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医学的核心范文

老年医学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医学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医学的核心

第1篇:老年医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病;肾小球滤过率;心率变异性;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5_0410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5.20欧洲高血压指南[1]明确指出低肾小球滤过率是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高危的标志,与心血管终点事件密切相关。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CCr)比肌酐、尿微量白蛋白能更早期、更敏感地反映肾功能的损害程度。心率变异性(HRV)则是评价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量化指标,低心率变异性已被证实为心律失常事件和心肌梗死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本文观察不同肾小球滤过率的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律失常类型的变化,旨在揭示两者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门诊或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年龄≥60岁)78例。高血压病诊断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2010版),排除条件: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终末期肾病CCr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由专人询问病史,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体重/身高2(kg/m2);安静状态下汞柱血压计测量右上肢血压2次,取其平均值。禁食10小时后于次晨采静脉血,采用贝克曼全自动生化仪(Beckman_7)测定空腹血糖(FPG)、尿素氮(BUN)、肌酐(Cr)、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_C)、低密度脂蛋白(LDL_C)。估算肾小球滤过率(CCr)采用C_G公式计算,CCr(ml/min・1.73m2)=[(140-年龄)×体重(Kg)]/[0.818×Scr(umol/L)],女性乘以系数0.85。心率变异性(HRV)检测采用无锡中健科仪有限公司生产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仪,HRV时域指标包括:(1)NN间期标准差(SDNN):所有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2)NN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每5min窦性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3)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所有临近窦性RR间期长度差异水平均值的平方根;(4)PNN50:24h相邻心搏的RR间隔在50ms以上的心搏数占总数的百分比。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达,多组比较采用F检验,组间两两比较用ANOVA(LSD)法;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χ2检验,P

2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三组间收缩压、舒张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组别nBMI

(kg/m2)SBP

(mmHg)DBP

(mmHg)FPG

(mmol/L)TC

(mmol/L)TG

(mmol/L)A组4223.5±3.2145.3±21.992.5±10.94.7±0.84.8±1.32.1±1.3B组3624.7±4.5159.5±27.0#101.4±13.6#5.0±1.15.1±1.42.5±1.9对照组3022.2±4.1136.5±13.385.2±8.74.6±0.7〖〗4.4±1.01.6±1.1F2.0610.984.351.653.183.40P>0.05

组别nSDNN(ms)SDANN(ms)RMSSD(ms)PNN50(%)A组42112.9±25.4106.3±21.722.7±8.65.4±3.3B组36101.5±22.1#94.1±18.6##17.3±6.9##3.6±2.7##对照组30138.5±36.7125.2±26.828.5±10.16.5±4.1F7.176.394.334.14P

表33组心律失常的比较[例(%)]

组别房性期

前收缩室性期

前收缩房性心

动过速室性心

动过速A组(42)23(54.7)#27(64.3)#16(35.7)1(2.4)#B组(36)29(80.6)32(88.9)22(61.1)9(25.0)对照组(30)17(56.7)11(36.7)14(46.7)χ26.5319.574.157.10P

3讨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出现肾功能下降很常见,当然增龄是主要的原因,本课题选择60岁以上群体进行研究,目的是控制年龄因素的影响。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其靶器官的损害程度评估比单纯高血压值意义更大,所以正确识别主要靶器官的危险因子尤为重要。

兰魁田等[3]报道在高血压病的早晚期均能看到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从而直接参与并促进了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的发生发展,加快了肾脏损害的进程。其可能机制是交感神经受损导致肾脏微循环自我保护机制的破坏;副交感神经损害导致交感、副交感昼夜节律失常,引起夜间血压升高或下降幅度减少,从而加重肾损害。

HRV是目前评估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可靠方法,分为时域和频域分析法,两者均反映HRV的基本特征,其实质是一致的,但频域易受患者和环境等因素干扰,本课题选择时域指标进行分析。SDNN反应自主神经系统的总体调控情况,SDANN反应交感神经张力的变化,交感神经活性增高时其数值降低,RMSSD、PNN50反映迷走神经张力的变化,迷走活性降低时候其数值降低。现已公认HRV降低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恶性心律失常和死亡的强有力指标,且独立于其他AMI危险因子;在预测慢性心力衰竭猝死和评估移植心脏方面亦有重要价值,而在高血压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始终是热点[4]。在其他领域,判断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HRV被认为是优于传统方法如Valsalva试验、直立试验等最准确、最敏感的指标。HRV实质上是反映神经体液因素对窦房结的调节作用,与心脏猝死、严重心律失常联系密切[5]。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组患者的HRV指标数值较健康对照组均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其结果与国内吴克明等[6]的研究一致。另外A、B两组的HRV各指标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着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心脏自主神经损害程度进一步加重,而且三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支持了这个结果,老年高血压组的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B组较A组增高更显著,说明交感神经张力在肾损害的晚期仍高度兴奋,心肌电稳定性进一步下降,心室颤动阈值降低,心脏各异位节律点活性增加,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发生。

在老年高血压病合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人群中进行HRV常规筛查,目的是更早的发现心律失常等异象,以预防突发性心脏病的发生,并及早对自主神经病变进行干预,以期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Mancia G, De Backer G, Dominiczak A, et al. ESH/ESC 2007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ESH_ESC Task Force on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J]. J Hypertens,2007,25(9):1752-1762.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0.

[3]兰魁田,殷晓娟,张曦颖,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心率变异性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9):1331-1332.

[4]陈洪波,刘仁光.心率变异性分析临床应用研究近况[J].新医学,2010,41(6):407-410.

[5]阎明丽,王凤岐,谢玉环,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2型糖尿病人血管病变及危险因素的关联[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1,9(3):185-187.

第2篇:老年医学的核心范文

1、认知能力减退。阻止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减退和由此而产生的行为问题是老年医学的优先目标。目前,对阿耳茨海默氏症的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通过检查患者组织中淀粉状朊的情况,可以早期诊断这一疾病。另一方面,查明早期症状的技术也提高了。例如,人们已经知道,许多征兆在疾病出现之前很久就已经出现了。对这种征兆的关注大大提高了诊断能力。在治疗方面,在阻化剂的应用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另外,人们还发现银杏树的成分对这种疾病的患者有某些潜在的好处。

2、抑郁症。老年医学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便是抑郁症,它是系统地影响老年人的病症之一。这种不适首先表现在认知能力上,特别是注意力上,它不仅会造成极大的痛苦,而且还会引起其他疾病,如血管梗塞。

3、行动。老年医学已开始把观察行动的灵活性作为诊断时应考虑的一个因素。行动和反应速度的下降是体能全面下降的信号。另一方面,如果坚持长时间的散步,就能大大改善其他方面的功能。

4、营养。人步入老年后,营养模式发生了改变,这往往会造成身体状况的恶化。饭量的减少,特别是吃零食习惯的消失,会导致摄入营养的大量减少。一些老年人最终出现了厌食症。因此,有人建议,把有“食欲激素”之称的多肽激素Ghrelin作为西方老年医学常用的治疗药物。

5、激素。关于时间的流失对人体特别是女性造成的后果,人们最熟悉的是激素的变化。从理论上说,从外部提供激素是防止衰老的一种极好策略。但众所周知,某些治疗方法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某些激素如黄体酮、激素的服用效果仍受到争议,其在老年医学中的作用也是最有吸引力的研究项目之一。

6、虚弱。近年来,老年医学已开始把虚弱作为关注的重点,因为虚弱是丧失官能的重要前兆。问题是导致虚弱的原因是极多的,如认知能力衰退、糖尿病以及血管疾病等。其治疗方法集中于两个方面:通过体育锻炼加以预防以及发现早期症状(如摔倒次数的增多)。

7、心脏。这是老年医学的核心课题。几乎50%的老年人出现了某种心脏功能的减退,因此监测心脏和血压已成为老年医学的日常项目。但在某些情况下,对老年人进行特殊的监护是非常必要的。老年人的高血压同年轻人的高血压有所区别,老年人的血压需要精确的计算和复杂的监护。在这些病人中,经常会出现血压不稳定的现象。

8、免疫系统。免疫系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退化是众所周知的。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摄入的蛋白质减少。因此,增加营养是防止这种现象的有效方法。但另一方面,老年人也最容易受新出现的传染病的影响,如非典。因此,在治疗这些疾病的规划中,设立老年人的专用医疗点是必要的。

9、生活质量。幸运的是,“不是要延长寿命,而是要使每年都活好”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的话题。也就是说,老年医学的一句名言已扎根于大众心中:医学不是寻求平庸的长寿,而是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第3篇:老年医学的核心范文

老年病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这些病人,奔走于医院各个专科,每个专科医生,可能都会为他(她)开出几种药物。到头来,他们服用的药物可能多达十几种甚至数十种。这些药物,虽然都可能“治病”,但对于病人,合并使用过多药物,可能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增加经济负担,甚至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这种情况下,最好找一个自己比较信赖的医生,帮助对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进行一番梳理,必要时再和专科医生商量,调整或精简用药。

刘女士,79岁,独居,由她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带来就诊。刘女士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力衰竭(考虑为冠心病引起)、心房纤颤、骨质疏松症、双膝关节骨关节炎,她还有尿失禁、轻度健忘,经常头昏、心情抑郁,容易疲劳。她每个月至少要去2次医院,奔走于各科门诊。她现在服用12种西药,5种中成药。

刘女士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老年病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半数以上同时患有 3种以上的慢性病。这些病人,往往奔走于医院各个专科,每个专科医生,可能都会为他(她)开出几种药物。到头来,他们服用的药物可能多达十几种甚至数十种。这些药物,虽然都可能“治病”,但对于病人,合并使用过多药物,可能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增加经济负担,甚至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合并使用多种药物,最终效果难以预测

现代医学,对大多数常见疾病,都由专家们依据科学证据,制订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指南”。例如刘女士所患的6种疾病,目前国内均有相关的临床诊疗指南。 以前为刘女士诊治的各个专科医生们,包括心血管科、内分泌科、风湿科、骨科和神经内科的医生们,都是很称职、很敬业的专家,因此他们都会根据各自的指南,为刘女士处方用药。从治疗“疾病”的角度来说,他们都有各自的“证据”,他们都相信各自开出的药物,对刘女士所患的疾病有益。但问题是,刘女士每天服用的17种药物,经过复杂的吸收、代谢、相互作用以后,对刘女士这个“病人”,其总的效果如何?是能改善刘女士的生命质量,还是能延长她的寿命,或是两者都能,或是两者都不能?我们能查到这方面的证据吗?多年前,美国一位声望卓著的老年医学专家,Tinetti教授,就曾对类似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考。 遗憾的是,8年过去了,我们仍然只能和Tinetti医生当年一样困惑。

现代医学常常关注疾病而忽视病人

近几百年来,临床医学由“经验”、“技术”或“艺术”,逐渐演化为一门日益精确的“科学”。在这个过程中,“疾病”概念的确立和明晰,起了关键的作用。当医生们不再将肺结核笼统地称作“虚弱”、“虚劳”、“咯血”或“肺病”,而是将其确定为一种由结核杆菌感染肺部引起的“疾病”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探索其病因,分析其病理过程,寻找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并且对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可靠的评价。历史上威胁人类生命的大多数疾病,由此而得以被征服,人类的寿命得以显著延长。“疾病”成为现代医学的核心概念,临床医学各科的教育和训练,几乎都是以“疾病”为纲目开展。医生们的关注点,常常不是某个病人,而是某种疾病。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说,“疾病”是一个很实用的概念,容易计算、分类、统计、分析;从临床医生,特别是专科医生们的角度来说,“疾病”是一个很方便的概念,是他们日常工作的起点和终点,他们筛查、寻找、诊断出疾病,依据指南、常规和教科书治疗疾病,最后在出院小结或死亡证明上填上一种或几种疾病。但对于许多病人,特别是像刘女士这样被贴上多种疾病标签的老年病人来说,“疾病”的用途恐怕要大打折扣。刘女士更关心的,是她感受到的种种不适以及她的功能状态。患有和刘女士同样6种疾病的老人,有的可能长年卧床不起,有的却可以在大学里胜任教授工作。而且,刘女士的头昏、气短、疲劳、抑郁、尿失禁,是哪一种疾病引起?哪几种疾病引起?和她服用的这些药物有没有关系?对这些问题,还涉及现代老年医学的理念。

现代老年医学的核心是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一般认为,现代老年医学创立于1914 年。近100年来,老年医学在欧美国家已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学科。现代老年医学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其对病人诊疗中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原则。老年医学更关注患者整体健康需要和患者本人的意愿,综合考虑患者生理机能和多种急慢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应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和亚专科的会诊意见,从而避免“ 单病诊疗”的弊病。现代老年医学也更关注患者的心理和情感,强调功能评估和康复活动。对老年人而言,医疗保健最主要的目标常常不是治愈疾病或延长生命,而是维持、改善生活质量和生理功能。遗憾的是,我国的老年医学还基本停留在以单个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单纯疾病诊治的传统亚专科模式,缺乏现代老年医学知识理念。即使各大医院的老年科医务人员,也缺乏或基本未经过系统规范的老年医学专科训练,迄今我国尚无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认证制度。在现阶段和相当一段时期内,像刘女士这样的病人,不太可能得到老年医学专科医生的诊治。本世纪初,即有多位医学专家,呼吁在我国大型综合性医院设立普通内科,培养“通科医生”,可惜亦未得到普遍重视。好在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和医学界,正在日益重视全科医学体系建设和全科医生的培养。像刘女士这样的病人,今后可望得到一个全科医生的帮助。全科医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与病人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在临床诊疗中充分考虑、尊重病人的意愿。

治疗疾病应充分考虑病人的意愿

传统的医患关系中,通常以医生为主导,即所谓“家长主义”。自20世纪60年代起,“病人权利”运动在欧美国家勃兴,“知情同意”和“病人自”逐渐成为当代生命伦理学中最有影响的观念,其核心思想是指在医疗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应以病人为中心、充分尊重病人的自主选择、以病人的同意为主导。近30年来,“知情同意”原则已纳入我国相关医疗法规,但主要被理解为“医疗机构行手术、特殊检查或特殊治疗, 必须征得患者同意, 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的同意并签字”。实际上,一般的日常诊疗中,也应尽可能得到病人的知情同意,这不但是职业精神的体现,还可密切医患关系,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另外,从为患者服务的角度来说,医疗的目的,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为提高生命质量;其二为延长寿命(增加生命数量)。理想的医疗是二者兼顾,但实际上两者常有冲突。30年前,Mcneil等即以喉癌治疗为例进行过探讨。处于3期的喉癌病人,若行手术治疗,其3年生存率约60%,但病人都会因此失去说话功能;若采用放射治疗,虽可保留说话功能,但3年生存率降低到约30-40%。Mcneil等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调查,发现20%的人表示宁愿接受放射治疗。也就是说,相当部分的病人,在选择治疗时,宁愿冒缩短生命的风险,换取生命的质量。一个优秀的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时,应充分考虑病人本人的意愿。当然,病人的意愿,还和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职业性质、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就医条件诸多因素有关,医生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都应予以考虑。

我为刘女士调整药物的过程

我为刘女士进行药物调整时,和刘女士本人及她的女儿,进行了坦诚的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到刘女士病情的严重程度、刘女士使用的各种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刘女士本人的意愿,刘女士女儿的意愿,以及她们的经济条件等。

刘女士目前长期服用的药物有:降压药硝苯地平缓释片和颉沙坦片;降糖药二甲双胍缓释片、格列齐特片和阿卡波糖片;治疗心力衰竭药地高辛片、倍他乐克片和氢氯噻嗪片;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片和氯吡格雷片;治疗骨质疏松的维生素D钙片和阿仑膦酸钠片;以及5种“活血化瘀”、“补心益气”、“温阳补肾”和“通络止痛”的中成药。她还间断服用“止痛药”和“安眠药”。刘女士每月退休金1500来元,她虽然有医保,但每月需自付药费六、七百元,要靠经济并不宽裕的女儿补贴,刘女士为此感到很自责。而刘女士的女儿表示,只要对刘女士的病情有益,愿意花这些钱;刘女士最大的愿望是生活能自理,不要给女儿添麻烦,否则活着也没什么意义,她女儿则最希望母亲能尽可能多活几年。刘女士认为对她生活造成最大影响的问题,是反复加重的膝关节疼痛。

第4篇:老年医学的核心范文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_816X(2012)06_0493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2.06.25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是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定义为收缩压(SBP)≥140mmHg,舒张压(DBP)<90mmHg,指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不高,甚至降低的一种状态[1]。目前多数降压药物在降低SBP的同时,也降低DBP。过度降低舒张压会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在老年ISH的治疗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收缩压达标,而且不能使舒张压过低。本文分析本院就诊的老年ISH患者,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降压的同时应用兼有抗动脉硬化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他汀类与硝酸酯类,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门诊及住院65岁以上1~2级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12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两组,A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65~85(75.30±7.14)岁,高血压1级40例,高血压2级20例,低危组12例,中危组38例,高危组10例。B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65~88(76.10±7.43)岁,高血压1级37例,高血压2级23例,低危组14例,中危组37例,高危组9例。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合并心肌梗死、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及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所有患者已停服降压药两周以上。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高血压分级、危险分层、年龄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6,0.33,0.27,t=1.04均P>0.05)。

1.2给药方法:A组苯磺酸氨氯地平(北京赛科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压氏达,生产批号:1004008)5mg每晨一次空腹口服,辛伐他汀(浙江京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02231)10mg,每晚9时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0204)20mg二次/日。B组苯磺酸氨氯地平5mg每晨一次空腹口服。总疗程6个月。所有病例均未服用其它降压药。

1.3动态血压监测及观察指标:采用90217_1Q无创性便携式ABPM系统(美国spacelabs)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进行24h监测,袖带缚于患者左上臂,日间(6:00~22:00),每30分测量1次,夜间(22:00~次日6:00),每1小时测量1次,观察24h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脉压差(PP)=收缩压-舒张压。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用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降压疗效比较:见表1。表1两组老年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治疗前后血压及脉压变化(x-±s,mmHg)

组别收缩压治疗前治疗后舒张压治疗前治疗后脉压治疗前治疗后A组156.52±5.71138.54±9.1380.54±7.8073.17±6.16*76.32±8.4165.50±7.18B组155.64±7.40139.43±8.9278.15±8.3168.23±7.8577.24±7.8371.72±8.55t值0.450.670.823.120.893.66P>0.05>0.05>0.050.05

从表1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收缩压均已达标,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关于老年ISH控制目标[1]。治疗后两组舒张压下降,B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脉压差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A组4例出现轻微头痛,6例出现脚踝浮肿,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B组1例出现轻微头痛,7例出现脚踝浮肿,不良反应发生率13.33%。两组不良反应程度均能耐受,继续用药后减轻。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P>0.05)。

3讨论老年ISH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类型,如何控制老年ISH一直是临床工作的难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明,高收缩压与脉压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呈明显正相关,并已成为重要的危险因素。MRFIT等研究显示,同等升高的收缩压水平,随其舒张压的降低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及死亡的发生率增高,提示脉压增大对预后的重要作用。但目前多数降压药物在降低SBP的同时,也降低DBP,脉压差增大。因此如何降低升高的收缩压而不降低舒张压,从而缩小脉压(PP),是老年ISH治疗的主要目标。老年ISH由于大动脉弹性减退、顺应性下降,当左心室射血时,大动脉缓冲能力下降,SBP升高;同时因大动脉弹性储备能力下降,使DBP下降。出现收缩期延迟压力波峰,导致SBP升高,DBP降低。脉压增大[2]。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是治疗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首选药物,长期服用钙拮抗剂可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一氧化氮,提高大动脉顺应性。此外,钙离子拮抗剂还具有抗氧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及抗动脉硬化作用。本文两组使用钙离子拮抗剂苯磺酸氨氯地平,两组收缩压及脉压均下降,且收缩压均已达标,舒张压也下降,但A组舒张压下降幅度明显减轻,因为加用硝酸酯类药物与他汀类药物。临床研究发现硝酸酯类药物直接舒张大动脉平滑肌,改善大动脉的弹性,使舒张压不致过低[3]。他汀类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4]。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达到抗动脉硬化的作用,有利于血压控制,尤其能够降低收缩压,缩小PP。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采用钙拮抗剂与硝酸酯类药物和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治疗半年后SBP达标,PP明显缩小,而B组采用单药钙离子拮抗剂治疗,SBP达标,PP变化不大,治疗后两组P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钙拮抗剂苯磺酸氨氯地平能够有效控制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联合辛伐他汀、单硝酸异山梨酯有益于降低脉压差。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

[2]吴寿岭,宁海田.高血压病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05.

[3]张丽萍,柳永华,段培莲,等.单硝酸异山梨酯类缓释片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降压作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6):128.

第5篇:老年医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中医体质分类;老年综合评估;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2(b)-0131-04

Clin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TCM identification and nursing in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ZHANG Xiaojun1 LU Yanli2 WANG Yuanli2 ZHOU Shengfang3 PENG Na4

1.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Beijing Longfu Hospital, Beijing 100010, China; 2.Dean's Office, Beijing Longfu Hospital, Beijing 100010, China; 3.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Longfu Hospital, Beijing 100010, China; 4.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Beijing Longfu Hospital, Beijing 1000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 of TCM identification and nursing applied in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Methods 117 old people in North Yuan District Old Age Area of Beijing Longfu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March 2016 were selected.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58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59 cases) by using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On the basis of general clin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nursing according to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s in TCM, including TCM prescription medicine and technical intervention. Whil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only general clinical nursing treatment. ADL score when moving in, the forth week, the eighth week and the twelfth week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assessed. 12 weeks inpatient rate was calculated. Results ADL scores of two groups in the forth week, the eighth week and the twelfth week were higher than moving in (P < 0.05). ADL scores of intervention group in the eighth and the twelfth week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12 weeks inpatient rate in interven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It′s of high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to incorporate TCM identification and nursing in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Treat the elderly according to their constitutions can help improve the ADL and cognitive function of the elderly, and lower inpatient rate.

[Key words] Constitution classification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Cognitive function

老年综合评估(comf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是一个多维度、多学科合作的评估,综合评价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如一般医学评估、躯体功能评估、精神心理评估、社会评估、环境评估和生活质量评估等,已逐步推广为老年医学临床实践的常用工具[1-3]。中医体质学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功能状态来改善体质,实现个体化诊疗,为从人群体质角度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4-7]。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体质辨识及调护纳入CGA的临床意义,根据体质特点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及临床效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北京市隆福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东城区老年病医院,其北苑院区为医养结合型院区,其特点为1~3层为养老区,4层为医疗区。养老区收治病情稳定、无急性医疗需求的老人,医疗区收治有急性医疗需求的老人,老人养老与就医可以在一栋楼里进行,根据入住老人的身体情况在养老区和医疗区进行双向转诊。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入住我院北苑院区养老区的老年对象11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58例和对照组59例。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的老年对象;②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传染性疾病;②有躁动无法配合;③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或糖尿病导致的昏迷;④不愿参与或依从性差。退出标准:①死亡;②拒绝继续参加实验者;③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继续参与实验者;④出现其他重症疾病无法继续者。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8 h内采集病史资料,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常规、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尿蛋白、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查尿常规、便常规。

对照组予常规的临床、护理治疗,包括生活护理、服用慢性病治疗药物、心理慰藉、营养配餐、防治跌倒及压疮护理等。干预组在常规临床、护理治疗基础上,由中医内科和针灸科医师根据患者体质类别辨证施以汤药及穴位针刺治疗12周。

入住我院北苑院区养老区时及其后的第4、8、12周分别进行CGA。

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标准: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8]进行调查问卷。回答其中全部问题,每个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同时参照《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9-10]对体质进行综合判定。判定标准: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体质为偏颇体质。

1.3 ^察指标

以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定表(Bathel指数)和中医体质评判的结果作为CGA的主要依据。依据中医体质分类测评进行对症干预,评估患者治疗过程中ADL改善程度,计算并对比干预组与对照组的12周内住院率。

1.3.1 ADL 采用修订Bathel指数,包括10项内容:进食、转移、修饰、如厕、沐浴、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穿衣、尿便控制。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独立性越好、依赖性越小[11]。

1.3.2 12周内住院情况 随访并统计12周内的住院率,住院主要指由养老区转到医疗区或其他医院。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饮酒和既往疾病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入住养老区老人中医体质分布特点

117例老人中,100%为偏颇体质。痰湿质41例(35.04%)、阳虚质32例(27.35%)、气虚质12例(10.26%)、湿热质10例(8.54%)、血瘀质8例(6.84%)、气郁质7例(5.98%)、特禀质5例(4.27%)、阴虚质2例(1.71%)。

2.3 两组ADL评分比较

两组入住第4、8、12周ADL评分均较入住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入住时、入住第4周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组入住第8、12周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4 两组12周内住院率比较

干预组7例入院,住院率为12.07%;对照组16例入院,住院率为2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全球已步入老龄化快速增长期,预计到2050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将达到20亿,比2000年翻了近2番[12]。随着我国传统家庭的结构变迁,使家庭养老的承受能力减弱,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日益成为焦点问题[13]。CGA是老年医学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诊疗模式,目的在于全面系统地收集关于老年人的躯体、精神、疾病及社会需求等信息,通过改善并维护老年人的自我照顾本领,使老年人在居家或社区生活中长期获得较高的幸福感及满足感[14-15]。但由于老年人正气渐衰、邪气易袭的生理病理特点,实际年龄与机体年龄间的个体差异大,其个人的营养、功能状况、情绪、认知能力、社会经济状况、并发症及复合用药等,均对其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直接影响。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八八,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随着年龄增加,人体各项功能减退,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下降。本项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年龄与体质类型相关,即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理体质中痰湿质、阳虚质、湿热质的构成比呈递增趋势,干预组通过辨识中医体质类型予不同的中药及针灸调理后,以ADL评定量表和12周内住院率的结果作为评价指标。本研究通过中医体质分类制订个体化中医药治疗方案,干预组入住第4周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住第8、12周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12周内住院率低于对照组。

探讨原因如下:体质是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在许多情况下决定机体和对某些疾病的易患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16]。中医体质学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研究人体不同体质类型的生理和病理特征,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状态,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及预后,从而指导疾病防治和康复的学科[5]。彭照云[17]根据老年人的体质类型差别制订个性化的调护方案,通过多种方式综合调整6个月,发现老年人的生理功能、总体健康状态、活力状态、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平和体质增多而其他偏颇体质比例下降,认为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并根据体质类型实施辨证调护,能较好地改善农村老年人的身心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中医辨隐施治体系构建的关键技术环节是准确选定无症状患者;利用体质学资料、体征和辅助检查指标逐一按中医阴阳五行标准分类,然后用八纲辨证结合脏腑辨证原则分型;分型后仍按中医传统辨证对应选方治疗[18]。本研究发现干预组老年对象通过辨别体质对症给予中药和针灸调理,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ADL,使12周内住院率明显降低,体现了中医养生服务在养老机构的优势。中医体质学说正是以生命个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为中医药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充分发挥传统中医“治未病”优势,中t体质辨识与CGA目的相同,将中医体质辨识应用与CGA结合,将有助于发现老年人的潜在风险,从饮食调摄、情志调节、生活习惯等方面对老年患者偏颇体质进行调护和指导,做到未病先防[19-20]。本研究病例数及观察时间均有限,期待大规模前瞻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Bassem E,Kim EH. The geriatric assessment [J]. Am Fam Physician,2011,83:48-56.

[2] 宋岳涛.老年医学的核心技术―老年综合评估[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3):9-11.

[3] 严静.老年综合评估应用及进展[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5,17(1):1-4.

[4] 朱燕波.中医体质分类判定与兼夹体质的综合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40-42.

[5] 柳璇.《老年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研制与初步应用分析[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6] Yu R,Zhao X,Li L,et al. Consistency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based classification and genetic classification [J]. J Tradit Chin Med Sci,2015,2(4):248-257.

[7] 张小芳,莫辛欣,李志月,等.老年人中医体质养生的SWOT分析[J].全科护理,2016,14(22):2308-2310.

[8]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303-304.

[9] 柳璇,王琦.《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修改建议及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5):300-304.

[10] 任小娟,王琦.应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进行个体化健康管理研究初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 14(7):1-2.

[11] 宋岳涛.老年综合评估[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24-26.

[12] 祁华金.中国农村老年人慢病情况及其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13] 张雪霞,朱丹.北京地区养老院服务和管理现状[J].护理研究,2006,20(8):1985-1986.

[14] 万朝晖,丁群芳.老年综合评估的应用描述[J].中国全科医学,2010,19(2):2184-2186.

[15] 毛祚燕.老年综合评估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4):186-188.

[16] 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86.

[17] 彭照云.辨证调护对农村老年人中医体质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9):28-30.

[18] 刘勇,刘卫,刘怡辰,等.论中医辨隐施治体系的构建――以无症状性高血压为例[J].中医杂志,2016,57(13):1163-1165.

[19] Xue D,Han S,Jiang S,et al.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vention benefit symptom control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 Med Oncol,2015,32(4):1-7.

第6篇:老年医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预防医学 教学改革 临床医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c)-0184-01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随着新医改的深入而发生重大变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改革的重点,也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根本途径。因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及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

1 调整和优化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

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预防医学”课程,多年来沿用的是预防医学专业五大学科课程的压缩版,其主要弊端是知识分割,缺乏整体性、内在联系性;片面强调知识传承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实践技能;不利于创新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使培养出来的医生既具有较强的临床技能,又能够结合病人、家庭、社区的需求,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本项目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实施分阶段的预防医学教学。第一阶段讲授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重点介绍基本的统计学知识和SPSS软件的应用,以适应学生创新实验及科研的需求,同时也为以后的流行病学、临床预防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学习做准备。第二阶段学习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方法,增加临床科研方法、临床科研思维等与临床工作紧密相关的内容。注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和素质训练,以便在工作中能够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阶段介绍临床预防与社区卫生服务,将预防医学、全科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讲述在临床场所开展个体化的健康咨询的方法,与慢性病有关的吸烟、少体力活动和不合理营养等不良健康行为的干预,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讲解社区预防服务的内容。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体现了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个体群体的临床预防思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在今后工作中的应用能力。

2 改革教学方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的预防医学教育以传承专业知识为主,有些教育内容脱离临床实际,教育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学习兴趣差,知识面窄,适应性差,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弱。因此,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修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章节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部分内容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引用与社区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授,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了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性质和任务的认识。

采用团队导向学习法,学生可通过查阅资料、搜集相关信息、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等多个环节,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践,既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激发参与意识,有效提高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则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传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使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创造的能力,使之成为一名真正的学习者。

3 适应新形势,创新课程体系

新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导向,以宽口径人才培养为出发点,重在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服务实际工作能力。在基础医学知识教育阶段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带领一部分在校学生进入社区开展营养状况调查、慢性病干预等社区卫生服务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到开展社区预防服务的重要性,为今后临床课程的学习,确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在临床医学知识教育阶段,除必修课中的“预防医学”基本知识外,开设“家庭与社区卫生服务”、“老年医学”、“康复医学”、“妇幼保健学”、“临床营养学”、“健康教育学”等选修课,扩展学生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知识,从而保证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适应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同时,逐步过渡到“核心课程为基础、集中指导下的自主选修”课程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新课程体系打破了课程的统一化模式,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学需要,拓宽知识面。把专业化的“预防医学”课程转向综合化课程,使预防医学的教学贯穿医学教育的始终,牢固的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

4 重在实训,教学场所多样化

第7篇:老年医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衰老/中医病机;病理过程;抗衰老药;综述,指导性

衰老是生命过程的必然规律,衰老不可避免,但延缓衰老却是可能的。古今中外,人们一直在寻找各种延年益寿的方法和抗衰老药物,以期能在遗传学上所界定的寿限内延迟衰老或提高生命质量[1]。现将近10年来对衰老中西医机制及抗衰老药物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衰老机制的研究

衰老是机体组织、器官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2],是机体各种生化反应的综合表现,是体内外许多因素(环境污染、精神紧张、遗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衰老机制的研究是现代老年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研究抗衰老药物的基础。

11衰老的中医病机中医对人体衰老或早衰的认识源远流长,内容极其丰富。200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中医典籍《内经》就已经有了对人类衰老过程的记载。《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灵枢·天年篇》记载:“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坠,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

中医基础理论对衰老机制的认识以脏腑为核心,包括肾虚衰老、肝郁衰老、脾胃虚弱衰老、气滞血瘀痰浊衰老等学说,并认为衰老多由肾精气血亏虚、阴阳衰惫、心阳虚衰、脾胃虚弱等所致。这些学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3]。众多学说中被广泛接受的是肾虚致衰之说。肾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用特殊,故历代医家称“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医学入门》曰:“人至中年,肾气自衰”。《医学正传》亦曰:“肾气盛则寿延,肾气衰则寿夭”。肾虚与衰老的关系密切。肾气为“阴阳之根本,生命之门户,造化之枢纽”。肾气致衰因肾元之阳气和肾藏之精气亏损、虚少,五脏气血津液生化无源所致。肾藏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肾主持、维系人体的一切生理功能,使其统一平衡而又能自调自稳地正常活动,从而抵御疾病。肾气亏虚则五脏之气血津液生化乏源,各种衰老病症日益显露出来。所谓“病久之疾,穷必及肾”[4]。

12衰老的现代医学病理机制

20世纪40年代,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推动了衰老机制的深入研究,并且已取得重大的进展,若干具有科学价值的衰老学说也被相继提出。目前对衰老机制的认识各不相同,但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遗传衰老学说,认为衰老是机体有序的基因活动,是通过遗传按程序预先安排好的,或为特异的“衰老”基因所表达,或为可用基因的最终耗竭;另一类为环境伤害学说,认为衰老是无序的、随机发生的一系列紊乱的结果,是细胞器的进行性和累积性毁坏的结果[5]。

目前有关衰老机制的代表性学说有自由基学说(free radical theory)、线粒体DNA损伤学说等。自由基学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衰老学说之一,这一学说是1956年由Harman[6]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机体内时刻产生着自由基,但同时又存在有效的自由基清除系统(如超氧化物歧化酶等),使体内自由基维持在正常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平衡逐渐被破坏,造成自由基的过剩。过量自由基可通过过氧化作用攻击细胞膜及核酸、蛋白质和酶类等生物大分子,引起细胞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产生脂质过氧化反应,核酸及蛋白质分子交联,DNA基因突变或复制异常及生物酶活力下降,最终导致细胞功能严重受损以至衰老、死亡。线粒体DNA损伤学说是近年来国际上研究衰老机制的热点,有学者认为它是细胞衰老与死亡的分子基础,认为线粒体的变性、渗漏和破裂都是细胞衰老的重要原因。延缓线粒体的破坏过程,可能延长细胞寿命,进而延长机体的寿命[7]。

衰老机制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陆续发现第1、4、7号染色体与X染色体上各自存在着与衰老相关的基因[8],所以认为衰老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上已经提出一系列衰老学说,为揭开衰老机制及开发抗衰老药物奠定了基础。除上述自由基学说、线粒体DNA损伤学说外,还有交联学说(cross linkage theory)、生物膜损伤学说(theory of biological membrane damage)、遗传程序学说(genetic program theory)、染色体突变学说(chromosomal aberration theory)、差错学说(elfor theory)、免疫学说(immunological theory)、内分泌学说(endotrine theory)等。这些学说从不同学科对衰老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目前研究正逐渐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但机体衰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复杂生物学过程,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组织再生性细胞减少、机体内自由基增加、机体中毒等,由多种机制参与发生,各种机制因素综合作用,在直接造成机体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等各系统的功能损伤与退化的同时,也使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功能逐渐衰退,机体因而逐渐趋于衰老。衰老过程中引发的各种老年病又会加速衰老的进程[9]。衰老机制的研究虽已有了较大进展,但仍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2抗衰老药物的研究

抗衰老药物是一类以提高生命效率(生存时间与生命活力的总和)为最终目的的药物,能从多系统、多层次和多阶段来发挥其调整功能[10],能在遗传学上所界定的寿限内延迟衰老或提高生命质量。抗衰老药物可分为化学药物和中药两大类。

21抗衰老化学药物

211抗氧化剂目前,自由基对细胞大分子DNA、脂类和蛋白质损伤的研究结果,以及降低能量代谢实验和转基因动物实验的资料支持氧化损伤是衰老过程的直接原因,故抗氧化剂以其清除自由基,防止自由基破坏生物膜的特性被列入了抗衰老的药物中。抗氧化剂具有一定延缓衰老的作用,但不能增加物种的最高寿限[11]。抗氧化剂分为非酶类抗氧化剂(包括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其复合剂)和酶类抗氧化剂。

(1)维生素(Vit)类。VitE、VitC、VitA因有抗自由基效应而应用于抗衰老。维生素E本身极易被氧化,能捕捉体内脂质自由基、超氧自由基和类脂质自由基,发挥抗氧化作用,防止脂褐素形成;能保护膜磷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稳定生物膜结构,维持膜正常功能。临床实验证明补充维生素E能改善动物随年龄增长而致的免疫功能下降,能明显减少冠心病的危险性[12]。有实验表明,维生素E在体外能保护神经元免受活性氧的损伤。临床观察也提示,增加维生素E摄入能减慢老年性痴呆(AD)的发展,增强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对帕金森病(PD)和肌萎缩性侧束硬化(ALS)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维生素C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是强还原剂,能抗氧化并参与细胞间质胶原蛋白合成,降低毛细血管脆性,防治坏血病;能维护细胞膜的完整性,可使氧化型谷胱苷肽还原成还原型谷胱苷肽(GSH);能与体内毒物结合,转变成无毒化合物随尿排出;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抗辐射。维生素A的前体可以与膜脂双层分子结合保护细胞,免受细胞内外自由基损伤,能防治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中风等,具有抗氧化作用[13-15]。

(2)微量元素类。现已知与长寿有关的微量元素有铁(Fe)、硒(Se)、镁(Mg)、锰(Mn)、铜(Cu)、锌(Zn)等。微量元素制剂多为复方制剂,主要有复方硒片、硒力口服液等。

(3)复合剂。目前有多种维生素复合剂或维生素微量元素复合剂。最近国外研究报道,长期服用多种维生素虽能降低一些疾病(如心脏病)的危险性,也可能对另一些疾病(如癌症)有负面影响,且长期大量服用会致中毒及药物依赖。因此,以调节饮食方式来补充维生素最适宜。

(4)酶类抗氧化剂。对于酶类抗氧化剂的研究比较多,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公认的重要的抗氧化酶,还有辅酶Q、硫辛酸(LA)、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还原型谷胱苷肽酶(GSH)、谷胱苷肽还原酶(GR)、酪氨酸磷脂酶等[16]。

212抗衰老激素20世纪90年代,激素疗法被广泛用于老年功能衰退综合征[17]。抗衰老激素包括褪黑激素、人类生长激素(HGH)、性激素、脱氢表雄甾酮(DHEA)等[18],以褪黑激素应用最广泛。

213营养素类抗衰老营养素包括蛋白质、核酸、各种氨基酸、磷脂、蜂王浆及其混合制剂等,品种繁多,其中核酸是被研究较多的一类。核酸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由DNA和RNA组成,共同负责细胞的新陈代谢。核酸制剂可增强损伤细胞的修复功能,而且无明显副作用。其中核酸花粉合剂可降低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率,防治高胆固醇症,祛病延年;免疫核糖核酸能提高机体细胞的免疫能力,有增强淋巴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从而改善病情发展、延缓老化。给有记忆障碍的老年患者注射用脑组织RNA的提纯物,也有良好的效果。

214单胺氧化酶抑制剂[10]此类药物能够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提高儿茶酚胺水平,促进新陈代谢,调节神经系统平衡,增强记忆功能。常用制剂是普鲁卡因、益康宁等。

215免疫调节剂[10]免疫调节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提高和调节免疫功能,延缓免疫老化,提高老年人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活力。常用制剂有转移因子、免疫胸腺因子、干扰素诱导剂、卡介苗、左旋咪唑等。

216大脑功能促进药[10]此类药物可以增进脑血流量,改善脑神经营养,促进代谢,提高大脑功能。常用制剂有氯酯醒、酰胺吡酮(脑复康)、盐酸吡硫醇(脑复新)、氢麦角碱(喜得镇)、都可喜等。

22抗衰老中药

衰老作为老年人的基本特征,必然给老年人带来“两多一降”的特殊性。所谓两多,一是患病多,二是用药多;一降是指肝、肾等主要脏器的功能下降。老年人“两多一降”的特殊性,使其药物不良反应(ADR)明显增加。针对西药不良反应多,老年患者对不良反应承受能力差的现状,充分发挥中药在防治老年病中的优势显得十分必要。中药以其独特的疗效,在抗衰老、抗氧化的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代人对于利用天然产物预防和治疗疾病观念的接受,使中医药在抗衰老方面得到了更广泛的开发和利用。

近年来,国内外对抗衰老中药进行了大量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抗衰老作用主要是通过延缓细胞衰老,抗脂质过氧化和清除自由基,调节机体的糖代谢和脂质代谢,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实现的。研究还发现,中药抗衰老的有效成分主要是多糖类、多酚类、鞣质类、木脂类、皂苷类、甾体皂苷类等。含有这些成分的中药和中药制剂有100多种。用作中药的天然植物,已有明显作为保健食品研究利用的趋势。例如中国十大名贵中药之一的枸杞子,近年来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美欧一些国家通过研究,不仅确立了枸杞子在果蔬类食物中抗氧化的“霸主地位”,而且验证了枸杞子滋阴壮阳的功能,形象地称其为“东方的水果伟哥”。抗衰老中药可分为单味中药、复方制剂以及中药提取物。

221抗衰老的单味中药[23]包括抗衰老植物药(如人参、剌五加、红景天、枸杞子等)、抗衰老动物药(如鹿茸、紫河车、蜂蜜、蛤蚧等)、抗衰老矿物药(如麦饭石、阳起石等)[19]。

中医认为,衰老首要是因肾虚,其次是脾虚,再次是气血两虚。故补肾、健脾、益气是延缓衰老的基本途径,活血化瘀是延缓衰老的主要方法 [19]。具有补气、扶正、固本、补益等作用的一些中药,通过抗氧化等原理能达到抗衰老的目的。目前被研究的单味中药主要有以下几种:(1)人参,是适应原样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特殊作用,可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保持平衡,增强体力,有显著的抗疲劳作用,可改善情绪和睡眠状况,消除全身无力及头痛症状。此外还可扩张冠状动脉及脑血管,以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大脑供血,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防治。(2)刺五加,与人参同属于适应原样药物,可加强身体对有害刺激因素的抵抗能力,有良好的抗疲劳作用,能明显提高耐缺氧能力和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3)五味子,也是适应原样药物,但作用较人参、刺五加弱。适当的剂量可以改善大脑的智力活动,用于神经官能症的疗效优于人参。对老年久病体弱及神经衰弱的患者较为适宜。(4)黄芪,味甘、性温,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有增强免疫、促进代谢、降血压、利尿、抗菌等作用,主要用作补气剂[20]。(5)鹿茸,为有效的壮阳剂,具有滋补强身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食欲,治疗上用途很广。对全身虚弱、久病之后的患者有良好的复壮作用。(6)羊藿,有壮阳强心的作用。临床上多应用于阳痿不举、小便淋沥、半身不遂、腰膝无力、风湿痹痛、冠心病、神经衰弱等症。(7)丹参,含有多种药效成分,并含维生素E,有良好的扩张心脏冠状动脉、强心及镇静安眠作用,有利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作为活血化瘀药可治迁延性肝炎,促进肝功能恢复。还可以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8)银杏,作为传统的中药材,一直以其对大脑的返老还童作用而闻名于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银杏最为出众的抗衰老作用表现在对血液循环的改善,尤其对老年人中血管老化、缺乏弹性并出现了栓塞者作用更明显。银杏能够帮助血液顺利通过最为细小和狭窄的血管,使大脑、心脏和四肢的组织中缺氧的部分获得营养,起到恢复记忆力和消除肌肉疼痛的效果。银杏还是一种高效的抗氧化物。有实验显示,银杏在清除自由基方面的效率比维生素E高,可以有效地防止高脂肪的细胞膜被氧化。银杏能在细胞被自由基破坏之后,重新恢复细胞膜的完整。此外,银杏可以恢复大脑细胞接受来自神经传导系统指导大脑进行工作的信号的能力。(9)枸杞子,《本草纲目》记载:“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补精气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枸杞子具有滋肝补肾、益精明目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枸杞子具有抗衰延寿、促进免疫功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作用[21]。免疫学、生理学、生化学和遗传学机能状态等的实验表明,枸杞子能提高和改善老年人的多项指标,使其向年轻化方向逆转;枸杞子和枸杞多糖能显著延长果蝇和小鼠的平均寿命,但对二者的最高寿命均无影响[22]。(10)马齿苋,不仅可以清热解毒,还具有延缓衰老、延长寿命、提高免疫力的功能。多吃马齿苋可预防老年痴呆。马齿苋中富含黄酮、多糖类和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其天然功效是人工制药剂难以比拟的。用同步果蝇为材料,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马齿苋的水提物或醇水提物进行培养,观察到了马齿苋的抗衰老效应,并找出了最佳的添加剂量,为马齿苋成为保健食品提供了理论依据[19]。其他如生熟地黄、天冬、麦冬、当归、丹皮、三七、党参、白术、灵芝、山楂、何首乌、茯苓、黄精等均中药均可用作抗衰老药。

222抗衰老的复方中药古今抗衰老中药复方约百种以上,代表性方剂有:(1)六味地黄丸,能补肾养阴,主治肝肾不足,真阴亏损,虚火上炎诸症。实验证明其可提高昆明种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力和吞噬指数,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能力,提高免疫机能,使动物脾脏淋巴小结生发中心增生活跃。(2)金匮肾气丸。功能补肾温阳、强筋骨、益容颜、固精髓。实验证明能明显升高老龄雌鼠体内雌激素水平,增加雄性大鼠睾酮含量及重量,调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通过补肾而达延缓衰老目的。(3)首乌延寿丹(益龄精)。功能补肝肾、养阴血、强筋骨、祛风邪。实验研究表明其能延长果蝇平均寿命,提高小鼠生命活力,降低实验动物心肌中脂褐素、红细胞中过氧化物酶、脑中单胺类氧化酶水平,并提高其血液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现代药物学研究表明,方中何首乌、菟丝子、桑椹子等药分别具有降压、降脂、降血糖、强心利尿、抗自由基和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抗衰老效果明显。(4)龟龄集,具有补阳固肾、运脾滋肝、添精补脑、强健筋骨等功能。药理研究提示,龟龄集有增强动物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和促进性激素样作用,可使小鼠巨噬细胞活性增加,网状内皮系统清除异物的能力提高,抗体产生水平增加,提高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该药还能增强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提高识别和记忆能力。(5)四君子汤。功能补气健脾。研究表明四君子汤可明显改善衰老小鼠肝细胞超微结构,使其恢复正常状态。显著延长脾虚小鼠生命活力,增加其胸腺质量,提高免疫功能,降低实验动物血清中脂质过氧化酶和肝中脂褐素含量。尚有升血压及补血作用。

虽然目前有很多药物被研究证明能延缓衰老,但抗衰老药物不可乱用,其应用既要符合综合性、早期性和长期性原则,又要从个体的实际出发,因人制宜选用抗衰老药物[24]。

延缓衰老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衰老是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涉及全身多功能系统。由于衰老机理十分复杂,是多方面异常改变综合作用的结果,药物的单方面的作用只对各种病理症状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而并不足以对抗人体衰老的强大内在趋势。现代抗衰老理论的关键在于能够发现启动衰老过程的必要条件,探寻衰老的终极原因所在,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认识衰老、延缓衰老和控制衰老的目的,并在衰老学说不断升华和完善的基础上推动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使抗衰老医药的发展走向成熟[25]。药物抗衰老只是抗衰老方法的一种,应该在采取综合性保健措施的基础上合理选用抗衰老药物,以进一步增强老年人的体质,延长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

参考文献

[1]李昕,张洁,宋佳霖,等.传统灸疗法抗衰老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6,23(2):450.

[2]Tumhe I M,Klau S.When drug therapy gets old: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in the elderly [J].Experimental Gerontology,2003,38 (8):843.

[3]张铁军,陈常青.延缓衰老和抗疲劳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卞志高.从《内经》看中医学的抗衰老原理[J].四川中医,2003,21(1):12.

[5]曾尔亢,杨蕊,王红,等.衰老机制研究的新时代[J].中国社会医学,2006,23(2):74.

[6]Harman D.Aging:a theory based on free radical and radiation chemistry[J].J Gerontol,1956,11:298.

[7]龚开政,张振刚,黄轶峰,等.线粒体ATP敏感钾通道介导缺氧预处理期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活化的机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9):644.

[8]杜历生.衰老机理和延缓衰老的措施[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4(4):108.

[9]王洪侠,高微微.抗衰老中药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102.

[10]许士凯.现代抗衰老化学药物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6):2083.

[11]Adachi H,Ishii N.Effects of tocotrienol on life span and protein carbonylation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J].J Gerotol A Biol Sci Med Sci,2000,55(6):28.

[12]Meydani M.Effect of functional food ingredients:Vitamin emodula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immune status in the elderly[J].Am J Clin Nutr,2000,71(Supp1):1665.

[13]CantutiCastelvetrl I,ShukittHale B,Joseph J A.Neurobehavioral aspects of antioxidant in aging[J].Int J Dev Neurosci,2000,18(4-5):367.

[14]Floydr A,Hensley K.Oxidative stress in brain aging.Implication for therapeutics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J].Neurobiol Aging,2002,23(5):795.

[15]Esposito E,Rotilio D,Dimateo V,et al.A review of specific dietary antioxidants and the effects on biochemical mechanisms related to neurodegenerative processes[J].Neurobiol Aging,2002,23 (5):719.

[16]Zhu M,Cabode R,Anson R M,et al.Caloric restriction modulates insulin receptor signaling in liver and skeletal muscle of rat[J].Nutrition,2005,21(3):378.

[17]Kahn A.Regaining lost youth:The controversial and colorful beginnings of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in aging[J].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2005,6O(2):142.

[18]Offner H,Zamora A,Subramanian S,et al.A synthetic androstene analogue inhibits 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 in the mouse [J].Clinical Immunology,2004,110:l81.

[19]侯乐,张智琳,唐咏,等.中医抗衰老源流及现代研究概况[J].中医杂志,2004,45(1):870.

[20]雷红,王斌,李卫平,等.黄芪总提取物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0,5(4):298.

[21]白寿宁.宁夏枸杞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22]徐承水,房玉珍.枸杞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0,23 (3):16.

[23]黄娅琳.抗衰老中药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3):691.

第8篇:老年医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股骨粗隆间骨折;保守治疗;手术治疗

Clinical effect analysis of 88 cases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by open reduce internal fixation and internal medicine

LIU Hua,CHEN Wei-dong.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Taicang Municipal Hospital of TCM,Jiangsu,Taican 215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Methods There were 88 cases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 2004 to Dec. 2008.12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conservative therapy.76 cases were operated. Result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42 months,with an average of 31 months.There were not any infection and nonunion cases.Coxa vara was found in 4 cases.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hip joint function was 86.4%. Conclusion It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risk for the operation of the elderly hip fracture patients accurately. Therefore, the rational decision can be made for the operation.

【Key words】 Osteoporosis;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nternal medicine;Surgical operation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11.14

作者单位:215400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院骨科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老年人。因老年人骨质疏松,跌倒时下肢突然扭转或急剧过度外展或内收,或外力直接冲击大粗隆即可发生骨折。若不及时治疗, 因长期卧床,可引起褥疮等并发症。且治疗不当可引起畸形愈合,影响患肢功能,所以应及时治疗。据估计每年全球因骨质疏松症发生粗隆间骨折人数从1990年1 220 000例数增加到2006年2 600 000例数[1],死亡率为15%~20%,大多数发生于70岁以上的患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上升的趋势。此病的发病率与年龄成正比。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和全身各系统功能的老化,使其成为患者致残甚至致死的重要原因[2]。本组收集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60岁以上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88例,依据病情,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及非手术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随访期间无1例死亡。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88例中,男30例,女58例;年龄最大91岁,最小60岁,平均(69.40±2.7)岁。骨折类型Evan’s & Kyle分型:Ⅰ型4例,Ⅱ型18例,Ⅲ型48例,Ⅳ型10例,Ⅴ型8例。骨质疏松Singh分度:Ⅰ度5例,Ⅱ度22例,Ⅲ度30例,Ⅳ度23例,Ⅴ度8例。88例人院后均常规检查肝肾功能、生化、血钙、血磷、血糖、胸片、心电图等,4例肝功能差,6例有糖尿病,13例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心病,24例有高血压病,其中6例有冠心病。

2 方法

2.1 牵引疗法 适应所有类型的粗隆间骨折。尤其对无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并有较重内脏疾患不适合手术者。牵引的优点是可控制患肢外旋,对I、II型稳定性骨折,牵引8周,然后活动关节,用拐下地,但患肢负重须待12周骨折愈合坚实之后才可,以防髋内翻的发生。对不稳定性骨折牵引的要求是:a.牵引重量,约占体重1/7;b.一旦髋内翻畸形矫正后,需保持占体重1/7~1/10的牵引重量,以防髋内翻畸形再发;c.牵引应维持足够时间,一般均应超过8~12周,骨折愈合初步坚实后去牵引。但目前大部分以手术为主。除非患者高龄且有严重骨质疏松,伴较重的高血压、冠心病、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重度肝肾功能差、全身情况差者,本组中有12例采用此法,无一例发生意外。

2.2 手术治疗依据骨折程度及全身情况,在局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了多种内固定术,其中DHS固定37例,DCS固定9例,PFN内固定V型骨折8例,,空心螺纹钉固定15例,多根克氏针固定5例,外固定支架2例。

2.3 术后处理 ①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②应用中药活血化瘀,益肾健脾;③抗骨质疏松治疗:口服钙尔奇-D、福善美等;④术后2~3 d半卧位,鼓励患者咳嗽,活动关节,防止肺部感染、褥疮及静脉栓塞,积极处理合并症;⑤一般对稳定型骨折术后2~3周鼓励患者下地扶拐行走。不稳定型骨折4~6周扶拐下地行走。

2.4 统计方法 统计软件使用SPSS 11.0和EXCEL2003。对数据进行分类列表,使用RISK RATIO和χ2检验评定是否有显著差异。

4 讨论

4.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股骨近端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多发生于老年人,易伴有骨质疏松和内科疾病,虽多为低能量损伤所致,但若未及时有效地治疗,及易留下髋内翻、肢体短缩等后遗症,加强对围手术期处理,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发现并存症并予相应治疗。若长期卧床易发生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严重并发症。现多主张对有条件的患者尽早手术治疗,以获得稳定的复位,牢固的内固定,使患者早日恢复功能。髋内翻是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并发症之一[4],发生髋内翻的原因很多。有骨折类型原因如IV型骨折,也有骨质本身疏松的缘故。同样在愈合过程中骨小梁的吸收失去骨的支撑能力及对抗肌肉的拉力的杠杆作用而发生髋内翻。还有医源性因素如牵引过程中调整牵引不及时,位置不正确,内固定后无防髋内翻措施。表1、3表明本组患者统计发现保守治疗发生髋内翻相对危险性远高于手术治疗的患者,分析可能保守治疗患者卧床时间较长,又进一步加重骨量丢失,骨折处愈合骨质强度不够,尽管患肢没有过早负重,但仍然有可能发生髋内翻。另外表2表明多根克氏针和外固定支架固定发生髋内翻的危险相对较高,这意味多枚克氏针及外固定支架固定不确凿,对于这两种术式要慎重选择。故对于骨质疏松症性粗隆间骨质应当尽可能早期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手术治疗,且内固定要尽可能牢固。对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要在病因上加强治疗。可应用助钙吸收药物加性激素等抗骨质疏松辅助治疗促使骨愈合。

4.2 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本组统计发现保守治疗组发生髋内翻相对危险性高于手术组,从治疗效果看(表4),手术治疗组髋关节功能评定(Harris Hip Score)优良率远高于保守治疗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治疗应持积极的态度,避免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早期采用合理的内固定治疗,以便尽早下床活动,早日康复。只有那些体质较差,脏器功能代偿能力差,应激能力及免疫能力低下,如合并内科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可行牵引治疗,治疗中不仅需加强护理、积极处理合并症、预防坠积性肺炎、褥疮等并发症,还要抗骨质疏松治疗。

4.3 手术方法的选择Evan’s & Kyle I~II型骨折属稳定型骨折,III~IV型骨折属不稳定型骨折。本组对I~II型骨折采用加压螺纹钉、多根克氏针内固定;对III~Ⅳ型型骨折采用DHS、DCS固定;V型逆粗隆间骨折用PFN固定。对严重的多发性复合伤采用外固定支架。本组随访显示:对I~II型骨折应该更倾向于采用加压螺纹钉,不用多根克氏针内固定;因为本组显示多根克氏针内固定易并发髋内翻;,III~IV型骨折可以采用DHS、DCS,尤其是PFN内固定牢靠,其抗旋转、抗剪刀作用较强,适用性广,尤其是适用于Evan’s & Kyle V型难以处理的不稳定性骨折[5]。一般术后2~3周后即可扶拐下床活动,得到早日康复,减少或避免长期卧床而发生并发症。

4.4 中西药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 本组病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我们采用了口服西药:钙尔奇-D、福善美等,中药:益肾健脾冲剂治疗,每个疗程连续口服3个月,一共三个疗程。患者骨质疏松有了明显的改善,骨折愈合亦较快,本方为我院自制药剂。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者相互资生,相互为用。肾之精髓必须有赖于后天的充养才能髓化有源。若脾虚化源衰少,则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藏。本方在益肾的同时健脾,培朴中土,脾运复常,药气四达,水谷精微敷布,髓化有源与补肾共奏强筋壮骨之效。据现代医学的研究,补肾药具有促进维生素D在体内转化[6],并参与Ca、P的代谢,有效利用维生素D使钙吸收增加,促进疏松的骨质得到大量的钙补充,达到骨密度增加的目的。

综上所述,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健康状况、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等因素。在患者身体允许条件下,应尽早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并早期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功能活动。注意此时下床活动应该逐步负重,并予抗骨质疏松治疗,以减少并发髋内翻畸形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Magit DP,Medvecky MJ,Baumgaertner, MR. Intramedullary Nailing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and Subtrochanteric Geriatric Fractures.Techniques in Orthopaedics. Hip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2004, 19(3):153-162.

[2] 夏军, 黄钢勇, 黄煌渊. 80岁及以上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探讨.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5,24(05):355-357.

[3] Kuchuk NO. van Schoor NM. Pluijm SM.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sex hormone levels with quantitative ultrasound, bone mineral density, bone turnover and osteoporotic fractures in older men and women.Clinical Endocrinology,2007,67(2):295-303.

[4] Kyle RF,Ellis TJ,Templeman DC.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s With Associated Femoral Neck Fractures Using a Sliding Hip Screw.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2005,1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