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字学对语文教学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远教资源 小学语文 促进作用
1.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
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是存储、传播和提取的方式,它能把远处的东西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将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为学生创设自学、思考的空间。它给现代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发挥了种种优势。值得我们借鉴和使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地选择、整合加工,创造性地使用远程教育资源,能开阔教师的视野,突破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1 有利于推动农村小学语文课改实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形式开始进入学校,这种新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当中,必将打破原来结构体系的平衡,引起教学过程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全面推进,需要的是全新的理念和方法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了让全体教师都得到培训,让广大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来,学校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利用教研活动和教师会议集中的机会,采用分散学习、集中培训、个人提高相结合的方式,播放专家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讲座以及从卫星教育平台或教育网站刻录的有关教研教改、课程改革的信息资源,使广大教师,特别是课程改革实验教师对新课程体系、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教法和学法,有了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1.2 有利于激活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行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远程教育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音、像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可见,远程教育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师益友,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综合发挥整体优势,呈现动静交错、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教学环境,激活了师生教与学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主动从网络资源中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打破教材是课程唯一资源的传统观念,拓宽了视野,提高了鉴赏能力,新的学习理念得到建立,创新意识得到增强。
1.3 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很强,对新奇的事物,特别是对鲜明、形象、具体的事物感兴趣,而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强大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现象。使用远教媒体的刺激引导,会启开学生思维闸门,轻松突破重难点,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如:《飞夺卢定桥》一课,如何让学生理解“飞”和“夺”,只凭我们的三寸不烂之舌想让同学们完全理解是很困难的。这不,我们远程教育资源上的媒体展示就有相关的视频,结合课文,组织同学们认真观看。那种在黑夜里行军,与敌人抢时间,争分夺秒,只能过“飞”;狡猾的敌人抽掉了桥上的木板,只剩下十三根铁索,还要顶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这就可谓“夺”。同学们看后,十分激动,场面之惊险,让人难以忘怀,对英雄的崇敬和对敌人的愤恨之情油然而生。让同学们交流体会也都能“入木三分”,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同学们就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同时相关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发展。这样就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得以真正优化。
1.4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学生的班会或活动课时间
有计划地播放一些科普知识、爱国主义、环境教育等节目。通过科普教育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体会到科学的力量,憧憬着科学的美好未来,诱发了孩子们的幻想和创新智慧。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在学习《王二小》之前,我让学生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学生找到了刘胡兰、小雨来等英雄人物故事。明白了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相关,只有建设好祖国才有个人的美好未来。通过环境教育使学生饱览了祖国各地美丽风光、开阔了视野,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我运用幻灯片、录像、教学光盘穿插使用,使学生兴趣倍增。在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时,仔细体会葡萄样子与颜色的美,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今天“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
1.5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农村教师外出培训机会
少,对新课改的认识相对不足,而远程教育资源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以识字、说话、阅读、写作训练为主线”的特点,必须调动学生手、眼、耳、脑多种感官并用,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性
远程教育以一种新形式进入学校,进入课堂教学,以一种新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它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让所有师生实现了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梦想。
2.1 要因材施教,合理选择远程教育资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认真的筛选、加工,尽量避免拿来就用和照搬照用。尤其是课件,我们更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认真的修改。因为,别人的课件,是结合他的教学实际制作的,不一定适合我们的教学实际。课件中问题设计的难易度、素材的选用、教学习惯、教学风格等都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我们生搬硬用,可能会使学生无法适应而适得其反。
2.2 在教学中要克服运用媒体资源操作的随意性。远程教育资源中最珍贵的是媒体资源部分。在操作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结合每篇课文的特点,摆正多媒体课件的位置。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课件只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辅助工具,绝不可能主宰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避免“教师东指西指,学生东看西看”等为了多媒体而运用多媒体、只图好看而不重实效的现象。
2.3 教师要提防被媒体资源替代。远程教育中的“媒体资源”虽然弥足珍贵,给教学带来诸多方便,但它绝不可能替代教师的所有活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克服以下几种现象:一是只要想到上课(尤其是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等),就认为只有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才是一堂好课。二是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课件。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需要教师多方位的感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性化地完成教学任务。如示范性朗读时,教师富有情感的“现场直播”和“机械”的录音相比、美观大方的粉笔字与“机械”的美术字相比,都会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教师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利弊分析
陈 希
(瑞昌市第一中学,江西 九江 332200)
摘 要:与传统教学相比,增加了多媒体教学的现代教育彰显了新颖特色,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体现在:1、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只有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教学表现形式,可以利用多媒体强大的表现力在一定程度上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3、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多媒体教学可以运用多媒体软件的的优势,利用图片、视频、文字、声音、线条等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学中,由于多媒体信息的集成性、系统的控制性、功能的交互性,在许多环节上有利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利弊分析
一、明确语文课程的本质是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前提
但是,多媒体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不能过分的依赖,否则适得其反。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定要结合语文课程的自身特点。体现在:首先要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一定不能抛弃这个基本原则。语文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在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学会使用汉语言文字,既包括书面语言也包括口头语言。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参与也只是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创造良好的实践氛围,提供良好的视听觉效果,而不是其他。其次,要明确语文课程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那么,多媒体参与教学也是为了强化这个目的。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的知识面提出了挑战,同时大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与传统粉笔黑板相比较,多媒体教学传送的信息量成倍地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学生自身精神的成长。最后要明确的是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多媒体参与教学也是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这个“统一”,学习好、利用好这个工具,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有明显的优势和不足。把握好语文课程的本质,是多媒体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前提。
二、多媒体对语文教学的优化作用
多媒体技术的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成为教学环节中重要的辅工具。在允许的条件下,它能够为语文教学提供相关的资料包括文字、数字、图像、声音、视频等等,并且能够实现人机对话,极大的优化了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创设特定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 所能够利用的教学道具是非常有限的,粉笔、黑板、录音机是基本工具,教师自身的朗读能力是营造教学情景的重要渠道。
但是多媒体参与语文教学,就可以让视频、图片、声音、音乐等元素一起参与进来,渲染课堂气氛,创设特定教学情景,让学生进入情景氛围之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运用汉语言文字创造有效条件,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营造特定氛围。
(二)增加知识信息容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课堂,教师的讲解和利用黑板书写传递知识信息,培养学生各种思维,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只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进行正确的取舍,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声音、视频等素材,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既增加了知识信息密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又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前后相连,增强了知识系统性,同时巩固了旧知识,伏羲了新知识,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把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三)突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如何把每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鲜明地表现出来,一直是许多语文教师比较棘手的难题。多媒体的运用在一定层次上有效的分解了这个难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方便操纵的特点,进行重复播放,以突出重点、难点;可以利用多媒体素材的多样性,鲜明的表现教学重点、难点。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受地域的限制,很多师生没见过景泰蓝工艺品,如果利用电脑软件把景泰蓝及其制作的六道工序将直观地活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比较容易把控。
三、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负面影响
多媒体参与教学是时代进步的结果,但是多媒体不是万能的。语文教学更不能一味依赖多媒体,多媒体参与语文课堂绝对不能抛弃语文课程的本质。不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反而会降低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能力。如果教师只是利用多媒体的视觉效果好,素材来源广、表现手法多样等特点,而没有创造汉语言文字学习运用的情景,对学生的各种思维进行培养。就失去了多媒体参与语文教学的重要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言语实践 语言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由此可见,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的。而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加强对学生的言语实践,归还语文课堂本色,是每位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重任。
然而,我们都曾经走进这样的误区:
1.把语文课上成品德教育课,单纯从课文的情节内容出发进行人文教育,脱离语言文字学习,虽然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但会造成语文教学目标的旁落。
2.把语文课上成机械训练课。课堂重分析、重讲解、重机械训练,以层层剥笋的形式将完整的课文肢解为孤立零碎的文字符号,忽略学生对整体作品的感知与直觉体悟,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祖国语言的精妙。
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加强学生课内外言语实践,提高师生语文素养。我校语文组在以下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培训引路,注重学习反思,增强意识。
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对语文老师进行培训,如外出观摩优秀课堂,感受名师们驾驭语言的能力,欣赏名师们语言的文学魅力。像“亲近母语论坛”“新经典诵读”“现代与经典”等大型师资培训活动我们都积极参加,老师们培训后都深受触动,深感语文老师必须从细节做起,以语言为基点,能懂得语言之奥妙,能欣赏语言之美丽,能熟练驾驭语言之能力。
此外,我校语文教师每年至少订阅一份教育教学杂志,以从中吸取语言营养,不断地充实自己。
二、课题引领,深入课堂研究,加强实践。
为了能在课堂上高效地加强学生的言语实践,我校语文组低中高年段分别确立了三个子课题进行课堂探索。
1.低年级注重教学情境创设,诱发学生主动参与。我们力求让教师的精美语言本身成为一种语言学习资源,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语言不断地在创设情境,诱发学生自己介入语境的主动性,激感,激活思维,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完成对语言的理解和学习,调动了学生健康的情感参与,提高了课堂学习语言的效率。
2.中年级注重以读代讲训练,促进语言内化吸收。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阅读能力,因此教学中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潜力,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法,以读代讲,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增加积累语言的机会。
3.高年级加强读写结合研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学生作文,既是表达方法的练习,更是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练习,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用一用,对学生内化语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不仅是指写作方法上的结合,也应该包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结合,仿写、改写、填补课文中留白等都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行知有效的方法。课题研究中,我们不断提炼、润色教学语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全身心投入学习中,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题研究中,学生接受生动的语言浸染,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培养,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三、积累引法,探究阅读途径,丰富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积累语言的任务,因此,我们不断开辟语言积累途径,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以六年级下学期的语文教材为例,要求背诵的课文只涉及8篇,加起来不满2000字,平均每天背诵不足20个字。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数字。所以,我们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挑选一些妙语佳句、精彩片段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检测之列。
2.抓好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我们不断地变换手段来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为学生创设立体的读书环境,开放阅览室,班级精心布置图书柜,黑板报上开设“诗文共赏”栏目,力争让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接受语言的浸染。我们还设置了流动书屋,布置长廊书柜,使孩子们在课余活动时间,随时能拿到自己喜爱的书来阅读,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
3.落实校本课程,在常规中积累语言。每学期补充十八篇诗文和中外散文诗歌名篇,这些文章都选编在校本教材《美文诵读》中,我们要求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期末进行检测。学生博闻强记,美文日积月累。
四、生活引源,组织多样活动,创新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尽量给学生提供活动机会,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1.每个学期都安排一些语文活动课,让它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古诗欣赏会”、“美文诵读赛”、“故事擂台赛”等。这些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的语言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专门开辟了“读书”专栏,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收集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果获得了展示,得到了肯定,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当前山区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相对较为薄弱,教学条件也十分有限。要想提高山区小学语文低段教学水平,必须从教学方法上入手,提升教学水平。
一、山区小学语文低段的识字教学
山区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最基础的便是识字教学,学生识字的质量与识字的数量对其后续语文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有重要影响。但识字的过程十分枯燥,处于识字阶段的低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想要让他们静下心去识字存在一定困难,并且目前经过课改后山区小学语文中的识字量增加,这同样给识字教学带来了难度,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教师从小学生的不同的学习状态方面研究,增强学生对文字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形式,循序渐进地将识字教学牢固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求知识与积极思考的能力,只要有兴趣存在,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再是一种任务和负担,而会被转成成一种享受。所以在识字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各种课上兴趣活动或者增加儿童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山区小学生对汉字的学习产生兴趣,让其乐在学习、乐于学习。
需要开展识字教学的低年级小学生年龄较低,天真活泼,喜欢交朋友。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识字教学中将生字拟人化,编写小故事将文字穿插其中,自然而然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完成汉字学习,此外因为低年级学生情感单纯并且容易受到感染,所以教师根据学生这样的心理,在课堂中开展与生活相关的情境教学,以此来促进学生主动投入汉字学习当中去。
二、山区小学语文低段教学的阅读教学
山区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可以有效增加山区小学生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眼界,对于山区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山区中的学生因为缺乏阅读资源,所以普遍阅读能力较差,这无疑会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产生影响,想要解决阅读方面的问题,需要教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起点结合当前学生学习的情况和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真正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从而真正爱上阅读。
无论哪方面的教学,兴趣都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和动力。山区学生因为阅读资源较少,大部分地区信息传播速度慢,所以学生普遍对阅读学习缺少热情。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当前学生爱好与性格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以此来吸引学生进行阅读。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很强,教师也可以使用简单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比如投影仪将阅读中较为抽象的文字以实体状态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到阅读文本中的内容,以此来增强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此外,为了进一步开阔山区学生的眼界,在课下可以为学生提供与阅读教学内容相关的刊物或者图书,用这些课外读物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n上阅读,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字】:塑造健康人格
人文精神
人文色彩
人文氛围
人文教育是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系统的先决条件。人文学科既是一个知识体系,更是一个精神的体系和价值观的体系,因而人文教育它更能直接内化为一个个体的个性品格,富有成效的帮助受教育者完善人格。人文教育是人格教育成功的前提,人格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只有成功的人格教育才能孕育出负责任的成熟的人,这种人具有良好的品德、正确的价值观、健康有益的习惯,能够为他人服务,满足他人需要,满足社会需要.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明白地道出了人格教育与建设当今道德文化系统的重要性,这是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至高点对教育提出的使命,而人文性的教育则是应运而生。
一、教育的实质:以人为本,丰富心灵、完善人格。随着课程改革理论的探讨,一个问题成为课程改革的焦点:教育是什么。勿庸置疑,人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终点。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本源。从这一个层面上来说,教育是生命活动的需要,教育应以人为本。学生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也不只是训练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心灵、完善人格。教学更应培养人文素养、张扬人文精神。语文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课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语文教材以文学作品作为语言文字学习的主要载体,由于人的个体独特性,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的角度具有相对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语文教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性。好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中体悟语言妙处,学会语言本领,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根本。汉语本身还特有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人文精神,比较含蓄,注重内涵,注重用形象说话。传统的语文研究与教学也是注重整体把握的,三言两语启动你的心智。现在语文教学应该复归继承这个传统。
二、新课程标准对语文人文教育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总目标”第一条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也必须真正实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才不至于让学生的是非善恶观念发生偏差或被扭曲,“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才能真正得以形成。
三、当前语文教育教学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亟待解决的弊端。纵观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灌、抱、喂”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双基”落实和学法指导有待提高,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尤需加强。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有目标,但落实不够;有训练,但力度不够;有提问,但设计不够;有导读,但指导不够。课堂上,学生累、教师也累,如果有人听课,则是更累,原因何在?受传统课堂教学观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语文教育一度走进科学化式的自然学科教学的模式,工具性过强,刻意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的教与学的目标,学生的学习缺少情感的个体表白,缺少价值观的自主评价,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流于形式,“实”有余而“活”不足。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缺少兴趣、信心和创新精神,语文教育成为没有灵魂的教育。新课程唤回了我们对语文教育的重新审视和认定,从而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钱理群先生说: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应该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虽然在一节课中不可能使某种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但这也说明更不能在一节课中去培养多种能力。恨铁不成钢的老师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欲速则不达的古训又不能不成为我们的警言。
四、如何创建语文课堂人文性的教学氛围。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这种沉闷状况呢?这就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
(一)张扬个性,创设合作、探究、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不是束缚的桎梏,而是心灵放飞的铺垫。弘扬人文精神,让人文精神落到实处,首要的因素是师生心灵的开放。开放的心灵,就是民主的心态。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探究的快乐。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知识底蕴与发展潜力,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大胆探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体验语文文字的内在美与表现力,“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教师,要运用赏识表扬的教学评价艺术,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予以肯定,加以赞赏。通过共同研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有可能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语文教学要树立“生为本”的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位于自我为主体的支点上“动口”、“动脑”,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建立师生民主学习的教学氛围。这里,不能不提到合作学习。“学会合作”是教科文组织对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展望。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更能培养学生在互动交往中的协作、竞争精神。小组是合作学习中常用的一种组织方式,几个学生在一起,因为是平等的,发表见解没有了拘束,可以敞开心扉。
在这样的组织中学习,学生把课本知识在讨论与交流中予以内化,学生的“童心”、“童趣”对知识进行“童解”,无论学习的结果是不是“本本”上的条条框框,但学生对语言的接触不再是浮于表面上的听记,这种通过自身争辩得来的结论,充盈着学习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让语文教学回归了儿童的生活。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学习应遵从生活的规律与规范,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学生学习应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工程,语文教学更是要提倡自主的学习,在自主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走出被动学习的禁锢。
自主、合作、探究、民主的学习方式,成为引领人文教育的重要策略。学生有了“无威胁”的学习空间,有了教师这位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兴趣盎然,求知心切,学习的个性得以充分体现。 转贴于
(二)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进行全新的审视和定位:不是纯粹教学形式上的另类翻新,而是教师教学理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延伸和锻造。我看过很多的观摩课,其中不乏组织有序,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的好课。但也可有许多课,教师为了“创新”,整堂课花样百出,看起来形式新颖,也很热闹,但细细地探究一下,也许效果并不是太好。因为“创新”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教师的创新,并不等于学生创新,相信这个道理谁都明白。教师的花样再多,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加以接受并延伸,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还是不起作用。因为这些花样只是为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其实很多教师也许本来就是这么理解的:创新不就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吗?所以他不断创造新的教学过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也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新的学习方法。这当然是有好处的。在知识传授的角度上讲,它当然好过“满堂灌”。但是,我认为首先应该阐明的是,创新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包括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现在有些教师所做的则是恰好相反,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学习,为了提高成绩。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学习是很重要的,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但学习都是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为了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是为了创新!而一切在别人的安排下,只跟着别人花样繁多的指导就可以顺利得到一切,这样的学生何用创新?何来创新?何言创新?要培养学生创新,必须先使学生主动起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学生没有主动意识,创新就是空谈,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种形式,学生的能力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如何创新?创新是个体主动的行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只有学生主动了,才能在知识学习和身体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人文教育才会顺利实施。还学生“随心所欲”(拉伯雷语)的自由,不压抑、扼杀其创造天性,创新说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改革创新的浪潮将五颜六色的教学方法的贝壳冲向了教与学的堤岸,我们随便拾取一颗,都会将我们狭窄的讲台装饰得别开生面。从赫尔巴特的“五段论”(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到杜威的“五环节”(情境——问题——观察——解决——应用),从魏书生的“教学六步”(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到钱梦龙的“三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教学在一个个教育家殚精竭虑的实践中已翻开了尊重权威但否定模式的新篇章。在教学原则的旗帜下,各路人马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教无定法”的实弹演练。但要记住,一节课只能恰当地运用一种教法或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要么进行点拨,要么组织讨论,要么进行辩论,甚至将竞赛机制引入课堂,或者将课堂变成剧院,变成创作间,变成凭学生任意涂抹的画布,变成师生间唇枪舌剑的战场……不论哪种方法都能“吹绉一池春水”,换取“满园春色”。
(三)增加语文课堂文化内涵:在提升学生文学修养的同时,丰富心灵,完善人格。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加强文采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形成完美人格,这是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所在。新教材的修订遵循语文教育规律,重视积累、感悟的熏陶,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把语文课上成具有趣味,充满人性之美,能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就必须增加语文的文化内涵,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自修中提高其文学素养。语文教材逐步改革之中所选的篇目越来越重视文采,充满艺术魅力,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忽视甚至冷漠对学生的文采培养。否则“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大量阅读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教材外的名著精选,见多识广,“润物无声”,让学生从中陶冶情操,获得丰富的心灵体验,铸成审美的心灵。 以学生为主体,塑造完美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要真正走进这个世界,就必须弘扬学生主体。对学生主体的重视和肯定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前提。语文学科以其学科特点在这方面占有独特的优势。语文教材中优秀的作品以其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唤起学生高层次的自我追求,自觉地用人类文明精华和新时代精神塑造自己人格,不断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教师可指导学生针对自身人格弱点,有选择地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磨砺自己,从知行统一角度来塑造,完善自身人格。
(四)反璞归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中的课程文本,大多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是作家们理解生活价值的外在体现,代表的是一定历史背景下的人文思想。学生们缺少时代感,更缺少成人化的“思维胚胎”,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新开发课程文本,构建新的学习资源,加强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创设生动的情境,强调语文学习的实用性。语文学习中有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作文教学。而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在开放中创作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抒生动的情感。作家王安忆有一句话:“森林,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见到,但是它却是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你的呼吸。” 这话很形象,真切得渲染出了人文性课堂营造的氛围,在自主里合作,在探究里延伸,在生活里汲取,在汲取里丰富,在丰富里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正是这样一座森林,这样的森林滋润着你的呼吸,联结你的心灵世界。走近这片森林吧,成为森林的主人;扩张这样的森林吧,让自己的灵魂充满绿色。
创设人文性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研究方兴未艾,如果研究能取得大面积丰收,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许能走出长期滞顿的低谷,迎来教学新春天。
参考文献:
所有师范毕业的学生都听过这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整个社会上,每一个人的眼中,也都觉得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既然要做榜样,当然要有值得学生信服的地方,而人与人之间相处,第一印象又是最为重要的,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当然体现在他所具备的专业技术素养上。技术素养是教师的门面,虽然细小却很重要。
1.普通话
因为人口流动的关系,现在的学校中往往有不少来自外地的学生,作为教师,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就是必备的重要条件之一。当然,作为语文教师,仅仅流利的普通话显然是不够的,还应注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各种类型的课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好的范读能成为沟通教师与学生思想交流的桥梁;而且,教师自己范读也能更多地获得学生的信任与欣赏。学好普通话对语文教师极其重要。
2.书法
作为教师,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与钢笔字也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字是一个人的门面,学生看教师也是首先看到教师的字,尤其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学生就会多崇拜你三分,听课的效率也会提高;如果能在学生的作文本上留下一手漂亮的评语,马上就能俘获学生的心,你对他作文的评价也一下子具有了更高的说服力。当然,教师其他工作的开展也会变得顺利很多。另外,教师好的书法能力也可以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来,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好处。
3.仪容仪态
教师是一份人对人的工作,教师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着学生。我们经常对学生强调仪容仪态,其实教师的仪容仪态就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教师的仪容仪态可以告诉学生,不是穿得好就是仪态好,穿着大方、举止得体才是关键,另外,亲切的笑容,礼貌的言语也能给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加分。给别人一份好心情,自己才会有更好的心情,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每天笑对人生,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这些,都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素养,有了这些,教师才能稳稳地站在讲台上充当学生的引路人,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二、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的劳动是一项复杂又极富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资之深,则左右逢源”。在和学生长时间的接触过程中,渊博的知识才能为你换得学生长期的信任票。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传统的知识观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从现代知识观来说,则包括言语知识和言语行为知识。统而言之,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素养主要体现在语言学、文字学、文章学、文艺学等多个方面。
(1)语言学??
学习语言学概论,可以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及其发展规律,了解语言与社会以及其它学科的关系,了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及其最新成果,了解语言学的发展趋势。懂得普通语音学,熟悉汉语的声、韵、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语音系统;了解语义学和词汇学的基本原理,通悉语义和语境的关系,掌握词的构成和组合规则,明确词的基本意义与引申意义、比喻意义之间的关系,熟知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语的感彩,熟悉词汇的发展变化。学习古代汉语,具有较为系统的古汉语基础知识。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了解古汉语的句型结构,熟悉古代重要辞书的查检方法。语言学是作为语文教师要掌握的基础。
(2)文字学?
学习文字学,把握文字的性质和作用,熟知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规律,了解一般文字的基本原理。尤其要学好汉字学,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的构成,熟悉汉字的笔画、笔顺与各种结构,掌握规范汉字,掌握查检汉字的各种方法,掌握识字法、正字法和写字法。另外,要明确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掌握好文字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准确无误。
(3)文章学?
学习文章学,首先要了解文章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文章本身的构成规律,熟悉文章的主旨、结构、表达方式等要素,了解它的内部联系。学习阅读学,研究文章的阅读、分析和鉴赏。掌握各种实用文章的阅读方法,熟悉各种阅读方式、明确各种阅读方式的目的要求,研究阅读的反应过程和训练方式,懂得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学习写作学,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及常用文体知识,对内容与形式、素材与题材、思想与思路、语言与文风等有深刻的理解,能对中学生的写作起到切实而有效的指导。作为语文教师能写好下水作文,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4)文艺学
学习文艺学,了解文艺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文学作品的结构规律,学习中外文学史,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基本内容,熟悉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家与作品,涉猎世界文学宝库,对驰名中外的作家作品特色有所了解,熟悉常见的作品。学习美学,懂得一些美学知识,懂得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懂得一点文艺和文艺批评的基本理论,提高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还应对电影、电视、戏剧、曲艺、音乐、美术知识也有所涉猎。一个知识渊博的语文教师能更多地博得学生的好感。
具有了上面的这些知识,教师站在讲台上才更有底气了,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做到能和学生共同进退,就必须不断地巩固和提升以上的这些知识。
三、专业情感素养
教师又是一份情感投资的职业,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只要你能放下身段,真正地关心爱护他们,总会有所回报。作为教师,爱心、耐心、宽容心都是必不可少的。
(1)爱心
每一个学生都是祖国未来的花朵,需要我们教师用爱心来浇灌。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教师的爱。教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爱心是作为教师最首要的条件。记得以前有位老教师对笔者说过:“一个有爱心的教师,就是一位受所有学生喜欢的好教师,你一定要成为这样一个教师。”
(2)耐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经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难缠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开导和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问题。另外,对于后进生来说,耐心也极其重要。耐心等待,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后进了,是因为以前的学习问题如雪球越滚越大,日积月累形成的,那么“化雪”过程当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有些学生很喜欢找语文教师谈心,因为觉得语文教师细腻,这时,你就绝不能辜负学生对你的期望,要耐心地为他们解决困难,他们才会更加信任你。
(3)宽容心
现在的孩子个性很强,做错事、走错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一味的指责批评不仅不能制止他们,有时反而会使事情越发糟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笔者过去就曾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批评会使他们封闭自我,而封闭了的心灵是很难再次敞开的。所以,我们要小心地呵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宽容地对待他们,对待他们所犯的错误,这样才会更有利于每个学生的成长。学生也是有感情的,你的宽容或许更能激发学生改正错误、积极向上的决心,这也能说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吧!
总而言之,做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语文教师,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的是我们长期踏实的努力!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对你产生信任感,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语言文字 学生 综合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语文可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并能使小学生们具有综合运用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学生们认识字并能更好的运用。语文中语言文字的教学方式非常重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要与人文性相统一,所以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以及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们有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呢?作为教育局教科室一名教研员,对本区内的多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走访调研,现就如何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的问题与同行们进行深入的探究,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了解语言文字是基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维持和协调社会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基础性作用。学好这方面的知识非常的重要,小学是语言文化学习的启蒙地。良好的语言文字学习取决于正确的指导方法。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由此可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更是小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小学生来讲,能让他们学习的更好就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无论学什么,都要有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的求学欲望。对于小学语文中的语言文字学习是很有乐趣的。教师要选择良好的教学手段来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轨道。在语言文字教学上,教师可以用反例教学方法来让小朋友们知道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如,教师可以举出大家在说话时候由于语言文字运用的不美观而导致的误会等等。这样学生们就会了解到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大家就会想知道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自然兴趣由心而生。
三、大量阅读能培养语感
经过教师们的共同探讨,大家认为语文课中最常用而且最重要也是最有效果的训练项目——阅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到文章中去走个来回”,也有人这样论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会充满个性色彩,极富有创造性的阅读训练使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阅读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语言能力,又能有效的训练学生欣赏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基础是理解,即读懂文章。这正是语言文字共同需要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学习表达方法,积累语言材料,为写作练笔做准备,进而提高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目前小学阅读教学大多都只停留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浅层上,而达不到实实在在的“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这应在阅读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师们会经常在课堂上讲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阅读教学中就可以积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语言文字表达的理解,都是先通过“读”来完成的。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逐渐深入地读书就能让学生们有所进步。通过默读、朗读、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引读、泛读等多元探读,或读全文,或读重点段,或读重点句子,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验文章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韵味美,丰富学生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学生智慧,使之更深邃。这样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读的多了就会更加有体会,甚至有很多学生会将书中那些精美的语句转变成自己的话语。对于小学生来讲在学习中不断的获悉更多的知识是最关键的。阅读教学使学生感悟语言能力不断增强,使学生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从而更好更灵活的使用语言文字,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四、知识重在积累
语言积累为语言运用打下基础。只有语言精华积累多了,学生才能在说写中灵活运用。加强朗读背诵,积累丰富、规范的语言文字。朗读和背诵是把规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规范的口头语言的一种有效训练途径。语言规范、词汇丰富的名篇佳作,若能让学生反复朗读,达到琅琅上口,熟读成诵,书本语言自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为学生自己的储备和财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严格要求,指导学生背诵,养成背诵的好习惯。当前教学也有教师认为积累语言就是记忆、背诵。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读背内容,教给读背方法,但是为什么重点背诵某一部分,这一部分的语言精华在什么地方?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学生只会背诵不会运用也无济于事。只有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学生自身的反复实践。才能使学生形成语文能力和习惯。
五、口语交际能强化语言
语言文字的魅力是无穷的,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说”、“想说”、“会说”,语文课才能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在教学中营造浓厚的说话氛围,千方百计的让学生想说、敢说。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表达交流,在说话训练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如:学了《陶校长的演讲》第一课时,要求学生把陶校长的第一问复述出来;学了《师恩难忘》一文后,可通过多种途径的读,引导学生复述第五自然段。在迁移练习中,进行一次说话训练:在教过你的教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的事说一说。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多练,才能形成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景对话,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归纳到自己的语言当中。
六、语言文字的运用
作文就是生活
自古至今,很多人把写文章看得太过神秘,故认为其是一件大事和难事,也正因这层所谓“神秘”面纱,让很多同学对作文畏惧,望而却步。
首先,夏D尊指出写文章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它只是一种表达工具,和说话是一样的。在他看来,“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也就是说作文应该反映生活,只要反映生活学生才有话可讲,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才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如果疏远了现实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生活服务才有它存在的价值。这就揭开了文章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不再害怕作文,进而渴望作文。
写作与生活密切关联,生活是作文内容的源泉。夏D尊指出,写作的内容,要从自己的生活上寻得。写作中他首先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实际生活,作文的内容一定要从实际生活中来。作文内容需要生活的触发,他说:“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触发就是通过此事物能联想到彼事物;或通过此事物能产生更多的对生活学习有意的启示。他不仅要求学生读有字之书,还要求学生去读无字的书。“没有字的书”,也就是眼前的现实生活。从现实的生活中去触发,写作内容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
其次,夏D尊认为作文是应付实际需要的一件事。作文本身不是作文教学的目的,而是育人的一种重要途径。即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培养适应社会的健全的人。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写出自己对世界的已有认知,并把写作看成是学生通过作文表达对生活的一种理解。长期以来,语文老师却把作文当作一种固定知识来教给学生,作文的本真功能就偏离了生活的轨道。如果老师鼓励学生从身边的现实生活出发学习写作,并鼓励他们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作文教学的现状就会大大改观。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就会逐步消除,慢慢的产生兴趣。这样,学生对写作就会充满向往、憧憬。
《文心》中描写作文课的地方,都体现了这种思想。语文老师王仰之解释学生朱志青的话指出,生活中有很多项目,作文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学生乐华说:“作文是应付实际需要的一件事,犹如读书、学算一样。”《文心》中的写信、写日记、演讲等写作活动,都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联的,其内容就是直接来源于生活的。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可以养成他们写作的习惯,还能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生活。说到底,作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学生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说作文是应付实际需要的一件事。
最后,夏D尊认为写作技能应为生活服务。《最后一课》中,王仰之先生提到了“让写作的技能永远给你们服务”的观点。《题目与内容》中,谈到作文如何命题时,提出“先揣度练习的人对于什么是有话说的和说得来的,才把题目出给你们作”,“出题目不过是引起你们的意趣罢了”。这里夏D尊指出训练作文所出的题目应该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写出来的内容也是真实地表达对生活的理解。这都体现了为生活服务才是写作的目的。在作文教学中,夏D尊指导学生到自己周围的真实生活中仔细观察,并用随笔、日记等形式随时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的见闻感受和思考。这样增加了学生练习作文的机会、次数;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观察生活的机会,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得到训练。夏D尊之所以将作文看作是一种生活技能去训练,主要是为了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让学生拥有写作的激情,培养生活能力。
鼓励性的作文评价原则
夏D尊在作文评价中主张采用赏识的原则鼓励学生大胆作文。赏识教育家周弘也曾说过:“赏识犹如生命的营养,赏识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一封信》的结尾部分,大文和乐华写好信,经过枚叔过目后,两人觉得还有欠缺。问枚叔是否可以把信寄出时,枚叔说:“当然寄出,你们有这些意思要告诉李先生,现在把它写在纸上了,为什么不寄出呢?我刚才说你们表达情感不充分,这是深一层的责备。一般说,这封信清楚明白,末了两节又活泼有趣,也就可以了。你们毕竟还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呢。”这里可以看出,夏D尊对初中生作文的基本要求清楚、明白、顺畅就好,只要进步就好。至于其他的要求,需要循序渐进地提高。这与语文新课标中对初中W生作文的要求相吻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对学生作文要求过高,就出现跳起来也摘不到果子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便失去作文的自信心,对作文产生惧怕心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只要学生能清楚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文通字顺,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几十年前,夏D尊先生就对此有过恰当的表述。
“改”上下力的作文评价方法
夏D尊指出,提高作文水平必须在“改”字上下功夫。写完文章后,要养成自己修改的习惯。《题目与内容》中,王先生说:“作成了最好自己仔细看过,有一句话一个字觉得不妥当就得改,改到无可再改才罢手。这个习惯必须养成。”夏D尊认为修改作文应该与养成习惯以及做人、做事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白修改作文就是修改自己的思想。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使自己不断改进,成长成熟的过程。
夏D尊“改”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互相评价,《一封信》中写到了乐华和大文对给李老师的信互相评价的故事。首先他们将自己要写的话都说出来,互相指出对方存在的问题,再研究段落的前后位置。他俩一起斟酌造句,当其中一个人造好一个句子时,另一个立刻给他修正。这样彼此指正,互相商量,共同提高。
夏D尊非常重视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在很多文章里都谈到了作文修改的问题,他还归纳了常见的毛病。如:运用词语不适当,意义的欠缺和累赘,意义不连贯、欠照应等。他说这些毛病都是不良的语言习惯和不良的思想习惯造成的。
夏D尊对学生的作文批改得非常认真。文法上的错误,修辞上的毛病,他都一一标记,并把正确的写在学生作文本上,或眉批或旁批。还把文法上的错误,修辞上的毛病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拿出来讲解。不仅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学生的写作态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思想认识也有了提升。
作文就是做人
夏D尊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在他的写作教学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作文就是做人的思想。
首先,他认为文字是人格的一种表现。夏D尊曾讲过,真的文字学习,必须从为人着手。“文如其人”,文字毕竟是一种人格的表现,冷刻的文字,不是浮热的性质的人所能模仿的,要作细密的文字,先须具备细密的性格。文字展示的是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只有在自身修养和人格上努力探求,才能写出美好的文字。只在文字表面下功夫,写出的文字肯定是浅薄的,空而不实的。因为文字里面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思想内容要靠多阅读书籍、多体验生活才能获得,没有捷径可走,这也需要终身努力修养。
他告诫青年学生,学到了写作的技巧方法后,还要多读书、多体验、多触发。因为学习写作须先从自身修养出发,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业上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身心和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其次,他认为指导作文,从指导做人开始。人格是个人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也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文心》中将作文教学与指导学生如何做人连在一起。借国文教师王先生之口,谈到作文教学如何培养做人的问题。他说,作文修改要自己仔细看,一个字也不放过,要改到不可再改为止,如果养成这个习惯,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仔细认真,凭着这样仔细认真的态度就可以走向成功。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让学生明白了如何做人做事。今天的学生能够认真修改作文的非常少。大都是写完后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了。作文发下来也只瞧瞧分数,很少有人仔细研究老师的评语。更不会反思、讨论、再次写作。这不仅是作文的态度,更是做人做事的态度,甚至影响到将来的成功。所以,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应从做人的角度来指导学生的作文,为其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文教学思想的前瞻性
夏D尊早在几十多年前提出的某些思想与我们目前一些新理念是一致的,正好可以成为我们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夏D尊作文教学思想的价值观与今天的素质教育、人本教育、主体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夏D尊指出写作是人的一种生活能力,满足生活的需要,适合生活的用途,它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求。写作教学就是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终身受用的习惯当做目的。夏D尊认为,作文要为情而作,作文要贵真求诚。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作文教学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做真人,说真话,抒真情。多次提到“自己的”“真情实感”之类的词语,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新课标里的这些要求与夏D尊作文教学思想内涵是一致的。
今天,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就是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标在总目标中对写作目标的规定是“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和夏D尊对作文最基本的看法“作文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是应“实际需要的一件事”也是一致的。语文教师虽然不能不顾及考试这一指挥棒,但夏D尊关于作文教学的理论、方法,告诉我们:着眼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经得起各种考验的。因此说,夏D尊的作文教学思想具有前瞻性,与今天的教育新理念的内涵具有共同性。
总之,夏D尊作文教学思想博大精深。夏D尊对作文与生活,作文与做人以及作文与阅读的关系认识深刻。他既直接撰文阐释自己对作文教学的见解,又以文学作品的形式作了生动形象的表述(如《文心》)。同时,他还创作了大量散文直接作为阅读材料。他既是作家,又是教育家。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充分研究夏D尊作文教学思想,挖掘其作文教学思想精髓,对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仍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我们在学习借鉴其教育教学思想,运用其教学技巧方法时,一定要结合今天社会的新发展,教育的新形势,做到鉴别、吸收、创新。千万不要照搬照用,要辩证地分析,要创造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夏D尊,叶圣陶.文心[M].北京:三联书店,2008.
[2]周弘.赏识教育:翘起你的大拇指[N].中国教育报,2002年12月2日.
[3]王鹏伟.和名是一起读语文新课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王松泉先生在《语文教学原则新论》一文中将语感表述为:“语感是(学习者)对言语(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领悟能力,它并不局限于对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而是同时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可见,语体是语感的组成内容之一,就组成要素而言,笔者认为,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语体感等构成语感的四大内容。对语音、语义、语法的论述已多矣,在此我仅从对汉字特性的分析中谈谈语体教育。
【关键词】语体;教育;汉字;语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149-02
从语体感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语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形体,二是说话者身体行为,三是用词是否得体(是否选用了最适当的词来表达相应的意思)。
语言文字是有一定的形体的,汉字尤其如此。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作为汉语书面符号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其根本特点就是字形有意义。汉字有三美,鲁迅曾说:“写山曰‘峻赠嵯峨’;状水曰‘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水;‘蹲妨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涵,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先生认为,对汉语的感受、领悟要从语义、语音、语体三个方面来把握。这是很有道理的。汉字的形成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横竖撇捺折这五个笔画看似无奇,但却因为其能组成成千上万个有着独特意义的字而显示出无穷的魅力。由一撇一捺这两个笔画,就能组成“人、八、入”,而无论是“人”字,还是“八”字、“入”字无不向人们演绎着不同的传奇。因为形体的不同,字音也不同,字意更是有着天壤之别。
作为“汉字起易说”创立者的现代著名汉文字学家萧启宏先生认为,“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是固化了的信息模块。”经过近十年的研究,他发现了汉字“字形藏理,字音通意”的总规律和“同形同宗,同音意通”的总联系。从他用易经理论对“人”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汉字独特的语感美。
关于“人”字,他编经文如下:“撇捺互撑,站立为人。伏羲姓妊,女娲造人。人音通仁,仁义为本。不行仁义,非是真人。”他解释说:
1)、从语体上看,“撇捺互撑,站立为人。”人字,其形最为简单,一撇一捺。这一撇一捺,即不是离散的“八”,也不是交叉的“×”,而是接触互撑的“人”。看上去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象形)。这样简单的一个象,包藏了人字极其深刻的道理。它告诉您做人的两个基本要求:
第一,讲仁爱。因为人是互相支撑的社会群体,任何人都需要互相帮助,所以要讲仁爱,这是人性之本。
第二,站起来。站起来是做人的第一步。人与群兽的分野,第一步就是直立行走。站起来,还有更广泛的意义,不仅是指生理上的站起来,而且是指经济上、思想上、文化上的站起来。否则,就是别人的附庸。
2)、从语音上看,“人音通仁,仁义为本。”人字,其音通仁。仁字从人从二,为我外之人,不是一个人,而是复数,很多人,即一个社会群体,意为仁爱。
3)、从语义上看,“伏羲姓妊,女娲造人。”我们中国的文化认为,伏羲是人类的祖先,是“三皇五帝之首。”女娲是伏羲的妹妹,也是伏羲的妻子。古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从中国姓氏学的角度看,伏羲是开创妊氏的元祖,伏羲为妊姓,所以人与妊通音,故人字授音以“妊”。4)、从汉字成字之“六书”来看,形声字占到了总数的80%以上,形声、会意、象形字总数占到了总数的92%以上,而无论是形声、会意、象形字都是用一定的“形”来表示一定的意义,离开了形,汉字便无任何意义,这是汉字成字的规律,是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字的民族特性。
汉语中有语体信息的汉字、词语更是数不胜数。一个“尖”字,它有形,那是上小下大之形;它有义,那是“上小下大之物”的特性;更为有趣的是,用线将小之首笔与大之两末笔连结,“尖”形也可现,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一个“休”字,意为人靠在树旁小憩,不仅有动作,还有行为之美,无不令人称奇。
以上,我仅从语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形体这一角度对语体做了一些解说,关于语体的“说话者身体行为”和“用语是否得体”这两个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在此,我仅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一是说话者之身体行为,这是语体感的一项重要内容。说话不仅仅是用嘴说,还要有必要的肢体行为来补充,这些行为应结合表达内容的不同有所不同,一“哭”一“笑”,“哭”之肢体行为与“笑”有截然不同,当哭时则作痛苦状,当笑时则作高兴状。在说话时身体行为要合适,这是语体感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是用语是否得体,这关系到说话的效果。不准确的用词极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错误的言辞还有可能适得其反,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遇什么人说什么话”,正是指用语要得体呀!
语体感做为语感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独立于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而应与其相融合,语感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单纯的感受过程,而是与多种智力活动密切相关的过程。那如何形成语体感呢?笔者认为,我们应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中国的语文(母语)教学要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民族化的构建。这是很重要的,直接关系到汉字的生死存亡。对“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正确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