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一对一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校对初一女生异往的情况作了一次调查,调查人数240人,收回有效调查表209份,调查结果一览表附后。结果表明,初一女生在异往中存在以下困惑和问题。
1、女生一方面愿意与异往,另一方面又害怕与之交往。在调查中,有65%的女生愿意与男往,32%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3%的女生回答不愿意。而在实际交往中,51%的女生与大多数的男生有交往,47%的女生与少数男生有交往,2%与个别男生交往。这些数据说明,无论从意愿上还是在实际上,女生都渴望并愿意与异往。但同时,她们又害怕与男生交往。在调查中,有52.6%的女生担心与男生交往会遭到别人议论,27.9%的女生怕被人误解为“早恋”,10.7%有其它烦恼,如老师的怀疑、家长的追问等。说明在中学生当中,异性之间的交往,即使是正常的交往也存在各种压力。
2、有小部分女生与异往困难。由于性格、家庭环境等原因,部分女生感到与男生交往有困难。在问卷调查中,有5%的女生与异往时感到紧张,不知如何是好。
3、近半数的女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在“你是否喜欢过或正在喜欢某个男生”的调查中,有22.6%的女生回答喜欢过,23.9%回答正在喜欢。这种情感的产生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正常的,是她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的需要,是青春期性意识萌动的表现。但有少数人误把好感当情,陷入“单相思”。
4、部分女生对早恋的后果认识不清。在调查中,有7.7%的女生认为与异性过密交往(早恋)不会影响学习,43%认为说不清楚。可以看出,中学生对早恋所带来的后果是认识不足的。
5、缺乏异往的良性环境。由于人们对异往抱有成见。尤其对中学生的异往过于敏感和担心,使得中学生与异往缺乏一种积极、和谐的良性环境。例如,当问及“如果有某位异性给你打电话,你父母的态度是怎样”的问题时,有28%的家长不许孩子接电话,13%的家长要反复盘问,40%要追问几句。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初一女生对异往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大部分同学虽有一些正确的认识,如青少年时代应抓紧时间学习,与异往不慎会影响学业,但面对更多的实际问题仍处于茫然无知的境地,如如何与异性健康交往,如何把握尺度,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等等,而恐惧与害羞的心理,对家长和老师潜在的畏惧心理,极容易使她们在发生问题时不知所措,导致行为偏差,造成了不良后果。此外,还有个别的女生,受到社会上不良影响,对与异往存在着错误的认识,是发生问题的隐患。因此,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异往的辅导和教育,使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高尚情操,促使她们的心理发展达到该年龄段的最好水平。
一、开好生理卫生课
随着生理的发育,处于青春期的女生对于自己的身体变化,对异性的生理变化以及两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她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有时会与高年级同学交流,有时会不加选择地阅读书刊或通过其他媒介,以期获得知识。由于她们分辨能力差,容易受到社会上腐朽靡烂的不良思想的腐蚀,容易产生鲁莽而轻率的行为,甚至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但同时她们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也使生理卫生教育容易引起她们的兴趣,并易于接受。初一时自然老师应向学生们详细讲解生理卫生知识,而不是略而不谈,或者遮遮掩掩,以使学生消除神秘感。考虑到效果,可以分男生、女生讲解生殖生理系统的有关知识。也可对初一女生专门举办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讲座。
二、召开女生会议
初一女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对某男生产生了好感,收到了男生的所谓“情书”,受到一些骚扰和纠缠等。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怎样做是正确的、恰当的,怎样做是轻率的、失当的。不定期召开女生会议,结合具体问题,以不同方式,用以往女生的成功和失足的经历教育她们,使她们明白,作为一个女孩,如何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1、组织课堂辩论。例如针对学生在异往问题上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可组织题为“异往好还是不好”辩论。引导学生在辩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异往的好处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谈出自己的意见。通过辩论,使学生认识到,中学生之间的异往是正常和必要的,关键是要注意交往的范围和度。
2、组织小组讨论。针对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与异往这个问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组织学生围绕例子进行讨论,先是小组讨论,然后是各组代表发言。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辨别什么是不正常交往,什么是正常交往,如何与异性的交往,即交往的原则和方法。
三、推荐相关书籍
针对学生在与异往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们阅读青春期教育方面的书,如《心灵驿站》、《花期情结》等,在阅读中解决问题,受到教育。
四、畅通谈心渠道
考虑到女生害羞的心理,不善于与成人交流沟通的特点,学校可开设心理热线、知心信箱以及谈心室。学生在自然放松的心态下,才会谈她的心事(例如喜欢上了某位异性同学,心里既兴奋又害怕),谈她的烦恼(例如比别的同学早熟,心里很烦;喜欢上异性同学,想忘又忘不掉,不知该怎么办)。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耐心地个别交谈,真正深入她们内心,帮助她们解决问题。
五、个体谈心疏导
由于个体发育的差异和成长的环境、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问题也不相同。教师必须以“一对一”的方式面谈才有针对性,才利于问题的解决。针对那些有问题、有困惑的学生,教师宜采取个别谈话法,或利用每月随笔及学生的谈心本进行沟通与教育。学生也可以将问题写在纸条上,老师看后给以答复,也可以是下课后单独找老师或给老师打电话。这一时期的女生心灵敏感,感情脆弱,自尊强烈,稍有不慎,便容易对她们的心理造成伤害。在做这些学生的工作中,教师要做到耐心细致,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六、紧密家校联系
个别女生由于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在与异往方面存在着不太正确的想法,行为上有一些偏差。这不仅影响了她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干扰了班级的风气。对她们的行为教师不能放任自流,不能生硬干预,也不能捕风捉影。要做好家长的工作,特别是对那些教育方法不太得当的家长,及时地提出建议,促使他们改进教育方法,与班级教育保持一致。家校的密切联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工作中要做到三结合,即全体和个体的结合――全体的教育引导,个体的行为矫正;课内外的结合――生理卫生课、心理导向课和班主任班级教育相结合;校内外的结合――给家长开讲座和个别联系家长,促使家长与学校配合。
中学生的异往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和辅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掌握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使教育和辅导卓有成效。我们在教育中要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1、师生间的关系。师生间和谐友好的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轻松和谐的氛围里,学生才可能愿意说、愿意听、愿意接受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营造气氛的关键是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不要以权威者的面孔出现,高高在上,而是把学生看作平等的人,当作朋友相待;其次在心理导向课、女生会议及讲座中可以适当得将教室的座位改变一下,例如围成圈儿坐或在活动室席地而坐。当轻松和谐的气氛形成以后,课堂便不再枯燥,教师的引导便如春风般自然、亲切,学生愿意听,也乐于接受。如果学生对教师有抵触,那么教师的要求与教诲往往被当成“耳边风”听不进去也不去执行,有时甚至与教师发生冲突。与异往有偏差的个别女生,心理上往往对教师有很强的戒备心理,内心常处于焦虑、不信任、防备的自我保护状态。教师要取得她们的信任,必须以真诚的态度,热忱的帮助打开她们的心扉,使她们感到教师是朋友,这样她们才能说出心里话,寻求教师的帮助。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对话式教学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就已经有大量经验需要依靠对话的方式积累和传递。《论语》所记载的孔子与其弟子间的经典问答,本身就是我国古代对话教学的典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自知地遵从了一条"权威、知识和精英"的三维价值取向,而这种取向直接导致了独白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过分突出,同时否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如何打破教师的自身独立循环,创建师生共同循环体系,使得教学活动有"对话相激、思想相撞"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将"开放、平等和双向"为内涵的对话式教学引进课堂、教学和生活中来。
学生与老师的对话
传统语文教学也有对话,但它多是一种"假对话",这种对话的弊端突现在它的标准化与制度化上。第一,教学资源配置以讲台为"中心",教师为"核心",学生只能"向心";第二,师生教学对话以问答为"模式",师生教学对话内容以教师预先"埋伏"为准。缺乏学生在思维、情感、体验等方面的活融,缺乏主体建构,缺乏认同感,结果只能死记硬背,事倍功半。我们主张的对话方式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彼此接纳和精神敞开。特级教师李鉴蕙的"七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教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不同意见允许争论;争论到炽热化时,允许学生自由接茬发表意见,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这就极大的突破了"模式",冲击了"核心",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活性因素,也实现了"对话相激、思想相撞"的效果。教师放下的是身段,得到的是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有人说"读书就如同与作者交谈"。广义的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精神产品之间,人与各种文本之间。对话式语文教学还可表现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作为文本的教材是语文学习的经典范例,学生应该不只是阅读,而是把这些经典文本当作对话的对象,与它直接交流,用学生对课文的领悟和感受,替代教师对课文的讲解,改变当前语文教学"有复制,无创新"的现状。此类对话注重的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体验、精神的共鸣,一些饱蘸感情的文本尤其适合这种对话,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背影》中朱自清先生对浓郁父爱的深刻剖析,再如: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麦琪的礼物》中无用之物衬托出的人的关爱、学会去爱他人。这些文本中的精神内涵,靠教师的分析,并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而要让学生直面文本,投入其中,感同身受,方能领悟和有所得。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语文学科的对话式教学还体现在学生之间的对话。传统语文教学重视的是教师言传身教的力量,却忽视了学生的相互对话、相互影响产生的教育因素。对话式教学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平等"。如果说学生可能会对老师有某种芥蒂的话,同学之间则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情感、共享个人的生命体验。
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则要甘当配角,主动担负起架设情景的责任,如: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威尼斯商人(节选)》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教师只做字词点拨,重点体会莎士比亚剧中人物的生动描写。这时,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组队、扮演,分别扮演安东尼奥、夏洛克、葛莱西安诺、鲍西娅、公爵,以表演代替回答。学生演的如何,取决于对课文的理解深刻与否,同时让其余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对其它同学的表演做出评价,而老师只是在最后给予评价。此类通过学生的讨论、扮演、质疑、辩论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投身其中,在碰撞与交流中完成学生间的相互对话。以此观之,仅仅是为学生搭建了对话情景,语文课堂就呈现出极大的活性因素,应该加倍重视学生互相对话的教育意义。
学生与自我的对话
曾有人问安提斯泰尼:"你从哲学中学到了什么?"其答曰:"同自己对话。"我们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自我对话。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这种自我对话常态化。通过自我对话,审视另一个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偏颇、自以为是,也同时发现自己的热情、灵性和创造力。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善感悟、多思考,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地开展自我对话。这不仅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内在作用是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因此,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对话,是一种人文意义上求美的对话。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反省,就是在促进学生的自我对话。由此观之,学生自我对话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爱、智慧和生命体验逐渐凸显的过程。而这些从自我内心唤醒的东西,才真正对学生的"跳跃"有促进作用。
对话教学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在现阶段语文的对话式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些不足。不能重视全体学生或个人整体的"偏对话",教师不肯放弃主体地位,预设大于生成的"假对话",停留在知识能力层面,缺乏情感态度价值观介入的"浅对话",以上种种,说明对话式教学还不是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更多的去研究和实践。
总而言之,"对话"的目的在于打破"独语",想方设法把学生从被动中解放出来。释放学生的潜能,挖掘语文学科的创造因素,借着对话的过程扩展学生生命体验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推动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5年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言教学;网络语言
语文学习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的形式,利用语文教材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加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语文学习就是语言学习,在网络时代,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渗透和影响,本文中所指的网络语言就是网民在虚拟平台上使用的语言,下面将谈谈其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够有耐心地、专注地去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说话态度、面目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意图等;在上课学习和日常交谈中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网络语言的简洁性、创新性、形象性都符合口语交际的要求。中学生通过网上聊天,可以锻炼组织语言的能力和理解力。网络语言丰富了中学生的词汇,有利于他们的语言积累,为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打下了基础。网络语言能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没有障碍,为口语交际提供了动力。但是网络语言也具有随意不规范性、低俗不文明的特点,不符合言语规范,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自主性和创造能力都非常强,容易创造新的语言,对语言的感悟力和运用能力较强,这是他们的优点也是他们的缺点,怎么利用好其优点进行创造学习,需要教师多方面的引导,如让网络语言成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利因素。
二、对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
网络语言的出现给传统的语言文字注入了一股新的源泉,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网络语言中不乏优雅、生动个性的词汇,如且行且珍惜、气质、穿越、本宫等,中学生吸取了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词汇量,也增强了他们的写作表达的生动性。这些个性生动、幽默诙谐的语言,符合学生的求异心里,增强了他们对写作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些个性鲜明、生动有趣的的词汇对中学生减少写作束缚、自由创新表达起到了推动作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网络语言对学生写作提供帮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网络语言中出现了很多低级、粗俗、不文明的垃圾语言,中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到成年人的过渡期,好奇心和模仿力强,加上其思辨能力还不成熟,而且网络语言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报道和综艺节目上,使中学生把其当作了经典,当成了正确的语言,致使学生的作文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形式:“汉字+英文+数字+符号”,而且口语化严重,有些学生的作文中还带有低俗的词汇,这大大影响了中学生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对中学生审美的影响
中学生在审美感知上是灵敏的,但由于他们的审美经验不足,加上阅历浅量,在美的感悟和理解上存在着偏差。流行的网络语言很容易对学生的审美心理产生冲击,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快、模仿性强,而且他们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审美标准,有时以丑为美,以恶为善,影响了他们审美心理的完善。随着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中学生的审美想象更多地是体现在创造力上,他们的思维活跃、追求个性、创造力强,有时会冒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观点,网络使他们有了发展的空间,但又让他们变得肆无忌惮。比如,网络语言中低级粗俗的语言对中学生的创造想象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创造出现偏差,审美想象力低俗。审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有感而发的一种心理体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叛逆心强,在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时通常会使用网络中的低俗语言进行纾解,审美情感不成熟。
四、引导中学生正确认知网络语言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明确语言的规范性。语言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新的语言现象,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也就约定俗成的形成了新的规范,但是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如一些粗俗用语等不在规范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使用不规范语言的危害,以及如何规范使用语言,帮助他们形成语言使用的规范认知,进而从训练识字音、辨字义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采取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带他们领略汉语言文字的魅力,会对学生的语言使用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其次,引导学生学会甄别网络语言。如今,网络语言以势不可挡的趋势进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正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语言习惯,改变着他们的思想观和价值观。青少年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极易受到不规范语言的影响,进而导致他们的语言表达略显暴力和粗俗。因此,如何甄别、选择和使用网络语言是青少年必备的能力之一。那么,怎样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甄别网络语言、使用正确规范的网络用语呢?首先,教师应扩大知识面,对网络语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再根据学生日常使用网络语言的现状,给予合理的分析指导,让学生真正了解网络语言。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的教导,以网络语言为例进行教导,对症下药,让学生逐渐学会对网络语言进行甄别,并且自觉地摒弃粗俗的网络用语。最后,存在即合理,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合理性。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产生途径多种多样,其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满足了网民交流的需要,并丰富了汉语词汇,也为外来词汇的融入创造了契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缺乏自控力和辨别力,在网络的洪流中容易迷失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应该加强指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中领悟和成长。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和规范学生学会甄别网络语言,对网络语言形成正确的认识,加强对不良网络语言的抵制力,摒弃粗俗网络用语,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俱全的优秀学生。
作者:李平 单位:河北省宁晋县唐邱乡唐邱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诵读教学;中职学校;学生发展;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84-02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悠久的传统,它能够把人的眼、耳、口、心等各种感官协调在一起,并相互促进,在朗读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解、感悟,进而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诵读不但能达到对文章全面深入的理解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文学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诵读特别受到重视和提倡。诵读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用朗读的方法,边读边理解,边读边体味,达到对文章全面深入理解的教学方法。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中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语文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职语文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依然普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中职语文教学更要重视诵读教学,诵读教学对于中职学校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诵读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近年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存在如缺乏自信心、学习积极性较差、自我控制力比较薄弱,文化课基础较差等弊病。但是他们也有渴望表现自我和得到别人赏识的欲望。因此,语文教学中可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诵读情境,如角色扮演、播放音乐、名家视频范读等,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在诵读中无论表现如何,教师都要做到因人而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多积极肯定或鼓励表扬,不要吝啬。其实每个学生的诵读都会有闪光点,比如声音很响亮、读得很流畅、读得很有感情等,如果教师细心发掘,不责备求全或指责,就会学生使树立起诵读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更加热爱诵读。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诵读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各种体验成功的机会,不仅让学生获得自信,激发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学习行为。
其次,诵读有利于学生说好普通话,促进口语交际的能力。普通话是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必备的一项能力,但是许多刚入校的中职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不习惯说普通话,甚至不会说普通话,在课堂上往往羞于说话表达。朗读时常常表现出一种急躁心理,出现诸如结巴、颠倒、脱落等毛病。诵读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做好朗读理论的指导,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如读准字音,合理停顿、语速适宜、读出感情等。可以让学生先练习吐字发音,然后学习语速语调等语言技巧的表达,以及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态势语言的恰当运用。如此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可纠正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一些唆、含糊、杂乱等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如果坚持长期诵读训练,文章中准确的词语、生动的修辞、感人的描写、巧妙的构思、优美的韵律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日积月累,并逐步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因此,诵读对于学生的口语交际和文字表达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再次,诵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据调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作文表达也常常词不达意,难以连缀成文。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形成较好的语感。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与感受能力,学生的心理差异不同,对所读文章的心理感受也不全相同。因此诵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体裁,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充分地领略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感受遣词造句的精妙,领悟语言的情味、旨趣等,也就是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进一步形成自身的情感体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那样,激昂处要激昂,委婉处须委婉。三分文章七分读,通过反复诵读,作品中的形象好似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学生有长此以往的体验学习,就可形成思维的连续性,正确的语感便形成了。在表达写作时学生脑海里积累的丰富字词句等多方面的知识,能自觉地加以运用,像泉水一般汩汩涌出笔端。
最后,诵读还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我们常说开卷有益,古圣先贤文章之中蕴涵着他们智慧的结晶:读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们领悟到高尚的人格操守;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感受到忧国忧民的胸怀;读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我们钦佩他的爱国热情。学生如能经常诵读此类名言佳句,就会不断受到其中的感染、浸透,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诵读不仅使读的人沉浸其中,而且还会让听的人心情激荡,获得精神的享受。在诵读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选择一些经典名篇、名人故事,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作者的高尚情操、美好心灵、深邃思想、顽强意志。通过诵读激发学生向善向美向真的感情,霍金、海伦・凯勒、张海迪、史铁生他们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的代表,可他们战胜了人生中的不幸,成就了辉煌的事业。诵读名篇,对于学生无论作文与做人,都会有很大帮助;接触贤者,可以让他们树立自信,净化灵魂,升华思想,完善人格。
一、影视教育的内涵
教师教育中的影视教育是教师作为学习者,利用现代超媒体技术,以诉诸视听的影视作品和教学视频作为辅助手段,通过自主学习方式提高其专业发展水平的新型教育模式。作为集合视觉、听觉两大接收信息系统的教育媒介,影视教育以其展示内容和手段的及时、丰富、深刻、生动形象等特点,成为一面反映教育教学实况、折射教育真理的镜子。教师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和影视教育所具有的功能相契合,这就使影视教育可以为教师学习提供有益的帮助。
影视教育集声、文、色、形、像于一体,其具有针对性、契合性、生动性和梦幻性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它能增加知识的信息容量,充实内容,丰富形象,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知识线性传输的方式,使教学信息的传输层次多样化、突破教学时空的局限性,拥有更加开放的空间,更利于学习者运用多种感官完整准确地理解知识,迅捷地获取知识信息,尤其对于作为学习者的教师,这种模式更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更有助于教师学习。
二、教师教育中影视教育对教师学习的影响
1.改变教师的学习理念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学习方式受到巨大冲击,同时人们的学习理念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不得不去思考该树立什么样的学习理念,以便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社会竞争愈演愈烈,这都促使教师对自身学习观念重新思考、重新定位。影视教育作为一种依托于超媒体技术的新型教育模式更能够使教师认识到只有将其自身的社会生存与职业发展需求作为学习的动力,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掌握现代化学习技能,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求,才不会被信息化社会所淘汰。
2.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师学习方式多是被动的、接受式的,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难以体现。超媒体技术改变了知识传递的方式,转变了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扭转了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中教师被动学习的局面。灵便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自我学习、协作学习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手机等工具来促进学习活动的高效开展,这样不仅能缓解学习资源短缺问题,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学习场合、学习时间、学习进度等,使教师的具体学习需求得到最优化的满足。
3.改变教师的学习内容
影视教育中的材料丰富多样,电影、电视等视频通常集中于教师专业情意方面的传递;而教学、课程视频则显得更详细、可操作性更强,亦可模仿,对教师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能力的指导意义更强;另外还有类似于纪录片的支教学生的生活视频同样对教师情感的激发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网络中更新及时的海量视频资源,为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为教师终身学习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些视频,不但可以给教师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还能传播现代教学技能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教师教育中影视教育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师的学习受到了更多、更严格的考验。教师除了担任教学任务之外,还肩负着多种社会责任。工作中、生活中以及学习上的各种问题让教师常常感到应接不暇,学习时间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再加上年龄的增长,各种因素导致学习效果越来越差,种种方面都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效率,实现省时、高效的学习活动,以便减轻负担。因此,教师要牢牢抓住超媒体技术这一有效学习工具,掌握并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进度和效率,以便能够适应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而这种超媒体技术中最简捷直接的当属影视教育,其对教师学习的实效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反面反映出来:
1.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学习负担
教师的学习负担来自两个方面:(1)源于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任务,比如写学习反思日记;(2)来自对学习任务的亲身体验所带来的心理负担,这种体验存在个体差异。由于教师的知识基础、能力、兴趣不同,相同的学习任务,带给教师的感受是不同的。在进行影视教育时,教师可通过视频的播放来传递所要学的内容,以这种轻松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播放结束时可以第一时间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成果跟踪,而且这种感悟式的体验会比直白的回忆、编写反思日记的方式要更真切!
2.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人们在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下,自我求知、办事、发展的能力。总之,学习能力就是“会学”。只有“会学”,才能“学会”,才能不断地提升学习能力。学习者的知识储备、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对于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教师在通过这种影视教育学习的同时也可以从中锻炼自己对于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掌握,并获得更多优秀的教育方式,最终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3.推动教师自主学习的开展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初高中
中图分类号:G44
引言
“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深刻的诠释了教育的作用与意义。如何借助各种手段完善呵护初高中学生敏感而脆弱的心里,是时代为我们每个教育者提出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浅谈心理学对于初高中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为研究课题,结合当前教育现状,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理学对于初高中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做到客观公正的分析。
一、 心理学概括
(一)、心理学概括
心理学,顾名恩义,它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基础科学。由于它的研究领域、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非常多,和教育工作联系密切的就有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二)、初高中学生心理状况
初、高中学生,犹如含苞待放的花朵,承载着建设祖国,回报社会的重任,也是我们延续五千年文明辉煌史的希望。因此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通过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优雅的情操,都是至关重要地。目前,中学生年龄段普遍在12岁——1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嘘声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度过时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型交织在一起。而高中生年龄段一般在14岁——18岁之间,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观,但是相对比较敏感,处于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相互冲突的阶段,如果不能进行正确的心里引导,会易形成孤独、自卑等心里障碍。
二、心理学对于初高中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帮助教师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的课堂活动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通过心理学可以更好的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程度开展或者改善课堂活动。因为每个年龄段的学生不一样,对事物的兴趣与理解有着大相径庭的区别。因此教师应该合理根据年龄,根据个体实际情况,选择学生喜欢的课堂活动,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
随着意志力的发展,中学生控制自己注意的能力显著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得到了迅速提高。“研究表明,7—10岁儿童每次注意稳定约20分钟;10—12岁是25分钟,而12岁以后则是30分钟左右。”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将重点内容放在这些时间段里面进行传授,而其余时间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动等,既避开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时间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帮助教师重组教材
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同一年级学生之间的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的差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寻求适宜于任教班学生真实水平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综合能力。其实广东省乃至全国各地,学生学习水平都参差不齐。导致材学不但给老师有效教学提出了难题,还给学生造成了学习甚至是心理上的障碍,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删减,使之达到更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过程从而更有效的吸收知识,是除了新课程理念的指导外,毫无疑问需要教育心理学的辅助的。
例如在教授12 个表示月份的单词时。这些单词不仅发音长而且难于拼写,要求学生在一个教学单元完全记住或背出这些月份更是难上加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师从上学期布置家庭作业时,就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用英语写下日期、星期和天气,并在每次布置作业时都会有意识地问学生:What's the date today? 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由此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记忆并掌握有关日期、星期和天气的词汇。教师还可结合人的学习记忆曲线走势,科学合理的制定合理的学习时间表和复习时间计划表,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帮助教师科学对待学生的心理和学习障碍
兵法有云:知己知己,百战不殆。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要耐心讲解、细致辅导,降低学生在知识吸纳过程中产生的焦虑与担忧情绪。教师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才能有针对性改进课堂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曾经就读于本校的一个学生,性格比较孤僻,平时不喜欢与同学交流。遇到问题也不愿与同学进行交流,甚至不愿意求助老师。通过我私下了解与耐心沟通,发现这个学生性格孤僻的原因很大部分原因是对自己不够自信。而我又了解到这个学生喜欢足球,而且足球踢得很好,因此我推荐他做了班级的足球队长。通过组织球赛,让这个本来性格孤僻的孩子找到了信心,也通过比赛慢慢和曾经生疏的同学建立了友谊。
总之,科学的对待学生的学习障碍,我们需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个性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希望。
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学与初、高中学生的教育密不可分。它有利于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加速学生心理成熟,使其早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人民教师应充分的理解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让心理学伴随着我们教师与我们的学生,一起快乐幸福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施江玉,李辉.《对罗杰斯教育理念的再思考》[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年第01期
1.利用实物,营造良好氛围
初中课本中不少课文可以进行表演,如《The Quwestion Pronuciation.》、《A Telephone Call》、《The Hane and the Tortise》等。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利用一些实物、面具作为道具,创设一定的场景。如在学《What shall I do?》时,我用课桌摞成街道,并挂起种种招牌如“Hospital”“Post Office”“Sope ”“Bus Stopt”等,派几名“警察”在十字路口“值勤”。通过表演不仅提高了学生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2.借助阅读,注重个性培养
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学生为学习英语而阅读,也为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而阅读;学生为认识客观事物、丰富知识储备而阅读,也为提高鉴赏能力而阅读,“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应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阅读的目的在于理解和运用,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能力的培养。阅读过程的心理语言模式认为,读者不断地、积极地试图再现作者的信息,进行一番内心的对话,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假设,作出预料,提出质疑,继而澄清不正确之处,将新的信息融于旧的之中,将旧的信息按新的作者修正,从而发展智力。阅读是一个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了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一种创造性实践。英语阅读中,学生不是单纯地接受书面语言信号,而要把这种信号与自己的知识,经验及设想结合起来,追踪作者的思路,与之产生共鸣,积极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释新信息和生疏的内容,预测意义,作出推理判断,以达到吸收并消化新知识的目的,同时推敲辨析,剔除谬误,补充不足,激发产生一种新见解、新问题。实质上,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生成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认为,阅读理解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熏陶感染,加强实践训练
英语课是综合性工具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应学以致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应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但我们目前的条件状况却并没有让其发挥的余地,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它的巩固和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在日常授课中注意多加强语言使用的训练,使学生学会英语思维,接受纯英语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听、说、读、写英语形成习惯,这对他们的英语的进步是有裨益的。为此,在日常授课中,应该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加强听说训练,即使一些较难的单词我也尽量用简单的英语解释。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会发觉学生的领悟能力在明显提高,反映在课堂回答上比较积极活跃,听力测试通过率较高。但缺点也因之产生,学生易产生松懈和厌倦心理,他们要时刻集中注意力去捕捉老师讲的每一点信息,稍有疏忽便可能错过对一个单词或一句话的理解,长而久之便想放弃,于是就懒得去仔细听了,形成恶性循环,成绩便很难提高了。
4.合作学习,激发参与热情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健康成才现状意义
幼儿阶段是整个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这时候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幼师需要根据幼儿发育情况,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前教育,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幼儿如果在学前教育时受到良好的教育,将为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良好基础。
1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从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以下几种问题。这些因素的存在,都阻碍了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1家庭学前教育缺乏
在中国贫富差距依旧存在,许多家庭无暇顾及孩子的学前教育问题,严重影响幼儿的学前教育,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一些有条件的家庭,因夫妻双方都忙于上班,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腿脚也不方便,使得在接送孩子上学时常常没有时间或者幼儿园进行教育活动父母也无法准时参加。还有一些家庭认为孩子还小,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孩子不用那么早读书。更有一些家长太过溺爱孩子,害怕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因此不让孩子去读书,这些现象比比皆是。这些关于幼儿学前教育的落后意识严重阻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1.2幼师专业队伍较为薄弱
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许多民办的幼儿园越来越多,急需专业的幼师,对幼儿进行专业的学前教育。然而,人才的缺乏使得许多幼师都是民办教师,还有一些是初中毕业就过来任教,幼师的专业素质得不到保障,经验又相当匮乏,加上许多班级出现幼师包班现象,幼师缺乏竞争意识,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
1.3学前教育设施不够规范
由于人们对学前教育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幼儿被送往幼儿园。一些幼儿园开办时本着谋利目的,租用一些设施条件不达标的闲置房,开办幼儿园,相应的安全通道严重缺乏,许多设备十分简陋,连像样的教学设备器材都不具备,难以保证幼儿能接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特别是许多幼儿园幼师资源较为紧张,许多幼儿园出现一名幼师管带五十名幼儿,超过国家规定人数,严重影响幼儿安全。
1.4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重
幼儿的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完全不同,许多家长要求过早过严,告诉幼师,必须教会幼儿读书、认字和计算,使得幼儿的学前教育中出现“小学化”的倾向,这样一来就剥夺了幼儿快乐的权利。幼师在教幼儿认字写字时,出现一些不规范的姿势,到后期再进行矫正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而幼师不教幼儿写字便有家长来责骂。这种小学化倾向的出现,严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2良好的学前教育对幼儿健康成才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塑造幼儿良好品德
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主要体现在品德上,而品德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接受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关系着人在后天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幼儿的品德主要是在与幼师和其他玩伴的交往中形成的,根据自己所见后模仿而获得的,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时,主要是接受幼师的教育和培养,在教育中慢慢形成自己特有的行为方式。因此,要想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就需要幼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幼儿成功塑造一名合格的幼师形象。因此,良好的学前教育是幼师的言传身教,是幼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幼儿的最好时机,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2.2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求知欲
幼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特别是在其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建立时,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很强的探索欲望,好奇心的主要表现就对身边的事物提出各种问题,不断地向幼师发问。因此,幼师要认真对待每位幼儿提出的问题,并耐心地解答问题,切实保护好幼儿的自尊心,对幼儿加以正确的引导,不断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幼儿不断提出问题,享受解决问题时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养成自觉学习和钻研知识的好习惯,对今后的教育生涯打下基础。
2.3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时,其认知能力发展最快,是人的认知能力发展最快的黄金阶段,因此,家长需要抓住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给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快速提升。同时,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人格品质也会慢慢形成,主要表现在幼儿性格、态度、习惯和情感等因素的形成,学前教育也是幼儿养成诚实、谦让、友爱和责任感等良好品质的关键期。当然,在此期间,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其生活自理能力都是极其有效的,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2.4有利于为后续教育做铺垫
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有很大作用,对基础教育的形成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大班幼儿教育时,幼师可以加进一些简单易懂的基础知识,如1-10的数数和简单认字,采用做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学习,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学前教育时,幼师可以和家长商量,结合幼儿的自身特点,定期开展一些家庭互动活动,增强幼儿与家人之间的联系,教会家长让幼儿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切不可给幼儿太大压力。再如可以教幼儿练习自己的名字、爸爸妈妈的名字、爷爷奶奶的名字,这样通过简单的文字,来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让幼儿获得长辈赞美时享受成就感,增强其学习的乐趣,更加愿意接受基础教育。
3结束语
总之,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可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还可以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通过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董谨勤“.应时应景”中促进幼儿健康行为养成的策略[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1,(11).
纵观六册教材内容的选取和编写,现代文阅读的文章选材的主题主要根据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和不同领域来选取,主要有涉及十个板块: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体验与感悟,对亲情、友情和爱的赞美与追求,对理想的认识与追求,展现名人先贤之思,童话、寓言故事,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讲述人与动物的关系,介绍民俗文化和艺术的魅力,对科技文化和科普知识的介绍,对历史、战争和爱国主义的阐述。教材呈现的主题思想和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历史、生活、科技、艺术、自然、动物等多方面,不仅展示了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和趣味性,还体现了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在这些主题思想呈现过程当中,很大部分都是以既定的觉来对人世百态作出思考与归纳,得出的也都是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念。例如在以亲情、友情和爱为主题文章当中,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文章讲述的是“我”把一个在父母看来价值不菲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母亲却非让“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在父母强势命令下,“我”不得不出尔反尔在以友谊为代价的基础上服从了命令。这无疑给“我”幼小心灵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也给“我”和万芳之间友情留下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学完这篇文章,孩子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友情和亲情间的矛盾,更重要的是,文章里父母的想法、做法和教法,也是一种典型的成人价值取向,在利益和友情之间,父母的“利益”至上裸地扼杀了孩子的纯洁“友情”。再如契科夫的讽喻小说《变色龙》一文,主人公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随着狗的主人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着,由最初的对伤者首饰匠赫留金的同情和对狗咬人这一事件的愤慨,到后来得知狗是将军的哥哥的狗时的那种巴结和奉承的态度的转变,打狗还得看主人,被害者反倒成了招惹是非的罪魁祸首。这个故事活生生展现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为了阿谀奉承而泯灭是非的社会现象,这是一种反面教材。但对于不谙世事的孩子们来说,这也是典型的成人世界里的故事,传达的也是典型的成人世界里的思想。且在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中,谁能保证都是反面正教呢?在某种程度上反倒是以“教育”的名誉给孩子传输了一种不正确的思想。在古代文阅读的文章中,除了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里的五篇古代白话小说以外,其余的都是古诗词和古代散文。在这些课文篇目里,除了沈复的《童趣》一文外,其余文章所呈现的都是成人价值观。比如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的是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然自得的闲适生活,传达的是诗人那种超然物外、超脱世俗的高洁情操。但那是诗人在满腹豪情壮志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历经挫折之后,选择归隐所写下的诗篇。那是特殊社会政治背景造就的特殊人生状态。在今天这种人权自由、科技先进、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诗人此举无非是一种消极避世的做法。对于涉世未深的初中生来说,未必能够真正懂得诗句的含义,更理解不了诗人的悠然情怀与淡定思想,这些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是成人想当然的选择。
二、教材插图的价值取向分析
教材插图是教材知识一种呈现形式,或是教材知识内容本身的一部分,或用于帮助说明文字内容的文本图画。具有活化教材知识、亮化教材内容的作用,极富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文学性的特点。在六册教材中总共有208幅插图,包括人物、动物、植物、风景、建筑等,其中人物插图共有108幅。人物角色由普通大众、历史名人和小说故事里的角色等组成。在这些人物插图中,儿童角色有12幅,成人女性角色有17幅,成人男性角色有62幅,其余的有17幅。在这些人物插图中,儿童插图的描绘基本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生动形象地传达了儿童世界里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但篇幅不大。根据前面对教材的主题思想和任务主角的分析,儿童取向所占的比例小于成人,而插图则又是对文章内容的特殊解答与描述,自然在数量上也要与其保持相一致,符合文章内容的整体性原则。篇幅最大的成人角色插图,在17幅女性角色插图中,只有两幅是外国女性,一幅是居里夫人,另一幅是海伦凯勒和她的老师,其余的15幅都是中国女性。两幅外国女性插图,一幅描绘的是居里夫人在实验室埋头伏案做研究的一个画面,另一幅是海伦凯勒和她的老师在院子里学习的场景,两幅都是与学习或科学研究有关。而其余的15幅中国成人女性角色插图中,主要以母亲角色或者妻子角色出场的最多,要么在悉心哺育和照顾孩子,要么温顺娴淑的依附于丈夫,还有的就是温柔娴静的不出闺阁的古代女子。这与外国女性角色相比,展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角色,同是女性,一个是精英人物,一个却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再看比例最大的成人男性角色插图,不管是外国人物还是中国人物,也无论是现代人物还是古代人物,图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要么是文质彬彬、满腹经纶的文人学者,要么是一本正经、威严正色的名人伟人,要么是英明神武、气压群雄的英雄豪杰,总之展现出来的都是男权主义思想。这与女性角色相比较,传达的就是传统的男主女从、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思想。插图本身就是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直观解读,因为它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对插图内容进行学习和研读,给他们的第一印象定会先入为主的融入他们的知识体系当中,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某种特定思维,并会持久的影响着其思想态度和价值判断。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