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第1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一、新乡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新乡市坐落在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山,地理位置优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驰名的农业及名优特农产品、充足的劳动力,造就了新乡美丽而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

近年来,休闲农业在新乡市得到迅速发展,休闲农业模式也不断丰富,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目前,比较成功的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田园农业休闲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休闲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成功例子主要有卫辉市唐庄的万亩桃园、封丘县的万亩金银花、新乡县龙泉的千亩黄金梨园等田园农业游,获嘉县花卉、长垣县仪隆观赏林苗圃等园林观光游,牧野区的家庭菜园开心农场的务农体验游等。二是农家乐休闲模式。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等休闲活动。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和城市郊区。主要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三是科普教育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标准化基地、农业产品和农史展览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成功例子主要有新乡县龙泉村的龙泉苑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封丘县的美日康树莓博览园的农业博览园等。四是回归自然休闲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北太行的山水、绿色森林、黄河湿地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成功例子主要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自然保护区。

目前,新乡市已建成以休闲度假、观赏观光、农事参与、农耕文化、高效农业、民俗风情为主的休闲农业点187个,从业人员3227人,年接待游客99.2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9亿元、利润9530万元,从业农民年均纯收入9750元,较新乡市农民平均纯收入高2000余元。

二、新乡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

(一)市场条件

休闲农业是紧扣时代脉搏的休闲方式,它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享受乡村风情、体验异质文化、购买生态产品的时尚需求,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自2004年以来,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推介,新乡市域外游客比重由2004年的38%增加到目前的65%。随着新乡太行风采和国际水平攀岩基地为基础的旅游大发展,新乡市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开发国际游专线,入境游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二)资源条件

新乡市自然环境优美、人文资源独特、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对市场有强烈的吸引力。其资源优势包括:①丰富的原生态自然资源。②广阔而独特的产业体系。新乡市产业体系涵盖农业、渔业、种植业、养殖业等多种行业,并呈现出许多亮点。③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新乡市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内容丰富,原生性强,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垄断性。

(三)社会条件

新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大力支持。其支持主要来自:①政府的支持。政府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来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和辅助解决三农问题,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②金融体系和投资企业的支持。在政府的积极倡导和优惠政策引导下,为了迎合休闲农业迅猛发展的时代契机,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通过投资休闲农业的方式来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③农村居民的支持。发展休闲农业可以让农民脱贫致富,因此农民对休闲农业的支持不言而喻。

三、新乡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地位不突出

目前,传统农业在新乡农业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休闲农业处于自发状态。虽然近年来新乡积极推进高效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但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关注不够,并没有从政府层面确定休闲农业的产业地位,导致休闲农业成为农业和旅游业的“副产品”。

(二)缺乏科学的规划

政府和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开发缺乏市场研究和科学规划,导致休闲农业产品类型单一、产品项目雷同。近年来,新乡开发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为采摘园、观光园和农家乐等有限而雷同的产品形式,创新不足,特色不够,精品极少。

(三)休闲农业保障体系的缺失

休闲农业是一个融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环境、工商、质检、建设、国土、公安等政府部门,但是这些政府部门并没有一个针对休闲农业管理的统一标准和尺度,经常出现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和尺度不一的现象。新乡市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农民。从整体上看素质偏低,服务意识缺乏,文化水平较低,也缺乏管理休闲农业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四、新乡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一)做好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组织编制新乡市休闲农业发展整体规划,并做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结合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工程等支农项目,将“农家乐”“休闲度假农庄”等休闲农业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协调发展。

(二)着力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

鼓励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对废弃园地、林地、荒地、荒山等进行开发整理,盘活集体存量土地,发展休闲农业。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发展。

(三)加强行业规范管理

结合本地实际,着手制定休闲农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重点在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经营项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四)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要逐步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休闲农业发展机制。安排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市级(包括市级)以上的休闲农业示范单位建设。加强金融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手续,适当扩大担保物范围,满足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

(五)加大宣传推介,扩大知名度

第2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㈠特色观光园彰显活力

2012年上半年,全县观光休闲农业园共实现总收入1300万元、同比增长0.6%。全县新增3个以杏子采摘、观光旅游、观赏牡丹为主题的特色观光园,共实现收入67.8万元,占全县观光休闲农业收入的17.1%,分别是榆中农业示范园、兴隆山观光园、和平牡丹园。

㈡民俗旅游日渐红火

2012年上半年,全县实现民俗旅游收入674.5万元,同比增长1.7%;共发展民俗旅游接待户221户、经营户63户,同比分别增加53户、37户。其中,受冷凉性气候等因素影响“,沿川湖文化民族旅游节”现已举办三届,共实现民俗旅游收入319.3万元、同比增长6%,增速高于全县2个百分点。

㈢设施地采摘生意火爆

观光园与设施农业的结合,不仅带动了设施农业的发展,也使观光休闲产业取得良好收益。2012年上半年,全县观光园内采摘产量233.7吨、同比增长19%,采摘收入120.4万元、同比增长17.2%。

㈣“文化游”引领作用依旧明显

近年来,青城文化古镇已成为榆中县的热门旅游线路之一。青城镇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强的民俗接待能力,接待收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12年前半年,青城镇实现文化民俗收入87万元、同比增长6.8%。㈤餐饮住宿收入占据主体餐饮和住宿收入是榆中县观光休闲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2012年前半年,榆中县观光休闲农业共实现餐饮和住宿收入1303.1万元、同比增长3%,占观光休闲农业总收入的8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知名度不够高

目前,榆中县观光休闲农业还停留在依赖政府宣传或依靠周边景区进行带动的阶段,宣传力度不大、宣传渠道单一,社会知晓度不高,游客观光量有限,制约了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㈡特色项目较少

榆中县观光休闲农业开展项目大多停留在满足游客吃、住等基本需求的层面上,很难获取更多的旅游潜在收入。大部分观光民俗旅游村对现有优势资源利用不够,缺乏积极开发特色旅游项目的意识。

㈢接待能力有限

榆中县部分民俗户因基础设施薄弱,接待能力有限“,半年旺半年闲”的情况较为普遍。每年5月~10月是榆中县民俗旅游的旺季,而在余下的半年时间里,民俗旅游基本处于“冬眠”状态。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提升接待能力,成为榆中县观光休闲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㈣文化资源未充分利用

当前,榆中县“文化游”的辐射带动作用日渐明显,但观光休闲农业所蕴含和承载的文化含量依旧不高,“一村一品”的地域文化品牌尚未形成,能满足消费者潜在需求、实现更大盈利目标的文化产品还有待开发。

三、对策建议

㈠拓展宣传渠道,扩大影响力

一是充分利用媒体网络,加大对特色观光园和民俗户的宣传,营造适宜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氛围。二是继续开展文化旅游节、民俗艺术节等特色活动,搭建宣传推介平台;同时组织参加农博会、农展会等,有效展示榆中县观光休闲农业风采,提高知名度,吸引城市游客前来消费。

㈡创新特色项目,深挖农业资源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加快旅游特色村建设,推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等贴近农家生活的农味项目,增强榆中县民俗旅游的整体竞争力。二是结合地域特色,深挖农业资源,在栽、养、种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方面进行拓展,推出如“水果玉米宴”、“洋芋宴”等特色消费项目,不断满足游客求变、求异、求新、求特的消费心理。

㈢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接待能力

第3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建议;江苏盱眙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253-02

盱眙县地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气候四季分明,境内丘陵众多、河网交汇、生态优美,森林覆盖率达28.92%。素有“两亩耕地一亩山,一亩水面一亩滩”的美称。其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县各类休闲农业约260家,年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占全年旅游总人数的35.7%,同比增长10.2%;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超过10亿元,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20.8%,同比增长13.5%,盱眙休闲农业正以蓬勃的发展势头向前迈进。

1 盱眙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阶段

2006年以前,盱眙县休闲农业数量极少,约有40余家,基本处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原始阶段;2006―2010年期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渡口村、新华村、陡山村为中心,逐步发展农家乐产业的规划,一时间全县休闲农业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新增150余家;2011―2015年期间,休闲农业继续稳步增长,新增70余家。

1.2 模式形态

目前盱眙县休闲农业大致可划分6种模式形态:以澳吉尔绿博园、龙虾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教育模式约占3%;以龙虾节、甘泉寺庙会等节庆活动为主的民俗风情模式约占3%;以盱眙国际房车露营基地、韵园农庄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模式约占6%;以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回归自然模式约占8%;以玉皇山为代表的田园农业休闲模式约占22%;以陡山村农家乐集聚区为代表的农家乐模式约占58%。

1.3 服务种类

从目前盱眙县休闲农业提供的服务类型看,科普教育服务约占5%,住宿服务约占16%,而购物服务、娱乐服务及餐饮服务为主要类型,可见提供住宿和科普教育服务的休闲农业仍显不足。

2 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推进休闲农业深度开发

近年来,盱眙县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发展工作,提出了“泛产业融合、全域化旅游”发展思路,突出生态旅游、水乡旅游,着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在淮安市率先成立了休闲农业技术指导站,同时加大休闲农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重点向中澳乐博园、农本尚品等一批有实力的休闲观光农业倾斜。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全县各类投资主体积极投资休闲农业,使得各类休闲农业产业数量连年增加,质量档次稳步递增,业态类型日趋丰富。

2.2 强化品牌创建,不断提升休闲农业服务品质

一是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品牌”。2013年盱眙县获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4年江苏三农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企业,2015年盱眙县陡山村和明祖陵村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通过创建国家级著名品牌,示范引导全县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开展“省级星级乡村旅游区创建活动”。截至2015年,盱眙县共有7个省级星级乡村旅游区,其中4星级2个、3星级2个、2星级1个、1星级2个,通过创建一批星级乡村旅游区,进一步引导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发展。三是精心打造一批省级休闲农业品牌。2012年新华村获“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称号,2015年陡山村别评为“江苏省农家乐集聚区”,通过省级休闲农业品牌的打造推进全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和休闲农业发展。四是打造休闲农业节庆品牌。以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为平台,衍生打造一批节庆活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全民参与等措施,逐步打造盱眙特色的休闲农业名片。

2.3 拓展休闲农业,不断促进特色产业链延伸发展

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是拓展一批以生产、加工、采摘、参观学习、餐饮服务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二是重视产业内涵的挖掘,将科技、文化、园林艺术等元素注入休闲农业,创新休闲农业产品,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如以现代科技农业为主题的澳吉尔绿博园、以红酒文化为主题的中澳乐博园、以园林花木盆景为主题的盱眙万景园农庄等一批注重产业深度开发、强化创意营销的特色休闲农业产业[1]。

2.4 创新推介手段,不断提升休闲农业知名度

近年来,盱眙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坚持休闲农业宣传推介的不断创新。一是“以节为媒,推介品牌”。以“中国盱眙龙虾节”为媒,通过走进北京、上海、宁波、南京等特大型城市,广泛宣传盱眙休闲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产品。二是“以会为台,提升品牌”。在推介休闲农业品牌的同时,注重品牌的提升,县财政每年都拨付一定的资金,组织本地农业企业参加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举办的农展会和休闲农业推介会。不断放大品牌效应,提升盱眙县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以媒为媒,宣传品牌”。2016年盱眙县通过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盱眙公众号向社会推介“梨花结缘聚三河”等19个休闲农业观光季精品活动,点面结合吸引更多的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到盱眙县农村休闲消费。

2.5 坚持立足乡村,着力拉长产业惠民生

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盱眙让休闲更有味。2013年盱眙县承办江苏乡村旅游节启动仪式以来,创新旅游开放模式,连续3年实施“乡村旅游免费年”,全县4个4A级景区免收门票,惠及全国各地游客;财政每年拨付2 000万元补助景点景区,推动“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期间,盱眙县新发展农家乐近100家,其中星级农家乐近30家,进一步增加了全县休闲农业产业链收入[2]。

3 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长远规划,项目内容特色不鲜明

盱眙县近几年休闲农业可谓遍地开花,但绝大多数都是私营业主或农民自发新建,整体建设水平较低,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规划、项目重复现象严重,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错觉,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较为普遍,造成项目建设缺乏特色,进而导致恶性竞争以致效益不佳。

3.2 缺乏营销手段,项目文化底蕴匮乏

盱眙县休闲农业由于起步晚,在市场营销方面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和市场营销理念,导致行业间简单效仿现象严重,忽视自身品牌运营,缺乏农耕文化、餐饮文化等底蕴的支撑,仅停留在采摘、垂钓、观赏等表象上,缺乏吸引力,导致休闲农业项目宣传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不高[3]。

3.3 缺乏专业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休闲农业对管理水平的要求远高于单纯的休闲业和农业,因樗是多功能、综合性的产业,其发展需要财务管理、导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人才。但是目前盱眙县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专注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户,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及管理经验。

3.4 缺乏规模效益,经营分散化程度高

休闲农业在盱眙县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主要以自发、分散、粗放的私营、个体等经营模式为主,虽然传统的休闲农业对游客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由于大面积的分散经营,导致品牌形成、科学管理与整体营销难度加大,并且有限的经营规模难以形成相应的产业化发展空间,缺乏竞争力。

4 建议

4.1 科学规划布局

把休闲农业发展纳入全县农业发展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按照“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要求,重点打造以城区为核心,河西水乡、东部平原、山区丘陵为片区的“一核三片”休闲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突出水乡、田园、森林特色,做到有序发展、相对集中、规模开发,提高观赏性、体验性、娱乐性和教育性,避免雷同。

4.2 制定标准和规范

加快制定“盱眙县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相关休闲农业标准体系,以标准来促进休闲农业规范发展、提档升级。

4.3 搭建网络信息平台

以盱眙旅游网和盱眙农业网为平台,加快搭建以休闲农业政策法规、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本地休闲农业景点介绍、农家乐餐饮推荐、精品休闲观光农业线路推介、民俗及农耕文化展示、特色农产品展示等为内容的盱眙休闲农业信息专栏或链接,更快速、更便捷地让游客和投资者了解盱眙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4.4 推进联合协作的双赢机制

推进当地休闲农业企业与农产品加工企业间的合作或联营机制。休闲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厂房和设备生产自己的特色农产品,销售给游客。同样,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利用休闲农业企业庞大的游客资源,推销自己的农产品。通过联合和协作,推动产业化发展[4]。

4.5 培育特色休闲农产品品牌

发展盱眙休闲农业必须要结合水乡、平原、丘陵的特色,鼓励和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和野生资源进行精细化加工和深加工。重点打造鲍集螃蟹,玉皇山水果,兴隆富硒龙虾,观音寺西瓜,仇集牛肉、麻油,铁山寺草鸡、葛藤、板栗,维桥虾稻米、火龙果,盱城戚大山槐花蜂蜜、明祖陵草菇、火龙果,穆店农本尚品蔬菜,旧铺雨山茶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影响力的品牌。

4.6 拓展特色农家菜品牌

充分挖掘汉文化、淮扬文化的潜力,开发地方特色菜品,以农家味为特色,河西水乡突出鱼、虾、蟹、水生蔬菜等;城区及东片平原地区突出鲜活、绿色有机蔬菜等;西南山区突出家禽、山野菜、中药材为食材的农家特色。

4.7 创建一批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品牌

一是积极开展中澳乐博园、韵园农庄等一批休闲农业企业省级乡村旅游区的升星和创星工作;二是全力推进陡山村、新华村争创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工作。通过品牌创建,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形象良好、诚信守法经营的休闲农业企业,创建一批盱眙休闲农业企业品牌。

4.8 强化休闲农业人才培训

由县委、县政府引导,县旅游局和县农委具体实施,开展休闲农业、餐饮服务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

4.9 完善休闲农业配套设施

一是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对观音寺西瓜等一批园艺品种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大力引进农本尚品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广先进、适用的园艺和种植养殖技术,强化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二是建设完善休闲农业场所接待中心、停车场、游步道、路牌标识和废污物收集处理设施,为游客提供优质便捷的硬件服务。

4.10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相关资金及政策用于扶持休闲农业发展;二是休闲农业示范点、“农家乐”经营户减免营业税,销售自产初级农产品及加工品享受免税,用水用电享受农业收费标准等政策;三是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提供信贷服务和资金支持;四是鼓励将休闲农业列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中小企业创业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的范围之内。

5 参考文献

[1] 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2] 陈宇峰.城市郊区休闲农业项目集聚度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第4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土地问题;杭州市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255-03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为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需求而展开,是结合农业生产、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形态,是集合了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新兴产业[1]。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可以成为人们体验农业生产乐趣、观光旅游、休憩身心、购买农产品的场所和纵向开发的样板,从而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的转型发展。

一、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概况与特点

(一)起步早,发展迅速

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在全国起步较早,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早期是由农家乐经营户发展而来,虽然当时也进行了集体或公司制经营模式,但由于管理者知识层次、政策、经济条件等限制性因素较多,先期并未取得太大进展。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人产生了回归的需要,渴望走出城市钢筋混凝土的围追堵截,体验与城市不一样的生活节奏;加上各级政府和农业及旅游主管部门大力引导,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走出家门,加入到休闲观光游的队伍中,使得去农庄休闲成了一种时尚,杭州休闲观光农业借此契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杭州已有休闲观光农业园共134处,其中涵盖了农业产业园型、商贸流通城型、休闲农庄型等多种类型。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在拉动当地经济、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农业与旅游收入及吸引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会获得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二)分布广泛,聚集区明显

根据杭州市农办统计资料,目前杭州共拥有各种类型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134家,就各区县分布来看,分布数量由多至少依次为萧山、余杭、桐庐、富阳、建德、西湖、临安、江干、淳安、下城、滨江、拱墅(见表1)。

可以看出,虽然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分布较为广泛,覆盖7区五县市,但在地域分布上有明显的差异,萧山、余杭的休闲观光农业分布密集,而其余地区则相对稀疏,位于城市边缘区的休闲观光农业以独特的区位优势、经济、自然与社会条件以及强有力的市场优势,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上取得了先机。

(三)休闲观光农业类型丰富

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依托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以及多样化的农业资源,现已形成了多样化的休闲农业观光园区。根据其经营内容、核心资源、活动项目,可大致将杭州四核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分为以下五种类型:休闲农庄型、农业园区型、农业产业型、商贸流通型、农业公园、旅游产品特供型、农家乐型(见下页表2),其大多紧密联系当地特色产业、农业资源与当地文化,各有特点[2]。

在杭州市134个家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之中,其中涉及到休闲度假、主题农业园、高科技生态农业、农副产品采摘品尝、农业观光等多种类型,根据表现内容分类,休闲农庄型的项目最多,占58%。其次为主题农业园型(34家)、商贸依托型(10家)、农家乐型(8家)、农业园区型(4家)(见下页图1)。由此可见,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的类型较为齐全,休闲农庄型、主题农业园型占绝大多数,大型高科技休闲农业园区数量相对不足。

二、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用地问题

建设用地问题是制约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杭州市农业管理用地,都按照土地流转的5‰临时设施农用地政策执行。对于不涉及旅游接待的纯种植业,是基本满足生产管理需求的。但对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来说,要进行旅游接待,餐饮、住宿、娱乐设施、经营管理设施都需要占用建设用地指标,5‰的农业设施用地标准无法满足基本的经营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违章建筑出现。另外,没有建设用地指标,所建房产就无法取得土地证,伴随着会出现一系列衍生问题,比如,临时设施农业用地是没有土地证的,也就意味着经营户无法将所建房屋抵押贷款,加大了经营户资金周转的压力;无合法房产证也无法通过消防验收。建设用地问题成为了休闲观光农业最主要的瓶颈问题。

(二)人才匮乏问题

总体来看休闲观光农业项目高质量管理与服务型人才严重缺失。

休闲观光农业从种养殖、产品加工到餐饮服务、娱乐服务,涵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业链较长,这就需要非常有经验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造成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跨领域专业人才本身就很匮乏,加之休闲观光农业利润率并不高,无法拿出高薪酬吸引人才就业;另一方面,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一般都在都市圈周边,甚至农村地区,经济与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在就业越来越困难的今天,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仍只有极少量选择在偏远地区就业。人才短板已经严重制约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三)土地租期问题

土地租赁周期过短制约了经营户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意愿。目前,杭州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土地一般从农户手中租赁而来,租赁合同周期最长为十二年,而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本身又具有投资规模较大、见效慢的特点,产生经济效益可能需要三五年时间,项目经营者需要考虑合同到期无法续租的风险,即使项目运行情况良好,也不敢在后期将大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一旦合同到期无法续租,基础设施投入将变成沉没成本,无法收回。因此,土地租期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项目经营者。

三、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一)制定扶持政策、突破土地瓶颈

杭州市政府出台有关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用地的专项政策。通过政府规划审批的项目,可将流转经营土地面积由5‰提升至的3%~5%,用于建设农业配套、休闲娱乐、经营服务用房。同时市国土部门在制定土地资源规划时,可以预留出一定的机动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支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解决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

加快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3],市财政安排休闲观光农业专项资金,用于补助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方面的投入,对重点项目,在税收、贷款、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缓解经营者的运营压力。

(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建立管理协调机制

由杭州市农办牵头对全市休闲观光农业项目进行总体的规划,建立项目申报审批制度,同时建立由市农办、国土、农业、消防、旅游、林业等部门的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在建设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理顺管理体系,强化服务平台建设,指导、监督项目按照规划顺利建设。

(三)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招人难,高校学生就业难的困局,开展校企合作,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填补农业项目人才缺口,缓解毕业学生就业压力。针对杭州市的情况,大型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可以与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同时构建学生实践基地。从产业的角度看,校企合作可以带来优质的专业人才,可以对农业企业的工人进行培训,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同时,对企业特别需要的人才予以高条件录用,长期看来对整个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婉飞,王敏贤,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9).

第5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对策;关键环节;可持续发展;途径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2071

引言

我国农村自建国初期的后就遵循计划经济制度的要求,加入到互助合作社和的体系里,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的结果。城乡二元结构严重束缚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国家在政策上倾向于城市,使得很多投资,技术,人才都流向了城市。城乡二元结构不仅使得农业,农村,农民得不到发展,还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很多农民纷纷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打工。农村大量的田地被闲置,农民的进城潮还给城市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绿地减少,交通拥堵等等的问题。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在这项政策推动下,很多企业和个人从进场务工的农民手中获得农村闲置的土地和荒地的经营权,加入资金、技术的投入,盘活了农村闲置的土地、荒地。产生了一种以农业产品为资源,农村生态环境为依托,自己购进的设备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

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中期的欧洲。迄今为止,“休闲农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各个国家的各个学者给出的定义都不一样。国内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大致如下:纵观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观点,休闲农业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在秀美的生态农业资源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建设集旅游、观光、住宿、购物、度假、教育等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其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就业率,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平衡。

2休闲农业的特点

2.1低成本

休闲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传统农业以成熟的农作物来实现经济效益,从开始种植就需要大量的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培育期间还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产生的效益很低。休闲农业则是依赖于农业资源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之上,一次性购入建成可供游客观光、休闲、住宿、教育的场所,后期维护成本较低。

2.2高收益

休闲农业一次投入的成本可以产生高于传统农业同等成本产生的经济效益,很多农民在休闲农业中的收益远远高于在传统农业中的收益。2.3污染小传统农业一直在粗放式经营,耕作过程中流失的化肥、农药和收割时产生的大量秸秆对周边河流产生严重的污染。休闲农业主要以农业为辅、休闲为主,因此它比传统农业更加的环保。2.4产品附加值高传统农业只是单纯的销售农产品,休闲农业则不同,同样一片果园,传统农业单单的销售果子,休闲农业则可以让游客观光、采摘果子、动手榨果汁等。产品附加值远远高于传统农业。

3宝应县概况

宝应县始建于秦,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E119^7,43;~119,42.51,N33.2.46~33.24.55,属里下河平原区。全县共有乡镇1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全县拥有耕地面积7.67万km2。宝应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呈热带季风性气候特征。适宜动植物的繁衍生息和种植生长。

4宝应县休闲农业分析

4.1地理优势

宝应属于黄淮冲击平原,一条京杭大运河贯穿其中。境内海拔在2m左右,s331省道贯穿东西,s237省道贯穿于南北,县内湖泊密布,共有河流42条,是南水北调的源头地。周围有扬州、上海、南京、连云港等重大港口。宝应距离苏中机场只要近一h车程,在建的连淮扬镇高铁宝应站使宝应和全国大城市的距离大大缩短。

4.2文化优势

宝应始建于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南接历史名城扬州市,北连文化名城淮安市。少时的读书处使得宝应更具有文化底蕴。久远的历史和现代文明使得宝应这座城市更具人文魅力。

4.3市场优势

宝应县2014年GDP总量408.20亿元,在政府的带动下,全县人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1%,居民的收入增加使得休闲农业的消费市场潜力增大。

4.4政策优势

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规模化为目标,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

4.5区位劣势

全县现有休闲农业企业11个,休闲农业个体经营户10家。多数休闲农业区位交通不便利。在推广时候难度很大,消费者群体范围大大被限制。

4.6内容单一、设施不健全

除了荷园和白鹭岛两个大的休闲农业外,其他休闲农业,内容形式单一,很多只是单纯的让游客进行采摘、垂钓活动,没有最大程度的开发,在和其他休闲农业企业竞争的时候缺乏优势。经营管理者素质低:很多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很多以前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工作,对经营管理休闲农业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技能和知识,尽管有关部门在对很多管理者进行培训,但效果还不是很显著。

4.7休闲农业缺乏规范的管理

县内绝大多数休闲农业虽然取得营业执照、税务执照,但是很多很多游客反应自己要求开张发票的时候,很多休闲农业没有发票可开。休闲农业在县内已经运营数家,当时还没有一个真正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指导。问题的根本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

4.8知名度不高,品位低

县内休闲农业的消费者群体还局限于本县及周边县市,原因是本县很多休闲农业定位低、规模小、低品味,没有品牌营销意识。内容不够丰富,设施过于简陋。社会影响力低。

5宝应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国内外学者对于发展休闲农业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对策,通过对宝应县休闲农业的调查认为:下一阶段,宝应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思路一定要高举科学发展观旗帜、统筹城乡发展、坚持现代农业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和农业的优势。全力打造多功能型的休闲农业。

5.1科学规划布局、因地制宜

县有关部门一定以休闲农业长远发展为目标,要将休闲农业区位的定位同城市旅游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农业产业化规划结合起来。休闲农业的区位规划一定要突出特色,从各乡镇、各村的农业资源、经济资源出发,选择一条适合本乡镇、本村发展的道路。努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休闲农业。以农为本、以农为辅: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产业,但是整个产业一定要贯穿“农”字,千万不能脱离农业产品,不能盲目的追求服务业的发展。但是在以农为本的前提下,要合理的开发的第三产业,坚持立足农业,合理开发观光、旅游、采摘、住宿、教育等项目。

5.2制定政策、扶持休闲农业

政府一定要完善相关机制,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休闲农业中去,应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开发休闲农业,对于自主开发休闲农业的农户给予政策激励,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引领农民自主创业。在用地审批过程中,一定要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用地,避免出现土地滥用、他用。

5.3加大品牌建设

休闲农业包含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经营管理内容,需要具有更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很多从业人员缺乏责任感、品牌意识淡薄。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立足长远的发展目标,致使休闲农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下。强化监督机制:休闲农业选址多在乡镇村落,很多时候政府的监督力不足,致使很多休闲农业胡乱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游客投诉处理不及时,使得休闲农业进入一个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因此,强化监督机制,加强休闲农业的管理,使休闲农业能通过正规形式占得市场份额。

6结语

宝应县休闲农业正在蓬勃发展,这种发展是建立宝应县的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但宝应的休闲农业较周边县市的休闲农业水平还是较低。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产生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就业率、保护乡村民俗文化、提高教育水平等的乘数效应。对于促进农村和农业的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休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赖明洲,薛怡珍,谢佩珊.台湾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刍议[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2]郭焕成,郑健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3]范水生:休闲农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陈墀吉,陈德星.休闲农业概论,台北:威仕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5]廖树宏.新农村新休闲[M].台北:商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

[6]卢云亭,刘军萍.观光农业[M].北京出版社,1995.

[7]叶滢,刘杰.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1(12).

第6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雷波县;农机;维修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当前,随着国家购机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农业机械走向小型化,迅速的进入了农民家庭,但农机维修行业的发展和管理相对滞后,远远跟不上农机化的快速发展需求。因此,如何加强农机维修行业的建设和管理,也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农业机械作为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技术进步的重要载体,为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当前,随着国家购机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农业机械走向小型化,迅速的进入了农民家庭。但随着农机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对农机维修业的发展也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如何加强农机维修行业的建设和管理,也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2 雷波县农机化现状及维修业发展情况

雷波位于四川西南边陲,与川滇交接,下辖49 个乡镇、278个村,总人口24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1%。截止2012年11月,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2.6万kW,其中:有大中型拖拉机311台、微型耕整机1323台、机动脱粒机895台、提排灌机械1638台、微水电90台、水能机18台、青饲料机械8364台、联合收割机2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8063台。

全县农机维修网点仅27个,维修人员40人,其中,三级维修点15个,专项维修点12个,没有一级和二级维修点;获得国家农机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有65人,而从事维修作业的在岗人员仅37人。就这些维修网点也主要分布在县城及周边,村级服务站几乎没有,但他们却承担着全县12万多kW4万余台(套)的农机维修业务。由于专业维修人员少,技术水平低,维修设备简陋,在农忙季节,远远满足不了农业机械的维修任务,这不仅耽误农时,影响农业生产,而且还严重的增加了农民费用开支。

3 问题探析

3.1 专业维修网点少,分布不均,且兼营网点多

由于本县辖区宽广,交通不便,农业机械发展失衡,导致农机维修网点也扎堆出现在通公路的乡镇甚至于县城,而且多数是以汽车维修为主兼营拖拉机等农机修理,其它的是农机销售兼维修服务。因此,这也给农民农机维修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甚至耽误农时,增加费用。

3.2 专业维修人员少,技术偏低,且兼职人员多

在专业维修网点中,往往是一人一个点,且多数都是自学成才或由原来的拖拉机驾驶人员改行作业,他们既是企业经营主又是维修工。因此,维修专业知识不足,技术水平低下,这就不足为奇了,在农忙季节,他们根本满足不了大量的维修业务,往往是敷衍了事,不能保证维修质量。

3.3 维修设备简陋,场所窄小,且配件质量差

由于大部份维修企业都是个体经营,或兼营汽车修理,或兼营机械销售,作业场所窄小甚至没有专业的作业场所,修理设备也只有简单的电焊机、打气泵等,没有专业的检测设备、精密量具等。为减少修理成本,有的企业甚至引进一些质量低劣的农机配件进行维修更换,这严重影响了维修质量,减少了机具使用寿命,增加了事故隐患。

4 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4.1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水平

针对农机维修人员文化普遍不高,技术偏低的现状,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结合科技下乡、职业鉴定考核等加强农机维修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结合“阳光工程”、“劳务转移培训”等工程,积极争取费用以减轻参训农民的经济负担。在培训形式上,要以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注重实用,让学员看得懂、学得会、用得来。从而提高维修人员技能水平,促进农机维修行业健康发展。

4.2 加强政策引导,合理布局

网点的合理布局,直接关系到农业机械的完好率和出勤率,也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支出和农业生产时令。农机主管部门要按照农业机械的使用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在农机集中的村镇、重点区域开设农机维修服务站点,积极协调农机生产企业及销售单位开展产品“三包”等售后服务,并入住村镇农机维修服务站点,这样既增强了站点的服务能力,又满足了农业机械的维修服务需求。

4.3 加强队伍建设,严格监管

目前,由于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雷波县负责农机维修管理的农机管理站,仅有事业编制4人,也因事业身份而无执法权限,与维修管理配套的办公设施和管理经费更是欠缺,这就使得农机维修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农机维修管理的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改善办公设施和条件,并加强队伍建设,才能不断增强农机管理的执法力度,以保证维修网点的持续有序发展。

4.4 加强部门联动,规范服务

目前,对农机维修服务的管理部门较多,主要有农机、工商、质监、交通等,但都没有明确的管理权限界定,尤其是对汽车兼营网点的管理,因为运输机械和汽车的模糊概念,有了交通部门的许可,农机似乎就没有了管辖权限,从而出现了这种政出多门、交叉管理,而谁也管不了的情况。因此,只有加强部门联合,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规范网点经营行为,真正做到人员持证上岗、网点挂牌经营、制度和收费公开、质量和服务并重,才能确保农机维修行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22-02

一、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一词最早在台湾使用,是指利用农村设备和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和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和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近年来,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扩大,休闲农业的类型也在不断拓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既展现了哈尔滨地区特有的民俗风貌,又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我市的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由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共同构建的发展格局,发展态势良好。我市拥有东金集团葡萄王国和省森工总局平山鹿苑两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正大集团绿海田园、延寿县欣悦山庄、尚志市元宝“中国文化第一村”、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等九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有尚志市吕家围子、南岗区红旗满族乡、呼兰区黄土山和宾县二龙山马家村等规模较大的农家乐近百家;有道里区太安村、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香坊区黄河村等新农村建设试点九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一)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一般被传统的认为是“农家乐”,是一种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

1.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政府开始提高对休闲农业的认识并积极制定政策措施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此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缓解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由于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投资少,收益快的特点,城市周边闲置劳动力开始参与到休闲农业的经营,“农家乐”这种经营模式应运而生。

2.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第一,地域特色显著、内容多样。我省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自然条件使得野生生物资源、水果、蔬菜种类繁多,为发展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也产生了不同的农事活动和传统习俗,使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第二,客源市场丰富、游客重游率较高。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多处于城市近郊,出行方便,往返时间短、花费较小。大部分城市居民可以利用周末、“五一”黄金周和“国庆”黄金周和带薪假期这几类公共假期体验“农家乐”的休闲活动,使游客既能休闲观光又能亲身体验农作活动。

(二)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多民族类型形成了广泛的农业民俗。发展乡土民俗型休闲农业不仅能够促进传统农业的升级与发展,而且对于保存传统民俗文化和传承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2.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优点与缺陷

哈尔滨市民俗与人文资源丰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建筑、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罕见的民风习俗都极大丰富了我市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的内容。

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第一,当地对于本土的民俗保护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农村的传统本质。第二,休闲农业经营者的品牌意识还比较薄弱,对于休闲农业的开发项目和农产品容易跟风经营,对具有乡土特色的产品尚未进行充分挖掘,没有树立地区的特色品牌。第三,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多数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自主开发与管理导致了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统一管理。

(三)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北大荒现代农业园是哈尔滨市科普教育型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这种发展模式通常依靠现代高科技设施、生产流程与高新技术,使游客在参观体验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还能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流程,尤其对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四)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出现在大、中城市的周边区域,规模大且内容丰富。面对城市居民高层次与多样化的休闲需求,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规模逐渐壮大。以观光采摘型发展模式为经营模式的休闲农庄和农场不断丰富瓜果和蔬菜等农产品的种类,以满足城市居民多方面的需求。哈尔滨市松北区万宝镇葡萄王国便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优点与缺陷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地处大、中城市近郊,交通便利。城市居民利用周末或其他闲暇时间既可以欣赏农村的自然风光,又可以采摘新鲜绿色的水果和蔬菜。花费少、时间短便能融入自然,放松身心,因此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哈尔滨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也存在如下缺陷:季节性较强;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经营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大多数休闲农庄均为自发式开发与经营。

三、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哈尔滨市发展休闲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加快发展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应科学规划、正确指导、合理定位、大力扶持,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推动、充满活力”的休闲农业发展新局面,全力打造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文化旅游,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的需求。

(一)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

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一是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重视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二是对乡村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突出乡村原生态特色,增强本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三是重视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生态环境和景观的过度开发,强化对原始环境的保护。休闲农业综合性强,波及面广,为了引导其健康发展,政府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休闲农业进行综合管理。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资源、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对休闲农业进行统一规划和正确引导,合理开发,实行规范化管理。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哈尔滨市休闲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休闲农业的硬环境,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应以交通、景区设施、综合配套设施和接待设施为重点,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和服务接待质量。同时,改善旅游环境及接待设施的卫生条件,完善水电设施,使厨房、餐厅、卧室、浴室、厕所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达到接待标准,满足游客对饮食卫生、生活方便、住宿安全、信息顺畅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提高休闲农业整体的产业竞争力,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打造产品品牌和精品项目

目前大部分休闲企业欠缺品牌意识,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品牌化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没有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休闲产品。在突出乡村的自然景观优势的同时,更要体现乡村传统文化积累的深厚底蕴,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在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和吸取先进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突出地方特色与优势,形成休闲农业精品项目,满足游客高层次、高品位的休闲需求。

(四)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

采取多种营销方式对休闲农业进行广泛宣传策划,提高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充分利用“哈洽会”、“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节”、“冰雪节”等会展经济发展的机遇开展各类丰富的宣传活动;二是形成休闲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的合作机制,借助旅行社的品牌与影响力,对休闲农业景点进行深层开发,扩大营销活动的辐射范围,以吸引客源;三是建议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行业协会+旅游景点+旅行社”的运行模式。通过以上途径,着力倡导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旅游,打造哈尔滨市“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冬滑雪”的四季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王红姝,田甜.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认识与思考[J].旅游经济,2012,(1).

[2]帅娅娟.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5).

第8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当今社会,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压力日趋增大,节假日想释放压力,体验不同的生活促使他们渴望去体验下农家生活,得到身心的放松,回归自然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个普遍趋势。这也为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休闲农业也就应运而生。

大别山地区所辖的黄冈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山区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自然资源。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富民政策,有效地开发利用好大别山自然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使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一)休闲农业的含义及其研究现状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体验,以此提高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随着休闲农业的兴起,学者们从产业化、产业布局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对休闲农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孙伟东,金华锋(2009),对休闲农业的概念、属性特征、发展背景、发展模式、发展历程、意义和规划理论、原则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当前休闲农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发展前景。彭江虹(2008)深入、系统地分析了长沙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条件以及现状,提出切合长沙市实际的休闲农业发展策略。戴美琪,游碧竹(2006)对休闲农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类,按旅游功能、发展进程、开发的主题、旅游者体验特征、区域与内涵等将其分为不同的休闲类型。赵国如(2009)指出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的选择应当坚持“时间第一”、“农业主题”原则。钟平(2009)认为我国一些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如今陷入了低水平、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应该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我国的休闲农业。吴天强(2008)通过认真调查、总结、分析双桥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背景,对双桥休闲农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综上,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休闲农业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发展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的研究并不多见,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结合黄冈市休闲农业的现状,提出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以促进黄冈休闲农业的发展。

(二)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黄冈市国土面积1744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4%,农业人口556万人。黄冈市休闲农业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呈现如下特征:

1.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渐成气候

发展休闲农业既要市场基础,又需要资源依托,黄冈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所依托的特色农业基地基本形成。目前,黄冈市各县和以及依托著名景点的休闲农业,除为游客以及黄冈市民提供食宿服务外,还依托当地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源,开发了诸如农园观光、农事体验、康体健身、农事教育等休闲农业活动项目,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2.涌现出一批发展休闲农业的特色地区

黄冈市休闲农业最初以垂钓休闲、品农家菜、赏农家景、住农家房为主。因其地形复杂,气候独特,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其休闲农业正是通过优美的农业自然环境与其相应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和农业劳作,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往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农家休闲、田野自然风光为主体的休闲农业产业。涌现了一批如麻城龟山风景旅游区,横岗山避暑山庄,英山桃花源,英山温泉山庄,罗田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休闲观光基地。

二、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一)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

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

5.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

6.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二)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要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确保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实现,应发展具有休闲观光功能的高效农业园区,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服务业。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企业,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城郊特色农业资源以及旅游景点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合理结合,建立适合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

1.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目前黄冈罗田农家乐的观光采摘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罗田野生板栗,草莓采摘远近驰名,每年果实成熟季节前来观光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罗田地区的野生菌类、山野菜也适合采摘。30%的游客到罗田农家乐的目的是观光采摘。游客在这类活动中会带走大量的旅游产品,可促进当地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开发当地独有、具地方特色、便于携带、有品牌效应的休闲农业产品。

2.疗养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大别山区英山温泉山庄有许多年的历史。温泉水水温高达72℃,内含20余种微量元素和化学物质,包括矿物质碳酸盐,重碳酸盐及少量放射性元素,对关节炎、风湿症及皮肤病等有明显疗效。英山温泉山庄内交通状况良好,建有宾馆和别墅区,适合发展疗养型休闲农业。温泉资源和山岳资源可以有机整合起来,可以为游客提供不同种类的休闲疗养方式,以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疗养需求。通过英山温泉山庄调查问卷的游客动机分析,34%的游客来英山温泉山庄的原因是休闲疗养,足以证明英山温泉山庄的疗养型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合理规划整合了英山温泉山庄良好的资源优势更能促进疗养型休闲农业的发展。

3.会展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依托英山桃花源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便利的交通条件,适宜发展会展型休闲农业。目前,英山县全县已有不同档次、不同规模的宾馆十余家,可同时接待2500余人入住。其中,规模较大的桃花源宾馆和铁疗宾馆均有接待大型会议的能力。根据调查,在旅游旺季的周末期间,桃花源宾馆的入住率达到95%以上,平时和淡季也达到了50%以上。除周末外的其他时间,主要为会议接待。英山桃花源主要的宣传途径是熟客带动,口口相传。从5~7月在温泉山庄的跟踪调查得出的数据可知,日平均接待217人,以来自蕲春县,罗田县,麻城市的客源为主。目前英山桃花源客源以黄冈市内为主,有部分临近省市游客,发展潜力还很大,可以通过合理的营销宣传手段继续扩大影响力。

4.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3个发展阶段之后,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到“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即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罗田农家乐有着适宜发展体验型休闲农业的良好条件,应抓住时机,用体验经济的理念拓宽休闲农业的内涵,延伸休闲农业范围,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在游客获得值得回忆的休闲农业体验活动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只有30%的游客认同在当地的活动参与性强,但87%的游客希望能多参与到休闲农业活动中。因此应多开发一些参与度高的休闲农业活动,如开农地、林地认养、蔬果采摘、垂钓、山中小木屋住宿、狩猎、蔬果采摘、田间劳作等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

5.度假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该种模式可以利用各风景名胜地区的景点,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山地、森林、湖泊、水库等,以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吸引游客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观光、住宿、疗养健身、商业聚会等各种休闲活动。黄冈市境内有森林公园多处,其中不乏国家级森林公园,大多处于大别山地区,例如:大龙山森林公园、天柱山森林公园、妙道山森林公园、浮山森林公园、石莲洞森林公园,这些都是黄冈市发展度假型休闲农业的旅游资源基础。其中,英山,罗田的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森林科考、观山、赏景、登山、避暑、疗养等活动,对游客产生别样的吸引力,体验回归自然的乐趣。英山县还可以依托当地的著名风景区,以及当地农村自然优美的风景、特有的生态环境,兴建休闲、娱乐度假村,提供休闲、游乐、餐饮、住宿等服务,发展度假型休闲农业。

三、结束语

随着城市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对农业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的环境改善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的休闲功能正是社会需求发生改变的结果。发展休闲农业,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发展黄冈市休闲农业对促进黄冈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探讨了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发展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模式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慧.农业旅游对建设新农村的意义及发展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06(6):20-21.

[2]彭江虹.长沙市修心农业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钟平.休闲农业发展之欧美借鉴[J].农村工作通讯,2009(7):45-46.

[4]孙伟东,金华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6):

47-48.

[5]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7):93-94.

[6]吕红杰,于太君.浅析我国休闲农业在经济环境下的发展[J].民营科技技,2009(10):74-75.

[7]原梅生.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2):88-90.

[8]陈艳,龙岳林,张佳娴,李苗.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9):149-151.

[9]吴天强.双桥区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10]孙明泉.乡村体验与环都市乡村休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66-67.

[11]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2]邓蓉.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休闲农业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22):99-100.

[13]胡海洋.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2006(12):94-95.

[14]孙伟东,金华锋.发展休闲观光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2009(16):230-231.

[15]赵国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与模式选择[J].中国发展,2009,9(2):63-70.

[16]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854-856.

[17]刁广宗.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发展和建设刍议[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

第9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为了提升我为农业经济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农业的发展模式,建立新型的农业产业结构。在当前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农旅双链”发展模式,旨在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把农业和旅游业整合起来,很多地方在休闲农业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农家乐、休闲农庄等,不但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打造了旅游业的特色,实现了经济、社会双重效益,改善了生态环境。但是,在这种“农旅双链”l展模式下,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方说休闲农业欠缺科学规划,管理不够规范,整体服务质量较低,规模不大,品位不高,对当地的特色乡土资源开发不够全面,尚未形成自身的特色等。鉴于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以循环经济理论为依据,探寻当前“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对促进当地农业经济与旅游业的持续良好发展,增强我国农业经济活力,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一、休闲农业和“农旅双链”发展模式简介

(一)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基础是“农业”,指的是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景观等,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种植、经营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和风土人情等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开发适合人们休闲旅游的产品,为人们提供观光、度假、娱乐、健身、体验等休闲服务,满足人们旅游放松、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的旅游经营形态。从本质上来看,休闲农业是一种旅游业与农业整合的新型产业,以满足游客的休闲体验为目的,为提供各种服务为手段,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体现出教育、文化、环保、医疗等多方面的价值,这种把“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保”集合于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市场前景良好,发展潜力巨大,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出路。追根溯源,我国的休闲农业最早开始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主要形式是以观光为目的的参观性农业旅游。在2000年以后,休闲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发展也面临着优化产业结构的压力,人们也需要更多高品质的农村旅游产品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些农村体验式旅游,更加注意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环保意识,服务质量更高,功能也更加完善。现如今,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新增长点,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

(二)“农旅双链”发展模式

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前时展的主流,涉及面广泛,产业链很长,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农业景观、农耕文化等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业与农业可以结合起来。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2015]59》,提出要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建立旅游产业链条和农业产业链条,促使两个产业共同发展,实现双赢。旅游业可以借助农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而农业也可以依托旅游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活力,扩大影响力,增加农业收入。“农旅双链”发展模式是借助旅游业能够带动人气的优势,利用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形成品牌宣传效应,开发农业产品和乡土文化资源,打造农业品牌和旅游特色,使农地变成旅游景观,带动农业发展,让农民成为旅游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生力军,从而产生旅游业与农业发展的联动效应,实现两个产业的创新发展。

二、“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休闲农业发展不够重视科学规划

在“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休闲农业的发展涉及到了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联结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只有真正体现休闲农业的生态特色,才能确保这种新型产业形态保持发展活力。纵观当前我国的休闲农业来说,虽然规范化程度有一定提升,但是,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还是没有结合当地的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缺乏根据当地的乡土资源,发展目标不够明确清晰,基本上还是农民自主开发的方式,在休闲农业开发之前,当地政府缺乏进行科学全面的考察论证,不能从长远出发,只是考虑到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导致整个休闲农业的发展存在着布局不够合理,功能不够全面,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休闲农业的经营存在着很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没有立足当地资源,简单的照搬别人的经验,盲目的模仿,制约了当地休闲农业的长远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二)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比较低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产业链庞大、涉及因素众多的产业形态,管理难度增大,也对于整个产业的监督管理水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然而,现在来看,我国的休闲农业管理水平较低,很多地方都是各自为政,缺乏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降低了休闲农业的服务质量。休闲农业开发地区的各种基础设施、道路、卫生、水源等硬件水平较低,不能为当地的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相关的管理部门监督和服务意识弱化,缺乏对休闲农业相关的餐饮、娱乐、住宿、农产品开发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管。另外,休闲农业涉及了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旅游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企业等各个方面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密切,也影响了休闲农业的良好发展。

(三)休闲农业产品档次较低规模不大

休闲农业作为“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的一种有益探索,这种以“农业”为基础的新型旅游经营形态,不可避免的需要品质优秀、独具特色的产品做为支撑,扩大在旅游业和农业市场上的影响力。但是,目前来看,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开发的产品在功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品牌意识,休闲农业的产品整体档次较低,缺乏与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有机融合,农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还处于比较浅的层面,特色不够鲜明,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较低,文化元素的涉及还比较少,缺乏知识和文化内涵,在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还比较弱。休闲农业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不强,知名度较低,加上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也制约了休闲农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休闲农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尽管当前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是,由于相关管理与研究工作还比较滞后,从业人员大部分是来源于农村的赋闲人员,这些人原来只是从事农业生产,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能力也比较弱,休闲农业的服务、经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普遍较低。另外,由休闲农业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大部分从业人员都不稳定,缺乏正确的职业培训。即使有些人员参加了一些培训学习,但时间通常都比较短,不够系统和规范,严重影响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自我发展和能力水平的提高,导致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普遍较低。

三、“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休闲农业发展理念,重视产业规划

休闲农业作为旅游业与农业的结合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只有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效益出发,进行全面考量,制定出科学的规划,为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才能从源头上确保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休闲农业开发,首先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开发与保护”结合的理念,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考虑到生态效益,实现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的完美结合,做到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布局,打造品牌,突出特色。在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对于当地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市场需求、配套设施、周围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明_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创建主导旅游品牌,制定科学的宣传推广措施,增强市场影响力。另外,制定休闲农业规划,需要强化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相结合,真实发挥休闲农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注重休闲农业产品开发,打造产业特色

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对于当前需求越来越旺盛的休闲农业旅游市场来说,打造有特色、高品质的休闲农业产品,才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扩大市场影响力,塑造休闲农业品牌,提升休闲农业开发水平。针对当前休闲农业产品档次不高、品味较低的现状,在进行休闲农业产品开发时,需要结合当前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享受方面的需求,对消费群体进行细分,开发不同层次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注意结合区域文化资源,利用当地的文化活动,打造成系列的休闲农业产品,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避免对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破坏性开发,打造当地休闲农业旅游的特色,实现农业及相关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整合,实现两者相互带动,共同发展,增强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加强政策扶持理论研究,做好管理领导

理论来源于实践,也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为了提升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还需要加强休闲农业相关的理论研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完善休闲农业开发的理论体系,更好的指导我国休闲农业的开发。同时,国家方面也需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对于这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的活力。另外,各级政府也需要发挥服务、监督、管理职能,充分认识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当地休闲农业开发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做好相关部分的协调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章流程,提升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积极向国内一些休闲农业开发较早、取得成效明显的地方学习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经验,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四)重视专业人员培训教育,提升服务水平

高素质的人才是提升整个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为了实现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现在急需培养一些具有先进的休闲农业管理经营理念的人才队伍,增强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一方面,国家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需要重视休闲农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针对休闲农业的特点,设置专业课程,重视专业技能的教学。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其做好职业规划,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重视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技能方面的教育,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休闲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