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教育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古诗文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情怀,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是值得我们一深深品味。通过学习,培养中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和浓厚兴趣。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带领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享受审美愉悦,增加人文底蕴,以提高古诗文的教学效果。
1.明确学习古诗文的内涵,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里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永恒的亮点。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因其而千古流传,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因其而四海传扬,浩然的人间正气凭其而代代传承,精深的汉语言借其而发扬光大。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情感、智慧主要积淀在古诗文中,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还是其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是值得我们深深品味的。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古诗文的教学工作中,还没有突破死记硬背的瓶颈,迫于升学的压力,一些学校老师只是在所谓关键的时刻打破了诗词的完整性,让学生日夜加急地背诵一些考试范围之内的名言名句,致使学生对古诗文名句名篇都是囫囵吞枣,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再优美的古诗语文也会变得毫无美感,从而大大抑制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古诗文的内涵,才能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引导审美
在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是新课标的要求。
2.1 引领学生走进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文以载道",去感悟、品味、揣摩、再造,感同身受地融入作者、作品所创设的情感世界。更要使学生理解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
2.2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代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宽松自由的审美氛围,引领学生与"文体"对话,与作者对话,营造宽松自由的审美氛围,引领学生与"文体"对话,与作者对话,启迪学生的思想,使他们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2.3 享受审美愉悦,增加人文底蕴。古诗文的阅读,要注意调动各种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让学生进入再造境界,从而获得真正的审美愉悦。
3.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古诗文的学习。应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不以呆板单一,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利用自习课给学生开办古典文学知识讲座,开展文学欣赏,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水平;让学生走上讲台,利用课前三五分钟时间,推荐一些名篇名句给同学,并作简单点评;让学生把古诗词、篇章改写成课本剧,在班级表演、进行朗读比赛、背诵比赛、名句接力赛等多种比赛形式上,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励他们主动去阅读积累,从而更加钟爱古诗文的学习。
4.学好古诗文,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只有打好人的精神底子,成长之树才会茂盛。任何一个民族或者说任何一个有出息的民族,都不会忘记自己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精神导师,都会如饥似渴地从民族精神的表现,不断汲取民族精神养料以充实自己。同样,弘扬我们伟大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习和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要忘记对古代诗文学习,就应该从古典诗文中汲取营养,以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在中学语文基础教育中,为中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学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举措。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对古诗文教学的倡导多一点、实一点;学生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少一点、虚一点;身处一线的语文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细一点、深一点,就一定会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让中学生积极地走近古诗文,多读多背古诗文,当他们对古典文学的阅读与记忆能"乐而为之",让优秀的古代文化内化成学生自身的修养,成为学生思想的精髓,使学生的素质提高,那么,我们的民族素质也就会随之提高。而凭借古诗文的璀璨瑰宝,使得生活诗意化,社会书香化;使得人们民族文化得以弘扬,民族精神得以传承;使得国民素质得以提高,社会生活得以进步,也正是基础教育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5.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
关键词: 情感教学 初中语文 教学 古诗词
伴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情感教育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这些新要求正是情感教育发展的内在推动力。而作为语言艺术集大成者的古诗词,一方面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养分,另一方面通过精美又凝练的语言,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如何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巩固情感教育,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真正走进古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反复吟诵,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朱自清说:“吟诵是欣赏的必然步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诵读等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渐渐理解整篇诗词的大意,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古诗词的意境中,为进一步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诗词中富有情感和艺术性的语言,在真情实感的朗读中体会和升华学生的情感。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这首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在多种朗读形式的有效采用中,体会和感悟诗歌蕴含的丰富意象。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中的叠词现象,如文章最后的两组叠词“盈盈”、“脉脉”,从叠词声音与节奏的角度,朗读起来本身就有一种隐秘的哀痛之感,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可以初步体会出织女的相思之愁。而“盈盈”指水波清澈透明,“脉脉”又从人物描写角度将织女凝视河水思念牛郎的模样刻画得入木三分。学生在朗读中,不自觉地就进入织女的形象世界,感受她的哀伤与思念,最终升华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推敲字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本质上讲,古诗词是对文字和语言的高度凝练,以表现出最为深邃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环节中对诗词中的句子或者字词的推敲,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深入诗词丰富的意蕴中。
有人说,古诗词常因为一字使用精妙而神采顿现。在抓住某个字或词进行推敲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替换法,通过换一个意思相近的字词,让学生体会原字词的传神之处,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如在学习辛弃疾《破阵子》一词时,学生对词人渴望重返战场、杀敌报国的情感是较容易理解的,但是如何更深入地体会“可怜白发生”的悲壮情绪,这种情绪才是词人更深沉与真实的情感表达。在“醉里挑灯看剑”一句中“挑”字就很需要推敲。首先在字音上它是一个多音字,这里应该是第一声还是第三声?结合意思这里应是把蜡挑一下,使其更明亮,而非用肩膀挑着烛灯。在学生理解“挑”字的意思的基础上,可以使用替换字词的方法,体会“挑”字与“拿”、“举”等意思相近的字的比较。在这句词中,抒情主人公喝得酩酊大醉,但是他并没有休息,深夜来到书房小心翼翼地挑拨着烛火,为的是再看一眼曾陪他征战沙场的宝剑。“挑”这个字结合“醉”、“看剑”这一系列的动作,更生动、贴切地表现主人公郁郁寡欢、壮志未酬的形象。而如果换成“拿”、“举”等字,虽然从意思上是相近的,但是从情感上讲,远没有“挑”字来得生动形象和情真意切。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提高其审美能力已经成为新的教学理念。而情感教育正是旨在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而发挥行之有效的审美教育功能。因此,基于两者的共通与联系,运用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途径。
所谓情境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引导学生从古诗词表面描绘的景物进行观赏,继而站在作者的角度,寄情于景,对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进行更有深度和内涵的感受。
以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为例,诗中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经典的写景诗句。洞庭湖水把东南两地分裂成吴国与楚国,天地万物都随着波涛起伏飘荡。这一句诗在描写湖水这个客观景物时,极言其波澜壮阔的气势。如何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杜甫所感受到的画面?这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诗句大意,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将这幅景色描写出来,使其丰富、充实。学生在想象中,仿佛化身为诗人,在贴近诗中意象的同时,渐渐感受到作者隐藏在景物之中的更深的情愫。而要真切地感受寓于景物之中的深情,就必须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境地。为了更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可结合关于此诗的写作背景介绍:杜甫创作这首诗时“左臂偏枯,右耳已聋,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漂泊”。学生在了解作者处境的同时,也能更全面、真切地进入诗人的内心感受。浩瀚的洞庭水此时有了更深的含义,世界如此广阔,诗人却在一叶扁舟上漂泊无依,大与小的对照,更凸显诗人的凄凉落寞。这是对于自身处境的一种私情,而此诗更想言说的是对国家与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的哀痛与不甘。李渔在《窥词管见》写道:“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说情。”通过对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进行欣赏,教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不断挖掘诗词中的意境之美,实现诗歌感情的深层次鉴赏,也就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
参考文献:
[1]吕运理.初中语文古诗词浅析.学周刊,2015,01.
[2]沈建红.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学术研究(教学动态),2015,05.
语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学习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古诗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引导。基于此,本文将从初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现状出发,探究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对策,旨在为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有了明显改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而这些不足之处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开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应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就加以解决,让初中生能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中获取充足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1.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学生缺乏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部分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古诗文教学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价值,古诗文的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相关内容的考试,思想层面的懈怠,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懈怠,进而失去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造成了古诗文学习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不断降低,而具体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诗文内容和现代生活内容相差甚远;第二,语法知识的应用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第三,古诗文的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死记硬背的环节比较多。
1.2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几乎都是以“单向式”知识灌输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古诗文相关知识,只注重如何去理解陌生字、词、句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却忽视了古诗文内容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由于没有充分挖掘,再加上不注重学生的思考理解,只注重学生的记忆理解,导致古诗文教学效率的低下,进而造成了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不理想。
2.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方面,认识到只有学生兴趣有了提升,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唯美情境,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水调歌头》一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发挥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之前,收集和文章有关的资料,如文章、图片、视频等,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由于《水调歌头》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逐渐能够感受到文章蕴藏的意境,进而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其中,尤其是关于苏轼背景的介绍时,学生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提升了古诗文内容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更好开展。
2.2朗诵古诗文,感受形式之美
古诗文作品拥有自身的特点,通常都会运用到押韵,因此在语言上具有极其丰富的韵律,每一个字每一词甚至每一个音节都存在节奏上的变化,平仄音调抑扬顿挫[3]。所以,初中语文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教学,通过不断的朗读,引导学生对古诗文作品的韵味进行体会。以《水调歌头》为例,在学习这篇古诗文的时候,语文教师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此文,正所谓“书读百变,其义自见”,通读多变之后,学生逐渐把握了苏轼“苦闷-向往-矛盾-豁达”的情感变化。之后,语文教师再对文中难以理解的、比较重点的字词句进行剖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从而体会苏轼复杂的心理变化。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水调歌头》的形式之美,有利于今后对古诗文的进一步理解。
2.3特殊节日开展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展教学,通过民俗文化,学生能够很好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进而对古诗文的理解更加容易,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中秋节前夕,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事先收集好的关于中秋节的文章,然后在课堂上以朗诵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3.结语
关键词:古诗文;文化熏陶;学习效率
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史,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使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不断地发扬光大。古往今来,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基础教育阶段,国学和传统文化课堂的大背景下,我国古代优秀的诗文作品大量地收编到教材中,构成语文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那么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怎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文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受到古文学的熏陶,下面就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一、古诗文教学要把好诵读关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如果缺少朗读的训练,那么教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古诗文大都具有一定的韵律性,适合诵读,特别是古诗词,充满韵律和美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诵读这一环节的训练,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朗诵中感受古诗文的美,接受古典诗词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重音和断句,是古诗文朗读的重点,教师在教学前要充分熟悉教学内容,并能将围绕本课教学相关的内容做到烂熟于胸,在教学中能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因此,重视古诗文的朗读,是古诗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古诗文教学要把好理解关
目前的学生从幼儿阶段就开始国学的启蒙学习,对古诗词的积累已经是非常可观。但是由于学生的阅读经历和学习生活经历很肤浅,他们对古诗文的理解尚不能很充分和很深刻,所以,教师的教学要将理解作为重点,让学生在诵读之后做到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将古诗文的精髓融化在脑海中,成为日后反刍式学习和理解的过程。对古诗文的理解是对文字的理解,更主要的是透过文字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对作者要抒发的情感的理解,对文字中蕴含的意境的理解,在这众多的理解中提升学生的古文学修养。理解关,是古诗文教学的重点,需要教师好好把握。
重视和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教师多多研究和探索。古文学的博大精深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好的范本,教师要做好古诗文教学的各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灿烂文化,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对于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审美和品位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重视到古典诗词内在的价值意义,只是单纯达到一个背诵的目的,使古典诗词的学习变得乏味,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以至于无法有效的学习。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
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之所以对学习不感兴趣,是因为他没有感觉到学习是如何的有意思,不知道前人的想法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很多学生会觉得古诗词没有意思,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根本就用不到。在上课的时候教师也只是听写、背诵,非常的枯燥、乏味,没有一点乐趣。而且大多数还脱离了生活,使学生对古代的人和事没有一点好奇心,没有一点想要了解古代传统文化的欲望。从中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教学内容丰富,但是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完全没有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待古典诗词采取一种比较漠不关心的态度,只是把教师交给的任务完成,没有体会学习古典诗词的乐趣所在,只是一味地为了应付考试甚至是应付教师,完全没有受到古典诗词歌赋的美的熏陶,忽略了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意义,没有从中提高自己的一些内在的美以及内在的一些素养。
2.只注重理论分析,没有注重审美
对于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模式上没有进行良好的改革以及完善,教学模式很单一,主要还是以讲解和分析文章主旨为主,没有凸显出学生在整个课堂中的重要作用,整学期下来对古典诗词的分析和理解都采用比较单一的模式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一般都是先介绍作者以及本篇诗词的写作背景之后,开始对诗词进行朗读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几遍,再对古诗词进行一下翻译以及语法的讲解。没有让学生感受到一首诗一曲词的优美意境和潜在的独有的灵气。因为模式的单一化,使学生早已了解课堂上的教学顺序,以至于对教学的内容也失去了兴趣。而对于古典诗词的讲解主要的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对于古典文化的学习,而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太过于强调语法,强调考试中会出现的重点,以练习代替阅读,只是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以及默写,来记住教师总结出来的东西,没有加入自己的想法与情感,使得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去鉴赏诗词歌赋,在一定的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在古诗词的学习上没有较高的效率。
3.教师自身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素养
教师如果没有专业的技能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的话,直接会影响教学的质量。由于教师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以及情感意识,只是单纯地对文章的分析以及总结使得学生没有参与进去,使学生没有进行任何的思考,还停留在听、写、背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没有将学生的思维带出来,完全的扼杀在摇篮里。由于教师自身对美以及诗词欣赏上的不完善,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感受出诗词的内涵,没有描绘出作者当时在写下这首诗词时的内心感受,一节课下来疲惫不堪,没有什么收获。有些教师只是借鉴其他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教的知识,本身都没有理解古典诗词所要表达的内在涵养,没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有的教师甚至在教课之前没有进行很好的备课,以至于在上课的时候只是通过教科书以及辅助资料对课本进行机械性的解释以及朗读,没有将自己融入到教学中去,正是因为教师缺乏基本的教学素养以导致课堂丧失了灵气和诗意,使得学生在审美意识以及品位的培养上没有有效的提高,这无疑是对学生的一种不负责,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对学习失去兴趣。比如说第三单元的《钱塘湖春行》中有这样一句话: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是一幅美的不得了的初春图啊,可是很多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只是将原文进行了一下简单的阅读以及翻译,完全没有引领学生进入钱塘湖的春景里,没有引领学生体会到春的味道。
二、改善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
1.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兴趣爱好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没有兴趣何谈学习,没有兴趣怎么去理解去发现古典诗词中所存在的美。只是将教学大纲里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会导致学生对古典诗词失去兴趣,对于古典诗词的学习从心理上开始排斥。在教学之前可以放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视频或者是音乐来带领学生进入作者写作以及作者描述的一个环境中,只有使学生领略到本节课的与众不同之后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相关知识的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本篇诗词的过程中还复习到以前的知识或者是了解到没有学习到的知识,使他们在课后会主动地查找相关的资料。比如在讲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不禁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勾起对农村风味以及劳动生产的回忆,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浩然被农庄的生活美景深深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这样的结合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又学到了其他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适当的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方式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的心态去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通过多媒体以及其他的一些游戏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说在讲解《观沧海》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关于曹操的图片还有经典的电视剧视频来对曹操进行一下简单的认识,之后再对文章进行系统的分析,期间教师可以适当的通过语言以及肢体动作来表达对诗文的感受,具体的感受需要教师对古诗的充分理解。
2.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
只有培养了学生的朗读的能力后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典诗词中诗人所投入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才能体会到古典诗词的音韵美,一定要把朗读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方法,古诗词的朗读不但要有感情还要有节奏,可以根据相关的录音进行一下练习,之后教师示范,然后让学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向学生传授技巧,例如说,在讲解《天净沙·秋思》这首词的时候,我会先介绍一下文章的思想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情感后再给学生放一段本首词的音频,让学生先跟着音频中的语音语调进行模仿与朗读,然后自己再做一下示范,可以让其他学生指出哪里与音频不符,之后让学生朗读,让其他学生指出其不足之处,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整首词的熟悉程度,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的语感。在《天净沙·秋思》的讲解中我会让学生注意,平仄上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让学生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景物的并置,组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荒凉的背景以及哀愁的情调,让学生体会到游子思念故乡,不愿漂泊的凄凉之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古诗词的韵味。古诗词主要讲的是韵律,在朗读时一定要注意停连,语调以及节奏还有重音,对于作者要强调的地方一般要重读,像《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亡国恨”表示对统治者的不满所以一定要重读,还有“隔江犹唱花”“犹唱”也表示作者的不满所以要重读。前面的两句主要是介绍一下秦淮河上的状况,语气要轻缓,平静略带伤感,对于表明文章思想的后两句就需要语音坚实有力而且激昂凝重些。在朗读此篇古诗的时候要注意:“寒水”、“秦淮”、“不知”、“犹唱”需要连读。大多数此类古诗一般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法。
3.联系生活,用情欣赏
在古诗词的讲解中,主要注重的应该是一个“情”字,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很多学生认为毫无用处,也不能在实践中应用。由此可见,只有使古诗词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才能使学生明白古诗词的重要性。比如说在《钱塘湖春行》的讲解中,我会通过把文章中的主人翁换成学生来讲解。还记得春游的时候吗?那时候阳光明媚,春意正浓,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听听鸟儿清脆的声音,听它们在说什么,我们再看看树上的黄鹂,他们是不是怕抢不到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而在打架.......只有将古诗词转换成现实生活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中去,才能加深对古诗词的感悟。对于一些情景比较明显的古诗词来说,我觉得可以直接将其情景再现,通过对原文的了解将其改成一个话剧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去体会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比如说在学习《过故人庄》的时候,我会将原文改成小剧本的形式,然后找几个学生分别饰演农庄的主人以及作者,将古诗带到现实生活中来,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还可以增加一定的知识内涵,对古诗词的欣赏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总结
一.品读欣赏,理解背诵,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阶段,记忆力强,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多背。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知识的积累是学好古诗词的前提。品读背诵是学好语文尤其是古诗词的有效途径,诵读古诗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艺术瑰宝,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是学生欣赏文学的良好素材,非常适合品读背诵。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解析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品读,体会诗词的内在魅力,体味诗人的情感经历,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把握好诵读的韵律,读出诗词的韵味,去感知其中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比如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诗中两联广为熟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样优美的诗句,教师无需逐字讲解,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体会到诗的意境,感受到春回大地,万物开始复苏的美,如娇嫩的柳枝吐露新绿、五彩缤纷的春花迷人双眼,展现出一幅清新的水彩画,诗中有动有静,情趣盎然,充满了诗情画意,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诗词多姿多彩的景色的过程中达到熟读成诵,并能领悟诗词的语言魅力,感知诗人此刻心境。
二.深入理解,展开合理想象,体味诗词的悠远意境
古诗词的美妙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言有尽而意无穷”,作品用凝炼的语言,通过一些鲜明、生动的意象,营造出美妙悠远的意境,含蓄隽永,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浓浓的情思。古诗词追求言简意赅,其魅力在于语言的艺术和生动鲜明的意象,意象是诗人内心的情感活动创造出的融合了思想与感情的独特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不同于生活原态而又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要品味古诗词的内蕴,需要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填补古诗词中的空白,感悟诗词独特的意象带来的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体会作品蕴含的诗情画意,以获得审美体验。
三.体验生活,用心感知,用情欣赏
古诗词都是来源于诗人真实的情感经历,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讲,它们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生活经验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用情去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摒弃传统的机械教学,优化教学过程,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导入与诗词情境相融合的画面,恰当地创设诗词中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激发他们对诗词赏析的兴趣,引导学生用情去欣赏,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四.联系比较,加深对古诗词的题材、意象、表现手法等的理解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古诗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可以根据古诗文的教学来很好地实现。教师要将教学文本充分利用起来,不仅要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当做教学目标,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经典的篇目深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古诗文的教育意义和作用进一步地发挥出来。
一、古代心理文化
在一些古诗文的内容中还体现出了古代的心理文化,特别是一些将作者内心情怀表达出来的文本,学生通常都可以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而感受到古代文人内心的情怀和他们的风采。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这样一个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对古人的一些典型心理状态以及古人的价值观念进行更好的认知,这对于学生的古代心理文化教育渗透来说是很重要的。对文本核心思想的理解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古诗文内容时的一个难点,造成这一点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古文人的心理钐不够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的认知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加强的,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古诗文的有效
教学。
对于一些非常典型的古代心理文化,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对这方面背景知识的认知,教师可以找出相应的文本范例来进行教学。比如,古代酒文化在《醉翁亭记》和《水调歌头》中很好地表现出来;还有隐士文化也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陶渊明的隐士情趣在他的《归园田居》中就反映出来,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将一种淡泊名利的高雅之情表现了出来。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之后,教师还可以让他们选择一些课外的古诗文进行学习,使学生对古代心理文化的认知得到拓宽。比如,古代的民间艺术文化和民间文学:介绍一种民间表演艺术的《口技》,还有具有浓郁民歌气息的《木兰诗》。这些内容都值得学生去认真学习,也是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渗透的优质素材。
二、把握精髓
学生在对古诗词进行学习的时候,要懂得把握其中的精髓,不仅要了解古诗词和诗人的精神,还应该品味诗词中的古典韵味,从而使自身的文化气息得到提高,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作用。在对古诗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文进行朗读,通过朗读方式的变化来更好地体会和品味诗词中的情感。对于古诗词中的情感,教师通过节奏、语调、语速、重音等朗读方式让学生体会和品味,从而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比如,在对《渔家傲・秋思》进行教学时,语文教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就要引导他们体会词中征夫的艰苦生活和将军的英雄气概;再比如,《卖炭翁》的教学,对于诗歌中描写的卖炭老翁为了将炭卖一个好价钱,大雪天早早起床烧炭卖炭,最后却被抢走的辛酸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卖炭翁的艰难和辛苦进行体验,了解当时平民百姓的悲惨情况以及当时社会对平民百姓的压榨,最终深切地体会作者在创作诗词时的心情。
又如,在教学《武陵春》@首词时,该词表现出的忧愁之情学生都可以感受到,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怎样借助景色表达自己的忧愁之情进行思考,使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体会诗词情感,还可以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使自身的文学素养得到充分的提高。
三、介绍创作背景
关键词:字词;直观性;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修订版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增加了古诗文教学内容的分量,说明在基础教育阶段,国家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教授力度了。古诗文教学意义重大,它不仅传承着祖国的传统文化,而且也丰富着现代汉语,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诗文中字词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得知识的基石,也是理解和掌握古文的关键。我们在日常古诗文教学中,总是逐字解释,逐句翻译,教师教的很吃力,学生学的也很被动,根本激发不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究其原因,一是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心理;二是教师没有选择好合适的教学策略。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改变字词的教学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一、直观性教学策略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人的学习,从感觉开始,上升到知觉,然后进入思维层次,借助于记忆,最终实现掌握”的过程,语文学习也不例外,离不开从感知到理解,再到巩固转化这一过程。
我们知道:汉语是孤立语,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靠语素之间的组合和聚合关系变换成不同的词句。仅从字形上进行识记,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知能力的,怎么才让学生感知古诗文里的字词呢?离不开直观性的教学策略。
直观性原则由来已久,是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教学理论,具体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随着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深入,直观性原则的运用也更为广泛和重要。
直观性原则首先运用于独体字的教学中,许慎在《说文序》中说“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在古代,“文”和“字”是分开说的,合体的字由独体的文孳乳而得,后来统称“文字”,或通称“字”。而古代的字又以单音词为主,一个字代表一个词,字和词紧密相连,这是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明白的。既然词是由独体字发展而来,我们在基础教育时期,就必须重视学生对独体字的掌握程度。独体字就是我们所说的象形文字,因为很多文字是由独体字“孳乳”产生的,所以掌握象形字要从它的本义开始,即这个字原来的意义或造字之初的意义,在了解并掌握本义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融会贯通,掌握独体字的引申义和假借义。
常用的直观性教学方法有直观演示法,现场参观法,仿真模拟法三种,运用于古诗文字词的教学,我们这里重点说的是直观演示法,即用教材和教具把抽象的文字展示出来的一种方法。为了达到形象的效果,可以采用必要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图片挂件等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如讲“向”时,它的本义是“向北开的窗户。”我们画出窗户的形状,学生就能理解“面对,窗户”等引申义了。讲授“月”这个字时,按照初中学生的认知,首先会认为月是月亮的意思,而月亮也是月的本义,这理解起来没有障碍,以此为偏旁的朦和胧、朝、期也都和月亮有关,但遇到朕、肱等形声字时,学生就不理解为什么这些词和“月亮”这一本义无关,反而和“肉”有关呢?这里就需要我们教师知道小纂的“月”和“肉”的形体,及隶变过程中讹变的“肉”的形体,通过教学工具展示出来,再举几个例子,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以“月”为偏旁的大都和“肉”有关这一知识点了。再如,簸箕的“箕”原来写作“其”,像簸箕的形状,“簸箕”既是“其”的本义,但学生不理解,如果教师用图像把簸箕画出来,那么这个词也就很容易理解了。还应当注意的是,以独体字为偏旁的字义大都和这个字有关,如“日”本义是太阳的意思,“旦、早、明”等字义都和日有关。同样,对于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都可以用直观性策略。指事字就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指事性的符号,如“本、末、上、少、甘、元、臣”等。初中要求掌握的古诗文字词中会意字将近三分之一,如:“当、步、从、示、走、采、众、取、伐、比、莫、典、艳、尖、秉、歪”等,会意字主要特点是两个象形符号的合体,并把它们的意思整合在一起,通过图画的勾勒,就很容易理解并掌握了。至于形声字,如“闻、阅”等,区分出它们的形旁和声旁,也就容易感知和记忆了。
二、提问策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出于学生时代的好奇心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喜欢设置问题,师生一起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这不仅是创新课堂的要求,而且是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因此,提问策略在文字教学中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提问策略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层次。
“提出问题”分两个方面,一是课前问题的设置,二是课堂问题的启发。课前问题可以实现预定,课堂问题则具有强烈的现场性与突发性。多变的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及时把握动态,根据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提出问题”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有效的“提出问题”策略,能够活跃课堂,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古诗文字词教学的课前问题可以根据已学的知识点,教师归纳总结出新的字词或旧词新义,让学生区分出这些字是所属“六书”中的哪一种字,把他们归类整理。课堂问题可以以推出词义的方式进行,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再如教读《桃花源记》时,让学生找出“悉、皆、咸、并、具”表达的是“全、都”的意思,同理,还可以设置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词。
【关键词】古诗歌 音韵美 意境美 情感美 想象美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47-01
中国古诗歌以其凝练简洁的语言、真挚浓烈的情感、深邃悠远的意境、深厚的思想内涵,丰富新奇的想象,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历久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诗歌的美,优选有效策略,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理解美、内化美、表现美、创造美,在诗歌的海洋中体会悠悠古诗情,受到美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放飞心灵,张扬个性,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语文素养。
一、诵诗――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无韵不为诗。古诗歌十分讲究平仄押韵,节奏匀称,旋律分明,极富音韵美,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回味无穷。在初中语文古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悉心指导学生朗读吟诵,注意停顿、重音、节奏、语速、语气、语调等朗读技巧的把握,让学生读出情感,诗出韵味,诗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在诵诗中亲切地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体会蕴含在诗歌节奏和旋律有的诗情、诗意、诗韵和诗美。以《木兰诗》为例,笔者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解诗义、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播放了诗词朗读视频,让学生自主听读欣赏,划好朗读节奏,注意朗读事项,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如,开头两句读时语气要柔和,“何所思”“何所忆”要读出询问语气,“无”字应注意重读,“从此”稍作停顿,语音悠长一点。“赴”“度”“飞”等字读时语速稍快,语调昂扬;“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读时语气应欢快,语调稍微上扬,读出急切的情绪;读“木兰换红妆”时,语气应注意激动中带着几分娇羞,语速不宜过快,要缓慢下调,读出木兰恢复女儿身的害羞和渴望之情。
二、品诗――细心品味,把握诗歌的情感美
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品诗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走近作品,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初中语文古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情感入手,立足语言赏析,细心品味,咀嚼涵泳,反复揣摩,从而走近作品的情感世界,深入体会作品内在的思想情感,把握诗歌情感美。比如,教学杜甫《春望》一诗情感真挚浓烈,沉着蕴藉,深刻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在学生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破”“深”“溅”“惊”“抵”“搔”等重点词语,深入品味、反复推敲,从而体会诗歌中蕴藏的情感。“国破”与“城春”“山河在”与“草木深”的强烈对照,渲染出一种国之将亡的凄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感时”与“恨别”承上启下,触景生情,传达出诗人感时伤世之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抵”字写出久盼信息音讯不至时的急切情绪,表达诗人强烈的思家之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一个“搔”字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推向了,抒发了诗人内心愁苦的情感。
三、思诗――把握意象,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它寄寓着创作者真挚醇美的思想情感。意境是由寓意之象生发而成的艺术氛围,是创作者审美体验、主观情思和生活图景的有机融合。诗歌,意境优美,意象丰富,鉴赏诗歌,离不开对意象和意境的把握和领会。在古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而且更要引导学生捕捉意象,放飞思绪、深入思考、重点分析、用心领悟,从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把握诗歌内在情感。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言简意丰,含蓄无限。诗人巧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十种意象,以“蒙太奇”的手法,生动地呈现出一幅意境苍凉凄苦、萧瑟冷清的深秋晚景图和悲绪四溢、飘零天涯的“游子思归图”,抒发了漂泊羁旅的游子内心彷徨无助、凄苦哀愁之情,同时也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四、延诗――鼓励创作,体会诗歌的想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