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1篇: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特点;发展趋势

1机械制造技术特点

1.1系统性。在机械制造当中,信息、传感、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等科技都得到了全面体现,而且现代化系统管理技术也得到了全面体现,其中有设计、制造、生产、组织管理以及销售等。在机械制造行业发展中,需要将先进科学技术与旧技术进行持续衔接,以此实现对机械制造整个生产中的能量、物质以及信息流进行系统化控制。1.2统一性。从原有模式进行分析,根据市场本质,其竞争核心内容便是为了提高生产率。但在国际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下,机械制造想要有效的占领市场,其手段已发生了改变,原有的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已转向生产投资、时间管理以及产品质量等。而先进机械制造技术应有效协调以上三者并使其变得完整统一。1.3综合性。机械制造技术不应局限于产品制造,而应全方面进行,其中涉及市场调查、新品研发、产品设计、前期准备、生产加工以及销售服务等,而且要让这些环节成为高度协调和适应的整体,从而全面提高机械制造行业综合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2机械制造技术现状

我国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逐步应用,机械制造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再加上借鉴国外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制造行业逐渐正向现代化快速发展。但对于核心领域以及新型科技方面的运用,和国外相比依旧非常落后。我国机械制造技术也不平衡,重工业基地已达到了现代化机械制造,而比较落后的地区仍使用传统生产模式[1]。

3未来发展趋势

3.1自动化。自动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产品生产过程当中,大量的降低了人力方面的劳动,将需要人工进行的工作交给机器,利用计算机技术高度集中的进行制造操作,在整个过程中都是机器自动化操作。在当今社会甚至是未来,自动化技术都属于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高度自动化生产产品有利于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帮助机械制造行业实现了自动化操作全新转机,使设备重量以及体积得以缩小,并且操作起来更容易进行控制。3.2全球化。社会正在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每一个企业都会使用到计算机、软件、虚拟和网络通信等信息化技术,不同企业在技术方面的研究也会不一样,最后都会根据自身优势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逐渐出现了企业联合合作模式,通过学习其优势实现共赢的效果,这种模式的合作是以竞争为基础,使企业在同行之间的竞争优势得到提升,展现出了制造领域的优势[2]。3.3虚拟化。虚拟化发展趋势则针对的是不同产品,机械制造产品在生产整个过程中采取模拟演示来加强产品控制,其目的便是保证生产最优化,并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更直观了解,使生产周期得到了缩短,将生产效率提高了[3]。虚拟化可以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应用。模拟演示系统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利用计算机软件将生产产品依次按照大小型号先后顺序来进行排列组合,确保可以进行正常的操作,从而实现质量性能方面的提高,不要在生产中发生误差,以至于损坏产品。3.4网络化。在21世纪最流行的便是网络化,十年以前还没有几个领域应用到网络化,发展中国家的机械制造行业更没有人们知道网络化应用,近些年来人们已发现了网络化应用的绝对性好处,因此学习计算机技术的人们也越来越多,如今网络化课程已融入每个行业。3.5绿色化。绿色化属于全球共同探讨的话题,国家进行绿色化生产能够保障其长期可持续发展,机械制造绿色化为设计、材料、设备、生产、产品、包装、回收以及技术等方面的绿色化。机械制造绿色化是为了减少负面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从材料和能源方面提高其利用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机械制造技术正面临着巨大的转折,我国制造业在技术和发展上都有极大的晋升空间,而对于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则要有计划地进行稳步实施,以最短的时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加大机械制造业投入力度,培养机械制造人才,使我国机械制造技术迈向新台阶。

作者:杨晓辉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飞.现代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技术探讨[J].科技与创新,2016(20):130.

第2篇: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因此,美国已经持续了10年的经济增长和“一高两低”的经济状况不会无限期延续下去,经济周期的变形不等于经济周期的消失。实际上,从2000年下半年起,美国GDP增长的速度就放慢,2001年第一季度虽然仍有1.3%的增长,第二季度却急剧下滑,第三季度急剧滑落至-1.1%,这是自1993年第一季度以来美国经济首次出现萎缩,也是1991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大的下滑降幅。

尽管目前美国经济面临着诸多矛盾和缺陷,但由于美国占据着多项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制高点,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政策调控更趋成熟,美国又具有优于其他国家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金融优势、地缘经济优势,以及灵活的企业机制和较强的对外转移危机的能力等,预计美国经济将于2002年后复苏。

2.日本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恢复时期和20年的高速增长,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制造业的总体竞争力一度超过美国,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由20世纪50年代初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然而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在此之前大量贷出资金的日本银行陷入巨额坏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2个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日本经济目前的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国际环境趋紧、出口下滑的直接原因,也有10年来扩大内需政策未见成效、各种矛盾累积的政策后果。

关于日本经济的增长前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的报告称,由于存在着“惜贷”与扩大投资、消费的矛盾,巨额财政赤字与扩张财政政策的矛盾,结构调整与失业率增高的矛盾,官僚垄断与提高效率的矛盾等四大矛盾,日本经济真正摆脱困境尚需时日。

但应当看到,由于日本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其GDP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居西方七国之首,是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外汇储备国和债权国,未来日本经济尽管不大可能再现以往的高速增长,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仍举足轻重。

3.欧盟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欧盟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是稳定的。目前,欧盟经济从总体上看状态良好,除对外贸易下降外,投资、消费以及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和财政金融等各项经济指标基本保持在正常水平。2001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4%,在世界三大主要经济体中,其增速是最高的。

欧盟各国的结构性调整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框架。近年来欧盟在税收、福利、医疗、就业等方面纷纷开始改革。2000年普遍进行的税收改革,给经济增长助了一臂之力。同时,欧盟国家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也在加紧进行。据欧盟一个研究机构预测,仅减税一项就将使欧盟从2001年起每年拉动0.5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欧元的经济货币联盟效应发挥了积极作用。2001年以来,欧元对美元汇率基本上稳定,欧元经济货币联盟所起的稳定作用不能低估。欧元的启动消除了欧元区内的汇率风险,增加了价格透明度,有利于投资和金融市场一体化,从而对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保护和促进作用。

受世界经济增长下降影响,欧盟经济增长放缓。受美国经济急剧减速和世界经济增长降温的影响,2001年欧盟各国的经济增长势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欧盟经济尽管保持增长,但增长放缓,并一再低于市场预期。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上市流通,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尤其是近年来欧盟加紧了内部建设,推行机构改革,统一税率,扩大欧元区,强化成员间的合作,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实现了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的欧盟经济,将逐步形成挑战美国经济“一超”地位的强极,并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

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最新预测,随着减税措施的采取,企业的增长潜力得到发挥,劳动力价格相应下降,加之欧盟经济不存在固定资本投资和库存过剩的问题,也没有受经济周期性因素的影响,预计2002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达2.9%。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1.东南亚地区经济普遍放缓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大多具有出口导向型特征,且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速骤降,股市暴跌,特别是高技术股的暴跌,使企业商业投资赢利预期降低,这不但影响了企业的设备投资,还影响了个人消费。美国内需不振,进口需求减少,导致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口下降较多。刚刚摆脱金融危机的东南亚经济又面临着新的考验。

2.拉美经济面临严峻形势

新世纪伊始,拉美地区经济即遇到严重困难:外贸出口萎缩,生产下降,失业率攀升,经济增速放缓。

拉美地区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连带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鉴于美国和西欧经济增速明显放慢,日本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大大减少了对拉美国家的出口产品需求,从而导致拉美出口急剧下降,并严重影响该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其次,美国"9·11"事件使拉美经济雪上加霜。"9·11"事件对拉美经济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其中同美国保持最为密切贸易关系的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以及以旅游业为主的加勒比国家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大。此外,沉重的外债负担制约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目前,拉美国家外债已超过7500亿美元,每年用于支付外债的资金就近1500亿美元,相当于本地区年外贸收入的三分之一。

3.非洲经济前景看好

非洲经济尽管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但由于一些非洲国家经济状况明显好转,2001年整个非洲经济仍获得增长,经济增长率达到3%。博茨瓦纳、喀麦隆、莫桑比克、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采取了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整政策,努力改善产业结构,增加吸引外资的投入,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超过整个非洲3%的平均增长率。

但是,目前非洲经济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尽快结束战乱,加快经济改革步伐,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消除贫困。战乱和政局不稳定是制约非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非洲国家由于战乱不断,不仅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拖了整个非洲经济发展的后腿。

  三、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在美国经济急剧减速并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慢的环境下,我国对外经贸将面临如下挑战:

第一,出口减少,经济增长对内需依赖增大。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同时陷入衰退,这从1975年以来尚属首次;另外,我周边地区经济增长也大都放慢,这对中国经贸发展必然产生重要的影响。2000年我国对美、欧、日的出口额超过140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5.6%;同年我国对韩国和东盟的出口额近400亿美元,占全国总出口额约15%。2001年头7个月我国出口增长率从2000年同期的35.8%降到8.5%,即回落27个百分点,据估算,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10多亿美元的损失。随着我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从1980年的8%提高到2001年的23%,世界经济放慢导致我国出口减少,无疑会加大我国经济增长对内需的依赖。

第二,经济不景气往往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由于美国称中国已成为其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我国产品可能成为美保护主义的重点针对目标。

第三,美国经济形势对我国在美通过贷款、债券及发行股票等渠道进行筹资将产生不利影响。但与此同时,国际资金流动可能对中国引资有利。美经济下滑导致企业对内投资减少,大量资金向外寻找出路,中国如能抓住机遇,则可变不利为有利,吸收更多外资。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我国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第一,要加强宏观调控,继续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刺激内需,并深化国内消费、投资和技术增长的体制结构。

第二,在外贸方面,继续采取退税等措施鼓励出口,适当调整出口产品方向和结构,并提高我出口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第3篇: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环境壁垒;生态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0-0155-0

引言

社会时代总是不断地向前推进,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下,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步伐,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方针策略。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其对环境资源造成的危害也逐渐显现出来。同时,随着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国际间资源争夺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下,我国如何在国际贸易间贯彻落实自身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何在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生态化战略中做出选择,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讨论话题。

一、国际间贸易的生态化趋势研究

1.经济发展依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可否认,当前国际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带动下,总体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然而,在这样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全球的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加重,关于环境污染的治理,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以及清洁能源等新能源的开发水平,远远不及经济发展的速度。换言之,当前全球的经济发展依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各国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关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策略建设及落实,依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贸易自由化和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必然不能置身事外,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在我国也必将更加严重。

2.保护环境战略的实施效果南辕北辙。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早在社会工业发展之初,就已经被许多经济及社会学家提出,基于这样的事实,各国也将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纳入自身国家发展的战略中。于是,我们能够看到当前国际间国家贸易相关法案中,普遍制定了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相关规定,在诸如进口税收、海关查验等经济层面及管理层面都有相关的管理措施。然而,在实际的國际贸易实践中,这些法案规则不仅没有从根源上治理环境污染,反而成为当前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进程中的巨大绊脚石。相关的环境保护法案,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逐渐演变成各国间的绿色贸易壁垒。所以说,当前国际间贸易的生态化趋势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战略在实际的实施中,产生了南辕北辙的效果。

3.原本的相关贸易协定有待更新。谈及当前国际间贸易的主要机制,双边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是当前国际间贸易的基本准则。随着各国在相互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中,逐渐将关注点从贸易自由化转移到双边贸易及区域贸易中,对应的国际贸易生态化战略也应当有所调整,这对当前世界各国的国际间贸易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

二、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不足

1.集约化程度不足,资源利用率不高。本文认为,所谓集约化,即为“集中简约化”,是指在充分利用一切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利用相关人力物力优势,以及管理发展战略及手段来达到生产发展效益提升的经济学发展策略。而我国作为当前国际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首先在人力物力资源方面不能算是稀缺。但就当前国际间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贸易竞争不断激烈,世界各国贸易规则及策略层出不穷的情况而言,我国对自身资源的利用整合,集中组合的程度并不高[2]。这也使得我国在面临国际间经济贸易的动荡局势时显得十分被动,从而严重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这同时也进一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形势的稳定。再进一步具体分析,资源无法实现集约化,这也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付出的环境代价较世界发达国家更高,在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同时,也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

2.产业转型面临压力。就科学技术而言,我国近些年来可以说是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绩,且科技手段也逐渐在我国的各行各业渗透,在各个方面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然而,这些技术手段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的运用并不显著。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国际间的贸易中依然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出口贸易依然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生产制造业依然是我国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动力,也同时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中主要的出口产品依然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生产附加价值低的产品。这使得我国在耗费大量资源的同时,对环境造成巨大损害。因此,我国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就必须做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实现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将对环境污染大的生产制造业转向相对清洁且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3]及服务业。

三、对应策略研究及案例论证

1.强调集约化发展,提高资源整合利用能力。针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生态化趋势发展现状中存在的,关于集约化水平低,自身对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低的问题,本文给出加强集约化水平的正面突破建议。具体而言,加强集约化水平即提高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不仅限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对所有社会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例如,浙江聚贸电子商务有限公司[4]就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正面的示范。首先,该公司的创立理念就直接结合当前我国十分火热的电子商务理念与国际贸易手段,使得我国现有的科技资源充分地在国际市场中发挥作用。其次,该公司在近年来的经营中不断开拓新的行业领域市场,从传统的矿产、能源、化工及农产品等制造业产品到全球高端的服务资源、大数据、技术、咨询服务等第三产业服务业务,可以说是充分地整合了我国现有的社会及经济资源,充分发挥了集约化资源发展的优势,在拓宽国际市场的同时,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对我国的生态化国际贸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反,山东能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作为我国省级大型国有企业二级公司,却因为不能及时调整资源利用结构,导致出现融资困难等资金周转问题[5]。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煤炭行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市场上的煤炭需求下降,导致企业产品囤积,全行业企业受到极大打击,进而导致山能国贸在融资中出现困难。但从更加深入的角度来看,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应该只依靠单一类别的产品来经营发展。尤其国际贸易竞争影响因素复杂多样,要想在其中立足,就应当尽可能地整合自身资源,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而不能只单一地依靠煤炭市场,导致其在面对煤炭行业出现下滑,失去发展优势的或遭遇行业发展变故时难以应对,进而使经营生产陷入僵局。与此同时,山能国贸主营的煤炭产品,从本质上来说并非清洁能源,且可再生能力低,循环周期长。这与当前国际间贸易的生态化发展理念并不相符,虽然当下可以倚仗社会发展进程不足,尚未出现可替代其运用的能源而始终保持重要发展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为避免最终被替代而丧失市场,应当早做决断,加强资源整合,适当做出发展战略调整,适应社会发展节奏。

2.加快科技与资源生产发展的融合利用。科学技术是21世纪时展的主题。积极利用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或提高资源利用率等,可以说是在社会发展的驱动能源方面做出调整。而加快产业转型则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本身做出调整,加快科学技术在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融合运用,优化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提高附加值等,将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同时也是我国基于国际间贸易的主要生态化战略选择。

2008年的日本,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制造业陷入衰退。此时的日本积极调整自身发展战略,将技术手段作为获取进步的重要手段[6]。这在当时极大程度上帮助日本度过危机,稳定国内制造业发展,进而在国际市场中稳居前列。这也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传统能源利用转型的重要力量,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经济发展的环境损失成本。同时,创新开发新的清洁能源,代替传统能源。通过技术创新与开发优化产品质量,调高附加值,进而降低产品生产消耗,是实现国际社会生態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4篇: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低碳建筑;技术创新;低碳技术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低碳经济对我国建筑产业的影响及对策

收录日期:2012年4月6日

随着全球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生活能源的强烈需求和保护节约能源的呼吁,使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必然趋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更是关系到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和高碳建材消费的大用户。

一、何为低碳建筑

所谓低碳建筑,在建筑全部生命周期中,各阶段能源消耗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包括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施工建造、入住后的使用维护以及迁出后的拆除和废弃处理。

与传统的建筑发展模式相比,低碳建筑的优点是:低碳建筑注重合理利用自然,采取有效的内外连接,提高室内环境质量,使人们生存质量大大提高;低碳建筑倡导资源节约,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废弃排放,保护了自然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低碳建筑通过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降低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二、我国低碳行业现状

自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之后,“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技术”等一系列概念铺天盖地。建筑行业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之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建筑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在传统的建筑过程中,消耗自然资源较大,环境负荷剧增,我国以煤为主要燃料,城市能源结构很不合理,而且在建筑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建筑耗材高等。在建筑和使用建筑物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约占全社会的30%,加上建材的生产能耗,钢材使用约占全国用钢的30%,水泥占25%,建筑垃圾占45%,无论是能源、物质的消耗,还是产生的污染,传统建筑业都是关键所在,传统的建筑业是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代表,严重阻碍了建筑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发展程度日益剧增,建筑能耗比重加大,这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量之一。我们要从高碳排放量向低碳排放模式转变,从建筑行业的开发、设计、建造等环节着手,落实低碳建筑的实践。从长远利益看,低碳建筑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针对我国建筑业能耗高、污染高的局面,大力发展低碳建筑是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我国低碳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这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战略。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建筑行业,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低碳建筑发展前景广阔。房地产大亨万科集团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随着低碳建筑在中国的推广,万科集团凝聚国内外先进技术,包括英国零碳中心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在深圳等地建造了万科零宅基,集节能、环保、零能耗、零碳排放于一体的住宅。目前这是唯一实现零碳排放的生态住宅。同时,万科集团也注重建造过程,希望实现从建造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的环保。对企业来说,不仅一步缩减建造周期,还可以提高运作效率;对环境来说,这样可以节省水资源,减少建筑垃圾,增加房屋的使用寿命;对消费者来说,不仅可以提高房屋质量,还可以提高消费者生存环境的质量。低碳建筑注重人的舒适度和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可以有效提高建筑品质,降低建筑经费,节省成本,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这无疑是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不断创造出新的低碳建筑技术,才能领跑于行业之首。

四、应对策略

针对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预期前景,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研发低碳建筑技术。政府应该大力鼓励低碳技术的创造与创新,将低碳技术研发机构和各大高校之间联合,共同研发低碳技术,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努力进入国际低碳技术高端行列;打破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壁垒,降低专业低碳技术引进成本。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将低碳技术的改造与创新和节能设计相结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供暖和制冷设计等,提高建筑施工设计,研发新技术和新材料,鼓励企业生产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将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与住宅规划相结合,实现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体制一体化。提高新建建筑的节能标准,制定相应的低碳技术标准,例如新型轻质混凝土结构、复合材料结构体系等。对不同层次厂家的产品进行比较,以便做出更节能的方案,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扩大经济政策扶持。国家对积极实施低碳建筑的企业实施一定的鼓励,减免一定的税收,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积极推广和发展低碳建筑。在低碳技术推广之初,各项生产技术还不成熟,其生产成本会高于市场上其他一些生产材料,往往导致企业选用成本较低的生产材料。据此,我们还应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评价体系,如英国的BREEM评价体系等,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评价体系和政策。

(三)培养低碳建筑专业人才。发展低碳建筑,人才是关键。因此,加快培养低碳建筑人才很重要。首先,政府要制定低碳人才发展战略,建立相应的人才机制,加大人才的培养;其次,在现有建筑行业的研发、设计、建设、施工等不同阶段,培养低碳建筑技术性人才,让这些人才在低碳建筑发展中发挥作用;另外,低碳建筑人才需要根据行业特点进行针对性培养。总之,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和建立适合我国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低碳建筑研究和应用人才队伍。

(四)深入普及低碳理念。对公众宣传低碳理念,让他们深入了解低碳理念,具有低碳生活常识。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为低碳建筑做贡献。鼓励专业化的能源公司参与低碳管理,鼓励社会向低碳化方向发展,顺应全球低碳化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总结

当前,中国的各项事业都处在发展初期,对能源的依赖日趋明显,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尚显单薄,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途径来应对。建筑的节能减排和我国的发展前途息息相关。低碳建筑在中国发展前景广阔。低碳建筑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良方。那些敢于和善于接收新技术、新理念的建筑企业,在经过不断创新和改善的过程,必然会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实现低碳建筑的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彭磷基.发展低碳建筑需要政策引导[J].城市住宅,2011.4.

第5篇: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摘 要 跨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全球企业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而言。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还存在着管理者财务管理知识不足、财务管理预警机制缺乏等问题,急需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补救和完善。

关键词 企业 财务管理 经济环境

公司财务管理是公司运营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积极进行新形势下的公司财务管理的完善和革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尤其要做到这一点。

一、公司财务管理

公司财务是公司进行经营和运转的重要支撑。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都对当前全球的公司财务管理的内容、职能和管理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推进公司财务管理的完善和创新,适应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

财务管理是公司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关系到公司经营和运作的各个环节,影响企业的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推广、经营销售、以及扩大再经营等各个运行环节。由此,财务管理对公司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完全可以这样说,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公司的运营就成功了一大半。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势头更加强盛,公司数量急剧增加,但是在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工作—财务管理上,我们不得不说,目前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总体状况并不尽如人意,与我国迅猛的经济发展势头和当前的全球经济环境不相适应。

二、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1.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现状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现状表现为以下几点:

(1)财务管理发展迅速

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自的规范使得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在不断地探索下逐渐地发展和完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加入WTO后经济结构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和优化。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也在探索适合我国经济状况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且取得了显著效果。

(2)国家宏观政策为财务管理发展开路

1993年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诸多的有关企业制度和财务的法律法规。维护了企业的健康发展,规范了企业的行为。保护了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2.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总体看来,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在管理内容、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融资渠道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而且成果显著,笔者在此对这些问题不加以悉数说明,而从管理者、管理环境两个方面来探讨此问题。

(1)企业管理层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以及管理能力不足

有规模的企业一般都设有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由他们去处理具体的财政事务。但是实际上,企业财务的根本掌控权仍然是掌握在拥有整个企业实际的管理权和所有权的高层手上。由于大多数高层管理者缺乏足够的财政以及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使得他们会干预财务管理部门的管理、作出错误的财政决策或财务管理人员的任用决策。而今,更加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式对企业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企业财务管理预警机制的缺少

企业财务管理本来就是对环境极端敏感的管理行为,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使得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应对经济环境变化尤其是突发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不足。以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为例,在这种经济环境瞬间变化且影响范围广的突发经济事件中,良好的应对此种情况的专项企业财务管理就尤为重要,可以大大减轻经济受损害的程度。

三、完善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企业财务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高素质、高效率的企业财务管理人才队伍是实现企业最佳财务管理及其效果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人才队伍建设就尤其重要。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财务管理人员良好的工作心态和工作作风

财务工作琐碎而又复杂,需要财务管理人员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做到细心、耐心地对待财务问题,此外,一个高素质的财务人员还要有认认真真、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要恪尽职守,审慎对待自己的工作。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是实现财务工作效能最大化的重要保障。

(2)专业财务管理知识的巩固和更新

进行财务管理,坚实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是关键。一个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一窍不通的人是不可能也不应该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因此,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不断地学习和巩固专业知识。此外,财务管理知识包括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等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因此 ,财务管理人员还要紧跟时代,做到财务知识与经济环境的与时俱进。

2、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要加强风险管理

前面提到,风险管理是我国整个企业管理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而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尤其缺失。为此,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首先要树立忧患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然后带着这种意识来建立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应对各种突况的能力。具体来说,企业管理人员在业务处理过程中,要及时发现、捕捉各种异常情况,给公司领导当好参谋,挖掘管理潜力和增效潜力,降低企业风险。此外,要设立专项的风险应对资金,在风险来临的时候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第6篇: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保险业 发展 趋势

一、文献综述

本文利用2006年至2013年的相关保险数据,通过对川内保险市场,保险结构,各市州的地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重点突出了其特点,较之以往的研究,用时间与空间相结合角度来看待问题,并以四川特有的地貌所形成的经济带去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未来川内保险业的发展研究提供新视角。

二、统计描述及特征

拥有着独特的自然地貌和历史条件,四川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区域,四川经济在西部大开发12省当中,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与工业产量产品均居第一位,已经成为西部区域中心,金融业已成为支柱力量,保险业重要表现突出。

首先,从2006年至2013年来看,四川省保险业整体呈上升趋势,2013年在全国36个省市中,四川保费收入排名第七。保费收入由2006年的240.17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914.68亿元,增长280.8%,。;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由62.97亿元增长到315.12亿元,增长400.4%;寿险保费从150.14亿元到520.98亿元,增长247.6%;意外险保费从9.34亿元到26.70亿元,增长185.9%;健康险保费从17.73亿元到51.87亿元,增长192.4%(见表1)。

不过保费收入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保费增长势头强劲持续。但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保费增长率由2007年为39.81%,2011年下降为1.69%;财产增势缓慢而平缓,财产保险保费同比增长率从2007年的49.18%降至2013年的16.06%;寿险增势强劲波动较大,2006年-2010年间,两者线性夹角相差明显,后段平缓态势明显,寿险保险保费同比增长率在2011年和2012同比增长率出现了负增长,分别为-4.25%和-3.20%;意外险增长缓慢,意外险保费同比增长率从2009年至2010年的32.58%降至10.37%;健康险增势明显,健康险同比增长率从2008年至2009年的42.56%降至2.89%,在2011年时,同比增长率出现了-0.67%。

如果仅从2013年来看,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1.6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6.06%;寿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7.85%;意外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5.85%;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3.79%(图1)。

各险种不仅在同比增长率上差异大,其结构也各异。图2中可以看出财产险费用占保费的比例由2006年的26.2%增至2013年34.5%,其所占比例形势如同一个U字形,与寿险所呈现相反态势;寿险费用占保费的比例由2006年的62.5%增至2008年的69.8%,然后2013年降为56.9%,从2006年至2010年所占比例平稳增长,2011年至2013年慢慢下降,呈现一个倒U字形;意外险费用占保费的比例由2006年的3.9%降为2013年的2.9%,意外险费用占总保费2.0%至3.9%,发展态势呈水平状;健康险费用占保费的比例由2006年的7.4%降至2011年的4.4%,然后在2012年与2013年又开始增加至5.7%,每年所占比例几乎变动不大。

其次,从空间上来看,全省各市州保险业整体发展良好,但是地区之间发展差异大,其中就2013年一年成都保费收入达到400.1亿元,绵阳全年保费达到50亿元,攀枝花全年保费达到16.6亿元,呈非均衡发展格局,险种结构也各异。首先从代表性的几个区域中心城市来看,其中川中成都市保费收入由2006年的98.7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400.1亿元,增长305.3%;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由29.8亿元增长到153.2亿元,增长414.1%;寿险保费从68.9亿元到246.9亿元,增长258.3%。其次,川西攀枝花市保费收入由2006年的6.8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6.6。

从图表很明显看出成都市、攀枝花市与绵阳市不仅在保费总收入上差异很大,在同比增长率方面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成都市各年财险同比增长率最大为41%;攀枝花市各年财险同比增长率最大为30%,但攀枝花各年财险同比增长率最大达到203.6%,在寿险保费方面,攀枝花2009年至2013年增长缓慢,同比增长率一度出现了负值;绵阳在2011年寿险同比增长率为-61.70%(见图3)。

三、结论及启示

(1)四川省保险业经过2006年至2013年的发展,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就同比增长率来看,发展势头强劲,仅就2013一年,总保费收入达到914.68亿元,相对2012年的保费收入增长11.61%。

(2)就其增长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财产险的同比增长率在16%至25%在正常的增长范围,但在2009年前后同比增长率出现了显著地增长可能因为2008年地震即巨灾的影响;寿险同样在2009年前后同比增长率出现了如同财险的情况其原因也是巨灾的影响,2011年和2012年同比增长率出现了负值,可能因为国家实施了四万亿的计划,全民医保的覆盖,使得很多人在寿险商业险方面不会有多需求,但是随着经济从2008年金融危机的慢慢恢复,加上社会老龄化结构的影响及近年来重大疾病的频发,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险的重要性,所以2012年至2013年寿险的同比增长率在回升;与寿险一样意外险与健康险在2006年至2013年出现了同样的情,但增势平缓。

(3)各险种的结构各异,其中从2006年至2013年来看,寿险费用占总保费56%至69.8%,产险费用占总保费22%至34%,意外险费用占总保费2.0%至3.9%,健康险费用占总保费4.5%至7.4%。随着国家政策实施,全球经济影响,人民意识提高,老龄化的加剧,在保险结构上各险种的调整和各险种同比增长率变化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四川各市州间保险行业发展不均衡。成都、攀枝花与绵阳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导致保险市场的规模的不同,在图3中很明显反应了。成都作为四川的省会城市为其最发达的市州,同样其保险市场规模为最大;产业结构不同,导致保险险种的需求不同,成都作为最大的商贸城市,成为财富与人口快速聚拢之城,对财险与寿险的需求都比较大,因此平更快,攀枝花作为钢铁城市,人口迁出相对迁入流动大,在经济危机大环境的影响下,财险与寿险的同比增长率都不太高,绵阳作为电子工业与高科技城,可以看出对财险的需求较高。

参考文献:

[1]丘彬.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走势[J].财经科学,2002.

[2]王琪,张玉春.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产业研究,2013,(4).

[3]张伟,郭金龙,张许颖等.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7).

[4]刘志雄.中国保险业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J].广西金融研究,2005,(7).

[5]罗皓,吴英杰.中国保险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6]范乔希.四川保险业发展现状分析[J].开发研究,2010.

[7]王晓英,彭雪梅.四川保险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10.

第7篇: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对策

一、中小企业的定义与界定

1.中小企业的定义。我国中小企业广义上的定义为,除了国家确认的大型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都称之为中小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在狭义上定义为,微型企业不属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指的是雇员人数在7人以及以下的具有合法资格的个体或单位。中小企业的特点有四点,分别是:自主筹资、自由组合、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

2.中小企业的界。世界各国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各有不同,这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有直接的关系。但从对中小企业界定的标准来看,大致从企业从业人数、企业资本额以及销售额、企业从业人数、资本额和销售额这三个途径出发。

但是具体到一个国家的不同行业来讲,也有所区别。比如在日本,零售业或者服务行业企业的从业人数低于50人或者企业的资本额少于150万日元的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而在制造业中,日本规定的是企业从业人数在1000人以下,企业资本额少于30亿日元的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在美国,衡量制造业企业是否是中小企业的标准是以从业人数进行判定的。美国规定,企业从业人数低于1500人的企业都属于小企业,而在餐饮业中规定,企业从业人数在500人以下属于小企业。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各不相同。在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有企业从业人数、企业资产总额以及销售额等。对于不同行业的界定也有所不同。我国主要行业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如表:

表 中小企业界定标准

3.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逐年增长,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我国统计局数据表明,在十五以及十一五期间,中小企业数量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9.6%和17.5%,数量超过了800万家,注册资金年增长率达到了24.2%和30.6%,总资金超过了19万亿元。

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小企业也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力量,各种物美价廉的产品远销海外。短短十年之内,中小企业的年出口额成几何数值增长,促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出口国,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外汇储备。

4.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已在我国发展数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了诸多的问题。

(1)缺乏政府有效的支持。虽然我国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地位以及社会作用都给予了肯定,但是却没有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一直无法与国企处于一个平等的竞争地位。近年来,我国也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力度非常有限,效果不甚明显。

(2)中小企业准入门槛较高。对于一些高利润行业,大多有国有企业经营或垄断,国家及政府的相关部门对于中小企业的进入设置了非常高的门槛,以至于中小企业经济一直无法渗入,这也与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经济体制看似保护了国有企业,但是却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也不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中小企业融资艰难。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原因,许多商业银行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中小企业融资举步维艰。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一些商业银行也为中小企业制订了许多产品,但是这与我国中小企业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另外,目前我国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机构,信贷成本非常高、信贷覆盖率较低,信贷难度大。

(4)中小企业自身问题较多。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现状来看,自身也存在了较多的问题,比如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投资与收益比例失衡、法制观念不强、员工福利差、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我国中小企业起步较晚,发展较快有很大的关系。

5.中小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肯定在未来很长的一个时间内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生力军。但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却存在了诸多的问题,基于对中小企业特点和我国实际国情以及全球经济现状进行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人们追求的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而是更高品质的生活,这就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另外,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以及三大产业比例失衡的状况下,包括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比如医疗、养老、家政、旅游等多个产业方面必定会得到的发展。因此,我国中小企业要抓住这个巨大的商业机遇,改变经营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尽快的转向新型的、需求量极大的服务行业,在规避另两产业竞争的同时,抢先入驻第三产业,尽早创立自身品牌,占领市场先机,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保证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2)转移投资地区。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来看,地域经济结构严重失调。以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等大中城市密集经济与中西部落后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小企业经济亦是如此。我国政府针对这一情况在政策上给予入驻西部企业更多的优惠和支持。加上西部拥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劳动力充沛,特别是矿业、农林牧副业等都具有很大的投资价值,因此,中小企业应积极转移投资区域。

(3)走创新路线。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产业结构来看,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经济,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获取少量的产品附加值。这种经营模式在企业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以及准入门槛低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技术的缺失会直接导致企业的衰败。虽然中小企业在资金与规模上都无法与国企相比,但却有着更加灵活的经营模式,也拥有自主创新的原动力,因此,我国中小企业一定要转变产业结构,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提高技术水平,掌握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上取得更大的生产空间。

(4) 大力发展海外市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与全球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也逐步密切。在加入WTO至今,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国和第二进口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这些成绩的产生也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我国中小企业不但将物美价廉的产品销往海外,而且在众多的海外市场投资办厂,取得了丰厚的利润。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应着眼于全球,大力发展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生存空间,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二、结语

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但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也提高了社会就业率,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发展中,中小企业也存在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增长,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名利.谈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2013(12).

[2]刘小敏.浅谈企业的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3(9).

[3]陈东鑫.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的薪酬制度[J].经济论坛,2013(13).

[4]郑渐远.加强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J].科技资讯,2014(9).

第8篇: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论文摘要:对国际劳工标准是否应与国际贸易挂钩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截然相反的态度,本文阐述了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相挂钩的原因,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问题两种不同态度的理论基础,并论述了当前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概述

    “国际劳工标准”是由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一般是指由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公约和建议书等一系列国际法文件所体现的旨在保护全世界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国际规范。国际劳工标准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源于国际贸易竞争。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联系可追溯到19世纪,美国率先于1890年开始禁止进口囚犯生产的产品,并于1930年将禁止进口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强制性劳工生产的产品。

    二十世纪末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极力主张将劳工标准问题与国际贸易挂钩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发达国家惴惴不安,因此发达国家将自身发展困境统统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的低劳工标准。(2)wto多边贸易体制中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劳工标准所特有的复杂性、随意性、隐蔽性等特点迎合了发达国家设置新的贸易壁垒的需求。通过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不仅扼制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转嫁了其国内经济发展危机。

2对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问题两种不同态度的理论基础

    2.1支持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理论依据

    在主要发达国家,认为国际劳工标准与国家贸易应予挂钩有“人道主义论”、“贫困进化论”、“移民压力论”、“社会倾销论”等几种观点,但其主流观点是“社会倾销论”。

    “社会倾销论”认为,一些发展中国家使用童丁以及囚犯来生产出口产品,导致产品的劳动力成本很低。还有些发展中国家禁止劳工建立工会组织,导致工人工资被随意压低,工时被随时延长,这事实扭曲了产品的正常成本,致使生产成本降低。该情形使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大为减弱。这种因低劳动力成本形成的出口产品竞争优势使其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这种优势,可以认为是对出口产品的变相补贴,违反了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宗旨。这种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劳动工资低下及其他社会条件恶劣形成的出口产品竞争优势就是社会倾销或日劳动力倾销、福利倾销。这种社会倾销现象会导致执行高劳工标准的国家将面临一系列负面影响。所以该理论认为应将劳工标准和国际贸易挂钩,对低劳工标准的国家予以贸易制裁,而不能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利益。同时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以贸易制裁促进劳工标准的提高是防范不正当竞争、恢复和维护公平竞争局面所必需的。

    2.2反对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理论依据

    对发达国家的劳工标准应与国际贸易挂钩的主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均持否定态度。其否定的理论大致包括特“比较优势论”、“特定文化论”、“投资区位调整论”、“与贸易无关论”等几种观点,但其主流观点是“比较优势论”。

    “比较优势论”认为,不同国家的劳工标准存在差异符合公平竞争原则。发达国家的“社会倾销论”完全抹煞了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石即比较优势理论,否认从发展中国家获得利益。有“优势”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础。目前的发展格局只能是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优势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优势的比较格局,国际贸易自由化也只能在此基础上的逐步自由化。如果按照发达国家要求制定统一的劳工标准来限制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逻辑思路,也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可以要求限制发达国家资本、技术优势的发挥。这样有违开展国际贸易的宗旨。发展中国家认为,劳动力成本的国际差异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劳动力成本如同各国的自然享赋一样是一个外在变量,它所形成的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这种比较优势,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好处,不会对发达国家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是两个领域的范畴,要真正提高世界的整体福利水平是通过贸易自由化发展全球经济,而不是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限制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

3当前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1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实践

    虽然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没有将劳工标准纳人wto多边规则中,但为了进一步促进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挂钩,发达国家正以双边贸易协定为突破口,积极推行国际劳工标准。例如。2001年正式生效的《美国一约旦的自由贸易协定》,首次将劳工与环保标准纳人其协议内容。此后,2003年,美国与新加坡、智利、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双边贸易协议中也都纳人了劳工标准。

    3. 2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发展趋势

    作者认为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是必然趋势,其理由主要在于:

    (1)它符合各国的长远利益。目前仍存在着生产商为获得较高利润而压榨劳动者的情况。低成本策略不仅损害了人权,更破坏了国际贸易中的公平竞争秩序。各国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可能很难对某些不当的降低标准行为做出公正的处理,但各国对自己的进出口贸易都相当敏感,因此将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有利于促进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最终更好地维护各国劳工的基本权利,它符合各国的长远利益。

第9篇: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摘 要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炭工业也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山西煤炭市场呈现弱势低迷的局面,煤价一路下跌,煤炭企业及上下游产业遭受着巨大损失。煤炭期货作为现货市场的补充,对山西煤炭实现市场化及山西经济社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释了我国煤炭期货上市的情况,分析山西煤炭现货市场的现状及趋势,最后具体探究了煤炭期货的上市对山西煤炭市场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 煤炭期货 山西煤炭 影响

一、我国煤炭期货上市历程及现状

1992 年,我国曾尝试过开放煤炭期货市场,但由于当时制度不健全以及国家对煤炭价格限制等原因,在短暂经营一年半后就被迫关闭。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取得飞速发展,期货市场交易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日益完善,监管手段日益成熟,目前期货市场开发煤炭期货已经迈开突破性步伐。

2013年3月22日,焦煤期货合约正式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这是我国上市的首个煤炭期货焦煤合约。此次大商所推出的焦煤期货是根据焦煤的质量指标设计的,主要是因为焦煤在我国煤炭分类中界定明确,具有代表性,认知度高,其价格波动较大,产业链条较长,储量及现货流通规模大,与其他煤种的价格相关性较高,适合开展期货交易。此外,我国动力煤期货上市条件也不断成熟,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明确提出“自2013年起取消电煤重点合同和电煤价格双轨制”,中国证监会批准了郑州商品交易所动力煤期货的立项申请,预计动力煤期货也将不久上市。

二、山西煤炭现货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山西煤炭现货市场发展现状

山西煤炭目前探明储量全国最高,其对全球乃至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2008年开展的山西煤炭资源重组,使持续近十年煤炭市场饥不择食、供不应求的行情结束,煤炭行业产能释放,各主要煤炭企业、煤炭大市在煤炭工业转型发展方面有较大进展。2010年,全年累计生产原煤7.4亿吨,创历史最好水平;煤炭工业增加值2560亿元,同比增长31%,占全省工业增加值56%。但是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国民经济增速减缓,煤炭下游产业低靡,进口煤炭量持续增加,煤企压力不断增大等因素的影响,山西煤炭现货市场的煤价自2011年下半年从860元/吨连续大幅下降到635元/吨,形势低迷,令人咋舌的煤价跌幅终结了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

(二)山西煤炭现货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据目前情况,山西煤炭供过于求的形势还将延续,煤炭市场疲软,煤价继续下滑压力依然存在。全球经济减速导致国际煤炭市场也持续疲软,大幅增加的优质进口煤炭的价格优势挤压了国内煤炭市场,进一步加剧国内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的严峻局面。不过随着煤炭交易方式的创新以及煤炭期货陆续上市运行,未来煤炭整体上或将进入适度供过于求、供求相对平稳的运行轨道。

三、煤炭期货上市对山西煤炭市场的影响

(一)煤炭期货上市有助于促进煤炭市场化定价机制的形成

山西煤炭价格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价机制,定价表现出分散、滞后、不权威、被动跟踪的特点,未充分考虑全国煤炭市场情况,所以难以反映市场的真实供求状况。煤炭期货价格是在高度组织化的期货交易所内,数万个市场参与者综合多方信息和经验进行报价形成的,该价格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权威性,能及时、准确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和趋势,指导企业科学合理地组织经营生产。同时借助煤炭期货市场建立科学的定价机制,是促进煤炭市场化进程、规避煤炭价格波动风险、保障煤炭行业平衡发展、提高山西煤炭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煤炭期货上市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长期以来山西存在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的结构性矛盾,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新兴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201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7009.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高达57.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下图)。

但客观来看,山西数十年发展的支点是煤炭,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不能脱离省情,不能抛开已有的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所以山西应依托“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有利条件,将煤炭交易作为一个重要创新点,完善煤炭期货上市。煤炭期货交易对于山西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能源经济和能源金融、实现“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目标有重要意义。

(三)煤炭期货上市有助于山西发展资金的积聚

从中国每年数以百万亿计的商品期货交易额可看出,商品交易在资金集聚方面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郑州商品交易所2010年交易额62万亿,直接沉淀在河南的交易保证金达2000多亿,这些资金为河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开展煤炭期货交易同样可以为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四)煤炭期货上市能够为企业提供风险和成本管理工具

一方面,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使企业可以通过期货盘面价格对未来煤炭价格走势有较为准确的把握,给企业以生产和销售的合理指导,及时、高效地主动调整生产经营和采购库存计划,尽量减少煤炭价格波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可以直接通过煤炭期货套期保值交易达到提前锁定利润和成本,管理价格风险、规避经营风险的目标。

(五)煤炭期货上市有助于提高山西煤炭在国内外煤炭市场的话语权

长期以来,山西省煤炭企业缺乏统一的销售平台,既难形成规模优势,又缺乏对市场的控制权与主导权,在国际市场上话语权不大。煤炭期货的上市,为量大质优的山西煤炭充分发挥整体规模优势提供平台,通过煤炭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融合互动,增强山西煤炭在国内外市场上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