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创意市场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进入21世纪,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得到深化发展,然而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上有着不完全相同的命名与内涵。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英国、美国、日韩等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英国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鼻祖,注重创新的内核,使用“创意产业”的概念;美国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有着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市场运作体系,因此美国倾向于“版权产业”的说法;日本将文化类的产业称为“内容产业”;法国、韩国等国家使用“文化产业”的概念。北京市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特点,由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明确使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说法。
自2006年北京市政府制定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战略规划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并呈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自2004年起步,经过了近10年的发展,到2014年,增加值从613.6亿元跃至2794.3亿元,实现大跨度发展。至2014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稳步发展,规模持续扩大,支柱地位进一步加强,全年实现增加值2794.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1%;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109.7万人,同比增长2.2%。
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网站历年年鉴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以集聚式发展为特点,由北京市政府分四批认定了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些集聚区是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30个集聚区分布在北京市16个区县,其中朝阳区以8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居于榜首,海淀区有3个,其余各区1-2个不等,从地理分布上来看,集聚区主要集中分布于主要城区,远郊区县大部分只有1个集聚区。而从2014年开始,北京市政府在原有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发展的新规划。北京市政府在2014年5月印发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年)》,之后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在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区的发展基础上,统筹整合资源,着力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这标志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步入了“功能区”引领的新时代。
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演变
2004年以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属于无统筹时代,由于没有明确的概念定义,政府并没有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明确的政策定位和政策支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品日益成为人们生活需求的一部分,文化、科技、艺术等多种业态的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新生,北京市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开始进行规划。2004年以后,文化创意产业进入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开始重视和发展,北京市也加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与支持,先后成立了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等园区,政策扶持也以原有的园区为对象。至2006年,北京市政府开始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有统筹的规划,开始进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认定,截至2013年,北京市分四个批次共认定了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一阶段是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大规模发展的结算,政府的政策从原有的园区支持演变为主动规划、引导发展、集聚引领,对集聚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重点的扶植,充分发挥集群效应。
从2014年开始,北京市进入了“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时代。原有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划定,局限与某个区县内,而功能区打破了区县的界限,有些功能区呈现了跨区分布的特点,以业态的发展方向和功能的共性为界定。新的政策是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衍生而来。北京首创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各集聚区纷纷进入发展瓶颈,园区容量受限、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愈演愈烈。为了打破现有的格局的局限,北京市政府提高了站位,从全市的角度,重新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整合,在原有基础上形成20个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以“文化+科技”融合与“文化+金融”融合为两条主线,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多种业态发展。
三、新常态给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014年5月,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提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此后,“新常态”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代名词。“新常态”是经济学范式转换、经济模式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全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低速,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同时,原有的粗放型增长出现了明显的要素性转变,从资源、投资等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是一个深刻变化、持久维持的状态,是整个经济结构进行优化、转型、升级的过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同样存在着“新常态”的挑战。“调结构”、“产业升级”等说法已有数年,在“新常态”的定义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的重点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内核是“创新驱动”。作为高附加值、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新的背景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进入“新常态”背景,传统产业已经呈现相对饱和的状态,新产品、新业态大量涌现和融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概念引领“创新”成为新经济环境中的发展内核,“双创”将改变过去缺少创新、以模仿为主的发展方式,将创造力提升为当下最重要的发展引擎之一。而文化创意产业正切合了这种新常态发展的需求,文化创意产业的创造力和活力正是其发展的优势,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政府规划和引领为主,其发展的政策环境在不断的优化,而政策环境的支撑也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北京市认定的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只有三个集聚区是自发形成,分别是北京798艺术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和北京CBD国家传媒产业集聚区,其余的27个集聚区中,政府主导建设的有17个,包括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北京时尚设计广场等,剩下10个集聚区是在原有资源和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升级而来,包括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规划建聚区、北京古北口国际旅游休闲谷产业集聚区等。在政府的主导规划和引导升级政策之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动全市的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而在新常态下,文化创意产业除了政策引导,更需要不断强化内功,使其增长的内在动力成为发展的主要推手,在市场需求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中,更加适应新常态下的市场发展态势,在既有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下,发现新的创新点和增长点,能够不断升级或是转型,充分利用新常态下的新思路,如互联网+、创客时代等新概念,为应对新常态下的市场冲击与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新常态”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面对新常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须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以多种融合为基础,实现新的跨越。
(一)把握市场动向,适当“去政府化”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政府的确功不可没,但任何产业的发展要经得住市场的考验。文化创意产业更多应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应当以公共秩序维护者、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完善市场秩序,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形成良性发展的大市场环境。
(二)加强业态融合,注重“互联网+”
互联网全面渗透人们的生活已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发展相对成熟还是初期建设的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互联网+”式的发展是大趋势。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8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加强融合力度,在现有的与科技和金融融合的发展主线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特点,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多业态模式。
(三)优化集聚发展,完善产业链
新常态下,已成集聚发展态势的文化创意产业要不断优化现有发展模式,在产业内部进行深度结构调整,使集聚发展的效应更加凸显。从集聚区到功能区的转变,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突破了行政区划界限,目的就是让集聚区能够打破现有固态竞争格局,形成外部互动,使现有集聚的产业能够更好的融合多种业态,完善产业链,通过龙头企业或行业的带动,促进其上下游关联产业共同发展,提升功能区的整体活力。优化集聚发展,还要注重品牌打造,形成品牌效应,让集聚效应实现最大化。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北京圈
当前新常态下,国家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快于天津市与河北省,而其辐射力度也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得到长足发展,力求打造出以北京为核心的“北京圈”文化创意产业格局。从市场上,实现三地融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输出能够拥有更广阔市场;从合作上,三地可形成“比较优势”,各有侧重,避免扎堆发展形成恶意竞争;从发展上,拓展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多资金支持,同时拓展交流渠道,使三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成组合优势,向全国进行辐射。(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炜,姚海棠.试析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J].北京市社会科学2011,(3):20-25.
[2]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Z],2016.
[3] 管怡舒.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从集聚到功能的转变[J].城市文化2015,(4):127-128.
[摘 要]义乌创意产业作为义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义乌市场未来发展的新机会。本文在创意及创意产业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基于义乌市场分析了当前义乌创意产业链及创意生态体系构建等现状,并从义乌市场与创意产业联动、创意人才培养等角度分析了发展义乌创意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创意;创意产业;义乌市场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5-0032-02
通过近30年的发展,义乌市场已形成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相配套的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目前,义乌市场主要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小商品市场;第二层次为专业市场,主要有农贸城、物资市场等。然而随着相关竞争市场的增加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再加上外贸形势的日益严峻,义乌实体市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这样的现状,转型升级是义乌市场的必由之路。而义乌市场转型升级是一个包含目标、定位、路径于一体的整体提升与重新塑造。其中基于市场基础上的创意产业构建及延伸是实现义乌市场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之一:构建并延伸创意产业能够实现义乌小商品的“义乌制造”变成“义乌创造”,从以批发为主要经营模式的低端产品转向精品化、品牌化,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义乌市场的内源型发展。
1 创意产业内涵界定
11 创意内涵界定
本研究所阐述的创意,是基于市场需求而产生的独特的、原创的和有意义的想法,并且又具有商业执行效果的行为。相比于创意的其他内涵界定,本研究的创意内涵具有如下四个特质:一是创意是多重属性的结合,可以是原创,也可以是在模仿基础上的二次创意;二是创意是一种整合,它是基于各种素材基础上运用人的主观性思维进行整合的结果;三是创意更是一种行动,它包含行为过程与结果;四是本研究所提的创意更是一种具有商业价值的创意。
12 创意产业的内涵界定
创意产业是创意理念与行为的产业化模式,是从产业生态链的角度模式化了创意的产生及商业运营过程,是一种可归纳、推广、借鉴的商业模式。它主要包含以下六个环节:一是创意激发阶段,即激发创意思维及灵感阶段;二是创意多角化发展阶段,即运用发散性思维多维度拓展创意想法阶段;三是创意适用阶段,即将多角化创意用之于商业实践阶段;四是创意行为重构阶段,即在适用基础上的创意行为的调整阶段;五是创意的商业化阶段,即将创意真正作为具有商业价值产品的推广阶段;六是创意的报酬及保障阶段,即创意行为获得了商业报酬进而实现产业链再循环,同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构建创意的保障体系。
2 义乌专业市场背景下创意产业概况
21 创意集中于二次、局部浅层创意
义乌市场的创意产品种类日渐增多,涉及越来越多的行业。但由于义乌市场是商贸型市场而非生产型原发性市场,所以其创意的产品有着市场滞后性,创意基本集中于模仿广州、深圳、上海等产业链前端的市场基础上的二次创意。虽然二次创意是原有创意基础上的加工与深化,但因为缺乏原创性、独特性而使得产品难以先入为主,“摘得头筹”。与此同时,义乌目前的创意绝大多数集中于商品外形设计,少部分是原材料创新,几乎没有科技型的原创型创意。因此义乌创意产品仍然以局部浅层创意为主。
22 创意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
第一,缺乏拥有多角化思维的创意人才储备。创意产业的创意激发及多角化发展是整个创意产业链的“触发器”,其核心在于创意人才的培养。但是目前义乌创意人才总量偏少且技能结构不合理:以产品造型设计创意人才为主。这就难以支撑整个创意产业链的构建与延伸。第二,缺乏创意商业化运营的强有力载体。创意产业区别于创意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创意适用及商业化开发。从现实角度来分析,企业是唯一真正的开发主体。然而当前义乌企业对于创意研发的投资极低。从义乌市政府对1571个企业经营户的调查发现,企业产品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10%以上的企业仅有1127%,≤5%的企业占据了被调查对象的6258%。这样的投入比必然使得产品创意开发及商业化运营难以有效开展,创意产业链无法构建。第三,缺乏公平的创意回馈机制。创意产业链之所以能循环推进,原因之一在于创意的报酬回馈体制建立,也就是说创意开发企业应得到相应的报酬回馈。然而以小商品为主的义乌市场却缺乏有效科学的定价体制,难以建立创意产品的高附加值且有竞争力价格。在市场实际运行中,创意企业的产品最终也难逃价格战的厄运,最终难以收回创意开发的成本支出。这样的现状就难以可持续推进义乌创意产业发展。
23 创意生态体系尚未形成从宏观角度分析,创意及其商业化开发是创意产业与环境良性互动的结果。创意生态体系决定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其中比较关键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城市文化两个要素。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的区域经济。义乌城市经济是建立在市场上的城市圈经济,义乌又称“小商品之都”。“小商品之都”的城市经济形象一方面有助于义乌城市定位,但另一方面却约束着创意产业发展。因为这样的城市经济模式基本仍处于传统的中低端批发阶段,难以支撑创意产业精品化、个性化的需求。与此同时,义乌城市文化中的“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和“拨浪鼓文化”代表了老一代义乌人的文化特质,也体现出义乌的区域文化。但由于义乌小城镇文化浓厚,城市发展的起步较迟,义乌的城市文化依然体现出浓郁的传统乡镇文化特质,包含较少的创意文化因子。
针对文化资源丰富的河南省,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研究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品牌的现状与问题,从品牌文化的视角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扩大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价值外延力,为塑造具有河南特色的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1.促进经济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创新性的业态特征,塑造文化创意产业品牌能够体现出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方面的独特性,对加快区域经济创新具有独特的促进意义。2.推动文化创新。打造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品牌能够提升我省的文化创意转化力,将我省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助于提升我省文化创新力和吸引力。3.提升国际形象。文化创意品牌塑造不仅能够提升我省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还能够提升我省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这对于我省文化品牌的输出,形成持续性的竞争优势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二、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先进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塑造现状及经验分析
从国际上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其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占GDP比例高达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影响力在全球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以美国电影业为例,福克斯、华纳兄弟、梦工厂、派拉蒙、环球、米高梅、迪士尼等公司已经成为了全球电影市场中的佼佼者,美国的电影产量仅占全球的6%,而市场占有率却高达90%。这样的市场状况与美国成功打造文化创意品牌息息相关。首先,美国政府注重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高水平的引导和管理机制,在市场管理中运用经济、行政以及行业自律的手段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法律的约束。其次,美国首先将科技和文化紧密结合,使得美国的文化产业产品营销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重点体现在大众传播媒介领域,印刷工艺、音像制作、电子网络传输、数字化媒体技术、通讯卫星等高新科技在文化产品的广泛应用上。再次,美国始终着眼于国际合作,注重国际资本的吸纳,充分吸收世界文化资源和人才,开展全球品牌营销战略。最后,在文化产品最终的制作销售环节中,敏锐地迎合全球市场需求并引领国际市场的潮流,充分掌控国际市场。从国内来看,我国香港、北京、上海等地,文化创意产业表现为突出信息化、高端化和国际化的特点,成功塑造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使得这些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以上海为例:上海市政府提出要将主要企业、主要设施、重点项目和大型国际活动进行集中整合,有效互补,倾力打造在国内甚至是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知名文化产业品牌,将“创意上海”作为向全世界宣传上海城市形象和精神活力的名片。据权威机构的数据显示,上海市在数字娱乐业、文化艺术业、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等行业已发展出来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创意品牌。因此,从整体上来说,这些地区在科学化文化创意产业结构政策,明确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地位,抓住产业发展本质,建立科学的产业发展策略体制改革有力促进优势资源产业化以及加强人才培养,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意资源等方面非常值得我省借鉴。
三、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塑造现状
(一)文化创意投入加大,然而品牌个性不强
2014年至2018年,河南省财政将设立每年度2000万元的新型文化业态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动漫、文化创意等新型文化业态发展。④政府的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的积极配合以及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的引进,预示着文化产业的主题将越来越多元化,这将使得我省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来源持续且有效,支持这一产业的长远发展。河南省并不缺乏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创意企业,然而,其品牌形象不够鲜明,缺乏个性化符号化的整体传播。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只有通过个性鲜明、差异化符号化的视觉形象和整体传播途径,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争得一席之地。
(二)文化创意产业实力初显,然而产品与文化脱节
2012年以来,我省出品的文化创意成果常常在大型的评奖中获奖。证明了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设施全面、拥有一定研发和建设能力这一事实,河南创意产业的实力已经在一点点地显露。然而,我们的文化创意产品相比于绚烂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还显得单薄和无力。这就使得文化创意产品搁浅在市场上而无法与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化资源齐头并进。这种脱节源于品牌建设的连贯性认知的缺乏,直接导致了文化创意产品的苍白无力,品牌价值无法得以呈现,地方性的文化精髓无法得到传承。
(三)文化创意产业品牌竞争力亟待加强
文化创意产业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软实力”的强弱,虽然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然而,从与国内外发达国家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数量少、知名度低、竞争力差,品牌缺乏个性和创新力、品牌视觉形象力弱,究其原因则是因为河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缺少品牌竞争意识。由此可见,通过大力塑造优秀的文化创意品牌形象、提高品牌调性和价值内涵来进一步加强我省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是紧迫和切实可行的。
四、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塑造策略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消费者对在文化消费中精神层面的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广大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精神层面的愉悦感是众多品牌面临的难题。品牌塑造的诞生过程是一个从概念到品牌再到产品的生命过程。它赋予了文化产品特定的象征意义,而这种象征意义又通过品牌传播活动逐渐成为品牌的象征价值,升华了文化产品的愉悦功能和个性的表达功能。
(一)品牌的准确定位和品牌延伸
文化创意品牌科学而理性的定位,往往决定着这一文化创意产品的内涵是否能够准确地传递给消费者。对品牌进行准确的定位,让文化创意品牌在大众心目中简历一个独特的位置,是塑造文化创意产业品牌的核心。定位是需要挖掘特色和持续创新的,而同时,品牌延伸也逐渐成为各文化创意企业战略增长的核心。文化创意产业的最终目的都是将无形的文化内涵转化成有形的文化产品,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对品牌的理念和内涵进行拓展和延伸,从根本上实现文化创意品牌的价值。值得关注的是,在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概念塑造向有形产品领域延伸时,有关机构应加强对相关领域的指导工作,加强对相关授权企业的资质审定以及对衍生产品的延伸管理,从而不断强化和维护品牌的核心价值。
(二)发挥“政-产-学-研-社”结合的品牌市场化模式的优势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当前市场经济中的一支新兴力量,离不开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和各项法律法规的监督指导,通过中央及各个省市地区的合理规划和督导,进行适合于地区现状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结构改造和升级,同时兼顾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国内外各地区的产业合作与研讨,并且提升社会总体文化氛围和公众欣赏能力,有利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其他相关行业共赢发展,通过最合理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如此一来,就能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社”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市场化模式的优势。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进行有机结合,以文化创意丰富信息化的内容的同时用信息化的手段武装文化创意,充分展现文化传播力,从而促进文化事业成长为引领市场经济发展中坚力量。
(三)整合优化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网链
想要促进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一个现实而科学的选择就是:依托我省的文化资源,强力打造优势品牌,形成产业特色,使得市场辐射力和占有率得以提升,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需要打造一系列围绕品牌开发的产业发展策略,发展战略尤其要表现出全局性,同时需要注意文化资源分布、文化产品合理规划、创意产业布局和整体效益的兼顾。加强法律和法规的建设保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文化品牌开发。发展与未来新的技术和经济形态相协调的新型文化产业形态已经成为当前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化创意产业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合乎逻辑地跨上世界经济和社会舞台。当前,拥有优势数字信息和技术程又拥有最辉煌未来的必须。因此,我省急需构建包括虚拟创意产业园区,数字文化信息港和网上文化内容市场的强大数字文化平台。为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提供更加优良的发展土壤,创造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建设更加先进现代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强调在园区内部将产业链的搭建、企业架构的调整和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得园区的产业结构品牌突出、特色鲜明、有效互补、方向多元、研发积极,从而使得产业经济得到明显的提升。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外部建设上,必须注重引导各区在建设集散地时与区内传统产业聚集区形成有益互补,与本土的文化传统资源和周围环境相结合,在协作和沟通中逐渐明确自身的产业定位,加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四)立足本土资源,延续历史文脉,打造地域特色创意产业
虽然从总的来说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不难看出,一个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时代已到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结合我省自身特点,不断向这个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奋力进军。创意产品要想占领市场必须突出品牌效应,必须打造文艺精品。需要明确的是我们目前的知名文化创意品牌还太少,在全国的影响不够大,文化资源开发的力度还不够强,我们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山水资源,所有这些资源都需要有文化的头脑和有创意的头脑进行加工改造整合,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的艺术精品,要采用文化创意品牌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同步战略,⑤对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塑造要兼顾独特性、科技化、视觉形象力和塑造执行力。⑥品牌塑造的关键是持之以恒地对品牌理念文化进行创新,立足于我省本土资源,延续我省历史文脉,打造符合我省地域特色的创意产业。
五、结语
F127 A 1007-7723(2012)08-0007-0004
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人和团队的创造力、技能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P4~5),是社会文化发展与经济日益发达的必然产物。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大背景下,创意产业的迅速成长已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以创新、创意为核心的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已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义乌专业市场及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义乌专业市场的发展现状
专业市场是以现货批发为主,大规模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或若干类具有较强互补性、互替性商品或某一行业相关商品的坐商式的有形市场,是一个以流通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P88~89)。而义乌目前拥有义乌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宾王市场、针织市场、江滨路电器专业街、家电市场、通信市场、电脑市场、物资市场、木材市场、家俱市场、农贸城、生产资料市场、房地产交易市场、化妆品市场、服装市场、副食品市场、领带市场、床上用品市场、花边市场、毛巾市场、纺织品市场、打火机专业街、围巾专业街、内衣专业街、眼镜市场、文化用品市场、针织原料市场等20余个专业市场,30余个行业,1502个大类,32万余种商品,包括工艺品、饰品、小五金、日用百货、电子电器、雨具、玩具、化妆品、文体、袜业、副食品、钟表、线带、针棉、纺织品、领带、服装等所有日用工业品。其中,饰品、袜子、玩具产销量占全国市场的1/3强,工艺品、饰品、小五金、眼镜等优势行业商品出口量占行业销量的70%以上。这些专业市场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义乌企业的产品销售,也加快了义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的步伐,极大地促进了义乌经济的发展。
(二)义乌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义乌小商品城享誉海内外,随着国际商贸城规模的扩大,义乌市也逐步在打造世界级小商品航母,其城市综合竞争力在浙江省县级市排列第一、2011年中国县级市排名第十九位,目前已拥有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2.5万余家工业企业,形成了纺织、工艺品、文具、玩具、饰品、拉链、化妆品等优势和特色比较明显的产业集群。
基于义乌专业市场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义乌一直非常重视产品的创新和创意开发,2011年义乌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4439件和3069件。2012年1~9月份,义乌市专利申请量达5160件,其中发明专利333件,实用新型专利2396件,外观设计专利2431件;专利授权量达3507件,其中发明专利65件,实用新型专利1495件,外观设计专利1947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前3季度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66%和67%。
2010年,以“政府主导,产学研合作,企业化运作”为运行模式的义乌创意园正式开园,给义乌产品的创新、创意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有30多家知名创意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入驻。2010年义乌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57.8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53.4亿元,新创建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家,组织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86项、国家级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2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项、省级重大专项项目4项;新认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累计21家。2011年底,为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示范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之路,义乌市认定浙江棒杰数码针织品股份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为义乌市创新型企业。
基于义乌高度密集的产业集群、相对齐全的产业种类、产业密集的专业市场以及发达完善的物流配送,极大地缩短了产品从创意到样品、到制造、到成品、到市场的流通时间。创意产业的创意附加值结合义乌小商品制造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不仅提升了义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加速了义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步伐,促进了义乌经济的新增长。
二、基于专业市场发展的义乌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分析
(一)基于专业市场发展的义乌创意产业集聚的外生空间
外生空间是指催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外部条件与环境,是对创意产业集聚的宏观尺度上的考量(P95~161)。基于专业市场发展的义乌创意产业集聚的外生空间包括义乌的开放型经济、移民城市人才的多样性、义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义乌城市空间秩序的更新和优化、浙商文化的积淀等。义乌市地处浙江中部,交通物流系统发达,市场自1982年创建至今一直坚持“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市场的发展开放是前提。改革开放30多年,2011年,义乌三产比重优化为2.7∶42.8∶54.5,商贸服务业日益发达,企业众多,浙商文化的宽容、创新、开放、灵活,不仅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而且也吸引了全国各地不少人来此经商、办厂。义乌常住人口120多万,而实际户籍留住人口仅有50多万。目前义乌市场的小商品已经出口到世界215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企业经登记批准在义乌设立办事机构921家,已登记外资合伙企业428家,占全省的97%,常驻外商1万余名。在这种开放型经济中,生产要素、商品可以自由地流动,从而实现了最优的资源配置和最高的经济效率,为义乌的创意产业集聚奠定了市场基础,不仅使义乌真正实现了“以商促工、引商转工、工商联动”,而且也使义乌构筑起了“小商品、大世界,小企业、大集群,小产业、大市场”的工业发展格局,推动了小商品集散中心向小商品流通中心、制造中心和创意研发中心的方向发展。
(二)基于专业市场发展的义乌创意产业集聚的内生空间
创意产业集聚的内生空间是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赖于生存的基础条件和要素。义乌创意产业集聚是在专业市场发展、自发形成、政府导向的综合作用力下产生的。随着义乌专业市场的发展,产品日趋同质性,档次低,附加值低,利润空间缩小,加之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义乌廉价的小商品制造业已进入低利甚至无利的时代。市场对创意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使义乌自发形成了初期的创意产业,一些拥有技术人才和资金实力的企业开始大力投入创意产品的研发。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义乌政府 也期待通过创意、创新推动经济转型。2006年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创办,是当时浙江省首个国际性文化产业展会,经过5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内文体行业唯一的外贸主导型展会。2012年,据不完全统计,义乌市文化产业生产销售总值已超过1000亿元,其中核心类文化产品总值达200多亿元,生产经营单位1万余家,从业人员30万人,形成了以印刷包装业、文教体育用品、框画工艺品、年画挂历、制笔业、娱乐业等六大优势行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群,成为浙江乃至全国文化产品的主要销售基地、生产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2006年义乌市政府《义乌市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08年义乌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筑义乌人才高地的若干意见(试行)》,利用政策优惠、税收优惠、提供服务等政策工具,促使创意产业集聚区迅速发展。2010年义乌市总工会联合制定了《义乌市创新型企业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认定了21个创新型企业,以期带动义乌企业自主创新发展。
(三)基于专业市场发展的义乌创意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
义乌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立足于专业市场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服务,推进“兴商建市”战略。基于此,根据产业的共同特征、与创意产业的相关度,结合义乌经济发展目标,确定义乌市重点发展小商品研发设计创意、城市建筑设计创意、广告会展创意、咨询策划创意、休闲娱乐时尚消费创意等五大行业。小商品研发设计创意着重于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品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等行业;城市建筑设计着重于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城市绿化设计等行业;广告会展创意着重于广播、电视、会展服务、广告设计等行业;咨询策划创意着重于市场调研、证券咨询、市场调查、企业策划、企业咨询等行业;休闲娱乐时尚消费创意着重于休闲娱乐、美容美发设计、婚庆策划、摄影创作、娱乐游戏、旅游消费等行业。义乌创意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则是上述五大类行业的城市商圈产生的空间裂变,以及与义乌经济开发区为首的几大工业园区的伴生,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空间集聚则是位于义乌工商学院内的创意园区。该创意园区总面积6000m2,入驻设计企业31家,个人工作室12家,院校科研机构9家,行业协会3家,业务领域涵盖产品设计、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广告设计、企业管理咨询、品牌策划等,内设“设计学子实践基地”、“工业设计展示区”、“商务配套区”、“高校科研机构业务区”、“工业设计企业工作区”等功能专区,通过运行“网络媒体”、“招商发展”、“展示交易”等业务平台,精心打造“设计学子实践基地”、“最具影响力小商品设计奖”、“工业设计特色示范园”、“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园”等特色品牌,以推动义乌小商品品牌升级,提升义乌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十二五”期间,还将以现有创意园大楼为基点,向周边拓宽,建成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的创意产业带,使之成为义乌乃至浙中地区的创意产业、创意人才集聚区。
三、义乌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发展模式
(一)基于专业市场、专业街的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延展模式
创意产业是通过分散的个别劳动、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和集中的社会结合劳动来组织生产,生产的过程也是创意和创意产品产生的过程。创意的产生来自于创意人才对于市场需求的思考与把握,通过设计、制造、生产,才进入创意产品的流通过程。而市场需求是创意的出发点,因此,义乌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应首先基于20余个专业市场、20余条专业街进行延伸发展。义乌比较有特色的专业市场及专业街,如小商品市场、汽车用品配件专业街、灯具建材专业街、室内装饰专业街、福田工艺品专业街等,通过市场商户与顾客的接触,了解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产品的专业设计、制造、生产,形成专业创意空间集聚。
(二)基于城市商圈的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裂变模式
义乌城区商业圈比较密集,市区一级商业区有绣湖广场商圈、宾王商圈、工人西路时尚休闲服饰特色街、城中中路精品服饰特色街、稠州路都市景观商业街、江滨路休闲娱乐特色街、宾王餐饮特色街、其他专业街等;市区二级商业区有北苑二级商业区、稠江二级商业区、后宅二级商业区、廿三里二级商业区、城西二级商业区等;还有市级商业副中心,佛堂、苏溪、上溪等;以及由义乌江两侧的国际商务中心与国际文化中心构成,集贸易、金融、政务、信息、文化、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福田-江东商务中心区。这些商业区中均有为数众多的、隶属小商品研发设计创意、城市建筑设计创意、广告会展创意、咨询策划创意、休闲娱乐时尚消费创意等行业的商户与企业。义乌创意产业的发展可由这些城市商业圈形成的裂变效应产生空间集聚。
(三)基于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伴生模式
2012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义乌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义乌经济开发区共有工业企业296家,配套服务企业350家,现已形成了彩印包装、针织服装、工艺饰品、拉链等优势行业,培育了浪莎针织有限公司、浙江伟海拉链有限公司、浙江华鸿工艺品有限公司、浙江三鼎织造有限公司、浙江顺时针服饰有限公司、浙江大德制药有限公司、浙江朝日科磁业有限公司、义乌百思德彩印包装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中居于领先地位,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实力,拥有创新、创意的集约要素。义乌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依托于这些开发区、工业园区的龙头企业,形成企业孵化模式,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形成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空间集聚。
义乌创意产业的发展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基于专业市场发展的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已有一定的基础,在自发形成和政府导向的综合作用力下,创意产业作为城市新兴产业的代表,将越来越明显地发挥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充分利用义乌现有资源和优势,努力发展创意产业集聚地,积极培育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吸引和培养创意产业所需人才,促进创意产业的理性健康发展,对义乌小商品走向世界小商品大舞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 考文献]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新论.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
王文科,史征.中国区域文化产业指数的建构影响与传播——以浙江义乌为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国义乌政府门户网站,2011年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
褚劲风.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周灵雁,褚劲风,李萍萍.上海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6,(12).
褚劲风.上海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2).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国际化 竞争力
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就是要国际化,它的市场空间是巨大的,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闪光点,北京要在文化创意产业上有长足的发展,就要与国际发展趋势方向一致,要大力实施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提升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全球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这个观点已成为不争之事实,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具有传播文化、扩大文化贸易和重塑国家或城市国际形象的多重意义。据了解,世界各国政府都高度关注和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例如,在英国政府极其看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专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对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扶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该国的第二大产业;美国也是如此,为了给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实施了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大大增加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在国际交易中,文化创意产品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交易额上都在不断增加,文化创意产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的趋势势不可挡,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全球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1.1 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繁荣能使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对一个国家产生精神层面上的认同感。不断提高中华文化在文化产品、文化资源、文化消费、文化市场全球化过程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可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信任与尊重,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增加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1.2 有助于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和塑造北京新形象,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全球化进程使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民族文化要在全球化中生存、发展、光大,就必须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个性。国际经验表明,优秀民族特色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原创力的重要来源,但它需要挖掘,需要新的阐释,更需要通过创新形式加以表现。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老的城市、大量的历史文物、各类博物馆、繁荣的文化市场和数量众多的文化场所等,都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培育文化创意的沃土,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既要突出传统文化的古老和深厚,也要体现北京文化的时尚特色,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格,创建自己的文化品牌,使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并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塑造出文化北京、创意北京的新形象。
1.3 有助于增强北京市的综合竞争力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极强的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在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发展规模和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北京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作为中国的科技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意人才。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北京独特、丰富、优秀的文化资源,创造大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产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不仅能增强北京文化贸易的竞争力,增加文化商品和服务的贸易输出,更主要的是还可为服务业和制造业增加可观的文化附加值,提高其他产业的竞争力,进而增强北京市的综合竞争实力。
1.4 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等特点,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各国都把绿色经济产业发展作为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点。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新机会,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特征,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力量。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国家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心。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要求产业发展走高端、高效、高辐射之路,要求体现资源节约型、服务主导型、创新驱动型、生态友好型的科学发展理念。
1.5 有助于提升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
文化是国际大都市最吸引人的一个方面。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能否培育更多的创意能力,已成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放眼全球,创意产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几乎无一例外地集中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大城市,这些城市也以富有特色的创意产业而闻名遐迩。创意产业作为源于个人的才华、技能和创造力的产业,已成为国际大都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的强化无不得益于发达的创意产业。
2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条件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经济和科技深度融合的产物,文化创意产业能否成功地进行国际化发展,需要各方面因素的整体配合。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发展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名城。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现状;问题
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江苏省文化创业产业园区集群品牌建设与传播状况调查研究”和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群品牌建设与传播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8日
当今时代,“品牌”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瞩目的焦点,也成为一个企业出奇制胜的法宝。成功的品牌意味着较高的利润和较多的市场份额,是一个企业、公司、集群的重要标志。在同质化日趋严重及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集群品牌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发达国家与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才可能可持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发展同企业的品牌发展规律相类似,所不同的是它主要影响集群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协同发展效应,集群品牌如果深受消费者欢迎,同样也会影响到集群内每一个产品品牌的市场销售。因此,研究集群品牌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产业集群的发展,关键是发展集群品牌,使产业集群走品牌战略路线。各地方文化创意产业都应重视集群品牌的建设并运用品牌的力量去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发展现状
纵观中国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可以说在中国许多地区都已形成不同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很多地方都能结合当地的文化及风俗特色去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无论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还是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各地区产业集群发展速度、质量、水平差异很大。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地方发展不均衡。中小企业是集群品牌的产业主体,这些企业在地理位置靠近、社会文化形同的基础上集聚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并在开拓国内外市场中不断扩大,集群品牌也因此形成,如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东莞市电子信息产品产业集群等。从区域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区、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较,这些地区的产业集群分布最为密集,特点也最鲜明,发展速度与水平也较其他地方更加先进。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文化创意创业集群集中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数量与规模也位居全国之首。在这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较好的地方,人们更加重视集群品牌的建设,品牌意识更强,优势更加明显,集群品牌的建设相对于其他地区亦更加有利。沿海地区具有较为丰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氛围,创新、创业能力较强,注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之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为集群品牌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中西部地区开发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集聚较少,人们对品牌建设的战略意义还认识不清,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行业分布不均。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在各个行业中的分布亦不均衡。文化创意产业的类型包括:文化艺术类,新闻出版类,广播、电视、电影类,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类,广告、会展类,艺术品交易类,设计服务类,旅游、休闲、娱乐服务类及其他辅助服务类。其中,以传统类型包括文化艺术类、新闻出版类、广播、电视、电影类在内的产业集群还占据主流,影响力较强的集群品牌仍然以国企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以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类型为导向的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迅猛,势不可挡。大多数创业人都比较倾向于这些新兴产业,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也多以电子、网络、计算机服务为主。动漫、电子信息科技、计算机服务、广告、设计等是出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较多的几个行业,因此也更容易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集群品牌。
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全国范围来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发展的过程较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精品名牌不多,缺乏强势品牌的龙头企业。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多数以中小企业为主,缺少具有较高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大型集团企业或知名品牌引领、带动产业发展,大多数文化创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应对越来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化创意产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很多行业对资金、技术、人才、生产或办公条件要求不是很高,再加上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是很好,企业即使缺少专利技术,也可以从市场上抄袭、借鉴其他成熟产品进行模仿生产。多数中小企业还依靠政府的支持和补贴来维持企业的运营,不愿加大品牌的宣传建设,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集群品牌的发展。
(二)缺乏集群品牌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品牌运作水平较低,协同意识不强。当下,许多地区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明显的系统缺陷和市场失灵的问题,需要政府加强引导。然而,政府虽然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对此也制定出许多相关的制度与优惠政策,但由于对本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研究不够,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与一系列支持措施,因此制定的战略和政策都不够清晰、完善,品牌的推广和宣传方式也过于单一。这一方面阻碍了集群品牌的建设,使品牌运作水品较低,没有最大的发挥集群品牌效益,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政府尚未清晰地意识到集群品牌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大多数文化创意企业虽然意识到企业品牌建设及战略规划的重要性,但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发展资金不足、企业尚处于成长阶段等因素,使得企业对品牌的设计、宣传策略等方面并未做出具体、清晰的规划,自主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大部分企业仍然专注于自身的产品开发设计与企业内部建设。这不仅制约了文化创意企业自身的品牌发展,而且对整个产业集群品牌的建设和发展也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由于政府的整体战略规划不够,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运作管理体系,许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企业只是简单的空间聚集,并没有形成与之关联、配套、协同的效应。这样,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公关产品和服务缺乏,集群内交易成本大幅度增加,无法形成良性的循环效果。
(三)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自主品牌开发力度不够。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内容创新和产业环节创新等方面都明显滞后,缺乏明显的核心竞争力,存在“有品无牌”、“大而不强”的情况。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价值评估制度不完善,使得文化名人、文化产品、文化创作及内容都无法通过完善的价值评估体系确定其价值地位和影响。而且一些企业文化与集群难以与所在的地域文化相融合,这样的集群很难在该地域有持续的发展动力与创造力,也很难迎合当地市场的需求。
(四)高端创意人才匮乏,人才流失严重。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智力型产业,它的发展主要依靠创意人才。高端创意人才是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来看,多数文化创意类产业都缺少高端创意人才。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复制模仿型人才多,高端创新人才少;单一知识技术型人才多,高端应用复合型人才少。人员结构比例中技术型人才呈金字塔形结构排列,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需求矛盾。从本质上来说,当前制约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发展的瓶颈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乏,尤其缺少了解行业现状及需求的高端人才。除了特色产业及高端行业的人才匮乏,对地方产业来说,人才流失也是一个制约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以江苏省徐州市调研情况为例,大部分企业在访谈中表示许多人才流往北上广等经济发达的地区,招聘对口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或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十分困难。其次,企业的人才离职往往伴随着老客户的流失,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也随之下降,这对于企业来讲也是一件不小的损失。从长远方面来说,单一文化创意企业品牌的建设失败,在产业园区没有形成一些较有知名度的龙头企业或骨干企业的带动,也不能形成具有说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
三、对策建议
要解决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所存在的问题,政府起着积极引导的重要作用,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建设与快速发展的重要依靠。
(一)注重营造文化环境与市场环境,提高集群品牌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创新产业发展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的成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许多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都拥有良好的创新文化作为根基。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缺乏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因此要想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必须积极构建创新文化环境,注重创新创意,不断研造出更多的新产品。地方政府要积极完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市场法规体系,积极创建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环境,不断提高市场主体行为的可预见性和信任度,进而不断降低市场交易的信任成本。另外,还要加快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为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保护自主品牌的合法权益,增加集群品牌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
(二)制定完善的集群品牌发展规划,加强品牌的协同运作能力。基于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以掌握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发展现状,对集群品牌的发展进行精准定位。设立品牌管理机构,进行科学的集群品牌管理;设立商标注册机构及专利申请机制,提高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度。实现对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定完善的市场竞争体制,积极引导健康、公平的竞争环境,防止恶意竞争。跟随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不断调整和完善集群品牌发展规划,提高品牌的协同运作能力。
(三)创新产业发展和运行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的创新能力。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品牌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来说,关键是要建立集群企业共享的技术研发中心和产品开发孵化平台,提高集群企业的产品研发与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以产业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不断开发出能适应市场需求、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政府出台鼓励积极创新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积极创新。同时,加大招商引智的力度,吸引优秀的人才和技术进入产业集群,以带动整体集群品牌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防止人才的不断流失。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物质需要通常是个人最低层次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是个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因此,在人才的选拔、职称的晋升上,要导入切实可行的竞争机制,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完善人才的选拔、考核、激励、职称评聘机制,把各类人才的潜能有效地激发出来,让其在岗位上尽展其长。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加强工资制度改革,实现薪酬市场化,防止人才流失。加快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整体品牌形象,培育差异化的品牌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地方的经济建设,从而推动当地的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结构;而且可以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与城市形象相结合进行独特的经营管理,依托人文、区位优势,造就时尚生活环境,增加城市的文化含量,有助于城市形象的再提升,从而更进一步地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
主要参考文献:
一、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动力分析
(一)源生动力――消费者需求
需求是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的源生动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旅游消费需求的日益升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强,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方式的转变,消费观念的更新,大众化旅游需求正转化为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个性化体验旅游需求,文化日益成为旅游的最初动机和最终目的。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产业高关联度、文化展示性以及体验、休闲等特征,强调满足人们精神性、文化性、体验性等需求。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文化及创意正好满足了旅游者对文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旅游产业必须引入文化元素,利用文化的创造性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增加文化创意产品,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保证并拓展更广阔的旅游市场。
(二)内生动力――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是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内生动力。两大产业本身就是有限性资源,而竞争是实现有限资源合理配置的方式与途径。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在产品、制度与模块、核心能力等三个层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因此基于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期望,各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加强合作的过程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三)外部支撑力――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是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外部支撑力。制定和完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制度及规划,能有效地避免和规制盲目、重复、破坏资源的纯粹追求利益的融合行为,逐渐形成有利于旅游产业融合的市场运行机制。成都市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
(四)外部助推力――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外部助推力。信息技术创新步伐的加快、应用范围的拓展、融合程度的加深,为拓宽文化传播渠道,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完善文化体系等做出贡献;同时为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平台,并且为个性化、互动性的虚拟旅游构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打破文化创意产业门类的边界,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传播文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进一步融合。
二、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
根据上文对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的分析,可以得出在技术进步、市场竞争加剧、产业活动的政府支持力度加大及市场需求改变等内外部动因的推动下,都有可能引起技术边界、资源边界、产品边界及市场边界模糊或消失,也就意味着产业多层面边界的突破和多层次产业融合的形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都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逐渐走向融合发展的道路。
三、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路径选择
(一)技术融合路径
两大产业各自开发、利用资源以及研发产品所需技术的结合是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1.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创意驱动作用,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改造升级,培育形成数字出版、动漫制作、创意设计、网络游戏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推动VR(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在旅游资源展示领域的应用,增强旅游产品的科技表达能力。
2.在营销渠道方式上充分运用新媒体,注重信息服务功能建设。借助新媒体、新技术进行营销,以改变传统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的形式来实现对市场的宣传和占领。
(二)资源融合路径
成都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敢为人先的创意精神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是两大产业共同发展的载体。
1.深入发掘融合区域内旅游资源及文化资源。成都市现有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文化、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熊猫文化、以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化、以武侯祠为代表的三国蜀汉文化、以川酒川菜、名小吃、农家乐等为代表的饮食休闲文化、以名优川茶及其泡制工艺、茶馆、茶道为代表的茶文化以及以川剧、清音、金钱板、谐剧等为代表的地方戏曲文化等标志性文化资源,同时还应注意挖掘例如网络游戏、动漫乐园、博物馆、音乐节、影视基地等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旅游吸引物,丰富完善成都市的资源类型。
2.积极创造区域内旅游与文化创意的融合资源。具体来说,一是依托休闲元素创新融合资源。依托成都市“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的品牌,利用成都市特有的休闲气质,挖掘其在都市、乡村、古镇、郊野等方面的休闲元素,打造城市休闲产品、营造休闲文化氛围,提升消费者的休闲创意文化体验。二是依托文化创意元素创新融合资源。依托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成都创意设计周等节会活动的举办,建设一批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依托成都市1000多个村寨、10万多个院落,打造创意主题村落集群;将文化创意产品与旅游产品通过创新组合,活化文博产品,推进城市特色博物馆建设。三是依托世界遗产创新融合资源。以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栖息地等世界遗产为依托,同时联动周边的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等世界遗产,重点发展遗产体验旅游产品;利用“川剧、蜀锦、蜀绣”等极具成都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的兴建、实景舞台剧的创作演艺等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
3.推动区域间优势旅游与文化的整合。成都作为四川省中心城市,可依托丰富的四川省顶级旅游资源,加强与省内其他市州资源整合,联动发展;结合成都、重庆、西安、昆明的资源优势、加强与西部城市的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旅游合作协作机制和协调机构,加强文化创意旅游交流合作,整合区域间旅游资源与文化要素。
(三)产品融合路径
成都市以文化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和文化创意产品等为主的三位一体的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结构的优化是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走向融合的标志。
1.开发成都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充分挖掘成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结合市场需求,鼓励文化企业研发生产具有古蜀文化、熊猫文化、三国文化等独具成都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并通过娱乐、休闲、游戏及文化资源静态活化等方式引入到大众旅游者的身边。
2.打造成都新型文化旅游产品。构建以遗产观光、特色休闲、时尚购物、美食体验、养生度假为核心,特种旅游、自驾旅游、科技旅游、医疗旅游为补充的等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同时增加夜间旅游活动产品、互动虚拟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
3.设计成都特色旅游商品和工艺品。重点开发以蜀锦、蜀绣、为代表的古蜀文化商品;以漆器、竹器、泥塑为代表的地方民俗商品。注重将文化符号、创意元素、时尚与工艺设计运用到旅游纪念品、特色旅游商品的设计中,强化旅游商品的科技含量、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四是打造成都特色旅游演艺娱乐产品。在现有《金沙》、《天府蜀韵》、《魔幻金沙》等剧目基础上充分挖掘川蜀文化,运用现代高科技的展现手法创新表现形式,创作大型旅游剧、大型旅游实景剧等演艺剧目,打造一批具有成都特色的、有全国影响力和市场效益的旅游演艺产品。
(四)市场融合路径
市场要素的融合是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动力。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市场营销企业和旅游产品销售企业以市场营销、品牌整合与培育、市场运作等为融合要素,从而打造出具有影响力和广泛知名度的文化旅游产品品牌。
1.市场营销创新的融合。以文化传播渠道和旅游产品销售模式的整合为导向、创新全媒体营销模式,实现从传统营销向新媒体营销、智慧营销、节事营销、影视营销、演艺营销转变、加强旅游城市形象整体推广、旅游精品线路策划包装、重要节会赛事营销、影视综艺节目合作,综合运用电视、广播、报纸、海报、网络、橱窗等多种渠道,形成全民宣传、全民参与的大营销格局。
2.品牌整合与培育。以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园区为支撑,构建成都市文化创意旅游品牌体系。以文化与旅游结合为导向,有效挖掘成都市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内涵,塑造一批具有良好知名度和美誉度,能够占有较高市场份额的特色文化创意旅游品牌产品;以传媒、文博旅游、演艺、创意设计、勇游戏为重点,培育一批能够吸纳先进要素,引导市场选择,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品牌企业;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天府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以产业园区、特色街区、艺术聚落为重点,打造一批具有产业示范效应和聚集效应的旅游创意品牌园区。
戏剧文化产业项目开发
戏剧文化市场是连接戏剧文化生产与戏剧文化消费的纽带,无论是发展戏剧文化生产,还是扩大文化消费,都能促使文化市场的扩展。所以,戏剧文化企业积极开发戏剧文化产业项目,既有利于戏剧文化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能增加戏剧文化市场的有效供给,从而满足戏剧文化消费者不断增长和变化着的需求。
戏剧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类型
戏剧文化产业开发项目按是否具有创新性划分,可以分为产业创新项目和产业推广项目两大类。
戏剧产业创新项目产业创新项目是指文化企业运用艺术创作、科学普及、技术发明、表现形式等手段生产出具有一定思想内容的戏剧产品。产业创新项目包括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两大类:①内容创新,即创造性生产具有一定思想内容,通过某种载体形式表现出来或进行传播的戏剧产品。②形式创新,即应用现代化的艺术手段、大众传播技术生产出来新的戏剧产品,以及利用特定地域的人文资源编排出来新的戏剧剧目。
戏剧产业推广项目戏剧产业推广项目是指戏剧文化企业安排生产本地市场或本国演出市场短缺或紧缺的、具有市场推广价值和发展前景的优秀剧目。
收集作品创意确定作品开发目标之后,就需要收集有关作品方面的创意。所谓创意,就是开发作品的设想和构思,它既包括新作品创意,也包括引进作品创意。创意信息来源主要有以下渠道:观众。观众需求是寻求创意的基本源泉,因为只有适合观众需要的新作品才会有市场。从顾客那里获取创意的最佳方法,就是调查和收集观众对现有作品的印象和意见;专家学者。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家学者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迅速升值,并且成为创意的重要源泉。他们能对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局部改进、引进改良等提供最有价值的创意,所以咨询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是非常必要的;竞争对手。分析同业以及关联竞争者作品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往往可以发现新的创意。戏剧表演团体必须随时注意同业以及关联竞争者开发的新作品,了解其作品的演出市场情况以及观众对他们的反映和评价;推销人员。他们经常与观众打交道,最了解观众的需求欲望和观赏动机,也最清楚竞争对手的作品优势。所以,从他们那里获得的作品创意往往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演出市场调查公司。戏剧表演团体可以委托演出市场调查公司对观众需求偏好的发展趋势进行专题调研。此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渠道收集有价值的作品创意。
筛选优化创意戏剧表演团体应在所收集的足够多的创意基础上进行筛选、归类和整合优化。首先将不可行或可行性低的创意予以淘汰;其次将可行性较高、方案相近的创意进行归类;再次将若干类创意方案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形成若干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作品排演项目方案。
产业与市场的直接关联,是产业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这就要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必须具备强烈的市场意识和品牌概念,坚持把文化创意产品与市场无缝对接,准确把握市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甚至能引领市场潮流,从而激活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一个重大缺陷是普遍缺乏市场运作经验,导致产业发展的最终输出端与市场不接轨,甚至带来利润流失。以动漫制作为例,我国内地动漫市场有80%以上的利润流向了日本、美国、韩国等,有学者初步测算,以国外开发的史努比、米老鼠、吉蒂猫、皮卡丘和小叮当五个卡通人物的相关文化创意产品,每年从我国带走6亿元人民币(约1亿2千万新元)的收益。反观我国文化创意人才的市场意识,普遍忽略了市场积极作用。
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问题的归因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遵循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成长规律。一般而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将创造力视为使命,这种使命感驱使他们激情、忘我、专注地投入到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制作中,这种工作状态主要导源于自我实现的需求。正是有了这股自我实现的原始动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才会与其他人群分开。为了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首先有必要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特征进行剖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特征。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特征,我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主要具有知识性、技术性、创造性等三个特征。1.知识性。知识性是指文化创意产品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对劳动者的智力依赖远远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的依赖。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是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陶冶性情、审美期待、提升素养为目的,而且与传统文化产业不同,“创意”是其核心,复杂的知识体系是创意产生的前提。因而,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文化创意人才是主要劳动力。2.技术性。技术性是指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需要较为繁复、尖端的科学技术,需要劳动者掌握复杂的劳动技能。文化创意产业的设备、生产工艺是建立在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对劳动者的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密集特为保证其难以复制、难以模仿创设了条件,从而可保证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3.创造性。创造性是指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有效参与,创造出具有高技术含量和审美标准的产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创新精神是文化创意产品的决定性要素,也是其增殖部分的主要来源。因而,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意,既体现在凝结在产品上的人的创造性劳动,也体现在具备这种劳动能力的人才身上。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问题的归因。具体如下:1.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滞后。文化创意产品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需要更多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比如,产品设计类需要工艺美术设计师、旅游纪念品设计制作师,数码艺术类需要漫画师、数字合成师、数字视频策划制作师,等等。与此同时,产业的发展还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大量懂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等。因此,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然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相对单一,大多数艺术类院校重视专业技术、技能、技巧的传承,但缺乏对思想品德、综合素养、文化知识的重视,特别是缺乏对学生市场意识培养的相关课程严重匮乏,这将不利于文化创意人才“创意”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认为这是造成我国中高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从实践来看,复合型、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领军人才严重匮乏,整个产业人才结构比例中呈金字塔形结构排列。2.高校创意人才培养与市场严重脱节。纵览全国2000余所普通高校,大部分都设置了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课程。比如,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包括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装饰艺术设计、鞋类造型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方向)、服装设计、动画、数码艺术设计、广告学、美术学(包括中国画、油画、漆画、书法艺术等方向)、音乐学(包括音乐表演、南音、地方曲艺等方向)、包装工程、摄影等专业。但是高校的培养模式与市场严重脱节,高校培养出来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少动手实践能力,不熟悉市场规律,甚至有的高校培养的人才专业面过于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过于细化,无力承担“创造性”的产业研发,如此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3.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层次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当前,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主要由本科层次的高校培养,这类高校较为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但是忽略了创新能力、市场把控能力。特别是对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严重匮乏,多数院校对艺术类研究生的招生名额很少,无法满足市场对高层次、复合型、专业化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体系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人才对任何一个产业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以文化为第一特征的创意类文化产业来说,人才无疑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本文提出加强培养、注重引智、瞄准本土、优化服务、保护产权等四位一体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培养,推动高校培养“基础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特别是艺术院校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一般来说高校培养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作为“基础型”人才。优化课程结构。可借鉴英国的经验,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逐步建立艺术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相辅相成的创意学科体系。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应处理好“通识”和“专才”之间的关系,在课程结构上引入美学、文化学、历史学等“无用之用”的素质教育内容,拓宽理论视野,提升人文素养,而不局限于专业技能教育,形成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三大课程模块,以满足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需求。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社会的联系,注重从校外或社会知名人士中引进创意人才,开设前沿理论课程。与业界知名的设计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或选派学生到企业实习,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在培养培训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方面的优势作用。做好在职培训。为了构建市场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无缝对接”,要发挥好高校在职培训的优势,结合不同地域重大节会活动、重要文化资源开发项目、重大文化作品生产等载体,培养一大批有实战操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二)注重引智,积极引进“标杆型”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才。通过实施“引智工程”,吸引人才外来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才,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影响力、凝聚力。以杭州为例,2008年以来,杭州通过实施“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采取合同聘用、项目合作、开办工作室、人事调动、创作室等多种形式,打造“文化人天堂”,先后引进了一大批文化创意名人,从而凸现“筑巢引风”的聚合人才效应,陈祖芬、余秋雨、韩美林已成为“西湖艺术家”;余华、麦家成为杭州的专职作家。特别是在推进西溪创意产业园的建设中,又集聚了约翰•霍金斯、潘公凯、杨澜、赖声川、庸等20多位大师名,并吸引长城影视、华策影视、金球影业、浙江省电影有限公司等8家影视企业总部签约入驻,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亮点。这为各地引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带来有益启发。建立优秀外来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绿色通道。通过放宽政策,简化手续,重金酬劳等鼓励性政策,构建人才引进的创新机制,有计划地引进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同时,通过帮助解决家属子女就业就学问题,切实解决高端人才的后顾之忧,吸引领军型文化创意人才扎根不同地域。构建高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在科研立项、经费资助等方面,向引进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倾斜。学习杭州的经验,建立文化大师工作等平台,吸引领军型人才来渝工作。
(三)瞄准本土,大力培育“本土型”文化创意产业乡土人才。更多地依赖于本土人才的挖掘、开发、利用。立足各地本土资源,培育“本土型”乡土人才。通过对各地在文化资源禀赋上,发挥各自优长,而这种“人无我有”的独特性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打造有影响力的拳头产品。通过建立一支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为主体的“本土型”乡土人才队伍,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现有文化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出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品。扶持本土文化企业,打造城市文化名片。通过发现和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将富有各地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加以挖掘和弘扬,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营造本土人才乐于参与的良好氛围,逐步建立几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企业,形成城市文化名。这从另一方面,又将增强城市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育、凝聚功能。重视开展文化下乡,激发乡土人才活力。通过积极开展优秀文化下乡活动,激发和引导广大农村地区的乡土人才的创造活力,重点是培养一批农村文化带头人,使之成为引领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通过举办培训班,提高农村文化创意人才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一批土生土长、扎根农村的文化骨干队伍,特别是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挖掘传承人的智慧,培养新的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