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范文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

第1篇: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德育 心理健康 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79

随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渐重视,其为学生成长及发展奠基的优势逐渐凸显。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也因此受到关注。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区别,各具特色,不能替代。但两者又有一定联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内在的联系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融合提供了可能。针对于此,本出了有益的探讨。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

学校进行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虽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德育教育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如果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按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这两者都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两者都是为了帮助中小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全其自身的人格并形成良好的教育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中职阶段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对中职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上的差异。中职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所遵循的理论来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原理与伦理学原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来自教育学与心理学。

2.特征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特征受到外界与自身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由于受到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所需要的学科方法与社会形态改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其自身的特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稳定性对易变性,恒常性与时期性等等。

3.学生观念上的差异。在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称之为教育者与求助者,这也是对教师态度的表明,也就是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双方可以不必顾忌身份上的差异,畅所欲言的讨论问题,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但德育并不是这样,德育主要是从阶级社会开始,其被看作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这也就使被教育的人员可以遵守这一规范。

4.目标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对学生的认识与观念进行改善,这不仅与教师有关系,与家庭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工作的核心是心理不正常的学生,通过对其进行治疗来对其不正常的心理状况进行矫正。在价值取向上,德育主要是服务与社会的,其目标就是对人们的观念进行转变面,使学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的方向上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符,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创设优良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地点,所以其对学生素质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对其进行明确的分析。

1.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想要完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就应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都会影响到中小学生,所以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培养,以此来提高中职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质等等,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雕塑、图书馆以及报栏等等,通过广播、讲座、图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德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学生的习惯、个性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都与家庭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学校与家庭进行结合,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中小学生的教育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对孩子的动向进行掌握,并有效的配合学校的教育,积极参与校园活动。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本身就是一部“活”教材,无时不刻地起着教育的作用,周围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各种社会机构都是对学生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比如环境保护、希望工程、抗震救摹⒍啪、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等活动都可作为学生的教育内容,使社会环境成为教育的课堂。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要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为德育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中职学校把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实现了共同“育人”的目标,为世纪所需人才奠定了生存适应力的基础。

当然,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使人类享受着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中快速的节奏、频繁的应激、剧烈的竞争,也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心理压力和社会道德适应问题。将心理教育融入中职德育之中,可以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的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水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0(1)

第2篇: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范文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危险因素,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的目的[1]。

1 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

1.1 病人的接受能力 不同的教育对象其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工作生活条件等均存在着差异,因而他们的健康教育需求也必然不同。这样,在护理健康教育中就要特别注意教育的针对性,包括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时机的把握等。护士要根据病人的健康需求、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等情况的不同,给予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保证护理健康教育收到确实的效果。

1.2 加强健康教育护士的培训 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集思维、判断、决策于一体的护理,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技术操作,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和运用。因此,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规范化培训是满足护士健康教育需求的有效途径。护士只有不断丰富知识,才能提高护理健康教育效果。

2 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对策[2]

2.1 掌握良好的教育技巧 在护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注意掌握良好的教育技巧,可有效提高教育效果,促进预期教育目标的达成。其中包括护患关系技巧、护患沟通技巧、知识灌输技巧和行为训练技巧等。这些技巧的熟练掌握,对于做好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与教育对象的有效沟通,可了解其思想、情感,及时发现健康问题,有利于护患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2.2 注意教育方法的优化组合 护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多层次的,根据教育内容及教育对象健康需求等情况的不同,合理采用不同形式的教育方法,可以达到各种教育方法的优势互补。

2.3 健康教育的时机 在护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护士要注意把握好教育的阶段性,因为不同的时机将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例如,对一位手术病人的护理健康教育则有明显的阶段性,包括入院教育、术前教育、术后教育和出院前恢复期教育等,每一阶段病人的健康问题及健康需求都有不同的特点,教育内容也就必须有所区别。护士应分阶段地对病人的健康问题进行教育指导,而不能把所有的信息在同一时间内全部灌输给病人,那样做势必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4 健康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在健康教育中,若仅采用单一的健康教育方式,病人将感到单调和枯燥无味,导致其接受健康教育积极性不高。采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专题讲座、挂图、墙报、示范操作、电视录像等,病人接受健康教育的兴趣和实效都将大大提高。除此之外,还可建立同病种病人互助小组,让病人能相聚而相互交流预防疾病、战胜疾病的经验。通过这些多渠道、多形式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学到更多的自护知识,加强护患配合,促进早日康复。3 健康教育目标的合理性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后,应适时采用询问、观察操作、小测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了解病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目标实现的程度,从而判断确定的目标之合理性,为护士进一步修订健康教育目标,重审教育计划,改进教育方式提供依据。通过长期的实践,根据不同的病人选择合适的健康教育方法,不仅丰富了病人对疾病的自我保健能力,还促进了病人的康复,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第3篇: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范文

中国古代医典《黄帝内经?灵枢》中提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翻成现代文就是:“要想成为一名高明的医生,要善于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曾与几位美国的资深医学专家讨论医疗卫生改革,这些专家一致认为如今的医疗投资重点应当是“预防疾病,健康促进”。我国卫生部部长陈竺也曾多次强调“关口前移”,即从单纯的疾病诊断治疗转向预防疾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

“预防疾病”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理念,一个战略,也是一个行动计划,它至少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1.身心健康时:树立“未病养生,防病于先”的意识,以期预防疾病的发生;

2.亚健康状态并出现某些疾病征兆时:必须尽早引起警觉,防微杜渐,避免或推迟疾病的发生;

3.已罹患疾病时:及早采取积极的整合治疗措施,防止疾病恶化;

4.疾病治愈后:加强调摄,采取必要的健康干预措施,以防疾病复发。

在这里,介绍一下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健康管理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健康教育:向公众传播健康知识,传授维持健康的技能。其目的是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行为,鼓励人们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公众卫生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为公众提供一个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帮助人们改善并促进健康,包括生命全程各个阶段的健康教育与卫生服务,以及增强应对各种健康问题的能力与心理准备。

健康管理:既包括以人为本,对以人为主体的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也包括在家庭、社区乃至全社会控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公众主动参与意识,降低医疗卫生开支,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美国曾经用“New Start”[一个新的开始(由以下各英文名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来形象地描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内容:

Nutrition 注重营养,合理膳食

Exercise 适度运动,持之以恒

Water 饮水安全,减少污染

Sunlight 户外活动,享受阳光

Temperance 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Air 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Rest 睡眠充足,张弛有度

Task 劳作有节,安居乐业

分析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可以用严峻的“三个70%”来概括:

70%的医疗资源仅用于20%患者的诊断治疗!

70%的健康人群只用了全部卫生资源的10%!

第4篇: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最初它被作为德育工作的一种辅助形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依附于德育工作,并从一开始就以固有的理论和实践效果对德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两种不同学科的教育,但这两种教育又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互为基础的。德育从其根本上来说是培养人的品德教育,而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若干心理要素,这就使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包含着与德育相贯通、相渗透的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结合的必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有些学生由于学习困难、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经济困难、身体不好等方面问题导致的不关心集体、不团结同学、不尊敬师长、不遵守纪律、不积极学习等表现,表面上看属于思想品德不良的现象,实际上与心理问题有关。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个体参与性强,又有趣味,使学生在欢欣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实践证明。通过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预见性等。因此,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会收到比单纯做德育工作更好的效果。

2.德育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结合德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因德育问题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实际上,学生有些心理障碍表现在心理上,根源却在德育方面。有的是因为德育失误导致道德价值观的冲突引起的,有的是因为学生思想认识或道德认识的偏差引起的。对于这类心理问题,应结合德育的方法和原理来解决。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结合是提高二者工作实效的前提,是保证二者工作效果的必要条件,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需将二者有机结合。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实践

1.将德育方法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心理健康教育应依靠德育为自己导引方向,并借助德育实践拓展自身的操作途径,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意志品质。在德育评价与选择的矛盾冲突中锻炼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是由道德价值观的冲突引起的。当社会上出现不道德现象,产生道德问题的时候,教育者往往以为只要把学生封闭起来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学生比教育者想象的要敏感得多、复杂得多。学生会利用自己的道德判断力,对事情作评估,当评估的结果与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教育者不能给予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引导和支持,学生就会产生困惑,进而引发心理问题。特别是当学生所信赖的人的行为与学生能接受的道德标准出现冲突时,最容易引发其心理问题。我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类心理问题,就必须结合德育方法,从道德观念人手,帮助他们消除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道德价值观的冲突。

2.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德育工作中

德育应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收有益的成分,融入自己的工作中为“我”所用,就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看作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合理的扩展与延伸,使德育工作在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3.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切人点

我们应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最佳“切入点”。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可以把德育认识、德育情操、德育行为统一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使个体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从而形成一个高层次的、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这种人格教育模式,一方面可作为实施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解决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过于抽象和理论化等问题提供新思路。

三、结论与认识

无论是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不仅是必然可行的选择,而且也是需要尽快落到实处的紧迫任务。但两者既有着紧密的联系,又有着一定的区别。因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既要避免“德育问题心理化”现象。也要防止“心理问题德育化”现象,切不可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两者的相互结合,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对待,而更应该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对待;要求教育工作者更加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人格缺陷;要求他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恰当方式;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德育的工作方法和原理,而且要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和原理。

参考文献:

第5篇: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策略

德育教育能正确地树立学生的“三观”,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减轻内心压力,形成良好的心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两者之间是既存在着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如何将两者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更好的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更好的为教育服务,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1.两者之间的区别

第一,理论基础有所不同,分属于不同的教学领域。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为基础,而德育教育则是以理论为基础。第二,目标上的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对学生的认识与观念进行改善,这不仅与教师有关系,与家庭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德育主要是服务于社会的,其目标就是对人们的观念进行转变,使学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的方向上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符,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与进步。第三,教学观念之间的差异。在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称之为教育者与求助者,这也是对教师态度的表明,也就是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双方可以不必顾忌身份上的差异,畅所欲言的讨论问题,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但德育并不是这样,德育主要是从阶级社会开始,其被看作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这也就使被教育的人员可以遵守这一规范。

2.两者之间的联系

学校进行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虽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德育教育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按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这两者都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两者都是为了帮助高中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全其自身的人格并形成良好的教育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高中阶段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对高中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求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更需要心理素质过硬的人才,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只有内心够强大的人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内心懦弱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只有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德育教育的现状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由于两者的工作方式方法的不同,德育教育强调教育和灌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使学生讨厌这种教育方式,使得教育效果事倍功半,效果不理想,但是心理教育更注重学生个体的价值体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弥补了德育教育的不足,扩宽了德育教育的工作渠道,也是德育教育发展现状的需要。

三、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1.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实际教学中的关键,对学生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要不断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从而打造出一支具有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教学水平突出的教师队伍,并对教师进行定期的教学培训和训练,参加知识讲座,通过学习和交流,学习先进的、优秀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言行举止方面做学生的表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2.加强学生心理學知识的学习

在高中教育教学中,学校在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理论课的同时,应为学生开设一些适合学生当前发展特点的心理课程,使学生对自身的发展特点有很好的了解,从而学会自我调节,学会在运到困难或逆境时的解决方法,使学生能积极的面对学习和生活。

3.开设校园心理辅导站,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高中阶段正处于学生生理发育期,是学生迈向成熟的关键阶段。这就需要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学校在逐渐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根据各个在校生的心理特点及思维方式开展个性化辅导模式,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疏导,但在疏导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学校在缩小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界限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教师可利用家长会、聊天软件、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与家长达成共识,从而更好的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4.建立高中生心理档案

高中生正处于心智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建立高中生心理档案,对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一个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发现普遍存在于高中生中的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教师要有效的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并通过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主,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枫.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实践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6(24):4. 

[2]何文元.浅议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德育工作的融合[J].新课程(下旬),2017(03). 

[3]刘新艳.高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0). 

第6篇: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范文

1.健康教育的含义

健康教育是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4]。健康教育是连接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桥梁,是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有系统、有评价的社会教育活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提高人们的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5]。

2.糖尿病社区概况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系统代谢障碍性疾病,且晚期并发症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它与冠心病、癌症被称为人类生命的三大杀手,已成为影响中老年健康的主要问题[6],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率为1%~2%,由于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糖尿病的患病率将继续增加,而社区居民普遍对糖尿病知识缺乏足够了解[7],同时多数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8],以及多数不良行为习惯和饮食习惯[9]。

3.社区护理糖尿病患者的方法

3.1制订健康教育工作进度表的计划表[10]。它的功能是用图表形式提供有时间和有目的教学,责任护师依据图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连续而又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按进度进行,具有时间和内容连续性和紧凑性。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随时修改,提供更个性化的护理。如对于肥胖患者,除了降糖外,在饮食和运动处方里特别强调低脂肪饮食和加大运动量对于高血压患者及其每天量血压,血压控制在正水平。及时针对患者的护理问题制订切实有效的健康教育计划,有的放矢地对患者实施教育及评估,对重点、难点的健康问题面对面地进行反复的、系统的个性化指导,直到患者掌握,确保健康教育工作到位。

3.2健康教育讲座:根据事先制订出健康教育计划,规定讲授内容及时间、地点、对象,并预先发出通知。讲授时要根据居民的文化知识和理解能力选择比较通俗易懂的语句,避免使用生僻的医学术语。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递给学习者,帮助其了解有关健康的知识或信息,为学习者观念、态度及行为的改变奠定良好的基础。

3.3个别指导[11]:责任护师面对面、近距离的讲解方式,拉近了患者与医护人员的距离,使患者更易于接受,避免泛泛的知识传授、教育内容不深人、患者认识不深刻等特点。一对一、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区别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接受能力,利于患者更全面地领会和掌握知识。如对糖尿病患者讲解如何做好饮食治疗使他们知道什么情况表示病情稳定,什么情况表示病情加重,以减少糖尿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减少社会致病因素。如:针对病人及家属某些健康知识缺乏,护理技巧掌握程度,给予现场指导。如对糖尿病病人,指导其测量糖法;对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差的病人及家属,采取多次强化手段和积极反馈相结合的方法,对他们的工作给予赞扬。

3.4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教育:把患者及其家庭的其他成员均召集到一起,为某个或几个健康问题对所有家庭成员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由于不少疾病的发生均有家庭集聚现象,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家庭中的成员往往具有某些相同的不健康的行为习惯。

3.5视听教材的应用:如通过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宣传册、宣传画、广播、录像、幻灯等形式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及健康行为,对门诊患者进行健康行为指导。

3.6电话咨询对病情不稳定或家中无人照顾的病人,访视时相互留下联系电话,以利师生及时询问或病人发生不适时能及时与医院取得联系。

4.小结

社区护理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在控制症状、治疗糖尿病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等方面是行之有效的,使患者懂得了饮食控制、运动、胰岛素注射、药物使用、并发症观察、情绪调节、行为矫正及寻求社会支持等自我照顾及控制血糖的方法。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12],值得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和开展。

参考文献:

[1]邓雨珍.“中国护理大会2006”在京召开.中国医院,2006,9(10):62.

[2]赵吉.老年糖尿病的发病和防治特点[J].中国卫生初级保健,2005,10(19):89-90.

[3]范丽凤.我国糖尿病教育现状厦存在的问题[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5:55-56.

[4]吕姿之,主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2.

[5]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327.

[6]胡蓉芳,姜小鹰.社区中老年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实施与可持续发展[J].实用临床医用杂志(护理版),2006,1(2):64-66.

[7]李文秀.浅谈糖尿病的社区护理[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6,10(254):43-44.

[8]郜青,高莉萍,史晓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9):1351.

[9]王卫清.门诊糖尿病患者相关知识的认知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02,8(9):708.

[10]李志娟,余岸松.健康教育在我社区糖尿病患者中的实施及其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6,3(24):301-302.

第7篇: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优质护理;住院患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07-01

医院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作为健康教育阵地,以患者及患者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不健康行为和问题,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过程[1]。护理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受教育者掌握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2]。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医改的逐渐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更多、更新、更高,因此,对实施医院临床护理健康教育的护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临床护理人员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熟练掌握健康教育基本方法,合理运用健康教育技巧,在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全程健康教育时,注意好以下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达到理想的效果。

1住院护理健康教育的分类

住院健康教育是指对住院患者或家属进行的教育,这亦是医院健康教育的重点。住院患者由于在院时间相对较长,与护理人员接触的机会多,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应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教育[3],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1.1入院教育 指在患者入院时,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的健康教育。其目的是使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建立有利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病区环境、医护人员介绍等,方法可采用口头、手册及宣传栏等。

1.2住院教育 指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的健康教育。其目的是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丰富患者健康知识,提高患者住院适应能力和配合治疗的能力。教育内容则应根据患者的健康问题和治疗护理特点来选择。如高血压患者,在确定诊断阶段,可让患者系统了解高血压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和诊断标准等知识;在治疗阶段,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用药、血压监测和药物不良反应等知识;出院时,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自测血压技术,掌握有利于稳定病情的卫生知识,如生活起居、饮食、运动和用药等。所采用的方法可灵活多样,包括口头宣讲、发健康教育手册、床边演示、定期讲课、病人现身说法、小组讨论、电视录像和学习资料等。

1.3 手术前教育 是指择期手术前进行得教育。由护士对患者进行的根据患者心理特点和围手术期护理要求进行的包括知识灌输和行为训练的教育。

1.4 手术后教育 是指对已完成手术的患者进行的教育。目的是提高患者术后配合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

1.5 出院教育 是指在患者病情稳定或康复、出院时进行的教育。其目的是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或自我护理能力,促进机体康复。

2实施护理健康教育应应注意的问题

2.1注意教育的个体性。不同的教育对象,其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工作生活条件、性格特点等均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因而他们的健康教育需求也必然不同。这样,在实践中就要特别注意教育的针对性,包括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时机的把握等。护士根据患者的健康需求、健康知识了解程度、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等情况的不同,给予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保证健康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我们在进行临床护理时要求的“护士长九知道”、“责任护士十知道”,其目的是要求护理人员了解不同患者的基本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从而能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正是体现了这种针对性。

2.2把握教育的时机性。在护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教育的阶段性,不同时机的教育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对一位外科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就有明显的阶段性,包括责任医护对其进行的入院教育、术前教育、手术室麻醉师和专班护士的术前访视及术中心理支持、回病房的术后教育以及出院电话回访等。患者每一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教育需求,教育内容也就必须有所区别,不能把所有的信息在同一时间内全部灌输给病人,那样做势必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2.3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在护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注意运用良好的教育方法,可有效提高教育效果,促进预期教育目标的达成。其中包括护患关系技巧、护患沟通技巧、知识灌输技巧和行为训练技巧等[4]。这些方法的熟练掌握,对于做好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与教育对象的有效沟通,可了解其思想、情感,及时发现健康问题,有利于护患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实施知识的灌输以及行为的训练指导。否则,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4注意教育方法的融汇贯通。护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多层次的,根据教育内容及教育对象健康需求等情况的不同,合理采用不同形式的教育方法,可以达到各种教育方法的优势互补。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情境的不同,正确地加以选择,并将这些教育方法优化组合,这是达成健康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例如对于糖尿病人饮食管理的健康教育中,将口头、文字、形象、实践、多媒体等健康教育方法根据不同的健康需求来优化组合,回取得良好的效果。

2.5循证护理理论指导健康教育实践。循证护理,即遵循证据的护理。循证护理主要包含护理对象的需求、护士的经验和当前最佳的证据三个方面,而经济、高效、可行和现代化的护理健康教育也必然是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5]。可以说,应用循证护理指导护理健康教育实践,为科学高效的健康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对提高护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教育对象的参与性以及教育的有效性,必然会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3 总结

临床护理人员对住院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健康教育基本方法,合理运用健康教育技巧,并注意好以上五个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金,姜冬久主编.病人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

[2]牟善芳,李平,赵惠主编.护理学理论基础[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9

[3]黄津芳主编.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8-29

第8篇: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对策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教育是一个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德育工程,是社会发展、国家兴旺、民族繁荣的根基。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独特作用,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为了进一步深化中职学校的育人效果,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向统一”,即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推进二者融合,以期达到育人目的,实现“中国工匠”培养。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

要想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向融合,第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需要教师明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找准二者教学融合的共通点。首先,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本质上是一致的,目的都是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者在教育的价值取向、具体教育目标以及内容等多个方面都具有共通性,这也决定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次,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又有所区别。德育更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道德行为的塑造,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入手,德育政治性、社会较高,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所以二者从本质上有所区别,又有所联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必要性

在把握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响应教育要求,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具有必要性,其必要性是影响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推进二者融合的动力支撑。

(一)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增强中职生道德内化效果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双向融合本身就是现代教育的新要求。中职学校积极推进二者融合是响应教育发展、推动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它能够顺应时展、满足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作为中职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任务,从而从二者融合的角度增强中职德育内化效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提供心理基础准备

学生的道德形成、思想发展、行为选择,实际上都需要在心理上适应与过渡。在德育课堂上并没有丰富、专业且具体的内容说明这一切,这会导致学生在接受德育包括在接受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不良心理适应。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它能够丰富德育课堂的内容,将情绪把握、心理调适、心理引导等多个内容代入中职德育课堂,让学生具备心理接受基础,这样既能从侧面提高中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也能够实现教育内容的创新丰富。

(三)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提供新的落实途径

德育实质是通过开展有效的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实现“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是个体把社会要求内化的过程。但在传统的德育课堂上,过分强调道德准则,过分要求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严重忽略了学生心理需求。导致学生在“灌输式”模式下兴趣不高、积极性较差。而推进二者融合,能够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它的出现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德育受教积极性,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道德知识,从而实现选择、分化、融合、顺应,中职学校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的都能够顺利达到[1]。二者融合打破了原本单一的模式,它的融合方式多种多样,创新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方式方法,能够重新激活课堂,实现教学创新。

三、中职生心理健康与道德素养发展现状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中职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半迷茫、半独立的特殊阶段,处于转折期的他们心理发展特点鲜明。第一,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表现明显。他们有着较强的自尊心,但由于自制力、毅力相对薄弱,且没有经历过什么坎坷,一旦遇到一些困难、挫折,就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如自卑、悲观、失望等。第二,他们的情绪复杂多变,发展剧烈。他们的情绪更为外露,有时热情有时绝望,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被称为“疾风怒涛”时期,很容易影响学生正确心理的形成。第三,他们缺乏正确的情绪认知,没有认识到自身情绪的错误,也没有掌握基本的情绪疏导方式,导致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日益堆积,越来越严重,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影响言行举动。

 (二)中职生道德素养发展现状

纵观中职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状况,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进行罗列。第一,大部分中职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正确的道德意识,但不能有效将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对接,在行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道德行为非常态化。第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们有越来越多的空间、渠道接触不同的事、不同的人、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严重影响学生们正面价值观的形成,甚至会导致学生们“误入歧途”,严重摧毁学生们的道德防线。学生们不具备信息剖析、筛选能力,受到负面信息影响。第三,大部分学生处于青春动荡期,很讨厌教师的说教、指导,这导致他们对道德教育的接受程度不高,道德素养自然无法得到有效发展。

四、中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对策

中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融合必要性。因此,中职教育工作者应当把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之间的关联,从学生的道德素养现状以及心理健康发展现状入手,探析有效举措,推进二者融合,升华教育效果。

(一)创设合适学校环境,环境育人,优化教育

1.转化教师认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实际上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要求和挑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必要性。教师是推进二者融合的第一执行人,这也决定教师必须从专业素质方面做好教学准备,优化教育工作。这要求中职学校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深化教师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认识,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2]。且从教师层面而言,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我调控、发展意识,要积极参与培训,认识二者关联,从而完善教学能力,支撑、推进、落实二者融合。2.营造和谐环境,润物无声引导教育。校园文化是对学校主体文化的反映,具有直接的影响、熏陶、教育作用。中职学校要想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融合,就要在开展教育工作中从文化环境入手,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这样能够随时随地从环境层面感染、熏陶学生,融合教育的效果也会更突出。3.丰富教育内容,找准二者融合契机。上述我们提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从内容层面关联、补充,教师可以从这一角度入手,让整个课堂变得更充实,更具有说服力。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事半功倍,也能够潜移默化影响、教化学生。如我校为了推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重新进行了校本教材的开发,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了集中整合。在整合过程中,我们深刻分析了二者共同点以及不同点,如情绪对行为的导向作用、负面心理的滋生与调控等。搜集了诸多生活案例做教学补充,从真实且立体的案例入手让学生也能够从思想层面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联。4.利用单独活动,对症下药指导学生。中职学生在学习、成长、生活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看待且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成为中职学校教师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契机[3]。中职教育工作者应当把握这样的契机,抓住机会,对症下药指导学生,从心理抚慰、道德引导角度入手,改变学生的错误认知,优化学生道德的形成、价值观的发展。

(二)创设合适家庭环境,家校共育,提升效果

家庭教育也是推进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拉近与家庭教育的距离,让家长愿意配合学校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多种途径沟通,寻求家长支持配合。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沟通途径出现在教师面前,中职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和家长进行近距离的沟通。如利用微信、QQ、语音电话等,或利用钉钉、蓝墨云班课等。这都能够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也能让家长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的重要性,从而优化家庭教育方式方法。这样能够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学校、在家中都沐浴在爱与温暖之下,从而实现心理良性发展,道德正面形成[4]。2.引导家长反馈,推进二者深度融合。中职教师应当给予家长表现、展示、反馈的场所,可以通过建立家委会,定期开展活动。让家长及时就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家庭教育情况发表意见、及时分析,教师倾听、指导。这样能够从家长和学校教师相互配合的层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双向结合,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主体也会因此而丰富,效果提升。

 (三)科学利用社会资源,延伸教育,补充教学

 中职学校是培养“中国工匠”的主阵地,学生更早接触企业、接触社会、接触工作。中职学校必须把握自身教育特点,在推进二者融合的行动中要科学利用社会资源,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让社会环境成为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实现有效教学补充。教师要充分认识,社会本身就是一本“活”的育人教材,具有教育作用。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时,中职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带领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社会。同时要及时跟进校企合作,将社会上的各种动向带入课堂。这样能够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做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补充,能够推进二者融合达到教育目的[5]。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具有重要关联,将二者相互融合是教育发展新路径,也是育人新方法。中职教育工作者应当从积极的视角看待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要明白融合的必要性,更要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道德素养发展现状出发,明方向,探路径,推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向融合。这样的融合才有效,才科学,才到位。

【参考文献】

[1]刘晓.论中职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有机结合的必要性[J].学周刊:下旬,2016(04).

 [2]杨永明.如何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J].学周刊,2020(29).

 [3]邹凯茵.新形势背景下中职生德育教育方法探究[J].启迪,2019(08).

[4]刘晓民.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问题与对策[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6(11).

第9篇: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思政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有机结合;新途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1.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

(1)他们的智力发展达到了高峰,但缺乏思辨能力。

(2)他们追求理想,但动机功利化。

(3)他们的自我设计愿望强烈,但自我评价片面。

(4)他们情感丰富而强烈,但带有较大的波动性。

(5)他们要求独立,但又存在依赖心理。

2.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大学时期是人生最活跃和最丰富多彩的时期,但也是大学生的心理匮乏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现实社会生活中各N问题和矛盾冲突的交织,使思想异常活跃,感情丰富的大学容易产生许多心理障碍,因而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并不是很乐观。下面,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做深入探讨。

(1)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

(2)人际关系困扰

(3) 恋爱心理困惑

(4)就业心理困惑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引发大学生思想动荡和心理动荡的的因素越来越多。由于大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处于一个成长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对各种事物还缺乏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当理想和现实发生错位产生落差时,便会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这些都需要我们从新的方位和角度去分析、研究和思考,开拓创新,不断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总结加强改进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有效对策和方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误区

1.高校思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征和现状缺乏足够的了解,教育没有针对性和及时性,由此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育人”工作的“贫血”现象。心理素质教育不只是对心理疾病的防治,更重要的是对正常人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起积极的作用。

2.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高校常以说教式的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点。老师讲、学生听,期末考、考完丢,几乎成了惯例 , 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从人的心理角度入手,进行入心入脑的教育。

3.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政治问题。大学生处在心理成熟、人格成熟的关键时期,很多问题不是思想问题、道德问题,而是认知问题、心理问题,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导上 ,同时应该多从人的发展和人性的角度来开展教育,如果将心理困惑、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处理 , 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会出现负面效应。

4.教育内容滞后、方法简单,缺乏科学性。一是教育内容的片面性,学校只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忽视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学生活动中,涉及到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少得可怜,更没有心理健康的标准,以至于一旦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后果就较为严重了。二是思想政治工作上的“空对空”。受市场经济和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部分领导干部和教师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5.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匮乏,经费欠缺。经费保证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能否真正落实的关健,高校应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有单独的经费预算,专款专用。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即吸纳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精神卫生医学等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发挥任课教师的工作优势,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相关教育。高校应高度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并在评优、职称评定方面给予一定的制度保障。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新途径

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高校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做到“三个保证”,即领导保证、经费保证、队伍保证。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与组织机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团各部门和各方面工作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

1.准确把握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关系

通过准确地把握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关系,做到二者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各有自己的侧重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对自我、对客观世界有正确的认识、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能正确地评价他人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到心理与行为的和谐统一等方面,它侧重于对人的潜意识心理活动的研究,有助于从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的全过程施加作用,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使教育内容更具科学性。

2.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

开展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针对性不强,“一刀切、一勺烩、一锅煮”的问题,就是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大学生个性心理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第一、同一年级,要根据学生不同性别、不同来源,分类把握他们的思想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进行归纳、整理,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克服可能出现的情况。第二、要针对不同年级,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

3.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学生的心理、思想教育贯穿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一是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指导并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开展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工作,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为政治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情况档案。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障碍 , 很多是在中学或更早时期就存在的。因此,在新生入学之际,可以进行必要的心理状况普查。学校可利用各种量表,通过测量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登记备案,并主动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咨询 ,帮助他们尽早走出心理困境。三是重视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思政工作者要特别重视做好经济困难、学业困扰、家庭变故等有心理困惑的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树立自强不息、立志成才的精神,有效地将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

4.在教育内容和目标上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但是作为学生,他们遇到问题不仅有思想方面、品德方面、行为习惯及法律观念方面的问题而且还伴有心理方面的问题,而且大学生所碰到的各种现实矛盾与问题,许多是思想问题和心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W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遵循大学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从心理的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方法,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既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顺利成长,同时也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并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5.在教育策略和方法手段上的有机结合

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恰当地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享资源、互补互益、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发挥“1+1>2”的整体效应,将有力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更高的台阶迈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方法和手段上既有交叉又有不同,我们要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多采用和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真诚、接纳、倾听、尊重、同感等理念,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在教育引导学生中感受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方式,这样才能更会面地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特点,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使育人理念成功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付诸行动,产生良好的行为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改进过去坐等学生上门、个别、保密进行的方法,要主动、公开、广泛地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心理问题,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6.在教育队伍上的有机结合

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支队伍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一致,共同完成好育人任务。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两支队伍在人员构成上有很大比例的重合与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专职政工干部、德育专业教师等来完成。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尚不稳定,其人员构成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占很大比例,再加上心理学专业教师、医务人员等组成,很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并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要达到二者结合,教育者除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把实的专业知识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具备明确的自我意识、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流畅的语言、强烈的责任心、真挚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等。这就要求让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知识,提高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身作责,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去教书育人,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区别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与心理障碍问题,并提供力所能及的针对性的帮助。

7.利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应构建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网络教育平台。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学生在网络上可以毫无顾虑地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况,教育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对受访者进行指导,相互交流沟通并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

8.实现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结合

依据在校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吸纳到“两课”教学中,也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选修课,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实现两者的结合。

四、结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在逐渐得到重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正在探索着前进。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新情况,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他们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面对这种情况,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好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之不足,给学生以正确的心理疏导,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是当代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更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选题背景的分析,阐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从理论及实际工作中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现状分析,具体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和区别,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机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与紧迫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对策等几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分析及探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结合起来,以达到一个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