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

第1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人文关怀 真诚对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实施“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它符合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特点。语文教师应倾情语文课堂,用自己的智慧和自身的形象魅力实施人文关怀,利用语文教材及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弘扬人文教育,用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学生的心灵。

一、尊重学生人格,实行人文关怀

尊重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倾注人文关怀的前提。尊重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师表和饱满的教学激情。只有拥有良好的师表形象,学生才能乐于和老师亲近、交往。因此,教师应关注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外在形象,做到衣着朴素、整洁,举止得体、亲切。此外,教师还要通过饱满的教学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激情洋溢的情绪、抑扬顿挫的语调、神采飞扬的表情、满含期待的目光等能形成一种魅力,荡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产生强烈的共鸣。尊重学生不仅体现在外表上,还体现在教师的灵魂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尊重学生,教师首先要爱学生,带着爱心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知音。

尊重学生还要对学生多一点包容与欣赏。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暂时不足,包容学生的一时缺点,以满腔的热情,用激励的话语善意地评价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我班曾有一名学生某门科目成绩一直很差,任教老师说他“笨得像头牛”,他坐在教室里默默流泪,孤独无助,伤心至极。我注意到了这一幕,主动走近了他,以一种友善的态度跟他攀谈起来:“牛是什么?”他说:“牛是牛啊。”我说:“不,鲁迅曾说:‘俯首甘为孺子牛’,‘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牛是人类的好朋友,它具有勤奋和奉献的精神。我相信你是最棒的,只要你相信你自己。”他顿时破涕为笑,说道:“老师,我懂了。”最后中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梦寐以求的重点中学。教师节,他给我发了短信:“老师,是您抚慰了我受伤的心灵,是您鼓足了我生活和学习的勇气。谢谢您,老师!”是包容与欣赏让这位学生重拾了微笑,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被赏识的幸福。

二、发掘文本内涵,锻铸人文精神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的人,他一定爱祖国、爱社会、爱亲人、爱老师、爱大自然……一个人如果充满爱心,他一定有益于社会,一定胸怀理想、热爱生活,一定钟爱古今中外卓越的文化,并为之陶醉……语文教育除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外,还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真、善、美崇高品质的人这一重任,而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正是滋养他们心灵的甘泉。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关注、喜爱和向往:李白的浪漫、文天祥的豪放、鲁迅的深刻、冰心的真挚,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杜甫的忧国忧民、陆游的感时伤事、范仲淹的心忧天下、闻一多的拍案而起,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屈原的放歌、陶渊明的恬淡、朱自清的傲岸,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居里夫人的顽强执著、海伦・凯勒的不屈不挠、贝多芬对命运的抗争可以唤醒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另外,语文教材中那些描写自然的神秘、静谧,讴歌社会温馨、和谐的课文,实际上从正面表明了人类对自然及社会的热爱。书本与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认识生活、感悟哲理的渠道,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掘语文教育资源,利用语文课堂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锻铸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三、展开真诚对话,构筑人文世界

教育家魏书生说:“平等、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在课堂上,教师要和学生平等真诚地对话,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譬如,在执教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让学生朗读感知后,我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结果有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刘禹锡被贬在这巴山楚水荒凉的地方长达23年,这里远离京城,环境恶劣,生活异常艰苦,是什么信念支撑他走过这23年?”我适时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答案丰富多彩:“这是一种执著。”“这是一种毅力。”“他对朝廷极其忠诚,具有忠君思想。”“他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也有的学生说:“一定有亲戚朋友的支持!”“有些诗人在朝廷做官被贬后,情绪都很低落,像柳宗元被贬后,万念俱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倍感千万孤独;而刘禹锡被贬后,没有忧伤,没有颓废,而是流露出一种豁达乐观的态度。”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满个性。最终达成了共识:“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怅恨,却又相当旷达,这样的病树而是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这表现了刘禹锡坚韧不拔之志。我们要学习诗人这种不言放弃、追求光明的精神。”

实践证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富有个性的见解之中。这就需要我们给学生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并运用教育机智随时捕捉那一闪而过的火花,并使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教师要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诚的对话,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构筑人文性的精神世界,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范文

一、借助文本阅读,让学生与主人公情感对接,接受情感熏陶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境中,让学生在作品的品读中,与主人公产生心灵上的对接,从而深刻理解人物形象,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感态度或审美取向,使学生的性情得以陶冶,灵魂得以净化。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对文章的品读中,完成了与文中人物的心灵的交流。如文中有这样一些细节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等,为了让学生理解主人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品味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然后再请两个擅长朗诵的同学朗读。两个同学充满真情的朗诵,将其他同学也都带入了情境之中,学生也在这样的方式下理解了主人公的那份浓浓的爱国情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有“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论述,大凡那些脍炙人口的优美篇章之所以能流传千古,经久不衰,除了因其语言优美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文章中人物具有鲜活的个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让学生置身其中,产生亲身的情感体验,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熏陶。

二、挖掘文章内涵,让学生与作者情感共鸣,接受情感陶冶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语文教学中,最能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东西往往是真挚的情感。白居易也曾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言论,作者的真情才是拨动学生稚嫩而纯洁的心灵之弦。

如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让人百读不厌。全文感情真挚,语言清新、委婉,于平实中透露着作者对父亲真挚、深沉的爱。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把握文章中对父亲“背影”的四次描写,以及历次作者看见父亲“背影”而油然而生的感动,针对这些重点语段,指导学生用心品味,从而体会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的情感。仔细品读课文,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也被作者表现得恰到好处,真挚的情感也跃然纸上,让人读来真切、动人,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可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时,必须要想方设法开启学生心扉,尽情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真挚情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情感。

三、真情演绎文本,让学生与教师情感共振,接受情感润泽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教师的真情演绎是传达文本情感的最直接通道,教师声情并茂、入情入境的朗读,才能将学生带入文本描绘的意境中。试想教师表情僵化、精神颓废地走上讲台,那毫无激情的语言、平淡无奇的语调,怎能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怎能调动学生情感的共鸣?而如果教师在朗读课文时,结合课文特点,时而声音高亢激越,时而声音舒缓低沉;时而明快流畅,时而悲怆低回,让学生的情感与教师的真情共舞,就必然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认同。比如《最后一课》,全文充盈着一种悲愤、压抑的情感,教师在朗读时就要注意这样一种情感氛围的营造,特别是文末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语言、教师更要读出主人公的无奈、愤怒和伤心。再如《七律・》,教师就要读出途中征服千难万阻的威武雄壮的豪情;《明月几时有》则要读出作者虽身处逆境、命运多蹇,但却对人生充满乐观的情绪……,教师在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时,要善于将其引入课文的深层感悟中,借助情感的渗透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从而不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第3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初中语文

1.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书写的能力。听、说、读、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会说、会写是学生最起码的素质。有不少的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地区,普通话都讲不好,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交往,影响了信息的摄取。再说写的方面,不少学生写字潦草,模糊难辨,这种恶习甚至带入了考试试卷。由此表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书写能力并非小题大作,而是当务之急。说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漂亮的字,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交际的需要。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课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掌握课文内容,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训练,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巩固知识,提高运用技能。因此,老师要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对议论文语段的阅读理解,其操作过程是先给每个句子编上序号,抓住关键词语,尤其要抓住复杂句子进行剖析;然后通过语句的照应、上下文的连贯,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义关系:进而对其语言风格、语体风格进行品味;最后在认识个性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否则,不掌握要领,不会运用方法,只能是读书万遍,其义难见。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要在实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尤其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从哪里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多读书。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多读书不仅能增加阅读知识面,更能培养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我们在运用传统的教育方法时,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只重视知识的传授积累,轻视知识的创造和运用,学生很难扔掉配角的角色地位,老师一直占着主角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中学生对新内容有期待心理,与其老师滔滔不绝地满堂灌,还不如让学生自已去阅读,自己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获取新知识的目的。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对新知识会掌握得更加牢固。

4.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人说.21世纪所需要的是开拓型人才、创造性人才。现在的中学生,可以说是集思想感情和主观能动性于一身的人,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针对这一特点,老师要加以指导、引导,让他们学会多元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用丰富多彩的思维去创造丰富多彩的思维。老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优势,从课文中设置思考点。比如,学习九年级第五册小说单元,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作更深层次的思考:杨二嫂这个人仅仅是可憎吗?她假如生活在当今社会,她会怎样?旅行中菲利浦夫妇遇到富翁于勒,情节将如何发展呢?李京京这样的故事,我们身边有吗?这

些问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其中有对社会的思索,有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探讨,有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具有思维的深刻性和辩证性。

5.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材中也不乏优美典范之作。如《岳阳楼记》、《紫藤萝瀑布》、《三峡》、《春》等文章所呈现出的大自然的奇境,其钟灵神秀可陶冶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更加热爱大自然,从而投身于保护大自然。

《散步》、《七色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人间的美情、美意,为祖国而献身的精神,能够给学生以思想的洗礼,并能引导他们体会到美是社会的主旋律,美必将会战胜丑,体会到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教材是挖掘美的矿藏,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美。关键是在于语文老师是否善于挖掘,善于赏析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美景、美行、美情中去挖掘美,感悟美,接受美,并通过审美的过程来培养、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

第4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情感教育;重要价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

初中英语作为引导学生步入英语世界的重要阶段,对于奠定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未来英语发展能力至关重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特别是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应该将情感教育更好的融入到初中英语教育当中,通过良好的情感教育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初中英语教学情感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英语教学创新性

所谓英语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将师生情感运用于教学当中,充分发挥情感的教育功能。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英语教学当中,能够很好的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改变过去传统的以“灌输式”和“传授式”为主的教学模式,情感教育能够激发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创新,创造更多、更好、更有利于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教学模式。

(二)有利于提升英语教学感染力

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英语教学中,能够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主导变为引导、教导、开导,特别是通过情感教育,能够将更多的快乐元素融入到教学中来,特别是教师通过对英语教材的深入挖掘,将很多情感内容准确的传递给学生,能够产生强大的“正能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使英语教学具备更多的感染力。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情感教育具有强大的动力功能。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英语教学当中,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情感教育能够通过教师的真心实感来感化学生,让学生信任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师具有更强的归属感,使学生通过“学乐”精神的提升来激发其“乐学”态度,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二、初中英语教学情感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师生关系不够和谐

尽管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够将情感教育融入其中,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着师生关系不够和谐的问题。一些教师还存在着以长者身份自居甚至高高在上的现象,让学生感觉不好接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师具有反感情绪。还有一些教师不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盼不够了解,导致师生关系不够和谐。

(二)教学模式过于枯燥

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英语教学当中,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但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也融入了情感因素,但教学模式严重滞后于情感教育的内在要求,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情感表达,缺少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仍然以“主导”的方式开展教学。

(三)课堂氛围不够浓厚

课堂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的最有效平台。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但目前很多初中英语教师尽管高度重视情感教育,但如何更好的将情感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只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就已经是情感教育了,因而还没有真正将通过情感教育来营课堂氛围,也使课堂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三、加强初中英语教学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奥地利著名教育家布贝尔曾在《品格教育》中指出“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教学活动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流活动,也是知识交流,更是情感交流,因而必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过程,必须牢固树立平等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加强“学情”调查和分析,既要了解学生,又要理解学生,更要尊重学生,最大限度的接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大力开展“常识”教育,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第一点成绩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大力加强言行举止和师德建设,以良好的知识储备、职业素质和道德情操记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二)创新情感教育模式

创新初中英语情感教育模式,要求老师必须善于将情感因素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教学目标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因而首先必须把握情感教学目标,通过良好的教学目标设计,把教材目标与情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形成有针对性和特色化的情感教学目标。创新情感教学模式,还必须大力开展互动教学,积极探索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模式,可以通过游戏互动、演讲互动、对话互动等多种互动模式,让学生在互动过程学生知识。创新情感教学模式,教师还应大力实施“交流教学”,不仅在教学中多使用英语,在日常交流中也应多使用英语交流,逐步提升学生口语交流兴趣。

(三)创造课堂教学情境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远近、多少、深浅,对课堂老师效果影响极大。因而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有利于拉近感情、有利于提升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课堂教学情境,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主导课堂教学,让学更多的发挥组织作用,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创造课堂教学情境,还应当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技术,将多媒体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视觉冲击,进而调动其积极性。

四、结束语

将情感教育融入初中英语教学当中,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英语老师必须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新情感教学模式、创造课堂教学情境三个方面狠下功夫,着力提升情感教育层次。

参考文献:

[1]秦勤.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08)

[2]胡璇.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学理论,2010(24)

第5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范文

一、语法的概念

现代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是这样定义语法的:“汉语语法是汉语各类各级语法实体的构成规则和组合规则的总和”,这句话中的“规则”一词,邢先生认为它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语法实体的“构成”规则,具体指这种那种语法实体内部的构成规则。一是语法实体的“组合”规则,指语法实体与语法实体之间的组合规则。语法的实质是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短语和句子的组织及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要形成规范的口语和书面语,真正领会文学作品的语言中蕴涵的哲理和情感,就必须学习好语法。

二、当前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和原因

1、超出课标进行教学,师生负担加重。初中语文教学中,想要更好地把握语法教学的程度,除了认真解读课标、深挖教材之外,别无他法。部分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却不能根据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把握,笼统地进行语法知识教学。例如“主谓句与非主谓句”的教学。就初中阶段而言,学生只需要掌握什么是主谓句,并理解谓语构成的四种分法就足够了,没有必要深入分析这个句子是动词谓语句,还是主谓谓语句。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动词谓语句,什么是主谓谓语句等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学生课业增加了,教师负担也加重了,实际效果却不怎么理想。

2、新课程标准的影响,淡化了语法教学。《课标》明确:“语法修辞和文体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 于是,这就成了教师不教语法的依据。那么“不考试”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不考试”只是一种“淡化语法”教学的策略,是针对过去语文教学中纠缠于繁复的语法概念而忽视语言的生动运用而提出来的。在考试中不考的是语法概念的辨析、静态的语法分析,考的是在读写中渗透语法的真实运用。目前已经基本上形成以考查能力为主的命题指导思想,单纯考查知识的试题越来越少(占很少的比例)。

三、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实施策略

1、主观上摆正语法教学的位置。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法贯穿于听说读写的一系列过程中。语法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废弃。语文考试虽然不考语法的名词术语,但是它通过测试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三项内容来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语法教学不可废弃。但在这里强调一点,对待语法教学的态度要把握好尺度,不能过分强调,不能把语文教学完全变成语法教学,正确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找准和摆正语法教学的位置。

2、静态的语法教学和动态的语法教学相结合。语文的语法教学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静态的,一种是动态的。静态的语法教学指的是在交际活动语言结构中没有融入到教学的过程汇总,是对语言结构本身进行的相对静态的分析教学方式;而动态的语文语法教学是指的是将交际活动语言结构融入到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如果使用语言的结构,以及它的功能进行教学和应用。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既包含静态的教学方式,又包括动态的教学方式,是以静态的教学方式为主的,包括分类和格式,这就使得语法的教学脱离的语言的交际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运用静态教学方法进行语法教学的同时,结合动态的语法教学方法,把语法教学与实际的应用相结合,让语法实际的用到现实的教学中去,取得真实的效果,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一教学过程语文教学要重点的把握语法教学的实际应用教学,突出语法的读写教学重点,让学生可以在仿句的训练过程中得到语法能力的提升。

3、随文点拨,学会分析。随文点拨就是把语法知识置于一定的语言背景之中。课堂教学毕竟有限。随文点拨要抓住重点,把握时机。课文词汇丰富,文采飞扬,便引导学生进行短语归类;课文长句较多时,可引导学生找出句子的主干,遇到典型的复句,可引导学生分复句。

4、语法知识与作文协同教学。初中生作文中的语病现象较为严重,语病出现的频率不但较高,而且种类较多,涉及面较广,由此而出现的语病也较多。因此,中学时期,作文教学与语法教学协同开展也就成为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选择。因此本文认为,应当高度重视调动学生反思自己作文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分析自己的作文,锤炼文章的语言,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教学:一是作文语病同找。也就是选择几篇作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起找语病。二是作文语法互评。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我一般不让学生全文评改,而是列出一些较为常见的问题,让学生在其他学生的文章中去检查,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修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不学语法的语文学习就像是空中楼阁,没有牢固的根基。只有在理解语法的基础上学习语文,才能厚积而薄发。希望我们的老师不要追求短期效应,要从学生终身受用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能力,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第6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范文

1.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可以 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

2.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

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 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 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 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

第7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生活体验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100-01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用体验式教学理念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积极地开展探究学习。本文针对初中阅读中使用体验式教学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 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

泰勒这样说过:“作家创作意象、意念背后有着丰富的情感,我们要从内心深处进行感知。”初中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储备了较多的语文知识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经验。初中语文教师在具体作品的教学过程中要将相应的教学情境创设出来,从而有效唤醒学生积淀于内心深处的知识情感。通过情境引导,让学生充分理解初中语文作品中蕴含的知识。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图片、音乐等,获得实际文章中的情景模拟。学生在观看图片或者聆听音乐的时候,自主唤醒内心深处的情感,同具体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进行充分的交融。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面对新知识的时候建立起较好的感知力。

比如,在学习《出师表》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课文之前,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一些音乐或者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具体的图片或者音乐,对久远年代里的情境进行想象,感受诸葛亮的智慧,以及本文想要表达的思想,从而让学生知晓诸葛亮报效祖国的美好感情。

二 假设角色,引发学生共鸣

在进行体验式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相应的体验感。在学习那些有着相应人物遭遇或者事件情境时,要让学生选择和扮演文章中出现的不同角色。通过这种假设角色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文章中的人物角色,从而产生共鸣性,最终对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情感进行真实理解。

比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扮演课文出现的几个角色,让同学扮演邹忌、妻、妾、客以及齐王这几个角色,展开相应的对话,让学生从中获得齐王纳谏时的情境。学生想要将这些特定的角色扮演成功,就要充分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学生通过扮演的学习方式,同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共鸣,可以积累起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教师在假设角色时,可通过播放影像的形式,可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最大程度地理解课文的丰富内涵。

三 激发想象力,加深学生体验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在文学作品的语言学层次中,情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阅读过程中要同作品进行充分的交融。”当学生同文章的人物或者事件产生共鸣时,其实只是在情感上产生了一定的波动。如果想让学生最大程度体验到文章体现出来的深刻涵义,还需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进行。通过想象力的作用,全身心投入到语文作品的阅读过程中,充分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教育作用。

比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由于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对文章中展示出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的场景不是非常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通过假想于勒的生活状态,或者于勒当时的心理状态。也可以假想菲利普夫妇在面对自己日思夜想的弟弟于勒时,出现强烈反应场景。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力,对文章中展示出来的丰富情感进行充分的体验。学生可以大胆想象:于勒在大家的失望中突然回到家中,衣冠楚楚而富有,菲利普夫妇又会怎么做?或者于勒在大家绝望之中突然回到家中,一穷二白,菲利普夫妇又会怎么面对?等等。针对学生假想的这些问题,教师要进行相应的引导,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充分激发出来,从而进行深层次的体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 多元解读,促使个性化体验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元化解读具体的文章。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时,可以采取语言训练、创设情境、组织活动、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可以从学生自身认识角度进行,从而让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较好的个性化体验。

比如,在学习《范进中举》这篇文章时,学生经过相应的学习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效果。从中可以得到不同的阅读体验。有的同学认为范进是可怜的,为了中举而辛苦多年,应该同情;有的同学认为范进是可悲的,为了中举而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应该反思;有的同学认为范进是可恨的,为了中举而害苦了自己的母亲和妻子,应该唾骂。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的阅读反思,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让学生从中获得个性化体验。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个性体验,从而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较好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层递式 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83-01

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无疑是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学生畏惧写作、写不好作文、无从下笔等现象司空见惯,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屡见不鲜。近些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传统低效、高耗的语文作文教学模式亟需淘汰,创新、有效的教学模式亟待构建,且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点,也从过去“以仿写促学生作文水平提升”到重视对学生个人感受和生活感悟方面写作方向的转变。为此,则要求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应循序渐进,采取层层递进、逐层推进的方式实现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层递式教学正是此类的典型代表,其不仅能够让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变得更具有针对性,而且还能循序渐进促进学生写作基础能力得到提升。以下,作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经验,结合当前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特点及学生的实际需求,探讨层递式教学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应用策略,以期进一步提升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突破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难关”。

1 前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作文写作教学作为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半壁江山”。语文作文不仅是学生语文基础素养和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且还能为学生提供才华施展的空间。因此,一直以来,无论是语文学科课时设计和安排上,还是各类语文测试中,作文一直都是“重头戏”。然而,从当前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上看,其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作文教学不仅存在着诸多难以突破的教学“瓶颈”问题,而且学生对作文学习和写作的“畏难”情绪严重,这些严重阻碍着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效率的提升。目前,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存在较强的功利思想,往往是通过要求学生背诵范文来积累材料和实现写法提升;二是作文教学缺乏具体讲解和指导,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等存在问题;三是未重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造成学生写作过程中对教师、教材等依赖性强;四是学生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积累不足,造成写作过程中“无话可说”的局面。以上四个问题是存在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且严重阻碍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制约着学生的能力发展。因而,亟需转变作文教学思路,遵循逐层递进的原则,探索出富有成效的作文教学方法,以实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效率及学生写作能力“双提升”的目的。

2 层递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层递式教学”,顾名思义,其主要内涵是依照“逐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进教学,以促使学生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基础在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正是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使得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作文写作基础、能力等,而针对不同基础、能力的学生实施统一化教学必将造成部分学生的不适应。为此,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层递式教学法,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写作水平,不同学生的不同写作基础,逐层递进,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每一个阶段的教学,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收获,教学都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3 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般而言,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是分阶段、分目标推进。以下,作者就以自己教学的331班共59个学生为例,分六个阶段就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作具体的探讨。

第一阶段:该阶段是作文写作教学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学的重点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和重视生活以及自我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探索生活,并初步学会用文字将其记录下来,形成一定的反馈。具体操作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周上交2至3篇的周记,并对其中写的较好的作品加以表演,以鼓励学生继续创造,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第二,保障学生每周都能得到一定的写作训练,如每周设置两节课的写作训练课,来培养学生形成写作的基本能力;第三,作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协同家长一道,共同督促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第二阶段:在学生具备写作的基础能力,能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真情实感用文字表达出来之后,就需要步入第二阶段――重视习作的韵味。习作的韵味,就是对学生写作的个性和新颖性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的习作变得更具有可读性和内涵。

第三阶段:强化对技巧训练。娴熟的写作技法是佳作形成的必备基础,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写作技法的掌握上,往往存在较大的不足,且大多是以记叙为主。对此,这一阶段,教师就需要强化对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采取多重、多元化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在不断锻炼中实现技巧提升。

第四阶段:加强对学生文章立意和构思方面的训练,适当结合历年中考作文真题,让学生尝试自主构思和立意,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战经验”。

第五阶段: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设置各种文体限制,让学生在既定的文体下写作,以提升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此阶段要求学生多阅读些课外书籍,拓展作文写作视野,从而掌握充足的写作材料,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4 结语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学,势必需要教师采取逐层递进的方式,结合层递式教学,从对学生真情实感的引导出发,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到最终实现学生写作整体能力的提升,以此来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第9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范文

首先,要加强主体因素的重新构建。这里的主体主要指的就是教师和学生。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翁向新认为“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气质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还应具有宽广坦荡的胸怀,良好的品格,严谨的作风,只有这样才能正人、正己。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高度自觉,进行严格的自我监控,保持情绪积极、稳定,以自己积极的情绪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氛围,不能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带给学生。”教师不仅要加强自己的知识素养,还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而对于学生,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次,要重新构建教学过程。一要创设情景感染,发现问题。影视资源就是很好的创设情景的办法,杨娟娟指出“影视资源开发了新的语文课程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其次丰富了语文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构建了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李艳认为“发现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二是要启发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愿望,将学生学习知识这种内在需求转化为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内心需求和不竭的动力源泉,是学生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学会求知,学会自主发展。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他所需要的是制造更多的主动探索空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勇于实践,敢于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们,而不再是满堂灌输。这样一来,学生的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中。”三是知道求新,展示成果。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展示,放弃填鸭式的教学,要让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是激励创新,效果评价。王晓慧指出“对常规作业的评价不能仅由其结果对错来判定其学业成绩的优劣,从多元智能的角度讲,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从某个角度对学生的作业给予肯定。”可以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教师重点评价。来达到全方位的评价方式。五是加强指导,课外巩固。要在课后让学生对自我的学习效果进行巩固。以此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最后,要对教学方式进行重新构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对于现实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黄承军指出了“因材施教”的具体内涵:“在学生方面是因性而教,因龄而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师方面是因年而教,因能而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做到端正教育思想,学生普通能力和超常技能培养并举原则。关注学生状态,遵循客观规律和特殊途径并举培养原则。面向全体的统一性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周艳艳指出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介入游戏精神凸显教学效果。“教育与游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一,游戏中具备了学习的要素。第二,游戏本身就是一种知识载体。第三,游戏中蕴涵着学习动机。”周艳艳提出了在阅读教学中贯彻游戏精神的具体方法,即:联系生活法、设身处地法、想像还原法、呈现情境法、诵读涵咏法、穿插故事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以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更为科学的、艺术的语文教学体系。”教科书内容要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卢春忠认为“力图使学生在积累和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学习力求开放性,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付秋梅指出“教师在把握知识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教材当中的人文意义和道德意义,在课堂教学当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有意识地将这些优秀文化和道德财富向学生传递、教化、熏陶、感染、培育其健康人格。”杨书胜认为“对教师群体而言,当前需要的不是一般要求和号召,而是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从行动者的角度剖析实施主体所面临的教学问题,在政策上提供教师主动参与改革的条件,提供教师自由选择教学方式和创建多样化教学园地的政策机制。”“教育平等不仅是发展教育所需,而且也是实现社会平等的必由之路。只要教育方法得当,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学到同样的知识,都可以得到发展。”为此我们需要提倡教育平等。倪文锦指出“现代教育技术植根于现代教育观念深入人心的历史大背景下,它必将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并设法更好地为其服务。教育信息化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必将给教育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带来一系列的变革,促进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内容、教材形式和课程体系的变革,促进学习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关系的转变,使现代教育观念变得更易实现,从而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服务,教师必须学习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以追求教育的社会化和人性化。”

陈培器认为“人文素质是现实和未来对人的需求、语文教学要责无旁贷地承担人文素质教育。在语文课堂上,首先要使语文教学以人的发展为培养目标。其次,语文教学要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要充分利用新课程方案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设置,开出具浓厚的人文色彩的课程。”最后,我们还要重视德育理念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迪与影响。马凯军认为,“在中学语文中要以人为本,致力于德育的内化,要注重情感的教育和自然的教育,”黄浩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理想人格,从而提高学生个性心理素质,塑造良好个性。”王丽指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关注学生学到具体的知识与能力,同时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形成了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具有它自身丰富的功能,而将素质教育纳入语文教学中是势在必行的。在教学中采取与时俱进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研究学术界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在实施策略上仍需不断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