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的实质范文

健康教育的实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教育的实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教育的实质

第1篇:健康教育的实质范文

关键词: 职高政治课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躯体无疾病、心理无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内外公认的“全面健康”三要素,其中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是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康的重要标志,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我们讲的“社会适应”是指具备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在纵横交错的人类群体中,能应付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具备处理和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目前,许多职高生人际关系紧张,应对能力很差,往往产生苦闷、胆怯、猜疑、多虑、孤独、易怒或情绪抑郁等心理障碍。这些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诱因,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

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辅导的主要渠道之一。学科教学过程既可以保持学生的健康心理,又可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以致造成心理障碍。因此,要设法提高学科教学过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效应,同时减少和消除负面效应。从这点而言,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应该是心理健康辅导者,肩负起心理健康辅导的重任。尤其是处于思想品德教育第一线和主阵地的政治课教学,更是责无旁贷。目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标志着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出台。本轮课程改革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自2009年秋季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开始执行。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因此,在职高政治课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对选修课“心理健康”进行的有益补充和有力促进,又能够发挥学科优势进行“随风潜入夜”的“和风细雨”式的教育,必定能够取得效果。

一、深入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哲学教材内容中都不同程度地包括对学生人格和智能训练上的要求,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一资源,将心理健康辅导渗透到教学之中,以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

1.学习唯物论的观点,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自己,培养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我们经常听见有些职高学生抱怨“老天不公”,悲叹自己“运气不好”等,没有遇到值得快乐的事,却经常遇到一些令人烦恼和倒霉的事。于是整天闷闷不乐,精神不振,意志消沉,虚度光阴。主观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事物,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导致学生产生或自大或自卑的心理,不能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从而产生一系列其他的心理问题。通过辩证唯物论的学习,学生会明白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树立唯物的态度,把从实际出发的要求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渗入到学习、待人和处事之中,从而在生活中、学习中自觉地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客观环境之上,敢于面对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反思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反思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客观地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

2.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帮助学生培养正确认知事物的能力。

处于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学生,思想不够成熟,思维不够深刻,只重表面不重实际,只看现象不看本质,这也是职高学生在认知事物时常犯的认识错误。这种错误是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学习,学生能正确区分现象和本质,把握认识规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认识事物,不再停留在事物的现象上,而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进。例如:学习“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时,我以“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畅谈了精神状态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精神状态与发挥潜能的关系,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的关系。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人在认识世界、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探求真理时,总是带有浓厚的兴趣。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人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促其兴致勃勃地学习,自觉地克服困难,排除各种干扰。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产生无限的热情,这种热情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理解辩证的观点,帮助学生培养正确地处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诸如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升学就业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唯物辩证的思想,他们在看问题时往往容易绝对化,在行为上表现为好走极端,固执一面,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非此即彼,顾此失彼等。通过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学生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会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这对学生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避免偏激、固执、孤单等心理问题的产生,是有重要意义的。例如:学习“矛盾的观点”时,我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并说明其普遍意义。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学生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了更深的理解,表态说今后在处理同学关系时,不再一味地苛责别人;有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师生关系”,教学相长,应该积极与教师合作,走过人生中的黄金时期;还有学生提到,原来事物都有相悖的两个方面,我们应该促成事物向积极的方面转化,不要总停留在抱怨、激进的评价中。学生在送给我的贺卡上写道:谢谢您带我们走进哲学的殿堂,知道了原来哲学并不高深和枯燥,您教会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我们将受益一生,再次感谢您!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与他人、与社会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

怎样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人生观不仅从根源上说明了社会的客观性,而且鲜明地指出了青年学生应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做到心中有国家、集体和他人,反对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反对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对学生建立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是一种正确的导向。

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没有学习上的心理压力,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要使学生成为“乐知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只有教师乐教善教,采用循循善诱的教风和教法,学生才可能乐学、善学、主动学。哲学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和国家的实际。开设哲学课不久后,我就开始了“身边的哲学”系列演讲,每节课的前五分钟请学生讲他身边的故事,可以是听到的,也可以是看到的,通过故事说明哲学思想,使人明智、明理。学生积极参加,教室里每次都会响起热烈的掌声。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改变学生以往偏重于接受、记忆的被动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主动探求知识。作为学习主体的职高学生,随着身心的发展,他们认知的自觉性和抽象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能够通过自学基本理解或把握课本的主要知识。但是要让他们积极、乐意、主动地学习较为抽象、单调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还要注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其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经过多年的摸索,我深深体会到:创设情境,激活思维,把情意融入政治课教学中是政治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借助于教学媒体向学生传播知识、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前进。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极大地改善了教学媒体的表现力和交互性,使媒体所展示的教学内容更为具体和生动,所传播的知识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学生思维更为活跃。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运用计算机技术,优化组合动态视频、动画、照片(图片)和声音,将一些现实生活中用口述、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抽象内容)向学生展示,以突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化解教学内容中的疑点和难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要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接受能力,选择直观的,学生能看得懂、说得出,看了之后能够有感而发的材料,而不能选择那些不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素材。良好的教学情境,辅之以生动形象的课件,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学目标自然就会实现。当然,教学的成功还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

三、职高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项

1.教师要善于学习,具备渗透意识。

政治教师要首先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手段,把握“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自如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保持关爱学生,呵护其健康成长的心态,经常关注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自觉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教师要善于观察,找好渗透点。

从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来看,在学科教学中,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情绪调控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的知识点或恰当的课堂时机,如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偶然行为现象或学生思想的表现等,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同时,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要对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使渗透教育有的放矢。

3.教师要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度。

因为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上首先要把握好政治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主次的度,不能把政治学科教学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其次,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教育要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度,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不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扩散得过宽,力争把握好。

4.注重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气氛,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一堂轻松活泼而又有一定知识容量的课,能使学生在愉快中学到知识,产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并获得成功感和自信。这种成功的感受和自信往往会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事件中,产生良性循环。相反的结果则会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学生形成自卑、抑郁等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培养自己良好的心境,带着乐观的心态走上讲台,以发挥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某方面的智力缺陷和不足能够由健康人格得到弥补。良好的性格特征如勤奋、踏实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责任感、坚持性、主动性、自信心、好胜心等性格特征,都可以使学生克服因基础知识差或能力较弱而带来的不利因素。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鼓励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影响。对学生的鼓励(哪怕是稍加肯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和智力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之处,并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等差异,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和表扬。同时注意:对于学优生,要适当提高任务难度,以防止他们产生自负心理;对于中下生,要创造成功的机会,以防止他们屡受挫折,产生自卑心理。要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职高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关心学生的发展。因此,政治教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重视政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但这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努力找出能结合的点。在哲学内容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将极大地丰富哲学内容教学,从而使哲学内容教学展示出独特的魅力,闪耀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2篇:健康教育的实质范文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简述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内容广博的育人活动,内容涵盖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等范畴,因而能够为中职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科学实用的课程融合知识。而且,中职学生即将离开学校走向工作岗位,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够为其提供一些职业操守教育、人生理想教育、诚实劳动教育、科学创新教育等,因而能够帮助中职学生为成功就业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能力储备与心理调整。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为中职学生提供林林总总的教育信息,对中职学生进行心智启迪、视野拓展、思想教育、品德培养与觉悟提升,因而是中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必备成长资源。

二、政治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的教育价值

首先,政治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有助于中职学生良好成长环境的科学构建,能够在政治课堂上获得持续不断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因而能够实现知识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双重滋养。因此,政治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能够丰富中职学生课堂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含量与信息质量。其次,政治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有助于教师对政治学科教学的科学拓展、提质增效与创新发展,将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艺术与教学方法转变为“教学生产力”,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高品质教育信息。因此,政治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有助于政治学科教学的创新转型。最后,政治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能够切实为中职学生创造多维化、兼容化以及优质化的成长环境,以此积极践行科学育人观与新课程改革理念。因此,政治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能够推动政治学科教学高质量地完成素质教育赋予的时代使命,积极践行教书育人、塑造生命的职业担当。

三、政治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实践途径

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具有突出的生活性、案例性、探究性与教育性,因而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融入契机。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资源中的有效融合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需要为中职学生引入一些辅的教学资源,帮助中职学生明白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重要知识,因而教学资源是政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认知信息。而且,政治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大众的思想意识与心理境界。因此,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融入教学资源中,在局部区域内为中职学生输送高品质的心理教育与人文关怀。例如,在《经济·政治·社会》北师大版(第4版)第一单元第1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中,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教师可以引入“别针换别墅”这个故事。“商品交换”的实现基础是“价值相当”,而引入的教学资源恰好与“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背道而驰,因而在“商品交换”领域发生的概率极低。师生对“别针换别墅”这个教学资源的课堂讨论不仅可以引出很多“商品交换”的知识,也可以在深度剖析中引出心理健康教育。师生可以从“交换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别针换别墅”的可能性,提醒学生不能依靠“不公平的商品交换”去实现个人的目的,在社会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心理与心态,要科学认识个人能力与奋斗目标之间的适宜性,不能过高地要求自己。否则,不适宜的奋斗目标就会成为“内心纠结、心理折磨、精神自残”的“负面心理暗示”。因此,教师立足政治教学以“别针换别墅”可能性的自由讨论借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中职学生形成务实心理与本分思想,培养中职学生诚实劳动、合法生产、公平交易、满足需求的良性心理,清除不切合实际的胡思乱想。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内容中的有效融合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在教学资源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还可以直接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融入教学内容中,将其纳入政治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名正言顺地出现在政治教学中。政治教材涉及大众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体验空间,自然能够形成诸多心理变化、情绪变化以及思想变化,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生存空间。例如,在《经济·政治·社会》北师大版(第4版)第一单元第3课“个人收入与理财”中,教学内容中的“收入”与“理财”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而且“收入”与“理财”也与人的挣钱心理与管钱心理密切关联,因而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区域。因此,教师在谈论“收入”与“理财”时,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的挣钱心理与管钱心理,以此向学生传输“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挣钱之道”以及“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的“管钱之法”。另外,教师还要提醒学生科学认识自己的心理与思想,不能有非分之想,否则在经济生活中很容易遭受损失。因此,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利用心理学知识剖析大众消费心理,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生活气息、真实可信。这样,中职学生的投机心理就会得以克服,纠正中职学生不劳而获的偏激心理,也帮助中职学生摆正心态,正确看待理财活动中的收益与风险。因此,中职学生能够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鄙弃投机心理与虚浮状态,正确树立中职学生的心理态势。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融合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内容中,还要通过教学活动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为中职学生提供高品质、高价值、高收益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中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中大众社会生活中的生命百态以及心理态势,因而能够实现对政治教学的深度感知。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生活与社会百态,积累更多社会经验。例如,在《经济·政治·社会》北师大版(第4版)第二单元第6课“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教学活动,让学生自由讨论“如何看待洋货”。学生在讨论中必然有多种观点,然后教师再为学生提供一个“MadeinChina案例内容”,为学生揭示一个事实,很多“洋货”的生产基地就在中国,甚至在“洋货”的某一个不起眼的位置还会印有“MadeinChina”字样。这样,一些学生思想意识中的崇洋心理以及轻视国货质量的思想就会得以纠正,看到了真正的中国产品质量,以此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爱国意识。可见,中国已经无愧于“世界工厂”的殊荣,中职学生也能够以此看到中国企业的强大生产力与实效力,更看到了未来自己工作岗位的先进性与时代性。因此,教师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创设一个讨论“洋货”的教学活动,既能够帮助学生看到“洋货”的一些优势,也能够看到“国货”的一些长处,纠正学生崇洋与妄自菲薄的错误心理。而且,中职学生的职业方向与企业生产完全一致,因而本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既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积累知识,也能够让中职学生科学对待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更能够培养中职学生的产品自信与民族自信,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意识与思想品德。

四、政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补充

第3篇:健康教育的实质范文

关键词:初中体育 健康知识

一、从学生的自我需要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课本是体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据,任何教学形式都要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如果背离了这个目标,那就象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所以,体育教学要在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突出快乐主题和健康主题。

快乐是必须的,身心健康也是必须的。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创新讲和练的形式,把“课本”和“兴趣”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学生喜欢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的矛盾。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重大变化,给教师的创新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因此,体育教师要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创新。比如在力量素质“俯卧撑”练习时,讲解“双手扶地”可以说扶的是“华北平原、太行山脉”,扶的是“崛起的中华大地”等,这样就淡化了“脏和累”,创设了积极向上的锻炼意境;再如“蹲踞式起跑”练习时,可以设问“预备动作”为什么要求肩超起跑线,这样会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增强趣味性。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又适合自己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层次,他就会主动地去尝试,自觉接受来自教师各个方面的信息,积极思维,较快掌握运动技能,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反之,学生就会无动于衷,心不在焉,以至于发生纪律散漫等现象,产生低下的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季节等情况合理搭配教材,创造有趣味的教学形式,实现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的安全角度入手,与实际相结合

在讲解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时,通过一些运动损伤的事例,使学生了解运动中安全的重要性。在运动中如果被撞倒或被绊倒时怎么办?此时结合前滚翻动作技巧讲解,学生就能较快接受前滚翻技巧的学习,并能很好地掌握动作方法。运动损伤一旦发生,有时就很难完全恢复,所以无论是体育课还是其他体育活动,在运动之前都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从而保证自己的安全。这样一环套一环的讲解,学生听起来就不会走神,不仅掌握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又能提高自己在运动中的安全意识。

三、改进体育课的教学方法,使之趋于合理化、科学化、兴趣化

从体育课的内容来讲,除教学生运动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在活动中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战术,增强体质外,还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体育知识,使学生开阔视野,明白道理,从思想上促使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激发其主观积极性。然而,目前绝大部分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战术的掌握都很欠缺,在上体育课时女生总是比较害羞,练习时不积极主动,总想错过练习机会,针对这一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而进行必要的课后辅导。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竞技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垄断了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我们过去“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过多的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机械地执行教案中所要求的“划一性”、“军事化”的教学,使学生在强度大、密度高的练习下,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一个哨子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的教学观念,也导致学生缺乏提出自我目标和新目标的动力机制;在授课中,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动作的规范,这就使得有些同学在课堂上,因出现不规范的动作,而遭到老师的指责,有些也就不敢再次重复,这样长久下去,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兴趣也就淡化了,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畏惧的心理,从而“快乐体育”的本质也就无从体现,学生也就得不到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体育实践课,班与班,级与级的篮球、田径教学比赛,让学生当实习裁判,健康知识的传授等内容,另外身体素质锻炼则应强调课内课外结合,教师指导学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科学锻炼,为学生今后走出校门,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校体育作为一门学科能否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学生的认可,关键是我们体育教师。体育本是充满魅力的学科,教师要着眼于给思路,指方法,找规律,而不是掌握某一运动技能,也就是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适应体育课,调动其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四、在授课时多用一些询问法进行教学

第4篇:健康教育的实质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课程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26-0052-02

中职学生大多是没有成功升上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对学习缺乏热情,对自我缺乏信心,显然这不利于他们完成中职教育。所以需要安排心理健康课程对其进行辅导,而针对这些特殊群体,应当细加研究,重新设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模式,以防在教育中出现事故,反而加重了中职生的心理问题。

一、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健康不仅仅是其躯体方面没有疾病,还应当包括其心态上的稳定,对社会适应良好,具有一定的道德标准,才能算得上健康。而其中,心理健康是较难保持的一种状态,因为生活在社会上的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也就归为心理不健康一类。非常不幸的是,中职生因其特殊经历和地位也常常被划规到心理不健康一类中。在我国,升学考试在人们心目中所占地位较重,即使完成升学的和来完成升学的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取得了同样的薪金,人们往往也会更加看重前者,而后者想要获得与之相等的薪金和地位,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中考失败后的中职生,普遍都会衍生出自卑、情绪不稳、厌学等心理。所以,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学校应当注重这方面的教育,为其安排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其塑造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今后的困难。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模式

(一)活动对象

传统的教育课程大多较为注重教师的能力,因为教师是教育的主导。有时会过分注重教师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其他课程中,过分注重老师或许能够应付课程,能够达到使人基本满意的结果。但是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则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切不可只重视教师的能力,一定要将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才是心理健康课程需要服务的对象,课程上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问题,而不是向学生提出问题。心理健康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服务的是学生,教师应当在课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教学伊始一定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教学方法,一直保持活动的服务对象是学生。

(二)活动目标

心理健康课程的活动目标是随着学生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教学心理健康课程的时候,需要注意活动目标的阶段性。在大方向的指导下,活动目标是可以改变的,并且随着学生的心理变化有阶段性的变化。首先在确定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后,教师应当制订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总目标,以学生的心理近况为依据,以实际情况为标准,以专业性的、适应性强的专业活动为手段,务必要保证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一定的发展。在目标确定后,一切活动都应当以目标为目的进行,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应当进入下一阶段,或者是否应当对现阶段的活动目标进行修改,这一切都应当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同时,制订阶段目标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心理状态,还要考虑到实际情况,硬件设备等方面的因素,务必要在最稳妥的环境下确定活动目标,确保教学过程中能够逐一实现目标。

(三)活动内容

对象、目标确立完成之后,就要制定完善的活动内容。活动内容的形式非常宽泛,基本上任何形式的活动都可以开展,包括基础知识普及、讲座、学生表演、外出实践等等。只要是符合实际情况,能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即可。需要注意的是,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不可仅仅流于书本,因为心理健康课程是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的,是需要多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的。若是像传统课程一般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书本教学,那么就很容易失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丰富性,反而让学生更加深了对于课本的厌烦感。所以,教师应当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加入一些有趣味性的活动,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才能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丰富的活动有助于舒展学生的身心,增加学生与周围人之间的交流,促使他们拓宽自己的交际面,增长见识,也能够舒缓心情,积极地看待身边的事物。并且中职生的学习基本以专业技术为主,多到学校外面进行实践活动,也可以增加他们的专业熟练度,增加对自己能力的自信。

三、中职教育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专业的师资力量

虽然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仍然不可忽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都是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才可完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职生尚处于青少年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依赖性,相信老师的话。所以,一个优秀的专业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在安排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时,应当严格审查教师的专业资格,务必要聘请具备专业素养的心理健康教师,切不可让其他专业的教师代为授课。因为其他专业的教师对于心理健康的教学模式并不熟悉,若是按照其他专业的授课模式进行教学,则无法发挥心理健康课程对于学生心理的培育和塑造能力,学生也无法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方面,年轻的教师较为有活力,能够及时接收新的信息,采用更加活跃的方式教导学生。但是青年教师的经验尚且不足,在突发事件中难以及时做出恰当的应对,其情绪化也较强,容易失去耐心或者和学生产生冲突。而年岁较长的教师则经验丰富,处事老道,可以熟练地应对各种学生的各种心理状况。但是他们同时又因为经验丰富的缘故,通常较难以接受新的事物,总是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办事,教学手段进步缓慢。这两种教师各有优劣,学校在招聘时应当依据学校本身的教学目的进行安排,务必要保证学生能够接受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中职学生。

(二)注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心理状态方面因为其个性、家庭、经历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差异,反映在心理状况的处理上就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切不可统一视之。教师应当注意观察学生之间的差别,教学方法可以统一使用,集体教学,但是一旦出现个别学生有不适应反应时,应当差别对待,及时察觉,进行安抚。在教学活动中,有个别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时,也不可一味斥责,应当以谈话迂回的方式伺机了解学生的想法,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流,缓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生的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有利于他们逐渐摆脱自卑的心理,走上正常的心理轨道。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设计中,应当注意活动对象一定是学生,活动目标是阶段性地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并且要注意投入优秀的师资力量,并且注意学生的个体独立性。这样,才能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徐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究与思考[J].海峡科学,2013(5):30-34.

[2]李梦卿,徐燕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管视与对策:基于对我国七省(自治区)中职学生抽样调查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4):92.

[3]李桂峰.论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26.

第5篇:健康教育的实质范文

【关键词】护士 健康教育 素质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现代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工作的对象已由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根据病人身、心、社会、文化等需要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护理。因此,护士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精湛的护理技术,同时,更应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全面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的最大效能。

1 丰富的专业知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护理专业本身的特点,要求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同时还应掌握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护理管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知识及护理美学等边缘学科知识,只有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形成扎实的业务功底,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随时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病人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及时做好心理护理、用药指导等疾病健康教育,以促进健康宣教和护理质量的提高。

2 精湛的护理技术

护理技术操作是护士的基本功。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技术技能,熟练掌握基本护理、临床各专科护理的各项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技术,要及时、准确、全面、高效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只有准确、熟练的护理技术才能减轻病人的痛苦,给病人以安全感和信任感,使病人的情绪处于良好的状态,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和健康教育的进行。

3 良好的心理素质

护士首先必须具备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要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其次,要有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格,同时还要有稳定的举止,和气的语言,文雅的谈吐以及一定的忍耐力和自控能力。不要把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烦恼发泄在病人身上,哪怕是病人冲撞自己,也要学会宽容、忍让、谅解和倾听。要有自我牺牲、大公无私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待患者如亲人,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使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感到满意,感到在医院就像在家一样,心情舒畅,从而对护理人员产生一种敬重、亲切的感情[2]。

4 良好的医风医德

护士应与患者建立平等的护患关系。要做到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尊重,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良好的医风医德可以使患者感受到护士对他的关心、信任和温暖,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环境,以使病人的身心尽可能处于接受治疗和康复的最佳状态。同时也促进了和谐、合作型护患关系的建立,帮助病人及早进入角色,有利于护理程序的实施,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的最大效能。

5 良好的语言修养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护士对病人进行全身心的整体护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来实现的。热情和蔼的语言有利于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相反,语言粗俗、态度冷漠,会影响病人的情绪。因此,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态度、表情和姿势,同时应用多种交流技巧有效的与病人进行沟通,帮助病人解决问题,促进康复。可见,良好的语言修养及语言表达能力,是做好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

6 灵活多样的沟通技巧

沟通是指两个人或两个群体间,相互分享以交换信息、信念、信仰、感情与态度的过程。护士可以通过沟通的方法去识别和满足患者的要求。护患之间的沟通可以从闲聊开始,护患之间诚恳的交谈有利于护士获得正确的信息,护士应学会认真倾听,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并在沟通中加强反馈,同时可充分利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如身体语言可表达情感兴趣,能加强语言沟通效果。这些沟通技巧可贯穿在整个健康教育过程中,以达到不断与病人交流及给予病人情感支持的效果。可见,护士在健康教育中,若能掌握并恰当运用这些沟通技巧,不仅会促进护患关系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可及时对病人实施健康宣教,转变病人的健康观念,改变健康行为,达到促进和维护病人健康的目的。

7 总结

在健康教育中,护士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及时了解护理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展知识面,不断从业务素质、技术水平、思想觉悟、语言修养、沟通技巧等多方面、多元化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使患者从听觉上、视觉上、感觉上都感到满意。以此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以便通过护理程序更好的收集病人的资料,协助解决问题,提高病人的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最终达到保持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和维持健康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第6篇:健康教育的实质范文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319-01

近年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生活方式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疾病在我科接受体检的事业单位职工中高居首位,而事业单位占我科体检人群大多数。针对这一趋势,体检中心重视加强健康教育,建立针对事业单位职工的健康教育模式,让健康教育贯穿健康体检的全过程,以提高体检人群健康知识和自我管理水平,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对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重大意义。

1健康教育的目的

通过健康教育的手段普及防病治病的医疗知识,教育和引导体检者摒弃陋习,积极参与健身运动,促进合理营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健康教育的内容

我院健康体检中心开展的健康体检项目包括超声、心电、动脉硬化、放射、CT等医疗设备检查,人体的血液、大小便的化验检查,以及宫颈刮片等的细胞学检查。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体检的整个流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2.1体检前的健康教育。体检前的各项检查项目的宣教指导,如体检前3 天开始清淡饮食,24 小时内不要饮酒,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疲劳;需要采血、做腹部B超者,体检当天要空腹,做盆腔B超要憋尿;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病人检查前不需停药,糖尿病病人应备有食品;女性经期不宜做妇科检查,妊娠或可能受孕的女性,应先告知医务人员,勿做X线检查或宫颈刮片等,确保各项检查项目结果的准确性。

2.2体检中的健康教育。体检整个流程合理有序地安排,每项体检前介绍该项目目的、检查中的配合要求及检查后的注意事项,随时回答检查者的提问,给予其所需的帮助和关爱,使检查者主动配合,顺利完成各项体检项目。

2.3体检后的健康教育。综合所有检查项目的结果,对体检人员进行健康评估,根据各个不同体检者的具体情况,在每位受检者的体检手册留下书面健康教育内容,涉及就诊导向、中医食疗食养、运动指导、康复功能锻炼、疾病防治要点等。并将单位体检异常结果情况分析交单位负责人,告知我科体检后继续教育内容。

3健康教育的形式

为了方便体检人员了解并掌握预防保健知识,使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可根据宣教内容和对象的不同,采取以下几种健康教育形式。

3.1集中讲座

此种形式适合单位、团体体检。根据单位体检的项目,制订好体检项目的注意事项及导医路线图,发放人手一册,使参检人员对体检有初步的了解,做好体检准备,确保体检顺利进行和体检中各项检查数值的准确性。参检单位体检完毕后,可根据参检单位的要求,对该单位的体检情况进行统计,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主要宣教防病治病知识,如介绍多发病、慢性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应对措施、现阶段的治疗水平、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处方等。授课完毕后和体检人员进行座谈,回答各种相关问题,使体检者对疾病有更深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增强体检人员的健康保健意识,增加防病治病的知识,提高健康体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2个别交谈

此形式适用于健康体检的过程中。根据体检者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指导。对文化程度低且性格执拗,不易轻信宣教并对疾病有疑虑的病人,交谈时护理工作者需掌握好沟通技巧和诱导解疑的本领,实行因人施教,尊重体检者,并注意保护体检者的隐私权

3.3设置宣传专栏

在体检中心的门口设置宣传栏,根据不同季节,对常见多发病、流行病的预防、治疗、保健知识,采取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宣传。在体检中心内放置有教育处方书架,专门印制多种常见病的健康教育保健处方,免费发放给体检者,如妇科常见病的保健处方、心血管疾病保健处方、糖尿病保健处方、各种体质的饮食处方等。

第7篇:健康教育的实质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整合 途径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般而言,心理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素质发展又具有导向作用。对于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反过来,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学校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一、整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起来,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客观上起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倍增器”的积极作用,对于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能改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理论说服教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两者缺少思想交流,教育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者与来咨询者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咨询者不是说教而是开导来咨询者,这两者之间建立平等、协调的人际关系。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有利于双方都敞开心扉,显露出真情实意,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原来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为顺利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第二、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在社会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状态千差万别、错综复杂,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客观上要求教育者必须根据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选择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过程与操作方法,正所谓“因人而异”、“潜移默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只有这样,教育者才有可能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打开受教育者的“心灵之窗”,解决困扰受教育者思想的实际问题。教育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必须首先深人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趋向,找到产生思想问题的“症结”所在,教育者才有可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受教育者的心坎上、触及受教育者的灵魂,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更加有效,更富有艺术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第三、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长期以来,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考虑的头等大事。如果这种教育行为谈不上科学,最终必然会危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整合起来,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探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毛、理活动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并有效地运用其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教育者真正掌握了心理学原理、方法,并将其有效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就能够更好地揭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自身的工作实践更易于引起受教育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从而有效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二、整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

要想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起来,发挥二者的综合优势,就必须找到二者的结合点,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让其真正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显著成效。在实施过程中,一般需要运用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教育观念的整合。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首先需要的就是教育工作者对此观念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和认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就必然要求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只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与依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树立现代教育目标观,真正构建起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

第二、手段方法的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必须在具体教育手段和方法上优势互补。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互相汲取对方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优势。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变被动应对矫治型教育为主动引导发展型教育。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心理学中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调适和平衡,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别教育功能,使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较高的层次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矫正不良人格,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第三、师资力量的整合。首先,要从体制上把心理教育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之浑然一体,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倾向问题,而且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及应对措施,调适、矫正、发展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新时期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要加大既擅长思想政治教育又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得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改变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国家在师范院校开设一门兼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专门为高校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师资队伍。同时,还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对在岗的教师实行业务培训和指导,让其能更好地履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条件下的教育职责。

参考文献:

第8篇:健康教育的实质范文

[关键词] 高血压病; 饮食指导;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105-01

高血压是我青海地区多发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者可引起脑梗死、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加强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预防意识等尤为重要。

1 定义 18岁以上的成年人在未服用降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并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即可确诊为高血压病。

2 临床表现 头晕、头痛、耳鸣、乏力、失眠,也可出现心悸、心前区不适等。

3 诱发因素 高血压的发病率与生活饮食习惯、烟酒、肥胖、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

4 饮食指导 以素食为主,低盐清淡,多吃蔬菜。

5 健康教育内容

5.1 高血压病的基础教育 帮助患者认识高血压,正确面对高血压,讲解高血压的定义及其危害,既要让患者懂得高血压并不可怕,是可控制的,也要了解高血压对个体的危害。通过基础教育,使病人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

5.2 督促合理用药 高血压病通常需联合用药,长期用药。让患者了解治疗意图,向患者讲解药物的剂量、方法、药物不良反应等,制度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严格指导患者按医嘱服药,可持久的维持降压药的血液浓度,避免短效药物引起血压骤降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供血。

5.3 注重心理护理 加强卫生宣传,有针对性地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病的一般常识,保持心情愉快,心理平衡,生活要有规律,对血压反复升高,难以控制者,帮助其分析治疗失败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对疾病不重视不愿长期服药者,讲明高血压病及并发症,使其主动配合服药,达到增强健康,消除负性心理。

5.4 指导生活习惯的改善 生活方式的调整不仅是高血压最可靠、最安全的治疗方案,而对提高机体整体素质也有积极作用。提倡低盐低脂饮食,保持适当体重,戒烟限酒,适量运动。

5.5 自救指导 自救是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血压危象可引起剧烈头痛,神志不清,甚至肢体瘫痪,患者血压急剧升高,应立即舌下含服心痛定10-20mg应及时就诊。家属及患者掌握自救基本知识将减少患者猝死率。

第9篇:健康教育的实质范文

通讯作者:宁宏伟

【摘要】 急性腹泻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传染性消化道疾病,在临床上发现患儿家长对急性腹泻及其治疗药物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够,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甚至加重。本院通过采用多种方式对患儿家长实施宣教,使他们对急性腹泻的病因、发病机理有了正确的认识,学会了自我监测病情,掌握了相关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使患儿的疾病得到了合理的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 急性腹泻; 儿童; 健康知识; 宣传教育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2.036

肠黏膜的分泌旺盛与吸收障碍、肠蠕动过快,致排便频率增加,粪质稀薄,含有异常成分者,称为腹泻(diarrhea)。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急性腹泻起病急骤,每天排便可达10次以上,粪便量多而稀薄,排便时常伴腹鸣、肠绞痛或里急后重。严重急性腹泻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异常等内环境紊乱,救治不及时甚至导致死亡。特别是在小孩和老人等更加严重和危险。急性腹泻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传染性消化道疾病。根据1988年国内21省(市)腹泻病防治现状入户调查结果推算,全国每年约有8.36亿人次发生腹泻,其中5岁以下儿童约为2.09亿人次。又据1989~1991年在鲁、闽、滇、陇、湘及北京等6省(市)开展的22次城乡腹泻病入户调查,5岁以下儿童年平均发病频率为0.86~3.9次/人,6省(市)的平均水平为2.5次/人,其中农村地区为2.9次/人[1]。在临床中发现患儿家长对急性腹泻及其治疗药物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够,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甚至加重。本院通过采用多种方式对患儿家长实施宣教,使他们对急性腹泻的病因、发病机理有了正确的认识,学会了自我监测病情,掌握了相关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使患儿的疾病得到了合理的预防和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8月~2010年12月本院收治急性腹泻患儿102例,均符合儿童急性腹泻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63例,女39例。平均年龄3岁,病程0.5~3 d。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入院后对所有患儿家长进行了系统的健康宣教。

1.2 方法

1.2.1 入院宣教 入院后介绍病房环境、作息时间及医护人员,为患儿提供安静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利用科普读物、录像、讲课等形式,详细介绍急性腹泻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发病的常见诱因、急性腹泻发作急性期和缓解期的治疗,以及急性腹泻的治疗原则,提高患儿和家长对本病的认识和重视。

1.2.2 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 急性腹泻具有起病急、症状明显、反复发作等特点,易使患儿产生焦虑、紧张、恐惧、脆弱、依赖性强等心理反应,甚至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针对患儿的不同特点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在急性发作期让家长陪护,满足患儿的安全、爱与归属需要,多做安慰、鼓励和解释工作,多关心患儿,使患儿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有利于疾病的恢复[2]。

1.2.3 日常生活护理

1.2.3.1 在做好注意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不饮生水和质量不合格的饮料,不食腐败变质食物和不洁瓜果,饭前便后要洗手等一般性的卫生常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的教育,食品要严格杜绝感染源。冰箱现在已经广泛地进入家庭,一部分家庭对食物的储存出现了“冰箱依赖症”,殊不知冰箱已成为腹泻的重要感染源。

1.2.3.2 家长应仔细观察急性腹泻发作先兆,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发现有上述症状,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合理用药,脱离感染源。

1.2.4 用药指导 一些家长担心患儿年龄小,药物的毒副作用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对此应耐心教育。常用的止泻药有思密达、黄连素、鞣酸蛋白、次碳酸铋、颠茄等,均无毒副作用,不会对患儿造成不良影响,消除家长的顾虑。急性腹泻的治疗应强调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的原则,在缓解期也要不断预防用药,重视急性腹泻的规范化治疗,提高用药依从性,训练指导患儿的正确服药技术[3]。

1.2.5 建立自我管理档案和指导急性腹泻日记的填写 教会家属记录急性腹泻日记,如急性腹泻发作的日期,天气情况,急性腹泻的诱因,如饮食,接触感染源,急性腹泻发作时间,2次发作的间隔时间等,提供资料给医生,有利于对急性腹泻病情的自我评价。

1.2.6 增加机体免疫力活动指导 家长应注意对患儿的体能锻炼,提高抗病能力,锻炼要逐渐增加运动量,避免剧烈运动,持之以恒,对天气、季节的变化要更加注意,避免引发急性腹泻。

2 结果

102例急性腹泻患儿及家长均对急性腹泻的病因、发病机理有了全面正确的认识,掌握了急性腹泻的预防知识和诱发原因,学会了自我管理和监测,能积极配合,连续的治疗,仅有11例两次住院治疗。

3 讨论

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家长了解了病因、发病机理和急性腹泻的诱因后,在生活中不再因患儿有病而过分地保护,给予适当的锻炼,增加机体抵抗力,同时注意监护好患儿,减少诱因,以免引发急性腹泻,在心理上给予较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增强患儿信心,使其坚持用药、规范用药,能较好地控制急性腹泻的发作,减少住院次数,提高生活质量[4]。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监测和信息服务中心.中国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简介[J].疾病监测,2008,23(1):4.

[2] 司徒敏雄.住院儿童临床心理护理现状及展望[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7):3340-3342.

[3] 魏承毓.我国甲型副伤寒的流行趋势及对防控对策之探讨[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5,32(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