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危机如何保值范文

金融危机如何保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危机如何保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金融危机如何保值范文

The financial crisis is systematic and global, at least regional; it is not some countries’ peculiar problem and no one can be immune from the turmoil, including China who has been the manufacturing center of the world and highly involved in the global labor-division and financial systems.

我们正经历着由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严重经济衰退,这场危机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基本经济面、社会面和生活面。现在人们的注意力几乎被金融危机锁定了,人们关心资本市场表现;失业率、利率和汇率的变化;国际油价涨跌;跨国公司因应举措;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协调与合作机制的重建等各个领域。

在这种背景下讨论跨国公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随着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实体经济已深受影响。作为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跨国公司在这次波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程度之深均属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大量跨国公司出现巨额亏损或盈利状况恶化,对于跨国公司来说,2008年合2008年是艰难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和各种综合经济措施的陆续到位,世界经济会逐步从应对危机转向经济重建和信心重建上,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金融危机中的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应对金融危机的总体战略是系统性战略收缩和转型,而非向(或从)某个国家或某个特定市场投资(或撤资)。主要举措包括:

第一,在战略上,公司主动采取裁员、缩减支出、合并机构等举措。其实,裁员属于典型的收缩行为,短期内会很有效果,但长期看,这种策略仍属于“老办法解决新问题”,真正的治本方案应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当然,裁员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因为人力支出在跨国公司非利息支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裁员可减少人力支出;另一方面裁员增加了公司的安置费用和补偿性支出。多数跨国公司所在的母国(发达国家)对员工的权益保障非常到位,要支付巨额的安置费用和补偿性支出,裁员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上述两个方面的抵消。从国际化视角看,跨国公司在实施全球裁员时,为了实现效率最优,利用各国政策的不同进行的套利,即在母国和发达国家裁员较少,在员工权益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裁员较多。

第二,在财务上,资产价格泡沫破灭,跨国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市值缩水,导致巨额亏损或盈利状况恶化。与此同时,由于市场对风险更加敏感,银行惜贷,资本市场不愿意为企业提供融资,使跨国公司的财务状况更加困窘。

第三,积极寻求政府援助和救济。与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相比,政府对企业采取直接救助措施是否符合自由市场原则?是否能产生效率?这是后金融危机时期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一方面,如果政府注资对企业的业绩提升不明显会陷入危机漩涡中;另一方面,政府贷款和紧急融资会使其对跨国公司的干预和监管力度加大。目前,美国三大汽车业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都正处于金融危机的风口浪尖。不管如何看汽车该产业的传统性,不论何种形式或程度的经济危机,它们都受到了特别“关照”。针对汽车三大巨头的财务困境问题,究竟是让其破产还是给予政府援助的引发了争论,最终三巨头获得了140亿美元联邦贷款目前,三巨头蒙受的损失主要源于宏观经济疲软和由此造成的大量现实需求被置后或替换,对于具有周期性的汽车业来说,整个行业的基础不会因金融危机而土崩瓦解,随着市场信心修复和消费需求逐步回升,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还是较为乐观的。但是,对三巨头来说,资金只是一个现象问题,其沉重的问题是人工成本负担太重、子品牌多而混杂、低效率的分销渠道等,因此三巨头未来的挑战是战略重组,通过改革劳工合同制度、整合品牌和减少其对分销商的义务来更为有效的解决三大困扰已久的问题。

金融危机中的中国企业

金融危机主要通过贸易渠道、金融渠道和预期渠道来传导。中国的贸易开放度远远高于金融开放度,因此贸易渠道的冲击要大于金融方面的冲击。当前中国的贸易呈两个“三分之二”的格局,即三分之二的进出口由外资企业来完成,三分之二的贸易属于加工贸易。这种贸易格局具有内生性,体现在外资企业把中国制造工厂纳入其全球价值链,并成为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因此,外资企业成为金融危机的主要传导者。加工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是广大非技能型劳动力最主要的就业渠道。

首先,从金融业看,各国在金融全球化中的地位是不对等的。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受益人是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却成为风险的承受者。以金融机构为例,尽管中国人寿经受住了考验,两次拒绝投资美国AIG从而有惊无险地避开了风险,但中国平安却没有那么幸运,比利时富通的资产已经成为了其缠身的梦魇;还有,2008年9月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产,使中国银行等付出了沉重代价。这再次说明发生于美国的金融危机需要全球各国共同“买单”。

从外资和外贸角度看,2008年10月15日,中国最大、全球第二大玩具加工厂广东合俊集团宣布倒闭,是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首批倒闭的出口企业。无独有偶,另一家玩具企业“百灵达国际”也通告,从10月20日起关闭其设在深圳市的工厂。关门潮逐渐蔓延,到目前为止,广东东莞已经有一半以上的玩具厂商歇业。据海关总署官方网站数据显示,中国玩具出口企业较去年同期减少了53%。然而,遭殃的不仅仅是玩具厂,纺织、制鞋等出口加工企业也被卷入这场倒闭风波之中,甚至钢铁行业也难逃劫难。随着10月以来钢铁全行业亏损,河北地区近40%的小钢厂纷纷倒闭,中国金属有限公司因出口下滑,引起资金链断裂,身陷五十亿债务困境,旗下数家公司遭到查封,与此同时,南钢、宝钢也纷纷加入减产阵容。受危机影响,中国进出口额均出现下降态势,11月份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9%,其中出口下降2.2%,进口下降17.9%,这是近年来外贸单月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这样一组数据也很能说明问题。2008上半年,中国信保公司共接到出口信用险索赔案件936件,金额2.34亿美元,同比增加108%,其中美国报损案202件,同比增加31.2%,报损金额1.0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6%,占报损总金额44.8%,这就是明证。

面对继续蔓延的金融危机,中国需要在战略上进行重新定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企业的安全性比收益性更加重要,现金流比盈利更加重要,企业需要坚持安全保值、审慎稳健的主导思维,在这一思维下,其应对策略有:

(1)在生产方面。利用金融危机顺势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流程,保留或增加新的工艺和技术,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和销售毛利率,这能强身健体、培本厚源,从根本上提高对危机的防御、免疫能力。

(2)在投融资方面。一方面,拓展资金来源,为度过危机储存“冬粮”,另一方面,减少金融投资,以节约现金支出。企业一方面需要降低负债率,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减少高风险和高杠杆证券(尤其是衍生产品)的投资。事实上,企业需要顺应经济周期进行动态杠杆管理。在经济繁荣阶段需要通过高杠杆的财务政策使机会和收益最大化,在经济衰退阶段则通过低杠杆以减少损失和规避风险。在对外投资时需要对投资进行战略分析和前瞻性分析,细心研究投资相关的条款,防止外方变相地转嫁风险。

对此有人提出将投资区域转移到一些与金融危机关联不大的地区(如中东和非洲),但这一设想不具有可行性,因为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中东和非洲不可能独善其身,而且中东和非洲等地政治风险太大,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投资者权益没有保障。

(3)在并购方面。企业大可不必死守“现金为王”的原则,而是可以主动出击。在危机时期,很多企业的破产倒闭,或因财务压力被迫寻求兼并收购,使并购方拥有很大的选择范围。为低价收购和整合行业资源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很多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资产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买不到,但在危机时期却很容易低价买到。当然,并购的行业需要与中国宏观的需求相结合,可考虑矿产、能源与石油等战略资源类行业、拥有关键技术的企业和拥有核心资产的企业。

金融危机中的中国政府应对之策

由于金融危机具有全球性溢出效应和跨国传染效应,仅仅依靠企业来应对危机是远远不够的。在危机救援中,政府为企业提供的框架支持和公共服务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急需政府提供的服务有:

(1)实施监管的升级和强化。时至今日,对于衍生产品监管的权威文件包括中国银监会2004年颁布的《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国证监会2007年颁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但它们仅限于事后的披露,而非前瞻性和预防性监管,而且是否包括很多场外衍生品交易也有待明确。更大的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监管动态性,一旦发现某个衍生品出现问题,是否应立即将其列入重点监管的产品。二是监管框架的构建,由于分业监管各行其是,容易导致监管真空和监管权的争夺,为此,我国亟待建立一个功能性监管框架和体系,这个框架既要确立总监管机构和分监管机构之间的分工,又要处理各个监管模块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

(2)进行热钱的监测和控制。从外汇管理的角度,最急迫的问题是巨额的“热钱”或“国际游资”如何监测和控制的问题,以防其突然撤出冲击金融体系的稳定。从2002年出现人民币升值压力以来,游资大量进入中国,而从2008年9月以来,香港的人民币兑美元的无交割远期汇率(NDF)开始由升水转为贴水,人民币由升值预期转向贬值预期,再加上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这些游资已开始从中国撤出。令人感到巧合的是,游资也从2008年9月由净流入变成净流出,2008年9-11月净流出估算值分别为145.8亿美元、275.5亿美元和154.1亿美元,当务之急是控制热钱和游资的撤出,为此需要加强资本跨境流动的监测,对异动和非正常情况需要及时预警。在此基础上加大外汇管制的力度,马来西亚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1998年就恢复了外汇管制,这值得我们借鉴。

(3)加强对境外投资的监控。加强对外投资、尤其是国有企业投资的规范和监管。从历年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数据来看,香港和三大离岸金融中心(萨摩亚、维尔京、开曼群岛)都占了大头,这是很不正常的,说明对外投资有一些是虚假的。一些企业通过对外投资转移资产、偷税洗钱。在公司治理不完善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喜欢通过对外投资获取个人利益、提高个人声望,而不考虑其成本和风险。

(4)重视金融主导权和国际定价权。当今各国在金融全球化中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全球分工收益主要归属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却成为风险的承担者,中国对外投资效益差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为此,政府在长期内需要增强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上的发言权,加强金融主导权和国际定价权。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加大力度还是迅速撤资?

跨国公司对未来前景的预期是不容乐观的。基于这样一种预期,投资行为和撤资行为都会更加理性,而且个体理的集合会产生团体理性,从而对个体理产生正强化效应。

根据麦肯锡2008年11月对1,424家企业的调查,65%的调查对象预期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恶化,只有14%的预期会好转,但亚太地区(不含中国)和欧洲预期恶化的比率高居前两位,分别达83%和75%,北美为54%,中国为57%。有接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经济的好转要等到2010年之后。其对盈利的预期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纷纷采取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率和缩减资本性支出等措施来应对危机、化解风险(见表1)。

由表1可知,降低运营成本是跨国公司应对危机的首选手段,而其他手段因行业而异,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倚重于缩减资本性支出来缓解融资压力,这是因为,除了流动性短缺以外,资本成本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有所降低,反而比平时更高(Dobbs, et al., 2008)。来自Bloomberg的数据显示,10年期标准普尔BB级公司债券的息差已由2008年10月初的9.5%飙升至11月17日的12%。技术密集型和人力资本密集型的高科技及电信业、金融业和专业服务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和生产率的提高。

但有两个情况值得注意,一是增加套期保值力度的公司很少,原因在于,在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的当今世界,套期保值不仅不能锁定风险,反而会使风险“捆绑”在从事套期保值业务的跨国公司身上。在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套期保值确实起到锁定价格和控制成本的作用,若预测有误,远期价格与下跌后的现货价格之间的差价反而会形成企业的套期保值损失,避害不成反受其害,国内外很多公司在这方面吃了大亏。二是跨国公司离开某个特定市场的情况并不多见。在金融危机期间,跨国公司偏好现金,会普遍减少投资,而不会认为某一个国家是安全港而加大投资。金融危机是系统性的、全球性的,至少是区域性的,而不是个别国家特有的现象,没有那个国家能够成为金融危机的避风港,只是金融危机在各国传递的速度不同而使有的国家暂时没受明显的冲击。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也无法独善其身,因为中国已高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并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在对危机的影响加以评估时,一定要对此加以区分,对跨国公司加大在华投资力度还是撤资的问题应该持中性的观点,要看到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投资环境的系统性恶化对中国的影响,受其影响,中国的GDP增长率放缓至第三季度的9.9%,工业增加值出现了少有的低增长,PPI和CPI指数也创下近年新低。虽然2008年11月份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出现下降,但这是跨国公司的战略收缩行为,是对金融危机的一种“正当防卫”,而不是把从中国撤出的资金转投其他国家和地区。

结束语

我们应该意识到,从经济史的发展角度看,危机是一种机制,是淘汰和再建机制。基于此,我们应该理性对待金融危机,在承受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同时,还应该看到金融危机作为经济发展周期中的一个现象是正常的,其发生是对现有经济运行的调整,预示着未来经济的更大发展。

第2篇:金融危机如何保值范文

从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初,全球央行普遍持续大幅降息以应对经济危机。美联储2008年合计降息了6次,累计降息了400个基点,目前现行联邦利率为0.25。欧元区、英国、瑞士、加拿大、新西兰、澳洲、日本各央行也都有多次不同程度的降息。中国央行在2008年累计降息了189个基点,目前现行一年期利率为2.25。

防范通胀最佳选择

持续降低的利率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对黄金这样无息资产的吸引力。为阻止经济进一步下滑,美联储2008年12月16日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降到历史最低点,并表示将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来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而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也将可能会随之效仿,且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未来还将可能要面对大幅降息。不论是下调利率,还是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资金,都使美元汇率进一步走低,而给黄金价格带来提振。减息将减少美元资产的投资收益,所以很多投资者会因此转向黄金市场;注资则是刺激通货膨胀的行动,鉴于通货膨胀会导致美元购买力下降,因此也将削弱美元的投资吸引力。而黄金却被视为防范通货膨胀的最佳选择。

八年牛市再将延续

2008年全球股市、汇市、原油、有色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纷纷出现高台跳水,楼市下滑、美元动荡,投资者手中资产大幅缩水。而就在人们对黄金的避险保值功能持怀疑态度之时,它则展现出一枝独秀的姿态。尽管年中从1032.9美元曾经直线下落至年中最低价680.8美元,但经过2008年11月和12月两个月的持续大幅反弹终于在2008年底守住了8年连阳的黄金大牛市的整体格局,与其他惨跌的市场形成巨大反差。

和证券市场相比,黄金比股票的抗跌性能则更多是来自于其金融属性的避险需求。此次,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全球市场动荡短期内很难结束,黄金之所以受青睐,因为其具有避险功能,也就是说当其他资产贬值时,黄金依然能够保持上涨态势。从2001年以来,国际金价从每盎司200多美元开始启动,拉出了一条持续8年的长阳线。

保值避险

2009年伊始经济寒冬还在持续,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出现,以色列发起的军事行动以及欧佩克大幅减仓提振油价。在这些背景下,2009年黄金的硬通货本色必将会得以持续,并将继续成为保值投资者理想的“避风港”。在长期走势中,美元与黄金呈现负相关,金价的上涨动力就是美元贬值。数据显示,美元贬值贡献了金价高达163.35%的涨幅。从美国2008年经济基本面、财政状况、货币政策和资产市场这几个方面来看,美元在2009年将很难走强,这至少意味着黄金很难走弱。除美元因素外,2009年黄金市场要有良好表现还离不开商品市场尤其是原油价格的配合。而市场普遍认为,2009年上半年有色金属、能源等大宗商品市场将迎来一波大级别反弹,这将带动黄金价格的上扬。另外,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阴影下,避险买盘涌现,投资者对实物黄金的投资需求旺盛。全球相关黄金ETF基金的不断扩容增持黄金也将给金价带来长久买盘支撑。诸多利好因素都将可能会支撑金价重新繁体上攻挑战千元关口,并有望在2009年再度刷新历史纪录高位。

第3篇:金融危机如何保值范文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金融危机是“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按严重性程度,它可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外债危机和系统性危机(IMF,1998)。

自从Krugman(1979)以来,金融危机理论已经历了四个阶段,依次强调了国际收支状况(第一论)、投机资本攻击(第二论)、企业道德损害行为(第三论)和资产负债表效应(第四论)在危机形成和扩散中关键作用。至于金融危机的具体触发因素,包括心理狂热(Kindleberger,2005;Shiller,2005)、债务违约(Barrell,etal.,2008)、金融自由化(KaminskyandReinhart,1999)、跨境资本流动(ReinhartandReinhart,2008;Reinha~andRogoff,2008)、汇率超调(MenziesandVines,2008)、汇率制度选择不当(EiehengreenandHausmann,1999;马君潞、吕剑,2007;孙兆斌,2002)、道德损害行为(HelIma,nn,etal.,2000;王自力,2008)、特许权价值贬值(Hellmann,etal.,2002)、公司治理状况(张振兴,2008)、经济的周期性波动(Mendoza,2008)、房价下跌(Brunnermeie,2008;MulliganandThreinen,2008),以及过度金融创新与证券化(Gorton2008)。

二、金融危机:历史之循环VS.时代之特征

纵观人类金融史,金融危机既是冥冥之中必然突发的现象,又是一场不期而遇的灾难。马克思很早就研究了金融危机的问题,他认为在货币信用制度下,供求脱节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提供了可能性。

在全球性产品供应过剩的情况下,全球经济运行面临生产能力快速扩张与有效需求有限增长这一基本矛盾。其调节方式不外乎二、一是通过兼并收购限制生产能力的扩张,并顺势淘汰部分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水平低下的企业,进行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以缓解上述矛盾;二是通过金融危机乃至破产倒闭“消灭”一部分企业,强行达到二者的暂时一致。显然并购的社会成本远远小于金融危机。

从经济“大历史”的视角,兼并收购是“建设陸的破坏”,金融危机是“破坏性的建设”。由是观之,金融危机是人类历史长河和经济演进过程中不定期重现的一种经济调整机制,但每次危机又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它既有历史的共陸,又带有时代的特陸,使得危机救援措施既要遵循一般规律,又要与现实情况相结合,这就是金融危机的魅力之所在。

在这里,我们将此次金融危机与包括1929—1933年“大萧条”在内的历次金融危机加以比较,不难发现,其共性体现在:

1、泡沫经济是金融危机赖以滋生的土壤。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急剧飙升,导致“资产价格泡沫”急剧膨胀,这为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GoyalandMeKinnon,2002;ItoandHarada,2000;

KaminskyandReinhart,1999;MeKinnonandOhno,2000;SpiegelandYamori,2000)。以日本为例,东京日经股票价格指数从1986年1月的13000点飙升到1989年底的39000点,1987—1988年,东京证券交易所交易股票的平均市盈率也高达60倍,股票市场的投机行为愈演愈烈,1985——1990年,东京商业用地价格和住宅用地价格分别上涨了3.4倍和2.5倍,推动了全日本商业用地价格和住宅用地价格分别大约上涨1倍和60%(王允贵,2004),随着而来的就是资产价格泡沫的快速破灭,东京日经股票价格指数和房地产价格分别于1990年和1991年开始出现狂跌的行情,跌幅均超过23。

2、流动性紧缩是金融危机恶化的关键环节。在爆发金融危机之后,企业紧缩支出、银行出现階贷、个人减少消费和投资,导致低价变卖资产、财富净值下降、破产倒闭、银行经营失败(Bordo,2008),使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这反过来通过财富效应进一步缩减消费、通过风险规避效应使流动性更加紧张,形成恶性循环。

3、金融创新所产生的高杠杆是金融危机的技术陸原因。例如,美国1986-1995的储贷银行危机与垃圾债券的发明有关,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倒闭则与对冲基金息息相关。金融危机本身也是一个“去杠杆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市场对金融资产的需求急剧减少和价格的加速调整。

4、市场主体对风险更加敏感是金融危机的心理原因。为了规避风险,市场主体对投资组合加以重新调整,从风险资产转向无风险资产,前者出现拋压导致价格下跌和收益率上升,后者被抢购导致价格上涨和收益率下跌,进而导致二者之间的息差扩大(Mishki,1997),这一息差可用来测度金融市场对信用风险的评价以及金融稳定性状况(Mishkin,1991)。以穆迪Baa级债券与10年以上公债综合收益率之间的息差为例,金融危机越严重,息差就越高,不同期限的国债或公司债券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巨大的资产转移效应导致2008年12月10日美国1月期和3月期的国债收益率跌到0%,12月9日的盘中甚至出现-0.051%的负收益率,这是美国1929年以来从未出现的情况。而此次金融危机也具有不同以往的突出特征,主要有三:

一是金融危机的传导扩散主渠道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以前的危机通过以商业银行为中心的信贷渠道传导扩散,而此次危机主要通过资产价格加以传导。金融全球化驱动了传导渠道的变化。在金融全球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金融资产以银行存款为主,正如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那样。而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不断地派生出名目繁多的金融产品,使银行存款在全球金融资产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42%降至2007年的27%,而且,金融资产市值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发展,导致全球经济进一步泡沫化和虚拟化。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eKinseyGlobalInstitute.2008)的统计,2007年全球金融相关比率高达359%,2000—2007年,金融相关比率超过350%的国家由11个增至25个,金融相关比率在250%—350%之间的国家由14个增至15个,金融相关比率在100%—250%之间的国家由40个增至50个,金融相关比率在0%—100%之间的国家由135个降至110个。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主要通过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衍生工具市场等金融市场来传导,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偏重银行信贷。这就决定了此次危机救援的重点之所在。资产基础的变化导致以控制银行信贷为导向的货币政策趋于失效,并使针对特定金融市场的监管变得更加重要。

二是资产定价和证券的估值变得更加困难。此次金融危机与债务抵押债券(CDO)等信贷衍生产品有直接的关系。CDO有一个由一系列信贷资产构成的资产池,并以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基础,向投资者发行不同等级的证券,证券的级别一般包括优先级、中间级和股权级,而且通常不是由发起人直接发行,而由发起人成立特定目的实体(SPV)来发行。CDO是一种虚拟资产,经过多次打包,远远脱离基础资产,使衍生产品与基础资产的现金流量变得毫无关系。在确定CDO的价值时,需要很多参数来判断,也需要判断估值模型的合理陸,定价难度很大,导致投资者无法判断投资价值而更加容易被误导。

三是风险分担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信贷衍生产品由信用风险保护买方向信用风险保护卖方定期支付固定的费用或一次性支付保险费,当信用违约事件发生时,卖方向买方赔偿因违约所导致的基础资产面值的损失,它使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类型中分离出来,并从一方转移给另一方,它不仅使衍生产品与基础资产的现金流量脱钩,而且导致了风险的转移。以信贷违约互换(CDS)和按揭支持证券化(MBS)为例,它们使风险由发放贷款的银行转移给CDS交易者和MBS持有人,进而使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养老基金、退休基金、保险基金和对冲基金深陷其中。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一旦银行能够轻易地把信贷风险转嫁到金融市场,他们就会丧失监管的动力,导致道德损害行为的产生(Ralan,2005)。银行在信用评估和审慎贷款方面的漏洞即为明证。与此同时,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ClassSteagallAct)的取消、1999年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金融机构混业经营以及格林斯潘在任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主席期间放松了对衍生产品的监管等一系列制度变迁和政策变动导致监管更加宽松。其直接后果就是引入了大量资本充足率远远低于商业银行的非银行金融机构(Eichengreen,2008),这些金融机构的存在使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大大弱化。因此,监管重点应转向特定衍生产品。

三、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加大力度还是迅速撤资?

随着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实体经济已深受影响。作为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跨国公司在这次波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程度之深均属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大量跨国公司出现巨额亏损或盈利状况恶化,对于跨国公司来说,2008年已成为艰难的一年,2009—2010年都很有可能成为艰难的年份。

跨国公司对未来前景的预期也不容乐观。根据麦肯锡2008年11月对1424家企业的调查(McKinsey,2008),65%的调查对象预期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恶化,只有14%的预期会好转,但亚太地区(不含中国)和欧洲预期恶化的比率高居前两位,分别达83%和75%,北美为54%,中国为57%。有接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经济的好转要等到2010年之后。其对盈利的预期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纷纷采取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率和缩减资本性支出等措施来应对危机、化解风险(表1)。

由表1可知,降低运营成本是跨国公司应对危机的首选手段,而其他手段因行业而异,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倚重于缩减资本性支出来缓解融资压力,这是因为,除了流动性短缺以外,资本成本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有所降低,反而比平时更高(Dobbs,etal.,2008),来自Bloomberg的数据显示,10年期标准普尔BB级公司债券的息差已由2008年10月初的9.5%飙升至11月17日的12%。技术密集型和人力资本密集型的高科技及电信业、金融业和专业服务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和生产率的提高。

但有两个情况值得注意,一是增加套期保值力度的公司很少,原因在于,在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的当今世界,套期保值不仅不能锁定风险,反而会使风险“捆绑”在从事套期保值业务的跨国公司身上。在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套期保值确实起到锁定价格和控制成本的作用,若预测有误,远期价格与下跌后的现货价格之间的差价反而会形成企业的套期保值损失,避害不成反受其害,国内外很多公司在这方面吃了大亏。二是跨国公司离开某个特定市场的情况并不多见。在金融危机期间,跨国公司偏好现金,会普遍减少投资,而不会认为某一个国家是安全港而加大投资。金融危机是系统性的、全球性的,至少是区域性的,而不是个别国家特有的现象,没有那个国家能够成为金融危机的避风港,只是金融危机在各国传递的速度不同而使有的国家暂时没受明显的冲击。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也无法独善其身,因为中国已高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并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因此,跨国公司应对金融危机的总体战略是系统性战略收缩,而非从某个国家或某个特定市场撤资。在对危机的影响加以评估时,一定要对此加以区分,对跨国公司加大在华投资力度还是撤资的问题应该持中性的观点,要看到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投资环境的系统性恶化对中国的影响,受其影响,2008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已放缓至第三季度的9.9%,工业增加值出现了少有的低增长,进出口额均出现下降态势,2008年11月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9%,其中出口下降2.2%,进口下降17.9%,这是近年来外贸单月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PPI和CPI指数也创下近年新低。虽然2008年11月中国实际利用外资㈩现下降,但这是跨国公司的战略收缩行为,是对金融危机的一种“正当防卫”,而不是把从中国撤出的资金转投其他国家和地区。

四、中国企业应对之策

金融危机主要通过贸易渠道、金融渠道和预期渠道来传导。中国的贸易开放度远远高于金融开放度,因此贸易渠道的冲击要大于金融方面的冲击。2008上半年,中国信保公司共接到出口信用险索赔案件936件,金额2.34亿美元,同比增长108%,其中美国报损案202件,同比增长31.2%,报损金额1.0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6%,占报损总金额44.8%,这就是明证。

当前中国的贸易呈两个“23”的格局,即23的进出口由外资企业来完成,23的贸易属于加工贸易。这种贸易格局具有内生性,体现在外资企业把中国国际贸易纳入其全球价值链,并成为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因此,外资企业成为金融危机的主要传导者。加工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是广大民工最主要的就业渠道。

在金融危机期间,企业的安全性比收益性更加重要,现金流比盈利更加重要,企业需要坚持安全保值、审慎稳健的主导思维,在这一思维下,其应对策略有:

1、在生产方面,利用金融危机顺势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流程,保留或增加新的工艺和技术,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和销售毛利率,这能强身健体、培本厚源,从根本上提高对危机的防御、免疫能力。

2、在投融资方而,一方面,拓展资金来源,为度过危机储存“冬粮”,另一方面,减少金融投资,以节约现金支出。企业一方面需要降低负债率,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减少高风险和高杠杆证券(尤其是衍生产品)的投资。事实上,企业需要顺应经济周期进行动态杠杆管理。在经济繁荣阶段需要通过高杠杆的财务政策使机会和收益最大化,在经济衰退阶段则通过低杠杆以减少损失和规避风险。在对外投资时需要对投资进行战略分析和前瞻陸分析,细心研究投资相关的条款,防止外方变相地转嫁风险。

对此有人提㈩将投资区域转移到一些与金融危机关联不大的地区(如中东和非洲),但这一设想不具有可行性,因为金融危机是全球陸的,中东和非洲不可能独善其身,而且中东和非洲等地政治风险太大,公司治理很差,投资者权益没有保障。

3、在并购方面,企业大可不必死守“现金为2E"的原则,而是可以主动出击。在危机时期,很多企业的破产倒闭,或因财务压力被迫寻求兼并收购,使并购方拥有很大的选择范围。为低价收购和整合行业资源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很多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资产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买不到,但在危机时期却很容易低价买到。当然,并购的行业需要与中国宏观的需求相结合,可考虑矿产、能源与石油等战略资源类行业、拥有关键技术的企业和拥有核心资产的企业。

五、政府的政策措施

由于金融危机具有全球性溢出效应和跨国传染效应,光靠企业来应对危机是远远不够的。在危机救援中,政府为企业提供的框架支持和公共服务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急需政府提供的服务有:

1、实施监管的升级和强化。时至今日,对于衍生产品监管的权威文件包括中国银监会2004年颁布的《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国证监会2007年颁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但它们仅限于事后的披露,而非前瞻陸和预防性监管,而且是否包括很多场外衍生品交易也有待明确。更大的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监管动态性,一旦发现某个衍生品出现问题,是否应立即将其列入重点监管的产品。二是监管框架的构建,由于分业监管各行其是,容易导致监管真空和监管权的争夺,为此,我国亟待建立一个功能性监管框架和体系,这个框架既要确立总监管机构和分监管机构之间的分工,又要处理各个监管模块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

2、重视金融主导权和国际定价权。当今各国在金融全球化中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全球分工收益主要归属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却成为风险的承担者,中国对外投资效益差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为此,政府在长期内需要增强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上的发言权,加强金融主导权和国际定价权。

第4篇:金融危机如何保值范文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使过去几年来国际经济学界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可能有了最终解答。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悬在全球经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是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一边是美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另一边是东亚、中东等地区贸易顺差不断膨胀、外汇储备越积越多。表面上看,这种体系是稳定的。中国、日本和其他一些贸易盈余国对美国出口,并将获得的美元用于购买美国国债,为美国的贸易赤字提供融资。但是,这种格局无法找到一个“收敛解”。无论是美国的贸易赤字,还是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一个较为合理的规模之后,过度的膨胀必然孕育着巨大风险。

如何打破这种不合理的格局?在全球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是找不到出路的。美国无节制的消费者和中国拼命赚钱的出口企业都不愿意有所改变。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种欲罢不能的沉沦被迫终止。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正在受到侵蚀。作为国际货币,美元必须承担交易媒介、计价工具和保值手段等职能;作为交易媒介,美元具有自然垄断的优势。多少次,不甘心臣服于美元霸权的国家试图跳出美元的藩篱,改用其他货币,屡屡以失败告终。

然而,作为保值手段的美元一再辜负投资者的期望。从2002年以来,美元一跌再跌。“911”袭击、安然和其他一批美国公司的,使美国作为“安全天堂”“投资者天堂”的光环黯然失色。2007年以来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更是从根本上动摇了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对美元资产的投资价值和风险评估,此后都会受到重新审视。在危机还未完结之时,国际社会或许尚能齐心协力;一旦风暴平息,就将是“飞鸟各投林”的时候。

过去十多年,中国“世界工厂”的桂冠,已慢慢露出斑斑锈迹。在家中仍一片狼藉,该收拾的都没有收拾好时,中国却慌忙打扮出门,赶到国际市场上赴宴。正是在一系列要素价格扭曲的条件下,中国的出口才急剧增长:劳动力价格低廉、资金成本低廉、能源和电力有补贴、汇率被低估、环境污染无成本。中国生产出来的产品,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口到国外,换回不断贬值的美元,再投资到美国国债、机构债甚至次级债上。如今,拥有近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发现,自己已在美国金融危机中被深度套牢。2003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呼声刚刚出现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约4000亿美元。假设当年就能未雨绸缪,调整失衡的发展战略,如今的损失将大大减少。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中国今日如果能利用外部需求减少的挑战,加速结构调整,必然会为未来的长久发展,创造更坚实的基础。反之,如果仍沿袭过去的思路,急于救市、救企业,出口企业必然仍栖栖遑遑地待在拥挤的海滩。当大洋彼岸的海啸真的排闼而来时,身处险境的企业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第5篇:金融危机如何保值范文

关键词:油价风险;套期保值;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油价风险是石油天然气公司(以下简称“油气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在风险管理方式上,油气公司可以选择全部承担,也可以采用套期保值来规避部分甚至全部油价风险。

一、油价风险是油气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由于原油价格不仅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还与战争、产油国政府、投机等因素有关,因此波动幅度往往被放大,具有极大风险性和难以预测性。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金融危机前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价格最高达147.25美元/桶,金融危机爆发后最低跌到33.98美元/桶,跌幅高达77%。

对油气公司来说,国际原油价格对其收入、利润和现金流有显著影响,是其面临的主要风险。高油价可以给油气公司带来较高的收益,但低油价时,石油公司往往收入锐减、亏损严重,甚至面临破产倒闭或被兼并的危险。考虑到原油价格

二、油气公司油价风险管理方式比较

根据油气公司主营业务的特点,一般将油气公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油气公司,从事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生产、炼制、销售和贸易,如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e)、BP等;另一类仅从事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生产,我们简称为E&P公司,如阿帕奇(Apache)、丹文(Devon)等,这类公司净利润和现金流受石油天然气价格的走势影响很大。

1.E&P公司和综合油气公司对待套期保值的态度

从对待套期保值的态度上来看,E&P公司和综合油气公司既有相同点,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方面,两者的相同点在于,E&P公司和综合油气公司都不将衍生金融工具用作投机目的。

与套期保值相反,将衍生金融工具用作投机目的会改变或增加公司的风险敞口,其实质是通过预测市场来获利。对E&P公司和综合能源公司来说,通过预测市场和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获利不是其主营业务,在这方面并不具有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E&P公司和综合能源公司在是否引入套期保值以及套期保值的比例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综合能源公司一般不使用套期保值,即使使用,它们套期保值的比例也是非常有限或无关紧要的。而E&P公司大多引入套期保值,其目的是为了获取稳定的现金流,为未来资本性支出、目标投资收益率和增长率等提供保证。

2.E&P公司套期保值比例与资本负债率、信用评级的关系

E&P公司的套期保值比例与资本负债率和信用评级的高低有比较明显的关系。一般来说,资本负债率越高,信用评级越低,E&P公司套期保值的比例越大。反之亦然。

根据对阿帕奇(Apache)、丹文(Devon)等11家E&P公司的统计,2007年底的资本负债率和保值比例的相关系数为0.76,2008年底的资本负债率和保值比例的相关系数为0.70。

另外,信用评级越高的E&P公司其保值比例往往越低。例如,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的标普评级为A,该公司2008年底仅对其2009年产量的2%进行了套期保值;而切萨皮克能源公司(Chesapeake Energy)的标普评级为BB,该公司2008年底对其2009年产量的78%进行了套期保值。

三、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不同风险管理方式

1.风险的定义

什么是风险?根据加拿大能源公司(EnCana)的《公司风险管理政策》,风险有两层重要的含义。

第一,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既有可能是一种机遇,也有可能带来不好的结果。对E&P公司来说,油价上升会提高盈利,油价下降会降低盈利。规避油价风险,不仅意味着规避了油价下降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意味着放弃了油价上升可能带来的收益。

第二,衡量风险的两个维度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它对公司的影响。对于不同的油气公司来说,油价波动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例如,对于负债率高的油气公司来说,油价下跌对它的影响将高于负债率低的油气公司。因此,不同的油气公司面临的油价风险是不一样的。

2.风险管理的策略

公司的经营离不开风险。那么,如何对待风险呢?

BP的观点是:商业就是关于承担风险的,好的商业行为就是理解你承担的风险,尽最大能力管理这种风险,这样风险就变成了机会。

我同意BP的观点。油价风险是与油气公司的“核心业务”直接相关的风险,该风险意味着机会,油气公司就是要承担这个风险,除非油价风险已经超出了油气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

3.E&P公司和综合能源公司风险管理的方式选择

综合能源公司由于其现金流充裕,资本负债率较低,上下游一体化等因素,有足够的能力承受油价波动的风险,因此综合能源公司一般选择承担油价风险,不进行套期保值业务。

另一方面,对某些E&P公司来说,由于资本负债率较高,或者某个项目资本性支出金额非常大,这些公司承担不了油价下跌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E&P公司往往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套期保值。

以阿纳达科(Anadarko)为例,2006年,阿纳达科(Anadarko)以全现金交易的方式并购了Kerr-McGee(165亿美元)和Western(48亿美元),从而导致资本负债率上升至60%以上,信用评级则降至投资级以下。在这种情况下,为规避油价下跌带来的风险,它分别对并购所得的2007年、2008年预期产量的77%和55%进行了保值。

综上,油价风险是油气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如果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该项风险,油气公司一般会选择承担油价风险;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该项风险,油气公司尤其是E&P公司往往会选择采用套期保值规避一部分油价风险。

参考文献:

第6篇:金融危机如何保值范文

内容摘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以其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的特点成为商业银行增加利润的重要途径,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本文比较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变化趋势和中间业务的业务结构,发现危机前后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变化不大,但是危机后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最终得到了关于商业银行防范中间业务风险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 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风险防范

相关背景阐释

随着金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传统的收入来源―利息收益大大降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以其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成为商业银行增加利润的重要途径,中间业务己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受到重创,随后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重也发生下降,分析这种变化趋势及其原因,了解商业银行参与资本市场业务的主要风险,对于中间业务的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间业务最早源于西方国家,本文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前后中间业务收入的变化趋势,以及其变化原因,得出关于商业银行如何发展中间业务,以及如何降低中间业务风险的启示。

中间业务的理论基础

(一)中间业务的内涵和分类

1.中间业务的定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繁多,常称中间业务为非利息业务。巴赛尔委员会认为中间业务即为中间业务,且把其分为两种:狭义的和广义的中间业务。

狭义的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银行资产负债表表内资产、负债,形成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负债或资产的或有资产或负债。如贷款承诺、金融衍生业务、担保、投资银行业务。

广义的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银行资产负债表表内资产、负债,形成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分为与贷款有关的服务、支付业务、信托与咨询服务、业务、经纪人、进出口服务等五大类。

2.中间业务的分类。按巴赛尔委员会的标准,中间业务分成金融服务类中间业务和或有债权、债务类中间业务:

金融服务类中间业务。这类业务是指为银行带来服务性收入而又不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业务。这种业务没有风险,是单纯的收费业务,按照巴赛尔委员会的标准为广义中间业务,按我国标准属于备案类中间业务。其包括与贷款相关的服务,信托与咨询服务,经纪和业务,支付业务,进出口服务等。

或有债权、或有债务类中间业务。这类业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表内资产或负债业务,包括贷款承诺业务、担保业务、金融衍生业务、投资银行业务。

(二)中间业务风险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因交易对手无法履行合约或不履行责任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中间业务的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银行卡类、类、担保类、承诺类和交易类业务中。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又称价格风险,主要存在于交易类中间业务中,指由于金融现货价格变动引起衍生品价格或价值变动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这里的市场价格变动包括市场利率、汇率、债券等行情的变动。

操作风险。中间业务操作风险是指因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银行安全保密体制不完善,银行内部员工技术操作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电脑和网络等信息技术支持系统的问题而造成的业务运作风险。

流动性风险。中间业务的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及持有的衍生品合约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平仓机会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由于合约在法律范围内无效、合约内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中间业务的变化趋势分析

(一)中间业务的结构

花旗银行的佣金和手续费包括对信用卡、银行卡用户的收费(交易费和年费),咨询和证券承销业务收益,借贷和存款相关交易收益,如贷款承诺、信用证等。投资管理相关服务收益,包括经纪业务、托管业务、信托服务,保险业务和佣金。主要交易业务收入包括实现的及未实现的交易活动的收益,即包括债券、股票、期货合约、期权、远期、互换等交易活动所取得的收入。

从图1可以看出,花旗银行的佣金和手续费收入占中间业务总收入的比重最大,达到将近一半。其次是主要交易业务收入。

德意志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包括证券交易、资产管理、支付和外贸业务、房地产业务、担保、承销、第三方信托业务取得的收入。金融资产的净收益包括证券、本票和衍生工具交易所取得的收入和套期保值、公允价值变动所取得的收入。投资收入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应收账款中的证券的亏损和处置、权益投资所取得的收入。从图2可以看出,德意志银行的佣金收入仍是最主要的中间业务收入。

比较花旗银行和德意志中间业务结构,可以看出,两家银行的中间业务的业务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佣金和手续费收入都是最重要的中间业务收入,其次是交易类收入。而通过分析中间业务收入在金融危机后的变化,可以发现:佣金和手续费收入不仅占中间收入的比重很大,而且收入是相对稳定的。

(二)中间业务收入比重的变化

从图3可以看出,在2006年和2007年,四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几乎都超过了50%,说明中间业务在西方商业银行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在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四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均大幅下降。

总体来看,金融危机后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比金融危机前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后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基本保持不变(见图4和图5),而利息收入却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见图6和图7)。

分析银行非利息收入不变甚至下降的原因可以发现,四家银行中间业务中的佣金和手续费收入并未发生很大变化,而主要是交易活动的收入变动影响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

图8、图9显示,从2006年至2010年,花旗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均保持平稳的态势,而交易业务收入却有很大的波动。总之,交易业务收入的下降是造成中间业务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

结论与启示

(一)商业银行参与资本市场业务的主要风险―市场风险

在各种风险中,市场风险是影响商业银行收益的最主要风险。通过分析可知:中间业务中佣金和手续费的收入不仅占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是最大的,且是相对稳定的,而交易活动的收入却是相对不稳定的。而交易类中间业务收入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包含两部分:一是采用金融衍生产品保值但未能完全规避的价格变动风险;二是金融衍生产品本身具有的价格变动风险。

(二)引起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的原因

原生资产价格的波动引起衍生品价格的变化。例如股指期货是从股票价格中衍生出来的,如果股票价格发生变化,特别是暴涨暴跌的话,对股指期货交易者来讲,面临的市场风险很大。

金融衍生品交易大多是保证金交易,其作为高度杠杆性操作的投机工具极易加剧市场风险。投资者只需动用少量资金,即可操作数十倍于保证金的金融衍生品交易,这种“以小搏大”的做法,可能带来极高的资本收益率。然而,只要交易者判断失误或在操作中出现差错,就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当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时,只有衍生产品的风险和现货资产的风险具有相关性时,这样才能冲抵现货风险,减少基差风险。但是,由于金融衍生品的“派生性”特征,其本身的价格受多种因素制约,从而使金融衍生品的定价模型往往与实际出入很大。况且许多客户并非金融专家,他们通常很难对金融衍生品交易合约做出正确估价,因而很难避免这类市场风险。

(三)启示:商业银行应重点增强对市场风险的防范

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丰硕利润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然而,我们并不能因噎废食。阻断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不是追求发展、敢于挑战的现代商业银行的正确选择。交易类中间业务虽然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但是其高利润仍是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的最有力工具。

只要商业银行增强对各种风险,特别是市场风险的防范意识,增加对市场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加大对中间业务的创新,现代商业银行一定会化挑战为机遇,让中间业务在可控的风险范围内成为银行盈利的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孔庆洋.商业银行国际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第7篇:金融危机如何保值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 民航业 影响 应对策略 机遇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078-03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民航业的影响

民航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最为敏感。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民航业亏损程度颇为严重,早在2008年8月份,就有专业机构统计,世界民航有约25家的航空运输企业宣布破产。2009年10月10日,我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中央企业2008年度分行业运行情况”报告。报告显示:包括钢铁、电力、水运在内的九大行业中,仅有航空业“未实现国有资产保值”,航空运输业以282.2亿元的亏损高居榜首。

1.民航运输需求下降。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实体经济处于低迷态势,贸易量减少,货物流动性降低,航空货运受到需求的大幅降低的影响,导致货运量及收入减少。另一方面,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下降,消费者出行旅游消费意愿下降,必然会造成航空运输市场客运需求的下降。总部位于日内瓦的国际航协拥有230多家航空公司会员,这些会员的定期国际航班客运量占全球的93%。该机构最近的2009年12月及全年国际定期航班运输数据显示,2009年全行业全年客运需求下降3.5%,平均客座率为75.6%;货运需求下降10.1%,平均载货率为49.1%。国际航协理事长乔瓦尼・比西尼亚尼(Giovanni Bisignani)指出,在需求方面,2009年是行业历史上衰退最为严重的一年。

2.燃油套期保值亏损严重。为了回避油价波动给公司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一些航空公司纷纷开展航油套期保值业务,期望控制和锁定航油成本,以规避油价波动带来不确定的经营风险,与现货成本相对冲,稳定航油成本。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衰退造成原油需求疲软,致使国际原油价格下跌,本应对于燃油成本支出占比高达30%以上的航空运输企业而言是一大利好,而以东航为例,因操作燃油套期保值,本来只需在场外市场买入履约价为预算价位左右的看涨期权即可实现涨价时的套保目的,而且可以在跌价时锁定套保亏损,但却因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而掉入美国高盛等公司设计的卖出看跌期权交易陷阱而出现浮亏,对市场判断失误在油价高位参与了航油套保,因此油价回落反而加剧了他们的账面亏损。

3.汇率急剧波动对盈亏的影响。在全球金融市场因为美国的金融危机而深陷泥潭时,美元却在金融危机中不但未受拖累,反而一举跳出了连续7年贬值的泥潭进入升值通道。日元因受日本经济疲软拖累也一反常态升值。与美元、日元逆势走强相反,欧元、加元、澳元等多种货币都呈严重的疲弱走势,欧元兑美元跌幅超过10%,加元兑美元跌幅超过20%,澳元兑美元跌幅超过30%。我国航空公司利用外资租机大多采用美元,自2008年9月开始美元持续升值,而人民币兑美元停止升值且呈回调态势,这样原来形成租机汇兑收益,现在却变成了巨大的汇兑损失,无形中使航空公司的亏损加大。由于欧元、加元、澳元等多国货币贬值,这些国家居民来华的出境游大幅下滑,使我国航空公司的国际客运雪上加霜。

4.民营航空损失惨重。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有活力的成员。一个行业如果存在较多的这一类型企业,行业竞争将更加充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也会更有效率,同时还能避免特权、垄断等非市场因素的产生,同时还能促进就业。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2005年初,当时的民航总局下发《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规定》,掀起了新一轮民间资本进入航空领域的。数年间,共有12家民营航空公司先后成立。成立于2005年的民营航空公司东星航空,在2008年金融海啸的袭击下,由于无力偿还航油款等原因,被武汉中院裁定破产。目前国内剩余的11家民营航空公司中,去年仅春秋、吉祥和东海三家盈利,其余均亏损。其中,鹰联航空被国有企业四川航空收购了72%的股权;去年12月停航的奥凯虽然复航,但美国联邦快递已经中止与其合作关系,元气大伤,最终再次停航。

5.引发劳资纠纷。金融危机蔓延导致全球经济疲软,航空公司纷纷通过减薪的手段调减经营成本,欧洲近来出现多起罢工事件,在此次欧洲罢工潮中,造成影响最大的要数德国汉莎航空公司,飞行员因对福利待遇不满,4000多名飞行员罢工,汉莎被迫取消了大约800趟航班,罢工严重地损害了其公司形象。在中国,虽然没有出现罢工,但东方航空公司曾经出现过飞行员集体返航事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航空公司这一担负旅客安全的公共运输企业,一旦出现劳资纠纷,不仅影响公司利益,更损害消费者权益。

二、中国民航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在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民航业采取有效措施,沉着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中国民航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在全球航空运输业可谓一枝独秀。全行业累计盈利122亿元,其中航空公司盈利74亿元,同比减亏增盈392亿元。

1.民航业宏观调控政策效果显现。从宏观环境来看,国家出台的“扩内需、促发展、调结构”的重大决策部署,促使国内经济起稳回升,有效提升全社会消费信心,从而提升了民航行业和航空公司生产效益,刺激国内航空客运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成为带动民航恢复增长的核心力量。与此同时,中国民用航空局迅速出台的《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行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十项措施》实现了控运力、扩需求、保增长、增效益的有机结合。主要包括(1)减轻航空公司负担:10项措施中,有7条措施是直接或间接帮助航空公司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比如,实行价格收费调节,会同有关部门理顺航空煤油价格,合理调剂国内国际航空煤油采购数量,适当降低航空煤油综合采购成本;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2)运力调控方面:严格控制运力增长,通过取消或推迟引进、提前退租等办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运力增长过快问题,促进市场供需平衡。运力的削减是航空业应对需求下滑的主要手段,从全球平均客座率的下降可以看出,运力的缩减赶不上需求的下降幅度。国内航空公司当前已在加快飞机退役,减少航班,改变不同航线的运力布局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3)改善企业市场环境:2010年前仍不受理新设航空公司申请,出台了航空公司设立分公司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规范航空市场秩序,制定了《2009年航空销售市场管理措施》,组织开展机票销售虚假小广告专项治理行动,处理了73家违规销售企业。(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机场建设,扩大内需,据国内研究分析,我国机场每百万航空旅客吞吐量,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总和18.1亿元,带动相关就业岗位5300多个。

2.政府扶持助力航空业发展。

(1)政府直接入资。向航空公司注入现金,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帮助航空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普遍举措。此前,三大国有航空公司东航、南航和国航,2008年以来分别获得了国务院国资委注入的90亿元、45亿元和15亿元资金。海航集团则争取到了多个地方政府的援助,其下属的航空公司除海南航空获得海南省政府15亿元注资外,天津航空获得了天津市2亿元注资,祥鹏航空获得了云南省2.9亿元的注资。注资可以改善航空公司目前不佳的现金流,有利于降低企业负债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提高融资能力。

(2)国家财经政策补助。2009年,国家出台了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营业税先征后返、燃油附加营业税减免、支线航空补贴、特殊远程国际航线补贴政策等一系列财经政策,共补贴航空公司61亿元,相当于航空公司全年利润总额的82%。(下转第87页)

(上接第78页)

3.支持航空业并购重组。并购重组被认为代表着一种新型的产业力量,这种力量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盈利性和竞争力,加速了优秀企业的发展,促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著名经济学家乔治・J・斯蒂格勒(StigalerG.J.)曾说过:“纵观美国著名大企业,没有一家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而成长起来的。企业资产并购既然如此广泛地使用,那么它必然存在着内在的优越性。”具体而言,并购就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为了迅速扩大市场空间,通过一定渠道和支付手段,依法取得其他企业全部或部分所有权,从而接管该企业的一种投资活动。如布鲁塞尔航空公司(SNBrusselsAirlines)并购比利时维珍快递公司(VirginExpress),前者拥有合并后新公司70.1%的股权,把持了绝对的控股权。

虽然中国民航业现在已经形成了中航、东航、南航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更要看到,中国航空公司与国际同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仍然势单力薄,没有一家航空公司的实力排得进全球航空公司前五名。通过企业联合重组提高市场集中度,从而增强航空公司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尤显必要。早在2008年8月份,就有专业机构统计,世界民航有约25家的航空运输企业宣布破产。与此同时,美国的西北航空公司也只能与达美航空公司合并,以抗击金融危机的影响。可见,行业不景气时期酝酿的最大变革,就是企业间由传统的竞争走向并购与重组,以期取得资源整合效应。在面临行业危机时,“抱团取暖”是航空公司走出困境的重要选择。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东航与上航的重组。

4.创新思路,提高收益。面对金融危机影响,中国航空货运量萎缩,海南航空创新思路,改变传统单个城市“各自为战”的销售模式,整合区域航线网络资源,试水“区域销售”。航线资源即是航空公司最直接的产品,如何拓宽航线网络,创造更加丰富的产品一直是航空货运公司研究的课题。海航货运借助“区域销售”模式,有效解决了单个城市出港航线网络资源匮乏问题,很好地整合了海航货运目前的航线网络资源。

5.确保航运安全,稳定消费者信心。民航局10项救市措施中第1项即是:突出安全监管重点,确保安全形势稳定。民航局局长李家祥认为,“安全问题是旅客关心的头等问题,要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航空业的安全性,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要防止安全投入减少、安全程度降低;加强对老旧飞机的跟踪监管,避免因追求效益而忽略安全;落实飞行员流动的有关规定,保持飞行等专业技术队伍的稳定;加大对小型航空公司的监管力度,保障安全运营;根据国际国内反恐形势,有针对性地加强航空安保工作。

三、金融危机中中国民航业所面临的机遇

所谓危机,通常是危险与机遇并存,危机中总是蕴藏着机遇,我们应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增强竞争能力。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中国目前进行的经济结构改革,扩大内需的增长,促使中国能更好地参加国际竞争。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实施,必然会促进国内航空运输市场需求的增长,同时,行业上下一致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也必然会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产生较大转变。

第二,深化改革。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衰退下滑,压力增大,这正是深化改革的好机会。燃油税的改革刚刚推出来,国家大部门改革启动了新一轮的行政体制改革。现在各个省份都在进行,将部门整合,精简职能,放宽经济发展环境,让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8篇:金融危机如何保值范文

2008年的期货市场波澜壮阔。首先,商品价格波动剧烈,2003年以来的牛熊格局发生转换,投资者参与热情高涨,成交量翻番增长――这一切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显得是那么的耀眼。其次,伴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急速下跌,也促使现货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的兴趣加大。总的来说,期货市场在2008年,从新开户量,从成交量增量来看都呈现除了爆发式的增长。而期货市场本身所具备的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这两个基本功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得到了集中展示,期货市场对于国民经济的服务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十一长假期间,国外大宗商品价格加速下跌,节后我国期货市场经受了严酷考验。事实上,风险在我们的期货市场中得到了很好的疏导与宣泄,在理性有序的市场气氛中,风险很快就消弭于无形,年轻的中国期货市场也成功地挺过了这样严峻的考验。

展望2009年,大宗商品总体走势仍然是宽幅震荡完成筑底的一个过程。而新一轮的牛市将会伴随着经济复苏的到来。当前的金融危机已经蔓延至实体经济,引起商品价格的连续大跌。在经济经历危机进入萧条阶段后大宗商品将会在低位震荡甚至是宽幅震荡,在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并进入高涨阶段后,大宗商品的价格才会重新步入下一个上涨阶段,那将是新一轮商品牛市的开始。

综合目前市场各方面因素来看,即便是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均采取了积极的救市措施,但短期内这些“止血”的方法似乎还不能挽救经济下滑以及陷入衰退的结果。具体市场方面,由于原油和基本金属对经济周期较为敏感。因此,基本可以说本次危机未见低,原油和基本金属的价格亦不会见底。鉴于目前世界各国均采取了积极的救市措施,从历史上经济周期运行角度来看,预计2009年下半年或2010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有望进入复苏阶段。届时,预计原油、基本金属等大宗商品将再次逐步走强,进入下一个上涨周期之中。因此,在2009年将以震荡筑底寻找转强的起点为主。

农产品方面,由于其需求弹性相对工业品较小,所以下方空间或将较原油和金属小。但一方面原油价格的大幅走低使得之前存在于农产品中的能源溢价暂时消失,另一方面受经济低迷的影响,工业加工以及消费需求亦走低。所以2009年农产品的走势主要也将是一个寻底的过程,但总体跌幅应比原油和工业品小一些。

黄金市场,由于为了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全球央行进行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各国利率都降至较低水平,这为后期的通胀埋下了伏笔,回想2001年911后,美联储施行的低利率政策至今仍被指责为通胀的幕后推手,因而金价在2009年有望呈现出一个相对其他品种独特的走势,维持在高位的盘整,甚至不排除在创出新高的可能。相对于其他大宗商品,黄金以独特的避险及抗通胀特性,在这次大规模商品下跌中独善其身,这种独立的特性也是能够保持相对高位的主要原因。

第9篇:金融危机如何保值范文

【关键词】采购风险;价格波动;买入套期保值

随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市场风险也不断加大。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面对的各种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很多都会通过市场价格波动来体现。本世纪以来国内外市场中主要生产材料购价的剧烈波动,使我国企业因缺乏价格风险管理手段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表明在全球化时代中,企业要想获得财富增加不仅仅需要依靠先进的科技及其带来的高生产力,同时也需要软科技手段――价格风险管理来保护企业应得的利润。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形成了通过市场体系和市场工具来化解价格波动风险的成熟经验――利用期货期权市场套期保值功能,主动防范和管理价格波动等市场风险。

一、材料购价剧烈波动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例如,本世纪以来燃料、动力原材料购进价格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涨幅最高。因此给依赖燃料、动力原材料的企业带来了不少经营困难。

(一)材料购价上涨,挤压企业利润

从历史数据看,原材料价格在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前提下,总体呈现出宽幅振荡、波浪上升的走势。尽管全球经济每隔十年、几十年会出现一次明显的萧条,但从长期趋势看,发展的大方向是不变的,经济发展伴随着适度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带动原材料价格上涨。同时,很多原材料,如金属、燃料等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储量的下降,价格上涨不可避免。原材料价格上涨后,企业必然会考虑出厂产品价格的上调,但是提升产品价格空间有限。企业想把一部分原材料涨价因素转嫁到产品上去时,但是当面临的是买方市场,产品价格提高,可能导致产品滞销。若产品提价幅度达到一定程度,企业将因此丢掉一部分市场份额,影响企业的销售收入。不仅企业利润无法实现,连正常的生产经营也会步入困境。

(二)材料价格下跌,打压产品价格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受2008年年中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主要原材料价格开始下跌。据有关数据显示,至2008年底,原油、铜、铝、大豆、豆油等价格分别达到2008年初价格的78%、68%、61%、52%、58%。金融危机期间价格跌幅如此剧烈,使得整个世界都措手不及,更使得经济快速发展中的我国企业遭受沉重打击。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原材料价格先涨后跌,购销价格先高后低,导致我国企业陷入罕见的困境。

为什么许多企业并没有享受到原材料价格下跌的好处?主要原因是:当购销价格一齐下跌时,由于没有有效的价格风险对冲机制,就不得不在跌价时期消化前期高成本的压力。而且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度走低,就会给企业在市场上发动价格战打开空间。另一方面,一旦原材料价格开始下跌,流通企业总是以原材料价格不断走低为由,打压制造企业的产品价格,以换取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而制造企业也确实能够向上游原材料企业要到资源,把降价的损失转移到上游企业。但是,随着世界资源性产品的日趋匮乏,这种转移降价损失的做法已经难以奏效。这样一来,原材料价格的回落也给流通商再次向制造企业打压价格提供了一个借口。例如,从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实际看,原材料及产品价格从高位快速大幅下跌,对外贸企业的杀伤力最大,企业将不得不承受高价购进原材料库存和低价出售产品之间的压力。同时当原材料价格下跌,外商会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电话或发函要求降价,对尚未执行的订单重新议价,并且因为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后有一定的惯性,加大了外商压价空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很难预知公司的原材料成本涨跌走势,因此如何规避原材料的价格风险,成为企业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材料的供给形势变得严峻,造成原材料欠缺,只能做出滞后的补救措施,即存在原材料采购的价格风险问题。企业成本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原材料价格,如果企业能够预先把未来的原材料价格稳定下来,将会使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更大的主动权。

二、材料采购过程中的套期保值应用

(一)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原理

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之所以能够规避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是因为期货市场存在以下基本经济原理。同种商品的期货价格走势与现货价格走势一致。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虽然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市场,但由于某一个特定商品的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在同一市场环境内,会受到相同的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一般情况下两个市场的价格波动趋势相同。套期保值就是利用这两个市场上的价格关系,在期货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与现货商品或资产相同或相关、数量相等或相当、方向相反、月份相同或相近的期货合约,取得在一个市场上出现亏损的同时,在另一个市场上盈利的结果,以达到锁定生产成本的目的。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价格随期货合约到期日的临近,两者趋向一致。期货交易的交割制度,保证了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价格随期货合约到期日的临近,两者趋向一致。期货交易规定合约到期时,必须进行实物交割或现金交割。到交割时,如果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不同,例如期货价格高于现货价格,就会有套利者买入低价现货,卖出高价期货,以低价买入的现货在期货市场上高价抛出,在无风险的情况下实现盈利。这种套利交易最终使期货和现货价格趋向一致。

(二)套期保值工具的范畴

上述中属于传统期货套期保值理论所揭示的基本原理。传统的套期保值是指生产经营者在现货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一定量的现货商品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或买进与现货品种相同,数量相当,但方向相反的期货商品期货合约,以一个市场的盈利弥补另一个市场的亏损,达到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目的。传统套期保值理论也直接体现了套期保值的本质:是指利用一种或几种金融工具规避面临的价格风险的行为,即在金融衍生产品价格与标的物变动方向一致的前提下,避险者通过持有与标的物头寸相反的衍生产品头寸,到期再将衍生产品头寸平仓。金融衍生产品之所以有避险的功能,也在于其和标的物现货价格走势具有相关性。因此,我们将套期保值看作一种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法,虽然源于远期交易和期货交易,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互换、期权交易以及其他尚未被认识的金融创新工具都可以发挥套期保值的风险对冲作用,套期保值不只是靠期货工具,也不会仅仅限于远期、互换、期权和期货四大交易工具。

传统的定义把套期保值解释为企业以回避现货价格风险为目的的期货交易行为或交易方式。实际上,正如前面所述,套期保值本身不是交易行为,也不是交易方式,当然也不只是期货交易,而是远期、互换、期权和期货四大交易方式可以作用的交易策略或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法。只不过,现实中期货交易因为市场诞生早、交易标准化、流动性强、交易便捷等优势而被广泛利用于套期保值实践,发挥作用也最突出。

(三)买入套期保值

套期保值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来回避未来某种商品或资产价格上涨的风险,称为买入套期保值;另一种是用来回避未来某种商品或资产价格下跌的风险,称为卖出套期保值。企业在材料采购过程中,主要担心的是材料价格上涨问题,买入套期保值也是材料采购中主要应用的套保类型。“买入套期保值”又称“多头套期保值”,是在期货市场购入期货,用期货市场多头保证现货市场的空头,以规避价格上涨的风险。持有多头头寸,来为交易者将要在现货市场上买进的现货商品保值。这种用现货市场的盈利对冲现货市场亏损的做法,可以将远期价格固定在预计的水平上。买入套期保值是需要现货商品而又担心价格上涨的投资者常用的保值方法。

(四)材料采购过程中的套期保值应用

1.没有找到原材料供应商。在没有找到原材料供应商之前,对未来所需要原材料可以在期货市场进行买入套期保值。如果以后找到原材料供应商,可将相应部分原材料平仓;如果到期货合约到期时仍未找到原材料供应商,可以进行期货交割,或将期货持仓合约平仓并在现货市场买入原材料,方式的具体选用以成本最低为准则。

案例:2004年,国际、国内大豆现货和期货市场风云变幻,国内榨油企业经历了严峻考验,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了空前的挑战。2月,国内豆粕价格受禽流感蔓延的冲击下跌到2760元/吨附近。某一饲料厂在4月份需要使用豆粕1000吨,由于当时的豆粕价格相对于进口大豆加工来说,明显偏低,饲料厂担心后期随着禽流感的好转,豆粕价格将出现回升,从而导致其生产成本增加。为了锁定其后期的豆粕采购成本,饲料厂决定买入大连豆粕0405合约进行套期保值。

2月11日,饲料厂以2720元/吨价格买入100手豆粕0405合约(1手=10吨)。到了4月份,豆粕价格正如饲料企业所预料的那样出现了上涨,价格上涨到3520元/吨,而此时0405豆粕合约价格也上涨到了3550元/吨。4月5日,该饲料厂以3520元/吨价格在现货市场买进1000吨豆粕,同时在期货市场以3570元/吨卖出豆粕0405合约平仓(见表1)。

表1 饲料厂套期保值情况

从盈亏情况来看,现货价格的上涨导致饲料厂的原料采购成本上升了76万元,但买入套期保值操作产生了85万元的利润,在弥补了现货市场成本上升的同时还获得了9万元的额外利润。

2.已找到原材料供应商,签订浮动价格合约。已找到原材料供应商,签订了远期合约但签订的是浮动价格,即按交货时的现货价格进行交易。为防止未来价格上涨,需要进行买入套期保值,到期时,将期货平仓同时履行现货合约。此时期货市场上卖出,现货市场上买入,方向相反。

案例:某港资面粉厂,拟购进东北春小麦1万吨,为回避风险,该厂利用小麦期货与现货价格变化趋势一致这一规律进行套期保值。在与东北一家农垦企业签订合同时,坚持交货价格参照郑州交易所小麦价格制订,将交货价格定为郑州交易所小麦期货在交货期间的加权平均价。为防止未来价格上涨,随后该面粉厂在期货市场上买入小麦期货合约1000手。到浮动价格合约交割时,如果交易价格上涨了,则期货市场会盈利,用期货市场盈利弥补现货进货成本的增加。

3.已找到原材料供应商,签订固定价格合约。已找到原料供应商,签订了远期合约,而且已经确定了远期价格。此时,由于已经消除了未来价格的不确定性,可以不进行期货交易。但如果签订远期合约时嫌价格过高或防止交割月的价格下跌,可以卖出现货到期月的期货合约。远期合约到期时,如果价格下跌,带来盈余,使原材料成本下降。如果现货交割时,价格不跌反而上涨,就会带来价格上涨的亏损,原料成本上升。这种情况明显存在投机的动机。

案例:某用铜企业,最近因为铜原料涨价,厂家大幅提高了铜的出厂价格,与供货商签定了一份55000/吨的采购合同(或在55000/吨价格囤积了1000吨的铜原料),过了半个月,由于经济恶化,市场上的铜价格开始缓慢的下跌,该企业预计以后的价格还将更低,此时该企业害怕竞争对手以低于自己的进价购入原料使自己的产品没有竞争力。这样他就在期货市场里面做卖出套期保值。以57000的价格卖出1000吨的铜期货,1个月后,该型号的铜价格跌到了45000元/吨,而这个时候期货合约价格在46000元/吨,他们在这个价格买入期货合约平仓了结。

表2 某铜企业套期保值情况

这时存货损失:55000-45000=10000/吨,期货市场盈利:57000-46000=11000元/吨。通过在期货市场做套期保值,不仅弥补了存货下跌的损失,还有1000元/吨的额外盈利。

套期保值是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并遵循风险对冲等原则,利用套期保值工具来寻求解决企业经营中所碰到的困难。运用套期保值来规避企业经营过程中生产材料购价剧烈波动的风险,也必将成为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我们一定要将套期保值看作一种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有效运用。虽然成功的套期保值有时会让企业获得额外的收益,但是并不能将套期保值看做一种盈利手段,要区别于投机行为。套期保值又是一把“双刃剑”,国家不断完善衍生品市场的同时,企业也应当加强对内部人员的监管,树立正确的风险控制观念,进一步学习有关衍生品交易的知识,让套期保值业务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才仁.《套期保值与企业风险管理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陈伟,沈群.《金融衍生产品避险的财务效应、价值效应和风险管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李斌雄,鲍盛基.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下外贸企业的对策选择.《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9:12

[4]陈伟,沈群..《金融衍生产品避险的财务效应、价值效应和风险管理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