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模式范文

健康教育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教育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教育模式

第1篇:健康教育模式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当前高校学生的年龄基本分布在18-24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虽然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趋于成熟,还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矛盾和迷惘;因为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无法在短期内调整适应,与周边的环境和与身边同学的关系都很难快速融入,心理落差非常大;不会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恋爱、宿友之间的友谊等感情问题。虽然步入大学,但承载社会与家庭的双重期望,面对大众传媒的无所不及,价值观念的迅速更迭,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来自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加之强烈的自尊,叛逆的个性,他们的内心大都充满着各种矛盾,心理变化异常剧烈,因而导致大量的心理问题。厌学、抑郁的现象频频出现,心理障碍乃至更严重的心理疾病也时有发生。自身因素再加上外部因素影响,诸多因素导致心理层面上表现出来的不成熟、不稳定,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这一切都引起了高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视。基于此,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及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避免大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保证,更重要的它也是践行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基本内容。同时,进一步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方法和策略,让大学生具备健康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人格,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模式”

一词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它标志着各种事物之间隐藏的一种规律性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反复出现的相关联的事物中发现和抽取出的有规律的东西,是解决问题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括地说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地置于开放式的大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学校内部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及通过家庭教育的密切联系与指导,充分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进行正面的、有效的影响与干预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内涵,就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培养身心健康的专业人才,以营造和谐校园人文环境为既定目标,以塑造和完善学生思维架构、价值取向、人格为最终目的。其具体内容包括:传授心理疾病预防、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在其它教学课程中渗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境,进行心理素质行为训练,搞好课外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实施大学生心理测量、心理咨询,改善家庭内部环境,争取社会力量等。这对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形成健全人格大有裨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心围绕点是积极的“健康心理”,其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主要关注主体(大学生)的思维、理解、判断能力;第二,主要关注主体(大学生)的内心思想状态;第三,能够做到客观、公正评价主体(学生)不健康的思维、辨析能力,或是能够评估非正常的思想、内心状态,促使(督促)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期间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思维能力,时刻保有一个相对良好的心理和思想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服务性。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地创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体系,属于教育管理工作的范畴,而所有的教育管理工作均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来进行的。换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本质就是服务于学生,引导各专业学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树立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层次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各方面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同专业或者同班级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价值观也不一样。这就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富有针对性。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动态性。社会、时代的飞速发展与变化,大学生对待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在与时俱进。因此,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价值观也呈现为一种动态的变动趋势。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只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也不仅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问题,它是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关系到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层面。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开展与创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意义重大。第五,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模式实施后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的意义、价值,是运用这种或那种模式可以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诸多问题。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有制度来加以约束,正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管理,绝不仅仅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各种保障。在教师的教学管理,学生的学习管理、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构建一套与现实状况相吻合、相适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自主解决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当然,任何事也都不是绝对的,模式也不是固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是复杂的,是针对不同区域、环境、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科学。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探究

(一)结合“五性”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通过调查本地的几所高等院校情况看,近几年来都相继开展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往往流于一种形式。如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候,没有专业的教师,经常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笼统地混为一谈,而所谓的心理辅导员其实就是政治辅导员,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和帮助。此外,所设立的心理咨询中心有时也形同虚设。一些高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实际意义,由于片面的认识,或者是不愿意主动尝试,导致开展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极不到位,纯粹是为了应对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需要。对此,明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服务性、层次性、动态性、可行性、有效性特点,高校在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时候,必须紧紧依据这“五性”。具体说,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服务理念,即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具体选择上,一直到模式的开展与实施,还有后续活动阶段,都应当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核心。第二,模式的搭建、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尤其是在内容的安排设计上,需要根据大学生心理状况和差异性需求来进行调整,从整体性体现出个性,并将每一个个体统一化来管理,层次分明。第三,模式的搭建、设计要尽量结合时代背景以及学生的自身变化,所有的内容与形式设计,均需要围绕着学生的层次性特点来逐层实施,尽可能地对所建构的心理教育模式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动态调整。第四,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思想上、政治上及教育管理工作上的重要性,模式的建构必须取得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估和论证,确实保障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可行性、有效性,真真切切地为各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能够良好运行下去。第五,模式的构建、设计,一定要确保可以作为短期(一段时间内)内的检验和判断标准。可以通过此模式来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出部分学生存在的、潜在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来加以防范,切实做好心理健康保障工作。

(二)多元化、全方位地构建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新时期,许多高校重新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内涵以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意义,从实际出发,落实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精神,从全方位、多视角来对待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构建立体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总体架构设计上,以实践为基准,以理论教育为辅助,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进行,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整套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效运行。在具体实施方面,可以按照“三项两互”模式来进行。所谓“三项”,即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组织工作;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编入到学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内容中;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实现其科学化。“两互”,即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互结合促进。所有的教学工作、学生工作都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进行,构建互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理论教育环节主要涵盖以下内容:一是聘请专业的心理学科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定期对学校各专业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为主,通过传授最基础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具有较好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二是在实践教育环节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即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教育模式。例如去养老服务中心和老年人进行心理互动,对残疾儿童的心理干预,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疏导及爱心捐助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更加有针对性,从心理医学方面开展实践,比如医学类专业学生开展街道心理义诊、送医下乡等校园公益性活动。总之,通过理论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通过社会实践式的心理教育,更加提升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知高度。尤其是对于那些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责任心和开放性思维。

四、结束语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承担家庭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素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它是高素质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大学生受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身心处于不稳定期,往往容易在心理上出现障碍,产生“心理负效应”。因此,在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探寻高校较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势在必行。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方位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各种保障。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教育工程项目,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更加有针对性、策略性地运用各学科知识,包括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运用,对社会学和德育论等学科知识的运用,构建一套完整的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做到科学、实效,以利于更好地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现状调查与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4):102-105.

[2]刘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再认识[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51-152.

[3]王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9):19-21.

[4]叶金勇.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9):135-137.

[5]孙一方,马小惠,惠筱.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6(4):184-185.

[6]王炜丽,彭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新校园旬刊,2015(12):150-150.

[7]张德臣,王海峰.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策略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6):35-37.

第2篇:健康教育模式范文

一、健康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一)健康的界定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完善。截至1990年WHO提出了现今的健康观念,即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完善的四维健康观。同时,新的健康又有躯体、情绪、心灵、理智、职业、环境和社会七个维度层面,告知人们用发展和动态的眼光看待健康。四维健康观既是整体的健康观,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最后还要力求达到以上各个方面的静态平衡。

(二)健康教育的界定

健康教育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活动及其过程。健康教育通过向大众传播健康信息,对目标人群进行健康观、价值观的认知教育以及保健技能的培训,针对特定行为进行干预,通过这些系列工作可以有效地帮助工作对象掌握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价值观,改变不健康行为和采纳健康行为,避免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主动追求健康,提高健康水平。

(三)“五位一体”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

由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受到内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加之自身能力薄弱,如若再受到家庭中不和谐或不健全的状况、社会的不良风气、学校教育的缺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极易产生高危行为。所以基于动机理论,以个人为主体,建立学校、政府、家庭和社会“五位一体”的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值得探索。

(四)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对大学生高危行为的影响

国外的健康教育模式一直推崇的是综合性的教育模式。全面的性教育(CSE)也被罗列其中,同时强调教育要包括禁欲,禁欲可作为很好的疾病预防策略。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提供了医学上关于避孕药和的准确信息,推广禁欲与有保护的性行为;综合项目包括禁欲的详细信息,并且致力于防治艾滋病、性病等,通过教育项目使大学生自我克制主动避免婚前性行为以及婚外性行为,减少高危行为的发生,预防艾滋病,使学生成为健康、自信、快乐的人。

二、理论依据

现代病的根源往往是人们的无知且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贪欲却不自制、精神滑坡,导致道德上的缺陷,从而导致不健康的行为(即高危行为)的产生。建构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基于特定路径与理论依据,从全新的视角和源头出发,对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建构分析。

(一)引用建构主义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是教师、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简单联系,现代的教育逐渐引入了媒体、非营利组织等多部门,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旨在通过多方协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更好地完成教育。

(二)动机理论视野下的模式构想

动机是指“发起并保持目标指向的行为的过程”。认知动机理论认为动机的两个来源是对于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的考虑、预测和自我树立目标作为行为评价的标准;保护动机理论(PMT)认为健康相关行为来自于个体对结果的预期和感知价值,涉及个体所认知危险的严重性、对威胁的易感性、保护行为在抵御威胁方面的有效性和个体采取保护行为的能力四个因素;人本主义动机理论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自我约束、为个人成长而努力等因素,注重内部的动机;行为主义的强化动机理论为健康教育提供了抑制、引导的强化策略。从动机理论的发展来看,学界正在寻找将人是机器的比喻和人是神的比喻相结合的普通动机理论,即日益强调动机的多元性。因此,大学生健康教育既要注重身体健康,又要注重心理健康;既要注重普遍原则,又要关注个体性;既要注重外在诱因、环境的影响,又要注重内在原因;既要注重理性认知,又要注重情感诉求。

三、构成框架

(一)随机通达教学设计

指学习者可以通过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学校教育可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体,采用多途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模式,运用“讲授+活动+咨询”参与性互动模式,采用课堂讲授、阅读、讨论、案例教学、观摩、角色扮演、咨询服务等教学方式,以现代传媒技术为传播载体来有效提升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认识水平。此外,学校教育要不光停留在知识层面,也要注重艾滋病反歧视教育,关爱艾滋病患教育。

(二)抛锚式教学设计

也称情境式教学设计,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求解。健康教育过程中要综合多种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情景体验,移情作用、少年妈妈现身说法、男生体验孕妇装等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健康教育,意识到高危行为的危害,懂得自身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继而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培育健康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远离高危行为以求健康。

(三)中西结合,五位一体,协同教育

借鉴国外健康教育中的成功案例,比如美国开展综合性学校健康教育(CSHE)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密西根课程模式,英国中学的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PUSH)教育卓有成效,挪威建立全国目标,墨西哥教育部和卫生部密切配合,加拿大成立国家指导委员会,澳大利亚在全国开展新的健康教育计划,日本颁布学校保健法。加强学校、政府、家庭和社会主体之间的多维互动,协同教育,由点到面创造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支持系统。其中,政府注重要大力支持,加大宣传,起好带头作用,挣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为学校和社区提供性教育资源,并且各个单位主体要试图建立相关机制,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对大学生开展综合性性教育。

四、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的特色

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在借鉴国外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同时,注重主体的能动性,客体的协同性,内容的多样性,及时更新并不断完善,关注危险的性行为的共通性,关注高危行为的触发点,使当代大学生建立全面的健康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通过有效干预降低高危行为的发生率,预防艾滋病,从而获得社会的、自身心理的、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多方收益。提倡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即强调实施主体的综合性,教育内容的综合性,阶段和方法的综合性。

(一)综合性的实施主体

健康教育需要建构实施主体和受众的畅通桥梁,多渠道、广范围、有深度的教育。“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模式在发挥自身动机的基础上,可以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力量协同教育。其中,大学生是主体,具有不可替代的内因作用,一切的健康行为活动都应以其为根本导向。健康教育要注意调动其内在动机,运用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KABP),充分发挥知、信、行的基础、动力、目标作用。就实施主体来说,首先,学校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健康教育需要提升大学高层教育主管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度和重视度,提升师资水平以整合教师队伍,完善教材,创新教育方法,健全教育设施。其次,政府是健康教育的主导,政府健康教育立足于宏观调控,调动教育部、卫生部、学界、新闻媒介等多方力量,树立全国目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引导教育新方向。再次,家庭是健康教育的港湾,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向孩子及时灌输相关教育知识,尤其是离异或者单亲家庭更要积极引导孩子。最后,社会是健康教育的保障,发挥非政府组织的非凡作用,开展社区教育、社会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以上四方要多多配合,可以建立联动模式,统筹协调,分期监控教育成果。

(二)综合性的教育内容

当前我国青少年性成熟年龄明显提高,未婚同居及未婚妊娠现象较普遍。大多数学生缺乏避孕意识、避孕措施使用率低,或对避孕知识一知半解、避孕方法不当。健康教育需要按需而教,寓教于乐。教育内容要涉及生理教育、心理教育、社会适应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方面,避免部分内容的缺失,改变当今教育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对于大学生,尤其需要注意性健康教育,综合性的性教育应该囊括性心理、性生理和性道德多方面,培养其自律和理性选择的能力,为其成为独立文明的公众打好基础。基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在素质教育中发展全面的健康教育,向大学生灌输科学的性知识、青春期知识、安全知识、艾滋病知识、伦理知识等。

(三)综合性的阶段和方法

健康教育需要注重科学性、阶段性和系统性,青少年是幼稚和成熟的矛盾体,因而大学阶段的健康教育也不容忽视。运用随机通达教学、抛锚教学、中西结合的方法,做到健康教育从娃娃抓起。

第3篇:健康教育模式范文

一、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

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的。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是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某一个阶段的教育与教学任务,目前高校通常的做法是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其他时间只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全程是指全部里程或路程,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即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与生活过程。一方面,按照国家教育部及辽宁省有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规定,可以将高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为32学时,从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开设,到二年级第四学期结束,课程开设周期为四学期,前两学期的课时分别为12课时,后两学期的课时分别为4课时。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学期与教学周数。另一方面,心理咨询与辅导不仅要采取积极主动干预模式,还要“全程式”陪伴大学生,即从大学生入学开始一直到大学生活结束,心理咨询与辅导一直伴随大学生的左右。在通常情况下,全程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可以依靠学校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制度来完成。全程式心理咨询与以往心理咨询的区别就在于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主动干预,而传统的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被动等待;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是由学校党委聘用的专门负责某一分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就可以保证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以外,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的心理辅导全程跟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本论文中,受篇幅限制,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专指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模式。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

本文以辽东学院2010级、2012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实验法与测量法研究与探讨了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效果。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测评工具是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与问卷测量法两种研究方法。其中,实验法是以辽东学院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确定2010级本科大学生采取阶段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012级本科大学生为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问卷法测量法是在实验前与实验后,运用SCL-90心理健康问卷对2010级、2012级大学生进行测试,以检验实验的效果。

2.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2010级本科开设学期为第一学期,课时为16课时,其前测以2010年11月的心理健康普查数据为依据,后测以2012年11月的心理健康普查数据为依据;2012级本科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学期为1-4学期,每学期课时分别为12、12、4、4学时,总学时为32学时,其前测以2012年11月的心理健康普查数据为依据,后测以2014年9月的心理健康普查数据为依据。

三、研究结果

(一)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比较分析

对于2010级本专科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然采用阶段式的教育,即在大学一年级的上学期开设16学时,本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前侧与后侧比较如表3.1所示。由表3.1可以看出,2010级本专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开课前与开课后没有明显差异,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上。这表明,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不大。

(二)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比较分析

对于2012级本科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采用全程式教育模式,即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32学时,具体课时分配为第一、二学期各为12学时,第三、四学期各为4学时。本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前侧与后侧比较如表3.2示。由表3.2看出,2012级本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开课前与开课后均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较大。

(三)两种模式教育效果比较分析

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2010级)效果与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2012级)效果比较分析如表3.3所示。由表3.3可以看出,除了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余因子皆表现出显著差异。这表明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优于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四、讨论分析

(一)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简单地说,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是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某一阶段的教育与教学任务,而不是把它看成是贯穿于大学始终的教育与教学任务。在实践上,多数高校除了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所需之外,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而其他学期不再有授课任务。这种做法虽然能解决大学生入学时所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但不能解决大学生因时间的推移而产生新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上,随着大学生年级的逐步升高,因学业、人际交往、情感、就业以及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增多。尤其是在大学的三、四年级,因就业而带来压力与困惑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而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这些问题却留下了诸多空白,某些高校期望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上述问题,往往是没有明显的效果。造成以上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只有对其实行改革,实施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才是最好的出路。

(二)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越性

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显著特征就是全程性,即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与生活过程。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四个学期,每个学期都可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专题讲座,从而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周期长,它就能做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时关注与跟踪解决,从而保证大学生有了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帮助。另外,高校实施全程式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辅导与咨询制度,可以使心理咨询老师与大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做到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三)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学业的检查与评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评价指标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作业、平时表现、结业考试三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结业考试安排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次课,考试方式采取开卷,随堂考试,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作业在大学二年级完成,占总成绩的20%;平时学习情况占总成绩的30%,各学期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与学期课时的分配多少相关,它主要包括上课发言、出勤、学习状态以及迟到早退等方面。

五、结论与建议

第4篇:健康教育模式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内容 教育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主导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结合学校如何构建符合学生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情况,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以期找到适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常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一是学业问题,如升学受挫、考试焦虑、成绩不理想、需要休学等;二是人际关系问题,如交际恐惧、与教师同学关系不好等;三是青春期性问题,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性幻想、、对性成熟的焦虑等;四是家庭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等;五是由个人身体缺陷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对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入学心理适应教育、学习动机教育、学习兴趣激发、人际交往心理教育等;初二进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挫折心理教育、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等;初三进行心理疾病防治、心理挫折承受、自我心理调节等教育。除确定内容外,还要选择有效的教育模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重在教育。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成一种“教育模式”,首先在于它发挥了学校教育的特点:一是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严密的组织系统、专门训练过的教师以及学生群体。二是指它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成其心理健康发展,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治疗,还重在预防与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区别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

    其次,这种教育模式是立体式、全方位的。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初一至高三的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和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不尽相同。 

第5篇:健康教育模式范文

 

一、为什么要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 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新标准,指出健康的涵义不仅包括生理上的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上的健康。据有关方面的调查,中学生中有34%的人有心理障碍,12.5%的人有心理缺陷,28.1%的人心理存在异常。发展心理学认为,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中小学生认知结构具有不完备性,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不同步性,以及自我认识存在的片面性等,他们在面对挫折时,容易产生更多的焦虑和心理障碍。中学阶段也是个体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很可能就会对以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便不可能真正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且刻不容缓的工作。

 

(2) 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二十_世纪的竞争,人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在事业成功者的案例中,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开朗的性格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成了决定性的因素。现代企业家们在招聘职员时也倾向于那些情商高于智商者。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正心为本。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具有国际交往、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杜会,才算是真正实现了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杜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具有跨世纪的伟大意义。

 

二、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许多条件较好的中学都以不同的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实际实践中却存在不少困难。目前,学校领导和教师虽然都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存在着许多难题,发展不均衡。有的学校搞得轰轰烈烈,有的学校就显得比较冷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雷声大,雨点小"来形容。

 

(3)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新兴的专业,还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对它的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中学实施过程中更是存在诸多错误观念和倾向。一是形式化,并不相信心理健康教育的神奇威力,仍抱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陈旧观念不放,不愿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只迫于形势或追赶时髦而象征性地开展活动。二是神奇化,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将改善、提高心理素质与治疗心理异常混为一谈,对心理健康教育在五育中的作用期望过高。三是独立化,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独立于五育之外的新鲜事物,不注意课内与课外、心理教育与其他形式相结合、专职教师与全体教师、心理专家与一般教师相结合,因而收效甚微。四是扭曲化,不能正确认识心理咨询,认为是心理有问题的、有毛病的人才需要去咨询,忽视了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自我成长的一个重要方式。

 

以上错误观念和倾向都是极其有害的,它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从观念上提高认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4) 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萌芽状态,中学内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专业化不够。目前中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由后勤人员或者是其他对此感兴趣的教师兼职。真正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很少。

 

缺乏针对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目标,它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超越了学校和学生这个实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会变得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缺乏针对性。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受西方的影响,我们所运用的方法、技术、手段多靠移植甚至完全照搬欧美国家的一套。例如,我们引进的心理测量量表远远超过我们自编的,有些量表引进后甚至未经修订就开始应用,可信度很低,不适合我国国情,不适合我国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的用成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去衡量学生;有的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去衡量小学生;有的目标制定得过高过大,脱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水平和硬件设施的实际情况,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徒有其形,而无其实;有的用心理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过泛过滥,缺乏针对性,学生了无兴趣。

 

三、如何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_个完整的系统,包括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三个方面。

 

(5)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增强适应能力。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应达到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的总目标。

 

根据不同年级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年级目标。初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初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初三: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高一: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学生学业规划提供咨询帮助;高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杜会责任感和科学人生观;高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升学观,正确对待高考,形成正常的应试心态,掌握科学合理的应试技巧。

 

(6)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学心理健康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系统而深入地开展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学习心理教育:包括开发学生潜能、考试心理的调适和训练、激发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教育等;人际交往教育: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观,教会学生正确地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合理调节情绪教育:包括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技巧,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以适应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青春期心理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青春期男女生交往的问题、正确认识青春期面临的情感和困惑;挫折应对教育:包括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生活、学习、情感中遇到的挫折与失败,掌握对抗挫折的技巧,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升学与择业心理教育:包括升学考试前后的心理教育、升学与职业选择指导、职业心理准备教育。

 

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制定适合不同年级的教育内容。

 

(7)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四种模式:心理治疗模式、心理咨询模式、心理讲座模式和心理辅导模式。在中学,以心理辅导模式最为普遍和实用。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心理辅导,从层次上可以分为三级:预防、咨询与矫治。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途径具有多元性,可以概括为:"_中心“1课""四室"和"一工程"。

 

"―中心",即心理教研中心。它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机构和领导中心,_般由负责德育的校长负责,或由专职教师负责,校长兼名誉组长。中心建立工作接待制度、例会制度,作为学校独立机构,协调好与政教处、教务处、教研室的关系,负责开设心理辅导课,管理"四室",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和宣传工作。。

 

—课,即心理辅导课。它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通常以班为单位开设,心理健康课一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符合学生需求的课题,以学生活动为主,重在让学生能深入体验感受,从而进行对自我反思。心理健康课程一般结构为“引入话题一创设情境一展开讨论一自我体会一反馈矫正一总结深化"。当然,心理辅导课主要是根据目标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不需要拘泥于固定的模式。

 

"四室”,即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团体辅导室和心理宣泄室,这"四室"是一个完备的系统,也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设施。心理咨询室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并建立咨询室工作制度,完善咨询师职责及道德规范,开通咨询热线、悄悄话信箱,设立情绪气象台等,架起咨询者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指导和帮助。心理测量室是对学生进行定期测量是中学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阵地,心理测量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并且防患于未然。设立团体辅导室,能对有着相同困惑问题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以缓解学生压力,调节紧张情绪,帮助学生自我成长。心理宣泄室用来供学生发泄情绪,帮助学生合理及时发泄不良情绪,调节心理状态,以最佳的状态来迎接每天的挑战。

第6篇:健康教育模式范文

就目前国内的健康教育来说,很大程度是以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西欧)为范本来“跟踪”、“引进”的。这似乎基于这样的观念:我们的健康教育是落后的,而且差距在扩大。然而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开始引进健康教育的学说和新的工作模式时,美国哈佛大学却资助研究中国的传统养生方法,而斯坦福大学受五角大楼的委托,已秘密研究中国养生学多年……这些都不由得促使我们思考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中国的健康教育到底应该如何发展?

在本期专题中,我们请相关专家从不同角度谈对中国健康教育模式及养生学的认识,希望有助于打开人们的思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教育模式。

健康教育学说的提出,不能说不“得益”于现代医学的局限性。建立在解剖学、实验生理学、细胞病理学等基础上的现代医学本质上是生物医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物医学的进步使绝大部分传染病都置于人类的控制之下,少数传染病甚至被消灭(如天花)或即将被消灭(脊髓灰质炎)。生物医学的这些巨大成就在人们心目中造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势,即认为只要按这一模式走下去,任何疾病都能被战胜,甚至被消灭。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分子生物学的进步,更强化了这种思维定势。按照生物医学的模式,任何疾病都可以在人体器官、组织、细胞乃至生物大分子等不同层次上找到可观测到的变异,弄清楚这一点,就可以寻找特定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战而胜之,治愈疾病。

然而,事情的结果却出人意料。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心理负荷也越来越大,而且生活方式和行为也越来越偏离,人类作为一个物种长期进化而形成的自然状态,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激增,医疗费用直线上升。据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统计表明,60%~70%的疾病系心身失调所致。一些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哮喘等都和心身失调有密切关系。对于这类疾病,无论是病因、病理的研究,还是疾病的防治,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框架里是很难找到解决办法的。因为人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非线性巨系统。非线性科学告诉我们:非线性系统状态的任何一种改变,都可以由多种因素之中一种,或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通过系统内部的多种途径(其中一种或多种)而促成。因此,试图在生物医学的框架里弄清这些疾病的病理机制,进而防治这些疾病,从方法论来说是错误的。

相比而言,中医有6400年历史,《黄帝内经》成书于2500年前。世界上曾有四大传统医药体系:中国、埃及、罗马、印度。随着历史的变迁,后三个传统医药体系均已消亡,惟有中医药体系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健康的保障。当世界上许多地区的人们尚在茹毛饮血时,中华民族已有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自我保健方法。传统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带有自己特有的社会文化印记,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重视心理因素,强调顺应自然,把人类、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去理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传统养生学是一门古老的交叉学科,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特点,符合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模式要求。

第7篇:健康教育模式范文

【关键词】中职贫困生 心理健康 原因 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随着国家资助和免费制度的逐步实行,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上得起职业学校了,原来隐藏在经济贫困背后的“心理贫困”也日益凸显出来,如何做好中职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中职学校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

一、中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

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15-20岁。在这个阶段,他们大多是青少年学生,认知能力尚存在欠缺,身心发育不够成熟,心理承受力相对比较低。在遇到各种生活、学习中的心理矛盾问题时情况更为严重,主要表现为自卑孤僻、多疑多虑、社交恐惧等消极的心理特征。

二、中职教育贫困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

中职贫困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有着中职生的一般性,同时又具有其独特性,与此相应,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较为复杂,受多重因素影响。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轨期,市场经济发展尚不成熟,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受此影响,文化水平较低、自制力较差的群众常常不能完成正确的心理转化过程,沾染或者形成诸如奢靡攀比、权钱交易、吸烟赌博等风气,形成一定规模后便逐步演化为一种社会不良风气。中职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甚至是偏远山村,未曾见过大的市面,初来城市入学,并且过着群居式的集体生活,很容易受到这些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和毒害。

(二)学校教育的缺位

就中职生这一大的群体而言,目前学校对他们的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缺位现象。中职学校普遍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没有专业的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培训,就算有也很少认真上课和开展活动。

(三)家庭教育的错位

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父母的关系、经济收入以及家庭的架构和氛围,是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行为等教养方式更是直接影响着中职生健康心理的生成。

(四)个性心理发育尚不成熟

中职生从年龄上看,他们一般处于15-20岁之间,正是一个由不定型转向定型的关键的过渡期,可塑性很强。这一时期的他们被心理学家称为“断乳期”、“危险期”,既具有成熟性,同时又具有幼稚性。

三、完善中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

中职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但他们现在又是一个弱势群体,贫困中职生更是处于弱势,其中“心理贫困”问题较之“物质贫困更加凸显。”在健全和完善助学体系,帮助中职贫困生“物质脱贫”的同时,必须加强中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使中职贫困生“心理脱贫”,还中职贫困生一个真实、健康的自我。

(一)净化中职贫困生社会和心理生态环境

人的思想、心理活动等都不是孤立的人脑机能,而是与其生活的周围环境密切相关。为中职贫困生创造一个良好、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生态环境,对促进中职贫困生心理健康良心循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充分利用网络、实体传媒,加大社会、社区和校外等教育力度。一是引导中职贫困生正确理解贫困,使其明白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贫困丧失了追求理想的动力和实现抱负的梦想而导致的“心理贫困”,要使他们从思想上正确对待贫困,在行动上克服和战胜贫困。二是使中职贫困生认识到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一样重要,当遇到心理问题时,应该及时向心理医生、老师以求咨询、疏导。

第二,正确认识中职学校的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以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加中职贫困生的职业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一方面,必须从战略高度强化职业教育的定位。另一方面,加快企业单位的用人观念转变。企业单位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录用人才,为中职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就业环境。只有这样,中职生才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使他们从自卑中站立出来,变得更加自信,这样他们才能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才能以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第三,过滤校园不良信息,还中职生尤其是贫困中职生一个洁净的生长空间。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学校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管理,多增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励志等信息,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促进中职生尤其是贫困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

第四,为中职生尤其是贫困中职生创造一个和谐的社区环境,加大中职学校附近“网吧”、“歌舞厅”、“游戏厅”等机构的清理力度,争取为中职生尤其是贫困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社区环境。

(二)构建全方位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中职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很大程度取决于学校教育方式、教育质量,以及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因此,为构建多方位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首先推动中职学校教育的完善和发展。

第一,中职学校教学计划中,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教育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教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学会自我调适。另一方面,是培养中职生处理挫折调节的能力。

第二,在中职学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为了解决中职贫困生心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以改善中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

第三,以专题讲座、小型讨论会、访问活动为主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这些集体活动,培养中职贫困生的价值观取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活动,让他们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升华自我。

第8篇:健康教育模式范文

关键词:格林模式;激光美容;健康教育;满意度;知识;信念;行为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5月在我院行激光美容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06例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纳入标准:经诊断需行激光美容治疗者;年龄≥18岁;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及言语沟通障碍者;接受过激光治疗相关健康教育培训;中途暂停治疗者;有严重基础疾病。对照组52例,其中女47例,男5例;年龄(36.72±8.52)岁;雀斑23例,老年斑17例,黑痣12例。观察组54例,女49例,男5例;年龄(36.94±8.56)岁;其中雀斑25例,老年斑18例,黑痣11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由护士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在激光美容治疗过程中,通过口头指导或利用相关资料进行健康指导,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预后相关知识、治疗后防晒知识及饮食指导。1.2.2观察组护士查阅激光美容治疗健康教育相关文献,编制激光美容知信行调查问卷;在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整形美容科3名护士、9例激光美容治疗的病人进行开放式深入访谈,了解、分析影响激光美容治疗健康教育效果的各种因素,并将其归纳为倾向因素、强化因素和促成因素。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将格林模式应用到激光美容治疗病人健康教育过程中。1.2.2.1针对倾向因素影响健康教育质量的倾向因素主要是病人缺乏激光美容治疗相关知识且对激光美容治疗后的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针对倾向因素,主要通过面对面健康教育及健康教育宣传册教育增加病人对激光美容治疗相关知识的了解,同时提升病人对治疗后自我健康教育的重视。治疗前,对激光美容治疗的原理、安全性、治疗效果进行介绍(通过宣传册具体图片进行形象介绍),消除病人对激光美容治疗的不良认知,使病人充分了解激光美容治疗。治疗后,指导病人正确冷敷治疗部位,减少激光治疗引起的水肿及疼痛;为防止出现不良反应,指导病人遵医嘱应用帮助修复皮肤的生长因子、胶原蛋白面膜及相关的医学护肤品;对大量出汗的情况,需要将汗渍彻底清理干净,防止引起感染;指导病人做好防晒工作,在紫外线强烈的天气应减少外出,并正确、有效涂抹防晒霜,外出应用遮阳伞及防晒帽;指导病人多吃瓜果、蔬菜等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预防色斑反弹,注意补充蛋白质和营养,促进皮肤修复愈合,注意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芹菜、香菜、韭菜等感光性比较强的食物。1.2.2.2针对促进因素影响健康教育质量的促进因素是医护人员对激光美容治疗健康教育给予的支持不足,缺乏相关质量控制。针对促进因素,从管理层提高认识、护士明确健康教育职责、构建健康教育平台3个方面进行改进。护士长在科内会议上鼓励和支持加强激光美容治疗病人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健康教育氛围,同时提出对健康教育质量控制的措施,如不定期对病人进行访谈,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定期邀请心内科、内分泌科、消化科等在健康教育中积累了较多经验的科室护士长及护士分享提高健康教育效果的方法和思路,使护士进一步明确健康教育的职责,通过经验的分享进一步结合激光美容治疗具体情况,丰富激光美容治疗健康教育方式和内涵;构建网络健康教育平台,延伸健康教育的时间,拓展健康教育的方式,申请并成立“美丽人生”公众号。公众号通过文字、图片及视频的形式推送激光美容治疗健康教育相关信息,主要内容包括3个模块:激光美容治疗问与答(针对治疗前相关知识普及);我应该注意什么(针对治疗后的健康教育);我的体会与感受(病人治疗感受的分享)。1.2.2.3针对强化因素影响健康教育质量的强化因素主要是激光美容治疗病人接受相关健康教育后缺乏支持与反馈机制。针对强化因素,通过电话随访和微信群提高健康教育效果。由护士对治疗后3d、1周的病人进行电话随访,了解病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理解及执行情况,并对病人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建立微信群,群成员包括护士及进行激光治疗的病人,群成员就激光美容治疗相关问题进行交流,护士对病人正确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支持大家交流自己的经验及感受,对病人的疑惑及时沟通解决。

1.3效果评价

1.3.1激光美容知识、态度和信念、行为得分自行设计激光美容治疗病人知识、态度和信念、行为问卷,由2名主任护师,2名门诊工作经验10年以上护士及1名统计学专家组成专家小组,对问卷进行讨论及验证。问卷包括25个条目,其中知识性问题10个条目,态度和信念问题5个条目,行为问题10个条目,采用Likert4级计分法,每个条目赋值1~4分,得分越高说明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越高,态度越积极,执行行为越好。问卷内容效度(CVI)值为0.806。预调查20例病人,总Cronbach′sα系数为0.751。两组病人在最后1次治疗结束后填写。1.3.2满意度自拟满意度调查表,评估病人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满分为100分,满意为80~100分、不满意为80分以下。调查表总体CVI值为0.79。两组病人均在离院前填写调查表。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Dta3.0a、Excel2003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确保数据准确性。将数据导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后两组病人知识、态度和信念、行为得分比较

2.2两组病人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评价

3讨论

3.1格林模式有助于改善激光美容治疗病人的健康教育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知识、态度和信念、行为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证明格林模式有助于改善激光美容治疗病人的健康教育效果,提高了激光美容病人相关知识水平。知识储备是健康教育的基础,传统健康教育多为知识的简单灌输,病人接受程度较低[8],格林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首先要对影响健康教育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通过访谈了解并分析病人明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针对病人的需求制定全面的健康教育计划[9]。护士通过系统、科学的健康教育,使病人掌握更多激光美容治疗的相关知识,为后续行为改变奠定基础。护士应用格林模式进行健康教育,改善了激光美容治疗病人的态度和信念,病人态度的转变是改善健康教育效果的动力,通过分析影响健康教育效果的倾向因素及促进因素,使病人充分认识到执行健康教育内容的重要性,不断促进病人转变认识,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健康教育[10]。健康教育的核心是病人行为的转变[11],本研究结果证明,应用格林模式进行健康教育可促进病人采取正确的行为,应对激光美容治疗。格林模式的有效性体现在通过评估确定影响因素,进一步明确干预重点,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病人具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同时以积极的态度落实健康教育相关内容,利于病人行为的转变;同时结合医院管理及相关政策的落实,进一步保证其有效性,促使病人真正落实于行为的改变上[12]。

3.2格林模式有助于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观察组病人对基于格林模式开展的健康教育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常规健康教育方式(P0.01),证明格林模式能够提高激光美容病人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满意度是病人对服务质量最直接的反馈,病人满意度调查是评价护理效果的重点[13]。基于格林模式对激光美容病人开展健康教育,综合考虑影响健康教育效果的多重因素[14],从管理层角度提高认识,为健康教育提供有力保障;护士明确健康教育职责,真正落实健康教育措施;以微信形式构建健康教育平台,多层次进行健康教育。通过电话随访、护患即时交流、经验分享、问题反馈与追踪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在提高健康教育效果的同时,改善了病人对激光美容治疗的认识,进而得到病人的认可,提高了病人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第9篇:健康教育模式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模式创新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无论是大学生、中学生甚至是小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业担心,人际关系紧张,对家庭不满,心理失衡等多方面,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生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中,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学校承担者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要有效地培养人才,必须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的思想认识获得发展。作为学校,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学校要在研究学生思想状况的基础上, 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把思想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比如,有的学校秉承“德心工育,互助成长”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的引导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懂得感恩,明白责任,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有效规划,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促进学生完善发展。有的学校积极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用一些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明白善恶,分清好坏,引导学生向模范学习,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丰富心理活动

作为学校,要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能够多开展一些心理健康课程,开展一些课程教育活动、专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学校要根据学生各年级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开始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如,针对学生谈恋爱的情况,开设一些学生恋爱心理课程等,通过完善课程,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困惑。另外,学校要积极举办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能够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心理沙龙活动,通过活动普及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学校也可以在基层班级中设立心理健康委员会,每学期对班级内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能够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系统指导和集中培训,这对于促进学生心里就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新生入校时,学校可以开展新生入校心理辅导活动, 开展一些学习规划活动, 积极调解新生到校的不良心理情绪,引导学生做好学习规划,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完善心理辅导系统

学校要设立日常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系统,对一些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提供支持。当学生遇到困难、障碍、想不通、患有心理疾病的情况下,学校要通过相关机构和系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具体而言,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每周都要开放一次,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建立筛查、干预、跟踪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对问题学生进行跟踪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效率。尤其对于一些心理危机较重的学生,学校要能够对他们做深入的调查,对他们进行跟踪服务,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学校要对筛查出来的学生集中开展心理讲座,与他们定期座谈,能够通过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将一些危机或者是难以处理的学生引导好,或者是通过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心理治疗,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4丰富校园文化

要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要能够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利用校园文化的氛围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从正面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主动地进行自我检讨,不断完善自我。学校要积极利用橱窗、展板、网站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同时,展示出丰富的校园文化,为学生建立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学校要积极开展一些文艺活动,运动比赛活动,帮扶活动,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运动中去,丰富学生的生活,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助人的快乐,使学生能够不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起来。

5加强心理建设专业队伍的建设

要有效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加强心理教师专业队伍建设。作为学校要积极地加强对本校心理教师的专业建设,为本校心理教师提供专业学习培训的机会,定期引导他们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要坚持每周引导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针对案例进行讨论,通过集中学习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另外,学校还需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引进行业人才,扩充心理咨询教师队伍,有效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心理教师队伍建设,能够提高心理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心理教师的待遇能够与其他学科教师持平,提高心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心理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现在,很多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有效措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这对于健全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