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业经济效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业生产既是一种采掘工业,但又不同于一般的采掘工业。它具有亦工亦农的特点。它的劳动对象是森林,而森林不同于其它的矿产资源,它和农作物一样,可以进行人工培育,可是,它和农作物又不完全一样,农作物可以一年一收或一年几收,而林木从采种、育苗、造林、抚育、保护、管理一直到成林、成材,少则十几年,多则几十年,且要投放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短期内难以得到较大的直接效益。如果说农业生产上的失误一经发现短期内可以纠正过来,那么,林业生产上的失误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纠正过来。大家现在都讲:“森林破坏容易恢复难”。可见,培育森林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森林既是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的重要资源、自然生态体系的主体,又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因为森林是林业的命脉,是林业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决定了林业企业不同于一般工农业企业。
1.林业企业显著特点
1.1林业企业经营上的长期性
由于森林生长和更新的自然周期长,所以在考核其经济效益时,就不能孤立地只看它当年生产木材多少,占用资金多少,实现利润多少,上缴利税多少。更重要的是:要看它是否坚决贯彻执行了党的各项林业方针政策;看它采伐后是否及时做到了森林更新与抚育;看它对现有的森林保护、经营、管理得如何;对现有森林采伐利用是否合理,看它的林地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看它的森林覆盖率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看它的林木生长量和木材利用率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看它能不能逐步做到森林生长量大于森林资源消耗量,做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1.2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性
我国现有林业企业多分布在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且又多位于大江大河的上游。目前,林业企业经营的森林不仅是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的用材林、原料林,同时又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障江河、护卫国土和人民生命财产、工农业生产的天然屏障。因此,在考核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时,就不能只看它当年的眼前的局部的经济效益,必须瞻前顾后,统筹兼顾,全面考核它合理经营、综合利用这些森林资源的情况,看它是否充分发挥了森林的防护效益和综合效益;看它是否因时因地因林制宜地充分利用林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繁荣林区经济。也就是说:不仅要看它为社会提供的有形产品的价值,而且要全面估价其维系生态平衡的社会效益。
1.3林业企业的社会性
由于现有森林多处偏远地区,因此,开发原始林区、建设林业企业的过程同时也是全面开发建设林区社会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林业企业的建设不仅要考虑林业生产的需要,而且要同时建成一个完整的林区社会。林业企业既要组织企业内部的生产,又要同时妥善安排林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在考核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时,就不能单纯从微观角度只看林业企业内部的局部效益;而必须从客观着眼全面考核整个林区的各方面建设是否经济合理。
2.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
总地说,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内部原因,而内部原因是主要原因;一是外部原因,在一定条件下外部原因可能成为主要因素,但从长远看,外部原因必竟是次要原因,是第二位的原因。本文试就内部原因做一些分析。
从企业内部看,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素质。所谓企业素质是个综合因素。由职工队伍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技术装备素质等构成。
经营管理素质是企业素质的主要参数。森工企业线长面广分散作业,这是森工企业区别于院墙企业的明显特点。由于大面积分散作业,形成了管理粗放,管理手段低下,基础工作薄弱的情况,给全面准确的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工作造成了很多不便。当前在各企业实行“一长三师”的经济领导体制的同时,要大力加强林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从基础工作抓起,建立健全各种薄卡表报制度,搞好劳动定额的测定,堵塞各种漏洞,严明企业纪律,全力推广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大幅度地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3.提高经济效益对策
多年来,林业企业实行的是以原木生产为中心的错误方针,结果带来了经济效益不高,资源利用率低,林业建设路子越走越窄,林区面貌改变不大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改变这种情况,走出一条适合林区情况的发展林业的道路?这是每个林业职工思考的新任务、新课题。
4.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4.1认真落实经济责任制
要彻底改变吃“大锅饭”的现象,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加强计划、财务管理,做到人人关心增收节支,在生产管理上,要加强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制订木材产品的数量、质量、供销、加工、运输以及原材料、燃料的消耗,职工出勤率,机械设备状态等考核指标,这就要求落实经济责任制,使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职工都明确自己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实行规定质量标准、考核措施、奖惩办法三位一体的岗位责任制。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都要落实到生产工队、班组,使广大职工认识到企业对国家,职工对企业都直接负有经济责任。
4.2努力挖掘企业的木材运输潜力
我们的木材专业运输力较低,除充分发挥自治区木运司运力外,各企业都应该进一步加强现有车辆管理,在实现贮木场供材上下功夫,挖掘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潜力是很大的,这是重要措施之一必须抓好。在一般情况下,贮木场供材及时.质量可靠,用户欢迎,而林业企业又可从中得到较大的收益。因此,各单位尽量减少非生产用车,集中运力搞好倒短工作,力争全部实现贮木场供木才。
4.3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林业职工的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健全安全生产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制订严格的奖罚制度,做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如其不然,造成设备责任事故或人身伤亡事故,都会使企业蒙受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总之,我认为我国林业企业在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上固然有其特殊性,但是它和任何其它事物一样也是可以认识的。进一步端正办企业的指导思想,集中主要力量切实抓好现有企业的整顿、调整、改组并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技术改造。要下决心把企业的各项工作迅速转到以营林为基础、以综合利用森林资源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开创林业建设的新局面,为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做出应有的页献。 [科]
【参考文献】
一、树立科学的理念
要实现两个效益的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树立一个科学的理念:既不能过分强调绝对的经济效益,也不能强调绝对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应该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森林只有实现了生态效益,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同样也只有经济效益发挥的好了,才有条件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应该在林业经济的开发中必须做到合理的开发,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
二、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林业经济
林业经济发展要多元化。我们必须根据林区或者林区周边环境特点,在坚持发挥林业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实行多种经营。另外,由于林区生态环境改善的长期性与林区居民要求增加经济收入的短期性存在着矛盾,在发展林区经济时,必须把林业作为林区生态经济结构中的基础产业来看待,始终把林区的生态效益放在重要地位,并根据林区的特色来规划森林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利用,形成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把“以林业为基础”和“综合发展”结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
三、发展生态林业
生态林业要求把森林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整体研究,尊重森林生态系统自身发展的规律来发展林业经济,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林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森林功能的多样性基础之上的,且森林的大部分功能与生态有关,因此,林业的发展应该服从于森林的生态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的同时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发展生态林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生态林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在促进林产品发展的同时 ,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并为保护动植物物种以及遗传的多样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空间。同时,生态林业实现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营林人和全社会的利益的共赢,也实现了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它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加强科技创新
(一)科技创新是维护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科技创新是维护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它要求林业资源的开发与林业生态的承载力相协调。林业经济的发展与林业环境的保护应该是一致的,相统一的。森林资源短缺问题出现时,应该正确面对,进行原木林产品技术和节约技术的开发。我们要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中的矛盾,维护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二)科技创新是森林资源培育、恢复和发展的必要手段
森林资源的培育、恢复和发展工作,必须切实依靠科技创新。这是由森林资源培育、恢复和发展的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由于人工培育林的生长周期长,资金回收慢,因而,国家必须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由于森林具有被破坏后恢复原先的功能的时间相当长的特点,而依靠科学技术却可以促进其恢复的进程。基于以上原因,人们在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做到开发利用与及时更新并重,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管理,注意开发利用、更新和抚育三者的平衡,以保证林业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五、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传统的林业经济结构是以木材的采伐和利用为主,既制约了林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又损害了生态效益。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林业经济,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必须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合理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发挥林业景观优势,建立优质的生态旅游区。其次,以市场导向,大力推进工业原料林等短周期林木资源和其它相关林木资源的建设。根据地方林木资源特色,发展本区域优势林业产品,从而解决林业产品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再次,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把过去由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技术性的加工和开发转变,提高林木产品的附加值,增强竞争力。总之,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六、坚持抚育间伐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现阶段出现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与长期以来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而不注重维护和培育有着很大的关系。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进行抚育间伐,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林分卫生状况,促进林木生长,使其更好地发挥防护效能;必须正确处理好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间的关系,在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抛弃那种不分林种,覆盖式采伐,不及时更新林木等错误的做法,做到用科学的采伐与更新相结合。从而才能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七、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开源节流,促进森林资源增长
首先,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实行森林资源层级负责制。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必须建立保护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把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发展林业经济作为其任期成绩指标,建立森林资源首长目标责任制。把扩大森林资源,提高生长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杜绝火灾、病虫害和乱砍滥伐纳入任期目标,列为考核林业企事业单位经营水平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合理的限制森林资源的采伐。针对我国森林资源少且综合利用率低的情况,应该调整采伐结构,挖掘木材潜力,增强木材的利用率,减轻木材的开采压力;发展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代用,充分利用采伐和加工剩余物,发展相关的产品和替代产品,减少原木消耗,从而促进森林资源的增长。
(1)林业政策设计没有充分考虑林业产业发展。福建省在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天然林的木材采伐量下降,这对林业产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就目前实施的林业政策来看,除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以产业发展为主外,其余五大工程都是生态建设,这些工程的实施都有一定的时间期限,无偿的财政资金也有一定额度,工程期满后,财政是否还能保证项目和人员所需经费难以确定。所以,从现在起,就必须考虑林区工人和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生计问题,必须注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注重生态的林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林业;而不注重产业的林业,是缺乏活力、没有后劲、没有希望,也没有地位的林业。没有林业产业的发展,生态建设难以为继,没有林业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的成果也难以巩固。限于资金、资源、技术、市场、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最可能的选择是依托林区和林木资源,发展林业产业,包括林下种养殖业、林产工业、生态旅游业等。林业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进而缓解人口、经济增长对森林资源消耗的压力,支持生态建设。
(2)林农思想观念更新不到位。随着国家改革不断深入,林业发展方式不断更新,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是现代林业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但广大山区林农的思想认识还停留在种树砍树的传统林业上,观念没有紧跟时代潮流,没有很好找到跳出林业搞林业的发展路子。生态补偿和碳汇补偿将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森林旅游以及旅游地产将是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林业股上市发行前景广阔,林业经济收入将由传统的单一型向现代的复合型转变。因此,要加快发展农村林业经济,必须切实转变林农思想观念,使他们意识到必须从传统型、单一型、粗放型林业经营模式向现代型、复合型、集约型转变,从单纯向木材索取经济效益转为向木材、生态、社会等多种渠道得到效益。只有思想认识到位信心才充足,才能提高林农的务林积极性。
(3)林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产业变革,促使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但就目前我县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不管是在林业经济方面的技术性人才储备方面,还是在生产设备、先进生产技术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同国外发达国家的林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在加之华安县对林业经济基础性研究投入力度不够,很难取得技术上的飞跃。林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研发能力差将成为制约林业经济发展的瓶颈。
2构建华安林业产业体系
(1)在发展林上经济的同时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开展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再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2)发展野生食品产业。一是建设森林食品、林下药材等林副产品加工业。要适应人们崇尚“自然”“、绿色”的消费需求趋势,高度重视发展森林蔬菜、林下药材、食用菌等林副产品加工业。运用现代新技术大力开发以绿色食品、保健食品、长寿食品为主体的森林食品,满足人们对林副产品的消费需求。二是野生动物养殖利用产业。把野生动物养殖利用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要将目前零星分散的小规模驯养进一步发展壮大,提升科技含量,提升开发能力,使之成为野生动物繁育、驯养、利用的示范和技术培训基地,培养一批繁育、养殖能手,扩大养殖规模,逐步形成基地和产业。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3)发展苗木花卉产业。要充分利用我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漳州花卉的品牌,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三大产业。一是苗木花卉基地产业化建设。提升基地生产档次,壮大生产规模,快速发展苗木产业集群。
(4)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我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加强森林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加快旅游品牌及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林业部门与旅游等其他部门的联系和协作,把森林生态旅游同田园山水风光游、休闲游等各种旅游活动结合起来,逐步建成吃、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发展环各省区周边生态旅游,把森林公园和各类森林生态园建设成生态旅游基地、休闲度假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体育健身基地。
3实施科技兴林和可持续发展
(1)依靠科技来发展林业经济。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为依靠科技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我县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对林业的资金投人,提高林业的科技水平。开展林业实用技术培训,结合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采取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形式,让农民接受林业科技知识,只有有了林业科技知识,才能从思想上重视它。建立一批林业科技示范点和示范户,推广一批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适宜农村发展的新成果和新技术,通过示范户带动广大林农学习科技、运用科技的积极性。政府在政策上应该支持和鼓励林业产业的科技推广,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倡导乡镇地区使用现代化技术和科技成果。要划出专项经费用于林业科技引进、开发和推广。对于优秀的科研个人和团队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科研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实施林区绿色品牌战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绿色消费,特别是食品类。因此,多种经营产业要利用林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进行无公害种植、养殖,产品要突出绿色品牌,加强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如黑龙江海林“北味”集团生产的“北味”木耳、蘑菇、松籽等各种绿色食品,现已销往全国各地,创造了很好地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集中资金扶持,加强宣传,依靠科拔,创建更多的名牌产品,努力提高多种经营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提高多种经营产品中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地位对策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1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以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为前提,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和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是因为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一、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实现对策
1、依靠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因而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以加快林业的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如今的“数字林业”已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使林业经营和管理逐步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二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抓好良种育苗和树种结构调整;三要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加市场竞争力。
2、注重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效益,它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正面影响,人类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超过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同时带来这三种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在过去往往是最受关注的,但如今生态效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效益可创造经济效益。
(2)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势必会引起环境恶化而最终阻止经济的增长。在当前这个既注重生态效益又注重经济效益的时期,不仅要使当前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还要使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所以如果采取单纯只注重生态效益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最终要导致经济效益滑坡,从而使生态环境建设也失去了物质保证。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是在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益总量最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3)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措施:一是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林、速生丰产林为主;二是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效益;三是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大力推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兼作方式,如:实行林草兼作、林药兼作、林灌混植等种植模式。
3、转变传统经营模式,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机制。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开展森林的分类经营和生态系统经营,实行森林资产化管理,在经营模式和技术体系上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4、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法律机制
(1)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环保优先原则,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林业立法中要充分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充分考虑实现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三是突出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
【关键词】 机械设备租赁的客观条件;经济效益;解决途径;租赁方式
前 言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大,在市政工程施工中,由于工程施工等级的不断提高以及大挖大填大转运,大面积作业和大土石方施工的增加,各型工程施工所需要的机械设备规格较多,品种复杂,施工单位原有的机械设备不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已不能满足施工需求。当前各工程施工单位,特别是市政施工公司,机械设备较少,且性能一般,很难适应现代工程施工的需要。另外各施工单位在新上工程时资金筹集困难,不可能在短期内配齐所有施工所需用的机械设备。机械作为项目的三大因素之一,费用占到项目成本的40%,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机械成本成为减少施工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施工企业采用机械设备租赁方式的优点更加凸显。随着当前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下滑,银行金融产品的丰富,我们选择机械设备租赁,是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手段,现在就这个问题做一下几个方面的论述。
1. 机械设备租赁的优越性
承租单位初期只支付相当于设备原价值一小部分的租金,就获得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购得设备的使用权,等同于承租单位借入了发展生产所需的长期资金来创造经济效益。
1.1 资金融通方式灵活
现在城市建设增速,对于大部分业主为政府投资方的施工项目,政府资金紧张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资金短缺情况下,就需要减少成本支出,合理利用资金,采用灵活的资金融通方式成为一种必然。机械设备租赁具有融资和融物结合起来的特点,这使得租赁能够提供及时而且灵活的资金融通方式,是现在市政施工企业取得设备进行生产和施工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1.2 有利于盘活企业资本
实行机械设备租赁,机械设备无需购买,节省了大额资金的支出,施工企业在租赁设备时,一般只需支付相当于设备原值的10%—20%的租金,即可拥有投入工程所必须的设备,大幅度减少了企业在购置设备上的资金投入,使其余资金用到施工其他经营活动中,有利于企业资金周转。相对全额购买机械设备,实行机械设备租赁,减少资金的大量流出,促进企业资金的周转,防止资金呆滞,保持企业良好的资金运营,企业资产负债不至于恶化,也可以在当今金融危机的全球环境下保持企业的金融资产风险的降低,更好的避免通货膨胀利率波动等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减少施工企业的投资风险。
1.3 节约资金、降低开支,减少成本
采用机械设备租赁方式,设备由出租方购置,对于施工企业,减少和避免购置设备的盲目性以及配件额储备,节省了固定资产的投资额。再次,避免了企业机构的重叠设置,降低了生产成本,由于租用机械的维修及检修由出租方承担 ,施工租用企业减少了机械维修费用的开支,不需要再设置专门的维修人员,同时也降低了大量机械管理人员的培训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1.4 提高机械利用率
采用机械设备租赁方式,有效减少设备的闲置,同时也解决了施工企业在急需多种类、多数量机械设备难以调度的困难局面。租用机械设备后,由原来对设备的无偿占用变为有偿占用,占用的时间越长,所付的租金就越多,从无形中增强了企业管理负责人员的经济效益认识,从而促使租用企业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发挥机械的效能,想方设法最大限度的减少租用时间,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可提高30%—50%,减少资金的支出,降低了生产成本。
2. 机械设备租赁市场的现状
在施工企业中仍有不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缺乏机械维护专业人员、没有固定场地存放工程机械,因此有越来越多的施工方以租赁机械的方式取代直接购买,在机械租赁行业中,一部分是从施工企业内部分离出来的专业租赁公司,其设备和技术力量较为雄厚;一部分是商兼营的租赁公司,其营销网络发达,但设备数量较少;还有一部分是应市场需求自然发展起来租赁公司,其技术力量强,设备类型较为丰富,但资金不够。现在机械设备租赁公司的机械设备种类大体分这些:第一塔吊设备以绝对优势位居首位,占比30%以上;排在第二是施工电梯和汽车吊;第三就是路面机械、混凝土机械等设备,包括挖掘机,装载机,碾压机械,摊铺机械,养护车辆等。
3. 机械设备租赁的具体操作途径
机械设备的拥有一般有一下三种:企业购买、企业租赁、施工队伍自带施工机械设备。我们选择本期租赁方式。具体操作途径大体有两种:一是融资性质的租赁方式。二是直接租赁方式。
3.1融资性质的租赁方式
融资性质的租赁方式是以租赁公司的机械设备投入作为企业的合作方,这样机械租赁方参与程度高,有共患难同富贵的抱紧式共赢态势,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可以把机械的操作手培训管理,机械的维护保养更新淘汰等一揽子事项让融资方解决,作为施工方只要解决好融资方的有关合作细节,维护好双方的合法权益,对于施工方来说轻装上阵,这样对于施工方的资金可以做到有效的利用,能省出大量资金投入到其他环节,对资金压力是个极好的缓解方式,对企业的赢利能力也是显著的提高。
3.2直接租赁方式
直接租赁方式是从机械设备租赁公司直接租赁,双方签订租赁合同,协商租赁付款方式,牵涉到以下具体细节,(1)是对设备租赁公司的资质的验审。避免无资质企业,或者挂靠企业,一定要租赁单位提供营业执照,租赁资质,设备安装资质,安全使用许可证,机械设备的年审维护记录,机械设备操作手的上岗证,操作证,劳动合同。(2)是对选择租赁的设备的要求。要求租赁的设备要完好无损,故障率低,整体性能好,安全可靠,维修方便,效率高。对于关键设备要做好有备用设备,以免在施工当中因为机械设备损坏影响正常施工。(3)关于和机械设备租赁公司的责任划分。对于安全事故,要一定分清责任,机械设备的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以及产生的质量问题或者出现误工等现象,都要对设备租赁公司有明确的合同条款。(4)关于付款方式的选择,考虑到施工成本,可以采取按台班计价方式,对于到场的施工设备现场记台班,这样可以节约施工成本,做到机械需要了才到场,到场的设备要按时间精确计时,这样按台班支付租赁费,成本一目了然。对于项目管理也是大有益处。对于一些危险性大的施工项目,也要采取收取租赁公司保证金的方式,以免发生事故以后租赁公司出现赖账的现象,对于机械设备也要做到人随机走,当场合算,避免以后出现台班数量不准确。
3. 结 语
随着建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机械费用作为项目成本的三大因素之一,通过机械设备租赁的有效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是一个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机械设备在施工中的作用,使机械设备成为市政施工企业的坚强后盾,达到提高工程效益和企业综合效益的目的。随着工程等级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机械设备的不断更新,设备租赁市场的不断完善,施工企业要不断发展学习创新,结合工程实际需要来决定设备的租赁,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赵杨: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06期
[2] 沙德仁:浅谈建筑机械租赁业务的发展前景[J];建筑机械化;1994年03期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 双语教学 局限性 模式
【中图分类号】G5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16-01
1 吉林省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的现状
自2001年以来,吉林省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纷纷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笔者对吉省各高校进行调查,就目前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双语教学的现行模式进行了总结。吉林省高校友部属重点大学地方普通高校,二者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模式方面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部属重点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时间比较早,普通高校起步较晚,有的学校尚未开展。二者开展双语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使学生扎实的掌握国贸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在商贸活动中自由运用英语的能力;二者在双语教学的课程的设置上基本一致,如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选用教材多为国外影印原版教材。有少数学校采取分班教学,即在入学初期对学生的外语进行分级考试,低分同学分在的普通班,不实行双语教学;高分同学并入实验班,多数理论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教学模式多数采用“混合型”(付筱娜2002),即采用外文教材,教师用外语与母语交错进行讲授。这种模式与“全外型”(付筱娜2002)比较,即采用外文教材,直接用外文讲授,属于较低一个层次,但对于学生来讲易于对知识的接受。
2 吉林省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2.1 双语教学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目前,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之前并没有构建具体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哪门课程开设双语教学只要决定于授课教师的专业外语水平。授课教师水平高,或者曾经有过国外学习的经历,就开设双语教学。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主要培养具有从事涉外经济贸易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即要求熟练的运用外语,又要掌握国际经济贸易法规和惯例。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在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的学习中熟悉英语原意,因为英语是通用的国际语言,一些国际惯例和法规的英文版都是正式文本之一。
2.2 教学方法运用不当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开设双语教学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双语教学的课堂设计仍是传统的授课模式即先学习概念,再举例说明的基础上一味强调英文授课,而忽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或者把双语教学简单地等同为翻译式教学,将会失去这门课程的实践意义,使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化。自我国加入WTO后,我省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人数偏多,一个年级都有2—3个教学班,约100人次。多数学校都是合班授课,教师占据主动,学生处于被动,双语教学自然就形成了翻译式教学,学生没有展示自我能力的空间,缺少独立思考和用英语表达的机会,学习效果和期望值偏差过大。
2.3 授课学时不足
双语教学本身要求学生的思维在母语和外语间转换,理解难度相对较大,和母语授课相比,自然要求增加学时,才能对专业知识理解透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案例教学所占比重大,学时的要求也相对较多。吉林省各高校教学计划中本身就存在某些基础必修课程学时偏长,专业必修课程学时不足的现象。
2.4 师资队伍薄弱、学生外语能力差
吉林省高校中从事双语教学工作的多为中青年教师,几乎都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但绝大多数教师缺乏出国留学或培训经历,对异国文化了解甚微,外语能力不够全面,虽然可能具备词汇量大和语法好的优势,但缺乏外语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的对双语教学接受能力也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效果。与重点大学相比,普通普通高校的生源层次不齐,学生的外语基础也相对较弱。从实践来看,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理论课程在开展双语教学一段时间后,多数学生认为用母语讲授和学习已经比较吃力,再采用双语教学,根本不能理解透彻。
2.5 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缺乏
自2001年开展双语教学的教育改革之后,相应管理部门对“双语教学”的课程监控不严,不论哪类学校,哪门课程,哪种素质的教师,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开展双语课程。更缺乏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对双语教师任教资格的审核机制。
各校对开展双语教学的激励机制仅表现为课时费的差异化,一般规定为母语教学课时费的2倍、1.5倍或1.2倍,并无其他倾斜力度。这就致使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缺少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吉林省高校与全国同步,在2001年开始,各校陆续在经济类相关专业,尤其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了双语课程。在实践的过程中,其不成熟的模式显示了固有的局限性。因此,合理的制定科学的双语教学模式是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付筱娜.试析高校“双语教学”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2.7.
我们自2005年7月~2006年8月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死3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采用随机方法于2005年7月~2006年8月随机选择60例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各 30例。均符合下列标准:按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发病时间小于48小时,不用溶栓治疗者,排除TIA、RIND和脑栓死,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全身出血性疾病、消化道溃疡、过敏体质、1周内使用抗凝治疗的患者。
一般资料:治疗组中男21例,女9例,年龄47~71岁,平均56.6±10.3岁。其中轻型或中型脑梗死14例,多发脑梗死9例,腔隙性梗死7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5例,有糖尿病史12例,有冠心病史9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5~72岁,平均58.4±12.5岁。其中轻型或中型脑梗死12例,多发性脑梗死10例,腔隙性梗死8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4例, 有糖尿病史10例,有冠心病史1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及伴发病积分、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失积分及生活能力等级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包括适量脱水剂,抗血小板聚集,调整血压,控制血糖及防治并发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30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共治疗21天。
观察指标:使用欧洲卒中量表 (E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14天、21天各评分1次;评定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ADL[LL]评分采用Batherel指数量表)。
结 果
统计方法:计数资料用t检验。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E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比较,见表1、2。
讨 论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脑梗死临床治疗的关键之一。自由基的过度形成及“瀑布式”自由基连锁反应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核心病理环节,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脂质可产生许多高度反应性的氧自由基, 氧自由基的释放启动超氧化物、过氧化氢和羟自由基的形成,导致脂质、蛋白质和核酸过氧化,细胞膜破坏。氧自由基是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形成和细胞凋亡的主要因素。[1]动物研究证实了自由基对脑组织损伤的作用,并且在给予一种羟自由基清除剂-nicaraven治疗后,明显减轻了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水肿,缩小了梗死体积。[2]
依达拉奉(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edaravone,MCI-186)是一种亲脂性基团,血脑屏障的通透率为60%,静脉给药后可清除脑内的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羟基基团。依达拉奉是强效的氧自由基清除剂,能有效地清除体内的活性氧分子及脑内具有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阻止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阻止梗死灶周围缺血半暗带的扩大,抑制迟发性神经细胞的死亡,从而有效地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现代研究认为依达拉奉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作用可能通过清除脑缺血后过度产生的OH和其他毒性自由基,减轻自由基对组成细胞磷脂膜氧化损伤,减轻脑水肿和细胞损伤。有实验证实依达拉奉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和次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刺激前列环素的生成,减少白细胞三烯的生成,降低羟自由基的浓度,缩小缺血半暗带发展成梗死的体积,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国内有研究显示依达拉奉能显著降低脑组织中脂质过氧化反应终产物MDA的含量,并增强SOD活力,提示依达拉奉具降低羟自由基的浓度,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稳定神经细胞膜的作用。此外,研究证实依达拉奉对发病72小时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有效,且不影响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聚集,因而不会增加出血的危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依达拉奉注治疗组治疗后7、14、21天均较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有明显改善(P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
1.引言
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就是森林,森林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林业发展迅速,林业不仅承担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还承担着林业产品发展以及生态建设的要求。新形势下,我国已经开始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现今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资源环境还面临着较大的环境问题,因此如何协调好减排、降耗、节能、经济之间的关系刻不容缓。我们要加大对林业的经济管理,优化林业经济的结构模型,从而促进我国环境、资源、人口、社会的协调发展。
2.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基本模式分析
我国林业经济模式变化以及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就是国有经济的宏观发展战略。因此林业的经济管理受到发展特征、发展内涵、发展模式等的影响,以下就对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与研究。所谓经济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就是指管理项目与管理结构组合形成的发展模式。林业经济管理具有较高的调节功能,在各种经济因素的作用下,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会受到经营效益、管理质量以及发展水平的作用与影响,因此优化林业的经济结构,可以促进林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就是林业经济,林业经济管理主要是对区域内的林业资源进行经济方面的管理,若是当地林业的经济发展、管理模式以及区域政策的重心偏移林业经济发展方向,那么就可以将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与区域内的所有经济发展模式结合起来。林业经济发展会受到资源的影响。经济发展模式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以林业资源为核心的经济产业结构,因此在生态环境的作用影响下,林业经济的产业发展会受到林业资源的影响,一旦林业资源受到自然灾害导致资源严重降低,就会使林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林业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现代化林业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就是资源的开发,林业经济面临的资源开发压力较大,开发成本、开发能力、开发技术等都会极大的影响到林业经济效益的变化。在林业经济的实际发展中,面临着比较复杂的资源开发现状,因此林业经济发展的模式基本上保持稳定状态,因此林业经济发展水平、运营模式以及经济效应等都具有周期性。国家的政策也会影响到林业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因此林业经济发展的经营重心以及管理模式都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并且国家会根据林业资源使用以及分配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政策调整。因此国家政府会对林业经济管理模式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并且每个地区的林业经济都会受到相关政策的影响与干扰。
3.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分析
3.1加大林业产业的资源经济管理
我们要围绕林业资源,展开林业生态的旅游经济产业发展。打造林下优美景区、林下休闲旅游区域、森林公园、森林人家等时尚的林业休闲旅游。加大沼气的能源发展与建设,从而提高林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根据林业的资源条件,创新发展资源循环的生态经济模式,从而大力发展无公害的水果、无公害的蔬菜等林业附属的农产品。打造出优秀的林业与农业品牌产品,加大风能、太阳能等生态节能环保能源的普及应用与推广。从而培养一系列的林业经济产业结构,提高林业经济的发展与效益。我们要以林业资源为基础对象,加强林业市场的导向作用,从而对林业区域产业合理的布局。加大林产品加工、苗木花卉、特色林木果业等的产业发展,实施集约化以及规模化的经营与生产,从而实现流通、销售、加工、种植等各个经济化解的可可持续发展。最后,林业的经济管理与发展,还要建立林畜、林禽、林茶、林果、林菌、林药等林业的经济基地,加大林业的经济产业化发展,从而增长资源,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居民的收入。
3.2提高对林业经济管理的观念认知
林业经济管理首先就要从思想上改变以往的认知,不能只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要在满足林业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林业企业要认识到林业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关系,认识到林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就是良好的生态效益。在发展林业经济时,要将林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联系在一起,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有利于林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以往人们为了过分的追求林业资源,获取经济效益,就乱砍滥伐,这样对林业的森林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一旦生态平衡被打破,势必会给当地林业经济的发展带来致命的打击。因此,林业经济发展的而前提就是要保证林业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平衡,改变以往只重视经济效益却忽略生态效益的思想,认清楚林业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在林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始终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此外还要加强林业资源过度采伐的管理,避免乱砍滥伐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合理的控制林木的采伐,从而提高林业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观念。
3.3加快林业经济的体质改革
林业经济体制的发展既要适应社会市场经济条件,又要适合当今林业发展模式的经济体制,因此需要政府协调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管理,在社会效益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安排林业企业的发展模式,完善并且改革林业森林资源的产权机制,从而使林业资源符合市场化的经济体制。
3.4应用科技促进林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现今林业经济管理的模式还停留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上,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林业科技的投入,从而为林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动力。加大林业科研水平,从而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4.结束语
总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挑战与机遇,我们要加大措施的研究,从而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广利.浅谈林业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研究[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01(7):13-17
关键词:林业养护;复合经济;经济发展
我国的林业经过了初期发展(1949~1978)和中期探索(1978~1992)两个阶段后,从1992年开始步入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受国际社会关于林业转轨态势的影响,结合当前环境恶化的实际,我国林业发展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林业资源的掠夺式开采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地破坏,这就要求新时期林业发展必须走一条生态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复合式新道路。
一、现实要求新时期林业发展必须走一条复合式新道路
从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考虑,走新型林业复合经济发展道理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首先,生态工程建设要求林业走复合发展的道路。越是那些经济落后、位置偏远的地区,生态环境往往越恶劣,这是因为传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开采,缺乏科学布局和规划导致的直接后果,只有从生态环境建设大局考虑,才能统筹好养护与利用的关系,林业发展才能步入健康的发展之路。其次,林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林业发展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不断有资金投入,仅仅依靠国家投资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这就有必要依靠全社会的支持,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促进林业的长远发展。最后,这是我国当前国情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人口众多,再多的收入只要一平均,得出的数字就会少得可怜,因此,从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无论做什么事,我们必须本着勤俭节约的精神,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这些都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
二、林业养护与发展林业复合经济的关系
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新条件,但如何利用好这种难得的发展机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要利用好这样的机会,首先要对林业养护与发展复合式的林业经济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林业养护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林业经济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过去那种只知道开采和利用地发展方式对环境造成了毁灭式的破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林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必须把林业养护作为主要手段,既要向林业要经济效益,又不能破坏林业的生态效益,养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对于这一点,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复合式林业经济发展离不开对林业的养护,林业经济要持续发展,林业产品是基础,对于这些产品的深加工以及对产业链条的延伸是主要手段,而这些都要依靠林业养护来保证,没有良好的林业养护做前提,林业经济的复合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如何养护
做好林业养护工作,才能为林业经济的复合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了把养护做好、做扎实、做深入,应该围绕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科学调整林业结构。改变以往林产品结构单一,竞争力缺乏的状况,努力开拓林业新产品。通过科学研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重点地培育经济性树种,通过对自然生长树种的选育、引种、驯化、嫁接等的加工利用,探索树种新的功用。从生态经济效益出发,考虑多树种综合配置的种植方式,改善各植物种群的互生关系,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林业的生态效益。在增加种植面积时,要充分掌握市场信息,有针对性地种植一些有市场潜力的新品种,避免盲目发展。二是注重林业生态效益。当前的林业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注重林业经济的综合效益,因为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紧密相联,密不可分。首先,林业的生态效益是以经济为落脚点的,它通过经济效益来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和总量,效益越高,速度越快,总量也就越多。其次,它属于一种劳动再生产,生态效益必须有约束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它必须保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绿色产业是它的支柱产业,具体方式包括以林养林、林农结合等。
四、小结
林业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复合式林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我们要重视林业的经济效益,更要重视林业的生态效益,加强林业养护,加快林业发展,是实现林业经济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林业养护的分析和探索,不仅能为广大林地覆盖地区的居民带来现实的经济实惠,也能为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创造价值,因此,我们在不断开拓新林地的同时,更要注重旧林地的养护,这样才能保证林业建设的综合效应,走出一条林业经济复合式发展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徐薇玉徐良才•林业养护与林业复合经济探索[j]•上海农业科技, 2007 (6)
[2] 李铁民赵江平•林业生态工程与生态经济型复合体系[j]•山西林业科技, 200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