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沉浸式语文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及状态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和策略,是由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组的老师创立并正在实施研究的一项课题。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思想修养的完善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内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的课堂教学制订一个较为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对于此课题研究及其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指导下结合语文“沉浸式”教学的特质,我们尝试初步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二、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如何使整个课堂教学因有效沉浸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上教师要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获得忘我体验,即最佳学习体验的过程。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趋势的,因此其评价体系的确立必须适应和体现课程理念,遵循语文教学规律。
(一)建构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一堂有效的“沉浸式”课堂教学应该包括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设置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让学生在优质经典语言的熏陶下,浸润其中,充分感受祖国语言的精彩,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学生能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规范精彩的语言,通过模仿及创造,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精彩的经典文本,在确保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材料中的可沉浸因素。例如,诗歌和散文教学应让学生徜徉在优美的韵律和意境中;小说教学应让学生投入到精彩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中;议论文教学可让学生在理趣思辨的环境中获得乐趣;说明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准确的表述和明晰的条理中得到启示。
3.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课堂中的结合使用,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为学生的“沉浸”作铺垫,学生沉浸体验能够在教师为他们创设适合的前提条件下获得。同时改变以听教师“教”为主的学习方法,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积累。
4.教学流程的实施
在教学流程上,遵循先“浸”后“出”的原则。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是“领入”与“导出”:创设氛围―领入情境―发问设疑―精辟讲解―举一反三;从学生角度来说是“浸入”与“跳出”:入情入境―诵读吟咏―体悟品味―解疑交流―积累运用。
在评价中,必须强调关注以下几方面:(1)有否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沉浸和主动探究的前提。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活动的参与者,保持与学生人格、心理上的平等,达成与学生情感的融洽,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2)有否注意思维训练的梯度。“沉浸式”课堂教学由“浸”而“出”的过程应由浅入深,有梯度,学习内容要有层次感。(3)有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沉浸式”课堂教学力求师生共同沉浸,而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尤为重要,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沉浸式”语文课堂应是学生主动求知、积极参与的场所,教师应给学生主动表述的权利和积极表现的机会,要尽可能让学生自读、自练、自省、自评(包括互评),培养学生参与意识。(4)有否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因为每个个体的沉浸体验和感受是存在差异性的,所以“沉浸式”课堂教学要积极保护学生的求异性表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效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地获得适合于自身的发展。
(二)创立多元化的评价原则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更是为了校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与“学”的评价,“教师”与“学生”都是评价的对象,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评价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其中学生评价应是课堂评价的重中之重。
1.教师评价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相比,“沉浸式”课堂教学的教师评价更应围绕沉浸目标的设置、沉浸文本的选择、沉浸的途径运用以及沉浸教学流程的体现等方面来加以考察和判断。问题的设计应既根据备课计划,又根据学情和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而生发问题,围绕目标恰当地处理。提倡以教师反思为核心的“自评―互评―点评―反思”的评课模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邀请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客观全面地评价课堂教学,并从理论与实践上综合指导。
2.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重中之重。我国传统的评价机制存在着评价对象错位的问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评定一堂课的效果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的效果质量是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创造性的教学实施的结果,因此,评价学生学习就是评教,即“以学论教”。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
3.评价原则
“沉浸式”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评价力求坚持如下原则:体现发展性的原则,立足过程评价与坚持全面评价,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突出全面性的原则,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心理品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趣;注重过程性的原则,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习惯、方法、情感表现等;重视互动性的原则,不仅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突出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样化的原则,促使评价由封闭走向开放。
4.评价的内容
“沉浸式”课堂教学的学生评价内容包括:(1)学生的参与度。“沉浸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应该尽量做到百分之百,力求每位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沉浸体验。(2)学生的状态。“沉浸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应达到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并有学习的快乐感受。“沉浸式”课堂教学的学生评价内容以学生的反馈情况为主,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表现来判断和评价,如学生在课堂上是否主动对文本提出质疑并探究,是否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沉浸体会,是否有拓展研究的兴趣等。总而言之,“沉浸式”课堂上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无论是听讲、问答、讨论、练习都动机强烈,兴趣浓厚,学习积极热情,在老师的启发下,思维的流畅性和深刻性更强。
(三)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量化
结合前面对评价要素的分析,我们将整个评价体系分为两个版块,即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再根据每条指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赋予不同的分值,由此确立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形成如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表
■
此外,书面检测也是检验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质量、考查学生语文认知水平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考试要力求突出其对沉浸式课堂教学的诊断性与发展;考试内容以新课标为依据,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注重基础,更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重视考试结果的运用,进行积极的评价反馈。
三、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
“如果说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传递系统,那么教学评价则是这个系统的信息反馈机制。只有很好地掌握教学评价这个信息反馈机制,才能了解教学系统运行的情况,有效地调节和改善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可设立评价小组:评价小组由业务水平高且客观公正的教师、专家、学者组成,选出业务组长。进行课堂评价前要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充分了解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深刻地理解评价的目的、理念、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指标的内涵。观摩课前要求评价小组全体成员根据课程标准,熟悉研究教材和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在课堂上听课,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并初步评定有关的项目及分值。最后整理信息,作出结论:收集各小组成员的评价结果,检查收集到的信息能否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和信息是否真实正确。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得出分数,评出等级;写出写实性评语,指出评价对象的优点与不足,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对于基础性的知识掌握情况,利用量化评价是恰当的,但它又难以切实评价探究、实践能力和情感状态;况且课堂教学量化评价只局限于课堂时效,对于课堂教学的后续影响很难作出及时评价,因此必须结合质性评价(指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教学的接触、互动过程中,以观察和交流为主要方式,从不同角度不断了解学生,进而形成对学生某种看法和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其借助的手段是日常观察、记录等,但费时费力、管理难度大、评论结论一致性差,因此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只是从操作层面上看,目前还很难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其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对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起着重要作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也只有与时俱进,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振华中学校)
关键词:中职语文 有效教育 考核评价 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42-01
1 评价体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有效教育,即为能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教育模式。真正的有效教育是以学生能否吸收知识以及更大限度地吸收知识为前提。
考核评价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及时地对师生教与学的情况作出量化评估,对课堂教学起到直接的导向性作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中职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现状
2.1评价手段比较单一:以笔试为主,以试卷成绩评价为主
中职语文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以期末、期中、单元测试等笔试成绩为主,以试卷成绩评价为主。期末总评以平时、期中、期末百分比的形式进行评定。这种评价手段只体现了语文教学“听、说、读、写”中“写”的部分,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评价不够全面。其实,我认为,立足于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摆脱了应试教育的羁绊,完全可以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愉快地进行“听、说、读、写”的尝试。
2.2未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与年龄特点
中职学生的专业各不相同,各个专业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导游专业就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听”和“说”这两部分的要求就相对较高。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是只会答卷的人,岂不可悲?
中职学生正处于十六七岁,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对于语文,中职学生往往是既爱又恨:爱的是他们的语文成绩相对比较有优势;恨的是中职语文评价体系还是一张试卷定成绩。看来,中职语文的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并且任重道远。
2.3对语文教学的“工具性”重视不够
以往的中职语文教学比较重视人文性,在对诗词歌赋的阅读与欣赏中,成就了教师的一堂又一堂精彩的公开课。但是,我们的学生到了单位,连一张简单的借条、请假条都不会写,这种教育的悲哀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个中职语文老师深思。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应当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文技能。否则,我们的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呢?
3 中职语文考核、评价的原则
学生的成绩考核与评价体系的确定要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与社会认同相适应,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此,在中职语文学生的成绩考核与评价办法的改革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3.1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考核不能仅仅停留在结果上,应重视过程管理。
3.2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考核
我认为,几张试卷是很难公平、公正、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的,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因素,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3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
中职学生经过我们学校3年的教育与培养,是要踏上社会去直面残酷的竞争的。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重视他们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4 新课改形势下应形成怎样的中职语文有效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4.1让学生充分展现个性,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语文认同与感知,从而获得好的语文评价
语文学习如果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收效更佳。语文老师应通过多媒体、图画、音乐等手段让学生沉浸于学习意境中去。如教到朱自清的著名散文作品――《荷塘月色》,师生都沉浸在月色下的荷塘和和和荷塘上的月色物我两忘的优美意境之中,教师可以适时播放凤凰传奇所唱的《荷塘月色》,并以多媒体配以相关的优美画面,使作品在学生心目中立体化呈现出来。相信这种立体化呈现方式会让学生在若干年之后仍旧念念不忘这堂语文课的内容,忆起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与此同时,可以适当让学生说一说对本篇文章的体味和感悟,并给予较高的评价。
4.2改变以往以笔试为主的评价体系,以听说读写综合性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
改变一张试卷评价一个学期的传统做法,以多元化评价为主。所谓多元化评价,就是充分发挥语文学习的特质,变以“写”得如何评分为以“听说读写”效果如何综合性的评分。以苏教版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基础模块・第一册)为例,可以充分挖掘每一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模块的潜力,做足文章。比如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青春诗会》。可以让学生在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有关资料,运用自己的语文鉴赏能力甄选出自己认为的好诗,反复朗读、涵泳蕴藉。在全班开展的《青春诗会》中,先介绍自己遴选的诗歌作品以及选择原因,再高声吟诵。全班其他同学听其朗诵,品味揣摩,获得诗歌鉴赏方面的收获。这样,在这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表现中就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且,这样寓教于乐,充分展现了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参与语文学习。语文教师可以基于学生本次课的表现,给他评分。具体评分方式如下:
①听――听其它同学朗诵并能适当品评的给高分;②说――介绍诗歌作品比较到位的给高分;③读――能较好地朗读自己所选的诗歌作品给高分;④写――介绍诗歌作品有个性的给高分。
4.3中职语文教学可以尝试抛弃应试教育的羁绊,以新颖的考核方式大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由于大多数中职学生是高中淘汰下来的,他们往往比较自卑,语文学习能力较弱,对于应付笔试没有自信。语文老师完全可以以赏识教育为理念,因材施教,让学生听老师讲故事后简单复述故事内容,给他们高分;说一段有趣的春节记事或暑假见闻,给他们高分;读一段优美的文字,给他们高分;写一张格式准确、条理清晰的请假条,给他们高分;甚至让他们当众讲一则小笑话,给他们高分。新颖的评价体系就是要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成功,获得高分。让语文的美好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良性循环的状态下爱上语文学习。
语文学习具有怡情启智的作用。中职语文评价完全可以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展示自信的同时爱上语文学习。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让他们在展示各种语文基本功的同时得到较好的语文学习评价,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喜悦的图景啊!
参考文献:
[1]陈诗怡.论构建科学的中职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J].科技资讯, 2011.11.
陶冶式教学小学语文新课标汉语文教育作为民族的母语教育,传承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负载着我们民族的情感、思想和哲学,饱蕴着独属于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智慧。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教育推行标准化考试,抛弃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游戏特性,忽视儿童的创造性而过分强调答案的标准化和客观性,将小学语文教学限定在死记硬背、重知识轻能力、重训练轻陶冶的狭小空间。在新课标背景下,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展开改革,推行小学语文陶冶式教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陶冶式教学模式简介
陶冶是以社会主流价值理念为核心,将教育意向和教育内容寓于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的环境与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的一种育人方法。我国语文教育具有深厚的陶冶传统,明代思想家王守语就曾经有语:“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捡,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春风化雨般的陶冶教学法,正是传统语文教育的精髓。
二、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
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因其所面对对象的特殊性而具有其特殊的要求,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项:
1.形真: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的外在形式基础
形真是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的外在形式基础。“形象”是教学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儿童往往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要对小学儿童进行陶冶教育,教学标的首先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可见可闻,才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受到优美语言的滋润和陶冶。
2.情深: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的内在心理依据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正是陶冶式教学的内在心理依据。语文陶冶式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正确认识、发掘文本蕴藏的思想感情,更要求教师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表达课文蕴藏的情感,以情感人,靠情感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使其在情感的激动中、在情感的洗礼下涵养情性,澡雪身心。
3.审美: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的核心目标
语文陶冶性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步入美的殿堂去感受美、欣赏美,培养审美的兴趣和能力,而实现小学语文审美式教学应当从培养学生语文审美感受能力、培养学生语文审美创造力等方面开展。
4.对话: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展开的必要前提
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应是师生与文本互相解释、互相沟通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构建、共同创造的过程。在课堂多维的对话中,让学生喷涌情感,洞开心门,心花怒放,使语文的陶冶功能充分得到实现。
5.体验:语文陶冶性教学的途径
体验是一种心理机能,是人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融合经验和想像,饱含情感地对客观事物进行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味和领悟。教师在开展陶冶性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还要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的体验,以此实现语文对其精神建构和性情的陶冶。
三、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方法探索
1.“沉浸”与“吸引”的游戏法
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面对的是6~12岁的小学生。因此,在教学方法的确立上,要充分关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沉浸”与“吸引”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把学生带入语文的游戏情景中,并与学生一起“沉浸”其中、为之“吸引”。在充满游戏精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实现语文丰富的人文陶冶。以五年级《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为例,我校有位老师在完成“学生自主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和关键语言”的教学目标时创设了摆扑克的游戏情境。首先,用扑克牌的点数来模拟第一轮比赛的胜负。上课以前,教师先发给每一位学生点数不同的六张牌。让学生用六张牌分别摆出“上等对上等、中等对中等、下等对下等”的第一次比赛情况,三场下来,田忌都输了。在理解“反胜”时,教师先让学生调换手中扑克牌的出场顺序,结果,一部分学生用自己手中的扑克牌摆对了,田忌的马调换一下出场顺序,获得了胜利;另一部分学生却发现摆不了——田忌的马调换一下顺序以后,并不能获胜。这是为什么呢?诀窍就在于课文中“怎么样反败为胜”的句子。在这样矛盾交锋的情况下,学生进一步投入地阅读课文,很快发现“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这句话的关键作用,并通过读这句话进一步认识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通过对游戏场景的创设,教师明快简捷地引出教学内容,既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搭建起学生读书、领会、理解的桥梁,使学生自己在完成游戏的同时感悟语言、体会情感。
2.情景创设法
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法是通过创设出与所授课文相对应的形象、生动的情景展开语文教学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对语言学习应用的兴趣,结合情景创设阶段的具体场景,进行具体语文知识的灌输,让学生在情景的演绎中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以五年级上册《包公审驴》一课为例,我校某位老师就采取了情景创设法,通过在班级中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包公审驴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揣摩整个故事发生过程中各人的心理变化。以此种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唤醒其思辨和感悟的能力。
3.“不言之教”的暗示法
语文陶冶性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应是一种暗示教学。暗示,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未意识到的刺激影响作用。暗示教学就是发出信息者(这种信息可能是语言、表情或举止)用含蓄隐晦的方式,对承受信息者来有意或无意地表达愿望、需要和意志的一种教育过程。暗示教学法包括环境暗示、教师的仪表暗示、教师的综合素养暗示、音乐暗示等。我校教师在讲《威尼斯的小艇》一课配以亨德尔的《水上音乐》,讲孟郊的《游子吟》则配上琵琶曲《泣》,以此种形式感染学生的情绪,营造优美的教学情境,同时能让学生在情感陶冶中很快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验阅读 教学策略 语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一直在强调高中语文活动的体验课程教学的加强,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以高中学生的特殊的语文学习感受及体验为根本,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深入体验课文的含义和思想,加深其中内涵的理解,从而使自己的文化和审美体验更进一步。如何有效开展高中语文活动的教学体验课程阅读教学,本文将在下面详细阐述。
一.高中语文活动的诵读和体验教学
1、涵泳体验
涵泳是我国传承下来的语文教育的传统、优秀和宝贵的经验。涵泳作为传统的、相对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指阅读者在阅读文章时要仔细品读文章的每一部分甚至每一字,在诵读的进行过程中咀嚼文章的字词和文章的意蕴,体味文章的内在情韵,进而领会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涵”为“沉浸”,“泳”有“潜泳”。涵泳本指沉浸于水中,后引申为细细体会之义。涵泳文章可以充分理解文章的悠远思想及丰富的意蕴,使得学生的心灵深入于文章中,进而获得体验式的认识和情感。涵泳作为传统的体验阅读的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静心阅读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延,获得体验。
2、朗读体验
朗读因其注重把文章读出来,所以可以有助于学生理清并梳理文章的内涵从而加深体验。朗读侧重读的效果,要求声音响亮,读起来流畅、清晰。朗读的加深体验是朗诵,朗诵因要求把文章的情感表达出来而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体验。朗诵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体验能力主要表现在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帮助,朗诵看重咬文嚼字,以准确地表达文章情感,从而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也使得学生通过深入理解文章内涵,而提取出一些情感和文字表达的文字,便于日后作文创作。教师开展阅读体验教学时,要把朗读、朗诵及涵泳巧妙结合,发挥各自功能。
3、背诵体验
背诵文章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深入体验文章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增强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背诵能够深化教学成果,使之有效保存后再延续学生的文章的阅读体验,把阅读体验激活为审美和文化双重体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对于语文中的经典文章在理解、涵泳、朗读、朗诵的基础上背诵,加深理解文章和语言、文化积累。
二.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程的对话交流体验
1、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程的师生间对话体验
老师与学生在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程的教学开展时进行对话体验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之间的沟通、阅读的过程。通过对话交流,教师把自己关于教学内容的的阅读体验传递于学生,而学生以阅读和对话方式把自身的体验表述给教师,两种来自不同对象和阅读体验在碰撞、融通之中彼此回应,进而促成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程的有效实施。
阅读式体验教学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地阅读空间,教师要怀着平等、鼓励的态度与学生开展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对话,通过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对话的指向,提供学生疑难解答,创设语文体验课堂的对话体验教学体系,加大学生阅读体验。
2、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程的学生间交流体验
学生之间通过分享对方的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程阅读体验,能够汲取他人阅读体验中的精华,获取更多的阅读启迪和阅读感染,从而可以提升自己的阅读体验能力,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分享给对方,也能从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而激励、提升自己。在表达阅读体验过程中,学生借着表达也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在以后的阅读体验中加以改进。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现状
“语文味”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它能够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大幅度提高。具体而言,营造“语文味”,就是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体味文本语词、文章内涵以及课文情感等,使学生沉浸于教学中,从而真正领悟语文知识。
然而,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这种“语文味”的营造还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由于语文教学仍然没能改变应试教育的状况,学生以及教师都没能真正地认知语文,这就使得“语文味”的创造处于一种散漫的状态。
当前,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还要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形成一定的文学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营造“语文味”已经成为使教学顺利进行的必然。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语文味”的相关策略
营造“语文味”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营造“语文味”: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语文味”
阅读是高中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直观了解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营造“语文味”,应该尽量从阅读环节采取措施。比如,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诵读示范,引导学生仔细地聆听及观察。比如,语文教师为学生进行《沁园春·长沙》的诵读,通过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以及“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等诵读声调、情感的转换,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教师要引导学生依照教师的诵读方式进行诵读,让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情感去阅读文本,进而帮助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达到对于不同文章的“语文味”的不同体验。
2.通过理解文本内涵营造“语文味”
文章的内涵是文章的本质和核心所在,教师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达成对于内涵的理解和掌握,才算是切实完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营造“语文味”。具体而言,语文教师应该在尊重作者创作的情感背景、时空背景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品味文章,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作者在文本中传达的有效信息形成其自己独特的认知及感悟。比如,教师在讲解屈原的《离骚》时,应该首先就屈原当时二次遭贬而创作的情感背景以及屈原借文章抒发自己爱国忠君的思想感情和传达自己的美好情操品德的创作目的,引导学生体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深沉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对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生追求的独特理解,以使学生受到精神的陶冶,从而感受到语文独有的味道。
3.品味文章用语之美以挖掘“语文味”
一、乐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意义
(一)提升学生智力活动的活跃性
乐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渐地活跃和兴奋起来。而这种学习的兴奋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神经,大大提升学生的智力。在乐学模式下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敏捷,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提高学习的兴趣才能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效果。乐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善。乐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沉浸在语文学习中,转变学生学习的态度和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乐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课堂导入,乐学模式的前提
良好的开端可以为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设计好课堂导入,设置合理的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从课堂教学中多种元素多个方面入手,以此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可以从语文课文中的历史文化故事或者是文化背景等方面入手,为学生语文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顺利的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例如,在教授《木兰诗》时,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加入花木兰的故事,先给学生讲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让学生先了解这位巾帼英雄,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花木兰从军归来的生活状态,从而把学生带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了解故事后对花木兰的生活产生了兴趣和好奇心,主动地带着自己的疑问和好奇心进入到《木兰诗》的学习中,这样就为接下来的语文课堂的展开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营造教学情景,乐学模式的基础
营造教学的情景可以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能得到明显提升,这也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提升了语文教学效果。教师创设教学情景要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追求语文的艺术性和文学性,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要以课文知识为主要内容,创建教学体系,合理地使用小品或者文艺表演的方式展开,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交流获得知识。如,在《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组合成自由的小组,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表演。小组成员可以相互交流,有人扮演皇帝,有人扮演大臣,有人扮演小孩。童话故事扮演的形式能消除语文教学课堂中枯燥无味的现象,能丰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愿意学习语文知识,使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景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趣味性。
(三)趣味知识,乐学模式的丰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趣味性的知识运用到语文教学课堂中,并将趣味性知识穿插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根本上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将趣味性的知识点缀在课堂的教学中,使呆板的语文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切身感受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如在教授学生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时,教师可为学生讲述关于标点符号的趣味性故事:一个下雨天,客店的主人不想让客人来留宿,于是在客店的门上写下了一行字“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客店主人的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于是客人悄悄地在这句话上加上了几个标点符号,意思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于是客人就顺理成章住店了。教师通过这个例子引出标点符号的重要性,让学生加深对标点符号的印象,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愿意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来。
一、激发求知欲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兴趣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好奇心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尤其表现出对于好奇的疑难问题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它主要的方式有:(1)巧设悬念。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2)创设情境。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联系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二、诱导质疑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它要求教师: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三是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总之,只有把握好质疑这一关,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捕捉创新灵感,并坚持不懈最终取得创新成果。
三、驰骋想像
想像是思维的体现,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表象越丰富,想像就越开阔、越深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像开始的。”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像更是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想像。
四、鼓励求异
关键词:中职语文 情境教学 运用
随着中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大力发展,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优美的情境,借助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启迪,接通学生平时的经验和感受,唤醒学生自身潜在的生活经验和内在情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学习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下面对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情境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一定要以课文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导入的情境必须与所要教学的内容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脱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情境,不管教师设计的情境是多么的吸引,多么的别出心裁都不能起到最终的目的。
2.启发性
教师设计的情境应该对学生所学新知识具有启发性。情境中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主动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达到主动探究知识的目的。
3.趣味性
有些课文内容的确比较枯燥乏味,学生想要去学习的兴趣点比较低,对于这类情况,我们教师设计情境的内容最好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年层,设计出生动、新鲜、活泼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打破枯燥学习的僵局。
4.艺术性
教师需要讲究情境的语言艺术,以使设置的情境扣人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思维的火花。语言的准确性、简明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是一个有效情境教学的前提。
二、中职语文情境教学实践
1.用语言描绘情境
教师通过语言艺术,或抒情,或描绘,或议论,以铺陈渲染、述感追思、评价点拨,把学生带入与文学作品相适应的特定情境中去。
汉字富声色之美,不仅节奏性强,而且形成了不同的声音层面,或舒缓,或急促,或流畅人,或凝滞。语文教师借助朗读吟咏,让学生从语气、语调中体味不同的情感。
人的情感变化会引发人的心理反应,而心理反应又会造成音色、音高、音长、语速、节奏等语音形式方面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并善于运用情感的语音载体,例如语调、语势、节奏、标点符号等;要具备纯熟的朗读技巧,重音、停顿、语速等,进而引导学生借助朗读与吟咏体味作者的情感,并作出评价和判断。
在朗诵中,要注意层次:首先是对整体的感知,要求比较简单,读出段、句之间的停顿,读准音即可。其次对重点段、句的朗读。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首尾的复唱使全诗在语音上产生了一种节奏的运动,并借助语势渲染了一种氛围,构成了一种蕴含丰富的意境。教师可以借助朗读让学生感知并体味诗人的情感。教师的引导可以从停顿、重音、语调的处理上着手:第一步,让学生通过朗读确定语调:是轻缓?是低沉?是飘逸?第二步,让学生通过朗读确定语义停顿: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第三步,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轻轻的”的轻重音处理:是否是重音?是轻读,是重读,还是重音轻吐?学生边朗读,边体味,边修正。这样,在朗读―修正―朗读的反复过程中,学生的体验越来越贴近作者的体验,对诗歌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当学生通过朗读把这三个问题都解决了,就表明学生已经充分体味了作者无限的依恋和挥之不去的离别之情。
2.以多媒体展现情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视听结合、信息丰富的特点,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为学生提供直接生动的感知,迅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以生动的具象接通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启迪学生的内心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诸如多媒体之类的教学手段进行情境创设,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美的旋律、精美的画面,营造出诗作的氛围,学生们沉浸其中,就能较快地克服学习障碍,轻松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例如可以运用配乐朗诵体验情感,语意的表达加上旋律的伴奏,可凸显出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学生沉醉在这样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组织学生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当乐声响起,学生一面聆听着朗诵者之咏叹抒情,一面随音乐诵读,感受着那美妙的乐曲,身心沉浸在琵琶声中,仿佛走到浔阳江头,在夜色中,迎着瑟瑟的秋风,看到茫茫江水、望着水中的寒月和岸边的枫叶衰草,品味着琵琶声中流露出的伤感,在动听的音乐和朗诵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3.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情境创设
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情境创设,简单易行,既可提高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同身临其境,既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又更好地理解剧本的主旨。通过表演,学生们不仅能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培养想象能力及创造力,一举多得。
4.利用生活展示情境
【关键词】新课标;活力课堂;轻负高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努力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强化以人为本,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智慧得以激扬,情感获得绽放,思想得到充实,使语文教学真正走一条轻负高质、目标全面达成的优质之路,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强化学科联系,开创语文学习的新天地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语文与其他诸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课文中总能找到其他学科的痕迹,同样,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也能寻觅到语文的踪影。因此,我们教师在研究教材把握教材时应充分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走出以本唯本的羁绊,精心构建语文课程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建立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让我们的课堂不再压抑单调,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以美激趣,强化感性认知
学习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教师除了在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强化感情朗读之外,还必须从感性中让学生认识双龙洞,从而很好地激发、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因而,教师在学生充分熟读文本后,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双龙洞的优美景色,以美激情,以境激趣,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充分感悟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二)以乐激情,激荡情感体验
孔夫子曾闻《韶》,沉浸其中,竟“三月不知肉味”,可见音乐确能激荡我们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和无限遐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要把握这种艺术形式,来激荡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教学《长江之歌》这首现代诗时,导入新课时,创设音乐氛围,播放这首歌曲,顿时教室中荡漾起激情澎湃的旋律,学生在这气势磅礴、宏伟博大的音乐中心思神驰,情感得以撩拨,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科融合,厚实知识积累
例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时,课前就让学生查阅自然、科学等书籍,了解海洋的各种知识,上课时交流。这样就能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范围中认识海洋、热爱海洋,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前瞻地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借得西湖一池水,画出南阳三重春。”如能借得其他学科的五彩之丝,怎么不能织就出语文教学的缤纷之花呢?
二、吸纳课外知识,拓展语文学习的新领域
现代社会,学生接受信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课外书、电视、网络……。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构建可以研究的内容,推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
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选择一些课外阅读作品,边阅读边做好读书笔记。可以适时组织交流阅读心得,每个月召开一次班级交流会,看谁读得多、读得透,评出优秀小读者,每学期结合课文推荐诵读十几本(篇)名著、诗词等,长期坚持将会极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联系社会生活,丰富语文实践活动资源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当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时,语文课就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学生就有兴趣和动力。
(一)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教学要注意营造学习环境,为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合作学习创设宽松民主及充分支持的教学氛围。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应用多种手段,营造贴近生活的氛围,将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知识,让学生置身于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愉快地进行学习。
(二)采用民主化的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要面对生活实际,使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我们就必须在这其中努力架设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生活沟通的桥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懂得获得知识的方法,同时也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让学生与生活直接对话,与文章对话,与作者直接交流,真正挖掘出学生的潜能。
(三)开展多样化的语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