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高职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据统计,全国已有各级各类旅游院校系、专业138家,在校生2万多人,这些院校遍布于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教育体系,为多部门、多需求的旅游人才开发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面对不断扩大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旅游业,我们的旅游教育在内容、目标、方式、方法、结构、层次等方面都已明显滞后,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强旅游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高分低能及眼高手低、脱离实际等现象。这无疑向我们的旅游教育长期忽视旅游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敲响了警钟。因此,高等旅游教育应从中吸取教训,把培养精通业务和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并重,以适应市场需求。从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看,大多属于表面现象的研究,没有从学生的真实需求角度出发,没有紧密联系学生就业紧迫的实际情况,没有将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实践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挖掘。[2]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趋势分析
从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上看,随着高校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在择校学习时对于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渴望在校的五年内学到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以便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从办学角度而言,突出实践教学也是职业学校特色办校的主要方法。在未来十年,旅游业将在每25秒创造一个新的工作机会,中国也将成为世界旅游第一大国,中国将需要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2]
二.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在现代高职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教学形式,也是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
作为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更应考虑旅游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素质教育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方向,因此必须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为了毕业生能真正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强。[3]
三.“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旅游专业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教学中只有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以达到高职旅游专业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应配置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餐厅、客房、模拟酒吧、模拟导游室……这些实训场地和设备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技能训练。其次,充分利用校园已有的资源。学校宾馆、会议室等设施都可以成为学生应用知识的场所。最后,充分发掘旅游专业学生的优势,组建模特队、礼仪队,在学校的一些重要场合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以走出校园,充分展示本校旅游专业学生的风采和学校的教学实力。
(二)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习提供真实战场
校内实训虽然是按照实际工作规范要求进行,但它还是一种静态的操作规程,与实际工作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为解决此类问题,应实行校企结合的方式。学校应注重加强与区内外有关企业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
旅行社课余实习由于旅行社具有容纳人数少,无法解决食宿等缺点,所以很难进行异地集体实习,我们应尽量利用本地的旅行社资源,使学生了解旅行社的组织构成和运行机制。
宾馆酒店顶岗实习宾馆酒店能够容纳大批学生,且提供食宿,因此尽量进行长线集体实习,选择区内外知名宾馆酒店,进行顶岗实习。在实训期间,学校与实训单位应签订劳动合同,保证学生的切身利益。同时,学校与实训单位共同制定实训计划,并与实训单位商定学生轮岗实训的时间和方式,使学生能在不同岗位上得到锻炼。学生的顶岗实训是校内的任何实训都无法替代的。在实训中,学生不仅要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自身不足,不断完善自己,最终达到岗位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1]
为了保证实习效果,各旅游高等院校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实习管理规章制度,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要从确定实习人员、确定实习地点、委派实习带队指导教师、实习动员、发放实习指导书、与实习单位联合制定实习培训计划、实习带队指导教师现场讲解、中期总结考核、学校、学生及企业座谈、综合实习评估、实习论文总结与讲评、实结等环节进行全程、全面和全员的控制与管理,以取得最佳效果,使教学走上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路子。
(三)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作为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第一学年专业课的学习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如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在此阶段,实践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同时也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在课程实习期间,除了专业任课老师安排一定量的参观实习外,还要在假期安排野外集中实习。
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旅游实践高度结合,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经过实习,学生应在两个方面获得提高:一是对如何进行旅游线路设计和如何提供导游服务有全面了解;二是对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发展规划有深切体会,为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实习打下良好基础。实习时间订为三周:第一周为准备阶段,第二周是野外考察阶段,第三周为总结、撰写野外实习报告阶段。改变以往只注重实地考察环节的做法,加强实习准备和实习报告两大环节。花35个学时准备与实习地点有关的旅游信息,使野外实习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更强。实习报告增加答辩内容,可使学生把实习获得的感性认识与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合。强化实地考察前、后两环节的工作,并创建学生野外实习成绩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可使野外实习质量获得较大的提高。
(四)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开放办学,高职的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肯定不能适应企业需求,他们必须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走出去,是指全体师生深入旅游行业,参与旅游实践,运用旅游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社会实践能力。可以有目的地参观几个著名的旅游企业,了解旅游企业运转情况,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以引导学生为社会单位、社区服务,为他们进行旅游路线设计,导游讲解等,走出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性情,磨炼了其意志,更主要的是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请进来,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旅游行业的专家、高级管理人员、资深出国领队或职员等来校作报告、讲课、座谈、讨论等等,向学生们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现今旅游业发展的状况,介绍旅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旅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让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要求具体化、形象化,从优秀旅游业人员的身上去学习,感悟一些在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自觉注意自身职业素的培养。[5]
总之,实践性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要领导高度重视,企业积极参与,广大师生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工作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9页
[2]张金霞.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江汉大学学报,2005,(6).第87-90页
[3]崔斌.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初探.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13卷3期.第64-65页
1.高职教育的定位。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的纯学历教育和中专层次的纯操作性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有着自己的定位,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这种独特的定位,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要正确把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度”,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高职旅游管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将培养目标设定为面向地区的旅游经济和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高素质和熟练运用旅游管理知识的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高职旅游人才的就业方向主要是旅行社、全职导游、兼职导游、客户管理、计调、企业内部职能管理等。这些就业的岗位对学生的技能和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既有明确的边界,又有共性的要求,总体表现为综合性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时候要体现出这两种特点的分化和整合。
3.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对人才的培养上,要以就业为导向,为该专业学生所需具备的素质技能要求示意表。从表中可以看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很多专业技能的训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形成综合的职业素质。由此可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达成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的目标。
二、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
旅游的基本要素包括六项,分别是吃饭、住宿、交通、游览、购物以及娱乐,表现出了旅游很鲜明的综合性特色。所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也要从这些要素出发,实现多元化的综合教学,培养专业素质。
1.认知实习系统。高职院校为了增强学生对社会活动的认识会引导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参与认识性的实践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水平。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兼顾专业知识以及实际旅游中涉及到的景点案例,以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提升其素质,并了解旅游各个要素间相互关联的程度。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对旅游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加以了解,熟悉流程,同时还能为以后的更专业的学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保证学生对所学专业充满好奇。
2.实训课堂系统。作为旅游专业较为重要的实训教学方法,是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实训课堂系统由多个教学环节组成,一般是在实验室进行,该项实训能够提升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本专业的课堂实训应该包括多个项目,如实验室可以分别设置旅游景观与规划设计实验室、饭店管理实验室、模拟导游实验室等。3.校外实习基地系统。校外实习基地系统设置的目的是要强化学生的实操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本专业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系统中应该按照学习的基本目的设计三个主要的学习子目标,分别是景点、旅行社、饭店实习目标。以上三个相关的企业需要为学生设置相关岗位,由企业中有经验的老员工带学生,经过3到6个月的专业实习,让学生加强对旅游企业的体验,从自身实习的经历中感受旅游专业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将从课堂中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此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4.课后实践系统。课后实践和课堂教学共同作用,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完整的。课后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新能力,是对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对课后实践活动多加关注,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并对学生参加该类活动予以鼓励,令学生对假期时间加以利用,参加到一些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中,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更加了解社会、发现不足、找出办法、进行解决,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合理构建教学体系
1.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科学的培养方案能够反映出企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在制定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的规律,认真贯彻教育的方针,将能力、素质、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制定的方案要科学合理,要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把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主线,要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在构建的过程中,相关的制定者要对行业现状进行广泛地调查,根据其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的发展方向,构建出比例协调、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让教学体系更加的有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最重要的是要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2.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要在发展中与时俱进,树立创新的高职素质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遵循的准则,无论怎样发展都不能偏离素质教育的轨道。而高职教育中,最看重的就是职业素质教育,从这点上来看,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还要对学生从事旅游职业的素质进行培养。在高职旅游教育中,要强化实践教学的环节,同时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教学与实践的关系。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要保证教师的专业性。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高职旅游院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旅游发展的现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全新的要求,既要保证学生的素质教育,还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培训,要在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教育的内容上不断的创新,以创新推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论文摘 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过程中,由于学校、酒店、实习生对“实习岗位设置”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高校无法参与安排实习岗位、酒店把实习生当成普通员工使用、实习生对岗位认识不足等诸多问题与障碍。学校应加强理论与实践指导、酒店应站在为酒店业培养人才的角度考虑、实习生应明确实习目的等,从而满足三方的诉求。
酒店实习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如何优化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岗位设置模式,对于培养优秀的酒店业管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进行探索。
1.岗位设置的不同理解
酒店实习生岗位设置是指实习酒店因人力资源需求对实习生岗位类别和比例结构进行有效的人员设置。
1.1人才培养目标对岗位设置的要求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中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学校希望实习生通过酒店实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服务技能、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实习生岗位设置,要求实习酒店提供比较全面的实习岗位,使实习生尽可能多的了解酒店的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也要求酒店在提供实习岗位时,注重对实习生能力的培养。
1.2实习酒店对岗位设置的态度
酒店对实习生岗位的设置常常局限于眼前利益,缺乏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长期培养。如:有的酒店单纯利用实习生质优价廉的特点, 认为实习生实习期短、流动性强,在岗位设置上一般只考虑基层岗位,根本不涉及管理岗位,也没有根据实习生的特点及专长进行分配。
1.3实习生对岗位选择的看法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通常将自己定位为管理类人才。虽然一开始只能接触基层岗位,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实习生对管理岗位的偏爱和追求。在岗位的选择上实习生更青睐于前厅部、销售部、行政部,以及后场文员等,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有利起跳点。以衡阳师范学院07、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调查表明,有21%的学生希望到行政部实习,31%的学生想要去前厅部,23%的选择了销售部,14%的学生愿意去餐饮部,对客房部感兴趣的仅有3%,剩余8%的学生对岗位选择没有特别要求。
2.岗位设置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
2.1从学校看
一是理论教学与酒店岗位需求存在差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功底,但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与酒店岗位要求的高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人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学校在岗位设置中缺少主动权。为了节约成本,酒店实习生岗位基本是按照酒店人力资源的需求来设置,而不会顾及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当学校针对岗位设置提出涉及酒店多个部门、多个岗位的“苛刻”条件时,大多数酒店都予以拒绝。第三,实习心理辅导不足。学校在实习管理中对实习生的心理辅导不够,导致实习过程中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2.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岗位设置利益化。很多酒店片面的把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尽可能的节省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单纯的利用实习生资源。二是岗位设置欠妥。酒店提供的基本上是基层服务岗位,而这不可能让实习生了解酒店的整体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在不允许“串岗”和换岗的情况下,可能影响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对酒店行业的厌恶,形成酒店人才的“潜流失”[2]。三是缺乏系统培训。酒店很少给实习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即使培训,内容完全停留于形式,枯燥、单调,根本没有涉及到管理知识。
2.3从实习生看
一是实习目标不明确。很多实习生没有意识到基层岗位的重要性,经常抱怨实习时间长、实习内容单调。二是心理素质较低。实习生心理素质低表现在心理上对基层岗位的理解和适应能力不强。以衡阳师范学院06级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为例,调查显示只有8%的实习生能够完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高达74%的实习生则长时间的停留在磨合期。此外,实习生容易把实习简单的理解为劳务输出,导致实习过程成中的各种情绪问题和心态问题。
3.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中岗位设置的优化对策
3.1从学校看
首先,要构建优质、稳定的实习酒店。学校与酒店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可以使酒店充分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特长爱好;学校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了解酒店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需求以及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加强技能培训。包括专业服务技能、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训。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鼓励学生争当“社会志愿者”,督促学生将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加强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在专业教学中多灌输交际思想,也可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活动,拓展学生的交际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再次,聘请酒店职业经理人授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角度,使学生了解酒店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模式,还可以解答学生对于酒店在实习生岗位设置上的疑惑和不解[3]。最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高校在培养管理人才的同时,应开展心理知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模拟挫折训练等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脱压力,积极面对挑战。
3.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要树立为酒店业培养人才的理念。酒店对于实习生的使用应着眼于为整个酒店行业的培养储备人才。二是要尽可能多提供一些实习岗位。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酒店业,酒店应尽可能多的为实习生提供实习岗位与轮岗的机会。在酒店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实习岗位设置应涉及前厅、客房、餐饮、康乐、销售、行政等多个部门;实习期较长的,应尽可能提供轮岗机会,2-3个月进行一次岗位轮换。三是要建立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实习生的在岗培训和薪酬管理。在岗培训内容应包括基层岗位服务技能、管理能力以及其他职能部门运作情况的培训。对于实习生薪酬管理,要根据其工作中的表现给予适当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3从实习生看
一是提高对酒店实习的认识。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就应对整个实习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了解实习目的,在实习中思考解除疑问。例如,在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酒店实习中,实习前由实习指导老师提供一些与酒店管理有关的论文选题,实习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边实习边研究,实习结束后进行论文比赛。既有利于激发实习生探求管理知识的欲望,也提升了酒店实习的层次。二是增强服务意识。实习生应当放低姿态,从主观上增强对基层岗位的认同感;充分意识到在对客服务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彭惠军,田亚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三赢”实习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07,(12):116-118.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及实施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一定现代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旅游专业技能,具备旅行社及酒店管理工作能力,适应旅游企业和酒店管理、经营和服务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学习本专业能掌握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应用文写作等工具性基本知识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相关的管理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等经营管理知识和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
通过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教学,能培养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应用写作能力等基本能力和导游讲解、带队领队、接待服务等工作能力、旅游酒店相关工作中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一定的文化艺术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
评价分为毕业论文评价、毕业综合实践岗位考核评价、项目化考核评价三个部分。项目评价分文档评价和现场评价两个阶段进行。
(一)毕业论文评价体系
结合本专业所学的各课程理论知识,结合毕业实践单位或具体岗位在旅游管理领域选定某一题目,写一份毕业论文。字数3000~4000字。根据毕业论文评价标准由指导老师进行评价和评分。
(二)岗位考核评价体系
毕业实践岗位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在具体实践岗位上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核评价。主要由实践单位的校外指导教师(实践岗位的部门领导或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并由校内指导教师进行核实和审核,校外指导教师的考核结果寄到校内指导教师手里或实践单位密封盖章后由学生带回学校。
(三)项目考核评价体系
本考核以个人为单位,每个人从旅游企业管理策划方案或旅游企业、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报告中,任选一项考核。考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方案撰写阶段,每个人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知识,在对旅游企业或旅游市场进行调查或实际工作、训练的基础上完成管理策划方案或旅游企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的撰写与幻灯片制作,每人的成果经评阅教师评阅计为单项得分。第二:现场考核阶段:以每个人为单位汇报和展示旅游企业管理策划方案或旅游企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现场评委通过观察了解每个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给出相应的现场得分,单项得分加上现场考核得分,即构成了本项目化考核的分数。项目基本情况如下。
1.文档考核评价
(1)旅游企业管理策划方案
项目及标准来源:毕业综合实践单位和具体岗位;成果形式: 策划方案;应用技能: 文字录入、排版、应用文写作、策划能力;相关知识: 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经营管理相关理论及实训。
项目实施:对某一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及对某一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写出管理策划方案字数1500~2500字。管理策划方案包括管理策划书、项目策划书、战略策划书、旅游产品和市场营销策划书、某一旅游企业或产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2)旅游企业或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项目及标准来源:毕业综合实践单位和具体岗位;成果形式:调查分析报告;应用技能:文字录入、排版、应用文写作、估价能力;相关知识: 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经营管理相关理论及实训。
项目实施:对某一旅游酒店管理企业及对某一旅游产品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写出调查分析报告,字数1500~2500字。
2.现场考核评价
项目及标准来源:毕业综合实践单位和具体岗位;成果形式:PPT讲解;应用技能: 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个人基本素养及专业技能的整体表现;相关知识: 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经营管理相关理论及实训。
项目实施:主要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时间为20分钟,每位学生利用幻灯片汇报和展示管理策划方案或项目调查分析报告。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
(一)毕业论文考核评价标准
评价要素及评价要素的内涵、分值如下:
1.平时表现:严格遵守指导老师的写作要求,工作努力,态度积极主动,4分;
2.选题:选题符合本专业教学基本要求,能达到训练的目的;能较好地联系社会经济实际和毕业实践单位具体情况,4分;
3.文献综述:掌握本领域相关文献资料,并有自己的见解。能正确引用相关文献,2分;
4.论文内容:第一,思路清晰,概念清楚,文笔流畅,撰写规范,字数达到要求,6分;第二,善于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全面、正确且有一定深度,6分;第三,论文有创见,且有一定的理论和推广应用价值,4分;
5.论文格式:格式符合《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毕业论文格式要求》,2分;
总计得:30分。
(二)毕业综合实践岗位考核评价标准
指标项目及分值、评定等级标准、评定成绩得分如下:
1.工作作风 5分: 服从领导,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踏实,责任心强。(5分)服从领导,工作认真踏实,责任心较强。(4分)尚能服从领导,工作表现一般,有一定的责任心。(3分)不服从领导,工作马虎,责任心差。(2分)
2.岗位业绩 10分 :在具体实践岗位上迅速适应,有很好的业绩,能够发现岗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在具体实践岗位较快适应,有较好的业绩,能够发现岗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8分)在具体实践岗位适应,有一定的业绩。(6分)不能很好适应岗位、没有工作业绩。(4分)
3.岗位能力 10分 :熟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独立完成岗位要求的任务,全面掌握各项技能。(10分)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一般能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岗位要求的任务,很好掌握各项技能。(8分)尚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基本能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岗位要求的任务,掌握一定的技能。(6分)操作能力较差,基本不能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岗位要求的任务,没有掌握一定的技能。(4分)
4.组织纪律 5分:能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实习组织纪律按时上下班,出勤率在90%以上。(5分)能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实习组织纪律,按时上下班,出勤率在75%以上。(4分)一般能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实习组织纪律,有时迟到早退,出勤率在75%以下。(3分)组织纪律性差,上班经常迟到早退,出勤率在75%以下。(2分)
综合得分30分。
(三)项目化考核评价标准
1.文档考核评价标准
(1)“旅游企业管理策划方案”评价标准
考核点主要有选题、问题把握、知识运用、撰写内容、规范要求,合计(20分)。
选题:具有现实意义,符合实践单位的具体情况,符合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范围。(4分)问题把握:能把握问题的关键和要点,方案具有建设性、实用性。分析过程正确、合理。(4分)知识运用:社会调查、市场调查、问卷设计和整理等技能的应用,其他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充分应用。(4分)撰写内容:结构完整,内容充分、具体,说明详略得当、思路清晰,有严密性和逻辑性,专业术语准确、规范;用词得当、语言流畅、表述清楚。(6分)规范要求:封面、字体、字号、段落、图表等符合规范要求。(2分)
(2)“旅游企业、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报告”评价标准
考核点主要有:调查分析内容、知识运用、撰写内容、调查分析材料、规范要求,五项内容各占4分,合计(20分)。
调查分析内容:调查项目内容具有现实意义,调查过程全面、方法得当,分析过程科学有理、正确;
知识运用:社会调查、市场调查、问卷设计和整理等技能的应用,其他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充分应用;
撰写内容:结构完整,内容充分、具体,说明详略得当、思路清晰,有严密性和逻辑性,专业术语准确、规范;用词得当、语言流畅、表述清楚;
调查分析材料:材料真实可靠、全面,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施性。
规范要求:方案过程有严密性和逻辑性、层次性,封面、字体、字号、段落符合规范要求。
2.现场考核评价标准
考核点主要有:管理策划方案或项目调查分析报告的展示汇报和个人表现,合计(20分)
知识运用:对计算机基础等工具性知识的熟练运用。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对内容的充实。各占2分共4分;
PPT制作:格式:文字、图片风格统一,格式规范,版式合理。视觉效果:色彩效果、图文比例、动画美观、合理,符合汇报主题。内容:内容精练、主题突出、层次鲜明、符合汇报时间要求。设计思路:符合陈述思维,导航、超链接清晰合理,过渡恰当。各占1分共4分;
表述:语音:普通话规范,口齿清晰,语音纯正。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语言:语言流畅、准确,结构严谨,符合逻辑。影响力:表达自然,情感得当,富有感染力,具有气氛调动能力。各占1分共4分;
礼仪:形体语言:坐、立、行的姿势优雅得体。服饰:大方、得体、统一。举止:从容、端庄、适度。态度:精神饱满、态度亲切。礼貌:主动、规范、得体、尊重评委。各占1分共5分;
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沉着冷静,抓住重点,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准确无误。共3分 。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组织与实施
(一)考核工作流程
1.毕业训练动员(第五学期,最后一周); 公布毕业训练考核评价体系(第五学期,最后一周)
2.分散训练的方式,确定毕业综合实践单位(第六学期,第一周);集中训练的方式,确定毕业综合实践单位(第六学期,第四周);校外指导教师评定岗位考核成绩,校内指导教师审核(第六学期,第十周)
3.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第六学期,第一周);第一次毕业论文集中辅导(第六学期,第四周);第二次毕业论文集中辅导(第六学期,第十周);指导教师评阅毕业论文,评定成绩(第六学期,第十一周)。
4.选择项目化考核内容(第六学期,第一周);项目实施及集中辅导(第六学期,第四周);完成所选项目规定内容(第六学期,第十周);指导教师进行文档考核,答辩小组进行现场考核,评定成绩(第六学期,第十一周)
(二)考核评价的组织与实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旅游管理 实践性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58-05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实践性教学探索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在社会对旅游人才需求日益扩大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中的旅游管理专业同时也得以迅速发展,因此该专业便成为培养高层次、职业技术型、复合型旅游实用人才的摇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培养既有大学层次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关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它还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它的实践性教学正处于逐渐摸索的过程。所以不少的高职院校仍旧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理论知识很丰富,而实践经验却很少;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不能均衡发展,这并不适应旅游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而且面临着发展变化非常迅速的行业大背景,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过硬的职业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实践性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
一、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及加强实践性教学重要性的分析
从事旅游管理研究的人都清楚,旅游管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在其实施其教学中,应该把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实践性课程的主要内容。作为实践教学,在现代高职教学实施中,与其进行的理论教学应该是同等重要而且还是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的。它将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从而达到使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之目的,这也是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的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它的行业指向性是非常强的,主要是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就更有必要考虑本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素质教育应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方向,要想达到目标就很有必要加强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实践性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过去,由于在旅游管理教育中比较重视的是理论教育,而对于实践性比较轻视,从而使得旅游企业的内部技术型方面的人才缺乏,而技术创新型的人才更加匮乏,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高技术含量少,所以造成在国际旅游这个大市场上缺乏应有的竞争力。介于我国社会对所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那么高职和高专旅游管理教育,就应该而且必须按照社会需求,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拓宽其服务功能,增强其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大力提倡工学交替,加强与各相关行业、企业的联系,充分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实践性教学其意义显得尤为重大。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
比如,以为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几节实习课程就好象等同于完成了实践教学,可事实上,二者是不同的,我们所进行的实习解决的是实践教学的动手能力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是学生对旅游行业工作性质的理解。更何况现在我们所了解到的旅游专业学生的实习活动多只是局限到酒店的,这样一种单方面的强制性实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旅游管理本专业的认可度。
有的还会误认为,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入技能培训的课程即可。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课时量有所增加,而学生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况且作为普通的高职院校,培训师资相对比较匮乏,从而也使得技能培训课程更多地是流于形式。
(二)旅游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实施操作仍存在一些困惑
旅游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特点一般具有野外性、流动性,因此一来,实习费用高;二来各院校所安排的实践教学费用缺口非常大,外出实习各项目多由学生自费,使实践性教学的开展难度也增大。旅游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本身的要求就高、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对于要带队外出实习的老师来说,无论从体力上还是精力上的付出以及所承担的风险都比在教室授课的老师要高得多,当然老师也就不太愿意承担。
(三)旅游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据一些权威资料所作的统计,在全国人才市场上缺口比例较大的人才中,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也算是一类,但另一方面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却不是那么尽如人意。通过调研我们看到实际情况不是旅游单位不需要人才,更多的原因是,毕业生认为有两个不稳定因素,即:旅游业职业相对不稳定和收入相对地不稳定,社会地位也不太高。据我所了解,06级的毕业生有不少通过了导游资格的考试,可最终没有选择到旅行社去从事相关工作。
(四)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在课程和设置方面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大多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例结构大体是:公共课大约占总课时的15%,基础课大约占总课时的30%,专业课大约占总课时的40%,实习与技能大约只能占总课时的15%左右。虽然,这样的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扎实、深厚,但专业实践课程的安排相对较少,实践课程的应用性和操作性比较笼统;由于在其教学计划中教学实践的环节安排少,有时还会挤掉教学实践的课时,这样一来使得学生根本无法在实际的操作中真正地学习和掌握应有的操作技能。
(五)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应该说,不少学校对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还不完备,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指导教师各行其是,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另外还有诸多非常实际的问题存在:实践教学缺乏系统、实用的模拟教材;硬件设施难以支撑模拟教学软件的有效运行;对实践教学深度的探究不够,还不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实习指导教师指导能力不一,影响实习效果等等。
三、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分析
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针对上述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开始尝试对其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方法及内容进行改革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专业教学一般应包括四大阶段,即: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为了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应该根据各校各地的实际努力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高职旅游专业教育的目标。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由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和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组成。
(一)校内实习基地建立
这能够让学生拥有一个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根据社会实际之需要旅游管理专业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一般会包括: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等实训室。培养目标规定的许多能力的掌握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需要反复练习,所以仿真模拟设备对于培养技术型人才具有特别明显的作用。其具体实践性各个项目具体包括:
1.导游基础与业务实训;
2.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训;
3.旅游电子商务等计算机应用实训;
4.旅游地理实训;
5.综合技能实训。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我们在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建设的同时,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托行业和社会资源,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场所并逐步形成了具有旅游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校外实训基地作为校内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依托行业与产业,高职教育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首先,在校外可选择社会美誉度高、经营管理先进的旅行社、酒店、景区,通过考察、评估、协商和签订协议的方式与他们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一个档次递进、地区分布合理的实习基地系统,为学生实习提供广阔的天地。其次,还可以聘请旅行社和酒店管理方面的精英人士不定期地给学校师生进行专题讲座。其目的是让学校内的师生了解当前行业最新的资讯和业界动态;使学生坚定自己的选择,对自己的专业充满热情,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行业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方向的把握,并充满信心。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形成的是双赢的局面。一方面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另一方面,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后,可唤起老员工的激情,这股新的力量能快速刺激心态“老化”的老员工,使他们重新被激活。同时也是给企业带去新鲜血液,使企业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旅游企业也可以从中发现人才和遴选人才。
目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现有条件下已经建立起了几个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另外,学生在放假期间也可以自主联系一些旅游单位进行实习。
(三)课程认识实习模块
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第一学年专业课的学习主要应开设专业基础课,这一阶段,实践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让学生对未来将可能从事的工作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对其专业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认知。
(四)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学生就其培养目标的设定,就是要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们仅凭在课堂上所学的那些专业知识不可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因此客观上就要求学生必须进入社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从而认识并充分地了解社会,走出去,就是走向开放的社会,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方向。观摩知名的旅游企业,通过观摩了解企业的运转情况,让学生的眼界更开阔一些。积极地引导学生为社会服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设计旅游路线,导游讲解等,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请进来,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请相关人员来校做讲座,一来可以向学生们介绍世界及国内当今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二来也能够给学生适当介绍旅游企业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如何求生存求发展的,以及在旅游企业中一些青年员工在公司的成长经验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能较好地对社会有相应的了解,并懂得竞争所具有的残酷性和激烈性以及创业的种种艰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对新入校的学生进行入学教育、专业介绍时,不妨请知名旅游企业总经理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专业思想教育。
在学生实施课程学习阶段,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是直接聘请旅游企业资深从业人员进行授课。或带学生去企业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直接接受其教育,这样一来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尽可能地做到与社会同步发展,非常及时地发解行业信息。
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落实的对策
(一)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科学内涵的认识
实践性教学是将专业知识作的转化。这就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就是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即培养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相结合的能力;实践性教学还将有助于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服务意识。从事旅游产业的工作,其中具备服务意识最为重要,因为知识和技能都是后天通过各种渠道是可以培训的。而提高学生服务意识的最佳时机就是学生接受旅游理论知识和学习服务技能的时候;实践性教学就是对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实施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动手能力的培养必须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学习,去感受。同时熟练的技能必须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才能达到目标,因此要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时间和训练次数,在教学计划中明确予以规定。 理论学习是我们学生学习的弱项,如果我们按精英教育的方法,课堂上理论过多,他们是很难接受的。而他们的强项是实践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如何挖掘这些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去因材施教,是我们的教学重点。因此,我们要根据生源特点,着力在实践上下功夫,使学生在实践中学理论,在用中掌握理论。在具体实施实践性教学时,原则上应本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以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深入讨论为手段,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载体,加大实践教学的分量,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灵魂深处真正意识到,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迅速进入角色,胜任工作,得到社会广泛承认。
(三)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努力传授就业技能
学生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实践的全过程,才有可能系统地掌握实践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而作为老师更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或不足并采取措施及时地去补救。
(四)尽力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作为教师应努力地去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充分有效地利用比如Internet网、多媒体教室等较先进设备来开发实践性教学,全方位地去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得以锻炼和培养,并强化其技能训练。
(五)较好地解决实践性教学开展过程中将面临的困难
1.对实施过程进行合理规划
在不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正确选择实践单位,让学生带岗实习,独立操作。
2.进行规范化管理
首先,为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需要建立起相对比较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对此应尽可能地去选择那些典型性强、内容比较丰富、效果比较明显、交通比较方便和食宿费用相对比较便宜的地点和单位。其次,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详尽。第三,需要领导管理的加强,相关领导应应亲自把把关,从实践教学的准备到实践教学的实施、监督与成绩考核的全过程。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本人应该是具有较突出的业务技能。另外,由于旅游专业的操作技能与管理的理念更新率是相对较快的行业,这也就要求教师要跟上行业发展,及时更新讲授的知识。因此,作为指导教师要努力与自己所教专业的相关部门保持联系,可能的话教师本人应经常深入相关企业和部门见习。
(六)提升实践课程教学,建立相应的配套实践基地
1.增加案例模拟教学,积极开展实训课程教学
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开展饭店情景模拟、带团过程中的情景模拟等,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就可以系统地将各类服务程序、管理方法和技能掌握起来;从而让自己的应变、协调、社交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素质得以提高。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既能增强参与意识,还能让师生的思想得到较好的沟通,从而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立
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是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这样的硬件是基础,必须要充实。大家都清楚实习基地是需要载体来进行的,而实习基地就是实践性教学的最好的载体,它也可以说是学生的“练兵场”、“习武地”。作为学院得依据学院专业需求,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要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模式。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让学生从中大获收益。对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学院应遵循互惠互利原则,尽可能争取和专业相关的单位合作,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高职院校一定要充分有效地去利用校内现有的实习基地给学生实习的空间和舞台,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努力去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为今后走出学校打下良好的基础。校外实习基地,应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本行业和社会发展之需要来开发一批具有实习实践价值的单位作为其实习基地。
总之,总体要求实习基地既要体现旅游专业的特色和水平,还要体现其本基地所具有的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这样一来不仅能产生教育效益,而且还能产生经济效益,形成教学、实习、生产、服务一体化。当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一方面不仅能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的自身能力素质得以大大地提高。
(七)加强实践性教学
将其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尊重人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实现理论升华,形成一种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循环模式。
整个实训体系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专业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
大部分专业课有课堂实训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案例分析法。案例教学着重启发和挖掘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
(2)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类课程中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外部条件,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企业事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尤其是管理工作岗位的要求搬到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2.实训课的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教学与普通文化课教学是不同的,学生的操作训练是从模仿开始,由简单到复杂,由分解动作到连贯动作,由单一动作到复杂动作,在模拟实验室内教师的指导、示范下练习。
3.认识实习,巩固基础知识
认识实习是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二是在假期安排课外集中实习,努力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4.生产实习,培养高技术型应用人才
生产实习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实际,感受现实。其主要的实习方法主要是校外实习。我校与一些大的旅游企业和相关行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从而为在校学生和当地的旅游企业架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教学的需要,校外生产实习要求学生直接参与旅行社或酒店主要岗位的实习、管理实习,企业和学校共同评价、考核学生实习成绩。其重点应放在对具体岗位技能的掌握上,使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时达到直接上岗的要求。达到规定的技能标准外,还需要在主要管理部门实习,掌握各部门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成为知识型、高技术型应用人才。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推进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与亮点方面的重要意义,彻底根除头脑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
在我国,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要与发达的国际旅游市场接轨日益加强的今天,旅游行业对相应人才的要求将会是越来越高,这就为我们高职院校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作为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旅游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应该是适应社会、行业发展要求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更应该真正意识到实践性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同际旅游市场上,具有更强竞争力的复合性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岩,张炼.产学研结合解决高职发展瓶颈问题[C].第二期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专家理论研修班讲课稿[A].
[2]周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3]马海燕.论内涵型发展期的职业教育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6(17).
关键词:旅游公共关系学;双主互动;教学模式
《旅游公共关系》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如今生源素质相对不高的高职学生来说,既没有相应的公关学基础理论,又没有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加上职业院校对旅游公共关系课时的安排相对较少,且没有安排实践课的情况下,要使学生掌握旅游公共关系理论并运用到实践中,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目前,在高职旅游公共关系教学中,大部分老师授课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严重脱离了高职院校的培养要求。高职是要培养一线岗位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专业基础课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相应的技能。因此,在高职旅游公共关系教学中,要注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加强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既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又重视公关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效果,并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同时,在教学评价方面形成开放互动的教学评价机制,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模式有多种类型,如讲授模式、发现模式、自学模式、掌握模式等,为了发挥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在充分重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保持教学系统的最大活力,在教学中应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整体结构,取得旅游公共关系教学的良好效果。要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考虑各种模式的综合应用,分别发挥它们的优势,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益。
(一)充分运用讲授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讲授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口头语言向学生描述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
它的基本程序是: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记理解-练习巩固-检查反馈。它是当前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模式。讲授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没有相应公共关系学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有关旅游公共关系学概念、原理的教学,既可保证教学进度,又可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有关公共关系学理论。例如,在“旅游公共关系概论”教学中,可采用讲授为主,讲解公关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学会一些公关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再迁移到旅游公共关系运作的有关概念和原理上,学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了。当然,在运用讲授模式时要贯彻启发性原则,使学生的接受学习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还应与其他教学模式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效果。
(二)结合模拟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旅游公共关系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是情景式和现场式模拟法。情景式模拟主要是模拟各种旅游活动公关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模拟不同角色的工作,从而亲身体验各种现实公关工作。这种模拟主要用于公关传播和危机公关等。现场式模拟是带领学生参观旅游企业、亲身参加旅游活动等,现场体会活动气氛,并根据所学公关理论对旅游线路推广、景点宣传、广告设计等工作进行评价,从而增强对旅游公关传播活动的感性认识,增强公关理论的真实性。所以,这种模式的运用最适合旅游公共关系中的旅游公共关系的运作和旅游公共关系的应用篇等内容中。模拟式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旅游公共关系的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参与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交际应变能力,能全面培养学生从事旅游业的综合公关素质。
(三)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法,构建师生间互动平台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一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特点,精选出各种典型的旅游公关活动案例,诱导启发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辨析、论证。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对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点,要强调分析思路和运用的原理。二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布置学生搜集案例,如通过旅游报刊杂志、网络和其他课程实习的亲身实践等搜集案例,并对此进行策划分析。这样,学生印象深刻,并能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牢固掌握和理解与旅游公共关系有关的知识点,并培养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交际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必然趋势。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出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特点,它的交互性、灵活性、全面性、形象性和多样性延伸了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生动了教学过程、拓展了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利用CAI、PowerPoint和方正奥斯等软件,制作出旅游公共关系教学交互式多媒体课件,通过大屏幕直观显示让学生快速了解和掌握公共关系学知识;在讲授新闻会时,展示一系列会图片,使学生很容易通过图片感受到会的特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旅游公共关系教学中,应注意收集资料、制作幻灯片课件和视频的结合,从不断摸索使用到创新,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自学指导法和问题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学指导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自学、讨论、再学习、再讨论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训练自己的思维,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学任务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要求在指定的自学时间内按要求回答问题,下次课时提问检查学习情况,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可大大地提高自学指导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公共关系概述时,事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合作来搜寻国内或国际著名的公关公司,并在第二次课的时候派代表向大家进行介绍,这样,不但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还能使学生明白学习旅游公共关系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激发起他们主动努力学习的热情。
二、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考核机制
要真正提高旅游公共关系教学水平和质量,其开放互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主”地位得到充分重视的教学思想一定要在评估体系和考试策略之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旅游公共关系课程的目标和性质,构建以知识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考核为主的,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核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的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具体做法是:一是重视日常教学中的评价,包括课堂案例分析发言、回答问题、课堂笔记、课后查阅搜集资料等作为平时考察内容给予记分,加上平时作业共占期末总成绩的30%,上课考勤占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这种评价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二是注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旅游公共关系理论知识的能力。在期末考试题型设计中有50%的分值侧重综合分析、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能力。实践表明,这种评价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教学也可视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是一种师生间的互动,是发现知识的过程,是能力展示的途径。“双主互动”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多维人格。目前,广东江门艺华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公共关系“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改革和探索,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旅游公共关系的兴趣,增强实践能力具有明显作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最终会成为“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跑出去能干”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伍建桥.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8).
3、李雯.论高职旅游教育中的实践教学[J].南方论刊,2007(2).
第二条本暂行办法所称农家乐旅游示范户,是指村民合法利用庭院、果园、花圃、渔场、农场等农、林、牧、渔业自然生态和乡村人文资源,以开展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等农村特色体验活动为主要旅游经营行为的经营户,在经过本暂行办法评定和管理的基础上,被认定为具有示范和推广意义的农家乐旅游示范户。
第三条农家乐旅游示范户的评定,依照《*县农家乐旅游示范户实施标准》进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参与农家乐旅游示范户评定申请:
(一)居住建筑物和附属物处在古村落保护规划限定范围内。
(二)未取得合法土地、房产权证的经营户。
第四条由县旅游局牵头,县农业委、国土、建设、规划、工商、卫生、物价、*、环保等部门参加的评定小组,负责农家乐旅游示范户评定的组织实施工作,评定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旅游局。
第五条申请县农家乐旅游示范户评定,采取自愿原则,由经营户向所属辖区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县农家乐旅游示范户实施标准》进行初审达标后,向县评定机构推荐。
第六条评定农家乐旅游示范户应提交如下申请材料:
一、*县农家乐旅游示范户申请表(一式两份);
二、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卫生许可证复印件;
四、经营户开展住宿服务的还须提供特种行业许可证复印件;
五、污染物(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证明书;
六、服务工作人员健康证复印件;
七、经营业主身份证复印件。
第七条县评定小组实行每两个月集中会审办理制度。县评定小组办公室接到乡镇人民政府推荐报告后,提交县评定小组进行集中会审,认定达标后作出批复,向经营申请户颁发示范户标志牌。
第八条县评定小组办公室负责全程办照(证)服务。
第九条农家乐旅游示范户实行年度复核制度。经营示范户应自觉接受县评定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十条对复核达不到要求的农家乐旅游示范户,县评定机构有权责令其限期整改。拒不整改或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农家乐旅游示范户资格,收回标志牌。
被取消的农家乐旅游示范户,自取消之日起一年后方可重新申请评定。
获得农家乐旅游示范户的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有消费者有效投诉,经查属实后由县评定机构责令其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取消示范户资格,并收回标志牌。
农家乐旅游示范户在经营过程中一旦发生安全、消防、食品卫生等重大责任事故或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由县评定机构取消其示范户资格,并收回标志牌;触犯法规的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进行处罚。
独立学院,作为近十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独立学院发展迅速,截止2010年7月12日,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全国已经有313所,其中湖北最多,有28所,江苏有26所,浙江22所,辽宁和河北18所,广东17所等。截止2012年已转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或撤销、更名的“独立学院”有20所。教育部有关领导指出,独立学院是保证中国高等教育今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独立学院也将会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亮点。
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兴学科。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建立“旅游管理”这一分支学科,设立之初主要是以为酒店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因此开设这一专业的大多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内容以实务操作和服务技能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界开始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旅游管理开始由单纯应用走向研究层次,进入本科教育阶段。在我国,这门学科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已成为工商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部门,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1世纪,中国的旅游业迅猛发展,高等旅游教育不断壮大,独立学院也随之得到极大发展。独立学院也逐步成为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区别于普通研究型的高校,独立学院作为教学型或教学科研型的高校大多将培养目标不断调整目前定位为适应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是指培养人才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本文由收集整理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既注重智育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所谓创新性,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指培养的人才要相对于技能性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或是技术的二次开发。要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尤为关键。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全国75所拥有旅游管理硕士点的高等院校为例,各学校旅游教育专业所依托的专业较为复杂,大致分为:依托历史学的5所,依托地理学的14所,依托管理学的11所,依托经济学的15所,依托地质学的4所,此外所依托的专业还有外语、交通运输、园林学、中文、建筑学、农学、财贸等等。由此可见,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所依托的专业门类众多,导致师资队伍学科背景复杂,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尽管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强化和提高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对承担的教学学科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但缺少对教学所需的整体知识的掌握和前沿知识的了解,缺少其他学科那种深厚的专业知识积淀,即知识的点掌握较好,知识的面略显不足,这样在教学中很难张弛。更多的专业教师缺少旅游实际工作的和经验,更缺少对旅游业发展的同步跟踪和深入研究。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的前提,是旅游人才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独立学院旅游专业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着所培养的学生质量的优劣,同时也将影响着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更一定程度决定着我国旅游业这一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的未来。基于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其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独立学院旅游教育专业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懂得热爱所从事的事业。用自己正确的人生观指引学生,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民教师。
同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热爱学生,做好学生的价值导向者,解决其人生成长中的困惑,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选择能力,成为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导师。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旅游服务业是特殊的行业,对从业人员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当开始树立和培养。因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首先应当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其次还当结合旅游服务业的特征践言践行旅游从业人员的道德规范,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热情服务、宾客至上、诚实守信、公私分明、团结协作、顾全大局、一视同仁、不卑不亢。因为“身教重于言教”这一无形的感召力,并在日常规范中严格遵守,这样才能以自身的强化对学生的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 拥有较完善的知识结构
旅游教育具有边缘学科和综合专业交叉较深的专业性和较强的应用性等的特点,它涉
及到国民经济的29个部门和108个相关行业。这决定了旅游专业教师掌握外语、哲学、当代世界经济、法律等理论知识,又要掌握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法规、旅游经济学等专业知识, 更要懂得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等现代化管理科学理论、技术和策略。所以,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4.具备较强的实践和指导能力。
旅游业属于外向型经济,是与市场联系紧密的行业,更加强调人才的实践能力。高等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关联度高,职业化导向下的旅游人才培养是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这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出了高要求:不仅对本专业具有宽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专业技术的实践,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即要求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教师是“双师型”的,既能熟练准确传授课程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既能动口又能动手,既能讲解又能示范,旅游高校人才培养对专业教师的必定要求。
5. 掌握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外向性和涉外性要求旅游教学必须从传统的讲授为主转向案例浅析、专题研讨、操作训练、多媒体教学等相的多样化的互动式、研讨式教学发展,从传授理论知识、提高技能转向潜能开发、拓展训练、职业生涯设计等方向发展,教师独具匠心的课程设置、变化丰富的教学方法、灵巧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激发学生的参与的愿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团队协作、而启发学生讨论一些热点和现实不足,能培养学生独立浅析和解决不足的能力,也会增强学生对于旅游服务工作的认识,培养从业的兴趣和信心。
6. 具备相对较高的情商
(一)实习功能的客观性。
从学生认知规律上看,旅游管理专业的部分理论课程若缺少实践环节的支撑,则难以实现知识的内化。从就业需求看,缺乏实习这一载体,学生的职业精神与伦理、职业技能和素养难以形成。对学校而言,实习更是检验教学质量、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尽管在现实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但这并不能成为完全取消实习环节的充分理由。实习功能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实习功能的有限性。
实习的目标仅在于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最通用的技能,初步适应企业文化,从而比较顺利地实现“学生到员工”角色的转化,完成学校和企业的对接。当前有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专家都认为,实习阶段的训练就是让学生在毕业前成为一个熟练的员工,企业招之即可顺手使用。这种认识并不切合实际。从宏观看,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样面临妥善处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关系的问题。若以熟练员工作为实习的终极目标,实习时间必然要拉长,通才教育将受到影响,二者此长彼消的关系相当明显。当前,旅游高职教育正面临着“高等性”和“职业性”协调的突出矛盾,以“职业性”取向为特征、强调起航能力的实习环节若占用学时过多,则代表毕业生持久发展能力(或曰远航能力)的“高等性”往往无法通过充足的理论课学时落实。我们在对用人单位进行的毕业生质量调查结论证实了这点。诧异的是,多数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抱怨的并非专业技能,而是感觉毕业生在发展后劲方面与中职生、高中毕业生相差无几。他们普遍希望学校在外语、计算机及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上加大力度。
(三)实习功能的指向性。
从逻辑上讲,高职学生在三年学制期内均为学习者身份,通过校内课程来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校外实习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遗憾的是,我国旅游高职教育专业的实践表明,实多已异化为就业:譬如企业来学校大张旗鼓地举行招聘见面会,学生上岗后领取一份还算体面的工资,尽管我国的法律及司法解释还并不承认学生的劳动者身份。学生的“学习者”属性淡化的同时,“劳动者”属性日益彰显,学校与学生的联系松散,教育管理职责难以落实,最终“放羊式”实习盛行全国。其直接的后果是,社会各界开始质疑三年学制存在的合理性。学费按照三年来收取是否经得起正义尺子的检验?正如北大的朱苏力先生所言,在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情况下,非教学管理期间收取的学费变成了法律上的、实实在在的“不当得利”,学校的公益性形象大打折扣。总之,实习环节的教学本质属性意味着学生实习不应以获得报酬为前提,实习仅作为一种正式的职业探索,其主旨在于检验所学知识,积累必要的经验。实习环节的这一本质属性还意味着其时长的设置应以技能学习的必要性为限度。超出这一限度的实习将背离我国的教育目的,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亦难以找到法律依据。从内涵的归属指向性看,实习应界定为教学工作的自然延续。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传统实习模式的反思
20世纪90年初起,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一些过去乐意承担批量实习任务、对经营成本和收益不太敏感的旅游企业渐成为真正的自负盈亏、独立面对市场风险的主体。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基于理性人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在接受实习生方面态度发生了变化。据权威媒体调查,70%以上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其主要原因有:担心影响正常工作;担心泄漏商业机密;担心增加额外负担;有可能为竞争对手做了嫁衣;担心安全事故;实习生不好管理等。同时,在教育内部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旅游管理学生数量开始大规模增加,据国家旅游局统计,至2013年底,全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959所,在校生49.44万人。旅游管理学生的外派实习(尤其是到大、中型旅游企业)面临僧多粥少的困境;二是学生的就业方面实现了由计划分配向完全自主择业的转变。这也意味着学校再无法通过行政命令为特定的旅游企业输送急需人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惠关系发生了变化;三是实施了学费改革。较之以往的无偿方式,学校与购买教育服务的学生之间的关系亦发生了变化。作为民事主体身份的学校的任何一举措,都必须首先考虑权利义务是否对等的问题;四是学生的就业领域呈现多元化状态。即在供需机制的制约下,不再强调专业的完全对口。但在上述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高职旅游管理实习模式并未有相应的革新。
(一)实习组织方式的反思。
据我们的调查,在组织方式方面有分散的自主实习和学校指派的集中实习两种模式。前者由学生自己通过应聘、家庭关系介绍等方式与实习单位进行接洽,获得岗位。后者适合于大中型旅游企业的批量式实习,它由学校出面联系外派单位,就实习待遇代表学生进行谈判,并外派随行指导教师。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自主实习是学生个体与单位进行一对一博弈的结果,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双方的意愿。从经济学上看,自愿达成的交易一般属于典型的帕累托改进。故暂抛开学生的“学习者”身份,纯粹就资源配置角度看,这种实习组织方式无疑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但其弊端在于:基于管理成本的考虑,学校的教师无法进行有效指导,学生在企业很难结合所学理论课程进行系统训练,从而形成岗位必备的核心能力。学校指派实习模式能使学生获得在当地一流旅游企业锻炼的机会,随行教师的指导工作成本较低。可是,由于学生本人不属于企业谈判的直接对象,因而这种实习安排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例如在某校的实践中,某国有大型旅游公司以整班建制形式一次性接收了实习生40人。然后,按照学生的外貌条件进行了岗位分工,一些面容和体态较好的学生被分配到工作相对轻松的前台接待、检票等岗位,另一些学生则被分配至餐饮等对体力要求较高的部门。未获得期望岗位的学生情绪低落,希望早日结束实习生涯。客观而言,站在企业角度,岗位的安排上让大多数人甚至让是,1/3的人满意,确非易事。学生情绪不稳定,企业要求学校出面维稳。为了省心,多数学校不再组织集中实习,于是自由式实习日渐成风。
(二)实习路径的反思。
笔者在前文论述过,实习的本质是学习而非就业。按照教育心理学家们的定义,学习是指人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更进一步指出,学习的本质是把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知识体系。他在这里特别强调了已有生活经验的重要意义。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也表明,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效果越好,学习越成功。教育心理学家们要求我们在实习路径设计问题上遵循“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式交替进行的模式。我们研究了各校公布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及实践,发现80%以上的学校实行一次性的连续式实习。即将实习时间集中在第三学年度,或第五学期的后半部分与第六学期。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实际上,旅游管理专业的很多专业课程需要前置的实践,例如《旅行社运行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等。缺乏一定生活经验支撑的课程,学生感到枯燥难学。一种与理论课紧密配合、分段择时进行的实习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已经被一些学校的成功实践所证实。
(三)实习时长的反思。
以基本技能的学习为宗旨和存在理由的实习到底需要持续多长时间?笔者认为,第一要考虑支付教育成本的家长及学生的意愿。为此,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时长的设置有3个选项:1年、1个学期、3个月。三个选项的时长均包含在总学时以内。73%以上的家长和毕业生选择3个月。家长希望孩子坐在校园里面多学点知识,人的一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相当有限,但实践锻炼在毕业后有的是机会,即长时间的实习要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第二要考虑专业技能形成的难度。旅游行业人士给出的答案是最好不要少于6个月;第三要考虑资源配置的优化问题。我们对旅游管理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高达45%的人有意愿学好本专业知识,但却不要求毕业后能对口就业。对他们而言,专业知识与技能作为一种储备性的资源即可,并非一定要拿出来用。近年来,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统计也显示,高达70%的人从事的工作与本专业无关。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信号,意味着不宜在特定的职业技能训练环节上消耗过长的时间,因为相当大的群体在支出这部分成本后无法获得期望的收益。从促进资源高效利用考虑,学校要认真严肃地考虑实习领域的边际收益递减的问题。在学生实习的边际收益为零,即学生在基本技能训练方面已处于无所收获的状态时,学校应果断终止实习。这是设置实习时长的重要节点。
(四)实习内容的反思。
以《前厅与客房管理》的实习为例,本应包括客房预订、前台接待服务、前厅管理实务、客房卫生服务、客房安全管理、客房劳动管理等多个训练项目。但现实中常常是:甲实习生站了1个月的岗,乙铺了1个月的床……酒店的实习本应是培养学生职业荣耀感、使命感的第一站,事实上却成了学生与旅游职业分道扬镳的节点。他们在实习后对行业大失所望,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专业选择。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仅从自身利益出发,以磨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为由,无视学生通过轮岗提高综合技能的诉求,令其全程在单一操作岗位上工作;另一方面在学生抱怨被企业当苦力使时,学校考虑到企业支付了工资报酬,为维护校企合作关系,多数情况下只是派指导教师做一些象征性的心理疏导工作。
三、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重构
基于上述分析,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发,从平衡学校、学生与企业利益关系出发,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应在以下方面进行革新:
(一)在组织方式上,自主实习与集中实习并行。
这两种实习方式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若学校完全排斥自主实习,意味着寻找实习单位的责任全落在学校身上,学生将很难获得足够的实习机会。若学校废止集中实习制,尽管仍然会有一部分学生会认真进行专业实习,但毕业生在技能方面的统一规格将不复存在。或者说,不符合最低质量标准的“产品”流向社会已在所难免。
(二)在实习路径上,实行螺旋式交替进行式。
建议整个实习划分三个阶段,第一、二阶段为教师监督下的粗放式的认知实习,分别放在第二学期、第四学期结束后的暑假。总时长约3个月。认知实习不占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学时,可由学生在家乡附近自行联系酒店、风景区或旅行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习单位,但学校应为实习接收单位设定一个最低的资质。在有资质单位完成的实践,方被认可为有效的实习。指导教师一般不需要临场实地指导,但要通过现代的技术性措施加强过程的监督,保证学生的出勤到位,学生实习结束后要提供详实的予以佐证的资料。第三个阶段为学校组织的集中实习,在有一定接待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完成,为时3个月,可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和第六学期初,或全部安排在第六学期。此阶段的实习应由教师全程带队指导,严格按照事先拟定的实习计划进行。这一阶段的实习主要让学生接受全面系统的训练,可选择在2~3家企业依次进行。
(三)在实习时长上,坚持适度原则,合理照顾各方主体的关切。
建议总时长为6个月。为确保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和通才教育的实施,其中3个月利用暑期进行,不占用基本学时。
(四)在实习内容的安排上,力戒单调,尽量让学生轮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