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范文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第1篇: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范文

关键词:循环农业;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004-1

循环农业就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这是一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模式。这种模式,相对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农业增长模式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黔江区作为重庆市农业大区县之一,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1 概况

黔江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湘鄂黔边区结合部,位于重庆市东南角;介于东经108°28′04″—108°56′56″,北纬29°04′29″—29°52′10″;海拨320—1938.5米,相差1600米以上;东临湖北省咸丰县,西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南连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北接湖北省利川市;东西宽约45公里,南北长约90公里,幅员面积2414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黔江区属于山区县,境内多山,土多田少,农村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2011年度全区共辖5个街道办事处,12个乡、13个镇、215个村民委员会,1334个组。全区总人口51.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52万人;乡村户数13.54万户,其中:农村户数11.98万户;农村劳动力28.29万个,其中:男15.04万个,女13.26万个;年末实有耕地面积44.97万亩,其中:田18.2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0.5%,土26.7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9.5%,人均耕地面积1.04亩。全年农作物总面积140.55万亩,复种指数为312.5%;粮食作物面积96.03万亩,亩产258kg,人均生产粮食569kg,人均口粮467kg,农民人均纯收入4828元。

2 政府对发展循环农业的支持

(1)在无公害生猪发展基地,达500头以上的修建大中型沼气池1个。

(2)黔江区财政每年预算1000万元为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农户建设沼气池,让修建农户享受财政补助。

3 黔江区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情况

据统计,2011年有畜禽1875190头(只),畜禽养殖产生粪便约 300万吨左右,除了在部分农户修建了沼气池以外,其余无害化处理不足10%。

近年来,沼气项目受到了区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黔江区发展较快,沼气建设工程已被列入区“惠民工程”。黔江区主要采取生态家园型的以沼气为纽带的畜禽粪便利用模式。截止2011年底,全区共建沼气池45000口。沼气作为一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其日趋成熟的技术和实用模式,受到广大农户的肯定和欢迎。通过项目实施,引导农民走畜禽粪便-沼气-沼肥综合利用这一循环利用模式,对改善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3.2 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黔江区主要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都在130万亩以上,作物秸秆种类多,数量大,资源丰富。据统计,秸秆总量大约32万吨,其中:玉米9.2万吨、水稻8.3万吨、小麦3.1万吨、油菜2.5万吨、豆类1.4万吨、薯类5.5万吨(干产)、其他2万吨。其中被露天焚烧或直接抛弃的约占70%,秸秆还田的数量极少在5%以下,用于燃料的只占5%,用于饲料的只占10%。这些秸秆在野外焚烧或抛弃,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3.3 生态种植、养殖情况

黔江区是农业大区,是重庆市200万头无公害生猪基地。近几年来,养殖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2011年有畜禽1875190头(只),生产畜产品产量53068吨。实践证明,黔江区养殖业的发展得益于农业,大规模的玉米、红苕、洋芋种植,为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而畜牧业又为农业提供了大量的畜禽粪便,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4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情况(无公害生产情况、清洁生产技术措施)

全区共推广无公害红薯产地面积10万亩,推广无公害水果种植面积500亩,推广无公害蔬菜产地面积15万亩。

3.5 农村庭院经济发展情况

黔江区的农村庭院经济主要是农家乐模式,而这些农家乐又主要集中在城东办、城西办、城南办、舟白办、正阳办。据统计现在营业的有30家。这些农家乐的修建和经营,既为城区居民提供了休闲场所,又为他们自己解决了就业问题,创了收。提供了生活保障。

4 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4.1 提高认识,制定规划

首先要领导重视,要把发展循环农业列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长期规划,加强对循环农业主要指标的分析,加强循环农业示范建设,推进循环农业发展计划的实施。

4.2 加快技术开发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循环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

4.3 完善政策措施

实行促进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的财税、价格、收费、投资和技术政策,鼓励支持开发和推广、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种的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

4.4 开展试点示范

第2篇: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范文

关键词:庄河;现代农业;问题;路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X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保证农民持续增收,庄河确立了“一城两带”的发展格局,北部山区的绿色经济带与沿海区域的蓝色经济带将并肩发展,共同绘制庄河现代农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但是,在庄河,现代农业才刚刚起步,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相互交融,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拟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为庄河经济发展助力。

一、庄河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有顾虑

尽管广大农民知道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内心仍然存在不少顾虑。一是由于对现代农业缺乏整体认知,因此对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心中没底。二是由于现代农业项目成本高,市场风险较大,因此很多农民不愿意自己发展项目。三是担心土地流转出去,将来无地可种,因此对其他人发展现代农业项目有抵触情绪。这些顾虑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经营理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

现代农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增产的主要手段是靠现代生产要素的综合投入。而庄河许多现代农业经营户却始终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经营理念的束缚,主要还是把产量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增产的主要手段靠加大劳动的投入,通过精耕细作来提升利润的空间,这是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在这种经营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经营户的市场意识也比较淡薄,不能很好把握市场规律,经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部分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不容乐观。

(三)规模化经营比例过低

高利润率、高商品率、高技术含量,是现代农业的内在特征,这些特征要求现代农业必须进行规模化经营。但截止2013年底,庄河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农村集体土地只有12.7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8.3%。规模化经营比例过低,难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

(四)经营粗放,技术依存度过低

现代农业是以技术为主导高效农业,科技依存度非常高,而庄河的现代农业大多是建立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资源依存型”特征非常明显,草莓、滑子蘑、水产品等农业产业项目皆是如此。在资源依存度过高的氛围下,粗放经营比较普遍,一些先进技术难以应用。

(五)经营模式不合理,成本过高

在庄河,农业大户普遍采取企业化自主经营模式,成本过高。比如,大连来宝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营的来宝农业产业园项目,每年的经营成本在1000万元左右。成本过高,导致产品价格压不下来,在市场上,很多产品还竞争不过以家庭作坊式经营的散户。

(六)市场体系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

庄河尽管有许多名牌优质农产品,但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缺少大型专业的批发市场和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导致许多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没有很好发挥出来。在庄河,只有一个草莓批发市场,覆盖面明显不够。市场销售体系的不健全,使农业经营户的销售压力过大,许多经营户只能自己联系批发商。

(七)产业链条过短,产业间互动不足

在庄河,大多农业经营户都是单纯放眼于种植或养殖上,只有少数开发出自己的深加工产品,导致自己的发展后劲不足。而且,在自身工业化加工组织和商业化销售组织没有很好发展起来的时候,产业间互动也不足,许多经营户与生产企业、销售市场的对接能力较差,导致生产具有盲目性。

二、庄河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一)加强宣传,增强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知水平

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知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作。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当高度重视,通过农校、职校、新闻媒体、农业大集等各种平台或中介加强宣传,让广大农民了解现代农业的内涵、要素、技术、政策等知识;通过典型引领、搭建平台等形式,促进广大农民对具体项目的熟悉。这样,才能提高广大农民对具体项目发展前景和市场变化的预测能力,增强大家发展现代农业项目的信心。

(二)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技术依存度

庄河现代农业要持续高效发展,必须摆脱传统农业经营理念的束缚,通过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增加综合要素的投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现阶段,庄河应在不断加强设施农业技术含量的同时,广泛应用现代技术,加强对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农业的技术依存度,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三)提高规模化经营比例,发挥规模效应

小规模经营难以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利润率和高商品率,也难以为新技术的应用留有空间,因此,庄河现代农业应不断提高规模化经营比例,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和大户的引领作用,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以规模效应带动现代农业全面发展。

(四)转变经营模式,建立“公司+农户”的连锁机制

农业大户自主经营模式成本太高,许多农业大户在成本的漩涡中被拖得筋疲力尽;散户分散经营,利润率、商品率、技术应用率都难以得到提高,而且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这种经营模式必须加以改变。最好的解决途径是走“中庸”之道,建立“公司+农户”的连锁机制,充分发挥农业大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实现育苗、品种、技术、收购、销售的区域整合,发挥集团优势,以规避市场风险。

(五)健全市场体系,发挥品牌效应

庄河经认证的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共有213个,省级以上名牌共有15个,庄河蓝莓、庄河草莓、庄河滑子蘑、庄河山牛蒡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庄河大骨鸡被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地理证明商标。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庄河需要加强专业化市场体系的配套建设,通过专业化的批发市场和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进一步增强品牌产品的市场集聚和辐射效应。

(六)实行“纵横结合”的发展战略,提高产业竞争力

第3篇: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范文

一 、河南省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粮食产量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河南资源和能源比较丰富,是全国的能源、原材料重要基地。河南既是生产大省,也是消耗大省,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现状不容乐观。长期的石化农业发展模式在促进河南农业生产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环境恶化,如农村水源污染严重、土壤污染严重,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二、河南省农村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环保基础设计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地方缺乏基本的污水垃圾处理设备,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重,产品附加值低的产业模式,农村工业规划布局不合理,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药、化肥使用不科学,导致大量的资源消费、环境污染。二是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受到制约。现阶段,农村中基本的生态生产单位是农户,较为分散、孤立,缺乏普遍的组织与支持,直接影响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的组织。三是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发展低碳农业,核心是技术创新。但目前,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员断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直接影响到低碳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三、 河南省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其一,大力推广农业节能模式。一方面要从提高农资利用效率入手,减少能源消耗。要在全省农村普遍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不断扩大覆盖面,针对土壤状况和农作物生长需要,确定化肥的合理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粮食单产。另一方面要从耕作制度、农业机械、养殖等方面入手减少能源消耗。要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技术,探索建立高效、生态、节能的耕作制度。如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及多种形式的旱作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建造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等。

其二,大力推广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在农产品加工产区,开展农产品下脚料制造高效燃料、加工成饲料进入养殖市场的循环利用。在粮食主产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采用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秸秆氨化后喂畜、秸秆替代木材生产复合板材、利用秸秆种植食用菌、秸秆生物气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畜牧业产区,大力推进畜禽粪便还田,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同时加强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充分利用畜禽粪便,积极搞好沼气工程创新研究和建设,扩大覆盖面,提高农村生活用能的燃气比例,减少农业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其三,大力推广高效种植技术。一是垄作免耕。垄作免耕可以通过保存土壤中的碳含量、减少耕作动力投入、提高土壤肥力等多方面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农作物全部推广“麦―玉米”、“麦―大豆”免耕栽培技术。二是科学合理施肥。通过对土壤增施有机肥,减缓土壤有机质腐烂,缩短有机粪肥的田间暴露时间,改善土壤水分管理。此外,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的使用数量,增加有机肥使用数量,改善农田土壤的通气条件和酸碱度;尽量减少农田土壤耕作,大力栽培地面覆盖植物。三是病虫害综合防治。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控害作用,全面普及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病虫害技术,积极推广农药增效剂和农药替代品,加强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以恢复和保持农田生态平衡,达到控害、保产、保益、保环境、保安全、增效益的目的。

其四,大力支持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沼气作为生活能源,一般含有25%~30%的二氧化碳和50%~70%的甲烷,燃烧1立方米沼气,可产生0.975立方米的二氧化碳,相当于3公斤标煤释放的热能。多年实践证明,发展沼气是目前解决广大农民生活用能问题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既发展了低碳农业,又增加土地有机肥含量,减少了化学农产品。河南省应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沼气工程的建设投入,以推进农村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4篇: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范文

>> 当前中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与中西部地区二元经济转换关系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部农村居民体育活动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苏北地区农村体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现状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与培养对策研究 浙北新农村建设中体育的现状与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 眉山市农村老年人体育健身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南省农村老年人体育健身现状及对策研究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农村学校体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对策研究 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策略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支持与保护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OL].

第5篇: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范文

>> 天长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对策 天长市二峰灌区现状及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桂林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嘉兴市南湖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兴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潍坊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六安市裕安区江家店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海门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全椒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一) 南京市江宁区推进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张鸣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农经网络大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3(12):84-88.

[3] 黄祖辉,邵峰,朋文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13(1):8-14.

[4] 陈锡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J].改革,2012(10):5-8.

[5] 谷文晓.建设我国科学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和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1):35-38.

[6] 米松华.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7] 雷玲.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8] 龚大鑫.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9.

[9] 曹承忠,孙素芬,罗长寿.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788-790.

[10] 藏波,吕萍,杨庆媛,等.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丘陵山区农用地整治分区与发展策略:以重庆市云阳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5(2):272-279.

第6篇: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范文

>> 山西省苹果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山西省山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山西省粮食生产的思考 湖北省粮食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河南省发展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博白县粮食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 广西粮食生产现状及对策研究 遵义市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山西省A电厂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河北省粮食生产的集聚研究 山西省钙果(欧李)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山西省煤炭清洁生产问题研究 郎溪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对策 富顺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对策 嘉祥县粮食生产现状、做法及存在问题对策 信阳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考 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山西省小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山西省投资现状与经济增长研究 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3-03-01)[2013-03-11]..

[3] 2012年山西省粮食外购情况点评分析[EB/OL].(2013-04-20)..

[10] 高铁生.发展现代物流增进粮食安全[J].中国流通经济,2008(6):12-15.

第7篇: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范文

>> 四川省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改革方向 四川省高职单独招生报名及录取平台设计与实现 四川省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四川省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对学校突发事件的影响 基于SCL―90的四川省高职医护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常模的建立 四川省蒲江县茶叶出口现状及问题 四川省甘孜藏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决策 四川省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四川省高校健身气功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四川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四川省震后灾区临时救助制度实施现状及政策建议 四川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四川省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政策建议 四川省通江县现代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四川省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 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四川省村卫生室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四川省煤矿职业卫生现状调查及对策措施初探 四川省体育专业考生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四川省农村空巢老人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杨旭辉.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缘起与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8):25-28.

[3] 四川省考试院.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府发〔2016〕20号 )[Z].2016-4-20. .

[4] 戴诚斌.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现状与对策[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27-29.

[5] 陈晨,杨德雨,田野.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设想――以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才智,2015,(36):80.

[6] 樊本富.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第8篇: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范文

>>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研究 日本土壤污染防治制度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我国农村土壤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 浅谈我国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浅析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 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思考 浅议完善国家土壤污染防治立法 浅议我国土壤污染的危害及防治 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现状及防治措施分析 试论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探析土壤污染防治与法制完善 浅谈我国农业用地土壤污染分析 改善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现状的法律构想 我国环境中的土壤污染检测手段分析 我国农业土壤污染现状及其成因 探究土壤污染与我国农业环境保护 探讨土壤污染与我国农业环境保护 浅谈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浅谈如何防治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的危害与防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8]王娅.推行农村清洁生产迫在眉睫――访全国政协委员朱玲[J].环境经济杂志, 2016(4):2628.

[9]王权典.生态农业发展法律调控保障体系之探讨[J].生态经济,2011(6):115121.

[10]桑东莉.论我国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保障[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4(4):5457.

[11]于华江,侯静.农地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6):3536.

[12]严厚福.再也不能重蹈覆辙――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问题[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238.

[13]宋才发,向叶生.我国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探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3033.

[14]任洁,王文美,黄智明.加快实施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的若干浅见[J].福建农业科技,2003(6):3133.

[15]张昕,杨芳.产业承接地农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根源及因应对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628.

[16]罗吉.我国土壤污染发展立法研究[J].现代法学,2013(11):6869.

[17]汪再祥.中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述评[J].法学评论,2008(3):3839.

[18]蔡守秋,李建勋.土壤污染防治法论纲[J].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8283.

[19]郭巍.环境立法将有较大的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71030(4).

[20]李建勋.论土壤污染防治法[C]//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36238.

[21]周在娟.科学的整体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之根[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721.

第9篇: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范文

>> 江苏省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苏省集成供应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苏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苏省多式联运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I 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II 江苏省高职院校竞技健美操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苏省淮安市引进外资的环境\现状及对策探讨 江苏省生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江苏省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及对策 江苏省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对策 江苏省荞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江苏省海州区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现状及对策 江苏省沿江港口发展现状及对策 江苏省泰兴市城市防洪现状及对策 江苏省遭遇国外反补贴调查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江苏省农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对策 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江苏省宝应县休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整理;土地财政收入:为土地直接税和土地出让金相加而得;地方财政收入:《江苏省统计年鉴2010》;2003-2012年当年江苏省财政草案决算报告整理而得

图1 土地财政收入各组成部分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变化图(2003-2012年)

通过两种统计口径计算可得,从2003-2012年,与土地直接相关的税收增长比较缓慢且占土地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大概在10%左右,而土地出让金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占据主要地位。其中,在2008年因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土地出让金收入迅速下滑,但2009年又迅速反弹。根据两种口径统计出,这十年土地财政收入占土地财政总收入的平均比重为(47.36%,45.69%),若将土地间接税、相关部门收费和土地借贷收入考虑进去,其占土地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将远不止50%。总之,江苏省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较大,而如此大的依赖程度也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2012年江苏省出现多地政府出现强行向职工借钱还债的问题[2],在这些数字背后我们需要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事实?

二、“土地财政”产生的原因

经过对江苏省土地财政基本状况的分析,总结出造成“土地财政”存在以下几点原因:

1.1994年分权分税体制改革的不完善是产生土地财政的根源:分权分税体制使中央财力趋于强化而地方财力趋于弱化,事权却由中央到地方不断下放,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增大。根据江苏省统计局数据计算可知,从2000年以来其财政缺口一直在扩大,截止2012年已达到1031.24亿元!因此财政收支的不平衡使得地方政府把眼光投向了土地这块肥肉[3],就看上去十分“合理”。

2.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制度也是造成土地财政不断扩大的原因:

总理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曾指出:“一手从农民那里廉价得到土地,另一手又高价卖给开发商。而宽马路、大广场又表现出自己所谓的政绩,这又同官员的考核制度有关”。从江苏省统计局数据计算可得,2000年以来,江苏省GDP年均增长水平超过10%,2003-2007年财政收入均增速在20%左右,近年来财政收入增长水平超过GDP增长水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足见考核制度已成为推动“土地财政”大发展的直接动因。

3.土地出让金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由于《土地管理法》对于土地出让金的分配和使用没有作明确规定,故使得巨额的土地出让金游离于法律法规之外,被违规使用。根据江苏省审计署调查显示,地方政府存在将应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土地违规协议出让和向有关拖欠土地出让金的开发商违规发放土地使用证的行为。新浪地产曾报道“江苏仪征:土地出让金涉嫌违规进入企业‘腰包’”。[4]

三、相关政策建议探讨

目前江苏省土地财政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失业农民大量增加、土地违法事件频增、耕地资源浪费严重等。为了更加优化江苏省财政收入的构成比例,有效解决由土地财政带来的“余波”,保持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合理分配事权与财权,调节财政收支

在事权上,应明确各级政府职能划分,保证地方政府处于“一级政权”和“一级事权”的地位,以减少地方政府支出负担,如中央政府可加大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的支出;在财权上,应处于“一级财权”的地位,明确并合理划分政府税种和分配税收比例,建立地方政府属于自己的主体税种。同时,进一步深化推进财政层级扁平化措施,使省直管县,乡财县管落实到实处。

2.完善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体制,透明土地出让金收入

通过核算发现江苏省未将土地出让金全额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存在很大一部分基金流失,降低了该部分基金的使用效率,导致这部分收益会被个体占为所有,造成社会分配不公。所以,在编制预算时应做到细致、全面地反映基金收入的具体情况,同时也应加强对预算的监督能力,使其趋于透明化。

3.完善地方政绩考核制度,经济发展稳中求快

我国土地资源有限,若地方财政一味依赖“土地财政”一定会有终结的一天。故应打破地方政府只以GDP增长为标准的政绩考勤制度,应将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多民生因素考虑进去,如社会保障、失业、生态环境、教育、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问题等,构建一个趋于完善,更加合理的考核模型,让经济水平不满足于增长,应力求于发展。

4.建立农业专款专项基金,保护失地农民利益

相关调查显示, 江苏省土地用途转变增值的土地收益分配中,政府大约得60%-70%,村一级集体经济组织得25%-30%,农民只得5%-10%。[5]故为了从根本上保护农民利益,政府应建立专项基金,用于对失地农民的补助和相关就业培训等,保证基本生活、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得到切实供应。

5.加强对土地监管力度,保护耕地资源

据江苏省国土资源部统计,2008-2011年土地违法事件总数为8201件。因此,必须加强对地方政府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征用的监管;同时应严格执法,有效地保护耕地资源,让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江苏省土地出让金在2007年以前被纳入预算外资金账户,2007年以后被纳入政府性基金账户;从2011年起取消预算外资金专项资金账户,将预算外资金纳入政府预算管理。

参考文献:

[1]孙忠伟.安徽省土地财政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2:19-20.

[2]新京报.江苏多地政府靠土地财政还贷高息融资年利率15%[EB/OL].,2012-11-27.

[3]孔善广.分税制后地方政府财事权非对称性及约束激励机制变化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