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

第1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

一、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思考与定位

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的是具体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管理工作,培养目标主要是会记账、算账、报账以及用账的会计专业人才,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各组织的会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一般从事非会计专业的其他管理工作,就业方向是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交通等旅游组织各职能管理部门。从就业方向上,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目标主要是各类旅游单位的管理部门,由于这些岗位的工作都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持,因而他们需要懂得会计信息的产生程序和会计信息的基本经济含义,但不需要他们记账、算账。从学习能力上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基础并不全面,加之学习本专业知识需耗用大量的精力,他们并无足够的能力来系统学习会计知识。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能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及实务,即什么是会计、什么是会计信息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信息,还要学会如何进行财务分析,如何为组织决策获取必要的会计信息。培养学生掌握会计特有的思维方式,注重会计信息的获取、会计知识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学会如何把会计作为一种经营工具,运用会计信息做出生产、营销、投资、融资或其他商业决策,从而改善和推进旅游组织的管理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及专业方向本科教育开设了《会计学基础》课程,一般每周3~4学时,授课16~l8周,总课时48~72学时,教材种类较多,但目前全国基础会计同类教材多以工商业经营业务为背景,缺少以旅游行业经营业务为背景来阐述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教材,能使基础课程与后续的旅游企业财务管理课程密切衔接的优秀教材更少。主要代表有赵锦爱主编的《旅游企业会计基础教程》(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和李亚利主编的《旅游会计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等。教学内容涉及会计学的基本问题,阐明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其主要内容包括填制和审核凭证、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其特点是以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点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为解析对象,注重旅游行业会计教材内容与旅游企业财会工作实务相结合。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理论、实验、习题等方式组织教学,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建有会计模拟实验室及多媒体教学设施,实验课及部分理论课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虽然教材上没有实践教学部分,但大多数学校都有实训内容,对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大有益处。旅游管理专业会计教学中更应该注意与旅游管理专业的结合,对会计概念原理的教学要紧密地联系旅游行业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与专业相联系。

三、旅游管理专业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不同特色及侧重点考虑不够,直接硬性嫁接会计专业的课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讲授内容偏理论、轻实践。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虽然包括旅游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等内容,但由于专业教学学时的限制,许多教师把旅游基础会计讲得过多过细,对财务会计按现有内容体系讲也很难讲得清楚明白,基本没有涉及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相关内容。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课时有限,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业务的账务处理技术,不采用案例教学或偶尔采用小的、单一的独立案例,案例的综合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会计基础教学内容类比为旅游行业一系列相关实务,以会计专业术语来表达旅游行业组织对会计交易或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缺乏会计循环各步骤间的紧密衔接。会计业务处理的方法,理论性较强,学生学完后知道如何进行账务处理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处理。会计理论教学与旅游行业会计实务内在逻辑性差,前后衔接、融会贯通关注不够。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会计教学中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注重知识传授,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大多高等教师虽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教师的教案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而是要利用多媒体能够处理图、文、声、像的优点,营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环境。通过各种感官刺激,加深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印象。目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还不充分。

四、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讲授方法

(一)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的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要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内容将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训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图解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会取得满意的效果。多媒体手段能形象直观地表达相关的教学,例如将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呈现在屏幕上,形象直观,图文声并茂能让学生记忆更深刻。

(二)实训案例教学。

第2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

伴随着近年来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这项专业实习的相关的研究也备受重视,很多的教育人士以及科研人员都在为此做相关的努力并收获了很多的成果。相关的业内人士曾经提出了有关旅游以及饭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的创新的全新的革新方法。其认为这一专业的重点应该放在实践方面能力的形成上去,要树立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目标,成立起来一种符合实际的理论体系,要一专业目标的培养和形成作为理论教学的支柱和目标,并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上的体制。还应该实现“双线”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相关的优化实习的方法也有不少的意见和建议。首先,学校应该对实习有足够的重视程度,认定实习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在实习进行的过程中不断明确自己工作的要求在实习时间的合理化的安排,如何正确决定实习的具置,甚至是事先做好的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的教育管理工作的进行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很多的专家们以为就目前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来看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漏洞的,这些缺点和不足只有靠着改革才能够实现。

二、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所采取的基本的方式

2.1学校统一安排的经典模式是最为常见的。在20世纪期间,也就是这一专业刚刚起步的阶段里,这一专业出现的状况是人才大量的缺乏。由于是处于起步阶段这方面的大学生也是社会上少有的人才,(选择学习并深入研究这一专业的人数本来就很少)。这也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刚刚起步亟待发展的时间。所以这一时间里,这一专业是十分需要新生力量来进行维持的。为了让实习的最终目标能够得到实现,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统一化模式,所以大多数的实习是由学校来进行安排的。同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学校还安排了一些专业性强的教师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了帮助,且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学校同相关的实习单位之间签订相应的协议,两者互相合作让实习的内容更为丰富。也是因为这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仍旧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故而出现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紧俏的状况。很多的单位甚至是争抢同高校相联系,进而取得更多的机会。同时,在实习任务完成之后,学生会依照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同实习单位签订协议甚至是留在相应的单位中。还有很多的企业同高校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长期的合作使得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大部分的实习生在大学毕业之后就留在了相应的实习单位。

2.2自主选择同学校统筹规划结合的基本模式。随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张,以及近几年来不断蓬勃发展的旅游行业,学校难以对学生进行相同且单一管理模式下的统一。学校失去了较强的统筹规划能力。所以很多的学生都会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进行专业以及实习的选择。于是学校便顺应时代的规定和要求进行了模式的改革,即统一安排和学生能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模式。允许一定数量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选取的模式来进行自己喜欢的实习。学校可以进行必要的辅工作。这种全新的模式具有高度的可变性,这种可变性对于实习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校交给的学习方面的任务。

三、结语

第3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

一、研究现状与研究假设

(一)研究现状

“专业认同”是由埃里克森首次提出的,是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1]O关于专业认同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认同的内涵、测量维度等方面。专业认同的内涵很广泛。王顶明认为专业认同是一个与学习过程相伴随的动态概念,学习者在与其他参与者互动的过程中,会因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对专业的看法%官春兰等人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在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接触中,逐渐认可、接收、喜欢所学专业及相关职业,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和探究,依据专业选择职业,并愿意将专业或相关职业作为个人终生发展的目标等一系列认知、情感、动机或行为在对测量维度的研究方面,白凯等人认为学科认同由专业学习、专业前景、专业意识、职业发展、专业投机、社会偏见、专业归属等7个维度构成邱宏亮等人认为导游专业认同包括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和职业发展等5个维度气徐帅等认为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分为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技能和专业期望5个维度。

综上所述,对专业认同内涵的研究已基本达成共识。而对测量维度的研究上基本可概括为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从研究对象上看,相对比较广泛,对高职生、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等的专业认同均有研究,但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需要做进一步的深人研究,这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所在。

(二)研究假设

在上述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借鉴了白凯等人的测量维度的设计,以及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对于维度的设计,再结合现实的情况,将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划分为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专业发展、专业投机、职业偏见等7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多维性,包含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专业发展、专业投机和职业偏见。

二、研究设计

为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笔者于2014年10月至12月期间,对福建省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个别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査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依据上述假设的七个维度,设计了23道问题,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进行调查。采用李克特量表,分为五个等级,分值分别为1-5分,分数越高者,代表其对专业的认同度越高,反之则越低本次调查一共发放了350份问卷,其中龙岩学院105份,三明学院90份,厦门理工学院70份,武夷学院85份,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为326份,其中龙岩学院102份’三明学院85份,厦门理工学院62份,武夷学院77份,有效率达到93%,符合要求。其中,男生72名,占22%;女生278名,占78%。从性别看,男女生数量差距较大,原因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从总体来说女生要比男生多。

三、分析结果

(―)探索性因子分析

首先使用SPSS21.0进行题项纯化,标准如下:(1)题项与总体的相关系数值小于0.4且删除题项后内部一致性^系数反而变大者删除;(2)旋转后因子载荷值小于0.4或者同时在两个因子上的载荷值都大于0.4者删除吒23个题项删除了10项,对剩下13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3个题项的KMO检验统计量的值为0.872,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值为1271.770,Sig值为0.000,符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要求。

其次使用SPSS21.0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前3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0.363%,符合要求,可以提取。第一个公因子包括“专业将来很赚钱”、“专业将来很吃香”、“专业前景好”、“家人对本专业的支持”,可以归结为“专业前景”;第二个公因子包括“总体学习氛围很好”、“和专业师生一起有归属感”、“旅游业很规范”、“按照专业要求规范发展”、“就职于旅行社、酒店等服务型企业”,可以归结为“专业归属与发展”;第三个公因子包括“教材有利于学习”、“课程设置合理”、“专业实习安排合理”、“老师的授课能学到很多”,可以归结为“专业教学”。

(二)信度和效度检验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了3个公因子,并分别命名为专业前景、专业归属与发展、专业教学,但这三个公因子是否能够代表该测量模型,则需要做进一步的检验,即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这里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主要是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因此,利用AMOS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

认同测量模型通过检验,具体说明如下。

1.信度检验

信度检验采用组合信度(Compositereliability)来进行验证。一般而言,组合信度的值在0.6以上就说明该模型通过信度检验'由表2可以看到,三个公因子对应的组合信度的值都大于0.80,符合信度检验的要求。因此,该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

2.效度检验

效度检验主要包括拟合优度检验、区别效度检验和聚敛效度检验。首先进行拟合优度检验,拟合优度检验是用来说明模型的适配情况,从表3可以看出,拟合指标值基本达到规定的标准值n,说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整体拟合优度。

表3拟合优度检验指标聊RMR^GFIAGFI晒RFlI其次进行区别效度的检验。对于各维度间是否存在足够的区别效度,通常是采用比较各维度间完全标准化相关系数与所涉及各维度自身平均变异数抽取量(AVE)的平方根值大小,当前者小于后者,则表明各维度间存在足够的区分效度,反之,则区分效度不够?'由表4看出,3个公因子的AVE值的平方根分别为0.8233,0.7141,0.7153;而三个公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值最大为0.683,小于最小的AVE平方根值0.7141。因此,有理由认为该测量模型具有区别效度。其次进行区别效度的检验。对于各维度间是否存在足够的区别效度,通常是采用比较各维度间完全标准化相关系数与所涉及各维度自身平均变异数抽取量(AVE)的平方根值大小,当前者小于后者,则表明各维度间存在足够的区分效度,反之,则区分效度不够?'由表4看出,3个公因子的AVE值的平方根分别为0.8233,0.7141,0.7153;而三个公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值最大为0.683,小于最小的AVE平方根值0.7141。因此,有理由认为该测量模型具有区别效度。学生的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最后进行聚敛效度的检验。检验聚敛效度的标准为:(1)所有标准化的因子载荷要大于0.5且达到显著水平;(2)组合信度CR值大于0.8;(3)平均变异数抽取量(AVE)大于0.5191。如表5所示,l3个指标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军大于0.5且均在0.01(P<0.O1)水平上显著;根据前面计算的结果可知专业前景、专业归属与发展和专业教学的组合信度分别为0.8931、0.8366和0.8068,均大于0.8;表4所示的AVE值也均大于0.5。因此,可以说明该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聚敛效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上述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了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多维性,包括专业前景、专业归属与发展和专业教学3个维度,其中专业归属与发展包含了专业归属和专业发展的部分指标。

在文章开头假设了7个维度的情况,包括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专业发展、专业投机和社会偏见,但通过调査及分析,最终只剩下专业前景、专业归属与发展和专业教学3个维度,其中不显着的3个维度也反映了目前学生的认知状况。首先,“专业意识”维度不显着的原因可能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不如重点院校,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对将来要做什么,怎么做没有什么,更多的是学好目前设置的课程,其他可能跟专业相关的知识很少去涉猎,所以他们的专业意识就相对比较缺乏。其次,在“专业投机”这个维度设置了两个问项,分别是“我觉得考资格证书比专业学习重要得多”和“我的专业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结果不显着,究其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本专业就业前景较好,依然想学好这个专业,并不是单纯为了考证和考试,这点在部分访谈中可以看出,所以该维度不显着。最后,在“职业偏见”这个维度上不显着,说明目前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偏见在逐渐减弱,虽然部分学生是调剂到该专业的,但大部分学生仍然是第一志愿报考该专业,不能说完全代表社会的看法,至少能够说明学生的家长已经基本认可本专业。分析得到的3个维度也说明了学生目前更关注的是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的学习以及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专业内部的归属感、未来的就业情况等。

{二)建议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培养专业归属感

加强专业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培养专业归属感是学生专业认同感建立的重要途径,可以由校方和专业教师共同引导。首先,学校可以出台相关制度文件,比如毕业前需完成导游讲解、服务员操作技能、旅游英语、茶艺、舞蹈、声乐、调酒等各方面的相关专业考核鉴定来引导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其次,给予一定实践经费,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旅游饭店、旅游集团等进行社会调查,提升专业认知度和把握行业最新动态;同时专业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引导整个专业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专业归属感的提升。具体方式如下:(1)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行“导师制”和“学徒制”,学生从大一人学开始分配导师,导师对学生进行人学适应教育、专业认同培育、专业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例如推荐专业书籍、介绍专业实习、带领参观考察等。除此之外,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结成“师徒”,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帮助,例如操作技能的培训提升、学科竞赛的指引等;(2)加大与旅游相关企业合作力度,联合举办一些专业知识竞赛,例如与旅行社合办导游之星比赛、旅游线路设计比赛,与酒店合办操作技能比赛,与餐饮企业合办营销推广比赛等。一方面企业可以提供一些资金、场地、设施设备等物质支持和技术支持,让学生更有激情和动力参与其中,从而锻炼实践能力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从中吸纳优秀人才,拓宽发展思路,升级更新旅游产品,实现共同发展;(3)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类旅游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做好旅行社、酒店、景区景点等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升专业认同;(4)在高年级的学生中成立项目小组,进行课题或者项目申报,并开展后续的运作;(5)联系校友、熟知旅游企业在校内开设旅行社、餐厅甚至酒店等,或者利用校内已有的宾馆、餐厅、咖啡厅、酒吧等,通过高年级学生分组运营管理比拼业绩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服务、管理、经营的改革和创新;还可以成立旅游文化创意公司、市场调查队等,专门为市场提供创意和信息调查服务等,既锻炼能力又可以获得收益。

2.加大就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及对就业信息的学习

在调查了解中发现旅游管理学生大多为其他专业调剂或末位专业录取,她们自身和家长都对旅游管理专业缺乏了解和专业信心。因此要大力培育学生的专业信心,其中一个关键在于要明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这关系到未来学生的就业取向以及在校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从学生和家长双方人手,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定期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前景问题,让他们充分意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良好,对专业充满期待,能够支持孩子的专业选择和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专业认同。具体操作中要根据不同年级进行针对性辅导,如一年级进行专业认知教育,让学生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情况,激发兴趣爱好,培养专业认同,初步确立专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二三年级侧重专业实践技能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一步提高专业认同,增强竞争力,明确就业方向;四年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加强职业选择和决策的辅导,进行择业方法、应聘技巧、心理准备等求职知识的指导,帮助学生减少职业选择困难,提高应聘成功率,做好人职准备。

除了从思想上提高学生专业信心和明确就业前景外,还需要从实际技能上提高学生就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通过建设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大校内技能训练的广度和多样性、趣味性,建设各种类型实训室,例如会议服务、展演、旅游礼仪、3D模拟导游、餐饮、前厅、客房、酒吧、康体服务等。另外考虑到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发展趋势,可以在学校内部建立旅行社、酒店、餐厅、咖啡厅、酒吧等,由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服务,既能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又能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实习机会;同时,长期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是实施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具体实施中要转变“重酒店轻旅行社”的观念,重点选择那些规模大,技术领先,管理科学,理念超前的旅游企业,行业可以覆盖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地域可以是国际化。选择确定好校外实习基地后,整个过程必须合同化,确保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合作方式可以多元化,例如与旅游企业进行合作,开发符合他们岗位需求目标的实训教材,共同制定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实训教学考核方式及标准等,确保顶岗实训教学效果,更好满足提升学生专业综合实力,为学生的校外实践建立良好的渠道,实现校企双赢。

3.突出应用性,强化“双向型”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工作是培养学生专业认同的重要途径,所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首先应该从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入手。

通过调研得知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分为转专业教师、专科教师和新晋教师等,普遍存在专业理论水平不足和实际操作经验欠缺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可以有计划分派转专业教师和专科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深造进修,完善、拓展其知识体系,了解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和发展方向,提升其教育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能够带领教学团队深化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可以分步骤地安排新晋教师到知名酒店、旅行社、旅游集团、景区景点参观、学习、挂职、带队实习,在实践中学习服务流程、操作技能和标准,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完善和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以利用自身学历科研能力为相关旅游服务企业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措施,实现双赢。

另外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应鼓励专业教师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例如导游证、领队证、酒店星评员等,进人相应企业挂职锻炼,也要结合最新业态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尝试成为酒店试睡员、旅游体验师、美食体验师、茶艺师等,从而更好完成教学工作。除了将专业教师“派出去”以外,可以运用“请进来”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聘请知名旅游企业的专家、管理人员、业务能手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和智囊保障。例如全面参与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践课程指导、合作开发课程、定期开设讲座或专题报告,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这种“请进来,派出去”的操作模式意在建立包含专任教师和旅游企业在职服务管理人员的教师队伍,双方可以相互合作,交流经验,从而强化“双向型”的师资队伍建设。

4.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

鉴于旅游管理专业强烈的实践性和地方高校培养目标的职业化,要对过往以教师为主的纯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可以尝试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建以培养学生应用、创业、创新能力的职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案例教学首先要解决案例收集的问题,目前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案例都是教材或者参考书上的资料,都较为陈旧了,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收集整理:(1)学生在旅游企业定岗实训亲眼所见或经历的事汇编成报告;(2)让学生在相关课程社会调查中分组深人旅游企业走访、访谈相关服务和管理人员,搜集相关案例;(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搜集整理大型旅游服务网站上关于旅游消费者点评的相关事例,例如携程、途牛、去哪儿、阿里、艺龙、蚂蜂窝等,让学生换位思考,从消费者角度了解真正的旅游需求;其次将案例资料整理成教学资源数据库,专业内部可以共享案例教学资源。在课堂的案例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方式进行’让学生结合最新最前沿的典型旅游行业案例进行分析,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从而启发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旅游,外出游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旅游业随之越来越发达,选择学习旅游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在增加。然而,老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旅游专业的价值呢?现代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各有其优势,在旅游业中,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方式,拥有实质性的教学特点,能够给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带来极大的优势。以下是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一些教学特点和应用。 

一、选定教学案例——使课堂更形象 

旅游管理专业重在实践与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对学生的实战应用能力要求很高,这就意味着中职教育工作者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意识,所以在课堂中适当地引用一些与时俱进的案例作为授课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案例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并与旅游管理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分析案例的方法,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透彻理解,还能加强学生对应用知识的能力。案例能让课本中繁杂的理论变得形象和具体,让学生在进入旅游工作前有更好的思想住准备。下面是一些不同的案例应用。 

例如:教师在教授关于未来发展和职场就业的课上,教师可选择现今当代的一些旅游实事作为案例,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内容相结合,给学生提供一些对学习旅游发展策略的案例,让学生加强对专业知识应用管理的能力,并且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搜集关于案例过程的视频,课堂上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然后分组讨论各自的观点和理解,培养学生们能说会道的能力和对实际问题分析的意识。教师在课后和平常生活中也应当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自我修养和专业素养,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善于留意当代的热点时政,平时也该多购买一些关于旅游业发展前景或者旅游相关的业务介绍等书籍进行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分析教学内容——使课堂更生动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强,只有通过案例的分析,多接触和认识当今社会发展的大事件和当代旅游业的实质案例,讓课本知识不再抽象,降低了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的困难度,才能把专业知识灵活的运用到未来的职场之路。以前旧的、传统的教育制度,不但没有充分的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内容也很散乱无章,所以在课堂上选择案例教学并且选择正确合适的教学案例是很重要的,选择案例的内容形式也不可马虎,教师需要根据本课堂授课的内容来具体分析,从而筛选出最适合的实质案例,才能发挥案例教学的最大优势。并且在案例分析之后,应当适当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理解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说出自己内心对本案例的看法,才能达到案例分析的本质目的。 

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对学生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以随便的态度来分析案例,而是悉心的对每个案例发生的原因、过程对学生们进行讲解,不要以太极端的表达方法来评判某个案例,应该从多个角度分析案例,案例的优缺点都要顾及到,并引导学生不能形成单一思想,不能只站在一个角度考虑,极端的评判极易造成学生思路的引导缺陷,应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形式和理解空间,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思路并向其探索,这样才能让学生敢学,敢想,敢做,敢实践,这才是案例教学的本质。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态度是否严谨,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案例是否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方面所担任的角色是相当重要的。教师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在课外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修养和教学素养,多了解一些时政热点,多看一些关于旅游专业的书籍,自己做好表率,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好榜样,把案例教学的方法发挥到极致。 

例如:在课堂上放过一个旅游引导的教学视频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讲,该如何引导游客到一个旅游场景活动,怎样给游客介绍风景区的历史事迹,如何让游客在旅游时体验到轻松自如的感觉,这些引导过程教师都可以给学生们做详细的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旅游业中导游这个职业的认识,还能让学生对专业就业方向和就业情景有个提前的了解。 

三、引导教学方向——使课堂更完整 

第5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 匹配岗位 专业素养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123-04

在人类已跨入21世纪的大门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旅游业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之一。据有关部门预计,未来10年,中国每年将增加旅游从业人员近百万人,而中国的旅游院校每年仅能提供15万名左右毕业生,旅游专业人才非常紧缺。

然而,旅游业的综合性、开放性、服务性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面、高尚的职业道德、积极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文化修养、灵活的应变能力、娴熟的服务技巧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最不可或缺的是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准,还有人际沟通能力,热情、富有亲和力的团队精神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等非智力素质。目前国内高校还普遍存在着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忽略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训练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笔者认为要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能更快、更早地融入工作岗位,各高校应及时把握机遇,并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以旅游单位为对等面,依据旅游专业相关岗位设计旅游专业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校旅游专业建设的新要求。

一、问卷调查

为了尽可能收集和反映不同旅游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养以及相关岗位要求的看法与意见,问卷调查发放覆盖河南省各个旅游企事业单位,同时也向调查对象说明问卷调查的目的与意义,利于单位如实填写问卷,推动问卷调查活动的开展。因此,笔者在各个单位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于2011年2月至2011年3月对河南省120个旅游单位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按照量化的研究方法,本文利用Excel2003录入数据,SPSS13.0版本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方法。

本研究共发放实地调查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2份,回收率是93.3%;剔除其中的无效问卷9份,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103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85.8%。研究样本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根据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表,很明显地可以看出,调查对象主体呈现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三足鼎立状态,但旅行社且国内社占较大比重;调查单位的规模集中在100人以下的旅游单位。

本研究主要对问卷的内在信度进行一致性分析。问卷中的心理契约部分各维度的信度系数与员工满意度各层面的信度系数如表2所示。

从信度分析来看,需求与动机及其维度、工作积极性影响及其维度、激励措施及其维度和问卷整体内在一致性系数都在0.7以上,大多数都达到0.8以上,总体一致性系数达到0.9以上,这就说明了调查问卷的信度较高。

本研究从构建效度两方面来检验问卷。

如表3所示,问卷各维度(层面)与其所属部分的整体是显著相关的,所以问卷具有比较好的构建效度。

由上述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结果可知,本研究中的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所以它是一份可以接受的旅游管理专业岗位需求研究的调查问卷。

二、单位中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匹配岗位专业素养指标分析

本文将与单位中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匹配岗位大致划分为9类,分别是旅游管理人员、旅游营销人员、旅游接待办事人员、导游员、讲解员、外联人员、计调人员、服务人员(前台、客房、餐饮等)、旅游策划/规划/设计人员。针对单位中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匹配岗位专业素养指标的分析,笔者选取“因子分析”和“描述性统计”作为研究工具。因子分析法是从研究变量内部相关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观测变量进行分类,将相关性较高,即联系比较紧密的分在同一类中,而不同类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则较低,那么每一类变量实际上就代表了一个基本结构,即公共因子。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就是试图用最少个数的不可测的所谓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分量。

对于“能力素养维度”和“知识素养维度”,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因子分析法”两种研究工具。对于能力素养维度来说,通过“描述性统计”考察能力素养维度总体指标特征;通过因子分析法,笔者将问卷中借鉴国内外使用过的胜任力素养评价指标,结合旅游岗位的专业特点,关于“能力素养维度”罗列的19项能力指标,进一步归类命名,并根据其去评价每项能力素养在整个能力素养维度中的地位,即进行综合评价。知识素养维度同样如此。

对于“职业意识维度”、“思想道德素养维度”我们直接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考察维度中总体指标特征。以下仅以旅游管理人员为例进行详细分析,其他类人员参照旅游管理人员的分析步骤。

1.能力素养维度。根据“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单位对“旅游管理人员”此岗位能力素养方面的总体看法和评价,对于“旅游管理人员”来说,组织协调能力(4.65)、管理能力(4.59)、应变能力(4.57)、人际沟通能力(4.52)、处理纠纷能力(4.51)是比较重要的能力素养。

运用“因子分析”对能力素养维度进行进一步归类和评价。

a.验证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一般认为分析变量的相关矩阵中相关系数多数大于0.3(见表4),则适合做因子分析;从KMO=0.755(见表5)检验来看,适合因子分析(KMO>0.7,则适合做因子分析)。

b.因子方差表,提取因子后因子方差的值均很高,表明提取的因子能很好的描述这9个指标(见表6)。方差分解表也表明前3个因子能够解释9个指标的72.31%(见表7)。碎石图表明:从第4个因子开始,特征值差异很小(见图1)。综合以上,提取前三个因子最好。

c.由旋转因子矩阵可以看出,经旋转后,并结合因子得分,便于命名和解释因子。因子1主要解释的是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处理纠纷能力,可以命名为一般能力指标;因子2主要解释的是营销/策划/设计能力、抗压能力、学习能力,可以命名为重要能力指标;因子3主要解释的是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可以命名为核心能力指标。因子分析要求,最后得到的因子之间没有相关性,而因子转换矩阵显示,三个因子相关。可见,对因子进行旋转是完全有必要的(见表8)。

总而言之,经过因子分析,我们找到了“旅游管理人员”能力素养的3个综合指标,分别命名为一般能力指标、重要能力指标和核心能力指标。其中一般能力指标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处理纠纷能力;重要能力指标包括:营销/策划/设计能力、抗压能力、学习能力;核心能力指标包括: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2.职业意识维度。根据“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单位对“旅游管理人员”此岗位职业意识方面的总体看法和评价,对于“旅游管理人员”来说,服务意识(4.40)和客户中心意识(4.29)是比较重要的职业意识。

3.思想道德素养维度。根据“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单位对“旅游管理人员”此岗位思想道德素养方面的总体看法和评价,对于“旅游管理人员”来说,敬业精神(4.32)和正直诚信(4.32)是站在同等重要位置的思想道德素养维度。

4.知识素养维度。根据“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单位对“旅游管理人员”此岗位知识素养方面的总体看法和评价,对于“旅游管理人员”来说,文化知识(4.62)和政策法规知识(4.60)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素养。

运用“因子分析”对知识素养维度进行进一步归类和评价。具体步骤参照能力素养的因子分析,得出“旅游管理人员”知识素养的两个综合指标,分别命名为一般知识指标、重要知识指标。其中一般知识指标包括:美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和旅行知识;重要能力指标包括:文化知识和政策法规知识。

经过一系列调查分析,对于9个具体显著特征的与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匹配岗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现总结如表9。

三、基于匹配岗位的旅游管理专业素养模型的构建

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匹配岗位的专业素养模型,我们是与旅游管理专业匹配岗位作为参照面,与旅游单位中具体的工作岗位相联系的,受到该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职权、环境以及激励与约束机制等岗位要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岗位任职者要想胜任本岗位工作所需具备的各种知识、技能、能力等综合素质,不同的工作岗位,其岗位素质要求是有区别的。具体的基于匹配岗位的专业素养模型因岗位不同而不同。加之岗位内部结构的存在,基于旅游岗位的素养模型中存在不同档次专业素养,在所有专业素养要项中有轻重之分。通过以上对旅游单位的问卷调查,也正好印证了这点。

通过对以上问卷调查统计的处理,得到了关于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匹配岗位的专业素养模型,包括能力素养、职业意识、思想道德素养和知识素养四大类专业素养。经过问卷数据的因子分析和根据相匹配岗位特征,提取能力素养中9项能力的综合相关因素,并按岗位所需能力轻重之分,归结出一般能力、重要能力和核心能力;提取知识素养中5项知识的综合相关因素,并按岗位所需知识轻重之分,归结出一般知识、重要知识(见图2、图3)。而对于职业意识和思想道德素养这两个素养要项内部并未区分主次。

1.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一般意义上是指在口头语言(说话、演讲、作报告)及书面语言(写文章)的过程中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语言表达能力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

(2)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一般而言是指根据工作任务,对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对于旅游从业人员来说,组织协调能力也是必备能力之一。

(3)人际沟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是指能够正确灵活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实现有效沟通。随着我国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的迅速发展,随着个性需求强烈的旅游者数量的急剧增加,旅游市场构成日趋复杂,要求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还要能够正确处理自己与旅游者之间的关系,并能够恰当、灵活地处理旅游者之间的关系。人际沟通能力是旅游活动进行的过程就是人员暂时流动的过程,旅游服务过程也伴随着旅游从业人员与旅游者相互交流的过程。

(4)应变能力。应变能力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人在外界事物或环境发生改变时,所做出的反应,可能是本能的,也可能是经过大量思考过程后,所做出的决策。然而对于旅游从业人员来说,应变能力是在组织旅游或接待过程中,能够迅速而正确地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或情况,避免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

(5)抗压能力。抗压能力就是在外界压力下处理事务的能力。旅游行业中,旅游企业员工要具备承受来自企业内部管理层、企业外部市场竞争等各种压力的能力,时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善于自我调节,能变压力为动力,具备良好的心智模式。

(6)处理纠纷能力。旅游,是和平的使者、友谊的桥梁,是展示社会文明程度的窗口。在旅游中不应该有纠纷,但旅游中发生纠纷的事件却频频发生。根据问卷调查研究,我们将处理纠纷能力归结于旅游接待办事人员和导游员的核心能力。

(7)管理能力。旅游行业中,旅游相关岗位所具备的管理能力,本文可理解为为了使旅游单位达到经营的既定目标,在接待服务过程中发挥计划、组织、指挥、控制、调节等管理活动的能力。作为旅游管理人员,必须切实提高其自身管理能力,对于旅游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做到控制和执行。

(8)营销/策划/设计能力。营销/策划/设计能力作为旅游营销人员、外联人员和旅游策划/规划/设计人员的核心能力之一,它主要强调在旅游产品开发等活动时,旅游相关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养。

(9)学习能力。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旅游从业人员也不例外。旅游企业员工不仅仅要向书本学习,还包括向世界级旅游企业学习,向国内外先进同行学习,向竞争对手学习,向实践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厚积薄发,是为了不断“创新”,为企业创造价值。

2.职业意识。

(1)服务意识。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服务意识,服务是自觉地、主动地、发自内心地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有经济价值的劳动。具体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对服务的认识,即用简单而明确的语言把“服务”具体化,使旅游从业人员清楚什么是优质的服务。第二层含义是要制定出服务的标准。标准是服务质量的保证,服务标准的制定,可使旅游从业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的服务。

(2)创新意识。新时期旅游的个性需求使旅游主题变的丰富多彩,度假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以及攀岩、冲浪、蹦极和滑雪等体育旅游已成为时尚。其实旅游业是点子产业,没有高明的创意难以搞好旅游策划。就旅游策划师来说,创新意识是尤为重要的。在进行旅游策划时要不断地有新的点子,具备创新意识,运用敏锐、新颖、独特的视角,生发出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新产品和新设计。

(3)客户中心意识。客户中心意识是旅游人才首先要树立的基本职业意识,旅游人才要求能够区分“顾客”与“消费者”之不同,“消费者”以商品为导向,“顾客”以满意为导向,职业化的旅游从业人员能够引导并且满足顾客需求,而不是仅仅完成安排顾客旅游的任务。

3.思想道德素养。

(1)敬业精神。敬业精神一般意义讲是个体以明确的目标选择、朴素的价值观、忘我投入的志趣、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事自己的主导活动时表现出的个人品质。敬业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

(2)正直诚信。正直诚信是指个人言行一致,信守承诺,诚实可信,恪守商业道德规范。正直诚信是旅游从业人员思想素养的根本。旅游业属于综合性产业,具有服务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不确定性大、面临的诱惑大等特征,从而对其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要求高,尤其是要正直诚信,这是完成好本职工作的根本。

4.知识素养。

(1)文化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旅游活动更加趋向于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人们出游除了消遣度假外,还想通过旅游来增长见识、扩大阅历、获取教益。实践证明,讲解员对旅游景观、人文历史等的讲解,都是旅游者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对于旅游策划人员来说,文化知识也是重要的知识素养之一。

(2)美学知识。美学是一门有着自身独立体系的综合性人文学科。旅游从业者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更能带领旅游者欣赏美,追求美,让他们获得美的享受。本文将美学知识归结于讲解员和旅游策划/规划/设计人员的重要知识素养,是来自于对讲解员和旅游策划/规划/设计人员职业特征来判别的。

(3)心理学知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旅游从业人员通过了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能揣摩消费者的内心活动,购买动机,兴趣爱好,进而带领其进入更愉快的情绪体验。但导游并非专业的心理学家,所以导游对于这类知识应该做到基本了解和掌握,并能在导游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归纳、整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实用的体系。

(4)旅行知识。旅游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况等,必备的旅游救护知识、旅游安全知识等是旅游从业人员应该必备的。旅行知识有交通知识、通讯知识、货币保险知识、卫生防病知识、旅游业知识等,起着少出差错、事半功倍的作用。

(5)政策法规知识。旅游政策是指政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一定旅游目标而制定的调整一定旅游关系的行为依据和准则,它主要由宏观经济政策、行业发展政策、环境影响政策三个部分组成。旅游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及其授权的有关机关根据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法定职权制定或起草的、调整旅游经营活动和管理工作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参考文献:

1.刘大海,李宁,晁阳.SPSS 15.0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周旗.新时期旅游与旅游管理人员素质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3.雷巧莉.导游岗位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

4.杨崇君,黄代淼,刘琪.试论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J].消费导刊,2010(1)

5.魏丹,孙丽坤,曹诗图.论旅游策划人员的素质[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

第6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

论文摘 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过程中,由于学校、酒店、实习生对“实习岗位设置”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高校无法参与安排实习岗位、酒店把实习生当成普通员工使用、实习生对岗位认识不足等诸多问题与障碍。学校应加强理论与实践指导、酒店应站在为酒店业培养人才的角度考虑、实习生应明确实习目的等,从而满足三方的诉求。

酒店实习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如何优化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岗位设置模式,对于培养优秀的酒店业管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进行探索。

1.岗位设置的不同理解

酒店实习生岗位设置是指实习酒店因人力资源需求对实习生岗位类别和比例结构进行有效的人员设置。

1.1人才培养目标对岗位设置的要求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中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学校希望实习生通过酒店实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服务技能、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实习生岗位设置,要求实习酒店提供比较全面的实习岗位,使实习生尽可能多的了解酒店的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也要求酒店在提供实习岗位时,注重对实习生能力的培养。

1.2实习酒店对岗位设置的态度

酒店对实习生岗位的设置常常局限于眼前利益,缺乏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长期培养。如:有的酒店单纯利用实习生质优价廉的特点, 认为实习生实习期短、流动性强,在岗位设置上一般只考虑基层岗位,根本不涉及管理岗位,也没有根据实习生的特点及专长进行分配。

1.3实习生对岗位选择的看法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通常将自己定位为管理类人才。虽然一开始只能接触基层岗位,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实习生对管理岗位的偏爱和追求。在岗位的选择上实习生更青睐于前厅部、销售部、行政部,以及后场文员等,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有利起跳点。以衡阳师范学院07、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调查表明,有21%的学生希望到行政部实习,31%的学生想要去前厅部,23%的选择了销售部,14%的学生愿意去餐饮部,对客房部感兴趣的仅有3%,剩余8%的学生对岗位选择没有特别要求。

2.岗位设置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

2.1从学校看

一是理论教学与酒店岗位需求存在差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功底,但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与酒店岗位要求的高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人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学校在岗位设置中缺少主动权。为了节约成本,酒店实习生岗位基本是按照酒店人力资源的需求来设置,而不会顾及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当学校针对岗位设置提出涉及酒店多个部门、多个岗位的“苛刻”条件时,大多数酒店都予以拒绝。第三,实习心理辅导不足。学校在实习管理中对实习生的心理辅导不够,导致实习过程中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2.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岗位设置利益化。很多酒店片面的把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尽可能的节省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单纯的利用实习生资源。二是岗位设置欠妥。酒店提供的基本上是基层服务岗位,而这不可能让实习生了解酒店的整体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在不允许“串岗”和换岗的情况下,可能影响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对酒店行业的厌恶,形成酒店人才的“潜流失”[2]。三是缺乏系统培训。酒店很少给实习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即使培训,内容完全停留于形式,枯燥、单调,根本没有涉及到管理知识。

2.3从实习生看

一是实习目标不明确。很多实习生没有意识到基层岗位的重要性,经常抱怨实习时间长、实习内容单调。二是心理素质较低。实习生心理素质低表现在心理上对基层岗位的理解和适应能力不强。以衡阳师范学院06级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为例,调查显示只有8%的实习生能够完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高达74%的实习生则长时间的停留在磨合期。此外,实习生容易把实习简单的理解为劳务输出,导致实习过程成中的各种情绪问题和心态问题。

3.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中岗位设置的优化对策

3.1从学校看

首先,要构建优质、稳定的实习酒店。学校与酒店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可以使酒店充分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特长爱好;学校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了解酒店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需求以及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加强技能培训。包括专业服务技能、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训。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鼓励学生争当“社会志愿者”,督促学生将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加强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在专业教学中多灌输交际思想,也可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活动,拓展学生的交际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再次,聘请酒店职业经理人授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角度,使学生了解酒店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模式,还可以解答学生对于酒店在实习生岗位设置上的疑惑和不解[3]。最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高校在培养管理人才的同时,应开展心理知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模拟挫折训练等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脱压力,积极面对挑战。

3.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要树立为酒店业培养人才的理念。酒店对于实习生的使用应着眼于为整个酒店行业的培养储备人才。二是要尽可能多提供一些实习岗位。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酒店业,酒店应尽可能多的为实习生提供实习岗位与轮岗的机会。在酒店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实习岗位设置应涉及前厅、客房、餐饮、康乐、销售、行政等多个部门;实习期较长的,应尽可能提供轮岗机会,2-3个月进行一次岗位轮换。三是要建立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实习生的在岗培训和薪酬管理。在岗培训内容应包括基层岗位服务技能、管理能力以及其他职能部门运作情况的培训。对于实习生薪酬管理,要根据其工作中的表现给予适当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3从实习生看

一是提高对酒店实习的认识。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就应对整个实习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了解实习目的,在实习中思考解除疑问。例如,在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酒店实习中,实习前由实习指导老师提供一些与酒店管理有关的论文选题,实习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边实习边研究,实习结束后进行论文比赛。既有利于激发实习生探求管理知识的欲望,也提升了酒店实习的层次。二是增强服务意识。实习生应当放低姿态,从主观上增强对基层岗位的认同感;充分意识到在对客服务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彭惠军,田亚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三赢”实习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07,(12):116-118.

第7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

2014年教育部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这意味着对大部分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改革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服务地方经济,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旅游经济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专业课程传授所接触的必修基础课,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其教学效果将深刻影响学生的学科认识和专业思维方式。所以旅游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学校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定位出发,通过革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等手段,培养学生能够以经济学的视角解决现实中旅游现象与问题的应用能力。

一、旅游经济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一)课程内容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现象、经济过程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活动,特别是研究旅游活动的商品化以及旅游商品的构成、特征及其内部的相互关系,旅游经济活动的实现及其产生的效益。主要包括旅游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矛盾与调节机制、旅游产品的生产与供给、旅游消费、旅游市场、旅游收入与效益、旅游业与旅游经济发展等。

旅游经济学课程内容具有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和教学内容的应用性两个主要特点。首先,旅游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活动,所以需要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作其理论基础。但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经济活动的运行及其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现象、关系与规律,又涉及到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等相关内容。所以本门课程是多学科的融会贯通,课程内容广泛复杂。其次,旅游管理专业是一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必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仅要有分析问题的视角和思路,也要有能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而旅游经济学的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二)课程特点

《旅游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因此,旅游经济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

现代旅游经济学综合了经济学、地理学、旅游学、管理学、生态学、历史学等学科而形成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交叉性是指借鉴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研究旅游经济有助于拓展研究深度与视野。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与研究过程中,要求教师掌握相关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等相关学科基础性理论,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对知识结构体系有一个完整的把握,才能突出教学重点。作为一门学科,旅游经济学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在突出综合时尤其把握其与关联学科相区别的特质,避免重复教学和落入俗套,否则会造成构架不清、边界模糊、重点不突出、知识重复等问题。

旅游经济学是旅游管理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性学科,但又不同于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学、管理学等学科,是集应用性、工具性、基础性、技能性与理论性于一体的学科,其运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旅游经济活动;利用旅游学的基本规律来阐述旅游产业经济性;同时为旅游管理学提供经济与社会活动的规律、效益。因此,旅游经济学能科学认识旅游活动、旅游产业在经济领域中所发生的矛盾运动。因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旅游学、旅游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并灵活运用于旅游经济学的教学,融会贯通,使学生领悟旅游经济学知识的精髓。

二、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一)明确课程定位,调整更新课程内容

目前高等院校各专业的课程定位一般都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学科体系及学生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制订的,其核心是专业培养目标。邵阳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以课程理论定位上不能将旅游经济学定位为西方经济学、旅游学、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的简单相加,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尽快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提高综合素质。在学校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地域性特点,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特色课程研究内容。在课程定位明确的基础上,优化现有课程内容体系,调整更新课程内容,适当删减旅游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重复内容,如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营销策略等。增加当前旅游发展实践中的热点、重点问题讲解和分析,选用当地旅游景点景区的案例,运用本地旅游经济数据来充实教学内容,使授课内容反映旅游现实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可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根据专业开发、专业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需要,优选3~5种《旅游经济学》教材,以某一教材为基础,其余教材为支持,吸纳有关行业专家的意见,对旅游经济学的结构体系、课程内容、习题案例等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全新的自编教材及《旅游经济学》讲义。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专业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主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旅游经济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特点,应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如相关基础知识、原理与方法可采用课堂讲授,而涉及一些旅游政策法规、旅游新闻、旅游热点问题则用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并对讨论作出总结。《旅游经济学》的部分章节采用演示教学法,运用多媒体、人物模拟场景等方式对内容进行演示,从而增强理论知识的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材中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可以让学生担当教师的角色进行讲解。在授课的同时任课教师要列出一些参考教材、阅读资料和旅游相关期刊等,让学生课后查找阅读,同时要写下阅读后的想法和见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知识面,也培养了他们自觉学习的能力。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强调学生课程学习的参与程度,通过案例学习、情景发言、专项调查、小组讨论及辩论比赛等环节可以直接反映学生的求知精神、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进行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甚至能发现教材、文献和权威们某些不完善之处,形成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三)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锻炼职业和岗位技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旅游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外实践,努力建设校内、校外实习基地,以强调教学的现实性、操作性和应用能力培养。教师指导学生对当地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消费等进行调研,同时将学生分组、并指导问卷设计,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等;通过与旅游管理部门或旅游行业协会的合作,收集旅游经济发展的数据,分析旅游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与企业建立广泛联系,签订教学实习、社会调查、联合培养、合作办学等协议,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学生在基地内参加各种实际操作和现场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提供平台,使学生由感性认识旅游经济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巩固课堂上所学内容。

(四)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自身能力素质

现代教学法对教师具备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经济学的任课教师既要精通理论又要是业界行家,目前多数高校的情况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师资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直接从事教学岗位,因而专任教师需不断学习,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的旅游教育事业,不断提升自己,主动对接产业,融入行业,自身要积极掌握旅游经济研究的方法与技术;学校和系部也要为《旅游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人员提供一些学术交流和进修机会,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适应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教学人员应利用闲暇时间在旅游企业挂职锻炼,积累旅游实践经验。此外,学校也要主动邀请校内外旅游行业的领军人物、旅游相关企业的优秀经营者、管理者,围绕旅游经济学理论、实际的旅游经济问题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做一些学术报告,这可以让师生感受一些学术大家和企业家的思维,开阔视野,加深对旅游经济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理解,了解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重点,从而提升教师自身能力素质。

(五)转换考核模式,严格考试管理制度

现行的考核模式下,学生应付标准化的考试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不利于培养其自学能力与创新思维。所以《旅游经济学》要以过程考核为主,总成绩可以根据考勤、作业、课堂问答、讨论、专项调查等几部分按权重计算,这样,在调动、鼓励学生的学科参与的同时也能够客观、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能力和水平。同时,考试也要严格考试管理制度,出卷教师必须在统一规定时间上交考题,教研室主任先进行形式审查,通过后各教研室要组织专业教师审查;考前学校要召开考试工作会议,然后各系传达精神,让监考教师明确监考职责,各班举行班会,让学生明白违纪必定严肃处理,在安排监考任务时,不能安排任课教师监考所带班级;试卷阅卷完后,做好考试成绩分析和试卷分析工作,组织专业老师针对考试情况分析讨论试卷的难易程度、得失分数的知识点区域、成绩比例,以此为基础调整下次本门课的教学内容、考试内容以及考核方考试式。

第8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自主学习 旅游管理 大学生 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自主学习在学生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被众多教育界人士所关注,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已经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国内众多高校都在关注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语言类专业的学生自助学习。大学生英语课程的自助学习模式和能力的培养成为主流。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后来,这种研究和实践逐渐深入到其他学科或专业的自主学习模式和路劲的探索,比如医学、艺术类、园林、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国外高等教育对自主学习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国内早,在实践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培养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其自主学习模式、管理制度和教学方法等值得国内的高校学习和借鉴。

纵观研究成果发现,国内大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自控能力弱、学习能力不强、不善于沟通等问题;有学者就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对外语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西欧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当,但中国学生的单项能力较差。

1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的概念源于教育哲学范畴,指的是学习者针对自身特点及需求设置学习的目标和计划,选择学习的材料和策略,并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进行监测和评估。随着20世纪后期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独立、独自学习。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学者霍莱茨(Holec,1981)认为自主学习是“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 提倡将学习者学习责任的培养设定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宾特里奇(Pintrich 2000)认为自主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设置学习目标,并努力监测、调节和控制由目标和情景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Benson同样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能力;Little则把“学习者自主性”定义为一种能进行独立的批判性思考、做出决策并能予以实施的能力。

国内学者也对自主学习的内涵做了一些理论探讨。有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的学习,其实质是独立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董奇等人认为自主学习分为三个方面:(1)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3)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程晓堂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育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由此可见,国内外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看法还没统一,但综合现有的认识,可归纳出自主学习的核心要素,即学习动机、学习目标、监控与调节和学习效果。笔者认为,只要学习者能够做到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能根据需要设置短期或长期的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并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及策略,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活动,有效地管理学习时间,并能监视、控制和调节学习过程,能对学习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则是有效的自主学习。

普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专业特点决定了其课程学习相对简单,加上整个学校学习氛围不理想,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这类学生进入大学后,多数不能较好地规划自身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本文以成都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为例,调查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和意愿,课题组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在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2问卷设计与调查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测量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自主学习认知现状,主要包括对自主学习内涵的理解、学习习惯、方法、效率和自主学习的意愿。调查指标主要是根据上述自主学习的核心要素来定。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第二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的年级、性别、年龄等信息。

问卷由调查组员现场发给每位同学填写,答完后收回。共发放了420份,全部收回,有效问卷408份,有效率为97.14%。另外,还随机访谈了部分学生,了解学生课余的自主学习现状,对专业英语、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自主学习意见。

3统计分析与结果

3.1问卷量表的信度与均值分析

利用SPSS 17.0统计分析,Cronbach a系数为0.84,修正的项总体相关系数(Item-Total Correlation)均大于0.3,最小值为0.32,最大值为0.50,反映量表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学生对10个变量的认知处于不确定状态,其均值在2.97-3.47之间,其余变量的均值均大于3.5。虽然如此,学生对其余14个变量的认知并不强烈,只有第23个变量“认为自主学习非常重要”,被调查者达成共识。有85.9%的被调查者不知道什么是自主学习,并不明确应该怎样自主学习。只有49.54%会“没人要求,也会自主学习”,表明学生学习时对教师的依赖很大,被动地学习,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目的。(见表)这一调查结果与上述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知不强一致。

3.2因子分析

不同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是不一样的,为了解旅游管理学生在哪些方面比较关注自主学习,采用最常用的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旋转,以使公因子有较满意的解释。

统计结果显示,KMO统计量=0.87,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显著水平(sig值为0.000),表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得到7个公共因子来解释原来的24个变量,其解释累积的方差为67.86%。因子1、因子2、因子3的方差贡献率最大,分别为10.56%、10.37%和10.17。7个公共因子的Cronbach a分别都在0.5以上,表明问卷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这7个因子的命名和Cronbach a系数见表1。

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从学习计划与目标、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意识等方面关注自主学习;7个公共因子中,因子3“学习效率”和因子4“学习目标与计划”的因子负荷相对较高,其解释的信息较多。

4结论与讨论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不容乐观,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自主学习的认识不够,不清楚什么是自主学习,也不清楚应该怎么加强自主学习;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认识不深,学习态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因子2 “学习态度”中有两项同意率不到60%;虽然高度一致(同意率91.28%)认为自主学习非常重要,却有一半多的被调查者缺乏自觉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自主性不强;自主学习意识不高,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弱,不能合理利用学习时间。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仅有53.21%的学生能主动向老师、同学等寻求帮助。表明部分学生不善于沟通,缺少合作意识。国内学者李红(1998)在研究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时得出结论,“中国的大多数学生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承担一切学习责任的能力。”此调查结果值得旅游高等教育从业者深思。

自主学习是大学阶段必不可少的内容。大学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毕业后从事实际的社会工作或科研工作做好准备。要熟练掌握一门课程的知识或技能,需要不断地深入探讨、消化或练习,因此,完全靠课堂上来消化、吸收课程内容远远不够,需要学生课后大量的自主学习。从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来看,学生也有大量自由时间来自己支配。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认识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却很难真正实施起来。

第9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

 

前言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在旅游过程上忽视了少数民族的就餐问题,景区附件没有清真餐厅,新疆同学无法解决饮食问题,旅行社导游只是不收取他们的餐费,但没有提供便捷的清真餐厅交通地图,而七月正是伊斯兰教的开斋节,饮食上无法得到解决,只能以水果及超市里卖的标有清真字样的方便面充饥。这让我们联想到目前对少数民族的服务存在许多缺陷,在旅游过程中没有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禁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旅游是追求精神愉悦,比生理需求更高层次,但目前发现在少数民族旅游过程中还没有解决好他们的生理需求,此类问题亟待解决。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如何提升对少数民族游客的服务技能具有现实意义。

 

一、调研开展方式

 

我们小组成员陆续开展了调研活动,首先提出访谈及调研问题,采用SWOT分析法筛选问题,在新疆、广西等地开展实地调查,并利用问卷星等软件在网上开展调研,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模式。网上问卷共设置100份,有效问卷95份,实地访谈涉及瑶族、维吾尔族、回族等,访问人数总计达60人,主要采用结构访问法,再把其关键字转换和录入,利用SPSS软件绘制成相关图形。

 

访谈对象主要涉及景区的游客,少数民族游客为主,同时也涉及到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老师及旅游从业人员,从中汲取了他们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二、少数民族旅游人才需要的必要性

 

从少数民族旅游者的角度(主体角度)来论证庞大的旅游市场以及对于少数民族旅游服务人才的稀缺。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一路一带”的发展不断要求我们在旅游服务过程中提升质量。从两个方面阐述少数民族旅游服务上人才的稀缺性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务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本科教学主要以理论形式开展旅游管理相应的学术研究,实战经验相对比较单一,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中主要以理论研究展开,完成相应科目学习并未涉及少数民族旅游服务技能,只是单一的从认识层次到理论层次,缺少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职业技术院校只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这两种都不是培养旅游服务人才的科学方案,只会形成典型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教务上虽然主要触及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实践操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个性化旅游服务人才技能的不足

 

在对待少数民族旅游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一般的常规的旅游服务模式,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这也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我们对于少数民族旅游产品的设计单一,在旅游接待方面没有提前了解少数民族游客的风俗习惯,不能更好地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服务,导致在旅游过程中使得少数民族碰到多种问题。旅游服务人员也没有相关的经验和常识,没有储备对少数民族的各种知识,导致出现问题时无法得到妥当的解决。

 

三、改进对少数民族游客服务的措施

 

(一)校企合作开展少数民族旅游服务人才培养

 

在学校教务方面,校企合作学校通过实训课程、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包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读,相关资料的收集以及对游客的行程安排,校企合作中让旅游管理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服务,开展技能服务大赛,大力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服务积极性。

 

旅游管理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应该具有思考自身旅游过程中的辩证意识,站在整个少数民族的立场上,提出问题及解决措施,为提升对少数民族游客服务技能贡献自己的想法。在切实体会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对于本民族的服务技能,并在落实到实践当中。

 

(二)提升少数民族游客服务技能的学术研究

 

笔者发现到目前为止许多从事旅游的工作者们都没有了解甚至没有考虑到该问题的存在,关于少数民族游客服务技能的相关学术研究也少之又少,研究空间广,但需要专业的学者重视该问题,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对待此问题形成深刻的思考,指导旅游工作人员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尊重和宣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我们要宣传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使广大的人民群众对其有适当的了解。此外,政府也应当引起重视。只有尊重并且足够重视少数民族,才能够更好的对他们提供服务。而且少数民族自身也应当对他们在旅游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设法提出解决的方案。

 

四、结语

 

查阅图书文献,与之相关的论文少之又少,项目研究空间十分广阔。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角度出发,作为多民族融合的项目小组开展此项问题探讨非常有价值,提出了相关切实可行的方案。

 

对少数民族旅游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实践上,而应该从实践到系统的理论,任何实际操作都离不开科学的指导,国内旅游作为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自然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撑,形成完整的体系,把理论合理地运用到少数民族游客服务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希望读者多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