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体系结构;制度因素
一、引言
企业的资金主要通过两个渠道获得,一个是内部融资,也就是企业的自有资金;另一种就是外部融资,一般是通过证券市场或者金融中介,比如银行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不同的融资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融资结构,这个融资结构实际上就是金融体系结构。目前金融体系结构又可以分为以金融中介为基础的金融体系结构,另一种就是以证券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结构。这两种结构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会产生一些明显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来源往往基于金融体系监管制度因素,导致金融体系结构的变化。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前后金融体系结构产生的变化以及制度上的因素,进而为金融体系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金融危机前后的金融体系结构变化分析
(一)金融体系结构的短期逆转
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反应在股票市场会产生负向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不会持续太长时间,所以这种影响又称为短期逆转。一般而言金融危机在爆发之后的两年到三年之间,这一短期逆转的趋势就会减弱,逐步会回归到金融危机发生前的状态,在金融危机发生的五年左右的时间,股票市场的影响将会显著提升,而影响程度也会比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影响程度还会更深。这表明了金融危机在爆发后的三到五年的时间里,股票市场和金融部门之间的关系开始呈现正向相关性兼容,并在五年左右时间恢复到危机前的状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一般工业结构已经相对集中,上市公司的规模更大,数量较少,在这个背景下,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实体经济损失所造成的影响,对银行部门会产生更长远的影响,所以导致了在五年左右时间才能够逐步恢复到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二)股票市场变化和银行部门之间的互动更为显著
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结构在金融危机爆发期间会发生显著的变化,特别是以金融市场为基础的国家,股票市场的变化和银行部门之间的互动会变得更加显著。金融危机爆发前,反应股票市场的相关指标系数都为正数,而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这个指标就转变成了负向指标,也就是说不够显著。但是在金融危机的第四年之后,这个指标又会渐渐转向正向指标,且具有明显的统计显著性。如果是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结构国家,这个短期逆转的时间会更长,一般要在第五年之后,才会逐渐转变成正向影响。一般而言大部分新兴的经济体国家,股票市场的发展并不是很发达,而以金融市场为基础的国家一般则拥有更好的金融部门,所以说,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那些金融体系发展相对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可以将融资在银行和金融市场进行转换,因此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因此金融体系结构相对平衡的国家,当金融危机爆发后也更容易迅速恢复。而那些新兴的经济体国家则会因为受到经济衰退以及金融体系被破坏,而不得不承担更高的成本,经济恢复也需要更长的时间。
(三)宏观因素和金融改革对金融体系结构的影响
当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之后,宏观的经济环境以及迫切需要的金融改革,也会对金融体系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比如GDP和CPI等反应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指标,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其负面的影响并不显著。而金融改革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二年到三年的时间内,对银行信贷规模产生负向影响,虽然不够显著,但是在其他时间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反映了国家在推进金融改革时,会对国家的金融体系的结构变化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另外,当国家开始积极参与治理之后,金融体系结构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期间内,所发生的短期逆转也没有明显变化,股票市场在金融危机的不同时间段内具有明显的统计显著特征。国家的反腐政策以及积极治理政策,以及加强监管金融制度的建设,对于金融体系结构都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影响的程度也更强。这反映了国家监管制度的完善和法治水平的提升,对于国家从金融危机制度中恢复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既有助于国家抵御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结构毁坏性影响,同时有助于恢复金融体系结构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迅速恢复。
三、总结
根据以上因素的综合分析,当国家发生金融危机之后,新兴的经济体国家会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而金融体系结构的破坏程度要比那些发达的国家,并拥有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结构的国家要深得多,金融体系恢复起来也要漫长的多,所花费的成本也会高很多。但是如果国家积极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加强政府引导和管理,促进金融制度的改革,这对于促进金融危机爆发后的金融体系结构的恢复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金融危机的发生并不会随着金融危机的改革和创新而彻底杜绝,这已经成为一种客观性的问题。所以对于国家而言,注重防范金融危机风险,完善并健全监管制度和金融体系结构极为关键,这才是正确的金融改革之道,既能有效防止一切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产生的因素,也是使经济水平得以提高的有效保障。(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董青马,卢满生.金融开放度与发展程度差异对银行危机生成机制影响的实证分析[J]. 国际金融研究. 2010(06)
关键词:金融危机冲击;企业风险缓冲;政府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企业面对金融危机冲击时的风险内容
所谓的企业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因素,给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这些影响因素总结起来分为两种性质,一种是企业外部带来的风险,比如市场的货币汇率变动,国家的政策变化,自然的灾害冲击,国家社会的动荡不安等等;另一种就是由企业内部带来的风险,比如企业的目标变动,人动,新产品上线等等。企业是一种在各种环境因素下生存和发展的市场主体,它被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包围,要想脱离这些风险的思想是不现实的,因此,企业要加强面对各种风险时的抗击打能力,并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规避风险。
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产生后,可以看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以及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波及,在未来的时间里市场经济的金融危机一定还会再次产生,因此,企业增强风险规避意识,政府采用有效积极的解决政策来面对金融危机是十分必要的。在金融危机来临时,企业所面临的危机主要包括资金现金流风险,资金的通货膨胀风险,信用风险,进出口贸易风险,国际汇率风险。其中的资金现金流风险,是指金融危机产生后,作为市场资金调度主体的银行将会采用紧缩资金的政策,减少在市场上的资金流动。而作为市场资金调度的另一方主体-消费者,也将会减少在市场中的消费行为,这样将会增加企业的产品囤积量,囤积量增加的话,产品不能及时转换为资金,那么将会影响下一轮的资金投放,以此往复,市场的现金流很容易产生断裂。资金的通货膨胀风险,是指随着政府政策的资金大量投放,以及各地区的配套计划实施,使市场上的资金大幅度增加,这样就造成了企业所拥有的货币贬值,也就是说,企业投放出去的资金大幅度贬值,而且生产成本也同时增加,这就增加了企业的资金风险。信用风险,是指金融危机的冲击使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值增加,再加上国内需求的逐渐减弱,致使产生企业在进行贸易往来时资金不能够顺利收回等问题,最终影响企业的其他贸易往来,无法偿还贷款,乃至破产,使企业的信誉度受损。进出口风险以及汇率风险,都是伴随金融的危机产生,各国为规避风险采用汇率以及其他政策或手段,进而造成了我国企业的贸易和资金受损。
二、金融危机下的企业与政府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势必要重视对金融危机的规避,从而缓冲金融危机产生的风险。而政府作为我国市场的宏观调控主体,也有义务选择合理可行的应对政策,来配合企业有效规避风险。
(一)加强与他国的经济贸易对话,稳定汇率
金融危机之所以能对其他国家造成经济影响,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渐加强。各国的贸易往来逐渐密切,国家的任何政策的实施或者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都会影响合作伙伴国家的经济形势。因此,我国政府要加强与他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经济大国的贸易对话,进行及时的政策沟通与交流,共同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替代具有极大风险性的汇率调整政策,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金融危机,并及时观测他国的金融走势,了解贸易往来国的经济结构,有效预测未来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加强贸易国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降低金融危机的产生,避免汇率调整对我国企业带来的影响。
(二)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拓展业务渠道
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仅仅是注重对其的防范,调整外部环境策略是远远不够的,核心的解决办法就是要提高企业的内部竞争力,加宽企业的业务往来渠道。在面对金融危机时,要加强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对各部门的任务以及职责进行整理和细化,做到权责相等,才职相称。注重对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员工的岗位技能性。要加强与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团队的合作力度。加快企业产品的创新性,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投入力度,从另一方面加强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并寻找国际上存有的新兴市场空白点,抢夺市场空白点,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适应市场环境调整,创造需求机遇。
(三)调整国家的相关政策,给予企业支持
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产生的风险大部分来源于进出口贸易。随着经济贸易往来的全球化,国内企业的大部分市场都逐渐侧重于国外的进出口贸易,因此,在金融危机产生时,进出口贸易也是受到波及最大,影响最深的。针对这一点,政府可以进行相关的企业政策调整,加强对企业的跟踪与调查,加快将破产企业与潜力较大但实力较弱的企业重组步伐,对新型产业以及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信用担保,进行阶段性的企业峰会交流,加强利益一致性企业的信息交流与资源互换,在宏观调控上给予企业更大的支持与鼓励。
(四)建立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注重财务管理
企业要建立一个与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及企业文化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系统,从而在产生风险时能够有效的采取措施进行风险解决,降低风险影响度。建立决策制定的相关团队,在人员的选择上具备有一定的市场风险规避经验,提高决策制定的正确性,减少个人主义,加强对企业财务的审计管理,充分预测企业目前以及未来情况的资金需求,从而合理调度资金,保持资金的动态平衡,加强企业的资源管理,对长期累积的库存进行及时清理,转化成资本进行再次分配。
三、结语
美国的次贷危机带给了各国政府以及企业更大的警示,就是要注重对金融危机的风险规避性。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缓冲金融风险,政府要采取合理的政策,给予企业宏观支持。相信通过企业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有效规避未来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从而促进国内企业更为有效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瑞江.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风险应对战备[J].现代会计,2011(1) .
摘要: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经济均受到严重创伤,特别是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较为明显。虽然金融危机至今有8年之久,各国经济都得以恢复,但防止金融危机之举是不能放缓的。本文就金融危机的定义以及我国金融危机对行业产生的影响,深入探讨金融危机发生对我国旅游业产生的严重影响,并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提出合理的缓解措施,以利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旅游业;挑战与机遇
一、引言
金融危机的定义金融危机即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国家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金融指标。主要包括银行短期利率、商业债券、证券、房地产、金融机构等金融行业的部分或者全部指标,如果金融机构一旦出现倒闭加剧、资不抵债过于频繁、资金短暂或者超过周期性的恶化等情况均会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不同,经济危机则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不能正常收缩。对此会造成消费低、人民生活困难、产品周转速度慢等情况,相对于金融危机而言,经济危机对国家或者国际经济的影响程度更低。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产生的影响
1.我国旅游市场受到严峻挑战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对中国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旅游业走向国际化,在国际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市场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旅游业易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旦发达国家经济处于困境或者发生金融危机,我国的对外旅游和国内旅游业的开发将受到严重影响,并且受到国际旅游形势的影响大。除此之外,一旦国际金融发生危机,势必将影响我国各行业发展,使我国旅游业也相应的陷入发展危机,使大量的国外游客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精力去旅游,对中国旅游望而止步,降低了对我国的旅游开发信心。所以,我国政府要高度重视我国旅游市场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地位与处境,及时有效的采取自我保护措施,不至于在全球化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使中国全盘处于被动状态,认清自我,制定符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2.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影响
2007年到2009年我国入境旅游的实际发展状况,三年中我国入境旅游总收入始终处于上升状态,但其增值率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增值速度较乐观,但金融危机后我国入境旅游受到严重的不利影响,使入境旅游的游客量大量减少,完全不能满足我国较大的客容量需求。因此,金融危机给我国入境旅游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3.对我国出境旅游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人民币汇率升值,使得大量以前价格较高的旅游线路在此时则相对便宜,吸引了我国大量游客出境旅游,对专门从事出境游的旅行社来说是一个较好的发展机遇。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境旅游的总支出涨幅较大,到2009年我国出境游发展到空前的增长高点。说明我国有较大的旅游市场,也具有较大的旅游潜力开发国际市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4.对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影响
我国经济体制不健全,为我国金融危机发生带来一定的可能性,其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一是制约了我国旅游业国际化发展道路,不容乐观的入境旅游现象,不仅降低了我国旅游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还严重影响了我国开发国际旅游市场的信心。二是,我国旅游业融资发展更加困难,我国主要的旅行社有中国国旅、中国青旅、中国康辉旅行社等大型旅行社,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大旅行社的营业额持续下降,短缺的资金无法满足旅行社的持续经营,不得不进行借贷和融资。外债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短期借款和商业贷款的比例分配不合理,我国目前的外汇体制呈现出短期借款不断升高,商业贷款比例不断扩大,与我国合理的经济体制偏离了方向,使得旅行社融资发展更加困难。三是,影响我国旅游业相关产业发展,与我国旅游也相关产业有餐饮住宿业,交通客运业等,旅游业发展不景气,导致其他相关行业也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盲目性,模糊性,并且受到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大,使得旅游业在制度方面和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
三、应对金融危机,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有效对策
1.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降低外部环境对我国旅游市场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要彻底改变我国旅游市场,降低其外部环境的影响,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充分运用国家政策,降低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了《国民休闲计划》,促进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在此基础上,我国各大旅行社应抓住机会,努力发展旅游,尽快恢复因金融危机给我国旅游业带来的不利影响。除此之外,我国政府应加大对我国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如降低税收、增加旅游设施设备建设、加强旅游业的资金扶持、加强我国旅游业品牌建设等措施扶持旅游市场发展以及开拓广阔的旅游市场。另一方面,各旅游公司自身也要有处理危机的意识,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国家为我国旅游提供优惠政策和设备资金支持的同时,各旅游公司也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合规合法的旅游经营模式,将粗放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使我国旅游市场更规范化、专业化。除此之外,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旅游人才体现了专业性、规范性、更具有应用性。为我国开拓国际旅游市场、转变传统旅游经营模式、开发旅游业发展新道路、开展更具我国旅游特色并且能提高综合实力的旅游项目、增添旅游活力等有效措施都需要更多的专业旅游人才。
2.建立旅游管理机制,营造和谐的旅游环境
要建立良好的旅游氛围,为我国出境旅游提供更好的旅游环境,需国际国内共同努力,对此应从以下入手:就中国而言,要起到带头作用,要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建立和遵守国际旅游管理机制,必须做好自我约束与控制,坚持诚信为本,从自身做起的理念。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的旅游管理机制,完善和提高我国旅游管理监管机制,定期核查我国各大旅行社的运营情况以及游客的旅游反馈信息,杜绝不良旅游行为出现。就国际环境而言,我国应与各国达成旅游管理机制建设的一致性,时刻关注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动向,加强合作。对国际旅游信息共享,建立共同的旅游管理机制和预警机制,当金融危机发生时,各国应秉承诚信原则,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将我国的旅游管理机制与国际旅游管理机制接轨,建立诚信可靠的旅游体系。并需要设立相关条约,约束各国共同遵守,特别是发达国家,当然相关条约需各国共同商议制定,对不遵守金融相互维护各国旅游业发展条约者,各国都有权制止和谴责违约国,实现各国利益平等化,创建和谐的旅游环境,增加各国出境旅游的客流量。
3.转变旅游开发理念,开拓国内旅游市场
我国地大物博,境域开阔,具有丰厚的旅游资源,证明我国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的开发潜能,未来发展方向具有远大的前景。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发展国际市场对我国旅游业短期来说具有一定困难,但我国沿海地区的海上观光旅游以及西部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新型旅游项目具有较大的开发市场。目前,更具环保化、休闲化的田园旅游形式受到许多城市消费者青睐,所以,我国的旅游业应该转变的传统的集中于高端旅游消费人群的观念,将旅游业发展方向转变为全民休闲旅游模式,吸引我国大多数潜在的旅客,开拓更大的国内市场。
四、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在出口领域,我国贸易顺差接近一多半,主要来自于美国,如果美国出口市场出现大的萎缩,就会对我国出口经济的产生大的影响。在一些金融领域,涉及购买美国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债券,这些都是我们国内的损失。早在2005和2006年,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要想中小企业有个大发展,难度相对比较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小企业之所以有这些状况,是因为原材料上涨导致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价格优势变小,同时国家采取信贷紧缩政策导致的。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多少自有资金,要靠信贷。最终,多方面原因导致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面临倒。
2.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1)全球产业转移机遇
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存在重新调整的客观要求。从制造业部门的角度看,目前全球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东亚三大区域,其中东亚地区是以中、日、韩三国为代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比重从3%提高到2007年的13.2%。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位居美国之后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国家。
(2)中国扩大内需政策机遇
2012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启动总投资超过4万亿元的一揽子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计划。中央的决策和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落实,一定会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其市场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对我国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入境旅游以及我国国内旅游市场都带来了不利影响,但金融危机不能阻止我国庞大的旅游市场发展,努力在金融危机的夹缝中生存,开拓我国国内市场,加强国际合作,坚定信念,一定能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开辟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王红丽,张华展,田晓静.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
[2]何建民.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旅游科学,2012(02).
[3]杜富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南方经济,2009(05).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思想教育;大众化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致使正常的投资活动无法继续的情况。2008年,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寻求破产保护,将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高等院校也难逃金融危机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作为高校教育重中之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给高校师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在高校推进大众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金融危机对高校师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1.金融危机下的高校师生思想现状
(1)对当前的就业危机产生了恐慌心理。可以说,这一点在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企业纷纷面临减产、裁员甚至破产倒闭的困境,致使就业岗位急剧减少,使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在一项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50%的学生表示,目前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压力,远高于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而且不断加大的就业期望值与实际情况的落差也加剧了他们恐惧和逃避就业的心理。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很多在校大学生也对自己上大学的目的、所学专业产生了迷茫和质疑,进而产生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和有害的思想倾向。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更不利于高校开展全面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另一方面说,受危机影响下降的高校就业率,也给高校教师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例如,就业危机对高校声誉的不良影响,对专业发展的禁锢,以及对高校收入的冲击,都会使高校教师群体的情绪及思想产生波动,进而影响高校就业励志教育的效果。
(2)对高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疑。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的群体,他们对各种教育模式认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高校的思想教育仍以管理学生为主,未能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质结构还有提升与完善的空间,课程设置的时代感、现实感也不强,理论对现实的诠释能力更有待提高,无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实严重脱节,既没有就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门讲述,又没有对学生讲清国家宏观形势、高等教育形势以及学校改革发展形势,无法引导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而也就无法让他们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认同感。对高校教师来说,学生对教育模式的否定,也容易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前景、授课方式、学校发展等产生迷茫,进而影响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开拓专业研究的兴趣以及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热忱。
(3)对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心态。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高校师生的经济保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部分学生来说,家庭收入的减少,使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经济来源不断缩减,给他们的在校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负担。与此同时,社会助学来源和资金都有所减少,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经济来源。而对高校教师来说,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冲击必将波及高校,进而影响高校的整体收入,导致教师的各种待遇难以调高甚至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产生一些消极的态度,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2.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提出了挑战。过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得比较少。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社会性,根本无法回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如果仍然把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做一种单一的学校行为,将无法向学生解答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因此,高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需求出发,自觉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下,建立起一整套良性的社会和家庭运行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变为整体的社会和家庭行为,为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金融危机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挑战。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在思想、学习、就业及发展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学生各种有益的指导。因而,他们的个人品质、思维观念、教育手段都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仅引起了大学生思想的巨大震动,更动摇了部分大学生长期信守的很多观念,使他们在就业压力增大、经济持续低迷的现实面前充满了悲观情绪,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抵触,这就在无形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大挑战,要求他们不但具有较强的政治发展敏锐性,更应具有一定的金融危机意识和知识。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金融危机应对教育为契机,通过对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针、教育方法等的全方位改革,建立一整套与金融危机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用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整提出了挑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很少根据现实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无法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主题提出了新要求,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特征。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根据金融危机的本质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变化及时作出调整,通过强化信念教育、责任感教育、挫折教育、危机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可能遭遇的各种严峻挑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预见性、前瞻性,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高校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及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指导地位,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时代命题。大众化是指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当代大众化,不仅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也是高校师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1.高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1)推进大众化,增强高校师生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念。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各种思想观念交融激荡,各种社会问题交织缠绕,导致部分高校师生在理想信念、精神需求与认知需求上存在误区,不但不能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对高校及整个社会的影响,还对信仰产生了动摇,甚至在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这不但不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而且也不利于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历来重视时代的变化,并且善于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其早在100多年前就对经济危机有了全面论述,为我们今天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指明了方向。因此,只有积极在高校推进大众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才能使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并树立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念。
(2)推进大众化,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不可否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教育学生过程中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理论教育薄弱、教育形式单一、课堂教学多照本宣科等,无法及时准确地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难以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因此,当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学生由于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和疑虑,无法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来正确认识和处理面临的各种新问题。为摆脱以上困境,就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而在高校推进大众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高校应通过教育机制、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来丰富最新成果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学生头脑的形式,用以开阔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思路;另一方面,可经常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授学术界、理论界关于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共识,帮助他们厘清一些认识上的困惑和误区,使之增强理论对现实的理解能力,并掌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从而成为真正的信仰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2.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大众化的途径
(1)以高校思想政治课为主阵地,推进大众化,全面提高高校师生的理论素养。一直以来,高校开设的理论课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从客观上增强了高校理论课的主体地位,更对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更应改革创新,更加贴近高校师生的思想、情感及实际需求。通过有分析有比较地介绍当代其他各种社会思潮,并用理论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等方式,可全面提高高校师生的理论素养,使之具备运用理论解读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帮助他们以理性的心态面对现实。
摘 要 08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现象,几乎各国经济都深受其害,中国经济也受到较大的冲击,世界经济陷入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困难的境地。本文对当期世界金融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进行比较,并提出了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异同 措施
一、引言
金融危机指的是与金融相关的危机,也就是金融资产、金融市场或金融机构的危机,如股灾、金融机构倒闭等。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次贷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最终得出对中国的启示。
二、两次危机的比较
(一)相同之处:从宏观层面看,股票暴跌、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房地产缩水、失业剧增、经济增速下滑、经济衰退、部分地区局势动荡等。
(二)不同之处:一是两次金融危机发生地及影响范围、程度不同;二是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及表现形式不同;三是两次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同;四是两次危机的应对措施不同;五是两次危机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不同。
三、两次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中国加入WTO后带来的挑战增加了中国金融开放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脆弱的体系不堪一击,国际金融的动荡不安也同样构成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威胁。
第一,充分认识金融创新所伴随的风险,金融体制和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金融创新。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是一场新型的金融危机,其产生的内在机理就是金融产品透明度不足、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被逐步转移并放大至投资者。这些风险从住房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并随着金融全球化,通过投资渠道和资本渠道从美国波及到全球范围。
第二,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当前的次贷危机是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而又缺乏监管导致的虚拟经济运作链条出现问题,继而导致连锁反应,发生大量的虚拟经济的破产最终拖累到实体经济,酿成世界性经济危机。无论是上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当前的次贷危机,都充分说明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容易产生严重的泡沫风险。因此,为确保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既要追求经济的较高发展速度,更要警惕泡沫经济。
第三,谨慎对待金融自由化理论。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各国对银行和金融业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的自由化政策,取消和放松了许多对金融业的管制、限制和强制性规定。泰国在保持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60%以上对外贸易势头的基础上,于1991年-1993年实现了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自由化,即实现了金融完全自由化。之后不合时机的资本项目的开放通过开放廉价的短期外资融资渠道助长了信用的膨胀,促使银行过度冒险,而信贷膨胀的结果是巨额的贷款损失和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从泰国因货币危机导致其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1-3年(甚至更长)的停滞和衰退来看,适度的金融自由化对促进金融和经济发展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是过分的、绝对的金融自由化必将导致金融失控和金融秩序的混乱。因此,金融控制对一国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不加区别地推行金融自由化可能给我国带来的不是巨大的便利,而是巨大的风险。
第四,引导产业结构升级,保持经济发展的连贯性。1995年,泰国占70%左右的对外贸易比例,严重破坏了产业间比例的平衡,导致出现产业间发展关系之大忌。正是由于存在严重的产业结构单一和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东南亚各国经济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以劳动密集型为特色的国际分工地位有了重新调整的要求,由于缺少发挥缓冲作用的产业环节,产业重点变换伴随着激烈的竞争,最终给经济金融带来了剧烈的震荡。我国也是一个处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存在较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应当考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梯度转移,确保在东部、南部地区进行产业升级的同时,维持多层次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整体连贯性。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而言,避免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有助于抵御外部冲击和干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
第五,次贷危机也给中国宏观调控提出了启示。为防止市场发生逆转而引发大规模的恐慌,有必要在源头上杜绝风险,通过适当的宏观调控控制金融资产以及实物资产的泡沫扩张,防止价格下跌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一方面,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纳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的监测对象。因为一旦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或者其他渠道最终影响到总需求或总供给,就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因此,很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的涨落作为制订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综合考虑调控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美联储连续加息时,对房地产市场能承担的压力重视不够,因此中国在实施宏观调控时应综合权衡各方面影响。
第六,建立国际间协调机制。全球市场的联动性日益增强,为维护本国以及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于与宏观经济、社会大众联系最为密切的金融机构而言,危机中的互助至关重要,忽略社会责任,完全按照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决策,最终的危机可能是群体性的危机。如何保持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多样性,避免金融机构出现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决策冲突,是次贷危机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之一。当他国发生金融动荡,为防止该国金融衍生品链条断裂引起本国金融市场发生恐慌性金融动荡,基于国际视角,可以与世界其他国家联合制定有利于缓解金融危机和流动性黑洞的货币政策,利用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恢复本国以及世界投资者信心,共同克服困难。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思想教育;大众化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致使正常的投资活动无法继续的情况。2008年,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寻求破产保护,将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高等院校也难逃金融危机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作为高校教育重中之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给高校师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在高校推进大众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金融危机对高校师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1.金融危机下的高校师生思想现状
(1)对当前的就业危机产生了恐慌心理。可以说,这一点在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企业纷纷面临减产、裁员甚至破产倒闭的困境,致使就业岗位急剧减少,使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在一项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50%的学生表示,目前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压力,远高于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而且不断加大的就业期望值与实际情况的落差也加剧了他们恐惧和逃避就业的心理。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很多在校大学生也对自己上大学的目的、所学专业产生了迷茫和质疑,进而产生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和有害的思想倾向。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更不利于高校开展全面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另一方面说,受危机影响下降的高校就业率,也给高校教师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例如,就业危机对高校声誉的不良影响,对专业发展的禁锢,以及对高校收入的冲击,都会使高校教师群体的情绪及思想产生波动,进而影响高校就业励志教育的效果。
(2)对高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疑。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的群体,他们对各种教育模式认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高校的思想教育仍以管理学生为主,未能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质结构还有提升与完善的空间,课程设置的时代感、现实感也不强,理论对现实的诠释能力更有待提高,无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实严重脱节,既没有就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门讲述,又没有对学生讲清国家宏观形势、高等教育形势以及学校改革发展形势,无法引导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而也就无法让他们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认同感。对高校教师来说,学生对教育模式的否定,也容易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前景、授课方式、学校发展等产生迷茫,进而影响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开拓专业研究的兴趣以及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热忱。
(3)对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心态。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高校师生的经济保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部分学生来说,家庭收入的减少,使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经济来源不断缩减,给他们的在校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负担。与此同时,社会助学来源和资金都有所减少,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经济来源。而对高校教师来说,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冲击必将波及高校,进而影响高校的整体收入,导致教师的各种待遇难以调高甚至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产生一些消极的态度,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2.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提出了挑战。过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得比较少。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社会性,根本无法回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如果仍然把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做一种单一的学校行为,将无法向学生解答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因此,高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需求出发,自觉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下,建立起一整套良性的社会和家庭运行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变为整体的社会和家庭行为,为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金融危机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挑战。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在思想、学习、就业及发展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学生各种有益的指导。因而,他们的个人品质、思维观念、教育手段都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仅引起了大学生思想的巨大震动,更动摇了部分大学生长期信守的很多观念,使他们在就业压力增大、经济持续低迷的现实面前充满了悲观情绪,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抵触,这就在无形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大挑战,要求他们不但具有较强的政治发展敏锐性,更应具有一定的金融危机意识和知识。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金融危机应对教育为契机,通过对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针、教育方法等的全方位改革,建立一整套与金融危机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用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整提出了挑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很少根据现实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无法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主题提出了新要求,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特征。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根据金融危机的本质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变化及时作出调整,通过强化信念教育、责任感教育、挫折教育、危机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可能遭遇的各种严峻挑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预见性、前瞻性,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高校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及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指导地位,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时代命题。大众化是指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当代大众化,不仅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也是高校师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1.高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1)推进大众化,增强高校师生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念。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各种思想观念交融激荡,各种社会问题交织缠绕,导致部分高校师生在理想信念、精神需求与认知需求上存在误区,不但不能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对高校及整个社会的影响,还对信仰产生了动摇,甚至在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这不但不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而且也不利于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历来重视时代的变化,并且善于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其早在100多年前就对经济危机有了全面论述,为我们今天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指明了方向。因此,只有积极在高校推进大众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才能使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并树立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念。
(2)推进大众化,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不可否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教育学生过程中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理论教育薄弱、教育形式单一、课堂教学多照本宣科等,无法及时准确地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难以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因此,当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学生由于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和疑虑,无法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来正确认识和处理面临的各种新问题。为摆脱以上困境,就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而在高校推进大众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高校应通过教育机制、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来丰富最新成果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学生头脑的形式,用以开阔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思路;另一方面,可经常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授学术界、理论界关于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共识,帮助他们厘清一些认识上的困惑和误区,使之增强理论对现实的理解能力,并掌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从而成为真正的信仰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的加强,世界各国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得金融危机的传染性也非常明显,2008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且该危机迅速地向欧洲等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蔓延,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是指“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这一定义通过金融指标描述了爆发金融危机的普遍现象,它主要的特征:首先,金融危机代表了金融状况的恶化;其次,金融危机产生的金融恶化是全部或者大部分金融领域的恶化;最后,金融危机产生的金融恶化具有突发性质,是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及特征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经济高速发展,金融危机也如影随形,如在此次金融危机前,有重大影响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等,这些危机表现出以下趋势:第一,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加快。比较近几次金融危机不难发现,金融危机发生的周期越来越短,波及的程度和范围也不断加大,对世界金融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第二,金融危机的传播速度加快和传染性强。随着世纪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之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生产全球化、金融和贸易一体化的步伐,全球性的发展加剧了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各国之间的传染,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第三,金融危机的危害性不断加剧。近年来爆发的金融危机都造成当事国经济进入严重的衰退,有的甚至导致当事国社会动荡,政权更迭,对当事国的经济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害。
二、金融危机对欧洲社会保障带来的影响
首先,巨额的社会保障支出。“根据经合组织2008年数据统计,欧洲部分国家公共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比重均在25%左右,法国28.4%、德国25.16%,意大利24.86%,瑞典27.3%,英国20.54%。其中医疗支出的部分占据GDP10%左右,人均医疗支出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六倍之多。”由此可见2008年金融危机对于欧洲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欧洲虽然走在高福利的前列,但是也难免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高额的财政支出,政府负担沉重,巨额的社会保障支出更是金融危机对社会保障造成的主要影响之一。
其次,持续的高失业率。随着福利费用的不断增长,对于本来劳动力就很高昂的欧洲来说,劳动力成本更是大大地提高,这样就造成了经济发展的缓慢和国际竞争力的降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此次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经济遭受重创,社会失业的人数不断增加,长期以来,欧洲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由于高失业率代表着政府需要发放高额的失业金,越来越多的人领取失业保险,此外,在2011年因经济危机引发失业大军进行了一系列的“占领运动”,席卷全球二百多个国家,失业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再次,社会动力缺失。众所周知,欧洲的社会福利待遇一直位于世界前列,高福利的社会福利政策也必然使政府负担沉重,也必然带来一系列负面效果。“养懒汉”现象成为社会福利政策的诟病,高福利使社会的动力缺失,劳动力不愿意去努力工作,出现了自愿失业和消极就业的情况,与之相对应的是领取高额的失业保险金,政府在财政负担沉重的同时又不得不面临“贫困陷阱”,也就是工作的收入和失业的收入几乎相同,社会一部分劳动者不愿意去工作仅靠福利度日的生活状态。这种消极的收入补偿制度,造成了社会动力的缺失、生产力下降、也极大地损害了社会效率与公平。
三、瑞典应对金融危机的成功经验
在经济方面,瑞典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是北欧最大的国家,瑞典的经济属于混合经济的类型,私营与国营相结合。在这次以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当中瑞典也遭遇到全球化中低廉劳动力市场所带来的危机,但是与受经济危机影响最明显的希腊相比,瑞典是与它截然不同的,瑞典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变经济发展的战略减小了金融危机对于自身的冲击。主要措施有两方面。一方面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通讯、信息产业。同时也恰恰是这种以高科技为产业主导的模式使瑞典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也在金融危机当中极大地避免了金融危机对于经济产业结构造成的冲击,保证了经济的稳步发展。另一方面,瑞典的社会服务业非常丰富,瑞典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众所周知瑞典社会保障的特点是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这种特色充分发挥了社会福利的所长,通过直接为人民提供社会服务实现是社会保障的高水平。瑞典这种高度发展的社会福利既吸引了劳动力,又解决了资金失衡问题,这种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众发展的社会服务削弱了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
在福利思想方面,瑞典的福利政策具有普遍性和全民性的特点,这与瑞典社会所倡导的人人平等和合作主义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早期瑞典学派的经济社会思想对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瑞典学派提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主张对于推动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受新教路德教福利思想影响的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形态为瑞典社会福利思想奠定了基础,其福利思想既不主张教会垄断又不排斥政府在社会福利上的责任与关怀,因此瑞典形成了合作、协调、团结与公正的社会福利观。这种福利价值观团结了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使全体人民对社会福利得到充分满足。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更加强调社会公民权,这就促成了全民福利,形成了福利的“普遍性”。与此同时,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观并不否定市场的作用,但更强调政府在社会福利中应当发挥应有的作用,实行混合经济。总而言之,瑞典社会所提倡的公正与平等的价值理念是瑞典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石。
在社会福利政策方面,社会强调的社会公民权和在普遍主义的社会福利观的指引下,瑞典建立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政策,并且通过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保证了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瑞典社会福利政策一个主要的特点是社会保障的全面性,瑞典为人民提供了全面的、广泛的、涉及生老病死的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例如残疾人福利、儿童抚养福利。此外,瑞典社会福利政策还具有高水平的特点,无论是在资金还是人文关怀上,瑞典社会福利政策都维持着高水平。在社会保障政策全面性和高水平的基础上,瑞典社会福利政策更加注重公平性,无论社会的各个阶层,瑞典都追求社会福利最大限度地满足公民的需要,实现公民间最大限度的平等。瑞典通过高税收实现了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再次分配,虽有对“养懒汉”现象的探讨,但瑞典在社会福利政策方面也正在由单纯的社会福利供给转向社会福利引导,鼓励人们工作与创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四、瑞典社会福利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一)经济合理有序发展是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
通过对金融危机背景下欧洲各国所遭受的冲击情况研究,不难发现一国的经济与社会福利政策是紧密相连的。经济结构是否科学合理有序的发展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直接引发了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希腊长期以旅游等服务行业为主,在加入欧盟之后更是主要发展优势产业,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福利政策也面临着考验。而瑞典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使本国在世界经济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牢固而合理的经济结构,这些都减轻了金融危机对于瑞典所造成的冲击,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全世界都造成影响的同时,瑞典特有的经济结构所支撑的社会福利政策正发挥着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发展的作用。因此,合理、科学、有序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经济的合理发展是我国在发展社会福利政策、扩展社会服务功能的保证。
(二)福利思想是社会福利政策的内核
社会福利思想是影响社会福利的核心因素,也是指引社会福利前进方向的风向标,社会福利思想的建立与社会的意识形态相关,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已经从最开始单单的解决社会贫困问题,到实现社会公平,到实现社会的效率与公平,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不断适应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也与一国的基本国情息息相关,每个国家都在社会漫长的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意识形态,随着时代的更迭不断变化。瑞典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社会福利政策的高度非商品化与普遍公民权都丰富了瑞典社会福利政策。因而在金融危机当中瑞典社会福利政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当下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要有福利文化的指引,构建一套适宜我国国情的社会福利思想与意识形态是当务之急。
一、关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
副校长卫教授指出,中国尽管不处于本次金融危机的中心,但受到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并就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进行了深刻剖析。潘淑娟教授回顾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过程,并从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特里芬现象”出发对现行美元本位制和美元环流进行剖析和解构。她还从美国金融资产中出现的诸多“异象”出发,提出了国际金融秩序亟待改革的构想。徐旭初教授详细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机理,认为美国的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金融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原因在于证券化产品、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结构的高复杂性导致投资者无法判断所投资金融产品的风险,增强了其杠杆效应。张会恒教授强调了金融监管的重要性,认为应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建立一个适应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和风险状况的有效金融监管体系。唐敏教授认为美国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房地产次贷危机、美元本位等只是引发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表层原因,其深层根源在于以自由化、私有制、放松管制等为特征的思想组织制度基础,严重透支未来的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和有恃无恐的金融霸权主义,而次贷危机只是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沙文兵博士就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同本次金融危机进行了比较分析。徐德云博士则认为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在于其是否会形成经济危机,更在于人们由此可能产生的心理“恐慌”。
二、关于全球金融危机与FDI、贸易发展
卫教授还从产业结构、特定产业部门、企业并购与重组和全球企业裁员等角度,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社会各界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并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提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邢孝兵博士就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不同要素密集型商品出口以及我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徐松教授就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中国出口美国贸易以及中国各出口部门的贸易损失进行了核算,并提出减少损失、促进出口,要从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外汇管理和帮助中小型出口企业转型等方面入手。刘敏博士就全球经济危机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做了深入探讨,认为国际石油价格将在理性回归中探索新的平衡点,而国际油价回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我国经济增长的压力。韩刚博士认为全球金融危机会使外国减少利用当地资产进行投资或扩张的FDI,减少其新设投资与跨国并购;我国应适当调整FDI政策,从多元化渠道入手防止FDI流量的下降。冯德连教授提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外贸企业应积极采取“走出去”战略,推动企业的外向国际化,培育国际型企业家。
关键词 产业经济 金融危机 经济转型
一、引言
当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不得不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探究与思考,尤其是对中国以后的发展方向,阐述中国经济转型。此外,还需要对当前的经济模式带来的一系列危害进行思考。处在当前这个国际大环境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国际金融危机严峻,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与思考。
二、国家金融危机
(一)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背景
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资本扩张的过程中,构建了世界经济秩序的基础:一是货币领域,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信用货币体系的建立,解脱了实物对资本的束缚,虚拟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上升,造成了全世界的虚拟经济对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资本的依赖;二是在生产领域,对以美国为主导的实体经济的依赖,金融自由化成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流动的纽带,全世界的经济循环流成为以国际金融为主导的循环圈,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则是必然结果。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全球金融领域出现的一次次危机,产生的冲击波冲击了全球各个国家。美国次贷产生第一轮冲击波;美国债券引发国际金融危机是第二轮冲击波;对于美国和欧洲国家来说,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上升、税收的锐减、政府预算赤字的激增是第三轮冲击波;商品价格下降、生产和服务下降以及经济困难加剧是金融危机的第四轮冲击波。金融危机更容易在具有贸易联系的国家之间扩散,欧元区等许多国家银行希望利用美联储货币互换工具获得急需的美元,美元成为避险资产和应急资产,美国出于为后续向国际社会发债融资而极力稳定美元,这些因素有望支撑美元短期走强。然而,美元近期的价格反转并不能改变美元中长期的价值下跌趋势,决定美元长期走向的除了经济基本面和美元策略外,还有三大根本性因素:美元在全球货币储备中的地位、美元享有的铸币税特权、美元走势受制于日益严重的双赤字。
金融危机对我国也产生了严重影响,我国金融机构受到严重冲击,但由于我国的金融体制、银行制度经过改革,银行以及金融机构的质量与过去相比有了大幅的提高,加上我国政府对金融活动较为严格的控制和较为有效的管理,所以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系统的破坏程度相对较小,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却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发达国家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其中美国是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导致财富缩水、居民消费水平减低、企业投资下降,这必然导致进口减少。其次,由于在中国的金融行业没有大规模参与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其金融行业遭受的冲击不大,避免了美国和其他西方经济体所面临的困境。但是在危机的第二阶段,中国的实体经济体还是会遭到破坏,表现为对中国的商品出口的冲击,中国对外贸易、外需市场严重萎缩,国际融资困难以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等一些负面影响。
三、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中国产业经济发展亟待转型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得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下滑趋势。在国内外的发展背景下,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出现了困难,产业经济形菅暇,中国的产业也必须顺应时代,不能原地不动,所以产业经济发展的转型迫在眉睫。
其实转型的方向就是升级。认识的转型升级,包括产业之间的升级;产业内的升级;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实现高加工度化与技术集约化。目标的转型升级,在发展是硬道理的目标追求过程中,中国经济虽然做大了但并不强,只有做强了才能有拓展空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环境的转型升级,快速的经济增长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表现为水、土、空气、食物的污染,这些都是惨痛的经验教训,生态转型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健康和生命比生产总值更重要。体制的转型升级,要使得体制和文化能够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能够有利于创业,让各种经济成分公平进入、公平竞争。企业和企业家的转型升级,基础是企业,而企业家则是管事的,企业家一定要意识到过度的商业化、过度的急功近利并不利于企业发展,而仅有资金没有核心技术和市场需求,也无法支撑企业的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营企业,低成本制造是民营企业的一大特征。民营企业最重要的是自主创新,努力从价值链低端转移至高端,“创新成本低”将引领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成为中国与国际竞争的又一个战略竞争力。在创新过程中,创新目标设定要用国际标准,以国际的视野将有限的投入聚焦到中国比较优势的领域。
(二)中国产业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全球经济,在这种不利的世界经济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虽然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持续顺差,但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市场的消费能力在下降,储蓄率在上涨,这意味着中国出口好转的势头是有限的。其次,国际经济环境混乱导致国际双顺差的结构失衡,以及储力持续大幅增长的总量失衡,也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挑战。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压力使中国推进低碳发展面临着特殊挑战:目前的高碳排放阶段,资源禀赋的高碳结构,国际分工体系中属于高碳的加工制造环节。而这一系列都属于粗放型经济模式。经济增速换挡也带来挑战,其和经济周期不同,经济周期可以返回原来的状态,而经济增速一旦下来了就难以返回,所带来的挑战远大于经济周期性的挑战。同时,经济增速是一种连带挑战,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经济结构调整;部分行业萎缩,面临倒闭;市场需求减少,订单减少,金融风险加大等。而这些挑战都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只能迎接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笔者认为应该立足根本点和扩大内需,科学利用外资,提高外资质量和对外经济发展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结语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道路坎坷,金融危机的大环境让我们为中国的未来经济发展担忧,需要政府采取正确的策略进行宏观调控,发挥指挥的作用。当今世界金融局势,只要美国出了问题,全世界都会受到影响,这就是“美国打个喷嚏,全世界都会感冒”。中国得时刻备着“感冒药”。企业,尤其是企业家,得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顺应时展,紧跟世界步伐;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扩大内需;优化出口结构,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作者单位为重庆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