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农业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态农业;吉林省半山区;发展模式;探讨
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终极之路。它不仅以符合生态发展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还以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农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为根本目标。生态农业在我国有近20a的发展历史,全国各地总结出了不少成功的发展模式,如:南方的“猪沼果”、“猪沼鱼”等。但在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生态农业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成功的、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作为指引。最近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只有打通彼此间的“关节”与“经脉”,才能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农业建设也必须有效利用这一生命共同体,为此本文以吉林省中东部丘陵半山区为研究对象,对这一地区的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一番探究。吉林省中东部半山区辖磐石、桦甸、蛟河、舒兰、永吉、辉南、柳河、梅河口、伊通满族自治县等市县,地貌大多是7山1水2分田,具有典型的丘陵半山区特征,这些市县的气候、土壤条件极为相似。因地制宜,研究探索出富有特色的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富有成效的生态模式,以引领该地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1当前农业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1.1生态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随着工业发展,工业生产排放的“3废”有50%最终进入农业环境中,水污染灌溉面积越来越大,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常年使用农药、化肥等,土壤残留逐年增多,污染也日趋严重。
1.2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畜牧业不断发展,而畜牧业粪便处理没有相应设施,农村粪便污染严重。仅磐石市年畜粪尿和养殖场污水量高达68万t以上,其中30%直接排放到农业环境中,造成土地污染。
1.3水土流失严重
林业过度砍伐,森林覆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其危害表现在:使土壤养分流失,肥力降低,目前土壤有机质与20a比下降1%。河道淤塞严重,每年汛期河水泛滥成灾。使水库淤积,库容变小,蓄水量减少,在春季水稻生产无法正常供水,造成水稻不同程度减产。
1.4自然灾害频繁
农业生态环境失调,致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磐石市不同程度出现春旱、夏旱或者春季严重低温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2根据丘陵半山区的地形地貌特点,有计划发展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该地区丘陵多,海拔一般在400~800m之间,2个或数个丘陵之间常形成500~2000m不等的沟堂,这样的沟堂可发展为多种形式的生态沟。生态保护区模式可申请国家的资金,建立小型生态沟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当地的经济动物、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水源地等;生态沟观光旅游模式利用生态沟的自然特点,如红叶观光、花草植物观光、特色动物观光等。生态沟农家乐模式。此种模式以当地农家特色餐饮、住宿为主;生态沟采摘模式以当地特色水果栽培为主。生态沟特色种养模式。此种模式以发展林蛙养殖和发展林下中草药为主;生态沟休闲垂钓模式利用生态沟自然水域无污染的特点,发展特色鱼类垂钓;生态沟冬季滑雪旅游模式利用生态沟自然坡型,开展富有特色的极限滑雪运动。另外,有条件的生态沟可以组合上述多种模式。要充分利用生态沟的自然特点,保护和开发并重,做好规划,绝不能因开发而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3生态退耕模式
丘陵半山区退耕势在必行,把坡地退耕还林进行统筹归纳,进行有效统筹开发经营,形成规模生态经济效益。通过科技,提高农民种田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有计划进行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低成本高效益农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减少农药化肥等使用量,保持土地持续生产能力,从而实现还我青山、还我绿草、还我清水的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态环境。
4生态农场模式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地区生态
1 前言
欠发达地区的状况有着其本身的特点,一方面是其有着经济水平落后的制约,另外一方面它有着原始生态的优点。如何才能过发挥其优点,并且把原始生态转化成生态经济,从而令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提高呢?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做出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们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推动该地区的生态经济发展,但我国有其特殊的国情,在科技技术并不成熟的今天,难以因为资金的投入就能改善地区的经济水平,并且欠发达的地区占地面积较多,在如此大范围的工程之下,只是依靠国家的投入并不现实,所以我们下面从几个方面讨论。1、发展特色农业模式。2、发展生态经济产业链。3、科技水平的带动模式。
在展开讨论之时,需要全面考虑的几个关键元素,在实现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需要摆脱经济水平落后的制约,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源,各种专业人才储备是必须的,同时这个模式应该迎合的是整个市场,只有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够获得成功。
2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在农业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扶持指导之下,全国欠发达地区开始积极探索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思考如何提高生态农业经济水平,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让地区经济得到提升飞跃,打造属于该地区的生态经济品牌。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模式:
2.1 发展特色农业模式 以前的农业状况属于是独立的,也就是种植业归种植业,养殖业也归养殖业,农民专注于一件事情,他们不尝试接触更宽更广的农业模式。我们要做的是把发展自身的优质产业,并且把整个产业链放在本地区,种植、养殖到达加工、农工贸都形成一体化企业,这种模式能够有利于整个农产业的发展,让公司、协会、基地和农户进行一种集团化的经营生产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让农业生产标准化,得到一种农业源头、加工处理和经营销售一条龙的集合模式。这样除了能够掌握农产品的成本,缩减原产料运输成本之外,还能够为农产品提高附加价值。就以聊城为例,其农产品通过这种发展模式,把自己的农产品已经打入了韩国日本等国际市场,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一万五千元。其村大力发展的正是面粉的加工业和油脂生产业。可见这个发展模式是一种致富的模式,并且能够促进传统的农业转向现代化农业发展。
2.2 发展生态经济产业链 这个发展模式主要是利用城郊的生态农业作为旅游景区的模式,城市烦躁喧嚣,在城市居住的人向往着一种田园的度假生活,而这正是欠发达地区所具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农庄乐旅游形式,让城市人能够在景点体验农耕收获等生活。在城郊地方建立农庄乐休闲区,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道自然景观之外,还能够感受到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参与其中。一方面可以促进旅游的相应配套,另一方面能够塑造园区的产品品牌,让人们吃得放心、用得安心,甚至自己所吃所用是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汗水,就以姜堤村的发展为例,他们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已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由于旅游产业大力发展,本来全村只是两百余人,如今吸引外来劳动力五百余人,解决了人力资源问题,并且让全村建造了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备的小康村。
2.3 科技水平的带动模式 农业企业发展高新科技模式是一种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带动企业的生产,让农业基地的生产具有企业化、科技化、标准化和品质化的特征,这是一种现代的农业模式。就以聊城的双孢蘑菇现代化生产为例,他们采用了国际先进的生产工艺,引进了智能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大大地推进了科技的创新和技术的升级。该企业开办了农民食用菌的养殖的技术培训课程,向农民提供食用菌种,在企业的带领下,产品拥有了统一的标准和销售的渠道。这种企业化现代高科技农业发展模式让一万多的农民从事种植双孢蘑菇,产品品质提高了,产量增多了,经济效益明显起飞了。科技让全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3 发展模式的资金
在欠发达地区进行生态农业经济转型最关键之处是启动资金的筹集,首先必须是政府加大力度地投入,利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和担保等手段进行鼓励农村发展其骨干企业,让骨干企业先发展起来,以点带面发展模式。其次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心放在农村建设,为农村引进外商投资开发建设项目。再次,村民进行自愿性的集资入股,推动地区整个社会的投入和参与,有利于提供农民的积极性,让资金筹资多元化。最后,资金专项专用,地方财政针对某一农业产业项目进行资金的专项资助扶持,让骨干企业把技术水平提高,增强其产品加工水平和节能减排水平,从而拉到整个地区的基础建设。
地方政府通过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参与到生态经济转型当中,引入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生产制度,让农民感受到科技手段带给他们的经济效益,如此生态农业经济将随着农民的参与而发展延伸,在欠发达地区形成转型效应,让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和开展实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都市生态农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马鞍街道地处南京市六合区北部,生态环境较好,适宜发展生态农业。近年来,该街道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注重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结合,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1 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近年来,马鞍街道注重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结合,引进绿色环保项目,淘汰区域内污染企业,促使土地、水和动植物物种资源得到保护。该街道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引进嘉瑞蜂蜜食品、隆凯饼干、高能饲草饲料等农业产业化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在特色基地建设方面,认真抓好水芹、龙虾、优质稻米、饼干小麦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在生态种植方面,积极培育扶植有机水芹、绿色稻米等基地的认证,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呈现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1.2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马鞍街道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紧抓绿化造林不放松,促进绿色产业大发展。每年绿化造林66.7hm2以上,到2012年全街道森林覆盖率达24.03%。紧抓农业投入品的安全施用,促进生物种类多样性。目前,全街道化学肥料、农药使用量较5a前分别下降20%、30%以上,生物资源达上百种类,其中植物品种300个以上,野生动物100多种,天敌昆虫10多个种类,昆虫和野生动物的生态群落贴近自然分布。2013年,该街道顺利通过省级生态环境优美乡镇验收。
1.3 特色农业产业形成规模
近年来,马鞍街道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规模农业,全街已打造以水芹、茶叶和苗木等经济林果为主的3大特色产业,初步建成金银花、茉莉花、桃花、蝴蝶兰4大花卉基地,发展了以河王龙虾为主的养殖基地。目前,全街道水芹种植达400hm2,茶叶种植233.3hm2(为全区雨花茶最大种植基地),苗木种植333.3hm2;已建成金银花200hm2、六合野茉莉66.7hm2、蝴蝶兰年产80万盆、桃树200hm2的花卉基地[1]。大力发展以龙虾、黄颡鱼等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其中龙虾养殖200hm2、黄颡鱼66.7hm2。
1.4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为顺应市民渴望走向大自然,崇尚休闲旅游的要求,从2012年开始,马鞍街道重视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与建设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协调发展,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功能融合,带动了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3年,已建农家乐7家,正在建设的泥桥、糍粑墩旅游专业村2家,正在建设的河王湖茉莉花、巴山世外桃源农业旅游企业2家。目前,采摘草莓等体验形式的农业休闲业在巴山、泥桥等村蓬勃发展,为市民提供休闲旅游的良好场所;规划建设的河王湖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项目、巴山六朝古都养生养老示范园区正在强力推进。
2 限制因素
2.1 基层干部群众的认知度不高
目前,不少基层干部群众,对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背景、概念、功能和基本特征认识模糊。一部分人认为,农忙种种田、农闲打打工,投资少风险小,看不到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前景,从而显得思路不清,劲头不足,认知度不高。
2.2 产业组织的机制不健全
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金融信贷政策、产业组织协调发展等体制与政策仍不能完全适应都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全街道农业经营大部分仍以一家一户分散为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规模偏小,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农业产业化化发展整体水平仍然不够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还比较少。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产业化经营发育不充分,现有产业化组织运行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不够完善,农产品加工能力弱,尤其是有品牌高档品、高质品等精深加工品少;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都市生态农业亮点不多、整体水平不高。
2.3 劳动力素质偏低不适应
都市生态农业是以资本、信息、技术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其信息化、知识化、智能化等特点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管理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该街道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素质偏低,农民小农经济意识较强,耕作观念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面临着大多数年轻的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素质高的人才供给大量减少的问题;也面临着留守劳动力的知识陈旧、接受能力差、短期文化素质难以提高的问题。
3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宣传引导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推动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特征,通过多层次宣传引导,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认识。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引导,让广大干群了解认知;加强宣传工作,让基层干部群众了解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背景、概念、功能和基本特征;通过举办观摩活动,让大家走出去参观学习,明确思路,提高认知度[2]。
3.2 依托科技支撑
都市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有机融合,发展都市生态农业需要应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马鞍街道地处都市近郊,市区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资源十分丰富。该街道要充分利用区位资源优势,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才引智工作,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依托科技支撑,抢占现代农业制高点,促进马鞍都市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另外,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劳动力素质。要充分利用农民培训项目的实施,打造一批高技能、实用性科技人才。要扶持家庭农场建设,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3.3 营造生态立街
保护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马鞍街道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多的特色,更是其可持续长期发展的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水库和水域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生态湿地等水资源环境保护建设工程和丘陵山体绿化与防护林建设工程投入的力度,保护好生态环境;严格筛选和限定产业投资项目,做到园区的产业必须是环境友好型产业,园区项目必须是环境友好型项目,园区的产品必须是生态环保型产品;严格规范入园企业的环境行为,严惩杜绝其对环境不良影响和破坏;大力植树造林,营造美化环境,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经济林果产业和特色有机蔬菜产业,走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道路;实行适度生态经济发展倾斜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组织吸收社会力量投资环境建设,对落户园区的环境友好型企业的产业和项目,给予税收、信贷、利益分配等方面优惠政策。
3.4 发展产业兴街
通过健全产业化组织发展产业,变生态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效益优势;通过加强资源整合发展产业,以产业兴街,为马鞍的生态农业发展助力。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完善运行机制,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科学确立水芹、雨花茶、富硒大米等产业,打造特色蔬菜、特色林果、特色粮油、特色高效种养业的品牌。以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农业为核心,以兴办养生、养老产业为重点,紧紧围绕生态旅游休闲兴办产业项目,打造生态旅游休闲产业链,开发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垂钓、养生养老等经营项目,围绕游客“游、赏、购、吃、住、行、娱、体验”等需求,开发旅游消费产品,以旅游接待和旅游消费带动关联产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玲,朱训永,刘学良,等.南京市六合区水芹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蔬菜,2011(2):1-4.
一、发展情况及主要模式
“鱼稻”、“鸭稻”和“蟹稻”等种养殖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在我国早已有之,最早起源于稻田养鸭,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在北方特别是像黑龙江这样的高寒地区,“鱼稻”、“鸭稻”等种养殖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则很少有人运用。近年来,在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提倡和指导下,全省各地以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为载体,以生产企业或农民合作社为主体,在原料主要是水稻种植和生产过程中,将水稻、玉米的植物生产与鸭、鱼、蟹、蛙、鹅等动物养殖结合起来,形成复合生态系统,取得比较明显的综合效益。据统计,2016年,全省有38个县(市、区)建设种养殖相结合基地71个,面积20.3万亩。其中水稻基地195个,19.9万亩,分别占种养殖相结合基地的96%和98%,基本覆盖了全省水稻主产区。
模式之一:“鸭稻共作”模式。以五常市杜家镇王家屯合作社为代表。选择野性大、爱吃草、不会飞的鸭种,在出生20天左右放到稻田里,鸭稻共同生长,待到水稻抽穗鸭子离开稻田。利用鸭子在水田里行走,吃掉和踏没田间杂草,同时摩擦水稻叶片,提高防病菌能力;鸭子不仅吃害虫,而且鸭子身上的气味也能趋避害虫,起到除虫作用;此外,鸭子粪便为水稻提供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模式之二:“鱼稻共生”模式。以桦川县五良纯生水稻专业合作社为代表。水稻与田鱼共生是一种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由于没有化学农药的投放,对周遭的生态环境有重大的保护作用。水稻与田鱼之间有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田鱼啄食稻杆下多出来的谷以及周边的杂草,使稻米营养更为集中,田鱼日常于田里畅游,更可以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翻松泥土以及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而水稻引来的各种昆虫又为田鱼提供食物。
模式之三:“蟹稻共育”模式。以绥滨县为代表。主要根据稻养蟹、蟹养稻,蟹稻共生的理论,把两种不同的生产场所合并在一起,充分利用人工新建的生态系统,使其发挥各自的作用。稻田养蟹好处很多,蟹能清除田中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可肥田,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又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互惠互利,形成了良性的循环系统。
模式之四:“蛙稻共成”模式。以桦川县春鹏水稻专业合作社为代表。“以稻养蛙,以蛙护稻,以蛙促稻”,全程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巧妙利用自然食物链,通过生态农业的方法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二、推动种养殖结合水稻生产确定的成效
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推行“鱼稻”、“鸭稻”和“蟹稻”等生态生产模式,不仅降低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实现农田可持续种养、节约种养成本,在保护农田环境的同时,又生产出优质稻米、鸭肉等农畜产品,走出了一条通过保护和改善资源,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绿色生态之路。
成效之一:经济效益明显。以鸭稻模式为例:鸭稻亩产340公斤,出成品大米170公斤,每公斤售价60元,亩产值10200元;鸭市场售价50元,每亩18只鸭子,每亩收入900元;亩种植成本为1400元,养鸭成本1800元(18只×100元/只),总成本3200元;每亩效益7900元。其他如蟹稻、鱼稻和蛙稻亩均效益也都在6000元以上。
成效之二:生态效益突出。调查显示,当稻田载鱼量达每公顷1,500公斤以上,B鱼一年后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可分别提高57.7%、78.9%及34.8%,土地的营养大大提升,更有助稻谷增加产量约5至15%。从一些基地看,推行“鱼稻”、“鸭稻”和“蟹稻”等生态生产模式,各地都更严格地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增施农家肥,减少或停止化肥施用,进一步改善了基地及周边环境。
成效之三:社会效益多样。推行“鱼稻”、“鸭稻”和“蟹稻”等生态生产模式还带动各地积极采取互联网等现代营销模式,扩大了农产品影响面,提高了品牌竞争力。望奎县龙蛙米业建设的鸭稻有机基地,以“土地认养”方式的销售,目前客户认养土地500亩。
三、发展思路和建议
作为政府部门,对于“鱼稻”、“鸭稻”和“蟹稻”这些利国利民、有利于生态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这项工作,应切实纳入日程,强化措施,积极予以推进,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建议之一:抓好典型,做好示范。各地要把推广特色种养殖模式工作纳入日程,安排专人负责,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当地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发展。
建议之二:精心组织,做好培训。要及时总结稻田生态种养殖生产的经验和做法,制定操作规程,指导更多的基地按照标准生产。开展特色种养殖生产技术培训,组织基地人员相关知识,为推广特色种养殖做好技术储备。
建议之三:加大宣传,推广产品。要深度挖掘鸭稻、蟹稻、鱼稻等基地的特色,找准产品卖点,吸引公众注意力,推广产品。
关键词植保;新技术;生态农业
在当今现代农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基于生态背景的绿色农业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现如今,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但在新时期农业技术水平快速提高的情况下,人们不单单要求产量等,而是将目光逐渐转向农业产物的特质和其受污染程度上,逐渐提出了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并逐步推广了对应体系下的植保新技术[1]。而做到这些转变也必须以以下几点为基础,首先要生产一些具有绿色性能的农作物,并采用一些先进的有机技术;其次是在一些粮食主产区逐渐推广植保新技术,国内目前已经以“三诱技术”为新技术的主导方向;最后是不断加强植保技术和生态农业的联系,并在这一环境下逐渐发展相应的生态产业,以带来最大的收益。
1生态农业
我国的生态农业其实就是在发展相应农业的基础上保证环境和生态的同步发展,要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经济带的逐渐延长和规律性拓宽。新时期,我国的农业工作者应使用现代农业中较为先进的方法把生态和农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一些环节能相互紧凑连接,并实现精神和物质上的收益,以求双方友好和谐发展[2]。但要了解生态农业的应用领域是极其广泛的,不仅要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为主要大环境,而且还要在这种背景下应用新型的农作物生产和保护技术。此外,一定要以尊重环境的发展为最终的出发点,并以此得到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因为只有这样,我国的生态农业才能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才能满足各种因素相互对应的要求,否则当今农业的发展就会受到不小的影响,最终对社会和公众会产生不利的影响[3]。
2植保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作为未来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并逐步提高农业工作者的生态和环保理念。而又因为农业的发展是一项较为复杂但又具有挖掘性的产业,所以,想要提高整个生态农业的发展进度和应用范围,就需要保证相应的农业生产技术给予实施应用。比如,现在广泛使用的“三免”技术,已经大范围地在相关栽培工作中得以应用;同时,在植物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应用“三诱”技术,通过颜振式杀虫灯的大面积应用获得良好的效果,达到市场上的有效互动,并因为快速高效的性能而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同时,在农作物的生产环节,农业工作者也应保证在田间管理的过程中,推广应用“三避”技术,由此达到“免、诱、避”的“三高”效益。
3植保新技术的应用实例
3.1颜振式杀虫灯
上文提到的颜振式杀虫灯,因为其良好的杀虫效果和较大的应用范围而被广泛应用。深究其得以广泛应用的原因,首先在于杀虫灯应用物理方法可以消灭大范围的成虫,达到降低虫害密度,减轻相应的成虫数量的目的;同时,可以减少相应农药的使用,所以将会避免农药对农作物本身带来的污染,并对应感应出一定的病虫防治规律,以此预测出生态农业防治中的应用趋势[4]。
3.2黄板
以小白菜生产的工艺流程为例,黄板的应用关键是要做到在操作时应保证黄板充分地与蔬菜相接触,并加大整个操作用量,同时要保证正确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技术,尽最大可能减少农药使用量,以“三诱”技术的推广使用,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农作物的污染和环境的破坏,保证生态农业的合理有序发展。
3.3性诱剂
对于不同的农作物,性诱剂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以夜蛾的性引诱剂为例,比如在一个诱捕周期内,对于成虫的诱捕量是相当大的,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达到近千只,所以推广性引诱剂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做好新的引诱剂的研发与制备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以促进新技术的不断产生,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4植保新技术与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该文针对目前生态农业上正在积极推广的新型植保技术进行简单分析,发现其广泛应用推广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样,未来生态农业的发展仍离不开植保新技术的应用。
4.1植保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首先,植保新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其是当今社会比较具有潜力的一项新的农业技术,可以在生态农业发展中逐渐实施和推广该种技术并不断深入研究。其次,生态农业主要重视的是绿色问题,同时也需要农业发展理念进行支撑和相应的植物保护技术进行相应的支持。最后,该种前沿的植保技术要在尊重农业的基础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同时确保新技术的使用周期和时间,以保证其使用是处于最大效率下的,以不断表现出新技术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4.2生态农业发展前景
生态农业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不仅要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的大环境,而且要在这种背景下应用新型的农作物生产和保护技术。此外,一定要以尊重环境的发展为最终的出发点,并以此得到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在农作物的生产环节,农业工作者也应保证在田间管理过程中推广应用“三避”技术,由此达到“免、诱、避”的“三高”效益,并在生态农业中不断加以实施和应用。在生态农业发展中不断进行技术上的改进,同时结合相应的基因修饰技术,以将其成功地应用到植物保护技术中,并在分子角度上深入地对植物内部进行分析研究,做好外除病害、内除微生物,力争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害对植物生长的不良影响,从而解决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问题,以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成效,从而提升整体农业生产效益,为社会和公众带来福利。
参考文献
[1]杨春梅,钱春荣,张学玉.浅议绿色植保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A]//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2008.
[2]张夕林.探索植保科技创新途径推进成果产业化的发展[J].农药市场信息,2007(17):6-8.
[3]戴晓,邵斌.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运用分析[J].农家科技旬刊,2015(10).
关键词: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为建设一条能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既要继承传统农业中好的方式方法也要加强学习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加快农业及相关技术的现代化进程,采取科学管理统筹发展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发展效率,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能够有效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同时可以促进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那些单纯依靠啃食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可更新资源的增殖不断的得到重视,不可更新资源被有效保护利用,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形态,它的形成发展能够使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相互促进并融合发展,既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生态的健康循环和有效利用。
生态农业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为生态农业的持续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又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保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能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多样化、营养化、安全可靠的生态产品,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既是自然资源休养生息的需要,也有广泛的市场基础。
2 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国之基础、粮之根本,涉及到粮食安全问题
因此,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控制自然资源的功能退化,积极的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必然选择。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来临,人口的持续增长,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最终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可利用自然资源逐渐短缺,这种矛盾已经严重遏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转变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入手,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来调节生态环境同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并建立有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的生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人们对于健康的生态产品需求会持续增长。因此,我国农业市场的需求可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提供可靠依据,调整农村经济扩大产业结构,发展由农业主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等来适应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发展农业产业链,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2.2 生态农业建设是为了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
科学的开发利用农业可再生资源,合理的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并将2者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减少人类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另外,应适当的汲取传统农业发展的优势部分,并将其与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建立既有传统农业合理发展生态的模式又有现代农业经济高效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效合一”,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3 新阶段的农业发展对于生态农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其总体思路、合理布局和关键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顺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必须着眼于我国国情,同时还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济规模,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增效,农民增长增收3项工作,有效制止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农业建设总体工作思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创建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强化农业的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既要实现我国家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又要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要抓好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建立信息联动避免农产品过剩,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完善农村经济结构,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保障;要保证农产品质量,解决好农产品污染问题,健全相关的法制规范,严格规范上市农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品牌意识和观念。
3 发展生态农业关键措施
3.1 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创建适应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能够将生态农业发展纳入合理的发展轨道,同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保障。要做好以下工作:要从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标准;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机制,加快制定完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调动社会各成员参与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拟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法理依据。
3.2 全面的技术支持即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为了使生态农业能够更加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关部门要召集这方面的专家进行攻克研究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问题,提出新方法、新思路,制定各种生态农业管理认证技术、产品认证体系、评价指标规范、物种改良、品种培育等技术,提供生产和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生态农业;起源与发展;存在问题;对策;展望
Abstract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under the principles of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all kinds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ere summariz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logy and economics,applying the modern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and modern management tools,the agriculture integrated economic,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were formed in a given area. The orig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as introduced,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he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as prospected.
Key wordsecological agriculture;origination and development;existing problems;countermeasures;prospect
生态农业是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1],总结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以生态学、经济学理论为依据,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生态农业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借鉴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及其功能,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环保产业,强调农业生态系统总体效益的提高和产出结构的优化,强调生态系统各要素的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的有机统一,强调开放性与稳定性的有机统一。今后,农业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建立我国农业生态学的体系——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和日本等国得到发展[2]。农业的崛起纵观1万多年的世界农业发展史,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期到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期以及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农业都是围绕着生产更多的粮食和农、林、牧、渔等主副产品,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要。
1.1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呼唤生态农业的出现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着许多危及生存的生态问题,如大气和水体污染日益严重、臭氧耗竭、气候变暖、海洋环境恶化、土壤退化和沙漠化、物种灭绝、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猛增等[3]。为处理和解决人类环境和生存问题,农业生态科学工作者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因此,1972年国际上一个致力于拯救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安全食品生产的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应运而生,世界各国也相继制定政策扶持和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如英国诺福克郡[4]的宽阔河段是受人类影响而导致富营养化的系统的一个例证。这些是泥煤开采区积水而形成的浅的人工湖。20世纪60年代,人口增加、人类污水排放的增加以及含磷(存在于洗涤剂中的一种污染物)废水排放的剧增使得这些湖泊从贫营养(含磷20 μg/L)变为富营养(含磷360 μg/L)。藻类大量生长,使原本清澈的水变得混浊,而且抑制了大量植物的生长。过去常见的种类(比如轮藻)现在已经很少见了,the holly-leafed niad现在仅在一处开阔地见到过。这些种类被能够耐受附生藻类的强大的大型植物所取代,比如眼子菜和水毛茛。极富营养化最终导致所有大型植物的消失,水体被藻类占据,浮游植物增加。
1.2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20世纪后半叶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都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生态食品,从而推动了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
1.3政府的支持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欧洲共同农业法》有专门条款鼓励欧盟范围内的生态农业发展[5]。世界各国也大多制定了鼓励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已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农林渔业战略,并推出了“洁净食品计划”;奥地利于1995年实施了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的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生态农业的转变;法国于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有机农业中期计划”。
2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地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而忽略长远利益[6],导致了理论基础缺乏、市场体制不健全等现状。如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有4个方面:控制害虫的后果;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壤侵蚀;营养物、水和能量的影响。现着重介绍一下土壤侵蚀对生态环境及农业的影响。土壤侵蚀和拙劣的农事活动造成的土壤肥力下降是严重的世界性问题。大规模去除植被、大面积没有屏障来水运动的土地使用、不适宜的耕作技术等,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土壤侵蚀。侵蚀不仅影响土壤厚度,它还减少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土壤养分,降低土壤保水能力,限制植物扎根深度,从而影响土地的生产力,而且会带来洪灾。有些方法能用来减少土壤侵蚀,如以适当的角度耕作坡田(等高耕作),顺着等高线而不是顺着斜坡开沟。同时,在土壤裸露的地区种植谷物(覆盖作物),能够防止土壤侵蚀。免耕农业只需要挖一些窄的裂沟,而不需要对土壤进行耕作。这些方法配合植物轮作,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损失和保持土壤肥力。但是,这些措施的实施进行得很慢。
3对策
我国必须从市场需求和资源存量双重因素入手,把握农业发展的新契机,在资金方面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并制定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应政策法规,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经营体制及合理模式。一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国家必须通过法制手段,对有关环境方面的诸多问题予以有效约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外部氛围及其内部软环境整合。二是优化投资结构。构建其制度根基,讲究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序融合。这样既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额外的资源补给,又能为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且可以优化社会投资结构,从而有利于实现生态与社会的双重效益。三是完善管理体制。构建其产权根基,力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整合。
4发展与展望
从农业机制的内在本质关系和特点出发[7],分析了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和客观本质,提出了今后10年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任务:一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生态农业机制,发挥其先进模式的示范推广作用;二是要在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基础上,划分农业生态经济区,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三是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和合理利用为中心,搞好区域综合开发和综合发展规划,协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四是从地区实际出发,切实实行农、林、牧、渔,乡镇企业协调发展,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建立良性、高效生态经济模式,提高生态农业的结构功能;生态农业是由资源浪费的粗放经营向资源节约的集约经营的成功模式,是由破坏生态环境的掠夺式经营走向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将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5参考文献
[1] 骆世明.农业生态学在我国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生态学杂志,1993,12(2):4-6.
[2] 闻大中.加强农业生态学的实验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3,12(2):8-10.
[3] 袁从,赵强基.持续农业是生态农业的继续与发展[J].生态学杂志,1993,12(2):13-15.
[4] 孙儒泳.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47-349.
[5] 颜景辰,雷海章.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启示[J].世界农业,2005(1):7-10.
关键词:生态农业;气象服务;湖北鄂州
近年来,鄂州遵循“彰显特色、绿色有机、生态高效”的发展思路,突出发展粮食、油料、水产、畜禽、林果等支柱产业。重点建设“一区三线四园”,着力推进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控制面源污染,净化农村环境。鄂州农业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为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选择了43家生态农业示范区基地、企业、种养殖大户、合作社进行了调查,实地了解鄂州生态农业产的发展现状,分析生产单位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提出了鄂州市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的思路和对策。
1鄂州生态农业对气象服务需求
通过对21家主要从事种植业、15家主要从事水产业和6家主要从事畜牧业的单位开展调查,分析鄂州生态农业对气象服务需求。1.1调查对象普遍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需求高灾害性天气无论是对大田种植还是生态设施农业都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对设施农业,灾害性天气不仅会对农作物或牲畜造成危害,而且会破坏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增大经济损失[1],梁子湖区一大棚种植大户反映2011年8月1日晚梁子湖区涂镇遭遇雷电大风及冰雹袭击,农业设施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一些水产养殖户反映突发的强降水会带来鱼塘漫灌、堤垮鱼逃。调查对象普遍认为灾害性天气来势猛、突发性强、防御难度大,都希望灾害性天气预报要更加准确,如大棚种植户希望大风最好提前3h报出,便于提早采取防范措施。1.2调查对象对中长期天气预报的期望比较高90%以上的调查对象在灌溉前要收看天气预报,93%的种植户根据天气预报有没有大风或者下雨决定是否喷洒农药或施用肥料。75.8%调查对象甚至希望得到较长时期的天气趋势预报,以便确定种植面积和养殖规模。87.2%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天气预报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1.3调查对象要求进一步畅通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虽然气象部门开展“直通式服务”,开通了基地、企业、种养殖大户经营管理者的手机气象短信业务,但是大多数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通过电视,他们要求能及时收到气象短信。
2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发展对策
2.1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与评价依托省级业务,针对本地生态农业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与评价。围绕鄂州水网发达的丘陵地形特点做好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精细化评价,参与和指导鄂州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根据气象条件划分适宜、不适宜种养区,使鄂州生态农业规划更趋合理性。2.2建立农业气象指标体系研究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与气象要素的关联[3],建立包含作物生长发育气象条件指标、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作物生长关键期定性预测指标、作物产量定性预测指标、诱发特色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指标体系,明确各种指标的适用条件和时空范围[2]。2.3建立和健全生态农业基地气象观测网在现有的区域自动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调整和充实农业气象观测站点布局,增加观测作物和观测项目,逐步建立分层次、分区域的农业气象观测网,不断满足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针对生态农业种植基地需要,建设土壤墒情、水肥监测、病虫害发生状况等观测站。针对水产养殖基地,建设立体水温、溶氧量、浊度、电导率等观测站。针对设施农业,建设小气候、生长状况、土壤状况、光合测定等观测站点[1]。2.4建立生态农业气象预报系统,提供多元化、精细化服务制定针对不同服务类型、不同对象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周年方案,建立不同服务产品的制作流程,建立水产、畜禽养殖专业气象预报系统;建立设施棚室内气象要素分时段预报系统;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通过不同预报系统的建设,形成具有地方性、针对性、集成化的生态农业预报服务平台。2.5建设生态农业气象信息传播网络完善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网、为农气象信息专用网站。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介以及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传播手段,让服务产品在最短时间内送达用户,实现气象服务向生态农业生产单位全覆盖。建立和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定期对服务对象进行调查,及时了解种养殖生产状况、灾害损失情况、气象信息服务质量、服务效果以及新的服务需求等[2]。2.6建立与相关部门关系紧密的协作机制建立与相关部门的联合会商机制。在重大生产环节、特殊气候条件突发气象灾害期间、重大病虫疫情时期,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会商。建立与相关部门的联合研究机制,根据生态农业发展需要,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联合研究,为鄂州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有关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的课题研究,巩固和发展生态农业专家联盟,不断解决生态农业气象服务中的新问题[3-4]。2.7积极参与培育多元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培育各类经营组织,在气象服务过程充分发挥其“二传手”的作用,不断拓宽服务渠道。积极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开展良种种苗繁育、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业过程中使用好气象服务信息。
3参考文献
[1]娄伟平,诸晓明,周锁铨,等.绍兴市农业生态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2):182-186.
[2]王春乙,张雪芬,孙忠富,等.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业气象研究[J].气象学报,2007,65(5):815-824.
[3]张秀荷,杨茂林.气象保障服务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6):134-135.
关键词 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可行性;大中农场
中图分类号 F32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19-01
大中农场位于大丰市东南部,毗邻国家麋鹿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8 200 hm2,其中耕地面积5 066.67 hm2,水面533.33 hm2,林地866.67 hm2;土壤质地砂壤—轻壤,有机质含量1.22%,年平均气温14.3 ℃,无霜期216 d,年降雨量1 045 mm。主要从事水稻、麦子、瓜果蔬菜等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以及无公害畜禽规模化养殖。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的精神,大中农场规划于2015年前,基本建成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园区基本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技术服务网络健全,运行机制基本完善。
1 基础设施完善
农场实现条田化管理,沟河配套,灌排分开,“五纵九横”的灌排河道健全完善。一级提水总站3座,小型泵站17座,灌溉干河25 km,灌溉支渠70 km,灌溉农渠650 km,其中防渗支渠25 km,防渗农渠100 km,灌溉保证率达95%以上;农机总动力2.5万kW,各种农具400余套,稻麦生产机械化率100%。农场加大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建设力度,现代农业科技园已初具规模。
2 农业资源丰富
园区中心规划400 hm2,远离城镇,没有工业和生活污染。一是水质、土壤、空气洁净无污染,达优良等级,符合生态农产品生产的环境要求。二是淡水资源丰富,用于灌溉的水资源由通榆河引至王港河、疆界河,再由提水总站抽至场内灌溉干河,通过二级提水用于灌溉。三是防风林建设好,植树绿化比例高,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
3 人力资源雄厚
全场现有总人口近4 000人,在职2 0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126名,其职称中高级15名、中级36名、初级43名。中心农科所建成后,依托公共科技平台,对外服务场所达到500 m2,有实验室12间,涉及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土肥、气象等领域,培训场所面积200 m2,可同时接待200人培训。
4 农业生产状况
大中农场以稻、麦生产为主,年产水稻4万t、大麦及小麦3.5万t、杂交制种稻0.3万t,年生产销售稻、麦良种1.5万t。2009年开始,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的西瓜、马铃薯、葡萄等瓜果种植已初具规模,高效设施农业优势凸显。
5 “四新”应用情况
农场年引进稻、麦新品种20个以上、新技术5个以上,年推广新品种5个以上,新技术3个以上。农场主推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小麦“精种、扩行、降苗、调肥、保健”十字栽培技术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正向系统内及周边地区推广。
6 组织机构健全
科技示范园建设得到了省主管部门和地方科技局、农委等支持,成立大中农场现代农业科技园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分别由集团公司董事长和分管领导担任,成立园区管理办公室,负责园区的项目管理资金投放、硬件建设等具体工作,制订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职责权限,做到有规可限,有章可循,保障规化的落实。研发机构为江苏大中农场集团有限公司农业科技中心。产学研合作单位为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江苏省种子站。
7 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经济效益。通过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新品种的使用,特别是以大田农作物种植示范区、设施农业示范区、苗木花卉示范区“三大载体”为建设内容的核心区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区域现代农业迅速成长,提高示范区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社会效益。通过现代生态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应用,产业园、特色园的建设,将带动沿海主导产业的领先发展,全面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区域内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增效、企业增收,从而为沿海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持。三是生态效益。科技园建设遵循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倡导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理念,建立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优质安全农产品产、加、销体系,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高效化生产为前提,以创造良性生态环境为目标,最终实现农业持续高效发展[1-4]。在建设过程中,同时对农业环境的综合整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终建成生产持续发展、生态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生态农业示范区。
8 参考文献
[1] 王延春.我国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成效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326.
[2] 何艳桃.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4):2809-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