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特色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特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教学特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教学特色

第1篇:初中语文教学特色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育教学 高效课堂 兴趣 思维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61-01

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师的讲堂,更是学生的舞台。所以构建高效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显得格外重要。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切实落实好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归仁中学的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新时期初中语文优质高效课堂的构建,笔者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言而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使人前进的动力。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教育教学来讲,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勤学苦练,多练习,才能有助于优质课堂的构建。心理学研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学习一些写景优美、人物形象丰满鲜明、故事情节动人的文章时,可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对有些电脑小高手还可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引导和指导学生去设计板报、自办班刊校刊,开展课本剧表演,组建文学社诗社,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写稿、组稿、编辑、设计、出版等等。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经常动手练笔,也是培养语感的一条极好的途径。引导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养成锤炼词句认真修改的习惯。只有这样不断地练习,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而唯有兴趣培养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会更加认真的进行课堂学习。

2 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贵有疑,有疑惑才会思考,有思考才会进步。为此,对于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教育教学,我们应该积极地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可以从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可以从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来判断;还可以从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来衡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是由问题开始。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当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为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打破原有认知结构,激励学生凝聚认知注意力去另辟蹊径。不断为学生创造不同层次的新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发展思维。不仅如此,在优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可用因素,向学生提供知识,在师生对话的形式下,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经过独立思考的出人意料的一切结论。随着老师的点拨、引导,他们的思维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状态,它既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成果,更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价值。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更加有助有语文学科的学习。

3 合理评价,促进学生的进步

第2篇:初中语文教学特色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能力;有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064-02

作为初中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语文教学的作用种类较为丰富。就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作用而言,学生从初中语文教学中获得较高的思维能力水平之后,会不由自主地将其应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或者实际生活中,并起到加速问题解决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该通过有效教学模式的应用,保证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影响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应用有效性的因素

从整体角度来讲,能够对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应用产生影响作用的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 教学方法因素

教学方法是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灵魂所在。为了保证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作用的产生,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语文课程内容,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注重变换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保证教学模式作用的合理发挥。

2. 课前准备因素

初中语文的课前准备工作是整个语文课堂的基础。当教师由于时间不足或不重视课前准备等原因,得出一份与实际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契合度较低的教学方案时,其所设计的教学模式的应用质量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基于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在充分重视该环节的基础上,增强对实际教W内容及学生学习需求的了解,设计出具有优化教学模式有效性作用的教学准备方案。

二、初中语文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初中语文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1. 初中语文不同教学内容的有效教学模式构建

初中语文教学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教材专题内容方面。教材专题内容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为了实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之目的,可以将该方面的有效教学模式设计为结合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模式。该模式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课前准备工作和教学环节。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课前准备工作质量将会直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产生影响。因此,当确定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应该从多种途径搜集教学辅助资料,结合适宜教学方法的设置得出一份高质量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案。以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吆喝》一文为例。由于文章的作者萧乾描述的吆喝种类较多且整篇文章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特色,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自主探究题目设定为不同地域特色文章之间的区别以及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流露。与封闭性题目相比,这种开放性话题的应用在激发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学生生活经历的差异使得他们对各地地域特色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因此,在自主探讨环节中,不同的发言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激发,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

第二,评价环节。对于学生而言,评价环节具有巩固所学知识内容以及强化思维能力的作用。为了保证评价作用的发挥,教师应该注重评价内容的合理选择以及评价语言的恰当应用。例如,学生指出作者萧乾在《吆喝》一文中提到的“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则教师可以将其评价为:“这种说法很正确,那么同样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描述,就冰棍的吆喝来说,你还可以想到什么样的描述评价方法呢?”这种给予肯定鼓励的评价方式,能够使得学生从初中语文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而提问的应用则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化应用。因此,就初中语文的教材专题内容而言,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起到良好的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2)阅读教学方面。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与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其他内容相比,基于各类阅读材料的阅读教学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更高的概率以及更大的实现空间。就该方面而言,可以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设置为:阅读材料选择、独立阅读、综合讨论、鼓励质疑及疑问。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主要集中在综合讨论以及鼓励质疑这两个环节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获得一定的灵感,同时,这个过程也会产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鼓励疑问环节而言,针对阅读学习过程中提出疑问的过程可以看成是学生利用现有知识与语文教学过程中涉及知识进行对比的过程,这种对比行为具有促进自身思维纵向发展的作用。

(3)写作教学方面。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写作教学的特点是难度较高。基于这种现象,学生常常对写作学习兴趣不大,这种现象对写作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利。为了实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可以将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教学模式设计为:学生自主审题、独立完成作文构思和写作、学生之间相互点评、教师点评。从整体角度来讲,这种教学模式中包含的前两个步骤与后两个步骤之间存在显著的区别,但实际上,这几个步骤之间具有互相辅助、相互影响的关系。例如,学生在点评其他同学作文以及自己的作文被其他同学点评的过程中,针对作文中的写作方式或者某一个论点会形成不同的意见。不同意见的交汇和共同会间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这种变化还会反作用于前面的自主审题和独立构思步骤,促进自身写作水平的提升。教师点评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对自身的作文形成一个整体化的判断。通过问题及优势的指出,使得学生加深对自身写作能力的理解。除此之外,当学生不理解教师的评价时,其与教师的讨论会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2. 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有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思维能力提高目标的高质量实现,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以下几种问题加以重视:

(1)反思环节融入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反思环节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融入具有巩固所提升思维能力、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基于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预留出一部分时间,用于学生进行自身课堂表现及所学知识回顾等内容的反思。

(2)兴趣激发问题。兴趣是学生课堂表现的主要体现。通常情况下,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时,常常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听讲的现象。相反,当学生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具有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时,他们通常会主动提问,并积极参与到教师布设的学习任务中。因此,为了保证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作用的发挥,教师应该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一项要素,融入到有效教学模式设计中。

从当前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来看,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变得越来越有必要。作为实现该目的的主要课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写作内容、阅读内容等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在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利用不同教学模式开展初中语文教学,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方彩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追问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 姜宇飞.初中语文阅读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 徐潇.初中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发展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4] 宫瑞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第3篇:初中语文教学特色范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体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用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第4篇:初中语文教学特色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渗透;道德情操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1. 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冲突、渗透是不可避免的。21世纪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更大胜利的世纪,培养学生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这正是语文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2.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前,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需要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奋斗、执著追求正义和理想的精神,逐步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等等,显然,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这些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

3.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正在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信息爆炸性增长,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相互关系日益复杂,这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有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良好的性格、宽广的胸怀、乐观的人生态度。四是养成自觉的法律意识。现代化社会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法制化。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法制观念、守法意识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也是我国悠久的人文思想传统中一个明显的薄弱点。语文教师在自己的“传道授业解惑”中,应当有意识地自觉加强这方面的努力。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内容,应当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它既包括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又包括爱国思想、集体观念、奉献精神等,从而使学生既有知识能力,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1. 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格心理。

心理学调查证明,学生一般在小学阶段已较为充分地发展了形象思维能力,而在初中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也开始得到发展,不过还很粗浅幼稚。我们知道,完整的人格心理是由明确而强烈的理想信念、稳固而一贯的个人性格特征等内容所组成。人类行为主要是社会行为。人格心理的形成是靠长期对各种社会行为的学习而来。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经历的限制,生理发展很快,心理变化也很快,形象思维能力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差,故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稳定的人格心理尚未形成。这一特点,决定了学校教育、家庭熏陶、社会影响将对他们的成长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中的学校教育这一环,尤其直接关系到初中学生思想的发展进程。正是在这里,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2. 尚未形成稳固而系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明确而强烈的理想信念,总是和系统而稳固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深刻的联系。任何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是反复熏陶、实践、最后作出理性抉择的结果。初中生大多还没有可能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因此,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大多呈现出朦胧、多变的特点,可塑性十分突出。按照国家教委《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要使中小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审美,”其中学会做人被列在首位,这就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这方面,中学语文教学也明显具有自身的优势。

3. 感情丰富,易于接受形象性强、感性强的事物。

初中语文教材对课文类型的安排也是针对这一特点而设计的。各类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都具备了直观、浅显、形象、易懂的特点,即使在初二开始安排了一些议论文,也都短小精炼,论点明确,论证层次少而清晰,使学生学习、练习都容易入手。初中学生的这一接受特点,提醒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通过语文课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正确、合适的教育方式,切忌长篇大论,枯燥说教。

三、提高教师素养,增强德育渗透效果

1. 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教学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也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要努力钻研教材,挖掘德育因素,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性。

2.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

教师要正确引导、说服教育学生,用先进人物和实例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可利用活动课,带领学生参观学国主义教育基地,邀请革命前辈讲革命传统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的思想言行,身教重于言教,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

3. 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师的培训,提高利用语文课堂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水平。

第5篇:初中语文教学特色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味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更多的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放到了首位,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已经弱化到可有可无的地步。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初中学生的语文水平越来越差,初中语文教学也越来越缺乏语文味了。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上出应有的“语文味”。

1.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缺失的原因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首先w现在教材的选编上。毋庸讳言,我们的教材编写工作,在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上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所选入教材的部分篇目,或是思想内容有所偏窄,或是情感表达有些偏激,或是表达方式有点稚嫩,或是谋篇布局不太严密,或是语言特色不够鲜明。一句话,经典性严重不足。有的作品尚没有经过时间的洗涤和历史的考验,或有文无质,或有质无文,甚至有的文质皆无。没有经典性的语文篇目,你想让教师教出“语文味”,确乎勉为其难。

1.2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与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有关。由于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标、方向、任务、目的并不十分清楚,其教学的着眼点、着力点都缺乏准确性、针对性、有效性,所以,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不阅读文本、不品味语言、不朗读、不板书等现象。一堂语文课下来,听不到琅琅书声,看不到师生对文本研习时热烈交流的场景,听不到学生对文本阅读自我体验与个性感悟的交流,甚至一堂课下来竟然在黑板上见不到教师写的一个汉字,这是语文课吗?要知道,语文味应体现在文本的思想内容、情感态度、篇章结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特色上。如果教师不在这些方面多动脑筋、多花力气,那语文学科的特征又怎么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呢?

1.3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还在于教师不熟悉对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已是大势所趋。多媒体以其宽泛的资源环境,动感直观的画面,便捷简易的操作等优点颇受广大老师的青睐。特别是“公开课”,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的。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也正是如此,现在不少教师热衷于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在笔者看来,过分依赖多媒体,实际上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要知道,富有张力的语言如果都用直白的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来了,这样的文字还有什么想象的空间、创造的余地,这只会使语言的独特意味和情味丧失殆尽。

2.初中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昧”

2.1明确什么是语文课。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2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首先,教无定论,教师不能跪着教书,教师就应该在充分了解自身特点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使个人的语文特色在课堂凸显,教出个性美,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教出情、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妙语连珠,那就上出理来,上出趣来。一句话,能创新的创新,能幽默的幽默,能煽情的煽情,什么都不能的尽量真诚,也一样可以打动人。其次,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在语文课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教师要教得神采飞扬,学生要学得兴高采烈,师生双方都要全身心投入。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努力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才是理想的教学境界。

2.3教出语文课应有的语感。所谓教出语感,即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义读出蕴涵在其中的情境义、深层义和象征义。这三者之间,教出对字、词、句的敏感能力是最基础最核心的。即品味语言。品味语言,“读”字当先,虽然语言品味可采用多种方式,比如:比较不同句式,故意遗漏重点词语,抓关键词理解,甚至还有现场表演……都能使学生格外关注重点词句,加深体会。但是没有朗读的参与,只一味地干“品”,学生往往找不到语言的感觉,文字的妙处并没有在学生心中烙下印迹。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第6篇:初中语文教学特色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66-02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发展农村语文教学,促进农村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是当前农村教学中的重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农村语文教学与城市语文教学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他们对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不利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1.农村语文教学的现状

1.1 师资力量不足。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教育受到了较多的重视,国家对于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也较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却一直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部分农村的条件艰苦,教师们更向往去大城市里发展,在薪资待遇方面,城市显然要比农村的条件更加优越,造成农村语文教师人才大批流失。而且,部分农村初中由于教师少,还会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语文教师,这些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足,也导致农村语文教师,师资力量较为欠缺。

1.2 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不高。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它对于语文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符合当前语文教学的发展需求。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已经不同于小学时,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识字,阅读简单的文章,初中阶段 的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要求更加高,它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语文素养,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然而,在目前的农村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往往停留在课本教学之上,学生的语文学习也缺乏一定的能力,使得农村初中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不高。

1.3 教师对于素质教育改革并不了解。素质教育的理念,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虽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下,素质教育的改革只是表面的,它并没有深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在许多农村教师和家长眼中,学生要想成人成才,只有读书这一条路可走,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在教学时,习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对素质教育缺乏充分的认识,即使是有部分教师,认识到了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这些教师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也不到位,在进行素质教学时,也很难掌握其精髓。

2.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方法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农村语文教学,要想有新方法,在教学上取得发展,首先就是要改革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师现状,加强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政府的扶持下引进先进的教学人才,发展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只有师资力量得到了保障,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才有可能实现。

2.2 提高学生素质,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往往会受到一定的制约,教师的一些教学活动难以开展。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依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发展教学,初中生的求知欲强,农村的孩子,对于大城市也十分向往,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开展多元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比如说,在学习《塞翁失马》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法,可能就是先简单的将文章主动字词翻译一下,然后在对文章进行整体翻译,最后点明主旨。但是,在教学时,也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方法教学,如让学生思考一下,塞翁失马,体现出的是一种什么精神,还可以问一问学生失马的塞翁这样的精神,自己能不能够尝试着学习一下,这样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对于学生理解文章,提升语文素养的帮助也很大。

2.3 联系实际,开展语文教学。语文知识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联系也极为紧密,在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也必须把握好语文教学的这一特色,学会将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者是与生活有关的知识,进行语文教学。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班上的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自然环境,看一看大自然的语言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本的知识,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动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着许多亟待改革的问题,改正这些问题,发展语文教学的新方法,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学会把握机会,在教育改革的环境之下,谋求农村语文教学的发展,使得农村语文教学能够适应学生的需要,取得一定的进步。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语文教学特色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新课改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和方法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明建设速度较慢,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差异比较明显,师资力量薄弱,很多少数民族教师的教学水平低下,教学模式仍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应试教育作为主导教学模式,这就导致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初中生接触的知识面^于狭隘,初中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下,很难开拓自己的视野,无法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自身的学习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高。教师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采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没有对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差异进行全面地研究,致使农村地区初中语文的教学方法极为落后,再加上少数民族的地区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此外,农村语文教师缺乏进修机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无法得到提升,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就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低下,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初中语文知识学习中,并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进而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施匮乏。

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再加上当地政府在教育事业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在采购教学设备时,没有强大的经济条件作后盾,教学设施十分简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学校都没有配备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在教学中只能采用板书的形式进行教学,由于语文知识过于抽象,没有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辅助作用,便无法实现语文知识形象化的目标,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

2.地区文化差异较大。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日常交流中多用母语,并且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中都保留着部分民族特色,他们和外界交流的机会很少,这就导致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再加上师资力量薄弱,无法缓解由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差异大引起的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很难实现汉语言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良好融合。

3.教学理念落后。

虽然新课改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较偏远,经济发展缓慢,这就导致新课改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很难开展,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大部分还在采用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低,并且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让学生产生厌学、畏学的心理,这对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知识是极为不利的。

三、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政府要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方面的投资。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低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先进的教学资源,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方面的投资,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需求,配置必须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当前的最新资讯,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促进汉语言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融合。

汉语是我国每个地区都应该掌握的语言文化,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学校针对地区文化差异较大的问题,应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投入,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采用多元化的手法为学生讲授具有专业性的语文知识,将促进汉语言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融合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3.全面引进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校应该全面引进并大力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逐步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善和优化,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知识的信心。创新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从而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进一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总结: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水平低下,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导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教师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施航飞.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谈[J].才智,2010(04).

[2]戴双.通过读的训练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J].成才之路,2011(01).

第8篇:初中语文教学特色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目前,正处于初中阶段成长时期的学生,其自身文化底蕴、知识体系尚未发展成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还并不深刻。所以,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初中语文教学应担任着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等重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培育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养成博大的民族情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述

语文教材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良美德的重要载体,其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大纲拟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中国文字”,是体现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内涵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精神表述的重要依据。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呈现的“诗、词、曲、赋、散文”等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承载着我国悠久历史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精神文明理念与精神财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经典文化内容,可使其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了解到我国历史文明的意义与伟大,从而形成自主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另外,初中语文教材中创作的《孙权劝学》《木兰诗》《陈太丘与友期行》等课文,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精神文明,也就是“礼仪”,这一精神文明的存在,对于提升初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是传统文化内容渗透最有价值意义的一种体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解析

传统文化是最能体现我国独特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弘扬历史发展遗留的重要思想、文化精神与艺术宝藏的重要依据,是社会与国家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载体,初中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的渗透,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思想等方面共同发展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其是明辨是非能力也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所以在此阶段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品质,帮助其形成优良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相比,传统文化的渗透让语文教学内容、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身心投入语文教学活动当中,从而起到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形成良好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等关键性作用。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

(一)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目前,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入较多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编目,如七年级的《论语》《木兰诗》《游山西村》;八年级的《核舟记》《孟子》;九年级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屈原》等,这些文章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里面的名言名句都体现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仅可通过精心筛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对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字、句、词、篇和所表达的主旨等方面,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探究,便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到良好的传统文教育熏陶作用。同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身心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时刻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以丰富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详细解读、注释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深入研究文章内所撰写的主角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掌握文言语言朴素简练的写作特点等。这样一来,不仅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与意义的理解,还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可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作品的诵读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篇章、国学经典,进行自由诵读、咀嚼体悟,完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与消化,以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实现传统文化外化于身、内化于行,铸造人格的支柱,在无形中实现对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传承。其次,还应大力倡导读书活动,结合本阶段学生年龄特点与个性喜好,为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课外读物等,要求其必须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比如,为学生拟定读书计划,每学期至少组织参与一次读书交流会,利用假期时间,将一些中国古典名著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在上课时期进行朗读等,并为表现优异者先进典型奖、实物奖等,以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其次,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如开展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专题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文交流会、观看优秀历史人物事迹影视作品讨论会、组织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历史文化遗迹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

(三)关注中国传统节日,利用传统节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型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挖掘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在此过程中,事先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学习语文和传统文化知识,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去探究、去体验、去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与精神文化内涵,以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承作用。例如,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而并非仅停留在片面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初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开展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综合型学习活动,让各大学习小组分别调查研究端午节的地方习俗与活动形式、各地端午节的民俗特色、有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歌赋、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等。并进行收集、整理,在上课时发表演讲,讲述自己对端午节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大意了解,讲述有关于端午节的趣事等,以便增进对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了解,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第9篇:初中语文教学特色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现状 教学问题

在初中教育中,不少学校依然被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而语文教学作为素质教学的主要阵地,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严重阻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使得教育变成具有功利性和目的性的工具,失去教育培养人才的本质意义。在新课程标准要求背景环境下,要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策略。本文以语文版初中教材为例,分析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并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1.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1教学观念落后

不少初中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落后,一般情况下采用的教学方式都比较固定、刻板和程序化,导致一些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有所下降,学生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1.2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不少初中学校尤其是偏远山区学校,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很深,在教育中教师通常都是以成绩论学生能力,以试卷成绩评判学生,久而久之给学生造成一种误导,让他们觉得只有取得高分才能被称为好学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比较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学质量和效率都无法得到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也成为机械式学习,并没有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1.3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片面地停留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上,很少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课外知识的延伸,导致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的文字对事物形成浅显的认识。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对课本上的文字解析得很清楚,但是苏州园林具体是什么样的、假山叠石呈现什么形状,单靠简单的文字是无法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具体景象的,这样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材知识学习,忽略课外内容拓展。

1.4缺乏教学策略

部分教师在教学讲解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针对化的教学,采用的都是统一化标准和教学模式,体现不出教学特色和层次性。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自信。

2.改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实施

2.1转变教学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已经不再是课堂上的主体和领导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应该受到重视,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年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寻求自身能力发展,而不是被动结束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丰富,学习方法越来越多元化,教师不能单纯地停留于课本知识的传播,而是将教材知识与现代化技术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水平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应该注重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自身,通过学习心理学、行为学知识对初中生的言行举止进行细节分析,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教师要将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朋友,用关爱的态度对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友好和善良,让他们喜欢上学习、爱上语文。

2.2创新语文教学资源

教师在已有的教材资源、信息资源、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进行创新利用,通过不同领域的融合,为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获得情感和实践的满足,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的价值,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能力、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完美交叉,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见识。例如在学习《周庄水韵》一文时,除了让学生在文章中感受到周庄美景外,还可以通过文章学会其中好的习作手法――文章开头安排特写镜头、具匠心,文中写景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

2.3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

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改为引导式的教育,注重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改善教学环境。例如在《茶馆》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大致梳理,然后根据课本中的内容和角色特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充分体会剧本中人物情感变化。或者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通过影像、声音的结合,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2.4促进语文教学与现代化技术的融合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课件,以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特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创建语文学习交流群,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学生创造更自由、愉悦、轻松的交流平台。

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初中生来说至关重要,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语文文化素养的培养,影响学生文化知识内涵修养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改善的措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个人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鲁艳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0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