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

第1篇: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数字化传播

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紧邻北京,在承接产业转移、吸纳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已经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环首都经济圈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宜居宜游,建设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基地是环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过程中,旅游形象(TIS,又叫旅游地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环首都经济圈旅游景区开发刚刚起步,如何塑造和推广具有区域特色、独特文化个性和精神内涵的旅游形象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对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塑造途径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塑造具有区域特色、独特文化个性和精神内涵的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旅游景区旅游形象。其次,分析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对数字化传播软实力提升的影响;最后,探讨数字化技术对个性鲜明的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传播的高效性。

一、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的塑造分析

(一)塑造旅游形象的必要性

旅游形象是旅游地的客观形象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反映。旅游形象定位是针对目标市场,通过产品、服务和现场控制,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旅游区的独特形象风格。旅游形象定位的核心目的是突出差异。旅游形象完整、系统、表现良好的景区,更能被旅游者选择为目的地。如果一个旅游地的旅游形象模糊混乱,则很难对潜在的旅游客源群体造成吸引效应,同时还会使现实的旅游者经历平淡,降低其回头率。而个性鲜明、亲切感人的旅游形象是形成潜在庞大旅游市场的源泉。

(二)塑造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的有效途径

(1)完善旅游环境的舒适度

河北省作为连接首都北京与全国各地的交通枢纽,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海、陆、空综合交通运输网。但由于河北省地处渤海经济圈腹地,环绕京津和贯通南北联系东西的特殊区位,对交通的需求很大,使河北综合交通运输总量不足,主要旅游交通干道的畅通性和重点特色旅游地的可进入性得不到保障。另外,休闲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购物、住宿、餐饮、泊车、娱乐、信用卡服务以及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这些都有可能会影响游客对环京津旅游带的出行选择,应予完善。

另外,严格管理旅游市场秩序,严禁违规违纪的不文明现象发生,增加游客的满意度,为环首都经济圈的旅游形象增加美誉度,吸引潜在游客。不仅要通过游客的良好口碑宣传旅游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现代先进的传媒手段进行宣传扩大知名度。经过长期的积累、完善、改进,确立固定而适合的环首都经济圈的旅游形象,形成品牌。

(2)建立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

以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定位和受众分析为基础,从环首都经济圈旅游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中抽取隐藏性旅游形象,将抽取出的旅游形象符号化,并应用到旅游地名称、旅游地标徽、旅游地标准字体、旅游地形象代表、旅游地吉祥物、旅游地纪念品、旅游交通工具、旅游地人形象、旅游企业形象中,创造生动而别具特色、鲜明而强烈的感知形象。从第一印象区、最后印象区和形象标志标区三个方面展开设计。其中,以旅游者最先到达旅游目的地的边界出入口、机场区、火车站区、高速公路收费站等作为第一印象区;以旅游者离开目的地时最后与目的地接触的地点,如,最后一个旅游观光点、新开发的景区、旅游者离开目的地的边界区作为最后印象区;以环首都经济圈最具代表性的旅游目的地、重点旅游区和主要发展景区作为形象标志区。

(3)建设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数字化系统

在旅游形象数字化研究方面,通过抽取环首都经济圈旅游景区特有的视听觉元素,如历史沿革、风俗风貌、地理环境、民间传说、名家趣事等,提炼出形式化符号,引入景区数字化形象系统的设计中,构建数字化、风格化的旅游形象推广系统。在传统旅游营销服务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数字旅游营销服务和旅行形象推广研究,并制定设计方案。

二、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的数字化传播分析

作为向游客传达景区环境信息的数字化传播系统,能够迅速快捷地将景区的文化氛围和旅游形象传播给游客、不受地域、时间、地点的局限,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介带来的传播范围小、速度慢等问题。旅游形象的数字化传播已经成为展现景区文化特色、推广景区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径。利用计算机对景区内容进行宣传,建立景区景点数据库,方便游客检索使用,用最短的时间制定最合理的游览线路,既经济又尽兴;利用计算机对景点的内容进行数字化,使游者不仅能通过计算机来了解景区相关景点的人文历史、地理特征、民间传说、轶闻趣事等,甚至通过短片动画等数字多媒体形式进行深入了解,游戏互动等,构建良好规范的现代化风景名胜区行业形象。

(一)明确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数字化传播的意义

(1)实现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的升级和转型

河北环首都经济圈的建立,是河北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契机。塑造鲜明的环首都休闲旅游目的地形象,加强河北休闲旅游品牌号召力,可以加快实现河北旅游的升级和转型。

(2)提升数字化传播的软实力。数字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只关注技术而忽略人文软环境的层面上。增加数字化传播的人文内涵,塑造景区旅游的鲜明形象,提高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数字化传达的有效性,也将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便捷、更周到的人性化服务。

(二)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数字化传播的实施策略

(1)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进行数字传播系统的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和预期目标的确定;进行市场调研结合国家和地方旅游景区管理的相关要求,确定环首都经济圈景区旅游形象数字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采取的方法,构建旅游景区旅游形象数字化传播的方案。

(2)通过发现和整理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旅游景区的特征元素,甄别出代表性符号,将其归类,并抽象化,得出在数字化环境中可用的资源。然后,运用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原理,从核心标识、公共系统标识、数字效果的表现、人文关怀的传达等方面构建数字化、多元化、风格化的数字传播形象。

(3)依据CIS设计的理论,构建旅游景区数字化传播系统的共性符号体系、景区数字标志系统、景区活动策划、旅游产品策划、景区虚拟游并做案例示范设计。

(4)环首都经济圈数字化传播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数字化的风格特征应当融入时代特征。设计的时候也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加强数字化传播的使用周期。

(5)通过深入研究国家和地方对旅游景区的管理条例,结合数字化信息的特点,构建旅游景区数字化导视系统的评估和管理体系。该体系尊重各景区的个性特征和区域差异性,评估方法坚持多样性、多角度,提供定性评估、长期性评估、过程性评估等多元评价体系,使评估结果能够促进旅游形象数字化建设。

(三)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数字化传播的引导职能

环首都经济圈的总体战略构想是“13县1圈4区6基地”,即划定13个县建成一个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环首都经济圈,在该地区内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4个园区。同时,建设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绿色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六个大型基地。北京在将资源向河北溢出时,旅游最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偏离“原生态”的途径而助推环首都地区旅游业的风格,一味追求“先进”的旅游环境。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数字化传播应当避免与北京一体化的传播策略,相反,在正确的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定位的指引下,完善旅游环境的同时,应注重保留河北环首都经济圈县域旅游特色,通过数字化传播技术引导游客旅游消费,帮助游客体会景区的乐趣基础上认识旅游价值,避免抹掉应有的本色,追求人为的精进。

三、结语

第2篇: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培养规格,实现矩阵

人才培养规格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改革、配置教学资源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依据。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和重点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的发展趋势, 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优化培养过程,构建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能否实现,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就成为其重要的支撑条件,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从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构建了培养规格实现的课程体系矩阵分析,并据此探讨了其培养规格实现的课程体系设置。

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和模式

在学校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框架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基础宽厚、特色鲜明、富有求实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学校总的框架下,我们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思想、专业定位,以及社会的需要和本专业自身的办学条件提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为实现以上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在“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的培养模式下,具体拟采取“233”模式,即学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期在大类中学习基础课程,一年后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因素在同一大类内的申请转专业,重新选择发展方向;学生在修习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三个学期后,可自由选修不同的个性发展方面。

2、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基本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6)掌握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7)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拥有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8)了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依据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拥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的培养规格要求,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课程体系对应, 其课程体系设置采用“平台+模块”模式,整体上设置五大类课程平台和2个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3个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课程性质分必修和选修。五大类课程平台为: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平台。

(一)五大类课程平台

1、通识课程平台

依据国家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课程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通识课程主要有以下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与健康、民族理论与政策、应用写作。同时,为了保证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识课课程还要求学生必须选满10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类的课程。

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基本要求所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有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经济法学、金融市场学等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平台

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主要是基于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专业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主干课程,主要有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服务管理等课程。

4、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是基于旅游管理基本技能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学习和掌握了旅游管理的主要基本理论和知识,必须通过实践环节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和提升的一个教学环节,其课程主要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和思政实践等3个方面的实践课程体系所组成,相关的主要实践课程主要有导游业务课程综合实务、饭店管理实务、旅行社管理实务、酒店管理实务、旅游管理“六个一工程”实务等实践课程。

5、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平台

该课程平台主要基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参加学术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技能拓展、创业实践、读书阅览、等级或执业资格考试等各类活动,最低需取得8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考核办法详见《湖北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实施细则》。每学年由二级学院按教务处要求组织学生申报、登记、公示一次,并报教务处审核备案,据此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主要课程模块

主要课程模块主要是基于学生个性化培养和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二设置。依据现有学生的要求和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主要课程模块主要由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和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课程性质分必修和选修。

1、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

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是在同时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课程体系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凝练学生的专业方向而设置的个性模块课程,学生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所从事的实际工作需要选择所要学习的专业方向课程。依据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的意愿,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设置了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两个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其中,旅游企业管理方向开设的课程体系主要有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导游业务、旅游英语、旅行社操作实务、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礼仪、会展管理、会计学、旅游法规、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文化、客源国概论等课程;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放设置的课程主要有旅游美学、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旅游英语、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旅游图件设计与制作、会计学、生态旅游、旅游法规、旅游摄影、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策划、旅游景观设计等课程。

2、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

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而设置,以旅游企业管理方向为例,该方向设置了专业口径拓展性课程模块、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性课程模块、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性课程模块等3个模块,学生根据自身的打算可从模块中选择学习需要课程。

三、培养特色及有关措施说明

我们的培养特色定位于:以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具备素质为基本内容,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其个性发展。具体措施为:

1、构建“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下的“233”培养模式

学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期在大类中学习基础课程,一年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因素在同一大类内可申请转专业,重新选择发展方向;学生在修习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三个学期后,可自由选修不同的个性发展方面。

2、开设个性化的培养方向

设置旅游企业管理与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两个限选的个性模块和专业口径拓展、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三个任选的个性模块,以提高学生发展的个性。

3、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通识课选修平台、个性发展任选平台、课程实践任选平台,在拓展学生发展领域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4、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相关理论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实验,强化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景区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的实验与实践,构建选修课程实践项目体系,所有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0%以上。

5、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以课程实验、补充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为主体内容的实验体系,构建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方面的实践创新环节,以及任选的课程实践项目,辅之以导师制的培养体制,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注:

本文为湖北民族学院2012年重点教改项目: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2JY006)研究成果之一。

第3篇: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

1酒店业网络营销的模式及特点

网络营销是伴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营销方式,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网络营销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酒店业网络营销是指酒店业借助网络来推销酒店服务,进而达到营销目的的一种营销活动。酒店业网络营销的开展不仅可以减少销售环节,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为顾客提供更低价、更优质的服务。

目前,酒店业主要通过利用专业的IT服务外包企业为其提供网络营销的解决方案。在这些众多的解决方案中,根据是否需要对酒店现有的管理软件提供相应接口的划分标准,酒店业网络营销大致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种模式:

1.1不需要对酒店现有的管理软件提供相应接口

1.1.1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模式

该模式通过网站提供一个信息平台,力图为加盟平台的酒店提供自主营销的管理和各种技术支持,供酒店开展网上业务,有较先进的订房系统和票务系统。代表性网站有携程旅行网、艺龙旅行网等。

1.1.2网络虚拟连锁特许经营的模式

该模式通过免费特许加盟的方式,使所有加盟的酒店能够使用其销售网络,向终端顾客提供酒店房间,而每一家酒店的客房资源和销售资源可以实现共享,也可以从任何一家酒店销售中获取相应收益。就该模式而言,代表性企业有北京万万家酒店商务软件有限公司。

1.1.3网络短信平台模式

该模式代表性企业是中国订房联盟,运用该联盟平台的酒店可以通过网络短信与平台进行业务相关信息的传输与确认,并与顾客及时进行短信沟通。

1.2需要对酒店现有管理软件提供相应接口

1.2.1IPhotel模式

该模式通过为酒店提供基于IPhotel的全面解决方案,使酒店的信息管理系统与网络营销系统实现很好的对接,提升酒店网络营销的效率和管理能力,有效降低内部运营成本、缩短交易等候时间以及帮助酒店达成收益管理的目标。UT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北京中长石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利用该模式开展业务的知名企业。

1.2.2HIMS模式

HIMS(HotelInternetMarketingSolutions)是罗盘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酒店网络营销管理系统。自2006年推出以来,目前国内已有1000多家酒店和数十家酒店连锁采用了该管理系统。它使得酒店的产品进一步商业化,内容进一步国际化,加强了信息时代的B2C商业模式变革,促进了消费与潜在消费的增长。

2酒店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必要性

2.1适应顾客心理特征,满足顾客个性需求的需要雷格里·卡彭特在其《改革营销活动的准则》一文中指出:目前的营销观就是营销“给顾客他们想要的东西”。而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就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顾客可以通过网络在企业的引导下对产品和服务进行选择,企业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及时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酒店网络顾客拥有比任何时候更大的选择自由,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寻找满意的酒店服务,而不受时域和地域限制,得到价值最大化。

2.2降低营销成本,获取更大利润的需要

清华大学知名学者姜旭平教授曾指出:利用网络来开展商务活动是现阶段企业降低成本的最佳途径。传统酒店采购原材料和推销产品必须依靠大量的工作人员和中间商,在市场上投入大量的人力、广告及其他费用,致使顾客的消费成本非常高。网络营销的种种特性,可以为酒店节省巨额的采购和促销费用,大大增加了酒店的成本优势及消费者的让渡价值,促进了营销,提高了利润。

2.3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的需要

现有研究表明,酒店在传统广告媒体上大作宣传是有限的。而通过网络,酒店可以利用网站向顾客提供更多的实时服务信息,这可以使酒店建立诚信经营机制和更广阔的沟通平台,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此外,顾客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酒店周围诸如旅游景区、购物中心、特色餐馆等消费场所,这增加了顾客对酒店的关注度,有利于酒店进一步扩大市场,提升竞争力。

3酒店业网络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网络营销意识淡薄

从目前我国酒店业的经营体制来看,绝大多数经营者考虑的是短期利益,它们依旧将竞争焦点定位于实体市场,在信息传输、企业管理方面还固守传统的经营方式,而忽视了网络营销的巨大作用。这与酒店业上至高层管理者、下到普通员工的意识淡薄是分不开的。

3.2网络支撑体系不完善

3.2.1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备

酒店业网络营销的发展前提是较完善的网络体系和形成规模的网络用户。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方面的原因,我国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距甚远。低水平的网络和高水平的收费限制了用户上网,束缚了网络市场的发展,网络的优势自然就发挥不出来。

3.2.2信息安全不保障

利用网络进行营销的不安全性主要表现在客户识别存在安全隐患和信息的保密性缺乏保障两个方面。通过客户基本信息和密码验证客户身份易被破解增大了交易的风险,再加上用来交易的客户信息数据若保密不善,会造成客户个人利益受损和酒店商业机密外泄。

3.2.3电子支付体系不完善

电子支付是指从事电子交易活动的当事人使用安全电子支付手段通过网络完成货币支付与使用价值的转移。目前,我国网络营销电子支付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支付工具种类少、消费者申请网上支付手续复杂、银行间缺乏兼容、银行卡的通行有赖于第三方认证等方面。

3.2.4网络立法不健全

从根本上对网络犯罪进行防范与干预,还是要依靠法律的威严。我国网络安全立法滞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只有通过制定网络法律,充分利用法律的规范性、稳定性、普遍性、强制性,才能有效地保护网络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增强对网络破坏者的打击惩处力度。

3.3网站建设水平落后

多数酒店在网站建成后,把酒店的介绍、经营场所照片和联系方式等资料放在网上,仅限于广告宣传,而忽视了网络营销这项基础性工作。没有实现网上实时预定、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基本功能,更没有提供个性化的全程服务模式。再加上后期缺少站点维护和信息更新,这不仅对消费者缺少吸引力和参考价值,而且还造成了网络资源浪费。

4酒店业网络营销的对策建议

4.1树立全新的营销理念

首先,高层管理人员应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网络营销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把其作为酒店拓展市场的一个基本战略,在经营战略的指导下通过网络来改善自己的经营,开发新的市场,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其次,酒店业全体员工要不断学习网络营销的基础知识,了解网络的基本功能、作用、意义及相关操作等,并配备专职人员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把网络营销理念灌输给每一位员工,为酒店业的网络营销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酒店业应注意在线博客、BBS、客户评价网站和社会网络上的客户反馈,可以经常和网络营销顾客开展联谊或进行个别拜访,了解顾客需要和听取顾客建议,联络感情,形成良性循环,给酒店带来更多的网络客源。

4.2加强网站建设

4.2.1增强网站基本内容建设

酒店业要实行网络营销,首先必须创建一个界面友好、信息全面的网站。企业网站一般由众多的web页面组成,判断一个网站设计的好坏,一般遵循以产品为核心、访问安全快捷、信息更新及时、检索能力完善这四条基本标准。具体来说,酒店也在进行网站建设时,应特别注重突出其文化与服务特色,将艺术性与科学性合理整合,以达到传递酒店信息、宣扬酒店文化、树立酒店品牌的目的。

4.2.2提升网络技术实力

网络营销的技术前提是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大发展。酒店业开展网络营销,就是要利用这些技术充分发挥各种职能,使其成为一种营销策略,使网上经营的整体效益最大化。主要的方法有:

①搜索引擎。搜索引擎(SearchEngineer)指对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搜索整理,然后提供查询系统,包括信息搜索、信息整理和用户查询三个部分。如何在搜索引擎获得好的排名是酒店网站推广的基本任务之一。

②电子邮件。电子邮件(E-mail)是网络上的一种人机异步通信手段,具有价格便宜、速度快、操作方便等优点,同时还具有一信多发、邮件多媒体等特性。它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而且已成为网络营销的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手段。

③邮件列表。邮件列表(E-mailList)通过提供一种电子邮件参加讨论组的方式,用于各种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酒店业利用邮件列表营销可以通过两种基本方式:建立酒店自己的邮件列表、利用合作伙伴或第三方提供的邮件列表服务。

④交换链接。交换链接(LinkExchange)指具有一定互补优势的网站在己方网站放置伙伴方网站的名称,并设置为超链接,使用户可以从合作网站中发现自己的网站,达到相互推广的目的。对于酒店业网站,可以和旅行社、航空公司、旅游景区等建立友情交换链接关系,从而得到相当数量的客源。

4.2.3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的安全性是实施酒店业网络营销的关键。通过网络网站存储和传输的信息中常常包含着酒店和客户的重要数据和机密信息,只有加强网络的技术实力,才能确保酒店业网络营销安全可靠地实施,为酒店业赢取更多的发展空间。比较有效的方法有:

①数据签名。数字签名(DigitalSignature)指发送方以电子形式签名一个消息或文件,签名后的消息或文件能在网络中传送,并表示签名人对该消息或文件的内容负有责任。该技术可以有效地保证信息传输的完整性,防止交易中的抵赖发生。

②身份认证。身份认证(IDauthentication)通过验证一个对象的某些特有属性来达到确认该对象是否真实有效的目的。例如由Visa、MasterCard信用卡组织、VeriFone等联合推出的SET(SecureElectronicTransaction)电子商务系统就是针对在网络环境中使用信用卡支付建立的网络安全交易保障系统,其实质就是一种保护电子交易安全的认证技术。

③防火墙。防火墙(Firewall)是在外部和内部两个网络之间执行安全控制策略的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控制在计算机网络中不同信任程度区域间传送的数据流。防火墙可以强制实施非常复杂的安全策略,通过制定不同的规则,灵活地改变策略。

④入侵检测。入侵检测(IntrusionDetection)通过对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它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和响应入侵。

4.3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高素质的网络营销人才是酒店业网络营销发展的关键,为此需要加快人才培养步伐,造就一大批既懂得酒店管理的基本理论,又懂得如何通过网络完成商业信息搜集、商务洽谈、税务、保险、电子支付等交易活动的专门人才。可考虑以下几点:

4.3.1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

国家在宏观上应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主体作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升培养水平,紧紧围绕网络营销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为企业培养大批具有本科学历或研究生学历的网络营销人才。

4.3.2加强员工的内部培训

酒店业内部应建立健全培训机制,成立专门的网络营销人才培训部门,针对不同的对象,分层次、多形式地对员工开展培训,增加网络营销人才的储备,为酒店网络营销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3.3深化人才的继续教育

除了对员工进行内部培训,酒店业应采取各种继续教育的方式,将现有的网络营销人才进行强化培训。酒店可以委派专职人员到国内外优质的教育培训机构进一步深造学习,如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网络营销专业委员会在全国范围推出的“酒店业网络营销高级培训项目”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国内酒店业快速提升酒店网络营销实施水平和互联网投资回报率。参与类似的培训活动对发展酒店业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4.4改善网络营销环境

4.4.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发展网络营销的第一步,就是要大力进行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努力促进网络质量的提高。首先,要进一步降低信息传输资费标准,使网络消费与人们的收入水平相适应;其次,要鼓励酒店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网络软硬件产品,改善目前的网络环境;最后,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解决电信行业存在的垄断问题,促进网络的普及,加快网络营销的发展。

4.4.2完善法律监督体系

很多专家一致认为,当前法律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一大瓶颈。为此,在酒店信息系统安全建设、信息开发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法律法规保障成为繁荣我国酒店业网络营销的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就是至少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法可依”,即在酒店业网络营销领域不能存在法律空白,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二是“有法必依”,即规范酒店业网络营销的法律法规必须具有足够的约束力,政府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保证人们遵守这些法律制度。

第4篇: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社区;旅游参与;法律实践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社区旅游参与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的意义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便在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全面发展,又称为社区旅游参与。我国学者对社区旅游参与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意义,刘纬华指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机制。唐顺铁从开发旅游社区、开展社区旅游的角度,探讨旅游发展与社区的互动关系及和谐统一。刘赵平从控制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角度出发,提出融入社会文化目标的旅游规划控制方法,强调旅游规划要考虑吸收当地社区居民参与的原则。关于社区参与模式,郑群明归纳出公司-社区-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农户模式、个体农庄模式。有关旅游利益分配方面,学者指出利益分配不公、社区利益被忽略、社区利益冲突等问题。有关社区旅游参与存在问题及限制性因素的研究,刘昌雪和汪德根对皖南古村落社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进行了总结,指出未能建立旅游发展与社区参与的良性互动机制是阻碍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罗永常在对贵州、广西、云南3省区少数民族村寨进行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主要有:村民参与面不广,参与层次低,参与途径不多,大多参与非技术型、低报酬的工作,极少介入管理和决策层面,旅游开发的大部分经济利益不属于村寨和村民;村寨的文化旅游资源产权未得到明晰。关于如何解决社区旅游参与的问题,杨桂红提出,解决社区利益冲突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可通过增加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项目、不断拓展社区参与旅游业发展的途径来实现。李东和等对目的地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构建,指出公平的产权交易机制是前提,是基础机制;平等的对话机制和有效的培训教育机制是保证,属于手段机制;以目的地居民为导向的利益分配机制是最终目的,是目标机制。单纬东提出应从产权合理安排方面着手,改变以往不合理的产权安排,让少数民族在文化资源开发中成为自己资源的真正主人,在旅游开发中得到最大的利益。有学者注意到了社区旅游参与法律保障的作用。如孙九霞指出,在社区参与中,合同等法律手段可以作为相对弱势的社区农民利益保障的手段和渠道,同时也保护政府和旅游企业的有序经营和合理开发。认为同时应关注成文的现代法和传统的习惯法的双重约束作用。保继刚和孙九霞分析了雨崩社区自主、自我实现的旅游参与形式,同时指出雨崩社区现阶段的增权虽然有效但无疑是脆弱的,提出制度性增权的建议,比如以合同制约的形式确立雨崩村社区的食宿、租马等经营权、门票的分成制度,规定没有村民委员会的同意外来企业不得投资经营等。通过一系列的法律规制,真正凸显社区在旅游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是雨崩村旅游能否真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综上所述,学者对社区旅游参与的研究深入制度层面尤其是法律层面的探讨,希望通过法律制度确立社区权利,构建良好的社区参与运行机制。本文通过社区旅游参与的典型案例研究,提出我国社区旅游参与在民间法的支持下,并借助合同等法律形式有效地运行,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旅游参与的自生自发秩序,证明了我国社区旅游参与不只是学者的一厢情愿,不只是理论论证,而是有大量的民间实践。只是由于学者对实证研究的重视不够,以致有人认为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发展或旅游规划的实际过程中,社区参与大多停留在理论倡导上,或仅为咨询式参与、伪参与。

二、典型案例

(一)盐源县泸沽湖镇博树村社区旅游参与案例

盐源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雅砻江下游西岸,幅员面积8398平方千米。境内风光旖旎,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民风淳厚。历史上曾以“南方丝绸之路”而兴盛,而今又以盐铁之利、山川之胜和泸沽湖摩梭人婚俗而远近闻名,有神秘“女儿国”之称。盐源县的泸沽湖镇下辖8个村,博树村是其中之一。博树村全村有1080人,分8个小组,有4个码头,即扎窝洛码头、博树码头、五指洛码头、洛洼码头。

课题组重点调研了洛洼码头和五指洛码头的旅游参与情况。五指洛靠近亮海(也就是泸沽湖)和草海(泸沽湖边的藻泽地),洛洼靠近草海,两个码头存在竞争关系,甚至为争夺客源曾大打出手。在村委会的协调下,两个码头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经营旅游业。

确定的旅游参与方案是:两个码头根据人数确定接待船的数量,提供旅游服务。洛洼所有人包括老人、小孩,每6个人负责管理1只船,提供这只船需要的劳力,全队共有37只船;五指洛每6个半人负责管理1只船,提供这只船的劳力,全队共有48只船。这85只船按顺序统一编号,按编号顺序轮流从事划船旅游服务。劳力薄弱的或临时有事不能划船的家庭可出钱找别人代替。当游客缴费时,由船长(村长)开出3联单,船长1份、会计1份、划船人1份。所收的划船费由每只船保管,待85只船划3趟后将单子统一起来进行结算,计算出每只船的平均收入后分到每只船,然后由负责管理这只船的6个人或6个半人平均分配。

博树村五指洛和洛洼码头旅游参与的特点:按人分船,轮流接待,收入按人均分。

(二)云南梅里雪山雨崩社区旅游参与案例

雨崩自然村坐落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以西,距德钦县城约6千米。雨崩村2007年末全村为34户182人,其中雨崩上村和雨崩下村各17户。世居村民皆为藏族。

对于住宿接待服务,雨崩村制定了一套朴素的“旅游收入平均分配制度”。最初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编号,按编号顺序每天有1户家庭作为“轮值户”,为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如果当日决定留宿雨崩村的旅游者太多,超过了轮值户的接待能力或者该轮值户根本不具备接待游客的能力,则依次顺延到下一个编号的家庭,但是下一家所得的住宿收入必须在第2天以每人10元的标准补偿给轮值户。而餐饮接待收入则完全归接待户所有。随着游客人数增加,下一家接待户常隐报人数以少交补偿费,使该制度无法维持下去,2006年通过大家的讨论对该制度进行了修改。

新的旅游参与方案为:将全村33户人家每4户人家分成1组(其中1组有5户人家),共分为8组。每天由1组当值,称为轮值组。若游客住宿到轮值组的家庭中,则该收入由4户人家平分;若游客选择轮值组之外的家庭住宿,那么每人10元的补贴费由轮值组向接待户要回后平分。

云南梅里雪山雨崩社区旅游参与的特点:按家庭分组,按组接待,所得收入由该组按户均分。

(三)云南丽江市古城区拉市乡海北村恩宗三社社区旅游参与案例

海北村恩宗三社位于拉市海北面。拉市海位于丽江县城西面10千米处的拉市坝中部,是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自然保护区,是迁徙候鸟的栖息地,每年来此越冬的鸟类有3万只左右。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及拉市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促成了居住在拉市海周围的纳西族和彝族居民从事旅游服务。

拉市乡海北村恩宗三社共有68户,人口约272人。为组织旅游接待服务,将全社人口分为5个组,每组12~13人,各组轮流从事骑马、划船、烧烤旅游接待服务,所得收入按户平均分配。旅游接待收入由村上统一收取,并出具收费凭据。收费凭据有三联,村长一联、会计一联、马夫各执一联,彼此账目清楚,并每天向全村人公布。

拉市乡海北村恩宗三社社区旅游参与的特点:按人分组,轮流服务,账目公开,管理民主,按户均分。

(四)社区旅游参与的要素及特征

上述3个案例是我国社区自发参与旅游的典型。虽处在不同地区,属于不同民族,旅游参与的方式不同,但在旅游参与中具有共同的要素,这些要素构建了社区旅游参与制度的基本内容。

1.分组,确定接待最小单位

参与旅游的社区一般限于村或更小的小型组织中,人数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因此,为有效安排旅游接待服务,首先要分组,解决一次从事接待的人员规模问题及劳务提供问题。盐源县泸沽湖镇博树村按人确定船只数量,6人或6个半人1只船,也就是由分配到这只船的6人提供劳务并享受旅游收益。云南丽江市古城区拉市乡海北村恩宗三社将全社人口分为5个组,各组轮流从事骑马、划船、烧烤旅游接待服务。云南梅里雪山雨崩社区将全村33户人家每4家分成1组(其中1组有5户村民),将全村分为8组,轮流提供住宿接待服务。

2.提供服务,轮流进行

基于朴素的平等观念,所有村子的人都应提供旅游接待服务,都应获得旅游收益。上述3个旅游社区在按照人口分组或按照户数分组后,都轮流从事旅游服务。这实际上规定了所有的成年人都有参与旅游服务的义务,也享有旅游收益的权利。

3.收入分别或统一收取和管理

从上述3个旅游社区来看,旅游收入的收取和管理的具体方式有别。泸沽湖博树村社区是由船长(村长)开出3联单,船长1份、会计1份、划船人1份,所收的划船费由每只船保管,待85只船划3趟后将单子统一起来进行结算。雨崩社区由轮值组统一接待,统一收取费用。如果游客选择轮值组之外的家庭住宿,那么每人10元的补贴费则由轮值组向接待户要回后平分。拉市乡海北村恩宗三社旅游接待收入由村上统一收取,每天向全村人公布,收入按户均分。

4.收入平均分配

这3个旅游社区都基于朴素的平等观念,实行按人或按户均分,保证村子所有的人享受旅游收益。泸沽湖博树村社区统一结算后,计算出每只船的平均收入然后分配到每只船,由这只船的6个人或6个半人平均分配。雨崩社区按组接待,旅游收入由轮值组的4户人家均分。拉市乡海北村恩宗三社旅游收入按户平均分配。

综上所述,3个社区通过自我管理,确立了旅游参与的模式,制定了旅游参与的行为规则,建立了一套旅游参与的稳定的、在该组织内行之有效的制度。

三、社区旅游参与的法律实践

(一)社区旅游参与制度的建立

本课题组对拉市乡海北恩宗三社进行调研时问当地居民:村中的重大事项如何决定?答:开全村大会统一决定。再问:你们这里旅游接待方式是怎么决定的?答:开全村大会由村民决定。

同样,在博树村进行调研时,问:你们这种旅游接待方式是如何确定的?答:村委会召集全村党员来讨论,确定方案,然后召开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最终确定下来。

云南梅里雪山雨崩社区前村长阿布说,2002年前没有建立这种制度(轮值提供服务的制度)时村民间为接待会打架,后来他找到经营旅游的老板与他们商量确定了接待制度,然后全村开大会通过,这样确立了第一套旅游收入平均分配的接待制度。这是雨崩社区旅游接待的第一套制度,该制度建立了共同参与、平均分配的模式,维持了村民的和谐,但禁止游客自己选择住宿,受到游客抵触。到2003年年初,再一次召开村民全体大会对第一套制度进行改革,允许游客自己选择住宿。但接待户有瞒报人数的情况,彼此闹得不愉快。2006年8月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将该制度进行修改,每4户人家为1组,每日1组轮值,形成第3套住宿经营、收入分配制度。

前述3个社区旅游参与制度建立的过程,都具有共同的特点。第一,社区旅游参与是社区自发产生的,没有外来力量的影响。旅游社区基于旅游发展的条件和自身追求经济利益的需要,自觉参与到旅游经营中来,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骑马等接待服务。第二,社区旅游参与的规则是由村民自己制定的,通过村民大会确定下来。基层组织领导如村长起着重要作用,但旅游参与规则是由全体村民召开村民大会制定的。第三,社区旅游参与规则都具有朴素的公平理念,保证每个村民平等参与的机会和共享利益的权利。上述3个社区,旅游接待的制度都无一例外地确定了按户均分或按人口均分的分配原则,防止收入差距过大以维持社区和谐。第四,制定旅游参与的规则后,社区参与旅游结束了自由竞争,而进入统一协调的阶段。保继刚认为雨崩社区旅游参与发展经历了从“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村民自发参与到“计划经济统一调度”的社区集体参与的社区自我主导的旅游发展过程。

(二)社区旅游参与的法律形式

1.社区旅游参与的村规民约是调整旅游参与法律关系的基本法律形式。

我国社区旅游参与规则是民间智慧的产物,是社区内生的社会规范,是国家之外的社区自发设定的、用于调整彼此在旅游参与方面权利义务关系的规则总和。这种规则是由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之下由村民大会通过的,是社区村民之间共同订立的契约。与我国村规民约的订立程序及法律效力具有相同之处,可纳入村规民约之中。

社区旅游参与的村规民约作为一种民间法,具有以下特点:

(1)内生性

社区旅游参与的规范,如分组、接待的轮流及平均分配等,均是社区居民自己制定的,是社区居民自愿共同订立的契约,没有国家权力的参与,不是体现为国家意志的一般意义的法。村规民约的内生性侧重在其产生的方式上具有与法律不同的特点。

(2)乡土性

村规民约的内容大多来自乡村,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是为维系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地域中的人之关系的需要而共同订立的,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吉尔兹(GeertZ)说,“法律乃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这种地方性不仅指地方、时间、阶级与各种问题而言,并且指情调而言——事情发生经过自有地方特性并与当地人对事物之想象能力相联系。”不同地区的社区基于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及传统习惯,制定各有特色的社区参与规则。如泸沽湖博树村社区为保存母系大家庭的传统,采取按人均分的方式;而云南丽江市古城区拉市乡海北村恩宗三社社区和云南梅里雪山雨崩社区采取按户均分的方式。民族村寨独特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性及宗教传统都是游客乐意参观了解的旅游吸引物,对这些土生土长的习惯和风俗的展示方式也具有极鲜明的乡村特点,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3)地域性

旅游社区制定的调整旅游参与的规范仅适用于参与旅游的村或镇范围内的特定群体,超出这个范围就没有约束力,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社区旅游参与村规民约的地域性特征的原因:①旅游景区就是与周围区域相分离的特定的地理空间,限于特定区域;②旅游社区基于相同的风俗和习惯,形成相对独立的生活共同体,旅游参与规范仅适用于该特定的生活共同体;③旅游参与规则是由特定的旅游社区制定的,其效力基础是社区居民共同的参与和同意,效力范围也仅限于该社区,超出这个地域范围就没有约束力;④村民某种权益的获得与其在某个社区具有社区成员的身份是密不可分的。基层政权界定了村民作为社会成员的身份,有了这个身份,村民才能具有可能实现的某种权利,才能发展出他和社会共同体制的联系渠道……,而在此之外,这些权利只具有抽象意义。

(4)准法律性

所谓准法律性,是指在某些重要方面具有类似法的特征,起到类似法的作用的行为规范,它模仿法的符号,比照法的构成而制定成文。社区旅游参与村规民约对旅游接待方式、分组原则、接待模式及利益分配等诸多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调整社区居民之间旅游接待的法律关系,对社区居民有约束力。当然,这种准法律与国家法律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强制性不够,保障手段有限,体现为一种“软法”。村规民约的实施,没有外在强制力的保障,主要靠村民的普遍认可,注重运用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对违反村规民约的行为,主要是通过批评教育、名誉谴责、罚款、取消个人应得机会等制裁手段,从而达到规范共同体秩序、维护协调小社会的目的。

2.合同也是调整旅游参与法律关系的重要方式

合同在调整旅游社区居民之间及“外部关系上”(这里的外部具有相对的意义)发挥着重要作用。据课题组的调研,泸沽湖博树村社区旅游参与在下面两种情况下使用合同。

第一种情况,协调小集体之间在旅游资源的使用和分配方面的关系。五指洛码头与洛洼码头签订合同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经营旅游业。该合同确定资源共同使用,不管是五指洛的船还是洛洼的船都可随意出入草海和亮海;在资源和收益的分配上,洛洼码头每6个人负责管理1只船,并共同获得这只船的收入;五指洛6个半人负责管理1只船,共同享有这只船的收益。这两个码头之间通过缔结合同,有效地协调了小集体之间在资源和收益分配上的关系。

第二种情况,协调旅游社区与外面旅游经营者——旅行社之间关系。泸沽湖博树村村民从事住宿和餐饮接待服务,都需要与直接面向市场的旅行社签订合同,约定根据旅行社带到其接待点的人数给予一定数额的返点费,也就是佣金。旅游社区居民与旅行社签订合同,有效地与市场建立联系,保证客源不断,促进旅游参与的发展。但是由于这种合同是旅行社与单个旅游接待居民之间签订的,单个接待居民力量弱小,不具备与旅行社平等协商的能力,在价格制定上没有话语权,很多村民认为“旅行社牵着村民的鼻子走”。笔者认为,合同是调整关系的有效方式,但订立合同的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才能订立公平的合同。单个的接待户与旅行社由于力量悬殊,不具有平等地位。只有将旅游社区作为一个整体,才有可能与旅行社签订有关旅游接待佣金的公平合同,进而有效维护自己权益。

(三)社区旅游参与法律实践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1.建立了旅游社区应对现实需要的自生自发秩序

社区旅游参与的法律实践是社区基于旅游接待服务的现实需要,遵循最朴素的公平理念,由村民自行制定的,是整合和协调内部和外部关系而建立起的一套规则体系,形成了类似哈耶克所说的自生自发秩序。我国现行旅游法规主要是规范旅游景区,调整旅行社与游客关系,几乎不涉及旅游社区的法律关系。在法律的真空地带,产生了社区旅游参与的法律规则,建立了社区旅游参与的自发秩序。在这种秩序下,法律规则是基于需要而产生,也基于适用而存续和发展,是行为规则而不是文本规则。

2.社区旅游参与规范具有综合性特征

社区旅游参与规范由于参与主体的众多,调整范围和领域的宽广,具有综合性特征。具体表现在:①社区旅游参与法律规范既调整旅游接待服务的行为,又确定旅游接待组织安排和管理问题,是行为规范也是组织规范。②社区旅游参与法律规范既规定接待服务的内容,如骑马服务、住宿接待服务等,又规定接待程序和方式,是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的统一。③社区旅游参与法律规范是旅游社区小集体调整彼此之间经济关系,确立旅游服务秩序的手段,同时这种规范遵循朴素的公平理念,将参与权视为每个成员天生的权益,是每个社区成员当然享有的福利。因此,社区旅游参与法律规范兼有经济法和社会法属性。

3.社区旅游参与法律规则是未得到认可的村民集体行为

我国法律缺乏对社区旅游参与的法律规定,更缺乏法律对社区旅游参与的赋权。社区旅游参与的村规民约是自下而上从乡村发展起来的,是民间智慧的产物。泸沽湖博树村社区报给镇政府的乡规民约只涉及乡村治安、邻里关系、环境保护等方面,由村民共同制定的有关旅游参与的规范虽然仍为乡规民约,但村委会因为其内容不符合乡规民约条款的要求,一般都没有报镇政府备案,不具有对外的法律效力。

4.社区旅游参与法律规范适用范围的有限性及其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