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概念范文

经济发展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发展概念

第1篇:经济发展概念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经济;概念;特征;发展策略

网络经济当前已经受到了我国社会各界的热议,其在发展一段时间后,其发展态势与概念都广泛得到我国广大专家与学者的大力研究。与传统经济对比,网络经济的优势在哪里?网络经济的发展能力如何?如何促进网络经济发展?这都是值得公众普遍研究的问题。网络经济的诞生与发展,不但为传统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冲击,而且也给社会制度、政府机制、法律法规等带来了很多挑战,特别是对企业竞争对策与运作机制有着新的要求。在网络经济形势下,各大企业如何取得实质性的发展,这是我国各大企业急需要探讨的话题。

一、概述网络经济

所谓的网络经济,就是在网络基础上,借助互联网力量产生的经济总和。它是一种信息时代新的经济形象,表现为经济主体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如生产活动、消费活动等等,同时也包括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等经济行为,越多地借助于信息网络,既需要从网络中获取更多的信息,也需要借助于网络实施决策,并且在网络上进行更多的交易行为。网络经济是以信息产业为主的经济,这种经济形式以网络信息为主,利用最直接、便捷的方法拉近了服务目标与服务者之间的距离。在网络经济新的形式下,以前经济行为网络化越发凸显,网络已经成为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场所。

二、计算机网络经济的特征

1.具有较高的渗透性能。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网络技术,其都有着较强的渗透性。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下,使得信息服务业快速扩张,尤其是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扩张,实现了信息服务业、第一以及第二产业的迅速融合。对于以前的传媒行业与制造行业而言,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下实现了升级与改造产业内部。同时,在信息技术发展下,还诞生了很多边缘产业,如汽车电子产业、医疗机械产业等,在信息技术促进下,各大产业之间快速融合。2.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在计算机网络作用下,可以有效地将企业组织与经济主体有效联系,促使整个网络行业形成一种经济型系统,并对连接各大行业的方式实时创新,进而使整个网络经济系统形成了有些复杂、错综的系统。网络经济活动在时间的限制下,体现出即时性、便捷性等特征。在网络经济体系下实施交流,可以打破地域、时间等约束,并且也能降低经济活动彼此间的影响,并突破了空间的限制,网上成为了开展经济活动新的场所,扩展市场活动空间特别便捷和高效。在计算机网络作用下,构造出很多新型资源基础,可有效进行共享信息,使新时代下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特别广泛和普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3.边际效益递增性特征。边际效应递增性通常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经济具备增值性累积作用。在网络经济体系中,投资信息能够获得很多的增值与投资报酬,信息网络可以对加工处理信息后,形成质量高、互享性强的信息源,进而提高报酬。二是递减网络经济边际成本。信息网络成本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建设网络成本、传递信息成本、收集和处理信息成本。在建设与传递信息成本这方面上,不会涉及到边际成本,但会递减平均成本。在入网人数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收集与处理信息成本会不断增多,但平均与边际成本会出现下降情况。所以,信息网络平均成本会在增加入网人数下,而出现显著递减情况,而边际成本会慢慢递减,但在扩大网络规模下,其总体效益也会不断扩大。4.自我膨胀性特征。所谓的网络经济自我膨胀性突出体现在四大定律上,即马太效应、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梅特卡夫法则。所讲的马太效应,就是在网络经济体系中,在人们行为与心理反应下,并随着市场的发展,呈现出“强者愈强”的局面。这样的特性与网络经济时代下的主流化特征不谋而合。摩尔定律,摩尔是首位预测到单片硅芯片可以有较强的处理预算能力,每20个月就会提高1倍,并且价格相对降低。吉尔德定律,由乔治•吉尔德提出,即在互联网时代,通信网络系统总宽带将会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梅特卡夫法则,遵循此法则,网络带来的经济效益将会在增加网络用户形式下而不断增长。有关实践结果表明,这些预测都是非常准确、合理的。网络经济四大定律体现了网络经济具有自我膨胀性,也深入揭示出网络经济的发展特征。5.稳定发展特征。网络经济作为一种特定的信息网络经济学,其与信息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关系可以算是前整体与布局的关系,从这个层面上而言,网络经济可以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具体形态,为促进网络经济发展起到一种支撑作用。信息与知识二者具有分享性的特征,这一特征与实物有很大不同。通常在交易实物商品之后,买者就会获得实物,而在交易知识与信息后,买者获得了信息和知识,而出售人也没有失去信息与知识,而是形成了二者互享知识与信息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网络经济可以杜绝以前的工业生产过度消耗有形能源,导致出现了生态恶化、污染环境等危害,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

三、网络经济发展态势

1.参与共享经济。所谓的共享经济,就是与他人共享自身闲置资源,强化利用资源效率,并在利用中获取更多的回报,所谓的共享经济理念就是一起拥有,但是小程度的占有,这是基于陌生人并在暂时转移使用物品权的一种商业模式。共享经济平台是在互联网时代的一大产物,在应用移动LBS、构建双方互评机制等,使得在共享经济平台中供给方与需求方实施交易。以凹凸租车为主的共享租车模式,这一模式不但达到了很多消费者“求而小得”的消费需求,而且也提高了汽车资源利用率。共享租车这一新型事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国民用车难这一问题。凹凸租车等共享租车平台整介是在对闲置私家车资源充分利用,可以提供出更为有弹性车源供给量,可以满足小同时期下出行高峰的多样化需求。虽然汽车共享行业是新诞生的行业,但在我国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其通过调查结果表明,不但在我国汽车共享行业发展前景可观,在其他国家这一行业也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2.虚拟购物。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下,为广大电商创造了新场景,促进了电商逐渐向精细化趋势发展。以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势必会促进电商行业的发展,创新出新的电商发展模式。为强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虚拟购物模式积极诞生。虚拟购物是利用虚拟现实这一新型科学技术,让广大消费者在网络上体验到如实体店一般的服务和待遇。消费者在虚拟购物中,可以不用出门就能买到称心的商品,还可以享受到实体店购物所不具有的体验和乐趣。但目前虚拟购物还有很多发展不足,体验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虚拟购物平台中的商品需要逐个建模,不但消耗体力,而且还非常耗费时间。与电商平台中各类商品而言,虚拟购物中的商品不值一提,可以供消费者选择的类型与形式并不多。在虚拟试穿这方面上,网上模拟的穿衣样式、身材、肤色等,都无法与消费者真实状况对比,有着一定的差距,从整体上而言,参考性有待于提高。

四、促进网络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1.大力培育新型网络经济主体。积极转型以前龙头企业,加大力度培育本土优势企业,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强化网信企业的责任感,形成发展网络经济的聚集效用。要大力支持企业成为“三大主体”,即产业主体、创新主体、研发主体,支持企业布局各项前沿技术,自主创新核心技术,把握住更多的发展机遇,勇于参与到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主动拓展发展空间和提高发展能力。2.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对网信基础设备的支撑作用与产品属性有着正确的认知,将建设网信基础设备强化到与一些先导性设备同等位置中,快速建设新型信息基础设备,为促进网络经济大力发展,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3.打造新型网络经济人才队伍。在21世纪的今天,其人才竞争尤为激烈。对于特殊行业应该有着特殊的要求,也要有着特殊政策,应构建出具备一定竞争力的人才制度结构体系,打造出集高素质、高水平于一身的信息技术人才,唯有塑造一支专业的信息人才队伍,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才能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4.大力创新投资基金融资形式。在促进“互联网+”产业迅猛发展下,应对财政资金杠杆效用充分发挥,促使社会积极投资,培育新型“互联网+”创新领军行业,构建起层次多、覆盖面广的资本市场体系,促进产学研用的作用。在配置资源中,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的作用,促进技术要素、资金要素积极聚中在信息行业中,明确提出加强引导资金、创新创业、研发技术、人才支撑等方面的政策举措。5.优化和整合网络经济环境。要以大力改革为主,构建起新型网络经济生态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提出强化统筹协调、促进共享资源数据、强化考核监测、完善法律规制、强化宣传引导等措施,真正在网络经济发展环境优化与整合中,积极发挥自身主体作用,为网络经济环境的安全、高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中,科学技术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诞生,变革和发展了经济,并且经济的发展对网络有着新的要求。我们应重视网络技术,使其促进经济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邓仲华,宋秀芬.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大数据研究对比分析[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5,(4):89-97.

[2]吴关龙,冯潇洒.全球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变革[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50-58.

第2篇:经济发展概念范文

关键词 : 抗震结构;概念设计;前景展望;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35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先进计算理论,加强计算机的应用,加快新型高强、轻质、环保建材的研究与应用,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安全、适用、可靠、经济是当务之急。其中,打破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墨守成规,充分发挥结构工程师的创新能力是相当必要的,因为他们是结构设计革命的推动者和执行者。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内容

《抗震规范》条文说明中明确提出“结构抗震设计性能的决定因素是良好的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指依靠设计者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思维和判断正确地的决定结构的总体方案和细部构造,做到合理的抗震设计;计算设计是仅靠计算分析得出的数据进行的抗震设计(也称为数值设计);抗震构造措施是指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要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以保证形成塑性铰的部位具有足够的塑性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同时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概念设计与计算设计之间存在着辩证逻辑关系。概念设计不仅弥补了计算设计的一些不足,使计算设计的结果尽可能地反映结构的实际地震反应,同时概念设计对计算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了计算方法和计算手段(比如三维空间分析、弹塑性时程分析等)的不断发展,而且也使概念设计的某些内容能够通过计算设计来体现。当然计算方法和计算手段的发展,也深化了概念设计。正是概念设计与计算设计之间的这种关系,促使了结构抗震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

在结构抗震设计中概念设计、计算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应当有效地融合。针对传统设计将规范或规程中规定的功能指标作为归宿,一旦计算或验算满足设计即宣告设计的完成,而对结构的实际工作性能及结构的破坏过程、破坏模式等无法预期,应当变被动设计为主动设计,即将结构物的功能作为起点和控制的目标,反过来对结构物提出各种要求,从而克服盲目性,提高设计的自觉性。因此,结构抗震设计本身就是概念设计的具体表现,但同时它又不仅仅只是概念设计,它是一套完整的设计理念、计算方法和设计构造,即是概念设计、计算设计与构造措施的融合。

二、我国现阶段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状况

我国有组织地进行结构抗震研究工作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从那时起,我国对工程结构的抗震问题得到普遍重视,时至今日我国己在有关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很大成绩。

我国地处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我国大致可以划分成六个地震活动区:①台湾及其附近海域;②喜马拉雅山脉地震活动区;⑨南北地震带;④天山地震活动区;⑤华北地震活动区;(6)东南沿海地震活动区。目前我国在抗震设计中现行的抗震规范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它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能力提出了“三水准,两阶段”的抗震设防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设计思想是‘抗震概念设计”。“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正确地解决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其思想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预防为主,全面规划;二是选择有利的抗震场地,做好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三是建筑物布置宜规则;四是选用良好的抗震结构体系;五是重视防止非结构构件的震害。

三、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造成建筑物震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各方面的原因,概念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注意选择有利场地

选择工程场地时,首先应进行详细的勘察,搞清楚地形、地质、地貌以及地下的情况,挑选对建筑物抗震有利的地段,一般指位于开阔平坦地带的坚硬场地土或密实均匀中硬场地土,在此类场地上建造的建筑物一般不会发生由于地基失效而导致的震害。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一般是指软弱土、易液化土、旧河道、断层破碎带、暗埋塘浜沟谷或半挖半填地基等,以及在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地段。

3.2合理选用建筑体型和结构布置

建筑结构的动力性能主要取决于建筑物的建筑体型和结构布置。建筑体型简单合理,结构布置符合抗震原则,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房屋良好的抗震性能。实践表明,简单、规则、对称的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强,容易准确计算其地震反应,可以保证地震作用具有明确直接的传递途径,容易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和进行细部处理,在地震时不易被破坏。

3.3采用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

抗震结构体系是结构抗震设计中应考虑的关键问题,抗震规范对建筑结构体系有明确的规定:结构体系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目前主要应用的结构体系按结构材料分类有砌体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结构等。结构体系的合理与否受到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以及建筑材料、施工条件、经济条件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综合的技术经济问题,需进行周密考虑确定。

3.4提高结构的延性

延性对抗震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性质。结构的延性可定义为结构在承载力无明显降低的前提下发生非弹性变形的能力。结构的延性反映了结构的变形能力,是防止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倒塌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梁柱等构件,延性的影响因素最终可归纳为最根本的两点:混凝土极限压应变;破坏时的受压区高度。影响延性的其他因素实质都是这两个根本因素的延伸。在结构抗震设计中为了保证结构的延性,经常采用以下的措施:控制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保证一定数量的受压钢筋,通过加箍筋保证纵筋不局部压屈失稳,约束受压混凝土,以及对柱子限制轴压比等。

3.5保证非结构构件的安全以确保结构的整体性

结构是由许多构件连接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并通过各个构件的协调工作来有效地抵抗地震作用。所以建筑结构应有使结构在地震作用时能够保持整体的结构连续性,有满足传递地震力时的强度要求,有适应地震大变形的延性要求,有保证构件之间的可靠连接,有使结构沿纵、横2个方向足够的整体竖向刚度,并使房屋基础具有较强的整体性,以抵抗地震时可能发生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及地面裂隙穿过房屋时所造成的危害。

四、建筑结构抗震的前景展望

在过去的二十世纪,建筑结构抗震领域发展之快、进步之神速是几千年来世界建筑史上前所未有的。但是由于地震对结构输入的性质是复杂的,传统的抗震理论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结构抗震设计中仍然还有大量不确定因素有待解决。展望二十一世纪建筑结构抗震将得到更深入地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结构抗震体系由传统的以“硬抗”为主的抗震体系向以“柔抗”为主的结构减震控制体系发展。结构减震体系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新概念,它通过调整结构动力特性、隔震、减能或控制来达到抗震的目的。

(2)结构抗震研究对象由单个构件向整个结构发展。这样得到的研究结构更符合真实情况。

(3)建筑材料对结构抗震的影响越来越得到重视。

(4)计算机模拟抗震试验得到广泛应用。

总之,展望建筑结构抗震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灿烂和辉煌。

结束语

总之,概念设计必然会成为今后结构设计的主流思想,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为结构设计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概念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分析、预见、控制结构的耗能和薄弱部位,找到能支持结构不倒塌的关键部分。

参考文献

[1]地震工程概论编写组,地震工程概论[M],科学出版社.

[2]肖燕武.浅谈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度[J].科技创新导报,2007,35:107.

第3篇:经济发展概念范文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制定工作《方案》,形成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整体合力

1、制定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方案。为抓好端正行风政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按照县委关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要求,制定了经济计划局《Xx年“端正政风行风、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方案》,建立了全覆盖工作责任制,从而形成了全局端正政风行风、优化发展环境的工作推进机制,加速全局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依法行政秩序。

2、实行管理权力运用的公开透明。完善了职责公示、公开,对各位领导、办公室的权力进行了明确分工、公示,划定了权力边界、责任及运用权力的监督方式;与规模以上企业和有关部门建立了信息反馈制度,形成端正行风政风社会监督网络。全局建立了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的制度规范,形成了积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整体合力。

3、加强了监督检查、跟踪问效。按照责任制,今年以来,组织进行了一次全局性端正行风政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大检查,按照基层企业和部门的信息反馈,对个别办公室的工作组织进行了2次个别抽查、检查,召开了阶段性工作总结会议1次,以上措施有力的促进了全局性行风政风的好转。

(二)搞好公共服务,努力为企业经济运行排忧解难

针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我们努力强化公共服务意识,提高对企业的服务质量,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克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难点、重点、焦点问题,确保了企业经济运行的有序运转。一是积极深入企业搞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向企业传达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宣传拉动内需、促发展、保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建立起政企信息通道和对话机制。年初以来,共深入企业 Xx余次,向县委、县政府反馈企业需求、促成县委、县政府召开了Xx次涉企县领导现场办公会议,为Xx×等15户企业解决项目立项、在建项目选址、土地、环保以及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资金、运力等难题35个。二是积极依托信息网,积极为企业提供各类政策、技术、人才、产品等信息 万余条,帮助企业解决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难题。三是为企业协调解决制约发展的铁路运力瓶颈问题。四是积极协调银企对接。五是协调省中小企业局为民营企业培训技术人员和企业厂矿长,各项准备工作正有序进行中。至5月末,规模以上企业现价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税金、利润分别实现Xx亿元、Xx亿元、Xx亿元、XxXx×万元、Xx×万元,同比分别增长×%、×%、×%、×%、×%。

(三)强化市场监管,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

依法建立市场监管机制。积极深入基层,协调工商、质监、物价、调运办等部门,强化了对消费品、农资、煤炭运营等市场的监督、检查、管理,规范了城乡市场安全运营秩序。打击整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了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深入Xx个乡镇,上门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中,帮助酒类生产企业和酒类零售企业进行备案登记。酒类流通实行随附单制度,保证了县域酒类流通的安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促内需、保增长的宏观政策,激励企业搞好市场营销。其中,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动力,大力引导、发展农家店连锁经营体系,现已建成×个配送中心、Xx×个农家店,形成了覆盖县乡村的商品流通网络,为家电、其它工业品等商品下乡,拉动内需奠定了基础。截止至5月末,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亿元,同比增长Xx%。其中,家电下乡下乡家电XxXx台,完成销售收入Xx×万元。

(四)放宽市场准入,积极为建设项目提供最优化服务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引导企业转变投资理念,激发企业(自然人、法人)投资的积极性。减少审批环节,公示项目审批(审核、核准)流程及所需资料、办结时限、工作职责等,增加办事透明度、监督的可操作性,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积极为Xx余户企业跑省进市,为企业编制项目可研、论证、环评、立项等方面提供服务,仅此为企业节约差旅费、及其他交易费用可达Xx万余元。按照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了全口径对上争取国家专项资金规划。列入对上争取资金计划单位Xx个,项目Xx×项,对上争取资金计划总额×亿元,至少可拉动地方投资×亿元。截止到5月末,到位资金总额×亿元。

(五)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力以赴搞好“项目建设年”工作

积极建议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控制乱收费、乱检查、乱评比等不规范的行政行为,优化了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建立了服务外来客商热情接待制度,对外来客商,专人负责并向其详尽介绍资源、项目、政策、人文地理等情况,增加其投资的信心和决心。按照“六项”制度要求,建立健全了快捷、方便、优质、高效的领办服务制度,解决了投资人在办理项目立项、批件、审批手续、注册登记等项工作中的难题,为项目和内外客商落户鸡东提供了最优化服务,保证了“项目建设年”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是重点项目。Xx年全县计划实施重点项目Xx个,计划投资总额Xx亿元,当年计划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达产达效后可新增销售收入×亿元,新增税收×亿元。以上项目正在按计划运行,截止到目前为止,累计完成投资×亿元。

二是招商引资项目。今年重点计划开展30个项目的招商引资,计划招商引资额度×亿元。为此,积极开展了对香港、韩国、广州、厦门、江苏等国内外招商引资活动。其中哈洽会完成签约项目Xx个,签约额×亿美元。

第4篇:经济发展概念范文

关键词:文化体制;精品意识;基层观念

中图分类号:J8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87-01

一、改革创新,激发剧团活力。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艺术表演团体发展的需要,衡水市评剧团对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在内部人事管理上,打破现有的编制和用人审批程序的限制,根据剧目和工作需要,实行全员聘用制。在现有编制范围内,确保少量的领导班子成员和主要业务骨干为长期固定员工外,其它人员均以剧目、剧组需要确定用人条件和标准,通过公开考核后,根据剧目和时限确定聘用期限,并签订聘用合同,按规定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等费用。采取“户口不转、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方式,面向社会招聘了一批热爱评剧事业的优秀青年演员,充实了新生力量,提高了演出阵容和演出质量。在内部分配制度上,打破大锅饭,做到能者上、庸者下,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充分体现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彻底改革“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工资分配对现编制内在职职工保留档案工资,全团以业务能力、贡献大小为依据,实行内部考核三个等次定级制,根据工作需要,或按月、按季,或按演出周期,通过专家考核和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考核等次,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从而激活了内部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演职人员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全团呈现出一种“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二、打造精品,拓展演出市场。在实行内部改革的同时,在有关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面向市场,谋划打造精品剧目,为剧团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历时三年,精心打造的大型现代评剧《林秀贞》,先后在天津、石家庄等地进行了公演,获得巨大成功,赢得各级领导、业内专家的好评和广大观众的热捧,并荣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该剧已成为衡水的一张精彩靓丽的文化名片。该剧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高度统一,在审美方面,努力营建剧目与当代生活、与当代社会阶层审美,相互交融的文化生态。把注意力集中在戏曲现代题材和思想内容的倾向,在充分探索成熟的艺术经典的同时,积极寻求多渠道的营销途径,谨慎处理好精品创作与世俗风格的协调,为市评剧团精品创作开辟了崭新的思路。剧团始终秉承精益求精的文化艺术追求,不断推出新的剧目,谱写评剧艺术发展新的辉煌篇章。

三、扎根农村,服务广大群众。当前、富裕起来的农村观众,对精神生活有了越来越高的需求、而这些观众很难欣赏到城里高水平的戏剧演出,为此,剧团坚持走基层群众路线,常年坚持送戏下乡。下乡演出是剧团的家常便饭。在农村集镇表演和在固定的影剧院有着天壤之别。三天一个点,五天一个台,随时要卷起铺盖走天下。剧团流动性很大,每逢外出演出,全团出动,装车拆车,装台拆台,人人都是多面手,人人都有一颗热爱评剧事业的火热的心。

第5篇:经济发展概念范文

内容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识。本文对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分析以及对现有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进行总结,构建了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社会、节能减排、低碳理念六个维度的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的建立对于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低碳经济 评价体系 理论模型

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对各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自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率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和削减碳排放,已经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和社会实践。短短几年时间,低碳经济已经演进为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的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最大限度地限制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最终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

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单元,城市聚集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消耗了全球的大部分资源,排放了约占全球总量75%的温室气体,它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注重点,而发展低碳经济应以城市为单位。然而,如何综合评价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低碳经济发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对于我国发展城市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为我国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想使科学发展观得到真正的落实,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必然前提。有评价才能有定位,才能确定发展的程度,才能找到发展存在的差距,才能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建立更为科学、可行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准确地考察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和变化规律提供衡量标准和依据,为今后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提供支持和有价值的参考。

(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选择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评价指标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构建的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合理。从而能够综合反映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率、状态、效果,实时、量化、动态地分析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系统体现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在不同维度上存在的发展差异。它可以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方针的制订和执行提供决策支持。

(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而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有效地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使现代产业中的软件、电子信息、清洁能源、旅游经济等低碳产业更好地升级和发展。它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推动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增加大量绿色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相关评价理论和方法也相继出现,很多组织和国家都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从可持续发展的4个主要方面—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着手,以“驱动力—状态—响应”的概念模型为指导,运用了开放的菜单方法使其适用于不同国家的国情和发展需要,构建了33个评价指标;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标体系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框架,构建了环境压力、环境状态和社会响应三大类指标,用于跟踪、监测环境变化的趋势;联合国统计局创建了一个由88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主要涉及社会经济活动事件、影响与结果、对影响的响应等方面,清晰地反映了指标之间的关系;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从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系统、废气和水污染四个方面,构建了25个指标,并根据指标的当前值和目标值赋予了指标各自的权值。此外,欧盟、芬兰、德国、瑞典、瑞士、丹麦等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各自的指标体系。

我国学者也做了许多研究,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小组(2009)按照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独立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环保局也颁布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试行版,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付允等(2010)在复合指标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问题,构建了包括23项指标的城市低碳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付加锋等(2010)在研究探讨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五个维度、14个指标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胡大立(2010)等从产业链的初始资源到最终消费市场这一路径,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逻辑结构框架,提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大多对资源、环境的指标研究相对较多,以经济、社会为基础的综合性指标体系研究相对较少;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硬”的因素的分析较多,对社会意识、文化传统等“软”的因素的分析较少;对客观的定量的分析较多,以人为主的定性的分析较少。如果没有详细的论述和相关理论的研究,那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会存在理论上的“空洞”。因此,在参考总结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低碳经济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是比较科学的思路。

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一)低碳经济内涵分析

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做深入了解。至今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定义和内涵做了深入的研究,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英国政府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概括来说就是指要通过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Ramakrishnan Ranmnathan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将非化石能源作为投入,GDP和碳排放作为产出,对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关系以及能源消耗和GDP的关系进行了研究。Paul B stretesky等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得出人均碳排放量与出口有一定关系,并从产业角度分析得出,能源产业、化工产品和再进口产品等三个行业对人均排放量的影响是最大的。吴昌华(2009)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付允(2008)提出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夏堡(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张平等(2011)指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付加峰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潘家华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袁男优(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牛文元等(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不仅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是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生产力与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低碳理念,基础是经济发展,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直接体现是减少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目的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总结

本文选取国内20篇具有代表性的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对各个学者选择的评价维度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

在文献梳理中发现,不同的学者往往将具有相同意义的维度用不同的词语进行表述,有必要把这些具有相同含义但是表述不同的维度进行总结归纳。比如,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经济、社会经济资源基础、技术经济、经济低碳化、发展能力、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能力都可以归结为经济发展维度。因此,本文最终归纳出六个准则层: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以及低碳理念维度,如表2所示。

(三)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指标体系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以及资金上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要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最后还是要落在经济发展上,所以说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没有低碳技术应用于各个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发展科技。环境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低碳经济要依附于环境空间;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环境水平。社会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达到社会和谐是人们共同的期望;低碳经济的发展保障社会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节能减排指标是低碳水平的直观表示,可以直观地反映碳排放情况;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促进节能减排的发展。低碳理念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低碳理念要贯穿于低碳经济各项活动的始终;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普及低碳理念。由此,所建立的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社会、节能减排及低碳理念六大方面,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结论

本文分析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低碳经济内涵和评价体系文献总结两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和低碳理念维度六个维度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以期为低碳经济的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科学出版社,2009

2.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3.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4.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5.吴昌华.城市引领中国低碳经济转型[J].中国投资,2009(2)

6.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2)

7.夏堡.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8.张平,杜鹏.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研究难点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

9.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

10.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33(1)

11.牛文元.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N].中国报道,2009(3)

12.辛玲.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7)

13.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

14.唐笑飞,鲁春霞,安凯. 中国省域尺度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J].资源科学,2011,33(4)

15.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1(1)

16.杨敏.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10)

17.王嬴政,周瑜瑛,邓杏叶.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1)

18.李伯华,徐亮.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株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

19.谈琦.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以南京、上海动态对比为例[J].生态经济,2011(12)

20.马军,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发展现状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21.华坚,任俊. 基于ANP的低碳城市评价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24(144)

22.李刚,王忠东,张明.基于循环修正思路的低碳经济评价模型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2)

23.郑林昌,付加锋,李江苏.中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过程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7)

24.气候组织.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R].2008

第6篇:经济发展概念范文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不同

在资源维护的角度上看,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为了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而实行的经济发展方式,其实,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循环经济指的是将自然资源循环的利用、最大限度的使用来实现经济的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使自然高效使用起来,让自然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运用起来,减少浪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浪费,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来达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指的是少使用自然资源,让自然资源的使用量在自然承载力之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这一经济发展方式能够让国家的经济结构趋向于服务业发展,发扬新兴产业。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出的时代背景不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出的社会形态、时代特征、提出缘由等等方面存在差异。在20世纪六十年代时期,各个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自然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为了能够让自然资源高效利用起来,保护本国资源安全,在国际工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美国经济学家便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让国家兼顾经济效益与资源效益,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保护,并且不放松工业经济的发展。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大气排放的增加、工业的不合理经营等等行为出现了严重的“温室效应”,给世界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根据这一世界严峻现象,英国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倡导绿色生活,减少对大气的排放,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两者提出的时代背景也有所不同。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的概念决定着循环经济是以再使用、再利用为侧重点,将同一资源进行不同的使用,让各个环节循环连接起来,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是以循环使用自然资源来达到保护自然资源目的的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概念则决定着低碳经济是以少使用、少排放为侧重点,工业的大量浪费让自然资源面临匮乏,工业的不合理经营造成大气的污染,让低碳经济的成为了当今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相同之处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相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在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的形势下提出的,为了解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工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面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与否和经济利益维护与否的问题,企业家在这两方面进行取舍,但是,其实还有可以不让经济发展建立在破坏自然资源和污染自然环境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方式,那就是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让资源可持续利用,让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两者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思想起源相同

工业发展在牺牲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不仅仅是是对当今自然资源的破坏,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在浪费自己的子孙后代的社会财产。人们对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而产生愧疚感,他们对这种行为进行反思,并想通过实际行动来进行弥补,所以,便提出了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希望了能够挽回对自然资源破坏的损失,并且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所需的社会条件相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不是凭空实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它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撑,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发展方式,一种环保的发展模式,当然,实行这两种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工业方面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减少因设备上的落后而造成的环境破坏。

三、结语

第7篇:经济发展概念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 统计指标体系 资源化 减量化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

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

化型的经济形态。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正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

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循环经济方面发展的时间尚短,虽然也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却并没有形成成型的发展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拥有一套成熟的经济指标体系,并且要辅以完善的调查制度,通过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加强对国外发达、成熟发展经验的借鉴,然后通过对自身发展特点进行总结,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发展体系。接下来,本文就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目的,对我国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研究。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所谓循环经济,主要指的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其要求所有的发展规律都要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需求,同时,也需要满足资源二次和循环利用原则,以此来带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具体要求,就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实现所以资源的减量化、无害化和高效化,减少因为经济发展而给自然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向循环发展。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由于西方国家的工业发展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危害,一些观念先进的专业人士,为了能够有效改善这种状况,便尝试提出了循环经济理念。在循环经济理念提出之处,其只是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降低对环境的危害,避免影响自然和生态环境[1]。因此,在循环经济提出之后,相关人士也主要将发展经历放在资源的无害化上,而没有具体落实到减量化和循环性上。到了八十年代,在循环经济理念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提高资源利用率,也就是通过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对废弃物进行处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性,于是,循环经济理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发展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性,也开始注重从源头对生产污染问题进行控制,更好的推动了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到了九十年代,伴随着全球资源短缺问题的越来越严重,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便成为全球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于是,循环经济迎来了真正的发展高峰期,世界各国纷纷重视起经济的循环和可持续性发展。而从循环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不难看出循环经济的主要宗旨,就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减量化、无害化和高效化,进而实现经济的低能耗、高效率和持续循环发展,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使其成为真正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性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便不难看出,所谓循环经济,就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经济,其所具有的最大特征,便是使经济的发展具有了生态性和循环性。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具有密切联系,只有在二者同时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够确保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2]。而从过去传统经济的发展中不难看出,其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其是一种掠夺性和破坏性的发展,不具备循环性和可持续性,只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限制,而不会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循环经济,其很好的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了经济的循环发展,具备比较高的生态性,不会对自然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确保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二)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使用

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是循环经济的另一大特色,其通过对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不仅能够大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还能够实现对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使用的持久性。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对资源的使用寿命,还能够降低对资源的利用速度,将低资源的消耗,为资源和经济的循环发展提供缓冲。

(三)加强了对现代技术的利用,也推动了现代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循环经济若想得到良好发展,就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撑,尤其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现代技术。因此,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就加强了对现代技术的利用,与此同时,也更好的推动了现代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环境无害化技术、生物技术以及废弃物处理技术等,在大大提高对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将资源循环和再生提供了更多优势,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3]。

三、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通常情况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分为七个步骤:

第一步,是对对象系统进行确定,做好体系构建的前期准备,在该阶段,其主要工作,就是对循环经济概念进行详细研究,然后在对对象系统进行深入了解基础上,构建循环经济概念模型。

第8篇:经济发展概念范文

【关键词】绿色金融 支撑 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从21世纪初,英国官方首次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新的经济概念以来,它业已获得了世界范围内广大国家与地区的广泛认同与支持。它以能耗低、污染小,效能高、收益多为特色给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理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低碳经济要实现成功发展就必须以坚实的金融服务体系做后盾,经济发展策略的改变也将直接影响到金融结构体系的变化。在低碳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绿色金融逐步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发展现状

国内对于“低碳经济”所下的定义是说: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利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制度建设、产业升级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途径来尽可能地缩减煤、石油这些传统的高碳类能源消耗量,控制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向大气内的排放量,以求得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类所居住的地球生态水平两者共赢的经济形态。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绝非一个单纯的经济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涉及层面广、综合性强的问题,需要经济的、社会的以及环境方面工作的大力支持;这项经济形态的倡导意味着能源使用、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人类生存理念的整体战略性变革,要求全世界的人们自觉调整自身的活动理念,以生态系统健康长期发展为目标,进行社会经济的建设以及生存生活的发展;与此同时,它与生态保护息息相关,就直接决定了这种经济形态建立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性,因为气候系统本身就是地球上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环境以及气候的变化对于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类都会产生影响,而且面对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共同困境,要摆脱不是仅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就可以单独实现的,它的建立早已超出了单个国家的能力区间,因此,它要求的是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人民的精诚合作。

国内对于低碳经济的关注重心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所区别的,这是由于发达国家对于污染排放的控制水平已经相对较高,污染物排放量的问题已不再是当前关注焦点,气候变化以及温室效应气体的减排工作才是他们的重心,而我们国家需要关注的却是包括这两者在内的工作以及全部污染物排放指标,也就是说需要追求“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低碳经济在中国很大程度上仍仅仅处于概念的认知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案例并不普遍,以上海与保定两个“低碳城市”试点为例,所选择的低碳路子就有所不同,上海市以调查、统计建筑物能源消耗,向公众公开相关能耗数据,开展能源审计的同时,以提高大型建筑物的能效为主要目标。而保定却以构建“中国电谷”为目标,以该地的新能源区发展区域为主要依托,打造光、风、电等新能源的输变电、转换设备以及相关器件的专业区域。总的来说理解不一,望文生义居多,深入研讨并实践的在少数。笔者认为国内的低碳实践还是应当以控制污染排放以及能量消耗为首要,同时尽逐渐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总量的排放。

二、绿色金融的涵义及其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绿色金融是应低碳经济而生的金融界的一个新概念,作为低碳经济模式的支撑,业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各个国家金融发展的主要趋势。所谓的“绿色金融”,实际上指的是金融单位与企业从环保这一基本政策出发,在进行投融资决策时综合考虑决策可能对环境带来的潜在影响,分析出与环境发展有关的各种回报、风险以及成本参数,并将其用于日常业务运行的参考决策,通过金融经营活动中对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的引导,实现对于生态自然资源的保护、污染问题的治理,最终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这一概念的中心就是通过一定的金融评测手段,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资源损耗以及环境破坏程度以“环境价值量”来体现出来,并将之用作进行金融资源配置以及金融活动评价的重要参考。

第9篇:经济发展概念范文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诞生,是历史必然。

众所周知,目前的中国经济发展遭遇着国际、国内的双重挑战,迫切需要培育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从国际环境来看,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开始推行“去全球化”的贸易保护,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全球经贸投资规则,进入深度调整。而此时的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正酣,要打破这种壁垒,中国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新的对外开放国际格局。

目光转向国内,中国经济发展在经历了30年的高歌猛进之后,暂且驻足,进入新常态,转型发展和推动供给侧改革,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推手。

在这样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应运而生。

湾区,从地理概念上看,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从世界湾区的共同点不难发现,当今世界,发展条件最好的、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湾区。比如,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是世界公认的知名三大湾区。可以说,湾区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由此衍生出的经济效应称之为“湾区经济”。

粤港澳大湾区,并非字面概念,而是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城市融合发展的新联盟,其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的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地位,转而升级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试验田,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也将为粤港澳城市群Ю辞八未有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