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小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小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内涵与表达特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品味文本的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活跃语文课堂气氛,陶冶小学生性情、启迪小学生心智,从而达到预定的阅读教学目标。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给小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能让小学生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不断展现语文课堂的生命力。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艺术。
一、故事导入,焕发活力
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故事导入能够使学生很快安静下来,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移到文本阅读中来。故事能刺激小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思维的空间,焕发课堂活力,点燃小学生阅读的火花,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运用神话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讲故事:广西桂林到处都是绿水青山,这是大自然赐予的千古杰作,令人耳目一新。桂林的父子岩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古时候有一对龙姓父子,造船手艺精湛,他们父子造的船不但装的货物多,而且行驶速度极快。天有不测风云,当地的有钱人万员外看中了他们的造船手艺,逼他们父子为他造一条特别大的船,用来搜刮百姓的财物,然后讨好给皇帝。龙家父子默默地思考:船如果造好了,老百姓的财物就会被万员外给搜刮空了,老百姓岂不要遭罪么?龙家父子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偷偷地来到桂林的岩洞里藏了起来,后来因为没有粮食吃,父子俩被活活地饿死了,父子岩因此而得名。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父子岩吧,再领略一下桂林山水的美景。优美动听的故事,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质疑的空间,有先声夺人之效,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怦然心动,迅速进入文本阅读,为新课阅读做了良好的铺垫,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欣赏歌曲,加深感悟
教师在引领学生感悟文本之前,可选择和文本内容密切相关的歌曲作为开场白。借助多媒体播放歌曲导入新课,在情感上引起小学生的共鸣,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阅读文本,尊重小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发掘小学生的阅读潜能,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教师课前可播放德德玛演唱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骏马好似彩云朵……”辽阔的景色映入学生的眼帘,他们在欣赏中进入文本阅读,教师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重点抓住草原景物特点进行品词析句,体会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故意将互相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触景生情。为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做了铺垫,让学生感悟,平实无华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在感悟中探究作品。此时无声胜有声,无需教师多言,而学生在情感上已和文本产生共鸣。
三、自主探究,高效阅读
自主探究是学生创造性的阅读活动,也是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形成的标志。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文本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不懂的问题。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自主实验,乌鸦用什么办法能喝到水?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改善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一个学生说:“乌鸦在瓶子里即使放许多小石子,也有可能喝不到水。”他的话音刚落,学生哄堂大笑。可是,那位学生坚持己见,说:“我已经做实验了,瓶子里的水如果少于三分之二,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乌鸦就能喝到水。”这时,大家安静下来,教师请那位学生再次试验,果真和他说的一样,同学给予热烈的掌声鼓励。教师还学生以思维真正的自由,细读品味。在对课文的品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就会达到“我心入书,书入我心”的崇高境界,使阅读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大学生的信息量,让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更开放、更生动、更具魅力,切切实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使阅读课堂绽放精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特征;条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51-01
课堂上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质量,而且包括学生智慧发展的质量及情感体验的质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既是为未来生命储备能量的学习过程,同时又是生命河流不断流畅的生活过程。所以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实效课堂的教学手段上下功夫。
一、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特征和条件
实效性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从教学的行为看一般需要满足:一是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实施课堂教学是从学生“想学”“爱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三是教学过程及方法必须体现小学语文本身母语的独特性,而不是单一的思想品德教育。实效小学语文课堂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建构而实现的,它应该具备的特征:1、有明确目标。2、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语文知识的乐趣。3、通过文本语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成对语言及内容的深刻认识、理解、感悟、积累、运用。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阅读等等。
二、兴致盎然的学习态度是实现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原动力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自觉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知,那么课堂教学实效性就越高。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到4倍。通过自身教学的体验,切身感受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实效性的一个秘方。
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本身美好的形象、优雅的气质、甜美的语言、合适的动作等外在的魅力就会吸引孩子学习的欲望。一节课下来,给学生一种精神的愉悦,使学生在快乐中自觉地投入语文的学习中。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境的缔造者。课堂上,一个好的问题设置,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极大增强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并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启发性和创造性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把学生引向深入思考。例如《老人与海鸥》中的第二自然段着力描写了老人的外貌,为什么一连用了三个“褪色”?一个问题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去发现并提出问题。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凡是学生都善于提问题,而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所以问题是思维的开始。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为迫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增强学习的效果。如:《只有一个地球》看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的吗?《唯一的听众》对这位老教授你想问她什么问题?教师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给予赞许的眼神,鼓励的话语,学生会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获得很好的效果。
三、准确的目标设定是课堂实效的舵
众所周知,“没有目标的学习,犹如没有舵的船”。目标对课堂具有引领作用,是一堂课的方向,是判断语文教学是否达到实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及年段目标。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应照顾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制定具体年段的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要求。而达成目标教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准确地解读文本,是确立实效阅读课堂目标的前提。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以普通读者身份去实践,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文本中语言特色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普通读者去读文本,感受文本中带来的多种感受。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等等。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在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研读基础上,再可通过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研读,然后着手进行教学设计。
2、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教师在设计时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一定要遵循。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学生往往通过自读课文很快地把握,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一起走进语言文字中去,在文本语言中走个来回,通过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来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课堂上教师应采用多元模式教学,考虑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心中有数,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相应作出确切的规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除了它固有的教学目标和板块。应按照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总之,教师要围绕学生学会、会学、越学越聪明来设计,达到最优教学效果。用目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可谓是有的放矢的实效性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困惑;思考
1、困惑之一:学生为何缺乏学习语文浓厚的兴趣
学生只有具有浓厚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大脑就能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正如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学习有了兴趣,学习的热情就会不断高涨,学习激情就会不断燃烧,学生就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尽情的享受学习的快乐,愉悦地感受学习的幸福,学生的情感是饱满的,精神是振奋的,课堂教学是高效的。
可是,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一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却很淡化,浓厚的兴趣逐渐消失,学习的热情日益减少,他们没有感受学习的快乐,学习只不过完成任务而已,是哪些原因造成这一情况呢?
1.1关于教师自身的原因。教师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直接影响学生,他们的行为教育学生。教师对教学没有浓厚的兴趣,没有足够的激情,学生学习又如何能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呢?作为一名教师,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对教学充满了无限兴趣?课堂教学是否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教师是否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呢?
1.2关于学生自身的原因。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的讲课激情四射,对学生可谓满腔热血,一部分学生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任何表现,致使教师的激情、热血付诸东流,化为乌有。教师能不心痛吗?由于一些特殊的因素,一些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兴趣缺乏。
1.3关于教材的原因。可以肯定地说,教材选择的课文都是名家精品,编辑专家精挑细选的美文,体现了作品的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是学生喜欢学习的佳作。但是有一些作品过于注重思想性、人文性,轻视了学生学习的感受,轻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学生能不缺乏浓厚的兴趣吗?
1.4学习语文的渠道单一,学习方式简单。学生学习,唯一的场所就是课堂,唯一的战场也是课堂,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工具,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教师占用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实质上就是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试问:学生能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吗?学生学习能感兴趣吗?
思考之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的对策。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永远研究思考的课题,新课程标准下探讨这一问题尤为重要。
首先,用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激情四射,充满无限的兴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一部活生生教材,更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受教师的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必然充满兴趣,也就是说用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课堂教学的一切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教师激情高昂,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激情,教师教学兴趣浓厚,学生学习兴趣一定浓厚。
其次,坚持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兴趣。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实践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真正培养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语文兴趣,教师一定有足够的耐心、恒心、信心,不怕花费精力,不怕花费时间,一定全身心进行培养,坚持可持续发展,让学生逐渐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再次,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生活到处都有语文的身影,学习语文不能局限于课堂,学习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学习的方式变化无穷,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是例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自然界的怡人风光,激起情感的波涛,这才是真正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村舍,感受农村的巨大变化,品尝农民的田园生活,这就是学习语文;开展多彩多姿的活动,朗诵会上学生高声吟诵,故事会上学生绘声绘色的描述,辩论会上学生眼红脖子粗的激烈争吵,让学生根植于实践活动之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这不是学习语文吗?喜闻乐见的方式最能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
最后,注重阅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突出阅读教学,学生阅读课文久了势必产生厌倦情绪,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一定注重阅读教学,特别是课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一些家长只顾眼前利益,追求所谓的高分,为学生学习节省时间,不主张阅读课外书籍,教师一定告诉家长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课外阅读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一个重要层面,利用有效的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和书成为真正的良师益友,终生受益。学生沉浸于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之中,享受一次次心灵旅游的快乐与悲伤,心灵一次次碰撞,情感一次次升华,这样的阅读学生的知识能不丰富吗?学生的感悟能不深刻吗?
2、困惑之二:学生的想象思维为何受到了限制
喜欢想象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喜欢在想象的王国里遨游驰骋,对任何事情刨根问底,有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欲望,他们希望星星会眨眼,小草会微笑,小鸟会歌唱……小学生在自己的想象中感受世界和生活的美妙。然而,越来越多的学生想象思维变得迟缓,想象的大门逐渐关闭。
2.1想象时间和机会的缺失导致想象思维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想象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一定有足够的时间滋润,教师为了学生高成绩,引领学生进入了题海的世界里,几乎完全占用了学生的时间,没有时间,学生的想象思维哪能得到发展吗?
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科学、音乐、美术这些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学科课程被占用,造成了学生失去了想象思维的发展机会。
2.2“标准化”的评价限制了想象思维的发展。教师为了考试取得优秀成绩,往往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一切唯书是从,不让学生创造性思考,怕学生出现错误耽误时间,变相限制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思考之二: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对策
首先,创设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大胆的想象。教师必须抛弃为了考试分数的提高而牺牲学生的能力,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创设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
其次,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树立大胆想象的理念,感受想象带来的快乐,老师的尊重、信任、鼓励、期望,学生的想象思维一定能绽放出绚丽美妙的花朵。
【关键词】阅读教学 适时引导 点到为止 品读课文 理解节点
【中图分类号】G62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73-01
一、阅读教学要选好训练点
小学语文阅读训练要提高训练的目的性、针对性,就必须抓好训练点,即那些与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有语言能力训练价值的,有助于理解文本思想感情的语段,训练点要服从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师必须全面钻研课本,依据教学目标选好训练点。
我们都知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对话过程,是一种开放性的信息交流活动。在阅读训练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阅读教学可以参考艺术留白这种形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主动探索,使学生的主体能力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上留白并不是舍弃部分知识,而是要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补白的内容,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有意的留白,让学生在补白中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提高了探究意识与能力。下面是教师讲授《司马光砸缸》一课,点到为止的引导,充分的留白,激起了学生的想象,增强了词句的理解能力。
师:(出示电脑画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真观察,找一找哪个小朋友是司马光,并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生:那个砸缸的小朋友是司马光。因为课文说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只有司马光没有慌,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缸。
师:怎么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呢?
生:有的小朋友吓哭了,有的乱叫乱喊去找大人去了。
师:遇到危急的情况,小朋友们都慌了。你平时什么时候慌过,有些什么样的表现?
点评:词句的理解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慌”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教师通过精练的引导,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理解“慌”的含义,使抽象的词语具体生动起来。引导要点到关键,点到为止,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后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和心智活动,解读课文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与课文充分接触,从而由情悟理,让学生的思维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想象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这样学生才能读懂文章,获得一种精神愉悦和思想收获。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留出体验的时间让学生去品味。
阅读引导要打开学生思索的大门。抓住文章的重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感悟文章的魅力。在《妈妈的账单》一课阅读教学中,围绕“妈妈的账单和我的账单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学生通过思考有点明白了账单背后的含义。这时教师实时引导学生为自己的妈妈写一张账单,学生震撼了,自己用了父母多少钱呀?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妈妈在账单上为什么都写着0芬尼呢?这一引导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生:妈妈为我们付出的不计其数,所以写了0芬尼。生:我也向妈妈要过报酬,我真后悔那样做。生:我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就向妈妈要礼物,好像这都是妈妈应该做的。生:我今后要多为妈妈做事,回报妈妈的爱。学生在震撼中懂得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也悟到了文章的魅力。引导就是要精练,要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在课堂生成中相机引导
语文阅读教学要适时引导,即当学生处于心欲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时,及时加以引导,在学生失误或困惑时点拨,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以促使学生及时打通思路。适时引导关键在于把握最佳时机。在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就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引路人。教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找准时机引导学生抓住有价值的问题,探究出文章中蕴含的精神、情感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适时提供信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当学生通过自读课文了解泸定桥的惊险以后,我实时提出问题:“既然泸定桥险难夺,有没有别的方法过大渡河呢?谁有更好的办法呢?”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献计,有的同学说可以用船,有的同学说可以架桥,还有的同学说可以用飞机。此计一出,当场遭到同学的反驳:船不容易找到,即使找到,也载不过去几万大军;架桥也不行,因为大渡河水流湍急,也没有现在这么高的架桥技术;飞机更不可能,因为没有飞机。适时地引导起到了非凡的效果。我结合学生的反驳介绍了当时飞夺泸定桥的背景,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夺桥的意义,也为后面理解奋勇夺桥表现出的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作了很好的铺垫。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果我们都能让学生踏踏实实地品读课文,于理解关键处适时引导,点到为止,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一定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会从阅读中逐步品味文章的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习语文的爱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探究欲望,结合课文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上,只有在学生理解文章的节点上适时引导,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体现阅读课堂教学的老师引导为主,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吴春红,《让对话在阅读教学中闪烁光芒》,见《网络科技时代》2008年第19期第96-97页。
11月11日、12日,我有幸参加了山西省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改革观摩研讨培训,培训过程中,不但观摩了临汾市、晋中市教研团队四位优秀教师的课和评课,而且有幸听取了杨修宝的报告,感觉收获很多,帮助我解决了许多教学中的困惑,并且指明了以后阅读教学的方向。
首先,更加明确了一堂好课的标准。首先是看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年段教学目标。看教学内容,不能仅仅把课文当成了教学内容,要凭借文本来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看教与学的过程,看学生课堂上是否生动活泼的学,包括恰当有效的合作学习;老师的作用就是导学,看指导是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上。看教学效率,要做到省时高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以上几点,那么就具备了一堂好课的条件。
其次,找到了阅读教学的方向。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过分地依赖课内阅读,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分析课本阅读上,由于量小,则不能产生质变,即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更重要地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知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要让识字写字贯穿始终;要重视语言文字教学,真正让学生踏踏实实学好母语,提高语文素养。要注重文章整体的把握;要整合的提问;在语言学习中渗透人文情感的熏陶;做到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授之以渔”而不要“授之以鱼”。
此次培训,让我意识到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永不枯竭的河海,只有广阔的知识,饱满的激情,横溢的才华,才能浇灌祖国未来鲜艳的花朵。我将用我的所学指导我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天地里开出美丽之花。
【关键词】情感 阅读 生命
阅读本身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尽管很多语文老师都能在课堂上为阅读开辟足够的空间,但却不能引导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投入到阅读中去。什么是真正的阅读呢?真正的阅读是个体与心灵的践约,也是促使个体生命情性养成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更有必要在组织阅读教学时多费些心思,而不要让阅读教学仅仅停留在“练读”这一肤浅的层面,那只是在机械的增加对文字的熟悉度,并不能真正深入到文本的精魂之处,还是让我们分析一下导致学生情感淡化的原因吧。
一、教师对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不够明确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育并未能真正担当起素质教育的重任,仍有绝大部分教师只偏重知识的传播而忽略文字所折射出的情感体验,因此造成学生情感养成的偏差。其实,过分地突现知识与能力观,或仅仅将文本作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工具,只能使阅读教学变成一种机械的操作。在这样单一化的文本学习中,学生不可能投入或倾注大量的情感。长此以往,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小学生的心灵是单纯而易塑的,教师忽视了文本的情感因素,也就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这本身就是一种教学上的缺失,阅读教学的功能岂能达成呢?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当然学不好语文。阅读应该从小学生抓起,语文这门学科的难就集中表现在积累和感悟这两个互为因果的条件方面,而“积累与感悟”的唯一途径只有阅读。
二、社会、家庭中众多媒体冲击了小学生本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由于过多地沉迷于卡通片,电脑游戏等现代机器,小学生明显地缺少本真自然的儿童生活。比如与伙伴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少,到户外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对外界人群的体验就更不用说了。人是社会性动物,当个体生命从小就被困在冰冷的机器面前,你又怎能让他在语文课上以饱满的热情去投入阅读呢? 相信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同感:当前,小学生阅读情感淡化现象非常严重,集中表现在平淡冷漠和自私等。我认为,要想扭转这一畸形现状,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用“阅读”来拯救阅读,真正的阅读是直抵心灵深处的文字感化,是众多的感动中最有震撼力的生命触动。
三、我们处在一个多元价值的时代,各种新旧观念的碰撞使得小学生不得不在困惑中成长
学生本身是需要正确的思想导向来牵引的,当他们不确定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观的时候,也就理所当然不能带着健康的心态去解读文本,这也是造成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阅读困难的原因之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洒在这土壤之上。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就迫切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阅读教学价值取向。阅读应从小学生抓起。说实在的,语文这门学科难就难在积累与感悟这两个互为因果的条件方面。而积累与感悟的唯一途径只有阅读。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热爱阅读,使他们从小就会读书,读好书,并敢于大胆提出阅读反思和质疑,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其实,除了父母和老师之外,能够更好地关心学生心灵成长的最好方式也是阅读。高万祥老师说:“每天读一点点书,那种兴致勃勃,那种豁然明亮,那种静水流淌,让心灵不断触摸到一种快乐、一种幸福、一种高尚。”我想,这应该是从语文的角度对阅读功效的细节性解释吧!
当然,阅读还绝不能仅限于课堂这块领域,还要鼓励学生把阅读的触角伸向课堂之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三圈相结合”的原则,即:课文为一圈,引申、延伸为一圈,课外阅读为一圈,三圈呈同心圆,紧密结合,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主题开展扩散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教材。在扩散性阅读中,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就自然而然的不断增强。
一、新课改带来的可喜变化
1.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成效最大的就是教师角色转换了。教师由原来的主讲者变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已成为学生最真诚的合作者、最谦虚的倾听者、最具慧眼的“伯乐”。教师的角色开始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转变,开始由管理者向引导者悄然转变。这种悄然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由囿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也不再拒绝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期待。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示。由于教材的开放性,引领课堂教学的方式转变。课改后的课堂充满了激情、关怀,教师将自己融入对话式的课堂,与学生一起走进教材,一起学习语文。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课堂教学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学生不再是可怜的倾听者,而是学习的主人,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教师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是大有益处的。
3.课堂上教师激励评价性语言丰富了
充分肯定,适时表扬,是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上教师批评、指责、讽刺的语言少了,表扬、激励的语言多了。如,你真是一个会学习、会思考的孩子;你不仅会学而且会听;你的发言真有深度。再如,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那幅美丽的画面;你可以当小播音员了;你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等。这些发自教师内心的鼓励会触动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刻苦学习的欲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
1.“双基”掌握的不扎实、不系统
新课改实施以来,由于教材的变化、教学的开放,使得学生对一些字、词、句的教学掌握不扎实、不系统。如,改病句的练习、句子转换的练习等,教材中没有出现,考试时有。
2.重视了重点句段的教学,忽视了篇章的教学,使读写教学严重脱节
一、适当增加学生课外的阅读量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年龄较低、心理还不成熟,没有形成完善的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他们这一时期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好奇心强、对新事物的探索能力强。因此老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这个时期的学习心理,对其逻辑能力进行培养。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虽然有了很大改进,但是其中穿插的文章数量还是较少,学生仅仅阅读课本中推荐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应该扮演指导者角色,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以弥补教材中的不足。在选择阅读书刊的时候,老师应该注意选择一些言语浅显、便于学生理解、符合学生年龄段的书籍,不能盲目随意推荐。否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生字生词不认识、不理解的情况,打击阅读信心,丧失对语文阅读的兴趣,这种情况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要慎重推荐读物,适当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二、注重师生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比如,可以在课堂上跟学生分享自己读过的书籍及读后的感受,或者让学生站上讲台讲述自己阅读文章时的经验及阅读过程中的困惑,老师则从旁帮助他们分析并依次解决。这种模式下的阅读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势必会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迅速升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问题,以下次进行课堂的改善,而学生也可以体谅老师的难处,尽量站在老师的位置思考问题,了解到阅读课堂的进行不仅是老师在主导,自己也是其中一员,也应该积极活跃地参与。做到这一点,可以大大增加他们对语文老师的喜爱,提高他们对阅读的热情和渴望。有了这种学习的劲头,学生便自然会自主寻找读物进行阅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三、尽量模拟文章中的情景,开展情景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记叙文,以一条线索贯穿始终讲述一件事情,通过这件事情折射出做人的道理。为了充分使学生了解文章的真正思想,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老师应该经常开展情景教学,尽量模拟文中情景,让学生分饰文章中不同的角色,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声情并茂地表达、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营造活跃的阅读氛围,使他们对这篇文章有清晰的认识,充分吸取文章经验,并在生活中遇到类似事情时懂得怎么处理好。如在讲解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难忘师恩》一课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问他们一个问题:“你们目前为止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是谁?为什么你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选取典型事例叙述师生之间的小故事,表达对老师的喜爱及感激之情。再比如《陶校长的演讲》一课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一个小小的演讲,不但可以让他们体会课文中陶老师演讲时的五味陈杂的心情,还可以让他们额外收获演讲的技能。做到这些,才算是实现了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目标。
四、优化学生的阅读模式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很多“拦路虎”,可能会吓退他们继续阅读的热情,这是老师和家长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因此老师应该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尽量了解他们每个人的阅读习惯,并且以朋友身份告诉他们这些习惯中不好的地方,帮助他们改正,根据他们的阅读能力,因人施教,进行专业耐心的辅导,让他们认识到阅读不是一件难事,而是快乐的、有意义的,让他们养成经常自主阅读的习惯。只有优化了阅读模式,学生才能更加有效地阅读,在阅读道路上勇往直前。
五、利用新型的教学设备
关键词:小学 初中 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191-01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阶段进行语文学习是小学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较为简单,侧重点在识记和浅层理解上;而中学的知识点有所增多,思维难度较大。学生在升入初一时就要面对较高的教学要求,容易出现不适应、厌学等问题。面对小学到初中的巨大转变,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吃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理应采取有效措施对中小学语文知识进行衔接,从而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1 中小年级语文教学脱节的表现
1.1教学内容的变化和脱节
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的知识面有所扩展,在增加教学内容的同时又出现了抽象概念,加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中小年级语文教学脱节,究其原因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语文教师的“过渡”工作有待改善,多数教师对“过渡”工作的认识不足;第二,部分中学教师不熟悉小学教材;第三,小学语文教学不到位,限制了学生适应中学教学的能力。由于中学教材的科目设置较多,课文分量有所加重,就小学生而言,课堂节奏的加快、课堂容量增大都是影响中小年级语文教学脱节的原因。
1.2教学方法的不同
小学语文教学结构包括字词理解、阅读等环节,而中学语文教学的灵活性较高,包括阅读、讨论分析、理解、作业等多个部分,同时学生需要掌握不同文体,进行阅读、作文和听说训练。中小学语文在教法上也存在较大差异,相比较而言,小学课堂教学的特点过于“儿童化”,但初中课堂教学的特点则具有“成人化”色彩[1]。由于中小年级语文教法的转变,给学生带来了许多不适应之处,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产生影响,并限制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2 中小学语文教学过渡的途径
2.1做好教学方法的过渡
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教师的引导,而并非一味的知识灌输。当小学生升入初一年级时,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非常陌生,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充当桥梁做好之间的衔接工作。在教学方法上,初一的教学应当深入浅出,注重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培养。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进行语文教学,同时做好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的结合工作,全面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另外,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在教学过程中对高年段的知识内容进行渗透,帮助他们适应过渡后接受学习时产生的不适应感。
2.2控制学习难度
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同时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充满自信的迎接初中的学习和生活。教师要放慢教学的脚步,学生在获得一定成就感后信心就会倍增,便于他们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2]。在课堂上,老师要能够使用一些简单易懂的语言,深奥艰涩的用于只会让学生望尘莫及。当学生发言时,老师不能过分注重答案的对与错,而应在纠正的同时肯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老师应当给予肯定,善于保护他们学习进步的热情,在鼓励中对学生的自信心进行培养,从而提升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
2.3提升学生语文思维能力
教师在控制课堂教学氛围时,要采用合适的策略使课堂教学更为灵活。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巧妙运用,语文教学活动就会变得更为生动活泼,学生在吸收语文知识时就会显得更为轻松。教师可以通过竞赛的举行对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在字词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可以进行记忆力的比赛,比赛过程中学生们会争先恐后的对生字进行读与写,如此紧张的氛围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更佳突出。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排演课本剧,让学生根据课文自编、自导。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以直观形象深入到课文当中,从而深入把握课文主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2.4通过课外阅读进行过渡
中学阶段只有三年时间,但由于学习任务繁重、时间不富裕,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在小学阶段三、四年级时就让学生提前接受中学教学的任务,就可以缓解小学生在中学时期的学习压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培养学生学习品质[3]。教师可以试着将学生的阅读年龄提前,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认识更多的字词,当学生的字词量逐渐增加时,学生进一步阅读文章的能力就会增强。所以,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注重阅读的扩展有着突出的成长意义。
总而言之,教师应当引起对中小年级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重视,积极寻求小学语文教学向初中语文教学过渡的方法和途径,结合学生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及文学科教学特点,为学生搭起小学过渡中学教育的桥梁,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升知识运用能力,以避免中学时期厌学、成绩下降等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秋芳.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衔接一解读语文新课标[J].成都大学学报,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