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给空气造成污染。

1.4.2 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和矸石堆积导致耕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业减产,造成农村搬迁。

1.4.3 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煤矿开采造成地表塌陷,矸石成山,导致市容脏乱差,影响市民生活,制约城市发展。

1.4.4 对煤矿企业的影响 为了减少村庄和城镇搬迁,降低生产成本,煤矿企业不得不改变开拓布置方式,甚至放弃准备煤量,影响了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制约了企业自身发展。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2.1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2因害设防、综合治理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2.3注重效益、分期实施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2.4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3 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设想

淮南矿区地处华东,是富饶的淮河平原,是我国重要产粮基地,土地十分珍贵。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地质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法规制约。因此,煤矿开采地质环境的恢复引起了各级部门和煤炭企业的重视。塌陷区回填复垦是煤炭企业、地方政府和矿区农民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不塌陷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不良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淮南矿业集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示范工程项目。

实施示范工程的指导思想: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变害为利,企业、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紧密合作,中和开发现代化生态企业,建设小康型农村。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土地的破坏十分严重,是一个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

《环境保护法》、《土地法》和《矿产资源法》等国家法规,都要求矿山开采保护地质环境,实现治理恢复“占补平衡”的最终目标,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我们将吸收有关兄弟单位回填复垦试验的成功经验,结合淮南矿区的具体地质环境,按照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政策,实施示范工程项目。主要项目有:谢李示范工程,塌陷区回填后作为城市绿化地、改善生态和小气候;张集示范工程,结合农村搬迁、小城镇建设、改变农业结构相结合,由单纯的种植,变为种植和水产养殖、农鱼产品加工相结合的农业结构。

第4篇: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采矿;安全

Abstract: green mining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green mining construction,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ining industry, mining activities on mine ring fill damage increase for the protection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reen mining technology research have to be. In this paper, the green mining technology related introduction.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ining; security

中图分类号:TD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金矿开采必然破坏环境,诱发各种各样的地质环境负效应。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实行了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我国从建国以来,先后建起了固体矿山8000 余座,国营金矿500 多座,目前,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短缺、人口增加、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本文着重介绍了砂金矿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情况以及具体的治理措施。

1. 砂金矿开采对农田草地资源的破坏

由于在我国具有重要工业意义的砂金矿主要是流水成因的冲积型河漫滩砂金矿及冲积型阶地砂金矿,矿体多呈带状、条带状,沿河床两侧与河谷近于平行分布;砂金矿体多赋存于第四系河谷堆积物底部砂砾石层及砂砾碎石层(基岩上部的风化产物)中,砂金矿体沿河谷可长达几百米一数千米,有的甚至长达数万米,并且砂金矿矿体之上主要为农田、草地所覆盖.因此,开采河漫滩砂金矿及阶地砂金矿必将对大量的农田、草地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仅以位于吉林省梅河口市水道镇和中和镇境内的中型阶地砂金矿床为例:矿体长12.1 km,平均宽度约245 m,最宽处450 m,最窄处30m,占地面积300 hm2,矿体90%以上被优质水稻田所覆盖,采金结束后因遭“破坏”而不能耕种的300hm2土地被废弃,将有3000多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每年将少产水稻450万斤,这将给当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业生产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仅据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截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统计资料,全国已发现的近百个大中型砂金矿床,按每个中型砂金矿床占地面积300 hm2计算,当这些砂金矿资源开采之后,破坏的农田、草地资源面积累积将达到30000hm2.如按可耕地面积计算,以我国现人均耕地0.1hm2,将使30万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加之数以

千计的采金点,对农田、草地资源的破坏数量就更加惊人.

2.砂金矿开采对河道的破坏

自1960年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艘采金船在黑龙江省黑河罕达汽金矿建成投产后,我国砂金矿的开采方式逐步进入到了大规模机械化船采砂金的时代.从小(50 L)到大(300 L),从黑龙江走向全国,对我国黄金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采金船在采金过程不仅直接破坏了砂金矿过采区的植被,而且导致农田及河谷林区林草资源的毁灭.特别是采金船在江河河床进行砂金矿开采时,造成了废砂砾石堆对航道的淤塞,阻碍航运和行洪,讯期甚至造成洪水危害.据统计,一般每艘采金船可处理砂石467m3/a.如此多的砂石在河内乱堆乱放,又不及时进行回填,在河道中筑起一道道大坝,造成河道多处堵塞、水位升高、河流改道,使汛期不可避免地形成洪涝灾害.如在吉林省桦甸市红石电厂至松花湖上游的松花江段上,20世纪90年代采金高峰时期,曾云集200余艘大小采金船,致使该段松花江两岸植被严重破坏,河床冲刷严重,改变了河道内水流走向,江底形成许多暗流,采金产生的大量废弃砂砾石堆隐在水中,严重影响了行洪和通行,每年汛期都有大量农田被淹、庄稼被江水卷走.广西桂江流经昭平县文竹镇、昭平镇、富裕等7个乡镇,全长96 km,是昭平水上交通的枢纽.在昭平河段采金的船只曾达十几艘之多,采金之后河道遭到破坏,每年6~7月涨水的时候,一些暗礁阻碍了经过此地的客船和货船的正常运行.

3. 砂金矿开采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作用

开采砂金矿对环境的污染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砂金生产过程中对自然景观、地貌、地形、地质遗迹等的破坏及对河水的污染.因砂金矿一般均采用露天开采,采矿前需大量剥离砂金矿体上覆的砂土;淘洗砂金过程中还将产生大量的污水及废弃的尾砂,这些废弃砂土、尾砂坝及污水对地表景观、地质遗迹、河水等造成污染和侵蚀.由于砂金矿的分布受地貌环境控制作用极为明显,砂金矿多分布于海拔10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貌区内,其次是海拔1000—3000m的中山、高平原地貌区,其他地貌区分布较为零散(山间盆地例外).在地形较陡、切割较深的地貌区砂金矿多分布于l~2级河谷中;在地形较缓、切割较深的地貌区,砂金矿多分布于3~4级河谷及其支谷中.这些地貌部位多位于河流中上游或者河流源头地区.因此,开采砂金矿产生的污水顺流而下,不仅对采金区的河水造成严重污染,而且对其汇人的主谷河水也造成严重的污染,其影响范围长达几十至数百公里,甚至可达上千公里(如嫩江、黑龙江).同时,砂金矿分布的河流源头地区,多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或重要的湿地自然环境保护区,所以开采这些地区的砂金矿对该地区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尤为严重.仅以黑龙江省嫩江地区为例,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麓,是我国惟一的寒温带针叶森林沼泽生态系统,具有高位湿地的典型特征,其野生动植物的稀有性和多样性,均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为省级湿地保护区.该地区的砂金资源极为丰富,砂金产量曾居全国第六位,聚集过上百条采金船翻沙捣江,开采砂金矿资源,造成湿地沙石,江河泥沙俱下,河水混浊,尾沙成堆,植被及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严重地危害了该湿地保护区的生态系统.为此,嫩江地区行署现已提出了停止在嫩江源头黄金生产的建议.可见,开采砂金矿对周边环境造成的破坏作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必将影响到砂金生产的自身发展.在部分采金区,由于受利益驱使,一些采金船,特别是有些个体采金者不按要求擅自在规定范围之外乱采滥挖,对国家重要水利与桥梁设施等造成威胁.如新疆富蕴县境内哈拉塑克水文站水文观测断面已因此受到严重破坏,使正常的水文监测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在阿勒泰市北部地区,因采金船乱采滥挖,牧业转场牧道被毁,既影响牲畜转场,又给牧民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困难.

4. 金矿开采环境综合治理

4 .1 金矿废弃物综合治理

4 .1 .1 采矿废弃物无害化治理

(1)在采矿废弃物上覆盖土、石灰、草根、树根等,避免废弃物被风吹、雨淋等污染环境。

第5篇: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

摘要 我国目前土壤形势不容乐观。呈现多源,复合、量大、面广、持久、毒害等特征、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构成重要威胁,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问题与挑战,总结了发达国家治理土壤污染的经验,并提出了深化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土壤污染;污染防治;国际经验

有土斯有民,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开发、利用、保护好土壤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根据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的数据,全国16%的土壤环境超标,其中,一些地方土壤污染严重,工矿业废弃地和农业耕地土壤污染问题突出,重点区域类土地(重污染企业用地、工业废弃地、工业园区、固体废物集中处置地、采油区、采矿区、污水灌溉区和干线公路两侧)均有相当程度的污染,“毒土”“毒地”等事件在全国各地不断出现,威胁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我国土壤环境污染预防、控制和修复,意义重大、刻不容缓。本文旨在分析国内土壤污染成因,借鉴国际经验,探求国内土壤污染防治途径。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土壤环境也迅速恶化,污染呈现多源、复合、量大、面广、持久、毒害六大特征,表现出由点到片,由城到乡,由单一到复合等发展态势。造成我国土壤环境恶化的原因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资源禀赋低。我国土地资源具有绝对数量多、相对数量少且质量不高、环境压力大等特点。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水平的43%,我国以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20%的人口。除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珠江中下游平原与汉江平原、成都平原外,耕地质量不高,无法耕种的中度、重度污染耕地有5000万亩,全国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后备资源开发存在生态难题。

二是土地污染源多面广量大。土壤是各类污染物的最终归属。我国30多年粗放的发展模式,使土地成为了一个“大垃圾箱”。工业“三废”排放,使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并积累于土壤。全国有11. 23万座矿山,1.2万座尾矿库,每年60万吨石油跑冒滴漏,固体废物堆放占地面积达200多万亩,有害废水污灌污染耕地3250多万亩,有害废气随雨水沉降到土壤中。农业生产存在“农药、化肥依赖症”,化肥产量和使用量占世界1/3以上,非降解农膜残留量达12万吨. “白色污染”严重,导致土质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三是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尚无针对土壤污染的专门法。2015年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虽对土壤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但仍缺乏细则。虽然不少地方专门出台了土壤污染防治的规范性文件,但没有形成有效的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法律体系,约束力和系统性不够。

四是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体系不完善。我国有60类共3246种土壤,不同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平均降雨量、地下水埋深等影响基准推导的重要参数具有较大的变异性。截至目前,我国已及正在修订的土壤质量标准有60多个,在数量上比较少,管理也不明晰,分属于10多个不同部门。此外,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于1995年实施,2009年开始修订,至今仍在修订过程中,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标准等级全国采用统一的标准值,没有区分土壤背景值的差异。此外,标准主要针对的是环境质量,从人体健康和生态风险的角度考虑不够;主要针对农业用地,对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考虑不够。

五是土壤环境监测能力不足。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起步晚,技术落后,尚未形成全面的监测体系,部分地方能力有限,难以精准掌握各地区土壤污染的状况。

六是土壤污染防治技术薄弱。由于污染土壤面积大,污染程度深浅不一,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对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和工艺要求极高。国内市场上现有的修复技术往往手段单一,科技含量低且修复成本非常高,修复设备与药剂大部分仍依赖进口。

七是土壤污染防治资金缺口大。国外的绿地建设中,土壤费占总投入的50%。我国“十二五”环境规划中仅有300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用于修复污染土壤,且主要是对城市投入,对农业生态环保投入不足,远远无法满足土壤污染防治资金需求。

八是土壤管理体制不顺。我国长期以来多部门分散治土,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肢解和架空,造成权利义务失衡和权力横向分割的弊端。虽然2013年1月国务院出台的《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中提出: “建立由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务院相关部门参加的部际协调机制,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但仅靠部际协调机制难以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常常会因部门利益影响工作效率。

九是土壤保护意识淡薄。由于土壤污染更具隐蔽性、滞后性和难可逆性,是一种“看不见的污染”,公众土壤污染防治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往往将土地利用的功利性和经济性摆在第一位,忽略土地本身的生命支撑价值、生态价值、文化象征价值、历史价值。大部分农村居民对环境污染表现淡漠,也缺乏依法维权意识,只要环境污染没有直接影响到自身的生产生活,大多采取漠视的态度,增加了土壤环境保护的成本。国外土壤污染防治经验

建立综合防治的法律体系

西方国家普遍将土壤作为一个独立的环境要素来进行立法保护,形成了从基本法到综合性法律再到专项立法的三层法律体系,用以调整和规范各类生产、生活活动。

美国从危险废物管理着手开展立法,颁布《土壤保护法》《资源保护回收法》《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超级基金法”)和《小企业责任免除和棕地复兴法案》(“棕色地块法”)等法律法规,在建立土壤环境保护区、农田保护、土地管理政策、土地利用、污染场地修复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同时加强对水、化学品等污染的控制和立法。德国制定《联邦土壤保护法》《区域规划法案》《建设条例》等,对土壤污染清除和修复、土地开发、限制绿色地带开发作出规定。日本通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止法》《土壤污染对策法》为农用地以及“城市型”土壤污染的治理提供了专门法律保障,而《大气污染防治法》《二?英类物质特别对策法》《水质污浊防止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审查规制法》《肥料取缔法》《矿山保安法》等外围法则从不同途径为土壤切断了污染源。法国虽没有专门性的土壤污染防治法,但修改和完善现有的工业法、废物法和民法,规定土壤污染者的相关责任,达到土壤污染防治目的。

强化土壤污染风险预防

发达国家将土壤环境风险评估贯穿土壤环境管理全过程,指导污染土壤的环境调查与监测,确定土壤污染风险是否可以接受、是否值得关注。英国认为预防土壤风险与修复污染土壤同等重要,建立了污染土壤暴露风险评估导则,率先提出污染地块可持续修复管理框架。德国一方面重点排查了全国有污染嫌疑的土壤并进行了风险评估,另一方面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了重点污染土壤的治理和修复。

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当前发达国家普遍基于风险评估,划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并制定土壤的环境质量标准。美国颁布旨在保护生态受体安全的《土壤生态筛选导则》以及保护人体健康的《土壤筛选导则》,此外还制定污染土壤初始修复目标值,许多州据此制订各自的土壤质量标准。英国在考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以保护人体健康为原则制定土壤指标值。加拿大则以其保护生态土壤质量指导值和保护人体健康土壤质量指导值两者中的最低值作为最终土壤质量指导值。荷兰在《荷兰土壤质量法令》中设立了土壤修复的目标值、干预值及部分污染物造成土壤严重污染的指示值。日本在制订土壤环境标准时,特别设立浸出液标准。

全面准确开展土壤监测

西方国家普遍深入开展土壤调查,尤其是利用高光谱遥感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新技术进行土壤监测与评价,摸清底数,为开展土壤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欧盟实施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项目,设计欧盟范围内可比的监测标准和指标体系,建立评价土壤现状的资料参考中心,对国家级土壤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统一管理。德国根据土地用途对全国土壤实施监测,了解土壤特性变化,以评估治理措施是否有效,共设立监测点800多个,并建立污染土壤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法国建立污染土地的数据库,信息包含现存的污染地和已被修复的污染地。美国相关部门向用户免费提供很多土壤基础信息,例如分辨率低于30米的遥感资料,从而为新技术的应用创造有利条件。

分类治理的防治措施

根据土壤的不同功能,西方国家坚持区别对待,积极推动土壤污染分类整治和管理。美国防治土壤污染关注范围从农业用地逐渐扩大到工业用地,通过一系列法律及修正案对“棕色地块”进行有效治理。建立危害分级系统,根据地下水、地表水、大气和土壤4种污染迁移途径来评估场地的污染状况,有针对性地治理。德国通过一套颜色指标体系明确土壤治理要求,分别用绿线、黄线和红线表示应采取预防恶化、发出警告或必须清理的措施。日本和韩国在土壤污染调查、整治责任承担、费用负担、管制方式等具体制度中,对“农业型”土壤污染和“城镇工矿型”土壤污染区别对待。俄罗斯在《关于安全使用化学杀虫除莠剂和农业化学制品法》中针对农业生产施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制剂的控制与监督管理做出详细规定。

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

国外土壤修复主要采用两大方法(原位及异位)和五类技术(工程措施、物理修复、化学/物化修复、农业生态修复和生物修复)。1982-2005年,美国超级基金一共进行了997个土壤修复项目,采用异位修复的项目约占53%,固化/稳定化及焚烧占异位修复项目的69%,土壤蒸汽抽提占原位修复项目的53%。欧洲各国因工业历史和污染类型不同,污染场地特征不同,土壤修复技术也存在明显差异,整体上采用原位及异位修复技术的比例相当。目前,绿色修复技术既可降低修复行动的环境足迹及经济上的负面影响,又使修复行为的净环境收益最大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污染者付费”基础上的市场运作

在政府提供专项治理资金的同时,激励社会资本加大土壤治理投入。美国通过征收专业税,建立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的土壤修复“超级基金”,由其兜底全国范围内污染场地的修复。英国污染场地修复资金实行等级责任制:最初向土地排污的企业、个人或知情并容许排污发生的人为第一级;当前土地所有者、业主为第二级;土壤污染治理责任由第一级承担,但无法找出原始污染者时由第二级承担。日本采用“原因者负担”和“受益者分担”双原则并设立专项基金治理污染土地。具体方式是:先对污染土地展开调查并制定治理方案,然后对该土地进行收购和治理,在治理完成后将土地卖给企业,最后按基金出资比例对获利的5%进行分配。对于无主土地的治理,德国采取政府先垫钱修复,后调查确定最终谁付费的治理方式;而对历史遗留的污染场地治理,政府给予补贴。

综合防治土壤污染的建议

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土壤环境保护、可持续管理和修复的成本可以发现,三项成本的基本比例为1:10:100。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必须重视预防,并坚持防、控、治一体化,分类施策、分区防控,走市场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路子。

建立土壤污染防治联合机制

土壤污染情况复杂,涉及部门多,治理和协调难度大,需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中央部门的责任及中央相关部门的职责。环保部作为土壤污染防治牵头部门,应加强综合协调,完善法规标准,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与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等成立“国家耕地面源和农村污染防治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工作可由农业部承担;与工信部、住建部、国土资源部等成立“国家城镇和工业用地污染防治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工作可由住建部、环保部共同承担。协调跨区域水土协同治理,统筹土壤、重金属和化学品、固废、危废污染防治工作。

建立健全法规和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及其配套规章制度,加快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修订、完善与土壤污染相关的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土地管理、城乡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关于土壤保护的内容,形成科学、合理、系统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严格法律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涉重金属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处理情况的监督检查,规范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和处理处置活动,严控农药、化肥、农膜的乱用滥用问题,加大对造成污染后果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土壤污染责任终身追究机制,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加强源头控制

坚持绿色化发展,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严格项目准人,关闭、淘汰和搬迁小冶炼、小化工等企业。健全排污许可制度,改造环保设施,严格控制排污量和浓度。打击非法采矿,促进矿山集约化开采和废水、废渣集中排放和处理。划定生态红线,严格监管农田和重要农产品基地,严格控制污水灌溉,加强对农药、化肥及其包装物以及农膜的环境管理,提高农业补贴标准。实行保护性耕作和轮休耕作制度。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强化土壤环保考核指标。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制,明确地方党委及其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

加强土壤监测

联合多部门共同建立长效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机制,开放监测市场。制定统一的监测规范,构建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预警监测、应急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全国土壤环境污染状况监测,建立全国土壤环境监测数据库系统,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可靠数据。

实施分类防治

对工业、农业和住宅用地分类施策;划定优先保护区域进行分区防控;按照受污染程度开展分级防治。启动“土壤环境保护工程”,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完善“以奖促治”“以奖促保”政策。建立土壤修复技术默认清单制度。

加强科技支撑

搭建土壤环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注重引进、吸收、消化适用于国情的国外先进技术。搭建土壤污染治理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平台,自主研发关键技术、设备。

健全资金投入机制

借鉴重庆污染土壤治理模式,加快以土地经营、批租为支撑的财税、金融模式改革。继续探索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污染责任险等经济措施。对严重污染的耕地,要调整种植结构,划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并进行生态补偿;定点收购被污染粮食并补偿费用。建立相关的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基金。对积极开展土壤污染保护和治理的地区,加大资金奖励支持力度。发展土壤修复相关产业,鼓励民间资本注入,开展PPP模式,推进第三方监测、治理。

加强土壤保护宣传教育

提高企业和公众土壤环境安全意识和土壤环境保护参与意识,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课堂宣传土壤环境保护知识,并为一线生产者提供专业培训。

国际合作和履约工作

第6篇: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

关键词:矿山;生态治理;植被选择与配置

中图分类号:TD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矿山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矿山开采不仅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也引起了土地侵占、植被资源破坏、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下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下面对目前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

1、环境污染问题

矿山开采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于固体废物、废水、废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固体废物主要包括煤矸石、尾矿及洗煤废渣等,其中煤矸石堆放占绝大多数,是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来源,且对环境危害最大。在其逐步堆放的过程中,废弃物所含有的大量的有害元素会对堆放区土壤、地下水及地表水产生严重污染。

矿山废水主要包括矿坑水、选矿废水、堆浸废水和洗煤水。这些废水以酸性为主,多含有有毒有害元素以及悬浮物,并含有大量重金属,在未经达标处理就随意排放,甚至直接排放到地表水中,严重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环境。

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于矿山开采产生的废气、煤层自燃及粉尘污染等。其中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质包括卤化物及碳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烟尘、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废气浓度过高产生的酸雨会严重危害到植物的生长和生存,并直接损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2、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1)地下水疏干

地下水疏干是矿区最严重、危害最大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煤大量抽排地下水,使矿区及其周围地区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大面积降落漏斗,导致人、畜吃水困难,并引起地面塌陷、滑坡、崩塌等一系列地质灾害,造成土地质量下降、植被破坏等严重后果。

(2)地面塌陷及地表裂缝

大面积的矿业开采造成地下矿层采空,矿层上部的岩层失去支撑,地表下沉变形,造成地表水干枯、农田毁坏、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危及地面建筑物。

(3)生物多样性破坏

矿区开采导致区域内植被覆盖度降低,矿区及其周围地区动植物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栖息地破碎化,对野生动物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造成困难。野生动物因其栖息地环境的破坏和生态恶化而逐渐减少,加之人为的干扰,直接威胁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导致动物多样性的逐渐丧失。

(4)水土流失

矿山开采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建设期和运营期。

建设期的水土流失问题主要是由于占用土地、弃土弃渣等造成,项目的开发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土壤的水蚀量、风蚀量会急剧增大,使当地土地生产力下降,被侵占的土地资源遭到破坏。

运营期内,采矿引起的地下水疏干、地表变形等导致井田一定范围内土壤风蚀、水蚀量加大,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从而使这些地区的植被生长受到一定影响,使土地朝着荒漠化发展。

二、植被选择

生态重建,恢复被毁山体的生态环境是矿山生态治理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气候、生物、地形、土壤、水文等方面。在考虑植物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立地条件及气候等因素的前提下,选择适合的植物品种。

1、适地适树原则

所谓“适地适树”就是根据造林地块的立地条件(pH值、海拔、坡位、坡度、坡向、土质及土层厚度等自然因素)类型,选取最适合该条件生长的树种造林,称之“适地”,根据造林树种生长对立地条件的要求确定造林地块称之“适树”。要想达到最佳的种植效果就一定要遵循造林树种的生态习性与造林地块的立地条件相统一。

2、适地适树的途径

适地适树不仅有利于植物生长,而且还可以改善树木生长环境。适地适树的树种选择和几种途径如下:

(1)树种选择

树种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矿山地质环境复杂的特点,还要考虑矿石种类繁多的特性。在考虑树种的耐阴性时要尽量做到在碱性岩石基质上栽植适碱植物,在酸性岩石基质上栽植适酸植物。

(2)改地适树

为了适应采矿场、排岩场养分贫乏,植被自然恢复进展缓慢,岩石的特性,在矿山生态治理中,一般采取整体客土(穴状客土)、“高分子植生”喷播、削坡整形等方式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

(3)适地接树

选用耐寒、抗旱、耐盐碱砧木,把不适宜某地生长的品种嫁接在适合在该地生长的砧木上,以扩大种植范围。

(4)适地改树

此种方法就是通过育种、引种驯化等方式,达到改变树种某些特性的目的。

3、乡土树种优先原则

乡土树种优先,这是业内公认的原则。乡土树种在当地世代繁衍,对当地环境适应能力最强,对各种自然灾害具有很高的抗性,已与当地的气候、土壤环境融为一体,因此造林易成功;另外乡土树种取材方便,育苗容易,不用长途运输,苗木成活率高,人们对其培育技术也较熟悉,因此造林成本低、经济实惠。

三、树种配置

矿山生态治理在注重覆绿效果的同时,还要考虑生物多样性、植物群落稳定性、与邻近地区景观协调性等因素。这样不仅可以缩短植物演替周期,增强植物修复效果和视觉效果,促进植物生长,还有利于恢复的林地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混交方式

造林生产中常用的混交方式有:块状混交、带状混交、均匀混交和星状混交4种方式。

混交林可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利用光照和土壤肥力,提高林地生产力,可以更好地维持和提高地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好,抗各种灾害的能力强。

治理面积达到几十亩以上,甚至上千亩的地块,决不能单一的营造纯林。大面积的纯林很难充分利用环境空间,土壤恶化明显、维持生态平衡效果差,防护效能低,容易引发病虫害和火灾等。因此,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块,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营建混交林。

2、植物配置方式

植物配置方式影响矿山植被恢复效果,配置时应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1)灌、藤、草、花、乔相结合

根据治理后用途不同,可以采用乔、草结合,乔、灌结合,乔、灌、草结合等多种形式。草本植物具有易繁殖、抗性强等特点,在短期复绿的同时,选择长期有利于生物演替的植物,采用分期栽植或混播、混种等形式,构建密集地下植物根系网络,达到更好地固土护坡效果。矿山土地整理后若建设公园等,可以采用立体绿化,充分利用空间,将乔、灌、藤、草、花有机地结合起来。

(2)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结合

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结合,不仅可以使北方冬季的山体突显绿色,混交林型的材积生长量、枝、叶、根的生物量绝大部分都高于各自的纯林。

(3)豆科和非豆科结合

土壤中各种根瘤菌侵染不同的豆科植物根系后产生根瘤,固氮酶将空气中的氮转化成氨(称共生固氮),为植物吸收,提高土壤肥力。

(4)深根与浅根性植物相结合

充分利用地下营养空间,达到更好地固土保肥效果。

(5)普通树种和彩叶树种结合

彩叶树种能增加治理山体的色彩,使治理山体和周围山体有机结合起来。

(6)外来树种与乡土树种相结合

外来树种与乡土树种相结合可以充分利用外来树种生长特性和乡土树种自身优势。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矿山存在的众多问题,要积极展开矿山生态治理。要根据不同地区选择不同的植被,遵循因地制宜的规律,在保证绿化与破损有机结合的前提下,也要保证修复山地的植被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桂铨.矿山生态环境的问题及其防治[J].矿业快报,2003,(11).

[2] 王伶云,高敏化,陈墅金.采石场生态治理植物选择初探[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07,(06).

第7篇: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

关键词:资源型经济;农村;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7日

临汾,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山西省的文化大市、资源大市和工业强市。世纪之交,煤焦铁主导的经济结构造成了一度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通过“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锲而不舍的努力,该市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8月下旬,临汾市通过了省创建环保模范城市领导组组织的技术审查评估,从污染严重的“黑帽子”到生态宜居的省级环保模范城。

党的十七大鲜明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布局的组成部分,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的高度。在全省环保工作会议上也提出了探索生态新途径、创建生态新品牌的要求。

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临汾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深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全面加强生态建设也进行了具体安排。临汾市是一个资源大市和农业大市,加强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对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条件、建设生态文明尤为重要。

“十一五”期间,该市编制完成了《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经济区划》、《生态市建设规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煤炭开采生态恢复治理规划》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等。煤炭资源整合后的129家煤炭开采企业也开始《煤炭开采生态恢复治理实施方案》的编制,《临汾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编制工作也已启动。这些规划及方案为全市生态工作的科学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临汾市开展自然生态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通过宣传,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自然生态及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通过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培养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通过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重点生态区域环境保护工作步入正轨。本着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实施严格保护,强化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连续几年组织各种形式的检查,严肃查处了违法建设、生态破坏、违法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内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项目的开发建设行为,保护了自然环境和风景名胜资源。通过近几年的工作,五鹿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增了吉县管头山、安泽红泥寺、翼城翅果油树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同时,蒲县、乡宁、吉县等西山七县也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作逐步进行。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市政府对采矿业进行合理规划,对矿山进行清理整顿,加大了矿山环境的执法检查力度,加强了对矿区的加填复垦和植被恢复等管理工作。煤炭资源整合结束后,该市启动了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作。其中,霍州煤电集团的白龙煤矿、李雅庄煤矿等一些煤炭开采企业的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作已经实施;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的蒲县万家庄煤业有限公司、豹子沟煤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也已开始了《煤炭开采生态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及实施工作;截至目前,临汾市已建成7个省级生态示范矿井,有效带动了其余煤炭开采企业的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作。

农村生态示范系列创建扎实开展。“十一五”以来,临汾市共创建了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侯马市新田乡),1个国家级生态村(侯马市新田乡南西庄村),18个省级生态乡镇,96个省级生态村,2个省级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点。侯马市、安泽县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永和县、吉县、隰县被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大宁县被批准为省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安泽县被国家环保部确定为全国生态环境监察十佳示范点之一,侯马市、古县被批准为全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单位。乡宁县戎子酒庄的葡萄种植,葡萄酿酒被人们赞誉为生态经济的典型模式。开展生态示范创建的地区积极发展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部分地区已初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临汾市在对汾河、沁河及其支流3公里范围内的工业污染源实行分类处置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地表水跨界断面水质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排污谁埋单,根据主要污染物水质变化情况实施奖惩,同时开展了一系列重点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完成了汾河市区段、霍州段、洪洞段、襄汾段、浍河部分断面及洪安涧河部分断面的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沁河、昕水河流域部分断面生态修复工程也已完成。汾河临汾市区段已经建成全国一流、全省面积最大、标准最高的生态公园,成为了城市绿肺、临汾客厅,展示着一川清水、两岸锦绣的优美画卷。

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稳步推进,全面推动了临汾环境面貌的整体提升,也对下一步临汾市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二五”开局之年,随着转型跨越、先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深入开展,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着力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和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农村生态文明水平,已经提到政府议事日程。

农村是污染减排工作的新战场,做好农村环保工作将成为减排的重要手段。应着重抓好农村集镇生活污水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做好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工作,必将对顺利完成减排约束性指标起到积极的作用。“十二五”期间,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建立和完善全市农村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强化对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监管,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二是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推广新型养殖技术,从源头控制养殖污染;加强规模化养殖企业的清粪方式、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污水处理工程等的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三是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结合农村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厨、改圈、改厕”,逐步实现村庄污水的达标排放和净化;四是积极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推行田间合理灌排,发展节水农业。

主要参考文献:

[1]宗兆伟.辽宁省产业结构对环境影响的初探[J].环境保护科学,2008.6.

第8篇: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

关键词:矿山地质,地质工作,环境监测;监测技术

1 前言

在我国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矿山种类的多样性,加上开采条件各异性,目前矿山企业的规模与管理体制也存在一些差别。因此我国很多矿业工程造成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多、分布广,其主要可以归纳为资源损毁、地质灾害、环境污染三大类,其中包括:① 矿产资源开发压占、毁损土地资源严重;②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沉)塌陷、地裂缝、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问题突出;③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三废”排放污染环境,造成公害;④ 采矿活动造成了地下水均衡系统破坏;⑤ 采矿活动加剧了矿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要想进一步进行掌控目前矿山地质环境发展变化造成的一些问题发生,那么必须进行矿山地质的环境监测。只有通过环境监测并及时掌握矿山地质环境动态变化规律,预测矿山地质环境发展变化趋势,从而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 监测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进一步认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掌握矿山地质环境动态变化,预测矿山环境发展趋势,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开展矿山环境综合整治、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具体工作任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单个矿山的地质环境监测和区域集中开采区或群采点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2)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3)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处理及共享;

(4)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与预测;

(5)提出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控制措施以及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对策建议;

(6)编制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年报;

(7)向社会提供矿山地质环境方面的信息服务。

3 监测原则

(1)国家、地方和矿山企业联合监测国家控制全国范围内的重点区域监测,地方控制省内的重点区域监测,矿山企业负责本矿区范围内的监测,闭坑矿山无法找到责任人的由国家委托所在省的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

重点区域监测先行鉴于国家在短期内不可能投入大量的资金大规模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因而需在全国范围内选择环境地质问题严重、对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构成重大威胁的矿产集中开采区或者群采点,建立国家重点区域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区。

(3)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相结合

常规监测是对指定的矿区地质环境因子进行定期监测,以确定矿区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发展变化趋势,评价矿区地质环境质量状况及地质环境治理成效。对于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严重的热点地区、发生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事件的矿区,除了进行常规监测外,还要进行应急性监测,快速获取数据,为矿区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理和控制提供依据。

(4)传统监测手段与高新技术方法并重

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环境状况、人员技术水平、原有设备情况、监测精确度要求等因素,选择较实用的监测技术手段,采用传统监测手段和高新技术方法相结合,以保证监测数据资料的准确度。传统监测手段包括现场原位测试和室内化验;高新技术手段以多波段、多时相和高分辨率遥感遥测技术为主。

(5)监测数据标准化、规范化

监测数据的记录要有统一的格式,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按照标准格式进行数据录入和存储。

4 监测组织与工作程序

4.1 监测组织

国土资源部是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行政主管部门,各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辖区内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矿山企业是单个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主体,矿山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监测机构或者委托其他的专门监测机构对本矿区范围内的地质环境进行监测,监测数据向所在地区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汇交。如果是闭坑矿山或者矿山企业已经倒闭,无法找到责任人,由所在地方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负责监测。

地方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的重点矿山开采区域的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以及突发性和应急性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监测数据向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汇交。

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负责全国范围内跨省界的重大矿区、热点矿区、突发矿山地质环境事件的矿区及其它应急性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负责制定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要求与实施细则,规范数据格式标准,建立数据采集和汇交制度,建立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开发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接受地方监测机构上报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分析、集成和综合研究,编写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年报。

4.2 工作程序

(1)建立矿山基本情况档案;

(2)确定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内容;

(3)现场监测并填写监测表,将数据输入到数据库;

(4)区域遥感监测并填写遥感解译表;

(5)监测数据汇总、分析、整理,编写监测报告。

5 监测内容与方法

5.1 监测内容及指标

(1)侵占、破坏土地及土地复垦监测:侵占和破坏土地类型、面积,破坏土地方式,破坏植被类型、面积,可复垦和已复垦土地面积。

(2)固体废弃物及其综合利用 监测:固体废弃物的种类、年排放量、累计积存量、来源、年综合利用量,固体废弃物堆的主要隐患、压占土地面积等。

(3)尾矿库监测:尾矿库数量和规模,年接纳尾矿量,尾矿的主要有害成分、主要隐患、年综合利用量等。

(4)采空区地面沉(塌)陷 监测:塌陷区数量,塌陷面积,塌陷坑最大深度、积水深度,塌陷破坏程度等。

(5)山体开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监测:本年度发生次数、造成的危害,地质灾害隐患点或隐患区的数量,已得到治理的隐患点或隐患区的数量。

(6)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监测: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区域面积及治理情况等。

(7)矿区地表水体污染监测 :废水废液类型、年产出量、年排放量、年处理量 排放去向,地表水体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污染程度及造成的危害、年循环利用量、年处理量。

(8)土壤污染 监测:土壤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污染程度及造成的危害等。

(9)地裂缝监测:地裂缝数量、最大地裂缝长度、宽度、深度,地裂缝走向、破坏程度。

(1O)废水废液排放监测:年废水排放量及达标排放量,废水主要有害物质及排放去向,废水年处理量和综合利用量等。

(11)地下水监测:①地下水均衡破坏监测:矿区地下水水位、矿坑年排水量、含水层疏于面积、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等;② 地下水水质污染监测: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5.2 监测方法

5.2.1 单个矿山的监测方法

单个矿山的地质环境监测采用定期到现场调查并填表的方法,而对一些重大矿区,应设立地下水位、滑坡和地面沉降等固定的专业监测点进行监测。

(1)采空区地面塌陷监测:矿区塌陷面积较大的,采用遥感技术监测;重点矿区采用高精度GPS、钻孔倾斜仪、全站仪等监测,其他采用人工现场调查、量测。具体方法为:①地面和建筑物的变形监测,通常设置一定的点位,用水准仪、百分表及地震仪等进行测量;地下岩土体特征的变化可采用伸缩性钻孔桩(分层桩)、钻孔深部应变仪等进行;水点变化的观测常用测量水量、水位的仪器进行;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可借助物探或钻探方法查明。② 塌陷前兆现象的监测内容包括:抽、排地下水引起泉水的干枯、地面积水、人工蓄水(渗漏)引起的地面冒气泡或水泡、植物变态、建筑物作响或倾斜、地面环形开裂、地下土层垮落声、水点的水量、水位和含沙量的突变以及动物的惊恐异常现象等。③地面、建筑物的变形和水点中水量、水态的变化,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等需长期、连续地监测,以便掌握地面塌陷的形成发展规律,提早预防、治理。

(2)矿区地裂缝监测:主要监测方法有大地测量法、GPS全球定位系统、简易人工观测、应力计等技术。

(3)矿区地面沉降监测:重点矿山采用现场埋设基岩标自动监测,其他采用高精度GPS监测。GPS监测方法参照相关规范 。

(4)矿区山体开裂监测:采用人工现场调查、量测。

(5)矿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参考《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技术要求》。

(6)矿区水土流失监测:采用遥感技术监测和人工现场调查、量测相结合的方式。

(7)矿区土地沙化监测:采用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和地面GPS监测以及遥感卫星监测等。

(8)矿区侵占破坏土地与土地复垦监测:采用人工现场调查、量测,辅以遥感技术方法。

(9)矿区土壤污染监测:人工现场调查、取样分析,辅以土壤污染自动监测仪。

(1O)矿区地表水体监测:人工现场调查、取样分析。

(11)矿区地下水均衡破坏监测:人工现场调查、取样分析,辅以地下水位自动监测仪。

(12)废水废液排放监测:人工现场调查、取样分析。

(13)地下水水质监测:人工现场调查、取样分析。

(14)海水入侵监测:人工现场调查、取样分析。

5.2.2 区域监测方法

采用多波段、多时相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区域内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解译和判读。建立基于遥感波谱的具有一定精度保证的主要矿山地物类型、土地与植被破坏、地面塌陷等自动识别模型与方法,实现地物面积变化自动监测。

(1)选取要监测的重点区域,充分了解研究区的地质环境背景,结合区内矿山分布,确定遥感监测方案。

(2)遥感影像可选取高分辨率卫星影像(QuickBird、IKONOS)数据,或者选取具有较高分辨率的各类航空遥感像片,遥感时段最好为每年5~10月。

(3)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矿产开采区侵占土地、植被破坏、固体废物堆放、尾矿库分布、采空区地面沉陷 (岩溶塌陷)、山体开裂、滑坡、泥石流、崩塌、煤田自燃等地质灾害、矿产开发引发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矿区地表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进行解译和判读。

(4)收集研究区1:25 000~1:500 00地形图数据,将遥感影像配准到1:25000~1:50000地形图上,采用目视解译、人机结合解译和计算机自动提取等方法将解译的内容按实际规模大小标在地形图上,并填写遥感解译记录表。

6 监测质量控制

(1)各监测站定期进行监测数据自查,监测的内容不能漏缺。

(2)严格按规定的时间去现场监测,不能提前或拖后。

(3)建立实际监测人和校核人签字制度。

(4)上报的监测数据要经监测总站的审核并盖章。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收到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数据表后,要进行检查和校核,经确认无误后输入到省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中。

(5)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到一些重点矿山现场进行抽查。

(6)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应派专业人员定期到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进行检查和业务指导。若有必要可以直接到矿山现场进行检查和指导。

(7)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将定期到各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检查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情况,检查原始数据记录本,并抽查个别监测区,到现场核查。

(8)定期检查数据库数据的完整性,对异常数据通过电话核实。

7 监测资料整理与分析

第9篇: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

江流域(段)省控断面及交界断面水域功能区Ⅲ类水质达标率达90%以上,其中北溪(含河口)达90%以上、西溪达95%以上;主要支流与干流汇入口断面达标率达80%以上;县级、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分别达95%和85%以上,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平。

二、重点任务

2012年,江流域(段)水环境综合整治计划投资约1.7982亿元,重点推进五大工程43个项目。

1、饮用水源保护。严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和管理,强化水源地周边及上游可能影响饮水安全的重点污染源的监管与巡查,禁止可能污染饮用水源水体的活动,及时消除水源安全隐患。加强江流域水电站用水调节管理,发挥龙径、靖城等5座水质自动监测站预警作用,密切监控敏感河段、重点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变化,防范突发性污染事件,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计划投入1115万元,重点实施市区水厂取水口一级保护区环境整治、龙海市湖后水库水源地整治工程、市第二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等7个水源保护项目。

2、养殖污染整治。严格落实畜禽养殖“两”规定,坚决制止禁养区养殖回潮,严禁禁建区新扩建养猪场,完善禁养区外养殖污染治理设施,严格控制生猪养殖规模,加强先进技术推广,防止出现污染反弹。计划投入1580万元,重点市畜禽养殖污染全过程治理模式示范场建设、龙文区朝阳镇养殖业污染整治、龙海市禁建区养殖污染治理等5项工程。

3、工业污染整治。结合“十二五”污染减排要求,加强工业(含建筑饰面石材行业)污染整治,加快推进工业开发区、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治理,加强工业污染排放监控。计划投入1550万元,重点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推动污水治理设施完善工程、华安县立兴集团有限公司废水治理设施建设、长泰县石板材加工业污染综合整治等3项工程。

4、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省政府有关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和要求,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和垃圾处理厂建设,推进集镇污水集中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计划投入7400万元,重点推进啤酒厂污水管网及提升泵站建设、长泰县岩溪镇污水处理厂续建工程、华安县第二污水处理厂等6项工程。

5、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以保障流域生态功能为目标,推进矿山整顿、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林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整顿规范河砂开采,落实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要求,开展小流域污染整治,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引导和推动县(市、区)、乡镇、村开展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计划投入6337万元,重点推进江生态修复工程、江市区重点河段水葫芦整治、市区内河水环境整治等22项工程。

三、工作要求

1、强化流域整治责任落实。流域整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市委市政府今年继续将实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始终绷紧饮用水源保护这根弦,扎实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任何时候都松懈不得。要继续实施重点流域河长责任制,认真贯彻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监察实施方案要求,高标准、严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专人督促跟踪整治进度,保质保量完成省政府专项监察通报问题,市政府督查发现问题,以及自查自纠存在问题的整改。要狠抓年度流域整治项目落实,项目所在地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督促业主落实资金,加强月跟踪检查,扎实有序推进项目实施,确保按期完成整治任务。

2、深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是引发藻类爆发的最大因素,禁养区内养殖反弹、禁养区外污染加重的趋势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遏制,可能将再次引发水华事件。各县(市、区)要切实建立健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回头看”制度,加强督查力度,及时掌握畜禽养殖动态,对禁养区的养殖反弹现象,做到发现一起坚决取缔一起。要结合进村入户巡查,加强宣传引导,及时消除禁养区老百姓的侥幸心理,对群众举报、督查发现的养殖反弹现象,要逐一登记跟踪,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员,坚决制止禁养区养殖回潮。同时,要完善禁养区外养殖污染治理设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是“十二五”污染减排的重点领域,是农村污染防治的工作重点,也是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保障饮用水源安全的重要任务。根据“十二五”畜禽养殖减排核查核算规定,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必须实施全过程综合治理,且要同时具有养殖方式的改进、雨污分流、污水收集系统和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措施,只采用部分治理措施的,不予认定减排量。市农业局要负责指导督促畜禽养殖业污染减排工作,选择一些符合减排要求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作为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督促各县(市、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专业户积极采取生态种养、生物发酵床、垫草垫料等养殖方式;不能改进养殖方式的,限期采取干清粪收集、尿液沼气池发酵、沼液生活处理等综合治理措施,确保达标排放或灌溉还田。同时,要切实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严格规范病死畜禽收集、运输、投放、消毒处置,解决病死畜禽环境污染问题。

3、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扎实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环境污染行为,着力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全面整治重金属污染企业违法行为。加强重金属排放企业的生产全过程监管,督促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督促企业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防止发生次生环境污染事件。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实施六个一律整治措施,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应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一律取缔;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或达不到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的,一律停产整治;对环境保护、安全设施、职业健康“三同时”执行不到位的,一律停止生产;对无污染治理设施、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或超标排放的,一律停产整治;对不能依法达到防护距离要求的,一律停产整治;对排查整治工作不到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一律追究责任。要进一步巩固铅蓄电池行业整治成效,对停产整治的,要严格执行验收规程和标准,进行验收公示,杜绝未经验收企业擅自恢复生产;对正常生产企业,要加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监管,强化大气、水污染物的监测;对在建的企业,要严格“三同时”监管,达不到环评要求的不能批准试生产。要化污染减排重点企业监督管理。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完善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配套管网、提升泵站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率。要强化污水处理厂日常监管,督促运营商加强设施维护管理,完善生产运行档案台帐,健全异常情况报备制度,确保处理设施稳定运行,污染物指标达标排放,污泥规范处置。要推进流域沿岸1公里范围内建制镇、镇区人口3万人以上建制镇、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小城镇改革试点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龙海角美镇、长泰岩溪镇要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年底前实现镇区污水集中处理。

4、全面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今年是国家确定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的最后一年,各有关乡镇要坚持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与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进一步落实分片包干挂点责任,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要求,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加强项目工程建设调度与指导,及时协调解决组织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促进整治工作全面提速,确保10月底前全面建成。

5、全力保障饮用水源安全。要从保民生、保稳定的高度,扎实抓好饮用水源保护,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切实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安全的水。芗城区要加快青岛啤酒有限公司、绿亚食品有限公司污水管网及提升泵站建设,将废水引至西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取缔二级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南靖县、华安县政府要加强市区第二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各级环保部门要强化水源地周边及上游可能影响饮水安全的重点污染源的监管与巡查,及时排查安全隐患;要强化日常巡查监测,密切监控水质变化动态,特别要加强干支流敏感河段、饮用水源地、入河排污口、水库与水电站库区水面等的巡查,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第一时间报告,并迅速采取措施防控,全力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各县(市、区)要将流域整治向支流和小流域拓展,全面摸清辖区主要支流污染源分布状况,有针对性制定实施整治方案,确保流域水质稳定达标。重点开展长泰县龙津溪、平和县黄井溪、南靖县龙山溪、华安县竹溪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保障下游饮用水源安全。平和县加紧平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设备安装及调试,确保上半年投入运行,切实提高黄井溪水环境质量;南靖县要加强龙山溪流域造纸和食品企业监管,利用夜间、雨天和节假日进行突击检查,遏制企业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长县要加大龙津溪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东区、西区污水处理厂及官山工业区各造纸企业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促进龙津溪流域水质稳定达标;芗城区、龙文区、龙海市要结合市区郊野公园的建设,扎实抓好各入河排污口污染源的排查和整治,促进下游河段水环境质量和生态景观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