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校园规划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校园规划设计

第1篇: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一.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校园景观作为教学与空间紧密结合的产物,从形式上既包括自然建筑等静态景观,又包括师生们在校园里的种种动态的生活现象。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二.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新的教育理念需要通过学校的规划设计衍变成新的理论和新的思维,现代校园规划更加强调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注重以服务于师生为最终目的。让师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的亲切与人文的魅力,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和谐。

2. 功能性原则。功能性原则,即“形式服务于功能”是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大学校园规划中应当引入 “组团型”校园功能布局模式,将各学院专业教学楼、学生宿舍、图书馆、常规室外运动场地和学生食堂成组规划布置,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校园生态邻里组团”,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尾大不掉的臃态。

2.1学习的功能。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起到辅助学习的功能。

2.2锻炼与休闲交往的功能。现代大学培养的是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优秀人才, 然而一个优秀的人才,要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大学生不但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而且还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强健的体魄与充沛的精力。

2.3 交通功能。现代大学校园在校师生数通常达一万左右,结合校园内的交通人流集中的特点,大部分园路都要承担分散人流的作用。在校园道路交通设计时,校园道路应兼顾师生流量、速度与景观的关系,尽量减少无效路径,设计对角线路径,提高交通效率,使之既满通的需要又有助于整体校园景观的形成。

3. 人文性原则。从某种程度上说,校园景观建设的优劣,对于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声誉有着一定的影响。国内一些已有百年的历史的高等学府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景观特色,为莘莘学子所向往。在新校区规划中应注重传承校园文化,每个学校都有其统一的文化格调。这些因素在设计中必须考虑并体现其个性特征。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其文化传统逐渐物化凝结于校园景观环境之中。

4. 生态原则。随着高校新校区的建设,规划设计中应结合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尊重和保护校园的原有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实现向自然索取适度与最优回报间的平衡,创造生态化的校园景观环境。同时校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并富有弹性,以适应未来变化,满足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校园景观设计内容

1. 绿色景观。绿色景观以草地、树木、绿藤等为主,绿色景观的规划设计,应当以形成美观、安静、整洁的绿化环境为前提,创造多种适合于学习和生活的绿地广场,并结合组团建设,对教学区和生活区的布置进行绿地规划,在进行分区设计时,其周围绿色景观要与建筑主体相协调,努力为师生们提供一个适宜优美的绿色空间,其中可通过设置雕塑、喷泉、文化广场等建筑小品反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2. 校门。校门是高校的脸面,在高校的形象展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门是进出校园出入口通道,校门入口区的相关设计要素包括:确定正确可行的设计方案以及适当的设计风格;根据车辆或行人流量,设计不同的出入口布置位置、宽度和类型;出入口处地面的铺设和坡度的处理方法应尽可能体现人性化;大门上标识物的位置、大小及布置方式的选择应指示明确,重点突出。

3.校园道路。校园道路在任何校园规划设计模式中都是关键的一个核心环节,道路服务于校园风景。精确定位、精心设计使道路方向明确,线条美观平滑,校园道路就会成为积极的校园景观要素之一。在校园道路的规划设计中,应遵循四个重要原则:通过设计校园交通指示牌,引导和控制交通流向;不同类型的道路划分了校园使用土地,展现校园整体布局;车辆路线与行人路线分开;仔细设计每一条路线,避免无效路径设计,增加对角线路径以及倒角路径设计,目的是使所有路线连贯畅通、线条清晰,不破坏植被景观。

四、校园景观的分区设计

校园景观按其功能一般分为三个大区,即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各区应在校园总体景观规划的总原则下,根据分区的各自特点进行规划,保持整体基调的协调统一,同时也需各有侧重,独具特色,从而增强各分区的归属感。

教学区的设计以欣赏为主,要以烘托区内的建筑环境,给师生创造一个规整有序、舒畅宜人的教学、课间活动空间为目标。

生活区的设计以休闲为主。应当以为师生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休闲环境为目标,充分考虑通风、采光、防护、应急等等因素,采用混合式或者自然式的手法设计出舒适的生活绿地空间。

运动区的设计以实用为主。以经济实用、便于开展各种体育运动为目的,以运动草坪及塑胶操场为主。不同运动场之间应以常绿灌木进行隔离,在运动草坪应设置一些健身器械及桌椅,供师生使用。

第2篇: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一、引言

高校景区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最开始部分具有独特校园景观的高校为实现高校的社会功能和宣传目的向公众开放,到越来越多的高校为美化校园,向师生提供宜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提升校园景观质量,传承校园文化,参与国家A级景区评审,从而进入国家A级景区行列。但高校校园景区建设中也存在着为建设而建设、为评A而建设,忽略校园文化传承、影响校园育人功能、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景区建设在规划设计时忽略了校园景区建设的特殊性,违背了校园景区建设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生搬硬套,“创造”核心吸引物

部分高校景区规划设计没有与自己的专业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也没有与地方文化和特色较好融合,而是为了达到景区创A需要,凭空“创造”核心吸引物,比如,建设一个并非当地特色的园林,或者建一个跟自己校园相去甚远的微缩景观等等。

2.总体定位不准,偏离教育核心功能

高校校园景区建?O不能为建设而建设、为创A而建设,必须在体现高校核心功能--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总体定位。校园景区应该建设成为集专业教学实践、修学体验、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体验和景观观赏等功能于一体的、针对特定市场群体的宜学、宜游、宜居的旅游教育综合体。

3.功能定位模糊,影响学校和景区管理的协调性

从校园景区规划中的定位来讲,其总体定位的前提是将校园建成一个以育人为主体的校园,而非以游客游览为主的景区,因此在功能定位上,要围绕育人和教学展开,同时兼顾旅游休憩的功能,而非相反。从目前不少校园景区规划设计来看,这方面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这部分影响了学校管理和景区管理的协调性,有时,景区旅游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开展和校园的安全稳定。

三、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强调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结合校园历史与现状,突出学校专业特色,立足校园整体氛围打造,建设出既体现校园传统优势和专业特色,又具有时展精神的优美校园文化景观,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同时又能满足旅游功能的校园景区是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的重要任务,也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解决当前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关键。

1.校园文化传承原则

校园景区规划设计方案要对大学校园的气候、环境、地理和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艺术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尊重与发掘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校园内外环境特色和校园文化内涵,从整体上确立校园景观的特色,坚持景区规划与传统校园文化的融合,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理想的教育、治学环境。通过景观节点、建筑造型、环境小品等承载要素的设计,传承和强化校园文化气息,同时突出时代特色,满足校园历史与未来的文化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2.特色专业融合原则

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与景区建设的融合,甚至,很大程度上,学校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那些优势特色专业,将他们作为核心吸引物进行打造和建设更能体现高校景区的独特之处和魅力。纯粹的景观建设打造出的高校校园景区将失去校园景区固有的特质和应有的特色。

3.以人为本原则

校园的规划与景观的打造是把社会、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结合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本着为师生、游客服务的思想,利用空间结构、建筑艺术和生态景观,打造特色鲜明、景色宜人、愉悦舒适的优美校园,为师生营造学习、交流、创新、娱乐、生活的静谧美化的空间和良好的校园生活、学习氛围,为游客提供观光休憩、康体健身、修学旅游、教学实践体验的优美校园景区。

4.生态建设原则

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中贯穿生态性,充分利用植物的元素,通过植物语言,如立体绿化、植物小品等来营造校园氛围、凸显主题文化,建设生态校园,是规划设计的又一重要原则。

从整体上来说,规划设计中要合理布局优化生态环境,融合各个单元,达到校园生态环境整体优化、校园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创造一个高水平、高品质、多层次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平衡的校园环境,体现“人――校园――环境”三者和谐共生。

5.功能分区原则

校园景区首先是校园,是教学场所。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要满足师生的教学、工作、生活的物质功能和满足增进师生交流、激发灵感、创造智慧、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需要。如在校园内多设置桌、椅、凳等,为师生的学习、休息、交流提供方便。

其次校园景区也是景区,是满足游客观光休憩、康体健身、修学旅游、教学实践体验等功能的景区。在景区规划设计中,也应该考虑游客的的需要。

因此,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中,应进行适当的功能分区,将教学功能放在首位,通过科学的游线设计以及用色彩或植物隔离等方式,将教学区域和旅游区域适度分开却又有机结合,使教学与旅游活动都能顺利进行,即互为补充,又互不影响。

6.安全原则

学校是人员密集之所,景区是人流汇聚之地,安全对高校校园景区来说至关重要,是规划设计时必须高度重视和优先考虑的重要原则。

6.1安全制度健全

规划设计中,必须按照公安、交通、劳动、质量监督、旅游等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安全法规和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保卫制度,并落到实处。

6.2救援机制健全

规划设计必须将医务室纳入方案之中,并对专职医务人员的配备做具体要求,同时要求健全紧急救援机制和完整的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6.3人防与技防一体

规划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消防、防盗、救护的需要,同时注意交通、机电、游览、娱乐等设施设备的安全性。危险地段标志明显,并且必须设计安装齐备、有效的防护设施。与此同时,在管理制度设计上,在特殊地段要有专人看守,不得有安全死角。

第3篇: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园一卡通系统 规划 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015-02

最近几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信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高职院校加大了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视、投入力度,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校园一卡通系统属于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部分。本文以笔者从教的高职院校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为案例,从一卡通项目、系统需求、系统设计原则、一卡通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的策略四个角度进行了论述,旨在做出重要的分享。

一、一卡通项目

当前,信息化产业及网络通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非接触式的智能卡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其中,校园一卡通属于非接触式智能卡范畴,其具备便利性、安全性、先进性等特点。现今,智能的IC卡、“一卡通”、计算机网络等在校园建设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集成学校内的所有系统,可对全校师生用卡情况加以动态掌握,对加强学校监管具有积极的意义。校园一卡通系统通常呈现出功能单一、以电子消费及应用为主的特点。传统校园卡属于多种证卡范畴,主要包括借书证、上机卡、热水卡、充电卡等。在日常应用中,学生与教师不便于携带及使用。此外,后勤部在处理多卡工作时任务量较大。与此同时,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校园一卡通建设,对确保后勤保障服务及管理质量、为便于师生应用、提升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等颇有益处。由此可见,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对校园信息化建设及后勤管理至关重要。

二、系统需求

就校园一卡通而言,动态管理及信息共享是其的基本需求。所谓的系统设计指的是所有功能在设计过程中立足于多种软件,以优化各读卡终端设备、各管理系统,进而设计出最优质的系统。所持卡呈现出一体化特点,具备上机浏览、借书凭证、身份证明、医疗服务等功能,并能够对持卡人的身份加以证明。此外,持卡人可自由消费。由此可知,校园卡可通用于整个校园。

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的一卡通平台由一卡通管理结算及数据管理中心、热水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电子及食堂售饭管理系统等构成。此外,校园一卡通还集成了多个系统,主要包括银行圈存转账、图书借阅、数字化校园等系统。

三、系统设计原则

在规划、设计校园一卡通系统时,须充分考虑软件支撑平台、网络安全性、师生综合信息服务、建设标准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而实现最终建设目标。基于现有的校园数字化平台基础上我校建设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其在整个校园数字化建设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因此,校园一卡通系统的设计理念及模式务必要与数字化顶层整体设计思想保持一致。所以,一卡通系统具备多种功能:集成信息、管理、消费等。此外,校园一卡通须与校园内其他管理系统有机结合,不但要考虑其发展前景,还要考虑其的类型及功能,以更好地服务教师、学生、校方。下文,笔者将校园一卡通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所需遵循的原则概述为以下内容:

首先,可靠性原则。产品性能应具备稳定,使系统长期连续运转成为可能。当系统发生故障中断后,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再次正常运转。

其次,安全性原则。据研究,每个系统数据皆具有相应的序列号,对准确计算数据、完整保存数据、避免出现复制现象、多重加密卡片、使卡品更具稳定性及安全性。

最后,可维护性及可扩展性原则。高职院校应集中配置及管理人员、设备与卡。一般来说,一次便可完成系统管理及维护、处理客片、用户使用等,没有必要转换多次,以提高校园卡系统应用的便利性。校园一卡通须具备多种终端设备,在配置子系统时须贴合用户的各种需求,进而达成多功能应用目标。在稳定运行原则中。对于校园卡系统来讲,其包含多个子系统,且各系统的连接为无缝连接。此外,各系统可全面检索、快速交换、共享数据、实时查询、高效生成统计报表等。

四、一卡通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对于校园一卡通的建设,笔者从以下三各方面的内容分析:

(一)对一卡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搭建

信息管理系统在校园一卡通中居于核心地位。平台系统中的程序各自担负着相应的处理业务逻辑及术操作的责任。

(二)实现消费一卡通

消费功能在校园一卡系统占据着首屈一指的位置。一卡通中心平台与商务消费系统有机连接,实现了数据库的共享,便于全校师生自由消费、后勤管理、学校管理等。此外,校园一卡通可拓展应用范围,以使校园内其他场合可以电子缴费,例如:复印店、商店、理发店等。各种消费功能的实现,有利于提高管理质量及节约资源。

(三)实现行政管理一卡通

校园一卡通的蓬勃兴起,能够充分挖掘、利用学校资源,达成以下目标:优化后勤服务、实现学校行政管理、促进各部门联合办公等。如此,学校各种服务工作及管理工作的效益、质量可得到提升。

校园卡可被系统平台识别,其取代了出入证、工作证、学生证等,进而使得学生公寓、图书馆、宿舍楼等实现一体化管理。集成与共享主要依托各个子系统及系统平台。在建设数字化校园过程中,平台(教务系统、OA系统等)预留的数据接口可集成与共享,对提高学校工作成效、整体管理质量等就有积极的意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卡通在学校管理、优化后勤服务、提高师生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高职院校校园一卡通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进行了全面探究,指出学校建设一卡通系统的需求及原则。当前,我国校园一卡通已基本达成预期目标,但仍需普及推广及以创新科学的形式进行改进。众所周知,人工充值存有局限性,因而,我国校园卡应朝向自动充值方向发展。校园一卡通并未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目标”。希冀,我国校园一卡通能够得到不断优化,以更好地服务师生。

参考文献:

[1]何小波. 高职院校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与实验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

第4篇: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校园网安全,安全规划方案,体系安全,安全等级

1引言

这些年国家对高校信息化的投入增长很快,校园网功能空前加强,已渗透入高校几乎所有的领域,且如教学管理系统、OA系统、一卡通等等重要领域已对校园网高度依赖;但是,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重大,基础设施的损坏、数据的丢失等严重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行,校园网安全保障成了很多高校必须考虑的问题。但是,校园网是一个庞大的软硬件系统的集成体,其复杂性决定了只进行局部的安全加固往往会顾此失彼;因此需要一个系统性的设计规划,保证在技术上有高度、深度,又有管理体系上有良好的可实施性、可维持性,才能达成校园网安全真正的上一个层次。

2安全规划方案设计着手思考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从应用资源着手开始思考:我们希望校园网资源一是能随时、可靠使用,二是能正确根据权限设定授权访问。我们分析这一需求,校园网资源包含了用户连接的网络、服务器硬件、服务器上运行的应用等等,这些都是靠各个技术装备支撑,再靠良好的管理来维护;同样,授权访问各个资源也要靠技术装备、技术配置来支撑,靠良好的管理来维护其正常运行;技术由设施设备来实现,管理主要由人来实现,因此两个部分的安全实现措施必然不同,但是又是密切联系的。因此,我们考虑将安全规划设计方案分为技术体系规划方案和管理体系规划方案两个主要部分,但在内容上又必须是互为联动、互为影响的。

从横向来说,校园网每个系统的安全都存在技术安全和管理安全。从纵向上来说,又存在不同的安全层次,每个安全层次内的技术和管理实体又存在不同的安全等级。安全层次是复杂系统清晰化的必要划分,当组成校园网的各个子系统的安全都得维护后,由此组成的系统只是有了基础性的安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安全又成为上一个层次的安全问题;以此类推,最终要规划好总体和局部的全面安全。

我们在设计安全体系的时候,划分好层次,便于体系的清晰和各个层次的安全落实;在各个层次内的实体我们划分好安全等级,则便于减少不必要的安全开销,方便系统的运行效率等等。

因此,安全规划方案应该设计为以应用需求为调研切入点,以纵向分层次的安全体系规划为脉络,在每个层次里,实现两个部分:技术体系安全规划,管理体系安全规划。

3安全规划方案设计实施步骤思考

3.1信息资产的调研

信息资产是一个知识体系,我们这里主要是要调研校园网相关信息系统的信息资产体系。在调研中一般要考虑如下几个部分:数据资产(包括各类文件资料、制度、电子数据等等),软件资产(用于处理、存储或传输数据信息用的各类软件)、实物资产(用于支撑信息系统的各类硬件资源)、人员资产(各种对数据资产、软件资产、实物资产进行使用、操作和支持的人员角色)、服务资产(各种购买的,或需其他支持部门特别提供的,能够对前述已识别资产起支持作用的服务)、其他资产(除已识别信息资产外,为业务提供支持的其他无形资产等)。对现有相关信息资产的调研是后期规划的基础。而形成体系的信息资产调研方式,也为以后需要接入的系统提供了准入调研方法。

3.2规划现有各独立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交流安全层次

之所以要先规划这个安全层次,是因为各相对独立应用系统往往自成体系,其内部具有的安全体系各自不同,对外影响只有部分信息或服务输出;所以我们在规划上首先把这些独立应用系统或其群集视作一个单元,而考虑这些单元之间因信息或服务输出输入再组合成的大体系,便于分层分析安全情况,也通过这个层次的信息资源流动安全规划为每个独立应用系统内部的安全规划提供分析材料。

这个层次的规划首先要分析清楚各个独立系统间的信息资源流动情况,将其清晰的列表出来;流动情况应包括“接入信息”、“接入系统”、“接入方式及权限”、“输出信息”、“输出系统”、“输出方式及权限”等等。对于每项信息资源流动的安全,就可分解为这个层次的技术体系安全和管理体系安全。

技术体系安全牵涉到的技术面有“需要流出或接收的信息”“网络物理线路安全”、“数据检错、纠错”、“传输数据加密”、“身份验证”、“网络防攻击”、“日志与报警”、“备份、容灾与恢复”等等,这些可由校园网管理中心主要负责解决。管理体系安全在这块主要涉及到“帐号、密码的保管”、“权限的分配”、“系统监测机制”、“管理人员考核机制”、“管理制度”、“技术服务支撑”等等;这些需要校级层面的制度保障和人员责任落实。

3.3规划未来资源交流安全接入规范

3.2节提到的这个层次牵涉的各个信息系统,从较高安全角度出发,最好各个系统相对独立建设,各个系统间只存在必要的数据交换,可确保一个系统的故障不会牵涉大面积的系统故障。

当有了3.2节提到的层次安全规划后,对于未来新信息系统的接入,则应该严格按照上述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规划认真分析、审核,在确保新接入系统安全达标后方可接入。

当然,技术在不断进步,当新的技术被体系接纳后,则需要按照体系要求改造每个独立子系统的技术安全措施;也许相应的管理体系也需要发生变动,此时也参照修改后的管理要求上报学校,并培训每个相关管理人员。

3.4规划各独立应用系统内部的安全。对于各个独立的应用系统,要考虑本身的安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安全两大部分,每部分又分为技术体系安全和管理体系安全,共同组成独立应用系统安全规范。

信息的输入、输出安全前面已叙述,此处只讨论系统本身的安全问题。独立应用系统的安全也牵涉重要业务的稳定运行,重要数据的丢失和泄密等等,安全问题也很重大。一般含有如下需要考虑的方面:“硬件安全与可靠”、“操作系统的安全”、“应用系统软件的安全”、“信息的监测与报警”等等;这其中的安全问题在技术体系上牵涉“计算机硬件系统安全可靠性保障机制”、“操作系统安全修补技术保障”、“应用软件安全机制(数据监测机制、权限体系、数据交换安全机制、系统升级)”、“备份、容灾及恢复技术”等等。管理体系上,要求考虑“管理人员机制”、“售后服务机制”、“故障处理流程制度”等等。对于新的独立应用系统要接入信息交流的大系统,必须要依照独立应用系统安全规范审核这个新独立系统的安全。合乎要求后,方可接入上一层次的大系统。

3.5安全等级定义。安全总是要消耗资源的,安全等级要求越高,耗费的资源就越高。在上述每个层级里,根据交流信息或系统信息的重要程度,根据国家、教育部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定义指南,我们还可制定不同的安全等级,并定义不同等级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有机融合在安全技术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中。

3.6考察安全规划方案的可维持性。对于安全体系来说,维持运行比设计更重要,一个设计良好的体系,如果不能贯彻,实际上是没有价值的。因此,设计好的安全规划方案,还必须考察其可维持性。技术体系上要考虑安全技术在软硬件的支持上,其效率是否满足实际运行需求、性价比平衡等等;在管理体系上要考虑是否能被学校实际制度所支撑,能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等等。通过积极的调研和沟通,反复修改确认,确信方案的可实施、可维持性。安全规划方案的可维持性还体现在与时俱进,当有重大的技术革新、以及学校管理方式的重大变化时,也要及时修订安全规划方案,确保适应并良好服务于现状。

3.7校园网安全。校园网是所有应用的基础,而且其本身也基于诸如认证系统等一些应用。鉴于其基础性,且主要由校园网信息中心管理,故为其单独整理一套安全规划方案。校园网安全规划方案亦可参照上述方式整理。

3.8按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整理一套实施文档。在我们完成上述工作后,接着就要把他们整理成一套文档,为了便于查看,我们将其分别整理成安全技术体系文档和安全管理体系文档。每个文档以系统层次为主线,先描述高层次中的每个系统的交互状况,再根据重要程度分等级说明要求条件、解决方案等;以此类推,整理出整个文档体系。这样,当具体应用系统技术升级或管理人员发生变化时,实施人员可参考此文档,迅速明白在技术上和管理上该如何操作,防止管理脱节,保证大系统的稳定。当采购新应用系统以及要新系统接入校园网系统时,该如何与信息中心一起找商家商讨好技术措施,做好管理安排;保证投资不白花,也保证系统的安全。

4结语

安全无小事,良好的安全规划可以良好运行,从而确保整个校园网信息系统在现在、未来的正常、有效运转,服务好高校工作。

参考文献:

[1]赵俊阁. 信息安全概论[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教育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指南

第5篇: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图书馆、基础教育、社会化服务、服务途径

近年来,随着高校图书馆服务范围的不断延伸,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逐渐成为了未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然而,贵州高师院校服务社会的着力点在哪里,如何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问题仍然不甚明确,笔者将就此抒己之见,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社会化服务:未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指高校图书馆在履行其服务高校教学、科研职能之余,对社会开放,接纳社会读者和团体,允许他们查阅馆藏信息资料,为他们提供服务,满足其对信息的需求。在发达国家,大学图书馆社会化现象十分普遍。美国图书馆界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社区信息服务”( Community Information Service, CIS),此后美国的大学图书馆一直向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多种信息服务【1】;据统计,截止2005年,日本701家大学图书馆中有 685 家向社会开放,开放率达到了97.7%,即便是543家私立大学图书馆的开放率也达到97%以上【2】;在英国,大学的图书馆里约有5%的读者是市民。在德国,许多大学图书馆都具有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双重身份 [3]。我国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中明确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我国在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的高校图书馆率先对社会读者开放,如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已对社会全面开放;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与社区居委会鉴定协议,居民随时可以借阅图书;复旦大学图书馆可凭有效证件借阅;宁波高校园区图书馆打破大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界限,免费向市民开放[4];广州大学图书馆建设了“媒体眼中的广州”新闻资料全文数据库,并依托此数据库提供综合性、专题性信息产品及舆情分析报告[5]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和拓展,社会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贵州基础教育需要高师院校图书馆提供资源服务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基础教育课程、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小学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愈加迫切,贵州省尤为如此。贵州地处西南,经济基础薄弱,阻碍了教育发展,严重制约着贵州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近年来,贵州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贵州基础教育取得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经过8年的“两基”攻坚,贵州基础教育2009年6月顺利通过国家督导评估检查。截止2008年,全省所有88个县(市、区、特区)都实现了“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了100%;全省15至50周岁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7.44%;初中阶段在校生从2000年的142万增加207万,增长率为45%;全省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6.97%,普通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7.49%[6]。第二,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 进一步促进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为贵州的教育信息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到2005年底,“贵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资金投入达5亿元,全省共建卫星教学收视点14000多个, 光盘播放点8000多个,计算机教室1500多个,培训省级骨干教师1.7万多人,项目覆盖了全省95%以上的中小学[7]。第三、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开始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贵州以中学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团队研修、班主任教师培训、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等方式,2010年培训教师共计5.5万人次,2011年培训教师共计4.4万人次[8]。“国培计划”的实施,为贵州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素质,有效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总体而言,贵州基础教育依然存在底子薄、基础差及信息化发展落后等问题[9]。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人才,图书馆在服务学校教学、科研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与基础教育相关的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这些资源与基础教育存在着较多的耦合点,正是广大中小学教师所迫切需要的。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及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都有着绝对的优势,理应通过整合基础教育教学相关的馆藏资源和虚拟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基础教育事业。这对丰富我省基础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教学及科研水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师院校图书馆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途径

(一)依托丰富的馆藏纸质资源,提供书刊借阅服务

向中小学教师提供纸质文献借阅服务是服务基础教育最直接的服务途径,图书馆可利用地理位置上区位优势,向周边基础教育相关机构辐射,向他们提供纸质文献借阅服务,满足他们的部分信息需求。对于馆藏纸质文献,为提高其服务基础教育的针对性,应根据基础教育的特点进行二次文献加工,将中小学教师最关心的资源揭示出来,从而提高文献借阅服务的针对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又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依托海量数字文献资源,开展文献传递服务

现代教育是一个开放、动态发展的系统,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依托系统多样、完备、实用的数据库和网络资源,不但可以其丰富的基元和无穷的组合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还可以为教研人员的研究和学生的自学提供第一手的实用素材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教学变得更生动有趣。我省中小学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还相当滞后,只有极少数学校使用数字资源库,很多学校几乎没有信息技术教育资源。高等师范院校图书馆可利用丰富的本馆数字资源,针对基础教育中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热点问题,通过学科信息服务平台将分散在多个数据库中的资源按教师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理论等主题进行整合,形成专题数据库,让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用少量的时间获得教育教学的新信息、 新思想、新经验、新理论、新方法。

(三)开发网络资源,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

虽然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但这些资源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分散、无序、繁杂、异构性、随机变化大等特点。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一方面网络免费教育资源相当丰富,另一方面却因技术等方面原因,又无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快速正确地检索到需要的教育文献。高等师范院校图书馆可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选择与基础教育密切相关的主题,对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进行筛选、收集、整理及深层次加工。以我馆为例,2009年与学校培训中心合作,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整理了课程改革相关网络资源,内容包括政策法规、师德师风、班主任工作、教师专业化发展、教研与备课、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新课程内容、课堂教学经验与技能、教学案例、课程改革视频等内容,以光盘的方式提供给培训班学员,这种方式得到了培训班学员们的一致好评。图书馆必须整合馆内资源,提高实用性及科学性,方能真正为我省的基础教育事业提供深层次知识服务。

第6篇: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校园规划;空间形态

“校园”一词的含义应该比其他任何名词的内涵都更加广泛,它所指代的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场所环境,是美好的自然景观与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术群体的结合,因此有人称之为“城市化的校园”。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现代的大学校园规划具有双层含义:它既指一个大学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规划,又包含了在具体建设技术层面上的校园和环境规划设计的内容。校园规划设计可以归纳成城市规划原理及方法在由校园建筑、交通道路、校园景观及校园运动场广场等构成的开放式的闭合空间或闭合式的开放空间的应用。

一、大学及其发展空间

19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有人曾认为“大学的形式是集中在一个特定场所的时代已消失”,即认为大学的形式完全可以是分散的、虚拟的,而“面对面”的知识传授和交流的传统方式完全可以被“桌对桌(如远程教育等)”的方式取代。另外,伴随交通手段的发达,还有人主张“大学校园也未必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地点”。而今经过一段实践与思考,人们明确了一个理念,即大学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进行知识传授和交流的场所,其本质是产生知识或创造知识的场所,这需要一种可供教师与学生共同携手生产或创造知识的实在的场所,或者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的空间,这就是大学的空间,是其他形式所不能取代的空间。

二、校园规划基本理论

校园规划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城市规划的理论之上的,总结校园规划原则,分析大学校园空间的类型、形成

及具体的规划要求是校园规划基本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经验成果来总结校园规划的理论,从而可以较为科学地得到校园规划的基本理论。

高校校园总体布局首先要满足现代高校的功能使用要求,保证高校建筑空间环境与教育模式及其发展变化相适应。其次要精心塑造符合城市设计和空间美学要求的校园环境。另外,还要注意生态原则和环境伦理。世界著名的校园规划研究学者理查德・道伯(Richeard Dober)指出,目前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整合将会持续对校园规划、设计产生影响并使其受益。

三、校园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由在其中活动的人去感受的,它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性。现代大学校园的空间形态的创建中,应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突出建筑群体设计的整体性、时代性和文化性。本文将从校园规划原则、校园规划与生态平衡结合以及校园规划交往空间的设置方面进行阐述。

(一)校园规划原则

在城市规划原则中找寻校园规划原则的依据,结合校园规划的特点总结原则:深刻理解办学宗旨与校园文化传统,注重在空间上的体现与继承;认真发现或发掘构成校园空间的共同语言,包括校园空间机理和形态、园林与建筑的风格、质地、色彩等要素,营造具有特色的校园空间风格;土地利用规划要确保作为校园公共空间的开放空间,尊重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营造生态化的绿色校园;校园空间的形态规划,要注重功能空间的有机组织与开放空间的连续展开,实现开放空间在视觉上的网络化,其核心是空间轴线,尤其是绿轴的构筑;大学校园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总体规划应考虑到大学空间的可生长性,并且应该及时对应大学功能的充实与扩展调整总体规划;注重大学校园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尤其对于城市中的大学来说,无论是功能还是空间结构都应成为城市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绿色校园与生态平衡

大学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素质和提高修养的人文环境。绿色的生态校园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创造宜人的育人氛围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注重生态平衡,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在校园规划中更是必不可少的。保护生态平衡,对已破坏的要尽可能抢救,在建设中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反对“先破坏,后治理”的思想。

(三)校园交往空间

交往空间是校园环境设计的一个特有环节,根据大学生交往的环境不同而呈现多种类型。校园规划中,交往空间设计体现在将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通过校前广场、文化广场、绿岛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交往空间。

四、结束语

大学校园建设的优劣与校园规划水平息息相关。在武警部队高校校园规划建设中应用城市规划理念,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借鉴已初步成熟的大学校园规划经验,有力开展部队院校校园规划的研究探讨,将警营的严谨简洁与大学校园活泼民主的风格有机结合,来实现以建促教的理念,在校园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和谐美好的武警院校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2(5).

2、费曦强.中国高校校园规划新特征[J].城市规划,2002(5).

第7篇: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校园;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89-01

一、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①。高校,尤其是历史悠久的“老学府”,其魅力来源于校园绵长的文脉,它不仅是校园发展的根基,更对社会文明进步有着积极的贡献。因此,单纯地依靠校史馆,依靠图文信息来保留校园文脉是远远不够的,在校园规划设计中,挖掘校园文化的闪光点、使其融入校园景观中,潜移默化影响师生,这样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②。

与此同时,在校园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误区:片面地追求校区风格的统一,认为没有看到老房子,就是没有继承校园的历史文化。其实不然,就如美国常春藤高校联盟规定校园建筑外墙必须采用与原有环境相协调的红砖材料,以保证新老建筑的和谐统一,在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中,对原有校园元素的提炼应用就是对校园文化延展的有力手法。同样地,文化雕塑、老校区里能够突显校园历史文化的特色植物,都可以达到历史传承的作用。

从制度文明角度出发,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单单表现在校园规划设计上,更多地体现在教学、活动层面,将具有高校特色的教学理念和校园活动传承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

二、景观的可参与性

高校新校区是新时代高校改革的产物,当我们感慨于新校区的大规模、大尺度建设同时,也常常感受到校园凝聚力的虚弱。宏伟广阔的校园弱化了高校的文化气息,弱化了校园环境的人性感知,也深深影响了师生的使用。

盲目追求国际化校园环境,在规划设计上未结合实际而照搬国外优秀案例是我国校园设计的常见误区。草坪空地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设大草坪,而实际上,草坪除了观赏价值,在使用情况上并不尽如人意。东方学子因其内敛的性格特征,并不适应在宽敞的公众场合随性玩乐,相较之下,廊架、石柱等可坐依靠、有一定隐蔽性的空间更适用于东方校园。

场地归属感也是影响景观可参与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依托不同学院教学楼而设的草地、广场等,很自然地被学院学生列为“为我所用的空间”;为学生活动而建设的学生广场,因规划设计时赋予具体的意义,在后期使用中也自然地为学生所接受。

三、生态校园原则

良好的学习氛围离不开景致宜人的校园环境,生态原则是营造最佳校园环境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现代校园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而植物的种植和配置是生态校园的基础,把握校园植物配置的意向和特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

同时,在景观布局上,应充分考虑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寄情于片段的心理需求,依据学生的审美习惯,赋予校园文化内涵。庄重严谨的校园设计固然可以体现学术氛围,但太过于严肃的校园无法让学生有代入感,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典型特征,而现代化的高校校园同样可以在景观布置上借鉴园林手法,设置盘旋的游步道、乔灌木、地被花卉、水体廊道等,利用植物和小品的姿态与色彩可以打破校园建筑线条的平直、单调,活跃空间,为校园增添斑斓与趣味。

四、规划设计的前瞻性

老校区常常因为历史原因,受到园内布局和周遭建筑的限制而不得扩建重组,因此,新时代的校园规划应有适当的弹性,为将来的教学需要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这些预留空间的短期使用,或作休闲娱乐公共空间,或设移动展厅,作为教学的辅助用地,供师生交流使用。

严格意义上的功能分区常常与现实使用有一定的矛盾。功能分区的精准有序和人活动的随意无序,造成规划设计在后期使用上有一定的偏差,因此,组团式的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内,设置学生活动空间、教学空间、生活社区等,一方面减少了人流的冲击,另一方面使生活和学习紧密相连,方便空间使用,同时,给了空间足够的灵活性,使规划设计对不可预见的未来有了更强的适应能力。

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是前瞻性的重要表现。合理利用、规划原有地形、气候、水资源和植被资,创造风格独特的校园环境景观,是校园设计对历史环境的尊重,也是生态校园的基础原则,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内的校园环境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

总结:规划设计不仅仅是对建筑的设计,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平面规划,它应是人――建筑――环境的整体范畴。校园规划设计因其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在校园与城市共生的时代,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讨论校园规划与设计,关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注景观的可参与性和校园生态原则,用前瞻的眼观看待规划设计,使学生在校园环境大课堂中感受文明进步,体会美育德教,或许,这才是校园规划设计的出发点和价值所在。

注释:

第8篇: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校 公共空间 行为主体

中图分类号:TU2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高校室外公共空间研究背景

高校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大学校园环境品质的地位非常重要。空间与人是相互作用的,空间通过对人的引导与限制能够形成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习惯,因此校园室外公共空间规划应当能起到引导大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随着近年来普通高校生源压力日渐显现“大学城”等扩张式的建设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需要,如何在现有校园内充分挖掘空间利用的潜力,提高户外空间的环境品质,满足学生新的需要逐渐成为必然。

教育理念的转变,使得教育场所由室内拓展到室外,室外教育与室内教育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在室外各种交流显得自由,随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实际上既是一种信息交换与传播过程,也是交往双方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正是通过这种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展示自我、学会分享、学会互助,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不仅对他们的求知解惑有重要的帮助,而且也是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手段。因此,对校园规划和建设而言,在大学教育迅速发展,建筑设计由对功能的关注向对人的关注的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对校园室外公共空间从行为这一角度来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室外公共空间设计现状分析

1.室外公共空间

高校室外公共空间是指高校校园内服务于生活、学习、交往、休息、步行穿越等功能的各类软质和硬质景观,主要为向全校师生开放的运动场地、大型娱乐场地和校园公共广场等。

(1)运动场地

运动场地是每个学生都会使用到的场地,按照规定,学生的文体生活区用地在校园中的用地比例应达到12%~15%。但是根据调查,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存在运动场地面积严重缺乏,类型单一等等问题,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活动的需要。

(2)公共广场

校园内的公共空间包括校内的各开放的公共广场。广场提供了整合校园文化与校园空间结构的机会。可能的情况下,还应布置纪念性的植物造景和其他识别性强的空间造型。中心广场在一些建筑的构造上,要尽量符合高校老师学生的需要,味他们创造休憩、交往交流的条件。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中心广场设计的不够人性化,比如中心的喷泉过大,让身处其中的人们产生狭窄、压抑等不自在的感觉。

2.半公共空间

半公共空间主要是使用群体特定的建筑前的活动空间,为人们提供学习、交谈、休憩等活动的场地。

(1)建筑的前廊与前院

对许多大学校园的观察表明,学生们最经常使用的入口往往就是他们所认为的前门或主入口。“建筑只是舞台背景……它们为在这些建筑物之内或之间的空隙中发生的事件提供发生的场所”。因此,在这个入口处,应该创造一个过渡性的前廊空间,用于等待、约会、随便聊天等活动。这个前廊空间构成了由公共社区生活向较小社会群体的生活在空间上和心理上的重要过渡。

当一个建筑的前廊和门前通道为硬质铺地时,其前院通常作为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过渡带或缓冲带,如各院系大楼前的广场就是从室内空间到校园公共空间的一个过渡。

但是,大多数高校的学院建筑因为缺乏前廊与前院的设计,使得学院建筑前的半公共空间缺乏吸引人流停驻的因素,主要交通流较为混乱,多半变成停放机动车与自行车的场地。

(2)学习、休憩场地

校园内的小游园、趣味园及小广场一般不大,但同样是活跃校园气氛的要素。如路边上布置的石桌石凳提供的也是一种半公共空间,这类半公共空间在大多数高校校园的使用频率较高,也较受学生欢迎。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校园的公共绿地区域(以及建筑周围的绿地)很适于进行在室内容易干扰到别人的讨论或者随意的课间学习。

3.半私密空间与私密空间

半私密空间是一种可提供给1~2人交流、交往、学习的空间,此空间应能提供较为宁静安全的氛围。

在校园中应有各种类型的自然空间,在这些自然空间的设计中,应保留部分或全部种植边界, 从而使休息者都能找到空间边界坐下来,因为校园公共空间和所有的公共空间一样,人们喜欢坐在空间边缘,而且靠着什么东西而坐。座位的设计既应有供一个人使用的比较私密的座位,也应有可供3~4个人的小团体聚会交谈的座位。长凳应避免太长,因为太长会使单个使用者感到不适,还会限制两个人以上的私人谈话。

半私密空间与私密空间一般需要有一定的设计与一定配套设施,如树林里设置了石桌石凳以后可成为学生户外学习不受干扰的场所,大多数高校校园内可布置为半私密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场所一般都不少,如果充分利用,可以满足师生们学习、休憩、交流交往的需要,但是因为缺乏对配套公共设施的考虑,这两类空间显得不足。

三.高校公共空间规划建议

通过对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分析研究我们认识到:空间、环境影响着人的活动,能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反过来人的活动又能造就空间。正所谓“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空间、环境的设计质量不仅取决于其形式,更取决于它们的使用者,所以设计者应当充分重视环境的本质并深刻理解使用者对环境的需要。

1.公众参与原则

校园规划是校园建设良好发展的保障,对已建成的校园进行改建或增建规划时,建议“自上而下”的设计和“自下而上”的设计相结合,进行一些现状使的调查研究,收集学生和教工及其他校园使用者对校园户外空间的要求并分析案例,这些工作将有助于校园建设的总体布局、特殊空间保护和户外空间细部设计。“自上而下”的设计和“自下而上”的设计都隐含着按照某种设计价值取向的视觉特征和物质印痕,不再仅限于空间美学和视觉艺术效果,而是注入了人—社会—环境为核心的复合评价标准。

2.统筹规划原则

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室外空间应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统筹考虑,而不应简单地视为校园建筑布置后的剩余部分,在校园主场地规划完成后,简单地种些花草树木,根本不考虑空间的用途。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更应侧重于建筑群体空间格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建筑小品的空间布置和设计。

3.合理分区原则

高校应设置有利于交往、有活力的交往空间。根据校园中人群的性质及公共空间的功能要求,设置有利于公共接触和社会交往的外部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它应该是安全、方便且易于到达,这就需要校园规划分区合理,道路便捷,同时周边建筑及道路应对公共空间环境提供相应的支持;其次要具有合适的尺度;并且开敞与封闭相结合,有一定的向心倾向,便于使用者参与其中的活动,从而形成生机蓬勃和舒适宜人的校园环境。

完善配套原则

在对高校的室外活动空间进行规划设计时,还应考虑这些空间场所配套设施的完整性,如夜间照明设计,提高其夜间安全性,这也是从建立整个校园安全、安静的环境考虑。针对运动场地不足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的闲置用地或者改造部分绿化景观用地用作运动场地,在新建、扩建时应该考虑尽量多设置运动场地以满足高校师生现今与将来发展的需要。四.结语

一个成功的设计必须关心社会需求,良好的环境不只是重视形象上的“包装”,或是只在表面形式上做文章,人的行为因素和行为特征更应当引起设计者的重视。 从人的行为和需要出发,设置实用、高效的校园公共空间才是根本。由于校园空间体现校园精神,同时肩负着培养、塑造学生品格的重任,因此这里所指的“实用”绝不仅仅限于使用功能方面,而应进一步扩展至精神领域。综上所述,校园空间的形态应符合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也有必要进行设计前的调研和使用后的评估,从而使校园空间合情合理,并且具备相当的实用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严乐,高宏. 校园公共空间模型[J]. 山西建筑. 2011(32)

[2] 孙迟, 叶蒙. 中国传统色彩在环境空间设计中的应用[A].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 2010

[3] 王小红. 校园规划和学校建筑认识[A]. 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 2008

[4] 余菲菲,李桂媛. 传统园林造景与现代大学校园 [A].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11

第9篇: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开放式大学;景观规划;人文校园;校园旅游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510(2008)0810027-02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及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把高校校园建设推向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巨大发展,将全面影响校园规划的方方面面。中国的景观设计师、规划师、建筑师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有必要科学地调整校园规划设计的模式与方法,深入地研究高校校园的规划设计理论。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最基本的挑战是,如何使高校适应更加开放的社会。作为高等教育的物质依托,校园环境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也与校园环境的规划有着直接关系。因此,研究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与开放的社会和高等教育模式发展的内在关系,探讨适合当前高校与社会紧密联系前提下的校园景观规划策略,可为当前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1. 我国高校建设开放式大学校园的必然趋势

1.1 中外高校校园建设简史

纵观中外高校的发展史,便可发现校园规划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校园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过程。西方历史上的大学校园都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传统四合院修道院封闭式校舍到现代开放式校园的发展过程;发展的模式为欧洲中世纪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封闭型”校园、18 世纪~19 世纪北美以美国伯克莱大学为代表的“开敞分散型”和现代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开放型”。

我国古代的大学主要以国子监、书院等形式存在,校园布局采用封闭式的中国传统院落式空间结构,如岳麓书院、江宁儒学府等;这与封建社会要求及儒家、道家的思想要求是一致的。我国建国以来的校园建设经历了三次:第一次是20 世纪50 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采用规整式格局;第二次是20 世纪80 年代的教育复兴,校园规划的重点是对经过10年动乱遭到严重破坏的老校园的改造与整治;第三次就是现在的教育大发展而引起的开放式校园的建设。

1.2 我国高校建设开放式校园的原因

1.2.1 开放式校园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

当今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系统。大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需要建立起多层次的共享空间和活动场所来支持与满足社会人员的需要。高校的产业和科研、文化、旅游等,不仅要服务于校园内的受教育者,更要向社会开放,实现校园内的资源与社会共享,为学校和社会同时使用,使得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并体现对平民的关注。

1.2.2 现代教育理念的改变所引起的高校向社会的开放

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是“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素质教育”。人才的培养在量上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在质上倾向于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授课方式由传统的老师向学生单向传授转向老师引导、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学习的内容由过窄的专业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包括社会人文、做人品德、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陶冶,人文教育、素质教育提到了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21世纪的高等学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校园向社会开放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高校为了培养高素质、全面开拓型的人才,需要向社会敞开,以保证师生与社会有广泛的接触并在社会生活中受到锻炼。

1.2.3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等引起的高校向全球开放

“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不断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借鉴和使用世界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吸收国外成功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体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的主要表现是留学生教育。高校中留学生会越来越多,必然会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大学校园必须向全球开放,要提供不同文化的融合和营造兼容多样性文化的校园环境;同时在校园中形成“国际环境”,如鼓励和引导高校师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国际学术发展动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对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开放应该是我国大学城今后一个阶段必须努力的方向。

1.2.4 高校后勤社会化引起的高校对社会的开放

大学校园原有部分功能,如后勤、师生的居住和中小学等配套直接向城市转移;校外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或其他集团公司进行开发和管理;高校的社会服务、生活服务、产业开发等必然造成高校与城市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1.2.5 大学城的建设引起的高校的开放

如今,几乎每一个大城市都在建大学城。大学城具有“社区管理政府化、基础设施市政化、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等鲜明的办学特色,它要求高校之间彼此开放,在优势互补的原则下,协调学科发展,实现教育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共享。同时,很多大学城都处在省、市交界处(如东方大学城地处京、冀交界处) ,在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延伸服务到周边城市。部分大学城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加盟,如东莞大学科技城在吸引北京大学等26 所一流高校进驻。

2. 开放式大学校园的景观规划对策

2.1 创造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加强校内交流

素质教育需要在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除课堂中的知识学习外,课外的交流应成为课堂的必要延伸。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应本着“环境育人”的思想,根据交往活动的不同营造立体的、多层次的参与性系统空间,来丰富校园共享空间框架。校园交往空间形态应层次分明,有各类广场、各种绿地、步行道、联系走廊、庭院等;且强调空间的连续性前提下的有序流动与转换,形成各类空间的开敞与封闭、人工与自然、静态与动态的对比,使空间充满活跃的生气和愉快的变化,创造出从公共、半公共到半私密空间的自然转化,既反映了信息社会对空间流通和开放的要求,又保持了传统空间亲切宜人的尺度。为师生及校外人员提供各种社会交往、信息交流和知识融会的交往空间,来满足师生的礼仪、集会、运动、休闲、交流等功能要求;加强空间场所的功能复合性和模糊性,以适应不同人群的不同交往需求,激发校园空间的活力;积极开展创新实践锻炼,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同时注意全天候的交流场所(风雨走廊) 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为师生营造宜人的交往环境。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促进各学科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

2.2 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开放,加强师生与社会人员的交往

高校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师生与社会有广泛的接触;同时,高校随着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的加速,学校与社会的合作也日益密切。因此,大学需要推倒厚重的“围墙”,主动归于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之大花园中的“世内桃园”。在校园景观规划时应重视“社会校园结合部”的环境设计,让大学成为社区文明中心,从而使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学生在实习中成长、带动和激励所在地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健康繁荣。在景观规划中在校前区和图书馆、体育场、科技产业区等向社会开放的场馆周围安排各种交流的场地,并举行科技咨询服务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等,加强同社会的双向多元的交流和沟通,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校园对社会的开放。

2.3 重视人性化景观规划设计

新时期“大众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同时会造成众多老人、残疾人出现在校园。这就要求校园应成为一个“以人为善”的场所,呼唤“人性”回归是新时期的校园景观设计的又一重点。校园景观无论在整体规划还是在细部设计方面,都应从使用者的实用性角度出发,即空间的营造、植物的配置、小品的尺度及布局、材料的选择上等都要以人为本,以人的行为规律与审美标准为基点,要考虑到校师生日常生活行为的需要,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学生加以关怀,从而创造快捷、高效、舒适、优美的校园。

2.4 合理开展大学校园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