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史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指导思想与目的
通过20周年校庆,回顾办学历史,展示办学成就,丰富办学理念,创造发展契机;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争取社会各界更大支持,进一步优化外部办学环境,拓展办学空间,为新一轮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加强与校友联系,加深了解,增进情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努力实现建院升本的奋斗目标。
二、校庆主题
校庆20周年的主题是“团结拼搏、求真创新、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我校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创建的,二十年来高专全校师生,以对祖国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努力实践“求新、求实、求善”的校训,形成了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与时俱进的精神,为建院升本奠定了基础。
三、校庆原则
隆重热烈,简朴务实,有序高效,促进发展
四、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新余高等专科学校20周年校庆筹备委员会”,统一领导全校校庆活动的各项工作的实施。
校庆筹备委员会成员名单如下:
主 任:刘 冬
副主任:罗玉峰
委 员:宁世春 胡 涌 彭卫东 欧阳长城 刘桂华 李 敏
肖晓广 彭菊生 姚中国
筹委会下设校庆办公室成员如下:
主 任:胡 涌
副主任:夏文英
成 员:刘柏松 曾小荣 彭 力
五、校庆主要内容
1、庆典大会
庆典大会定于XX年9月下旬举行,并同时举行校史展览室揭幕仪式,参观校史展。
2、校庆宣传
校庆公告于XX年5月30日前在省内有关媒体上刊出;校庆网站于XX年6月开通;6月成立第一届校友会,6月—9月开展“校友寻访”活动;9月召开校庆新闻会;8月出版反映学校风貌的画册和反映前进中高专的专题片。
3、文化艺术活动
举办大型文艺晚会,晚会活动以学校升本晚会的节目为主要内容,争取以较少的经费办出既有学校特色,又能展示学校风采的高水平的文化艺术活动。
校庆期间还将举办学生艺术节,“教职工书画、摄影作品大赛”、校庆征文等活动。
4、校史展览室建设
按照升本要求建成校史展览室,通过举办校史展,弘扬优秀传统,展示办学成果,丰富办学理念,提高学校地位。
六、成立校友会和校友基金会
学校成立校友会,制定校友会章程,召开校友会第一届理事大会,号召每位校友赞助校友基金100元,多赞助不限,将提供一本历届校友通讯录。
七、总体要求
校庆是全体高专人的节日,是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全面促进学校发展的一个良好机遇,也是对学校管理水平的一次集中检阅。为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各系部要围绕各自的建设与发展,拿出校庆活动的方案,按照学校校庆工作总体方案要求,积极有效地组织好各系部的校庆活动。
八、校庆筹备工作具体分工
㈠ 组织协调组(校庆办)
组 长:胡 涌
副组长:夏文英
成 员:刘柏松 曾小荣 彭 力
主要职责工作:
负责校庆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和联络,督促协调校庆各筹备工作小组和各系部校庆筹备组的各项筹备工作。
负责提出校庆筹备工作计划及校庆活动的总体方案。
㈡ 宣传教育组(由宣传部负责)
组 长:姚中国
成 员:宣传部全体成员
工作目标:
通过有效的宣传,展现我校建设20年来取得的成就,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让广大校友更加热爱母校,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我校的认同和支持,增加我校对人才和社会的吸引力。通过宣传,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感召力,增强每位高专人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责任感,以自己出色的成绩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工作任务:
1、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广泛普及校史、校风和校训,学习加深对高专人精神和理解和落实,学校在5月份中层干部会上进行校庆20周年活动动员,宣布20周年校庆活动实施方案。
2、加大校庆的舆论宣传。5月30日前在有关媒体校庆公告,在校园的广播、校报、网络、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加强校史、学校的发展与成就、校友先进人物、学校先进典型、学校发展成果和亮点、“十一五”规划等有关工作中的改革与创新的宣传,对外宣传围绕校庆指导思想和主题,抓住特色和重点作好几篇文章,在有关媒体发表,形成一定影响。
3、负责编辑和制作宣传我校的专题片,在9月初完成。
4、筹备校庆2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成立晚会策划导演组,由艺术系配合。9月份晚会成形并彩排。
㈢ 会务安排和校史展览组(由校庆办负责)
组 长:夏文英
成 员:校庆办公室全体人员
工作目标:
通过举办校史展,弘扬优秀传统,展示办学成果,丰富办学理念,提高学校地位。
工作任务:
1、负责校史馆建设和布展,在9月完成。
2、开通和维护校庆网站。
3、负责校庆庆祝大会等重大活动的筹备、会场布置和会议的组织协调。
4、负责校庆请柬、通知的发放。
㈣ 校友联络组(团委、学工部负责)
组 长:钟 钺
成 员:团委、学工部全体人员
工作目标:
努力凝聚我校校友,负责校友的联络和校友会的组建,协调各系部的校友联络工作。
工作任务:
1、建立历届校友名单档案,将陈列在校史馆。
2、负责制作校友联络通讯录。
3、负责庆祝大会、文艺晚会的礼仪。
4、筹备召开第一届校友会理事大会,成立校友会,制定校友会章程。
5、向每位校友发出校庆通知,成立校友基金会。
(五)资金筹措组(校庆办负责)
组长:夏文英
成员:刘伯松 曾小荣 简小兵
一、指导思想与目的
通过20周年校庆,回顾办学历史,展示办学成就,丰富办学理念,创造发展契机;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争取社会各界更大支持,进一步优化外部办学环境,拓展办学空间,为新一轮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加强与校友联系,加深了解,增进情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努力实现建院升本的奋斗目标。
二、校庆主题
校庆20周年的主题是“团结拼搏、求真创新、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我校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创建的,二十年来高专全校师生,以对祖国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努力实践“求新、求实、求善”的校训,形成了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与时俱进的精神,为建院升本奠定了基础。
三、校庆原则
隆重热烈,简朴务实,有序高效,促进发展
四、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新余高等专科学校20周年校庆筹备委员会”,统一领导全校校庆活动的各项工作的实施。
校庆筹备委员会成员名单如下:
主 任:刘 冬
副主任:罗玉峰
委 员:宁世春 胡 涌 彭卫东 欧阳长城 刘桂华 李 敏
肖晓广 彭菊生 姚中国
筹委会下设校庆办公室成员如下:
主 任:胡 涌
副主任:夏文英
成 员:刘柏松 曾小荣 彭 力
五、校庆主要内容
1、庆典大会
庆典大会定于2006年9月下旬举行,并同时举行校史展览室揭幕仪式,参观校史展。
2、校庆宣传
校庆公告于2006年5月30日前在省内有关媒体上刊出;校庆网站于2006年6月开通;6月成立第一届校友会,6月—9月开展“校友寻访”活动;9月召开校庆新闻会;8月出版反映学校风貌的画册和反映前进中高专的专题片。
3、文化艺术活动举办大型文艺晚会,晚会活动以学校升本晚会的节目为主要内容,争取以较少的经费办出既有学校特色,又能展示学校风采的高水平的文化艺术活动。
校庆期间还将举办学生艺术节,“教职工书画、摄影作品大赛”、校庆征文等活动。
4、校史展览室建设
按照升本要求建成校史展览室,通过举办校史展,弘扬优秀传统,展示办学成果,丰富办学理念,提高学校地位。
六、成立校友会和校友基金会
学校成立校友会,制定校友会章程,召开校友会第一届理事大会,号召每位校友赞助校友基金100元,多赞助不限,将提供一本历届校友通讯录。
七、总体要求
校庆是全体高专人的节日,是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全面促进学校发展的一个良好机遇,也是对学校管理水平的一次集中检阅。为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各系部要围绕各自的建设与发展,拿出校庆活动的方案,按照学校校庆工作总体方案要求,积极有效地组织好各系部的校庆活动。
八、校庆筹备工作具体分工
㈠ 组织协调组(校庆办)
组 长:胡 涌
副组长:夏文英
成 员:刘柏松 曾小荣 彭 力
主要职责工作:
负责校庆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和联络,督促协调校庆各筹备工作小组和各系部校庆筹备组的各项筹备工作。
负责提出校庆筹备工作计划及校庆活动的总体方案。
㈡ 宣传教育组(由宣传部负责)
组 长:姚中国
成 员:宣传部全体成员
工作目标:
通过有效的宣传,展现我校建设20年来取得的成就,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让广大校友更加热爱母校,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我校的认同和支持,增加我校对人才和社会的吸引力。通过宣传,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感召力,增强每位高专人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责任感,以自己出色的成绩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2、加大校庆的舆论宣传。5月30日前在有关媒体校庆公告,在校园的广播、校报、网络、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加强校史、学校的发展与成就、校友先进人物、学校先进典型、学校发展成果和亮点、“十一五”规划等有关工作中的改革与创新的宣传,对外宣传围绕校庆指导思想和主题,抓住特色和重点作好几篇文章,在有关媒体发表,形成一定影响。
3、负责编辑和制作宣传我校的专题片,在9月初完成。
4、筹备校庆2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成立晚会策划导演组,由艺术系配合。9月份晚会成形并彩排。
㈢ 会务安排和校史展览组(由校庆办负责)
组 长:夏文英
成 员:校庆办公室全体人员
工作目标:
通过举办校史展,弘扬优秀传统,展示办学成果,丰富办学理念,提高学校地位。
工作任务:
1、负责校史馆建设和布展,在9月完成。
2、开通和维护校庆网站。
3、负责校庆庆祝大会等重大活动的筹备、会场布置和会议的组织协调。
4、负责校庆请柬、通知的发放。
㈣ 校友联络组(团委、学工部负责)
组 长:钟 钺
成 员:团委、学工部全体人员
工作目标:
努力凝聚我校校友,负责校友的联络和校友会的组建,协调各系部的校友联络工作。
工作任务:
1、建立历届校友名单档案,将陈列在校史馆。
2、负责制作校友联络通讯录。
3、负责庆祝大会、文艺晚会的礼仪。
4、筹备召开第一届校友会理事大会,成立校友会,制定校友会章程。
5、向每位校友发出校庆通知,成立校友基金会。
(五)资金筹措组(校庆办负责)
组长:夏文英
成员:刘伯松 曾小荣 简小兵
一、独立学院校史档案在班级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校史档案是一种文化财富,档案是校史文化传承的桥梁,校史文化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一代又一代校友的努力之下,独立学院经过10多年的发展,校史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在班级建设中运用校史档案可以培养学生对学校历史的自豪感和对校史文化的认同感。校史档案实质上是将一个高校的校史文化进行提炼、沉淀和内化,最后形成高校的灵魂。在班级建设中运用校史档案可以极大地增强班级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得大学精神得到拓展和延伸。独立学院校史档案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二、独立学院校史档案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
(一)校史馆是班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基地
校史馆中校史部分记载着独立学院光辉发展历程、校友成长经历及成就,这些无疑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和培养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校史馆展示独立学院保存的文献、实物模型、照片、图片、专著、译著、教材、讲义、笔记、日记、社会活动的重要信函、奖状、证书、聘书、任命书、师生在国内外重要活动的剪报等有关材料及征集来的相关材料,这些材料的内容体现独立学院机构变革、院系发展、科研学术、人才培养等诸方面的发展与成就。校史馆就是设在校内的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班级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了解独立学院过去,并对学校产生归依感,从而认同独立学院教育理念,不知不觉中受到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校史馆是班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
利用校史馆对学生进行教育,既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直观的教育材料,又是有别于传统书本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利用校史馆对学生进行教育,无疑是对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创新。校史馆展出的有关教学科研成果、办学成就的档案材料,这些素材往往闪烁着先人的思想和智慧,给后人以启迪和鼓舞。一方面可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它所蕴涵的创新思维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为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提供了借鉴,锻炼了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校史馆是班级对学生开展身心教育的重要平台
高校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大学教授、知名校友等为代表的学校名人成为大学生的学习和模仿对象。独立学院校史馆展出大学名人典范,供学生学习和模仿,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传递正能量。一些反映学校教育事业逐步发展的典籍和史料,名人手稿、照片、书法手?E,上级领导来校视察的录像、照片、题词等珍贵的实物资料,能起到净化人的心灵、熏陶和美化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师生高尚情操的作用。校史馆通过校歌、校训、校徽的展示,表达学校要弘扬的精神、前进的方向和学生努力的目标,从而团结师生共同努力建设学校、培养社会有用之才。
三、独立学院校史档案管理与班级建设对策
(一)建立校史馆荣誉陈列室对班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建立荣誉陈列室,陈列班级在各项评比、达标、验收活动中获得的证书、锦旗、奖匾、奖杯、奖牌等等,这些源于普通班级的原始档案,客观、真实地记载了过去的某些班级所取得的成就,可以勉励和引领班级在大学的发展和建设。
(二)利用校史档案创新新生班级入学教育和毕业生离校教育方式
校史教育是方便学生了解学校发展历程,增强他们对独立学院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认识的重要途径。校史馆可以在改革新生入学教育方式上进行尝试,分批次、有计划地组织相关班级学生进行参观,讲解员针对参观者的专业可以对校史馆内和其相关的人物或者实物进行典故式的生动讲解,吸引学生对专业和校史的兴趣。活动结束后,组织各班级召开“校史与我的大学”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谋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在学生毕业之际,再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引导即将毕业的学生积极总结归档,把自己班级的精彩留下,不断丰富和更新校史馆的档案资料。
【关键词】小学 综合实践 活动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59-01
2001年6月以来,新课程改革开展的如火如荼。在此次新课程改革当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得到了全面的开展,成为此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但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独具特色的个性特点以及多种外部因素的制约,在实施的时候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采用多渠道拓宽课程资源
在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课程资源匮乏的严重问题。基于此种情况,笔者建议:
首先,我们可以适当地扩充一切学校内的可利用资源,比如定期给小学生开放学校的电脑室、图书室以及阅览室等。一些学校硬件条件较差的学校则可以考虑在校内设立一些公益图书角。还可以有效地运用学校本身的历史文化严格?拓宽课程资源。例如,组织师生一起共同编写学校的校史和不定期邀请一些优秀的校友来学校做报告等形式。
其次,学校可以考虑聘请一些校外辅导员,争取可以把社会上各个行业热爱教育事业的人组织起来,让他们为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还可以在学生中间、教师中间以及校外辅导员中间广泛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主题,把优秀的活动课程主题甄选出来,进而建立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资源库。针对这些优秀的活动主题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并逐步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
最后,我们还应定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活动实施后的及时反馈,及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做出适当的改进。将这些经验、改进进行整理,形成文字资料以便于指导今后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建立健全课程实施保障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应的保障制度。据笔者了解,很多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其相应的保障制度基本没有或者说很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即使一些小学也制定了各种各样的保障制度,但是却缺乏有效的考核,最终致使这些保障制度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它本应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的小学必须要积极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及相关建议,商榷如何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保障制度内容。
首先,在制度的考评方面。我们应该做到在不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工作量的大前提下,对相应的制度考评标准进行适当的优化,要尽可能地对他们鼓励,也不是一味的对他们进行批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单纯的运用“奖勤罚懒”的处理方式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应该最大程度上调动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更加主动的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当中来,提高课程实施效果。
其次,在安全因素方面。我们应该知道,没有安全的保障,就不可能有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安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过,我们也不能单纯的考虑到安全因素而不敢去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者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有些教师往往会把自己的“不作为”归咎于安全因素的考虑。所以学校应该在活动实施之前全面做好安全方面的动员和防护工作,还要把安全工作具体安排到个人,建立和健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制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及时的检查和了解活动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避免因为疏忽而对学生安全形成的危害。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的把活动的情况上报给学校的相关领导以及自己是如何进行应急处理的。更重要的是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要及时和学生一起总结活动的效果,对于那些积极参与到安全保障工作中的小学生也要做出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调动全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三、充分获取社会的大力支持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孤立的学科。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的特殊性,就注定这们课程不可能仅仅局限在学校内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实施。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我们必须要充分获取社会的大力支持,积极主动的协调好和学区内的多方面的密切联系。我们需要树立“开门办学”的正确心态,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群策群力,共同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充分获取社会的大力支持显然就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力保障,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可以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可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展提供指向性的评价,也可以为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监督作用。
其次,社会可以为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智力支持。社会上的诸多有识之士必将成为未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学、有效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具备广泛的专业知识背景,他们的专业知识以及在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所不断积累的工作经验,都能够成为我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利资源。
再次,社会可以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场地支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很多场地都需要校外相关部门提供。
最后,社会可以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学校周边的一些企事业单位都可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一定程度上的经费支持,从而减轻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所存在的经费压力。
四、结语
总之,要想真正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需要在多个方面做出努力。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给学校和教师在开展综合活动课程中给予经验上的借鉴,不断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沈旎主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关键词艺术生;入学教育;高校新生;辅导员
1高校艺术生的特点和现状分析
1.1独特鲜明的个性与风格
高校艺术生与理工科类、文史科类学生相比具有更加独特鲜明的个性。由于受到学习艺术专业课程的影响,他们有创造力且感情丰富。在平时的生活中,无论是在举止谈吐还是在穿着打扮方面,高校艺术生都略显大胆夸张。但部分学生因缺乏正确的引导,在片面地追求个性当中迷失自我。艺术生性格的两极分化也较为严重,有些学生个性明朗、感情细腻,有些学生不善言辞、桀骜不驯。再结合艺术生的学习历程,艺术生在高中阶段需要离开校园,外出参加艺术课程培训,他们的自理能力较强,随之而来的是纪律意识较为淡薄,不愿意受到校纪校规的约束,在行为上追求特立独行[1]。
1.2相对薄弱的文化课基础
艺术生的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在高中阶段,艺术类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来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更为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文化课程相对轻视,时间投入相比较少。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艺术生普遍英文水平偏低且对英文学习的热情不高,基础知识不够,思想深度较浅。然而,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也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发展,设计的作品可能缺乏鲜明的主题立意与创意。设计创作仅仅停留在临摹的层面,缺乏深层次思考。总而言之,文化课的学习对艺术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丰富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的长足发展[2]。
1.3组织纪律性不强,奋斗目标不明确
在艺术生群体当中,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生活优渥,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不愿意吃苦。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许多课程需要在户外进行,如摄影、写生等,课程学习相对自由,没有传统的教室学习氛围,这就造成艺术生在上课的时候行为懒散,纪律意识淡薄,自我约束管理缺失,时间观念不强,追求绝对自由,不愿意受到约束,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屡屡发生。艺术类学生步入高校的门槛相对较低,在升学过程中没有承受过多的压力,对于学习比较松懈,在大学期间缺少明确的奋斗目标,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清晰的规划,部分学生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娱乐、恋爱和网游等方面[3]。
2艺术生入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艺术生的入学年龄集中在17~21岁,这个年龄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形,可塑性强。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将政治元素融入入学教育中,提高艺术生的政治素养,加强艺术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受到疫情影响,学生在家上网课又无法外出,在家的学习生活是单一枯燥的,而在校的学习生活是自由和丰富的。这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学生需要接触更多的事物,独立处理学习、生活、社交、校园活动等多方面问题。入学教育可以帮助新生缓解心理的不适应,平稳地度过新生适应期。在学习形式方面,大学和高中时期的教学方式不同,课程形式更加多样化,教学环境更加灵活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没有及时转变,总是指望老师和家长的督促。此外,艺术生往往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屑一顾”,他们在生活上和学习上追求自由,由此导致生活作风懒散、学风不正、纪律性差等。利用入学教育的机会,可以帮助艺术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调整学习心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也有助于加强艺术生的纪律性[4]。
3艺术生入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3.1扎实推进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艺术生进行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西迁精神”学习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教育,帮助艺术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艺术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应该围绕艺术生的专业特点,以重大节日为契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和团日活动等。在形式方面,活动注重贴合艺术生的专业特色,提倡尝试借助网络载体开展短视频制作、书画征集、朗诵比赛等形式新颖的活动,善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艺术生的专业特长当中,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思想信念和远大的抱负,将其培养成为新时代的优秀青年[5]。
3.2全面开展学科专业认知和学业要求教育
艺术生的文化基础课虽然相对薄弱,但这类学生专业基础课扎实且对专业课程的认同感较强。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应善于利用艺术生的专业认同感,对他们进行以专业认知教育、角色转换教育、学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的发展规划教育,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合理规划职业发展道路。通过开展学院介绍、知名人士讲座、专业介绍、优秀学生经验分享会、专业学术交流等活动,让艺术生对所学专业具有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帮助艺术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成才观,并且从入学伊始就科学地步入发展轨道。在学业要求教育当中应该注重运用朋辈教育理念。传统的灌输式学习对艺术生来说效果甚微,“过来人”的经验分享和知识传授更具有感染力,学生更易接受,真的能“听进去”且“记得住”。
3.3积极开展校情校史教育
对艺术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提高学生爱校荣校观念,增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和荣誉感。开展爱校主题活动,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校史馆、博物馆,一所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办学特色集中凝缩在校史馆当中,校史馆也是学校精神传承的体现。其次,可以围绕学习校史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例如校史竞赛、唱校歌比赛等。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建校历史、光荣传统和校风校训,学校的建设发展成就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培养艺术生的爱校意识,激发作为本校学生的自豪感。
3.4持续推动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教育
应重视和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管理的意识,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积极组织各班学生进行学生干部、班委和宿舍长的选举,并且分层次举办学生会干部、班团干部、宿舍长培训会,帮助各级学生干部快速适应工作,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通过选举和培训,帮助艺术生树立“学生管理学生”的观念意识。学校更要注重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艺术生在自制力和自理能力方面相对较差一些,辅导员更有责任做好学生成才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督促学生依托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同时,要适当地在班干部、优秀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中树立榜样人物,这能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3.5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及校纪校规教育
校纪校规是约束学生的基本准则,艺术生入学年龄集中在17~21岁,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开展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学生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在法律法规普及方面,应邀请专业教师进行法律知识讲座,通过线上视频课和线下讲座的方式,为学生讲授法律知识和做案例分析,提高艺术生的守法自觉性。关于校纪校规的学习,辅导员应每周开展主题班会,各班组织学生对《学生手册》中的内容进行学习。重点学习学校学生管理条例、违纪处分规定、学位授予规定和加强学风建设工作的相关规定。通过开展法律法规及校纪校规教育,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
3.6切实做好校园安全教育
辅导员应针对艺术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安全教育活动,包括防电信诈骗、校园贷专题讲座、防暴演练、安全疏散演练、人身财产安全教育、防火防盗知识教育、疾病预防知识教育和日常安全教育。尤其是“00后”作为互联网发展的见证者,校园贷和网络暴力使他们成为受害者,加之艺术生的攀比心理较重,对奢侈品的购买欲望强,常常在缺乏安全意识的情况下身陷校园贷风波中。通过校园安全教育,培养艺术生的安全意识,帮助他们掌握安全防护知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从源头做好学生安全事故的防范工作。
看着孩子的表现,笔者头脑中想象着理想校园的蓝图:不要把校园来个水泥、塑胶等建筑材料的全覆盖,校园里要能见得到泥土,留一块未经“人化”的地方。如,我们学校在操扬一角开辟了“开心农场”,面积不大,内容丰富,种些青菜、丝瓜、长豆等植物。学生有空可以过去看看,认识餐桌上的疏菜是从哪里来的。这个自然角没有内容其实也无妨,长些杂草,看起来无用,对学生来说却有大用。至少让学生看到了泥土,看到了泥土上发生的变化――小草长出来了,风吹来的植物的种子发芽了,泥土下面还有蚯蚓、蚂蚁等动物构成的另一个世界。
现在的孩子一方面是见多识广,另一方面是孤陋寡闻。一次,我把吃剩的半个西瓜壳反扣在屋前一小块蔬菜地里,一小孩见到后开心地拍着手说:“西瓜长出来了!西瓜长出来了!”我笑而不语。接着,孩子好像又有了“发现”:“西瓜还没有熟,只长出了半个”。这也难怪他们呀!他们见过市场里的西瓜,见过摆放在商场货架上的西瓜,却没有见过长在地面上的西瓜。
换位思考或许是靠近孩子最有效的方式,但换位思考往往是很困难的。与孩子对话,我们发现,他们的想法常常与我们需要的答案大相径庭。往往是你喜欢的,他们并不喜欢;他们喜欢的,是我们所看不懂的。看看孩子们看的书,我们成人不喜欢。反过来,我们为他们设计好的、安排好的一切,他们是否真心喜欢?答案也很难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校舍以平房为主,教学楼前就是一块场地,学生一下课就可以到操场上玩去了,听到上课铃声响起,一齐涌进教室里坐好,等待老师来上课。(当然,下雨后一连几天都无法在外活动,现在的风雨操场的优越性就充分体现出来了。)现在的校舍都改建成了楼房,而且楼层越造越高。学生“远离”地面,在有限的课间活动时间内,孩子要到操场上去活动不太现实,只能把活动范围局限在教室前的走廊里或靠近教室的过道内。这样的活动显然是不充分的,有碍孩子活泼天性的舒展。要知道,孩子的身体比我们,但他们需要的活动空间的半径要比我们成人大得多。当然,要把校舍改建成平房不太现实。但我们是否因地制宜,就在教室前面、旁边,甚至是教室的后面,开辟出可以容纳三、四十个孩子一起活动的空间。把“活动场地的面积”列入“适合儿童生长的学校”的硬性指标。或许这样的校舍设计显得有些“怪异”,也可能不符合建筑工程设计的美学原理,但这是适合孩子学习、生活、活动的设计标准,它符合孩子特定年龄阶段特点的“生态美学”。
有了活动场地,孩子自然会想出各种活动的花样――跳牛皮筋、踢毽子、做游戏等等,传统的、现代的各种游戏活动都会自动、自发地开展起来。笔者始终觉得,重要的不是教孩子如何活动,而是给他们创造活动的条件,为他们自主活动提供可能性。我们不要担心他们不会玩,我们要考虑的是有没有给他们玩的条件。比如,我们学校在各层楼楼梯边的平台上放了小方桌和小凳子,中午时间就有孩子围坐在小方桌边,或是看书,或是做游戏,或是聊天,或是下棋……“小方桌”前的故事因有了这一物质条件的保障每天都在上演。我们只需做个旁观者,(当然,有兴趣的话可以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进去)何乐而不为呢?
笔者曾经工作过的一所学校,在一位老教师的提议下,在校园靠西围墙边的一块废弃的空地上,平了土,铺上砖,砌了十来张水泥乒乓球台。一方面美化了校园环境,另一方面也算是废物利用,让学生有了活动的去处。
学生发现了这一活动的去处。刚开始是少数几个同学去,渐渐地去打乒乓的同学多了起来。男同学去,女同学也去;会打的去,不会打的也去;低年级的,高年级的都有,老师也一同参与进去。一学期,两学期,一段时间下来,打乒乓球蔚然成风。没有请乒乓教练,没有制定活动方案,没有花多少资金投入,没有有意识地去组织,学生自动但有序地进行活动,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活动特色项目。
当然,任何活动都要有时间的保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里提出,要给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学校应该确保学生的自由活动(自由支配)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积累起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各种生活经验。
有一次,上完课后离下课还有点时间,我就让学生自己看看书。没想到前排两位同学向后转,与后排两位同学形成了四人小组,拿出纸牌玩起了四人游戏。我说,现在上课时间玩这个不太合适,让他们下课或回到家里再玩。一个孩子对我说:“这游戏一定要四个人才能玩,下课时间太少不行,回到家里没有玩伴也不行。”是啊!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些呢?一天当中,他们哪有可以凑到四个人的机会呢?他们的玩伴就在学校里――家里只有一个孩子与谁玩去?小区里孩子们大都不相往来。把家长拉进来进行所谓的“亲子活动”,又因代沟的原因使游戏活动变了味。孩子以玩游戏的方式展开童年生活。游戏的缺失,是童年生活丰富性的缺失。这样的“缺失”无法由后来生活的丰富来弥补。
因此,在“适合孩子生长的学校”里,除了硬环境条件保证以外,还需要软环境条件的支持,那就是要给足孩子课间、午间,还有活动课的时间。一天中要有1小时以上的完全由孩子自己支配的活动时间。若是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孩子会自动地组织起各种活动来,有些活动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一次,在走廊里看到两位学生在跳拉丁舞,一人比较熟练,一人像是在跟人家学。我问了一下,果然是一学生在教,一学生在学。我走过跟学跳舞的孩子开玩笑说:“你这可省下了一笔不少的培训费啊!”两人听了大笑起来,边跳边笑。这样的“培训”是不需要培训费的,而恰恰就是这样的培训才是最最高效率的,发生在同伴之间,是出自于内在需要的“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
另外,孩子在校几年时间的学习生活,应该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童年记忆。我们为孩子留住了什么?让我们回过头去看看,过去读过的学校,从小学、中学到师范,是否还能找到过去的记忆。有的学校已经整体搬迁,不复存在,有的学校校址没有变,可里面的建筑经过多次翻建,已变得面目全非,找不到一丁点过去记忆的痕迹。
适合孩子生长的学校,不只为孩子的现在考虑,还要为孩子的将来考虑。学生在小学里读六年书,这六年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定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东西。若是找不到这样的记忆,那是一种遗憾。因此在与时俱进,硬件建设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发展,不断改建校舍的同时,还应当筛选几个保留“节目”,留下一些固定不变的东西。如,通过成立校史室,把学生的作业本、考卷、学具、活动照片等展示出来。这些东西哪里来?其实不需要专门收集,就在平时的积累。在教室、走廊、过道等地方因地制宜,开辟一些橱窗,展出学生的作文、绘画、船模、科技制作、泥塑作品等,可以是平面的,可以是立体的,还可以用视频的方式展示,根据需要而定。有专人管理,定期更换,换下的东西有明确的去处,长期或短期分类保存。有的进校史室,作为学校永久性的记忆。
第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德育提供良好的物化环境条件。校园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典雅的教学楼、雪白的墙壁、洁净的草坪等氛围,无时无刻的陶冶着学生们的情操,锻炼着学生们的心智。直观性的校园物理环境是学校精神风尚的反映,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所以许多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多依山傍水,建于风景优雅之地,目的就是以自然美景陶冶学生性情,塑造美的心灵。发挥着“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寓于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人文景观依然,校园的特色建筑、象征意义、合理布局、绿化美化,以及名人塑像、橱窗、文化长廊、校园科技馆、塑胶跑道、游泳池、宣传栏、名人名言、名家或师生字画的合理布置等,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心灵的净化与启迪,对抑制消极校园文化的滋长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因此,学校应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课程思想教育的导向、道德情感的陶冶和道德行为的规范功能。
第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制度文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包括颁布实施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是约束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这些准则的贯彻实施,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有着重要的监督和保证作用。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全、细、严。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由师生共同参与的立体管理体系。
第三,加强课外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学校充分利用课外集体活动,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环保教育、国情教育、理想教育等。利用各种社团、影视、论坛、音乐赏析会、文艺演出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如开展教职工篮球赛,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同志间的交往与友谊。
丰富课外活动。学校可以成立各种社团或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如音乐、舞蹈、书法、美术、剪纸、手工、田径、球类、棋类、游戏、鼓号、横笛、文学、趣味数学、科技与创新、阅读与诵读、节目主持、演讲与口才、书画艺术展等。各兴趣小组活动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态度,可使全校师生充分发挥特长,做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
第四,加强精神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校园精神文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有利条件。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一批又一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校训往往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最高体现,代表着不同学校独特的精神追求,通过长期的宣传、灌输成为校园文化的精髓,深植于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态度,对学校的德育教育有简洁、深刻、长期和持久的影响。
关键词:档案管理模式;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16-02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社会的最明显特征。高校是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的聚集地,高校档案作为高校在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蕴含有丰富而珍贵的资源和信息,并以其真实性、知识性和多元性得到高校内外不同群体的广泛关注和应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要以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为指南,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需求、目前高校档案信息共享的制约因素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环境下高校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有效策略展开积极的研究。推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激发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活力。
一、社会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需求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高校档案馆(室)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构建开放式高校档案馆(室)的必然选择。从目前的情况看,社会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高校校史、校情了解和研究的需求。高校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收藏着高校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重大工程、重要组织等文献资料,以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形式展现着学校的成长、发展历史,富含着一所高校的记忆元素,构成了高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真实场景。无论是专业人士对校史的研究,还是社会各界对校史、校情的了解,都离不开对高校档案的查阅,自然离不开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2.高校相关资料甄别鉴定、查证咨询的需求。对高校相关资料进行甄别鉴定、回复查证咨询是档案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有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社会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核实毕业学生的学籍、学历、学位、在校成绩与获奖等资料的真伪,了解欲聘用人员的真实学业水平,办理证实材料。在校生、毕业生因考研、出国、找工作需学校提供学习成绩、学历学位等证明材料,也可以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下,先自我查询,从而顺利办理。
3.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合作的需求。高校既是传播科学知识的殿堂,也是科学研究的基地,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并以科技档案的形式记录备案。通过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社会生产企业能够及时发现所需要的科研成果,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企业为了开发新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也需要通过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了解高校的科研优势,与高校展开科研合作,实现企业与高校的互惠共赢。
4.高校宣传推介、扩大社会影响的需求。宣传推介、扩大社会影响是高校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经营举措。在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高校必须立足这一现实,通过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展示本校的光辉历史、优美环境、特色文化、教学科研实力和成果,让社会全面地掌握学校的各方面信息,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二、目前高校档案信息共享的制约因素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体制的融合。目前,一些制约着高校档案信息共享的客观因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1.传统档案管理意识的束缚。长期以来,高校档案管理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根深蒂固,具体表现在:①对档案资料重保管、轻利用,缺乏以用户为中心、以利用为灵魂的现代档案管理意识。②工作视野狭小,局限于档案馆(室)的小天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关注不够。③坐等用户上门咨询查阅档案,少有对外服务的主动性。落后的管理意识制约着高校档案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造成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
2.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不完备。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要有完备的档案信息资源做支撑。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档案管理体系呈现一种随意、松散的状态,管理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管理失范。比如:学生在校学习成绩或学历证明资料,有的学校是在档案馆(室)存档,有的学校是教务处存档。这就造成了档案信息资源的灵散化、条块化,用户难以在一个部门查询到所需的全部信息,影响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3.档案的数字化水平不高。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高校档案信息载体比较单一,以不易保存、不易查询、不易传递的纸质文档为主,能够提供海量存储、便于网上传输和查询的数字光盘、微缩胶片、录音磁带、移动硬盘等先进信息载体档案所占比例较低,难以构建起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要的网络信息化平台。虽然一些高校档案馆(室)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缺乏对现有档案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内容不够丰富,数据存量少,制作粗糙。
4.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欠缺。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大都毕业于档案管理专业,对于档案的形成、收集、整理程序以及档案的归档范围、保存期限,档案分类编号、保密文件收发、存档、销毁等各个工作环节娴熟于心,但对于数字档案的开发、计算机程序的维护、数据库信息导航等信息化知识相对欠缺。直接导致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完善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影响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进程和质量。
三、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策略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系统工程,是践行“档案信息服务于社会”理念的有效途径。我们要以改革和创新为主旨,潜心探索有效策略,构建起信息资源共享条件下高校档案管理新模式。
1.转变传统意识,树立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理念。思想与观念引导着行动的方向,彻底转变传统意识,树立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理念是构建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相适应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的决定性要素。首先,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要认真学习现代档案管理理论,明确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档案资源的含义和作用,将信息共享理论与档案信息特殊性有机结合起来。第二,要关注社会发展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改变档案馆(室)在公众中的封闭形象,主动为社会各领域和普通民众提供全方位的高校档案信息服务。第三,要健全规章制度,简化高校档案查阅、咨询程序,以热情的态度、灵活的方式、规范的操作营造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软环境。
2.加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夯实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离不开丰富、真实、全面的档案数据资源。因此,加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夯实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变显得尤为必要。①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协调校内外档案信息的采集工作,保证信息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信息管理的最佳化。②把好档案采集关,既要扩大档案信息采集范围,实现档案信息的完整、全面,又要注意对档案信息的核实与甄别,保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③定期通过不同渠道开展社会对高校档案资源服务需求的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有针对、有重点地征集、开发专题特色档案。如:以高校科研项目应用者为服务对象,建立高校科研成果专题档案信息卷宗,架设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项目合作的直通桥。
3.提高档案信息数字化水平,创设档案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实现高校档案资源共享最紧迫的任务是高校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其中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是关键与核心。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要依据《档案法》有关规定,在做好纸质档案资料征集、归类、建档、保护的同时,及时采用电子计算机、扫描仪等数码技术手段对正在采集、整理存档的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以往存档的历史档案资料转化为数字文件,编制出电子版的全宗目录、分类目录和目录索引。在数字化档案资料管理中,要按着《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和《CAD电子文件管理》等国家标准规范,实现高校档案资源的自动编目、自动统计和自动检索。在此基础上,创设高校档案信息网络共享平台,以关联和链接的方式,构建不同高校间的档案资源共享系统,提高档案信息共享的自动化程度,推动高校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
4.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档案管理队伍整体素质。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高校要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使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不断的优化。通过学习与培训,培养一大批既有档案专业知识、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人才,有效克服高校档案资源共享的技术障碍。要把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创新能力提高与奖惩机制有机融合,激励每个高校档案管理人员都能擅长档案(特别是数字档案)的编研、开发和推广工作,以档案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促进高校档案资源的高度共享和增值服务。
在社会日益开放的今天,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已成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必然趋势。只有强化信息资源共享,才能使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发挥出服务学校教学、科研与行政管理和向社会开展全方位档案信息服务的双重功效,让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得到超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运峰,李安英.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构想[J].兰台世界(下半月),2008,(11).
[2]许萍.加强高校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J].南阳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3]秦书凰,张京平.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探析[J].机电兵船档案,2010,(03).
[4]王伟华.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02).
教学区位于二、三、四、五层。该教学区除设置30人至150人教室讨论室若干外,还在二层特别设置情景模拟实验室,其中包括媒体访谈实验室1间(218m2),微机管理实验室1间(260m2)以及新闻实验室(126m2)。并配有:贵宾室,化妆间,备课间等。
文体活动区位于地下一层及三层,其中包括校史馆、游泳馆、综合球馆、台球室、健身器材场地等。
1 设计特点
哈尔滨市委党校教学综合楼的空间类型多样且复杂,设计将各项功能空间整合于此,例如:办公空间、会议空间、授课备课空间、试验室空间、休闲娱乐活动空间、交通空间及辅助功能空间等,通过合理的流线布局将各个空间设置于该建筑造型内。同样,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完成了最优的空间组合布局,实现了在有限的规划布局中优化处理结构与建筑融合的技术问题,同时相应合适的设备设置,使该工程整体运行的便捷性和效率都有显著提升,使功能设计的合理性及理念的完整性都得以体现。
(1)本工程为党校校区内原5层高2#楼拆除后原址新建15层高教学办公楼,北侧为校区5#楼5层,东侧1#楼15层,西侧临利兴街,场地规划在新建楼体南侧设置庭院广场避免高层建筑对延兴路产生压迫感并且满足其与周边建筑之间防火间距符合相关消防要求。
(2)教学综合楼内设置功能房间复杂,要求具有满足学员放松健身的游泳池、综合球馆、备有贵宾接待室的400人大会议室及为满足教学使用具有特殊要求的危机处理实验室、媒体访谈实验室、新闻实验室等功能房间,不同功能房间性质不容,空间大小不同,允许使用的地下空间有限等因素为本次设计带来较大难度。采用设置群房来解决大跨度空间的功能空间,其他教学用房及办公室设置于高层建筑主体内层层叠置。
造型设计,设计伊始考虑当下偶的教学综合楼既为培养学生的教育学习之地,同事要表达出党校特殊性,所以以“书籍”造型为基础设计出建筑体块的形态,在建筑色彩选择上以红色作为我党的象征,寓意着此地为“红书”学习之场所。
2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技术措施节能
本工程位于寒冷地区,根据黑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黑龙江省实施细则》进行建筑节能设计,达到节能50%的目标。
本工程墙体采用外墙外保温体系,断桥铝合金三玻璃幕墙(其中一层为Low-E玻璃),气密性3级,K=2.5W/(m2・K)。采暖与不采暖房间的楼板、墙体、女儿墙、勒脚、雨棚、变形缝等细部构造及外门窗与墙体之间的保温处理,均选用相关节能构造标准图集,能达到限制要求。主要出入口均设门斗,次要出入口有门厅或前室过渡。
2.1 节 地
本工程用地处于哈尔滨市委党校校园园区内,该项目的用地面积7646.5m2。在设计过程中,始终坚持贯彻国家节地的方针政策,合理组织各项功能关系及总平面布置,裙房与高层主体紧凑布局,除了便于运营管理,还有效的节约了用地,达到各功能空间即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整体关系,并且结合用地合理设计景观道路等各项配套工程,除主要建筑物外,同时又保留大面积绿地景观,从而达到对土地的节约及充分利用。
2.2 节 水
本工程的供水方式为部分水点由市政直供,其他部分加压泵采用变频给水加压泵;在使用中选用节水型卫生具及配水件,建筑单体内采用水表计量收费,从而限制浪费等现像的发生;水池、水箱溢流水位均设报警装置,防止进水管阀门故障时,水池、水箱长时间溢流排水。节约用水的重点是防止跑、冒、滴、漏的现象发生。设计中选择性能良好的供水设施、设备,对用水量加强管理,制定规章制度,定期巡视检修,保证人员正常用水。
2.3 节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