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景观设计教程范文

城市景观设计教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景观设计教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景观设计教程

第1篇:城市景观设计教程范文

关键词:道路景观,街道景观,研究视角,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随着国内外城市道路改造与更新的不断发展,其理论体系在日益完善。相关理论实践在各国发展并不同步,因而本文不以历史脉络为线索来进行综述,而是以已形成的理论成果的研究视角为出发点进行综述,主要的研究视角包括从道路功能的的角度研究、从空间形态的角度研究、从视觉角度研究、从生态角度研究以及从设计手法角度研究五个方面。

1. 从道路功能的角度研究

20世纪初期,汽车在欧美国家的大量使用使“速度”成为当时道路改造与设计的主要因素,道路的主要功能沦为“交通功能”,认为道路应当最大限度地保证机动车交通的安全和效率,城市道路的设计走向了工程技术化及标准化的方向。以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师和规划师很快接受了速度对于城市设计的颠覆性意义,认为在街道更新中应增加道路的宽度,减少道路交叉,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从此技术主义街道设计成为城市道路设计的主流范式。这种过分追求等级化和功能化的设计理念使街道空间蜕化为纯粹的交通空间,破坏了城市街道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0世纪80年代,城市主义街道设计逐步发展起来了,它是以多功能街道为基本特征的街道设计范式,认为街道空间应成为一种社交场所,人们的交往活动应使街道成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鼓励人们在街道上行走和停留,使步行成为一种生活和交通方式。对这一设计理念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著作是加拿大学者简?雅各布斯在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书中讲到“街道不应再仅被视作让汽车开得越来越快的动脉线了,他们应被视作必须为多种使用者提供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为了避免机动车对城市造成的破坏,雅各布斯提倡严格的交通管制,包括拓宽步行道的宽度,降低车速,不鼓励机动交通进入非必要区域等。她认为人行道上的社交活动与参加纪念性宴会是一样必要的,彼此不相识的人们聚集而亲密的社会模式是很重要的。街道趣味性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她还提出了著名的“街道眼”理论,即有活动产生的、被关注着的街道是街道安全的重要保障。总之,雅各布斯主张街道应从单纯的交通通道转变为多样化的复杂空间。新城市主义的设计理念落实的她的想法。

另外,我国学者彭钢《城市街道活力的营造》(2006年)以及马水静《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北京城市街道活力研究》(2009年)都是对于道路功能所决定的街道活力的研究。

2. 从空间形态的角度研究

道路空间形态主要包括道路空间高宽比、街道的轮廓线、道路界面等方面。日本学者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中运用当代一些建筑设计理论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的原则,对日本和意大利等西欧国家的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比较、分析和研究。从而归纳出东方与西方在空间观念、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书中讨论了空间领域内部与外部的涵义,指出了欧洲与日本,内与外的不同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墙与街道在形式与意义上的不同。在街道构成方面,芦原义信先生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及形态的视觉法则对意大利、英国和伊斯兰国家的街道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情境特征的宽高之比、广场空间的构成条件、阴角空间和下沉式庭院技法、密接原理和两次轮廓线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强调了街道的美学价值和社会生活价值。

对于道路界面我国学者杜鹏在《街道界面的质感》(2006年)中,任琪在《城市道路景观界面分析》(2007年)中分别做了深入的研究。杜鹏以纯粹建筑学的视角,从质感的角度对街道的界面进行了研究;任琪认为道路的视觉景观形象包括道路的建筑界面、道路景观设施界面、道路路面界面等,道路景观的生态环境包括道路的绿化界面、水体界面等。他强调了城市道路景观界面分析的连续性、层次感和识别性。

3. 从视觉角度研究

第2篇:城市景观设计教程范文

[关键词]轨道交通 地面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

[中图分类号]U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101-0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运输的结构也不断地做出调整,特别是大中型城市的交通阻塞现象愈发严重,为了能够与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加快的步伐相同步,进行大运量、速度快的交通革新是十分重要的,城市轨道交通顺势而为成为解决交通阻塞的关键所在,为了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和保障人们换乘的需要,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地面空间环境展开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一、构成城市轨道交通地面空间景观设计的主要要素

(一)主体建筑

风亭和人行通道的出入口组成了轨道交通中车站地面空间环境,在出口和入口处应当有良好的可辨识性,同时应与城市景观的美学要求相契合,保证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设置特有的形象,使人能一眼识别到出入口。

(二)集散广场

与其他交通设备相匹配是车站设置的一个重要原则,这样能保证行人快速地换乘其他交通工具,即整个地面空间应当对车辆和人员集中和疏散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应当将特定面积的集散广场进行合理的设定。通过研究本站点客流量的状况和人员去向,恰当地布局和分割地面空间,为指引和规范人、车的交通行为提供参考。

(三)服务设施

车站地面作为能够彰显城市高品质的公共空间,不但要将便捷、美观、有安全保障的各种服务设备提供给大家,还是人文关怀得以呈现的重要部分,虽然它在地面空间环境中占的比重不大,但却能够利用独有的设计将空间装点得让人耳目一新,给人们带来新的气息。

二、城市轨道交通地面空间景观设计的控制要素

(一)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不同会彰显出不同的文化气氛和特色,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交通轨道设计的整体风格和定位。研究江苏某地铁一号站可以看出,该地铁站的地下空间是通过壁画的方式,用概括和抽象的艺术化语言阐述了城市的很多风情片段。不过在设计地面空间景观时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也没有完整的主题为依托。通过问卷调查得知,有5%的人觉得地铁站的地面设计能够彰显出城市的文化特色,有8%的人觉得该景观设计得较好,而有四成的人觉得该地面景观设计非常普通,有37%的人觉得该景观设计无法将城市的特色呈现出来。这也说明大部分人无法记住城市地铁站的地面空间主题印象不深。同时对人们所希望呈现出的景观体的调查可以得知,有六成以上的人选择秦淮风光和六朝古都,而分别有二成的受访者选择国民风和现代都市风格。可见构建有城市特色的地面景观能起到提高人们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的作用,因此通过景观手法来展现和宣传城市特色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周围用地的性质

轨道交通路上地铁车站可谓是一个个孤立的站点,在轨道线不断向道路、广场、房屋建筑等人工城市环境延伸的同时,还会遇到山林、江河湖泊等自然环境,同时极有可能会穿越文物古迹和古代文化遗址等文化景观,因此在设计地面空间景观时,一定要从形态、交通、功能、生态上与城市的周围环境有机融合,在设计地面空间景观时,应以当地实际情况为依据,在个性化设计时又要与所处的环境相协调。要将整体与景观特色之间的辩证关系处理好,同时轨道交通不但要融入保护自然生态中去,还应保护文化环境。比如在江苏某地铁一号线中的一个站点正好位于风景优美的森林公园旁边,这时可以借助该风景搭建一个地面二层岛式站台,有助于与优美的自然景观相协调。

(三)交通换乘功能

车站作为连接各种交通设施的纽带,应当在确保其快捷、可靠、高效等集散功能能够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对车站地面空间本身的流线组织、铺设装潢设计以及布局规划给予充分考量,同时为了能够方便旅客还应当将是否能与周围交通设备完美对接进行考量,也就是要对乘车人员的去向、出行形式、方位指引、乘换车的习惯等进行全方位考量,使人们感受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江苏省地铁一号线上,大多数是以原有主城区为依据进行的建设,同时将该城市的政治、商业、交通、文化、居住等贯穿在一起,沿线有较密集的建筑群,设置站点时有“有孔就入”的态势,并尽量对客运站、公交站和火车站以及周遭的环境起到“交通”纽带作用,不过无法与私家车、出租车等进行无缝对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出行。

三、结语

总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利用城市轨道交通这类交通工具时在追求方便、快捷、安全和舒服的前提下,还对换乘的节点(站点)的地面空间景观有了较高的要求,即人们在换乘时要求生理、心理和精神上得到一定的满足,所以在设计轨道交通地面空间景观时,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城市特色、文化景观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基础上,将城市特色和文化景观展现出来,这也是将来选择车站站点的主要趋势,能够为轨道交通更好地服务于行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城市景观设计教程范文

杨东升(1990~)男,汉族,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本科在读,水利与环境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

摘 要:本文阐述了城市立交景观对于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概述了城市立交景观设计理念,对未来城市立交景观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城市立交;景观;理念

1.城市立交桥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

城市立交桥作为城市景观体系中的节点,作为城市形象识别的重要符号,将逐渐由以前重交通功能向以后重视觉空间感受发展。一个大型的立体交叉,不再仅仅作为保证交通通畅的手段,而是构成城市景观整体系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除了表现其独一无二的结构和造型美感之外,城市立交桥也将成为城市生态、历史文脉、形象可识别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城市立交景观设计的好坏不仅关系到立交桥的局部景观设计效果还直接关系到城市景观的整体规划效果,故研究城市立交景观设计理念对于城市立交景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立交景观设计理念

2.1安全性原则

立交的基本功能是保证交通顺畅,供车辆通行和转换,满通功能的需要。但立交作为一个快节奏的穿梭行空间,要有足够的安全性,尽可能地减少或控制危险情况的发生。保证安全首先要保证道路本身的质量,即对立交必须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保证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对于具体的施工过程必须严格控制,防止偷工减料;其次,景观环境的营造在提高安全性方面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通过植物或桥段饰物的配置来缓解视觉疲劳,降低交通事故等。并且,在立交造型设计、线形布置、结构设计中,要极力避免产生不安全感、恐惧感、压抑感、威胁感,为司机和乘客提供较好的心理条件。良好的线形质量及足够的视距,清晰可辩的诱导系统,足够的路面宽度,稳定高强的栏杆,足够的桥下净空等都对行车安全产生积极的影响。

2.2立交桥的造型美原则

对于体量庞大的立交桥节点,本身并没有供人仔细观赏把玩的机会,所以整体视觉效果比细节处理更加重要,对于主要观赏主体,没有必要做得过于精细。功能与美的结合,是其唯一途径。首先,从整体桥梁造型而言,空间的形象必须虚实相宜,线条简洁而流畅。表现在桥梁的体量感上,就是在量度方面的对比,如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宽窄、厚薄、轻重等的对比关系,包括桥梁自身体量及各结构部分的体量关系、桥梁与周围环境组合的空间关系等等。其次,立体交叉桥梁的力度感。在桥梁结构中,力的传递由直接承受荷载的构件以一定的规律传递给其他构件,如此下去形成一个力的传递路线,所以在结构设计上为使力的传递路线简洁明确,应按一定的规则来配置构件,以求得在结构整体上的视觉平衡。构件数量多的桥梁,从外观上也显得繁琐,容易导致视觉上的混乱。能明确而直观地辨认出力的传递路线,并以简单、明确的几何形状的构件所组成的桥梁,可评价为在力学上合理、在外观上漂亮的桥梁。这与构成技术美的要求是一致的。

2.3绿化景观设计原则

在进行立交的绿化设计时首先对该立交桥的层次、高度、车行方向、阴影范围和时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推敲,结合生态园林原理确定最佳视线焦点,选择骨干树种,合理配置树种,确保喜阳与耐荫、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开花与观叶、花色各异的植物各得其所,保证植物具有良好的生长条件。平面上以车行交通和视线关系为依据,以简洁、大方、流畅的曲线组合成具有导向性的景观构图;立面上以自然式森林植物群落为蓝本,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多层立面,营造自然生态的植物层次,追求林冠线的起伏感以及天际线的变化感。

2.4动态景观为主原则

由于立交区域内最主要的是动态行驶的车辆,为了满足大部分路用者的视觉需求,立交景观应该以动态景观的设计为主。即在立交范围内,流畅的线形,轻型的结构物有规律的重复,路线反复跨越构成空间的虚与实、明与暗的有规律的重复交替,形成要素有序的变化,平面与纵面线形、结构物尺寸及比例的有节奏的渐变,再加上川流不息的车流运动,使得立交具有较强的节律感,好像飘动的乐符一般,再加上桥梁内部蕴含着的生动的力的紧张感,使立交显示出一种生机勃勃坚忍不拔的气质和强大无比雄伟壮观的气势,就如同人一样具有无限青春魅力和生命感。

2.5夜间照明的合理设计

照射在空间中的光,能决定空间形态。它使空间的界面鲜明或模糊,它能加强轮廓和质感,它也能掩藏或展现、缩小或扩大空间的尺度。照明是立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交通安全的一个重要设施,同时又具有美化城市环境,形成夜间景观效果的作用。所以合理的照明设计,不仅能确保夜间行车的便利和行人的安全,起着诱导交通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增加立体交叉的感染力,衬托出立交的建筑体型,给街景增加艺术效果,起到美化城市的效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夜间照明的功能已不仅仅是“照明”了,更重要的是通过五光十色的装饰照明来表现立交夜间景观的魅力,创造出丰富多彩、神秘美妙、流动变化的夜空世界,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与憧憬。

2.6兼顾效益,经济合理

立交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交通状况,发展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言而喻。但在建成后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则贯穿了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勘察设计、施工过程、后期养护管理等全过程。所以,立交的景观设计必须全面调查、认真分析当地的环境条件和气候条件,考虑施工的难易程度及后期养护管理等问题,切不可盲目追求新结构、新造型而不顾技术经济条件。设计再优美,后期养护管理跟不上,脏乱破损,美都无从谈起。因此,在进行立交景观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做到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7动态设计原则

规划设计要有足够的预见性,尽可能的符合地域发展需求,保留一定的弹性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根据建成后的动态评估,景观也需不断调整完善以满足时展的需要。

小结:本文概述了城市立交景观设计的理念,对于城市立交的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对于具体的城市景观设计应结合实际情况作具体的规划设计,以满足其特定的环境特征。(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宇,雷晓辉,梁文艺.城市立交景观设计探讨[J].交通工程,2012,8:90-92

[2] 庄伟.上海城市立交道路绿地景观设计初探[J].中国园林,2005,21(2):32-34

[3] 姚国宏.互通立交的景观设计[J]西北公路,2001,(4):40-42

第4篇:城市景观设计教程范文

关键词:风景园林; 滨水景观; 低碳 ;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119-03

1 引言

我们知道,水环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加上人亲水的天性,滨水景观场所逐渐的成为人们户外游憩的最佳选择,它有别于带棱角的人造景观的灵动,更是能够极大的丰富人类的精神领域。

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的整个景观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何将这种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吸引市民的集聚点就显得非常的关键。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就在于充分运用规划、技术手法,使之成为城市设计中的亮点,体现城市的特色。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低碳生态理念逐渐渗透到了景观设计领域并在自然生态要素、景观设施材料以及后期维护管理等地方有所体现。如何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将低碳生态的理念贯穿于策划、设计、实施的全过程,实现低碳、可持续的景观发展道路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2 从我国滨水景观现状中看问题

滨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出发,促进城市滨水区和城市内部区域的融合。但是现在的滨水景观明显的忽视了其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两者之间没有过度,很是生硬。同时滨水区缺乏可达性和滨水景观的亲水性不足。滨水区良好的区域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房产投资,导致了滨水地段的景观私有化,阻断了市民的前往(图1)。亲水性不足主要表现在沿水的护岸设计上。出于对防洪的考虑,很多地段出现了临水难见水的尴尬(图2)。对地域文化特色的反映不足也是滨水景观设计的一大问题,简单化的处理或者所谓的现代化手法将城市的历史文脉与之对立起来,忽视了当地的文化背景,使得滨水景观缺乏可识别性。

2.1 低碳角度下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滨水区景观规划很多都是作为政府的面子工程来做的,所以普遍存在项目策划、设计、施工全过程周期长的问题,在追求大规模的同时,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提升了碳成本和碳排放,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另一方面,现在的滨水景观设计太过于形式主义,建设中采用了大量的大体量构筑物,而没有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要素。

2.2 生态角度下存在的问题

现今的滨水景观设计,大多缺乏生态意识及河流、湖泊保护意识:河流、湖泊被随意裁弯取直、拦截隔断的现象到处都是;独立性的景观水体不能满足生物的多样性生长;生活、生产污水未经处理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水体自净能力破坏,水系生态失衡,水质污染严重。对水系采取的一些不合理改造使水土流失、水渗透情形越来越严重,加之对于地域性特征考虑甚微,长此以往,滨水景观设计将会千城一面,万镇一统,其可观赏功能、可亲近功能和生态调节功能将被弱化。

3 低碳生态下滨水景观设计理念与构思

低碳生态的核心是致力于对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从景观设计层面上来考虑,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下方面着手:

3.1 低碳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必须是细节化的设计。德国著名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曾经说过“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我们的景观设计要想在低碳生态上做出东西,就必须从细节入手,挖掘出可以体现低碳生态的载体,并加以利用。

3.2 低碳生态化的景观设计要求艺术与功能并重。滨水景观虽然说是用来观赏的,在其艺术性得以保证的前提下,应当尽量的考虑如何赋予其使用价值。结合现代科技,充分利用低碳节能等手法,实现能源消耗的自给,同时还能让其充满活力。

3.3 对文脉的传承是我们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突破点,也是和低碳生态的重要结合点。对历史的继承就需要我们尽量的保持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物,充分尊重地方的历史、文化、民俗等要素,结合当地地形,避免大刀阔斧的建设开发。比如选用当地的植物材料、加入本地的生活习俗元素等,能够在满足对文化继承的同时,融合低碳生态的设计理念。

4 设计方法的研究

通过对滨水区的特征和滨水景观现状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4.1滨水景观的延续性

这里的“延续性”包括滨水景观景点之间的延续和城市滨水空间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联结。只有让人们在观赏滨水景观的时候有了视觉上的延续,才可以长时间的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如何保持我们视觉里景观的连续呢?滨水地段自身的线形特征为连续性提供了可能。现在的景观设计中,观景点的视线控制、滨水街区的建筑高度控制、建筑与水岸之间的距离控制、建筑底层架空以及对“桥”元素的应用都可以达到景观延续的效果。在处理滨水区和城市内部的关系上,现在常用的手法是构建景观廊道,将滨水景观通过这条通廊渗透到城市中去。这和武汉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六条绿楔渗透到中心城区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波士顿的城市公园体系就很好的实现了景区之间的联系,做到了生态化的设计。美国景观设计的鼻祖奥姆斯泰德在1880年突破了城市方格网布局的限制,以查尔斯河及其支流、两岸河滩、绿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界定依据,利用带状绿化将沿岸的数个公园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公园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生态多样性和稳定性都得到了加强(图3、4)。

用景观廊道将滨水区和城市内部联系起来也是一种低碳的处理手法。通常,景观廊道可以和城市步行系统相结合,在满足了滨水景观的可达性的同时,还可以将滨水区的气候特征引导进城市,对城市内部的热岛效应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2 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

滨水空间作为一个具有很强吸引力的景观休憩场所必须做到功能的复合化才可以满足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需求。在现代大都市中,单一化和专项化只会隔断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和交叉,使得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户外生活变得单调和乏味。滨水空间的用地一般可以分为滨水休闲、滨水文娱、滨水餐饮、滨水商贸、滨水居住等,这些功能的相互组合可以呈现出很多适宜人们游玩的公共场所。

复合型的公共空间还有一个优点是减少游人的外出的折返距离,很好的减少了机动车的使用。武汉的“大东湖地下文化街区综合体”项目就是对此的大胆尝试。开发商打算在武汉东湖的梨园风景区地下修建一座集文化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体。项目还配建了1000个车位的大型停车场,解决景区节假日的停车难问题。地上和地下的分隔也保证了两者之间的互不干扰。在不对环境破坏的前提下,这种滨水区的综合开发建设是可以大量推广的。

4.3 滨水景观的亲水性

如何营造可接近的滨水空间呢?护岸形式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剖面形态的不同,护岸可以分为垂直型、斜坡型和阶梯型三种。垂直型护岸主要是应用于河道狭窄的城市,另外的两种主要是运用在河面宽阔的岸线,这样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让水体和城市空间有一个过渡体。护岸的建设则主要分为绿化护岸、碎石护岸、沙滨护岸和混凝土护岸等。早在我国明代就有记载的“治河六柳法”就是绿化护岸的方式,这种方式也是最生态的一种。碎石护岸则可以为水中的藻类、鱼虾等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栖息的场所。

护岸的设计主要在于处理好亲水和安全之间的关系。在坡度较缓和腹地大的河段,防洪压力是比较小的,因此一般选用斜坡型,并运用自然的绿地和碎石修筑,配合种植柳树、水杨等喜水性的植物,可以在提供视觉美感的同时,增强护岸的抗洪能力。

芝加哥密西根湖湖滨沿线的护岸就采用的是不同高度临水台地的做法(图5)。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是按照淹没周期,分别设置了无建筑的低台地、允许临时建筑的中间台地和建有永久性建筑的高台地三个层次。这种灵活多变的设计方法既充分的利用了土地,还增加了护岸的空间层次感。

4.4 滨水景观的自然生态化

滨水景观要想保证可持续的平衡发展就必须做到自然生态化。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生态设计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控制水景建设对水环境的破坏,尽量的连通城市中的水体,由大环境的调节能力来改善小区域,使得整个生态体系处于平衡之中。保持天然状态下的岸滩、江心洲、岸线形态,保留、恢复原有的湿地生态环境,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对于景观植物的配置,从层次上考虑有灌木与草木植物之分,有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之别,应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考虑,一是采用茎叶发达类植物以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如芦苇、香蒲、水葱、簏草和灯芯草等。二是采用根系发达类植物以吸附有毒有害物质,输送氧气以利于微生物在湿地中的纵深扩展,如凤眼莲、睡莲、荷花等。并且最好采用本地植物,以免出现难以适应气候的情况。

水体的净化是保持生态化的重要方面。而水体的净化方法主要有生态系统本身的水质净化和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前者主要是通过自然界的水循环,利用水体的沉淀和微生物改善水质的能力来达到水质的净化,武汉的六湖连通工程就是基于此原理。后者则主要是通过在水中种植具有净化能力的植物如凤眼莲、水葱等,进行生物处理。上海世博会的最佳实践区的成都馆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成都馆遵循生态与美学统一的原则,把功能设施与景观设计结合起来,在呈现了完美的大地景观的同时,还达到了生态化污水进化的效果(如图6)。

现在国内比较先进的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是nars 水景系统。它是综合了各种方法的一种生态设计和综合治理技术。由于nars 水景系统大多同时承担设计和治理, 这样就避免了传统水景中先设计后施工再治理的弊病, 也节省了大量的工程费用。

4.5 滨水区域的交通便捷性

能否快速便捷的到达滨水景观区是人们考虑是否前往的重要因素,对外交通的可达性通常是评价这一因素的主要标准。此时,鉴于每个城市的交通状况不同,鼓励多种交通方式出行,提倡公交优先的策略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还应根据景观区的规模配置相对应的地下停车场,满足最大游览量的要求。

对于滨水空间内部的步行系统,应建立滨水林荫道、散布小道、广场等一体化系统,强调安全性、连续性、舒适性,并且确保与机动车系统的分离。

5 结语

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低碳生态也绝不是喊喊口号。本文以低碳生态为研究背景,从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各个要素出发,寻找适合于新时期可持续发展模式里的滨水景观设计方法。生活着繁杂城市中的我们,大部分都有喜欢戏水,有与水接触的天性,良好的滨水景观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本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沿河写意的空间和优美的环境有助于缓解人们在大城市中易于形成的紧张情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会更加的繁忙,对滨水景观的要求也会更高。

参考文献:

[1][英]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芮经伟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张庭伟,冯晖,彭志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徐化成.景观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4]俞孔坚.城市景观作为生命系统——2010 年上海世博后滩公园.建筑学报,2010(7):30-35.

第5篇:城市景观设计教程范文

关键词:亲水景观滨水区亲水性水景景观设计亲水活动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滨水环境是指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的空间区域。是最具魅力的公共空间之一。

滨水空间的特征具有(1)开放性亲水空间应该是所有人可以使用的对象,必须遵循开放空间的原则。(2)可停留性空间的活力不仅取决于其中的人数,也取决于人们停留的时间,如果人数不多但停留时间长也会增强空间的活力。(3)多样性鉴于亲水活动的多样性,亲水空间提供活动场地的多样化,根据不同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提供不同的活动空间。并且提高人们可参与性,增强空间的吸引力。(4)可达性可达包括行为的可达、视线的可达和心理的可达。容许人们到达、在其中穿行,从一个场所到达另一个场所。(5)可参与性滨水空间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空间的积极性,强调人在其中活动,以及活动对于空间的意义。

滨水环境根据其概念分为三种类型:滨河型、滨湖型、城市湿地。

(1)滨河型在现代汉语辞海中“河流”的定义为“天然或人工的水道”。我国这一类型的滨水空间占大多数。

(2)滨湖型一般指较大的湖泊或者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人工湖的滨水地带。这类湖体水面大都比较平静,水位都较为稳定,比较容易形成亲水空间。

(3)城市湿地城市湿地为位于城市区域内的,受到城市活动影响,不问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气。

城市滨水区景观构成主要包括: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人文景观.(1)自然景观:包括水体、植被、地形地貌、生物等。(2)人工景观:包括构筑物、堤岸、亲水设施、码头、游步道、广场、小品设施等。(3)人文景观:包括历史文物古迹、地域文化、城市记忆等。

滨水景观设施是指依托于水体建筑的,满足观赏者使用或供人观赏的小型设施,包括水中汀步、水中树池、临水平台、下水踏步、码头等。

(1)水中汀步水中汀步指设在水中供人通行的石块,一般由天然石材或混凝土制成,其形状材质千变万化富有美感。(2)水中树池水中树池是指设在水中的种植池,可以丰富水面空间增加环境层次。(3)临水平台临水平台设在水边,供人休息、观赏。设计时应精心考虑通行路线及周围环境,使人有景可观。(4)下水踏步为了进一步体现人与自然的亲和,在堤岸线上选择合适地段,将其设计为阶梯状踏步,以供人沿阶而下近距离观赏水景。(5)码头及其他小型水景设施

滨水地段亲水景观塑造的方法体系,其中包括滨水地段的空间塑造、利于亲水的驳岸形态处理、可参与的水环境设计、景物塑造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城市滨水地段的空间类型主要包括线性空间和节点空间。滨水地段的整体空间特征是呈线形分布,通常长度延伸几百米甚至几公里,而宽度只限于水岸交界的几十米范围内。

线性特征符合水域空间的自然特征,表达了一种方向性,具有运动、延伸、增长的意味。提供足够长度的滨水步行空间是满足运动的首要前提。

节点空间也可认为是线性空间的组成部分,尤其是一些尺度较小的节点空间。但由于形态、区位、建构方法等的不同而使节点空间独具特色,从而往往成为更有吸引力的空间。在滨水地段,动态人流往往大于静止人群,人们更喜欢沿着水边走动,无论是出于内心的需求还是由于环境的支持,但运动的人需要休息,不停浏览扫描的视线也需要有停顿点。因此,在适当的地段,打破连续均质的线形空间而设置的一系列节点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沿水的堤岸应设计成无阻力的流线型,避免平直、减缓流速,减小水浪。避免出现生硬突然的转折,以免产生紊流。

在近水岸的地段增设一些必要的设施和进行适当的景观处理,充分利用环境中的要素一一水,提供一些人与水更为接近的场所,为人们参与到水环境中,发生深层次的亲水行为提供可能。水是天然的帷幕和背景,面向水较大面积的水面可以形成更加完整的景观,并能提供更加丰富的戏水活动。将平台伸入水中,使人更加感受到水面的开阔,并体验到水浪袭来的惊喜。事实表明,在近水岸一些凸向水中的部分,非常吸引人。

在景物营造中绿化方面,水与绿的结合是环境景观的基础。自然美是滨水地段的主要美学特征,应该设法营造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保持岸线的纯自然性,从而给人以回归大自然原始美的感觉,这是滨水地段绿化的首要意义。

在景物营造中场地的设施有:(1)围护设施围护设施的形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亲水程度。对于不具防浪作用的栏杆,除下部为防止儿童落水而严密外,则应尽量做到通透。由于安全因素,高度不宜低于l.lm,但在800mm到900mm的高度应增设一级扶手,从而使人在行进和驻足时都能很自然的接近栏杆,有所依靠,更利于观水。还可以有一级供踩踏的平台,可以很窄,紧贴栏杆底部,高度300mm以内,以方便儿童观水。不宜采用软质铁链之类材料,只会减少依靠的范围。(2)休憩设施最有效也最实在的休憩设施是各种形式的座椅。滨水地段的座椅应该连续不间断地布置,消除步行者的疲劳,也为丰富活动的发生提供条件,从而延长人们在水边的活动时间。(3)雕塑在现代都市空间中,雕塑作品作为人与空间环境进行交流的媒介和情感信息的载体,具有改善空间视觉质量,提高空间的文化品质,使空间变得更有意义的作用。滨水地段是城市的开放空间,具有“单纯、空旷的背景,”为环境雕塑的设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4)水面铺装对水体表面进行适当的装饰,我们称其为“水面铺装”,应该是一种操作性强的可行办法,如铺在水面的彩色帆布、水中飘浮的甲板、木桩等,对景观的改善有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日本土木学汇编,滨水景观设计.大连理工出版社2002.

[2]滨水景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丹麦〕杨•盖尔,何可人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第6篇:城市景观设计教程范文

城市滨水景观中的桥梁设计在当代的景观教学中往往都会运用新材料新工艺,同时在课程教学中也存在很多对抽象的艺术造型进行实验性摸索的内容,这给设计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数化设计中的流动性、连续性、自由性、复杂性和分离性在一定程度上让观赏者有了非同寻常的视觉体验,突破了一般建筑作品在造型上的局限性。新材料的应用与艺术造型的完美结合,也可让设计者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其思想,也使整个作品具有智能化的伸张性、可观性、可塑性,亦使环境的内在关系和现实关系得到融汇,增强了现代感和艺术感。

参数化的概念是在当代景观艺术设计教学中较新的内容,为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学生们对参数化设计的概念也颇为关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也青睐于此,同时也使人们多了一个可以操纵的系统。目前参数化在景观设计的教学中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参数化设计在桥梁创意设计建模过程中的有效性

参数化设计在桥梁设计的初步阶段作为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能够轻松灵活地对桥体结构设计进行建模与调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优化设计方案,并且在参数之间建立新的数值关联,实现拓扑约束关系,适用于方案指出的模型修正和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进行多样方案的生成,这样就能在设计效率和设计周期方面更加高效和有效。

(二)3D打印技术在桥梁创意设计中的辅助表现

目前3D打印技术还只是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是其发展速度却迅速地扩张到各个设计领域,它试图通过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可视世界的感受,表达设计者的思想,表达艺术的超越性,去创造“纯粹的艺术”“纯粹的抽象”,从而体现新时代的使用价值和精神价值,为以后的设计创造了无限可能。

一、参数化设计在景观教学领域中的发展现状

参数化设计是近些年来新兴的建筑设计方法,更是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国外相当一部分知名设计师都在其作品中大量运用了参数化设计的方法,国内各高校在某些教改课程中也逐渐引用了参数化设计的一些手法来辅助教学,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先锋设计师都开始重视参数化设计方法。概括来说,参数化设计下的建筑是一种连续的形体,在技术性的控制下能够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分析,以至于将方案发展成为一种由概念到具体的、以建筑或形态为视觉实体的结构要素,并且存在巨大的可变性、复杂性、定制性的“独特”形体。

二、参数化设计的逻辑性

参数化设计是为了在技术上解决建筑设计这一综合矛盾体。但是在面对建筑设计的复杂性时,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选择参数,并设定参数关系。在构建参数控制模型时,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作为切入点,来进行参数关系的建立。

(一)形态逻辑

参数化设计中的形态逻辑是指将某些具有一定规律性和组织性的形态通过设计思维来进行重构,得到可以控制建筑形体组织参数和表现形式的参数,进而生成具有非线性建筑设计特点的新的形态。然而这些新的形态的创造是要以自然环境中的任何一个具有可参照的形体的形态特征而展开的,而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形态背后,却有着秩序井然的组织原则。我们现在所研究的参数化设计其实就是在探究它们的内部逻辑。

(二)功能逻辑

功能至上是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高效地解决复杂的功能系统是逻辑功能的重要职责。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将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建筑的特点,在功能组织的原则下进行有效的设计和规划是参数化设计中的逻辑功能所在。对于有特定使用要求的建筑,比如对动静、声音要求比较高的空间,可以利用点阵密度或其他方式来代表功能空间所具有的属性,然后进入到计算机软件中,通过确定运算法则,来得到功能空间动静特征值的分布,进而确定功能排布。

(三)材料逻辑

在建筑形体产生的过程中,建筑师的设计要求和目的将会紧密地结合建筑特定的功能和要求。材料的不同会直接反映到建筑的表皮和结构,将会形成完全不同的表达效果。此时,参数化设计的优点便逐一显露处理,设计师将以其对材料的理解以独立的审美和设计感产生多种方案的构成,更多的是探讨建筑形态的特性。大多数内容是设计师主观地对材料的把控参与非线性建筑参数化的设计过程,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一定具有精确的数学式的表达。

(四)结构逻辑

建筑结构是建筑设计中的精髓所在,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的配合是该建筑能否独具特色的保障。建筑结构是设计师对建筑最终形态的理性判断,同时,建筑结构是支撑建筑的骨架,是建筑形式充分表达的物质基础。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是建筑结构的选择以及构件之间的联结,不同的结构逻辑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绝对的,不仅结构类型的选择会对建筑的形式产生根本性影响,而且同种结构类型下采用不同构件组合方式也会带来建筑形式逻辑的巨大变化。

三、软件设计在参数化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参数化设计操作的软件可分为两类:

第一种是专门开发的具有参数化操作界面的设计软件,如Digital Project(基于Catia),Generative Components(基于Bently的Microstation),Revit(基于AutoCad)等。主要是在软件平台中建立起不同建筑构件之间的关联,以使在设计优化过程中,当一类建筑构件,比如墙的形态位置发生变化,其他的构件如门窗、地面、屋顶等能跟着联动,而不是传统设计中需要重新花大量时间人工构建模型。

第二种是通过各种三维软件本身自带的脚本语言来进行参数编码,如基于犀牛软件上的RhinoScript,基于Maya软件上的MEL语言。虽然采用不同的语法,但二者都是软件本身所自带的内置语言。以Grasshopper、Processing等为代表的可视化、图形化编程工具让计算机基础不强的建筑师也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生成复杂形体。这类软件可以应用于建筑设计全过程,在输入与输出之间通过代码或可视化编程模块,使建模速度和模型编辑修改能力大大提高,建筑结构发生整体联动。

四、参数化设计在景观创意桥梁设计中的运用

(一)课题背景

目前,由于过多重视桥梁的工程技术方面的建设要求,而对其与周围环境协同构成的复合空间所具有的功能与价值等存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所以此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深入,甚至影响到城市环境的和谐建设。城市滨水桥域空间正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基于市民的日常户外活动行为提出的,更多地关注对人需求的满足,以体现对社会的主体――人的关爱。

(二)城市景观创意桥梁设计的思路分析

城市景观创意桥梁设计,是为了利用当今时代下的新科技和新材料去创造更多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艺术形态作品,通过新材料和数字化设计的运用摆脱和颠覆传统模式的古板沉重的印象,获得轻巧、灵动、飘逸的形式,特别是对于曲线、抽象、不规则、自由组合等艺术形态的另一种实现。更多地追求对观赏者视觉的强烈冲击力,给人们一种时尚感、简约感、科技感,让人们能够体会到不一样的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更为世人传达出年轻人思潮的转化,推动设计领域快速走上未来之路。而在不久的未来,这些抽象艺术品在被世人用高科技得以诠释的同时,又提醒着世人在世界科技高速运转的今天,这种新材料、新科技制作手段已经逐渐为艺术、设计打开通往未知创新的大门。

桥梁设计要满足两岸的人流及车辆通行需求,要充分考虑交通的流向,创意表达要在三维空间中流转,创造出行云流水般的美感。根据场地分析注重光线分析,渲染周边景观效果,提升整个空间领域的精神气息,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突出的空间符号,同时设计中也要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含义,包含更多的人文内涵。通过参数化的设计让桥体的创意设计能够形成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场所。有着充满表现力的结构、轻巧流畅的形态、优美的体量及充满情调的、演化为可以容纳更多行为的空间场所,以此增强周边环境的观赏性,打破常见性的桥的实质功能。

(三)建筑模型的材料选择与加工方法

以3D打印技术为依托,通过参数化设计的方法进行建模与制作。采用新材料进口光敏树脂,它符合 SLA技术用材料根据其工艺原理和原型制件的使用要求,具有粘度低、流平快、收缩小、溶胀小、无毒副作用等性能特点,造型后材料呈半透明磨砂状质感,成型后产品具有较强的硬度和强度,表面光滑,凝固速度极快,另外,配合亚克力、金属、PVC板材等常规材料。

(四)景观创意桥梁设计手法的创新及其成果

将参数化运用于创意方案设计之中是该课程教学的亮点之一,3Dmax软件是一个适用于三维曲面建模的设计软件,它可以快速做出各种优美曲面的珠宝、建筑、室内景观小品等各种艺术造型的形态。使异性曲面形体的设计艺术作品可以更轻易地得以实现,从而让更多的抽象的艺术作品诞生,而且它的准确性很高,误差性极小,同时配以3D打印技术和新型材料等。

第7篇:城市景观设计教程范文

【关键词】手绘;景观设计;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31-01

将手绘融入景观设计教学,加强动手实践环节,对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和完善,调整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增加手绘基础课时和手绘创意设计课时,加手绘创新实践项目训练模块,增强整套方案的设计和表现能力。布置手绘创新实践任务教学环节,将教学成果转化成商品和比赛作品,开发手绘文化产品、景观设计比赛等,使内容更加贴合教学改革的需求,满足景观设计教学的创新创业目标,向双一流学科建设迈进。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设置。将景观设计类课程由浅入深地进行系统排课,大一安排景观写生类的基础课;大二安排中小型景观设计课;大三时安排大型的景观设计课;大四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将手绘融入到毕业设计中,与电脑结合,做出精美的设计方案,成为景观设计行业的亮点融入社会。

(二)教材建设。一是基础课程教材建设。将手绘表现融入到基础课程教学,加入手绘设计表现的手法,讲授如何用简洁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景观中的建筑、植物、水体等元素,为后面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设计课程教材建设。采用简洁易懂的语言,用手绘结合不同主题的设计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对园林景观的设计思路更为清晰,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而表现技巧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将设计思路表现于图纸上,达到美观的视觉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手绘融入设计的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将老师的手绘示范融入景观设计教学中,用投影仪辅助多媒体教学,更直观,更有效。利用电脑绘制方案更方便、更快速。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可以参与实际景观项目的制作,与社会接轨。

(四)对学生考核评价的改革与创新。在以往对学生考核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除了考试、绘制方案、进行展览外,还要将优秀的手绘作品应用到旅游产品中,将教学成果转化成商品,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体现其经济价值。创建一个手绘景观作品商品化与市场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通过创业平台的建设与商品的孵化,将学习与创业融为一体,扩散学生的专业能力,最大程度体现其经济价值。

(五)团队建设。一是教师团队建设。要求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内容,了解景观设计类课程对学生个人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用适合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扎实地开展教学。充分利用桂林旅游市场上的信息和需求展开教学,拓展外延思维,使学生自觉地学习专业知识,主动地参与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二是学生团队建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创新创业发展,将学习成果转换成商品,体现经济价值,促进创业意识的形成。学生在完成学习成果与商品转换的过程中,会主动去探索和思考,搜集大量的信息并积累经验,提高自我创业能力的同时也为将来的就业拓宽门路。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创建优质的景观设计类课程体系。通过对景观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分析,按照不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υ有的单元制课程进行分类和重构,整体构建学生在理论基础能力、手绘表现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

(二)景观设计类课程专业教室建设。创建带有实物投影台、拷贝台和投影仪的多媒体专业教室,真正将设计和项目融为一体,让教学成果与社会接轨。

(三)构建全新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手绘表现可以贯穿所有设计类课程,包括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动画设计等,那么这些设计类课程也可以效仿将手绘表现融入设计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构建全新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

三、结语

新时代的教学需要打破以往传统的授课方式,将景观设计类课程教学在内容上、方法上、课程建设上进行创新和改革,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使授课内容的目的性更明确,更直接。在掌握设计方法和表现技巧的基础上了解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专业能力考核评价的创新通过参加设计比赛和商品转化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考核,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手绘景观作品与桂林旅游产品相融合,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既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也为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8篇:城市景观设计教程范文

为了保护现有耕地,限制使用实心粘土砖,加快我市墙体材料革新步伐,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意见的通知》〔京政发(1993)4号〕的精神,制定了北京市《关于收缴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的管理办法》,现予颁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关于收缴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的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限制使用实心粘土砖,加快墙体材料革新的步伐,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意见》文件的通知(京政发〔1993〕4号文,以下简称“通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设计、施工和建设单位,要优先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和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促进建筑业的技术进步。

第三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和翻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目前情况下,除内、外墙不使用实心粘土砖的现浇、预制钢筋砼结构外,其它结构建筑工程,均由建设单位依照“通知”和本办法缴纳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

第四条:收缴的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作为市财政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专项基金(以下简称“基金”),在建设银行设“基金”专户。

第五条:建设单位所缴纳的“限制使用费”,纳入工程投资概算内。这项基金不得做为设计、施工取费和其它纳税的基数。

第六条:缴纳标准,按每平方米建筑计算:

工业生产性建筑按单项工程每平方米建筑缴纳六元;

民用建筑按单项工程每平方米建筑缴纳九元。

第七条:建设单位在向规划部门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同时交纳。

1.由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节能墙改办)委托规划部门设专人负责收缴。使用专用收款凭证(一式三联)。

2.规划部门凭建设单位的已收缴款凭证,办理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规划部门将每日收款全额送存建设银行设立的“基金”专户。

第八条:市财政局委托建设银行设立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基金”专户,作为专项“基金”收支核算总帐户。

建行经办行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收缴、支出“基金”情况书面报告市节能墙改办。

第九条:对已缴纳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的工程栋号,经变更设计,施工采用了新型墙体材料(除实心粘土砖外,均视为新型墙体材料),结构工程完成后,建设单位持设计、施工单位出具的证明及原专用已收款凭证,向市节能墙改办申报,经核实后,进行返还。

1.返还标准:按该工程已缴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数额,只外墙未使用者返还40%;只内墙未使用者返还50%;内、外墙均未使用实心粘土砖者返还90%。

2.依据返还数额,由市节能墙改办开具专用返还单,由建设银行“基金”专户支付、返还建设单位,作为降低工程投资。

第十条:“基金”的使用,实行有偿和无偿使用。除必须保证第九条规定的返还外,主要用于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的科研、试验、制订规范、标准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推广应用、奖励、重点新型墙体材料发展项目的银行贷款利息补助及有关管理费用等。具体使用手续实行预算方式管理。

1.由项目的主承办单位提出,经主管部门批准的项目预算,对其中需要由“基金”支付的数额,向市节能墙改办提交书面申请(附项目文件一份)。

2.市节能墙改办经审核提出意见,报领导小组审批。

3.市节能墙改办根据领导小组批准的项目和金额办理批准使用“基金”通知单。由建行经办行“基金”专户支付。

4.已批准使用“基金”的项目完成后,主承办单位要向市节能墙改办报告结果。

第十一条:市节能墙改办,设专职机构负责组织“基金”的收缴、存储、使用等综合管理工作。并向领导小组会议报告年度执行情况。

第十二条:本项“基金”是推进全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的专项资金,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挪用。市财政局、审计局、建设银行要对“基金”的收缴、使用、返还等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对不按本规定缴纳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的建筑工程和拒不执行市建委、首规委(90)京建材字第269号《关于在围墙建筑中禁用粘土实心砖的通知》的围墙工程,规划部门不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委不批开工证,银行不予拨(贷)建设工程款。擅自开工者,市有关主管部门按违章施工处理。

对收缴、返还、使用管理工作中违犯规定,弄虚作假,截留挪用、贪污受贿者由市有关主管部门查处,触犯刑律者,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四条:对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墙体材料革新、推广节能建筑成绩突出的单位、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推广量大和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项目实行重奖。

有关奖励标准、奖励范围由市节能墙改办提出意见,报领导小组批准。

第9篇:城市景观设计教程范文

引言:

学科竞赛是超出课本范围的、围绕学生所学专业展开的一种帮助学生实践专业知识和锻炼其心智的特殊竞技考试。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学科竞赛主要是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相关的一些虚拟企业经营决策的竞技比赛,大部分比赛需要借助于相应软件,虚拟出一个仿真市场的环境来开展,而这也正是工商管理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验,从而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效果。

近些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欲通过学科竞赛的形式,弘扬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持续推进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推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工商管理类学科竞赛的内涵体系

工商管理类学科竞赛是基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一系列理论课程,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由相关单位主办的一种学科知识应用竞技比赛,是学生学习管理知识的第二课堂。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例(以下简称“我校”),目前,引入开展的比赛有GMC(国际企业管理挑战大赛)、“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商道大赛)、企业竞争模拟大赛、流通业经营大赛等比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

从学科竞赛的内涵体系上看,其覆盖的知识体系较为全面而系统,涉及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多门基础及专业课程的知识,尤其需要将所学管理类知识融会贯通。工商管理类的学科竞赛大多是借助相关软件,营造一个虚拟的市场场景,让参赛选手虚拟成若干家公司在市场中进行竞争。在这种虚拟经营中,参赛选手需要综合运用到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知识,也会运用到基础管理中管理学原理课程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知识。因此,从工商管理类学科竞赛的内涵体系来看,学科竞赛是一种“老师引导、学生为主”的实践训练模式,它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检验其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接近于真实的市场场景中实践管理决策,既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创造的能力,又解决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场地难以解决且实践费用高的难题。

二、学科竞赛与实验教学课程的关系

学科竞赛能带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但受学科竞赛规模的限制,参与到学科竞赛中的学生只能是一小部分,因此其受益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要使受益学生的范围扩大,还需要通过学科竞赛的开展来驱动实验教学课程的建设。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

1.借助学科竞赛加强校方对实验教学课程建设的认识。学科竞赛一般是在各高校专业领域中影响较大的竞技比赛,学生如果能够在一定级别的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是能够给学校带来荣誉和口碑宣传作用的。学校能从学科竞赛中获得知名度提升的益处,便于招生工作的开展。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强校方对学科竞赛及促进学科竞赛发展的实验教学的重视和投入,因此,可通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并从中受益,推动学校对实验教学课程的建设。

2.通过学科竞赛了解及试用相关教学软件。学科竞赛往往是由各级教育主管单位主办,由相关软件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大多数学科竞赛需要借助相关软件平台,虚拟出一个仿真的市场场景,由参赛队伍虚拟成若干公司进行市场竞争,而实验教学课程的开设是将学科竞赛的整个过程进行教学指导。那么,先行进行学科竞赛的开展有利于对软件进行了解、评估其价值,以便向学校申请采购并用于教学。

3.以实验教学课程为平台提高学科竞赛水平。如果能选用某个学科竞赛中所使用的软件平台开设相关实验教学课程,便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熟悉该比赛的竞技规则,通过教学进行赛前的练习和预热,也可以通过实验教学进行参赛选手的选拔。由此,更加能促使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可见,学科竞赛与实验教学课程之间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用学科竞赛驱动实验教学课程的开设,而将学科竞赛的相关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中,开设相应的实验教学课程,也能促进学科竞赛本身的发展。

三、基于学科竞赛的实验教学课程的开设

1.课程开设前设计。(1)硬件物资准备。因为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已取得了相应前期成果,加强了校方的重视,向校方申请筹建相关实验室就变得相对顺理成章。实验室的筹建需对学科竞赛所使用的相关软件进行遴选并采购,在软件公司的指导下进行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2)师资准备。学科竞赛的开展需要一支指导教师团队,因此,基于学科竞赛开设的实验教学课程只需从指导教师团队中选取。而指导教师通过前期对该项学科竞赛的研究以及与比赛组委会及软件公司的联系,已完全具备了能够教学该实验课程的能力。

2.课程开设内容设计。此类实验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以锻炼学生管理决策能力为目标,相对学科竞赛的指导,更为全面、具体、细致。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见表1所示。

教学内容一般安排32~36课时,根据学科竞赛使用的教学软件的具体情况,虚拟决策规则的介绍可安排6至8个课时,学生实践操作可安排20~22个课时。结合相关专业课程知识进行的结果分析可穿插在学生实践操作中分散进行,也可以在学生实践操作全部结束后安排若干课时集中总结点评。

3.课程开设时间设计。学科竞赛驱动下的实验教学课程的开设可以根据该赛事的进程进行开设。如我校组织学生参加的“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即商道大赛),组委会一般会在每年的5月启动大区赛,那么基于该项赛事开设的实验教学课程适合开设在下半学期,可以集中在三月底至四月中旬以实训周的形式开设,在本科年级的第四学期(大二下学期)进行开设。这样既有利于普及实践教学,也有利于为学科竞赛选拔参赛选手做前期准备工作。

4.课程教学考核设计。工商管理类实验教学课程多以虚拟经营竞争的形式进行,这类课程可设计为专业选修课程,在本科考核学分制中设计2个学分。教师考核学生该课程,可以学生参与操作的投入程度及经营成果的好坏为主进行相应考核比例的设定,具体考核项目及比例情况见表2所示。

学科竞赛驱动下的实验教学课程开设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科竞赛的受益人群,因此,虽然其经营结果能一定程度地反映出学生在该课程中接受知识的多少,但不能作为判断学生受益程度的唯一标准,因此,这一指标在考核比例中不应该占据一个很大的比例。相较而言,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对经营结果的自我分析总结应该更多地作为考核的重点,以此来评判学生在该课程中的受益程度。

四、总结

学科竞赛驱动下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的开设,是将一些与学科竞赛有关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与学科竞赛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科竞赛成为日常教学的有益补充,日常教学中渗透学科竞赛的相关内容,以学科竞赛驱动管理类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这种将学科竞赛与课程体系改革紧密结合的形式必将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平,杜力.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主动式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