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从小学语文新课标实施以来,笔者通过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参加班级交流和互评,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值得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和案例,在思想观念上受到了教育和启发,在精神上也受到了很大鼓舞。这些都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催我奋进。我明白了要使学习者认识并体会到学习的多维价值和丰富的实用性,学习的过程应是有趣和有效的,即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收获成功,这就是有意义的地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什么学生的学习会缺乏动力?如何帮助孩子来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关键要靠教师改进教学观念,以此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以下,笔者就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改进教学观念这一问题来做一番深入的探讨。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如何实现自我发展,成长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呢?首先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去吃透教材,做正确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去超越教材,根据实际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和增减,才能达到正确地做事情的目的,要有一股探索精神;教师应当对所从事的职业充满热爱,这种热爱体现在一个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应当把所从事的事业看成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幸福,而不是简单地把工作理解为谋生的手段,面对外部世界的物质诱惑,要有一种职业的坚守。其次,教师要用自强不息、永不停止的精神,去不断学习,更新自我,充实自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所面对的学生,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做出榜样。最后,不为世俗的东西所诱惑,在人格上不能“跪着教书”,以自己的对工作和学生的爱心,来提升自己的气质,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要知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重要的。但是,无论知识和技能多么重要,它从来就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教师的使命,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要让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的威信取决于其是否能够让学生敬畏而喜欢。敬畏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教师的思想魅力,也可能因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凭什么喜欢教师?喜欢的原因可能很简单:这个教师有爱心,他对他的学生好,他的学生就喜欢他。教师要具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就是教师的管理能力。人的成长需要付出必要的代价。学生自己做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错误甚至会遇到一些危险,但是,这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教师一直怀疑学生自己做主、自我管理的能力,那么,学生就会成为精神的侏儒。他们可能善于服从、听话、俯首称臣,但他们也可能缺乏自信、热情、勇气,他们的生命也将缺乏基本的活力与光泽。
我们说教书育人,重点还是在育人上,教书的目的还是为人的发展来服务的。纵观人的一生的发展都是贯穿着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愿学到学,再到乐意学的过程。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乐学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会和会学的活动。所以,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只注重在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的教学多下工夫,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的做法。相反,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道理也很简单,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总在校园里接受教育,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必须要自己独当一面,那么,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和生活的大环境中的发展态势,决定了以后的生活质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在效果的大小上,对学生的学习,我想首先要确保有效的学习时间,没有时间的投入不行,投入时间后,就是保证学有收获,收获越大,效率越高,要保证收获,学生必须要全身心投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此前提下,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付出后就能有收获的愉悦感,哪怕是学生错了,知道哪儿错了也很好。教师要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教师的教学最怕的就是唱独角戏。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排斥课堂教学预设,预设是充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主体”的预设。教师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教导学生,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规定学生、限定学生,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学生的自由发展。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自由、主动地生成和发展。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将学习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思维和思考。教师必须摒弃过去的那种师道尊严,蹲下身子,放下架子,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交朋友,要尊重他们,关爱他们,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实施教学行为。所以,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你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果的。
总之,教师只有从内心深处去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吸取和借鉴专家和同行们的经验,通过努力不断完善自己,促进自身的发展。只有这样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伴随着学生的学校学习生活正式开始,让学生逐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至关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此特别强调:“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具体阅读要求中也特别地突出这样的要求,如“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对这些课程目标的表述,至少可以作如下的理解:首先,这样的表述意味着阅读的过程应该是感受快乐的过程,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状态,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在拓展认识世界的视野的同时也获得了快乐。在现实世界得不到的快乐,孩子可以在想象的世界中获得。阅读为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也提供了挥洒自由与快乐的场合与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从开始上学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而不是按部就班地跟随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路与理解,照搬别人的东西,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也由此而快速地发展。其次,这样的要求也隐含了这样的内容,即教师和教材应该为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创造条件。这就要求所阅读的材料和呈现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能够自觉投入其中,或暗自窃喜,或捧腹大笑,或急切地与人分享。如果学生面对教材无动于衷,毫无兴趣,没有喜欢阅读的动力,也就不可能体会阅读的快乐。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去读,并且要多读。如果学生还没有去读,教师就牵着学生直接进行讲授,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久而久之,学生便觉索然无味。应该让学生去读,同时要让学生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乐趣。每个学生获得的乐趣可能不同,带有个性化的色彩,不同乐趣的汇集与相互碰撞,必然会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乐趣,也可能激发和产生更多的乐趣。因此,在开始培养学生阅读的时候,学生阅读乐趣比对阅读材料认识的最后结论可能更重要;只要学生喜欢阅读。其他的事情也会随之迎刃而解,阅读乐趣的能否获得应该成为评价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二、改变原来词、句、段、篇的分析思路。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从静态分析的角度,课文内容的构成及其构成要素可以这样分析:基本单位是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但是,从学生的学习来说,至少有两个因素决定了学习顺序正好应该反过来:首先,从课文作者的写作过程而言,有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才创作,在写作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情意充分地表达出来。其次,从学生阅读过程而言,学生首先关注的是课文的整体。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强化的是部分,强调各个部分相加构成整体,就会引导学生和教师走入阅读的误区,至少造成学生忽视对整体的认识。无论是阅读富有情节变化的童话、故事,还是诵读儿歌、古诗,注重的是对课文整体的认识。对课文中词句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一方面对词句的要求降低了,另一方面强调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也说明词语教学思路的转变。原来注重的是对词语的理解,具有追求“挖井”的倾向;现在则追求的是量的累积,懂不懂没关系,只要对这个词语有新鲜感,先将其储存起来。词语作为语言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词语进行积累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是追求词语理解的深入,还是注重词语积累的数量,虽然需要综合多个因素来考虑,但是没有量的积累肯定是不行的。同时,积累的过程也包含着一定程度的意义认识。另外,强调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也是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内容,学生从开始阅读就应该养成积累词语的意识和习惯。
三、阅读内容应符合儿童阅读心理特点。注重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在大多数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隐含着对一定阅读内容的要求,这些内容理所当然反映着各个时期对学生阅读心理的认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了不同的阅读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与以往的大纲相比较,至少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两个阅读目标的要求指向了小学低年级的主要阅读内容。也就是说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以及儿歌、童谣和古诗是小学低年级阅读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自然又引发了对阅读内容确定的主要根据,以及课程标准对此作出明确要求的意图的思考。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以_及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最近时期的儿童心理研究成果表明,儿童在一定的年龄时期对这两方面的内容特别感兴趣。概括起来,这些内容具备以下一些特点:句式简洁,富有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有一定的重复回旋的语句,充满情趣,富有情节变化和强烈的感彩,可以将自己融入其中并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
不同的阅读内容应该有不同的阅读要求,不同学生的阅读过程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发展过程。阅读有一般性的规律,但是面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阅读主体的感受过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作出针对性的要求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于增强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来说更是必要的。例如,富有情节变化的阅读材料,学生主要关注的是人物、情节和事件,而对于韵文,学生直接感受的是语言、情感和意境。关注的重点不同,学习方式方法也应该多种多样。
另外,阅读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暗示着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学也必然以此为原则。不难发现。这样的要求有利于解决语文教科书长期以来内容陈旧、单调的问题。调查发现,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的重要原因就是对教科书课文没有兴趣。长期以来,教科书内容单调、枯燥、乏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学,几十年的选文范围和思维定式很难突破。特别是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培养学生创造性应该渗透和贯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同时,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他们不仅生活在现实世界,还生活在想象世界,学生喜欢“做梦”。学生想象世界的丰富程度与学生思维发展密切相关,在学生喜欢“做梦”的时候,应该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和条件,至少允许学生“做梦”,不必担心学生永远生活在“梦”中,低年级学生喜欢做的事情,到了中、高年级就不屑一为。但是,如果在适合“做梦”的年龄没有去做。甚至被剥夺了做的权利,这就违背了孩子的天性,不符合客观规律。
那么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课堂?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就成了大家探讨的问题。下面我就谈谈在课改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营造自主的氛围,让学生去合作、去探究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因此,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必须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受到情感熏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合力攻关、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已成为今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心任务。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前提与基础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我在教学的时候加大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使生生合作进行讨论交流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普遍应用。课堂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为了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我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有的当组长,负责整理每个小伙伴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能谈出自己小组的见解;有的当主持,负责协调小伙伴的发言顺序;有的作音量控制员,控制小伙伴发言的声音等。每人承担的角色随时变更,这样,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不仅如此,我对学生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如何评价、如何质疑等,都给予具体的指导。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这样,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做出思考,教学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
二、创设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去动、去演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我在上《复习拼音》一课时,将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皮卡丘引进课堂,以学生喜欢的“打靶开花”“击鼓传花”“找朋友”等游戏展示复习内容,以闯关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显出勃勃生机,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课堂上我们还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表演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舞台。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去说、去讲
拼音教学是枯燥乏味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从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识,再通过学生的口头语言,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例如,我在教学i这个韵母时,先请了一个孩子上讲台和老师一块比高矮,然后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用一两句话说出来。有个孩子说:“老师比xx高,xx比老师矮。”还有一个孩子说得更精彩:“老师是唬我是i,老师爱我,我爱老师。”在学生兴趣盎然的表达中,引出了i这个韵母的教学。在指导学生掌握了i的发音以后,我又引导学生用这个音节进行组词、说话。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学习了拼音,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我在教学中不仅选用了大量的传统儿歌,如“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花花弧钡龋还自编了许多朗朗上口的儿歌。为了让学生记住“in馈钡姆⒁簦我自编了儿歌:“天上一颗星,树上一只鹰,墙上一颗钉,地上一块冰。”儿歌、顺口溜的合理运用,调动了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新教材选编的课文极富童趣,深受学生喜爱,但识字量明显增大。我充分发挥孩子口头表达的优势,以学生自己读、自己讲为主,在读中读准字音、理解课文、领悟课文,在讲中找到识记生字的方法从而记住生字。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改革现状学生观教学观
所谓语文有效教学是指语文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学习特点和语文学科特点出发,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创设平等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文,最终使全体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实现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审视目前小学语文课堂的现状则是:课堂讲授平铺直叙多,创设情境少,无视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新旧知识的衔接与铺垫,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的欲望;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教师的讲解独占课堂,不关注学生的感受、体验和需求,忽视他们思考的过程、说的过程、写的过程,依靠课后的强化训练和重复操练实现对知识的巩固,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随意提问多,激发思维少,课堂教学上虽然关注了师生互动,却往往以预设的教学问题把学生纳入自己事先搭好的教学框架,几乎无法激发思维,影响了思维的密度和长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课堂教学只追求形式互动,追求表面的课堂活跃、气氛热烈,而忽视活动的效益和及时反馈矫正,不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更不能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底;重复作业多,分层布置少,作业设计不科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和分层分类选择的作业太少;课堂讲授多,课下延伸少,教师把讲功用在了课堂上,但随着课堂时间的减少,学生自主修习时间的增多,这种依靠课堂指导的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低下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变革。
针对在实施新课程中面对的许多矛盾和困惑,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一、树立现代学生观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树立现代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也就是说他们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教师要善待他们,要理解他们的不足,学习中、回答问题时允许他们犯错误,学生是可教的、可能的、有潜力的;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作为一个生命存在,具有关注和要求自己向上的主动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教育的任务是把这些需要与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等成人的介入,教育者一定要善待我们的孩子们;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对话中实现有效的学习。教师应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吸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把学生看成是有差异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需要、性格、气质和思维特质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要提倡个别化或个性化教学。
二、树立新的教学观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判者,教师作为组织者,就是通过组织活动、创设情境、探究问题等方式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去发现和领悟需要掌握的知识,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作为设计者,教师必须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和适应性的教学问题,建构起开放的、生成的、充满生命力的对话式教学体系。有效的设计会调动起师生的每一根神经,让师生的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这力量来自于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与交流。作为指导者,教师要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和超越时空再现历史的学识,说明和解释已知条件下事情发生的状况和特点,揭示知识的建构过程,指引学生去发现规律,利用规律,实现学生的自主成长。作为参与者,教师要经常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的关系、结构、特征和规律等,就像叶澜说的:"不仅要成为学生资源的激发者,而且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生成的重组者和动态生成的推进者"。作为评判者,教师必须通过学生对认识结果进行表达、交流、批评和修正,引导他们对自己结论的正确性作出分析和论证。评判不仅应该可信的指明学习上的不足,而且应该指出补正的道路。
三、构建良好的教研观
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的成长需要,是创建新的教育生活世界的追求。因为只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经验,才能触及教育的本质和生命成长的本质,才能将自己教研思想转化到自身的教学活动中,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学生观、教学价值观、教学过程观和教学评价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很多的领域需要我们去求索,一边教学,一边研究,理念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拥有提出新的教学思想,教育理论的追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学;概念教学;问题;对应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16-01
学习数学最忌讳的就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在数学教学中在学生没有掌握概念的情况下,天天算题,回家看参考书或去辅导班,按学生的学习量来看,都成为了数学优等生了。而现实却并非如此,数学合格率很底。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我认为主要是在数学教学中没有注重概念也没有认识到过程的重要性,不知道概念就盲目算题等于空中楼阁。在现实教学中作为老师的我们也未必非常清楚每个数学概念,那么要使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老师一定要熟知小学数学中的每个概念。通过死记硬背,短期内固然可以明显提升数学成绩,但就长期来看,这种做法会使数学学习变的乏味,使学生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学习数学了,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1.目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概念教学脱离现实背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一些老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会要求学生先把概念背诵下来,然后布置练习题强化,这种方式会使学生对概念似懂非懂,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只会机械式的练习,碰到其他情况就会无措。
1.2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不断建构和解构的反复过程是形成数学概念的必要过程,教师在形成概念这一步有时候过于仓促,在学生还处于在初步建立时已经开始M行归纳总结的步骤了。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认识新事物往往注重直观形象,不善于抽象思维,在记忆方面也习惯用形象记忆,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记忆概念时一般采取的是背诵方式,这样就没完全吸收,难以灵活运用,教师应该针对他们的这些特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一定要确立以学生为主题。
2.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应对的策略:
小学生在学习时需要有一段准备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要引入教学内容的时候,良好的引入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理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1生活实例引入,从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概念,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熟悉感,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进行"直线与线段"的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上拿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2旧知识的迁移引入,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中高年级的概念学习可以通过之前的基础知识引入,在学习"质数与合数"这一概念时可以通过回忆约数的概念来教学,让学生观察1、2、6、7、8、11、12、15的所有约数,给出一个分类,从而引出质数与合数。
2.3情景设疑引入,小学生思维活跃,对有兴趣的问题会积极思考,利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建立情景然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对所学概念有初步认识。例如,"体积"概念的学习,可以拿来一满杯水,然后往杯子里扔个石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石子丢入杯子中会有水溢出。
2.4强化感知。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来辅导小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建立不像物与物之间的传递那么简单,也不是靠对大脑的直接灌输,儿童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复杂的知识再创造过程。小学生整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强化感知。通过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逐步抽象内化成概念。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是,可以先出示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然后用圆锥体装满沙土倒入圆柱体内,倒3次刚好将圆柱体盛满,这个实验,得出圆锥体的体积等于与它同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1\3。
2.5小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的储备不足的特点对抽象的事物认识理解有困难,教师就要想办法把抽象的事物转化成具体的事物来形象教学。如:大于0 小于90 的角为锐角,大于90 的小于180 的角为钝角。小学生第一接触这些概念,很容易混淆。因此,我想出了一个好方法:长的尖锐的是锐角,相反不尖锐的叫做钝角。学生们听到我解释连连点头。再说明区分锐角和钝角的基准为90 ,学生们就在也不会混淆两个角的概念了。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因此必须受到重视。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第一步,只有让学生理解了概念,才能运用知识去判断、推理、强化数学理论知识,才能提高学习质量。在数学概念教学方面,目前的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提高概念教学对小学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半自动化即是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以上三大类别的教学模式可以以教学半自动化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半自动化的优点非常多,具体表现为:第一,具有直观性特点,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第二,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第三,具有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第四,具有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第五,通过多媒体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第六,具有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第七,具有针对性,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第八,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2.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2.1多媒体技术成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主导力量
当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工作的辅远远的超过了其他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会使用多媒体的某一方面的功能逐步的改进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伴侣,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甚至使用多媒体的程序化的思维过程开展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学习过程。教师开展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首先需要具有的新的教学理念即是多媒体技术成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主导力量。
2.2正常化的使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优点,也各存在缺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着实的将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真正地熟悉其使用的场合与时间点,切实的了解什么时候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而什么时候不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教师开展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其次需要具有的新的教学理念即是正常化的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实现
3.1打破原来存在的“课堂+课本”的限制性
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实现,首先需要打破原来存在的“课堂+课本”的限制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教师、学生三个主体构建了整个课堂的主体,教师通过对课本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剖与分析安排课堂教学,课本与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媒介,学生想要很好的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就要不断的借助媒介的力量开展接受性的学习活动,进而获取需要的知识与能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步成为新的教学媒介,并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媒介力量,所以,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实现,需要打破原来存在的“课堂+课本”的限制性。
3.2创造新的高效教与学的环境
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实现,其次需要创造新的高效教与学的环境。新的高效教与学的环境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强调将学生学习的过程作为一种信息主动加工和信息主动处理的过程,重点是消除学生未知知识与已知知识的差异,最终实现知识体系的完整化与细致化。创造新的高效教与学的环境需要切实的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即情景化学习要素、合作化学习要素、开放式学习要素。在这种新的高效教与学的环境之中,多媒体技术就是学生不断的认知探究的工具,多媒体技术就是激励学生情感的工具,多媒体技术就是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工具。
3.3改善原有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
【关键词】校本教研;理念;特征;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体现地域特色、体现学校之长的校本教研逐渐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校本教研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首选策略,其重要性正日益突出。语文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语文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所开展的语文教学行动研究活动。如何保障校本语文教研科学有效地运行,充分发挥其对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作用,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总结和实践中深入探索的问题。
校本语文教学研究,无论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其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研究的兴趣,增强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的意识,使教师能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和课堂教学的优化。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明确语文校本教研的理念
著名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说千道万,思想转变。”只有学校里从管理者到全体语文教师,真正牢固形成了正确的校本教研观,深刻认识其概念含义、基本特性、价值意义之后,才能形成学校整体发展需要、学科研究需要、学生发展需要与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使语文校本教研逐渐成为一种内在需要,而不是额外的负担。
1、确信初中语文校本教研是时势所趋的。顺应社会发展形势和实际,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自主性逐渐加强。《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思想日渐科学务实、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发注重师资优势整合的大背景下,以“为了学校,基于学校,以校为本”为基本特征的语文校本教研能在无须更多投入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本校语文教师的业务素养,改进语文教育的全过程,改善学生语文学习效果,最终有效地提高本校语文教育的质量。
2、确信初中语文校本教研是切实有效的。与传统的研究方式相比,它具有如下特性:一是校本性,因为是从本校的学情实际出发,以解决本校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由本校语文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可以长期经常性的进行;二是科研性,一旦找准本校语文教学研究的定位,选好课题和切入点,拟订出近、中、远期规划,并持之以恒地开展科研活动,应当有较显著的收效;三是人本性,因为校本教研是以人本、生本为基础的,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这与师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不谋而合;四是牵引性,以教学研究为主的校本教研必然涉及语文教学的各种因素的研究,逐渐解决本校语文教育发展的障碍,有效地改善语文教学现状;五是依托性,省、市、区各级专业教研员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上、教科研操作的基本规范上、学科教学的把握上拥有优势,而基层语文教师在教学经验上具有优势,优势互补必将很好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掌握语文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
首先,语文校本教学研究必须立足课堂。问题源自鲜活的课堂教学实践,问题的探析融合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问题的化解也归宿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提升。 其次,语文校本教学研究必须面向学生。即研究每个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乃至教育活动中的特殊形态,研究其参与深度、参与质量和人格品质的发展状态,研究学生如何“建构”知识而不是知识如何去“整合”学生。 最后,语文校本教学研究必须珍视经验、注重反思。教师在课堂教学特殊情境中所积累起来的感性经验,往往包蕴着值得回味的教研价值,需要教研主体梳理、分析、感悟、升华。这中间,教师自身多层面、多角度的“反思”,是开掘研究资源的主要和重要方式。
三、体现语文校本教研的特色
1、抓住一个重点。即聚焦课堂教学,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课堂教学既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也是生长点和落脚点。全校语文组上下要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核心和关键,多形式多层次组织开展校本教研,使之鲜活生动,不仅能吸引教师积极参与,而且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真正得到“实惠”。
2、落实三个着力点。组织好每一次校本教研活动,把着力点放在生动灵活的教研活动质量上,以好的效果吸引教师积极参与;其次要把着力点放在组织引领教师及时发现教学问题,和同伴在积极互动中解决问题,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三要把每一次活动取得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并服务于课堂教学。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天津 苟辛生)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小学语文教学
1.对“素质教育”的初步认识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①]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
人的素质结构是开放的、有序的、分层次的身心系统。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提法,可以整理成如下的图示: 基础层
(附图 {图})
2.“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
“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②]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③]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
建国之后,特别是党的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1993年秋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已明确地将本学科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教材的科学化、多样化进程,不断加速;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在充分进行实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有所发展。
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一些观点已成为小语界同仁的共识,并在逾来逾大的范围内转化为教学活动。一是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功能和任务的综合性,增强了整体意识;二是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增强了训练意识,提高了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自觉性;三是明确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与教育中的“客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教授;四是更自觉地从教育心理学的高度,探索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了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辩证统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五是明确了语感教学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加强了语言训练的科学性;六是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进行了“愉快教学”的尝试;七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目标教学”的研究;八是教法、学法、考法的综合改革……篇幅所限,仅举如许,但足以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是始终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改革进取的。这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善,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关键词】创设情景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作用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将自身的引导性作用体现出来,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间接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切实找寻高效的、科学的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应用情景创设方式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间接地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而笔者则针对情景创设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方式进行了分析,详见下述。
一、对于情景创设的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一)促使学生在情景创设中体会乐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的应用情景创设的方式,将其优势凸显出来,并强化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际的情景创设中,也要对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优化和趣味化,而后使小学生在参与到情景创设的过程中,发现语文知识的乐趣和奥妙,逐渐的达到充实自我的目的,同时也会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学生提升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提前对情景创设的内容和结构进行确定,还要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体现出来,促使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感悟语文知识的理解,夯实小学生的语文基础,并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文学理解能力,为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借助情景创设,体现语文教学之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的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并掌握其中的重点,还要对情景创设的内容予以优化,对情景创设的活动予以拓展和丰富,并促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小学语文教学的美感,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将美感教学分为几个阶段,一方面,将审美教育融入到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促使学生切实的感知美,学生还要对情景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对语文知识内涵之美进行发掘,将这些美感实现情感再现,对美的感觉予以表达,教师还要切实的体现引导性的优势,对情景教学进行驾驭,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
(三)营造乐趣式的情景教学,体现学生的个性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将会受到年龄的限制,导致其认知能力有限,他们的认识思维极具概念化和形象化,此时学生的创造力较强,教师如果仍旧应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会使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受到影响,并阻碍了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教师则要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进行总结和归纳,将情景教学的优势体现出来,学生在这样的情景模式下,将会发现情景教学的乐趣,同时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极大的激发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这样将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小学语文的学习效率。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感受情景教学的乐趣,充分的将自己的心理想法予以表达,体现了自身的个性化特征,教师将教学重点内容予以渗透,学生将会集中自身的注意力,在集体活动中,体会情景教学的乐趣,同时还会切实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二、情景创设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情景创设的方式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可以有效的集中W生的注意力,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切实根据自身的理解和多年的工作经验,将情景创设教学方式的优势体现出来,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极大的提升整体性的语文教学效率。
(一)将情景创设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融合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偏好来制定针对性的情景教学法,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无法切实理解语文知识,同时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也会遇到诸多的问题,比如思维发散等问题,在实际的情景创设过程中,也要将情景创设的内容进行切实的把控,同时还要尽可能保证其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融合,现阶段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已经落实了新课改,力求通过这一方式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师还要对情景创设的结构和方式进行拓展和创新,这样才会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同时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也会更为透彻,逐渐的也会培养学生具有热爱生活的习惯。
(二)结合音乐教学方式
音乐是表达自身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最终的目标就是强化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对于情感的感悟能力,促使学生实现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当强化学生的理解,并体会阅读内容以及文字中的情感表达,大大的提升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实际的情景创设的过程中,还要切实参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认知规律,将音乐因素融入到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对于文字内容的感知能力和情感体会能力,也会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牢记教学内容和要点,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利用实物进行情景创设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还要着重注意学生的偏好,利用学生喜爱的实物,通过实物演示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还要将实物予以具体化,将较为抽象的内容转换为具体的文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将情景创设的优势体现出来,提升整体性的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的体现情境创设的作用,同时还要切实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层次,对情景创设的内容和结构予以优化,提高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吴云.创设探究情境,凸显语文本色――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5.12(47):44-44
[2]杨桂英.怎样有效创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J].东方青年・教师,2013.32(22):6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