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小学作文 练笔 目标教学 命题创新 练导结合
练笔,是前人给我们积攒下来的宝贵经验,是小作者在习作领域里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我们虽不求人人成为作家,但求人人学会作文。因此,在实施作文的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落实大纲要求,不仅在练习次数上做到有一定的“量”,而且在练习质量上力求达到一定的“度”。
要使学生练笔在数量与质量上达到大纲要求并有所创新突破,笔者认为至少要消除两种倾向:一是“应查”作文观,即为检查而作文的想法、做法;二是无视作文教学,无端割裂读写的关系,重读轻写,甚至不写。只有克服了这两种倾向,才能在次数、质量上保证学生作文练笔,农村小学作文景气之美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做法供参考。
一、遵循作文规律,实施目标教学
作文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递进式螺旋上升的。因此,语文教学应遵循的这些基本规律相应地确定了小学各年级作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材编排特点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些基本规律。如课文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既体现了阅读教学目标,又体现了作文教学目标。其实,大纲要求也好,教材重点训练项目的安排也好,都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作文自身规律相联系,应沿着具体目标与总体目标,增强作文教学效果。
二、打破框框,命题创新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命题是作文的点睛之笔,是作文创造劳动的指导方向。
回顾过去的作文教学与学生练笔,几多忧思,几多愁绪,其差失在于作文的命题上,表现为:(1)命题陈旧,如《记我熟悉的一个人》、《暑假生活二三事》等不分年级频繁出现,造成学生厌文情绪;(2)命题生搬硬套本本主义,拾人乐悲,人云亦云,此例众多,无法权举;(3)命题无度,宽窄皆误,深浅有失,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三年级始命题作文把高年级作文题硬塞给三年级学生习作,则教师麻手,学生糊涂;(4)只给命题,不作指导,无范围,无目标,无导向,导致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如此看来,要变革作文教学,使学生练笔富有生气,必须变革命题,在命题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打破旧框框,让命题重获新生。
三、课外练笔,练导结合
一般地讲,课外练笔很受师生的关注,教师认为课外练笔是课内作文的延续和补充;学生则感到课外练笔是一种乐趣。但很可惜,课外练笔所达到的效果不令人满意,甚至是令人担忧的,问题在于教师没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课外练笔。教师或许认为学生课外练笔纯粹是学生的事,因而不能自觉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必要的指导、辅导,让学生练笔处于“无政府状态”,即无目标、无方向、无规则的运动形式,自然这种练笔只能起副作用,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造成额外负担,诱发“厌文”现象,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课外练笔,必须推崇“以练为主,以导促练”、“练导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课外练笔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那么,怎样进行练导结合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肯定学生劳动,因势利导。
学生的习作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场景的再现,教师应做到肯定学生的劳动,因势利导,使学生能力得到质的飞跃。如习作《我是男孩》,写自己怎样慷慨大方帮助他人,有男人气;习作《我第一次织毛衣》,讲了自己的小手灵巧,第一次织出的毛衣受到称赞;习作《我也像个女孩》,写了自己在家里怎样帮妈妈洗碗、扫地,酷似女孩。如此坦诚,这般有趣,全出自学生自我劳动的结果。因此,教师只要在写作技巧上或写作立意、取材、组织等方面巧加指点即可,使之日趋完美。
2.感悟学科诱因,借题发挥。
每个学科之间融会贯通,巧通学科关节,感悟学科作文、练笔诱因,很值得赏析。如学音乐得音感而缀文,学体育得激悟而言之有物,学思品得人品而以思发。所以,教师应于前于后,着意借题发挥。
3.阅读之中隐契机,升华练笔。
一、端正教学思想,严格执行各项规定
我们每位教师都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注重教师形象,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能按时完成自己的所有语文教学工作和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认真参加学校和教研组组织的教学活动,从请进来的玉溪师院附中的教师身上,学习到了新颖的教学方法,获得了教学启示和经验。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学生学习资料管理的规定,无私自为学生订购资料现象。严格要求自己,无私自减少调换课时的现象。德是从教之本,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人师表。”语文教研组的全体成员今后将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言行上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二、抓实常规
期初教研组制订好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对教学中的预习指导、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等每个环节作明确要求,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扎实进行教学常规管理。本组教师都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把备课作为自己个性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体现出教学目标多元性、新知学习的探索性,教学过程的活动性,教学内容的实际性和课外活动的开放性。认真备课,做到四个精心,每位语文教师都能精心制订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题型训练。统一备课规范,按课时备课,每课都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教后反思等。认真钻研课标、教材,紧扣教学目标,把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按照学校教科处的规定,月底上交备课本和听课本,自觉接受学校的常规教学检查,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三、立足课堂
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是教研组建设的灵魂。教学质量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命脉。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遵循以学生为本,能力为中心,实践为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提高,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信心、意志、毅力等。要求教师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文化,是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接受“语文文化”的熏陶,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思想,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法和学法。为了更好地提高每个教师的教学能力,使青年教师和刚踏上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师成熟起来,尽快适应和胜任高中语文教学,教研组加强集体备课活动,把具体工作细化到各年级备课组,要求教师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进度,特别是在备教学方法时能集思广义,取长补短,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情况,针对教材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和创新。各年级组根据学期初制定的备课课题认真开展备课活动,高一年级备课组以单元教学为平台,以每一位教师负责一个单元为中心,先进行说课和教学反思,全体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畅谈教法教改及教学中的精彩亮点,使大家共享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在分享中求得进步,在合作中谋求教育教学双赢。高二年级备课组针对本学期语文教材特点,开展了小说人物性格、现代戏剧矛盾冲突和古典戏曲语言鉴赏等研究活动。初三、高三备课组根据年级组的中高考备考要求,认真组织中高考复习,出色完成月考等各级考试的阅卷工作,分析考试质量,写出质量分析报告,为取得中高考成绩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各位教师的辛勤耕耘下,学生的语文成绩在中高考总分成绩中占了较大的比例,毕业班教师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另外,注重公开课教学质量,在高一、二年级分别进行文言文教学和古代戏曲教学公开课,在听取王忠平、陈亚两位老师的公开课的基础上,探讨初中文言文过渡到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如何鉴赏古代戏曲语言等教学问题。在初三、高三年级分别进行复习课和试卷评讲课公开课,从余红梅老师的复习课和李芳老师的试卷评讲中获得了启示,积累了经验,对学生更加关注方法和技巧的培养。要求各年级、各备课组加强听课、议课、评课活动,认真记录听课内容,客观公正全面地议课、评课,做到每月至少听课2节,“教学相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扬长避短,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四、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教师即研究者。”为使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向研究型教师转变,要求每位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教学技术和艺术上的提高。在教研组内开展论文交流活动,推选陈洲云老师的《链接高考,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和陈亚老师的《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两篇优秀论文参加学校的论文交流会。
五、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
【关键词】 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 语文课堂 活起来
小学语文,在小学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对于处于基础起步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启蒙性语文课堂教学就尤为要注重“活”“实”“趣”。根据本人在大学几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以及实践探索,以及结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有效备课是使课堂活起来的前提和基础
1、设计因材而异、因生而异的课堂导入,小学语文教材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各年级的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各异。这就意味着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要依据一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需求,灵活多变的加以运用。我上课经常采用谈话式导入、设置情景式导入、歌曲式导入、提问式导入、简笔画式导入、图片导入、悬念式导入、.复习式导入及游戏式导入等。
三四年级的孩子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非常重要,所以课堂上经常用录音机播放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歌曲、朗诵导入课堂,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孩子们快速进入语文课堂奠定好基础。
三四年级的学生更喜欢在玩乐、快乐中学习,所以在三四级的课堂中我设置的游戏导入比较多。
三年级、四年级的孩子主要是生词的学习,在课前时利用教学卡片让学生们复习生词,不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五六年级的学生,我就更注重他们对句子的掌握,课堂导入我常设置与他们生活情景有关的生活情景导入,让他们在情景中学习表演、语文对话。
2、教学方法多样化,不能一成不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要重生活、重实用、重参与、重变化多样以及重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兴趣要求。
语文是一种语言,语言的学习要注重多听、多说。所以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就显得很重要。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就常侧重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设计相关的活动场景。如在三年级为了让学生们知道全班的学生名字,我设计了一个交朋友的小游戏,看看班上谁是小小外交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情境性,也让孩子们广泛参与了,做到了有效教学的方法设计。
3、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符合实际的三维目标,为了保证有效的教学,在备课时,教师就必须活化、吃通、吃透教材。教师也要改变传统的应试目标的弊端,那就是空而不准,乱而不细,大而不实,要真正做到静下心来,走进教材和学生,着实提炼,肯下功夫。我认为只要教师吃透了教材,就算在课堂有什么意外情况,教师也可以根据情况做出创造性的调整,只要做到了教学目标的不偏不离,它就不失为一堂有效的课。
(二)语文课堂中有效的教学组织和教学调控是活化课堂教学、焕起课堂生命力保障。
1、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告诉我们教师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学生爱上这门学科的至关重要的前提。扎实的专业知识,优美的语音语调,纯正的口语,是吸引学生的资本,当然还有教师自身的个性,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孩子们对老师的喜欢,会转化为对该学科的喜爱,自然而然也就会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实践表明年轻的漂亮的性格温和的语文女老师比较受小学生的喜欢。
2、教学组织和活动要以大部分学生为主体对象,教学组织和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化。在4 0分钟的一节课上,要让学生尽可能的多次接触语文和有足够的实践操作量。为了保证全班学生学习的时间,在教学组织上就必须让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加。开展两人小组、多人小组、成行、成排、半班等多种P K形式的活动。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只有开展这些活动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实践,才能体现出语言的交际性,才能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如:我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好强的心理特点,也使他们形成团结积极向上的学习课堂氛围,上课前我经常把全班分成A B C D学习小组,进行小组P K性的教学活动。遇到情景性的表演对话就派小组代表进行对话。
3、建立全面合理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首要要培养的,教师要适时敏锐的对每个学生取得的成绩及点滴进步都予以肯定。可采用多种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的方式,如:我在上课时给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频繁的给以口头表扬:小组P K获胜的作、业完成好的、上课表现好的就奖励小贴纸,并告诉孩子们小贴纸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可以获得小奖品。将每节课时语文学得好一点的学生指命为当天的小老师,带读生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在平常教学时,让他们用所学知识课堂P K,课后进行交流,并由教师或其他同学给予评分,这也能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听讲,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
与此同时,注意积极引导和升华学生的竞争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们少重视物质,多注重精神奖励,多关注自己的进步和成功,自己要和自己比。
(三)有效的教学反思是小学语文教学探索有效途径,也是教学的总结深化。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拓展 有度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教学理念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在教学层面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抛弃了“以本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或者抛开教材,让教学过程完全成为“动态生成”的过程;不少教师大胆延伸,不断拓展,让课堂教学完全跳出教科书内容,天马行空,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却与我们的文本渐行渐远。
所谓拓展,简言之,就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实质上是一种迁移教学。新课标指出“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开阔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于是“拓展”教学应运而生。的确,语文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地囿于文本之中,应该适当地向课外延伸。不可否认,恰当的“拓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扩充语文学习容量。但不能离得太远,其中有个度的问题。
拓展阅读,其基本做法是就语文教学中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加以整理、阅读,进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并通过这一开放的过程,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实践,以期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成为新课程改革推进以来语文教学最显著的变化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的拓展阅读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择其做一些剖析。
一、无休止地拓展,让拓展成为教学的一大卖点
拓展应有度,教师对拓展的内容应恰当把握,但是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无休止的拓展。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也听得如痴如醉,但是离文本、所拟定的教学目标很远。试举一例:某教师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一文时,介绍作者就用了整整一节课还意犹未尽,讲到“奉旨填词”柳三变,讲到柳永善于填词,并对柳永的艳史大讲特讲,介绍他在京城结识了哪些名妓,在地方,有许多歌妓对他竞相追捧,哪年他离开京城去往何地眷顾哪位歌妓,为离人留下了哪首凄美的词,他去世时有多少歌妓合金葬之,为他披麻缟素……教师美美地讲着,学生醉醉地听着。这些艳史究竟与解读文本有多大关联,就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拓展要有度,别让拓展成了教师教学的一大卖点。
二、无视文本,随心所欲地拓展
语文教学应该具有鲜明的拓展意识,这一观念无可厚非,但一些课堂脱离教材体系,无视文本特征,随心所欲地进行教学拓展。拓展应立足课本,所谓立足课本,主要指拓展要立足或服务于课文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等。文本是教学之本,只有扣住文本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才能有的放矢。“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脱离教材及课文内在规定性要求的拓展皆为空中楼阁,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所以,教师在进行课文拓展时,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立足课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
三、无视学生实际,信马由缰地拓展
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文本理解,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的知识层级,切不可无视学生实际,信马由缰地拓展。例如:有教师教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对家乡的思念时,教师进行了拓展,拓展素材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课堂语言如下:“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多在思念着祖国母亲。”面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他们讲思乡,尤其是对于生长在这个讯息异常发达年代的学生,让他们理解这一情怀本身就很抽象了,还对他们拓展选自七年级教材的有着历史障碍的《乡愁》,更会让他们摸不着头脑。对于现在的孩子,台湾可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旅游胜地,让没有多少人生体验的孩子去体会、感怀这一愁情,未免也太强人所难。所以,拓展教学需因材施教,切合学生实际(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等)。如果不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基础、思维能力等因素而进行拓展,则对多数学生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史绍典先生说过:语文就是语文。我们需牢记语言的文本性,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精髓。脱离文本与学生实际的拓展将会背离教学目标,总之,语文教学拓展必须是切实有效的拓展。教师必须脚踏实地地以文本为基础,从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出发,努力实现教学拓展扎实高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是依托和中介。学科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依托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之上来实现的。可以说第一目标是根,二、三目标是枝干和叶。第一目标是基本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控制、激励,测度等功能特征。导向功能:是指教学的目的结果是受目标的制约的,教学的过程是受目标的指导和支配的,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第一要素,是教学设计的第一环节。控制功能:是指高层目标要约束低层次目标。课程目标要约束模块(年段、单册)目标,模块目标要约束课文(章节)目标,课程(章节)目标要约束课时目标。激励功能是指明确具体的目标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自己完成目标的程度,达成激励学生追求目标的积极性和热情。测度功能:是指好的教学目标是可测的,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可以通过教学目标的测量、检查、评价来确认。在明确了教学目标的概念,关系与特征后如果如何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全面、具体、适度、可测
全面是要兼顾“三维”目标。具体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来设计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该做什么,会做什么。适度是要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基础知识的实际和能力水平。也就是学生能达到什么程度,不能“攀高”。可测是设计的目标要可以通过测量、观察、评价得出结果的,切记空泛,而且是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明确得出结果的。
二、完整的教学目标要考虑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表现程度这四个要素
教学时行为主体是学生,是通过教学行为后预期学生能说什么、能做什么,而不是教师希望学生什么。而教师希望什么的主体是教师。所以在陈述时应避免出现“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会做什么”这类句式。行为动词要准确、精当,如“会写***”、“说出***”、“会用***”不能用“知道***”、“理解***”等含糊词语使学生不明白,也不便于可测。
教学目标设计时要考虑达到目标的条件,包括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条件,年龄条件,环境条件等,目标不能是宽泛目标、虚渺目标。这样的目标学生的达标条件无法具备。教学目标设计时还应考虑行为表现程度的限制,如小学高段语文阅读课的目标,可以是“通过诵读,读出句子的感情”而说“读出句子的作用”学生会不知所措,前者的程度限制是合适的,后者的限制不明确。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必须具备以上四要素。
三、教学目标的陈述语言要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检测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的互动过程。教学目标制定后,就是师生互动,然后对照目标检测或提出新的目标,或对目标实施结果的缺陷提出补偿。因此,目标的设计中就要求陈述语言要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检查。
如在语文教学中制定课文读的目标时往往会使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悟语句表述的感情”。这里的“体会”和“感悟”属于心理层次的要求,不易观察,不好检测。如果把这个目标调整为“朗读课文,读出语言的生动和词句表述的感情”。这样目标就明确、具体,就可观察,可检测了。
四、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可采用三维表述形式和三维融合形式两种
①三维表述形式。即按“三维”要求分块表述。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热的传递》(三年级下册)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热能是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了解热总能从高温体传到低温体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热的传递过程,归纳热传递规律,测量水温度变化,学会观察并记录,初步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找寻其中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认真仔细观察,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三维融合形式。即把三维目标用一个较为完整的整体语言形式表述出来的形式。如《光线与视觉》(三年级下册)经历暗盒实验,了解人的视觉与光的强弱关系。认识光的强弱对人的视觉的重要作用,知道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方法。养成保护眼睛的良好卫生习惯,产生自觉关爱育人的行动。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 职业教育)。《纲要》从国家教育发展层面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即: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职语文教学如何为培养职业学校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思考的重点。基于此,广东省职教学会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4年初组成调研组深入粤西、粤东、粤北及珠三角地区,组织各地语文骨干教师进行了广泛地调研。
本次调研通过填写调查问卷和现场交流,得到了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并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回收有效问卷佛山11份,惠州14份,江门10份,清远12份,共46份。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和数据分析如下(现场交流部分另存会议记录四份):
一、“关于学校层面”调查数据及分析
这部分有七个问题,调查数据为:【()号内数字为人数,%的分母是总人数46,此后各表亦如此】(附表一)
数据综述及分析:
关于学校专业设置一项,反映出广东的中职学校工科学生占各专业之首,现代服务业专业次之,财经商贸专业居第三,三类专业占比将近60%。开设专业与广东各地产业结构密切相关,职业学校的学生将成为未来广东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主体,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素质将影响着未来未来广东省人口质量。语文教学应重点关注到这些专业的特点和职业需求。
关于开设语文课的年级,各地学校普遍在一二年级开设,少数学校出于中职升高职考试的需要在三年级开设语文课。调查表明,中职语文教学既要着眼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还要注意语文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职业学校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决定了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多层次教学的特点。
关于一线语文教师的数量,平均每校在10人左右。调查表明,大多数学校的语文教学师资力量能够保证语文课上足国家规定的课时。
调查显示,语文教师的平均年龄,大致在40岁左右。以上数据正好反映广东语文教师是一支有教学经验且年富力强的队伍,阅历和精力均处于人生黄金年龄段,能够用自己系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熟的人生阅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
关于学生升学的比例,呈现两头大的格局,80%以上和30%以下占大头。数据表明,有良好生源的学校仍然把升学作为工作重心;无法在高考上突破的学校基本转向就业,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个性培养的教学原则。
小结: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专业特点、职场应用、职业发展、重视文化素养、终身发展、个性发展。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表达、沟通、逻辑思维的能力,为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注入智慧的灵魂。
二、“关于不同专业开设语文课的层面”调查数据及分析
这部分有6个问题,调查数据为:(附表二)
数据综述及分析:
关于开设语文课课时最多的专业。传统的机电汽修数控类、财会商贸类和电子信息类语文课开设居多,其中以财会商贸类语文课时最多。数据表明,传统专业和文科类专业遵循了国家的课程计划要求,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开设规定的语文课程;新兴专业,尤其是工科类新兴专业,语文课程开设不足。
关于语文课时最多的专业每周课时和多数专业每周课时,也呈现两头大的情况,4节和2节的居多。数据表明,升学考试是对教材的选择的重要指标。
关于一二年级语文课的课时,反映出数量递减的趋势。以上数据表明,一年级开语文课更有体系和计划性。
小结:随着专业课比重的不断增加,语文课的空间不断受到挤压,部分学校、部分专业少开、甚至不开语文课,语文课让位于专业课成为一种趋势,语文课和专业课的关系成为我们忧虑的问题。语文教学应成为指导、促进、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达成,学生终身发展的源动力,语文教学不是服务于专业学习,而是获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核心竞争力。
三、“关于教师教学层面”调查数据及分析
这部分有9个问题,其中7个问题的调查数据为:(附表三)
另外两个问题是关于语文教师的性别和职务。
数据综述及分析:
关于担任语文学科教师的教龄、学历、职称。参加调研的教师大都在10年以上,高级职称者居多,佛山地区教师的学历较高,显示硕士有2人。关于语文教师的性别和职务,被调查者以女性居多,大多为语文教学骨干,且担任教务主任或教研组长等职务。数据表明,参加调研的教师有较为丰富的中职语文教学经验,意见能代表职业学校语文教师中坚力量的观点。
关于语文课堂学习氛围和语文课难上的原因。老师们认为语文课堂氛围一般,少数老师课堂能做到轻松和活跃;语文课不好上的原因,大家的意见集中在教材和学生身上,较少在教师身上找原因。数据表明,中职语文教师对教学的主体―学生关注、研究不够,在生源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教师积极驾驭课堂的自觉性不高。
关于最应该注重培养中职生的什么能力和一学期开展几次与专业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此项调查,听说能力排在首位,同时应用文写作也得到老师们的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较少,以一学期开展1-2次的居多。数据表明,大多数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念滞后,教学目标传统,对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职业发展的思考不够。
调研中我们发现,老师们通常以追求短期见效、立竿见影的语文应用技能成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首选目标。语文教学是一个需要对经典文化内化的学科,只有把优秀的经典文化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为上,才能培养出有智慧、有思想、有道德、有良知的未来的合格公民和未来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加大优秀经典文化的教学和践行应提到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日程上来。
小结:教师层面的调研状况表明,教师对中职语文教学的认识不足,对教材、教辅的依赖程度较高,对职业学校学生研究不深,对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发展的关系思考不细,独立处理教材、整合教材的能力欠缺,教学中创新意识尚需加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材是媒介,语文教学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应该因教学对象的不同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应随学生的不同、专业的差异做出动态的调整。职业学校的优秀经典文化教学应引起管理者和语文教师共同重视,培养未来中国的脊梁,要从民族文化积淀中汲取充分的养料。
四、“关于学生层面”调查数据及分析
这部分有6个问题,调查数据为:(附表四)
数据综述及分析:
关于学生认为职业学校有无需要开文化基础课。经济发达地区的佛山学生多数认为开不开无所谓,其他地区各种观点则比较平均。数据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学生对文化基础课有较大的情感距离,教学首先要弥合这种距离才谈得上教学效果。
关于学生认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文化基础课中哪一科最重要。语文课还是学生的最爱,说明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的语文能在情感上和实用上满足学生的需求。
关于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有50%以上的问卷显示感觉不到二者的关系,有将近40%的问卷显示二者有关系,这部分尤以江门占比最多。数据表明,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学在与学生职业能力、职业发展方面脱节,在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职业对接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侨乡江门基于文化的传承在认识上则领先一步。
关于学生是否欢迎语文课知识与将来就业岗位联系的问题,学生基本持欢迎态度。数据表明,学生始终把专业学习放在首位,对语文课客观上有服务专业的愿望。学生不可能对语文学科有很深刻的认识,对语文的诉求还是停留在“有没有用”上。同时也表明,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职业发展融合才是中职语文的必由之路。
小结:中职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特点,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相融合,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开启智慧、培养情操、感悟生命、提升素养的教化功能。
五、建议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十以来中央对中国未来经济政治文化总体设计和要求,我们建议: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定位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以职业应用为依托,以学生的人文素养、交际沟通和文化继承与发扬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与现代化中国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最基础的学科和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是其他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的基础,是专业技能课程的灵魂。
(二)中职语文教学应实现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语文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正确的思维逻辑。
3.提高学生有效沟通能力。
4.与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对接,提高职场综合文化素养。
5.通过优秀的民族文化的浸染和其他世界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素养。
6.培养学生基本文体写作能力和基础应用文体写作能力。
7.培养科学精神和思辨、创新能力。
(三)实现的途径
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必须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的职业教育特点,注重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本能力、民族核心文化的教学,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中职学生的现状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把语文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职业生涯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合理开发数字化语文教学资源。
发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专业需求、职业发展的状况,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语文教学。不断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指导自身的语文教学。更新知识结构,投身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与时展同步。用新思维积极自主地创新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的新途径,营造高效的中职语文课堂。
我们建议,中职语文教学可做如下教学安排: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针对农村学生的学习特点,对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合作学习;学习策略;农村学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93-01
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基本素养的重要指标。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应用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相互讨论中友好相处,拓展思维,勇于表达自我观点,学习他人长处,弥补个人不足,提高语文学习成绩,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创设贴合生活的教学情境,营造愉悦的合作氛围
受教学环境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学校的一些学生羞于在师生面前表达自我。对此,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一改先前被动学习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并调动他们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合作交流互动,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这篇课文时,考虑到文章的描述对象“蜻蜓”在农村较为常见,学生会对蜻蜓有比较深的认识,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每组2~3人,让他们讨论关于蜻蜓的话题,比如样貌、生存特征、生存季节、食物种类及自己捕蜻蜓经历等。学生很快进入积极的讨论状态,有学生说蜻蜓有一个大大的头、两对翅膀,身子长长的;有学生说自己曾将蜻蜓捕捉后放在自家的蚊帐中,让它吃蚊子。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积极合作,相互沟通,主动表现自己,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把教学融入合作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参与游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难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有计划、有组织地将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形成语文学习兴趣,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真正实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九寨沟》这篇课文是典型的写景文章,介绍了我国的著名景点九寨沟,文章中应用了大量优美的写景词语,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在教学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按照作者描写的地点来相应地描述其景色特点,再让相邻而坐的学生分M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之后教师再进行讲解,给出正确答案。然后,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大组,开展“你提问题我回答”的游戏,两组学生互相提出关于《九寨沟》内容的问题。每次回答正确的小组计1分,错误不计分,5分钟问答时间内得分最高的一组获胜。这种游戏式合作学习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学生会为了小组的荣誉积极表现,会与其他同学团结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强化学生的讨论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推行合作学习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学会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不仅要切合教学内容,还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强化学生讨论意识、提高学生思维深度与合作能力的效果,使得合作学习不只是一个口号,要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中不断提升能力。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时,教师要着重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使学生意识到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诚实和信任的重要性,使学生能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懂得诚实做人、宽容待人、诚信待人,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提升。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第一,为什么会发生交通事故?第二,“我”留下的字条上有什么内容?第三,如果你是小红车(被撞车)的主人,看到字条会怎么做?因受课文描述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出现定式倾向,特别是回答第三个具有自由发挥空间的问题时,学生们纷纷表示会像小红车主人那样打电话给撞车人表示自己的感谢,不追究任何责任,并表示人和人之间要多一些诚实与信任。面对这固定思维模式的答案,教师反问学生:“同学们,假如我们的车子被他人碰撞,我们可以在要求他人正当赔偿的基础上再表示感谢吗?”当时班级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开始有学生响应:“可以,这是我们的权利,我们可以要求赔偿,也可以不要求赔偿。”教师可以对这一回答给予肯定,强调要求对方赔偿是我们的权利。在这样的引导之后,学生们打开思维的闸门,纷纷表达个人观点。有学生表示要求赔偿,但不会要求全额赔偿,因为当时天气恶劣,撞车人并非有意为之;有学生表示会追究责任,但会和撞车人见面进行沟通,希望能成为朋友。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同学们,我们应该学习主人公诚信待人、不逃避责任的精神,也应该学习小红车主人的大度与宽容。另外,处理生活事务时,我们在给予他人尊重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权利,善于行使自己的权利。”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农村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我、表现自我,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身心素质的全面提升。
作者简介:顾金花(1993-),女,江苏南通人,二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夏家发.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作文教学;乐于表达;策略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而如何让学生“乐于表达”又是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要解决这个难点中的难点,就必须正确认识小学作文及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及作文教学的表述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基于这样的认识,那么小学作文教学要做到什么呢?
我以为,我们应在领会作文教学的本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真正做到让学生乐于表达。
那么,如何让学生“乐于表达”,突破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这一大难点呢?
一、让学生悄然走近作文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正确认识小学作文,而且应该让学生也明确什么是小学作文,让他们对作文由陌生变得熟悉,因为只有熟悉之后才会爱上,只有熟悉才会驱走畏惧。因此,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制造作文的机会,让习作悄然地、不经意地走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内心,直至被学生喜爱上作文。
[案例]
一位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以树的名称归类识字这一课时,学完课中的字词,他提出下列问题:“咱们这儿都有哪些树?”“哪些树最常见?”“那些常见的树各是什么样?”“什么时间发芽、开花、结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看、去想、去问、去听,然后回到课堂上再说。学生说完后,老师兴致勃勃地进行了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棒!你们已经会写文章了。”同学们兴奋得个个点头。
案例中的老师巧妙地将二年级的识字教学与三年级的习作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学生走近习作、接受习作打好了心理基础与能力基础。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就应该这样系统地掌握各年段的教学目标,树立较强的习作训练意识,在低段教学中,通过识字、说话、朗读等训练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地接触习作,直至爱上习作。
二、让学生明白作文是一种需要
当学生对作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还应该想办法让学生体验到其实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写作就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案例]
三年级上学期――
第一天,老师:新学期开始了,你最想和谁做同桌呢?为什么,如果理由写得充分,我就满足他的愿望。
第二天,老师:咱们班要评选最珍惜时间的同学。问:今天从早上起床开始你们都做了些什么呀?不用说,只要写,看哪些同学写得多,写得清楚。
第三天,老师:老师准备招聘小小班主任。应聘者只需要告诉老师一件你知道,但老师不知道的班上发生的事。谁写的事最清楚,就让谁做小小班主任。
……
一周下来,老师拿着订得厚厚的一叠作业纸,对全班同学说:“恭喜大家,老师还没教,但你们却都会写作文了。”
结果,一举几得,既让学生发现原来作文就是这么简单,写出自己想说的话,谁都会写,谁都能写,而且写后有作用,给自己带来了实惠:好多孩子被聘为小小班主任,成了老师的小助手了;有同学还真跟自己意向中的同学做了同桌;还有好些同学都被评为了最珍惜时间的人……其实,这些奖励,不都是做老师的想给多少就给多少吗?但收获的却是学生对“作文”的接受与喜爱。
三、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快乐
写作仅仅培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兴趣”是短暂的,随意性很强。而习作的自信心会让学生更加乐于表达,使学生对习作的兴趣由短暂变得持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这一要求。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他们真正尝到表达的乐趣,真正体现我手写我心,享受那种写完后愉悦的感觉,树立起习作的信心。
(一)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提高习作兴趣,树立习作信心
1.欣赏性评价
张田若先生在《小学作文纵横观》一文中曾指出:“从当前作文教学的情况看,普遍存在着一个要求过高过急,评分过严的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段的习作要求也仅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小学生作文是从“零”开始的,学生的习作肯定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因此,我们在评价时应该是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用欣赏的口吻去评价。多说优点,少说甚至不说不足。
如果要求过高,批评过多,则很容易让刚刚接触习作的学生失去习作的信心,失去可能刚刚产生的写作兴趣。这不就与“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目标背道而驰了吗?
2.多元化评价
教师不仅要欣赏性评价,还要做到多元化评价。《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的评价建议是这样的:“应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因此,既应注意评价主体多元化,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又要注意评价内容多元化,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还要注意评价标准多元化,关注到学生个体差异。
(二)通过习作展示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树立习作信心
作家尚爱兰曾说:“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他至少应当分出一半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因此,要让学生爱上作文,乐于表达,绝不能忽略了习作展示这个平台,反之,更应该绞尽脑汁,来想想怎样让每个孩子的习作都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习作上的成功。
在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方式则是“范文展示”。范文入选的条件很低,可能是选材好,可能是语言流畅,可能是开头有吸引力。也有可能是某一个句子写得个性化,或者就因为某句中的某一个词非常准确,或者是将刚学过的一个词学以致用了……剩下的学生呢,也会听到老师表扬自己写的字漂亮了,作文修改得很认真、有进步了等等。
人的本质是渴望被肯定的。因此,像以上提到的教学行为那样,经常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就能够激发学生继续表达的信心与欲望。而这展示的平台应该是多样的,方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比如,班级里的墙报、班级档案、班级日志、班级网络平台、个人专刊、校报甚至鼓励投稿等等。
综上所述,小学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乐于表达,就要有意识地经常为学生创设情境,刺激他们表达的欲望,让他们在无意识中走近作文,明确作文就是生活的需要,就是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需要。同时,注重习作的多元评价,欣赏性评价,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为学生多建习作交流、展示的平台,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任长松.走向新课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04.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8.
[3]黄光扬.正确认识和科学使用档案袋评价方法.课程・教材・教法,2003(02).
[4]黄黎明,胡中锋.多元智力论与课程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3(05).
[5]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6.
围绕学校“构建成长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文化主题,结合本校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课题,我们把此次课例研究主题确定为“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经过一个月的课例研究活动,所有参与此次课例研究的教师不仅在理论水平上有了较大的提升,而且在今后的听课和评课方面,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有了更准确的方法。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笔者收获颇丰。课例研究活动不仅提升了笔者自身的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为笔者今后开展教学活动给予了理论的支撑和引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及分管语文教学的干部,笔者在此次课例研究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是颇多的。
首先,在2012年的后半学期我校开始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的课题研究。经过一年的摸索和实践,到目前来看,此项课题是非常符合、顺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的。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10分钟练习写的时间,所以开展“读写结合”这条路是正确的。同时,“读写结合”也是我校实施了近七年的“慎独”教育核心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有力凸显,符合我校的校园文化发展。
此次课例研究活动以贾老师教授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为例,在四次课上分别以三年级的四个班的学生为教学对象。通过这四节课,专家组和听评课的教师最大的感受就是,我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读和写的能力非常强,这都归功于各位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找准“读写结合”点,进行长期训练。自主能力强是“慎独”教育核心理念在这次课例研究中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
其次,在近一年开展“读写结合”的课题研究中,我们也明显感受到了教师们的变化。每位语文教师都有意识地针对每节课找准读写训练的点,寻求更合适的方法让学生把对字词句段的积累,表达方式、表达方法的学习,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逐渐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因此,这一年来,我们明显感受到学生在读写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例如,在此次贾老师执教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中,贾老师在开始时通过让学生朗读,体会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而学生通过学习,能说出作者是通过看、摸、尝写出来的,这样贾老师在课堂通过这一个重要问题(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贯穿课堂,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最后的仿写——“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学生在最后的汇报时,有的这样写道:“我最喜欢吃的水果是毛桃,它看起来有点像包子,它的颜色是粉色和绿色的。毛桃软绵绵的,摸起来是毛绒绒的,尝一尝味道又酸又甜。”还有学生这样写道:“我最喜欢吃的水果是西瓜,它在炎热的夏天里吃起来十分爽口。西瓜又大又圆,就像皮球一样大小。它的皮肤是绿色的,当你切开它的时候就是红色的了,而且有像水滴一样的小种子,只要尝一口,不仅爽口而且甜丝丝的,真是有趣极了。”……
再次,通过紧张、充实的课例研究活动,我们在实践“读写结合”时,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把握得更加准确,同时,也有了更高的理论基础做支撑。此次课例研究活动,不管是做课教师还是听课评课教师,都受益匪浅。就像贾老师在此次课例研究结束后这样说道:“作为一位年轻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这样的机会更是十分难得。这次课例研究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对我职业认识、发展的改变和自己专业的方向都是一个全新指导。经过这四次讲课,我的课堂语言得到有效改善,语言精炼,提问减少,问题有效,教学更加顺畅。”通过此次课例研究,教师们都意识到应该以此次课例研究为契机,多学习,多思考,把压力变成动力,这样才能在教师专业化道路的成长中走得更远,飞得更高。