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医学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LVH)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特点,评价高血压患者的HRV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高血压患者159例,其中单纯高血压组41例,高血压伴LVH的患者65例;伴肾功能损害者53例,选择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HRV时域分析。对入选者做以下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24 h动态心电图、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 和甘油三酯(TG)、血肌酐。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HRV各项指标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 高血压;心率变异;老年人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持续时间越久,血压越高,年龄越大,靶器官受损的可能性越大,越容易产生并发症。而对于一个高血压患者而言,其靶器官的损害程度比单纯的高血压值对诊断更为重要。心率变异(HRV)是评价心脏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指标,它对于心律不齐、突发性心脏病以及突然猝死都是一个独立的风险因子。高血压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有着密切关系,业已证实HRV 分析可作为反映自主神经对血压调节的无创性指标〔1〕。血压越高,器官损害越严重,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失衡亦渐明显,说明原发性高血压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程度与危险因子的参与及靶器官受损相关。有研究表明〔2〕高血压的早期和晚期均能看到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直接参与和促进高血压和靶器官损害的发生发展,交感神经系统在高血压肾脏损害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加速高血压的发展〔3〕。本研究对老年性高血压患者进行HRV与靶器官损害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HRV可否作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危险性评估的一项有意义的指标,通过判断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评估靶器官受损程度和预后,从而识别高危人群,采取有效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59 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2005年10月至2008年4月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男85例,女74例,年龄60~85〔平均(67.14±6.8)〕岁。所有患者均为初诊或停用降压药及影响心率药物3 d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诊断标准:按照1999年WHO/ISH高血压防治指南,收缩压(SBP) 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即为高血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非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及外周大血管畸形等疾病。高血压心肌肥厚均符合下列条件:符合WHO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符合左心室肥厚(LVH)标准,即超声心动图(ATLUK6型)检查示左室质量指数(LVMI)≥134 g/m2(男)或≥110 g/m2(女)(Penn法)。其中单纯高血压组41例,高血压伴LVH组65例,高血压伴肾功能损害组53例,同时选择健康者50例作对照组。
1.2 方法
超声检测:采用美国HP5500型彩色超声仪,患者取45°~90°左侧卧位,平静呼吸。M型和B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空腹测量静脉血浆血糖(FPG)、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常规生化法测定肌酐,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1.3 HRV分析
受检者实验前夜及当日禁饮咖啡、茶、酒,禁吸烟,并禁用影响心血管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保证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实验前休息30 min。采用由欧洲心血管学会和北美起搏电生理学会共同组成的HRV专题委员会推荐方法及指标,自第一日上午8:30~9:00至次日上午8:30~9:00,使用美国PI200AB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应用3.4版HRV分析系统对每个QRS波群进行识别标记,通过人机对话方式去除异常的RR间期,观察24 h平均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 ,相邻RR间期大于50 ms的百分比(PNN50%)、连续5分节段平均RR间期标准差(SDANN)、平均RR间期标准差指数(SDNNI)。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两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样本资料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高血压组与对照组HRV各项指标比较
高血压组SDNN、SDANN、RMSSD及PNN50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2.2 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肾功损害组和对照组HRV比较
高血压组SDNN、SDANN、RMSSD及PNN50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 论
心率变异是指窦性心律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性改变的现象,是反映交感、迷走神经张力及其平衡的一项重要指标,并且是预测猝死敏感性的独立因子〔4〕。HRV可反映机体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分为时域和频域分析法,两者均反映HRV的基本特征,实质是等效的。我们采用时域指标,其中SDNNI主要反映交感神经活性,而rMSSD和PNN6反映副交感神经活性,SDN N和SDANNI反映自主神经整体功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4 h动态心电图的HRV分析用于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特别是HRV的频谱分析,可定量评估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已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定。高血压左室肥大(LVH)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包括心性猝死,这些事件的发生率是无左室肥大(NLVH)组的10倍〔5〕。本结果显示高血压组的HRV各指标均减低,伴LVH及肾功能减低者更明显,说明HRV分析对高血压患者的病程及预后有一定的判断价值。临床资料表明,EH患者存在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心脏自主神经失去了迷走神经对心肌的保护作用,HRV降低;LVH病人心脏压力负荷过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血液灌注相对不足,使冠状动脉储量减少,出现心肌缺血损伤,迷走神经活性减低造成HRV值下降;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病人心肌肥大和间质纤维化,心肌排列紊乱,以致心肌重构,是EH并发心脏损害的结构基础,HRV减低程度随左室重构过程的进行而逐渐加重〔6〕。
多数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病HRV 降低,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所致,而且迷走神经活性降低可能更为突出〔7〕,交感神经受损会引起肾脏微循环自我保护机制受损;副交感神经受损会导致交感、副交感昼夜节律失常,引起夜间血压升高或下降幅度减少,从而加重肾损害。本研究中发现高血压伴肾功损害者 HRV明显降低。随着高血压的不断发展,器官损害趋于严重,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失衡亦渐明显,说明原发性高血压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程度与危险因子的参与及靶器官受损相关。因此,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率变异分析不仅有助于判断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识别高危人群,而且可以评估靶器官功能受损的程度和判断预后。
通过本研究,我们认识到在治疗老年性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时,不仅要将血压降低至理想血压范围,还应着力于逆转左室肥厚,改善肾功能,提高HRV,促进自主神经功能的恢复,进一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李泽林,孙华保,李小珠.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7):8923.
2 Arnljot F,Ivar K,Sverre E,et al.Sympathoadrenal stress reactivity is a predictor of future blood pressure:an 18year followup study〔J〕. Hypertension,2008;52(2):33641.
3 Grisk O,Rettig R.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sympathetic nervoussystem and the kidneys in arterial hypertension〔J〕.Cardiovasc Res,2004;61:2382461.
4 Mancia G,Seravalle G,Grassi G.Sympathetic nervous factors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organ damage in arterial hypertension1〔J〕.Ann Ital Med Int,1997;12:2172221.
5 刘志远,张金盈,张彦军,等.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与心率变异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9:6468.
自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已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组织器官老化,抵抗力、免疫力等下降,容易发生各种疾病,而且年龄越大,同期患各种疾病的概率越高;老年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其特殊性。对医学生而言,如何了解老年医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老年疾病的特点,对今后的工作大有帮助,《老年医学》一书作为医学本科生的教材,全面系统的介绍老年医学相关知识,为临床医生掌握老年疾病的诊治提供支持。
老年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它不只研究老年病,而且涉及人类衰老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老年医学教育的研究。这就要求教材要从单一的“疾病”向整体的“学科”转化。这本书的编者大多参与了前两版《老年病学》的编写,前两版在介绍时更注重疾病的治疗,编写方式上简单明了,深受院校老师的欢迎,发行量也不错。在本教材编写的初期,书名还是考虑《老年病学》,主编希望能延续前两版的品牌优势。但在参考了国内同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临床工作的特点,主编认为,从学科的发展来看,如果只是在前两版的基础上补充疾病的治疗,不能更好地体现老年医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因此书稿最后更名为《老年医学》。在编写时,编者结合多年来进行“老年病学”教学的实践和经验编写具体内容。内容编排上注重系统性,从老年病人的评估、老年人合理用药、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特点、诊治与预防等常见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增加了老年营养、老年护理与康复的内容。力求在充分展现教材的系统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又具有新颖性。
作为医学教材,重要的是如何把理论与临床结合好,本书的作者均是多年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的一线人员,在编写过程中,作者不仅仅考虑如何教会学生掌握老年疾病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疾病的基本诊疗方法。在编写初期,主编参考了目前已出版的老年医学图书,取长补短,除了理论知识的阐述,作者增加了具有临床指导价值的大量循证医学证据。例如在讲述糖尿病的治疗,作者会介绍相关的药物临床实验数据,为临床医生选用药物提供参考。
在拿到书稿初审后,编辑起初觉得全书不像传统的教材,书中介绍国内外最新的诊治指南、新的诊疗方法、临床药物使用的最新研究结果,在某种角度来看有些小专著的意思。就这一点还和主编专门沟通,是否这样编写出的书稿内容过深。主编就这个问题和各位编者作专题讨论。来自临床一线的专家在参考了国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教学实践,最终达成了共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治疗的方法也不断变化,而临床疾病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传统的编写模式知识介绍了最基本的知识,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性不强。为了使教材与临床工作更加贴合,最好加入了大量最新的科研结果;同时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也不仅仅给出一种方案,而是会介绍目前能收集到的、被确认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材编写滞后于临床工作的弊端,对临床工作人员有很强的指导性。例如在讲解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时,书中不再是简单介绍国际推荐的降压标准,而是会补充一些降压治疗的最新观点,全书的内容读起来更贴近临床。
对于刚刚接触医学的人而言,最初都会按照课本机械的看待疾病,而忘记了疾病不是一成不变,它会因人而异;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疾病的表现也不一样。教材是学生接触疾病的第一步,如果在第一步的时候就让学生理解疾病的变化与最新的研究进展,学会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疾病,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作者会根据疾病的发展添加国内外最新的老年医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新技术、新理论和新观念,介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使内容能够充分反映老年医学的最新进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今后的发展也奠定基础。
老年学由老年医学(或医学老年学)、老年生物学、老年心理学及老年社会学四大分支学科构成,老年医学是临床医学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它不只研究老年病,而且涉及人类衰老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老年医学教育的研究,因此用“医学老年学”更为合适。
(一)医学老年学的发展史
早在13世纪培根(R.Bocon)科学地研究了老年人的疾病,发表了《延年益寿与保持青春》一书,此后,对老年病的研究进展缓慢。直至1909年纳歇尔(Nascher)才对生命晚期疾病的医疗原则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强调了社会因素对老年病的影响,并首倡用Geriatrics’(老年医学或老年病学),我国自60年代始有少数学者研究,近20年发展迅速,中华医学会已在1981年建立了老年医学学会。
(二)医学老年学的任务
1.基础医学:基础医学研究衰老的机理、探索延缓衰老的方法以及老年期特殊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国际上已从器官水平,整体水平研究多年,但成果寥寥。目前已开始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进行基本原理的探讨。近年又因引入了分子生物学技术,使衰老医学生物学突飞猛进。老年医学实验家们面临的许多挑战中最为根本的一个是如何确定衰老发生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同步现象的调控机制在种系上的特性,这种特性导致不同种系间衰老速度的差别。
2.流行病学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和致残、致死的原因,以及促进长寿的有关因素,为开展老年病防治提供依据。
3、预防医学研究如何预防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如何保护病残老人的机能,建立预防老年病及抗衰老的手段。
4.建立良好的保障生命质量的环境环境因素应是广义的,包括老年人的情绪、生活、锻炼、营养、防治疾病,对外界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等等。
5.开展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传播康复医疗及护理技术。
总之,医学老年学的方向应是开展各种实验和医疗工作来提高人类生命的质量,使“老而不衰”,争取老年人活过百岁,充分享受大自然赐于人类的预期寿命:115-120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已是大势所趋医学老年学必将为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1995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对健康老年人标准又提出了新的建议10条(1982年曾提出标准5条)。
1.躯干无明显畸形,无明显驼背等不良体型,骨关节活动基本正常;
2.神经系统无偏瘫、老年性痴呆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检查基本正常;
3.心脏基本正常,无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陈旧性心肌梗死等);
4.无慢性肺部疾病,无明显肺功能不全;
5.无肝肾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恶性肿瘤及影响生活功能的严重器质性疾病;
6.有一定的视听功能;
7.无精神障碍,性格健全,情绪稳定;
8.能恰当地对待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
9.能适应环境,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10.具有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
(三)老年期疾病的特点
老年病指60岁以上老人患的疾病,不是老年人特有。
①症状及体征不典型老年人感受性降低,加之常常并发多种疾病,因而使患病后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容易漏、误诊,如老年人肺炎常无症状;或仅表现食欲差、全身无力、脱水;或突然意识障碍,而无呼吸系症状,因此要重视客观检查,尤其体温、脉搏、血压及意识的观察极为重要。
②多病性指同一老人常有两种以上疾病同时存在。如不少老人患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又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兼有肾功能损害这就使得症状不典型,造成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困难,需引起警惕。
③发病快病程短。由于老年人脏器储备功能低下,一旦应激,病情迅速恶化。
④易有意识障碍,这与老年人脑血管硬化。血压改变、感染、毒血症和电介质紊乱等有关。
⑤易引起水电解紊乱老年人脑呈萎缩状态,口渴中枢敏感性降低,饮水不多,因而轻微的原因即可引起水电平衡紊乱,应注意观察舌象,皮肤弹性以及尿量。
⑥易发生全身衰竭。
老年病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这些病人,奔走于医院各个专科,每个专科医生,可能都会为他(她)开出几种药物。到头来,他们服用的药物可能多达十几种甚至数十种。这些药物,虽然都可能“治病”,但对于病人,合并使用过多药物,可能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增加经济负担,甚至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这种情况下,最好找一个自己比较信赖的医生,帮助对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进行一番梳理,必要时再和专科医生商量,调整或精简用药。
刘女士,79岁,独居,由她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带来就诊。刘女士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力衰竭(考虑为冠心病引起)、心房纤颤、骨质疏松症、双膝关节骨关节炎,她还有尿失禁、轻度健忘,经常头昏、心情抑郁,容易疲劳。她每个月至少要去2次医院,奔走于各科门诊。她现在服用12种西药,5种中成药。
刘女士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老年病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半数以上同时患有 3种以上的慢性病。这些病人,往往奔走于医院各个专科,每个专科医生,可能都会为他(她)开出几种药物。到头来,他们服用的药物可能多达十几种甚至数十种。这些药物,虽然都可能“治病”,但对于病人,合并使用过多药物,可能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增加经济负担,甚至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合并使用多种药物,最终效果难以预测
现代医学,对大多数常见疾病,都由专家们依据科学证据,制订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指南”。例如刘女士所患的6种疾病,目前国内均有相关的临床诊疗指南。 以前为刘女士诊治的各个专科医生们,包括心血管科、内分泌科、风湿科、骨科和神经内科的医生们,都是很称职、很敬业的专家,因此他们都会根据各自的指南,为刘女士处方用药。从治疗“疾病”的角度来说,他们都有各自的“证据”,他们都相信各自开出的药物,对刘女士所患的疾病有益。但问题是,刘女士每天服用的17种药物,经过复杂的吸收、代谢、相互作用以后,对刘女士这个“病人”,其总的效果如何?是能改善刘女士的生命质量,还是能延长她的寿命,或是两者都能,或是两者都不能?我们能查到这方面的证据吗?多年前,美国一位声望卓著的老年医学专家,Tinetti教授,就曾对类似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考。 遗憾的是,8年过去了,我们仍然只能和Tinetti医生当年一样困惑。
现代医学常常关注疾病而忽视病人
近几百年来,临床医学由“经验”、“技术”或“艺术”,逐渐演化为一门日益精确的“科学”。在这个过程中,“疾病”概念的确立和明晰,起了关键的作用。当医生们不再将肺结核笼统地称作“虚弱”、“虚劳”、“咯血”或“肺病”,而是将其确定为一种由结核杆菌感染肺部引起的“疾病”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探索其病因,分析其病理过程,寻找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并且对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可靠的评价。历史上威胁人类生命的大多数疾病,由此而得以被征服,人类的寿命得以显著延长。“疾病”成为现代医学的核心概念,临床医学各科的教育和训练,几乎都是以“疾病”为纲目开展。医生们的关注点,常常不是某个病人,而是某种疾病。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说,“疾病”是一个很实用的概念,容易计算、分类、统计、分析;从临床医生,特别是专科医生们的角度来说,“疾病”是一个很方便的概念,是他们日常工作的起点和终点,他们筛查、寻找、诊断出疾病,依据指南、常规和教科书治疗疾病,最后在出院小结或死亡证明上填上一种或几种疾病。但对于许多病人,特别是像刘女士这样被贴上多种疾病标签的老年病人来说,“疾病”的用途恐怕要大打折扣。刘女士更关心的,是她感受到的种种不适以及她的功能状态。患有和刘女士同样6种疾病的老人,有的可能长年卧床不起,有的却可以在大学里胜任教授工作。而且,刘女士的头昏、气短、疲劳、抑郁、尿失禁,是哪一种疾病引起?哪几种疾病引起?和她服用的这些药物有没有关系?对这些问题,还涉及现代老年医学的理念。
现代老年医学的核心是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一般认为,现代老年医学创立于1914 年。近100年来,老年医学在欧美国家已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学科。现代老年医学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其对病人诊疗中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原则。老年医学更关注患者整体健康需要和患者本人的意愿,综合考虑患者生理机能和多种急慢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应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和亚专科的会诊意见,从而避免“ 单病诊疗”的弊病。现代老年医学也更关注患者的心理和情感,强调功能评估和康复活动。对老年人而言,医疗保健最主要的目标常常不是治愈疾病或延长生命,而是维持、改善生活质量和生理功能。遗憾的是,我国的老年医学还基本停留在以单个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单纯疾病诊治的传统亚专科模式,缺乏现代老年医学知识理念。即使各大医院的老年科医务人员,也缺乏或基本未经过系统规范的老年医学专科训练,迄今我国尚无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认证制度。在现阶段和相当一段时期内,像刘女士这样的病人,不太可能得到老年医学专科医生的诊治。本世纪初,即有多位医学专家,呼吁在我国大型综合性医院设立普通内科,培养“通科医生”,可惜亦未得到普遍重视。好在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和医学界,正在日益重视全科医学体系建设和全科医生的培养。像刘女士这样的病人,今后可望得到一个全科医生的帮助。全科医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与病人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在临床诊疗中充分考虑、尊重病人的意愿。
治疗疾病应充分考虑病人的意愿
传统的医患关系中,通常以医生为主导,即所谓“家长主义”。自20世纪60年代起,“病人权利”运动在欧美国家勃兴,“知情同意”和“病人自”逐渐成为当代生命伦理学中最有影响的观念,其核心思想是指在医疗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应以病人为中心、充分尊重病人的自主选择、以病人的同意为主导。近30年来,“知情同意”原则已纳入我国相关医疗法规,但主要被理解为“医疗机构行手术、特殊检查或特殊治疗, 必须征得患者同意, 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的同意并签字”。实际上,一般的日常诊疗中,也应尽可能得到病人的知情同意,这不但是职业精神的体现,还可密切医患关系,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另外,从为患者服务的角度来说,医疗的目的,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为提高生命质量;其二为延长寿命(增加生命数量)。理想的医疗是二者兼顾,但实际上两者常有冲突。30年前,Mcneil等即以喉癌治疗为例进行过探讨。处于3期的喉癌病人,若行手术治疗,其3年生存率约60%,但病人都会因此失去说话功能;若采用放射治疗,虽可保留说话功能,但3年生存率降低到约30-40%。Mcneil等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调查,发现20%的人表示宁愿接受放射治疗。也就是说,相当部分的病人,在选择治疗时,宁愿冒缩短生命的风险,换取生命的质量。一个优秀的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时,应充分考虑病人本人的意愿。当然,病人的意愿,还和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职业性质、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就医条件诸多因素有关,医生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都应予以考虑。
我为刘女士调整药物的过程
我为刘女士进行药物调整时,和刘女士本人及她的女儿,进行了坦诚的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到刘女士病情的严重程度、刘女士使用的各种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刘女士本人的意愿,刘女士女儿的意愿,以及她们的经济条件等。
刘女士目前长期服用的药物有:降压药硝苯地平缓释片和颉沙坦片;降糖药二甲双胍缓释片、格列齐特片和阿卡波糖片;治疗心力衰竭药地高辛片、倍他乐克片和氢氯噻嗪片;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片和氯吡格雷片;治疗骨质疏松的维生素D钙片和阿仑膦酸钠片;以及5种“活血化瘀”、“补心益气”、“温阳补肾”和“通络止痛”的中成药。她还间断服用“止痛药”和“安眠药”。刘女士每月退休金1500来元,她虽然有医保,但每月需自付药费六、七百元,要靠经济并不宽裕的女儿补贴,刘女士为此感到很自责。而刘女士的女儿表示,只要对刘女士的病情有益,愿意花这些钱;刘女士最大的愿望是生活能自理,不要给女儿添麻烦,否则活着也没什么意义,她女儿则最希望母亲能尽可能多活几年。刘女士认为对她生活造成最大影响的问题,是反复加重的膝关节疼痛。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活动,推进医疗机构全面落实老年人优先政策,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和环境,提供老年友善服务,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维护和保障信息化时代下的老年人合法权益,提升老年人看病就医满意度。
到2021年,5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到2022年,8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二、创建范围
2021年,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圣和老年病医院及各乡镇卫生院必须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鼓励其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参与。到2022年,县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三、具体措施和创建内容
(一)老年友善文化
1.各医疗机构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营造尊老、爱老、敬老的老年友善文化氛围。
2.机构愿景或文化中有关心、关爱老年人,保障老年人权益,维护老年人尊严等内容。
3.职工手册、行为守则等规范中有对老年人态度、行为和用语等要求。
(二)老年友善管理
1.建立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
2.建立具有老年医学服务特点的技术规范和持续改进机制。
3.建立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知识、技能等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4.建立老年患者的双向转诊机制,形成医联体的协作管理模式。
(三)老年友善服务
1.完善电话、网络、现场预约等多种挂号方式。提供多渠道挂号服务,畅通老年人预约挂号渠道,为老年患者就医提供方便。根据老年人患病特点和就医实际情况,为老年人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医联体的核心医院向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预留一定比例的预约号源,方便老年人通过村(社区)预约转诊就医。
2.建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确保智能设备配有人工值守。有专/兼职社会工作者承担老年人服务相关职责,挂号、收费等设有人工服务窗口及现金收费窗口。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机构入口可通过增设老年患者“无健康码”通道、配备人员帮助老年人进行健康码查询等方式,协助没有手机或无法提供健康码的老年人通过手工填写流调表等方式完成流行病学史调查。
3.县内各二级综合性医院要在老年医学科或内科门诊开展老年综合评估服务。有条件的二级综合性医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到2022年,县内二级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0%。要积极开展老年专科门诊、用药咨询、营养评估、护理门诊等特色服务。开展老年人综合评估和老年综合征诊治,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对老年患者高风险因素给予早期识别与干预,保障医疗安全。
4.拓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领域。县中医院要以中医药特色老年健康中心或老年病科为依托,综合性医院要以中医科为依托,加强中医特色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向村(社区)、向家庭、向养老服务机构延伸。
5.大力发展老年照护服务。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要结合实际,可通过签约、巡诊、健康扶贫、老年健康管理等多种方式为确有需要的老年人开展上门诊疗、康复、照护、失能评估、医养结合等个。鼓励县内各二级综合性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有富余编制床位开设康复、护理床位。
6.注重对老年综合征、衰弱、失能、失智的评估与干预,开展多学科合作诊疗,鼓励患者及其照护者参与照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7.对住院老年患者进行高风险筛查,重点开展跌倒、肺栓塞、误吸和坠床等项目,建立风险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高风险筛查后知情告知制度。
(四)老年友善环境
1.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确保设施设备的安全性、便利性、适老性,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就医环境。
2.机构内标识醒目、简明、易懂,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3.机构内地面防滑、无反光。设置有无障碍卫生间,门宽应当适宜轮椅进出。
4.适老性病房温馨整洁。病房中应当配有时钟和提示板,温、湿度适中,家具稳固。
5.门急诊、住院病区配备有辅助移乘设备(如轮椅、平车等),并方便取用;主出入口处有方便老年人上下车的临时停车区和安全标识;所有出入口、门、台阶、坡道、转弯处、轮椅坡道及信息标识系统等的设置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
四、创建标准
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评价标准由上级卫生健康部门印发后另行印发。
五、创建程序
(一)医疗机构自评。各医疗机构对照本方案进行自评,自评合格的医疗机构,填写《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申报表》,2021年3月底前向县卫生健康局申报。
(二)县级初审。县卫生健康局组织专家进行初审,对初审合格的医疗机构,在《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申报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并上报。
(三)市级复审。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局)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对初审合格的医疗机构进行复审。2021年7月10日前,对复审合格者上报省卫生健康委。复审合格者作为“敬老文明号”等评先评优重要参考的基本条件。对达不到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标准的单位,将适情况取消“敬老文明号”等相关荣誉称号。
(四)省级审核。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对复审合格的医疗机构进行审核,审核确定为“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向社会公布。
六、工作要求
陈直,宋代著名养生学家,元丰中(1018~1087)曾为泰洲兴化县(今江苏兴代县)县令,其生平失考。他所著的《养老奉亲书》成书不晚于1085年,是一本专门论述老年人食治之方、医药之方、摄养之道的重要医学、养生学著作。
他的养生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张饮食调治。陈氏认为,人身三宝精、气、神的物质基础是饮食。只有平时注意饮食调治,才能达到保健延年的目的。而饮食的调治关键在于调理脾胃、培补后天。对于老年人来说,饮食调治,尤为重要。他指出:“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饮食调治第一》);“秽恶臭败不可令食,粘硬毒物不可令食……暮夜之食不可令饱,阴雾晦瞑不可令饥”(《戒忌保护第七》)等等。可见陈氏对饮食调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很明确的。
(二)强调精神摄养。陈氏根据老年人心常自壮,性多孤僻的精神情态特点,强调对老年之人,要注意其精神摄养,使其保持清静,乐观,坚强,开朗,特别要注意防止和避免受强烈的精神刺激以致发生、疾病。
(三)提倡四时养老。陈氏根据《内经》四时养生的。观点,认为:人与自然相应,顺应自然环境变化则健,违逆自然环境的变化则病。强调要'观天之道, 执天之行'(《四时养老总序第八》),书中对于春、夏、秋、冬四时的摄养分节论述甚是精详。
关键词老年人;睡眠障碍;相关因素;护理干预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解剖部位发生病变或生理功能紊乱,引起睡眠异常及睡眠过度等症状【1】。在所有年龄组中,老年人是睡眠障碍高发群体,>90%的老人在一段时间里曾有失眠和白天睡眠过多的主诉【2】。而我国已于1999年10月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1.3亿,占人口总数10.6%【3】。长期睡眠障碍会影响老年人原发病的治疗和康复,加重或诱发某些躯体疾病,是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4】。现就老年人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干预综述如下。
1老年人睡眠障碍特点【5】
老年人睡眠障碍特点表现为:①睡眠时间缩短,主要是夜间睡眠时间缩短,而白天存在短暂的间断睡眠或午睡时间较长。②睡眠浅,夜间易醒,老年人夜间一般要醒两次以上,连续时间较短,夜间醒后常感到疲乏,精神不振。③入睡困难或容易早醒,老年人就寝2小时未能入睡或凌晨醒来不能再次入睡,常感到睡眠不佳。
2老年人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
2.1老化因素
老年人的睡眠时间一般比青壮年少,这是因为老年人大脑皮质功能减退,新陈代谢减慢,体力活动减少,所以所需睡眠时间也随之减少【6】。近年来,研究发现,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是昼夜节律和内源睡眠诱导因子,夜间褪黑素的分泌与睡眠质量和睡眠持续时间密切相关,老年人尿6-硫氧褪黑素显著低于青年人,其功能下降可能是老年人及老年性痴呆患者睡眠障碍的机制之一【7】。
2.2躯体疾病
王晶等【8】调查发现,84.7%的老年人因基础疾病本身的症状和体征导致睡眠障碍。躯体疾病包括内、外、妇、五官科疾病。老年人不论罹患任何一种躯体疾病,其病痛和心理负担均可影响睡眠和减少睡眠的恢复作用。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特别是镇静催眠药、抗高血压药、抗组胺药也会影响睡眠功能,这类影响在老年人中尤其明显【9】。
2.3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患者经常出现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调查资料表明,精神疾病患者的患病率高达47%,远远高于正常人群10%~15%的患病率【10】。是诊断抑郁与焦虑有意义的体征,也是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疾病早期的临床首发症状【11】。大约有75.6%精神病患者复发前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10】。
2.4睡眠卫生不良
与睡眠有关的生活习惯,包括晚餐与睡眠间隔时间,午休时间,三餐规律性,白天运动情况,睡前洗澡泡脚,城乡老年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农村老年人教城市老年人差【5】。
2.5社会、环境、家庭因素
由于环境的改变,如旅行时乘坐火车,飞机,或环境太吵闹,过度兴奋、焦虑等,均可引起失眠。同时老年人随着年岁增长,心理承受能力愈来愈弱,遇事不能调整好心态,会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发展为某些心理疾病,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12】。多数老年人离开了长期工作的岗位,生活状态从紧张有序突然转入松散、无约束、无规律,一时间难以适应,会有终日无所适事的感觉;经济收入因退休而明显降低,常会担心生活负担过重;同时年老多病或丧偶等会加重失落、抑郁的感受,这些都可能引起失眠【13】。
3护理干预
3.1睡眠状况的评估【14】
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药情况,药物副作用,酒、咖啡因的应用,有无引起睡眠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与患者的床伴进行交谈,以确定患者的睡眠习惯,日夜睡眠情况,睡眠中有无打鼾,呼吸及异常行为等。
3.2开展睡眠卫生教育【15】
针对睡眠习惯不良的患者,应开展睡眠卫生教育,改变其不良的睡眠习惯,同时采用非药物治疗手段改善睡眠。方法如:①缩短在床上的时间。患者呆在床上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失眠。②建立规律的睡眠-觉醒时间表,尤其是规律的唤醒时间。这样能使患者每天在规定时间起床。③鼓励恰当的体育锻炼。参加恰当的体育锻炼的患者更容易睡好。④午饭后不宜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⑤建议睡前少吃点东西。
3.3睡眠行为干预
午休可以提高午休后的情绪和效果,但午休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最佳的午休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规律的三餐有宜于身体健康,促进睡眠;运动会促进血液循环,并能消除紧张情绪,提高睡眠质量;睡前洗澡和泡脚可消除疲劳综合症提高睡眠质量,尤其是用热水洗脚,可使血管扩张,引起血气下行,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老年人入睡时间缩短【5】。潘卫真等【16】研究发现,中药足浴按摩奇偶安神和助眠作用,通过中药的养神、解郁,达到宁心安神效果,同时通过足底穴位按摩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治疗失眠有肯定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小,也无依赖性,安全可靠。同时睡眠姿势最好采用右侧卧位,四肢略为屈曲,躯体呈弓形。这种睡姿能使全身肌肉完全放松,有利于消除疲劳,聚集能量,不会使心脏受到压迫,并有利于排血【17】 。
3.4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3.4.1调整卧室环境【12】
老年人入睡较困难,应有一个安静、清洁、舒适的睡眠环境。睡前关灯或灯光柔和和暗淡;避免四周噪声,室内温度不宜过冷过热,温度不宜过高过低。睡前开窗通气,使室内空气清新,氧气充足。
3.4.2睡眠工具的选择【17】
床的高矮要适中,床垫软硬适度,可以保证脊柱维持正常的生理曲线,使肌肉放松,有利于疲劳恢复。枕头要求高矮适中,因为它直接影响睡眠质量,以不超过肩到同侧颈的距离为宜。枕头以稍长,略有弹性,软硬适宜,过硬过软均影响睡眠。
3.5用药护理
失眠药物的治疗服用安眠药,应遵从按需用药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睡眠需求用药,只在出现失眠的晚上用药。针对不同的失眠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对入睡困难的患者可以选用短半衰期镇静催眠药,如唑砒坦、三唑仑及水合氯醛;对维持睡眠困难的患者,应该选用延长NREM睡眠第3、4期和REM睡眠期的药物,上半夜易醒者可选用咪达唑仑、三唑仑、阿普唑仑等,下半夜易醒者可选用艾司唑仑、氯硝西泮和氯西泮等,对晨间易醒者可以选用长或中半衰期的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和氯西泮等。应注意个体化用药,使用最小剂量,注意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毒副作用【14】。如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等药物作用较为温和,安全性好而广泛用于老年患者。氯硝西泮由于较强的肌肉松弛作用,服用时容易诱发跌倒应慎用于老年患者【15】。痴呆相关性睡眠障碍患者的治疗应当尽量避免使用长效苯二氮卓类药物,否则可能加重精神错乱与认知功能障碍【18】。
3.6心理调适【12】
保持乐观、知足长乐的良好心态,对离退休在家所带来的环境的转换,个人的得失等要有充分的认识,避免因生活上的改变和挫折导致心理失衡。自我调结,自我放松,可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也可反复计数等;有时稍一放松,反而能加快入睡。
4小结
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增至3.74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4.48%,进入老龄化高峰期【19】。睡眠障碍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加强对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治疗和护理将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质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老年人能过一个健康长寿的晚年。
参考文献
[1]叶光华.老年睡眠障碍的现代诊治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8):2018-2021.
[2] 瞿书涛.老年人原发性睡眠障碍.实用老年医学,2007,21(1):1.
[3] 刘新莲、戴红霞、曹艳冰.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护理杂志,2006,23(5):57.
[4] 李志彬.住院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J].广西医学,2004,26(10):1518-1519.
[5] 刘春格、陈长春、李健民、王静.城乡老年人睡眠现状及不良睡眠习惯的调查.护理管理学杂志,2007,7(5):16.
[6]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0.
[7] LuboshitzkyR,ShenorrZ,TzischinskyO,et al.Actigraphic sleep wake patterns and urinary6-sufatoxy melatoni exertion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J].Chronobiol.2001,18:513-514.
[8] 王晶、马莉冰、杨品.163例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05,11(7):510-511.
[9] 瞿书涛.老年人躯体疾病患者睡眠障碍及处理.实用老年医学,2007,21(1):16.
[10] 高之旭.精神疾病的睡眠障碍及治疗.实用老年医学,2007,21(1):8-9
[11] 陈兴时、张明岛.加强睡眠障碍的临床监测工具研究[J].上海医学,2004,27(1):1-3.
[12] 玺.老年心理障碍个案与诊治.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120-136.
[13] 冯正仪.社区护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65.
[14] 张美增、谢安木、章政 主编.老年神经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0-88.
[15] 谢帆.老年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及处理.实用老年医学,2007,21(1):14.
[16] 潘卫真、钱晓路、陆建平.中药足浴按摩对老年患者睡眠质量的疗效分析.上海护理,2005,5(6):9.
[17] 刘占文 等 主编.中医养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9-81.
[18] 吴瑞枝、袁勇贵.老年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处理.实用老年医学,2007,21(1):14.
[19]张正华、肖蓬.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医疗保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3(12):706-710.
检查数据标准不一定健康,患一身慢性病反而身体好
人到老年,都会出现一些小毛病。举两个例子:70岁的老刘退休前是一名公务员,他一直关注自己身体的各项指标。退休10年后,再看他身体的各种指标,还是“棒棒哒”:一种慢性疾病也没有,血压正常、血糖正常、血脂正常,就连很多中老年人都会出现的颈动脉斑块也没有,医生给他做颈动脉超声时,看见老刘的血管壁很光滑、没有一点斑块。
但是,守着这些漂亮的数据,老刘的感受却不好。他自己觉得退休后这10年间,身体是一年不如一年,体力一点点往下走。上班时,工作是他最大的乐趣;退休后,他的生活就没了重心。最近这一年,他的体重莫名其妙少了将近10斤,睡眠也不好,还总觉得浑身没劲,一点家务活都不想干。
老刘自己和家人都很重视这种“反常”状况,于是,老刘专门住院做了一系列检查:筛查肿瘤、检查内分泌代谢……查了一圈,什么问题也没有发现,要是从化验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看,老刘完全称得上“健康”。
老刘的一位老伙伴老李也70岁了。老李不仅患有老年人中非常常见的冠心病,还在几年前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冠心病患者往往血压都不太好,老李确实天天要吃降压药。此外,他还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常年超标。
可要论精神状态,老李比老刘强多了:老李年轻时就喜欢运动,还特别喜欢养鸟、养鱼。现在,老李依然坚持每天早起去公园遛鸟,寒冬酷暑从不间断。虽然老李身上有好几种病,可他倒也不很在意,照样吃得香、睡得香。
到底老刘和老李谁的身体好呢?如果从“疾病”的角度出发,肯定是老刘的身体好,没毛病,而老李一身是病;但从“人”的整体来看,老李的身体更好,别看他的多个重要脏器都存在慢性病,但显然他的生活质量更好。
对老人健康状况的评估,不要单一看“身体疾病”
老刘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医生说,老刘的表现符合衰弱综合征的特点。“以前的医学模式,是以疾病为中心,诊断和治疗疾病。而现代老年医学,则更强调关注老年人的功能,包括躯体和认知功能,而非仅仅关注于疾病。”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医生张宁说,如果论病,老年人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像动脉粥样硬化、糖代谢脂代谢异常、膝关节退行性改变……因此,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评估,更要看重老年人的功能是否受影响。
衰弱综合征的老人就属于“没病”,但是实际功能已经受到影响,他们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会显著增加。打个比喻,衰弱的老年人就像一艘纸糊的船,来了一个大浪,纸糊的小船说翻就翻。
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进展,老年病人的比例不断增加,这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这些年,老年医学已经渐渐兴起。人的衰老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开始萎缩退化。老年人易患各种疾病其临床表现又常不典型,往往是一种症状掩盖另一种症状,并发症多,病程长,康复较缓慢,往往会威胁老年人的生命,所以,对老年患者在治疗上要尽早确诊,用药要及时准确。在护理上除技术操作熟练过硬,密切观察病情外,加强基础护理也是不可忽视的。
心理护理:老年病人心理状态与成年人不一样,很多老年人性情比较怪癖,固执烦躁,对周围事物反应比较迟钝,容易激动,不配合,因此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极为重要。我们要从言谈举止和服务质量入手,与老年人做好心理沟通,帮助老人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过程,给予安慰,对疾病的治疗上表示出信心,增加其安全感,使老人对疾病的治疗有足够的信心。
饮食与营养:老年病人消化功能减弱,胃肠功能紊乱,一般给予易消化高营养饮食,少量多餐,不宜过饱以增加心脏负担,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食物(如心、脑、肝、肾等)。鼓励老人多吃一些新鲜水果、绿色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可以适量吃一些粗纤维食物,每天要多饮水。要依据老年人所患的疾病不同而选择其不同的饮食,如心血管病人主食要量少,不宜过多,过于细腻。高血压、肾病患者要控制钠盐的摄入。禁烟、酒,不宜饮浓茶、咖啡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以防便秘。
做好口腔护理: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要每天刷牙,刷牙的最好时间是进食后的半小时内,这样,不仅可以使口气清新,还可以防止食物残渣为牙齿表面的细菌提供营养。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护士每天要做两次口腔护理,以保持口腔清洁湿润。
加强日常生活护理:因老年人营养吸收力差,消化功能减弱,尤其对长期卧床的病人,易发生褥疮,除按常规的医疗,最重要的是保持身体清洁及时清理分泌物,保持床铺平整无残渣,骨隆突部位用50%的酒精按摩,促进皮肤血液循环。保持肢体功能位,预防各种合并症,协助患者进食,洗脸和排便更是每日必需的。由于老年人各脏器功能衰退,且患多种疾病,因此其用药过程也较为复杂,用量多,种类多,发生副作用多,给药必须慎重,口服药要看着病人服下,老年人体质虚弱易出现输液反应,需严密观察,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保证有足够的睡眠与休息: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弱,脑组织细胞供血不足,易打瞌睡,精神不足,睡眠质量差,这样要注意减少影响睡眠的不良因素,环境要肃静,空气清新。同时要劝其少饮酒,少喝浓茶、咖啡,少吸烟。保证有足够的睡眠与休息,使其精力充沛,促进康复。
指导老年人进行适度运动和体能训练:老年人因体质衰弱应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因为久坐不动对于身体的危害更大。这类老人应选择幅度较小、与自己身体相适应的运动方式,如慢走代替跑步或健身操等,每次运动时间30~60分钟,每周3~5次,不宜过于剧烈。对体质较好的老年人,重量训练对减缓骨质流失,防止肌肉萎缩,维持器官功能都会起到积极作用,老年人应选择轻量、安全的重量训练,如举小沙袋,握小杠铃,拉轻型弹簧等,每次锻炼时间不要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