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区景点设计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态农庄;休闲度假;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05802
1 田水湾项目概况
田水湾生态农庄位于湖北省仙桃市近郊,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此次改造设计方案是针对场地现状,进行景观的提档升级,更好的服务省内外游客。因此,2017年3月26日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团队对田水湾生态农庄进行了细致的现场踏查。经过现场考察分析,设计团队给出了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1)田水湾生态农庄场地功能规划合理,服务设施齐全。比如:别墅区、湖心岛、采摘区、烧烤区等景点都给人印象深刻。
(2)田水湾生态农庄场地功能虽然齐全,但是园林景观做的不够细致,观赏性不强,尤其是花田景区和整个园区的园林植物绿化,都显得太过粗糙和单一。
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建议重点改造花田景区和整个园区园林植物绿化。
2 花田景区改造设计方案
2.1 场地现状分析
地形整体平坦,视野开阔,花卉种植品种略少,色彩单一。园路为水泥路面,园林小品设施简单,管理较为粗放,主题功能不明确,导致该区域景观效果不佳,游客量稀少。
2.2 花田景区改造
田水湾生态农庄花田景区改造方案以“甜蜜浪漫・邂逅爱情”为主题,打破传统仪式,花海中搭建浪漫、富有参与性的婚礼场地[1]。该区设计将花卉结合婚庆、摄影、科普养生、餐饮、休闲等多种功能,增加场所吸引力。增设室外婚礼、花田摄影、花艺学习、玫瑰香包制作体验活动[2]。种植设计采用现代自然式的风格,设置花簇锦攒的紫藤花架、姹紫嫣红的鲜花田园主题花卉景观,营造轻松闲适的氛围。植物选择以各类型观花植物为主,着重挑选花期长、味道清香的植物,色调以紫、粉和黄色为主,兼具其他常见花色。此外,大量使用的品种以低维护、高抗性为主,如:波斯菊、郁金香、薰衣草、月季、百合等。
3 园林植物绿化改造
3.1 植物现状分析
植物品种偏少,缺少植物组团,植物搭配没有层次且凌乱,场地边缘,道路边缘等游人视线的落脚点植物群落稀少。各个景区的植物主题功能不明确,没有特色的季相变化,导致园区园林景观档次不佳。
3.2 植物绿化改造
田水湾生态农庄植物绿化改造方案以“多彩四季・花果田园”为主题,打造春季落英缤纷、夏季浓荫匝地、秋季层林尽染、冬季雪香云蔚的植物群落景观[3]。植物组团要常绿落叶搭配、高低错落、有季相变化、有一定的植物体量、至少做到高中低三层绿化。种植设计以各类型观花观叶植物为主,着重挑选花期长、味道清香、色调鲜艳的植物品种,大量使用本地表现良好的植物品种以低维护、高抗性为主。
3.3 园区植物配置特色
3.3.1 春景落英缤纷、繁花似锦
园区入口和别墅区是游客入园的第一印象,植物配置应该以展现春景为主,春季开花植物最多,落英缤纷、繁花似锦的第一印象,一定会让游人印象深刻。春景选用的植物品种有:垂柳、水杉、白玉兰、紫玉兰、紫叶李、日本早樱、紫藤、凌霄、日本晚樱、垂丝海棠、碧桃、木本绣球、牡丹、芍药、杏花、梨花、云南黄馨、红叶石楠、金森女贞、金叶女贞、瓜叶菊、三色堇、二月兰、红花酢浆草、鸢尾等[4]。
3.3.2 夏景浓荫匝地、荷风习习
湖心岛、烧烤区、和其他水景区域是夏季游客最爱停留戏水的区域,植物配置应该以夏季提供阴凉、赏荷、戏水主。选用的植物品种有:国槐、法桐、合g、刚竹、毛白杨、加拿大杨、旱柳、白蜡树、泡桐、榆树、梧桐、樟树、夏鹃、紫薇、月季、栀子、荷花、睡莲、千屈菜、梭鱼草、芦苇、金银花、花石榴、石竹、宿根福禄考、波斯菊(图1)。
3.3.3 秋景霜叶尽染、花果飘香
采摘区、瓜果区、儿童活动区植物配置应该以秋季色叶和瓜果为特色。选用的植物品种有:栾树、无患子、枫杨、银杏、木槿、木芙蓉、桂花、三角枫、五角枫、红枫、鸡爪槭、重阳木、黄栌、乌桕、柿子树、青铜、桑树、榉树、火炬树、一串红、半支莲(太阳花)、凤仙花、百日草、向日葵、鸡冠花、千日红、翠菊、波斯菊[4](图2)。
3.3.4 冬景雪香云蔚、苍松挺拔
餐饮区、拓展中心、小吃街景区是冬季吸引游客和游客停留的地方,植物配置应该使冬季时也有景可赏,不能有萧条之感,从而打造冬季特色植物景观。选用的植物品种有:腊梅、梅花、黑松、白皮松、雪松、杜鹃、茶花、茶梅、金森女贞、龙柏。
4 结语
田水湾生态农庄改造设计立足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发挥乡野旅游、采摘种植等资源优势,挖掘当地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内涵,以休闲观光、亲子农业为开发重点,打造集主题婚庆、农业旅游、科普研学、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水上休闲等于一体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王小雨,李婷婷,王 .基于乡村景观意象的休闲农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7).
[2]申丹萍.休闲农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以郑州丰乐葵园农庄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3).
关键词:旅游资源;网站模块;主要功能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153
一、网站开发背景
(一)旅游资源介绍。铜仁市位于云贵高原贵州东部,武陵山区腹地,东邻湖南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北接重庆黔江区,是连接中原地区与西南边陲的纽带,享有“黔东门户”之美誉。铜仁地区地处湘渝黔边区交汇处,历史上属于古夜郎文化区,古巴蜀文化区,巫楚文化区,有“五溪蛮”“三苗之地”等指称。境内有苗、土家、侗、布依等少数民族长期聚居于此。境内南方古长城延绵至湘西凤凰境内,早已驰名国内外。松桃寨英古镇、铜仁明清居民古民居,松桃新寨苗王城,印江古城,思南古城等也有着极佳的开发潜力。尤其以松桃寨英滚龙艺术、玉屏箫笛、铜仁傩文化为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特色。
(二)铜仁地区旅游业现状分析。吃,铜仁由于地处湘渝黔三省市交界区域,饮食风味皆有全国著名的菜系的川、湘味而独具特色。地区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近年来,大兴机场、渝怀铁路的先后通车通航,玉屏至铜仁主干道高等级公路的扩展竣工,使铜仁地区的旅游业交通基础设施有了长足的进步。当前铜仁地区已开发较成熟的旅游纪念品除了玉屏箫笛、梵净山玉雕等少数几个之外寥寥无几。就是开发较成熟的玉屏箫笛也规模较小,宣传力度远远不够。深度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
二、网站功能需求分析
(一)浏览客户。浏览客户是只在浏览器端浏览网站信息的用户,也是整个网站信息需要面向的用户,其主要实现功能为:(1)客户可以在任意一台与因特网连接的计算机上,通过浏览器浏览本网站;(2)客户可浏览旅游新闻信息;(3)客户可浏览旅游线路信息;(4)客户可浏览旅游酒店信息;(5)客户可浏览旅游图片信息;(6)客户可浏览旅游景点信息;(7)客户可对适合自己的旅游线路或旅游酒店下定单(按照页面的提示对定单进行填写。);(8)客户可在留言本版块进行留言和提问。
三、网站设计与实现
(一)主要功能。(1)旅游线路信息以及预定功能:顾客可通网站查看相应的旅游线路信息和预定旅游线路功能,管理员可以在后台对旅游线路进行、更新,对于线路预定可以进行相应的处理。(2)酒店查询、预订功能:顾客可以通过网站查询张家界酒店情况,同时还可以对合适的酒店进行预订。(3)旅游景点介绍功能:顾客在网站可以查看张家界主要旅游景区和景点介绍信息,管理员可以在后台对旅游景点信息进行更新、修改和删除。(4)旅游新闻功能:顾客可以通过旅游网站查看张家界最新的旅游资讯和旅游动态,网站管理员可以在后台、更新和删除旅游新闻。(5)旅游风景图片功能:游客可以通过网站查看铜仁最新的风光图片,可以点击小图看大图,图片按照相应的旅游景点分类,管理员可以上传和修改、删除图片信息。(6)旅游服务指南和旅游问答功能:游客可以通过网站查看一些铜仁旅游的注意事项和在旅游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管理员在后台可以对信息进行更新和修改、删除功能。(7)机票和自驾车旅游路径查询功能:游客可以通过网站,查询相应出发地到目的地的机票航班和自驾车路径。(8)游客留言板功能:游客可以通过留言板给管理员留言,管理员可以通过登录对留言进行管理和回复。(9)旅游会议信息功能:游客可以查看张家界旅游会议信息和旅游会议安排。(10)提供友情链接,使用户方便到达相关站点。
(二)网站模块设计。根据网站的建站原则与目的,结合旅游网站的一般特点,本网站具体包括如下栏目:旅游新闻:管理员相关旅游新闻,实现动态管理;旅游图片:管理员相关景区图片,实现动态管理旅游线路和预定:管理员相关旅游线路,对线路的预定进行相应的处理;旅游酒店查询、预订功能:对当地的酒店进行查询、预订;旅游景点介绍:管理员相关的旅游景点,对景点信息进行动态管理;游客留言板:游客可以在此进行留言;网站管理:包括信息管理、留言本管理、论坛管理、网站系统设置等模块。
总结:开发铜仁地区特色旅游产品,应依托知名景区(点)和特色景区(点)为背景,带动和开发区域内其它旅游资源,在本区域内以梵净山这样有较高知名度的景区景点来串联其他有较大开发潜力的景区景点,带动它们发展,做到区域内以最低开发成本换取最高开发效益,实现铜仁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虚拟现实 用户体验
中图分类号:TP3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3-0087-01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是目前国内外科技界关注的一大热点,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综合应用各种技术构造逼真的人工模拟环境,并能有效地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感知行为的高级人机交互技术,具有多感知性、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力的特征,其中三维立体成像与交互性的配合是它相较于传统的数字影音、网站等信息传递平台的最大优势。在一个虚拟的三维场景中,用户可以选择虚拟化身进行漫游、浏览和互动等。实时交互和高互动性是该类系统交互方面的最大特点。
目前,虚拟现实系统的发展有两种主要趋势:一种是追求用户沉浸感的最大化,另一种是实现VR网络化即WEB3D技术。
追求高度的沉浸感需要效果显著的交互手段,将感官系统和声音良好的融合在一起,该类技术对于设备和环境的要求非常高,使用成本昂贵,目前阶段还很难面向普通公众普及应用。
另一种趋势即WEB3D技术,这种技术非常适合于互联网的发展需要,普通用户通过网络可从任意角度观察虚拟空间,它弥补了互联网上缺乏立体型的不足,给互联网带来了新的色彩。但WEB3D技术在应用前要下载相应模型才能予以显示,如网上故宫博物院虚拟现实系统在使用前需要提前下载200M的文件,使用优化的压缩算法虽然可以提高下载的速度,但在目前的国内公众网络环境条件下,很难满足用户在模拟环境中实时浏览信息的需求,在网络较差的时更会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欲。现有许多虚拟现实系统产品由于带宽的限制采用伪三维或者降低显示质量的方式,如哈尔滨工大、上海交大等虚拟校园采用2.5D方式,网上黄帝陵等景点虚拟现实系统采用完全简模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使用的实时性,但导致画面质量沉浸感差强人意,交互方式单一。
以提升用户体验为原则,构建于网络、具有整体交互功能的虚拟现实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是虚拟现实系统的发展方向,但绘制实时性和建模逼真度的矛盾成为目前虚拟现实技术的最大难点,并且现有网络虚拟现实系统大多仅以实现功能为目标,从用户友好度和使用体验角度进行的虚拟现实系统还很少。
本文以实现虚拟现实系统推广实用化、大众化为目标,在前期完成了国家级4A景区故居纪念馆、徐特立故居纪念馆等数十个旅游景点的虚拟现实项目开发,通过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得出,在现有公众网络、硬件条件下,要做到兼顾速度与质量,面向大众,实现用户在线访问旅游景点的高真实感与高用户友好度,需要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虚拟旅游景点场景均衡建模技术
旅游景点往往具有占地面积较大、建筑物结构类型众多、内部几何拓扑关系复杂等特点,如果采用普通商业虚拟系统建模技术,则必然导致模型网格数量庞大,不适宜远程实时渲染,给网络访问带来不便,从而影响虚拟旅游景点的访问友好性,使得公众在远程访问时体验不流畅而产生疲劳感,容易从虚拟境界中脱离。因此,需要通过充分挖掘景点中建筑物与环境的固有视觉与结构特征,抽取最具冲击力的部分和细节,研究简模与精模相结合的、兼顾访问或渲染速度与质量的虚拟景点均衡建模技术,从而实现公众在快速流畅的访问时获得关键红色信息的高质量体验。具体实现起来,一是虚拟景点均衡建模,确保高质量画面效果前提下的模型文件最小;二是红色旅游景点模型文件的网络智能加载,确保系统流畅运行。
2 旅游虚拟现实系统高友好度交互设计方案及景点特色环境营造技术
访问友好度就是用户在使用、体验虚拟旅游景点或旅游虚拟现实系统时,对相应访问对象产生亲切感、自然感、认同感的程度,观众在漫游虚拟旅游景点时,若能通过最便捷的途径获得最感兴趣的访问内容,无疑将大大加强虚拟旅游景点的访问友好度;另外,虚拟旅游景点一般具有很强的历史凝重感,光照或质感的设计、景点氛围的营造是虚拟景点体验质量高低甚至旅游景点虚拟系统设计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高友好度交互设计方案及景点特色环境营造是项目的重要方面。具体实现起来,就是要根据系统功能和景点特色氛围营造需求,为网络虚拟现实系统设计高友好度的交互界面、导航功能、动画效果及音效等。
3 虚拟旅游景点增强现实技术
虚拟旅游景点中具有较多的壁挂式宣传字框、卷轴、壁画等形式的介绍性材料,这些介绍材料虽然准确地表达了相应的背景故事,但表现方式还欠生动,即使是现场观摩也还存在表现力不足的问题,不能带给观众足够的历史震撼力。虚拟旅游景点通过将这些虚拟壁挂式宣传字框、卷轴、壁画链接至虚拟故事场景,友好地接纳体验者,使其可以在故事的场景中漫游甚至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参与、重温历史,那对于壁挂材料的表现力将具有倍增的现实增强作用。具体实现起来,就是要根据交互设计方案,利用各种虚拟现实技术手段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效果等多种媒体元素融入到网络三维虚拟现实系统中,完整实现旅游虚拟系统的功能要求和效果。
【关键词】咸宁 园林与景观 建筑设计 问题 对策
咸宁市位于鄂东南,气候温和,降水量丰富。市区内有淦河穿越,还有傍水休闲的潜山、教育重地青龙山、十六潭山公园等,是闻名遐迩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市内温泉遍布,“香城泉都”因此而得名。近年来,咸宁市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城市,加大园林绿化投入,在市区建设上规划绿地面积高,并对一些原有景点进行升级改造,出现了不少亮点。
一、咸宁园林与景观建筑设计考察现状
基于此,笔者先是到咸宁市园林局和市规划局查阅了部分资料,并咨询了有关专家,然后进行了实地考察,主要有沁香园、淦河、潜山、十六潭公园等经升级改造的景点,还有新建的水上喷泉、竹博物馆、桂花博物馆、规划展览馆等,以及一系列工业园区绿化、街道和道路绿化等,对咸宁的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有了以下直观的体会。
(一)绿化设计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根据现场考察,在园林规划方面,市区里面充分利用群山环抱、山城相依的地理特点,将山体园林化改造为景观园林公园,具有代表性的公园包括青龙山公园、十六潭公园等。并且充分利用街头绿地,先后建成了望泉园、石景园等多处街头游园对市民休闲健身提供了便利条件。市民的休闲、健身和娱乐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街道绿化方面,在经道路绿化升级后,增加了很多冠大浓荫的速生乡土树种,绿荫地快速形成且分布较广。在主干道如咸宁大道、桂乡大道等,种植有双排或多排树木,形成了道路绿化和休闲相结合的绿化带,便于市民行走、散步。这些绿化工程不但提升了城市形象,而且让市民深切感受到了环境改善后的舒适,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以人为本”。而这种考虑民生的方案值得称道。
(二)绿化建设突出地方特色
在咸宁的园林绿化建设中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了地形特色,种植具有本地特色的植物,彰显了本地区的园林绿化的特点,在生态景区的打造中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找到了之处,彰显了个性,提升了魅力。
1.广泛种植桂花树。咸宁桂花资源丰富,是中国桂花之乡。咸宁市在桂花树的种植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目前,咸宁的园林绿化建设中可以充分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即“桂花”文化。咸宁市区多条主干道上栽种了大量不同种类、品性、规格的桂花,建设了桂花主题公园――沁香园,将月桂雕塑设置在人口集散度高的火车站广场,在潜山国家森林公园修建了国内首家桂花博物馆。咸宁市以丰富的桂树资源为依托,通过规划、设计、建设、科研和种植,营造桂树氛围,弘扬桂花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香城”。
2.因地制宜,种植咸宁本地其他植物和植被,打造园林城市特色的景观。咸宁根据植被好坏将城区山体分为生态林地、山体公园和城市建设用地。山体公园除种植桂花和竹类外,还栽植樟树、枫香等乔木,并配以薛荔、石血等植被,营造具有郊野气息的城市景观;城市建设用地也注重景观设计,合理处理其和山体、绿地的搭配和过渡。
二、国内其他地域园林与景观建筑设计现状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环境日益恶化。越来越频繁、严重的雾霾已经强烈地刺激着公众的神经,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生存环境。近年来,国内城市越来越重视园林景观规划和建设,通过打造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园林景观来改善城市环境,展现城市形象。在园林规划方面以城市生态建设为终极目标,以旅游景点建设为手段,根据各地的地理条件、自然风貌、气候和历史文化背景,打造了富有特色的环境。笔者通过考察和总结,认为国内园林与景观建设有以下特点:
(一)普遍重视园林规划设计,但实际执行存在不到位之处。目前的城市园林规划蓝图宏伟,以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画面感很强,看起来绿化面积占比大,景观之间无缝衔接,显得舒适宜居。在这种规划引导下,各个城市涌现了一批园林景观,如武汉金银湖湿地公园、东湖生态景区、木兰天池等。这些景观生态环保给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是市民之福。但我们也同样看到了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这些景观之间的衔接较差,甚至没有关联,各自独立。因为这些景观的建设和整个城市的景观建设脱节,景观之间的城市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从整个城市来看,绿地总面积占比不低,可给人的感觉还是绿地太少,其原因是建筑和景观之间没有合理布局,建筑和景观各自独立集中,这就是规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二)更新了园林景观规划理念,回归到重视本地特色。园林景观建设结合城市实际,根据城市规划需求,在城市文化底蕴、历史背景、景观现状和地理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探讨,有了创新和科学管理,增加了城市园林和绿地,创造了一批优秀的具有地域特色、个性突出的园林景观作品。
(三)园林景观建设工艺水平不断提升。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园林景观设计除了采用常规的工艺,还应用了很多如LED灯、音乐喷泉等设施,如武汉高铁站的设计大规模采用仿生的钢筋骨架,在传统的构景手段上进行创新,为园林造景和景观建设增添了现代气息。
(四)园林景观建筑雷同现象严重。由于城市化进程节奏过快,各地在规划设计时对人文景观、建筑形式和环境缺乏认识,在景观设计时对建筑与植物的搭配、布局缺乏思考,只是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方面生搬硬套,缺乏独创性,导致了很多雷同景观的产生。
三、咸宁园林与建筑景观设计存在问题及整改建议
随着咸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用地不断侵蚀绿地,新城区又面临重新造景。如何完善生态旅游城市,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咸宁园林景观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整体规划方案不够明确,专项方案不够具体,导致执行难。整体规划方案应从全局出发,明确主题,清晰主线;第二,建筑规划方案没有考虑地理地貌和风俗人情的实际,理论和现实脱节。新建城区应避免大面积破坏植被,旧城区改造也应以人为本,不要片面追求现代化建筑;第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规划为城市建设让路而导致变更太多,规划执行不到位。规划方案应当统筹城市建设和园林规划,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拆建;第四,设计人才相对匮乏,缺少创新方案。从目前的园林建设来看,有一些特色方案,但总体来说还是缺少令人印象深刻的景点或建筑。第五,缺乏立体绿化以及多层次绿化。
(二)加强园林景观设计的对策
1.坚持打造生态城市的目标不动摇
充分考虑咸宁的地理条件、气候特点和风土人情,对土地资源、植被资源进行评估和保护,在生态的基础上造城,而不是造城之后再来造景。应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前瞻性地进行几十年上百年的规划设计,以生态保护、改造城市生态环境为途径,实现城市功能性和生态性的统一,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实现“天人合一”。
2.重视整体规划设计
明确咸宁整个城市、园林建设系统规划目的,从理念设计、用地情况和园林建设入手,创造和谐、适应自然的环境。
3.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咸宁的目标是打造生态旅游城市,首先要树立满足市民、游客需求的人本意识。不管建筑如何进行设计、处理,都应从细节上为人们的起居、工作和休闲服务,改善小气候环境,增加舒适感,才能得到市民和游客的认可。
4.立体化、多层次绿化
目前在各区域如商业中心、公园、住宅区和街道铺设了很多草坪空间,只种植少量高大乔木点缀,零星地搭配一些灌木。通过这种方式可快速地扩大了绿地面积,但却没有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咸宁靠近武汉,夏天极为炎热,应种植更多高大的达地乔木,增加绿荫面积,同时在建筑屋顶栽种花草灌木,增加草坪,这样既能绿化环境,又能增加宜居空间。
5.加强设计师团队建设
咸宁应考虑引进高水平设计人才,择机举办园林设计论坛、设计方案比赛等活动,吸收高水平的设计方案。
四、咸宁城市建筑景观发展展望
由于园林景观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大规模的修建景观园林难度巨大。咸宁的园林景观设计应探索新的途径,考虑以点带面,在现有历史文化景点和生态景观上进行改建和改造,打造一些具有规模性、示范性、代表性的景区,吸引各地游客旅游拉动经济,同时经济的增长又能激发园林景观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一定的良性循环。
(注:本文为湖北科技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Y13025)
参考文献:
[1]金新琼.浅谈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设计原则[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2010(10).
[2]刘飞.浅谈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方法与技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
[3]赵益君.生态园林概念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J].美术大观,2010(12).
关键词:旅游公路;路线设计;理念;实践
正文:
1、旅游公路路线设计理念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公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沿路有很多的重要风景区,其能够有效的联系各个旅游景点,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服务,因此对于安全性以及服务性方面的要求也是非常高。从相关资料可以知道,在2009年已经对旅游公路有了一个初步的定义:通往旅游区和旅游区内连接各风景点,符合使用者的审美要求,同时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好的需求的相关服务设施以及旅游交通标志灯。同时在城市、景区之间的公路能够达到人们需求,处于整体美观的状态。因此对于旅游公路来说,其更具有人性化要求,尤其是服务区和景观方面。如今,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开展了关于旅游公路的建设,增加了旅游公路建设项目,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进一步带动旅游沿线的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旅游公路建设已经有一些成绩,但是还是不能很好的满足旅游业的发展,其主要是在旅游公路服务功能方面、沿线服务设施方面以及周围环境等,这样会使得游客在旅游的时候会产生烦闷的心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者的心情,会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怎样协调好公路建设和环境方面以及对对公路景观评价是公路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服务区又是旅游公路上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做好该部分的设计非常关键,合理的进行间距设计非常重要,从而能够不断的提高服务水平,更好的确保交通安全。综上,做好旅游公路路线设计非常关键,从而有效的处理好公路与自然的关系,驾乘人员和公路方面的关系,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2、旅游公路路线设计原则
2.1、安全性原则
在旅游公路路线设计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是安全性原则,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确保员工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并有效的控制和调整公路路线,同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设计优化,从而能够更好的确保行车安全,有效的控制安全事故的发展,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2、环保性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很多工程的建设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环境问题,因此在公路建设过程中需要严格的遵循环保性原则进行设计,并不断的优化设计方案,从而更好的确保经济发展,降低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在进行公路路线设计的时候需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发生深挖的情况,有效的加强生态区域的建设,防止发生一系列的地貌问题,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不仅如此,还需要不断的提高公路质量,合理的进行规划工作,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并不断的加强评价工作,做好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更好的促进旅游公路建设发展。
2.3、高效性原则
高效性原则主要是指在公路建设中运输的便捷性,因此在公路建设时需要遵循高效性的设计原则,防止出现重复性和浪费情况,并不断的提高人力物力财力等。在建设公路工程的时候需要严格的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合理的控制工程预算,从而能够合理的工程成本,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3、旅游公路路线设计实践
3.1、工程概况
某风景区为国家5A级景区。目前,该景区的主要道路等级低,同时线形指标也比较差,从而会直接影响到旅游景区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公路路线设计非常关键。
3.2、景观桥梁方案的创新
在该项目的景观桥设计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三跨变截面连续梁,同时上部使用钢结构塔及拉索进行装饰,中塔高于两边塔,形成“山”字造型,从而能够凸显出该景区的特点。另外一座桥主要是采用独塔斜拉桥,主塔采用佛教中的双手合十造型,从而能够和另外的合理起到呼应的效果。大桥主要使用的是多跨变截面连续梁桥,梁高曲线变化,宛如水波绵延,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体现“水”。
3.3、横断面布设的设计
本项目横断面的布设需要考虑3个方面,包括:1)在风景区的北岸和东岸,横断面需要有效的结合断面,同时双向四车道+人非共板断面。2)在风景区的南岸作为了发展地点的保留点,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划,横断面的布设主要使用非对称布置形式,有效的分隔慢行系统和机动车系统,能够更好的满足景观的需求。3)大型景观桥梁段落桥梁结构比较的复杂,同时成本非常高,为了降低造价,对于景观的布设宽度需要适当的留宽,从而方便进行后续的操作。
3.4、生态防护方案
本项目比较重视生态防护,需要确保合理的控制人工,加强绿色防护。地质条件好的石质挖方路段,会直接的岩石,将其作为路侧的景观,方便进行工程的建设。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公路建设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而旅游公路设计技术在我国刚刚起步,很多方面有还存在不足,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毕仁忠.旅游公路景观协调性量化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1.
[2]王东.旅游公路景观设计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1.1项目概况
凉州,是“丝绸之路”重镇,素有“四凉古都”之称,现以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闻名海内外。凉州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东接古浪石峡,南靠祁连山麓,北抵腾格里沙漠,西临茫茫草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区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0多处。目前按地理分布已形成了5条黄金旅游线。区内有以“陇右学宫之冠”之称的文庙,中国旅游标志之都铜奔马出土地雷台汉墓和雷台,著名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葬舌之地罗什寺,海藏禅林海藏寺,大云晓钟古钟楼,以及西郊公园、南城门楼、东关花园、海藏公园等为主的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线路;东线有以全国第一座沙漠公园,西部最大的野生动物园,以及延寿寺、设施农业、皇台葡萄基地、高沟堡古城遗址等为主的人文景观旅游线路;南线有以正式归属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等景点为主石窟塔寺旅游线路;西线有以莲花山寺、药王温矿泉疗养山庄等景点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线路,北线有以名胜古迹松涛寺、西宁王碑、下双大庙等为主的寺观庙宇旅游线路。这里有迷人的西部戈壁田园风情,有古老的汉、明长城遗址,有古丝绸之路的驼队足迹,有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有高效设施农业,有万亩葡萄长廊和中国悠久的葡萄酒文化,是中外游客观光旅游、文化访古、旅游探险、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近年来,凉州人民为打好“中国旅游标志之都”这张牌,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服务的档次和服务质量,凉州旅游业已初具规模,不少旅游品牌已在全国甚至国外打开了市场。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凉州区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景点厕所卫生条件极差,环境较好的旅游厕所几乎没有,部分景区(点)甚至没有厕所,给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的影响了旅游景区(点)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地位。为从根本解决旅游景区(点)旅游厕所的问题,为中外游客营造一种卫生、清洁的旅游环境,依据《武威市旅游事业“十五”计划》、《区域分析与规划》以及区内自然条件、给排水条件、游客日流量等因素,拟对凉州区内各旅游景区(点)旅游厕所全部更新改造为水冲式厕所和免冲式环保厕所。
1.2项目的必要性
1.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极大的拉动了西部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旅游业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号召,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国家专门设立了旅游国债资金,投资建设西部旅游、生态旅游、扶贫旅游等重点项目,特别对西部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旅游厕所加大了投资力度,争取和利用好旅游国债资金对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2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九五”以来,凉州区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成和修复了一批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点),形成了行、游、住、吃、购、娱一条龙旅游服务体系。尽快新建旅游景区(点)的高档次旅游厕所迫在眉睫。
1.2.3旅游厕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
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首先要加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而建设高标准的旅游厕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旅游景区(点)服务档次,美化景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1.2.4环境保护的需要。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环境保护是发展旅游的前提和保证,发展旅游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和条件。旅游厕所的修建,既可以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又可提高旅游景区(点)的整体形象,实现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1.2.5旅游者消费需求发展需要。
当前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旅游不仅要求愉悦、放松,还要求舒适、卫生。高标准的旅游厕所不仅能丰富景区(点)的内涵,而且还能满足旅游者的各项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还代表着城市和景区(点)的品味与形象。
1.3项目的可行性
1.3.1现有旅游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修建高标准的旅游厕所可以借助现有基础设施如给、排水、电力设施,修建成本相对较低。
1.3.2以“铜奔马”为标志的旅游产业正在凉州区如火如荼地兴起。
乘着西部开发的东风,雷台公园的扩建工程、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塔寺、天梯山石窟修复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特色旅游形成专线,观光农业形成规模,交通通讯不断完善,民俗风情丰厚浓郁,各种景点争奇斗艳,为凉州旅游业的发展推波助浪。
1.3.3各种装饰优美的造型厕所也是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既为游客提供了方便,又点缀了景区景点。
第二章建设内容及规模
2.1各景区(点)的厕所现状。
武威市凉州区现有160多个景区(点),除文庙、雷台公园各有一个普通的水冲厕所外、其余景区(点)基本为一些结合本地条件而建的旱厕、土厕,既不卫生又不美观,无法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区内尚无符合景区标准旅游厕所。
2.2日客流量分析
根据旅游景区(点)最大日客流量和厕所使用情况,按照《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旅游景区(点)厕所厕位按最大日客流量的5‰估算,全区共需要设置厕所52个,厕位305个。具体估算表见表(一)。
2.3建设内容及规模
2.3.1新建水冲式旅游厕所21间,其中:2厕间5厕位13间,2厕间8厕位2间,2厕间10厕位4间,2厕间12厕位2间。
2.3.2新建免冲式旅游厕所10间,其中:4厕间5厕位8间,8厕间10厕位2间。
2.3.3新建太阳能免冲式厕所18间,其中:4厕间5厕位9间,3厕间3厕位6间,2厕间4厕位3间。
2.3.4购置移动型4厕间5厕位免冲厕所3辆。
2.3.5改造现有给、排水设施。
第三章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3.1投资估算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030万元,详细预算见表(二)。
3.2资金来源
申请国债资金500万元,银行贷款100万元,地方配套430万元。
第四章项目实施步骤
4.1建设期及步骤
该项目建设期为二年,即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分期分批建设。
第一期:2003年6月至2004年10月。完成武威市凉州区各景区(点)高标准厕所规划设计方案并立项,完成文庙、雷台、西郊公园、海藏寺院、海藏公园、东关花园、南城门楼、大云寺、白塔寺、天梯山石窟旅游厕所的建设。
第二期:2004年10月至2005年12月。完成沙漠公园、濒危野生动物园、莫高旅游度假村、邓马营湖、莲花山风景区、清水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园区、高坝智能农业示范区、沙产业室、沙生可食用动植物生态园、皇台葡萄基地、二坝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旅游厕所建设工作,沙漠探险区购置3辆可移动免冲厕所。
第五章项目效益评估
5.1社会效益
5.1.1项目建成后,各种造型优美的厕所成为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既能方便游客,又能吸引众多游客到武威观光旅游;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市区范围内的城市夜景灯光规划、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市夜景灯光,是指为亮化、美化城市夜景而设置的装饰性灯光。
第四条*市市容管理局是本市城市夜景灯光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容主管部门)。区市容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负责辖区内夜景灯光管理工作。建设、规划、市政公用、园林、房管、建工、交通、电力、旅游、商贸、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公安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城市夜景灯光管理工作。
第五条夜景灯光规划和建设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六条鼓励单位和个人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光源和低能耗产品设置夜景灯光设施。在夜景灯光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区人民政府或者市容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下列地区、建(构)筑物应当设置夜景灯光设施:
(一)主要道路两侧的建(构)筑物、绿化带,以及主要道路两侧以外的高度为40米以上的建(构)筑物;
(二)桥梁、港口、码头、机场、车站、电视塔、广场、繁华商业街区、公园、景区、景点、游园、街心花园和其他公共场所;
(三)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构)筑物和文物建筑;
(四)长江沿岸及河道、湖泊沿岸的景观地带;
(五)本条第一款第(一)、(二)、(三)、(四)项范围内或建(构)筑物上设置的户外广告、标志、店招;
(六)按照夜景灯光规划应当设置夜景灯光设施的其他范围。
第八条夜景灯光规划应当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规划应当体现夜景灯光规划内容。设置夜景灯光,应当按照夜景灯光规划进行。夜景灯光规划由市容主管部门会同规划部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夜景灯光亮化要求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容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区市容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夜景灯光规划的要求,负责辖区内夜景灯光规划的具体实施工作。
第九条市容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夜景灯光规划组织制定夜景灯光年度工作计划。夜景灯光年度工作计划应当纳入城市建设年度计划,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考核。
第十条夜景灯光设计方案及亮化效果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符合夜景灯光规划要求,体现区域功能、建(构)筑物造型特点和文化内涵,并与整体景观相协调;
(二)高层住宅楼应当在顶部适当设置夜景灯光;高层非住宅建(构)筑物应当进行外立面整体夜景灯光设置;高度为60米以上或者外立面吸光性较强的高层建筑应当采用“内光外透”等特殊技术手段,因楼、因材设置灯光,达到亮化效果;
(三)单位门头、牌匾、橱窗等,应当采用霓虹灯、射灯等形式装饰;
(四)户外广告、标志、店招应当采用霓虹灯、泛光灯、电子显示屏、灯箱等形式;建筑物顶部设置的户外广告、标志、店招应当采用霓虹灯等通透、动感灯光设施,店堂迎街部分应当采用射灯照明;
(五)公园、景区、景点、山体、河道、湖泊沿岸及桥梁的夜景灯光设置,应当充分体现名胜古迹风貌、山水环境特色,对其中的亭、台、楼、榭、阁、塔等建(构)物应当进行重点亮化处理。
第十一条夜景灯光设施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设置:
(一)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的夜景灯光设施由建设单位负责,所需费用纳入建设成本;
(二)建成已投入使用的建(构)筑物的夜景灯光设施由业主负责;实行物业管理的,由物业管理单位牵头组织实施;
(三)道路、桥梁、公园、广场等非经营性的公共设施及公共场所的夜景灯光设施由管理维护单位负责,所需费用纳入建设和养护成本;
(四)沿街门面、店面的夜景灯光设施由经营单位负责。
第十二条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按照本办法应当设置夜景灯光设施的,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和交付使用。规划设计方案、初步设计报请批准时,应征求市容主管部门意见。
第十三条建成已投入使用的建(构)筑物设置夜景灯光设施的,设置单位应当根据夜景灯光规划要求进行夜景灯光设计,并将设计方案于施工之日15日前报送市容主管部门备案。对不符合夜景灯光规划要求的方案,市容主管部门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向设置单位提出修改建议,并帮助完善设计方案。
第十四条夜景灯光的规划、设计、设置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造成光污染,影响居民生活和身心健康;
(二)不得影响天文观测、交通及航行安全;
(三)不得破坏建(构)筑物、文物、绿化、公共设施;
(四)不得有碍市容观瞻和城市整体形象;
(五)灯光的强度、颜色不得与特殊用途的灯光相似。
第十五条夜景灯光设施所用原材料及工程安装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同时配备防水、防火、防风、防漏电、防爆等保护设施,保证设置牢固和使用安全。
第十六条夜景灯光设施的制作和安装应当由有资质的单位承担,安装人员应当持证上岗。
第十七条夜景灯光设施应当由设置单位负责维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移动、损坏、拆除夜景灯光设施。
第十八条夜景灯光设施应当保持功能良好、开启正常、容貌整洁。图案、文字、灯光显示不全或者污浊、陈旧以及设施损坏的,应当及时维护、修复或者更换。
第十九条夜景灯光设施应当于每星期五、六、日及“元旦”、“春节”、“五一”、“国庆”(含节日前一日)期间开启。具体开启时间为:3月1日至5月31日18时30分;6月1日至9月15日19时15分;9月16日至次年2月底18时。
下列范围内的夜景灯光亮灯时间不得低于4小时:中山东路、汉中路、北京东路、北京西路、中山北路、大桥南路、中央路、中山路、中山南路、进香河路、洪武北路、洪武路、中华路、龙蟠路、龙蟠南路、龙蟠中路、珠江路、广州路、太平北路、太平南路、虎踞北路、虎踞路、虎踞南路、新模范马路、建宁路、水西门大街、汉中门大街、清凉门大街、江东北路、江东南路及城区内主要广场、繁华商业街区和旅游风景区。
前款以外的其他地区范围内的夜景灯光亮灯时间不得低于2小时。
其他时段需要开启灯光的,由设置单位自行决定。
跨江桥梁夜景灯光开启及亮灯时间另行规定。
第二十条凡遇有重大活动,需开启灯光的,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容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夜景灯光设施用电(户外广告除外)经市容主管部门和电力部门核定后,享受优惠电价。
第二十二条夜景灯光的启闭应当采用集中控制、分区控制和单体控制相结合的方式。景区、繁华商业街区、公园等区域应当建立分区控制中心,并接入集中控制系统。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容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城市管理执法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属经营的,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夜景灯光规划要求设置夜景灯光设施或者进行夜景灯光工程施工的;
(二)擅自改变、移动、损坏、拆除夜景灯光设施的;
(三)未按规定时间开启夜景灯光设施的或提前关闭的;
(四)未按规定将夜景灯光设施接入集中控制系统的;
(五)夜景灯光设施的图案、文字、灯光显示不全或者污浊、陈旧以及设施损坏,未按照市容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维护、修复或者更换的。
第二十四条故意损毁、偷盗夜景灯光设施,或者拒绝、阻碍市容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当事人对市容主管部门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二十六条夜景灯光管理工作人员在夜景灯光管理工作中,应当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并积极帮助设置单位解决夜景灯光设置难题,为设置单位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对、、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整合环湖南线,还美景于民
“还湖于民”――这是2002年西湖环湖南线整合工程的主题。曾经几乎与市民和游客绝缘的杭州西湖南线,又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之中。从2002年南线景区内所有公园免费开放,到环湖所有公园免费开放,西湖成为全国惟一打破门票制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西湖环湖一带,曾被众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民居占据,总面积260多公顷的环湖景区,一度有80多公顷被占用。一般市民、游客身在湖滨,难见西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还湖于民”开始破题。由于种种原因,到新世纪初,仍有大批住户、单位迟迟未能从西湖南线景区迁出。打通西湖南线成为杭州面临的一道难题。
“广大市民、游客一遍遍呼吁、催促,有些老百姓开始责难,我们不能再等待了!”杭州决心改变西湖周边环境日益臃肿、百姓距离西湖越来越远的状况,实施还湖于民的决策。“西湖是杭州的西湖、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杭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这项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的第一号工程。广大市民、游客纷纷为工程献计献策。2002年2月20日,杭州市西湖南线“还湖于民”攻坚战正式拉开序幕。
该工程北起湖滨一公园、南至长桥公园,包括老年公园、柳浪闻莺、少儿公园,涉及西湖岸线3.5公里。工程共拆迁居民480多户、单位20家,拆除有碍景观和沿湖贯通的建筑65000多平方米、开挖水面2690。平方米,复建历史文化景观18处。同时还恢复了雷峰塔、万松书院等景点。通过这些工程,南线一带形成了与西湖景致相映成趣、与环湖景点相得益彰的“十里环湖景观带”,更好地体现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特色。工程到10月1日向社会开放。
曾经几乎与市民和游客绝缘的杭州西湖南线,又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之中。
西湖南线景区是西湖风景区历史积淀最深、景点类型最全的地区。这里靠近历史上杭州最繁华地区,从东汉华信筑塘算起,已有2000年的悠久历史;这里的环湖园林景观建设,也有1000年的记录。这里既有杭州历史上最辉煌的吴越、南宋两朝遗址,又有着襟江带湖的风景优势和鱼米之乡的富庶民俗遗存。还有由汉之金牛出水、唐六井、吴越钱王祠、宋聚景园、明清十大城门、钱塘十八景等延续不断的历史遗迹与梁祝、白蛇传、济公传等美丽传说。有着这么悠久历史、辉煌文化、丰富资源的南线,却一度是西湖旅游中个让人遗憾的冷角。许多杂乱无章的住宅、风格各异的宾馆,成为一道道“围墙”挡住了西湖。各个景点又独立成景、互不关联,让游客游兴大减。
南线景区整治范围涉及西湖岸线3公里,占西湖岸线总长度的23%。这里分布着数百户居民、单位,他们因为“情况特殊”,已经应对历次整治拆迁。但是,这些困难最终还是被克服。动迁涉及的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大华饭店,省邮电管理局等单位无条件地放弃了优越的湖滨地段。它们能够顺利迁出,是西湖景区整合工程的一次革命。“南线整合工程是在革我们园文局自己的命。”杭州市园文局局长张建庭说。整治后,南线景区的几个收费公园全部免费开放;园文局机关以及原在景区内办公的处室悉数搬出。
将西湖文化底蕴充分挖掘出来是南线整合成功的关键。
为了打造西湖文化长廊,杭州全城的人们开始了寻找“失落的文化”大行动。专家纷纷献上良策。一位市民在杭州碑林中找到了清代钱塘十八景之一的亭湾骑射御碑,并从《四库全书》中找出了这首诗。这些最后到了设计师的手中,真的促成了南线中的一个历史景观“亭湾骑射”。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御碑也在碑林找出,并立于亭中。根据宋朝一对痴情男女投湖自尽的故事而修建的双投桥,成为长桥公园最吸引游客的一处景观。深深的文化内涵,最终汇聚成晚清杭州古地图、亭湾骑射、澄庐、涌金池、金牛出水、张顺像、钱王祠、御码头、清照亭、学士港、水南半隐等闪光的历史文化景观。
雷峰塔是1924年9月25日倒塌的。为了恢复“雷峰夕照”胜景,雷峰塔重建工程前期设计论证等筹备工作历时22个月,召开的专家论证会不下80次。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建筑设计院以及杭州园林设计院的设计大师们,共提出了10个雷峰塔设计方案和4个“雷峰夕照”景区方案,并在“湖畔居”进行公展,征求市民和中外游客的意见和建议。专家们最后通过投票方式决定在遗址上重建雷峰塔,而塔形采用其历史上最有价值时期的楼阁式塔。雷峰新塔是一个“钢骨铜塔”,原设计方案中塔的钢柱是立在老塔塔圈上的。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不让文物受损,决定再向外挪,已开工4个多月的工程还是停了下来,雷峰塔竣工的时间也因此推迟了一个月。
“西湖及周边地区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都是极其宝贵的公共资源,都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西湖南线景区整治着眼于市民、游客的需要,一改以前的“保护、圈建、收费”的套路,建设完全免费的开放式景点,这是西湖南线整合的一大创举,更高层次上的“还湖于民”。
西湖南岸的湖滨一公园、老年公园、柳浪闻莺、少儿公园、长桥公园,通过拆除围墙、调整树木、引入湖水等措施,连成一个开放性的大公园。西湖南线整合工程之前,虽然这五个公园就在西湖边上,但是公园里面没有水,这次整合工程把西湖水引到公园里面,使公园的景观变得更为丰富,使公园充满了灵气,西湖成为公园的一部分,公园也成为整个西湖大花园的一部分。
打破传统园林景观各自独立封闭的做法,整合的南线是一派通透、开朗、明雅、隽秀的风光,西湖水被引入南线景观带,人们站在南山路上就能一览西湖风光,南线还与环湖北线孤山公园连成一线,并与同步改造建设的雷峰塔、万松书院、钱王祠、于谦祠、净慈禅寺等景点串珠成链,形成“十里环湖景观带”,强化了西湖作为风景大园林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创造了西湖园林“大气、雅致、开放”的时代新风格。今日之西湖,是真正的风景大园林、山水大花园。
“将西湖美景还于民”。从2002年南线景区内所有公园免费开放,到环湖所有公园免费开放,西湖成为全国惟一打破门票制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在全国风景区、在西湖的历史上堪称第一次。
西湖西部、南部都曾经深至山麓。北宋时为治理被葑草湮塞占据的湖面,苏轼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淤泥堆就的“苏堤”当时基本上位于西湖的中部。明朝杨孟瑛任杭州知州时,对西湖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淤,并筑杨公堤。明弘治 以后,西湖又经历了几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心亭、三潭印月两个岛屿。公元1800年,阮元任浙江巡抚时又疏浚了西湖,在湖中堆起了第三岛――阮公墩,至此,现代西湖的轮廓基本形成。其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总体格局和由岛、堤、桥等主要景观组成的亲水、近水环境,突出体现了东方文化体系中的美学内涵。
在中国的湖泊史上,没有一个湖泊能像西湖这样得到如此精心维护治理。西湖既维系着原有山水格局风貌,又没有被停滞和凝固在某一个历史的接点上,它体现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持续的联系和历史的演变。
历史上的西湖,水域面积最大时比本世纪初大一倍,完整而且完美结合的山水园林构成了西湖美的极致。300年来,西湖水域面积减半,雷峰塔轰然倒塌,杨公堤风采尽失,西湖水质恶化。西湖全景难觅,“西湖十景”残缺,人们只能在湖上欣赏湖光山色,却无缘荡舟山间丛林寻幽觅胜,这成了西湖的最大缺憾。
“盛世圆梦”。继2002年10月西湖环湖南线景区建成开放,雷峰新塔落成补齐“西湖十景”之后,2003年12月1日,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杨公堤、新湖滨和梅家坞茶文化村三大景区建设又全线展开。
岁月沧桑时代变迁使湖西渐渐消失了湖影波光,美景遗落在杂草村落间。4.8平方公里的湖西地区,汇聚了乡镇企业60多家,常住人口5000多人,非常住人口近5000人。流向西湖的四条主要溪流中,有三条在湖西。这些水体被人们当成了生活生产水源,超量采用;生活污水又排入溪涧、流入西湖;加上过量的地下水开采,近几年西湖虽经彻底疏浚,由于湖西溪涧来水污染不断,湖水透明度仍然很低。
西湖是杭州的灵魂。环顾西湖四周,唯有湖西地带,水源污染、环境恶化、建设滞后,是西湖保护管理必须正视的难题。
为了让西湖恢复诗意胜景,杭州实施新一轮西湖综合保护三大工程。三大工程的重中之重就是西湖西部的生态修复,恢复杨公堤。在数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拆迁民居厂房、恢复开挖湖体、疏浚整治溪涧、规划建设景点、种植移栽花木……重现杨公堤旧日胜景,恢复了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金沙港等水面共计70公顷,挖掘历史文化景观36个,基本复原了300年前西湖的原貌。“一湖二塔三岛三堤”西湖全景梦圆。
国家风景名胜专家顾问、原建设部副司长王秉洛认为西湖综合保护把“园林建设提升到生态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一项“生态工程”,环保和生态的理念在三大景区建设中全方位渗透。通过西湖引配水和疏浚工程,每天40万立方米、透明度达120厘米的钱塘江水源源不断地注入西湖,提前实现了西湖水每月换一次的目标。至2005年年底,平均透明度基本可达73厘米,比2003年以前提高了23厘米。平均水深由浚前的1.65米加深到2.5米。西湖水实现了一月一换,水质得到极大改善。
“西湖湖西综合保护工程”、“梅家坞茶文化村建设”、“新湖滨景区建设”三个项目,是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重要内容和实现西湖申遗目标的关键一步。
湖滨新景区成为了具有综合功能的现代化景观休闲带,充分体现出城湖合璧的风貌,是西湖山水城市景观化的新发展。北宋欧阳修在名篇《有美堂记》中早就指出,杭州特别优越之处,就在于它是一座兼得都市繁华至乐和山水林泉至美的城市。西湖从古代城外的“邑郊风景区”,逐渐成为当今拥湖于城中的“城市大花园”,湖与城已经融为一体,西湖也成为真正的“城市湖泊”。从1912年“西湖进城了”以来,杭州称为“山水园林城市”,就和西湖山水具有鲜明的城市景观性密切相关。今天湖与城的紧密关系,又以“湖涵城中”的现代形式空前强化。这是一个既成的现实。不同于破坏性的“风景区城市化”,西湖山水的城市景观化是继西湖园林艺术化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发展态势,反映了山水园林城市的建构深化。国际美学学会主席阿诺德・伯利恩特游览了西湖后认为:“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体现了人是第一位的,这是一种和谐,是创新和发展,是历史和美的延续,是西湖自然和人工完美结合的典范。”
“不雨山长润,无云山自阴”的梅家坞是杭州著名的龙井茶生产基地,梅家坞茶文化村得到整体保留,“保持了古老的茶叶种植,又在发展现代旅游业,形成一个有机的综合体”,为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增加了一项内容。
最具典型意义的是湖西综合保护工程。杨公堤景区建设工程,可谓是荡气回肠的西湖保护史上又一个新篇章。
西湖以“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景色为人们向往,但是由于湖与山之间被大面积的陆地分隔,形成了西湖景区与山地景区的隔离,历史上山水相依的自然形态被破坏。环湖诸景区中,北山、南山自古以来就是旅游的热点景区,惟有面积最大的西山景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长期以来,西湖面临巨大的游客压力,现有景区又不能满足游人的游览需要。湖西杨公堤的湮没更是让历代无数人痛心疾首。
湖西综合保护工程正是为了破解这个缺陷。它以明代西湖为蓝本,部分恢复西湖水域面积,再现杨公堤、里六桥的迷人风采,展示其清趣、雅趣、野趣和古趣的特点。“堤在水中,水在堤中”,杨公堤以西恢复了几百年前的湖面,堤上六桥重现,游人也可以在这片幽深的湖面荡舟,循着“上香古道”往灵隐、天竺一带,踏访古人游踪。茅家埠、法相寺、盖叫天墓、五老峰等一些被湮没的景点从历史走进现实。俞曲园墓、于谦祠、盖叫天故居、都锦生故居及通利古桥、黄公望故居遗址等,与南高峰、北高峰、天竺山、丁家山、三台山、吉庆山、花家山等山体构成了西湖西部风景区的全新格局。“水随山转,山因水活”,西湖再次惊艳人间。
这个给西湖“整容”的大动作,因为全方位保护、发掘湖西历史文化遗存的而获得各方赞誉: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认为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拓展西湖水域,尽可能恢复历史上水体和山体比较贴近的景观面貌,退耕还湖,清除淤泥,搬迁、拆除破坏水域的有关建筑物和构筑物,使水体恢复了原有的自然形态,保护了其风貌的完整性。对于西湖历史文化的发掘,增强了西湖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国际美学学会主席阿诺德・伯利恩特游览了西湖后认为:“从美学上比较新西湖比原先更漂亮且更具魅力,特别是杨公堤景区内曲折的水道与丰富的植物配置,不仅极具乡野情趣,可以使游人贴近自然,而且将风景中的各类美学元素较好的融合在了一起,这样别具风味的景观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保护北山街,推出“十五景”
2004年国庆,西湖风景区推出北山街、中国茶叶博物馆、坡纪念馆、云栖景区、仁寿山公园、龙泓涧景区、龚隹育墓、苏小小墓、武松墓、陈夔龙墓、朱家里、魏庐、玉岑诗社、留余山居、三台阁等“一街二馆三园四墓五景点”共计15个景点。
2004年2月,在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规划方案专家评审会上,经过罗哲文、毛昭晰、谢凝高等13位专家的慎重投票评选,由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交的保护规划方案,在候选的5个方案中脱颖而出。方案确定的核心保护区东起保 做路,西至华北饭店、栖霞岭,北起栖霞岭、葛岭、宝石山南麓、宝石一弄;南至北山街,面积约为40万平方米。
在西湖周边,北山街算得上是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一条历史老街,尤其是当整个杭州城都“旧貌变新颜”后,人们就更看重这条老街了。“名人别墅一条街”――北山街目睹了西湖的百年沧桑,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诸如“亭亭如美人”的保m塔、香火盛极一时的抱朴道院、南浔嘉业堂主刘锦藻的“坚匏别墅”遗址、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工业馆展馆等,位于栖霞岭南麓的岳飞墓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石山山石岩体构成特殊,“宝石流霞”名扬四海。
一部民国史,有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都与它有关联:1919年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在杭州演讲,下榻北山街;1923年,不满北洋政府的黑暗,提出辞去北大校长之职,闲居北山街旁。1929年,中国第一个博览会――西湖博览会在这条街上启幕。西博会还为北山街留下了一座中国最早的展览馆。1929年,中国卫生“第一所”――浙江省卫生试验所,在这条街上亮相。1930年,汇集全国各地武林精英的浙江省国术馆在此亮相……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许多地块被机关、居民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占用,割裂了北山街这一环湖最重要的风景游览线与北山的关系。许多历史遗迹被占用、破坏、湮没,有些文化景观正在逐步消失。对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刻不容缓。
因此规划方案对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建筑、道路、绿化都制订了详尽的规划方案。尤其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强调最低干预原则,对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迹原则上不重建,重视保护遗址。规划方案中,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将成为集历史建筑与环境保护,人文与自然景观的观光旅游及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是2004年的重点,通过实施宝石山林相优化工程、北山街夜景灯光工程、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北山街已成为以秀美山水为载体,以历史文化为灵魂,以近代建筑为骨架,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二馆”,指的是中国茶叶博物馆和坡纪念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以茶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龙井茶乡。博物馆背依吉庆山,面对五老峰,依山取势,周围茶园青翠馥郁,馆舍由几组错落有致、富有浓郁江南民居特色的建筑构成,呈现出一片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一条曲曲折折的水系,似九溪十八洞,给茶叶博物馆平添几分灵性。
“三园”包括云栖景区、仁寿山公园和龙泓涧景区。
“万竿绿竹影参天,几曲山溪咽细泉”,云栖景区因优美的竹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司名,“云栖竹径”为西湖新十景之一。历史上著名的云栖寺也位于该景区内。康熙帝、乾隆帝南巡多次游云栖。新出现在游客面前的云栖景区以“绿”、“幽”、“雅”为特色,充分体现云栖竹径休闲文化的内涵。仁寿山公园对原有历史人文景观张宪墓和林风眠故居进行保护与修缮。龙泓涧景区是杨公堤二期工程的核心景区,湿地、水域和农家小楼将构成景区的要件,保留原有茶园,增设若干堤岛,水面曲折,一派休闲农庄风貌。
“四墓”为龚隹育墓、苏小小墓、武松墓和陈夔龙墓。龚隹育墓位于六和塔旁,是杭州不可多得的保护较为完整的清代士大夫墓葬实迹。通过保护整治,已成为濒临钱塘江畔的西湖风景区重要景点。苏小小墓、陈夔龙墓和武松墓原样修复。
2004年9月13日,西泠桥畔秋雨蒙蒙,历时3个月的苏小小墓和武松墓复建工程已近尾声,举行两墓封顶仪式。按传统的民俗惯例,墓里要埋放一些“压胜物”以示怀念。两个用“2004年9月13日”封的红色铁函,被分别放入题有“钱塘苏小小”和“宋义士武松”的石函,用特制的涂胶封口,最后放入两座墓中央,上面加土覆盖。据了解,每个石函中的“压胜物”主要有四件“宝贝”: 枚记录重修历史的印章;一张记载了两墓历史、文献和重修过程的光盘;一卷百余字记录两墓来历和重修情况的书法作品;还有一份从灵隐寺请来的《普庵咒经》经卷。
“五景点”是朱家里、魏庐、玉岑诗社、留余山居和三台阁。
维护两堤三岛、延续龙井茶文化
2005年实施8个项目,分别为两堤三岛、西湖博物馆、龙井村、龙井寺、韩美林艺术馆、北山街部分景点、灵隐寺山门牌坊、西湖学研究院等,实现了西湖的第四次推出。由此,西湖“东热、西旺、南幽、北雅、中靓”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进一步恢复了西湖的自然和历史原貌。
从公元9世纪到13世纪堆筑起来的白堤、苏堤、赵堤,如轻柔的绿色锦带飘浮在湖面上,把西湖分成外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小南湖五个相互连通的大小水面。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三处小岛,鼎立于外湖,如同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是从汉代以来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一池三岛布局的真实演绎。“两堤三岛”囊括了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和三潭印月等西湖十景中的四处,是西湖景色的精华。“三潭印月”更是成为西湖和杭州的形象标志。
以“两堤三岛”为核心的“西湖十景”,是中国早期最为完整的景观景例,对中国山水景观的布局、营造、品评、品名和审美具有无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还为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皇家园林的构建提供了实际范本,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从设计构思到具体景点,在很大程度上模仿和借鉴了西湖,甚至直接仿自西湖。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中,也有直接以西湖十景命名的景点。西湖的景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指导了唐宋以来中国风景名胜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西湖南线、西线、北线、东线分别得到了综合整治,西湖周边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两堤三岛”则少有变化。备受关注的西湖景区最核心区块一“两堤三岛”改造,并未改动总体平面格局,只是将对其绿化、植被及配套设施等作“适当修缮”。
“这个方案的出台慎之又慎,经历了多个部门几年的调研、修改和审议。”从2002年开始,杭州有关部门就提出“两堤”改造计划,初步设想是把两堤包括断桥在内的现有柏油路面改成石板路,以体现西湖整体协调之美。但这些计划在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时,分歧较大,使改造方案一时难以确定。
经多方考虑,最终被定位于“适当修缮”:白堤保持并加强桃红柳绿的沿湖景观格调,重点突出“朗、艳”两大特色,再现“一株杨柳一株桃”景观。孤山延续历史文脉,恢复坡、白居易二公祠及“复旦光华”牌坊等人文景观。苏堤的修缮体现最小干预原则,尊重历史上苏堤的总体平面格局,在保护和修缮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增添垂钓区、临水铺装亲水平台等配套设施,同时优化植物配置。湖心亭重点恢复清代钱塘十景之一的“湖心平眺”,重建相传为清乾隆帝所题的“风月无边”御碑,尽量减少商业气味。“生态岛”阮公墩的修缮重点以增加岛上野趣为主,引种品种丰富的乡土植物,突出岛上的生态景观,保持“阮墩环 碧”的自然美景。而以“三潭印月”著称的小瀛洲,保持江南山水园林特色,还按原址原貌复建了“万字亭”景观,恢复曾为西湖十八景的“鱼沼秋蓉”,并利用岛上房间布设了清代浙江总督李卫陈列室,纪念他在浙江为官期间完成西湖十八景的开辟。
2005年9月1日国家建设部批准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上,龙井茶的保护首次进入了规划视野――要以世界遗产的保护要求严格保护西湖龙井茶。既要保护龙井茶基地面积总数不减少,还要保护龙井茶原产地周围环境特征,保护和保持传统种植、采摘、炒制方式,保持西湖龙井茶文化的原真性。
“山饮西湖,雾生龙井。”在西湖特殊的自然环境和长期人文积淀的共同影响下发展成型的龙井茶,是世界茶叶产品中的珍品,被誉为“中国绿茶皇后”。以龙井茶为代表中华茶文化,成为西湖文化的重要载体。西湖龙井茶文化景区整合工程,以表现茶文化为内容的“一寺、一村、一园”三个景群为整治重点,目的在于保护龙井茶原产地生态,保持西湖龙井茶文化的原真性。
古典园林布局的龙井寺,注重龙井茶在精神层面上的文化内涵,表现“禅茶一味”以及龙井茶与书画、文学相结合的高雅情趣。龙井村通过对农居的修缮,以实体形式描述龙井茶的演化史。龙井山园演绎茶俗、茶礼以及饮茶所带来的茶文化内涵。
复建“龙井八景”是龙井茶文化景区整合工程的主要内容,一直持续到2D06年二期工程。
“龙井八景”位于龙井寺东北部的山坳中,这里群峰环绕,环境清幽,古木参天,溪水叮咚,自古以来都是杭州的游览胜地。乾隆皇帝六次巡游江南,四次亲临龙井,四次亲笔为“风篁岭、过溪亭、涤心沼、一片云、方圆庵、龙泓涧、神运石、翠峰阁”等“龙井八景”题名,并为龙井茶作诗赋歌。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龙井八景”逐渐被损坏、湮没。此次恢复、整治“龙井八景”,使龙井八景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为丰富,以重现历史原貌。“八景”中的一片云、神运石、翠峰阁在龙井寺,已于2D05年基本整治完毕,2006年主要是恢复其余五景。恢复“龙井八景”后,园文部门专门在“八景”里建筑了 排诗碑廊,乾隆的8首手书原件被放大一倍,复制在仿古宣纸上。在乾隆和茶文化陈列室里,挂着专门从故宫博物馆等地找来的10张乾隆的南巡图片,这些图片之前在北京并未全部展出过,第一次亮相就选择在与乾隆皇帝有着渊源的龙井。
整修后的龙井寺依旧是市民和游客品茗赏景、寻古问今的好去处。“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孤山不孤、龙井没井。”整修后的龙井寺里这潭泉水毫发未伤,市民和游客依然可以搅搅泉水,看看“龙须”。
集悠久茶历史、深厚茶文化、著名茶品牌、众多茶机构、发达茶产业于一身的杭州,在全国独一无二,有“茶都”之称。龙井茶文化景区的整治使之更加名副其实。
“杭州西湖・龙井茶”还是潜在的世界遗产。“在已经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中,有与酿酒有关的,有与种植业有关的,但还没听说过和茶有关的。”龙井茶文化对西湖文化有深远的影响,是“申遗”重要、独特的资源。
西湖虽然始终是中国人的美好情结,但是也有人认为,世界遗产的评判倾向于以西方文化为标准,只有受到中国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才会在断桥边想起白娘子,在孤山下想起苏曼殊,在灵隐寺想起济公和尚。其实具体的景点和历史人物只是表征,“从申请世界遗产的角度看,真正让外国人感兴趣的是这些东西将如何代表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西湖的人文积淀无疑是中国乃至东方的典型,而“龙井茶对当地经济、文化的作用以及对中国茶文化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影响,是申报遗产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杭州西湖・龙井茶”是杭州最佳的遗产组合。
民俗吴山,佛国灵隐
2006年10月1日,焕然一新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三大项目――灵隐景区一期工程、吴山景区一期工程(伍公山景区)和“龙井八景”恢复工程如期对中外游人开放,这是继2002年开展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以来西湖的第五次推出。
吴山是西湖群山中唯一深入市区的山坳,三面临城,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山因春秋时期为吴国的南界而得名,由西南到东北绵延而成一条弧形山岗,由紫阳山、城隍山、伍公山、云居山、粮道山、瑞石山等小山头组成。景区面积仅1.25平方千米,但却特色鲜明,历史上即有“山上城隍庙,山下清河坊”之称,山上香市,山下集市和庙会,每年来杭进香、游览、观潮、购物的人都要云集吴山,热闹非凡,成为杭城民俗文化积淀的中心和最佳演示舞台。
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逐步整修了吴山城隍庙、三官庙、药王庙、东岳庙等历史文化遗迹,新建了城隍阁。但山上仍有伍公山、阮公祠、三茅观等景区有待整修。尤其是伍公山景区,是市民活动最为集中的所在。
伍公山景区整治主要实施的内容有:恢复吴山庙会,继承历史文化;整治游步道;完善景区绿化;实施基础设施改造和各类管线“上改下”工程,形成河坊街――城隍阁――伍公山――鼓楼――大井巷――胡庆余堂――河坊街的游览环线。伍公山成为一处反映杭州吴越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人文历史景区。
整合“大灵隐”,是此次“新西湖”的重点。
灵隐景区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西部的山峰之间。景区人文景观丰富,自古就是佛教胜地,名胜古迹众多。不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飞来峰石刻雕像,有位列“五十二刹”第二、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灵隐寺和以供奉观世音菩萨、讲解佛经著名的三天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隐寺和天竺三寺,还有被列为清代杭州十八景的“天竺香市”、“韬光观海”,元代钱塘十景之一的“冷泉猿啸”,以及动人的三生石的传说、济公活佛的传说等。还有富有浓郁乡土气息又不离宗教及民俗内涵的天竺香市。但是这里还存在景区内农居混杂,部分民居破旧不堪、卫生状况差、污染严重,许多历史人文景点和佛教寺院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利用等问题。
整合“大灵隐”,重点是改变游客过于集中在北麓灵隐寺附近的现状,尽量疏散游客,保护北麓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工程实施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环境保护、游览设施完善、内外交通完善、农居点规划整治、基础设施完善、历史文化挖掘、景点的修复等。其中北麓主要以保护灵隐寺及飞来峰造像为主,南麓主要是在保护三天竺寺的同时,积极发掘原有的历史文化景观,恢复天竺香市、整治法云古村等。把灵隐景区建成以林幽溪清的生态环境为基础,集佛教文化、石刻艺术、民俗风情于一体,以观光游览、宗教朝觐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型宗教文化旅游景区。
灵隐景区是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景区,是西湖风景名胜区和杭州的“瑰宝”。灵隐景区综合整治工程要恢复和保护好灵隐景区的自然和人文生态,被称为西湖综合保护的“收官之战”。
灵隐寺由印度高僧慧理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创建,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为我国十大古刹之一。时期遭到严重破坏。1953年、1957年进行过全面整修。1988 年后至今作进一步扩建,相继建成药师殿、罗汉堂、华严殿等。灵隐景区“尽端式”的道路结构,狭小的公交车站和拥挤的入口处令许多游客心有余悸。一到节假日入口常常会出现人车拥堵的场景。主入口的整治,结合南北两涧及周围良好的自然环境,搬迁天外天餐馆和公交车站,拆除原有售票亭,设游客集散中心,合理安排人流,并把飞来峰山景和天外茶源景色引到主入口区,复建灵竺山门和佛国山门。除了保护灵隐寺,工程还对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永福寺、中印寺等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治和修缮。
沿天竺山支脉而建上天竺、中天竺和下天竺合称为“三天竺”。北宋咸平元年(998年)杭州知府张去华到天竺向观音祈雨“应验”后,前来祈求佑护和赐福的人纷至沓来,“三天竺”影响越来越大,形成“天竺香市”,成为一项西湖传统盛事。近年来村内人口增多,民居搭建杂乱,整体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天竺香市已渐衰退。2006年对天竺香市进行恢复建设,结合三个寺庙前的景观,拆除违章建筑,整治天竺路上的农居,恢复上香古道和天竺香市佛教文化意境的景观环境,修建电瓶车道,引入游客,使天竺路形成“市”,展现了天竺香市的历史和佛教文化内涵,成为游客体验佛教文化场所的又一处旅游休闲景点。
三生石、香林茶、白云茶也将得到恢复。三生石在灵隐寺背后的三天竺,也就是现在的法镜寺附近。这巨大的三块石头是飞来峰嶙峋乱石中的一组,据说分别代表前世、今世、后世。最东侧的一块石上刻着的便是坡在《僧圆泽传》中写到的圆泽禅师与李源在三生石隔世相约的故事。中间一块石的阴面用小篆刻着“三生石”三个字。天竺白云茶、香林茶是西湖龙井茶的起源,香林茶是茶叶发展史上最早的区别于团茶的散状“草茶”,后被辩才带住龙井种植最终发展为龙井茶的珍贵品种。苏轼的“从来佳茗似佳人”赞美的就是香林茶。
关键词:珠海渔女;渔女景区;建筑改造;调研分析;方案建议
Abstract: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and city renewal in our country or even in the world has become a common problem we are facing now. The Fishing-girl, as the city-landmark-landscape of Zhuhai, the old condi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t facilities within the scenic area, has been difficult to meet the growing demand of tourism service and effects to the citylandscape and city-impression. Therefore, through field reconnaissance survey analysis, integrating reliability data, put forward renewal suggestions and make ideas and evidence for the following reconstruction of the building renovation design.
Keywords:Zhuhai fishing-girl;fishing-girl scenic area;reconstruction of building;survey analysis;suggestions of design project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38-02
1 问题的提出
珠海渔女是珠海市的城市雕塑标志景观(图1),成了游客到珠海旅游必到的旅游景点。但与日俱增的客流量给渔女景区建筑(旅游配套)带来巨大荷载——尤其是观景、休闲、娱乐、交通(停车)、消费、安全等负荷,2006年政协委员何武全在两会期间专门就珠海渔女的设施安全问上交了提案。由于多方因素相互作用,目前渔女景区建筑功能已经背离了原先的规划初衷,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旅游服务功能。因此,更新改造珠海渔女景区建筑对提高珠海城市印象具有现实意义。
2 珠海渔女景区实地调研与分析
2.1 渔女景区调研概述
调研时间:2011年12月28日—2012年1月13日;调研地点:珠海渔女景区及周边地块;调研方法:实地勘察法、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人物访谈法;调研内容:珠海渔女历史人文与建筑现状、基地布局与土地利用、市政设施,停车服务、车流客流量、旅游开发商业环境等(图2)。
2.2 珠海渔女历史人文与渔女景区建筑现状调查
珠海渔女于1979年作为城徽雕塑而列入珠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于1982年秋落成,矗立在珠海香炉湾畔,高8.7m,重10吨,由70件花岗岩石组合而成,系我国第一座大型海边雕塑(图1),是著名雕塑家潘鹤的作品——取义于珠海建市前是渔业县,渔泽百姓。
景区建筑是继渔女雕塑落成之后,为满足景区基础设施的需要于1988年在渔女雕塑对面依山坡而建成的旅游配套设施——位于情侣中路南侧(图3右上),渔女雕塑西南侧(图 3左上),三面环山,建筑里外满贴商业广告,日趋受损,影响城市景观(图3下)。
2.3 渔女景区布局现状与土地利用调查分析
渔女景区建筑由停车场和旅游服务配套两部分组成(图4),旅游配套包括了一楼的商品商店,二楼的陆子居——露天酒吧(图5),山顶的观景台(三葵亭)。景区位于海滨公园北边,其地块隶属海滨公园,归类于城市公园用地。
存在的问题分析:①陆子居被改为餐饮,三葵亭改为海洋馆,丧失观景功能;②所有商铺都分包私营,使物价和服务不尽游客理想,影响城市印象。
2.4 渔女景区市政设施调查分析
2.4.1 渔女景区建筑供水供电情况
景区建筑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均由城市供水系统提供,从其东南侧的吉大(村)供水管网对接后通过观景台后山山体连接至景区建筑入户终端,景区用电由城市电网供应。
存在的问题分析:①建设标准低——供水管线浅埋于后山山体,甚至在外,制约后山开发利用;②设备老化严重,急需维修更新;③缺乏生活用水储备设施,一旦城市供水出现故障将影响正常生活;④户外供水支管凌乱,影响美观。
2.4.2 渔女景区建筑排污情况
污水主要来自于一楼商业用房生活污水、二楼餐饮洗涤污水以及三楼海洋馆的污水。盥洗、厨房、餐饮洗涤等污水排向户外明沟后排入小钟河,厕所污水排至化粪池。
存在的问题分析:①排污设施较陈旧,污水处理设备接近废弃,部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污染水体;②明沟内污物沉积严重,异味明显,污染环境。
2.4.3 渔女景区公厕设置和垃圾处理情况
游客络绎不绝,但公厕却没有一个是外置的,各商铺为招揽生意把店铺里的厕所作为公厕(有标识牌),很隐蔽,游客上厕所还需当地导游领路。露天垃圾池一个3m×5m,位于停车场旁边;垃圾桶4个,分布于一楼商铺走廊前和路边。
存在的问题分析:①没有独立外置的公厕,是旅游景区服务功能缺失之一;②垃圾桶(箱)数量少且分布不合理,未能满足游客方便使用;③露天垃圾池不符环保要求。
图1 珠海城市标志景观——渔女雕塑(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2-珠海渔女景区建筑更新改造调研流程图
图3-渔女景区地理位置与建筑现状
图4-珠海渔女景区布局现状
图5 原陆子居——露天酒吧现已停业(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表1-2012年元旦三天假期(12月31日、1月1日、1月2日)珠海渔女景区客流量和车流量全天记录统计表
12月31日
1月1日
1月2日
2.5 渔女景区停车服务与车流客流量调查分析
选取2012年元旦三天假期记录停车位、车流量、客流量,此间的数据能充分反映出景区旅游配套功能需求状况,能为停车场和建筑改造设计提供可靠数据依据(表1)。
存在的问题分析:①从表1可见中午是停车的高峰期,停车场面积不足,车位有限,导致高峰期时小轿车在路边停靠,亦影响自驾车游客在渔女景区停留时间或不停留;②旅行团大巴车数量与平时稍有波动,而节假日小轿车出游数量剧增,停车服务压力很大。
2.6 渔女景区旅游开发商业环境调查分析
景区建筑依山而筑,山地高度距地面均不超过24m,山上草木茂盛,幽曲石板小径自山脚盘绕至山顶;但山上未有休憩亭和垃圾桶(箱),致使山上垃圾到处可见;登山入口原有一股清泉——叫文学泉,现已变成一潭污水。
渔女景区地理方位构成分析:景区方圆3公里范围内南边有九洲港和九洲机场及石花山休闲景区,北边有名亭公园、香山公园、石景山公园,西边有板障山森林公园,东边系南海。景区前面的情侣路串联以上休闲景区和港口机场,交通便利,可见渔女景区亦是发展好珠海旅游产业经济的潜在商业环境之一。
3 渔女景区调研结果与信息反馈
分析本次调研结果,市民与游客对渔女景区建筑的改造更新的建议主要是以人为本:①建筑改造设计要以人为本突出岭南风情;②增设儿童娱乐场和咖啡吧等场所;③建造渔女历史文化展览馆和后山顶歇息凉亭;④改造停车场与整合游客引导线路;⑤加强景区和渔女雕塑海廊的安全防护措施;⑥建造工程少破坏自然环境与山体等。
4 渔女景区建筑改造方案建议
旧城改造(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市民的参与,需要听取市民的意见。结合市民的意见和渔女景区的实际现状情况,建议大向改造方案如下:
4.1 改造与使用
不再新建,只在原有旧建筑旧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复原与功能重组,对建筑外观造型进行有岭南特色的景观化改造设计,对各新的功能空间重新进行室内装饰设计更新后继续使用。此方案投入成本虽低,但功能难以完整化。
4.2 保留与加建
在保留旧建筑的基础上按照改造设计方案的需要进行加建,增加使用功能空间,同时对原有建筑功能进行局部调整。此方案新旧建筑结合后功能重组形成新一体,使旅游配套各功能得以完善和完整,但投入较前者大。
4.3 推平与重建
放弃原有无法发挥其应有功能的旧配套,按照新设计的方案推平旧建筑后重建(包括停车场)。此方案的建筑平面功能和立面景观功能上具有较好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但投入成本较前二者都高。
5 结语
城市更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城市景区旧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是城市更新的具体方式之一。随着城市发展日趋成熟与饱和,如何为城市景区旧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完成旧建筑的重生成为当今关注的热点话题。珠海渔女景区建筑改造设计在考虑气候水文特征的同时要结合地方人文风情习俗,还要注意对地方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延续。
参考文献:
[1] 陆波. 珠海渔女 傲立海畔——雕塑家潘鹤应珠海市委之邀装点江山[J]. 美术学报,1998(01).
[2] 牟红,杨梅. 旅游景区景观设计的地域文脉内核探解[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