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目的地管理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畲乡风情品牌;品牌营销模型;景宁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180-04
对品牌基础问题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品牌认识研究、品牌选择研究和品牌发展研究三个方面。在品牌理论研究的进程中,陆续形成了品牌形象、品牌定位、品牌延伸、品牌资产和品牌关系等理论精髓。对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研究主要涉及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信息技术与旅游目的地营销等方面,而对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模型研究,仍然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近年来,虽然在畲族文化的保护与挖掘、畲乡风情的旅游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对畲乡风情品牌的内涵与外延、营销模式及运行实践等方面尚需要深入研究。
一、畲乡风情品牌的内涵与外延
畲族同胞主要居住在华东地区的四省8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量为70.96万,在中国民族大家庭中排名第二十位。畲乡风情品牌是广大畲族集居地认可度最高的品牌,是多年来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研究的“畲乡风情”是包括全国各地的畲族同胞居住地区的具有畲族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这里的“畲乡”泛指包括全国各地的畲族同胞居住地区,也可以特指一个畲族自治县,或是一个畲族乡(镇)、畲族村。畲乡风情品牌是旅游目的地品牌,是同类旅游地若干旅游产品的集合。它是畲族文化和畲族品牌文化的整合点,是体现畲族文化精髓的一种识别、一种精神、一种品位、一种格调,是畲乡的无形资产和不竭源泉,是畲乡进入市场的“信用卡”。
(一)畲乡风情品牌的内涵是畲族文化
畲族文化是畲乡风情品牌的灵魂,两者互相促进。畲族文化是畲族同胞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畲乡多数人员所认I可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即畲乡精神和畲乡形象。畲族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对畲乡社会和经济发展发挥着导向、示范、凝聚和激励等重要作用。畲乡风情品牌是畲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畲族文化是凝结在品牌上的精华,也是对渗透在品牌经营全过程中的理念、意志、行为规范和民族风格的体现。
(二)畲乡风情品牌的外延是可以印证其品质的识别系统
我们认为,品牌识别系统可以印证品牌的品质,也有助于界定品牌的外延。品牌识别的理论主要有六棱柱模型和旅游地品牌形象系统分析表。以景宁畲族自治县畲乡风情品牌为例,进行如下形象系统分析。
1.理念识别。(1)使命。“建设畲乡风情品牌的景宁形象”。该使命描述了我们要做的是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回答了我们所进行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将会实现的是一种“风情、浪漫”的理想境界。(2)愿景。“打造中国景宁畲乡风情品牌,努力在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上成为全国畲乡风情品牌建设的楷模。”该愿景描述了我们期望实现的状态是全国畲乡风情品牌建设的楷模,非常大胆、清楚地说明了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3)核心价值。集中体现在“淳朴、自强、兼容、开放”的畲乡精神,和“风情、浪漫”的品牌精神上。品牌精神是畲乡风情品牌的精髓,是畲乡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力量源泉。她概括了应当如何行动,怎样去做,希望建立什么样的组织来实现使命。(4)发展目标。按照“风情、浪漫”的要求,建设具有景宁特色的畲乡风情品牌,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景。(5)发展战略。特色立品牌,创新做品牌和营销强品牌。
2.视觉识别。(1)目标市场细分。面向全国的畲族同胞和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旅游者。(2)选择及定位主要品牌――景宁畲乡风情品牌。(3)市场开发广告与促销活动、文化娱乐活动、服务行为,主要表现在“中国畲乡三月三”节庆活动中。
3.行为识别。(1)品牌徽标。以原有“中国畲乡风情节”的徽标为基础加以完善,形成固定的“中国畲乡三月三”节庆徽标,并以此作为品牌标徽。(2)选择代表产品、系统风格、建筑造型和服务标识。
二、畲乡风情品牌的营销模型
(一)模型构建思路
本模型试图创新一种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的新方法,不是去套用“塑造―推广一管理”的一般品牌营销的研究思路,而是根据旅游目的地的特点(如综合性、政府主导性等)去构建理论模型。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与企业品牌营销有较大的不同。一个完整的旅游
目的地品牌营销模型,应涉及旅游目的地和目标市场二个层面及对接问题。为了便于研究,笔者将畲乡风情品牌营销理论模型分基础层营销和目标层营销二个层次(见下图)。模型中“基础层”代表的是旅游目的地,“目标层”代表的是目标市场。这就是模型为什么分为“基础”和“目标”二个层面的逻辑关系。本文侧重于对旅游目的地问题研究,而不是目标市场。
(二)模型构建依据
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目前是个热点问题,但研究还不成熟,针对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宏观营销模型研究很少见,较多的是针对目标市场的微观模型研究。本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平台管理理论。“目前被管理学广泛借用的平台有三重含义:一是计划与设计,二是一种原则体系,三是物理或者工程意义概念。例如,知识共享平台、商业平台、创新平台和科技平台等。其本质在于突出和强调实体性平台支撑和资源共享的特性。”平台管理以耗散结构理论、集成管理理论及机制设计理论等为依据,更强调的是软件的完善和发展。本文选用该平台管理理论并得出的构思是:以平台管理的理念建立基础层营销的实质是有形和无形平台的集成,包括集成资源平台、政策平台和技术平台等;也是创新方法的集成,包括集成创新资源、创新制度和创新文化等。品牌营销平台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创新方法、优化平台,集成基础层营销,为实现目标层营销奠定基础。
2.核心能力理论。本文根据核心能力理论,认为建立基础层营销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牢固的品牌营销基础平台,而这个基础平台的形成又是由核心能力决定的。基础平台在这里是指品牌在营销过程中,处于不同营销状态下所具备的可以分享和依托的一种条件和能力。这种条件或能力是由特定的先天资源和后天的知识、人才及资金等推进因素整合所形成的。它决定着品牌营销的模式与方向。
3.创新方法论。本文根据创新方法论,认为在建设旅游目的地品牌的过程中,创新的途径方法主要有:创新资源、创新制度和创新文化。
4.市场平台理论。本文根据市场平台理论,认为实现目标层营销的实质就是建立市场平台。一个成熟的市场平台,是
由一定规模的、稳定的目标市场和一系列富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营销策略构成的,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平台、政策和技术平台之上的市场条件和营销能力。它是一个地方产业协调与外部关系的轴心。
5.营销联系理论。在目标层营销的构思中,本文选用了“当今营销中的联系:既包括由电脑、信息、通信和交通等连接技术,又包括通过这些连接技术所建立起来的与顾客的联系、与合作伙伴的联系以及与周围世界的联系。”
(三)模型构建要素
1.基础层营销的构成要素。品牌营销基础平台主要是由资源平台、政策平台和技术平台组成的。其构建过程就是对旅游目的地三大平台(资源平台、政策平台和技术平台)的整合过程,或是对旅游目的地五大吸引力要素(吸引物要素、文化要素、服务要素、环境要素和综合要素)的整合过程。(1)资源平台。例如,畲乡风情品牌营销的资源平台是由畲族文化、畲乡生态及区位人口等先天优势构成。畲族人口居中国民族大家庭中的第二十位,各方面资源丰富,畲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宣传工作方兴未艾。以提高畲族知名度,弘扬畲族优秀文化,建设美好畲乡为己任,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构筑起一个坚实的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和知识共享具有重要意义。(2)政策平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策起导向作用,在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中政策平台是不可或缺的。(3)技术平台。由知识、人才和资金等推进因素的后天优势培育而成技术平台。依托资源平台和政策平台构筑技术平台是必然选择。利用技术平台可以更好地进行旅游产品的专业化、系列化深度开发,不断丰富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内涵和外延。
2.目标层营销的构成要素。实现目标层营销的构成要素“就是获得需要或想要的东西,包括营销供给、连接技术和营销联系。”即:一是营销供给要素,例如,景宁畲乡风情品牌的营销供给不仅是一些产品或服务,更应该是一个“提供需要”的解决方案(即能给旅游者带来一种“风情、浪漫”的体验经历);二是连接技术要素;三是营销联系要素。
三、景宁畲乡风情品牌营销的实践探索
景宁畲族自治县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以及拥有地处城市群中的“后花园”的区位和生态优势。分析景宁畲乡风情品牌营销的实践探索,对全国范围内“畲乡风情品牌营销”具有示范作用。本文对景宁畲乡风情品牌营销进行了长期跟踪调研,在利用已形成的系列课题成果材料来充实本文的基础上,围绕模型构建的基本要素,进行了再调研、再认识。着重从运行途径角度,总结和提升现有的经验,以达到对模型的实证作用。
(一)优化基础层营销平台的创新途径
集成基础层营销的创新途径源于创新精神与行为。创新内容包括资源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景宁畲族自治县通过创新,优化资源平台、技术平台和政策平台,为目标层营销建立牢固的基础平台。
1.创新资源,优化资源平台。通过创新资源,形成“畲乡新农村建设的景宁模式”。其中十个方面的独特竞争力与优势(中国畲乡、华东畲乡、文化畲乡、生态畲乡、绿色畲乡、水电畲乡、风情畲乡、劳务畲乡、创新畲乡、和谐畲乡)就是不断创新的结果。这十个要素也正是集成景宁畲乡风情品牌基础层营销的基本元件,和支撑畲乡风情品牌的重要基石。
2.创新文化,优化技术平台。以建设民族特色鲜明、文化产品丰富、社会发展和谐的中华畲都(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畲族文化展示与发展中心)为总体目标。通过创新文化,极大地丰富景宁畲乡风情品牌的内涵,实现畲族文化现代的回归与应用。表现在:“一是传统畲族文化的生活化回归,如建筑、服饰、语言、礼仪等在畲村的回归;二是传统畲族文化的艺术化回归,如畲族题材文物、文艺作品的搜集、创作和展示;三是传统畲族文化的经济化回归,如旅游业、休闲娱乐业、工艺制作业、节庆会展业中畲族文化的开发利用;四是传统畲族文化的社会化回归,如畲族文化的宣传、普及和社会性认同、传承。”与此同时,也实现品牌畲族文化的技术化回归。产学研的结合等于创新,是建立畲乡风情品牌的学术基础与前提,起到技术推动作用,品牌营销模型运用和旅游目的地营销是产学研合作的关键,起到市场拉动作用,以实现创新。目前浙江省每年都有一批针对畲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省地级科研课题或校企合作型课题立项,有效地促进了畲族地区的发展。
3.创新制度,优化政策平台。通过创新制度,优化政策平台,为畲族文化建设和畲乡风情品牌营销提供重要支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中介机构的促进是旅游品牌化实施的保证和桥梁。景宁畲族自治县基于独特竞争力进行县域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战略目标层面明确“使命、愿景、价值观和主要目标”,在战略途径层面明确“文化立县、产业强县和创新兴县”三大发展战略定位,从而为景宁畲乡风情品牌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政策平台。
(二)实现目标层营销的方法途径
景宁畲族自治县实现目标层营销的方法途径,主要是整合营销供给、提升品牌营销连接技术和完善品牌营销机制。
1.整合品牌营销供给。一是通过整合做大畲乡风情品牌,就全国的畲族集居地分布来看,具有小、散、广的特点,各地主打品牌的主题与形式类似但缺乏整合(如畲族节庆),只有通过整合,才能建立起丰富的畲族品牌文化资源,才能真正做大畲乡风情品牌。二是通过整合做强畲族品牌文化。三是通过整合做浓品牌培育氛围。总之,通过整合景宁畲乡风情品牌营销供给,最终能为旅游者带来一种“风情、浪漫”的体验经历。
2.提升品牌营销连接技术。建立良好的营销联系需要连接技术作为硬件支撑。就交通因素来看,景宁畲族自治县拥有地处城市群中的“后花园”的相对区位优势,但高速公路还没有通达是制约旅游经济最主要的方面。就网络因素来看,网站的特色欠鲜明,内容欠丰富,需要依托就近的大中城市的专业公司与专业技术人才来提升。
3.完善品牌营销机制。一是完善政府主导型品牌营销机制。景宁畲乡风情品牌要从传统的宣传促销模式转变为科学的营销模式,还需要走较长的路。因为畲乡风情旅游目的地的行业性质的组织在现阶段还相当不成熟,属于起步阶段,离旅游业“大行业、大市场、开放性”的性质要求还相差较远。建立政府主导型品牌营销机制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二是完善品牌营销筹划机制。三是完善品牌营销策略机制。四是完善品牌营销效益评估机制。
受多种条件限制,本文的模型构建及运行途径还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仅以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畲乡风情品牌营销的实践展开相关研究。因此,未来对该类模型与途径的研究要更注重关键项目,例如,“中国畲乡三月三”节庆的运营模式。建议深化畲乡风情品牌内涵,建立完善的品牌识别系统,转化传统宣传促销模式,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解决好节庆活动中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沈鹏熠.胡正明.品牌营销理论研究:回顾与探索[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50-53.
[2]肖江南.国外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现状及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9):86-90.
[3]李 艳.牛志文.旅游景区品牌形象塑造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5):12-15.
[4]麻益军.“景宁模式”的战略管理学分析[J].民族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9,(3):40-43.
[5]戴 湘.李宝山.中关村成为全球创新中心的管理对策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2):69-74.
[6][美]菲利普・科特勒,等.市场营销原理:亚洲版[M].何志毅,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72
[作者简介]李正欢(1979―),女,福建三明宁化人,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200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管理;郑向敏(1954―),男,福建泉州永春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本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国外旅游领域研究的缘起、研究概况、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国外旅游领域时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大多沿袭了传统利益相关者理论已有的研究基础,集中在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利益和关系等几个方面;研究涉及范围广泛,无论是具体案例的分析,还是对基础理论的探讨,研究开始深化和细化,研究方法趋于多样。同时,本文对目前研究中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局限性进行了归纳分析。
[关键词]旅游;利益相关者;国外;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1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10―0085―07
1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领域研究的缘起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一个管理学概念。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研究的真正起步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极大地挑战了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股东至上理念”,随后得到管理学、伦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关注,但企业一直是该理论的绝对研究主体,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其研究主体开始从企业扩展到政府、社区、城市、社会团体以及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等。
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Freeman,1984)。这一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旅游研究领域。其实,在旅游研究领域正式引入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之前,部分学者便开始从大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协作旅游(collaborarivetourism)、伙伴关系(partnership)等角度研究旅游。如洛斯劳等(Rosenow et al.,1979)便强调在旅游目的地管理与发展中有必要引入公众参与。许多早期的旅游研究文献也开始研究单个的利益群体,如居民和游客。杨(Young,1973,转引自墨菲,1985)认为,每个既定的旅游区域都存在一个饱和水平,一旦超过这个水平,旅游的成本将超过收益。道克斯(Doxey,1976)根据杨(Young)的饱和水平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愤怒指数模型”。墨菲(Murphy,1985)提出在未来的旅游业发展中,要尽力让社区参与到规划中。从此,社区作为一个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得到了较大的关注,尤其是对社区参与旅游规划与管理决策、公平分享旅游利益与公平分担旅游负面影响等问题特别关注,而这些与社会责任、公平伦理有关的问题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管理的社会责任和伦理是相呼应的(周玲,2004)。
利益相关者在旅游领域研究的缘起,与可持续旅游的发展也是分不开的。早在1984年,《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WCED,1987)便指出在可持续旅游的过程中有必要理解利益相关者,可持续旅游发展是个困难的过程,在让部分人受益的同时,势必影响到部分群体的利益,因此,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WCED,1987)明确指出,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求之一。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至少强调:①在保护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要。②旅游业带来的效益要广泛渗透到社会之中,尤其应当对当地居民带来裨益。③强调发展机会的公平性,强调本代人之间、各代人之间应公平分配有限的旅游资源,一部分人旅游需要的满足不能以旅游区环境的恶化为代价,当代人不应以满足自己的旅游需求而损害后代公平利用旅游资源的权利。而这些内涵与利益相关者理论所强调的伦理、公平也是相呼应的。
2 研究概况
以Elsivier文献库的sciencedirect为引擎,在期刊名含“tourism”的期刊中,以“stakeholder”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其中包含了旅游研究中权威的两种杂志《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AOTR)和《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TM)。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2.1 早期研究文献
在期刊名含“tourism”的期刊中,全文中最早出现“stakeholder”的时间是1988年,是发表在AOTR1988年第2期的《社区中负责任和响应灵敏的旅游规划》(Responsible and Responsive Tourism Planning inthe Community),主要研究旅游规划中的社区参与。
关键词中最早出现“stakeholder'’的时间是1995年,是发表于AOTR 1995年第1期的《协作理论与社区旅游规划》(Collaboration Theory and CommunityTourism Planning),主要探讨社区旅游规划中利益相关者的协作问题。
篇名中最早出现“stakeholder”是1996年,是发表于TM第7期的《从股东到利益相关者:旅游营销者的关键问题》(From Shareholders to Stakeholders:Critical Issues for Tourism Marketers),主要探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旅游营销观念转变的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益相关者引入旅游领域研究的时间大概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但是旅游领域对利益相关者的明确关注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左右。
2.2 文献的年份数量分析
由表2可知,对摘要、篇名、关键词3种方式联合检索得到的文献是40篇,这40篇文献的年份分布数量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篇名含“利益相关者”的文献共9篇,1999年以后的文献就占了8篇。从联合检索来看,1999年后的文献数量是30篇,占总篇数的66.67%,表明从1999年开始,研究者在旅游领域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较多。与此相关的是,1999年“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正式列入世界旅游组织制定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世界旅游组织,2000),表明这一概念得到旅游官方文献的正式认可,这也推动了研究者对利益相关者概念在旅游领域的研究。
2.3 利益相关者在旅游领域涉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兴趣
对摘要、篇名、关键词3种方式联合检索得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其应用研究对象涉及社区旅游、校园 旅游、生态旅游、国家旅游、高尔夫旅游、区域旅游、野外旅游、遗产旅游、山地旅游、乡村旅游、自然旅游、酒店、旅游商、旅游目的地管理部门、旅游营销者、旅游政策制定、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环境伦理、可持续旅游等众多方面。从研究关注的兴趣来看,“community(社区)”、“collaboration”(合作)、“sustainable(可持续)”、“destination(目的地)、“equity(公平)”、“ethic(伦理)”相伴出现的概率较高,反映出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领域的研究兴趣所在(见表3)。
3 主要研究内容
目前对旅游领域对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主要包括三大类: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规划与目的地(或旅游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规划与目的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3.1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研究
综观旅游领域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已有的研究出现了两种明显的研究思路。第一种思路是借鉴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传统理念,首先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然后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和实践过程中应该根据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和影响来考虑其利益,而且,拥有更多权力的利益相关者应该得到更多的考虑(Rosenow,1979;Markwick,2000)。第二种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思路出现于近几年,涵盖了合作思考(collaborative thinking)等内容。这种研究思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规范方法,它暗示应该考虑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群体,某一个利益相关者不应该比其他利益相关者拥有优先权(Sautter& Leisen et a1.,1999)。
无论采取何种研究思路,旅游领域对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利益相关者的权力(power)、利益(interest)和关系(relationship)等几个方面,在关系的研究上包括了利益相关者的协作与冲突问题。
3.1.1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是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到旅游领域的基础,而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比其他大部分行业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都要多,因此在利益相关者界定方面显得复杂而困难得多。不同类型的旅游组织或旅游地,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不尽相同,而且以不同的行为主体为中心会涉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例如,简・罗伯森等(Jane Robsonet al.,1996)以旅游经营商为中心列举出12个利益相关者,以当地政府旅游市场营销者为中心列举出18个利益相关者。桑特和雷森(Sautter & leisen,1999)根据弗里曼(Freeman)的利益相关者图谱,勾勒出一幅以旅游规划者为中心的8个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图谱;布兰威尔和夏蒙(Bramwell&Sharman,1999)提出目的地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时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及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评判目的地旅游发展规划是否合理的“利益相关者系统分析框架”;瑞恩(Ryan,2002)则给出了旅游经营者在旅游开发经营活动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彭斯等(Bums et a1.,2003)则针对野生动物旅游,以澳洲野狗为中心列举了10个利益相关者。
希翰等(sheehan et a1.,2005)认为,大多文献中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只是指出了应该关注哪些利益相关者,但对于如何从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中界定重要的或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并没有提供出一个具体的方法。因此,该文运用问卷调查,以实证方式对北美在旅游目的地的CEO进行了调查,从32个列举出的利益相关者中选出了目的管理组织(DMO)的12个核心或重要利益相关者,并发现酒店协会似乎是目的地管理组织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3.1.2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利益
很多研究文献都阐述了权力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Jamal et a1.,1995;Reed,1997;Bramwell et a1.,1999;Taylor,1999)。里德(Reed,1997)引入组织理论论证了权力关系对社区旅游规划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社区旅游中,权力关系是了解社区旅游规划特点和因果关系不可或缺的因子,权力关系会改变协作行动的结果,是协作成功或失败的一个变量。但是对于权力关系的具体表达,少有文献涉及。
“利益”是联结利益相关者的核心纽带,旅游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众多,而且利益之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因此,对利益的具体表达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也是少有文献涉及。大多文献定性地分析了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主张(Reed,1997;Bramwell eta1.,999)。
马克温克(Markwiek,2000)对马耳他一高尔夫球场建设项目中出现的发展派和保护派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构成两派的利益相关者在对待成本和收益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主张,于是借鉴孟德鲁(Mendelow)的利益相关者权力一利益矩阵(stakeholder mapping)来分析其利益相关者问题(如图1所示)。
3.1.3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协作
由于各自追求的利益不同,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于是利益冲突问题便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在旅游发展中,如何让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有效协作以减少冲突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经常会借鉴社会学与管理学中的组织理论、沟通方法、公众参与等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理论框架和提出利益相关者管理对策与建议(周玲,2004)。
其实,“协作”对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来说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弗里曼(Freeman,1984)曾指出,有效管理利益相关者需要理解3个主要焦点,即有效识别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流管理。
在利益相关者协作问题的研究上,部分研究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的协作有助于制定旅游目的地规划、政策和管理,或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Santter等,1999;Fisun,1999;Ritchie,1999;Markwick,2000;Ryan,2002)。费森等(Fisun et a1.,1999)指出,尽管协作规划是费时和困难的,但它可以证明是能够“长期内可以避免冲突成本,政治上更合理,并能够建立利益相关者的知识库和能力”。此领域涉及到的研究有关系与协作的组织形式(Jamal et a1.,1995;Reed,1997;Lindermberg,2002)、协作的方法(Ritchie,1999;Markwick,2000)、利益相关者协作中的权力关 系(Reed,1997)、协作关系(Lindermberg,2002)等。
里德(Reed,1997)引入组织理论论证了权力关系对社区旅游规划的影响,研究结论认为:在社区旅游中,权力关系是了解社区旅游规划特点和因果关系不可缺少的因子,权力关系会改变协作行动取得的结果,甚至是阻止协作行动,因而协作理论应将权力关系融合为一解释协作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变量,研究权力关系是如何影响基于社区的旅游,而不是如何寻找消除权力的机制。
里奇(Ritchie,1999)对加拿大班芙博峡谷(Banff-Bow Valley)国家公园价值驱动远景(value-drivenvision)设计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在方法上有所创新。该文探讨了多个利益相关者合作参与的“基于利益的谈判”和“共同决策”的圆桌会议程序和方法,研究认为共同决策过程虽然缓慢而艰难,但这一过程能够考虑到某决策影响到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而具有社会历史性意义。
马克温克(Markwick,2000)则建议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与管理者根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与各种环境的、经济的有利和不利的利益联系来了解旅游开发中的冲突,并可借助权力一利益矩阵这一成熟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来识别和解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特定利益来实现占主导地位的途径。
林德伯格等(Lindermberg et a1.,2002)研究了巴西Costa Dourada项目中的合作关系对欠发达国家中区域旅游协作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规划中力图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但由于经济、政治和行政等方面存在困难,规划仍采用了传统的政府决策模式,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而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商业部门和当地居民的参与非常有限。因此,该文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上,提出了旅游发展中合作关系进程的分析框架。
桑特和雷森(Santter&Leisen,1999)探讨了如何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一个规范规划模型(normative planning),来促进旅游规划中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由于旅游规划中涉及到众多的利益相关者,而且存在很多的两两关系分析(dyad),如政府――居民之间关系、居民――旅游者、旅游者――企业、居民――旅游企业等等,于是借助市场营销中基于过程的关系型取向战略和基于结果的交易型取向战略的理念,构建了利益相关者取向矩阵。任何两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都可用这个矩阵来解释。利益相关者对旅游开发的价值取向一致性可以增加合作的可能性,即图2中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不一致则意味着冲突,所以规划者的任务是找出和维持共同战略取向的利益相关者关系以实现协作。而且,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战略取向是动态变化的,如可能从图2中第一象限变化到第二象限。
3.2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规划与目的地(或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3.2.1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旅游规划与目的地或旅游企业管理的作用
大多文献认为,让利益相关者参与是一个地区旅游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理解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让核心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到旅游发展的过程中(Jamal et a1.,1995;Jane Robson et a1.,1996;Reed,1997;Bramwell et a1.,1999;Sautter et a1.,1999;Fisun,1999;Lindermberg et a1.,2002)。费森等(1999)强调目的地尤其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进行旅游开发规划时特别需要考虑、兼顾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广泛征求、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监督。
部分文献探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旅游规划的重要性(Jamal et a1.,1995;Reed,1997;Bramwell eta1.,1999;Sautter et a1.,1999;Fisun,1999;Lindermberget a1.,2002),一些文献则探讨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到旅游企业,可以有效地促进与当地社区的互动(JaBe Robson et a1.,1996)。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旅游规划与目的地管理的作用可以减少冲突,增强合作,以及促进旅游规划的更好实施。但同时,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运用到旅游领域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增加了规划和管理成本、合法利益相关者难以界定(Reed,1997;Bramwellet a1.,1999)、利益相关者参与能力(Reed,1997;Lindermberg et a1.,2002)、权力大多被控制在当地的精英(elite)和经常发出“声音”的人的手中,沉默的大多数和当地少数民族的利益会被忽视(Taylor,1995;Tosun,2000;Christina et a1.,2005)。大多数研究者都强调利益平衡的重要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具备参与所必备的能力(Reed,1997),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国家,专家就可能无法有效地参与到旅游中(Brohman,1996)。而且,对利益相关者参与旅游最大的批评在于协作旅游存在于一个假设,即简单地理解为让所有的利益集团参与到旅游中,就可以解决利益分配和权力平衡问题。但这忽视了权力和资金分配的基础约束(Reed,1997;Fisunet a1.,1999)。另外,在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程度和方式是不同的。如在发展中国家,对社区参与有操作上、结构上和文化上的限制(Tosun,2000)。
3.2.2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研究者主要采用访谈(interview)(Fisun et a1.,1999;Burns et a1.,2003;Sheehan et a1.,2005;Christinaet a1.,2005)、问卷调查(survey questionnaire)(Christinaet a1.,2005:Sheehan et a1.,2005)、利益相关者图谱(stakeholder mapping)――权力―利益矩阵(Markwick,2000)、圆桌会议(round table)(Ritchie,1999)等方法,来了解利益相关者对旅游规划与管理政策或措施的态度和看法。
3.3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施效果评价
此领域的研究主要考察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领域运用的效果(Williams et a1.,1998;Bramwell eta1.,1999;Andrew,2003;Christina et a1.,2005),部分研究对多个利益相关者协作制定政策或参与旅游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行了评价(Williams et a1.,1998; Christina et a1.,2005)。
威廉恩斯等(Williams et a1.,1998)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对旅游利益相关者参与土地利用战略规划中的共同决策的情况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一些代表缺少共同决策的责任感,政府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微弱支持,以及缺少进行谈判的资源等,阻挠了旅游利益相关者参与共同决策的过程。该研究对于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利益相关者共同决策的程序设计、组织和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布兰威尔和夏蒙(Bramwell & Sharman,1999)则综合运用组织间协作理论、规划中的沟通模式理论、公民参与理论,构建了“地方协作政策制定程序(local collaborative policy-making process)的有效性”的评估框架,并结合案例对此评估框架进行了检验。
安德鲁(Andrew,2003)评估了环境伦理背景下利益相关者对自然界的行为,结果发现当前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的环境保护伦理观仍然是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思想,环境只是人类实现人类自身利益的工具性存在,而很少有进一步走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
克里斯蒂娜等(Christina et a1.,2005)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挪威政府在世界遗产地老挝琅勃拉邦(Luang Prabang,Laos)实施的一个利益相关者合作项目的效果进行了评价,以检验利益相关者合作是否实现了项目设立的4个目的:是否促进遗产保护与旅游之间的协作、是否实现遗产与旅游组织之间的沟通渠道、是否为遗产保护管理创收、是否让当地社区参与到旅游活动中。研究结果发现,本项目并没有实现当初设项的目的,当地居民在此项目中并没有获得多大的利益,真正获利的是那些政府官员或代表当地居民利益的所谓“精英”,大多数居民是“沉默的”或“无权力的”。
4 结论与展望
总结国外对利益相关者在旅游领域研究的历程、兴趣点、内容和方法,可以发现此领域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4.1 国外旅游领域对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大多沿袭了传统利益相关者理论已有的研究基础,集中在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利益相关者的权力(power)、利益(interest)和关系(relationship)等几个方面。
4.2 研究范围广泛,涉及社区旅游、校园旅游、生态旅游、国家旅游、高尔夫旅游、区域旅游、野外旅游、遗产旅游、山地旅游、乡村旅游、自然旅游、酒店、旅游商、旅游目的地管理部门、旅游营销者、旅游政策制定、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环境伦理、可持续旅游等众多方面。
4.3 研究兴趣主要与旅游协作、社区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伦理、旅游公平等研究主题相关,尤以利益相关者协作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为关注焦点。
4.4 研究从前期理论引进探讨到以案例的描述和分析为主,无论是具体案例的分析,还是对基础理论的探讨,研究开始深化和细化,研究方法更加多样。
4.5 研究中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局限性也是未来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利益相关者作为一种理念和分析方法,理论上对于解决旅游规划与目的地管理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成效,但实践中是否真正有效、如何保证有效是该领域研究的挑战,如利益相关者的划分依据、利益与权力的明确表达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方式、协作程序、影响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变量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实施效果的实证评价等等,都是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的内容。
常总自2013年起分管途牛旅游网客服中心工作,致力于客服中心服务体系的改进及服务效率的提升。在他的主持与领导下,客服中心的服务水平更上层楼,居于行业领先水平。以下是《客户世界》的采访内容。
《客户世界》:作为进入在线旅游市场较晚、但却后来居上的在线旅游知名品牌,途牛网的核心竞争优势是什么?
常静勇: 核心竞争力优势就是重视服务和品牌。我们秉承客户第一的服务理念,在服务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别于其他同行。我们在业内首创三大阳光保证和九大出游保障,在长期摸索中建立了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并已成为业界标准。
我们的发展战略是专注在线休闲旅游,向纵深发展,开拓二、三线城市并提供差异化服务,未来的途牛应该会更加强在线休闲旅游市场上的优势,逐渐从采购商、批发商向目的地的运营商转变,更多地获取市场份额。
《客户世界》:途牛网在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常静勇:作为线上零售服务商,我们的服务触及旅游全链条,在咨询、预订、出游中、出游后到点评、回访、维系等客户触点提供全周期、全环节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促进老客户重购率和回头率。
我们的管理方式是动态的、分阶段性的,从规模驱动到业务形态驱动,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的管理模式,比如现阶段我们采取矩阵式管理方式效果显著,在保证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可以减少和规避一些风险。但无论方式如何变化,其中不变的是对“客户第一,以员工为本”等价值观及原则的遵守及应用,以此营造一个自我驱动、积极拼搏、努力奋斗的企业文化环境,让员工具有主人翁意识,最大化创造价值。
《客户世界》:可否从人员管理的角度来介绍一下途牛网在客服人员选、用、育、留方面的经验?
常静勇:在呼叫中心人员管理方面,这两年我们通过不断尝试而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可以分享:
选:我们选人的标准是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德就是价值观――客户第一、诚信、简单、极致。人员的选拔之前更多是等待毕业生投简历上门、在传统就业人才市场上摆摊子。现在公司业务激增,传统招聘渠道需要赋予其更多的拓展空间,比如我们充分挖掘内部在职员工的人脉,通过内部推荐、交叉面试,在短期内就为公司招募到很多质量不错的人选;再比如,我们会在高校张贴招聘广告的同时通过微信传播趣味性和途牛风格的招聘视频来进一步招揽人才。
育:我们推出育鹰计划,针对新员工在岗前、上机、入组各周、各月、转正等多个时点上进行课程设计和跟进动作;同时为已经在职的老员工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通道,员工可以选择继续在服务和销售通道上做到更高级别的专家、资深专家,也可以转型为经理、高级经理、总监等各级管理层,还可以发展为质量、项目、数据、培训等运营系列的专家和管理者。
用:我们建立了短期长期两套绩效评价体系,短期通过客服的星级评定、月度绩效和提成来激励员工,绩效又受到接通率、转化、满意度等各类指标的综合评价;长期通过考察人员的成长性、改进能力、学习力、团队和跨部门合作能力等方面来对其作出储备人才考察,通过多个业务环节的轮岗考验,最终晋升到各级管理和专家岗位,发挥独当一面的作用。
留:呼叫中心的人员流动性很大,对我们这样一个产品标准化程度很低(旅游线路)的行业而言更是巨大挑战。怎么留住员工?除了到岗伊始就给新人配备导师外,为员工提供多岗位发展、福利旅游、行业交流和在职求学机会,给员工一个工作、生活、学习、成长的舞台。我们坚信,留下来和公司一起成长,才能让我们做的事情更有意义,让旅游更简单。
《客户世界》:据了解,途牛客服中心的座席分普通座席和专业级座席,对专业座席有什么样的要求?座席人员的职涯发展路径是怎样的?
常静勇:我们在大的客服体系下设线路预订、旅游顾问、售后客服、VIP顾问,在每个子客服条线下设普通座席和专业级座席,也即星级客服和资深座席,比如旅游顾问(销售跟单),星级客服与客人会员星级相对应,这种匹配和对应关系是出于满足客户需求或服务水平的考虑。售后客服也分星级客服和资深座席,对绝大多数的客户需求或帮助,星级客服就可以妥善处理和解决好,如涉及到难度较大或高星会员的诉求,这些诉求会流转到资深客服,如此让资源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最大化服务好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
在线旅游的呼叫中心偏重服务,在服务个性化和服务深度上都有一定的要求,对资深座席要求高也相对苛刻,比如有学历在本科以上、至少在职1年以上、连续2季度评级在四星级以上(每个季度都有星级评定)及价值观过硬等要求。
我们把员工分为P序列和M序列,伊始大多是作为P序列,参与到客服体系的星级评定中(季度评定一次)。当到达一定星级后会有一个分支发展轨迹,一方面依据条件可以晋升为资深客服或其他专业岗,另外一方面就是竞聘\晋升管理岗(M序列)。
《客户世界》:哪些管理理论和思想对您产生过重要影响,可否分享您的一些管理思考?哪些重要实践印证了这些思考?
常静勇:从客户服务角度来说,对我产生影响比较大的管理理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六西格玛管理理论,一个是呼叫中心相关的CC-CMM管理模型。六西格玛理论重点是在管理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改进问题,类似PDCA循环,是PDCA的更系统化、工具化的管理方法,可以说是管理领域的通用方法论;CC-CMM模型是客户世界研究的呼叫中心管理模型,这个对于我接触和熟悉呼叫中心管理给予了非常大的帮助,通过此模型与途牛实际相结合,完善了途牛客服中心的管理体系。
在具体的运营与管理中,我们把客户权益和客服星级对应,高星级客服服务于高星级会员,实现服务水平对等,同时在溢出机制上也做了特殊设置,保证高星会员对应高星客服,提升客户体验。还有在会员全生命周期管理上也做了有益尝试,贯穿各环节节点,全面触及,在重点环节加大关怀比重,既实现了客情关怀,又增加了客户黏性,在老客户创收和保有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也在关注《客户世界》公众微信号,里面的很多内容对我有非常大的启发。
[关键词]会展业;节事活动;旅游业;目的地管理
一、引言
总体而言,在国外旅游业或会展业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德国、新加坡等经济发达国家,会展业在行业管理、场馆设施、会展促销等方面都已比较成熟,有关会展业与旅游业特殊关系及运行机制的理论研究也相对较多;国内会展和节事旅游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包括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会展及节事活动和旅游业之间关系的理解还存在种种误区,这些认识上的偏颇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限制了国内会展节事活动与旅游业融合的步伐。
二、对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1.大会展业
从国际会展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实践及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旅游和会展从业人员都在逐渐认同“活动管理”(也有学者译成“事件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地位和影响。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外许多城市都成立有会议观光局(CVB)或旅游会议局(TCB),这些机构的官方网站大都整合了旅游、娱乐、会议(Meetings & Conventions)、节事活动(Festival & Special Events)甚至大型展览会等各方面的信息,这样无疑有利于促进会议业、节事活动和旅游业的融合,这种经验很值得当前国内一些率先提出要全面发展“节、会、展、演、赛”的城市借鉴。但必须指出的是,因为商贸展览会的特殊性,绝大多数城市对展览业都实行专门的行业管理,同时比较少有院校涉足展览方面的专业教育(邵春,2002)。
然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和企业界提得最多的仍是会展业,而且大多数城市更加看重展览业,这样会展业的产业内涵就被人为地变窄了,会议、节庆、体育赛事等活动领域的潜力还远未开发出来。事实上,从目的地管理的角度来讲,与一般的贸易展览会相比,各种大型会议、节庆或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往往更明显(Getz,1997)。许多迹象都表明,“大会展”和“大旅游”的内涵必将逐渐走向融合。
2.目的地管理
相比旅游目的地营销而言,旅游目的地管理的概念在中国兴起时间更晚,但近几年来受到越来越多旅游城市的关注。目的地管理与旅游行业管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管理思维。目的地管理的关键在于整个旅游工作都要以打造最富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为核心,而不是片面追求旅游行业自身或其中某一个方面的快速发展。其目标是打造最佳旅游目的地,管理对象是旅游活动而非旅游业,模式是“全要素”管理(杨军,2006)。
从国内现有相关研究成果来看,目的地管理研究的角度、理论和方法都是多样化的。例如,有学者在利益相关者和关系营销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目的地开发过程的特点,把关系营销的相关理论借鉴运用到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管理过程中,并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管理的BCB方案和相应的管理策略措施(何彪,马勇,2004)。张言庆运用消费者行为学的方法,初步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的驱动因素,进而为旅游目的地的经营管理者提出了如下建议:加强对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研究;实施游客关系管理,培育满意游客;注重整体质量及旅游目的地各组织之间的协作(张言庆,2007)。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学术界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综合目的地”和目的地品牌化,这里的目的地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还包涵会议、展览会、节庆和体育赛事等各类活动,是一个大目的地的概念。
三、会展节事活动与旅游业融合的基础
会展业与旅游业能够互动发展是有内在逻辑的。首先,会议、展览会、节庆、赛事等活动和旅游活动的外部表现都是伴随有一定规模的人员流动,而且,人们参加会议、展览会或节事活动和活动间(或活动后)的游览、购物、娱乐等行为能够有机组织起来。其次,尽管会议、节事活动和展览会在操作上有很大不同,但其举办都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如鲜明的城市形象、完善的基础设施、专业的举办场地、便捷的公共服务等。然而,总的来说,目前国内会展业和旅游业之间的关系还处于脱节状态,其直接表现就是旅游行业从会展活动中获利的主要是酒店和旅行社,并且旅行社一般只涉及交通、住宿等基础业务,而在目的地整体营销、商务活动组织等方面还比较薄弱,如图1所示:
然而,随着旅游业和会展业边界的逐渐融合,目的地的概念正在从狭义的“旅游目的地”向“旅游、会展和节事活动目的地”拓展。以会议业为例,旅游管理部门在会议统计、专业会议从业人员培训、城市会议业整体推广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香港、新加坡、拉斯维加斯等会议业发达城市大都成立有会议观光局(CVB),或者在旅游局下面设立专门的会议处(部)。如果打开一些旅游业发达城市的目的地网站,浏览者往往会看到专门的活动安排(Calendar of Events)、场馆名录(List0f Venues)、会议和活动组织者(Meeting&EventsProfessionals)等板块。相比而言,目前,国内不少城市都成立了会展行业协会或会展管理办公室,但真正开展业务的领域主要是在展览行业,有关会议业、各类节庆活动的统计、管理及培训等工作主要由旅游局完成。
四、促进会展节事活动与旅游业融合的对策
随着中国会展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旅游业业态的不断升级,旅游业对会展活动的支持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相当一批旅游企业已经开始涉足会展业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会展节事活动和旅游业能够而且必须实现有效对接已成为会展界和旅游界的共识。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改革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
根据目的地管理理论,如果要将节事活动、旅游和会展等都纳入到大旅游的范围,就必须对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借鉴国外许多城市的成功经验,建议采取旅游局(委员会)、目的地营销机构和行业协会分权治理的做法。具体而言,旅游局(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政府制定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政策和行业法规,指导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并开展必要的市场研究;目的地营销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团结和协调目的地的各种利益相关者,促进目的地的整体推广,以及作为目的地营销的信息中心;行业协会的职能主要包括作为旅游企业的利益代表促进政府做出相应改革,实现行业自律,共同维护旅游业的形象,打造同行交流的平台,开 展行业培训和认证,收集和出版行业的经营数据和营销资源等。但根据我国的国情,旅游局(委员会)同时也承担目的地整体营销的职能。
在此,笔者再一次地郑重呼吁――无论是从国际惯例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具体操作的要求来分析,为促进旅游业和节事活动的融合,在行业管理体制上,国内城市应该采取具有前瞻性的模式:成立会议与旅游局,将会议和节事活动纳入旅游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在展览业内成立专门的展览行业协会,对展览业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尤其是开展行业统计、展会评估和认证培训。这样,节、会、展、演、赛等活动类型特别是大型节事便容易被整合到“活动”的大框架下,而不是国内目前所提的狭义的“会展”概念(王春雷,2004)。
2.大力开展目的地整体营销
从整体营销的角度来看,尽管目的地营销系统是由旅游界最先提出来的,但与旅游产品一样,会展或节事产品对城市的综合环境要求很高,而且同样适合通过网络形式来传播。因此,城市也能运用DMS的基本原理来开展会展和节事的整体营销活动,在具体执行时甚至可以和旅游目的地营销有机结合起来,以整合各类资源,特别是基础设施、专业会展场馆、市民素质等,并有效降低营销成本。
目的地营销系统顺利运作的前提是理顺旅游业内外部的利益关系并建立营销系统的支持机制,少数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例如,高静和章勇刚认为,旅游目的地营销主体实现多元化的关键在于建立各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多元化旅游目的地营销主体的组织形式、各参与者的角色定位、营销投入来源和营销绩效评估,如图2所示(高静、章勇刚,2007):
事实上,国外已经有许多城市在旅游和会展/节事目的地整合营销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只不过目前大多数城市都将旅游和会议、节事活动等捆绑在一起,关于专业贸易展览会的内容还很少。例如,早在1974年,新加坡旅游局就成立了展览会议署,该机构不是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协调配合会展公司开展工作,而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展览会议署每年都会制定专门的推广计划,到全世界各地介绍本国的旅游业和会展业发展情况,向与会者尤其是国际会议或展览会的组织者推介新加坡举办会展和节事活动的优越条件。
3.切实推动旅游企业和会展企业的合作
各类会展和节事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会展业具有明显的旅游属性。然而,除了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外,会展活动和旅游业实现互动归根结底取决于会展公司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前者为后者带来数量可观的客源,并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后者为前者提供专业的配套服务,并增强会议或展览会的吸引力。鉴于此,有专家站在旅游业的角度指出,应在会展业与会展旅游的切入点上,正确处理好以下问题:正确处理好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关系,树立旅游服务于会展的观念;必须使管理层认识到旅游业参与会展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旅游企业必须设计出针对性较强的旅游产品(陈锋仪,2002)。
概括而言,旅游业全面介入会展和节事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传统的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将自身定位成会展和节事活动的组织者,向会展和活动公司全面转型;
(2)在经营中引入新的业态,例如,酒店兴建专业的会议设施,用于承接各类会议、展览会,旅行社开拓奖励旅游业务等;
(3)扩充服务内容,譬如酒店设立专门的会议部或旅行社设立单独的会奖旅游部门,主要承接大型会议或展览会的会务工作等。以上不同层次的行为都有利于促进我国专业目的地管理公司(DMC)的形成与发展。
五、会展节事活动与旅游业融合的典范――香港
与世界上其他著名旅游城市相比,香港的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它没有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也没有独一无二历史文化遗迹,但就是这样一块弹丸之地却创造了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奇迹。香港旅游业之所以能造就如此“神奇的伟大事业”,与科学的旅游管理体制、强有力的目的地整合营销、务实有效的整合营销策略等密不可分。下文将从会展节事与旅游业融合的角度做出相应分析:
1、科学的行业管理体制
香港的主要旅游组织有旅游业策略小组、旅游事务署、旅游发展局、香港旅游业议会等机构,同时也成立有香港展览会议业协会。其中,由政府、香港旅游发展局和业内各界代表组成的旅游业策略小组专门负责就旅游业发展事宜向政府提出策略性的建议。为进一步巩固香港在国际旅游市场的领导地位,目前旅游策略小组正在研究如何借鉴国际大都市的经验,打造香港大都会旅游的新品牌。香港旅游事务署是香港政府专责旅游事务的部门,于1999年5月成立,负责统筹政府内部各项发展旅游业的工作,并提供更佳的政策支援,以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香港旅游发展局是专责在世界各地宣传和推广香港作为商务及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法定机构,其前身是香港旅游协会,2001年4月1日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条例》进行改组并易名而成。其主要职责是在世界各地宣传和推广香港成为旅游胜地以及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并就地区旅游设施的范畴及素质向特区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建议。该机构主要在三方面开展活动:(1)定期收集市场数据以促进开拓客源市场;
(2)广泛建立国际旅游网络;
(3)通过五大渠道宣传香港旅游形象,吸引潜在旅游者,即消费者推广、同业推广、媒体推广、会议展览及奖励旅游推广,以及名人推广。
香港展览会议业协会的宗旨之一是促进及提高本行业的声誉和地位,并推动香港成为东亚地区及全球的主要国际展览和会议之都。
2、开展会展及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
香港旅游发展局作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实施主体,不仅负责旅游目的地营销公共产品的建设,而且肩负着协调城市规划、商务发展、旅游、基础设施管理等部门(交通、教育、环境卫生)以及房地产开发商、金融机构、接待企业和零售业、建筑业、旅游业界、当地居民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共同开展目的地营销活动的职责。旅游发展局也举办多项活动,包括“香港――乐在此,爱在此!”全球广告宣传、亚洲盛事之都、香港购物节等,同时推行“优质旅游服务”计划,以提升香港旅游业的服务品质。
为推广香港作为亚太地区举行会议、展览及奖励旅游的首选地点,旅游发展局特别掷重金成立了“香港会议及展览拓展部”,其专责范围包括:为展览主办单位提供一站式综合协助,包括场地选择、旅客宣传、强化体验及其它宣传推广;协助主要决策人安排场地考察;协助邀请主礼嘉宾及与政府部门协商;批准使用香港旅游发展局的标志。在其官方网站上,会展组织者可以方便地获得“企业会议及奖励旅游”、“奖励酒店及会议场地”以及“会议和展览优惠计划”等方面的信息(见图3)。
香港的旅游营销方式十分灵活多样,一方面花费巨额资金用于电视、广播、报纸、橱窗等传统宣传媒介,以“宣传轰炸”的态势来打造“眼球经济,另一方面,香港旅游网、香港行旅游网、香港旅游家、香港旅游发展局网站等一批旅游网站为宣传香港旅游,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香港的精彩旅游节庆接连不断,为塑造和宣传香港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创新旅游产品,并最终达到广泛的客源聚集效应做出了重要贡献(周蕊,2006)。
3、旅游业主动对接会展及节事活动
香港旅游发展局筹措1.5亿元成立了“香港会议及展览拓展部”,该部门分为企业会议及奖励旅游、大型会议以及展览活动3个团队,主要提供会展场地、机票酒店数据、协助企业进行市场推广等服务,并加强与贸发局、航空及酒店业合作,为旅客提供优惠的机票和酒店。此外,还派出专责团队集中到一些高潜力市场譬如前往内地、韩国、印度和欧美等地进行宣传推广,推广香港会展旅游业务。
关键词:产业链; 事件管理; 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 2009-07-19; 修订日期: 2009-09-13
基金项目: 广东省软科学项目《广东会展业技术创新的路径和策略研究》(2008B07080075)
作者简介: 李晓莉(1970-),女,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2008级博士生;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企业与节事管理。
一、 引言
事件产业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二战后,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催生了大批中产阶级,其追求服务、健身、娱乐、文化等得以体现个人尊严和精神需求的消费欲望迅速膨胀,文化庆典、新产品展示、体育比赛等各类事件大量涌现,事件产业应运而生。
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最早出现在人类学、地理学、经济学领域中,事件管理作为成熟且独立的研究领域出现在1990年之后,1993年有了自己的学术期刊Event Management,并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
Hede & Jago等在Special Event Research 1990-2001:Key Trends and Issues的综述中发现,事件运作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体现在志愿者管理、风险管理方面,而从旅游需求与影响角度进行的事件管理研究就更少[1]。
本文以“Event management”为关键词,在Elsevier Science Direct全文学术期刊数据库中(2000.1-2009.3),通过对摘要的预览初选出30篇文献(有特定组织参与、经过系统规划且以运作管理为研究重点的文献);鉴于国内对“Event”一词有“节事、事件、活动”等不同译法,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分别以“节事营销”、“节事管理”、“节事运作”、“节庆运作”、“奥运会”、“大型活动”、“事件管理”为关键词在四个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中国优秀博士学位、中国重要会议)检索,初选出57篇文章。
阅读所有文献后,发现它们研究问题的层面不一、角度不同、关注点各异,但从产业链角度进行梳理能找出一定的共同点,于是提出了从基于产业链视角,即上游、中游、下游及影响四个方面述评的思路。
二、 事件产业链的构成与研究关注点
1. 事件产业链的构成
产业链的核心在于围绕一个关键的最终产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所涉及的各个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所形成的动态关系,其中部门构成的多少、链条的长短、控制权的大小影响着产业发展的结构与方向。
事件产业的关联带动性很强,短期内大量产品、服务、信息、人力等要素在链条中的流动、融合形成了整个产业链,可分为上、中、下游三个大的环节。如下图:
事件产业链的上游指政府、协会、公司等事件的主办方;中游指组织、运作事件的专业公司包括专业机构(PCD)及目的地支持系统(DMO);下游指参加者与观众等。但是下游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产业链的终结。事件的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对事件进行评估与总结,使产业链在运作中完善起来。因此,相应的评估咨询机构也成为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 事件产业链各环节的研究关注点
从事件产业链的特征出发,基于产业链整体优化与竞争力提升的角度,关注上、中、下游三个环节所面临的不同层面问题,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研究取向。如下图:
三、 基于产业链角度的中西方事件管理研究综述
与其它社会科学如旅游、休闲及好客(hospitality)产业的研究一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对事件领域的专业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产业链角度看,国内外学者们进行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印证了事件产业的特征、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1. 上游地位与研究
位于产业链上游的主办方(政府、协会、企业等),其决策者的战略地位,决定了事件的战略规划是其关注重点,如:开发何种类型事件、是否与目的地发展吻合、如何进行战略决策等等。
但Michelle Whitford通过对澳大利亚19个地方政府在1974-2004年间关于事件的战略、报告、文件、会议记录等共219份政策性文件的分析,发现在前两个问题上,决策者们缺少理性的思考,没有充分考虑事件与目的地发展的关系,更多是从产生“轰动效应”、引起“注意”的角度出发,一些大型事件如奥运会、世博会举办权的获得甚至成为政治外交的一种方式。并且在对事件政策与战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之后,发现事件战略上存在着以经济为导向的单一性、以文化为导向的排他性等现象,从而降低了战略的有效性[2]。
Margaret J.Daniels的研究指出,若事件投资不能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吻合则会造成公共资本的浪费;同时,事件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会带来搭便车现象(free-rider)[3],Harry Arne Solberg等以问卷形式对美国举办体育事件的城市YORK及其临近地区的城市M进行了旅游者消费的调查,结果显示城市M的投资收益比大于举办地,而举办地则由于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以及因交通拥挤造成的旅游者消费漏损使投资收益比降低[4]。
Robyn Stokes的研究发现,战略管理理论在事件领域的应用落后于其他领域,且传统的资源规划、过程控制等战略管理理论不适于事件这种短期内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聚集的突发性活动。与此相比,基于信息共享基础上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与权变战略理论则显得更适合。比如政府及公共部门可通过法律及政策手段来规范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从而获得管理机会,对增强社会交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行政权限划分、信息不对称则成为阻碍合作的因素[5,6]。
Matthew J. Burbank等就发展与公共政策问题对举办过奥运会的美国三市(洛杉矶1984、亚特兰大1996、盐湖城2002))进行研究,结论指出大型事件的发展源于当地企业与政府间的有效合作与资源整合以及在双赢情况下获得的经济增长。尽管三个城市在组织机构、运作模式与公共政策上各有特点,但都充分利用了私有资金而非单靠公共资源以作为成功的保证[7]。
Getz也曾指出,从全球事件管理看,将灵活的合作过程融入到战略制定中,使参与者的态度从冷淡被动转为积极参与和责任共享是趋势所在[8]。
事件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位于上游的主办方主要是政府与行业协会,且以政府为主体。进入21世纪,在城市转型、地方营销等理念的驱动下,事件成为各地政府关注的产业之一。但在举办事件的原因、目的及过程上都缺少战略性规划,对事件的结果期待也很模糊,事件战略研究相对滞后。
2. 中游地位及研究
位于产业链中游的专业机构(PCO)与目的地支持系统(DMO)是事件产业的主体,承担着事件的组织、运作与管理,其链条的长短与范围反映了产业的结构与发展程度。产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在此突显,这一阶段的研究视角更加广泛,研究问题更加具体与深化。
(1) 事件利益相关者研究
随着环境变化周期越来越短、事件过程越来越复杂,涉及的产业链条越来越长,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会导致整个事件的崩溃,这种基于信息交流、知识共享、责任共担基础上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与合作效率成为实践中管理的难点,利益相关者研究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
Getz运用多案例比较法对瑞典、加拿大两国的六个事件进行研究,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六种类型:规则制订者、促进者、联合生产者、供应者、合作者、受众。这六种类型各自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并不固定,而是随着事件的进程而变化,如政府通常是规则制定者,但有时又是一个合作者或促进者。而且很多时候,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商业企业之间建立在合同基础上的契约关系,而是基于合作交流基础上的自愿参与的关系,这使得事件利益相关者管理变得较为复杂[8]。
Spiropoulos等以在悉尼举办的第二十届希腊文化节为例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指出主要有市场契约关系、行政规范关系与产品生产关系三种类型[9]。
Mia Larson利用PSQ(Political Market Square)理论,分析了事件不同阶段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所呈现的三种状态,并提出每种状态下应采取的措施。如表1[10]:
Roger March等从价值链、合作者活动、生态学、资源稀缺四个方面对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从价值过程看,参与者与供应商对目的地同等重要,竞争合作关系是价值创造的关键;从合作者活动看,利益相关者之间主要是基于市场导向的合同关系;从生态学角度看,利益相关者分别处于竞争―中立―共生的关系链上;而从资源稀缺角度看,利益相关者对公共资源、私营资源、及市场资源应分别采取争夺、依赖、整合利用的态度[11]。
Rex S Toh C等对会议产业链中会议组织者、专业中介公司、酒店方三者之间的合作契约关系作了较具体的规范和描述,如:专业中介公司不应从酒店拿回扣而损害会议组织者的利益;酒店方提供的房价也不能高于网络价;酒店方不能越过专业中介公司与会议组织者直接接触;专业中介公司只为会议组织者负责后勤的策划,而不负责会议内容,若由于会议内容不好造成的参会者提前退房,专业中介公司不承担责任等等[12]。
Lee Hye-Rin等以韩国为例,运用委托理论,对举办地与专业会议组织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敌意与不信任,造成这种关系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与自我利益的关注。但通过委托前后合同的妥善管理、双方的信息沟通等可将风险降到较低,其中委托前对专业组织的观察与监控是根本的途径,两者的关系就是在这种信任与猜疑的平衡中达到较理想的状态[13]。
洪娟通过对安徽芜湖旅博会的调研,分析了各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动力与角色,提出政府是主导、赞助商是追随者、旅游相关单位是学习者、专业策划者是服务者、观众是主体的定位[14]。
综上所述:首先,事件产业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呈现两种主流,一是基于市场、竞争与契约基础上的商业合作关系,一是基于政府主导下的资源配置与行政管理关系,国内外因产业发展的成熟度及事件运作的机制不同,国外更多表现为第一种关系,对此的研究也较深入,而国内则更多表现为第二种关系;其次,事件利益相关者的类型与关系是复杂与动态变化的,管理也具有不确定性,但合作交流、信息共享与责任共担是基础;最后,事件中的展览、会议、节庆、赛事等不同类型,各自的产业链长度不同,对此的分类研究还较少,其中会议产业链研究相对较深入。
(2) 事件营销与旅游效益最大化研究
事件经济影响的负面性,引起了人们对旅游效益最大化的关注。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卓有成效的实践,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例。Danny O’Brien分析了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商业俱乐部成立、赞助商合作计划开发等战略,指出完备的事件旅游战略是旅游效益最大化的保证[15]。当时的国际奥委会市场部主席曾说澳大利亚的实践和研究可为其它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并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研究一个新的研究领域[16]。
Chalip论述了媒介在事件举办地营销中的作用,认为将目的地的标志性建筑、自然特色、文化风俗等形象载体作为事件广告的背景材料,通过图象、音响等手段整合在一起,可以强化感知。事件结束后,目的地推广者仍可将事件尤其是一些大型炫耀性事件作为目的地形象推广要素[17]。进一步,Chalip指出举办地旅游吸引物与事件要素的捆绑销售,如各种交流展示会、城市观光、文化遗产与购物等可以吸引事件参与者的停留与消费,从而使旅游效益最大化[18]。
McCartney等指出事件参与者往往专注于事件本身,为了吸引其参与目的地的旅游活动,需要事件组织方与旅游管理方密切配合[19];Dogan Gursoyr指出谋求社区居民的支持也十分重要,如热情友好的氛围、善意的建议等等对参与者来说是一种深刻的体验,能促进重游率的提高[20]。
在这一点上,国内外普遍存在着事件组织方与旅游管理方两者脱节的现象,特别是在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期间,两者合作的不到位导致了希腊旅游效益不增反降,令外界质疑雅典是否有能力如期举办奥运会。Neha Singh分析了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在于事件与旅游分属于不同部门:前者通常是专业组织方如当地的奥组委,它的关注点在于事件是否能如期顺利进行,在基础设施的投入、事件的组织上没有充分利用旅游部门或目的地管理公司的力量,没有站在旅游效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后者则通常由目的地管理公司(DMC)或旅游部门承担,关注点在于正常的旅游业务,忽视了事件营销的机会,因而导致了旅游效益不增反降的情况[21]。
吴承照较早提出了“旅游是综合利用事件的动力产业”,并分析了旅游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的战略地位[22]。 魏学峰从非举办地角度,研究了大型活动的旅游辐射效应,得出非举办地可以接受举办地的外部效应,但空间递减规律没有得到证实,同时能动开发与互动参与则对非举办地有较强的积极影响[23]。旅游效益最大化方面的研究主要出现在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之后,对此国内还未给于足够的关注。一方面,由于大型事件中短期内超乎寻常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对任何国家任何举办地来说都是一个冲击与挑战,政府集中力量关注事件的正常进行,不计成本地应对各种意外风险,无瑕顾及旅游长期效益的发挥,而是任其自然,如认为事件期间自然产生的大量参观者就意味着旅游效益,没有充分发掘蕴藏的机会与潜力;另一方面,要在综合效益中分离旅游效益非常困难,且由于旅游产生的效益并未在政府公共投资体系中占主要地位,因此一直以来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3) 流动性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大型事件的成功举办依赖于众多的社会资源如志愿者等,很多无法通过正常的市场交换途径获得,因此加强对组织中各种流动性资源(mobilizing resources)的管理利用成为焦点,其核心在于建立由政府授予的合法性组委会,吸纳各行业成员,建立网络关系,并满足各参与者的利益诉求,从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24]。
Clare Hanlon以澳大利亚两个重要的体育赛事为例,分析了大型事件中志愿者的管理应采取与一般人力资源管理不同的措施,如建立灵活的组织机构、针对核心能力的用人原则,加强导向性培训和团队建设,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等等[25]。
Getz在1993年就曾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是事件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与组织文化、员工管理密切相关,但直到2000年之前志愿者管理、风险管理都是此领域的研究核心,对流动性资源的利用与管理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26]。
中国事件产业的发展还很不成熟,对以上三方面的研究都相对欠缺,同时由于国内专业机构的缺失和不完善,作为主办方的政府过多地参与到目的地支持系统的具体工作中,因此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化运作”、政府介入程度如何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如从事件活动的“公共产品”性质出发,指出事件活动需要政府公共服务的配合,但同时要规范政府参与的领域与程度;根据事件活动周期及政府职能的不同,应实现从产品引入期的“政府主导,市场配合”向成长期的“政府市场过渡”再到成熟期的“市场主导,政府配合”的转变;并指出市场化运作是基于运作管理与市场营销两方面的结合,在市场营销阶段需要政府的主导与组织[27-32]。
3. 下游地位与研究
位于下游的参加者与观众是事件产业的核心和事件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其感知与评价对事件设计、营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研究怎样从下游参加者与观众的消费特点、体验角度来设计、策划与组织事件管理的文章在国内外都还较欠缺,反映了下游在产业链中被忽视的现象[33]。
早期关于事件参与者动机的研究更多基于人口统计学特征,如年龄的影响、文化的影响、群体归属感的影响等,且以参加节庆为主,针对体育赛事、会展等的研究较少;同时早期研究注意到,赞助商的商业行为也是影响参与者动机的因素之一。
Getz D.,O’Neill M等运用“服务蓝图”(Service Mapping)和参与者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技术手段,研究了澳大利亚举办的Margaret Rive Surfing Event事件的服务质量,从参与者的流向导引、设施设备配备、员工互动及无形管理过程四个方面进行了评价,绘制了蓝图并指出了影响服务质量的薄弱环节[34]。
随着事件产业的进一步深化与竞争的加剧,主办方将更加关注受众的消费特点与满意度研究,事件的主题选择、文化内涵挖掘、个性化服务与景观互动将成为提升受众感知的重要途径,将是产业链上中游组织方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4. 影响与评估
从产业链角度看,评估体系游离于产业链上、中、下游而独立存在,评估结果将为产业上游的主办方提供参考与咨询,指导战略制定与实施。但由于许多事件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与公共资源的大量投入下才能完成,因此对政治精英们期望的迎合,会使评估者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即使事件本身不盈利,他们也可能得出事件具有长期积极影响的结论。如对奥运会的研究,普遍的结论是事件对举办地旅游者数量增加有积极的影响,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但影响大小取决于事件的规模与后期营销[35-38]。国外早期影响评估研究体现在经济效益方面,源于政府与旅行机构对举办事件经济效益的期待。
王春雷在《国外重大活动经济影响研究》一文中从总体经济影响、区域经济影响、旅游业影响、负面影响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对国内外活动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并列举了主要的研究方法及不足,发现研究多集中在大型活动前的预测,而事后的跟踪研究则凤毛麟角[39];研究方法上孙根年教授利用本底趋势线理论对北京奥运会客流量进行了预测[40],戴光全教授对昆明世博会效应进行了估算[41]。
近年来,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对事件进行的综合评价受到关注,例如如何促进群体亚文化的认同,如何提升举办国民族形象,如何回应环境友好主义者提出的“绿色事件”等。从举办地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对事件各方面的影响及其控制进行全面研究,是未来中西方事件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42]。事件影响的综合、多维及客观评价将为产业链各环节的战略制定提供理性思考的依据。
四、 结论与启示
1. 产业现状与研究现状
从产业链角度进行研究的梳理,基本能反映出产业发展的成熟度与各环节的地位,如:国内产业上游战略层面思考的缺失,反映了产业发展的不成熟与上游的强势地位;中游研究视角的广阔,反映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事件产业链关联度高、依存性强等特征;而从下游参加者与观众消费感知角度出发的事件管理研究的欠缺,反映出下游被忽视的地位。
由于中西方事件产业发展现状的不同,其研究的重点也存在诸多不同,如下表:
2. 产业发展趋势与研究趋势
随着事件产业的不断成熟,产业链融合的趋势将越加明显,特别是事件与旅游产业的边界将越加模糊。一方面,旅游产业将从单纯关注直接面向旅游者消费的企业如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拓展到对生产服务性企业如提供奖励旅游、会展旅游等大型企业及中介公司的关注;另一方面,事件产业需要更多更细的知识与资源的整合,需要与旅游产业的合作,因此两者的融合与沟通将成为将来研究的重要取向之一。
事件产业中的几大类型如展览、会议、节庆、赛事等各有不同性质的产业链,因此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尤为必要。国内外目前对会议、展览类产业链的研究较多也较深入,对赛事类事件的研究因奥运会、世界杯等体育赛事的举办而突显出来,节事类研究则较为薄弱。
事件产业中各利益主体的参与过程、行为特点,如基于志愿者、赞助商等的研究将更加细致与深化,同时基于事件参与者与观众角度的体验与感知研究将进一步受到重视。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事件综合效益,如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友好性影响等的研究也将成为人们关注的领域之一。
3. 事件产业的理论研究
与休闲、旅游等领域的研究相似,事件产业实践的发展领先于理论的研究。目前事件领域尚未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知识创新很少,多是将其他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本领域中来。研究角度多样,其中重点关注的多为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研究方法多种,在国外除了经济影响评估与受众感知研究较多地运用了定量模型、统计学分析外,其它如战略有效性、利益相关者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则较多且较成熟地应用了多种定性研究方法,如多案例研究(multiple cases study)、聚焦访谈(convergent interview)、文本分析(content analysis)、参与式观察(participation observation)等;国内研究较多停留在概念阐述、描述性、解释性层面上,在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很欠缺,但在感知研究上较多地使用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产业迅速发展的背后需要理论支撑,因而事件旅游产业的理论研究是值得长期关注的领域之一。
致谢:导师保继刚教授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Anne-Marie Hede,Jago,L.K.,Deery,M.Special Event Research 1990-2001:Key Trends and Issues[A].In:Australian Center for Event Management(ed.)[C].Events & Place Making:Event Research Conference,Sydney.UTS.July 15-16,2002:305-338.
[2] Michelle Whitford.A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vent public policy:Facilitat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5):674-682.
[3] Margaret J. Daniels.Central Place Theory and Sport Tourism Impac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34(2):332-347.
[4] Harry Arne Solberg,Holger Preusu.Major Sport Events and Long-Term Tourism Impacts[J].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2007,21(2):213-234.
[5] Robyn Stokes.Tourism strategy making:Insights to the events tourism domain[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2):252-262.
[6] Robyn Stokes.Relationships and networks for shaping events tourism:an australian study[J].Event Management,2007,10(2):145-158.
[7] Matthew J.Burbank,Grey and Ranovich.Mega-events,urban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J].The Reivew of Policy Research,Fall,2002,19(3).
[8] Donald Getz,Tommy Andersson,et al.Festival stakeholder roles:concepts and case studie.[J].Event Management,2007,10(2):103-122.
[9] Spiropoulos,S.Garaalianos,D and Sotiriadou,K.et al.The 20th Greek festival of Sydney:a stakeholder analysis[J].Event Management,2006,9(4):169-183.
[10] Mia Larson.Joint event production in the jungle,the park,and the garden Metaphors of event network[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3):393-399.
[11] Roger March,Ian Wilkinson.Conceptual tools for evaluating tourism partnerships[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3):455-462.
[12] Rex S Toh C,Frederick dekay et al.Independent meeting planners,Roles,compensation and potential conflicts[J].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ly,2005,46(4):431-442.
[13] Lee Hye-Rin,Bob Mckercher 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vention hosts and professional conference organiz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9,28(4):556-562.
[14] 洪娟.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芜湖市节事旅游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5] Danny O’Brien.Event business leveraging the Sydney 2000 Olympic Gam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1):240-261.
[16] Bill Faulkner,Laurence Chalip,Graham brown et al.Monitoring the tourism impacts of the Sydney 2000 Olympics[J].Event Management,2000,6(4):231-246.
[17] Chalip L.Beyond impact:A general model for sport event leverage[A].In:Sport Tourism-interrelationships,impacts and issues[C].UK:Cromwell Press,2004:238-247.
[18] Chalip,L.,& McGuirty,J.Bundling sport events with the host destination [J].Journal of Sport Tourism,2004,9(3):267-282.
[19] McCartney,G.J.Hosting a recurring mega-event visitor raison d’e^tre [J].Journal of Sport Tourism,2005,10(2):113-128.
[20] Dogan Gursoy,K.W.kendall.Hosting mega events Modeling local’s support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3):603-623.
[21] Neha Singh,Clark Hu.Understanding strategic alignment for destination marketing and the 2004 Athens Olympic Games:Implications from extracted tacit knowledge[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5):929-939.
[22] 吴承照.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旅游战略地位与对策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0-52.
[23] 魏学锋.大型活动旅游辐射效应开发――基于非举办地视角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4] Joren Elbe,Bjorn,Axelsson,et al.Mobilizing marginal resources for public events[J].Event Management,2007,10(2):175-183.
[25] Clare Hanlon,Bos Stewart.Managing Personal in Major Sport Event Organizations:What Strategies are required?[J].Event Management,2006,10(1):77-88.
[26] Abbott,J.L.,& Geddie,M.Event and venue management:minimizing liability through effective crowd management[J].Event Management,2000,6(4):259 - 270.
[27] 上海市场化运作大型文体节庆活动研究课题组.大型文体节庆活动市场化运作可行吗?[J].上海综合经济,1999(8):11-12.
[28] 史铁华,何玲.关于旅游节庆市场化运作的思考[J].旅游科学,2001(1):5-9.
[29] 吕莉.我国旅游节事的策划与运作研究[J].商业研究,2006(13):202-205.
[30] 郭训.城市大型旅游节事活动的市场化和公共化运作研究―以上海旅游节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1] 刘金山.大型节庆活动管理创新研究[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2] 任国才.我国旅游节庆市场化运作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33]Donald Getz.Event tourism:Definition,evolution,and 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3):403-428.
[34] Getz,D,O’Neill,M,& Carlsen,J.Service quality evaluation at events through service mapping[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1,39(4),380 -391.
[35] Hiller,H.H.Mega-events,urban boosterism and growth strategies:An analysis of the objectives and legitimations of the Cape Town 2004 Olympic bid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 Research,2003,24(2):449-458.
[36] 付磊.奥运会影响研究:经济和旅游[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
[37]Ritchie,J.R.B.,and Lyons,M.Olympics?:A post-event assessment of resident reaction to the XV Olympic Winter Gam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0,28(3):14-23.
[38] Brown,G.Emerging issues in Olympic sponsorship:Implications for host cities [J].Sport Management Review,2000,3(1):71-92.
[39] 王春雷.国外重大活动经济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08(4):88-96.
[40] 孙根年,马丽君.基于本底线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客流量预测[J].地理研究,2008(1):65-73.
[41] 戴光全.保继刚.昆明世博会效应的定量估算:本底趋势线模型[J].地理科学,2007(3):426-433.
[42] 王春雷.国外重大事件影响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7(2):52-60.
Review on Event Management Research in
China and Abroad: a Industry
Chain Perspective
LI Xiaoli
(Center for Tourism Planning & Research,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510275,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made an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four identified sessions in Event industry chain and the research orientations and reviewed the main conclusion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four aspects namely upstream, midstream, downstream, and impact. It is found that that all the researches lack concerns of strategic thinking in the upstream industry and effective cooperation among the stakeholders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and event participants’ experience are neglected. This problem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China. From the hackles of the researches, it provides the rational reflection for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also points out the study trends in the future.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首先,课程的综合性较强,涵盖了旅游管理专业与信息技术两方面的内容,教师很难把握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很多高校将其等同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其次,大多数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行文理兼招,加大了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等掌握上的基础差异,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安排上很难把握。此外,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酒店、旅行社、旅游地等主要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指旅游管理软件基本的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运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能力,特别是能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提出合理的系统需求,以指导信息系统开发的能力,这也是未来旅游企业CIO必须掌握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团队必须具备相关的实践教学能力。上述问题是大部分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也制约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2“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2.1课程定位与教学实施方案总体框架
2.1.1课程的定位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主要涉及信息通信技术(ICT)在饭店、旅行社、旅游目的地等旅游行业管理中应用的内容,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处理旅游行业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而加强实践教学是提升这一能力的重要手段。课程基本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涵盖了旅游管理信息的基本概念、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组成及相关技术;饭店、旅行社等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实务;电子商务系统的相关技术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等。课程能力培养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旅游信息管理技术有一个全面清晰的框架概念,掌握旅游信息管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基本应用原则和操作方法,了解和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全面了解并熟悉饭店、旅行社、旅游地以及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内容,为今后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并能为从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工作起到铺垫作用。
2.1.2教学实施方案的总体框架
一是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与传授。如何合理地构建该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使之准确地反映课程教学的重点,体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系统性;如何处理教学难点和重点,使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所传授的知识点。二是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如何建立系统化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际操作能力训练体系,使学生可以获得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本方案从课程的基本描述和整体安排,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方法等方面,阐释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主体内容。
(1)基本描述和整体安排。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或大类课程,先修课程包括饭店管理、旅游社管理以及旅游目的地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也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基础等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学时安排64课时,其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各32课时。实验教学可以单独开设。
(2)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方法。由于对该课程究竟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认识不清,加之没有合适的实践课程教材,目前,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各高校该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从课程定位可知,该课程实际应用能力包括旅游管理软件基本的操控能力,以及通过信息系统提升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能力,还要能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提出合理的需求以指导信息技术系统开发的能力。因此,可以结合学校实际,编制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践指导用书,根据上述能力培养目标,组织实践教学知识体系,提出实验课程要求,并安排一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2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有两种:一是围绕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展开,即“旅游信息管理基本概念—旅游信息管理基础技术—旅游管理应用系统—旅游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二是围绕旅游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体系展开,即“旅游信息化管理概念—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关系—旅游行业信息化管理—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旅游支撑体系信息化管理”。目前多数高校以第一种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且在师资方面,主要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承担。该方式强调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科研究性,以信息管理及系统开发为课程的核心,贯穿整个教学内容。该方式教学要求高,教学难度较大。第二种方式侧重从旅游行业管理流程、旅游产业供、需管理流程、旅游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信息化来组织教学,涉及到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类型与作用、网络的类型和选择、信息设备的选择等基本知识,而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信息通信技术的知识很少涉及。目前,该方式因其教学内容在旅游专业上针对性、实用性更强,教学难度有所降低,也在不少高校展开。由于本课程是面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旅游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是第一位的,信息技术应用理论体系必须服务于旅游管理发展的需要,换句话说,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白怎样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中,能使信息技术在管理中发挥最大作用。
2.3重点和难点的解决思路
明确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这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学习的困惑,反思教学设计中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真正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本课程的知识重点在于根据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原理,结合旅游业管理的特点,研究和探讨旅游业的信息化管理原理和方法。如某类型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能解决什么管理问题,怎样支持企业运作等。同时,也要能根据自己旅游管理专业的特长,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提出合理的需求指导和设计思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并不需要精通信息通信技术本身,因此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相关的技术传授不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只需要掌握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原理。否则,只会徒增本专业学生的负担,增加教学难度,使其迷失在技术学习的漩涡中。当然,即使如此,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原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需求和设计,依然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教师在研究教学内容及其组织方式的同时,更要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研究,把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思考和探索教学内容中重点和难点的解决对策。
(1)选好教材;
(2)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
(3)推行“行业环境模拟化”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实践中,引进行业版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打造行业模拟环境,鼓励学生参与旅游企业信息管理方面的实习和实践,使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运营。
2.4实践教学环节与考核
从课程定位可知该课程需要重点提升学生多项实际应用能力,而实践性教学是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重要特色,也是培养旅游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系统地展开实验教学,可以把本课程实验分解成以下几个循序渐进的模块:办公自动化、数据库设计、旅游业管理信息系统操作、旅游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实验主要学习Word、Excel(或WPS)的高级应用,在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的基础上,加强操控普通办公软件的能力。数据库设计实验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的认识,掌握设计步骤和原理。需要说明的是,本课程安排的数据库设计实验的目的,只是让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并非要求学生进行专业的软件设计,因此可以选择相对易学易用的Access进行实验教学,并且可结合旅游企业管理需求的实际,开展小型管理信息系统或部分模块功能设计和实现,如酒店前台的预定、接待、客房、收银等部分管理功能的实现,将原来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变为综合设计性的实验。旅游业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实验主要以酒店与旅行社等市场主流软件进行教学,切实提升实操能力,避免只使用教学版的模拟软件,可以使用多款软件比较教学,使学生具备“普适”的行业软件操控能力。该模块是实践环节教学的重点,除精讲操作步骤外,可采取角色扮演、虚拟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需要客观、公正、科学的实践评价。建议采用过程与结果并重,学生、小组、教师多方参与的方式实施。课程考核方面,可为笔试和上机操作两部分,终评成绩建议按平时20%、上机操作20%、笔试60%的比例计算。其中,笔试采用闭卷形式,重点考查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上机部分重点考核学生对行业(主要是酒店和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可要求学生模拟给定的工作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操作。
3教学效果与讨论
关键词:旅游集散中心 研究进展 城市形象整合 大数据契合
旅游集散中心被誉为一种新生的旅游发展模式,最初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旅游发达地区,且多以“游客信息中心”形式存在。国内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起始于1998年,以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的成立为开端,理论研究随其发展逐渐引起关注。基于此,本文利用2003-2013年间国内发表的旅游集散中心相关文献,并结合国外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以期对国内旅游集散中心的研究动态进行深入认识,为我国旅游集散中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旅游集散中心是一种新生的旅游发展模式,最早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国家面向自助旅游者的短线旅游服务中心。英国伦敦游客中心、纽约游客信息中心即主要面向游客提供综合性的旅游参考信息、酒店预定、外汇兑换及旅游解说等服务。此外,美国的“灰狗公司”、日本的“鸽子巴士”等旅游服务机构在交通集散功能上与国内旅游集散中心存在相似之处。
(一)相关者角度的研究
Sarina Hobbin(1999)基于消费者视角肯定了昆士兰游客信息中心的作用,指出高质量的信息基础对增加游客滞留时间以及旅游消费的影响显著。Cora U.I.Wong等(2011)指出先前的研究模式集中于信息传播本身,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在信息交换方面的影响,而作为信息中介者的员工的信息提供方式更具影响性,但其前提是要转变观念迎合游客需求;对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游客中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社区参与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游客中心维持可持续性需要政府、股东、社区的共同参与、计划与实施以及重视利用社会资本。
(二)技术角度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提出技术的发展将促使游客信息中心由提供免费信息的组织向商业化、市场化和服务导向的机构转变,未来游客信息中心必然是满足信息需求的客户驱动型及信息高效传播媒介;为迎合虚拟游客和真实旅游者的不同需求,John D`Ambra 等(2010)开发了由虚拟游客的需求动机和适当的媒介组成的信息分类系统,以评价澳大利亚游客信息中心的电子商务能力。Yuquan Shi(2006)以游客能否轻松访问主页浏览为切入点,对昆士兰的 66家游客信息中心主页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90%的网站可访问性较低,并提出8项建议。
国内相关研究
(一)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旅游集散中心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新名词。国内冯云较早地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旅游集散中心下过定义;黄国群等认为旅游集散中心具有公共产品性质,这一观点得到国内大部分学者的认同和引用;还有学者认为,城市本身也作为大范围旅游区域的集散中心,主要为游客换乘到达其他省市提供便捷交通服务。
有关对旅游集散中心的理论,主要有区域联动、新公共服务理论、设施选址理论等。也有学者就区域联动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创新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内涵进行了列述。
旅游集散中心的兴起缘于旅游市场的变化以及政府的推动。旅游集散中心最初即是专门便利城市旅游散客开展旅游的服务平台,薛莹(2004)认为由于散客旅游市场达到一定规模催生了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的形成,引起交易方式的变革,降低了单位交易费用,促进了市场范围的初步扩展,此后步入专业化发展,规模扩展,空间分解的发展模式。事实上,从市场需求来看,人们的散客化意识进一步加强,2011年城镇居民国内游客中,以散客方式出游占93.4%,显然,中国城市旅游的散客潮时代已经到来,巨量的散客需求催动地方政府旅游集散中心的形成和信心。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大部分研究者对旅游集散中心所具有的旅游交通功能、游客集散功能、信息咨询功能、综合服务功能等内容有较为一致的看法。旅游交通功能是旅游集散中心的基本功能,综合功能体现在其一站式服务模式上。此外,有学者提出旅游集散中心还具备以下一些功能:展示城市形象、缓解交通压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合作等外部;整合资源,开发、培育旅游线路和发挥城市游客、居民向周边区域开展一日游的组织功能;“SOS”救援功能;投诉受理、旅游购物、导游培训功能;直接驱动潜在顾客产生消费需求的功能等。
(二)布局与整合研究
旅游集散中心的选址应选择在交通节点位置或城市主要入城口附近。靠近机场、火车站、高铁站、码头等交通节点位置,可以更好地发挥集散功能,形成交通优势;长沙旅游集散中心应建在城市主要入城口附近,并与城市旅游客流主方向保持一致;陆相林、高树芳等(2014)以满足游客需求为目标,结合距离半径内需求满意度差异,求解出石家庄市旅游集散中心构建的模型与数量分布;此外,柴寿升等(2006)对深层次构建区域旅游集散网络体系的模式、机制与战略措施进行了分析。
还有研究者对旅游集散中心空间整合与规划进行了探索。此外,也有对旅游集散中心构建模式、服务流程、以旅游集散中心为核心的出游系统模式的探讨;而车辆配置作为资源整合的内容之一也得到关注。总体看,从区域的尺度理解旅游集散中心的布局研究比较薄弱。
关键词: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管理
随着我国国际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管理。在实践中,旅游管理不仅涉及微观旅游活动主体,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而且涉及到宏观旅游经济管理主体,即国家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与调控,而连接微观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就是旅游市场。因此,旅游管理既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微观旅游管理,对旅游市场活动的市场管理,也包括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宏观旅游管理,需要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加强和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一、宏观旅游经济的含义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二、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是通过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质量高、数量多、类型全的旅游产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效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促进旅游目的地群众收入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和外汇收入,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宏观管理,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旅游目的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宏观旅游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看,一般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行业结构和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与发展;远期目标是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管理的对象不同。微观旅游管理的对象,通常是指对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以个体旅游活动为客体的管理;而宏观旅游管理则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客体的管理。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微观旅游活动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必须以微观旅游活动为基础,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观旅游管理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直接影响着个体旅游活动的进行,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微观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并对微观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旅游市场是连接个体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和市场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旅游市场管理,不仅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对旅游市场的规制、监督和调控等,也包括在宏观旅游管理指导下,对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旅游市场管理是宏观旅游管理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旅游市场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和内容,如对微观旅游活动主体的监管,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控等,因此旅游市场管理与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
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3.旅游组织职能
是为了有效实现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要求,建立旅游组织体系、配备相应人员、明确职责权力、调配旅游要素的职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旅游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旅游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开发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调控职能
是对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内外关系、发展变化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顺利实现。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生产要素价格,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经济杠杆等,调节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距,实现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地发展。
5.旅游监督职能
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限范不正当的旅游竞争行为,创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旅游竞争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5.旅游服务职能
是政府通过提供各种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供水供电等公共产品和安全救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四、宏观旅游管理的过程
宏观旅游管理过程,是作为管理主体的国家旅游管理机构,运用宏观旅游管理职能作用于管理客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转过程,是通过旅游的宏观决策系统、宏观执行系统、宏观调控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在时间上有序、在空间上并存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下,共同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
1.旅游宏观决策系统
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系统,其决策内容包括确定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实现区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统筹协调旅游发展等。由于旅游宏观决策是一种高层次的决策,因此对旅游行业、旅游区域、旅游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为了保证旅游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根据有关的政策规定和各种信息,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以指导宏观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2.旅游宏观执行系统
是实现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系统,即完成旅游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宏观执行系统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计划机制,是通过国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机制,则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活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有效地运行和发展。段综合形成的调控系统和监督机制,是正确执行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监督和调节旅游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调控机制,并及时发现宏观旅游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反馈旅游宏观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及时进行调控,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有效进行。
4.旅游宏观信息系统
是有关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统,是旅游政策子系统、旅游统计子系统、旅游会计子系统、旅游市场情报子系统及相关信息子系统的综合体。旅游宏观信息既来自于旅游宏观调控系统的有关情况,又来自于宏观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结果,不仅是旅游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旅游宏观信息工作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
五、宏观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观旅游管理,既是对旅游全行业的管理,也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观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旅游管理的权威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行政权威性。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和保障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旅游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又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场机制,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序地进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果宏观旅游管理没有权威性,则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将是盲目、混乱和低效率的,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宏观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观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动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行为,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体现政府鲜明的政策倾向,即体现国家发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总方针和总决策,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广泛性和旅游经济的综合性,要求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关系,而统筹这些关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即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正确的处理,才能使旅游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宏观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为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然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不仅协调范围广泛,而且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宏观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而是一种全局性、综合性较强的宏观管理活动。因此,在宏观旅游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必须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特点,从全局上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素,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全局来协调处理好各局部的关系,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断提高宏观旅游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4.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特点,强调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服务于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既要通过加强宏观旅游管理,为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企经营的需要;又要通过科学地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活动,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旅游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创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条件,保障旅游活动有效地开展,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正常地运转,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际化;高职院校;发展的途径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然选择。教育国际化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国际化,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繁荣本土文化,提升本国高等教育和科技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实现提高本国综合国力的目的。根据课题调研计划的总体安排部署,课题组对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类专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并对海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国际化发展途径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一、海南国际化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
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是我国重点旅游区之一。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旅游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不起眼的小行业发展成为领跑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各项经济指标逐年增长,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十二五”期间,海南全省累计接待游客20118.9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10.74亿元。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海南省累计接待游客20118.96万人次,年均增长11.7%;实现旅游总收入2210.74亿元,年均增长16.1%。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6%,较2010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15.5%,较2010年提高了2.9百分点;旅游对住宿餐饮业、民航和铁路客运业、文化娱乐业、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分别达90%、80%、50%、40%;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37.28万人,带动相关产业就业约140万人,其中带动农民就业2万余人。虽然海南旅游业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海南旅游业发展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旅游业规范化管理亟待加强,行业整体素质有待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旅游国际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推进,游客满意度仍需提高。为进一步促进海南旅游业向国际化水平健康发展,大力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海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08年4月25日,海南省政府举行新闻会,首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计划》提出,争取经过20年的努力,把海南建成世界一流的旅游设施国际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旅游产品国际化、旅游环境生态化、旅游安全社会化,特色鲜明、安全保障、中外游客向往的国际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因此,探讨海南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问题,高职教育教育国际化如何服务于海南区域经济的国际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国内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国际化进行了阐述。高晓清(2001)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产业化的动机,指出了高等教育产业化和国际化的一些具体措施。曲波(2008)总结了中国旅游高等教育30年的发展,并提出了面临的问题对推进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提出了发展战略。王晨光(2009)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热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制约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组要问题,包括国际化目标不明确;国际化前提不规范等。喻晓聪和李阿利(2010)对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特色加以分析,并提出了内地可以借鉴的经验。钟焜茂(2011)在分析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优势现状和政策策略基础上,探寻并总结了其经验以及对福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启示,指出在特色学科建设、外语强化、教师队伍、招生以及科研等方面国际化,才可以真正实现福建高等教育国际化。刘海蓉(2011)总结了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不足,并提出了确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建立学院特色,提供优质教学环境,合作办学等高职教育国际化举措。杨立军和方宗祥(2011)基于战略管理理论探讨了江苏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并提出了科学规划与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魏东波和金寒光(2011)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表现出的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对我国高等教育如何迎接挑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双向留学和建立国际化师资队伍等发展趋势。
二、海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国际化发展研究意义
教育国际化就是面向世界的教育,就是教育与经济互动发展的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教育。教育国际化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也是二战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和东亚两大经济与教育互动展模式的共同走向。正如我国著名比较教育学者滕大春教授指出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教育,都是‘混血儿’的国际化教育。”海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显然也要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用海南高等职业旅游教育产业的国际化来促进海南旅游产业的国际化,进而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总体国际化,同时,海南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又可以“反哺”海南高职旅游教育的国际化,促进海南整体旅游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中国正在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客源国和旅游目的地国之一。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明确确立了旅游产业是国家支柱产业的核心地位。旅游业一直是海南主导性支柱产业,截至2015年底,海南全省共有酒店宾馆3300家,客房18万间,床位30万张;其中五星级及按五星级标准建成并营业的酒店82家,已有23家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48个酒店品牌进驻海南;A级旅游景区55家,其中5A级5家,旅行社383家,正常执业导游人员约5000名。
三、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途径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0年,2003年成为全国首批26所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院校之一,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单位,并于2011年 9月顺利通过验收,成功跻身全国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行列,成为海南省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多年来,学校秉承“兴琼富岛、育人惠民”的办学宗旨和“动手动脑、尚德尚技”的育人理念,面向国际旅游业、热带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文化体育产业五大板块,以九大特色专业为核心,形成了富有特色、面向产业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的五大专业群。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国际化方面一直在进行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是学院特色专业和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旅游管理类专业群涵盖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高尔夫服务与管理,国际邮轮乘务等专业。学院在专业群建设方面,坚持国际标准的专业建设方针,在学生培养,实习就业,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并初步形成了国际化的专业教学体系。
(一)专业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必要内容。酒店管理(国际邮轮乘务)和高尔夫服务与管理等专业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国际化探索:
1、教材国际化
酒店管理(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在教材的选用上,一直采用国际标准。例如:在专业英语方面,采用联合国国际劳工局语言专家罗伯特•马杰尔先生编写的《前厅英语》、《客房英语》、《餐厅英语》、《厨房英语》基础教材作为本专业英语教材;高尔夫服务与管理专业引用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省荷兰学院的相关教学资料。
2、资格证书国际化
专业积极鼓励学生获得国内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例如高尔夫服务与管理专业成功引入了北美国际高尔夫资格证书认证体系。酒店管理专业借鉴了“国际金钥匙资格”认证体系,采用美国霍莉•斯蒂尔、琳•艾文斯编写的《金钥匙服务学》授课,同时引入金钥匙国际化考核标准,对于考取金钥匙资格证书,可以免修该门课程的学习,直接参加国际组织举办的资格考核。
3、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
酒店管理(国际邮轮乘务)专业积极引进STCW78/95国际公约和国际邮轮适任标准,同时率先在学院采取了国际旅游酒店教育体系通行的“三明治”式的教学模式,即技能学习-实训-酒店实习-再学技能和督导知识-再实习就业,同时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很好地满足了国际邮轮及酒店行业对高级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尔夫服务与管理专业引进加拿大荷兰学院“CBET-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4、课程体系的国际化
酒店管理(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借鉴了美国饭店业协会(AHALA)酒店管理学院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到国际先进的课程体系。利用与美国万豪酒店集团的“万礼豪程”项目合作,引进国际一线酒店集团品牌的培训和实操体系。
(二)专业教学方法方面强化外语教学
高尔夫服务与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注重外语能力的培养,以保障学生专业水平与国际化接轨。首先对学生英语教学中结合酒店、高尔夫俱乐部、邮轮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其次加大大学英语和专业外语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力度,营造学生外语学习的氛围,再次重点加强学生英语对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轻松地处理酒店、高尔夫俱乐部、邮轮日常涉外业务活动。同时开设日语、韩语等符合海南实际的第二外语,满足不同旅游单位的接待需求。
(三)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1、师资引进的国际化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积极引进境外留学人员来院任教,实现教师引进和教师来源的国际化。先后有教师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韩国首尔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英国SRUC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依据高职教师双师素质标准,学院引进教师中还拥有美国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韩国三星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美国喜达屋酒店集团,美国万豪酒店集团等世界著名企业的工作经历和资质认证。
2、师资培养的国际化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类专业注重发展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加大外教授课的课时和比例,鼓励教师实行中英文双语教学,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国际会议交流,以获取最先进的、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鼓励老师积极获取资格证书,已获得国际认证职业证书教师占本专业专职教师总数的50%。
(四)合作办学方面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拓展与境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2006年5月学院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省荷兰学院签署合作办学文件,并在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柬埔寨等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或达成初步合作意向。2016年5月学院与尼泊尔亚洲技术大学(简称AITM)在人才培养,师资交流,学生互访等方面达成全面合作协议。学院同时与韩国济州大学、台湾首府大学、美国北阿拉巴马大学等境外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五)招生和就业方面
为更好地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高职教育也需要逐步提高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而招收外籍留学生是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现正在与一些国家进行积极洽谈,计划招收第一批留学生。目前,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已毕业学生中,有多名学生在国外企业任职。如美国嘉年华邮轮公司、美国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新加坡圣淘沙公司等。在海南率先与国际著名酒店集团-美国万豪酒店集团签署订单培养协议,引入万礼豪程项目,实现国际化的深度校企合作。
四、结束语
目前海南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建设国际邮轮母港等重大举措都对旅游人才的国际化提出了新的需求,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正在进行国家示范校的后期建设,专业的国际化发展乃至学院的国际化发展是必然的选择,也是学院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学院在中外合作办学与科研,共享教学资源与实习基地,海外办学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潜力,从而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促进示范校的建设。
作者:吴肖淮 单位: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晓清.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产业国际化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1
[2]曲波.论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N].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
[3]王晨光.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热潮的理性思考[J].旅游学刊,2009
[4]喻晓聪,李阿利.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特色分析及借鉴[J].现代企业教育,2011
[5]钟焜茂.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对福建高等教育的启示[N].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1
[6]刘海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N].张家口职业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