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范文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

第1篇: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品牌;危机;对策

1 引言

旅游企业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策划、规划和开发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以获取广阔的旅游市场,还需要科学高效的管理,以能获取较高的市场利润。然而,美国《危机管理》一书的作者菲特普科·特勒曾对财富500强的高层人士进行了一次调查,高达80%的被访者认为,现代企业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危机。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指出,美国统计有85%的企业,在危机发生一年后就倒闭或从市场消失。为什么有这么多企业无法度过危机的考验呢?这与许多公司高层对危机管理持有敬而远之的态度密切相关.社会科学家,2007,(6):68.

第2篇: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范文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着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

    (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

    (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

    (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

    (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

    (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醒华 .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9-42 .

    [2] 田里 .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 姚行正 .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

    [4] 颜醒华 .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造.2007(01):21-24 .

    [5] 颜醒华 .浅谈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总体思路(J).旅游专刊.1999(09):42-46 .

第3篇: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范文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30多年来我国旅游教育已经形成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此处将中职、中专、高职、高专和部分大专层次的旅游管理教育统归为旅游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整体格局。

一、研究生教育

(一)发展历程

旅游研究生教育以培养教学与研究人才、旅游规划类人才以及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是旅游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的前沿阵地。在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在经济学门类(02)下设旅游经济(0201S1)专业。同年,浙江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我国第一个旅游管理硕士授权点,标志着我国旅游研究生教育的开端。1997年6月,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1997 颁布 )中,在管理学门类(12)下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1202)中设置旅游管理二级学科(120203),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至此开始快速发展。此后,《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 颁布)虽经1998年10月,2005年12月和2008年4月三次补充修订,但在硕士和博士招生中,旅游管理的学科属性一直保持不变并延续至今。

(二)发展现状

1、院校数量

在研究生招生院校方面,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cn/)的“2013年博士专业目录查询”中,在“研究方向”一栏输入“旅游”为关键词,在“专业名称”一栏输入“旅游管理”, 共检索到17家院校和1家科研单位;专业名称为“地理”,共检索到11家院校;专业名称为“经济”,研究方向为“旅游”,共检索到4家院校;专业名称为“工商管理”,研究方向为“旅游”,共检索到4家院校。按照这种方式,截至2013年共有36家院校和科研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招收博士研究生,其中211院校26家,985院校14家。而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cn/)的“2014年硕士专业目录查询”中,在“学科门类”一栏选择“(12)管理学”,在“专业名称”中输入“旅游管理”,共检索到144家院校和科研单位招收硕士研究生,其中211院校50家,985院校15家。若再考虑开设“旅游”方向的研究生招生,院校的数量还会更多。

2、招生规模

在培养规模方面,根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公布的《2010、2011、2012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基本情况》的数据显示,我国旅游研究生教育的在校生人数占旅游教育总人数的比例在0.5%左右,年均招生人数在2000人左右。虽然在人才培养数量上与自然科学的相关专业相去甚远,现阶段也无法满足我国蓬勃发展的旅游学科建设、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但从招生院校的数量以及院校的层次(211和985院校中的近50%均可招收硕士研究生)来看,我国的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体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本科教育

(一)发展历程

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当时旅游业迅猛发展,而旅游教育却相对滞后,经营管理人才和旅游师资队伍奇缺。在这种背景下,旅游本科教育应运而生。1980年,浙江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旅游管理本科专业。1981年南开大学和西北大学两所综合性大学开设了旅游本科专业。1983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大连外语学院、杭州大学、华侨大学等新设了翻译导游、旅游管理、饭店管理、旅游财会等专业,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开始起步。这一时期的旅游本科教育不仅为各类旅游企业输送了大量的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而且也培养了一批旅游专业教师,从而推动了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1987年,国家教委在《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有的旅游经济、旅游经济管理、旅游管理专业名称统一为旅游经济专业。1993年,国家教委调整本科专业目录,旅游经济又被改为旅游管理专业。在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120203)成为工商管理(1202)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和相应的本科专业。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开始扩招,旅游本科教育获得快速扩张的契机。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批准部分院校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110311S)试点本科专业(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开设),从2007年开始,批准部分院校开设酒店管理(110218S)试点本科专业(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

(二)发展现状

随着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以及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旅游本科教育的规模日益壮大。根据《2010、2011、2012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基本情况》显示,2010-2012年我国旅游专业本科在校生规模分别为227314、227600、214600,分别占各年度旅游教育总体规模的20.93%、21.01%和19.99%。另一方面,能招收本科生的旅游院校以及成立旅游学院(系)的院校数量也急剧增加。根据《2011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基本情况》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设旅游相关院(系)和设旅游相关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分别达到260余所和270余所。 2012年,教育部在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旅游管理从工商管理(1202)学科中独立出来,单独开设旅游管理类(1209)一级学科,下设旅游管理(120901K),酒店管理(120902)和会展经济与管理(120903)三个本科专业,这表明随着旅游学科地位的不断提升和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开设旅游本科专业的院校数量会继续增加。

三、职业教育

(一)发展历程

旅游职业教育以培养操作型、应用型和初级经营管理人才为目标,是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主阵地。在改革开放之初,为完成国际旅游接待任务,在一些外语学院培养翻译、导游人才可看作是旅游职业教育的开端。此后,为满足快速发展的酒店业和旅行社行业对操作型人员的大量需求,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下,各类旅游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开设。随着1998年教育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设置以及自1999年起全国普通高校的扩招带来的旅游本科教育规模的迅速壮大,使得原本属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旅游专科院校以及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大专教育逐渐失去原有的优势和特色。而按照教育部规定,从2006年开始,211院校停止招收普通专升本,各省普通专升本招收比例严格控制在当年应届专科毕业生5%内,专升本政策的改变进一步削弱了旅游高专和大专教育的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部分有实力的院校成功升级为旅游本科教育,一些院校主动或被动地调整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从而转向旅游职业教育。因此,我国的旅游职业教育不应仅限于中等职业院校,还应包括高等职业院校以及部分转型的旅游大专院校。

(二)发展现状

第4篇: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困境;应对方法;浅议

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而旅游管理作为顺应经济发展兴起的一门新兴管理内别,其在具体的应用中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为满足人们对旅游的多样要求,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朝着多元化、规模化、创新性的方向演进。而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对旅游管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近年来,我国为提高旅游管理的整体水平,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出了一系列科学、合理、先进的措施来完善旅游管理内容,但从实际的应用情况来看,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采取合理的应对方法来处理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也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1 我国旅游管理的概念

在科技的日益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生活形式更加多姿多彩,这不仅使大众化旅游的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也使旅游业发展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旅游业作为一项系统化、产业化、国际化、人性化的综合服务性行业,管理系统也比较庞大与复杂。旅游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相应的行政、法律、技术、经济、德育方法,对旅游市场、设施、资源、区域、部门、产业等内容进行的管理活动。旅游管理也可浅显地解释为:一定组织中的管理人员,通过对各种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来协调他人活动,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进行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对旅游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关系、现象进行管理,最终获取最大程度的目标实现。由于旅游是一项过程多谱化、对象多样化、机制多元化、效应多极化的复杂活动,因此也导致了旅游管理内容的多元、复杂与特殊。

2 我国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市场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相关的旅游管理部门对于旅游管理的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从现状来看,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我国旅游管理工作也面临一定的困境,这种现象导致了整体的旅游管理水平较国外落后,这也会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制约。

2.1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一个国家的长效、可持续发展,与各种法律法规的约束离不开关系,旅游行业亦是如此,只有在科学、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管理与制约下,才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但从当前现状来看,我国对旅游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尚待完善,由于旅游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给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的旅游管理法规只重视对景区环境、景点设施、文物等方面的维护与保护,却忽视了对游客人生安全保护条例的制定。

(2)目前旅游管理中应用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虽然促进了景区的发展,但其中提出的多项管理措施在当下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也渐渐凸显出了不足之处,无法满足当下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3)我国相关旅游法律法规的制定,大多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临时性等特征,尚没有制定出全面、统一、完善的旅游法,这也造成了很多城市在自身利益的考虑下制定出针对强的当地旅游管理法,却未考虑游客方面利益,导致旅游管理法不合理现象的出现。

2.2旅游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

组织机构的不健全属于旅游管理中较严重的问题之一,当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合理性时,一定程度地会影响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从目前我国旅游管理的现状来看,旅游管理组织机构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管理体制不合理、管理人员参差不齐等方面:

(1)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在高科技下,我国各行各业也通过各种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促进行业的高速发展。而旅游管理的内容比较复杂,管理范围也较广,在此前提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很有必要。但我国很多旅游景点追求“原生态、乡村化”的发展目标,忽视了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这给很多游客的出游也会带来诸多不便。

(2)管理体制不合理。若在旅游管理中缺乏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体制,则会造成管理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与旅游业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也会产生问题,引起连锁反应,进而制约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

(3)管理人员参差不齐。由于城市的不同,其对旅游的重视度也不尽相同,相应旅游管理措施、管理人员的设置也不同,若一些较为落后的城市,对旅游景区的管理不够重视,或只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时,可能造成旅游管理人员工作散漫、懈怠,对旅游管理、监督的执行力度不足。另外,由于对旅游管理的不重视,也有可能缺乏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强化,管理人员素质较低,专业性不强,均会影响旅游业的正常发展。

2.3旅游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崛起,不仅带动了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各旅游景点设施设备的建设也与早些年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一些发达国家来比,我国旅游景点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存在设施质量较差、配套不完整、绿化不全面、整体不协调等问题。而旅游管理基础设备建设之所以薄弱的原因,除了景区本身的规划不合理、对环境建设不重视之外,也与部分游客的的道德素质低下、环保意识不强,肆意损坏、破坏基础设施,残留大量垃圾等不良行为有着很大的关联。虽然我国有关的旅游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一些积极的手段对其不断地进行治理,但还是由于各种因素作用,致使管理政策执行不到位,进而也给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2.4旅游管理理念缺乏创新性

在旅游业大规模、规范化发展的当下社会,我国许多的城市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完善,来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促进其更好的发展。但纵观整体的旅游业,其管理理念普遍雷同、陈旧,缺乏先进性与创新性,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由于旅游管理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给旅游业整体的发展也带来了影响。

2.5旅游管理与政府政策之间存在冲突

我国政府执法部门在基于国情的考虑下,对各地旅游业的发展与建设制定出了相应的政策与要求,正常情况下,各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应严格遵循政府职能部门的要求,以保证其具备合理、规范与标准性。但是,也有部分的城市在发展旅游业时,忽视国家的政策与要求,形成自己的旅游管理体系并开展工作。其在不顾国家利益与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自行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容易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要求脱节,进而导致冲突与矛盾的发生。

3 我国旅游管理面临困境的应对方法

针对目前我国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亟需采取有效、科学的应对方法进行解决,促进旅游管理工作的顺利、合理实施,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1建立健全旅游管理组织机构

针对目前旅游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不合理的现象,采取有力的措施建立健全旅游管理组织机构尤为重要,具体的措施可由以下几点来实现。

(1)加强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当下的旅游管理中,大力应用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充分地利用网络、电视媒体等媒介,多站在游客的角度进行考虑,遵循“客户利益至上”的原则。针对一些追求复古、安静元素的旅游景区,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营造复古气氛的同时,合理地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便于为游客提供更加贴心、舒适、周到的服务。

(2)具备完善的管理体制,对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可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应该完善并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应针对旅游业具有的特殊性、多元性与复杂性,在严格遵循国家政策的同时,根据景区的特点、劳务、产品等方面的不同,制定出既符合景区发展,又能给游客提供最佳服务的管理体制。

(3)通过对人才的培训与选拔,提高旅游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合理地淘汰一些专业性不强、工作散漫不积极、年龄较大的管理人员,多往管理队伍中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大力选拔年轻、专业的人才,促进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2合理完善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

为保障旅游业给社会人文与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相应的职能部门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国情,对与旅游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很有必要。具体的完善措施主要如下。

(1)旅游主管部门需制定合理的景区价格管理法规,避免景区恶意提高门票价格,哄抬商品销售价格,给游客造成经济损失。在法规制定之后,还需采取行政强制、行政监督等有效的手段,对景区进行严格管理,通过国家的威慑作用,使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更加规范。

(2)重视旅游协会、景点(区)协会、旅游商品协会的建立,并以相应的政策与法规支持其发展,通过各种与旅游管理有关协会的建立健全,使其能够保证旅游业与游客的合法权益,避免非法、违法经营现象所造成的危害。

(3)由于各城市旅游发展策略、管理方式的不同,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也不相同,容易造成规章制度不全面、不完整的现象,这也给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以上因素考虑,相关的旅游主管部门最好能够制定出集中、统一、全面的管理方针,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城市旅游景区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细微的调整与加强。通过统一法规与方针,实现旅游行业的分平竞争,进而促进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

3.3加大旅游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针对目前旅游管理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现象,需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地推进旅游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现有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合理地扩大规模,重视绿化,提高游客的接待容量。相应的旅游景区需根据游客的需求,在保证施工质量、施工规模的基础上,开发新型的,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旅游项目,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除此之外,为防止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被破坏,应利用广播、手册、电视、报纸做好保护宣传工作,使游客意识到景点各设施的重要性,进而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不于设施设备上乱写乱刻。

3.4树立科学先进的旅游管理理念

科学、先进、创新性旅游管理理念的树立,可提高各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信誉,并促进其长效发展。首先,旅游管理在坚持科学发展观,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以先进的理念为目标,有效地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其次,合理地借鉴国内外比较先进,实施较好的管理理念,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人文建设的同时,有效的利用比较全面的管理理念,保证当地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再次,重视游客的需求,可通过网络、问卷、民意调查等方式,了解游客实质需求,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通过创新性、大众化的管理理念,满足大部分游客的要求。

3.5加强旅游管理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针对目前旅游管理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存在冲突的现象,需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具体的措施如下:(1)政府部门在下达与旅游业有关的要求文件之后,需加强管理与监督,保证旅游业能够将其规定、政策执行到位;(2)旅游管理工作需自觉服从政府部门的要求,在政府所提出的政策与指令下,科学、合理地开展旅游管理工作;(3)旅游业在开展管理工作之前,如果对政府的政策与要求存在异议,应及时反映情况,以便于双方在互相沟通、协调之下,对政策与要求进行完善,保证双方工作的开展均能合理、顺利,避免冲突的发生。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旅游行业在未来将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但是,在我国当下的旅游管理中还面临诸多的困境,这给今后旅游业的发展来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旅游管理部门也应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加强与完善,进而促进我国旅游业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琼英,全华.网络最大流模型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0(6):158-162

[2]庄晶晶.对做好旅游管理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1,30(24):94

[3]姜莉.中小旅行社在旅游管理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商贸,2010,7(12):163

第5篇: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 旅游管理 实践性 教学

一、旅游酒店行业发展背景

1979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第一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在这之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公报,2010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967所,在校生59.61万人。另外,2000年国家旅游局在制定“十五”发展规划时提出要实现20年翻三番的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这也就是说,以2000年4000亿总收人为基数,2020年旅游总收入应该达到32000亿左右。试想一下,32000亿的总收入需要多少各类旅游人才?这里面包括职高、本科、硕士、博士以及从事旅游教学的教师和进行旅游教育的院校。从种种趋势看来,旅游教育产业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输送大量的人才,而这个产业的发展也将随着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同时,这些又对于各大高校在培养旅游专业的人才时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光考虑数量了而不考虑质量。

二、实践体验教学的应用现状

目前一般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设计中,《饭店餐饮服务与管理》与实践紧密相关,课程集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总体来说,院校基本都要求老师在讲授这门课的时候需要包含实践部分,让学生亲身体验,边学边动手。但是由于老师本身的师资条件和学校教学场地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很多学校的教学方式还是不能完全地体现这门课程的精髓所在。

1.主要教学形式单调

一般来说,传统的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最大的信息量。而且由于近年来旅游专业是热门专业,所以每年的招生数量都不在少数,所以造成了上课的学生数量众多,而教师讲授的教学效果是和学生的数量成反比的关系,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老师讲授的效果应该是呈现下降的趋势。特别对于这种需要动手实践操作的课程,其实最好每个学生做完动作后,老师逐个点评,逐个纠正,但是如果学生的数量太多,则无法实现,就会直接影响实践效果。

2.实践设施缺乏

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践基地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基础。如果只是纸上谈兵的教学,则远远违背了旅游专业的设置目标,也完全达不到教学的效果。比如对于和酒店客房和前厅管理相关的课,就需要有相应的模拟客房和前厅的教室设置。饭店餐饮服务方面的课程,学校如想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对于模拟餐饮场所的投资也是必不可少的。

3.缺乏校外实习基地

除了校内的实践设施的不足,相对固定的,有长期合作的适合于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的缺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不管学校内的实践设施建设得多好,对于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有实际社会盈利产生的旅游企业实习所带来的学习效果是无法代替的。但是由于以下的一些原因,影响到这样一种校企长期合作局面的建立。学校和实习单位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学校让学生去企业实习锻炼,是希望能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和场所,以及实际的接待服务,让学生尽快适应行业和社会。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学生实习,单位需要为其能上岗接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培训,但往往学生好不容易熟悉了实习岗位,而又实习期满,需要回学校,这样又造成了企业的资源浪费。所以两者之间的不吻合,造成现在大多数旅游院校无法拥有适合的校外实习基地。

4.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在地方高校中发展迅速,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一些从事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改行加入到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队伍中。由于这些教师多是半路出家,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教学,极大地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效果。现阶段,虽然各地方高校也招聘了一些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来充实教师队伍,但他们毕业后即从事教学工作,缺乏行业工作经历或业务背景,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在短期内难以承担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

5.教材发展滞后

旅游学科是一个实证性非常强的学科,教材内容应及时更新,这样可以反映旅游发展实践中出现的最新动态。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老师出版了一本教材,可能好几年里面的内容都不会更新。其实,对于一个实证性非常强、实践发展非常快的领域的专业教学,必然需要注意旅游发展实践中出现的最新动态。上课老师在讲课举案例的时候应该对于书上的案例进行筛选,太老的案例就不应该再去讲解,或者就应该直接利用身边最新发生的案例。

三、发展解决方案

1.课程内容设置的多元化

以旅游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的《饭店餐饮服务与管理》为例,课程设置应该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大量的实践操作则是核心内容,涉及到的服务和管理的范围又要很广。从餐饮业的发展与构成,餐饮经营的基本特点,到中、西餐摆台技能和程序,以及各类西餐酒水知识,鸡尾酒知识,中餐厅服务,宴会服务,了解菜单的分类方法,以及亲手去设计自己的菜单,最后还包括采购与库存管理以及餐饮销售管理各种餐饮知识。对于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实践制作方面的分数应该占到非常高的比例,才可以充分反映学生们的具体掌握情况。

课堂教学的前期,还应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酒店的餐厅,包括宴会厅、中餐厅、西餐厅、酒吧、咖啡厅和前台大厅。在参观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酒店人员如何为客人服务。学生在参观的过程既开拓了视野,又贴近了行业,提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下很好的基础。

2.开展课堂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就是一种最好的教学理念。体验式教学强调师生信息的交流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过程。根据所教知识的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去进行互动。

(1)图像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各种餐饮用具的介绍,西餐的调酒的酒杯用具,各种餐巾的折叠方法,应该去借助丰富多彩的图片再现,还应该结合录像的展示和现场老师的实际展示结合。当场演示餐巾的折叠方法,购买酒具餐具让学生实际地辨认。切合教材内容的音像、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

(2)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实际去扮演一些餐饮服务中的角色,会得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进行西餐礼仪的教学中,让一部分学生扮演消费的客人,另一部分学生实际地去进行餐桌的摆设,对客服务,这样从餐具的实际操作应用,到对客服务的要点都可以掌握。对于酒店服务的礼仪方面的教授,也可以让学生去扮演客人和酒店的工作人员,一起完成一个接待的环节。这样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融入到角色中去处理,以及学会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达到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3.课程授课教师的“双师型”要求

对于教授课程的老师,自己首先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才能把学生较好,如果自己都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把学生较好呢?所以对于国内旅游院校教师来说,应该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可以对已有师资进行培训,让教师进酒店、旅行社等等旅游企业,获取经验、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去,接受企业的锻炼。这样有助于对于课程的实际了解,避免了仅仅是纸上谈兵的上课效果。

4.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充分配套

校内实训基地是指为学生提供模拟现实环境的各种实训室和教学场所,通过采用先进的实验设备、科学的教学模拟软件、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与旅游企业相近的仿真职业环境。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客房、模拟餐厅、模拟酒吧等是旅游管理专业必不可少的实训基地,也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各学校应加大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以缓解校内实践教学的瓶颈。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产教结合的重要方式,可实现教学地点的优势互补,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对于这门课来说,模拟餐厅的建设以及模拟吧台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要求。

同时,校外的实习基地的建设也是必要的教学场地的补充。学校把学生送到生产第一线去,学校可以和酒店或者相关企业,签订一定的实习基地的合同,让学生到酒店的相关岗位去实习,建立一批长期稳定和设施条件好的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锻炼,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酒店餐厅部服务,培养学生专业实际操作技能及获取为顾客服务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好地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近几年来,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相关的专业在各大本科院校中蓬勃发展,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很多核心课程都以大量的实践为基础,所设置课程都有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但在现实中院校输送到旅游企业的服务人才,往往还要再经过系统的培训后才能上岗。这些现象说明,课程的重点应该构建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既理解和掌握酒店餐饮服务或者旅行社服务的基本知识,又能掌握这些服务的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基本服务技能,即饭店服务、旅行社服务、导游服务、景区服务等技能。最后,对于课程教学的教材和老师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双师型”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选择和培养是课程建设的重点。

(陈吉韵,1982―,女,江苏南京人,金陵科技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王琴,1975―,女,安徽萧县,金陵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经济;戴欣佚,1978―,女,江苏扬州,金陵科技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余永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析[J].商业经济,2012(9):122-123

[2]魏小安,厉新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思考[J].旅游学刊,2006,21(z1):30-33

第6篇: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教学;改革;重要性;问题;改革方向;对策

作者简介:杨柳(1981-),女,硕士,海口经济学院讲师,海口市桂林洋高校区海口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近几年来,国家对旅游行业的愈发重视推动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就需要我们有效的提高旅游行业的整体质量,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可以转变我国以传统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但是,当前旅游行业缺乏专业的管理型人才,导致整体素质不高,造成旅游业发展的滞后性。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认为加强旅游专业的教学管理是根本的改革措施,因此着重强调了旅游管理专业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找出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改革。

1新形势下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我国部分地区以旅游业为主要的产业支柱,发展旅游业也就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水平,由此可见,旅游管理的教学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更是为了大力发展我国的经济,使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更应该加强对旅游专业的教学管理,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同时,近几年旅游人数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如果旅游专业人才的能力以及水平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将会导致旅游业的停滞不前,反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为了保证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应该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适当的改革,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性人才。

2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滞后

在快速发展的旅游行业中,因为具有空间大的特点,所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进行旅游相关方面的学习。各个高校也认准了这一商机,增加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学习。但是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并且没有相关的经验,导致实际的教学无法与当前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的结合,难以向旅游行业提供优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强教学理念的改革,旅游行业繁荣的场景只会是昙花一现,不利于长远的发展。

2.2缺乏教学实践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而忽视了实践性的教学环节。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旅游管理教学具有时间短的特点,因此,教师仅仅能够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因为旅游专业与其他的专业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特色性,需要学生不仅具备深厚的知识,还要将语言交际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社交能力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充分的为旅游行业服务,但是学校在课堂的设置上,缺少相关的实践课程,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2.3教师引进机制不合理

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教学的水平存在滞后的现象,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引进机制不合理造成的,学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保证硬件的过关,又要保证软件达到标准,虽然在近几年的改革过程中,硬件指标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在教师这一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之处,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过关,所教育出的学生也就无法达到高标准。同时,作为教师,要时刻关注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这样才能将最新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但是在教师的引进方面,各大高校的标准不一,有些院校过于重视教师的学历,却忽视了教师的实践经验,如果不能转变这种传统的思想,很难有效的提高旅游管理的教学水平。

3新形势下旅游管理教学的改革方向

首先,转变教学思想是首要的改革思路。只有将传统的教学思想进行转变,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转变,将新鲜的教学思路融入进教学活动中,可以起到提高教学水平的效果,要想做到这一点,院校的领导应该做到足够的重视,并且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培训,将当前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广大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师的思想转变了,教学的效果也会发生一番变化。另外,院校的领导还要树立培养优秀人才的远大目标,为旅游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是今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种推动的作用下,一定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4新形势下旅游管理教学的改革对策

4.1加强教师教育

加强教师教育是改革教学思想、革新教学方式的基础与前提。教师是学校最为基础且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与力量,所以,在当前形势下学校要切实加强对旅游管理教学的改革探索,就必须强化对教师的培训与教育。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协作、交流等形式,来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逐步地打造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4.2调整相关课程建设

在探索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的路上,思想的改革是基础,最为重要的是教学方面的革新。所以,为了进一步深化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学校还需对其相关的课程建设进行修改与调整。比如说,当前大部分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大都还停留在理论知识教育的层面上,所以学校可以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建设,从而为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奠定基础。

4.3深化考核体系改革

为了检验学校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的成果,我们还需建立一个切实有效的、科学合理的反馈机制,因此学校考核体系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有效的考核体系对于学校旅游管理教学的规范化、实践性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不仅能够增强对学生专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对于学校整个旅游管理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5结语

旅游行业作为我国支柱型的第三产业,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经济结构的调整等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新形势下我国旅游管理教学却与社会旅游管理人才需求严重脱节,其不仅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而且对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学校旅游管理教学的改革探索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翠丽.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妇女,2013,(9).

第7篇: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范文

一、黑龙江省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民办本科高校的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很多办学条件较好民办高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配合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些民办本科高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为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合格人才。到2017年,全省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民办本科院校已达3所,包括黑龙江东方学院、黑龙江财经学院及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

二、黑龙江省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情况

(一)黑龙江东方学院

旅游管理为东方学院重点专业,该专业在学科建设方面比较重视教学质量,通过引进各高校精英人才,使其任课教师中教授及副教授上课率达到75%以上。此外,专业教师全部为国内知名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0人、国外留学回国教师3人、以及国外研修教师3人。该专业在培养人才方面注重实行“应用性、职业型、开发式”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已与万达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哈尔滨万达嘉华酒店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

(二)黑龙江财经学院

该校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都体现了这一人才培养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专业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0%,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4%。在教学环节中,兼顾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进一步調整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推进“订单”培养模式。在现有专业学科建设成果基础上,按照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思路,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能力型”特色人才。

(三)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

该学院目前是黑龙江省内唯一一所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为特色的民办本科学校,紧紧围绕旅游办专业、围绕旅游育人才,积极探索育人模式,为省内旅游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专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9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2%,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该校以“办精致学府,走特色道路”的办学理念为指引,学院秉承“入学既入行,毕业成行家”为校训,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民办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黑龙江省3所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情况的调研分析,可以得知这些所院校在专业规模方面已达到一定的条件,并已取得发展成效,师资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已有很大提升,但从结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来说,其学科总体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基于社会责任的指导思想流于形式

在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方面,各个民办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主要表现在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及业务技能三个方面。各民办本科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及业务技能培养方面得到很好的贯彻,但对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确并没有贯穿于四年的授业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只有在秉持较高职业道德的理念下,才能把专业所学真正地应用于旅游业并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因此,民办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道德培养不应流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口号内容,而应在师资建设及授业环节始终围绕这一宗旨,为黑龙江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符合社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师资结构不合理

目前,黑龙江省已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民办本科高校的师资力量较薄弱,没有形成较稳定的、老中青结合及合理职称梯度的师资队伍。由于民办本科高校的那样时间较短,教师流动性较大,因此,各民办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多数依赖于外聘各公办高样的退休教授及招聘应届毕业生,致使年龄断层表现得比较明显。在科研方面,因为已退休老教授已不需要继续评职,所以在民办本科高校任职期间的科研成果较少,而年青教师是从应届毕业生培养起来的,科研能力参差不齐,致使民办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科研能力整体水平一般。

(三)重视投入和外延发展

有的民办本科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方面注重投入和外延的发展,认为只要加强投入及宣传,就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详细对比,这些民办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内涵教学软环境有待提高。在学科建设上,一些学校缺乏综合的、全面的分析,一味追求学生的就业目标,在校企合作方面做大做强,专业定位具有趋同性。这样的做法反而会使生源选择专业时产生盲目感,而且还会使各民办本科高校缺乏竞争力。

综上所述,前文分析的民办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可能会制约高校的长远发展。因此,从建设更为合理、科学的学科建设,可以实现民办本科高校旅游管理的教育竞争力及良性发展,为解决旅游行业内部矛盾及实现黑龙江省旅游业长远发展输送更为合格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1.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2.东北农业大学)

第8篇: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范文

一、旅游专业硕士

现阶段,国家在旅游方面的政策是重点扶持:入境旅游;一带一路海洋旅游;旅游+互联网;旅游装备制造业;旅游融资投资;国民休闲度假旅游;为此急需人才表现为新业态、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和领军型人才

海南旅游发展重点是国际旅游岛战略、旅游目的地营销、一带一路、旅游+其他产业,而急需人才表现在新业态、行政部门旅游管理者、高级旅游管理人才、技能型旅游人才等方面。为此,三亚旅游业结合本地特点,发展重点为:提升旅游品|、旅游新业态、乡村旅游、完善住宿业格局(中档酒店、客栈、产权酒店、特色酒店等),而为此目的,重点需要培养的旅游人才为提升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包括高品质中高级管理人才、技能服务人才、旅游专门人才。

旅游的高级人才培养主要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MTA。目前全国共计72家院校拥有MTA学位授予权。集中在高校集聚及旅游发达区域。在MTA指导性培养方案框架内进行,每4年进行一次评估。

我们选取几家高校,对其MTA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发现其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向多是在旅游管理层面,对旅游服务和矛盾协调方面涉及不是太多。

南开大学开设旅游目的地营销与管理、国际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地产与度假村管理、国际会展管理、港口与邮轮旅游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管理和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等8个方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开设的有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会展管理、旅游公共管理和旅游新业态等6个方向。中山大学则开设了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酒店与俱乐部管理、会展与节事管理等3个方向。

参照旅游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旅游社会工作应该作为旅游管理的一个辅助,应该关注旅游服务层面,重点在旅游矛盾的协调,这是旅游专业硕士培养的一个短缺,也正是旅游社会工作存在的意义。

二、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进入行业的一个重要尝试,且表现出来很强的适应性。社会工作在医务行业最初起源于英国的济贫法时代,主要形式是医疗救助,主要任务是探讨帮助生活贫困者的形式。1905年,美国在卡铂(Cabot)医生的提议下,在马萨诸塞州州立医院成立社会工作部门,被认为是全世界医务工作的开端。在西方,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到现在,已经相当完善,我国由于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发展尚有局限,最早出现应该是首都医科大学,在广东省有些医院临床也开始尝试。医患矛盾在医疗体系中一直是棘手的问题,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较强的矛盾协调功能,其成功经验值得旅游社会工作借鉴。

全国有103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其中七家设有医务社会工作方向,但是只有两家人才培养计划比较完备,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这里以厦门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例。厦门大学的招生要求是本科毕业后有三年及以上工作经验、或大专毕业后有五年及以上工作经验且达到同等学力报考条件、或已获硕(博)士学位后有两年及以上工作经验者方可报考。研究方向:1.员工关系方向;2.社区社会工作;3.社会管理;4.心理辅导方向。主要教材要求为:1.社会工作原理《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社会学概论》。2.社会工作实务。3.心理辅导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是心理学综合能力提升与应用,例如: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精神健康服务。

总结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两家学校的培养内容,大概按照这样的模式:教学内容包括: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医学人文知识和医学知识。课程设置:精简原来的社工教育内容,同时增开医学基础课、医务社会工作、医学心理学、卫生等课程,并根据培养方向增开医学专业相关课程。

三、旅游社会工作

由于社会工作可以介入旅游矛盾协调机制,在旅游领域,根据社会工作组织的作用和影响,设计出以旅游为主线,进一步设计和尝试,并建立可行的工作模式。目前根据行业已有的尝试,社会组织在三个方面将表现出适应性。

(一)矛盾协调

在旅游领域,社会各个阶层表现出的矛盾很多。经统计,2014年海南省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4789.08万人次,35%目的地为三亚;2014年海南省有记录非诉和旅游诉讼案件1.1万件,其中旅游景点24%,旅行社和导游67%,交通工具9%。

法律介入是政府目前采用的处理旅游矛盾主要方法。过程为旅游者提出诉讼到相关部门调解,通过法律程序进行调解,旅游部门的执法大队和法庭是主要的解决机构。由政府或法律部门采用自上而下的解决诉讼是,就直接造成了旅游者和从业者的冲突。双方本不应该属于对立阶层,所以解决矛盾的首选方式就是协调机制,尤其是代表双方利益进行调解的第三方,应该最有利于民众内部矛盾解决。因此社会工作组织进入协调机制是旅游矛盾解决的一个途径。

社会工作在解决人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方面,主要表现在根据人性弱点设计安排治疗矫正,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就可以发挥催化剂的作用,在服务或治疗过程中,工作对象却等真正发生有意义变化。当然,在这种人性变化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如何把握得失刚柔进退,社工本人自身的心灵体验也是更为准确和丰富,也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与理解能力,同时提高自身的工作修养方法技巧,发现与修正自身一些不良意识行为甚至思维方式,社会工作互动这样才算是真正地发生了。

(二)旅游地弱势群体的开发和支持

在旅游社会工作的设计中,如何开发和支持弱势群体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以海南旅游服务为例。海南岛,已经作为国际旅游岛,旅游地已占大面积领域业,岛上居民生活有所变化,因拆迁的地域很多,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和改变,很多问题不断涌现。经过调查,在心理和客观生活方面表现出旅游拆迁地居民产生的问题。

客观生活方面,表现为旅游地开发后近4成居民面临无业,基本生存需求、征地补偿款规划、生活变化和权利维护等方面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征地补偿款的使用方面,出现很多不确定性,需要专业指导和法律保障。

心理方面,表现为旅游地居民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例如,相对剥夺感、仇视心理、自卑和妥f心理和生活满意度低等,尤其是在原住民与搬迁居民融合方面,由于种族传统固守和生活习惯等不同的需求,使居民心理上出现大量的不适感。

面对这些问题,社会工作者走进居民生活区域,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在生活安排和心理调适方面为居民们提供服务,提供依附感和亲切感,对搬迁移民间的融合起到了极大的促进。

(三)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起源于日本,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传入台湾并得到很好的发展。在中国还刚刚起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罗家德教授认为,社区营造就是要政府诱导、民间自发、NGO帮扶、是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帮助解决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社会和谐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社区的集体社会资本,达到社区自治理目的。

四、旅游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设想

参照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和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现有模式,旅游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服务内容:旅游服务,矛盾协调,旅游社区营造。

生源与就业:在职人员与应届生,旅游管理系统,社会公益机构,旅游相关企业。

教育内容: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旅游管理知识、公关与人文知识。

课程设置:社会工作核心基础课、专业选修课(旅游服务概论,现代服务与管理,公共关系,旅游者行为与心理,消费心理学等),旅游市场相关专题课程。

资金争取的对象主要是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国内主要是指卫生主管部门、医院、社会公益机构、高校的社工专业主管部门,国外主要是指海外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支持。

第9篇: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行业需求;旅游管理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08-04

2012年教育部新颁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类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旅游管理类专业与工商管理类已是平级专业,所以旅游管理类专业将不再拘泥于工商管理学科的限制,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突出本专业的特色。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将成为国家的新兴支柱产业,旅游产业的核心目标是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有强大的旅游企业集团支撑,而旅游企业集团更需要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过硬的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所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旅游专业人才,是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我国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仍然延续着传统培养模式,没有国际化的理念,学生与国外同专业学生相比较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只有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才能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能够与区域经济发展和旅游企业集团需求相适应。

一、行业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功能

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适应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这里所提出的行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原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之上,以适应行业需求为重点,重新定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到的诸多要素,使之服从、服务于学生就业这一总体目标,并由此形成一套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规范性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意识更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由此,社会和行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与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的供给之间找到均衡点。行业需求的就业是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面临的共同任务,而高质量就业、高就业率仍是各类高校共同追求的教育价值取向。所以,不同的高校针对适应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大致相同的,只有方法和内容的差异,适应行业需求的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二、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以适应行业需求为前提

1.准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应该是适应社会需求及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明显特征是直接为旅游企业工作,为广大游客服务。这就要求旅游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具备高素质人才能力,即: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开拓创新能力及创业精神。因此,可以将其总结为“一个导向,两种能力”。一个导向是指要以行业需要的就业为导向,使其能够满足技术人才市场和企业发展的需求。旅游专业应以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方向,依据各自的办学特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及职业岗位群。两种能力指的是旅游专业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得旅游毕业生能够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和变化进行旅游管理、旅游策划、旅游服务工作。我国的旅游企业集团正面临着国内外旅游企业的激烈竞争,客观上非常需要大量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

2.准确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2012年教育部新颁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旅游管理类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旅游管理的专业类今后将和工商管理类平级。旅游专业将不再拘泥于工商管理学科的限制,其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旅游管理更是一个行业性很强的专业,适应行业需求是本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以本文作者所在院校为例,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旅游管理部门、企业,从事旅游管理、经营、策划、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基础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不仅应该适应和满足旅游行业基本工作能力需求,同时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准确的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构建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对旅游管理类专业办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各高校应该在了解社会及旅游管理行业的需要、掌握旅游管理本学科自身的特点并广泛听取本学科专家建议及旅游专业毕业生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对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准确定位,最终确定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及教学计划。

三、基于行业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1.构建相适应的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课程体系是各专业主体教学任务之一,教学课程体系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培养人才的质量。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理论教学强调的是对学生旅游管理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实践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而旅游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与理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不同之处在于,本学科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语言沟通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情商的开发。因此,各高校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构建相适应的教学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掌握旅游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的发展更适应行业需求。①模块化的理论课程体系。从学历教育角度而言,“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平台+模块式”的课程设置能够增强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最终将“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专业设定为课程体系。其中,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表现为:教育部推荐的旅游管理类学科必开的大部分基础课程应该包括在其中;从职业教育角度讲,要增强课程设置岗位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以适应行业需求。我们认为,学生在一年级主要开设“公共课”,例如:思想道德修养、职业发展课、英文、计算机等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及语言、计算机、法律等提高工具性技能。二年级“以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例如:在旅游学概论、旅游服务礼仪、旅游心理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基础会计学等课程的教学计划安排下,使学生了解行业并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等专业基础知识。三年级能够“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例如:旅游法规、会展经济、旅游经济学等,使学生熟练掌握在旅游服务系统方面必备的专业理论和管理工具,以适应行业的需求。四年级“主要以实训与实习为主,辅之以专业课程”。通过对校内外的实训、实习以增强学生实习单位及行业进一步了解和认可度,为旅游专业毕业学生的基于行业需求的高质量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②系统化的实践课程体系。高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灵魂,而旅游管理类专业又是以培养面向旅游专业管理层的人才为目标,该专业应用性强,行业导向明确。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增加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切身体会并了解旅游管理过程,为学生以后更快、更好地适应旅游管理工作做准备,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高校应秉着“以理论教学体系指导、支撑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巩固理论教学体系”的原则,针对旅游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能力特征设置相应的专业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2.具有应用型本科特色的专业设置。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时以传统学科为基础,并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与能力。以传统学科为基础体现了本专业的教学层次,培养学生的技能与能力则表明了本专业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的上述特征有助于学生成为具备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从而使其更适应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某专业适应行业需求,满足市场经济需要的前提便是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也就是说具有明确的市场导向性或针对明确的职业岗位。旅游管理类专业针对的是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业,故其必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的专业,同时也具有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外语应用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

3.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行业需求导向。就目前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来看,旅游管理类专业实习时间短,缺乏实践经验,学校实验设施短缺,本科教育的“理论化”现象非常突出。教学实验室设施设备的配套建设没有引起大多普通高校的重视,某些院校甚至根本没有开设专业实验室,只是依靠传统的课本教学来教授旅游管理类课程。还有一些院校虽然教学计划中涉及旅游管理实习,但实习时间较短,通常仅仅只有两三个月,实习时间短必然会给学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例如,实习时间短造成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不重视,只把学生安排到劳动力缺乏的岗位,学生实习过程中从事的主要是劳力工作,很少有机会真正地接触到管理层面的工作。这些与专业几乎不相关的实习经验导致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还不能对自己专业的基本服务流程和操作有准确认识与了解,而且还造成学生缺乏旅游管理岗位要求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一些学生甚至因为实习期间从事的体力劳动岗位与自己期望岗位存在较大差距而在毕业时拒绝选择旅游行业就业。旅游行业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进入后随即又大量退出,即“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的现象。因此,基于行业需求的旅游人才慢慢减少,旅游业“人才稀缺”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各大高校应优化教学组织,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行业需求导向。首先,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使其对未来职业岗位形成准确定位,改变其眼光过高的求职心态,提高其对未来岗位的认知感和认同感,以便未来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为4:6或3:7,尽管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仍然小于理论教学,但实践教学正逐渐向理论教学的规范化、系统化靠拢。旅游管理类专业应用性强,行业导向明确,只有重视、规范实践教学才能提高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就业效果。其次,实施“双证教育”。实施“双证教育”将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工作应用之间的距离。“双证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以获得学历文凭为目的,还应努力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最后,加强对专业课程任课老师任课资格的审核力度,“双师双高型”任课老师具有英语导游证或高级经济师证,授课效果最佳,是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旅游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岗位认知实习、专业课程实践、学期综合性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实践形式贯穿于四年制教学的始终,并制定了并行于理论性教学的实践教学大纲。除了考核基础的实践教学,还增加了一个衡量实践教学的标准,即学生取得英语导游证、酒店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证等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证书的通过率。上述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

4.改进本科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结合旅游管理类专业的自身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突出实践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旅游学科应用性强、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应明确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比简单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而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能力提高的一种具体体现。根据这一教学目的,依据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学科特点,我们应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课堂辩论、案例教学、视频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演示教学、情景对话等等,激发学生的求知能力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深入分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增强理论实用性。同时,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特殊的作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具备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为了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主要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其应用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未来性提供了支持,为其全体性开拓了道路,为其全面性拓宽了境界。

5.采取“产、学、研”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研一体化”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高校可以建设校内专业仿真实验室,如果有经济实力及技术优势支持,还可以建造标准化实训基地;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同大型的公司合作,建设标准化、专业化的校外实习基地,并广泛利用社会资源,聘用企事业单位中专业操作能力较强的人才,引进高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增加实践性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重。最后,学校可以推荐一些科研能力强、学历高的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新技术推广、技术联合开发,为旅游企业提高技术咨询。通过加强校企间的合作和联系,不仅使得旅游企业与高校达到双赢的合作模式,还可以增加学生就业录取几率,并对学生人际关系、公共社会关系的提高有所帮助。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只有采用“产、学、研”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自身获得长足的发展,使专业培养导向更加符合市场经济,满足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

6.构建国际化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全球经济进入一体化时代,而旅游业作为沟通、联系世界各国的最优手段,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旅游教育必须国际化才能适应时展的潮流。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大发展,也对旅游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目前世界需要的是“全球型”人才,而“全球型”人才则需求毕业生掌握多种语言;了解多民族文化,尊重各自的文明。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采取创新性办学模式(例如,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师生交流等方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加大对国际化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旅游业是我国近年来发展最快、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旅游产业已经是面向国际化、全球化的重要产业,其人才培养必然要面向国际平台,开拓国际就业市场。高校要打破以往学生“发展空间”的限制,不仅仅局限于酒店业、导游类等,不仅仅局限于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要走出去,要看到国际就业市场拥有更远大的发展前途。在国外,酒店经理和总经理这一类中高级管理人才一般都需要5~10年的一线服务经历,大学生需要开拓眼界,认识到基层工作的重要性,放远眼光。国际化平台拥有更多发展机会、更多挑战,各大高校应该从一年级起培养学生正确的、广阔的就业意识,平时教程授课中注重讲授国际旅游产业的发展形势及就业情况,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放眼于国际化就业平台,适应市场经济、旅游产业的全球化发展。

7.加强专业性的就业指导。专业性的就业指导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设置的职业生涯规划等同类课程,据了解很多高校已经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类可以设置成为必修课程,通过四年系统性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职业、了解企业、了解行业,根据所学专业的行业需要提前准备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指学校在学生大四下学期以召开毕业生实会、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主要包括当前就业形势、面试时需注意的问题与技巧等内容。另外,有能力的学校还可以举办针对性强、专业性强的校园招聘会,让学生与实习单位进行双向选择。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每学期都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年级注重培养同学们的职业兴趣;二年级引导同学们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三年级对同学们就业问题进行解疑答惑,讲解面试技巧和职场应对策略。逐步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确定职业导向,尽早规划职业生涯,应对旅游行业需求。而且我校的招聘会可分为校级大型的校园招聘会,学院级的中型招聘会、专业级(旅游专业专场招聘会)的小型招聘会。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机会多,他们可通过各类招聘会择优就业,因此,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远远高于全省平均就业率;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共同价值观使得老师更关心学生们的就业形势,重视学生的就业成功,也将更有利于分解就业压力,因此,我校十分注重组织文化建设,加深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专业之间的密切关系;我校还通过初期动员、中期检查、末期收官三个阶段来保证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落实;另外,学校采取的一系列的就业指导、生涯规划也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的分析并评价自己、树立科学的就业观,确立正确的职业定位。

参考文献:

[1]李永苍,吴选忠,陈瑛.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8):67-69.

[2]严伟,王基林.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构建——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