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徒生简介及作品介绍范文

安徒生简介及作品介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徒生简介及作品介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安徒生简介及作品介绍

第1篇:安徒生简介及作品介绍范文

关键词: 中考 名著阅读 问题反思 考查策略

阅读文学名著,对于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提高人文素养大有裨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外文学名著阅读试题进入了中考语文试卷。然而,综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课外文学名著阅读试题,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值得商榷的地方,名著考查的策略亟待改进。

一、问题反思:对中考名著阅读试题中存在问题的审视

1.试题分值偏低

根据我对2009年全国各地86份中考语文样本试卷的统计分析,名著阅读试题的分值在2―4分的竟然占到三分之二以上,有些甚至是0分(如江西省,深圳市,江苏省徐州市,湖北省武汉市、咸宁市、宜昌市,等等),绝大多数都在6分以下,8―10分的寥寥无几(如广东、福建等省市)。另据林孝杰先生统计,2008年的47份样本卷中,具有名著阅读考核题目的共有35份,占74.46%。也就是说,这47份样本卷中,没有名著阅读考核题目的共有22份,占25.5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现行的几套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每套(共6册)总字数仅仅是100万字左右。如果学生只读语文教材,那么他初中三年的阅读量只有100万字左右。100万字是什么概念?大约相当于一部《水浒传》的字数,金盾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水浒传》就有106万字(包括注释)。如果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大量的名著,去挣那少得可怜的几分(何况不读也可以答对),甚至遭遇不考名著阅读的尴尬,那么,还会有多少学生愿意去读名著?还会有多少教师和学生家长愿意引导学生去读名著?

2.试题内容浅易

2009年大部分地区的试题还是考查与文学名著相关的文学常识,即考查作者的姓名、国别和作品的名称、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而很少有对形象的感受、情感的体验和语言的鉴赏等深度考查的试题。有相当比例的文学常识类试题,即使学生没有完整地读过这些名著,也可以拿到高分,因为学生回答这些试题可以依靠在课本中学过的名著简介和精彩片段,可以依靠教师帮助归纳整理的名著知识要点,可以依靠从电视、电影、连环画等多种媒介中所知道的有关内容。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的认识和结果:“名著阅读”不就考这样的常识吗?用得着阅读吗?用得着深入阅读原著吗?其结果必然是广大师生把“文学名著阅读”异化成“只读文学常识,不读原著”,“名著阅读”似一只布满灰尘的“花瓶”,被放逐在语文教学的“边”上。

3.试题形式单调

大部分题型还是填空题、填表题、选择题,这些题型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难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阅读的真实感受。可喜的是,简答题越来越受重视,一般的简答题要求学生概括名著内容、人物特征,较难的题目则会给出阅读文段,要求学生进行文段的分析。

4.考查的篇目和范围确定得不尽合理

试题大多集中在课程标准建议阅读的八部“长篇文学名著”,特别是集中在《水浒传》、《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四部,另外四部《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也都有考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的其它体裁的篇目《朝花夕拾》、《繁星・春水》、《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也偶尔考过。但是也有不少试卷考查了不属于课程标准指名推荐的篇目,像《三国演义》、《红楼梦》、《简・爱》、《飞鸟集》、《海底两万里》、《爱的教育》等。2009年湖北黄石、山东潍坊、河南省,2008年湖北恩施、甘肃金昌等地方都考查了《三国演义》。其实,《三国演义》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的课外读物。《简・爱》、《飞鸟集》绝对不是某地中考试卷中所说的“初中‘课标’要求必读的名著”,可能是当地中考考纲规定的篇目。中外名著,不计其数。究竟该把哪些名著纳入中考考查的范围,的确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中考是教与学的指挥棒,名著类试题考什么、怎样考,对名著阅读教学必然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上述中考课外文学名著阅读试题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试题内容的浅易,导致试题不能够真正检测出学生阅读名著的实际情况,使名著考查成为“伪”考查。“伪”考查必然催生“伪”阅读,即虚假的阅读,为了应付考试,记文学常识,而没有真正地读原著。请看我们的很多师生是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和学的:教师先上网搜索,广泛占有资料,然后删繁就简,把初中阶段必读的文学名著浓缩成一份份“名著导读”微型报告,分别从作者简介、主要内容、人物性格及对应的典型情节、艺术特点、阅读感受等几个方面归纳整理,谆谆告诫学生,要背熟这些内容。只要学生熟记这些内容,考试时就可以一路过关。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师都热衷于这种功利性的教学:介绍与名著有关的文学常识,补充最具神采的人物故事及其性格特征,带领学生读读课本上选录的精彩片段,背背老师自编的“名著导读”上的内容,最后练几道试题。本应该花近一学期时间潜心阅读的名著,只用两三节课就搞定了。这样教学之后,表面上看学生什么都知道,但实际上没有完整地读过原著,对作品不甚了解。当一本厚厚的文学名著被压缩成几页甚至是一两页文学常识之类的备考资料的时候,这部名著已经失去了生动的语言,失去了感人的细节,失去了丰富的思想,它的文学、文化、审美等价值都已经丧失殆尽,就无法给学生以艺术的熏陶、精神的滋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没有多大意义。文学名著阅读异化成了“只读文学常识,不读原著”,扭曲了阅读的本意,违背了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的大力倡导,实在是一种悲哀。

二、考查策略:中考名著阅读试题考查的改革思路

在“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的今天,要想改变文学名著的“伪”阅读状况,当务之急必须改进名著阅读的考查策略,提高名著阅读的命题水平。

1.合理确定名著阅读考查的篇目和范围

名著阅读考查篇目的范围,应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现行语文教材中推荐的书目和本地区教学实际来确定,并要把推荐的篇目明确写入当地的语文中考大纲里,命题时以此范围为限。同时,在推荐名著篇目时还要考虑作品的体裁、国别、时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作品篇目的总量。

从推荐作品的体裁来说,体裁范围应该相对广泛,不要局限于长篇小说。新课标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从童话、寓言、故事到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及当代文学作品,再到科幻作品和其他类型读物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有的还列出了推荐的作品篇目。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鼓励学生阅读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作品。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推荐6部名著,局限于5部小说和1部散文,体裁比较单一。而广东省中考考纲把戏剧(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纳入考查范围,则超越了课程标准的局限。

从推荐作品的国别来看,应该以我国的为主,外国的为辅。某省中考考纲推荐阅读文学名著的范围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繁星・春水》、《朝花夕拾》、《西游记》、《水浒传》、《简・爱》、《爱的教育》、《伊索寓言》、《昆虫记》、《傅雷家书》、《培根随笔》,这13部名著中有8部是外国名著,占推荐总数的近70%。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推荐的16部名著中有10部是外国名著,占总推荐数量的62.5%,另外推荐的两位作家也是外国的。外国名著占有如此之高的比重很难说是合理的。阅读一些国外的文学名著,固然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但是,引导中学生多读一些根植于我国丰富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应该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要求。

从推荐作品的时代和学生的阅读兴趣来看,现行课标、教材、考纲指名推荐的几乎都是古代和现代的作品,应该增加当代作品,推荐那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精神需求的作品。只有这样,名著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据调查,初中学生喜欢读想象力丰富的作品,如《西游记》、《一千零一夜》、《哈利・波特》;喜欢读故事完整、结构较为复杂、篇幅适中、善恶分明、善最后总是战胜恶的作品,如《安徒生童话》;喜欢读励志类的作品,如《鲁宾逊漂流记》。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推荐的两部当代作品《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穆斯林的葬礼》,想必是会受到学生欢迎的。

从推荐篇目的总量上看,应该力求合理。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大纲规定考查的篇目总量有很大差别,例如安徽省6部,广东省12部。考查篇目的总量究竟多少才合适呢?这的确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2.准确制定名著阅读考查的目标和要求

课程标准虽然没有专门对课外文学名著的教学和评价提出要求,但是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出了文学作品阅读的目标:“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提出了文学作品阅读的目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提出了“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的建议:“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在7―9年级,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例如,《广东省2009年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对“推荐阅读文学名著”提出的考查内容和要求是:了解本大纲推荐阅读文学名著的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了解本大纲推荐阅读文学名著的基本内容,能根据具体要求进行概述;初步欣赏文学名著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能结合具体语段作简单分析;能具体说出自己阅读文学名著的体验,并就作品具体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应该说,广东省名著阅读考查内容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与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比较吻合,对中考名著阅读试题的命制和平时名著阅读教学的实施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3.加大名著阅读试题考查内容的深度难度

考查内容不应该只停留在对作者的姓名、国别和作品的名称、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文学常识的识记的层面上,而应该注意向阅读的纵深处掘进,更多地从形象的感受、情感的体验、语言的赏析等方面进行深度的考查,而且要求学生结合作品的具体的内容来回答,真正考查出“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让那些靠教师整理归纳要点代替自己读书的学生“望题兴叹”、迷途知返,从而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进行深度阅读,深入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各地近几年来在名著阅读的命题上作过诸多探索,也有成功的好题。例如,广东省把名著阅读作为阅读板块中的一部分,近三年分别选取了名著《骆驼祥子》、《水浒传》、《童年》中的文段作为阅读材料来设计题目。试题内容涉及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文学常识类。2007年第19小题、2008年第19小题,考查作家姓名和作品名称,容易得分。二是情节内容概括类。2007年第20小题:“A段写祥子意气风发,B段写祥子萎靡不振。请根据小说的内容,说说哪些大事导致祥子‘萎靡不振’。”本小题侧重于文段外的多个情节名称的横向了解,如果学生不了解整个故事中祥子“三起三落”的悲剧命运就很难答对。2008年第20小题:“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常常以诗词引出人物和故事。A段中的诗词引出了作品中的哪个故事?请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来。”本题侧重于作品中单个重点故事的情节内容的纵深掌握。这两个小题的答案都不出现在节选的文段内,命题者的目的是考查对整部名著重要情节内容的了解,而不仅仅是某选段的内容理解。三是人物形象评价类。2008年第21小题:“B段文字突出了鲁智深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2009年第20小题:“从选段可以看出,‘我’对外祖父的感情是复杂的。在‘我’的眼中,外祖父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童年》中的其他情节具体分析。”这两个小题的难点在于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分析。答案中没有作具体分析的,要被扣分。四是情感体验类。2009年第19小题:“外祖父毒打了‘我’一顿,现在却来看望‘我’,并和‘我’说了这么多话,他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读过原著而只根据试题中节选的文段来理解,就可能回答为外祖父打了“我”以后很后悔,来安慰“我”。其实,外祖父的目的一是为了安慰“我”,叫“我”不必太伤心;二是希望“我”理解他的举动,叫我不要记恨,他也有自己的苦衷;三是他的打是有道理的,他要警告“我”。在这里,外祖父并不后悔,他的经历已经让他习惯于打人了,他不会因打了阿廖沙就痛改前非的,他的教育方法就是打。五是语言赏析类。2007年第21小题:“请以选段中的语句为例,简析作品语言的一个特点。”本小题要想得到满分必须做到三点:一要指出作品《骆驼祥子》的语言特点(1分);二要举出例句(1分);三要分析合理(1分)。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广东省中考名著阅读试题对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感体验、语言赏析的考查都有一定的深度难度。这样考查不仅有利于真正地考查出学生阅读名著的实际水平,实现中考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深入研读、获得感悟,实现中考的引导和调控功能。

4.名著阅读试题形式要创新

试题形式应该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变,以主观题为主,压缩选择题、填空题,增加简答题、简析题,要让简答题、简析题成为命题者为学生深入探讨名著准备的平台。另外,试题形式要创新,像辩论、采访、对联、点评、比较阅读等都是不错的形式。

5.名著阅读试题分值要提高

在满分为120甚至150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名著阅读试题仅占三两分,这怎么能够激励学生去搞费时费力的名著阅读呢?大胆提高名著阅读试题的分值有利于命题者出一些有深度的题目,使那些真正深入阅读名著的学生在考试中得到高分,使那些没有真正深入阅读名著的学生在考试中得不到高分,有利于引起教师、学生乃至学生家长对名著阅读的重视,有利于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有利于把名著阅读引向深入。

总之,反思中考名著阅读试题,我们喜忧参半。怎样进行中考名著阅读的考查和命题,对于语文中考政策制定和命题者来说都很富有挑战性。只有不断改进考查策略、提高命题水平,我们才能够使中考名著阅读试题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从而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文本,深入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达到名著阅读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林孝杰.2008年中考名著阅读试题分析[J].语文建设,2009,(6).

[3]曹粉山.文学名著的“伪”阅读现象[J].语文学习,2009,(3).

第2篇:安徒生简介及作品介绍范文

摘要音乐剧是现代社会流行文化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越来越大地影响着中国观众的欣赏情趣和审美意蕴。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多样,集合了歌剧、歌舞戏、乡村音乐、爵士音乐等多种表现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载体。本文介绍了中国音乐剧的起源,发展现状以及取得的成就,并对如何发展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国音乐剧 歌剧 表现形式 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一 中国音乐剧的起源及其发展前景

音乐剧(Musical)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以对白和唱歌相结合的歌剧表现形式。音乐剧是集合了音乐、歌舞、喜剧等表现形式为一体的戏剧表现形式,它的内容通俗易懂,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仅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它就迅速从西方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艺术界令人关注的一种艺术现象。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歌舞传统的国家,全国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中国也是一个戏剧大国,悠久丰富的歌舞戏剧表现形式,为音乐剧的引入和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中国观众最早接触音乐剧始于抗战胜利后《出水芙蓉》等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的上映,使中国观众首次领略了音乐剧的丰富多彩。而中国戏剧界真正关注音乐剧则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这时英美音乐剧的发展进入巅峰时期,被很多国家引入,呈现出在全世界流行的趋势。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展开,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为音乐剧的引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发展背景。在我国戏剧探索时期,又陆续上映了《雨中曲》、《瑟堡的雨伞》、《音乐之声》等一批美国音乐剧,使中国观众和艺术家通过银幕领略了音乐剧的魅力。同时,一些有志之士开始走出国门,亲自领略音乐剧的风采和魅力,并呼吁中国戏剧界开始关注音乐剧,以各种方式向国内演艺界介绍音乐剧。

中国真正引进和发展音乐剧的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它的发展可以说和中国新时期戏剧的发展历程一样,都属于新时期戏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中国音乐剧历经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西方音乐剧的发展相比,只是非常短暂的一瞬,只能称之为从无到有的草创时期。但是音乐剧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是一个文化意蕴丰厚的国家,我国的戏剧资源非常丰富,民族音乐、歌舞和戏剧表现形式多样,在戏剧的内容、题材和编排等方面都和音乐剧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这对音乐剧在我国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在音乐剧中融合我国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剧将会是我国创作者的不断追求。但是有时候我们对外国的音乐剧过于顶礼膜拜,把外国音乐剧当做自己创作的模板,这无疑是对自己创作的一个固步自封,音乐剧的创作要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基础来进行创作。同时,音乐剧在我国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要不断扩宽创作思路,认真学习国外作品的艺术特色;其次,要对演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教育,使演员能够掌控自如;再次,要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使艺术表现的更加充分。总之,音乐剧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只要敢于创新,就能让音乐剧在中国大放异彩。

二 中国音乐剧的发展现状

目前,音乐剧已经成为最有活力的文化产业,中国的艺术学者也正在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体现我国艺术价值的中国音乐剧作品。要创作独具匠心的音乐剧作品,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文化发展状况和我国的国情,居其宏在《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中提到:“关于中国国情,中央文件里早有宏观有权威的描述,不必在这里重复引证,但是有一点是确实不得不提的:当代创作演出中的高科技、高投入、大制作,这是英国人和百老汇在争夺音乐剧市场和霸主地位的竞争策略,而绝非是音乐剧艺术必备的,但这种高投入资产造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妙绝伦的现场效果和视听感受,财大气粗的美国人多不堪承受这种巨大的投资压力,何况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我国有形式多样,数量庞大的歌舞剧团和戏剧团体,他们无疑成为中国音乐剧发展的一支庞大的生力军,只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最基层做起,从创作表演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表演形式,那么,我国的音乐剧表演必将会走向辉煌。

音乐剧传入中国始于电影《音乐之声》的播放,在改革开放的政治氛围中,音乐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走入了中国。1987年在北京上演了美国音乐剧《乐器推销员》、《异想天开》,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有些媒体希望音乐剧这种表现形式在中国扎根、发展,随后又上演了美国音乐剧《音乐人》、《魔棍》、《搭错车》、《山野里的游戏》和《汉斯安徒生之恋》等,几年时间内,音乐剧在中国迅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外国音乐剧对我国文化艺术的冲击

音乐剧《歌剧魅影》和《猫》在中国的成功上演,使我们认识到外国音乐剧的出色之处,中国音乐剧完全可以借鉴它的经验,有取舍的学为己用。

2 我国音乐人对音乐剧的喜爱

在外国音乐剧强烈冲击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音乐剧也在努力的进行着自己的原创作品的创作,如《金沙》、《雪狼湖》和《电影之歌》,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音乐剧在我国发展的潜力。

三 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成就

回忆音乐剧在中国发展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发现它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期,这段时期的发展是非常有中国特色的,而且发展速度很快,中国创立了有本土特色的音乐剧,一方面通过模仿,学习西方音乐剧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培养创作人才。另一方面着手原创音乐剧的实现,通过实践探索本土音乐剧的发展途径。下面从“模仿和搬演”、“原创”、“研究教学”三方面来概括中国音乐剧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 从模仿入手,学习音乐剧的创作规律

首先引进国外优秀音乐剧剧目,从1982年开始,先后在中国上演了《安徒生之恋》、《蝴蝶夫人》、《菖与英》、《悲惨世界》、《芝加哥》、《狮子王》、《巴黎圣母院》等一系列味道十足的音乐剧剧目,这些原汁原味的音乐剧目使中国观众零距离的接触英美音乐剧,领略了其中强烈的音乐美和舞蹈美,使观众得到满足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巨大的感染力,对音乐剧有了全新的认识。

随后我国开始对国外剧目的搬演活动,认真吸取其中的精华,探索创作规律,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乐器推销员》、《异想天开》、《想变成人的猫》、《皇帝的新装》、《青鸟》等,这种只改变演员和把台词译成中文,而其他原封不动的形式,为中国观众提供了不出国门就能直接体验国外音乐剧的魅力的机会,普及了音乐剧的知识。这一实践过程培养了一批音乐剧演员,锻炼了他们表演的技能。同时,这些经典剧目的搬演为音乐剧的创作人士提供了观看、研究的机会。

2 进行原创,开拓中国音乐剧的发展之路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创作了一系列原创音乐剧,如:《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芳草心》、《搭错车》、《日出》、《月光摇篮曲》、《香格里拉》、《冰山上来客》、《月光摇篮曲》等。在20多年创作的众多音乐剧中,如果用严格的音乐剧标准来衡量,能称得上是真正音乐剧的很少,更谈不上和欧美相媲美的优秀作品。但是这些原创剧目使戏剧工作者在实践中获得了经验和教训,锻炼了创作技能,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积极开展音乐剧的研究及发展

对中国音乐剧的研究始于那些最早走出国门接触音乐剧的人,他们发现音乐剧是繁荣中国戏剧的做好方式之一,他们投入了巨大的热情,以多种形式来推动音乐剧的发展,并先后创立了多种文化组织,如“音乐剧中心”和“中国音乐剧研究会”,这些专门机构的建立使得中国音乐剧逐步走向正轨。音乐剧在中国个引进和发展,也使一些艺术院校开始利用音乐剧来促进表演教学,先后有多个院校开设了音乐剧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为音乐剧培养了一批表演人才。可以看出,在20年中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是非常惊人的,经过无数艺术家等仁人志士的努力,音乐剧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在戏剧工作者的精心培育下定能茁壮成长。

四 如何促进中国音乐剧的发展

音乐剧作为现代社会的文明的产物,正在逐步改变着中国人的欣赏角度和审美情趣,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音乐剧作为一种新的文明迅速在中国扎根、发展。仔细研究中国音乐剧,我们不仅要清晰的认识这一新的文化样式,而且要在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基础上,逐步丰富它的内容,进一步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音乐剧的发展:

1 加强对音乐剧的认识和研究,使其特色大放异彩

从音乐角度来看,对音乐剧的研究既是西方音乐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剧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对音乐剧的发展及其作品的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近几年,一些音乐剧研究人士开始从客观角度研究音乐剧的发展体系,在此研究基础上,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周稽的《认识音乐剧》认为:目前对音乐剧的认识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君桓的《音乐剧的启示》指出了音乐剧的精华在于:感人的剧情内容,高技术的场面效果,高雅的审美情趣。尹晓东的《百老汇的音乐剧给我们的启示》认为:西方音乐剧的创作角度、演绎基础和运作条件都是中国戏剧可以借鉴的。刘诗嵘的《音乐剧在中国》分析了音乐剧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并为中国音乐剧创作提出了意见。资小玉的《音乐剧在中国本土的“二分夹层”现象》认为:中国音乐剧是精华艺术和通俗艺术的二分对立结构。我国对音乐剧的研究和认识的成效是相对显著的,因此,要不断加强这种认识,完善研究体系,推动音乐剧在我国的顺利发展。

2 加大对音乐剧演员的培养

不得不承认,制约中国音乐剧发展的障碍一部分取决于专业演员缺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从音乐剧演员自身角度考虑,不仅要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要具备深厚的综合素质功底。然而我国的艺术院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人才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几年,随着我国一些高等院校音乐剧专业的建立,我国开始逐步形成拥有高素质的音乐剧创作和表演的人才队伍,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音乐剧能够在世界音乐剧领域占有位置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3 运用模仿走出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剧之路

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音乐剧开始传入我国,随着中国艺术界对音乐剧的逐步认识,创作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剧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要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梦,离不开对西方音乐剧的模仿,不仅要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而且要仔细分析经典剧目,为我国创作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原创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音乐剧传到中国后,如何使西方音乐剧和中国本土相结合成为中国音乐剧创作中的重要研究课题,要发展中国音乐剧,必须考虑中国的国情,中国悠久的历史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原创音乐剧必然会成为中国音乐剧发展中的主流。

中国音乐剧在初创时期的成就为其发展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音乐剧的发展也必将会有更大的进步。同时,中国音乐剧发展时期存在的问题也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决定其不会在短时期内迅速走向繁荣,因此,还需要中国音乐剧创作人员继续努力,继续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在音乐剧发展道路上努力奋斗。从中国音乐剧的成长和发展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音乐剧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 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 朱伟华:《本土文化的回归与批判》,《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3] 黄定宇:《音乐剧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4] 居其宏:《迈入新世纪的中国歌剧和音乐剧》,《人民音乐》,2001年第9期。

[5] 赵兰英、周小燕:《为了中国歌剧的光荣与梦想》,《中国艺术报》,2005年7月8日。

[6] 于平:《中国音乐剧文化建设琐思》,《音乐周报》,1999年第5期。

[7] 余丹红:《音乐剧创作漫论》,《歌剧艺术》,1988年第2、3期。

第3篇:安徒生简介及作品介绍范文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一般的做法如下: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这样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可是有一天正当它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嘎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结合《将相和》《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 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开展活动进行阅读。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4、帮助选择读物避免盲目性。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和教育需要 ,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阅读为标准。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造成种种不良影响。

四、鼓励先进,坚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